批评报道要善于自我保护

批评报道要善于自我保护

一、搞批评报道要善于自我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王贵[1](2021)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事关当下,决胜未来的重大战略考量。在当前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增多的情况下,党的自身建设重任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和重要。进入新时代,中国在综合国力上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各种风险挑战与不确定性因素接踵而至,党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执政考验;在国内,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高质量成为新常态,党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触动了社会的深层次矛盾,风险挑战不断增多。党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新时代之前一段时间存在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致使部分党员干部腐败变质、党的优良作风变味,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减弱,遭遇了严重的危险和考验,党的自我革命的提出正是顺应时代要求,党的治理实践的需要而做出的理论回应。党的自我革命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设思想精髓的忠实继承,中国共产党历代主要领导人对党的自身建设的深刻理论总结;汲取了苏联共产党兴衰变幻的惨痛教训,借鉴了域外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治理的经验;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积累的重要理论探索、实践总结,这些形成了党自我革命重要的理论资源。党的自我革命理论,作为新时代党自身建设重要理论探索,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彰显治党的时代要求。党的自身建设与国家民族的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下,直面问题,刮骨疗毒、去腐生肌,在自我净化、完善、革新与提高的革故鼎新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党的自身建设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促进党的建设全方位的革新,始终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带头示范效用,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把党最宝贵的人才资源变成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党的自我革命理论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党思想的探索,体现了相应的理论特质,是党自身建设理论的创新探索。自知方能知不足。党加强自身建设必须以直面危机、审视问题为现实基础,坚持实事求是、辩证分析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把敢于创新、打破禁锢、典型示范、勇于实践熔铸到党自身建设的科学认识中去。理论创新是最基础的创新。党的自我革命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回归政党政治本色,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坚持内外兼修,充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在优良政治文化的熏陶和培育中,形成更高层级文化强党之路。自我革命是敢于革命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显着标识,塑造了新时代革命者、人民利益的实现者和维护者的光辉形象。党的自我革命理论还必须落到实处方能发挥效用。党是永远的革命者,必须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政治领导、强化政治信仰、提高政治能力,矫正领导干部权力观和利益观,加强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建设,以规矩定方圆,用革命手段把反腐败进行到底,构建起党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联动机制,让党的自我革命有着明确的目标使命,在社会的变化中校准自我革命的航向,运用好监督执纪问责的联合力量,扎紧“制度笼子”、浇筑为政失范“堤坝”,久久为功、方得始终。党的自我革命绝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权宜之计,而是长效长久之策,要始终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长用多用批评和自我批评锐利武器,形成党“惩治-纠偏-育新”的全过程自我革命新机制。党的自我革命理论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时代出卷,党的自我革命是最好的答卷,凝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党建理论,保证党的生机活力,避免陷入“成功者陷阱”,回答了党“继续成功”的未来之问。理论以回答现实之需为要。十八大以来,党通过大刀阔斧的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让党心归位,民心聚拢,党的执政地位更为稳固,人民政治参与度、认同感、获得感持续提升,强大政党领导的强国之路,必将未来可期。

崔琳[2](2021)在《批评报道的“专业性媒介批评”研究(1949-2019) ——基于“中华数字书苑”数据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孟志中[3](2018)在《批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所主导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本质上是一场党内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批评是正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生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要获得实效,就必须正确把握批评的运行机制,把批评与表扬结合起来,同时努力克服批评与表扬中的七种错误倾向。

孙婷婷[4](2015)在《形象德育论》文中研究表明形象德育,是德育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德育研究的重大课题。人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形象构成的世界里,思想和行为无时无刻不受到形象的影响。但形象的这种影响,往往是自发产生的,而不是自觉形成的。只有把形象纳入德育研究的视野,把形象德育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系统探索形象德育的内涵和本质,特点和规律,路径和方法,才能深入推进形象德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使形象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由自发上升到自觉,由经验上升到科学,由偶态上升为常态。形象德育研究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循序展开,着重回答“为什么要研究形象德育?”、“什么是形象德育?”、“如何有效开展形象德育?”等问题,从而深入探讨了形象德育的价值、依据、内涵、本质、类型、结构、特点、规律、路径、方法等问题,尝试建构形象德育研究的理论框架,力图推进形象德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第一部分集中论述形象德育研究的重要意义。着重要探索和回答形象德育的源起、缘由和价值,阐明形象德育的客观性、必然性和必要性,尤其是现实紧迫性,强调和论证了开展形象德育研究,是创新德育理论、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第二部分深入探索形象德育的基本依据。形象德育的内在依据、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构成了形象德育的基本依据。形象德育的内在依据,在于人脑的生理结构,人的思维基础和人的能力基础。形象德育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形象德育的科学论述,而中国古代和西方社会关于形象德育的相关论述,则为形象德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形象德育的实践依据,主要指古今中外开展的形象德育的实践探索,为形象德育提供了客观的参考依据。内在依据、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三者的统一,为形象德育的研究、创建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第三部分着重探析形象德育的本质内涵。通过对形象与形象德育、形象德育与理论德育的辨析,概括和规定了形象德育的科学内涵,揭示了形象德育的内在本质。明确指出,形象德育就是依托和运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培育、塑造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形象德育的本质在于形象启迪思想,这一本质体现为若干本质特征,从而深化了对形象德育本质内涵的认识。第四部分集中对形象德育的结构展开分析。形象德育是一个系统,由艺术形象德育、生活形象德育、自然形象德育、虚拟形象德育四个要素或子系统构成,上述要素或子系统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系、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形成了形象德育的系统结构。文章分析了形象德育的结构缺陷,强调以生活形象德育为主导,系统优化形象德育结构、提高形象德育整体效应。第五部分深入揭示形象德育的规律。在分析形象德育过程的基础上,揭示了形象德育的内在规律。形象德育以形象为中心和脉络,形成了发现形象、塑造形象、传播形象、认同形象、效仿形象等阶段或环节构成的形象德育的客观过程。本文分析了形象德育过程的本质关系,提出了形象德育过程内在具有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主要体现为形神统一律、情理交融律、主客感应律、言行一致律。开展形象德育活动,提高形象德育实效,必须始终遵循形象德育的客观规律。第六部分总结提出形象德育的路径方法。有效开展形象德育,不仅要遵循形象德育的客观规律,还要探索形象德育的具体路径和方法。形象德育包括课堂途径、艺术途径、实践途径、传媒途径、网络途径、人格途径等具体路径,还有典型教育法、艺术欣赏法、直观教育法、情景模拟法、环境熏陶法、感受体验法、情感共鸣法、言传身教法等多种方法。只有整体把握和统筹运用形象德育的具体路径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形象德育的有效性。

燕志华[5](2014)在《党报头版要素研究 ——以新华日报(1978-2003年)为例》文中提出党报是中国当代一个巨大的政治文化现象,它在新闻议程设置、热点话题参与、主流价值观塑造、重大事件传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新华日报》作为经济社会事业异常发达的江苏省的省委机关报,新闻报道主要是围绕江苏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而展开的,是国内着名的省级党报。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以《新华日报》为例,对其头版的历史、现状以及各个新闻要素的变迁进行研究,提出党报反映的社会变迁具有“时AI写作意”的特征,同时对党报及其发展状况做出客观评价。论文属于个案研究,通过对《新华日报》头版进行资料统计和分析,在论证党报的“写意”特征之外,也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党报头版的政治性是否掩盖了新闻性?头版会议和领导人报道占据多大的比例?从党报的头版能否研究社会变迁?党报是否关注民生?是否有足够的舆论监督,以及是否有效?集体主义语境下的个体人物的报道有什么样的特点?党报的话语风格有什么变迁?等等。论文选择了《新华日报》从1978年起16年、总共1300多个头版为研究范畴,分别以农业、民生、舆论监督、头版头条、话语风格、个体人物报道频率、重大事件报道策略等为重点进行了内容和变迁分析。此外,对科技、文化、交通、环境、社会、教育、外交、卫生等要素也进行了一定的统计分析。论文综合运用了社会变迁、社会传播、议程设置、“把关人”、文化堕距等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以抽样法、文献法和访谈法为主。此前对党报的研究,绝大多数是从纯粹的新闻视角、党报议题设置以及舆论引导的角度来进行的,而本文是以变迁的视角来进行研究,通过对多项主题要素进行考察,获得了较多的第一手资料,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论文的结论认为:党报是以“写意”方式概括性地反映社会变迁。论文还认为,《新华日报》头版在政治性和新闻性的博弈中,后者占据了上风;通过对头版新闻要素的统计,可以看出社会变迁的主要脉络;头版的民生报道渐渐增多,并成为报道的重点;舆论监督不足,但开始强化;个体报道数量增多的背后,是党报“意识形态焦虑”;话语模式从政治话语走向平民话语,等等。此外,论文指出党报影响力下降原因之一在于市场化不足,提出党报必须警惕“传播失灵”的危机。认为党报未来要发展,必须进行转型。

魏强[6](2013)在《社会管理中的思想疏导研究》文中认为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管理活动。科学的社会管理既要通过公正的利益分配平衡各方的利益关系,又要通过思想的疏通和导引增进建设性的社会共识,两者相互助益、相互渗透、不可或缺。随着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已经发生复杂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和显性化的利益矛盾。这些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多数是人民内部矛盾不同程度的反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并将长期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主题。而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往往会通过人们的思想观念反映出来,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往往会引起思想观念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离不开思想疏导工作。因此,非常有必要及时、系统、深入地研究社会管理中的思想疏导这个十分重要而又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前沿课题。社会管理中的思想疏导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理论为指导,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指向,以提升思想疏导能力为指引,总体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循序回答“为什么要研究社会管理中的思想疏导”、“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本质是什么”、“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理论资源包括哪些”、“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目标是什么”、“社会管理中的思想疏导包括哪些内容”、“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运行机制是什么”,以及“社会管理中如何有效实施思想疏导”等基本理论问题,以促进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理论创新和机制建构。于此,论文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开展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研究:第一部分重点回答研究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重大价值。当前,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大量激烈程度不同的人民内部矛盾,如何解决人民内部的思想认识问题,是亟待需要研究分析的重大现实问题,是迫切寻需要找到答案的时代课题。论文提出,充分探索和系统研究社会管理中的思想疏导,既是适应社会深刻变革的紧迫需要,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呼唤,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课题,更是共产党正确开展群众工作的必然要求。第二部分探讨揭示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内涵与本质。论文指出,社会管理中的思想疏导是通过民主的方式让人们充分表达各种思想意见和利益诉求,以便人们通过讨论、交流和沟通,分清思想是非,消除思想疑虑,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思想共识,进而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协调、维护和实现社会主体利益的活动,强调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本质是社会管理的价值引导活动,是利益关系的思想协调和社会秩序的精神建构,并认为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基本特点是政治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宣泄性与导向性的统一、预见性与防范性的统一、经常性与应急性的统一。第三部分梳理总结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理论资源。论文指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理论主要包括民主方法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的理论、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理论、思想疏导提高人民群众觉悟的理论、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相一致的理论、社会管理和思想疏导相统一的理论,中国古代关于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思想智慧包括“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决之使导,宣之使言”、“小决使导,闻而药之”等,西方国家关于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理论主要包括社会安全阀理论、说服改变态度理论、社会舆论控制理论和社会有机团结理论等。第四部分主要阐述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目标与内容。只有明晰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核心目标,分析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主要内容,才能比较全面深入地认识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这项特殊的实践活动。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目标是递进的目标体系,是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在社会管理领域的展开和体现。论文指出,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目标是理顺情绪、协调利益、维护秩序、凝心聚力、促进和谐。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目标统摄着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内容,不同于非社会管理中的思想疏导,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管理中的心理调适、情感沟通、价值整合、舆论引导和共识凝聚。第五部分积极探索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运行机制。研究社会管理中的思想疏导,核心内容是把握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内在关联要素及其运作逻辑。论文指出,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内在运作逻辑涉及系列的具体机制,主要包括:诉求表达机制、分析研判机制、沟通引导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和评估反馈机制。要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达成有效的社会管理,思想疏导的各个机制须是相互配合、层层递进。因此,需要深入全面地研究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运行机制,更加清楚地认识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运作过程,提高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程序性、操作性和规范性,并根据思想疏导运行的实际效果对思想疏导活动及时作出有效调整。第六部分主要研究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有效实施。研究社会管理中的思想疏导,最终是为着指导社会管理实务工作,有效实施思想疏导。当前,社会管理领域,思想疏导能力欠缺或者能力不足情况还普遍存在,要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势必要促使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有效实施。这就需要加强思想疏导的力量整合,注重思想疏导的虚实结合,贯彻思想疏导的群众路线,倡导相互批评的优良作风,优化思想疏导的方法组合。

陈一收[7](2012)在《中国共产党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舆论引导提高到执政能力建设的突出位置进行战略性部署,明确要求广大领导干部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对舆论引导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提高舆论引导的公信力、感染力和吸引力。长期以来,党的舆论引导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为人民解放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撑,形成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和优良作风,积累的宝贵经验和丰富的理论积淀具有长远指导意义。但随着时代场景的切换和历史条件的变迁,当前,中国的政治情势、经济形势、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发生巨大变化,促使整个舆论生态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国的舆论引导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剧烈的挑战,传统的舆论引导方式呈现出一些与国内外形势发展不符合、与党提升执政能力的要求不适应的地方,存在着亟待克服的弊端。实践上的挑战亟需理论提供科学指导和指引,彰显深化理论研究、提升理论研究前瞻性和创新性的重要性。论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立场和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现实需要出发,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脉络和理论逻辑,以寻求党开展舆论引导工作的理论支撑和理论渊源为起点,研究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党在理论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舆论引导的思想理论观点的“运用性创造”成果,总结回顾党在实践层面“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舆论引导实践的成效与经验教训,在观照和镜鉴国外在舆论管理方面成败得失的基础上,针对新形势下党的舆论引导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困境,以宏观上的原则、目标、理念与微观上的举措、方法相结合为追求,从党的执政理念等价值理性层面探讨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策略性路径,从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工具理性层面提出技术性对策。

王豪[8](2012)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紧密相连。从马克思首次阐述新闻思想至今,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经过了继承、创新和发展,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其作用和重要性有目共睹,且越发突出。本文从史学和公共管理学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进行分析研究,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自由思想、党报思想、舆论监督思想,新闻批评思想以及在实践中的功能和作用进行梳理分析,其侧重点放在了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的作用上。无产阶级政党历来就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政党。毛泽东曾经说理论是党的灵魂和旗帜,党只有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凝聚全党全国人民为崇高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对文化全球化有过这样的描述,文化全球化有利于科技、信息等其他先进文化成果在全球快速传播,有利于不同的文明、民族、国家之间加强交流和合作,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充分借鉴、吸收和利用发达国家先进的科技文化成果加快自身的发展。但文化全球化也会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进霸权主义的重要途径,全球文化中的各种糟粕、反动的内容也会通过全球化在全球扩展,会对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产生巨大冲击和威胁。笔者认为,不仅国际文化环境如此,国内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出现,文化生态和媒介生态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新闻媒体作为文化载体的一部分,从国际交往方面看,新闻媒体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形象,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从国内看,新闻媒体要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导下,引导舆论,凝心聚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舆论环境和智力支持。这也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当代价值的关键所在。本文第一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研读,探究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历史真貌,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体现人类主流文明价值和无产阶级政党新闻特色的精髓。第二章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现实出发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实践,分别研究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及新中国成立前期,改革开放初期,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探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第三章论述了科学发展观语境下,随着时代变迁和媒体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如何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第四章从党的建设出发,研究了新时期党报的主流媒体建设以及党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五章从变化了的媒介生态,以及快速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求政治文明视野下,如何更好地继承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创新新闻思想,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话语权,为在政治文明建设中提供舆论支持,动力支持和智力支持。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在无产阶级政党取得政权后的作用更加突出。所以,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更好地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侯和鹏[9](2011)在《论新闻批评报道中的素质要求》文中研究说明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批评报道尤其来不得半点马虎。稿件中所反映的全部材料与客观事实要相符合、相一致,不能道听途说、不能合理想象,整体要真实,细节也要真实;现象上要反映准确,本质上更要把握准确。如何才能更好地搞好新闻批评报道?笔者认为,我们媒体的记者和

章瑞[10](2010)在《舆论监督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舆论监督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中一种重要的监督形式,对于规范公共权力的运行、促进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保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均具有重要意义。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对舆论监督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再加上现代化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以及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我国的舆论监督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的监督效果。有关舆论监督的研究也逐渐成为我国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本文选择了舆论监督作为研究对象,对舆论监督的基本理论、目前我国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舆论监督概述。在这一章中,笔者回顾了舆论监督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并在对以往舆论监督概念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舆论监督的概念,之后笔者又对舆论监督的性质、特征和功能等舆论监督的基本理论问题做出了探讨;第二章为舆论监督的理论与实践。在第一节中,笔者对西方国家的舆论监督理论、经典作家的舆论监督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舆论监督理论做出了归纳和阐述;在第二节中,笔者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舆论监督实践和我国的舆论监督实践做出了回顾。第三章为我国舆论监督的现状分析。在这一章中,笔者主要阐述了我国舆论监督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舆论监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主要包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新闻媒体日益成熟、网络监督提供契机等四个方面。同时我国的舆论监督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对舆论监督的认识存在误区、舆论监督遭遇权力干涉、舆论监督缺乏法律保护、舆论监督缺乏力度、新闻媒体腐败严重等五个方面。第四章为加强和完善我国舆论监督的对策。笔者主要针对我国舆论监督目前存在的问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对策。在宏观对策方面,笔者提出要正确处理舆论监督与党的领导以及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的关系,同时提出要加强舆论监督的相关立法,为我国的舆论监督提供法律保障。在微观对策方面,本文从创新舆论监督的形式和提高舆论监督的方法与艺术两个方面提出了增强我国舆论监督实效的措施,力求对我国的舆论监督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搞批评报道要善于自我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搞批评报道要善于自我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重点难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党自我革命理论的提出
    第一节 自我革命理论的时代背景
        一、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对党的自身建设提出新挑战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党的自身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三、政党治理的现实状况对党自我革命提出新发展
    第二节 自我革命理论的思想资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自身建设的重要论述
        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党自身建设的论述
    第三节 自我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一、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实践历程
        二、国际共运史上马克思主义政党成败的经验教训
        三、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选择
第二章 新时代自我革命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时代要求
    第一节 把握自我革命理论的科学内涵
        一、目标体系: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
        二、外在压力:直面问题的勇气和刮骨疗毒的意志
        三、内生动力: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四、行为体系:“四个自我”否定中实现肯定
    第二节 党自我革命的时代要求
        一、根本原则: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二、基本要求:党的建设全方位自我革命
        三、关键环节:加强反腐倡廉与干部队伍建设
        四、总体目标: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第三章 新时代自我革命的理论特质
    第一节 自我革命理论的显着特点
        一、与时俱进直面问题的时代性
        二、哲学高度的科学性和人民性
        三、破解难题的革命性和实践性
    第二节 自我革命理论的创新探索
        一、党建理论的新认识
        二、治党文化的新探索
        三、政党形象的新塑造
第四章 新时代自我革命理论的深化探索
    第一节 增强党发展的内生动力是自我革命的根本途径
        一、强化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
        二、树立领导干部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
        三、夯实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根基
    第二节 健全党的外在约束是自我革命的基本要求
        一、坚定不移反腐败是自我革命的强力抓手
        二、构建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的协同机制是党自我革命的重要保证
        三、健全监督执纪问责机制是党自我革命的有效方式
    第三节 构建长效机制是党自我革命的持久保障
        一、建立学习与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锐利武器
        三、构建党全过程自我革命机制
第五章 新时代自我革命理论的价值意蕴
    第一节 自我革命的理论意义
        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
        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建理论
        三、探索了长期执政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保持生机活力的路径
    第二节 自我革命的现实意义
        一、引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发展方向
        二、增强党的凝聚力和人民政治认同感
        三、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批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论文提纲范文)

一、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本质上是党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二、批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生命
    1. 批评是正确开展党内斗争、解决党内矛盾的主要方式。
    2. 批评是扩大和发扬党内民主的主要途径。
    3. 批评是增强党的团结, 提高党的战斗力的主要保障。
    4. 讲党内和谐决不是说不要批评。
三、批评的主要功能
    1. 纠正错误功能。
    2. 防范免疫功能。
    3. 凝聚团结功能。
    4. 激励功能。
四、批评的运行机制
    1. 知批评之难。
    2. 树批评之勇。
    3. 立批评之诚。
    4. 正批评之心。
    5. 得批评之法。
    6. 运批评之智。
    7. 谋批评之适。
    8. 造批评之势。
    9. 建批评之制。
五、批评与表扬相结合
    1. 表扬的理论依据。
    2. 表扬的基本技巧。
    3.“表扬十忌”。
六、防治批评中的七种不良倾向
    1.“好人主义”。 (22)
    2. 庸俗主义。
    3. 害怕主义。
    4. 利己主义。
    5. 粗暴主义。
    6. 中伤主义。
    7. 报复主义。

(4)形象德育论(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形象德育研究导论
    1.1 形象德育的研究意义
        1.1.1 创新德育理论的需要
        1.1.2 提高德育实效的需要
        1.1.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1.2 形象德育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形象德育研究的现状
        1.2.2 国外形象德育研究的现状
        1.2.3 形象德育研究状况的分析
    1.3 形象德育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形象德育的研究方法
2 形象德育的依据
    2.1 形象德育的内在依据
        2.1.1 形象德育的生理基础
        2.1.2 形象德育的思维基础
        2.1.3 形象德育的能力基础
    2.2 形象德育的理论依据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形象德育的论述
        2.2.2 中国古代社会关于形象德育的论述
        2.2.3 国外社会关于形象德育的论述
    2.3 形象德育的实践依据
        2.3.1 中国古代社会的形象德育实践
        2.3.2 西方主要国家形象德育的探索
        2.3.3 中国共产党形象德育的有益探索
3 形象德育的解析
    3.1 形象德育的内涵
        3.1.1 形象与形象德育
        3.1.2 形象德育与理论德育
    3.2 形象德育的本质
        3.2.1 形象德育的本质规定
        3.2.2 形象德育本质的理解
    3.3 形象德育的特点
        3.3.1 直观性
        3.3.2 生动性
        3.3.3 渗透性
        3.3.4 感染性
        3.3.5 体验性
        3.3.6 示范性
4 形象德育的结构
    4.1 形象德育的构成要素
        4.1.1 艺术形象德育
        4.1.2 生活形象德育
        4.1.3 自然形象德育
        4.1.4 虚拟形象德育
    4.2 形象德育的结构分析
        4.2.1 内在结构
        4.2.2 结构缺陷
        4.2.3 结构优化
5 形象德育的规律
    5.1 形象德育的过程
        5.1.1 过程的透析
        5.1.2 形象德育的具体过程
    5.2 形象德育的内在规律
        5.2.1 形神统一规律
        5.2.2 情理交融规律
        5.2.3 主客感应规律
        5.2.4 言行一致规律
6 形象德育的路径
    6.1 形象德育的途径
        6.1.1 形象德育的课堂途径
        6.1.2 形象德育的艺术途径
        6.1.3 形象德育的实践途径
        6.1.4 形象德育的传媒途径
        6.1.5 形象德育的网络途径
        6.1.6 形象德育的人格途径
    6.2 形象德育的方法
        6.2.1 典型教育法
        6.2.2 艺术欣赏法
        6.2.3 直观教育法
        6.2.4 情境模拟法
        6.2.5 环境熏陶法
        6.2.6 感受体验法
        6.2.7 情感共鸣法
        6.2.8 言传身教法
参考文献
后记

(5)党报头版要素研究 ——以新华日报(1978-2003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纸媒与社会变迁
    一、社会变迁的“记录器”
        1、西方报纸与社会现实
        2、新闻史学视角下的中国报纸
        3、报纸叙事与社会转型
    二、中国特色的党报事业
        1、党报产生及社会属性
        2、党报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党报效应”
        4、读者群的社会分层
    三、时代“写意”:党报头版反映社会变迁的主要方式
        1、党报反映变迁的逻辑
        2、党报新闻:时代“写意”
        3、头版的“历史人格化”
第二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方法
    一、媒体与社会变迁理论
        1、社会变迁理论
        2、传播制度与议程设置理论
        3、政治传播与“把关人”理论
    二、国内党报研究成果梳理
        1、研究的热点
        2、党报头版研究的现状及成果
        3、党报研究典例:人民日报研究
    三、研究方法
        1、抽样法
        2、文献法
第三章 新华日报历史变迁与社会特质
    一、研究对象的提出
        1、新华日报的历史和发展
        2、新华日报的特质
        3、历史地位及现实成就
    二、头版及议程设置
        1、舆论引导的主阵地
        2、“头版难题”
        3、议程设置与现实挑战
    三、头版的导向与社会
        1、意识形态导向
        2、改版与变化
        3、版面与社会的折射
第四章 头版新闻要素分类与分析
    一、党报头版头条
        1、地位及重要性
        2、头条与政治领导人报道
        3、头条新闻的内容与分类
    二、头版历年的新闻要素统计分析
        1、1978—1983年:改革开放初期
        2、1989—1993年:从“六四”到“南巡”
        3、2000—2003年:进入WTO时代
    三、头版会议新闻的统计及变迁
        1、头版央地会议的“新闻拼图”
        2、头版会议新闻的变与不变
        3、党报会议新闻的“传播失灵”
第五章 新华日报头版与农业
    一、农业:党报头版报道中的“重中之重”
        1、农业在头版中的位置
        2、关于农业和土地关系的新探讨
    二、从农村到城市
        1、“农民话语”与“城市社会话语”
        2、城市社会的来临
        3、“农民的终结”及中国本土化争议
第六章 新华日报头版“个体”人物
    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1、西方社会学视野下的个人与社会
        2、近代以来国民性改造之下的个体与集体
        3、“个人”的现代性蕴含
    二、头版个体出现的频率
        1、“公”与“私”的宣传
        2、个体新闻出现的频率和变化
        3、“典型人物”的政绩化倾向
第七章 新华日报头版的“新闻维稳观"
    一、头版新闻报道的内在特征
        1、头版政治性与新闻性的隐性冲突
        2、头版领导人的形象诉求
        3、重大新闻的隐晦传播特征
    二、“新闻维稳观”的操作模式
        1、“六四事件”的新闻策略
        2、“基辛格角”的形成与传承
    三、“新闻维稳观”的未来发展
        1、“喉舌论”的极端化发展
        2、“维稳观”的三阶段
        3、新闻维稳的关键在于正确“发声”
第八章 新华日报舆论监督
    一、舆论监督是党报的一个传统
        1、舆论监督的历史形成
        2、舆论监督的必要性
        3、舆论监督的方式与成效
    二、舆论监督的流变
        1、从强力到困境
        2、“打死老虎”现象
        3、“内参”的现状与未来
    三、前景与路径选择
        1、舆论监督与宣传部门的“和谐”
        2、党委政府“撑腰”与舆论监督的困境
        3、评论成为党报舆论监督的新武器
第九章 新华日报头版新闻话语形式
    一、话语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1、“话语”辨析
        2、话语模式
        3、话语折射
    二、党报话语的表达模式与风格
        1、《人民日报》国家话语的表达策略
        2、《中国青年报》的新闻叙述模式
    三、新华日报的新闻话语的变迁
        1、头版通讯标题的话语模式
        2、头版通讯内容的话语模式
        3、权威话语主体:从官员到专家
第十章 思考与前瞻
参考文献
后记

(6)社会管理中的思想疏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社会管理中的思想疏导研究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1. 社会深刻变革的紧迫问题
        2. 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3.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课题
        4. 党的群众工作的基本方式
    二、研究的重点
        1. 社会管理中的官本位与民本位
        2. 社会管理中的强制性与民主性
        3. 社会管理中的硬约束与软约束
        4. 社会管理中的综合性与单一性
    三、研究的现状
        1. 现状概要
        2. 特点分析
        3. 内容解读
        4. 简要评论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内涵与本质
    一、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内涵
        1. 概念辨析
        2. 内涵界定
    二、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本质
        1. 社会管理的价值引导
        2. 利益关系的思想协调
        3. 社会秩序的精神建构
    三、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特点
        1. 政治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2. 宣泄性与导向性的统一
        3. 预见性与防范性的统一
        4. 经常性与应急性的统一
第三章 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理论资源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理论
        1. 民主方法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的理论
        2.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理论
        3. 思想疏导提高人民群众觉悟的理论
        4. 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相一致的理论
        5. 社会管理和思想疏导相统一的理论
    二、中国古代关于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智慧
        1. “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
        2. “决之使导,宣之使言”
        3. “小决使导,闻而药之”
    三、西方社会关于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理论
        1. 社会安全阀理论
        2. 说服改变态度理论
        3. 社会舆论控制理论
        4. 社会有机团结理论
第四章 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目标与内容
    一、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目标
        1. 理顺情绪
        2. 协调利益
        3. 维护秩序
        4. 凝心聚力
        5. 促进和谐
    二、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内容
        1. 社会管理中的心理调适
        2. 社会管理中的情感沟通
        3. 社会管理中的价值整合
        4. 社会管理中的舆论引导
        5. 社会管理中的共识凝聚
第五章 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运行机制
    一、诉求表达机制
        1. 保障诉求权利
        2. 畅通诉求渠道
        3. 倡导理性表达
    二、分析研判机制
        1. 综合整理诉求
        2. 深刻分析诉求
        3. 把握重大诉求
    三、沟通引导机制
        1. 聚焦诉求关切
        2. 坚持平等沟通
        3. 加强多方互动
        4. 深化思想引导
    四、利益协调机制
        1. 正视利益冲突
        2. 寻求利益共识
        3. 调处利益矛盾
    五、评估反馈机制
        1. 评估疏导效能
        2. 反馈评估结果
        3. 调控疏导过程
第六章 社会管理中思想疏导的有效实施
    一、加强思想疏导的力量整合
        1. 明晰管理各方的疏导职责
        2. 提高管理主体的疏导能力
        3. 促进疏导主体的力量整合
        4. 构建思想疏导的联动机制
    二、注重思想疏导的虚实结合
        1. 把握思想问题背后利益诉求
        2. 区分利益诉求的正当与失当
        3. 实现实际利益解决思想问题
    三、贯彻思想疏导的群众路线
        1. 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
        2. 把握群众的思想情绪
        3. 明晰群众的利益诉求
        4. 汲取群众的思想智慧
        5. 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
        6. 推动群众的社会实践
    四、倡导相互批评的优良作风
        1. 坚持团结和谐的批评愿望
        2. 倡导高度自觉的自我批评
        3. 加强良性互动的相互批评
    五、优化思想疏导的方法组合
        1. 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相结合
        2. 政策导向和思想导向相结合
        3. 自我省思和教育引导相结合
        4. 说服教育和行为示范相结合
        5. 启发自觉和制度规约相结合
参考文献
攻博成果
后记

(7)中国共产党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Contents
绪论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 相关概念界定
    四、 研究方法
    五、 论文的主要特色和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舆论引导思想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革命舆论工作的理论观点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舆论本质做出历史唯物主义分析
        二、 马克思恩格斯对引导革命舆论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论述
        三、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剖析革命舆论引导的价值追求和实践取向
    第二节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舆论工作观点
        一、 列宁确立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舆论引导的党性原则
        二、 列宁根据俄国革命实践创造性地发展灌输论
        三、 列宁注重用“榜样的力量”开展舆论引导
        四、 列宁围绕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明确舆论引导的相关策略
    第三节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重民主义的舆论引导观点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舆论引导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
    第一节 舆论动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关于党的舆论工作的思想观点
        一、 重视舆论先导作用,把舆论工作作为理论武装群众的重要手段
        二、 坚持党性原则,将政策和策略视为舆论动员的生命
        三、 要求党的舆论动员工作贯彻群众路线,体现群众观点
        四、 强调舆论动员要提倡马克思主义的文风,反对党八股
        五、 辩证阐述“舆论一律又不一律”的内在逻辑关系
        六、 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的着名论断
        七、 提倡正面典型引领与反面材料警示相结合的方法
        八、 坚持根据事实来阐发道理、启发觉悟
    第二节 舆论宣传: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关于党的舆论工作的思想观点
        一、 舆论宣传要成为国家安定团结的思想中心
        二、 舆论宣传要把提高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基本任务
        三、 舆论宣传要靠事实说话,用道理服众
        四、 舆论宣传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原则
        五、 舆论监督要有利于舆论引导活动的开展
    第三节 舆论导向: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关于党的舆论工作的思想观点
        一、 阐明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性,提出“五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二、 明确提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重大命题和着名论断
        三、 把握舆论导向的核心是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四、 把握舆论导向的关键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抓好队伍建设
        五、 系统地论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方针、方式和方法
    第四节 舆论引导: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领导集体关于党的舆论工作的思想观点
        一、 将舆论引导提升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新高度予以论述
        二、 在舆论引导中创造性地贯彻科学发展观
        三、 尊重舆论宣传规律,体现对舆论引导工作的科学态度
        四、 重视网络媒体建设,提出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的新命题
        五、 要求切实抓好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舆论引导的实践借鉴与经验总结
    第一节 苏联剧变中舆论失控的实践警示
        一、 苏联新闻体制及其特点
        二、 戈尔巴乔夫推动的新闻改革导致舆论失控
    第二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的批判性借鉴——以美国为例
        一、 设立官方舆论宣传机构制造新闻、统一宣传口径
        二、 构建庞大公关网络操纵媒体、操控舆论
        三、 以民意测验为幌子拉拢人心、塑造舆论
        四、 政府首脑以先入为主的意见框架裹挟舆论
        五、 通过人为制造媒体事件来转移或聚焦社会舆论关注点
        六、 抢夺国际社会话语权,对他国实施舆论同化和舆论干涉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舆论引导的历史考察与实践审视
        一、 民主革命时期的舆论动员
        二、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夕的舆论动员
        三、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舆论操控
        四、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舆论宣传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舆论引导的历史经验总结与实践启迪
        一、 必须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增强舆论引导的党性
        二、 必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以正面为主的方针
        三、 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牢牢地占领舆论阵地
        四、 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政治境遇和舆论生态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政治境遇
        一、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
        二、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诉求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舆论生态
        一、 新时期我国舆论环境发生历史性变化
        二、 新时期社会舆论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三、 新时期舆论引导对象发生深刻性变化
        四、 新时期舆论传播方式发生关键性变化
第五章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实践成效与存在问题
    第一节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加强舆论引导的实践创新及成效
        一、 优化党务信息新闻发布手段,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二、 创新舆论引导方式方法,提升舆论引导艺术
        三、 重视运用新媒体,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
        四、 强化新闻评论力度,正确把握舆论导向
        五、 加强新闻战线教育和管理,净化行业风气和媒体环境
    第二节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舆论引导的思想观念存在偏差
        二、 舆论引导的相关制度与机制不健全
        三、 舆论引导对新闻传播规律遵循不够
        四、 有些部门及领导干部不善于面对和运用媒体
第六章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宏观思考
    第一节 基本前提: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增强民意吸纳能力
        一、 畅通利益诉求表达,发挥舆论缓释功能
        二、 贯彻群众路线,善于倾听百姓心声
    第二节 现实基点:树立公共关系理念,提升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一、 公共关系在发挥媒体作用、提升舆论引导能力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 善字当头待媒体,在新型公共关系中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第三节 实践走向:调谐社会心态,促进舆论理性表达
        一、 正确认识社会心态失衡的思想根源
        二、 以正确的价值导向校正社会心态,促进社会舆论理性表达
第七章 遵循舆论宣传客观规律提升舆论引导的科学化水平
    第一节 树立受众意识,提高舆论引导的感染力
        一、 公开事件真相,及时传播信息
        二、 改变言语方式,推动话语转型
    第二节 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提升舆论引导公信力
        一、 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辩证统一于党的舆论工作
        二、 站稳群众立场,在加强舆论监督中提升舆论引导公信力
    第三节 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提升舆论引导影响力
        一、 主流媒体要深度融合网络舆论场
        二、 推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议程互动,产生舆论共鸣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源起
    二、理论背景与研究现状
    三、研究创新和框架结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精髓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思想
        一、新闻自由是人类精神特权而非个别人特权
        二、自由报刊等于人民报刊
        三、人民信任是自由报刊生存的条件
        四、自由报刊要作为“第三要素”存在
        五、党取得合法地位后,应允许“多种声音”存在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新闻批判和舆论监督思想
        一、革命时期的报刊要教育工人,揭露敌人
        二、无产阶级报刊应当重视批评和自我批评
        三、党报党刊要成为党内批评的强大武器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党报思想
        一、报刊具有党派性和阶级性
        二、党报需要智慧的政论家
        三、无产阶级报刊应成为党的旗帜和阵地
        四、在党发展的不同阶段,党报肩负不同的历史使命
        五、党报要保持同工人阶级的联系,不做金钱的奴隶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新闻舆论引导思想
        一、在原则问题上,党报要起到舆论引导的作用
        二、报纸是社会扞卫者和无处不在的耳目喉
        三、报纸的态度也是政治、报纸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精髓的价值评析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实践与成果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建国前期的继承和探索
        一、强调党性原则,提出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思想
        二、重视报纸批评,提出“开、管、好”方针
        三、坚持为读者服务,提出注重宣传效果的观点
        四、探索开放办报纸,提出新闻竞争的观点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党报党刊要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中心
        二、批评的武器不能丢,批评要讲究方法、把握分寸
        三、新闻宣传要以社会效益为第一准则
        四、把新闻作为信息资源来开发
    第三节 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一、强调舆论引导,提出“祸”“福”论的观点
        二、提出批评和监督要促进问题解决、社会稳定观点
        三、强调要争夺舆论制高点、以世界眼光办新闻
        四、强调政治家办报,提出党报要以社会效益为重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评价
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实践
    第一节 新闻宣传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一、坚持党性原则,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二、坚持以人为本,提出“三贴近”原则
        三、坚持舆论引导,提出和谐发展理念
    第二节 新闻宣传要尊重新闻规律
        一、突发事件报道得到空前重视
        二、群众多样性需求得到尊重
        三、新闻报道的视野不断拓展
    第三节 舆论监督的内涵和形式不断丰富
        一、普遍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二、主流媒体与新媒体建设得到加强
        三、加强舆论监督,网络民意得到积极回应
第四章 党报思想与党报阵地建设
    第一节 党报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
        一、党报的历史变迁和现状
        二、国际话语权的竞争
        三、受众信息意识的竞争
    第二节 执政党需要自己的舆论阵地
        一、牢固树立舆论阵地意识
        二、主流媒体要当好意见领袖
        三、主流媒体要与网络媒体积极互动
    第三节 党报阵地建设的重要环节
        一、党报要作议程设置的高手
        二、党报要做舆论引导的旗手
        三、党报要成为培养人才的能手
第五章 新媒介生态下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挑战和机遇
    第一节 放大了的舆论空间
        一、网络和网民激增
        二、网络民意汹涌
        三、网络舆论下的不适应症
    第二节 新媒介生态考验执政党智慧
        一、正确认识新媒体的力量
        二、正确对待网络监督和网络民意
        三、大力加强新媒体人才建设
    第三节 新媒介生态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
        一、政治文明建设的突破口
        二、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新渠道
        三、主流舆论与民间声音互动的平台
结语:真理的光辉照亮未来之路
附:参考文献
后记

(9)论新闻批评报道中的素质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一、记者的素质
    1. 鲜明的立场
    2. 公正的品格
    3. 直言的胆略
    4. 吃苦的作风
    5. 法律的功底
二、领导要勇于承担责任
    1. 要重视新闻批评
    2. 要为记者撑腰
    3. 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10)舆论监督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舆论监督概述
    第一节 舆论监督的概念
        一、舆论监督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二、舆论监督的主体
        三、舆论监督的客体
    第二节 舆论监督的性质
    第三节 舆论监督的特征
        一、主客体的广泛性
        二、内容的公开性
        三、监督的非强制性
        四、监督的转化性
    第四节 舆论监督的功能
        一、权力制约功能
        二、促进民主功能
        三、社会调控功能
        四、社会监测功能
第二章 舆论监督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舆论监督的理论
        一、西方国家舆论监督的相关理论
        二、经典作家关于舆论监督的理论
        三、中国共产党的舆论监督理论
    第二节 舆论监督的实践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舆论监督实践
        二、我国的舆论监督实践
第三章 我国舆论监督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舆论监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
        三、新闻媒体日益成熟
        四、网络监督提供契机
    第二节 我国舆论监督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对舆论监督的认识存在误区
        二、舆论监督遭遇权力干涉
        三、舆论监督缺乏法律保护
        四、舆论监督缺乏力度
        五、新闻媒体腐败严重
第四章 加强和完善我国舆论监督的对策
    第一节 正确处理两种关系
        一、舆论监督与党的领导
        二、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
    第二节 加强对舆论监督的法律保护
        一、确立新闻记者采访权
        二、赋予新闻媒体抗辩权
    第三节 积极探索和创新我国的舆论监督形式
        一、充分发挥我国现有舆论监督形式的作用
        二、创新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形式的结合机制
    第四节 提高舆论监督的方法与艺术
        一、加强策划
        二、掌握方法
        三、讲究艺术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搞批评报道要善于自我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理论研究[D]. 王贵.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批评报道的“专业性媒介批评”研究(1949-2019) ——基于“中华数字书苑”数据库[D]. 崔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批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J]. 孟志中. 枣庄学院学报, 2018(01)
  • [4]形象德育论[D]. 孙婷婷. 武汉大学, 2015(07)
  • [5]党报头版要素研究 ——以新华日报(1978-2003年)为例[D]. 燕志华. 南京大学, 2014(03)
  • [6]社会管理中的思想疏导研究[D]. 魏强. 武汉大学, 2013(07)
  • [7]中国共产党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研究[D]. 陈一收.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1)
  • [8]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研究[D]. 王豪. 苏州大学, 2012(06)
  • [9]论新闻批评报道中的素质要求[J]. 侯和鹏. 新闻传播, 2011(11)
  • [10]舆论监督问题与对策研究[D]. 章瑞. 中共中央党校, 2010(10)

标签:;  ;  ;  ;  ;  

批评报道要善于自我保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