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信息》2001年总目录(1号至4号、61号至64号)

《遥感信息》2001年总目录(1号至4号、61号至64号)

一、《遥感信息》2001年总目录(第1期至第4期总第61期至64期)(论文文献综述)

王琢玺[1](2019)在《周代江汉地区城邑地理研究》文中指出我们在继承前辈学者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传世文献与考古材料,对周代江汉地区城邑地望、形制特点、城邑体系加以探索,获得了一定的新认识。第一章对江汉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背景进行了梳理。江汉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为城邑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西周时期,周王朝通过几次大分封,在江汉地区建立了一大批诸侯国,此地还有许多古老部族、邦国。西周后期及春秋时期,楚国逐渐强大,不断合并江汉地区的诸侯国,最后统一了江汉地区。战国后期,楚国在江汉地区的统治逐渐受到秦国、韩国、魏国的冲击,最终江汉地区完全落入秦国之手。江汉地区的人文地理格局,从西周时期以汉北、汉东为重心,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以汉西为中心,深刻地影响了周代江汉地区城邑的发展与分布格局。第二章对周代江汉地区部分城邑地望进行了考订。鄀国,原为秦楚界上小国,后为楚上鄀县,地当在今淅川县寺湾古城遗址一带。公元前622年秦人入鄀后不久,鄀迁于南郡,后一度为楚鄀都,地当在今钟祥市丽阳遗址一带。析县、析邑为楚西北要邑,至晚公元前613年,析被置为楚县,公元前477年,析成为析君之封邑,地当在今西峡县白羽城遗址一带。楚君宵敖所居的宵,可能即秦汉时期的销县,地当在今荆门市子陵岗遗址一带。秦所拔楚之西陵,当在今襄阳市东北洪山头与彭家咀东北部一带。随国,即曾国,西周早期都城在今随州市庙台子遗址一带,两周之际至春秋初年在今枣阳市周台遗址与忠义寨城址一带,春秋初年以后至战国早中期在今随州市区一带。鄂国,西周早中期都城在今随州市安居镇一带,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在今南阳市西鄂故城或夏响铺一带。战国时期楚鄂君封邑初亦在此,垂沙之战后,可能被改封于今鄂州市吴王城一带,楚鄂县可能亦在此。竟陵,至晚战国中期即已存在,地当在今天门市张港镇北一带。郧国,后为楚郧县,地当在今天门市东北笑城遗址一带。郧县至晚郧公辛时代,可能已迁至今云梦楚王城一带,此地后为秦安陆县治。罗国,原在今宜城市西北一带,公元前698年至公元前691年之间,罗被南徙至枝江,地或在今枝江市龚家台遗址一带。第三章对楚国都城与别都进行空间复原研究,并讨论了楚都与别都的特点。时代较早的季家湖楚城,城邑平面形状可能为梯形,整体不够规整;护城河的军事防御意义不大;城邑布局方面,仅能推测季家湖楚城北部可能为宫殿区,城中部为制陶作坊区。战国时期,楚国都城规模更加庞大,特别是都城纪南城,规模大、形制规整;城垣结构为城中套城的回字形结构,比东周时期其它诸侯国都城的形制更加规整;城内街道大致呈井字形;城内功能分区也较为明确。别都宜城楚皇城的规模与纪南城相比要小得多,形制也不如纪南城规整,其东垣因临河而较为弯曲;但与季家湖楚城相比,宜城楚皇城规模更大,且更加注重城邑军事防御能力建设。第四章对周代江汉地区其它城邑进行空间复原研究,并讨论了这些城邑的特点。这些城邑有县邑、其它诸侯国都邑、楚国采邑、封君邑、矿冶城邑和军事城邑等类型。其中县邑最具有代表性,其特点包括:(1)地形选择上呈现多样化特征,但以平原为主;(2)县邑多临河流一侧或地处两条河流交汇处,注重河流的供排水、交通与防卫功能;(3)县邑规模多样化,可分大型、中型、小型三类,且春秋时期县邑规模较小,战国时期县邑规模变大;(4)县邑平面形制以方形为主流,大型县邑受自然因素影响,平面形制有所变化;(5)城门数量根据县邑的规模来确定;(6)县邑一般具备城墙、护城河,部分县邑筑有角楼、瓮城,军事防御能力较强;(7)县邑内布局复杂化,部分为双重城垣结构;(8)墓地一般在城外附近高地上,除瓮棺葬等特殊葬式外,城内一般不设墓葬。第五章分析了周代江汉城邑的规模类型、分布格局与职能分类。城邑规模类型方面,西周时期可分为大、中、小、特小型4个类型,以小型、特小型城邑为主,城邑规模普遍较小;春秋时期也分为4个类型,城邑数量有所增加,城邑规模有所扩大;战国时期可分为特大、大、中、小、特小型5个类型,各类型城邑数量均有所增加,并增加了特大型城邑;整个周代,江汉地区城邑规模分布较为稳定,始终以小型、特小型或中型城邑为主。城邑分布格局方面,西周时期城邑分布重心在南阳盆地、随枣走廊与江汉平原边缘地带;春秋时期,襄宜平原成为江汉地区城邑密度最高的地方,沿丹江、汉江中游、沮漳河一线和沿滚河、涢河一线,成为江汉地区两条城邑分布密集带;战国时期,上述两条城邑密集带继续存在,并有所延伸。城邑职能分类方面,西周时期城邑职能较为单一,主要是政治军事据点;东周时期可分为政治经济管理中心、矿冶中心和军事据点三类。

范国庆[2](2012)在《工程变形监测数据处理及其在越南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程变形监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而需要结合某些专业学科如工程测量、地质、水文等才能恰当的解释及对变形原因具有正确的结论。它在工程建设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具有很大的意义。对测量角度而言,工程变形监测是一项具有较高精度的要求,因此从网设计、设备的选择、监测的方法、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等不能忽略哪各个阶段,尤其是监测网的数据处理与分析造成变形的原因。在世界上二十年来,虽然变形监测的理论和方法现在已经非常丰富、多样,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变形监测及其完善该工作还不能停止,以至于它在实际上能简单、广泛和正确运用。如今在越南,工程变形监测工作实际上在各生产单位还没恰当重视该工作,体现在于评价和估计工程的稳定性、分析各造成变形原因,数据处理的程度不太严密,很穷的预测理论,因此,在变形监测的分析结果中都没有对工程在未来的运动趋势作预测。为了系统及完整该工作并给越南的工程测量者带来帮助、介绍目前在中国和世界上正在使用的工程测量方面的某些较先进的知识、并且如何把它们应用在越南的大型工程情况,就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所在。本论文围绕变形监测工作的各个阶段展开,研究成果和具体内容包括:(1)研究变形监测网方案设计,详细阐述监测网点的布设、设计、精度要求及监测频率如何确定等。其中针对监测网优化设计的研究,为了使优化计算速度在编程中更快,提供与运用一种较简单的序贯公式。(2)研究观测数据预处理及数据处理的问题,支持选择现代数据处理的各方法,提供一种计算伪逆阵的公式,运用较简单及方便在自由网平差和拟稳平差,尤其是该公式能灵活的连接自由网平差和拟稳平差。首先集中解决监测数据预处理的问题,根据观测数据可靠性的概念,研究Baarda方法和稳健估计法对监测数据发现、定位及剔除粗差。选择稳健估计法用于编程过程中,因为这种方法不但同时会发现、定位和定值多粗差值,而计算顺利及简单与方便。接着解决变形监测网数据处理、基准点稳定性分析的内容,依据可靠的数据进行网平差,为了确定网点稳定性,研究某些常用的方法;同时提出一种方法能简单结合自由网平差、拟稳平差对网点稳定性检验,并且计算网点位移量,通过算例证明方法的有用性。(3)研究变形分析与预报模型的某些动态方法,如时间序列分析法、灰色系统分析法与Kalman滤波,各该方法均具有比较好的精度,能表达变形体的变形和运动趋势,而且这三个方法容易接触、解释及其编程。但是,这些方法的理论及其应用于变形监测方面对越南测量者而言都是新的知识,因为,越南测量界中从来还没有哪一个测量者研究过这种方法,只听过在世界上有时间序列分析法和Kalman滤波法,尤其是灰色系统分析法更不知道。因此,在论文中研究它们基本的原理、建模过程及其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4)最后,综合上面阐述的知识,自己研制一套数据处理的软件能够解决大多数变形监测的各个问题,特别是数据预处理、数据处理、分析与预报的领域,结合一个越南水电工程当实例应用以计算与分析,从而提出合理的结论。本论文对越南测量界具有如下贡献:(1)系统完整地研究并论述了工程建筑物变形监测、分析和预报的全过程;(2)提供并研究了粗差检验的个别理论和方法,如Baarda理论、稳健估计方法等;(3)提供并研究了关于基准网点稳定性分析的个别理论和方法,如平均间隙法、组合后验方差法及稳健迭代权法等;(4)提供并研究了关于变形预测的个别理论和方法,如时间序列分析、灰色系统分析和Kalman滤波等;(5)独立研制了一套适合越南应用的工程测量数据处理软件。我肯定在越南工程测量界,对各上述的知识还没有学者提起到或研究过。论文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四点:(1)提供了基于序贯公式的网优化设计和网平差方法并给出了应用;(2)提供了一种伪逆阵计算公式,应用在自由网平差和拟稳平差中较为方便;(3)提出了一种进行基准点稳定性检验和计算位移量的方法;(4)独立研制了一套“工程测量数据处理软件”。

单丽[3](2011)在《清代古典霍乱流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全面认识清代全国霍乱大流行,复原霍乱流行状况,分析霍乱疫区变化及流行病学特征,探究民众的病因感知及流行原因,并以霍乱作为历史进程指标透视其时的社会环境。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在1961年前共有6次古典霍乱大流行。就清代的霍乱疫情而言,霍乱大流行共有4次、2种类型:1820-1822年,1862-1864年,1902年疫情为爆发型霍乱大流行,峰值显着,其中尤以1821年霍乱疫情最为严重;1888-1895年疫情是持续型霍乱流行,疫情连续但峰值不显着。霍乱传入后,受社会环境及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数次霍乱流行蔓延的速度、疫点分布区域都差异甚大。从历史疫情的月份分布来看,区域温度等气候因素对霍乱蔓延影响较大,阳历8月是霍乱流行的高峰期,该高峰不仅表现为疫死人数最多,疫区亦是最广。这也意味着霍乱极可能与副霍乱一样,其流行强度与高温、高湿环境密切相关。从霍乱疫区来看,南方沿海的山地地形极大地限制了霍乱的内陆蔓延,而直隶、山东地区大片平原的存在为霍乱内传提供生态结构平台,使得中国北方的霍乱要远严重于南方。对照世界霍乱大流行年份可知,几乎每次世界霍乱大流行之时,中国都会有或强或弱的霍乱疫情发生,表现为霍乱大流行或霍乱散发,显示出中国社会机体本身的特性和对世界情势的敏感性。作为变化的因素,气候异常对霍乱流行影响甚大,这也是嘉道之际霍乱突破原先恒河三角洲疫源地并造成世界霍乱大流行的重要原因。就中国霍乱大流行时的旱涝干湿定量分析来看,早灾相比涝灾更易诱发霍乱。河道交通缓冲区的分析显示河流对霍乱疫区的变化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并非均质,而是以南方受影响更大。普通民众不洁的饮食习惯、脏乱的生活环境是霍乱流行的结构性影响因素,霍乱人群的易感性不仅取决于其暴露程度,更取决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及日常生活习惯。相对于现代医疗机构和体系的建立,清代霍乱对中国的触动更体现在民众心理的冲击上,国家对霍乱的反应相当迟钝。自嘉道之际古典霍乱传入至清末壬寅年最后一次霍乱大流行,其传播模式的变化及疫区变迁反映出开埠通商后随着沿海港口的次第开放,区域港口与腹地的商业体系轮廓逐渐成型,人口交往密度的沿海大倾斜和以海路为主的交往模式使得沿海地区的开发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陈恩虎[4](2009)在《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区域农业经济研究是目前经济史研究的热门课题,至今已有许多成果问世。相对而言,巢湖流域农业经济的研究较为滞后,并且研究领域和成果比较分散,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研究体系,其主要原因应当是学术界常常会以明清时代的巢湖流域与全国其他区域相比不具备“典型性”为由,漠视了对巢湖流域的经济研究。因此,努力填补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经济研究的空白,正是选题的学术价值所在。论文以明清时期(1368-1911年)巢湖流域农业发展变迁为研究对象,探讨明清时期巢湖流域人口和农作物种植结构、亩产水平的变化,农田水利兴修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土地占有形态、租佃关系的发展演变和农村社会分层的变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区域特点等问题,进而对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进行总体评价。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历史学的分析和综合、演绎和归纳之实证研究法,成为课题解释历史和行文的基本工具。同时,还借助历史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由于研究对象囿于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农业经济,因此特别注重运用历史地理学的方法来考察农业变迁,从时间序列与空间差异方面对于研究所需资料进行详细的清理与考辨。把定量统计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结合起来。通过定量分析,对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农作物产量、劳动生产率作定量的分析。通过定性分析,全面考察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程度与水平。利用历史学中的比较法,分析巢湖流域与安徽省其它区域、本地区前后期的关系、异同和兴衰。选题研究的主干性材料为地方志、家谱一类的地方文献,并充分发掘现存的文书资料,对《徽州千年契约文书·清民国编》第1卷和第2卷收录的300份文书进行了学术辨正。从某种程度上讲,鸦片战争以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乃至辛亥革命以后,巢湖流域农村社会依然基本沿袭着固有的道路前行,基于这种原因,论文运用了民国前期的一些调查和统计资料。文中大量图表的运用,进一步增加了研究的说服力。论文前有导言后有结语,正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明清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第二章、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土地占有形态与租佃关系;第三章、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四章、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建设;第五章、明清时期巢湖流域作物种植与亩产水平;第六章、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农村商品经济;第七章、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评价。其主要内容如下:巢湖流域在地理条件、地方行政和文化类型上,具有较多的一致性,是一个比较完整、边界清晰、较为独立的地貌单元,可以划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经济综合区域,为我国东部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研究提供一个相对理想的案例。在优越的自然条件,发达的水陆交通条件,重视水利的兴修,移民对巢湖流域农业的开发以及成熟的农业耕作技术、耕作制度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生产力的运动总体上呈发展状态,传统农业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超过前代的成就,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农业发展的最高峰,对近代乃至现代巢湖流域农业和整个社会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生产力的因素之一劳动对象来看,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土地得到了深度的垦种,经历了抛荒-垦复-开拓的过程,嘉庆、道光时期,农业垦殖和耕地总数达到高峰。在巢湖流域水旱耕地结构中,圩田面积在本区耕地总面积中占有重要比例。土地开发与利用的特点体现在屯田以军屯为主;出现了沙田、塘涂田、湖田围田等多种新的垦殖方式;巢湖流域人民在开发和利用丘陵山区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与本地区相适宜的兴修小型塘坝水利形式。从生产力另一个因素劳动者的情况看,巢湖流域农业人口在明清之际增加得很快。至19世纪初,巢湖流域人口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绝对人口数字增加之多、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已出现若干人口超百万的县。巢湖流域的人口构成中,外来移民一直占有较大比重。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有较大的提高。巢湖流域在长期的传承和积淀中,逐渐形成了以水稻种植为中心的农业生产链和农事活动。水稻生产的进步,表现在品种的繁多和优良品种的推广上。亩产量基本在二石左右,大约三百市斤/市亩,丰腴圩田亩产可达三四石,大约五六百市斤/市亩。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耕作方式、土地利用率,都已超过国内的平均水平,基本形成了一整套的稻田耕作技术,并有与生产各环节相匹配的生产工具。水稻耕作制度有明显进步,除双季稻是一个重大突破外,复种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间作制和套种制也在不断发展,一年多熟的耕作制度已十分普遍,开始形成水、旱两种土壤耕作体系,实行水耕、旱耕结合,水旱轮作。土地的合理利用技术也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利用山岗、湖溪、旱地、房屋田隙间等荒闲土地种植杂粮和经济作物上。巢湖流域经济作物品种齐全,种植范围不断扩大,但种植面积零星分散,单产低,产量少,在农业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地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水利设施,圩田是能够集中体现本区水利特点、反映本区水利问题、成为影响本地区农业生产的一种重要的农田水利形式,圩田的兴筑、维护、经营和管理,在防洪、排涝、灌溉、降渍等方面均起了积极作用。明清时期巢湖流域是安徽重要产粮地区之一,粮食是经济收入的主要部分,稻米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输出物品,粮食商品率有着显着提高,巢湖流域对保证江南粮食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巢湖流域农村墟镇增长和发展过程中,众多的墟镇分处于不同层级的市场,在各种商业活动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通过商品的上下流通,这些墟镇互为一体,基本形成了以集市与庙会相结合的、且具有多样性为特色的农村市场网络。农村市镇的发展和粮食作物的商品化,是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村市场网络体系中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大部分。在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村商业活动中,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值得重视,即异常活跃的是以徽州商人为代表的客商而非土着商人,巢湖流域市场几乎为其所垄断,徽商对巢湖流域的农业发展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村土地制度、土地租佃关系和借贷关系等农业生产关系发生了些微变化。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封建地主土地占有制的主要特点,是大规模的土地占有与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同时并存,土地较本省其他地区占有相对集中,土地大量集中于乡绅之手。在晚清土地兼并中,以淮系军阀为主的军功地主的兴起,对巢湖流域土地制度所造成的影响深远,它构成了巢湖流域晚清土地关系变化的另一显着特征。明清时期巢湖流域自耕农经济有较大规模的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之一,佃农也是巢湖流域从事传统农业的主力之一。租佃制是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农业租佃关系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从租佃期限看,出现了永佃制;二是从地租剥削率来看,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三是从地租形态看,有力租、物租、钱租等三种主要形态,钱租的比重有微弱的增加;四是农业经营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巢湖流域土地利用出现了以垦殖公司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营方式。在旧的封建生产关系中,缓慢地孕育出新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呈现出明显的由封建农业经济向资本主义农业经济过渡的变异性。清代巢湖流域的喜礼俗例不仅存在于土地买卖过程中,而且存在于住宅交易过程中,对巢湖流域田宅交易俗例的探讨,有助于了解巢湖流域田宅交易中各种习俗的现象和本质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的轨迹具有着鲜明的区域特征。其内涵为:发展形式以渐进积累,数量缓慢增长为主,发展方向以内敛形式为主。从明清时期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着眼,巢湖流域应属于封建经济发展比较充分、地域上属传统农业区的已发展地区,农业是最主要的门类,水稻生产在农业中占有最重要的份额。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有明显的提高,农村市场发生了变化,区域市场网络基本建立起来,并且和省内外市场有了比较密切的关系。但农民的市场行为是被动的选择,是一种“饥饿的商品生产”,整个市场容量的扩大主要以农民“藉资生计”的温饱需求为界限,巢湖流域的农民生活是“节俭”型的糊口型消费,巢湖流域粮食商品化的程度存有一定虚假性。生产技术惯性渐进是以日积月累的经验为基础的技术进步,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换取些许的技术变革。这一特点的出现,既反映了巢湖流域农业生产力基础的薄弱性;同时也反映了巢湖流域社会不同阶段自然,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对其运动变化的制约性。在巢湖流域安土重迁、农耕为本习俗的背后,人们容易产生重农抑商,安贫乐道,不思进取开拓的小农意识,不利于先进农业技术的采用和推广。数百年来发生在巢湖流域的多次战争造成政局不稳,江河不治,水利失修,大量人口亡徙,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巢湖流域频繁而严重的水旱灾害对灾地的农业生产力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加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由于巢湖流域农业开发模式的单一性、掠夺性,一味地追求耕地面积的扩大和粮食产量的增加,导致和放纵了人们对土地的滥垦,致使河湖面积日益缩小,水道堵塞,水流因无处宣泄而导致河堤决口的现象经常发生,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增加了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破坏程度。土地兼并的加剧和租佃关系的扩大,高额的地租和繁重的捐税,加重了农民的贫困破产,农民生活日趋恶化。足以表示农村经济特质的农具、水利及肥料等农业生产技术,在明清时期的巢湖流域停滞明显。总之,巢湖流域在发展速度、规模和方式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区域特征。农业经济是我国绝大多数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起点,对具体区域农业经济历史特点的研究和揭示,有助于理解不同区域现代化发展的差异,也有助于研究巢湖流域在这经济形态转型过程中的与其他区域的差异。巢湖流域明清时期的农业发展轨迹,对巢湖流域现代和未来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的历史启示。

丁志雄[5](2004)在《基于RS与GIS的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技术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国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洪涝灾害发生频繁,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中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洪涝灾害的损失评估可以为防汛、抗旱、抢险、救灾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也可以对发生灾害后基层上报的资料进行灾核,科学指导救灾,评价防洪减灾行为、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所发挥的效益;还可以为洪水保险提供理赔的依据。论文的工作目的就是对基于GIS与RS技术的洪涝灾害损失评估的技术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探索研究,使之朝实用化的方向迈进。 论文从洪涝灾害的成灾机理和属性特征分析出发,阐述基于RS与GIS的洪涝灾害损失评估的基本原理。介绍针对各种不同遥感数据源的洪水淹没范围获取方法和基于GIS与水动力学模型的洪水信息空间分布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基于GIS格网模型的洪水淹没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可以为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模型提供洪水空间分布特征信息。通过对社会经济数据空间展布的技术方法研究,总结和完善用于洪涝灾害损失评估的的空间展布式社会经济数据库建库的技术方法。从洪灾损失率的概念出发,研究建立洪灾损失率的计算模型,使得洪灾损失率适合于洪灾损失评估模型的调用。在GIS平台上建立基于GIS空间信息格网的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模型。由于洪水特性的空间分布信息、社会经济的空间分布信息以及洪涝灾害损失的空间分布信息是基于统一的GIS空间信息格网,使得洪涝灾害损失的准确评估得以实现。通过对2003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遥感监测分析和损失评估实例,利用有关的灾情统计资料,验证了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模型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研究结果表明初步建立的基于RS与GIS的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技术方法体系,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在防汛指挥调度、抢险救灾、灾情统计核查、防洪工程效益评估、洪灾保险理赔等方面存在进一步应用的前景。

二、《遥感信息》2001年总目录(第1期至第4期总第61期至64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遥感信息》2001年总目录(第1期至第4期总第61期至64期)(论文提纲范文)

(1)周代江汉地区城邑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状况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江汉地区的地理环境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
        一、江汉地区的范围
        二、江汉地区的地貌与分区
        三、江汉地区的气候及其变化
    第二节 人文地理背景
        一、先秦时期的人文地理格局
        二、周代江汉地区的历史进程
        三、周代江汉地区农业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周代江汉地区城邑地望考订
    第一节 南阳盆地的城邑
        一、商密之鄀国与楚上鄀县
        二、白羽、楚析县与析邑
        三、唐国与楚唐邑
        四、其它城邑
    第二节 襄宜平原的城邑
        一、楚宵兼及秦汉销县
        二、南迁之鄀国与楚鄀都
        三、楚、秦西陵
        四、其它城邑
    第三节 随枣走廊的城邑
        一、随国
        二、鄂国
        三、其它城邑
    第四节 江汉平原的城邑
        一、竟陵
        二、州国与州县
        三、郧国与楚郧县、秦安陆县
        四、其它城邑
    第五节 鄂东丘陵的城邑
        一、邾邑
        二、鄂邑与鄂县
        三、秦沙羡
        四、其它城邑
    第六节 鄂西山地的城邑
        一、枝江之罗国
        二、其它城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楚国都城与别都空间复原研究
    第一节 关于楚君、楚王居地与楚都、别都的讨论
        一、楚君、楚王居地的分类
        二、关于“郢”性质的认识
        三、《楚居》的局限性
    第二节 宜城楚皇城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城邑要素复原
        三、城邑年代与发展阶段
    第三节 季家湖楚城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城邑要素复原
        三、城邑年代与性质
    第四节 纪南城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城邑要素复原
        三、城邑年代与发展阶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楚都、别都之外的城邑空间复原研究
    第一节 云梦楚王城、赤壁土城等县邑
        一、云梦楚王城
        二、赤壁土城
        三、县邑的特点
    第二节 诸侯国都邑、楚国采邑与封君邑
        一、诸侯国都邑
        二、楚国采邑
        三、楚国封君邑
    第三节 五里界城、鄂王城等矿冶城邑
        一、五里界城
        二、鄂王城
        三、矿冶城邑的特点
    第四节 草店坊城、作京城等军事城邑
        一、草店坊城
        二、作京城
        三、军事城邑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周代江汉地区城邑综合研究
    第一节 周代江汉地区城邑的规模分类
        一、西周时期江汉地区城邑的规模分类
        二、春秋时期江汉地区城邑的规模分类
        三、战国时期江汉地区城邑的规模分类
        四、周代江汉地区城邑规模的演变
    第二节 周代江汉地区城邑的分布格局
        一、西周时期江汉地区城邑的分布格局
        二、春秋时期江汉地区城邑的分布格局
        三、战国时期江汉地区城邑的分布格局
        四、周代江汉地区城邑分布格局的变化
    第三节 周代江汉地区城邑的职能分类
    本章小结
结语
    一
    二
    三
    四
参考文献
附录 周代江汉地区城址、重要遗址统计表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2)工程变形监测数据处理及其在越南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变形监测的对象
        1.1.2 变形监测的内容
        1.1.3 变形监测的目的
        1.1.4 变形监测的意义
        1.1.5 变形监测的特点
    1.2 变形监测技术在国内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世界上的现状
        1.2.2 变形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1.2.3 变形监测技术在越南的现状
    1.3 变形监测数据分析在国内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3.1 变形监测数据分析在国外的现状
        1.3.2 变形监测数据分析在越南的现状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1.4.2 本论文的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变形监测网方案设计
    2.1 变形监测网的布设
        2.1.1 监测点的布设
        2.1.2 监测网的设计
    2.2 变形监测精度和周期确定
        2.2.1 监测精度确定
        2.2.2 监测周期确定
    2.3 变形监测优化设计分类和内容
        2.3.1 变形监测优化设计分类
        2.3.2 监测的内容
    2.4 变形监测网的精度标准
        2.4.1 整体精度
        2.4.2 局部精度
    2.5 变形监测网的可靠性
        2.5.1 狭义可靠性标准
        2.5.2 广义可靠性
    2.6 变形监测网的灵敏度与经济指标
        2.6.1 变形监测网的灵敏度指标
        2.6.2 变形监测网的经济指标
    2.7 变形监测机助优化设计
        2.7.1 序贯公式用于优化设计
        2.7.2 机助法优化设计系统
    2.8 应用实例
    2.9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变形监测数据预处理
    3.1 误差对平差改正数的影响
    3.2 粗差检验的某些方法
        3.2.1 粗差的整体检验
        3.2.2 粗差的局部检验
        3.2.3 粗差检验的步骤
        3.2.4 平差结果转换
        3.2.5 应用实例
    3.3 稳健估计的选权迭代法
        3.3.1 稳健估计的思想和目的
        3.3.2 稳健估计的选权迭代法
    3.4 几种常用的选权迭代法
        3.4.1 Huber法
        3.4.2 丹麦法
        3.4.3 IGG法(周江文法)
        3.4.4 误差绝对和最小法
        3.4.5 验后方差估计法(李德仁法)
        3.4.6 实例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
    4.1 监测网的参考系
        4.1.1 参考系的必要性
        4.1.2 参考系的方程
        4.1.3 秩亏自由网参考系的特点
        4.1.4 参考系的选择对位移计算的影响
    4.2 基准点稳定性检验方法
        4.2.1 限差检验法
        4.2.2 平均间隙法
        4.2.3 稳健迭代权法
        4.2.4 单点位移分量法
        4.2.5 组合后验方差检验法
        4.2.6 模拟算例
    4.3 解伪逆阵的一种改进公式
        4.3.1 伪逆阵用于自由网平差
        4.3.2 伪逆阵的改进解法
        4.3.3 算例验证
    4.4 连接自由网平差、拟稳平差对网点稳定性检验的一种方法
        4.4.1 方法简介
        4.4.2 算例
    4.5 基准点位移计算
        4.5.1 固定基准的位移计算
        4.5.2 重心基准的位移计算
        4.5.3 拟稳基准的位移计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变形分析与预报的个别方法及应用
    5.1 变形的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模型
        5.1.1 平稳时间序列分析模型
        5.1.2 时间序列分析建模的方法
        5.1.3 非等间隔离散位移时序的等间隔化处理
        5.1.4 算例
    5.2 变形的灰色系统预测方法
        5.2.1 模型的基本原理
        5.2.2 GM(1,1)等间隔序列预测模型
        5.2.3 GM(1,1)非等间隔序列预测模型
        5.2.4 GM(1,1)模型精度检验
        5.2.5 算例
    5.3 Kalman滤波模型
        5.3.1 Kalman滤波的数学模型
        5.3.2 Kalman滤波的建立
        5.3.3 自适应的Kalman滤波
        5.3.4 Kalman滤波在变形监测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程实例
    6.1 工程测量数据处理软件简介
    6.2 工程概况
    6.3 变形监测网的设计
        6.3.1 变形监测网点布设
        6.3.2 变形监测网优化设计
    6.4 变形监测网数据预处理
        6.4.1 基准网数据预处理
        6.4.2 变形监测网数据预处理
    6.5 变形监测网数据处理与分析
        6.5.1 基准网数据处理
        6.5.2 基准网点稳定性分析
        6.5.3 监测网数据处理
    6.6 变形监测网的预测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

(3)清代古典霍乱流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三节 资料情况
    第四节 概念界定
第一章 方志疾病谱与霍乱年代
    第一节 古典霍乱始发问题探讨
    第二节 嘉庆元年至清末疾病谱
        一、医学体系中的主要传染病
        二、正史方志史料中的疾病谱
    第三节 霍乱病理、病症与异名
        一、医书中的霍乱异名
        二、方志中的霍乱异名与病症
        三、方志体系的霍乱年代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从方志看中国古典霍乱大流行的次数
    第一节 嘉庆初至清末全国综合疫情
    第二节 分省疫情
    第三节 疫情高峰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霍乱大流行的地域分布与变迁
    第一节 1820-1822年的霍乱疫情
    第二节 1862-1864年霍乱疫情
    第三节 1888年与1895年霍乱疫情
    第四节 1901-1902年霍乱疫情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霍乱流行因素分析
    第一节 疫情季节分布与流行路线
        一、总体疫情季节分布情况
        二、单次霍乱大流行的季节分布
        三、流行路线
    第二节 疫情烈度与易感人群
        一、疫情烈度变化
        二、易感人群
    第三节 流行原因
        一、霍乱大流行时的反常气候
        二、饮食习惯与生活环境
        三、河道交通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霍乱病因认识
    第一节 传统"霍乱"症候与中医病因解释
    第二节 中医对古典霍乱的认知
    第三节 民间的霍乱病因感知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霍乱与社会(一):1820年赣南周边霍乱重疫区的形成与变迁
    第一节 嘉道之际异常疫区的出现
    第二节 五口通商前的赣南周边商贸
    第三节 商贸重心的转移与霍乱疫情变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霍乱与社会(二):1902年广西霍乱大流行探析
    第一节 时疫的考辨与流行情况
    第二节 流行因素分析
    第三节 各界应对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霍乱与社会(三):从1902年霍乱传播模式看清末北方社会
    第一节 海路港口的传入与埠内外的小区域传播
    第二节 向内蔓延——重疫区的形成
    第三节 强弩之末——内陆疫点霍乱流行情况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本文结论
附录一: 中国霍乱流行年录
附录二: 嘉庆元年至清末方志系统疾病谱
附录三: 嘉庆初至清末霍乱年代表
附录四: 嘉庆元年至清末全国综合疫情分布表
附录五: 嘉庆至清末全国综合疫情三级对照表
附录六: 方志参考资料
附录七: 霍乱流行月份表
参考文献
后记

(4)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巢湖流域"地理概念的确定与本课题研究的范围
    三、与本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四、本选题研究的方法、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明清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
    第一节 自然条件
        一、巢湖流域的气候
        二、巢湖流域的水资源
        三、巢湖流域的土地资源
        四、巢湖流域的植被
    第二节 政区建置与历史沿革
        一、先秦时期的政区
        二、秦至宋元时期的政区
        三、明清时期的政区
    第三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的社会条件
        一、明以前巢湖流域的农业发展
        二、巢湖流域人口的增长
        三、移民广泛存在
        四、徽商活跃
第二章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土地占有形态与租佃关系
    第一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土地占有形态
        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二、农村社会分层的变动
    第二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租佃关系
        一、租佃形态
        二、永佃制的发展
    第三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土地买卖和交易俗例
        一、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土地买卖
        二、清代巢湖流域田宅交易中的喜礼俗例
第三章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一节 巢湖流域土地开发与利用的历史过程
        一、宋元以前巢湖流域土地的开发与利用
        二、明代巢湖流域土地的开发与利用
        三、清代巢湖流域土地的开发与利用
    第二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土地开发与利用特点
        一、明清时期的屯田
        二、土地利用方式的新变化
        三、明清时期巢湖流域丘陵山区的开发与利用
        四、垦殖公司经营形式的出现
    第三节 耕地类型结构与布局
        一、载籍耕地类型
        二、水旱耕地结构
        三、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耕地布局
第四章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建设
    第一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的兴修
        一、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兴修的缘起
        二、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兴修的过程、规模与地域分布
        三、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兴修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的维护
        一、建立完整的圩堤、涵闸、沟渠等水利体系
        二、修筑堤防系统
        三、塞支强干,联圩、套圩、分圩御水
        四、重视圩岸的护养
    第三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的经营与管理
        一、圩田管理机构和修防制度
        二、"官督民修"的组织模式
        三、圩堤修防资金
第五章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作物种植与亩产水平
    第一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粮食作物种植的变化
        一、水稻的生产和分布
        二、麦类作物的生产和分布
        三、杂粮作物的生产和分布
    第二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
        一、纤维作物的生产和分布
        二、油料作物的生产和分布
        三、嗜好作物的生产和分布
        四、染料作物的生产和分布
    第三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粮食亩产水平
        一、影响粮食亩产量的主要因素
        二、田亩折算与粮食亩产量的关系
        三、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粮食亩产
第六章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农村商品经济
    第一节 农业墟市、集镇的逐步兴起
        一、明以前巢湖流域市镇发展历程及成因
        二、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墟市、集镇的发展及其特点
        三、巢湖流域各州县内部市镇体系网络的形成和作用
    第二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以米粮贸易为主的商品流通
        一、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米粮贸易形成的原因分析
        二、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米粮贸易的经营形式
        三、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米粮贸易的运销和市场
    第三节 明清时期徽商与巢湖流域的农业商品经济
        一、徽商在巢湖流域的分布及其从事农业活动的原因
        二、徽商在巢湖流域的农工商经营活动
        三、徽商在巢湖流域的经营特色
第七章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评价
    第一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的原因
        一、自然条件优越
        二、水陆交通发达
        三、重视兴修水利
        四、移民的农业开发
        五、农业技术成熟
    第二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的特点
        一、传统小农经济较为发达
        二、以稻作为主的种植结构
        三、以粮食贸易为主的区域农村市场网络基本建立
        四、农民生活属"节俭"型的糊口型消费
    第三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安土重迁,不习商贾的习俗
        二、战乱的破坏
        三、水旱灾害频仍
        四、农业开发模式的单一性、掠夺性
        五、土地兼并加剧,租佃关系膨胀,封建剥削加重
        六、农业生产技术停滞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着目录
致谢

(5)基于RS与GIS的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技术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洪涝灾害的严峻形势
        1.1.1 国外有关统计资料
        1.1.2 我国的洪涝灾害状况
    1.2 洪涝灾害损失评估的作用
        1.2.1 灾前损失评估
        1.2.2 灾中损失评估
        1.2.3 灾后损失评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存在问题
    1.4 本文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1.4.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4.2 论文取得的突破点
        1.4.3 论文的章节内容安排
第二章 洪涝灾害系统分析与损失评估原理
    2.1 洪涝灾害形成机制
        2.1.1 洪涝灾害系统
        2.1.2 洪涝灾害成因分类
    2.2 洪涝灾害属性分析
        2.2.1 洪涝灾害的自然属性
        2.2.2 洪涝灾害的社会经济(包括生态环境)特征
    2.3 基于RS与GIS的洪涝灾害损失评估原理
        2.3.1 RS与GIS技术介绍
        2.3.2 洪涝灾害损失的空间分布特性及RS与GIS的作用
        2.3.3 基于RS与GIS的洪涝灾害损失评估计算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洪涝水体空间分布信息获取与计算方法
    3.1 洪涝水体遥感监测获取方法
        3.1.1 遥感数据源分析
        3.1.2 可见光/近红外遥感监测
        3.1.3 雷达遥感监测
    3.2 基于GIS与水动力学模型的洪水模拟演进
        3.2.1 二维洪水模拟模型
        3.2.2 GIS支持下的二维洪水模拟模型构模过程
        3.2.3 洪水模拟演进与结果表现
    3.3 基于GIS格网模型的洪水淹没分析方法
        3.3.1 洪水淹没分析方法及其与洪水模拟演进的比较
        3.3.2 基于格网模型的淹没分析思想
        3.3.3 基于格网模型的淹没分析方法
        3.3.4 基于格网模型的遥感监测淹没范围水深分布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会经济数据空间展布技术方法
    4.1 农村与城市社会经济与洪涝灾害损失特点分析及其界定
        4.1.1 农村与城市社会经济的差异
        4.1.2 农村与城市洪涝灾害损失特点分析
        4.1.3 农村与城市在行政单元上的界定
    4.2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空间展布原理与方法
        4.2.1 社会经济数据空间分布特性
        4.2.2 社会经济数据空间展布方法
        4.2.3 社会经济数据空间展布的精度分析
    4.3 用于社会经济空间展布的土地利用分类
        4.3.1 土地利用一级分类
        4.3.2 土地利用二、三级分类
    4.4 用于空间展布的社会经济统计指标确定
        4.4.1 农村区
        4.4.2 蓄滞洪区
        4.4.3 城市区
    4.5 空间展布式社会经济数据库建库技术方法
        4.5.1 基于社会经济数据祥查的建库技术方法
        4.5.2 基于社会经济统计年鉴资料的建库问题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洪灾损失率的确定与计算方法
    5.1 损失率的概念及其内涵
        5.1.1 分行业分类别的洪灾损失率
        5.1.2 人均和亩均洪灾损失率
        5.1.3 洪灾损失增长率的问题
    5.2 洪灾损失率的确定方法
        5.2.1 典型区域现场调查法
        5.2.2 洪灾损失率多因素统计回归计算模型
        5.2.3 洪灾损失率在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模型中应用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GIS空间信息格网洪灾损失评估模型
    6.1 洪涝灾害造成损失的影响因素及其确定
        6.1.1 洪涝灾害特征
        6.1.2 受灾体特征
        6.1.3 受灾体承灾能力
        6.1.4 灾前抗洪减灾应急措施
        6.1.5 洪水流速与水质
    6.2 洪涝灾害损失评估的空间尺度及精度分析
        6.2.1 农村地区
        6.2.2 蓄滞洪区
        6.2.3 城市区
    6.3 基于GIS空间信息格网的洪涝灾害损失评估计算模型
        6.3.1 GIS空间信息格网模型的建立
        6.3.2 基于GIS空间信息格网模型的洪涝灾害损失评估
        6.3.3 洪灾损失分类及计算
        6.3.4 洪水单元洪水特性变化过程分析
    6.4 应用实例-哈尔滨市98洪涝灾害损失评估
        6.4.1 哈尔滨市概况
        6.4.2 哈尔滨市98洪水概况
        6.4.3 哈尔滨市98洪灾损失评估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综合应用实例-2003淮河流域洪承遥感监测与灾害损失评估计算
    7.1 淮河流域及社会经济概况
        7.1.1 流域概况
        7.1.2 社会经济概况
        7.1.3 淮河流域部分地区空间展布式社会经济数据库
    7.2 2003淮河流域洪水及遥感监测
        7.2.1 洪水发展概况及行蓄洪区运用情况
        7.2.2 洪水遥感监测及行蓄洪区淹没状况变化分析
    7.3 蒙洼、城东湖蓄洪区运用后洪灾损失评估
        7.3.1 蒙洼蓄洪区洪灾损失评估
        7.3.2 城东湖蓄洪区洪灾损失评估
    7.4 蒙洼蓄洪区避水设施状况与蓄洪效果分析
        7.4.1 避水设施状况分析
        7.4.2 蓄洪效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有关工作和结论
    8.2 论文有关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遥感信息》2001年总目录(第1期至第4期总第61期至64期)(论文参考文献)

  • [1]周代江汉地区城邑地理研究[D]. 王琢玺. 武汉大学, 2019(06)
  • [2]工程变形监测数据处理及其在越南的应用研究[D]. 范国庆. 武汉大学, 2012(06)
  • [3]清代古典霍乱流行研究[D]. 单丽. 复旦大学, 2011(12)
  • [4]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研究[D]. 陈恩虎.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5)
  • [5]基于RS与GIS的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技术方法研究[D]. 丁志雄.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04(04)

标签:;  ;  ;  

《遥感信息》2001年总目录(1号至4号、61号至64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