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及其发展

“校本”课程及其发展

一、“校本”课程及其开发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刘珊,陈亚萍,刘俊婷,辛均庚[1](2021)在《民族地区幼儿园特色课程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当地幼儿园开发课程提供了大量优秀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特色课程是新形势下幼儿园课程建设和发展的重点。文章从特色课程界定、开发、再认识等方面阐述民族地区特色课程开发。

杨蕴希[2](2020)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研究 ——以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明确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主导的“三权并行”教育行政管理制度,用以提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对地方、学校及学生需求的适切性。地方和学校在国家意志的授权下获得了相对的课程自主权,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求开展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安排课程实施、组织课程评价等一系列课程相关活动,这就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课程知识融入地方课程体系提供了良好契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地区、特定民族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沿袭而来的无形、活态流变的文化资源,是唯一的、活态的、流动的文化记忆与历史见证,其内容涵盖大量极具地方特色的知识内容,是地方课程的重要知识来源和开发素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课程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开发研究,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教育传承与保护的有效探索,还能够充分利用丰富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来完善地方课程体系建设、促进地方教育的全面发展,对地方人才培养、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及地方经济社会的进步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有鉴于此,本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为研究对象,结合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案例,运用文献、实地调查、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循着“在这里”“去那里”“回到这里”,亦即“田野前”的“应然”、“田野中”的“实然”、“田野后”的“使然”和“诚然”综合的研究思路,同时注重人类学中“自我”与“他者”,社会学中身份自觉与社会认同,文化学中文化多元与文化交往等学科理论视角的引入与运用,意在逐步解答“何以将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地方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及其开发对清水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对地方课程体系建设与完善何以可行且必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何以优化”等问题。为此,围绕主题从绪论(研究背景、研究综述、研究意义、概念澄清)、理论阐释、学科视角、研究对象与方法、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实践评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优化对策、研究结论与研究反思等方面展开了具体的研究,力图呈现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的综合研究特征。本研究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问题意识的切入及其概念的阐释,并将之与主题密切紧扣,以突出研究旨趣,彰显研究目的。其中,较为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实证对象——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中丰富斑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禀赋及其开发的形式与内容,展示了流域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学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高度认知、自觉以及取得的一系列实践成效;同时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尚存在着课程资源不够、课程目标缺失、文化环境蜕变、主体效能较低、评价反馈不足等“实践困境”,存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情感价值剥落、课程开发功利趋向明显、课程生态失衡等“困境归因”。在此基础上,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意义与价值高度,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目标的多维建构、课程内容的多重优选、课程主体的多效赋能、课程实施的多类统整、课程评价的多元交互等内容,就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对策体系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并在其中展示出了一定的学术见解。

李忆华,马洁[3](2019)在《基于隐性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路径探析》文中研究表明隐性课程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多维度地影响学生的成长。基于隐性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重视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改革完善隐性课程体系,协调各方教育力量,形成隐性教育共同体,努力消解隐性课程潜在的负面效应。

李欢欢[4](2019)在《地方物质文化遗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徐州地区为例》文中认为地方物质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的财富遗存,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纽带,其极具历史价值和教育价值。徐州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对徐州地区物质文化遗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开展深入研究,对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化、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徐州地区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等皆有益处。文明史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文化遗产价值论、课程资源论,以及多方面的需求与支持,为地方物质文化遗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及可行性。对于地方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需在梳理地方物质文化遗产、研读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科书的基础之上进行。具体实施策略宜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大维度出发展开探究。在适应性、目标性、整合性原则的指引之下,探究地方物质文化遗产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多样呈现形式。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实物模型、活动等形式融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之中,不同呈现形式各有其教学效果和优劣势。此外,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不同环节中运用地方物质文化遗产,将会起到各不相同的教学作用,各环节运用的注意事项也各有不同。在教育性、可行性、自主性原则的指引之下,运用地方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学科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学科特色社会志愿服务等历史课外活动,可以充分挖掘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发挥历史课程的多样功能。

赵春燕[5](2017)在《混合学习模式下的中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文中指出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新的交流媒介和交流方式对社会语言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语文教育必须主动迎接时代变化的挑战。走向在线学习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语文混合学习模式是必然的趋势,其中涉及一系列新的课题,最关键的因素是语言文字运用环境和文本资源的选择,即课程资源开发。语文混合学习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资源支持?混合学习模式下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以什么方式组织、呈现什么样的网络课程资源才更有效?如何避免网络资源品质不一、内容混杂、分布无序带来的不利影响?教师如何加以必要的监控和规范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自主的语文学习的成果怎样才能再度开发成为课堂教学资源?本研究即围绕混合学习模式下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亟待解决的这一系列问题展开。本研究在阐明研究背景、梳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从新课程改革的中心任务——学习方式变革着手,分析了学习方式与课程资源的关系,论述了混合学习模式下加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性;通过对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语文课堂教学使用的课程资源和以网络信息为中心的语文在线学习的课程资源各自特点的分析、比较,指明中学语文课程资源在混合学习模式下应有典型性、问题性、多元性、动态性、扩展性、生成性的特点;在讨论一般课程资源开发原则的基础上,提炼出混合学习模式下中学语文课程资源应遵循的六大开发原则,即教育性原则、精选原则、多元性原则、半开放原则、共建共享原则和生成性原则;为帮助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对混合学习模式下的语文课程资源形成整体认识,提供开发的具体参考,以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位为例,设计了课程资源开发样张,侧重说明了支撑性资源、生成性资源、条件性资源的开发要求和不同混合形态下课程资源的组织、呈现。本研究所讨论的课例中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状况表明,中学语文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能力亟待加强,当前中学语文混合学习模式的实践开展,仅仅依赖教师个人的课程资源开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方面给予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基础条件。

施灵美[6](2016)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分析研究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文中提出隐性课程是指教育者通过教育环境和学习环境影响,以非计划或非公开的、有意或无意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教育经验的总和。我国隐性课程的研究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和深化阶段。在西方从最早提出隐性课程概念之后,隐性课程的研究经历了百年的历史,出现了多种相关理论。从已有的理论中综合梳理,得出了关于隐性课程理论分析的九个维度的框架。以“九维度分析法”分析小学语文教材,发现在其隐性课程方面存在如下问题:爱国主义内容窄化、生态教育内容片面化、地方特色内容薄弱化、城乡认知内容偏向化、道德教育内容过度社会化、价值观教育内容过度集体化、性别认知教育内容男性化。小学语文教材隐性课程的设计要以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伴并行,隐性课程存在于教育的所有范围,隐性课程需要教师增强反省意识,隐性课程实施要基于开放的教育情境等理念作为指导,体现教材隐性课程的内隐性、普遍性、深刻持久性、两极性特征,发挥隐性课程完善知识体系、提升审美能力、锻炼思维品质、发展人文素养的功能。小学语文教材隐性课程的设计主要从物质形态系统、文本系统、插图系统展开,以阅读资料包增加隐性课程的载体,更好的发挥隐性课程的正面教育影响。

吐逊阿衣·艾买提[7](2015)在《新疆维吾尔族口头文化中的乡土化学知识的开发与利用》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乡土知识的开发与利用问题逐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而新疆地处多民族聚居区,它经受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活动以及受地理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当今经济繁荣发展以及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区域,尤其在维吾尔族口头文化中表现尤为明显。本论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搜集并梳理了乡土知识的相关文献,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新疆中学理科教师乡土知识现状进行调查,发现教师乡土知识来源具有保守性、现阶段的教学实践融合乡土知识内容欠缺、新入职教师的乡土知识意识淡漠以及少数民族中学化学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较少。基于上述调查结果,对维吾尔族口头文化中的化学乡土知识进行深入了解。通过维吾尔语的谚语、谜语和民间故事中挖掘化学乡土知识素材,同时列举口头文化中的乡土知识在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案例,以此为维吾尔族化学教师供给丰厚的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化学课堂生动起来,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具有丰富乡土知识的“本土教师”以及鼓励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提升教师对乡土知识开发与利用的能力。与此同时将维吾尔族口头文化中的化学乡土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以培育学生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情感、有利于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

胡畔[8](2015)在《上海地区幼儿园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现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应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开发运用水平;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而作为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最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与需要,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进程中,幼儿园教育活动改革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幼儿园有责任从本园实际情况出发对多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开发,以促进本园幼儿的全面发展。而作为幼儿园课程直接实施者的幼儿教师,也和其他教育阶段的教师一样,应成为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主体。本研究基于文献分析,选取上海地区12所幼儿园共209位教师作为调查对象,结合调查问卷和访谈,分析幼儿园教师课程资源的识别水平和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定位能力,并调查教师开发利用园内成品资源、教师资源、幼儿资源以及园外家长资源、社会资源的情况。通过了解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现状,分析归纳出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教师应当“活用生活资源”、“善用园内环境资源”、“关注幼儿资源”、“充实自身资源”、“引入家长资源”、“激活社会资源”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朱列[9](2015)在《论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资源开发》文中研究指明职校英语教学应当具有职业特色,因此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具有应用性、实用性和实践性,有职业特色的英语课程资源开发是顺利高效完成英语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

刘婧婧[10](2014)在《吴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中的应用探究》文中指出2013年,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教学指导意见》,普通高中标准试验教材编写组对思想政治课程进行了修改。《文化生活》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更加注重了对文化精神与文化创新理念的开发,也更加契合了新课改中“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以及“积极利用并开发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的理念。鉴于此,吴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融合本地的文化特色,通过多种渠道来开发课程资源,统整学生的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能够在学生形成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之上更好地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主要探讨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吴文化地区的课程资源,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希望能够促进吴文化地区的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对其他地区的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提供借鉴。经过笔者在吴地的实习或走访,发现不少学校在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已经在思想政治课中开启了对吴文化资源的利用,但是问题却层出不穷,主要表现为:吴文化资源的利用与《文化生活》知识点联系不够充分,吴文化资源探究活动流于形式以及吴文化资源存在闲置和浪费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综合的,笔者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案例进行了辅助说明。在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重点探究了吴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中的应用策略,尝试提出开发利用的原则:一是根据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体现德育性的针对性原则;二是组合不同类型资源,增强理解性的综合性原则;三是不断更新课程资源内容,发挥效能性的时效性原则。基于此,从课程资源开发角度对应用提出对策:一是树立正确的吴文化课程资源开发观,二是建立吴文化资源开发的保障系统;同时从实践操作层面提出具体途径:课堂内采取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课堂外增加活动环节,实地探究,以此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性。

二、“校本”课程及其开发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校本”课程及其开发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民族地区幼儿园特色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族地区幼儿园特色课程之界定
    (一)幼儿园特色课程
    (二)民族地区幼儿园特色课程
    (三)民族地区幼儿园特色课程开发
二、民族地区幼儿园特色课程之开发
    (一)民族地区幼儿园特色课程资源开发原则
        1.适宜性原则
        2.教育性原则
        3.可操作性原则
    (二)民族地区幼儿园特色课程开发内容
    (三)民族地区幼儿园特色课程开发的活动类型
        1.教学活动
        2.游戏活动
        3.生活活动
三、民族地区幼儿园特色课程开发之再定位
    (一)思想认识
    (二)建立体制和机制
    (三)幼儿园课程能力建设

(2)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研究 ——以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六、研究框架与拟创新点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概念阐释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课程融合的立论依据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地方课程体系的知识价值
        二、地方课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的课程属性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课程融合的整体相关性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概念解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的本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的特征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释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概念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模式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价值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理论视角
    第一节 人类学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一、“自我”与“他者”表述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二、“自我”与“他者”整合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第二节 社会学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一、社会认同意识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二、社会分层结构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第三节 文化学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一、“同化”“多元”博弈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二、多元文化教育影响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第四节 教育学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一、基于教育生态理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二、基于教育民族理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第三章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确定
        一、研究“田野”的代表性
        二、研究“现象”的合理性
        三、研究“行为”的持续性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使用
        一、文献研究法
        二、调查研究法
        三、经验总结法
    第三节 研究的具体过程
        一、研究筹备阶段
        二、行动计划阶段
        三、实地调查阶段
        四、总结反思阶段
    第四节 研究伦理的澄清
        一、研究资料真实有效
        二、研究对象知情合作
        三、研究行为合规合理
第四章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保障条件
        一、政策条件
        二、环境保障
    第二节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资源概况
        一、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二、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省地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第三节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的培养目标
    第四节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的开发主体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二、学校少数民族专职教师
        三、流域内的相关社会人员
    第五节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二、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教材的开发使用
    第六节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的评价途径
第五章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实效评析
    第一节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实践成效
        一、拓宽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渠道
        二、促进了教师角色研究性转变
        三、打造了整体性实践示范案例
        四、搭建了地方及学校联动平台
    第二节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实践困境
        一、条件性资源保障力度不够
        二、课程培养目标结构性缺失
        三、内容原生文化空间的蜕变
        四、主体参与及投入效能低下
        五、实践评价体系的反馈不足
    第三节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实践困境的归因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精神情感价值剥落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功利趋向明显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文化空间生态失衡
第六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优化策略
    第一节 目标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目标的多维建构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目标依据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目标分析
    第二节 内容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内容的多样优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内容的选择方式
    第三节 主体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主体的多重效能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中“教师”主体的构成及效能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学生主体身份的获得及方式
    第四节 实施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实施的多类统整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实施的生态取向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生态实施的途径
    第五节 评价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评价的多元交互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评价的基本特征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评价的优化策略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以国家文化战略为导向,探讨与分析非遗文化课程开发的应然可能
        二、以地方实践经验为依据,反思与探索地方非遗文化课程的实践路径
        三、以多重理论视角为指导,构建与完善非遗文化地方课程的优化策略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研究思路如何深化
        二、研究过程如何系统
        三、研究结论如何全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二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三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3)基于隐性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隐性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地位与功能
二、隐性课程缘何能实现立德树人
    1. 隐性课程学习具有鲜明的自主性
    2. 隐性课程内容具有易接受性
    3. 隐性课程功能具有整体性
    4. 隐性课程影响具有恒久性和深刻性
三、隐性课程如何实现立德树人
    1.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 开发隐性课程资源
        (1) 立足学生思想品德现状
        (2) 立足学校办学实际
        (3) 立足地域文化
        (4) 立足网络环境
    2. 完善隐性课程体系, 促进全课程育人
        (1) 学科知识课
        (2) 实践活动课
        (3) 校本课程
        (4) 制度性隐性课程
        (5) 校园环境
        (6) 网络虚拟环境下的隐性德育课
    3. 协调各方教育力量, 形成隐性教育共同体
        (1) 学校校长起着核心作用
        (2) 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人员要做到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3)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4) 学生是隐性教育的主体
    4. 正确对待隐性课程潜在的负面效应

(4)地方物质文化遗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徐州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地方物质文化遗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理论依据及可行性
    第一节 地方物质文化遗产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文明史观”史学理论之指引
        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之支撑
        三、文化遗产学价值论之助力
        四、课程学课程资源论之倡导
    第二节 地方物质文化遗产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初中学生认知发展的需求
        四、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诉求
    第三节 地方物质文化遗产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可能性
        一、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的政策支持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支持
        三、地方史迹遗存的资源支持
        四、地方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外力支持
第二章 课程资源视阈下的徐州地区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节 徐州地区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一、不可移动文物
        二、可移动文物
    第二节 徐州地区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一、史迹遗存数量众多
        二、时空分布不均衡
    第三节 徐州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与初中历史教科书切合处的统计与分析
        一、与七年级历史教科书切合之处的统计与分析
        二、与八年级历史教科书切合之处的统计与分析
        三、与九年级历史教科书切合之处的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徐州地区物质文化遗产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节 地方物质文化遗产运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适宜性原则
        二、目标性原则
        三、整合性原则
    第二节 地方物质文化遗产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呈现形式
        一、以文字形式呈现于初中历史课堂
        二、以图像形式呈现于初中历史课堂
        三、以实物模型呈现于初中历史课堂
        四、以活动形式呈现于初中历史课堂
    第三节 地方物质文化遗产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各环节中的运用
        一、在导入环节的具体运用
        二、在新授环节的具体运用
        三、在巩固环节的具体运用
第四章 徐州地区物质文化遗产在初中历史课外活动中的运用
    第一节 地方物质文化遗产运用于初中历史课外活动的基本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二、可行性原则
        三、自主性原则
    第二节 地方物质文化遗产运用于初中历史课外活动的主要方法
        一、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
        二、举办学科特色校园文化活动
        三、开展学科特色社会志愿服务
结语
    一、地方物质文化遗产运用的要求
    二、地方物质文化遗产运用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混合学习模式下的中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混合学习
        1.3.2 课程资源
        1.3.3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
    1.4 研究综述
        1.4.1 课程资源及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综述
        1.4.2 混合学习的研究综述
        1.4.3 混合学习模式下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2 语文混合学习与课程资源开发
    2.1 语文学习方式与课程资源
    2.2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概述
    2.3 混合学习与语文课程资源开发
    2.4 混合学习模式下加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3 混合学习模式下语文课程资源的特点
    3.1 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语文课程资源的特点
    3.2 以网络信息为中心的语文在线学习课程资源的特点
    3.3 中学语文课程资源在混合学习模式下的特点
4 混合学习模式下中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4.1 一般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4.2 混合学习模式下中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原则
5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程资源开发样张
    5.1 单元学习目标的分析与设计
    5.2 单元课程资源类型与开发重点
        5.2.1 支撑性资源的开发
        5.2.2 生成性资源的开发
        5.2.3 条件性资源的开发
    5.3 不同混合形式下课程资源的组织与呈现
        5.3.1.偏在线模式的课程资源组织与呈现
        5.3.2.偏课堂模式的课程资源组织与呈现
        5.3.3.居中模式的课程资源组织与呈现
6 混合学习模式下中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条件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6)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分析研究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缘由
        1.1.1 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普遍问题的存在亟待解决
        1.1.2 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内容的研究是课程内容研究的发展趋势
        1.1.3 隐性课程探索范围的扩大为再设计提供了可能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实践价值
    1.3 关于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研究的文献综述
        1.3.1 文献数据的统计
        1.3.2 国内关于语文教材隐性课程的研究文献综述
        1.3.3 国外关于隐性课程的研究文献综述
    1.4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2 隐性课程理论分析维度的确认
    2.1 隐性课程理论举要
        2.1.1 校园结构隐性课程理论
        2.1.2 再生产社会结构隐性课程理论
        2.1.3 教材要素隐性课程理论
        2.1.4 人为设计隐性课程理论
    2.2 隐性课程理论分析维度的提取
3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问题分析
    3.1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爱国主义内容窄化
        3.1.1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爱国主义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3.1.2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爱国主义教育狭隘化
    3.2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生态教育内容片面化
        3.2.1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生态教育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3.2.2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生态教育片面化
    3.3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地方认知内容特色薄弱化
        3.3.1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地方认知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3.3.2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地方认知教育特色不明
    3.4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城乡认知内容偏向化
        3.4.1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城乡认知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3.4.2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城乡认知教育的城市化取向
        3.4.3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城乡认知教育的形象刻板化
    3.5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道德教育内容过度社会化
        3.5.1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道德教育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3.5.2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道德教育重私轻公
        3.5.3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道德教育精英化取向
    3.6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价值观教育内容过度集体化
        3.6.1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价值观教育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3.6.2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价值观教育单薄化虚无化
    3.7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性别认知教育内容男性化
        3.7.1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性别认知教育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3.7.2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性别认知的男性话语权
4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设计策略
    4.1 树立先进的隐性课程理念
        4.1.1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伴并行
        4.1.2 隐性课程存在于教育的所有范围
        4.1.3 隐性课程需要教师增强反省意识
        4.1.4 隐性课程实施要基于开放的教育情境
    4.2 明确小学语文教材隐性课程的特点
        4.2.1 内隐性
        4.2.2 普遍性
        4.2.3 深刻持久性
        4.2.4 两极性
    4.3 发挥小学语文教材隐性课程的功能
        4.3.1 完善知识体系
        4.3.2 提升审美能力
        4.3.3 锻炼思维品质
        4.3.4 发展人文素养
    4.4 小学语文教材隐性课程的设计内容和方法
        4.4.1 完善物理形态中隐含的隐性课程意义
        4.4.2 正确发挥文本系统中的隐性课程意义
        4.4.3 反映文本系统中隐性课程的时代性意义
        4.4.4 丰富插图系统中隐性课程的寓意
        4.4.5 设计隐性课程的“动态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工作及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7)新疆维吾尔族口头文化中的乡土化学知识的开发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2.1 乡土知识的研究
        1.3.2.2 有关乡土化学知识的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概念界定
2 新疆中学理科教师开发与利用乡土知识的现状调查
    2.1 研究工具
        2.1.1 调查问卷
        2.1.2 访谈提纲
    2.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2.2.1 个人基本信息
        2.2.2 教师乡土知识的来源
        2.2.3 教师乡土知识的开发和利用现状
    2.3 访谈结果分析
        2.3.1 访谈记录
        2.3.2 访谈分析
    2.4 分析结果
        2.4.1 存在的问题分析
        2.4.2 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办法
3 新疆维吾尔族.头文化中乡土化学知识的开发与利用
    3.1 维吾尔族.头文化
        3.1.1 维吾尔族.头文化的特点
        3.1.2 维吾尔族.头文化的价值
    3.2 维吾尔族.头文化中的乡土化学知识的开发
        3.2.1 维吾尔族谚语中的化学乡土知识
        3.2.2 维吾尔族谜语中的化学乡土知识
        3.2.3维吾尔族民间故事中的化学乡土知识
    3.3 维吾尔族.头文化中化学乡土知识的利用
        3.3.1 维吾尔族.头文化中的化学乡土知识的教学实例
        3.3.2 维吾尔族.头文化中的化学乡土知识的利用案例
4 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1 研究结论
        4.1.2 建议
    4.2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1新疆中学理科教师开发与利用乡土知识的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新疆中学化学教师开发与利用乡土知识现状的访谈提纲
    附录3了解教学效果的学生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8)上海地区幼儿园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丰富我国幼儿园课程理论
        1.3.2 促进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开发
        1.3.3 促进幼儿园教师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1.4 概念界定
        1.4.1 课程资源的概念
        1.4.2 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概念界定
        1.4.3 课程资源的分类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的选择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理论研究
        2.2.2 幼儿园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相关研究
第3章 幼儿园教师对课程资源基本认识的情况分析
    3.1 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识别
    3.2 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评价定位
        3.2.1 幼儿喜爱程度
        3.2.2 效果显着程度
        3.2.3 可操作程度
        3.2.4 经济实惠程度
        3.2.5 容易获得程度
第4章 幼儿园教师开发与利用园内课程资源的现状分析
    4.1.幼儿园内成品资源的有效利用情况
        4.1.1 利用绘本培养幼儿的阅读和想象能力的情况
        4.1.2 利用图书培养幼儿文字关注能力的情况
        4.1.3 利用区角活动开展科学教育
        4.1.4 利用运动场地开展各类活动
        4.1.5 利用教室布置与幼儿保持互动
    4.2 自制玩教具的开发与利用情况
        4.2.1 教师自制玩教具的开发与利用
        4.2.2 幼儿自制玩教具的开发与利用
    4.3 教师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
        4.3.1 教师评价能力的开发与利用
        4.3.2 教师课堂掌控能力的开发与利用
    4.4 幼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
        4.4.1 利用幼儿间的矛盾培养同伴合作意识
        4.4.2 利用幼儿的不当行为进行德育
第5章 幼儿园教师开发与利用园外课程资源的现状分析
    5.1 家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
    5.2 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幼儿园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成因分析
        6.1.1 教师对课程资源缺乏认识
        6.1.2 教师教育观念因循守旧
        6.1.3 教师缺乏主观能动性
        6.1.4 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6.1.5 教师缺乏教育理论素养与教学经验
        6.1.6 校外资源开发不足
    6.2 建议与对策探讨
        6.2.1 活用生活资源
        6.2.2 善用园内环境资源
        6.2.3 关注幼儿资源
        6.2.4 充实自身资源
        6.2.5 引入家长资源
        6.2.6 激活社会资源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论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资源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程资源的概念和内容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三、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资源开发

(10)吴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中的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内关于该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
        (二) 国外关于该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吴文化资源概说
    一、吴文化的内涵
        (一) 文化的涵义
        (二) 吴文化的内涵
    二、吴文化资源对《文化生活》的重要意义
        (一) 吴文化资源的特点具有独特的思想政治教学价值
        (二) 吴文化资源为《文化生活》提供大量的教学素材
第二章 吴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中的应用现状
    一、吴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中的应用成果
    二、吴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一) 吴文化资源的利用与《文化生活》知识点联系不够充分
        (二) 吴文化资源探究活动流于形式
        (三) 吴文化资源存在闲置和浪费
    三、吴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应用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吴文化自身具有局限性
        (二) 外部条件原因
第三章 吴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中的应用策略
    一、吴文化资源应用的原则
        (一) 针对性原则一根据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体现德育性
        (二) 综合性原则—组合不同类型资源,增强理解性
        (三) 时效性原则—更新课程资源内容,发挥效能性
    二、吴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中的实践与探索
        (一) 吴文化资在《文化生活》中应用的对策
        (二) 吴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中应用的实践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宄成果
致谢

四、“校本”课程及其开发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民族地区幼儿园特色课程开发研究[J]. 刘珊,陈亚萍,刘俊婷,辛均庚.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1(05)
  • [2]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研究 ——以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为例[D]. 杨蕴希.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3]基于隐性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路径探析[J]. 李忆华,马洁. 教学与管理, 2019(12)
  • [4]地方物质文化遗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徐州地区为例[D]. 李欢欢. 苏州大学, 2019(04)
  • [5]混合学习模式下的中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研究[D]. 赵春燕. 新疆师范大学, 2017(01)
  • [6]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分析研究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D]. 施灵美. 江苏大学, 2016(11)
  • [7]新疆维吾尔族口头文化中的乡土化学知识的开发与利用[D]. 吐逊阿衣·艾买提. 新疆师范大学, 2015(02)
  • [8]上海地区幼儿园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现状研究[D]. 胡畔. 上海师范大学, 2015(11)
  • [9]论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资源开发[J]. 朱列. 考试周刊, 2015(05)
  • [10]吴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中的应用探究[D]. 刘婧婧.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校本”课程及其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