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新世纪的选择

丰田新世纪的选择

一、丰田面对新世纪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范稳[1](2021)在《太阳转身》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1省公安厅刑事侦查局前局长卓世民现在是一个等待死刑判决书的人。他的一生戎马倥偬、身经百战,无论是在战斗的岁月还是和平年代,他就是不断书写传奇的那一类好汉,死神常常都得绕着他走。卓世民曾经设想过倘能死得轰轰烈烈、壮怀激烈,不说像个英雄,至少也不枉为男儿。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将面临这样一种死法。

邵冰[2](2020)在《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以国家干预为出发点可以获取最大限度的贸易利益并提高本国的经济福利。日本政府通常被认为是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一个典型。日本作为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的岛国,其人口众多,国土面积狭小,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环境、能源及市场等多重客观因素的制约。但是二战后,日本经济从战乱后的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和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在国际经济竞技场上连续摘取“经济大国”、“金融大国”、“最大债权国”等桂冠,并成功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可以说,日本经济大国地位的取得与其对外贸易活动的有效开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有许多分析认为,日本经济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日本政府成功地实施了战略性贸易政策。二战后,日本政府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实施不同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年)是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日本政府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实现产业重建,采取了限制进口、振兴出口、积极保护和扶植国内产业的政策。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3年)是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初级阶段,日本的贸易政策内容开始由限制进口、替代进口向出口导向、扩大出口转变,日本政府调整关税政策替代进口限制并设置有利于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关税税率,逐步放松对外国投资的限制来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战略性地重点扶植重化工业的发展。经济稳定增长和泡沫经济时期(1973~1991年),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进入高级阶段,协调与竞争并重,一方面进一步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以减少各国的谴责,另一方面,实行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来保证更多的贸易利益,积极发挥对外投资和经济援助对贸易的促进作用,通过规模经济产业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在全球范围内高效率地进行资源配置,战略性地促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通过减量经营和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从而促进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带动国内经济的回升和发展。经济长期低迷时期(1991~至今),为应对冷战后新时期国内外经贸发展战略环境的变化,日本继续推行贸易与投资并举的高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行多层次、灵活的自由贸易战略来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同时继续发挥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作用,积极开展战略性贸易外交,利用双边和多边贸易协调进一步获取贸易优势并促进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综观战后70多年以来日本的经济发展,“保护产业、扶植出口”一直是贯穿日本贸易政策的一条主线。以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视角来看,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实行的是初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即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通过对具有发展潜力的战略性产业和具有“外部经济”效应的高新技术产业加以保护和扶持,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收益并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日本实行的是高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即确定合理的规模经济产业国际分工原则,通过规模经济产业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在世界范围内高效率地配置资源,以继续获得贸易优势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国家层面看,由于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的存在,以及收入分配不公、经济外部性和经济秩序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为国家干预经济和贸易活动提供了原因和依据,且在某些条件下国家政府的干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它可以改善贸易条件、转移垄断利润、强化竞争优势,因此维护国际贸易利益需要政府的适当干预,实现国家利益需要正确的贸易政策,日本“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为有效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二战后,日本政府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依据“动态比较优势”确定战略性目标产业,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保护和扶植战略性产业发展,推动企业联合、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应,构筑产官学协作的国家创新体制,推行战略性贸易外交,根据日本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实施适合日本国情的战略性贸易政策,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运用也为日本国家战略从“经济中心导向”向“大国化目标”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产业层面看,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以产业政策为中心,将产业现代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结合发展,综合运用各种经济和行政手段全力扶植那些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外部经济性的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使其以强劲的国际竞争能力,实现赶超欧美经济大国的战略目标,不仅实现了产业的现代化,而且促进日本产业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不断攀升。战后日本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半导体工业的大发展,就是战略性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成功运用的典范。从企业层面看,日本特殊的企业组织体系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运用有着重要的关系,企业集团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载体,独特的系列企业体制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运行机制,综合商社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开辟了稳固的前沿阵地。日本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济为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条件,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出与产业发展和贸易利益密切结合的特征,日本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中同样蕴含着战略性贸易政策。此外,日本企业的技术贸易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相互配合,日本促进技术引进与研发的政策均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表现。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具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灵活运用和追求动态效应等特点。但是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一把双刃剑,既对日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能力提高带来积极效果,也对日本经济和贸易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和后果。当前,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阶段。在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结构不完善等问题,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仍以进料加工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最能代表一国出口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方面与贸易强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看,当前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增速呈结构性放缓,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和传播给全球经济和贸易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更加激烈,贸易摩擦形势严峻复杂,当前外贸形势突显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重要性。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虽然最早由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且从发达国家应用的角度进行阐释和研究,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也同样适用,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良好的指引。纯粹的市场经济或许有益于世界经济和福利的改善,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却未必是一种最佳的选择,国际市场普遍存在的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对称所决定的市场不完善性为一国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战后日本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一是要重视发挥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作用,二是在尊重WTO原则基础上,合理利用贸易政策工具,三是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是制定合理的对外投资策略,五是实施出口鼓励措施,集中力量开拓国际市场。

王子豪[3](2020)在《基于精益生产理论的Y洗煤厂生产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能源革命的推进,煤炭市场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竞争激烈程度远超过去,煤炭企业面对巨大的盈利压力。如何通过强化管理、挖掘内部潜能、实现降本增效,已成为煤炭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难题。精益生产理论是近些年诞生的优秀运营管理理论,其强调的柔性生产、减少浪费等管理理念对企业生产管理乃至整个社会经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煤炭企业追求的改进方向也高度重合。自21世纪以来,国内大型煤炭集团企业对精益生产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也收到了一定成效,但距离真正的“精益”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在洗选煤这一细分领域,管理粗放、浪费严重的现象依然存在,且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因此,本文以Y洗煤厂生产管理为研究对象,对我国洗选煤企业应用精益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对Y洗煤厂生产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现场调查了解企业组织结构、洗选煤工艺流程、生产管理现状及工人生产状态,对影响到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的问题点展开细致的分析,发现Y洗煤厂工序分布杂乱、现场管理混乱,员工生产作业时不注意设备维护、操作随意不规范,生产调度与需求脱节,以上种种造成了大量的不增值活动。本文根据Y洗煤厂实际,结合精益生产理论工具提出了一套解决方案,建议企业以生产能力核定为基础,进一步优化工序布局、实施标准化作业,开展现6S场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生产维护。同时,提醒企业在实施精益生产改进时要注意避免急功近利、脱离员工等问题,提出了改进管理结构、塑造精益文化、开展多技能培训等保障措施,为企业夯实了长期发展的理论基础。本文的研究丰富了精益管理理论在洗选煤企业的应用,对Y洗煤厂实施精益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赵威[4](2020)在《混合所有制背景下世界一流企业建设路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报告还指出,为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进一步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要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国有企业要在管理、创新、产品、人才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领先性。正如习总书记所言,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就必须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三个关键环节上大有作为。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重点分析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的背景下,如何利用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一重要契机和机制,通过不断积累关键资源、逐步完善企业内部治理机制、提高企业的动态竞争力等路径,打造国际一流企业。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推动国企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须尽快摆脱观念之争。当前围绕国企改革的不同观念,如“马列主义派”认为国有企业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基石,对国有企业目前进行的各种所谓市场化改革存在担忧;“市场改革派”,主张国有企业应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对“国进民退”持批评态度,要求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布局的收缩调整;认为在应对西方冲击和挑战、追赶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强调国家的力量和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等不同观念,均有不同程度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然而,各派观念及相应群体对于国有企业如何进一步改革的主张和举措,却充斥着激烈的矛盾和冲突,对破解国企改革僵局具有不利影响。因此,在包括混改在内的国企改革“行动自由”之前,应该首先破除观念上的束缚。第二,我国已经有一大批企业接近世界一流企业,或正努力加速成长为世界一流企业,但仍没有一家中国企业跻身世界一流企业之列。对世界500强企业的有关数据进行的分析表明,虽然我国在2019年已经有129家企业进入到世界500强行列中,但从营业收入和利润对比来看,我国入围世界500强的企业仍然无法与发达国家的500强企业相比,尤其是与美国的世界500相比,两者之间的差距并未收窄,甚至有所扩大。从世界500强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我国上榜企业行业分配不均,能源、银行等具垄断性质行业占比较大,大健康产业发展落后,高端制造业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崛起但基础领域薄弱,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仍处相对中低端劣势。第三,混合所有制改革将给企业带来全方位的影响,包括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对企业效率的影响,但上述影响并不必然是积极的,混改既是国企改革的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因此,对我国混改部分案例的研究表明,混改既可能发挥积极作用,如中国联通的混改已经成为新一轮国企改革中的一个标杆,而混改也有失败的案例,比如中信国安混改的案例。其根本原因在于,当前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已经从过去的以“混”为主,转向现在的以“改”为主,引入社会资本只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第一步,改进公司治理、提升市场竞争力才是混改的最终目的。能否引入高匹配度、高认同感、高协同性的战略投资者,混改之后企业是否拥有改革的主观意愿和相应的能力,是导致不同企业混改结果出现巨大差异的根本原因。第四,混改有利于提高国企创新效率和创新意愿。混合所有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有企业创新意愿和创新效率低下的问题。随着民营资本的加入,国有企业形成了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以及不同所有制股东之间的制衡,同时也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并提高国企创新效率和创新意愿。混合所有制改革使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实现了“优势互补”,混改后的国企不仅可以继续发挥国有股东在政策上的资源优势,同时民营资本的加入带来的灵活的经营策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不竭动力、企业家精神等,都将大大提高国有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动力和创新的效率。第五,混改成功的关键是引入负责任的非国有股东。混合所有制改革将给企业带来全方位的影响,包括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对企业效率的影响,但上述影响并不必然是积极的,混改既是国企改革的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其关键在要引入负责任的非国有股东。第六,混合所有制的治理形式可以采取多样形式。成功的国有企业治理并不存在一个既定的或者是最优的“路线图”,在一个国家成功的模式可能在另一个国家并不适用,每个国家都应该探索自身的国有企业改革之路。混合所有制的治理模式具有多样性,部分国家的国有企业在进行“混合”之后,较好地应对了治理挑战,而部分国家的表现则很差。

陈飞[5](2019)在《我国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产业规划以及海洋发展战略推动下,沿海城市依托港口通过填海造地开展临海工业建设进而推动临海新区发展,临海工业承载着沿海地区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海向拓展的双重职能。推进沿海产业发展,实现临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是沿海城市建设的重要诉求。相比于沿岸地区其他工业类型而言,临海工业规划强调陆海资源综合利用,通过填海造陆提高用地临海性,空间向海洋单向扩展,属于新兴规划类型,相关理论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构建临海工业规划研究框架,明晰临海工业发展目标,动力机制和发展策略,是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课题。研究首先通过35个国际案例研究总结临海工业典型特征与发展路径,并选择与我国产业开发相近日本、韩国、新加坡,总结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研究从演进历史与产业类型两个维度展开,在时空维度上,通过总结3个国家临海工业发展演进历程,清晰我国临海工业发展的历史坐标定位;在产业类型维度上,对比重化工业、加工产业、综合产业发展路径。研究总结案例国家在工业组团、工业城市、区域协同、综合型城市功能区4种开发模式,并从工业用地与新城开发两个层面分别总结发展影响机制。针对我国类别丰富的临海工业实践,研究总结沿海产业与港口发展的时空与地域特征,构建“港口-产业-新城”发展模型提出临海工业分类方法,将我国临海工业划分为港口扩张型、新港综合型、重化工型、加工产业聚集型、海洋资源开发型5种。在122个案例分析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模式演绎、文献综述等方法,总结各类临海工业布局模式、总结发展问题,分析影响机制并分层次分类别提出发展策略。通过国内外案例对比研究,指出重化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就业密度低、职工带眷系数低特征,使用常规规模预测方法会导致配套生活用地规模过大问题;同时填海造陆使工业用地具有弹性开发特征应针对用地扩张特性选择适宜的规划方法;论文提出通过合理产城定位、优化规模预测方法、转化弹性开发等策略促进临海地区集约开发。研究以产业发展、城乡规划、海洋规划等多领域视角构建理论框架,提出完善陆海统筹规划与建设用海规划编制体系等提升策略。此外研究针对五种类型的临海产业特征,分别从港口功能演进、沿海产业多元化、海洋生态修复等角度提出专项规划策略。论文定义临海工业概念,分析国内外总计157个案例,将临海工业从临港工业研究中剥离出来并建立了研究案例库;从产业组织与海港发展视角,分析临海工业影响关联,构建港口-产业-新城研究框架;在港产城交叉框架下提出临海工业分类方法,突破了经济地理学者单一产业分类法,建立城乡规划研究基础。论文面向沿海地区城市建设问题,以大量调研与案例分析为基础,通过理论建构、模式总结、发展影响机制分析、策略体系推导等研究,期望挖掘临海用地开发动力与机制,提出具有科学依据和可操作性的策略,为城市建设层面落实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以及区域长远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王媛媛[6](2019)在《智能制造发展的国际比较与中国抉择》文中认为当前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并加速向制造业渗透,制造业领域将迎来一场智能化革命,进而引发新一轮的工业革命。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应对新工业革命和智能制造的发展战略。我国也迎来新工业革命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交汇期,由此提出以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进而建设制造强国的发展目标。因此,研究智能制造这一主导新工业革命发展的新型制造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智能制造作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技术进步及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熊彼特和新熊彼特学派技术创新及演化经济学等理论为研究基础,运用系统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以及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智能制造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一是,探索智能制造发展演化的机理及其技术-经济范式。对智能制造的内涵、产生动力、生产组织模式创新以及技术-经济范式进行分析;二是,对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基础性产业——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全球发展态势进行比较分析;三是,对G20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基础上,建立“制造业智能化指数”衡量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并进行国别和分行业的比较分析;四是,对美国、德国、日本智能制造发展的典型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并得出有益的经验借鉴。首先对其智能制造赖以发展的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政策演变进行分析,其次对其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再次对这三个国家智能制造的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异同点,并得出可供我国借鉴的有益经验;五是,分析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现状。从顶层设计、标准体系建设、基础产业发展、企业以及地方政府推动等方面分析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的进展和成就,同时剖析了中国智能制造在发展基础、创新能力、推进机制、企业主体引领、政策规划以及人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六是,提出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创新路径和对策。即要以建设制造强国为目标的智能制造发展导向;建设政府引领、产业界主导、研究机构和大学紧密合作的智能制造创新网络;要涵盖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智能制造发展领域;以及实施面向不同发展优势和水平的差异化发展战略。总之,发展智能制造是我国实现技术跃升及经济实力赶超的重要契机,应密切关注和研究新工业革命发展趋势以及智能制造技术-经济范式发展演化特征,把握各国智能制造发展的态势、能力水平以及具体的推进战略,同时深入了解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优劣势,构建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智能制造发展路径和政策体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早日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和国家实力的历史性跨越。

杨成[7](2019)在《基于精益软件开发的项目管理模式在S公司的应用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软件行业是新兴行业,而软件开发项目因其不确定性,常常难以有效管理和控制。精益思想虽然来源于制造业,但已被很多行业所吸纳并有所发展。软件开发项目同样能够运用精益思想的基本原则来指导其项目管理。在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中,借鉴精益思想,运用精益原则进行项目管理,形成精益软件开发,并结合近年兴起的敏捷开发模式,减少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浪费、提高软件开发的质量和缩短软件开发周期,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降低经营风险,创造更高的价值。本文对比分析了传统软件开发项目管理模式、精益思想和精益软件开发以及敏捷开发的优劣势与适用范围,并在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S公司基于精益思想的软件开发流程的分析,一方面总结了精益软件开发模式在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中的实际应用,同时分析了实施精益软件开发的关键因素,以及对企业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的优化。最后,根据S公司的实际情况,本文着重分析了基于精益软件开发的项目管理模式对S公司软件开发项目的改进,并且结合项目运行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S公司精益软件开发流程进一步优化的建议。

PIPU BOOSABOK(云俊杰)[8](2018)在《1980年代以来泰国华商企业集团的发展及其政治参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华侨华人移居海外的历史悠久。根据2014年的数据,约有5000万华侨华人移居于海外各国家和地区,而东南亚地区是华侨华人最为集中的聚居地。二战后,东南亚华侨社会发生质的变化。中国政府决定解决“双重国籍”问题,并赞成和鼓励居住在国外的华侨按照自愿原则选择所在国国籍后,多数华侨提出了入籍申请,逐渐融入当地社会,使东南亚华侨社会向华人社会转变。然而,有些国家华侨融入主流社会较为平顺,但也有一些国家在政府实行同化政策的过程中呈现出流血冲突。在东南亚各国家当中,泰国是以对华侨实行温和同化政策而着称。在泰国的中国人,从过去的侨民转变为泰籍华人相当顺利。冷战时期,虽然中泰两国在政治意识形态差异、泰国政府执行亲美反共政策等背景下,华人受到了泰国政府的压制,但也没有遭到任何严重的打击。尽管缓慢一些,但泰国华人社会也仍然得以延续和发展下去。到了 1970年代,特别是1975年中泰正式建交、1978年中国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泰国华人社会逐渐走上复兴之路,泰国华人在各个方面、各个层次都得到迅速发展。1980年代以来,随着泰国经济的发展,泰国华商企业家随着泰国经济的发展而扩展企业,成为泰国大型企业集团发生了变化,开始走上新的发展途径,成为大型企业集团。这篇论文拟定研究和分析1980年代以来泰国华商企业集团如何发展。在这一问题上,不仅注重曼谷大型企业集团,还重视泰国各个地区的华商企业集团,包括中部、东北部、北部和南部四大地区。另外,这篇论文还研究泰国华商企业集团在经济方面成功后如何对待政治方面。从研究发现,1980年代以来,泰国政府实施的经济发展政策有益于泰国华商企业集团扩展企业。农工业、酒业、新兴工业、房地产业及零售业方面的华商企业集团都发展成为国家大型企业集团。同时,泰国各个地区的地方华商企业集团也随着泰国政府对各个地区的发展而扩展相应的企业。值得注意的一个观点是华商企业集团在经济方面成功后基本上都与政治有接触。在政治参与方面,从研究发现,大多数华商企业集团或直接或间接参与政治,成为控制经济政治的一股力量。新世纪以来,泰国华商企业集团一直迅速发展,不少集团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大型企业集团,对泰国经济发展起着很大作用。以目前的情况看,泰国华商企业集团仍然会延续发展,对泰国经济政治发展甚至地区性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陈庭翰[9](2017)在《21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研究 ——以汽车与电子企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去工业化路线已经过去二十载,其合理性因经济危机爆发而再受质疑。对制造业地位的再认识促使美、中、日、德等传统制造业大国再次围绕制造业发展勾织蓝图。不过,在市场调节处于基础配置作用的全球化时代,国家制造业竞争力是各制造业企业实力的综合表现,企业能否运用合适的竞争战略来适应产业变化趋势、充分发挥自身能力是各国制造业振兴的关键问题。日本作为世界上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国家之一,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在制造业领域遭受诸多挑战,从而采取了深刻的竞争战略调整,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战略效果。实际上,日本企业的战后振兴到21世纪初的新一轮竞争战略调整对中国企业都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试图对战后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进行宏观性研究以窥探其战略路线与逻辑,并将重点放在21世纪以来的竞争战略调整,主要研究对象为具有代表性的日本汽车与电子企业。本文以波特通用竞争战略(总成本领先、差异化、集中战略)理论为基础,“五力模型”、“钻石体系”以及“价值链”为主要分析方法,对日本制造业企业战后半个多世纪的竞争战略调整的战略演变进行归纳与剖析。本文发现,日本汽车与电子企业实现战后振兴的核心是企业对异质性资源与能力进行持续与偏重培养,在战后初期以组织创新为能力积累的主要方式,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以技术创新来实现全球竞争地位的提升,并最终以创新为核心占据全球产业分工的价值高点。在这种战略逻辑下,日本企业的战略路径主要表现为由总成本领先战略与成本导向的集中战略相结合向差异化战略与总成本领先战略惯性相结合的战略演化。在这一战略路径下,日本企业的产业链地位也随着差异化战略进程而由低端向中高端演变,生产运营由本土化向全球化演变,技术研发由引进、模仿向跟随、领先创新演变,最终在20世纪90年代末构建起发展水平最高的产业集群之一。21世纪以来,日本汽车与电子企业在面对新局势采取了即具共性也具特性的竞争战略调整,共性主要体现在:为应对全球模块化战略兴起与全球产业价值链解构,日本企业皆采取了以模块化战略为主要战略类型的战略结合。特性则表现为:日本汽车企业采取了主动性的模块化战略,电子企业相反,采取了被动性的模块化战略,因而决定了两者的战略特征与战略效果的迥异。日本汽车企业根据企业自身的供应商网络特点、垂直一体化企业异质性能力构建了基于模块整合效率的模块化战略,并有条不紊的进一步挖掘模块整合能力。这种模块化战略理念有别于西方汽车企业,使日本汽车企业成为汽车产业模块化体系的规则制定者与推动者之一,从而使汽车产业成为21世纪以来日本制造业里少数竞争力持续性增强的产业部门之一。电子企业受相对更加封闭的过往战略惯性与路径依赖而在向模块化转型的过程中出现反应滞后的问题,从而陷入战略被动。电子企业于经济危机爆发前后才开始频繁布局模块化战略,并根据自身高价值模块的提供能力与核心价值模块的特点实行了更强调封闭性与国内制造地位的日本特色“开放与封闭”战略模式。然而,战略展开的滞后性与价值链构成的历史性缺陷使日本电子企业的模块化战略效果远远不如汽车企业。除采用模块化战略来实现总成本领先与差异化战略结合外,基于顾客价值的价值创造成为日本制造业企业在差异化战略展开分立竞争战略调整的价值动力,主要调整领域是生产业务差异化领域与服务差异化领域。通过重新定义顾客价值集聚区间,日本企业在生产业务差异化领域采取了对自身产品竞争优势的再定义与服务差异化的扩展。在自身产品竞争优势转变上,日本汽车企业将21世纪产业新需求作为构建全新差异化优势的基础;日本电子企业则发现,产业链专业分工体系的建立、全球收入阶层分布格局的变动引发了顾客需求价值变化,提供了通过参与新型产业链合作与产品档次转换构建新差异化优势的可能性。由此,在产品结构上,日本汽车企业采取了由传统能源汽车向新能源、智能化汽车的整体转型,日本电子企业采取了由最终消费类电子产品向B2B业务的转型。在服务差异化领域,日本企业基于顾客价值扩展推动价值由产品向服务的转移,展开了服务增强战略,包括B2B市场内解决方案业务类型由系统贩卖向方案贩卖的转型以及B2C市场内服务实践向服务渗透战略的转移。通过对产业贸易层面与企业经营层面的量化分析发现,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第一,从产业贸易竞争力来看,日本汽车企业实现了21世纪以来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在全球产业链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不过在汽车零部件、摩托车与非机动车领域的竞争优势受到挑战。日本电子企业则落入竞争力持续衰退的困境中,还面临着产业开放化的弊端。第二,从企业经营状况来看,日本汽车企业在经济危机后实现竞争力的提升,不过对新兴市场特殊性战略应对的匮乏与本土产业空心化问题也日益明显。日本电子企业出现了营业规模与盈利能力的非正向相关性,表现出企业保守姿态的转换,使盈利能力得到显着恢复。不过保守姿态无助于市场势力的下滑,并损伤与扩张能力相关的异质性资源与能力,将会有损未来盈利路线的稳定性与战略选择的多样性。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对本国经济的重要作用为中国坚持制造业立国提供了依据,表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并未随“去工业化”思潮而降低。结合日本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经验与教训,中国企业一方面应结合所在产业特点与自身资源与能力优势构建中长期的战略规划,另一方面应重视对所在产业发展趋势的判断与应对,避免因近年来制造业快速发展现状而降低对未来挑战的识别能力,增强竞争战略规划的前瞻性并积极布局应对措施。政府方面也应结合日本政府在产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在规制金融服务、解决企业现实问题、推进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等方面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提供宏观政策支持。

朱玮[10](2014)在《丰田汽车公司在中美两国召回事件中沟通策略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产品质量危机事件的发生,会使消费者对该产品的信任度、满意度和忠诚度大幅下滑,市场份额和销售业绩明显下降,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大幅削减,内外部发展环境受到严重影响。本论文在危机管理理论和跨文化沟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丰田汽车公司的产品质量危机事件进行研究。论文对丰田汽车公司在中美两国召回事件中沟通策略作了分析和比较,认为丰田汽车公司的全球化扩大经营理念操之过急,采用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和忽视产品质量问题,最终导致了这次产品质量危机事件的发生。此次事件不仅仅使得丰田汽车公司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失,而且也波及到整个日本的加工制造业和汽车生产行业,影响较大。论文对丰田汽车在中美两国的不同沟通策略进行了比较,阐述了丰田汽车对于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情的国家在发生同样危机事件时所采取的截然不同的沟通处理方法,阐述了丰田汽车作为一家超大型的跨国汽车制造业巨头在面对这次全球范围内召回事件时处理产品质量危机事件的经验教训。在全球不同区域,既要考虑危机事件所波及的广度和深度,还需要面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等诸多影响要素。美国作为丰田汽车在全球市场上的老牌根据地,丰田汽车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来维持其在美国市场上的优良口碑和信誉,而面对新兴市场的中国,则是怠慢有加,在对两国消费者沟通上采取了差异明显的策略,所引发的消费者反应也是截然不同的。跨文化的沟通策略为企业面临跨国危机事件时的有效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解决方案。虽然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面对着不一样的消费者,但是保证企业产品的质量则是防范危机发生的根本,这样消费者才会成为企业最忠实的客户,而企业在消费者不断的肯定和放心下也才会日趋茁壮成长,形成双赢的局面。企业运营必须严格把控好质量关,建立产品质量危机管理机制,通晓各国的产品质量标准和相应的产品质量法律法规,熟悉各国风土人情和容易接受的危机处理方式,使用平等一致的对待所有消费者的沟通策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积极协调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坦诚面对产品质量事件,乃是本论文的基本结论。

二、丰田面对新世纪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丰田面对新世纪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太阳转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1
    2
    3
    4
第二章
    5
    6
    7
    8
第三章
    9
    10
    11
    12
第四章
    13
    14
    15
    16
第五章
    17
    18
    19
    20
第六章
    21
    22
    23
    24
第七章
    25
    26
    27
    28
第八章
    29
    30
    31
    32
第九章
    33
    34
    35
    36

(2)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
        1.3.1 理论分析与实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3.2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3.3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1.3.4 比较分析的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的不足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一般分析
    2.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和性质
        2.1.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
        2.1.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性质
        2.1.3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幼稚工业保护论的区别
        2.1.4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内容体系
    2.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渊源
        2.2.1 比较优势与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
        2.2.2 重商主义与贸易保护理论
        2.2.3 新贸易理论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2.3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体系
        2.3.1 利润转移理论
        2.3.2 外部经济理论
    2.4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评析
        2.4.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突破
        2.4.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局限和消极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演变
    3.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萌芽阶段(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
        3.1.1 限制进口的政策
        3.1.2 扶植和振兴出口的政策
        3.1.3 保护和扶植国内产业的政策
    3.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初级阶段(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3)
        3.2.1 实施分阶段贸易自由化政策
        3.2.2 实施有利于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关税政策替代直接进口限制
        3.2.3 通过放松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2.4 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相结合战略性地扶持重化工业的发展
    3.3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高级阶段的形成时期(经济稳定增长和泡沫经济时期1973—1991)
        3.3.1 进一步推行贸易自由化的政策
        3.3.2 实行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来保证更多的贸易利益
        3.3.3 战略性地促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3.3.4 发挥对外投资和经济援助对贸易的促进作用
    3.4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高级阶段的稳定发展时期(经济长期低迷时期1991—至今)
        3.4.1 贸易政策的重心向贸易和投资并举的方向转变
        3.4.2 实行多层次、灵活的自由贸易战略来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
        3.4.3 发挥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中的作用并主导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制度基础与主要实施方式
    4.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制度基础
        4.1.1 国家战略与贸易政策的关系
        4.1.2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为有效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奠定基础
    4.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实施方式
        4.2.1 依据动态比较优势确定战略性目标产业
        4.2.2 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保护和扶持战略产业发展
        4.2.3 推动企业联合,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应
        4.2.4 构筑产官学协作的国家创新体制
        4.2.5 推行战略性贸易外交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产业层面分析
    5.1 战后日本产业现代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结合发展
        5.1.1 产业政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有机结合
        5.1.2 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着不同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2 日本汽车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2.1 汽车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5.2.2 日本政府对汽车产业采取的保护和扶植政策
        5.2.3 日本汽车产业贸易政策的战略性调整
        5.2.4 日本汽车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
    5.3 日本钢铁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3.1 钢铁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5.3.2 日本政府对钢铁产业的保护政策
        5.3.3 日本政府对钢铁产业的扶植政策
        5.3.4 日本钢铁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
    5.4 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4.1 半导体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5.4.2 日本对半导体产业的保护政策
        5.4.3 日本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植政策
        5.4.4 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效果与半导体产业国际竞争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企业层面分析
    6.1 日本的企业组织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1.1 企业集团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强大的基础载体
        6.1.2 系列企业体制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有力的运行机制
        6.1.3 综合商社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稳固的前沿阵地
    6.2 日本的企业并购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2.1 日本企业并购的模式与特点
        6.2.2 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济为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条件
    6.3 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3.1 日本对外投资政策与贸易政策有机结合
        6.3.2 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发展、贸易利益密切结合
        6.3.3 跨国公司及经营战略中蕴含着战略性贸易政策
    6.4 日本企业的技术进步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4.1 技术贸易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相配合
        6.4.2 促进技术引进与研发的政策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表现
        6.4.3 企业研发战略的效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特点、积极效果及消极影响
    7.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特点
        7.1.1 目标明确
        7.1.2 重点突出
        7.1.3 灵活运用
        7.1.4 追求动态效应
    7.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积极效果
        7.2.1 促进经济高速增长
        7.2.2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7.2.3 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7.3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消极影响
        7.3.1 贸易摩擦频发
        7.3.2 经济对外依赖加深
        7.3.3 产业“空心化”风险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8.1 当前外贸形势突显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重要性
        8.1.1 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
        8.1.2 贸易摩擦形势严峻复杂
        8.1.3 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更加激烈
    8.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8.2.1 重视发挥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作用
        8.2.2 在尊重WTO原则基础上,合理利用贸易政策工具
        8.2.3 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8.2.4 制定合理的对外投资策略
        8.2.5 实施出口鼓励措施,集中力量开拓国际市场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精益生产理论的Y洗煤厂生产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内容与结构
    1.3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精益生产理论概述和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精益生产理论概述
        2.1.1 精益生产的起源
        2.1.2 精益生产的内涵
        2.1.3 生产过程的浪费
        2.1.4 精益生产的主要工具
    2.2 精益生产理论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2.2.1 国外研究情况
        2.2.2 国内研究情况
    2.3 精益生产在我国煤炭行业的研究应用
        2.3.1 早期接触探索阶段
        2.3.2 官方引导提倡阶段
        2.3.3 大量实践应用阶段
第三章 Y洗煤厂生产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Y洗煤厂简介
    3.2 企业生产管理现状
        3.2.1 公司管理组织结构
        3.2.2 洗煤生产工艺流程
    3.3 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3.1 生产厂区规划不合理,工序分布杂乱
        3.3.2 现场管理混乱,内部管控不到位
        3.3.3 设备老旧落后,不注意维护更新
        3.3.4 岗位分工不平衡,员工操作不规范
        3.3.5 生产调度与需求脱节,额外库存造成大量浪费
    3.4 原因分析
        3.4.1 编制生产计划不科学
        3.4.2 公司管理水平落后
        3.4.3 生产数据采集滞后,缺乏信息管理手段
        3.4.4 工人年龄结构老化,素质较低缺少培训
    3.5 实施优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3.5.1 优化的必要性
        3.5.2 优化的可行性
第四章 Y洗煤厂精益生产优化策略
    4.1 生产能力核定
    4.2 优化工序布局
    4.3 作业标准化
        4.3.1 绘制标准化工作图
        4.3.2 开展动作分析研究,确定标准化操作
        4.3.3 建立“标准化工作表”
    4.4 生产现场6S管理
        4.4.1 建立管理机构
        4.4.2 明确改进目标
        4.4.3 制定实施细则
        4.4.4 实施6S管理
    4.5 全面质量管理(TQM)
        4.5.1 对原料煤的质量控制
        4.5.2 对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4.5.3 对产品储装运的质量管理
        4.5.4 严格煤质检验
    4.6 全面生产维护(TPM)
        4.6.1 自主保全
        4.6.2 专业保全
第五章 Y洗煤厂精益生产管理优化策略实施保障
    5.1 应用精益生产管理的易发生问题
    5.2 创造精益生产方案实施的条件
        5.2.1 明确精益生产原则
        5.2.2 精益生产实施阶段
    5.3 精益生产方案实施的保障
        5.3.1 改进企业管理组织结构
        5.3.2 塑造精益生产企业文化
        5.3.3 开展员工操作技能培训
        5.3.4 严密企业管理措施
        5.3.5 优化企业薪酬体系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混合所有制背景下世界一流企业建设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世界一流企业的定义与特征
        一、世界一流企业的定义
        二、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长期动态性
    第二节 国企改革的“观念之争”
        一、观念的作用
        二、关于国企改革的四种观念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本逻辑
        一、混改的背景
        二、混改的理论基础
        三、混改的目标
第三章 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世界500强的视角
    第一节 世界一流企业的标准
        一、世界一流企业的成长阶段
        二、世界一流企业的要素
    第二节 规模和数量的演变
        一、入围世界500强的数量变化
        二、入围500强企业的经营表现
    第三节 500强企业结构和效率的演变
        一、行业分布
        二、效率对比
        三、小结
第四章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影响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企治理机制的影响
        一、混合所有制对公司治理的挑战
        二、双层代理成本
        三、混改对企业绩效和公司治理的影响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企创新活动的影响
        一、国企的创新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创新
        二、股权多样性与创新
        三、股权融合与创新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企效率的影响
        一、信贷市场上的所有制差异
        二、市场势力
        三、委托——代理与多任务目标
    第四节 我国混改案例研究
        一、中国联通——混改标杆
        二、云南白药混改
        三、失败的混改案例:中信国安
第五章 混合所有制发展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法国的混合所有制
        一、法国混合所有制发展的起源
        二、特别法律制度
        三、政府持股机构
    第二节 美国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一、美国混合所有制发展历程
        二、企业国有化的局限性
        三、金融危机以后的经验
    第三节 挪威
        一、挪威模式
        二、治理制度
    第四节 哥伦比亚
        一、特别保护
        二、国际认可
    第五节 巴西
        一、法律框架
        二、巴西混合所有制的治理挑战
        三、改革计划
        四、行使所有权职能
    第六节 日本
        一、日本国铁
        二、日本电报电话公司和日本烟草公司
        三、日本邮政
    第七节 新加坡
        一、商业导向
        二、独立性
    第八节 混合所有制的多样性
        一、多样化的监管模式
        二、最佳实践指引不可取
        三、政策应对
        四、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
        一、培养世界一流企业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
        二、“观念之争”不利于混改的推进
        三、混改有利于提高国企创新效率和创新意愿
        四、混改成功的关键是引入负责任的非国有股东
        五、混合所有制的治理形式可以采取多样形式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积累“耐心资本”推动混合所有制发展
        二、消除“观念之争”推进混改进程
        三、通过“优势互补”提高国企的创新效率和创新意愿
        四、在鉴别非国有股东的基础上推进混改
        五、鼓励多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5)我国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2.1 相关定义与分类
        1.2.2 相关概念辨析
        1.2.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3 研究现状评价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临海工业区产业类型
        2.1.1 重化工型临海工业
        2.1.2 加工型临海工业
        2.1.3 海洋资源开发型临海工业
        2.1.4 综合型临海工业
    2.2 港口分类与相关概念
        2.2.1 海港分类及临海工业应用
        2.2.2 码头布置
        2.2.3 港口发展
        2.2.4 海港物流
    2.3 典型工业用地布局模式
        2.3.1 重化工企业布置模式
        2.3.2 海洋资源开发工业用地布局
    2.4 建设用海规划编制
        2.4.1 海域规划管理体系
        2.4.2 填海造陆技术要求
        2.4.3 造陆形态综合比较
    2.5 本章小结
3 临海工业典型案例与发展演进
    3.1 日本
        3.1.1 发展历程
        3.1.2 斐然成绩
        3.1.3 案例甄选
    3.2 韩国
        3.2.1 发展历程
        3.2.2 典型案例
        3.2.3 案例甄选
    3.3 新加坡
        3.3.1 发展历程
        3.3.2 空间演进
    3.4 其他类型临海工业
        3.4.1 台湾-出口加工型临海工业
        3.4.2 欧洲-河口延伸型临海工业
        3.4.3 美国-原料自给型临海工业
    3.5 临海工业发展支撑体系
        3.5.1 产业发展战略
        3.5.2 海洋开发政策
        3.5.3 航运发展支撑
        3.5.4 财政政策支撑
    3.6 本章小结
4 国外案例开发模式与用地布局
    4.1 日本模式
        4.1.1 模式1-扩建型产城双核模式
        4.1.2 模式2-新建组团式开发模式
        4.1.3 “先生产、后生活”开发特征
    4.2 韩国模式
        4.2.1 模式1-综合型重化工业城市
        4.2.2 模式2-协同型加工产业集群
    4.3 新加坡模式
        4.3.1 层近式用地布局
        4.3.2 国家工业区定位
    4.4 工业用地布局特征
        4.4.1 港口主导用地布局
        4.4.2 岸线资源分配模式
        4.4.3 产业集群布局模式
    4.5 用地临海性比较
        4.5.1 造陆模式比较
        4.5.2 临海效率分析
    4.6 产业新城建设模式
        4.6.1 公司城模式
        4.6.2 政企共建模式
        4.6.3 国家开发模式
    4.7 本章小结
5 我国临海工业发展与分类
    5.1 发展历程与早期实践
        5.1.1 发展历程
        5.1.2 早期实践
    5.2 海港发展与地域差异
        5.2.1 海港发展与地域差异
        5.2.2 深水港港城空间布局
    5.3 沿海工业地域特征
        5.3.1 时空分布
        5.3.2 地域差异
    5.4 港产城发展模型
        5.4.1 港城空间发展模型
        5.4.2 产城空间发展模型
        5.4.3 临海工业“港产城”发展模型
    5.5 我国临海工业分类
    5.6 本章小结
6 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1 港口扩张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1.1 用地布局模式
        6.1.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6.2 新港综合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2.1 用地布局模式
        6.2.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6.3 重化工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3.1 用地布局模式
        6.3.2 开发问题与影响机制
    6.4 加工产业聚集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4.1 用地布局模式
        6.4.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6.5 海洋资源利用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5.1 用地布局模式
        6.5.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6.6 宏观层面临海工业开发问题
        6.6.1 过度开发与资源闲置
        6.6.2 产业同构与重复建设
        6.6.3 居住优先与布局失衡
        6.6.4 陆海统筹亟待规划衔接
    6.7 本章小结
7 临海工业发展建设与规划策略
    7.1 总体发展思路
        7.1.1 临海工业建设基本思路
        7.1.2 不同类型差异化发展思路
    7.2 共性问题规划策略
        7.2.1 合理定位推进产业健康发展
        7.2.2 优化规模预测推进集约开发
        7.2.3 转化弹性规划落实规划实施
    7.3 专项问题规划策略
        7.3.1 港口扩张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3.2 新港综合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3.3 重化工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3.4 加工产业聚集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3.5 海洋资源开发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4 规划提升策略
        7.4.1 构建学科协作规划工作框架
        7.4.2 完善陆海统筹规划编制体系
        7.4.3 构建建设用海规划编制体系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规模以上海港货运吞吐量
附录B 各省市临海工业建设情况
附录C 各省市沿海工业项目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智能制造发展的国际比较与中国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智能制造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研究智能制造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技术进步理论及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一、技术进步和机器大工业生产理论
        二、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
        一、熊彼特创新及经济周期理论
        二、弗里曼工业创新及演化经济学理论
        三、佩雷斯技术-经济范式及技术革命周期演化理论
        四、其他新熊彼特学派学者的创新和演化经济学理论
第二章 智能制造发展演化的机理及其技术-经济范式
    第一节 智能制造的定义及内涵界定
        一、有关智能制造的定义概述
        二、本文对于智能制造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智能制造产生的动力分析
        一、技术进步是智能制造产生的根本动力
        二、经济危机是智能制造产生的催化剂
    第三节 智能制造的生产组织模式
        一、制造业生产组织模式变迁
        二、智能制造的生产组织模式创新
    第四节 智能制造的技术-经济范式体系
        一、范式及技术-经济范式概念界定
        二、技术革命的划分及其技术-经济范式变迁分析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下的智能制造技术-经济范式
第三章 智能制造关键基础性产业全球发展态势比较分析
    第一节 集成电路和传感器产业
    第二节 高档数控机床产业
    第三节 工业机器人产业
    第四节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第四章 G20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第一节 智能制造发展水平的分析思路及方法
        一、智能制造发展水平的分析思路
        二、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及直接消耗系数
        三、制造业智能化指数的概念及其对智能制造发展水平的表征
    第二节 相关产业的界定
        一、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界定
        二、机械自动化产业的界定
        三、制造业的行业界定
    第三节 制造业智能化指数的计算及数据来源
        一、制造业智能化指数的计算方法
        二、研究的国别及数据来源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各国智能制造总体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二、分行业智能制造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三、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分析
第五章 典型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及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
        一、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政策演变分析
        二、美国先进制造业及工业互联网发展战略
    第二节 德国国家创新体系及工业4.0战略
        一、德国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政策演变分析
        二、德国高技术创新战略及工业4.0发展战略
    第三节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及新机器人战略
        一、日本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政策演变分析
        二、日本新机器人战略及互联工业倡议
    第四节 美、德、日智能制造发展模式比较与启示
        一、美、德、日智能制造发展模式的相同点
        二、美、德、日智能制造发展模式的不同点
        三、几点启示
第六章 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情况概述
        一、智能制造发展的顶层设计逐步完善
        二、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全面展开
        三、智能制造关键基础性产业持续发展
        四、企业积极参与推动智能制造发展
        五、各地方政府主动对接智能制造发展
    第二节 中国智能制造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智能制造发展基础薄弱,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
        二、官产学研的协同创新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三、智能制造推进平台缺失
        四、企业的主体引领作用不突出
        五、政策规划相对宽泛,没有突出自身特点和优势
        六、相关教育和人才缺失
第七章 推进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创新路径
    第一节 推进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推进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发展目标:以建设制造强国为目标的智能制造发展导向
        二、创新主导力量:政府引领、产业界主导、研究机构和大学紧密合作的智能制造创新网络
        三、涵盖领域:涵盖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智能制造发展领域
        四、重点环节和思路:面向不同发展优势和水平的差异化发展战略
    第三节 推进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智能制造相关基础理论体系的研究
        二、加强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和装备的攻关
        三、健全智能制造发展的体制机制
        四、完善智能制造发展的政策保障
        五、强化智能制造相关人才的教育和培训
第八章 结论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基于精益软件开发的项目管理模式在S公司的应用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软件行业的项目管理亟待有效管理和控制
        1.1.2 精益思想在多行业取得成功
        1.1.3 精益思想在软件行业的前景广阔
        1.1.4 S公司概况及引入精益软件开发的背景
    1.2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软件开发管理模式的相关理论
    2.1 相关文献综述
    2.2 软件危机及软件开发项目管理
    2.3 传统软件开发管理模式
        2.3.1 基于瀑布模型的软件开发项目管理
        2.3.2 基于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的软件开发项目管理
    2.4 敏捷开发
        2.4.1 敏捷开发的历史和分类
        2.4.2 Scrum敏捷开发方法
    2.5 精益思想和精益管理工具
        2.5.1 精益思想的历史
        2.5.2 精益思想的核心概念
        2.5.3 精益管理的方法与工具
    2.6 精益软件开发
        2.6.1 精益思想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
        2.6.2 基于精益软件开发的软件开发项目管理
        2.6.3 精益软件开发与敏捷开发的关系
        2.6.4 精益软件开发与传统软件开发模式
第三章 基于精益软件开发的项目管理模式在S公司的应用
    3.1 S公司原软件开发项目管理流程框架PI7300
        3.1.1 S公司原软件开发项目管理流程框架概述
        3.1.2 S公司软件项目团队组织结构
        3.1.3 PI7300 流程框架和S公司原组织结构的优势分析
        3.1.4 S公司S5 产品研发项目的失败及原因分析
    3.2 精益软件开发在S公司的应用
        3.2.1 S公司基于精益软件开发的理论分析
        3.2.2 精益软件开发流程下的组织结构调整
        3.2.3 精益软件开发流程对项目质量目标的调整
        3.2.4 S公司的精益软件开发流程框架
        3.2.5 S公司精益文化的建立
第四章 精益软件开发对S公司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的优化
    4.1 精益软件开发流程对S公司软件开发项目各阶段的优化
        4.1.1 精益软件开发流程对项目启动阶段的优化
        4.1.2 精益软件开发流程对项目计划阶段的优化
        4.1.3 精益软件开发流程对项目执行阶段的优化
        4.1.4 精益软件开发流程对项目收尾阶段的优化
    4.2 S公司精益软件开发实施后的优化效果
        4.2.1 软件开发项目优化效果评价的关键指标
        4.2.2 S公司项目关键指标的提升
    4.3 精益软件开发在S公司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第五章 对S公司项目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的建议
    5.1 简化需求开发时间/成本的估算
    5.2 引入战略室管理产品规划
    5.3 转变人员角色
    5.4 授权各地研发中心独立改进流程
    5.5 采用约束理论指导持续改进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1980年代以来泰国华商企业集团的发展及其政治参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1980年代以来的泰国经济状况
    第一节 1850年代到1970年代的泰国经济
    第二节 1980年代中期到1997年的泰国经济
    第三节 1997年经济危机之后的泰国经济
第二章 1980年代以来泰国华商企业集团的发展
    第一节 农工业资本集团的发展
    第二节 苏氏家族对泰国酒业的独家垄断
    第三节 1980年代后新兴工业集团的增长
    第四节 1990年代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
    第五节 1980年代来零售业集团的迅速发展
    小结
第三章 泰国华商企业集团的政治参与
    第一节 1970至1998年间泰国华商企业集团的政治参与
    第二节 新世纪的政商集团:丘他信政府
    第三节 中部地区的地方华商企业集团的政治参与
    小结
第四章 1980年代以来泰国东北部华商企业集团的发展及其政治参与
    第一节 1980年代前的泰国东北部华商
    第二节 1980年代以来泰国东北部的华商企业集团
    第三节 1980年代泰国东北部华商企业集团的政治参与
    小结
第五章 1980年代以来泰国北部华商集团的发展及其政治参与
    第一节 1980年代前的泰国北部华商
    第二节 1980年代以来的泰国北部华商企业集团
    第三节 泰国北部华商资本集团的政治参与
    小结
第六章 1980年代以来泰国南部福建华商企业集团的发展及其政治参与
    第一节 1980年代以前泰国南部的福建华商
    第二节 1980年代以来泰国南部的福建华商企业集团
    第三节 泰国南部福建华商企业集团的政治参与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21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研究 ——以汽车与电子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竞争优势与竞争战略的研究
        1.3.2 关于新型企业竞争战略转型的研究
        1.3.3 关于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的研究
    1.4 研究框架与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及相关理论
    2.1 战略管理与竞争战略的概念
        2.1.1 战略管理的建立
        2.1.2 竞争战略
    2.2 竞争战略一般分析
        2.2.1 竞争战略相关概念
        2.2.2 竞争战略的类型界定
    2.3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地位的理论分析
        2.3.1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2.3.2 金融危机产生的内在逻辑
        2.3.3 制造业转型趋势对制造业地位与结构的影响
    2.4 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理论依据
        2.4.1 五力模型
        2.4.2 钻石体系
        2.4.3 价值链
    2.5 汽车与电子企业作为重点研究的理论动机
        2.5.1 以主导产业理论为视角
        2.5.2 以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为视角:成熟产业转型
        2.5.3 对日本汽车与电子产业的产业分类解释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的历史演变过程
    3.1 日本汽车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的几个历史阶段
        3.1.1 1951-1970 年间的日本汽车企业竞争战略
        3.1.2 1970-1980 年间的日本汽车企业竞争战略
        3.1.3 1980-2000 年间的日本汽车企业竞争战略
    3.2 日本电子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的几个历史阶段
        3.2.1 1957-1965 年间的日本电子企业竞争战略
        3.2.2 1965-1985 年间的日本电子企业竞争战略
        3.2.3 1985-2000 年间的日本电子企业竞争战略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21 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开展竞争战略调整的动因
    4.1 总成本领先战略局限性增强
        4.1.1 劳动力优势的丧失
        4.1.2 市场需求的变化
        4.1.3 企业结构优势的减弱
        4.1.4 新兴经济体的威胁
    4.2 差异化战略局限性增强
        4.2.1 产业发展阶段下维持差异化优势难度的增加
        4.2.2 日本制造业企业差异化战略自身的局限性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21 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战略结合
    5.1 总成本领先战略与差异化战略结合的理论探究
        5.1.1 战略结合的理论可行性分析
        5.1.2 战略结合的现实可行性分析
        5.1.3 战略结合的促进因素
    5.2 模块化战略转变:战略结合的主要形式
        5.2.1 模块化战略的概念
        5.2.2 模块化战略模式
        5.2.3 模块化战略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学习效应的途径
        5.2.4 模块化战略下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的表现形式
        5.2.5 欧美企业模块化战略的实施状况
    5.3 日本汽车企业的模块化战略转型
        5.3.1 “超模块化”的丰田模块化战略
        5.3.2 丰田模块化战略的再深化:新全球构架战略
    5.4 日本电子企业的模块化战略转变
        5.4.1 组织结构由垂直化向水平化改革
        5.4.2 价值链体系的由垂直一体化向垂直分离体系改革
        5.4.3 日本式的“开放与封闭”战略特征的形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21 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战略分立
    6.1 差异化实现途径的变化
        6.1.1 基于产品与市场的传统差异化实现途径
        6.1.2 基于价值创造的差异化实现新途径
        6.1.3 日本制造业企业转变差异化实现路径的选择
    6.2 日本制造业企业生产业务转变战略具体措施
        6.2.1 汽车企业的生产业务转变战略具体措施
        6.2.2 电子企业的生产业务转变战略具体措施
    6.3 日本制造业企业服务增强战略具体措施
        6.3.1 B2B领域:由服务渗透向服务转型战略转变
        6.3.2 B2C领域:由服务实践向服务渗透战略的转变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21 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的效果与问题
    7.1 从产业贸易层面看竞争战略调整的效果与问题
        7.1.1 从产业贸易层面看竞争战略调整的效果
        7.1.2 从产业贸易层面看竞争战略调整存在的问题
    7.2 从企业经营层面看竞争战略调整效果与问题
        7.2.1 从企业经营层面看竞争战略调整的效果
        7.2.2 从企业经营层面看竞争战略调整存在的问题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对我国的启示
    8.1 对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地位的认识
        8.1.1 认识到制造业对于中国经济的驱动作用
        8.1.2 认识到中国制造业发展阶段与经济转型目标的距离
    8.2 对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启示
        8.2.1 结合所在产业特点与自身资源与能力优势制定竞争战略
        8.2.2 重视对所在产业发展趋势的判断与应对
    8.3 对政府宏观政策的建议
        8.3.1 促进金融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正向作用
        8.3.2 加强对制造业企业现实问题的解决
        8.3.3 推进细分产业或领域的发展战略规划
    8.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丰田汽车公司在中美两国召回事件中沟通策略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危机管理理论
    2.2 跨文化沟通理论
第3章 丰田汽车公司召回事件概况
    3.1 丰田汽车公司简介
        3.1.1 丰田汽车公司的历史
        3.1.2 丰田汽车公司现状
    3.2 丰田汽车公司召回事件简述
        3.2.1 召回事件的发生
        3.2.2 召回事件的过程
        3.2.3 召回事件的结果
第4章 丰田汽车公司在中国召回事件中的沟通策略
    4.1 沟通渠道
    4.2 沟通方式
    4.3 效果评估
第5章 丰田汽车公司在美国召回事件中的沟通策略
    5.1 沟通渠道
    5.2 沟通方式
    5.3 效果评估
第6章 丰田汽车公司在中美两国召回事件中沟通策略的差异性
    6.1 主要表现
        6.1.1 偏重美国的沟通策略
        6.1.2 轻视中国的沟通策略
    6.2 原因分析
        6.2.1 持有偏见对待的因素
        6.2.2 相关法律法规的作用
    6.3 影响
        6.3.1 消费者的不认可
        6.3.2 影响带来的机遇
第7章 丰田汽车公司在中美两国召回事件中的沟通启示
    7.1 应采取一视同仁的利益政策
    7.2 注意不同文化环境下沟通技巧的区别
    7.3 保证产品质量是解决召回问题的根本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四、丰田面对新世纪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太阳转身[J]. 范稳. 当代, 2021(05)
  • [2]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D]. 邵冰. 吉林大学, 2020(03)
  • [3]基于精益生产理论的Y洗煤厂生产管理优化研究[D]. 王子豪. 山西大学, 2020(01)
  • [4]混合所有制背景下世界一流企业建设路径分析[D]. 赵威.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5]我国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规划策略研究[D]. 陈飞.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6]智能制造发展的国际比较与中国抉择[D]. 王媛媛.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基于精益软件开发的项目管理模式在S公司的应用及优化研究[D]. 杨成. 东南大学, 2019(06)
  • [8]1980年代以来泰国华商企业集团的发展及其政治参与研究[D]. PIPU BOOSABOK(云俊杰). 厦门大学, 2018(07)
  • [9]21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研究 ——以汽车与电子企业为例[D]. 陈庭翰. 吉林大学, 2017(03)
  • [10]丰田汽车公司在中美两国召回事件中沟通策略比较研究[D]. 朱玮.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丰田新世纪的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