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知识》宣传要点

2001年《知识》宣传要点

一、《求知》2001年宣传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郁婧怡[1](2021)在《统整理念下的高中定格动画教学实践 ——以《艺术中的情感表达》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的进步,人类知识版图的扩张,使得教育领域中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逐渐消失,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开始实行跨界教育和统整教学,旨在让不同学科的知识与生活中的不同层面建立联系,并能够以此为基础,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来理解世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国的新课程改革在进入21世纪后,在强调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培养学生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外,更加注重在信息化的环境下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式的探究性学习。而定格动画的制作需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融合不同学科知识来完成的一项多元性艺术作品,其制作原理和呈现形式都符合统整教学的理念。基于此,本课题将统整作为理论基石,借助上海中学的教学平台,将定格动画引入到美术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围绕“艺术、情感”的主题设计出《艺术中的情感表达》主题性的统整课程。通过给学生输入相关艺术知识,了解艺术家的情感由来以及情感归宿,再到学生通过定格动画的形式输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在此过程中,把艺术、信息技术、人文知识等学科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更为立体且丰富的课程,使学生在多维度地理解知识并持久保持的基础上掌握如何去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日常生活相连。本文将基于统整的理念,围绕“艺术、情感”的主题开展高中定格动画教学的课程设计研究,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针对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整体性的概述;对统整和定格动画进行概念上的界定,并整理国内外的文献进行综述。第二部分是定格动画在美术课堂中的应用现状和对统整性教学案例的分析研究,预判其可行性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第三部分是围绕《艺术中的情感表达》的课程设计进行理念及原则上的阐述。第四部分则是高中美术课堂中的定格动画教学实践案例,分为艺术知识的输入环节、以定格动画形式表达自身情感的输出环节和最终的展示与评价环节。第五部分是对统整教学理念下高中定格动画教学设计的研究进行反思与展望,以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方式来探讨本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赵栋梁[2](2020)在《基于战略转型的南京造币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中国印钞造币行业下属的一家国有企业,南京造币公司承担着印钞造币专用装备研制和流通硬币制造的特殊使命。企业自2000年以后发展迅速,也初步建立了自己的企业文化体系。但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电子支付飞速发展、以及数字货币的加快研制运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和战略挑战。公司主业计划性生产任务持续波动性下降,产能过剩,战略转型势在必行。在战略转型过程中,原有的企业文化能否匹配战略并发挥积极作用,是企业必须正视的关键问题。论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企业文化、企业战略的有关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理论关系;其次,分析公司及其所处行业的战略转型现状和公司企业文化的现状;再次,利用本土化的企业文化量化模型构建问卷开展调查,结合访谈,发现公司企业文化存在以下问题:企业文化对战略转型缺乏引导和支撑、文化建设体系不够完善、员工思想偏于保守且对变革有畏惧、企业文化建设与互联网经济链接不紧密、企业文化落实措施不到位等,进一步分析了问题形成的原因。最后,基于公司的战略转型,提出了战略转型中公司企业文化的新定位和“1+8+1”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明确了文化建设的方向是面向互联网新媒体升级文化传播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推进社会责任建设,发挥货币文化的独特优势推进货币文化产业业务,加强企业品牌文化建设,并从“点”“线”“面”三个方面提出了企业文化落实的立体保障措施。论文指出,必须从改变理念、明确定位、完善体系、抓住重点、有效实施等方面综合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才能有效促进南京造币公司的战略转型。

杨燕芳[3](2020)在《S市W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已成为学术界、实务界中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各地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已经都初具规模,但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回避不了政府、市场、社会的三重关系架构所遇到的诸多问题。当下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未来应如何健康发展?本文以S市W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情况作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研究的系统梳理,运用个案研究、观察归纳等研究方法,对S市W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深度剖析,从中发现S市W区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不完备、服务主体结构关系不和谐、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不平衡以及公共文化监管决策机制不完善等。究其原因主要为基础保障条件不扎实、治理主体间观念与行为存在差异、双向沟通存在阻塞以及考评体系存在缺位,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建议:一是在基础保障条件方面加大投入、与时俱进,二是在治理主体方面优化结构、提升合力,三是在平衡供需方面构建平台、畅通联系,四是在监管决策体系方面建立机制、完善标准。

李文菁[4](2020)在《旅游着作《襄阳文化旅游发展研究》(第九章)汉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此次汉英翻译实践报告所用的翻译文本选自旅游着作《襄阳文化旅游发展研究》第九章——襄阳市区“一江两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该书第九章对襄阳的山水文化旅游资源,即汉江,岘山和鹿门山进行了介绍。指出目前襄阳文化旅游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本报告基于对该文本的翻译,宣传襄阳文化旅游,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探究旅游文本的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此次翻译实践以翻译目的论和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以准确传达文本信息,再现原文表述风格为主。在此次翻译实践中,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表达习惯差异所导的文化缺省、内容重复、句式调整等翻译问题,依据具体情况以及相关资料,分别采用直译、意译、省译、加注等翻译方法进行解决。并在第四章以案例分析形式,以旅游文本中地名的翻译、诗句的翻译、负载文化词的翻译以及四字格的翻译为切入点,对该文本的翻译过程进行分析,并总结得出旅游翻译中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

吴宗晏(Wu Chung Yen)[5](2020)在《“党公营报业”的衰落与“侍从报业”的崛起 ——台湾报禁时期《中央日报》与《中国时报》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台湾,拥有充沛党政资源的国民党党报《中央日报》为何不到十年便丢失了其报界龙头的地位?民营报纸的翘楚《中国时报》为何能逐步成为寡占市场的报业巨头?台湾的报禁时期是国民党威权体制全盛之时,对于新闻的管制极为严苛。民营报业是如何在备受压制的报业环境中异军突起,取代秉承上意又握有丰富资源的“党公营报业”成为报业的领头羊?这些都是本研究试图回答的问题。本研究选择《中央日报》与《中国时报》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党公营报业”及民营报业的代表,以传播政治经济学为理论视角,采用历史文献法爬梳台湾报禁时期报业发展过程中所要面对的台湾岛内外政治经济环境以及报社发展的历程,结合内容分析法检视两份报纸的头版内容,看其如何反映这一较长的历史跨度中时空环境的变化,从而探讨报禁时期两份报纸的不同发展轨迹。本研究发现国民党的新闻政策对两种报业的命运差异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国民党新闻政策又受到其政权正当性危机的影响。国民党政权的威权体制与其承诺的“宪政”目标背离,有着法理基础上的结构性缺陷。这一缺陷更会因国民党政权长期在经济军事上受惠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而曝露在西方世界的民主检视下。在内生结构的困境与外部权力的束缚中,国民党的新闻政策无法实践全能主义的新闻理念,而必须为民营报业留有空间,从而保持“自由报业”承载“自由中国”的国际形象。在如此政治现实中,国民党转而试图控制报业的进入门槛,以政策及经济资源的扶持来笼络民营报纸,以满足其在岛内及国际间所需的宣传能量。在国民党的新闻管制下,民营报业反而成为了恩庇侍从主义视角下的“侍从报业”,因而得已幸存于报业市场中,与“党公营报业”共同成为“党国”的新闻战士。这时两种报业在媒介所有权上的根本差异却又引领他们走向了不同结局。承载过重政治宣传任务的“党公营报纸”,其内容在日新月异的台湾经济社会环境中愈显僵化,而更具市场属性的“侍从报业”在经营中会在谨守政治红线的同时尽力回应市场的需求。在民主声浪迭起的80年代,两份报纸的发展歧路反映的更是国民党威权体制下的人心向背。最终,《中央日报》在80年代基本没落,而《中国时报》成为了报业的巨无霸,台湾报业也在1988年的报禁解除中走向了自由化,走向了下一个时代。

黄春玲[6](2019)在《“学习强国”的育人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习强国”是一款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推出的学习平台,一经推出广受欢迎,被誉为是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息宝库,同时也成为了广大党员们指尖上的“学习加油站”。“学习强国”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也蕴含着宝贵的育人功能。不仅要发挥其在党员群体中的育人功能,更要发挥和挖掘其在学生、企业职工、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者、进城务工者等广大群体中的育人功能,使其成为一款全民性的“学习加油站”。文章遵循“是什么”—“怎么了”—“怎么办”的逻辑思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以习近平的网络观、传播学、心理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为依据,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等研究方法,在分析国内外对此课题相关研究的现状基础上,首先对“学习强国”的相关概念作了分析,将其学习对象、主要特征、运行机制以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进行了阐释说明。其次,对“学习强国”的育人功能进行了剖析研究,进而分析了其特有的四大育人功能。再次,对“学习强国”育人功能的发挥现状进行实证调查,客观的分析了“学习强国”育人功能的发挥现状、存在的潜在困难,进而分析影响“学习强国”育人功能发挥的主要原因。最后,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和思考如何强化“学习强国”的育人功能发挥。

鲁竞夫[7](2018)在《国有企业集体性劳资冲突的管控机制研究 ——基于两个资源型国有企业的比较案例研究》文中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去产能”使得资源型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面临巨大挑战,由此引发的集体性劳资冲突屡见报端。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2015年中央10号文件)提出各劳动关系主体应共同管控集体性劳资冲突。落地到企业层面,企业内的管理方、党组织和工会如何协调配合以管控集体性劳资冲突呢?这一现实问题亟待理论研究的回应。既有的产业关系系统研究、公司治理研究和企业党组织研究都与该现实问题相关,但受制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等方面的局限性,无法针对性地回应本现实问题。为了回应集体性劳资冲突频发的紧迫现实,为资源型国有企业的劳资冲突管控提供理论指引,本研究探究了资源型国有企业内的管理方、党组织和工会管控集体性劳资冲突的行为、过程、效果和情境。具体来说,本研究提出了3个研究问题,分别是关乎行为存在性的研究问题1:在资源型国有企业中,各劳动关系主体分别有哪些劳动关系管理行为?关乎管控过程的研究问题2:在资源型国有企业中,各主体如何通过其劳动关系管理行为管控集体性劳资冲突?以及关乎情境的研究问题3:在资源型国有企业中,情境如何影响集体性劳资冲突的管控?围绕以上3个研究问题,本研究历时4年,通过对两个背景相似、但劳资冲突管控效果迥异的资源型国有企业的深入调研(包括共计50人的访谈、以及长达1个月的以轮岗实习为主要形式的田野调研),基于跨界理论、劳动过程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组织学习理论和嵌入理论等理论透镜,得到如下研究发现:第一,在资源型国有企业中,企业的管理方、党组织和工会均存在劳动关系管理行为,分别是人力资源实践、党组织跨界行为和工会实践。第二,管理方和党组织分别通过人力资源实践和党组织跨界行为管控集体性劳资冲突,班组长和工会分别在个体层面和组织层面发挥中介作用。在直接效应中,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实践与党组织跨界行为不存在优劣之分;但在中介效应中,以高绩效人力资源实践为主的多种人力资源实践的有机整合,以及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的党组织跨界行为,更有利于班组长和工会发挥中介作用。第三,集体性劳资冲突的管控要受到“新单位制”这一情境的影响。“新单位制”的转型对集体性劳资冲突具有“激发效应”,但不必然导致集体性劳资冲突。冲突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管控体系的内部运行失效及其“外部嵌入”较差,根本原因则是家长式人力资源实践和与生产经营脱节的党组织跨界行为本身潜藏隐患。第四,“关系”在中国情境下的资源型国有企业的劳资冲突管控中非常重要。本研究可能的理论贡献有以下三点:第一,实现了劳资冲突管控研究的中国情境化。一方面,本研究将企业层面的党组织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劳动关系主体纳入研究视野,构建了党组织跨界行为这一全新构念,并系统地探究了该行为管控集体性劳资冲突的过程、效果和情境,在中国情境下拓展了劳资冲突管控研究的主体范围。另一方面,西方学者往往重视劳动过程中的“实践面向”对于劳资冲突管控的作用;与之不同,本研究发现“关系面向”在中国资源型国有企业的劳资冲突管控过程中更为重要,在应用劳动过程理论进行劳资冲突研究方面,实现了中国情境化。第二,充实和拓展了跨界理论。过往关于跨界理论的研究认为跨界行为由协调行为、使节行为和监管行为三个维度构成。本研究在编码过程中提炼出了垂范行为这一全新维度,并探究了该行为如何管控集体性劳资冲突,充实和拓展了跨界理论的内涵和作用机制。第三,深化了人力资源实践相关研究。关于人力资源实践如何影响员工的态度和行为,既有的研究成果之间存在争议与矛盾。相应地,人力资源实践管控集体性劳资冲突的过程和效果也变得模糊不清。作为回应,本研究发现:不同类型人力资源实践之间的相互作用、工会等主体的中介作用以及情境的变化等,都会对人力资源实践的效果产生影响。既有研究之间的争议与矛盾往往源自对某些影响因素的忽略。这就给予了上述争议与矛盾以合理的解释,深化了有关人力资源实践的研究。本研究可能带来如下实践启示:在企业一线的劳资冲突管理中,管理方和党组织应提高实效性,避免形式化;同时应充分发挥企业工会和一线班组长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外,企业应识时通变、顺势而为,时刻注意其劳动关系管理行为是否与时俱进。最后,本文总结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刘刚[8](2018)在《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与实践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新疆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大的民族地区,区域内各民族人民群众的共处交融关系是中华民族统一和谐的重要表征,民族团结是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和核心。针对新疆部分区域中存在极少数群体欲民族分裂而施以暴力恐怖活动的现象,打击暴恐,维护稳定,在各民族人民群众中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就成为新疆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由此,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现实及理论研究工作也成为新疆乃至全国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焦点。鉴于我国及新疆民族工作及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导向,论文首先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阐述,其中不仅包含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经典作家民族思想中关于民族团结的理论观点,也增加了作为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者在此方面的理论观点。同时,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思想资源内容,对孙中山、费孝通的民族思想观点,以及当代西方学者如涂尔干、帕森斯、哈贝马斯的相关民族思想方面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概略阐述。鉴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复杂性及其研究的跨学科形态,需要在民族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相关理论方面寻求并确定民族团结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施行的理论依据。其次,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进行了表述,界定了民族、团结、民族团结诸概念,依据相关理论分析了民族团结的本质为社会团结,提出本文核心概念——民族的社会团结,对其构成基础——民主民生及德治法治及在民族团结中的作用进行了阐释。再次,是对新中国和新疆民族团结工作及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进程进行了述论,并对新中国和新疆民族团结教育所取得的经验及特征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接下来,是对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现状进行的调查研究分析,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实地考察。从调查对象方面分为中小学师生、高校大学生、社区农牧区各民族群众三个群体。通过调查掌握了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现状,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高校教育、中小学教育和城市社区农牧区教育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加强及改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及活动的实践对策。在此基础上,对新疆民族团结教育从理论方面进行了思考,以民族团结的本质是“民族的社会团结”为核心概念,也使其成为中国及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理念。以民族的社会团结概念为圭臬,为增进民族团结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从新疆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社会化策略思考。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化策略从政治基础、经济保障、社会转型、文化引领等诸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较为宏观而概括的策略内容,对新疆民族团结工作和民族团结教育有效实施是一个方向性的指导。论文创新之处有三点:一是对新疆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教育历程及基本经验,以当代民族团结教育的视角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出了一些观点,为新疆民族团结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提供了资料。二是在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内容分析、历史考察、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新疆民族工作及民族团结教育提出了实践策略及理论思考,在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研究、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实践、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等方面能给予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以参考借鉴。三是在对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现实、历史等诸方面进行考察和研究之后,提出民族的社会团结概念,成为本论文理论思考和实践策略提出的核心概念。论文的不足之处:一是研究者相关政治学、民族学、社会学、心理学及文化学等学科理论底蕴较浅,相关理论观点及研究成果还没能充分深入地结合进本研究。二是研究方案中问卷和访谈提纲的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在研究过程中和分析资料中出现问卷结果和访谈结果有矛盾之处。论文问卷和访谈资料分析处理还显粗浅,远未达到详尽的程度。三是研究者的语言障碍、民族间思维的差异问题,使本研究受到影响。这些问题均需后续的研究、思考及资料的继续补充处理来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张江波[9](2017)在《儒家仁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基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的分析》文中提出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薪火相传、连绵不绝,儒家学说已经成为国人道德意识、精神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内在尺度,并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寻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动力来源,探索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精神支撑,已经成为当下需要迫切回答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儒家仁学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积极回应了这一时代问题。面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层面和现实层面出现的问题,儒家仁学思想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以“仁学”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实用的教化模式,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构建做出了理论建构和实践策略方面的有益尝试。由此,本文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展开了对儒家仁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及相关学科理论,对儒家仁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分为三个部分:“何以德”、“何以能”、“何以解”。“何以德”,即儒家仁学思想以何价值内涵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思想资源。第一章,系统地展现儒家仁学思想的历史演进。对先秦时期孔子仁学思想的创立、孟子的“仁义”思想和荀子的“仁礼”思想的发展,以及汉代董仲舒仁学思想的新实践、唐代韩愈的“仁义”思想的新阐释、宋代程朱仁学思想的新境界、明代王阳明的“心性”仁学的新特质、清代“维新”仁学的近代性和三代新儒家仁学思想的新流变作出详细阐述,展现了儒家仁学思想探求“人之为人”的历史脉络;第二章,清晰地呈现儒家仁学思想的理论构造。儒家仁学思想以人性向善为理论预设,“孝”为出发原点,“爱人”为主体精神,“德性”为价值核心,“内圣外王”为价值目标,“仁、义、礼、智、信”为基本要素,实现了儒家仁学思想在超越层面形而上和现实层面形而下的统一,体现了儒家仁学思想追求“人之为仁”的理论特质。“何以能”,即儒家仁学思想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通相合。第三章从价值论域(即理念、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和现实论域(即主体、载体、环境、运行机制等方面)探索儒家仁学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通点”,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价值层面和现实层面的问题及原因,进一步明确二者“契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何以解”,即儒家仁学思想如何实现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当代价值。第四章,主要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层面的问题,展现儒家仁学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启示。具体包括:坚持主旋律下“以人为本”的多样性教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充实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等。应当说,儒家仁学思想在价值层面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理论启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长宽高”的立体构筑;第五章,主要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层面的问题,显现儒家仁学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意义。具体包括:塑造个人理想人格、强化家庭学校教育载体功能、优化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等。应当说,儒家仁学思想在现实层面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实践意义,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真善美”的全景展现。

胡凯基[10](2017)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变迁研究(1979-1984)》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迁。在社会结构方面,国家权力主动收缩,社会自主性开始成长;社会流动加快;城乡之间发展差距缩小,不同乡村之间发展差距加大,沿海地区崛起。国家权力与社会关系方面的变迁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政府松开农村经济管理(主要是从原来的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逐级控制农民集体生产核算变为取消人民公社、农民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自主经营)、城市企业管理(主要是放权让利)、特殊地区管理(主要是设立经济特区)的控制之手,撤回上级对下级和企业、农民个人无偿征调物资的“平调”之手,对社队企业(从1984年起称为乡镇企业)发展伸出扶持之手;社会秩序领域强调安定团结,进行了严厉打击经济和刑事犯罪活动,短时期内显着降低了犯罪发生率;生育领域加大力度推行计划生育,提出了更加严格然而不完全科学的人口出生率控制目标。政府府强社会弱、政府挤压社会的格局通过政府在保持强大的基础上主动把部分权力退还给社会,培育社会自主生长而开始迈向政府和社会双强的理想格局。在社会生活方面,婚姻恋爱进一步走向自主,商业化色彩变浓,女性地位进一步提高;社会风尚出现了从“以穷为荣”到“致富光荣”的转变,长期“左”的文化政策的结束后出现了求知爱美热;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消费在长期压抑之后显着增长;从相对封闭到对国外、境外各方面的交往大幅增加;精神生活虽有“左”的惯性思维的压制和“清除精神污染”的冲击,但总地来说是从禁锢大幅走向解放,帕累托改进带来了的全民满怀希望的可喜局面。在社会心理方面,社会各阶层都有变化,其中最显着的是农民、知识分子、个体私营经济者。农民开始摆脱依附性心理增强自主性心理,开始告别因循泥古追求生产生活的合理化,开始注意追求享受生活。政治上歧视和不信任的消失、对现代化前景的内在认同使知识分子焕发了崇高使命感,满怀热情地投入教育、科研、文化活动。相对于一般工人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和个体私营经济者的快速致富,知识分子收入增长极其缓慢,这种长期存在而从这一时期开始愈益明显的物质生活待遇落差带来了从隐性到显性的心理失衡。个体私营经济者作为新出现的社会阶层,其自我认同经历了从“边缘的人”到“光彩的人”的转变。在不同地区因为主政者的态度措施不同,个体私营经济者的心理也有所不同。这些重大变迁实现了三个突破,即实现了对文革十年极左状态的突破,对1950年代以来传统社会主义中僵化思想与体制的突破,对几千年传统社会习俗指令经济加专制政治残余的突破。这些变迁和突破能够实现的原因一是改革开放初期这几年,总的来说,政府和民意实现了良性互动。二是建国前三十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使越来越多的领导和群众痛感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僵化缺少活力不能再继续下去,也认识到靠政治运动、阶级斗争来补救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僵化只能是雪上加霜。三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几十年历史中形成的强大的党政军系统的支撑。四是自近代以来中国逐渐积累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现代化因素。五是中国作为几千年来发达的连续文明体所享有的遗产。

二、《求知》2001年宣传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求知》2001年宣传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统整理念下的高中定格动画教学实践 ——以《艺术中的情感表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二、研究的方法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统整
        二、定格动画
    第四节 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综述
        一、统整理念发展的文献综述
        二、定格动画发展的文献综述
    本章小结
第一章 统整理念以及定格动画课程的分析解读和现状调查研究
    第一节 国内外统整理念下的定格动画教学经典案例
        一、国外定格动画教学案例中的统整理念
        二、国内定格动画教学案例中的统整理念
    第二节 现行课程标准和上海艺术教材中的统整理念解读
        一、《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 版)解读
        二、《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 版)解读
        三、上海高级中学教材——《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解读
    第三节 上海高中统整教学和定格动画课程开展情况的调查研究
        一、学生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二、教师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三、小结
    第四节 统整理念下定格动画课程的可行性以及潜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一、可行性
        二、可能面临的问题
        三、解决的方案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统整理念下以“艺术、情感”为主题的高中定格动画课程设计策略
    第一节 课程设计的理论支持
        一、多元智能理论
        二、学习迁移理论
        三、情境学习理论
    第二节 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课程设计的核心:为生活而艺术
        二、课程目标的设定:KUDB目标模式
        三、学习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四、学习结果的评定:基于D-I-E的学习评估模式
    第三节 围绕主题的统整课程整合方法
        一、利用思维导图统整多学科
        二、以 KWL 整合学生个人经验与生活经验
        三、搭建“桥梁”串联多维度的课程元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艺术中的情感表达》高中定格动画课程的统整教学实践
    第一节 《艺术中的情感表达》统整课程设计
        1、统整课程的设计思路
        2、学情分析
        3、统整课程的教学目标
        4、统整课程的流程与内容设计
    第二节 《艺术中的情感表达》统整课程的艺术知识输入环节
        一、《走进艺术家的内心世界》的单元教学
        二、《现实主义画派:米勒》
        三、《后印象画派——梵高》
        四、《表现主义画派——蒙克》
        五、《立体主义画派——毕加索》
        六、《现代抽象艺术——康定斯基》
        七、阶段性的总结与反思——发展性的评量单
    第三节 《艺术中的情感表达》统整课程的情感输出环节
        一、《你是艺术家》定格动画单元教学
        二、《走进定格动画》
        三、《定格动画大讲堂》
        四、《定格动画DIY》
        五、《招标会——展示与评价》
    第四节 《艺术中的情感表达》统整课程的教学评价环节
        一、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
        二、基于D-I-E的总结性评量单
    第五节 《艺术中的情感表达》统整课程的教学总结与反思
        一、教学总结
        二、教学反思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本研究的成效与创新之处
    二、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之处
    三、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 B 《艺术中的情感表达》课程设计思维导图
    附录 C 《艺术中的情感表达》KWL 学习表格
    附录 D 艺术中的情感表达学习单
    附录 E《走进定格动画》学习单
    附录 F 定格动画的分镜头脚本设计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战略转型的南京造币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问题和基本思路
        1.3.1 研究问题
        1.3.2 基本思路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企业文化基础理论
        2.1.1 企业文化的定义
        2.1.2 企业文化的结构
        2.1.3 企业文化的功能
        2.1.4 企业文化的影响因素
        2.1.5 企业文化的测量和诊断
    2.2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
        2.2.1 企业战略
        2.2.2 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第三章 南京造币公司发展现状与战略转型
    3.1 行业及公司的基本情况
        3.1.1 中国印钞造币概况
        3.1.2 南京造币公司概况
        3.1.3 公司组织结构
        3.1.4 公司人员结构
        3.1.5 公司基本生产经营模式
    3.2 中国印钞造币行业的战略转型
        3.2.1 现代企业制度为战略转型奠定基础
        3.2.2 “十三.五”规划明确了转型方向
    3.3 南京造币公司的战略转型
        3.3.1 对形势总体判断
        3.3.2 战略转型的基本原则
        3.3.3 战略转型要点和业务方向
第四章 南京造币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4.1 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历程
        4.1.1 萌芽期:精神文明建设(2004年以前)
        4.1.2 初创期:学习型组织建设(2004-2009年)
        4.1.3 转化期:天印文化体系建设(2010-2015年)
        4.1.4 提升期:职业化团队建设(2016年-现在)
    4.2 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和特点
        4.2.1 忠诚理念扎实牢固
        4.2.2 顶层设计初步构建
        4.2.3 文化体系初步形成
        4.2.4 企业名气得到传播
    4.3 公司当前文化体系简介
        4.3.1 体系的定位
        4.3.2 文化理念方面
        4.3.3 制度文化方面
        4.3.4 物质文化方面
第五章 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
        5.1.1 方案设计
        5.1.2 问卷调查实施结果
        5.1.3 对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
        5.1.4 访谈调研实施结果
        5.1.5 对访谈调研的整理分析
    5.2 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5.2.1 企业文化对战略转型缺乏引导和支撑
        5.2.2 文化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5.2.3 员工思想偏于保守且对变革有畏惧
        5.2.4 企业文化建设与互联网经济链接不紧密
        5.2.5 企业文化落实措施不到位
    5.3 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3.1 机制体制方面的原因
        5.3.2 经营管理方面的原因
        5.3.3 员工素质方面的原因
        5.3.4 在文化传导方面的原因
第六章 基于战略转型的企业文化建设方案
    6.1 企业文化定位和原则
        6.1.1 转型期的企业文化定位
        6.1.2 企业文化建设坚持的原则
    6.2 构建支持战略转型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
        6.2.1 “1+8+1”企业文化建设体系
        6.2.2 八个文化系统的建设内容
    6.3 转型战略下企业文化建设重点方向
        6.3.1 企业文化与互联网
        6.3.2 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
        6.3.3 企业文化与文化产业
        6.3.4 企业文化与品牌建设
    6.4 立体化推动转型期文化建设落地
        6.4.1 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点”
        6.4.2 企业文化建设的功能“线”
        6.4.3 企业文化建设的参与“面”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企业文化建设调查问卷
附录2 企业文化访谈调研提纲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3)S市W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的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文献综述
        (二) 国内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个案研究法
        (三) 观察法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的技术路径
    五、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公共文化
        (二) 公共文化服务
        (三)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 新公共服务理论
        (二) 公共产品理论
        (三) 文化治理理论
        (四) 协同治理理论
第二章 S市W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现状审视
    一、S市W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与特点
        (一) S市W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
        (二) S市W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
    二、S市W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内容
        (一) 公共文化服务职责边界的界定:三级网络全覆盖
        (二) 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建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三) 公共文化服务特色的营造:品牌文化优势引领
        (四) 公共文化服务物质基础的完善:基础设施逐步落实
    三、S市W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成效
        (一) 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格局的一体化
        (二) 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创新性
        (三) 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智能化
第三章 S市W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服务平台完善能力不足
        (一) 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质量不佳
        (二) 公共文化服务宣传推广力度弱化
        (三)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配备有欠缺
    二、多元主体合作治理能力不高
        (一) 政府部门传统管理观念制约
        (二) 社会力量参与度受限
    三、供需双方匹配联络机制建设不全
        (一) 服务供给匹配度不高
        (二) 需求联络平台不完善
    四、监管机制作用发挥不彰显
        (一) 体制内监督机制不健全
        (二) 绩效考核指标缺乏针对性
        (三) 对社会力量的考核不专业
第四章 S市W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公共文化服务实施基础条件受限
        (一) 专业人才队伍不完备
        (二) 保障资金投入不够
    二、公共文化服务主体间协同水平不高
        (一) 传统观念制约导致活力不足
        (二) 政府部门与社会力量欠缺同步性
    三、供需双方双向互通联络平台不完善
        (一) 服务路径缺乏灵活性
        (二) 沟通机制单向阻滞
        (三) 文化需求表达不善
    四、专业考核评估体系缺位
        (一) 政府部门角度
        (二) 社会力量角度
第五章 有效提升S市W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水平
    一、夯实公共文化服务基础保障条件建设
        (一) 提升专业人才团队建设
        (二)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三) 发展数字化文化服务手段
        (四) 拓展筹资渠道与方式
    二、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协同治理能力建设
        (一) 升级文化治理理念
        (二) 强化主体间协同结构
        (三) 改善社会力量参与环境
    三、畅通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双方互通渠道建设
        (一) 提升需求表达平台
        (二) 建立长效型反馈机制
    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专项保障机制建设
        (一) 专业化发展考核评估
        (二) 科学化推行决策机制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旅游着作《襄阳文化旅游发展研究》(第九章)汉英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体裁与题材分析
        一.原文题材分析
        二.原文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一. 翻译目的
        二. 翻译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 旅游翻译研究文献综述
        二. 旅游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 翻译工具,参考文献准备
        二. 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三. 翻译策略的选择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 翻译计划
        二. 写作计划
        三. 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 术语表的制定
        二. 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三. 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 译文译审
        二. 译文评析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旅游文本地名翻译
        一.音译法
        二.意译法
        三.改译法
        四.小结
    第二节 旅游文本诗句的翻译
        一. 省译法
        二. 直译法
        三. 小结
    第三节 旅游文本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一. 直译法
        二. 意译法
        三. 小结
    第四节 旅游文本四字格翻译
        一. 调整逻辑结构
        二. 同类信息归类
        三. 小结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及结论
    第一节 翻译实践总结
        一. 翻译方法和技巧
        二. 对翻译工作的理解
    第二节 启发和思考
        一. 启发
        二. 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原文、译文
    附录2 :平行文本
    附录3 :术语表
致谢

(5)“党公营报业”的衰落与“侍从报业”的崛起 ——台湾报禁时期《中央日报》与《中国时报》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媒介所有权与新闻生产
        二、《中央日报》与《中国时报》的现有研究
    第二节 理论框架: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断限
        二、研究问题与假设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历史文献法
        二、内容分析法
第二章 “党公营报业”的辉煌与“侍从报业”的崛起(1949-1961)
    第一节 风雨飘摇的台湾与“自由中国”的神话
        一、《中央日报》的草创与重启
        二、“自由中国”运动酝酿中
    第二节 “自由报业”的虚实
        一、“自由报业”之虚
        二、“自由报业”之实
    第三节 《征信新闻》的肇建
    第四节 《中央日报》和《中国时报》的内容比较
第三章 “侍从报业”的寡占与“党公营报业”的没落(1962-1976)
    第一节 政经环境的忧与喜
        一、国际政治风云变色
        二、台湾的经济转型之路
    第二节 报业中的悲与欢
        一、报业荣景与官报陨落
        二、言论的再紧缩与“党国”的新闻战士
        三、党外的星星之火
    第三节 《中央日报》和《中国时报》的内容比较
第四章 “侍从报业”的松动与“党公营报业”的残喘(1977-1988)
    第一节 国民党的危机
        一、蒋经国的挑战
        二、美丽岛事件的回声
    第二节 报业最后的十字路口
        一、“党公营报纸”的垂死挣扎
        二、向中间靠拢的“侍从报业”
    第三节 《中央日报》和《中国时报》的内容比较
第五章 讨论与总结
    第一节 《中央日报》为何衰败?《中国时报》为何崛起?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新闻政策之源
        一、内生因素
        二、外部因素
    第三节 反思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报纸头版内容编码类目表
致谢

(6)“学习强国”的育人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一) 选题依据
        (二) 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学习强国”的概述和理论遵循
    一、“学习强国”的概述
        (一) “学习强国”的受众对象
        (二) “学习强国”的主要特征
        (三) “学习强国”的运行机制
        (四) “学习强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二、“学习强国”育人功能的理论遵循
        (一) 习近平的网观
        (二) 传播学的相关理论
        (三) 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四) 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第二章 “学习强国”的育人功能分析
    一、导向功能之润物无声的育人模式
        (一) 应用设置:培养学习习惯
        (二) 栏目内容:提高思想觉悟
    二、互动功能之自由开放的育人平台
        (一) 组织创建:群体学习共进步
        (二) 好友密聊:沟通交流有保障
    三、激励功能之趣味性的育人过程
        (一) 学习积分:你追我赶促学习
        (二) 在线答题:学习过程有挑战
        (三) 积分兑换:学习成果赢奖励
    四、学习功能之内容丰富的育人资源
        (一) 党史理论:传红色之道
        (二) 视频学习:享知识之宴
        (三) 时事要闻:晓天下之事
        (四) 传统文化:学古人之智
        (五) 马列经典:向马义求知
第三章 “学习强国”育人功能的发挥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与样本说明
        (一) 问卷调查的目的
        (二) 调查问卷的样本说明
    二、“学习强国”育人功能的发挥现状
        (一) 绝大多数学习者学习态度主动积极
        (二) 手机客户端成为育人功能发挥的主要载体
        (三) 绝大多数学习者学习频率较高
        (四) 符合大部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五) 育人功能发挥成效显着
        (六) 仍有数量可观的人群可发展为学习对象
    三、“学习强国”育人功能发挥的潜在困难
        (一) 学习主体与学习客体的矛盾
        (二) 教育目标和学习效果的矛盾
        (三) 碎片化阅读与系统性学习的矛盾
        (四) “学习强国”与其他网络平台竞争的矛盾
    四、影响“学习强国”育人功能发挥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 “学习强国”的宣传力度不足
        (二) 外在压力弱化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
        (三) 学习态度影响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
        (四) 手机媒体易吸引学习者学习的注意力
第四章 强化“学习强国”育人功能的思考
    一、丰富专题板块以拓宽学习受众
        (一) 增设青年专题板块
        (二) 增设求知问道栏目
        (三) 增设道德模范栏目
    二、完善考核机制以提升学习效果
        (一) 增设学习日记考核内容
        (二) 积分累积与线下学习并举的考核方法
    三、升级碎片化阅读以提高系统性理解
        (一) 提供多元趣味性的阅读内容
        (二) 以超链接阅读作为系统性学习的桥梁
        (三) 开展线下系统性的学习指导教育
    四、建设知识聚合阵地以打造主流学习平台
        (一) 坚持加强平台的宣传推广
        (二) 坚持权威专业的内容设置
        (三) 坚持鲜明特色的价值引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研究生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7)国有企业集体性劳资冲突的管控机制研究 ——基于两个资源型国有企业的比较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基于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提出)
        1.2.1 研究问题1:企业内各主体的劳动关系管理行为的存在性研究
        1.2.2 研究问题2:各主体的劳动关系管理行为管控集体性劳资冲突的过程研究
        1.2.3 研究问题3:情境与管控集体性劳资冲突之间的关系研究
        1.2.4 关于研究问题的进一步说明:为何聚焦资源型国有企业
    1.3 研究意义
        1.3.1 学术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概念界定与释义
        1.4.1 资源型国有企业的界定(限定研究对象的范围)
        1.4.2 人力资源实践的界定(管理方的劳动关系管理行为)
        1.4.3 党组织跨界行为的界定(党组织的劳动关系管理行为)
        1.4.4 工会实践的界定(工会的劳动关系管理行为)
        1.4.5 集体性劳资冲突的界定(管控结果)
        1.4.6 “新单位制”的界定(情境)
        1.4.7 “内部嵌入”与“外部嵌入”的界定(管理体系之间的契合度)
    1.5 技术路线
        1.5.1 研究范式
        1.5.2 技术路线图示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企业管理方的行为:人力资源实践
        2.1.1 人力资源实践的分类和构成
        2.1.2 人力资源实践的结果变量
        2.1.3 人力资源实践研究述评
    2.2 企业党组织的行为:党组织跨界行为
        2.2.1 研究党组织跨界行为的必要性
        2.2.2 跨界行为的分类和构成
        2.2.3 跨界行为的前因变量、结果变量和调节变量
        2.2.4 跨界行为研究述评
    2.3 企业工会的行为:工会实践
        2.3.1 工会实践的分类和构成
        2.3.2 工会实践的结果变量
        2.3.3 工会实践研究述评
    2.4 劳资冲突及其管控
        2.4.1 劳资冲突的分类和影响
        2.4.2 如何管控劳资冲突?两种主流学派的纷争
        2.4.3 劳资冲突及其管控研究述评
    2.5 劳资冲突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过程理论视角:劳动过程理论视角
        2.5.1 劳动过程理论的重要性
        2.5.2 劳动过程理论的意涵和优势
        2.5.3 劳动过程理论的发展
        2.5.4 劳动过程理论研究述评
    2.6 组织学习理论:解释管控过程中,劳动关系主体自身的变化过程
        2.6.1 组织学习的意涵
        2.6.2 组织学习理论与本研究的关系
        2.6.3 组织学习的影响因素
        2.6.4 组织学习的作用
        2.6.5 组织学习理论研究述评
    2.7 社会交换理论:解释管控过程中,员工-组织关系的变化过程
        2.7.1 社会交换理论释义
        2.7.2 社会交换理论视角如何应用于劳动关系研究?
        2.7.3 社会交换在组织内发生的层次
        2.7.4 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劳动关系研究述评
    2.8 情境:“新单位制”及其转型的影响
        2.8.1 计划经济下的“单位制”
        2.8.2 市场经济下的资源型国有企业中的“新单位制”
        2.8.3 “新单位制”及其转型与集体性劳资冲突
        2.8.4 “新单位制”的转型所带来影响的理论解释:嵌入理论
        2.8.5 关于情境变化的影响之研究述评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案例研究方法简介
        3.1.1 案例研究方法的意涵、发展和分类
        3.1.2 为什么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方法?
        3.1.3 为什么本研究采用比较案例研究?
    3.2 本案例研究的特殊之处:拓展式案例研究
        3.2.1 拓展式案例研究的意涵、发展和分类
        3.2.2 拓展式案例研究的特点
        3.2.3 为什么本研究需要使用拓展式案例研究?
        3.2.4 本研究如何进行拓展式案例研究?
    3.3 案例选择
        3.3.1 案例选择的抽样逻辑:理论抽样
        3.3.2 案例选择的原因
    3.4 数据收集与分析
        3.4.1 数据收集方法
        3.4.2 数据收集情况
        3.4.3 数据分析方法
    3.5 从数据到理论
        3.5.1 方法论方面的说明
        3.5.2 应用典型范例
    3.6 效度和信度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案例背景
    4.1 案例企业的基本情况
        4.1.1 S1公司的基本情况
        4.1.2 S2公司的基本情况
    4.2 情境相同:均长期身处“新单位制”下,并面临转型
        4.2.1 S1公司和S2公司均长期身处“新单位制”下
        4.2.2 S1公司和S2公司均面临“新单位制”的转型
    4.3 劳资冲突的管控效果对比:S1公司的失败与S2公司的成功
        4.3.1 S1公司的管控失败:发生了集体性劳资冲突
        4.3.2 S2公司的管控成功:未发生集体性劳资冲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存在性研究:各主体的劳动关系管理行为的存在性及其构成
    5.1 企业管理方:人力资源实践
        5.1.1 S1公司的人力资源实践
        5.1.2 S2公司的人力资源实践
        5.1.3 S1、S2公司人力资源实践的对比
    5.2 企业党组织:党组织跨界行为
        5.2.1 S1公司的党组织跨界行为
        5.2.2 S2公司的党组织跨界行为
        5.2.3 S1、S2公司党组织跨界行为的对比
    5.3 企业工会:工会实践
        5.3.1 S1公司的工会实践
        5.3.2 S2公司的工会实践
        5.3.3 S1、S2公司工会实践的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直接效应研究:劳动关系管理行为管控集体性劳资冲突的直接作用
    6.1 企业管理方:人力资源实践管控集体性劳资冲突的直接效应分析
        6.1.1 S1公司管理方的直接效应分析
        6.1.2 S2公司管理方的直接效应分析
        6.1.3 S1公司和S2公司的对比分析
    6.2 企业党组织:党组织跨界行为管控集体性劳资冲突的直接效应分析
        6.2.1 S1公司党组织的直接效应分析
        6.2.2 S2公司党组织的直接效应分析
        6.2.3 S1公司和S2公司的对比分析
    6.3 企业工会:工会实践管控集体性劳资冲突的直接效应分析
        6.3.1 S1公司工会的直接效应分析
        6.3.2 S2公司工会的直接效应分析
        6.3.3 S1公司和S2公司的对比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介效应研究:班组长和工会的中介作用
    7.1 中介过程的关键角色:工会(组织层面)和班组长(个体层面)
        7.1.1 组织层面的中介角色:工会
        7.1.2 个体层面的中介角色:班组长
    7.2 管理方管控集体性劳资冲突的中介过程
        7.2.1 S1公司管理方的中介过程
        7.2.2 S2公司管理方的中介过程
        7.2.3 S1公司和S2公司的对比分析
    7.3 党组织管控集体性劳资冲突的中介过程
        7.3.1 S1公司党组织的中介过程
        7.3.2 S2公司党组织的中介过程
        7.3.3 S1公司和S2公司的对比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情境研究:“新单位制”及其转型对劳资冲突管控的影响
    8.1 管控成败的“外部嵌入”分析:基于嵌入理论视角
        8.1.1 S1公司管控体系的“外部嵌入”:差
        8.1.2 S2公司管控体系的“外部嵌入”:好
    8.2 管控成败的内部过程分析: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
        8.2.1 管控成败的内部过程分析:直接效应分析
        8.2.2 管控成败的内部过程分析:中介效应分析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果与讨论
    9.1 命题1:关于行为存在性的命题
        9.1.1 命题1的提出(回应研究问题1)
        9.1.2 命题1相关内容的研讨
    9.2 命题2:关于作用过程的命题
        9.2.1 提出命题2.1(关于直接效应的命题),以回应研究问题2.1
        9.2.2 提出命题2.2(关于中介效应的命题),以回应研究问题2.2
        9.2.3 命题2的提出(回应研究问题2)
    9.3 命题3:关于情境影响的命题
        9.3.1 提出命题3.1(关于“情境是什么”的命题),以回应研究问题3.1
        9.3.2 提出命题3.2(关于“情境变化的影响”的命题),以回应研究问题3.2
        9.3.3 命题3的提出(回应研究问题3)
    9.4 “涌现”出的其他研究发现:“关系”的重要性
    9.5 资源型国有企业的劳资冲突管控过程模型
        9.5.1 “新单位制”下的劳资冲突管控过程图解
        9.5.2 “新单位制”转型时的劳资冲突管控过程图解
    9.6 贡献与启示
        9.6.1 理论贡献
        9.6.2 实践启示
    9.7 局限性与未来研究展望
        9.7.1 本研究的局限性
        9.7.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田野调研实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与实践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一) 论文研究背景
        (二) 论文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主题及研究现状
        (二) 国内相关研究视角及研究现状
        (三)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问题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论文框架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调查研究法
        (三) 实地考察(田野作业)
        (四) 历史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基础、思想资源与学科理据
    一、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团结思想
        (二) 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团结思想
        (三) 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思想的当代价值
    二、民族团结教育思想资源
        (一) 中国着名人士的民族团结思想
        (二) 当代西方学者相关民族团结的思想
    三、民族团结教育中民族学、教育学及社会学理论依据
        (一) 民族学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向
        (二) 教育学中德育理论的导行
        (三) 社会学中公民文化理论的建基
第二章 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与理念
    一、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
        (一) 民族、团结与民族团结涵义
        (二) 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
    二、民族团结是民族的社会团结理念阐释
        (一) 民族团结概念的正名
        (二) 关于民族的社会团结的基础
第三章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一、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进程与经验
        (一) 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进程
        (二) 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的经验
    二、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进程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起始与进步阶段(1949-1964)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中断与延宕阶段(1965-1978)
        (三)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恢复与发展阶段(1979-2008)
        (四)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骤起与强化阶段(2009-2016)
    三、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经验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思想理论先导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政策制定和制度实行
        (三)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坚持了正确的群众路线
        (四)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民生发展途径
        (五)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坚持了与时俱进、实践创新的教育模式
        (六)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创造实施了双语教育举措
第四章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
        (一) 新疆中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
        (二) 新疆高等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
        (三) 新疆城市社区、农牧区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
    二、新疆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新疆中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二) 新疆高等院校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三) 新疆城市社区、农牧区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三、新疆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实效的对策
        (一) 新疆中小学校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实效的对策
        (二) 新疆高等院校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实效的对策
        (三) 新疆城市社区、农牧区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实效的对策
第五章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化策略
    一、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政策基础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要实行“一区一策”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体制改革”
        (三)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公共领域”创设
    二、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经济保障策略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民生基础保障”与“民生发展均衡”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发达社会构建”
    三、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转型策略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公民社会转化”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法治社会形成”
    四、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文化发展策略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传统文化汲取”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现代文化建设”
    五、以公民文化建设为目标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构建策略
        (一)以社区为公民文化建设基地——让现代公民社区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
        (二)民族团结教育过程社会化一一由政府组织实施之单线模式改进为由政府部门、民间社团、宗教团体和族群组织实施及个人自为多线模式
        (三)民族团结教育主体多元化——由教育主体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模式改进为各族群各阶层各类人均为教育主体,即既为教育者又为受教育者模式
        (四)民族团结教育形式隐性化——由政策宣讲、理论说教、知识传授教育模式改进为社会交往、互助合作、活动开展模式
        (五)民族团结教育对象针对化——由教育对象不区分笼统教育状态改进为区分对象运用适切内容和形式的教育模式
        (六)民族团结教育资源丰富化——由教育内容僵化资源贫乏状态改进为挖掘各类文化资源丰富教育内容模式
        (七)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参与化与操作化一一由单一的政府主导宣传教育领域模式改进为多领域活动参与模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调査问卷
附录二:调查访谈提纲
附录三: 新疆高等院校民族团结教育调查问卷与提纲
附录四: 新疆中小学校、高等院校、城市社区农牧区民族团结教育现状调查情况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出版着作目录

(9)儒家仁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基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对“视域”的必要说明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人之为人:儒家仁学思想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萌芽与孕育:儒家仁学思想的历史渊源
        一、“仁”之来源
        二、孔子仁学思想的创立
        三、孟子“仁义”思想
        四、荀子“仁礼”思想
    第二节 建构与成熟:儒家仁学思想的历史发展
        一、董仲舒仁学思想的新实践
        二、韩愈“仁义”思想的新阐释
        三、程朱仁学思想的新境界
        四、王阳明仁学思想的新特质
    第三节 式微与转折:儒家仁学思想的历史流变
        一、“维新”仁学思想的近代性
        二、创生与复兴:以熊十力、梁漱溟为代表
        三、转化与融合:以牟宗三、徐复观为代表
        四、重建与开展:以刘述先、杜维明为代表
    第四节 交流与共进:儒家仁学思想的国际影响
        一、朝鲜李退溪、李栗谷、丁若镛的仁学思想
        二、日本伊藤仁斋的仁学思想
        三、美国汉学家的仁学思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人之为仁:儒家仁学思想的理论解析
    第一节 儒家仁学思想的理论基点
        一、儒家仁学思想的人性论基础
        二、仁学思想的出发原点:“孝”
        三、仁学思想的主体精神:“爱人”
    第二节 儒家仁学思想的价值追求
        一、价值核心:德性
        二、价值目标:内圣外王
        三、价值取向
    第三节 儒家仁学思想的基本要素
        一、仁:仁者人也
        二、义:仁之节也
        三、礼:仁之貌也
        四、智:知者利仁
        五、信:无信不立
    第四节 儒家仁学思想的理论特质与实施原则
        一、儒家仁学思想的理论特质
        二、儒家仁学思想的实施原则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儒家仁学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通相合
    第一节 儒家仁学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融通
        一、儒家仁学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域的融通
        二、儒家仁学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现实论域的融通
    第二节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论域出现的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域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论域面临的困境
        四、思想政治教育现实论域出现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儒家仁学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契合
        一、儒家仁学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契合的必要性
        二、儒家仁学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契合的可能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儒家仁学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启示
    第一节 主导论启示:坚持主旋律下的多样性教育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
        二、开展“以人为本”的多样性教育
    第二节 目的论启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本体目的:修身成人的理想人格
        二、社会目的:天下归仁的理想社会
    第三节 结构论启示:充实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一、儒家仁学思想对政治观教育内容的深入贯彻
        二、儒家仁学思想对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合理完善
        三、儒家仁学思想对法治观教育内容的积极推进
        四、儒家仁学思想对道德观教育内容的有效强化
    第四节 方法论启示:丰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循循善诱
        二、言传身教
        三、因材施教
        四、情境陶冶
        五、知行合一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儒家仁学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意义
    第一节 主体论意义:塑造个人理想人格
        一、“为己之学”的价值追求
        二、“为仁由己”的实现途径
        三、“为人之师”的师德培育
    第二节 载体论意义:强化家庭学校教育载体功能
        一、加强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二、巩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三、构建家庭与学校的“双向互动”模式
    第三节 环境论意义:优化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一、引导社会良善风气的形成
        二、开发网络虚拟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三、发挥榜样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的感染作用
    第四节 管理论意义: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
        一、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管理机制
        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队伍机制
        三、健全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监督机制
        四、落实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评估机制
    本章小结
结论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变迁研究(1979-198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研究范围界定
第一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结构变迁
    一、国家权力与社会
        (一) 经济领域国家权力与社会关系变迁
        (二) 社会秩序领域国家权力与社会关系变迁
        (三) 生育领域国家权力与社会关系变迁
    二、地区发展差距变动
        (一) 三类乡村发展差距变动
        (二) 沿海崛起
第二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生活变迁
    一、婚姻恋爱
        (一) 进一步走向自主
        (二) 商业化加剧
    二、社会风尚
        (一)从“以穷为荣”到“致富光荣”
        (二) 从文化压抑到求知爱美热
        (三) 消费增长
        (四) 对国外、境外交往增加
    三、精神生活
        (一) 从禁锢走向解放
        (二) 帕累托改进带来的全民希望
第三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心理变迁
    一、农民心理变迁
        (一) 从依附性到自主性
        (二) 从因循泥古到合理化转向
        (三) 开始追求享受生活
    二、知识分子心理变迁
        (一) 使命感勃发
        (二) 物质待遇影响
    三、个体私营经济者心理变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

四、《求知》2001年宣传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统整理念下的高中定格动画教学实践 ——以《艺术中的情感表达》为例[D]. 郁婧怡.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基于战略转型的南京造币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 赵栋梁.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3]S市W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杨燕芳. 苏州大学, 2020(03)
  • [4]旅游着作《襄阳文化旅游发展研究》(第九章)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 李文菁.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5]“党公营报业”的衰落与“侍从报业”的崛起 ——台湾报禁时期《中央日报》与《中国时报》的比较研究[D]. 吴宗晏(Wu Chung Yen).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6]“学习强国”的育人功能研究[D]. 黄春玲. 广西大学, 2019(01)
  • [7]国有企业集体性劳资冲突的管控机制研究 ——基于两个资源型国有企业的比较案例研究[D]. 鲁竞夫.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8]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与实践策略研究[D]. 刘刚. 山东大学, 2018(12)
  • [9]儒家仁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基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的分析[D]. 张江波. 兰州大学, 2017(03)
  • [10]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变迁研究(1979-1984)[D]. 胡凯基. 安徽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2001年《知识》宣传要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