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技术初探

网络安全技术初探

一、网络安全技术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刘思伟,高旭[1](2021)在《美日印澳四边安全合作:议程变迁、网络构建与演化逻辑》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考察了美日印澳四边安全合作的历史进程及新的进展。总体来看,在其发展进程中,四边安全合作议程设置呈现出动态变化性与多元拓展性,四边安全合作所构建的网络也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本文借用社会网络理论分析工具解读了四边安全合作网络的构建、特征与演化逻辑。2017年"四边安全对话"重启,四边安全合作进入新阶段,四国通过更新和拓展合作议程,正试图构建诸多新的安全合作子网络,探求不同层次的合作框架,逐步形成一个有限开放的多元立体式合作网络。四边安全合作网络密度在不断提升,网络结构中美国"中心性"最高,主导性明显,网络呈现"中心—边缘"结构,但网络依然属于松散型网络,具有不稳定性和低整合性特征。除受各类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之外,四边安全合作网络的演化有其内生机制,包括互惠性效应以及结构依赖效应等。尽管四边安全合作网络的功能并非单一,但其中"去中国化"功能导向值得高度关注。

陈梦瑶[2](2021)在《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治理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刘楠[3](2021)在《美国国土安全硕士课程内容、特点与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国土安全硕士教育对于培养国家安全高级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中重要的一环。自“9·11”事件后,美国国土安全教育飞速发展。历经近20年的经验积累,其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机制日趋成熟。本文以美国31所高校的国土安全硕士教育项目培养方案为分析样本,从课程目标设置、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内容组织以及中美比较四个方面开展分析,探讨美国国土安全课程体系的结构、内容、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国家安全硕士课程设置提出优化建议。通过对美国国土安全硕士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发现美国国土安全硕士课程设置体系呈现以下规律与特点:一是课程目标设置方面,美国国土安全硕士课程秉持“情报引领”的理念,以威胁识别知识为基础,以情报分析、应急管理、决策支持等专业技能为核心,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二是课程内容选择方面,美国国土安全硕士课程以威胁识别类知识为基础、以威胁应对类知识为核心、重视组织管理与研究学习能力培养;三是在课程内容组织方面,美国国土安全硕士课程设置呈现出统整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但同时,美国国土安全硕士课程设置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价值观目标设置不足、威胁识别类课程没有与时俱进、公共素养课设置不足等方面。美国国土安全硕士课程设置为我国国家安全学硕士课程设置提供了启示。建议我国高校加强应用型国家安全硕士课程体系建设,具体而言,需要确定社会教育需求、加强基础课程建设、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重视情报管理课程、促进理论实践结合,构建中国特色的应用型国家安全学硕士课程体系。

邓晶艳[4](2021)在《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定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位。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探索新思路、新路径与新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面集成与广泛应用,人类逐步迈入大规模数据挖掘、运用与创新的“大数据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之富有时代性、增强针对性、彰显实效性,是新时期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课题。作为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大数据广域的信息资源、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以及全新的思维范式,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即时性、精准性、前瞻性与个性化等创新发展的新动力与新空间。将大数据思维、技术与方法全方位嵌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各环节与全过程,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革新思维、优化供给、改进方法、重构范式,建构科学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向“精准思政”“智慧思政”转型升级,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其进一步提质增效、焕发新机的重要生长点与强劲推动力。阐释大数据内涵、价值、特征与功能,阐释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并且辨析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探讨两者的深度融合。基于此,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概念得以提出。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资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技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思维三个维度全面阐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论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生成逻辑、发展动因、方法论基础与价值取向,可以明确大数据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契合点,理清大数据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理。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面临一些困境、存在一些短板和弱环。运用文献资料法、大数据文本挖掘方法与访谈调研法审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总结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并作原因剖析,同时探讨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指出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以及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教育内容体系以及教育工作的主体转型,有利于为新时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提供现实依据。通过分析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技术优势以及可能性,进一步探讨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精准画像”“规律探寻”与“超前感知”三个应用呈现。以之为基础,基于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理念滞后、模式粗放、知行脱节、供需错位等难题,提出利用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由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由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由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四大发展转向并详细阐述四大发展转向的实现路径。基于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遵循学科规律、注重理论深化,还要坚持实践导向,致力推动大数据应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转化。由之,宏观上,探索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与存储、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应用与可视化、数据解释与反馈五大工作模块与应用流程;微观上,对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典型场域中的“数据画像”“精准资助”“失联告警”三个应用进行数据模型构建,从而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提供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大数据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还存在观念性、路径性与机制性瓶颈,同时,大数据是一柄双刃剑,对数据的不当应用会带来诸如“数据垄断”“数据滥用”“数据侵害”“数据冰冷”等一些可能的风险与挑战。高校尚须在思维理念、技术开发、政策支持、制度完善、机制建设、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对大数据应用作出回应与调试。不仅如此,在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要注重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始终坚持数字技术与人文精神、数据智能与教育智慧相结合。

王静瑶[5](2021)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高校作为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必须切实做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近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技术优势,通过互联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给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一定挑战。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逐渐步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多样,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构成挑战。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就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开展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提供理论遵循。研究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对于维护国家总体安全、社会和谐稳定和高校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界定了意识形态、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概念,研究和梳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基础与战略意义,总结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机遇挑战、实践成效,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路径选择。具体来说,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存在部分高校师生思想认识不同程度弱化虚化、负面网络舆论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带来一定风险、部分网络文化产品供给质量不高、网络监管存在漏洞与空白等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网络思潮多元化一定程度削弱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网络舆论圈群化增加高校官方舆论引导难度、网络言论自由化导致网络文化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网络环境复杂化增加高校网络监管难度,因此,提出“四维一体”的实施策略,即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政治引领、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阵地建设、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保障、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监管保障,切实占领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高地、阵地领空、文化领土、监管领海,密织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保障网”。有助于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思想中的主导地位,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保障国家总体安全。

余雪扬[6](2021)在《法定数字货币法经济逻辑与制度规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度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连接在一起,从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渐进的制度演化过程。西奥多·舒尔茨(1968)曾说,货币即制度。货币是一种古老的制度,服务于人类社会的交易活动。交易活动的本质是实现产品或服务让渡,伴随着这种让渡的是同等数量价值的反方向转移。无论货币以何种外在形式呈现,都是天然承载这种价值转移的载体。从原始的物物交换、简单的商品经济到发达的市场经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货币与之相伴。货币的本质内涵是一种权利,即获得社会普遍接受的未来价值索取权,历经千年延续下来,一以贯之未曾改变。期间,生产力的发展催生新的需求,技术迭代推动货币从实物、金属、纸币向电子货币形态演变,以提高货币流通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改善消费者福利。从货币及其延伸形态发展的历史演变和内在逻辑看,每一次技术革命背后都蕴含着货币形态变革的现实。21世纪后,互联网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经济数字化、社会生活数字化已是大势所趋。同时,金融科技等对货币演化的影响进一步深化,货币形态及其流通模式也日趋数字化和网络化,催生出一种新形态的货币:数字货币。数字货币登上历史舞台,引发巨大关注,构成对传统货币流通与经济规则的重塑与革新。作为其中重要类别的法定数字货币将构建新的货币前景,同时也使得传统货币理论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失语”,需要新的理论支持和解释逻辑。从法经济学角度,法定数字货币是由法律授权中央银行向社会发行的基于密码学技术、完全依赖数字信息形态存储和支付交易、具有加密货币形式和功能、在发行国内普遍使用和具有法偿力的法定支付工具和价值凭证。科斯(1937,1960)交易费用与制度安排内在关系的理论表明,在给定技术水平的条件下,人们创生或选择某种制度来降低交易费用,从而导致一些市场制度的出现和改变。货币体系同样如此。理想的法定数字货币具备不可重复花费性、可控匿名性、不可伪造性、系统无关性、安全性、可传递性、可追踪性、可分性、可编程性、公平性等诸多特性。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后,将与现行货币体系中的信用现钞和电子货币相互竞争、动态博弈。法定数字货币具备的诸多特点与功能,将有效改进信用现钞的缺陷,又能够兼具电子货币的优点,从而进一步降低交易费用、增加价值效用。因此,法定数字货币的整体竞争绩效将强于信用现钞和电子货币,能够有效提升货币体系的安全与效率。尽管信用现钞、电子货币和法定数字货币名义价值相等,但是法定数字货币竞争优势强,将使其在社会公众认可中的实际价值更高,接受度及使用率也将更高,有较大概率成为货币体系的主导货币。随着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以及流通范围的扩大,法定数字货币对信用现钞和电子货币的价值改进势必在中央银行货币控制力、货币政策实施以及支付体系运行方面产生影响,带来效益。首先,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有助于增强中央银行货币控制力。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与流通将改变当前货币体系结构,使得信用现钞和电子货币为主的二元货币结构中增加法定数字货币形成三元货币结构。当前的货币流通运行中除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这种电子形式的法定货币外,绝大多数是存款货币、预付货币这些电子货币,这削弱了法定货币的地位,减弱了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力。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及流通势必替代部分电子货币,从而能够减轻电子货币对信用现钞的替代效应。同时,法定数字货币对中央银行来说是可控可追踪的,这样可以提升中央银行对整体货币体系的控制力。其次,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有助于优化货币政策实施。在社会全面流通而非封闭场景下,法定数字货币可测性、可追踪性、可控性强,其发行与流通可以使货币供应量、货币流通速度的可测量度有所提升,大数据分析基础更为扎实,货币政策调控手段更加精准。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数字货币利率,来调控银行存款利率,进而传导至银行贷款利率,这有助于提升中央银行政策利率对中长期信贷利率的传导,改善我国政策利率向贷款利率传导不畅的状况。通过对法定数字货币计负利率,或者酌情对法定数字货币钱包收取保管费,实质上等同于实施负利率政策,由此打破零利率下限约束,释放货币政策空间。法定数字货币可以优化当前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以及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困境。最后,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有助于完善支付体系运行。由于信用现钞支付功能不足,中央银行“不得不”向私人部门让渡货币发行权,由私人部门提供补充的支付服务,但同时造成社会支付链条不断延长,部分支付行为得不到有效监管。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后,中央银行可以摒弃“私人部门提供支付服务,中央银行给以价值担保”的传统模式。法定数字货币具有的可传递性、可追踪性、可编程性等技术特点,使得任何支付行为均可以被追踪,这样能够及时发现异常交易,增加支付透明度,增强监管穿透性,也能够减轻中央银行监管负担以及对私人部门的价值担保。在支付主体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法定数字货币是法定货币,信用级别上高于电子货币,同时还是密码货币,安全性上更好。在跨境支付方面,信用现钞的印制、发行、携带、调运、存储事无巨细,纷繁复杂,不适合跨境支付,已经长期妨碍了货币的国际流通。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将丰富和强化人民币跨境支付功能,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毫无疑问法定数字货币面临着较大的现实需求,他更将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果。一方面,因其具有与信用现钞不同的功能特点将带来行为主体之间行为模式的差异,产生传统法定货币所没有的新问题。另一方面,只有在既有的法律制度下,才能对特定的可转移产权做出是否构成货币的判断,法定数字货币要履行法定货币职能需要货币法授权与规定。按照制度安排的供需理论分析框架,考察我国现行货币制度规则供给状况,尚且不能完全满足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需求。一是现行货币发行规则无法完全适用法定数字货币。法定数字货币的产生、调拨、清点、核对、流通及销毁均依赖于网络系统,原先信用现钞发行、调拨、清分、销毁、回笼等以地域、实体库为载体的模式以及相应的管理机制不再适用。二是现行货币运行规则未包含法定货币互换的内容。法定数字货币一旦发行,我国法定货币体系中将出现多种类型的法定货币,势必出现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问题,这是传统货币制度没有也无法提前规定的。三是现行货币制度未包含中央银行与持币人直接联系的规范。持币人对法定数字货币的价值转移效果需要由中央银行最终确认,持币人身份信息、账户信息等需要登记及管理在中央银行系统中,这均将直接产生相应的权利义务内容。四是现行货币制度未包含可控匿名的规则。法定数字货币的可控匿名性有助于查证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但如何界定有权机关的权力边界,这需要从法律上明确规定并做好持币人隐私保护与打击违法犯罪之间的利益平衡。围绕着法定数字货币治理的诸多方面,现行货币制度对法定数字货币的不适宜之处不仅以上这些,缺乏适宜的制度规则将成为法定数字货币创新的重大障碍。法定数字货币并非简单的货币技术升级,而是深刻的政策与法律问题,亟待在一个稳定可持续的制度框架内运作,亟待补充完善相关的制度规则供给。对于新制度与旧制度的关系,就好比维特根斯坦所提出的“绳索论”,每一截新的绳索与前一截可能并不相同,但却相互联系着,构成一种“家族相似”性。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供给也是如此,应当以一种历史与当下联系的发展思维加以对待。对于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供给架构,提出以下制度供给思路和立法模式建议。首先,需要将法定数字货币纳入人民币范畴,明确法定数字货币的法律属性和法律地位,从法律上赋予法定数字货币强制法偿性,这是法定数字货币法律属性的起点。其次,从五个方面提出制度供给的具体思路,即明确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基本架构和制度规则,完善法定数字货币运行中支付结算体系规范,创新法定数字货币洗钱和违法犯罪预防和查证体系,完善法定数字货币信息安全保护规则,创新法定数字货币的监管规则。第三,短期内,建议先单独将可能涉及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和运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分别修改,或者进行扩大解释,将法定数字货币涵盖其中,尽量满足短期内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及运行的规则需要。长期来看,我国有必要制定一部货币基本法来做好顶层设计的原则性立法,明确法定货币与代币票券的具体含义与具体效力;将信用现钞与法定数字货币一同纳入货币基本法规制范围内,统一明确法定货币的基本制度规则;做好与民事、经济、行政、刑事等法律规范中有关货币条款衔接与互动的原则性规定,减少法律冲突。在货币基本法下再由其下位规则予以阐释和具化,逐步建立以货币基本法为统领,“由上而下、上略下详”,体系完备的货币制度规范体系。在法定数字货币制度供给的整体架构下,首要的是进行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和运行的制度构建,主要是建立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制度架构,明确法定数字货币运行和流通管理机制,配置发行和运行中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一是建立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制度架构。在赞同间接发行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法定数字货币的四点发行目标、五项发行原则,确立双层货币发行架构,即根据现行人民币管理原则,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和回笼基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元体系来完成,坚持“中心化”管理模式,利用现行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体系实现法定数字货币的投放和回收。这样,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投放与回笼即为法定数字货币在数字货币账户或用户端的数字钱包、中央银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库、商业银行的法定数字货币银行库,这三个关键元素之间转移与交互的过程,也是法定数字货币的产生、流动、清点核对及消亡的过程。二是明确法定数字货币运行与流通管理机制。法定数字货币运行的流通环境建设中,需要建立法定数字货币账户和银行存款账户并存的二元账户体系,开发商业银行内部的数字货币支付系统,满足数字货币钱包开立及维护、数字货币钱包与银行存款账户绑定及维护、数字货币账户存取现金、电子货币与数字货币兑换等各类功能。此时货币体系存在两种法定货币,货币的运行与流通也会相应地分隔为“信用现钞流通体系”、信用现钞的映射--“电子货币流通体系”和“法定数字货币流通体系”,明确了三类流通体系的货币转换规则。同时,要完善大额现金管理制度等流通配套管理制度。三是配置发行和运行中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在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和运行过程中,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法定数字货币持有人将产生与信用现钞不同的直接的法律关系。社会公众的法定数字货币权利,也将在普通法定货币权利基础上具有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他的货币选择权、货币兑换权、支付确认权和赔偿请求权上。如此以来,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法定数字货币持有人的权利义务与信用现钞情景下的权利义务既有一定的重叠也有明显的差异,进而具体配置了各参与主体的主要权利结构和义务结构。总之,从技术层面上看,法定数字货币技术日新月异;从法律和经济层面上看,法定数字货币还十分年轻。法定数字货币研究与实践还在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之中,现阶段,必须注重技术手段、机制设计和法律法规三个层次的协调统一,才能构建出兼具安全性与灵活性、简明高效、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定数字货币制度规则体系。法定数字货币的影响力和未来发展前景极为广阔,他是正在发展变化着的新生事物,谁都难以预计他将以怎样的速度发展,又将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李靖[7](2021)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道德失范问题防范化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但网络道德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主要包括网络谣言、反转新闻、网络暴力、色情低俗等现象,这些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果没有及时解决,必定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针对网络道德失范的研究迫在眉睫。网络技术的进步助力经济发展,但如何将网络技术更好地运用到为社会服务中,这是人类当前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在一些网络平台中,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引起了专家和相关人士的关注。本文以网络道德为视角,对一些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展开分析,探究引发这些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通过研究分析发现,网络用户道德素养不高,缺乏道德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是做出道德失范行为的重要原因。其次,网络异化引发网民心理问题和群体极化现象,使得网民在网络上失去理智判断的能力,将网络环境变成自身不满的发泄地,这是造成网络道德失范现象频发的诱因之一。最后,外部监管体系不够完善,法律法规没有充分发挥具有强制约束性的“他律”作用,这也导致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全面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道德建设能够提高网络平台的从业规范,提高网络从业人员的素质,保证网民能够接受到正确的舆论导向。本文对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分析指出网络道德建设需要的不仅是网络从业者、参与者个人素质的提高,更需要社会大环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因此,本文从新时代网络道德的公民思想建设、新时代网络道德的环境建设和新时代网络道德的法律体系建设三方面展开构思,旨在为我国网络道德的健康发展,乃至互联网体系的发展提供一种有益的探索和研究模式。

孙洲[8](2021)在《新时代中国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研究》文中认为

于丰源[9](2021)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提升对策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文中认为当前,网络事实上已成为公众信息发布、获取、交互的主要载体,同时,整个社会也在向以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为特点的新媒体时代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为公众提供自由便利的交互平台和免费、海量、快捷的信息的同时,也因其泥沙俱下的特点,导致信息的安全性、真实性难以保障,无形中增加了我们的网络安全风险。对于以网络为信息获取主渠道的大学生而言,由于其求知欲旺盛、鉴别力较低,很容易陷入无法预测的问题和风险之中。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案例昭示,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迫在眉睫,这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内涵。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了解目前国内外网络安全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现状,全面梳理目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基本内容;然后以大连五所高校的大学生为对象,进行关于网络安全教育的问卷调查,系统分析和研判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现状以及网络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调查显示,在连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现状不容乐观,多数大学生未接受系统的网络安全教育,网络安全知识缺乏,对网络环境特别是新媒体平台中潜在的风险点认识不够、警惕性不高;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重视不够,未开设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开设课程的也存在形式僵化、效果不好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以下三个层面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措施,首先政府提高认识,健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制;其次高校要主动作为,提高网络安全教育质量,改善和创新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最后,以家庭为出发点,全社会合力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和能力,构建全社会参与的网络安全教育体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黄天红[10](2021)在《英加中小学生网络欺凌防治策略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传统校园欺凌问题逐渐向虚拟的网络空间延伸,中小学生网络欺凌问题已经演变为较传统校园欺凌更具危害性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提高,中小学生也时常卷入到网络欺凌事件中,社会各界逐渐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当前,如何有效防治中小学生网络欺凌问题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我国也亟需制定和实施中小学生网络欺凌防治策略。而英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先后制定并实施了防治策略,旨在遏制本国愈演愈烈的中小学生网络欺凌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成效,可以为我国提供借鉴。本文主要采用了两种研究方法,分别是文献研究法与比较研究法。笔者根据研究内容先后收集、筛选和阅读了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和英加两国关于中小学生网络欺凌的文件与报告,以及国内外诸多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此外,本研究还使用了比较研究法对英国和加拿大中小学生网络欺凌防治策略的背景、政策与法律和具体实践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归纳了两国在以上三方面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以期从英加两国的经验中汲取对我国有益的成分。首先,英国和加拿大中小学生网络欺凌防治策略的背景十分相似,两国都崇尚多元文化,但文化冲突和社会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其中一部分冲突和矛盾也可能转化为欺凌问题。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文化冲突和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使网络欺凌事件层出不穷。而由于网络欺凌不同于传统欺凌的新特点,使得传统欺凌的防治策略暴露出了局限性,探索防治网络欺凌的新策略成为两国社会治理的当务之急。其次,通过比较英国和加拿大中小学生网络欺凌防治政策与法律可以发现,两国的网络欺凌立法工作有着较大的相似性。第一,两国都具有较为完备的网络欺凌法律体系。第二,两国都在各自的法律与政策文本中规定了各主体所必须承担的防治责任。但是,英加两国的网络欺凌法律体系也在统一性与分散性两方面存在着区别,即英国政府颁布的法律和政策是全国统一的,而加拿大各省(地区)在制定法律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性和可发挥的空间。最后,通过比较英国和加拿大开展中小学生网络欺凌防治策略的实践可以发现:第一,两国都十分重视学校在防治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充分发挥了学校的重要作用。第二,两国都十分强调中小学生参与网络欺凌防治的积极性,学生的角色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两国的不同之处在于,相较于加拿大,英国有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网络欺凌的防治工作,而且参与方式也更具多样性。英国和加拿大的中小学生网络欺凌防治工作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可为我国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总体而言,英加防治中小学生网络欺凌在以下五个方面最值得我国学习借鉴:一是建立健全中小学生网络欺凌立法,二是发挥学校在防治工作中的核心作用,三是倡导更多社会组织多形式参与防治,四是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度,五是开设反网络欺凌信息平台。

二、网络安全技术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安全技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美日印澳四边安全合作:议程变迁、网络构建与演化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一、四边安全合作缘起及议程变迁
二、四边安全合作的网络构建与特征
三、四边安全合作网络的演化逻辑
四、四边安全合作网络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之策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引导地区秩序发展。
    第二,统筹发展安全,筑牢国家安全法治屏障。
    第三,增强国际舆论引导,有效开展国际舆论斗争。
    第四,补齐发展短板,防范“脱钩”与自立自强并重。
结 语

(3)美国国土安全硕士课程内容、特点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理论基础
        1.3.1 泰勒原理
        1.3.2 CBE教育理念
        1.3.3 建构主义理论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文献评论
    1.5 研究方案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5.4 研究路线图
2 美国国土安全教育发展概况与样本选择
    2.1 国土安全学科建设
    2.2 国土安全专业发展
    2.3 样本选择
3 美国国土安全硕士教育需求与课程目标设置
    3.1 教育需求
        3.1.1 学术界教育需求
        3.1.2 实践界教育需求
    3.2 课程目标设置情况
    3.3 本章小结
4 美国国土安全硕士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4.1 课程类型
        4.1.1 学科课程
        4.1.2 活动课程
    4.2 课程内容
        4.2.1 国土安全基础课程
        4.2.2 威胁识别类课程
        4.2.3 威胁应对类课程
        4.2.4 法律政策类课程
        4.2.5 组织管理类课程
        4.2.6 研究学习类课程
    4.3 课程结构
    4.4 本章小结
5 美国国土安全硕士课程设置特点分析
    5.1 课程目标设置: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
    5.2 课程内容选择:以威胁应对知识为核心
        5.2.1 服务国家安全战略需求
        5.2.2 以威胁应对知识为核心
        5.2.3 重视组织管理能力
        5.2.4 重视研究学习能力
    5.3 课程内容组织:具备统整性和灵活性
        5.3.1 涉及学科广泛
        5.3.2 课程设置灵活
    5.4 课程设置不足
    5.5 本章小结
6 对我国国家安全学硕士课程设置的启示与建议
    6.1 我国国家安全学硕士课程设置现状与特点
        6.1.1 课程设置现状
        6.1.2 课程设置特点
    6.2 课程设置启示
        6.2.1 确定社会教育需求
        6.2.2 加强基础课程建设
        6.2.3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6.2.4 重视情报管理课程
        6.2.5 促进理论实践结合
    6.3 课程设置建议
        6.3.1 课程内容选择建议
        6.3.2 课程内容组织建议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一、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二、在学期间所获的奖励
    三、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大数据让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大数据与教育交叉研究综述
        三、研究评析
    第三节 逻辑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内容框架
    第四节 重点、难点及预期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解读
        一、大数据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审视
        一、感性对象性活动之数据生成逻辑
        二、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之数据发展动因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数据应用的方法论基础
        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之数据应用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自组织系统阐释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复杂自组织系统特征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数据转化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数据转换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数据工作机制
第二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依据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
        一、基于大数据文本挖掘方法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分析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者访谈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
        一、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二、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与原则
        三、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体系
        四、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转型
    第三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优势
        一、大数据关键技术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二、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数据交互
        三、教育管理平台载体的数据智能
        四、教育管理实践数据的跨域应用
    第四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可能性分析
        一、基于数据技术的效率提升
        二、基于证据的日常教育管理
        三、基于数据评价的工作改进
第三章 基于大数据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转向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应用呈现
        一、精准画像:大数据精确反映学生行为状态
        二、规律探寻:大数据有效呈现学生活动规律
        三、超前感知:大数据准确研判学生活动趋向
    第二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
        一、线性思维
        二、系统思维
        三、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第三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转变
        一、普适教育
        二、个性化培育
        三、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转变的适应性与有效性
    第四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转变
        一、认知培育
        二、实践养成
        三、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转变的实效性与长效性
    第五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转变
        一、需求侧适应
        二、供给侧发力
        三、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转变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第四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第一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二、守正创新原则
        三、趋利避害原则
        四、循序渐进原则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资源库建设与运行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采集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预处理与存储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挖掘与建模分析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可视化与应用
        五、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解释与反馈
    第三节 利用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用
        一、数据画像
        二、精准资助
        三、异常告警
第五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保障
    第一节 个体主观条件
        一、培育大数据意识与大数据思维
        二、掌握大数据知识与大数据技能
        三、提升大数据伦理与管理理性
        四、把握大数据应用的价值导向
    第二节 技术条件保障
        一、开发和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技术平台
        二、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核心技术团队
    第三节 组织与制度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推进教育政策实施与制度建设
        三、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第四节 文化环境保障
        一、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二、培育校园数据文化
        三、优化校园人文环境
结语:数据智能与教育智慧结合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与展望
    1.3 基本概念界定
        1.3.1 意识形态
        1.3.2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1.3.3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2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基础与战略意义
    2.1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思想
        2.1.2 中国共产党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
        2.1.3 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论述
    2.2 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意义
        2.2.1 有利于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
        2.2.2 有利于办好高质量的社会主义大学
        2.2.3 有利于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
        2.2.4 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
3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现状分析
    3.1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1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机遇
        3.1.2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3.2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成效
        3.2.1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不断加强
        3.2.2 高校网络内容建设不断规范
        3.2.3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责任不断健全
    3.3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部分高校师生思想认识不同程度弱化虚化
        3.3.2 负面网络舆论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带来一定风险
        3.3.3 部分网络文化产品供给质量不高
        3.3.4 网络监管存在漏洞与空白
    3.4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4.1 网络思潮多元化一定程度削弱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3.4.2 网络舆论圈群化增加高校官方舆论引导难度
        3.4.3 网络言论自由化一定程度导致网络文化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3.4.4 网络环境复杂化增加高校网络监管难度
4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路径选择
    4.1 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政治引领
        4.1.1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4.1.2 强化党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领导
        4.1.3 优化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4.2 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阵地建设
        4.2.1 牢牢把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阵地导向原则
        4.2.2 强化原有舆论宣传阵地建设
        4.2.3 抢占高校网络舆论宣传的新阵地
    4.3 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保障
        4.3.1 打造校园网络文化育人平台
        4.3.2 强化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
        4.3.3 打造校园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
    4.4 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监管保障
        4.4.1 增强高校网络安全技术防控能力
        4.4.2 健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范和处理制度
        4.4.3 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人才队伍建设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法定数字货币法经济逻辑与制度规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和研究背景
    第二节 核心名词辨析和界定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诸“货币”形态关系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法定数字货币的内涵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影响
        三、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
        四、法定数字货币的规制
        五、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内容框架
        三、主要创新
第二章 货币本质和货币形态演进基本规律
    第一节 货币的本质与主要理论
        一、货币的内涵和本质理论
        二、货币的职能和理论发展
        三、货币的社会和法律属性
    第二节 货币形态演进及其规律
        一、货币形态演化进程和经济特征
        二、货币形态演化的经济科技基础
        三、货币形态演化的法经济学规律
    第三节 新科技与数字货币发展
        一、数字货币产生的经济科技基础
        二、货币数字化和数字货币的产生
        三、数字货币基本特征和价值改进
第三章 法定数字货币基本理论和逻辑基础
    第一节 法定数字货币及其基本理论
        一、法定数字货币的法经济内涵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法经济属性
        三、法定数字货币的法经济特征
        四、法定数字货币的理论新挑战
    第二节 数字形式“货币”的差异比较
        一、法定数字货币与电子货币
        二、法定数字货币与虚拟货币
        三、法定数字货币与私人数字货币
    第三节 法定数字货币的绩效和价值
        一、货币竞争模式及其基本特点
        二、现行货币竞争的绩效与不足
        三、法定数字货币价值功能改进
第四章 国内外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与开发
    第一节 国外法定数字货币的政策推进
        一、私人数字货币的政策和监管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政策和取向
        三、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和实践
    第二节 国际组织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
        一、私人数字货币的取向和监管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政策和取向
        三、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和观点
    第三节 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开发
        一、法定数字货币理论和政策取向
        二、法定数字货币研究和开发实践
        三、法定数字货币科技和金融路径
第五章 法定数字货币对金融机制的影响和效益
    第一节 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机制的影响
        一、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供应的变化
        二、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需求的变化
        三、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控制的提升
    第二节 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调控模式理论及其实践
        二、法定数字货币对调控机制的优化
        三、法定数字货币对传导机制的改进
    第三节 法定数字货币对支付体系的影响
        一、我国现行支付体系及其运营模式
        二、我国支付体系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三、法定数字货币对支付体系的完善
第六章 我国法定数字货币制度供给与需求
    第一节 法定数字货币制度需求和供给
        一、现行法定货币的制度规则及评析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需求和创新
    第二节 法定数字货币制度供给和架构
        一、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供给思路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立法模式选择
第七章 我国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和运行制度构建
    第一节 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制度架构
        一、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经济目标
        二、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基本原则
        三、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管理机制
    第二节 法定数字货币运行与流通管理
        一、法定数字货币运行体系和基础
        二、法定数字货币运行与流通机制
        三、法定数字货币流通的配套制度
    第三节 法定数字货币权责义务及配置
        一、法定数字货币的主要法律关系
        二、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权责配置
        三、法定数字货币运行的权责分配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一、全文总结
    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道德失范问题防范化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与重难点
第一章 网络道德、网络道德失范与突发公共事件理论概述
    第一节 网络道德
        一、概念界定
        二、网络道德的特征
        三、网络道德的原则
        四、网络道德的功能
    第二节 网络道德失范
        一、概念界定
        二、网络道德失范的一般表现
        三、网络道德失范的影响
    第三节 突发公共事件
        一、概念界定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特征
第二章 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第一节 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道德失范的现实案例解读
        一、“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解读
        二、“新型冠状病毒”事件解读
    第二节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虚假信息与负面舆论
        一、传播虚假网络信息
        二、从众心理,是非观念模糊
    第三节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道德缺失与信仰危机
        一、网络社会中道德情感冷漠
        二、网络道德的信仰危机
    第四节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暴力与侵权行为
        一、网络暴力行为
        二、侵权行为
第三章 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公民道德修养方面
        一、缺乏道德自律意识
        二、缺乏个体责任意识
    第二节 网络环境失衡方面
        一、网络环境问题引起心理异化现象
        二、网络异化现象引起群体极化
    第三节 外部法律监管方面
        一、监督评价机制不到位
        二、法律监管机制不到位
第四章 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道德建设的建议
    第一节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强化公民意识形态建设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
        二、强化公民网络道德的自律意识
        三、强化公民网络道德的责任意识
    第二节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强化网络环境建设
        一、构筑新时代网络文化环境建设体系
        二、净化网络空间,坚持正面的舆论引导
        三、加强网络技术管控,构建稳定的网络环境秩序
    第三节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强化法律体系建设
        一、建立健全网络道德监管制度
        二、全面提升网络道德法制观念
        三、系统丰富网络道德监管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提升对策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2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概述
    2.1 理论基础
        2.1.1 “5W”理论
        2.1.2 整体性治理理论
    2.2 相关概念
        2.2.1 新媒体时代
        2.2.2 网络安全
        2.2.3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2.3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主体和内容
        2.3.1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主体
        2.3.2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
    2.4 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的类型
        2.4.1 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2.4.2 网络财产安全问题
        2.4.3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2.4.4 网络成瘾问题
        2.4.5 网络暴力问题
    2.5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途径和载体
        2.5.1 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2.5.2 与专业课程体系相结合
        2.5.3 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
        2.5.4 融入日常生活中
3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现状
    3.1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现状调查
        3.1.1 调查设计
        3.1.2 调查实施
        3.1.3 调查结果
    3.2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3.2.1 网络安全教育主体单一
        3.2.2 网络安全教育没有普遍列为高校必修课程
        3.2.3 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内容不完善
        3.2.4 网络安全教育形式单一
        3.2.5 网络安全教育缺乏实践性
    3.3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网络安全教育体制不健全
        3.3.2 网络安全教育相关立法不完善
        3.3.3 网络安全教育思想认识不到位
        3.3.4 网络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3.3.5 网络安全教育机制存在缺陷
4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提升对策
    4.1 政府健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制
        4.1.1 建立政府高校社会协同机制
        4.1.2 对网络安全教育进行引导和管理
        4.1.3 推动网络安全立法走向完善
    4.2 高校提高网络安全教育质量
        4.2.1 开设相关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
        4.2.2 创新网络安全教育形式
        4.2.3 突出网络安全教育的重点内容和人群
        4.2.4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4.2.5 健全网络安全教育机制
    4.3 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
        4.3.1 以家庭为网络安全教育的出发点
        4.3.2 在全社会积极宣传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4.3.3 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实践社会活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提纲
致谢

(10)英加中小学生网络欺凌防治策略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学者关于网络欺凌的研究
        二、国外学者关于网络欺凌的研究
        三、对已有文献的反思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英国中小学生网络欺凌的防治策略
    第一节 网络欺凌防治策略的背景
        一、多族群国家冲突的爆发与升级
        二、中小学生网络欺凌问题严峻
        三、现有欺凌防治策略存在局限性
    第二节 网络欺凌防治策略的内容
        一、规制网络欺凌的政策法案
        二、针对中小学生的校园欺凌(包括网络欺凌)政策法案
    第三节 网络欺凌防治策略的实践
        一、学校的政策、课程与活动
        二、社会组织的支持与援助
第三章 加拿大中小学生网络欺凌的防治策略
    第一节 网络欺凌防治策略的背景
        一、移民国家社会关系错综复杂
        二、中小学生网络欺凌事件频发
        三、学术研究成果丰富与社会各界关注度高
    第二节 网络欺凌防治策略的内容
        一、联邦政府层面的政策与法律
        二、省、地区政府层面的政策与法律
    第三节 网络欺凌防治策略的实践
        一、学校的政策和项目
        二、社会组织的配合与协助
第四章 英加中小学生网络欺凌防治策略的比较
    第一节 网络欺凌防治策略背景的比较
        一、文化冲突与社会矛盾的普遍性
        二、网络欺凌问题的严峻性
        三、原有防治策略的局限性
    第二节 网络欺凌防治策略内容的比较
        一、相似性
        二、差异性
    第三节 网络欺凌防治策略实践的比较
        一、相似性
        二、差异性
第五章 我国中小学生网络欺凌防治现状
    一、我国防治校园(网络)欺凌的指导文件
    二、我国规制校园欺凌(网络欺凌)的法律
    三、我国地方防治校园(网络)欺凌的具体实践
第六章 英加中小学生网络欺凌防治策略的启示
    一、建立健全中小学生网络欺凌立法
    二、发挥学校在防治中的核心作用
    三、倡导更多社会组织多形式参与防治
    四、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度
    五、开设反网络欺凌信息平台
结语
参考文献
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网络安全技术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美日印澳四边安全合作:议程变迁、网络构建与演化逻辑[J]. 刘思伟,高旭.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2021(05)
  • [2]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治理的对策研究[D]. 陈梦瑶. 湖北大学, 2021
  • [3]美国国土安全硕士课程内容、特点与启示[D]. 刘楠.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
  • [4]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邓晶艳.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5]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D]. 王静瑶.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6]法定数字货币法经济逻辑与制度规则研究[D]. 余雪扬.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7]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道德失范问题防范化解研究[D]. 李靖.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8]新时代中国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研究[D]. 孙洲.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9]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提升对策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D]. 于丰源.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10]英加中小学生网络欺凌防治策略的比较研究[D]. 黄天红.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标签:;  ;  ;  ;  ;  

网络安全技术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