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件传输工具——FlashFXP

网络文件传输工具——FlashFXP

一、网络文件传输利器——FlashFXP(论文文献综述)

万正艺[1](2021)在《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的政策分析:环境-价值-行动者的维度》文中研究指明数字网络空间的发展为人类进步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其本身的开放性、交互性与不确定性等特征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思维与行动方式,并逐步渗透进社会安排、制度结构,与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科技的交织日益密切。以数字网络空间视角来考察我国的知识产权政策更有时代色彩与全球意义。自《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事业不断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知识产权法规制度体系和保护体系不断健全、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意识明显提升,这对激励创新、打造品牌、扩大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国知识产权事业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社会对知识产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进程与新技术新业态发展速度间存在差距,高价值高质量知识产权偏少,行政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的协调有待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能力偏弱。数字网络空间的发展更是加剧了知识产权治理的难度,知识产权侵权呈现新型化、复杂化、高技术化等特点,且易发多发。作为知识产权治理的重要工具,知识产权政策在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数字网络时代,如何进行政策优化以增强知识产权政策治理效能?立足于数字网络空间的大背景,本文选取环境、价值、行动者作为知识产权政策分析的关键要素。从现有知识产权政策文本入手,文章借助NVivo12质性分析软件分析了现有知识产权政策的内容及演变。同时,在反复阅读政策文本基础上,结合“环境-价值-行动者”分析框架,文章逐步明确政策文本数据编码维度。在对1944个政策文本参考点进行编码统计后,文章掌握知识产权政策所关注的环境、价值、行动者方面的具体内容。在政策环境方面,现有政策文本主要聚焦包括财税优惠、金融支持,运营管理、合作竞争,机构、企业、产业扶持,市场机制与市场自律等方面在内的经济环境;包括行政管理,法律规制,行政执法、司法保护,组织领导、监督协调等在内的政治环境;包括舆论宣传、广泛参与,人才培养与管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科技应用与产业化等在内的文化环境;包括风险防控与维权,交流合作、调研与援助,国际规则构建,境外注册、产业融入等在内的外部环境。在政策价值方面,现有政策文本主要聚焦促进知识创新的核心价值,包括激励、优化创新,服务、管理创新,创新商业化等;保护私人权益的基础价值,包括权利界定、配置,权利的保护,利益公平分配等;维护公共福祉的终极价值,包括生产结构转型、经济安全维护、社会福利提升等。在政策行动者方面,现有政策文本主要聚焦政府主体、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其中市场主体主要是各类企业、单位,社会主体包括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律师、行业组织、联盟、专业机构,权利人、公众等。从政策文本走向政策现实,借助政策文本编码结果,文章提出在数字网络空间背景下,知识产权政策发展所适宜的政策环境、政策价值、政策行动者,并结合现实情况,指出知识产权政策所面临的环境束缚、价值冲突与行动者困境。数字网络空间显着的开放性、交互性与演变性特征要求我们以一种整体且辩证的思维、从主体间性视角考察数字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发展。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发展有序的经济环境、组织协调的政治环境、多元包容的文化环境、全球融入的外部环境是理想的知识产权政策环境;以促进知识创新为核心、保护私人权益为基础、维护公共福祉为目的的协调、统一的动态体系是知识产权政策所需确立的价值体系;各类政策网络行动者各就其位,积极进行知识产权政策互动与反馈是知识产权政策网络适宜的互动状态。然而,实践中,我国原始创新动力薄弱、双轨保护衔接失灵、创新激励文化匮乏、国际规则有失公平。同时,根据对知识产权相关案例的分析,我国知识产权政策在具体的政策实施中存在价值位序难题;我国知识产权政策设计亦存在违背价值初衷的风险;我国也缺乏清晰统一的知识产权政策价值共识。此外,根据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发现,现有知识产权政策网络内部未能充分协调,政策网络间互动也存在偏差,知识产权政策网络运转欠缺有效性考察。这些问题的产生与知识经济、产权管理、产权文化、国家利益、政策话语、政策参与等多种因素相关。文章基于“环境-价值-行动者”框架,提出知识产权政策优化路径。通过完善市场秩序,维护创新基石;优化整体治理,加强部门协作;致力生态培育,涵养产权观念;注重利益协调,强调合作共赢,来营造合适的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环境。通过加强理论建设,建立明确的知识产权政策价值体系;强调价值引领,优化政策举措与时代发展间匹配性;重视价值传播,形成并推广政策价值中国话语体系,来构建合理的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价值。通过明确政策网络角色,增强彼此协调互动能力;塑造网络信任氛围,推进对话与合作常态化;建立多元配套机制,保障政策网络有效运转,来培育合格的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行动者。

沙昊晟[2](2020)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互联微电网P2P电能交易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在微电网中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传统的能源消费者正在成为既能消费能源又能生产能源的产消者。一方面,可再生能源往往是间歇性的,很难预测,在这种情况下,传统集中管理的电能交易方式既不能有效保障所有参与者的利益,也不能协调消费者之间的用电行为。另一方面,近两年来,点对点(Peer-to-Peer,P2P)电能交易已经成为智能电网中一种重要的新型电能交易方式。因此,本文研究开发了互联微电网P2P电能交易系统,主要内容如下。首先,针对P2P电能交易的背景分析了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并对区块链和电力相结合的理念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提出了基于以太坊区块链下的两阶段P2P电能交易框架,整合了微电网内部和多微电网之间的电能交易,并针对不同交易对象和背景设计了授权机制和共识机制,并发行了遵循ERC20协议的电能交易专用代币,为交易系统的构建奠定了基础。然后,在两阶段P2P电能交易框架的基础上,结合以太坊的技术特点,设计了两阶段拍卖机制,其中包括微电网内电能交易的连续双向拍卖模型和多微电网间电能交易的单向密封拍卖模型,以及对应的出清机制,根据交易机制设计和编写了以太坊智能合约,并详细阐述了整个交易流程。为了方便用户与智能合约之间进行交互,进一步开发了去中心化应用(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Dapp)作为P2P电能交易平台。最后,通过对交易系统进行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该交易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与传统集中管理的电能交易相比,通过该交易系统实现的互联微电网P2P交易不仅可以提高用户的收益,消除用户之间的不信任,提高交易效率,还可以促进新能源就地消纳,优化资源分配。另外,由于授权机制和专用代币的引入,使得交易系统更加安全可靠,并且重要的交易信息都记录在区块链分布式数据库中,该数据库公开、透明、可追溯、不可篡改,每个节点都可以随时查询交易信息,也便于有关部门的监督。

张强[3](2020)在《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智慧体育场馆作为体育产业与信息产业相契合的新形态,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突破,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智慧社会、智慧城市和智慧体育的深度融合,推动形成以人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理念与模式,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体育消费新的增长点和推动体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也呼应着场馆服务业提供更多高品质、多元化、个性化服务的现实需求。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研究假设:在国家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和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宏观背景下,我国体育场馆如何在政府财力有限和现有设施工艺薄弱的状态下,构建新时代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机制,提升其建设标准化、运营数字化、应用人本化水平,实现人与运动、场馆智慧互连。本研究不仅能加深社会各界对智慧体育场馆治理的理解,对于加快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推动智慧体育场馆建设,解决长期困扰场馆运营的根本性痛点,满足消费受众的体验新需求和辅助智慧城市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体验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实地调查等方法,梳理了发达国家智慧体育场馆的特点并与我国进行了比较分析,阐释了智慧体育场馆的内涵,提出了智慧体育场馆的三层系统模型,探讨了不同类型智慧体育场馆的建设内容,提出了五种实现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模式,设计了四类场景营销的类型,通过构建智慧体育场馆的指标体系,对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6个省份部分体育场馆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最后提出促进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智慧体育场馆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协同体。从体育场馆发展历程来看,智慧体育场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智能设施的应用形成的先进发展理念,是体育场馆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较之互联网+场馆、智能体育场馆,智慧体育场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其鲜明的特征。智慧体育场馆利用新技术实现人与场馆的感知互联,通过具有认知、判断、应对的智能方式深度整合资源和促进公众运动参与,在体育场馆各个环节实现高效便捷的创新应用,优化体育场馆资源配置。智慧体育场馆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服务系统,其服务体验通过智能化的方式在场馆情境中产生良好的耦合效应,推动场馆全面升级服务形态。从协同管理来看,智慧体育场馆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智慧体育场馆是以新技术为基础,以追求服务、资源、技术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协调,以信息化、智能化等为典型特征,通过整合体育场馆及相关资源推进服务应用创新,从而实现场馆服务功能的升级优化。(2)研究构建了智慧体育场馆系统框架,在理论研究层面拓展和完善了智慧体育场馆的价值探索。本文分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体验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智慧体育场馆的关联,辨析了智慧体育场馆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界定了智慧体育场馆的定义,阐释了智慧体育场馆的特征、功能与价值、发展目标和关键要素。创新性地提出了智慧体育场馆系统架构,具体由技术层、资源层和应用层共同构成,其中技术层位于系统的底层,包括作为场地基础设施的技术支撑、智能硬件和数据库等;资源层处于系统的中间层,包括智慧运营、资源集成和智慧社会等;应用层处于系统的最顶层,包括新型营销系统、智慧服务和统一应有等。(3)坚持分类指导,统筹设计不同类型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路径。研究认为根据场馆的规模、区位条件和运营特点有所不同,大型智慧体育场馆应建设为城市“地标性”休闲娱乐中心;中小型智慧体育场馆应建设为“区域性”全民健身热力区;全民健身型智慧体育场馆应建设为“节点式”运动健康服务点。从错位发展、技术创新、应用导向、加强合作以及治理转变等角度提出建设策略。以更好地指导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促进智慧体育场馆可持续健康发展。(4)智慧体育场馆运营模式多样,其本质是为了提高场馆公共服务能力、引入市场机制,促进体育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研究认为智慧体育场馆在提高运营能力,优化人力资本、降低能耗成本、实现快速复制等方面优势明显。智慧体育场馆运营包括政府投资运营、企业投资运营、政府特许企业运营、政府主导成立专门机构和场馆协会纽带模式五种模式。智慧体育场馆运营并非一劳永逸,要注意正确认识体育场馆的信息化、加强场馆内部及周边业态联系、分析挖掘场馆数据价值、重视场馆网络运行安全和加强复合型人才引进及培养等问题。提出政府加强财政投入、转变观念推动场馆智慧运营、尽快酝酿场馆智慧运营方案、合理选择智慧场馆运营模式、妥善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等发展策略。(5)根据不同的体育消费需求打造智慧体育场馆场景营销。为尽快摆脱体育场馆收入渠道单一,依赖政府拨款的局面,场馆运营机构需要主动求变,充分利用新技术和跨界思维进行场景营销互换和体育消费链接。研究根据体育场馆与体育产业寻求深度变革的发展目标、用户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炼出注重情绪释放的娱乐型场景、强调寓教于乐的教育型场景、倡导空间差异化的审美型场景和满足精神调剂的移情型场景四类智慧营销的体验场景,以推动体育场馆智慧服务体系和整体功能提档升级。(6)构建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分析评价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诉求。本文通过初步构建指标结构,经过两轮专家意见咨询,形成了 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47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设计了“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研究调查”问卷,以江苏、上海、浙江、广东、湖北、江西6个省份60座体育场馆作为调查对象,从供给侧了解体育场馆的建设期望和诉求,通过IPA分析明确智慧体育场馆应优先改进的项目,提出推广智慧体育场馆的策略。通过以上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政府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国家顶层设计与战略发展规划。(2)强化政策引领,形成政策体系,研制出台《关于促进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制定专项激励政策,制定奖励、补贴和扶持政策。(3)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市场合作,建议将智慧体育场馆改造分期、分段进行分解,适当让渡部分经营权益吸引企业参与场馆智慧化改造与运营。(4)研制相关标准,针对不同类型智慧体育场馆科学编制建设指南以及数据接口标准等规范。(5)因地制宜建设,促进长效运营,划分智慧体育场馆功能版块,有规划、有重点、有策略的确保建设体系、步骤的完整性。(6)盘活人力资源,“引智借脑”从创意、营销等行业选聘人才,“自我造血”对场馆从业人员进行再教育与轮训。

张斌[4](2019)在《基于智能手机的行车安全预警系统》文中认为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现在汽车对人们来说更加方便。然而,大多数交通事故是由于对周围车辆的干扰和驾驶员的疲劳造成的。为了使驾驶环境尽可能安全舒适,先进的行车辅助系统成为智能交通系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可用性和开放性,在目标检测技术发展较为成熟的背景之下,在Android平台上已经有多例利用深度学习网络帮助识别前方物体的系统,但是仅仅识别是不足以用于实际场景中的实时检测,本文提出一种适用于Android设备运行的行车安全预警系统,并对车辆识别所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对目前的深度学习目标检测网络进行了研究和对比,选取最适合于本系统的YOLO网络作为目标识别网络。在车辆识别方面,研究了一种结合深度学习YOLO目标识别的方法对图像中的前方车辆进行检测识别,并对单目视觉下的测距做了研究和实验,依据实验的结果以及实际道路的情况将两种测距方法结合使用到车距测量上。对电脑端和手机端的深度学习识别进行了实验和对比,并依据对比结果优化系统流程,采用时间分片的形式将车辆运行过程中的识别结果做延时反馈,然后通过使用基于OpenCV的图像边缘检测算法来实现针对深度学习网络YOLO识别的结果的精度提高,并使用追踪算法减少一段时间内的计算量以此达到实时的程度,最后尝试将改进后的内容放到Android平台上实现,在Android平台上实现了具有预警效果的行车预警系统。本文提出的行车安全预警系统使用JNI的方式,在安卓智能设备中进行相应的开发和测试,有效地实现了车辆识别的功能,并对与自身车辆有关的前方信息进行安全判断并预警,可给驾驶员在行车路上提供安全信息提示。

田宇[5](2019)在《商业银行担保圈风险识别与防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银行业信贷资产持续恶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担保圈风险事件的频繁爆发。担保圈贷款作为商业银行担保业务的创新,曾被誉为最符合中国国情的贷款模式。在经济上行期,担保圈实现了信用增信,拓宽了企业融资方式。但在经济下行期,担保圈内个别企业发生违约,往往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整个担保圈内的企业陷入困境。这使得担保圈成为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重灾区,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发展以及区域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因此,研究如何科学、有效地识别和防范担保圈风险迫在眉睫。由于担保圈通常涉及企业较多,担保关系复杂,传统的线性模型难以解决复杂的关联关系问题,本文使用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对复杂担保网络进行建模研究。首先,对常见的三种担保圈识别方法进行比较研究,选取最佳的方法识别担保圈。其次,通过分析担保圈风险水平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担保圈风险测度体系,并对担保圈风险的传染路径进行可视化研究。然后,使用Z商业银行信贷系统中2014-2017年的数据进行了担保圈的识别和风险定量测算,并选取了两个典型高风险担保圈进行了风险控制实证研究。最后,结合研究结论从政府、银行、客户企业三个层面提出了担保圈风险防范对策。通过研究,本文主要获得了以下四个结论:第一,担保圈和社会网络分析领域中成分的定义相似,可以通过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成分分析的方法进行担保圈的识别。第二,基于SNA成分分析方法是常见三种担保圈识别方法中最优的。第三,担保圈风险水平主要受到担保圈网络结构指标,规模指标以及不良贷款和逾期贷款等触发指标的直接影响。第四,通过稀释担保圈结构密度和降低担保圈规模可以有效降低担保圈风险水平,达到防范和控制担保圈风险的目的。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商业银行科学、有效地识别担保圈,防范和控制担保圈风险,减少由于担保圈出险而形成的不良贷款,维护金融市场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王风硕[6](2017)在《基站功率优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本人在三星通信研究院实习期间参与了基站功率优化系统的研发。基站的发射功率在实际工作时一般会保持在最大值,即信号的覆盖范围最大,但实际上某些基站不需要用最大的发射功率就能保证用户设备的正常通信,那么基站功率就存在过剩的问题。本系统的目的是通过调整多个基站的发射功率来调整基站各自的信号覆盖范围,以达到信号覆盖范围和发射功率之间的均衡,从而优化基站的功耗。本系统分为数据库管理、文件传输、功率优化和日志管理四个功能模块。其中功率优化模块的主体是对禁忌搜索算法的实现。为了辅助功率优化模块的工作,本人设计并实现了数据库管理模块对数据库进行管理,以及文件传输模块对文件进行网络传输。为了方便功率优化模块的测试,本人设计并实现了日志管理模块来对算法的中间值进行记录。本人在三星通信研究院系统设计部实习期间参与了本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维护和版本迭代等工作。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对系统需求进行分析。通过和同事们深入分析现有系统的不足,制订了本系统的需求文档。(2)参与并设计了系统的架构。由于该系统的实际应用环境和开发环境不同。系统架构的设计既要考虑Linux的运行环境,也要考虑Windows开发环境的特点。经过商议,决定将系统分模块进行开发以方便代码的移植。(3)负责并开发了相关模块。包括数据库管理、文件传输、功率优化和日志管理四个模块,以及相关数据接口的设计和相关算法的实现。(4)对测试用例进行设计并对系统进行功能测试。设计测试用例要全面考虑,以保证系统功能的完备性和运行结果的正确性。(5)负责系统的维护和版本更新。系统会不断地加入新的需求,也会出现错误。本人负责系统的维护和升级工作。本系统有效代码3万余行,目前已更新内部版本23次。本系统已发布beta公共测试版。在实际应用中运行良好,在保证通信质量的前提下优化了基站的发射功率,降低了基站的功耗。

孙茹[7](2014)在《中山市公安局部门文档共享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公安机关主要业务如出入境管理、户政管理、治安管理、办案审批、消防管理等的系统化、信息化已基本完成。但是,作为公安机关部门内部的日常办公信息化仍未被大多数公安机关重视。本文拟从工作需要角度出度,着重解决因公安机关部门和上下级人员流动很频繁造成工作文档交接、共享变成的困难等问题。本文充分调研了国内外警察机关部门内部办公工作信息化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现状,分析了目前国内警察公安机关部门内部存在文档信息共享难、管理难等问题,得出目前国内公安机关警务信息化过分注重主要业务,忽视日常工作的信息化等原因造成的结论,通过能公安机关的日常办公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文档管理制度进行了抽象,形成了业务数据库模型和系统模型,设计一个基础.NET、Sql server2005、文件上传与下载等技术平台的公安机关部门文档共享管理系统,通过C#程序设计语言对功能模块的实现和测试完善,实现对系统的实现和部署。通过该系统平台,公安机关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之间建立了工作电子文档共享使用和管理沟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工作人员完成工作文档的编辑后,上传至系统服务器后,对文档进行共享权力及其范围进行初次设置,如果权限范围外的用户提出设阅或下载的申请,可通过管理员或上传用户的审核完成该操作,部门领导可再次对该文档进行共享管理,系统管理员可管理部门及其成员,从而实现了部门共享文档工作流程的完成。目前,该系统已部署在中山市公安局机信息中心机房,以指挥中心调研科和调度科作为使用用户开始步入公安机关日常工作流程,完成文档上传和共享设置1236个,开设部门2个,完成文档共享调阅申请和下载共234次。实践证明,系统的设计和部署极大方便了公安机关部门内部办公文档共享,进一步推进了公安机关工作的信息化,为全面实现信息化作出了一定的探索和推进。

高雁翔[8](2014)在《基于NP架构的信息安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当前,政府和企业经常通过互联网进行各类文档的传输,在这些文档被传输的同时,某些重要文件在有意或无意之间通过互联网传送了出去,为了保证这些重要文件的安全起见,需要在政府、企业的内网与互联网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审计、控制系统,拦截涉及秘密信息的重要文件,使其不能通过互联网发送出去。因此,为了解决此问题,就必须建立一个信息控制系统,对涉密相关信息和文件进行有效的审核。目前网络处理器(NP,Network Processor)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控制器件,基于它可以实现互联网与局域网之间的文件甄别以及信息控制管理程序的编码,实现内部信息的“允许传输、限制传输、禁止传输”等相关措施,强行制止“可疑”的信息传输,以保障重要信息传输控制。本文以NP架构建立一个信息安全控制系统架构,基于英特尔IXP 1200芯片进行微程序的编写,然后通过Java Web相关技术实现用户管理系统的软件程序设计,通过B/S模式进行局域网的信息安全控制系统的研发。以在硬件设备集成系统的方式,采用串联的方式连接在内部网络和互联网接口之间,通过总体控制、规则控制、数据捕获、数据处理、用户管理五大模块实现信息流通控制功能,并模拟真实网络环境对该系统进行测试。本文针对政府和企业通过网络传输文档的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对NP技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设计了基于NP架构的信息安全控制系统,操作设计灵活方便是该架构具有的特性,并最终实现该系统的全部功能,达到了针对内外网信息传输的控制目标。

黄力利[9](2014)在《基于CAN总线的织机上位机单元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纺织品生产和消费大国,织机控制系统作为纺织工业中的重要一环,对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国产织机在技术水平、稳定性、可靠性及人机交互体验方面存在着问题,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处理器的分布式织机控制系统构架。组成该织机控制系统的各模块均采用单独的CPU控制,并且各控制模块之间的通信以CAN总线的方式实现。本文将详细介绍上位机单元的设计过程。织机上位机单元作为织机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用户对织机各类运行参数的配置,同时准确获取织机生产运行过程中的数据并进行相应处理或直接予以显示。基于ARM处理器和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开发的上位机单元拥有10寸真彩色液晶显示屏及触摸屏,具有显示清晰明亮、界面友好、操作方便、性能优越等特点,顺应了织机控制系统智能化发展的趋势。在织机上位机单元设计中,围绕着ARM9的32位处理器AT91SAM9261构建硬件平台,包括CAN通信接口、LCD显示接口、USB接口等。在硬件平台基础上移植Linux操作系统并制作根文件系统。在织机上位机单元应用程序的开发中,采用了Qt开发工具,实现了织机参数设置、数据存取、花型编辑、数据统计、CAN总线收发等功能。此外,在PC机端使用wxPython设计了花型编辑软件,能够高效完成多臂花型文件的设计。同时,还定义了花型文件的保存格式。最后,将织机控制系统各模块连接在同一个CAN网络中,利用USB-CAN分析仪监测各部分通信情况,调试整个系统。通过合作织机厂商测试,整套系统性能先进、工作稳定,达到设计要求。

张甲燃[10](2013)在《重复数据删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云存储正在因为它的可扩展性、方便性和低成本等诸多优点而变得越来越流行。它通过租用基本设施来提供对于文件的服务,包括允许用户在服务器上存储文件,同步位于服务器和用户不同设备上的文件等。在这种场景下,提供服务的物理存储设备往往是高度集中的。因为集中式存储通常存在大量的重复数据,重复数据删除技术,或者叫做重复数据检测技术,正在变得愈发的重要。传统的重复数据删除技术只是强调他们在降低存储空间方面性能,然而作为一个远程的存储系统,网络的开销也不应该被忽略,特别是当系统是跨越广域网来部署的。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重复数据删除算法,它不但修改了对数据索引的方法,并且拥有新的重复数据块匹配的方法。为了检测新算法的效果,我们实现了一个叫做DDSN的网络文件系统的原型。我们的新方法在节省存储空间上可以达到滑动分块方法,也就是目前在节省存储空间上最优的方法,所能达到的效果。与此同时,我们的方法克服了滑动分块方法需要通过网络传输整个文件的缺点,DDSN可以对于重复数据节省大量的网络带宽。另外,针对固定长度的数据块的组织,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文件结构。除此之外,当有文件在一处被更新的时候,最简单的文件同步方法需要把整个被修改的文件传输到其他所有位置(服务器、用户的其他设备)来替换老版本的文件,这会导致网络带宽的大量浪费和更新文件时极大的延迟。我们提出了种名为HadoopRsync的算法来增量地更新文件而不是传输整个文件。新算法是基于被设计用来在两个机器之间同步文件的Rsync算法,但是不同的是,新算法适用到在云存储环境下。在这种环境下,文件是被分块地存储在云中不同的节点的情况下,因此我们提出了HadoopRsync Upload和HadoopRsync Download这一对算法来分别负责用户的设备和服务器间双向的同步文件。HadoopRsync只传输新版本文件与老版本文件之间的区别,而不是传输整个文件。我们的算法是运行在开源的分布式处理大数据平台Hadoop上的,新方法利用了Hadoop所提供并行计算模型MapReduce的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提出了一些优化来降低文件更新时I/0操作。最后,大量的实验证明了HadoopRsync所带来的好处。

二、网络文件传输利器——FlashFXP(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文件传输利器——FlashFXP(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的政策分析:环境-价值-行动者的维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重难点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的阐释
        一、数字网络空间的起源、特征与影响
        二、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的演变
        三、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的功能
    第二节 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的理论基础
        一、数字治理理论
        二、政策网络理论
        三、知识产权利益平衡理论
    第三节 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的分析框架:环境-价值-行动者
        一、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分析的关键变量
        二、知识产权政策分析中环境、价值、行动者具体含义
        三、知识产权政策的分析框架:环境-价值-行动者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中国知识产权政策的文本分析:环境-价值-行动者
    第一节 中国知识产权政策文本演变
        一、知识产权政策文本的相关统计
        二、知识产权政策文本的内容演变
        三、知识产权政策文本的演变特征
    第二节 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中国知识产权政策文本编码
        一、知识产权政策文本中的环境关切
        二、知识产权政策文本中的价值内涵
        三、知识产权政策文本中行动者构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中国知识产权政策的环境分析
    第一节 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环境需求
        一、发展有序的经济环境
        二、组织协调的政治环境
        三、多元包容的文化环境
        四、全球融入的外部环境
    第二节 中国知识产权政策环境的现实束缚
        一、原始创新动力薄弱
        二、双轨保护衔接失灵
        三、创新激励文化匮乏
        四、国际规则有失公平
    第三节 中国知识产权政策环境现实束缚的成因
        一、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尚未完善
        二、产权管理未能充分协调统一
        三、产权文化构建存在诸多阻碍
        四、全球产权竞争牵涉各国利益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中国知识产权政策的价值分析
    第一节 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价值追求
        一、促进知识创新
        二、保护私人权益
        三、维护公共福祉
    第二节 中国知识产权政策的价值冲突
        一、政策实施之中的价值位序难题
        二、有违价值初衷的政策设计风险
        三、缺乏清晰统一的政策价值共识
    第三节 中国知识产权政策价值冲突的成因
        一、对政策价值本质缺乏全面认识
        二、政策的更新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三、政策价值的话语体系尚未建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中国知识产权政策的行动者分析
    第一节 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行动者的善治网络
        一、知识产权政策网络中具体的行动者类型
        二、知识产权政策网络中行动者的善治结构
        三、知识产权政策网络中行动者的善治要素
    第二节 中国知识产权政策行动者的现实困境
        一、政策网络内部未能充分协调
        二、政策网络间互动存在偏差
        三、政策网络运转欠缺有效性考察
    第三节 中国知识产权政策网络困境的成因
        一、政策参与的角色认知与能力有待提升
        二、政策网络缺乏持续且深入的交流合作
        三、政策参与中缺乏多元有效的配套机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环境-价值-行动者”框架的中国知识产权政策的优化路径
    第一节 营造合适的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环境
        一、完善市场秩序,维护创新基石
        二、优化整体治理,加强部门协作
        三、致力生态培育,涵养产权观念
        四、注重利益协调,强调合作共赢
    第二节 构建合理的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价值
        一、加强理论建设,建立明确的知识产权政策价值体系
        二、强调价值引领,优化政策举措与时代发展间匹配性
        三、重视价值传播,形成并推广政策价值中国话语体系
    第三节 培育合格的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行动者
        一、明确政策网络角色,增强彼此协调互动能力
        二、塑造网络信任氛围,推进对话与合作常态化
        三、建立多元配套机制,保障政策网络有效运转
    本章小结
结语
    一、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调适内容
    二、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多元追求
    三、知识产权政策划时代发展的现实问题
    四、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创新
附录
    知识产权政策文本汇总
    知识产权政策府际网络行动者访谈问题
    知识产权政策专业网络行动者访谈问题
    知识产权政策生产者网络行动者访谈问题
    知识产权政策参与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2)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互联微电网P2P电能交易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区块链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1.2.1 电力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1.2.2 区块链与电力相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P2P电能交易的研究现状
        1.3.2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能交易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以太坊P2P电能交易相关技术原理
    2.1 引言
    2.2 以太坊区块链核心技术
        2.2.1 以太坊共识机制
        2.2.2 以太坊虚拟机
        2.2.3 以太坊数据存储
        2.2.4 以太坊加密算法
        2.2.5 智能合约和Dapp
    2.3 区块链技术下的P2P电能交易框架
        2.3.1 多阶段P2P电能交易网络
        2.3.2 交易网络的授权机制和共识机制
        2.3.3 交易代币的发行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电网内部P2P电能交易机制及智能合约的设计
    3.1 引言
    3.2 微电网内部电能交易数学模型
    3.3 微电网内部电能交易出清机制
    3.4 微电网内部电能交易智能合约的设计
    3.5 仿真试验
        3.5.1 仿真环境的搭建
        3.5.2 参数配置和智能合约的执行情况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微电网间P2P电能交易机制和智能合约的设计
    4.1 引言
    4.2 多微电网间电能交易数学模型和出清机制
        4.2.1 售电交易模型和出清机制
        4.2.2 购电交易模型和出清机制
    4.3 多微电网间电能交易智能合约设计
    4.4 Dapp应用架构设计
    4.5 仿真试验
        4.5.1 交易情景设置和参数配置
        4.5.2 Dapp的执行情况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3)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内智慧体育场馆研究现状
        1.3.2 国外智慧体育场馆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的框架结构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的框架结构
        1.4.2 创新之处
    1.5 研究对象、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育场馆相关概念
        2.1.2 体育场馆信息化
        2.1.3 互联网+场馆
        2.1.4 智能体育场馆
        2.1.5 智慧体育场馆
        2.1.6 场景营销
    2.2 理论基础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 整体性治理理论
        2.2.3 体验经济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中外智慧体育场馆发展比较分析研究
    3.1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现状
        3.1.1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总体情况
        3.1.2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现实困境
        3.1.3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制约因素
    3.2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趋势探析
    3.3 国外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经验借鉴
        3.3.1 美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经验分析
        3.3.2 英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经验分析
        3.3.3 荷兰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经验分析
        3.3.4 日本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经验分析
    3.4 中外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比较分析
        3.4.1 智慧体育场馆的主导方式比较
        3.4.2 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对象比较
        3.4.3 智慧体育场馆的设施改造比较
        3.4.4 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目标比较
        3.4.5 智慧体育场馆的验收评估比较
    3.5 国外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启示
4 智慧体育场馆系统构建研究
    4.1 智慧体育场馆的内涵
        4.1.1 智慧体育场馆的特征
        4.1.2 智慧体育场馆的功能与价值
    4.2 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目标
    4.3 智慧体育场馆的关键要素
        4.3.1 服务主体要素
        4.3.2 服务本体要素
        4.3.3 服务客体要素
        4.3.4 信息空间要素
        4.3.5 技术应用要素
    4.4 智慧体育场馆系统的基本架构
        4.4.1 智慧体育场馆系统的理论机理
        4.4.2 智慧体育场馆系统的基本架构
    4.5 智慧体育场馆的动力机制
        4.5.1 内部动力
        4.5.2 外部动力
        4.5.3 动力机制
5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分析研究
    5.1 大型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分析
        5.1.1 建设目标
        5.1.2 建设思路
        5.1.3 关注重点
        5.1.4 建设内容
    5.2 中小型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分析
        5.2.1 建设目标
        5.2.2 建设思路
        5.2.3 关注重点
        5.2.4 建设内容
    5.3 全民健身型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分析
        5.3.1 建设目标
        5.3.2 建设思路
        5.3.3 关注重点
        5.3.4 建设内容
    5.4 推进智慧体育场馆建设的策略
6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分析研究
    6.1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本质
    6.2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优势
    6.3 智慧体育场馆的运营实现路径
        6.3.1 政府投资运营模式
        6.3.2 企业投资运营模式
        6.3.3 政府特许企业运营模式
        6.3.4 政府主导成立专门机构模式
        6.3.5 场馆协会纽带模式
    6.4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应注意的问题
        6.4.1 正确认识体育场馆信息化
        6.4.2 场馆智慧运营需在规划阶段考虑
        6.4.3 注意加强场馆内部及周边业态联系
        6.4.4 充分挖掘和分析场馆数据价值
        6.4.5 重视场馆网络运行安全保障
        6.4.6 加强技术与管理型人才引进及培养
    6.5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典型案例分析——以浙江黄龙体育中心为例
        6.5.1 黄龙体育中心的基本情况
        6.5.2 黄龙体育中心智慧化改革的背景
        6.5.3 黄龙体育中心智慧运营的特点
        6.5.4 黄龙体育中心智慧运营的启示
    6.6 推进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策略
7 智慧体育场馆场景营销分析研究
    7.1 体育场馆服务营销现状
        7.1.1 场馆营销意识亟待加强
        7.1.2 用户营销需求把握不准
        7.1.3 场馆营销模式较为单一
        7.1.4 服务营销品牌特色不强
        7.1.5 市场营销保障机制不足
    7.2 信息技术对场馆营销的影响
        7.2.1 智能终端改变体育消费习惯
        7.2.2 移动网络改善场馆交易方式
        7.2.3 在线推送延伸刺激多元消费
    7.3 智慧体育场馆场景营销的作用
        7.3.1 场景营销连接用户消费轨迹
        7.3.2 信息技术助力识别潜在市场
        7.3.3 用户获得沉浸式体验效果
        7.3.4 实现多维度场景消费创新
    7.4 智慧体育场馆的场景营销路径
        7.4.1 注重场景营销体验的本质
        7.4.2 跨界思维的创新模式选择
        7.4.3 场馆场景营销的主要类型
    7.5 智慧体育场馆的场景营销策略
8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分析研究
    8.1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构建
        8.1.1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构建的内涵
        8.1.2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8.1.3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8.1.4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
        8.1.5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8.1.6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的确立
    8.2 智慧体育场馆评价分析研究
        8.2.1 “重要性”评价结果
        8.2.2 “表现性”评价结果
        8.2.3 IPA分析评价结果与讨论
        8.2.4 总结
    8.3 推广智慧体育场馆的策略
9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9.1 结论
    9.2 建议
    9.3 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9.3.1 研究的局限
        9.3.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智慧体育场馆初选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
    附录2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
    附录3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及应用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4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附录5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及应用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6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及应用研究场馆—运营机构访谈提纲
    附录7 访谈人员名录
    附录8 专家成员构成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智能手机的行车安全预警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车载行车预警系统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行车安全预警系统发展方向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组织
        1.5.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2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车辆与行人识别方法研究
    2.1 目标检测的发展与现状
    2.2 深度学习目标检测算法
    2.3 YOLO系列神经网络识别比较
        2.3.1 YOLO系列网络
        2.3.2 YOLO系列网络对比
    2.4 在电脑平台上的实验
        2.4.1 数据准备
        2.4.2 模型训练
        2.4.3 模型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单目视觉的车辆测距方法研究
    3.1 基于相似三角形的车距测量
    3.2 基于车道线消失点的车距测量
        3.2.1 测距原理
        3.2.2 车道线检测
    3.3 测距方案对比实验
        3.3.1 实验结果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行车安全预警系统的系统设计
    4.1 系统流程图
    4.2 Android平台上深度学习识别系统的构建
        4.2.1 Android平台体系结构
        4.2.2 深度学习识别系统实现方式
    4.3 在Android平台上的对比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能行车安全预警系统优化设计和实现
    5.1 行车安全预警系统系统流程
    5.2 基于OpenCV的轮廓检测提高识别精度
    5.3 追踪算法
        5.3.1 基于OpenCV的目标追踪算法
    5.4 行车安全预警系统实验
        5.4.1 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5)商业银行担保圈风险识别与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博弈理论
        2.2.3 信贷担保融资理论
        2.2.4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担保圈及其识别的相关研究
        2.3.2 担保圈风险识别的相关研究
        2.3.3 担保圈风险防范的相关研究
        2.3.4 文献评述
3 担保圈及其风险识别研究
    3.1 担保圈识别方法的比较研究
        3.1.1 基于穷举法的担保圈识别
        3.1.2 基于DFS算法的担保圈识别
        3.1.3 基于SNA成分分析的担保圈识别
        3.1.4 担保圈识别方法对比与选择
    3.2 基于SNA成分分析的担保圈识别
        3.2.1 担保网络建模
        3.2.2 担保圈的识别
    3.3 担保圈风险测度体系构建
        3.3.1 担保圈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3.3.2 担保圈风险测度体系指标选取
        3.3.3 担保圈风险测度体系指标权重确定
    3.4 担保圈风险传染路径研究
4 担保圈风险识别和控制实证研究
    4.1 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4.1.1 总体授信情况
        4.1.2 授信企业区域分布情况
        4.1.3 授信企业行业分布情况
    4.2 担保圈识别实证
        4.2.1 构建担保网络
        4.2.2 担保圈的识别和可视化
        4.2.3 担保圈识别结果梳理和分析
    4.3 担保圈风险的识别和控制实证
        4.3.1 担保圈风险定量识别
        4.3.2 担保圈风险传染路径分析和控制
5 担保圈风险防范对策
    5.1 政府层面
        5.1.1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健全法律约束机制
        5.1.2 推动担保信息的共享,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5.1.3 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完善融资担保体系
        5.1.4 建立高效的联席机制,科学统筹风险化解
    5.2 银行层面
        5.2.1 建立企业之间互保联保规范
        5.2.2 加强授信全程的审核及管理
        5.2.3 加强存量担保圈的分类管理
        5.2.4 建立防范和化解担保圈风险的长效机制
        5.2.5 推动担保圈的大数据分析
    5.3 客户企业层面
        5.3.1 切实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5.3.2 明确风险防范和化解主体责任
        5.3.3 强化风险理念和信用意识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基于DFS算法进行担保圈识别的核心代码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基站功率优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系统开发背景
    1.2 同领域研究现状
    1.3 系统要解决的问题
    1.4 本人工作总结
    1.5 论文组织结构
    1.6 本章小结
2 相关技术
    2.1 数据库存储过程
    2.2 bcp实用工具
    2.3 MFC类库
    2.4 ODBC
    2.5 Socket套接字
    2.6 本章小结
3 基站功率优化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概述
    3.2 工作流程分析
    3.3 功能性需求分析
        3.3.1 数据库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3.3.2 文件传输模块需求分析
        3.3.3 功率优化模块需求分析
        3.3.4 日志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3.4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站功率优化系统设计
    4.1 系统功能架构
    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2.1 数据库管理模块设计
        4.2.2 文件传输模块设计
        4.2.3 功率优化模块设计
        4.2.4 日志管理模块设计
    4.3 数据库设计
    4.4 数据接口设计
        4.4.1 结构体
        4.4.2 文件
    4.5 本章小结
5 基站功率优化系统实现
    5.1 数据库管理模块实现
    5.2 文件传输模块实现
    5.3 功率优化模块实现
    5.4 日志管理模块实现
    5.5 本章小结
6 基站功率优化系统测试
    6.1 功能性测试
    6.2 优化结果对比
    6.3 非功能性测试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中山市公安局部门文档共享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警察机关部门办公文档共享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文件传输技术
        2.1.1 文件传输服务概念
        2.1.2 FTP两种传输模式
        2.1.3 FTP功能和特点
    2.2 B/S结构模式
        2.2.1 B/S模式概念
        2.2.2 B/S结构和C/S结构比较
        2.2.3 B/S模式特点
    2.3.Net Framework技术框架
        2.3.1.Net Framework概述
        2.3.2.Net Framework构成
        2.3.3.Net Framework技术特点
    2.4 Sql server技术概述
        2.4.1 Sql server概述
        2.4.2 Sql server构成
        2.4.3 Sql server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山市公安局部门文档共享管理系统分析
    3.1 系统建设目标
    3.2 系统需求分析
        3.2.1 用户需求
        3.2.2 功能需求分析
    3.3 系统非功能需求
        3.3.1 硬件性能需求
        3.3.2 运行性能需求
        3.3.3 安全需求
        3.3.4 系统接.需求
    3.4 业务流程分析
    3.5 数据流程分析
    3.6 数据模型分析
        3.6.1 部门管理数据模型
        3.6.2 共享文件管理数据模型
        3.6.3 日志功能数据模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山市公安局部门文档共享管理系统设计
    4.1 系统设计目标及原则
    4.2 系统框架设计
    4.3 系统功能设计
        4.3.1 系统总体功能结构
        4.3.2 部门管理模块
        4.3.3 共享文档管理模块
        4.3.4 搜索功能模块
        4.3.5 文件传输模块
        4.3.6 日志功能模块
        4.3.7 系统管理模块
    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4.4.1 概念数据模型设计
        4.4.2 数据库物理设计
    4.5 系统界面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山市公安局部门文档共享管理系统实现
    5.1 模块功能实现
        5.1.0 部门管理模块
        5.1.1 共享文件管理模块
        5.1.2 搜索功能模块
        5.1.3 文件传输模块
        5.1.4 日志功能模块
        5.1.5 系统管理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山市公安局部门文档共享管理系统部署
    6.1 系统部署配置
        6.1.1 服务器基本配置
        6.1.2 客户端基本配置
    6.2 开发环境配置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山市公安局部门文档共享管理系统测试
    7.1 系统测试环境
    7.2 系统功能测试
        7.2.1 部门管理功能测试
        7.2.2 共享文档管理功能测试
        7.2.3 搜索功能测试
        7.2.4 文件传输功能测试
        7.2.5 总体功能测试结果
    7.3 系统性能测试
        7.3.1 业务抽取
        7.3.2 测试过程及结果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基于NP架构的信息安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发背景
    1.2 国内外研发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结构
第二章 核心理论与技术
    2.1 NP架构
    2.2 INTEL IXP 1200 NP芯片
        2.2.1 IXP 1200网络处理器主要特性
        2.2.2 Strong ARM Core
        2.2.3 SDRAM单元
        2.2.4 SRAM单元
        2.2.5 PCI单元
        2.2.6 FBI单元
    2.3 网桥连接控制技术
    2.4 TCP/IP协议
        2.4.1 IP协议
        2.4.2 TCP和UDP协议
    2.5 Java Web 核心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用户需求分析
    3.1 系统概述
        3.1.1 技术路线
        3.1.2 项目开发流程及周期
    3.2 用户需求分析
        3.2.1 系统功能设计需求分析
        3.2.2 系统性能设计需求分析
        3.2.3 用户界面设计需求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4.1.1 用户用例分析
        4.1.2 功能模块设计
        4.1.3 网络结构设计
    4.2 系统安全架构设计
        4.2.1 信息的安全级别设计
        4.2.2 信息规则布控设计
    4.3 数据库设计
    4.4 接.协议总体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功能实现
    5.1 总体控制模块设计与实现
        5.1.1 模块启动功能
        5.1.2 系统状态监测
        5.1.3 模块管理功能设计
        5.1.4 规则管理功能设计
        5.1.5 总体控制模块代码结构
    5.2 数据捕获模块设计与实现
        5.2.1 以太网处理单元
        5.2.2 IXP 1200网络处理单元
        5.2.3 以太网上联卡的软件设计
    5.4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5.5 安全规则控制模块设计与实现
    5.6 用户管理功能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6.1 系统测试环境
        6.1.1 网络拓扑结构
        6.1.2 系统测试环境
    6.2 系统测试与分析
        6.2.1 系统功能测试
        6.2.2 系统性能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基于CAN总线的织机上位机单元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纺织业概况
        1.1.2 国内外剑杆织机现状及发展趋势
        1.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课题的研究内容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织机控制系统CAN总线节点设计及通信实现
    2.1 织机控制器各模块CAN节点分配
        2.1.1 CAN总线介绍
        2.1.2 织机控制器组成及系统节点分配
    2.2 织机控制系统通信协议设计
    2.3 Linux下CAN设备驱动设计
        2.3.1 Linux设备驱动概念
        2.3.2 Linux驱动程序分类
        2.3.3 CAN设备驱动设计
    2.4 设备模块编译
        2.4.1 开发环境搭建
        2.4.2 编译运行
第3章 系统上位机单元设计与实现
    3.1 上位机单元硬件构成
    3.2 上位机单元软件设计
        3.2.1 Linux操作系统移植
        3.2.2 Qt移植
        3.2.3 织机人机交互系统功能要求
        3.2.4 界面程序设计与实现
        3.2.5 数据交互实现
    3.3 系统调试
第4章 PC机端多臂花型文件编辑软件设计
    4.1 花型编辑软件功能要求
    4.2 软件实现
        4.2.1 软件设计
        4.2.2 花型文件保存格式定义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10)重复数据删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重复数据删除技术概述
    2.1 研究背景
    2.2 存储系统中的重复数据删除技术
        2.2.1 整体文件哈希方法
        2.2.2 固定长度分块方法
        2.2.3 基于内容分块方法
        2.2.4 滑动分块方法
        2.2.5 性能分析
        2.2.6 其他
    2.3 网络传输中的重复数据删除技术
        2.3.1 指定两个文件间的同步
        2.3.2 不指定文件的网络传输
    2.4 面临的挑战
        2.4.1 效率
        2.4.2 可靠性与可用性
        2.4.3 云存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去重网络文件系统的设计
    3.1 研究背景
    3.2 相关工作
    3.3 存储与网络的结合
    3.4 DDSN
        3.4.1 文件结构
        3.4.2 索引
        3.4.3 重复数据检测
        3.4.4 哈希碰撞
        3.4.5 索引的优化
    3.5 实验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Hadoop平台上的增量文件同步算法
    4.1 研究背景
    4.2 相关工作
    4.3 Hadoop平台
    4.4 HadoopRsync算法
        4.4.1 HadoopRsync Upload
        4.4.2 HadoopRsync Download
    4.5 实验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未来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件

四、网络文件传输利器——FlashFXP(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的政策分析:环境-价值-行动者的维度[D]. 万正艺.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互联微电网P2P电能交易系统研究[D]. 沙昊晟. 燕山大学, 2020(01)
  • [3]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研究[D]. 张强. 苏州大学, 2020(06)
  • [4]基于智能手机的行车安全预警系统[D]. 张斌.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5]商业银行担保圈风险识别与防范研究[D]. 田宇.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8)
  • [6]基站功率优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风硕. 北京交通大学, 2017(11)
  • [7]中山市公安局部门文档共享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孙茹.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8]基于NP架构的信息安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高雁翔.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9]基于CAN总线的织机上位机单元设计[D]. 黄力利. 浙江大学, 2014(07)
  • [10]重复数据删除技术研究[D]. 张甲燃. 山东大学, 2013(11)

标签:;  ;  ;  ;  ;  

网络文件传输工具——FlashFXP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