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HL-2A 设备上使用 PCI 板卡的分布式 DAQ 系统

在 HL-2A 设备上使用 PCI 板卡的分布式 DAQ 系统

一、HL-2A装置上使用PCI板卡组建的分布式DAQ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李松平[1](2019)在《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HL-2A装置1号NBI主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中性束注入(NBI)加热是普遍使用的磁约束等离子体的辅助加热方式之一,国内外大中型托卡马克装置均配备了功率容量达几MW至几十MW不等的中性束注入加热系统。其中,控制系统作为整个NBI加热系统的“中枢神经”系统,其功能、可靠性和稳定性决定了NBI加热系统的运行效率。中国环流器二号A(HL-2A)装置1号NBI加热系统已运行十余年,其控制系统总体上是成功的,保障了系统安全可靠的工作,但逐渐暴露出诸多不足之处,比如工程走线量大、时序调制精度低且不灵活、人机交互界面不够人性化等。因此,本文在归纳总结了国内外聚变装置NBI控制系统的成功设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HL-2A装置NBI加热系统的特点,最终决定利用先进的虚拟仪器技术、光纤隔离技术以及串行通信技术开发一种更可靠更高效的HL-2A装置NBI主控制系统。该主控制系统不仅具备原主控制系统的远程监控、逻辑互锁、参数设置等基本功能,而且系统的集成度、抗干扰能力及其功能的可扩展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本文首先介绍了磁约束核聚变领域中的中性束注入加热技术的工作原理与作用,以及目标装置HL-2A装置NBI加热束线的结构框架。详细阐述了现运行的HL-2A装置NBI主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开发平台的特点,归纳总结了该主控制系统的优缺点。其次,选择成熟的商业成品(COST)设备即美国国家仪器(NI)公司的PXIe总线设备作为新的核心控制器。同时,配套使用NI公司的LabVIEW2015软件开发主控制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主界面包括监控界面、时序设置与时序显示等6大功能模块,基本覆盖了NBI主控制系统所需的功能。本文分析了各个模块所包含的主要功能,并给出了功能模块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尤其对NBI电源系统的高精度时序与保护系统的设计,完成了从时序波形的特征分析到最后的时序波形的数字IO输出验证的整个设计过程,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最后,通过分析NBI主控制系统的相关功能模块在NBI电源故障诊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说明了本文选择虚拟仪器技术设计NBI主控制系统的合理性与优越性。

王宏北[2](2018)在《激光散斑干涉诊断托卡马克EAST第一壁形貌实验平台建立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洁安全的核聚变能对解决中国能源供给问题尤其重要,而磁约束托卡马克是目前最有可能实现受控热核聚变的方法。磁约束聚变能的实现主要面临物理和材料两方面的瓶颈问题:高参数稳态等离子体物理问题和托卡马克装置及未来反应堆关键材料问题。等离子体与壁相互作用(Plasma Wall Interaction,PWI)过程与机理的研究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研究PWI的过程与机理并施以有效控制,被认为是实现受控热核聚变的最核心问题之一,对未来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hinaFusionEngineeringTestReactor,CFETR)的设计、建造和运行都具有重要意义。激光散斑干涉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全场实时测量技术,具有通用性强、测量精度高、测量动态范围宽等诸多优点,因而成为核聚变托卡马克第一壁形貌动态监测的重要诊断手段,可针对第一壁材料表面所发生的形貌变化,如表面位移、应力应变、材料侵蚀、粒子再沉积等,进行原位在线实时测量。本论文以激光散斑干涉技术应用于托卡马克第一壁形貌动态监测为研究背景,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第二章基于散斑干涉技术,在实验室条件建立了激光散斑干涉第一壁形貌动态监测与诊断研究实验平台(Speckle Interferometry Experiment Platform i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UT-SIEP),该平台主要由激光光源系统、高精度压电陶瓷位移系统和高分辨成像系统组成。激光光源系统包含可调谐染料激光器、OPO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和He-Ne激光器等,可有针对性的选择激光波长与激光能量输出,用于满足不同待测材料表面形貌特征及反射率差异的要求;高精度压电陶瓷位移系统由压电相移传感器和高灵敏度驱动控制器组成,具备亚毫秒的响应时间,可实现0~2微米范围的高精度位移,其有效行程范围内位移偏量分辨率为0.1纳米;高分辨成像系统可通过外触发时序控制,与纳秒脉冲激光保持同步,实现2208[H]×3000[V]分辨率的图像连续高速采集。第三章为了实现托卡马克EAST第一壁形貌诊断的技术要求,实验平台各硬件系统均与集成控制终端进行连接,通过自主开发托卡马克EAST第一壁形貌监测集成控制与数据采集系统,将实验平台的时序同步控制与散斑干涉图像采集功能进行整合,实现了激光散斑干涉形貌测量的程序化远程控制,使DUT-SIEP实验平台成为托卡马克第一壁形貌诊断研究的重要离线测试平台,为解决托卡马克第一壁形貌在线动态监测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撑。第四章利用激光烧蚀模拟托卡马克第一壁表面的微尺度形貌变化,开展了金属钨镜与金属钼镜的单波长和双波长激光散斑干涉形貌诊断测量,通过激光散斑干涉形貌测量结果与轮廓仪和共聚焦显微镜的形貌表征结果比对,验证了 DUT-SIEP实验平台的形貌测量准确性与可靠性,是未来EAST第一壁形貌诊断研究的重要原理实证工作。第五章面向真实的EAST偏滤器钨瓦开展双波长激光散斑干涉离线形貌诊断研究,并模拟了 EAST装置的远场实验条件,通过对双波长散斑干涉形貌测量与诊断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激光散斑干涉技术应用于EAST装置第一壁形貌原位在线监测的可行性,检验了 DUT-SIEP实验平台及未来EAST原位、在线监测集成控制终端与数据采集系统的可靠性,为EAST装置第一壁形貌原位动态监测平台,提供前期工作基础和设计参考。

李春春[3](2018)在《EAST实时网络通信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EAST物理实验的深入开展,等离子体位形、压强、偏滤器热负荷和磁流体不稳定性等先进控制内容不断集成到等离子体控制系统(Plasma Control System,PCS)中,为了实现从百微秒到几十毫秒不同时间尺度、多输入多输出等离子体参量的有效控制,需要解决强干扰复杂电磁环境下数据实时获取及传输问题,发展更加可靠的实时网络系统和操作系统,及支持分布式的实时数据采集、传输和存储系统。本文在调研国内外托卡马克装置中实时网络通信系统的基础上,综合先进的信息技术,采用提供确定性响应时间的RedHat MRG-R(Messaging,Realtime and Grid-Realtime)实时Linux作为操作系统,并对不同的实时控制需求提供操作系统实时定制;为了加快推进EAST实时数据采集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结合了 CPU亲和性技术、多线程技术、数据缓存技术等实现了多块ADLINK DAQ PXI-2022采集卡的多通道同步实时数据采集,可以满足10kHZ以上的实时同步采集和控制的需求;还采用具有高速、实时性好、可靠性高等特点的反射内存卡(Reflective Memory,RFM)作为实时网络,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轻量型的实时通信协议,能够实时传送采集数据,同时完成PCS控制命令的发送,对RFM的数据读写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地址映射”的RFM读写速度优化方法,解决了 PCIe接口类型的读写速度过慢的问题,优化了读/写速度,从原先8.6MBps/47.7MBps提升到现在的51.4MBps/51.3MBps(在读写512 Bytes时),显着降低了数据的实时传输延时,从而达到了控制总延时小于100微秒的要求。由于RFM网络是光纤网络,可以克服强的电磁干扰,保证了实时诊断数据与命令的无损传。为了实现海量数据的快速可靠传输,设计了一种基于“时间片”的实时传输存储机制,有效解决千兆以太网的带宽瓶颈问题,满足了诊断数据同步传至EAST服务器的需求。为了保证控制网络的安全可靠运行,还开发了基于Cacti的网络监控系统,实现了对EAST实验网络设备的流量监控以及对故障设备的报警功能,为实验人员提供了良好的监控工具。本文设计的系统为聚变装置提供了一整套通用的实时数据获取方案及规范,能够有效解决聚变实验中的实时通信问题。本文工作能够充分体现所采用的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在聚变实验实时数据通讯及控制中的成功运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集成创新;同时论文在实时操作系统、实时数据采集和实时网络三方面对EAST等离子体控制系统完成了基础架构的扩充,提供了更多可靠的选择,对建立我国自主化等离子体控制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秦璇[4](2017)在《基于LabView的电液比例压力—流量控制试验台测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液比例控制技术作为连接电子控制技术和大功率工程设备之间的桥梁,已成为现代控制工程的基本技术构成之一。本文以长安大学电液比例试验台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基于LabVIEW的电液比例试验台测控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库读取以及PLC通讯三大模块。本文首先对电液比例试验台的硬件结构进行简单介绍,并根据电液比例试验台需要完成的元件性能试验及系统性能测试试验,确定了测控系统的整体结构与设计方案。采用模块化分析方式,将每一个需要完成的试验分为三大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库通讯模块以及PLC通讯模块。然后完成了数据采集模块的数据采集卡硬件选型,并在LabVIEW平台上搭建数据采集模块,使得上位机与数据采集卡能够实现通讯;接着选择数据库的访问方式,通过LabVIEW发送SQL语句实现了对数据库的操作,完成了测控系统与数据库的通讯;之后完成了下位机PLC的选型,并在工控机上基于LabVIEW搭建了其通讯模块,使得PLC与上位机实现通讯。最后根据递进式模块结构设计准则,完成了该测控系统的操作界面设计,将每一个试验都分类封装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本文还设计了报警程序,对试验中日常运行参数和试验参数进行监测,避免了因操作不当而导致的危险情况。

郑国镇[5](2017)在《托卡马克装置等离子体控制系统实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托卡马克装置中,等离子体控制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作用是快速精准地对等离子体的各项参数进行实时控制,并且涉及到多种控制算法以及多个系统之间的协调运作,是托卡马克装置运行和深入的物理实验的前提和基础。现代托卡马克装置中,等离子体控制系统通常是一个由多个子系统通过各种网络连接起来构成的复杂实时控制系统。实时控制技术是等离子体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是数据采集、实时反馈计算、联锁保护、实时数据传输等功能的重要基础。本文根据等离子体控制系统实时控制软件开发的需求,设计并开发了一个灵活的跨平台、多线程、模块化的实时软件框架(JRTF)。该软件框架使用C/C++开发,可以运行于Linux、Windows、QNX操作系统,并且将各个功能模块封装成类,实现了多线程、线程调度、线程间通信、高精度定时器、日志、网络通信、数据库等功能。该软件框架在操作系统和控制算法之间建立了一个明显的边界,开发人员只需重点关注控制算法,其他所有的任务都可以通过框架内提供的对象来实现。使用软件框架可以提高软件开发效率,使软件具有更好的维护性和扩展性。并且该框架集成了 EPICS的核心功能,可以兼容其他基于EPICS的控制系统。等离子体控制系统是一个硬实时系统,为了提高JRTF应用的实时性能,本文重点研究了基于Linux的实时操作系统,采用RT-Preempt patch的方案将普通Linux内核转变成完全可抢占式内核,大幅提高了系统响应的时间确定性。本文研究了Linux系统下的时钟、定时器、调度策略、电源管理等内容,在JRTF软件框架中集成了针对系统实时性的调校方法。本文针对实际等离子体控制系统应用状况对实时Linux操作系统的各项性能参数做了详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基于RT-Preempt patch的实时Linux系统的各项实时性能均满足等离子体控制的硬实时需求。本文以JRTF框架和实时Linux系统为基础,设计并实现了新一代的J-TEXT装置等离子体控制系统,具体完成了以下内容并进行了相应的创新:采用NIPXI平台的硬件实现了全新的电源控制器硬件系统;结合JRTF框架,实现了 J-TEXT脉冲磁体电源控制软件的所有功能抽象,极大地提高了同类型控制系统的开发效率;研究了基于反射内存的实时网络,组建了星型拓扑结构的硬实时网络,可以实现微秒级别的数据同步;基于NI CompactRIO平台设计实现了 J-TEXT等离子体控制系统中的联锁保护系统;设计了分布式计算框架用来实现J-TEXT装置原有的等离子体控制算法,并且对新系统的运行参数进行了整定;本文还针对未来的基于实时平衡反演的等离子体控制算法设计了集中式计算框架。新的等离子体控制系统系统已经在2017年春季的J-TEXT工程测试中完成调试,运行良好,为未来进一步的先进等离子体控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所研究的实时控制软件框架以及相关的软硬件技术可以为其他托卡马克装置中的类似控制系统提供参考。

胡健强[6](2017)在《EAST托卡马克上的先进集成微波反射计诊断系统》文中研究说明微波诊断系统作为一种无扰的测量技术,在等离子体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微波反射计作为常用的一种微波诊断系统,可以高时空分辨地测量聚变等离子体的多个参数,越来越多地应用在了现代主流的各个磁约束聚变装置上。本文的主要工作就是围绕在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EAST (Experimental Advanced Superconducting Tokamak)托卡马克上的先进综合微波反射计系统的测量原理、模拟设计、搭建测试、数据处理以及托卡马克物理实验测量结果等内容展开。EAST托卡马克上的先进综合微波反射计系统主要由8道多普勒背向散射仪(Doppler Backscattering System, DBS)和2道的电子密度剖面反射计这两个子系统有机结合而成。两套系统共用一套准光学前端,能够互为补充地为EAST的等离子体放电实验中提供如电子密度分布剖面、等离子体极向旋转速度分布剖面、径向电场的径向分布、湍流强度径向分布以及湍流波数谱等多个物理参量的高速高分辨率的测量,可以进行如输运与约束机理以及高约束模和低约束模之间的转换(L-H转换)机理等物理问题的研究和湍流模式鉴别。在数据处理方法上,本论文从理论、实验和数值模拟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对于剖面反射计系统,文中讨论了密度反演的方法,以及密度涨落、相对论效应、误差场、多普勒效应、极化角耦合等的影响以及与密度零点相关的注意事项。对于多普勒反射计系统,文中介绍了几种求频移的和模分析方法,讨论了模分析中采样时钟等问题。并从模拟上给出了 SOL区对测量光路的影响。在本论文的主体部分,详细地介绍了 EAST上的先进集成反射计系统的设计、搭建、校准和测试的过程。该系统包括共用的准光学收发前端、双波段(Q-band,33-50GHz 和 V-band,50-75GHz)的双极化(O-mode 和 X-mode)连续波频率调制FMCW超快扫频单发单收零差式剖面反射计以及可以同时测量8个频率位置(55,57.5,60,62.5, 67.5,70,72.5和75GHz)的单发单收外差式多普勒背向散射仪系统(8道DBS)。此外,还详细介绍了配套的子系统:数据采集存储系统、保护系统、温控系统、反射镜驱动和监测系统、供电系统等子系统。并给出了各子系统的设计、校准和测试的过程,特别是准光学测试、VCO的线性化和动态校准、8道DBS的调试和通过旋转光栅轮进行的频移校准测试。并介绍了在为搭建和测试本套集成反射计而开发的新颖的测试和校准的平台。本论文最后给出了利用该套反射计在EAST放电实验中实际测量的基本结果,包括在利用剖面反射计测量L-mode和H-mode放电时的电子密度剖面分布、台基区演化、以及用8道DBS系统在L-H放电和在低杂波加热中等实验测试结果,验证了该套反射计系统的测量能力。

章良芳[7](2014)在《基于LabVIEW的风洞风速与瓦斯浓度测试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虚拟仪器技术利用高性能的模块化硬件,结合高效灵活的软件可以完成各种测试和测量。虚拟仪器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测试系统的性能。在完成复杂的自动化测试时,虚拟仪器测试系统比传统的测试系统具有无可匹敌的优势,甚至在一些传统测试系统无法完成的测试场合,虚拟仪器测试系统却能满足测试要求。也正是因为虚拟测试系统的巨大优势,使得虚拟测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利用虚拟仪器技术设计了一套在地下工程模拟风洞中使用的风速和瓦斯浓度测试系统,用于测量风洞中的风速和风洞中瓦斯的浓度。风速和瓦斯浓度测试系统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测试系统的硬件主要包括风速和瓦斯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数据采集设备和计算机等;软件部分利用NI公司的LabVIEW软件设计了系统登录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历史数据查询模块、报警模块和历史报警信息查询模块。这些模块完成了测试系统对于数据采集、保存、显示和报警的要求。风速和瓦斯传感器分别采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研发的MAVS02型风速传感器和郑州炜盛公司生产的MQ-4型半导体气敏元件。数据采集卡采用研华公司生产的PCL-818L型数据采集卡,PCL-818L提供了16路的单端或者8路差分模拟信号输入,其内部有一个12位A/D转换器。运算放大器采用TI公司生产的LM324,滤波电路的滤波芯片采用美国MAXIM公司研发生产的MAX291型低通开关电容式滤波器。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分别经过放大电路和滤波电路,再由数据采集卡进行采集,数据采集卡采集的数据在计算机上显示和存储。传感器灵敏度和零点电压受环境温湿度变化的影响较大,因此对传感器的特性进行了研究,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对传感器的灵敏度和零点漂移进行了补偿,增加了测试的稳定性和精度。利用研华公司针对LabVIEW开发的数据采集函数,能方便的搭建起数据采集系统,减少了在使用研华数据采集板卡进行数据采集时的编程难度。测试系统利用LabVIEW中LabSQL工具包实现了对数据库的写入、查询等功能。LabVIEW的前面板设计了风速和瓦斯波形的显示界面和数值显示表,可以选择不同的通道查看该通道风速和瓦斯值的实时变化情况。测试系统的历史数据查询模块,实现了对历史波形和数据的回放。报警模块在风速或者瓦斯浓度超过设定值时实现自动报警,并将报警信息存进数据库,报警信息可以通过历史报警信息查询模块进行查询。最后对测量数据的标准偏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测量数据偏差较小,数据采集系统稳定。

张文明[8](2013)在《燃油泵滑动轴承试验台测控系统的研制》文中认为滑动轴承是航空发动机燃油泵的关键部件,其磨损直接影响到燃油泵的使用寿命。为了给滑动轴承的设计及应用提供科学的试验数据,需要利用试验台模拟滑动轴承的实际工作状态和工作环境,在给定轴承转速、载荷及润滑等工作条件下,测量滑动轴承的性能参数并考核滑动轴承的性能。因此,研制燃油泵滑动轴承试验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测控系统是滑动轴承试验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滑动轴承性能试验的根本保障。为了控制试验台轴承工作转速和轴承载荷,并进行多参数测量,研制了燃油泵滑动轴承试验台测控系统。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测控系统总体结构设计根据滑动轴承测试的内容和基本要求,通过对主控计算机、传感器、参数显示仪表和子系统控制设备的选型,构建了分布式计算机测控系统。主机利用RS-485串行通信接口,与动力传动控制系统、载荷控制系统和燃油温度控制系统组成网络,通过操作面板或测控软件设定电机转速、轴承载荷以及燃油调节温度,测量并显示转速、扭矩、燃油入口和出口压力、燃油温度、燃油流量、载荷大小等被测参数,并实现操纵模式(自动和手动)的切换。(2)液压加载控制系统设计。基于Siemens S7-200系列PLC设计了液压加载控制系统的硬件和PLC控制程序,利用EV5000组态编辑软件设计了触摸屏控制模块程序,通过位置测量和油压测量,实现加载杆的位置控制和轴承载荷的闭环控制。加载系统研制完成后,通过一系列加载试验考核了加载系统的控制精确性、稳定性和安全性。(3)测控系统软件开发。基于工控机、高速数据采集卡以及二次显示仪表组成的上位机硬件平台,应用计算机虚拟仪器技术,在LabVIEW编程环境下开发了测控系统软件,实时测量滑动轴承油膜厚度、轴向和周向油膜压力、轴承温度,绘制相应的分布曲线并计算轴心轨迹,以及实现数据存储、数据库管理、数据时域波形显示和历史记录回放等功能。(4)实际测试验证。在完成各个参数测量通道、控制通道的监测与调整以及相应的计量检定过后,通过不同转速和不同载荷下实际滑动轴承的大量试验以及滑动轴承寿命试验,考核和评价测控系统的功能和工作可靠性。结果表明,测量数据能够真实反映滑动轴承各个参数的变化过程,试验台测控系统完全满足滑动轴承特性试验的要求。在测控系统研制过程中,通过将数据采集技术、串口通信技术、PLC应用技术以及变频器技术相结合,使燃油泵滑动轴承试验台具有了现代化气息。系统人机交互界面友好、操作方便、试验效率高,为研究不同转速和不同载荷轴-滑动轴承系统中轴承的润滑性能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鹿欣[9](2010)在《基于LabVIEW的惯测组件实时测试系统研制》文中认为惯性导航技术在国防现代化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也日益显示出它的巨大作用。本课题的任务即是研制某型导弹上的基于惯性导航技术的捷联惯性测量组件测试系统。该系统采用先进的虚拟仪器技术,以PXI总线和FPGA器件作为硬件基础,在LabVIEW Real-Time系统下开发出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可靠性好、扩展性强等特性的实时测试系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军事意义。本文首先通过技术指标和性能要求的分析,确定了惯性测量组件测试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然后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其中,硬件方面对PXI总线规范和FPGA选型进行了讨论。作为系统实现的重点,软件部分分为FPGA软件设计与实现和LabVIEW软件设计与实现两个部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FPGA部分采用VHDL语言设计并实现了四个功能模块:PXI总线通信模块、惯测信号检测模块、温度/修正常数读取模块和加速度/角速度计数模块。LabVIEW部分采用VISA技术设计并实现了PXI总线驱动和电源串口控制,另外使用流盘技术完成文件存储功能,最后在LabVIEW Real-Time系统下使用并行VI和共享变量的方法实现了系统的实时性。经过实际的运行和测试验证,本文实现的惯性测量组件测试系统能够在1.25ms或4ms内完成对12路加速度/角速度脉冲的精确计数,其他功能也全部满足系统的技术指标要求,同时使用和维护方便,扩展性好。

郑乾[10](2010)在《套圈沟道磨削状态多参数监测与质量分析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套圈沟道加工质量直接影响到滚动轴承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目前,对于保证套圈沟道质量的重要工序——沟道磨削,许多轴承制造企业仍存在质量一致性差、质量检测手段原始等不足,这给产品质量控制与生产管理带来了不便。为此,本文研究开发了套圈沟道磨削状态多参数监测与质量分析系统,通过监测磨削过程中的砂轮横向进给量、主电机功率、砂轮振动以及磨削区AE等四个信号,基于BP神经网络直接建立这些信号特征与磨削质量的映射模型,准确地解决了磨削质量的识别问题。该系统的应用能显着提高套圈沟道磨削质量监测的自动化水平以及精度,为轴承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提供有力支持。论文的主要章节和内容如下:第一章: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综述磨削技术以及磨削状态监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现阶段套圈沟道磨削状态监测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讨论目前深沟球轴承套圈加工的关键技术,重点分析沟道磨削过程中磨削质量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阐述本文系统的监测策略,为后续搭建系统提供理论依据。第三章:基于对测试系统总线技术的讨论,建立本文系统基于PC-DAQ架构的总体方案。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本文系统硬件部分的设计。第四章:分析本文质量分析系统的功能需求,介绍其软件开发环境及主要技术,详细说明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方法及其理论基础,包括信号采集存储、数据处理分析以及状态判断识别等。第五章:应用系统对一组实测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优选信号特征,基于BP神经网络建立信号特征与沟道磨削粗糙度的映射关系模型,并通过验证该关系模型的有效性说明本文系统的可用性和可靠性。第六章:总结全文,并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工作予以展望。

二、HL-2A装置上使用PCI板卡组建的分布式DAQ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L-2A装置上使用PCI板卡组建的分布式DAQ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HL-2A装置1号NBI主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虚拟仪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2.2 国内外NBI加热装置及其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HL-2A装置NBI加热系统及其现运行的控制系统
    2.1 中性束注入加热技术的工作原理与作用
    2.2 HL-2A装置及其NBI加热系统
        2.2.1 HL-2A装置
        2.2.2 HL-2A装置NBI加热系统
    2.3 1~#NBI加热束线现运行的控制系统
    2.4 HL-2A装置NBI电源系统及其工作时序
        2.4.1 NBI电源系统
        2.4.2 NBI电源系统的工作时序
    2.5 基于Siemens PLC的 NBI电源时序控制与保护系统
        2.5.1 系统的硬件平台
        2.5.2 系统的软件程序设计
        2.5.3 系统设计的工程经验与不足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NBI主控制系统的设计
    3.1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NBI控制系统
    3.2 NBI主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开发平台
        3.2.1 LabVIEW开发环境
        3.2.2 NBI主控制系统的硬件平台
    3.3 NBI主控制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
    3.4 NBI电源高精度时序控制与保护系统的设计
        3.4.1 连续中性束短脉冲注入
        3.4.2 NBI电源高精度时序发生模块的程序设计
        3.4.3 NBI电源快速保护模块的程序设计
    3.5 NBI电源高精度时序控制与保护系统的测试与分析
        3.5.1 HOST层与FPGA层间的数据交互方式
        3.5.2 系统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NBI主控制系统的电源设备的故障诊断
    4.1 基于LabVIEW的 NBI主控制系统通讯功能的实现
    4.2 基于Lab VIEW的 NBI主控制系统的数据分析平台的设计.. ..
    4.3 NBI电源的智能故障诊断法
    4.4 NBI弧流电源的故障诊断
        4.4.1 NBI弧流电源的状态监测与数据分析
        4.4.2 基于Matlab/Simulink的弧流电源的仿真模型
        4.4.3 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的弧流电源的故障字典
        4.4.4 弧流电源故障诊断的适用性说明与拓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激光散斑干涉诊断托卡马克EAST第一壁形貌实验平台建立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核聚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磁约束核聚变装置与托卡马克第一壁
        1.2.1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
        1.2.2 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与壁相互作用
        1.2.3 托卡马克第一壁状态原位在线监测诊断技术
    1.3 托卡马克第一壁形貌诊断研究
        1.3.1 托卡马克第一壁的侵蚀与再沉积
        1.3.2 基于激光散斑干涉技术的托卡马克第一壁形貌动态监测
        1.3.3 散斑干涉技术简介及国内外相关工作的研究进展
    1.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激光散斑干涉形貌诊断的工作原理及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建立
        1.4.2 激光散斑干涉实验平台的集成控制终端与数据采集系统
        1.4.3 托卡马克第一壁表面侵蚀形貌变化的离线模拟诊断研究
        1.4.4 托卡马克EAST偏滤器瓦的形貌离线诊断研究与应用
    1.5 本章小结
2 激光散斑干涉形貌诊断的工作原理及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建立
    2.1 引言
    2.2 散斑干涉技术
        2.2.1 散斑干涉计量基础
        2.2.2 相移干涉法(Phase-ShiftingInterferometry Method)
        2.2.3 相位展开法(Phase-Unwrapping Method)
    2.3 双波长激光散斑时间相移干涉技术
        2.3.1 双波长激光散斑干涉
        2.3.2 四步法时间相移干涉
        2.3.3 激光相位解包裹
    2.4 激光散斑干涉实验平台(DUT-SIEP)的设计与建立
        2.4.1 激光散斑干涉第一壁形貌动态监测与诊断研究实验平台的设计
        2.4.2 DUT-SIEP实验平台的激光光源系统
        2.4.3 DUT-SIEP实验平台的高精度相移系统
        2.4.4 DUT-SIEP实验平台的高分辨成像系统
        2.4.5 DUT-SIEP实验平台的软件控制程序
        2.4.6 DUT-SIEP实验平台的原理实证实验
    2.5 本章小结
3 激光散斑干涉实验平台的集成控制终端与数据采集系统
    3.1 引言
    3.2 托卡马克EAST第一壁形貌诊断的技术要求
        3.2.1 第一壁形貌诊断的监测区域与覆盖范围
        3.2.2 第一壁表面侵蚀的深度测量及测量精度
        3.2.3 第一壁形貌诊断的空间分辨率与时间分辨
    3.3 激光散斑干涉形貌诊断实验平台的集成控制终端
        3.3.1 PXI Express集成控制平台
        3.3.2 DUT-SIEP实验平台时序同步控制程序
        3.3.3 激光散斑干涉形貌诊断实验平台的集成控制终端
    3.4 激光散斑干涉形貌诊断实验平台的数据采集系统
        3.4.1 多功能数据采集(DAQ)系统
        3.4.2 激光散斑干涉诊断实验平台集成控制与数据采集的整合与优化
    3.5 本章小结
4 托卡马克第一壁表面侵蚀形貌变化的离线模拟诊断研究
    4.1 引言
    4.2 激光烧蚀模拟托卡马克第一壁表面侵蚀形貌变化
        4.2.1 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4.2.2 激光烧蚀类第一壁金属样品
    4.3 金属样品激光烧蚀形貌变化的轮廓仪二维轮廓表征
    4.4 金属样品激光烧蚀形貌变化的共聚焦显微镜三维形貌表征
    4.5 激光散斑干涉测量金属样品激光烧蚀形貌变化特征
        4.5.1 激光散斑干涉形貌测量
        4.5.2 单波长激光散斑干涉形貌测量的三维数据重构
        4.5.3 双波长激光散斑干涉形貌测量的三维数据重构
    4.6 本章小结
5 托卡马克EAST偏滤器瓦的形貌离线诊断研究与应用
    5.1 引言
    5.2 托卡马克EAST偏滤器瓦的离线形貌测量与分析
        5.2.1 双波长激光散斑干涉离线形貌测量
        5.2.2 三维数据重构与EAST偏滤器钨瓦复杂形貌分析
    5.3 模拟EAST装置远场实验条件的散斑干涉离线形貌诊断研究
        5.3.1 托卡马克EAST装置的远场实验条件模拟
        5.3.2 激光散斑干涉远场离线形貌测量与分析
        5.3.3 EAST第一壁原位在线形貌监测平台初步设计规划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EAST实时网络通信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核聚变研究现状
        1.1.2 EAST实验装置及等离子体控制系统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DⅢ-D中的实时网络通信系统
        1.2.2 KSTAR中的实时网络通信系统
        1.2.3 ASDEX-U中的实时网络通信系统
        1.2.4 ITER中的实时网络通信系统
    1.3 现有EAST PCS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5 论文创新点
    1.6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实时操作系统定制方法
    2.1 研究背景与内容概述
    2.2 实时操作系统
    2.3 关键技术
    2.4 实时操作系统定制方法的设计与实现
        2.4.1 RTOS优化
        2.4.2 系统服务进程设置方法
    2.5 实时系统定制方法性能评估
        2.5.1 实验平台搭建
        2.5.2 实验测试流程
        2.5.3 实时性能评估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时网络的研究
    3.1 研究背景及内容概述
    3.2 信号长距离传输方式
        3.2.1 电缆直接传输
        3.2.2 模拟信号数字化后光纤传输
        3.2.3 以太网传输
        3.2.4 Myrinet网络传输
        3.2.5 低延时万兆以太网传输
        3.2.6 反射内存网络传输
    3.3 RFM读写速度优化方法
    3.4 实时通信协议的体系结构设计
        3.4.1 传统通信协议存在的不足
        3.4.2 数据链路层设计
        3.4.3 应用层设计
        3.4.4 通信协议体系结构设计
    3.5 实验性能评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据实时处理的研究
    4.1 研究背景与内容概述
    4.2 数据实时采集设备的研究
        4.2.1 采集卡设备
        4.2.2 ADLINK PXI-2022连续采集模式
        4.2.3 ADLINK PXI-2022实时采集模式设计
    4.3 数据实时存储机制的研究
        4.3.1 并发技术
        4.3.2 多任务并发机制设计
        4.3.3 基于时间片的存储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网络监控系统的研究
    5.1 研究背景与内容概述
    5.2 网络监控系统
        5.2.1 网络监控系统概述
        5.2.2 SNMP协议
        5.2.3 RRDTool绘图工具
    5.3 基于Cacti的网络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3.1 基于Cacti的硬件架构设计
        5.3.2 监控系统功能设计
        5.3.3 监控系统功能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EAST实时网络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1 研究背景与内容概述
    6.2 系统总体设计
    6.3 系统硬件架构设计
        6.3.1 总体硬件架构设计
        6.3.2 EAST子系统采集设备硬件结构设计
    6.4 系统数据流设计
    6.5 系统集成测试与分析
        6.5.1 EAST放电控制时序概述
        6.5.2 EAST实时网络通信系统的台面测试
        6.5.3 EAST实时网络通信系统的现场测试
        6.5.4 综合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写词对照表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基于LabView的电液比例压力—流量控制试验台测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液比例控制技术
        1.1.1 电液比例控制技术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1.1.2 电液比例控制技术的特点
    1.2 电液比例控制系统的构成
    1.3 测控系统
        1.3.1 测控系统的发展现状
        1.3.2 测控系统的构成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电液比例压力-流量控制试验台测控系统总体设计
    2.1 电液比例压力-流量试验台硬件构成
    2.2 电液比例试验台拟进行的试验项目
        2.2.1 元件的性能试验
        2.2.2 液压系统的控制性能试验
    2.3 电液比例压力-流量控制试验台测控系统的软件设计思路
        2.3.1 LabVIEW的介绍
        2.3.2 系统模块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测控系统的数据采集模块
    3.1 数据采集的相关概念
        3.1.1 概述
        3.1.2 采样定理及其应用
    3.2 数据采集模块的基本构成
        3.2.1 数据采集模块的硬件
        3.2.2 数据采集软件
    3.3 数据采集卡的选择与控制
        3.3.1 数据采集卡的选择
        3.3.2 采集卡的操作与控制
    3.4 信号连接
        3.4.1 单端模拟输入连接
        3.4.2 差分式模拟输入连接
        3.4.3 数据采集卡与端子板的连接
    3.5 数据采集卡的驱动
        3.5.1 数据采集驱动程序
        3.5.2 模拟I/O参数的选择
    3.6 基于研华PCI-1713 与LabVIEW的数据采集模块软件程序设计
        3.6.1 主要子VI
        3.6.2 基于LabVIEW的数据采集串口设计
        3.6.3 信号的抗干扰处理
    3.7 本章小节
第四章 LabVIEW访问数据库串口设计
    4.1 LabVIEW访问数据库的方法选择
    4.2 LabSQL
        4.2.1 LabSQL概述
        4.2.2 SQL配置
        4.2.3 SQL语句
    4.3 LabVIEW访问数据库串口设计
        4.3.1 主要VI介绍
        4.3.2 LabVIEW访问数据库串口程序设计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PLC与LabVIEW的数据通讯模块
    5.1 PLC的概述
        5.1.1 PLC的定义
        5.1.2 三菱PLC的特点
        5.1.3 PLC的硬件构成与工作原理
    5.2 测控系统中PLC的控制设计要求
    5.3 PLC的I/O点数估算与分配
        5.3.1 PLC的I/O点数的估算
        5.3.2 I/O点的分配
    5.4 PLC与上位机的串口数据通讯模块
        5.4.1 PLC与PC的硬件连接
        5.4.2 PLC与PC的软件连接
        5.4.3 PLC与PC的通讯模块设计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电液比例压力-流量控制试验台测控系统软件结构
    6.1 测控系统软件设计要求
    6.2 递进式模块结构编程设计
    6.3 操作界面的前面板及其程序框图
        6.3.1 登录界面
        6.3.2 试验选择界面
        6.3.3 液压元件试验
        6.3.4 液压系统性能试验
    6.4 比例试验台的报警程序
    6.5 本章小节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托卡马克装置等离子体控制系统实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核能和可控核聚变
    1.2 托卡马克装置概述
    1.3 托卡马克等离子体控制
    1.4 国内外托卡马克等离子体控制系统介绍
    1.5 本文主要内容
2 J-TEXT等离子体控制系统实时软件框架设计与实现
    2.1 J-TEXT等离子体控制系统软件框架需求分析
    2.2 J-TEXT实时软件框架
    2.3 JRTF中的关键组件
    2.4 JRTF关键技术
    2.5 JRTF的编译和运行
    2.6 JRTF图形界面
    2.7 JRTF应用的部署
    2.8 JRTF的跨平台实现
    2.9 本章小结
3 Linux系统的实时性优化与调校
    3.1 实时系统介绍
    3.2 LINUX实时操作系统
    3.3 实时LINUX系统的调校
    3.4 JRTF在实时LINUX系统下的测试
    3.5 本章小结
4 J-TEXT等离子控制系统设计
    4.1 J-TEXT等离子控制系统结构
    4.2 J-TEXT磁体电源系统
    4.3 电源控制系统的设计
    4.4 基于PLC的本地保护系统
    4.5 基于NI CRIO的联锁保护系统
    4.6 基于反射内存的实时网络
    4.7 J-TEXT等离子体控制算法的实现
    4.8 新系统的部署与调试
    4.9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6)EAST托卡马克上的先进集成微波反射计诊断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聚变能与托卡马克
        1.1.1 世界和中国的能源格局
        1.1.2 核聚变能
        1.1.3 磁约束核聚变与托卡马克
        1.1.4 ITER托卡马克及ITER计划
        1.1.5 我国聚变及国内现有的托卡马克
    1.2 EAST托卡马克
        1.2.1 EAST的基本特征和参数
        1.2.2 EAST上的渗断系统
        1.2.3 密度剖面和等离子体极向旋转以及密度涨落、湍流测量
    1.3 文章总结
        1.3.1 本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1.3.2 本论文的内容安排
第2章 反射计的理论原理和技术方案
    2.1 等离子体中的电磁波
    2.2 反射计诊断原理
        2.2.1 剖面反射计测量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的密度剖面原理和分类
        2.2.2 剖面反射计测量精度、误差来源分析以及减少误差的方法
        2.2.3 多普勒背向散射仪径向电场以及粒子输运等测量原理
        2.2.4 多普勒背向散射仪系统的测量精度和误差分析
    2.3 EAST先进综合反射计的技术方案选择
        2.3.1 剖面反射计的技术实现方案选择
        2.3.2 多普勒背向散射仪的技术方案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以及数值模拟
    3.1 从中频信号中提取信息的方法
        3.1.1 外差正交测量系统中的IQ中频信号的信息提取
        3.1.2 零差系统中的中频IF信号中的信息提取
    3.2 反射计系统数据处理中的谱分析方法
    3.3 等离子体密度剖面反演
        3.3.1 O-mode极化的测量剖面反演
        3.3.2 X-mode极化的测量剖面反演
        3.3.3 等离子体完整电子密度剖面反演
    3.4 剖面反射计中其他的注意问题
        3.4.1 等离子体密度涨落对密度剖面测量的影响
        3.4.2 等离子体高温相对论效应对密度剖面测量的影响
        3.4.3 纵向磁场误差场对密度剖面测量的影响
        3.4.4 剖面反射计中的多普勒效应
        3.4.5 反射计的极化角耦合(Pitch Angle)
        3.4.6 等离子体密度零点位置的判断
    3.5 多普勒反射计中的数据分析方法和注意事项
        3.5.0 从中频复信号中求多普勒频移的几种方法
        3.5.1 SOL区对多普勒反射计的光路影响
        3.5.2 多普勒系统中相关分析时的采样时钟同步问题
    3.6 反射计系统中的自动化实时测量方法
        3.6.1 等离子体密度零点位置自动化实时测量
        3.6.2 用剖面反射计进行台基区高度、斜率的实时测量
        3.6.3 用多普勒背向散射仪对等离子体极向旋转速度剖面实时测量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EAST上的先进集成反射计的搭建和测试
    4.1 集成准光学系统
        4.1.1 准光学前端
        4.1.2 波导传输线
        4.1.3 基模波导喇叭和过模皱褶波导的耦合
        4.1.4 准光学系统的测试
        4.1.5 准光学系统中的保护措施
    4.2 电子学系统
        4.2.1 剖面反射计电子学系统
        4.2.2 8道多普勒背向散射仪电子学系统
    4.3 其他配套辅助系统
        4.3.1 高速数据流盘采集系统
        4.3.2 数据存储FTP服务器
        4.3.3 电源滤波和防浪涌系统
    4.4 平台测试和校准系统的研制
        4.4.1 剖面反射计中VCO线性化与动态校准
        4.4.2 剖面反射计系统的中频降频的方案对比
        4.4.3 8道DBS输出增益和直流偏置的调节
        4.4.4 8道DBS一次混频IF信号的滤波器调试
        4.4.5 8道DBS多普勒频移测试和校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反射计诊断系统在EAST的初步实验结果
    5.1 剖面反射计系统的初步测量结果
        5.1.1 L-H模式放电中的电子密度剖面测量
        5.1.2 利用X-mode的数据进行等离子体的密度零点判断
        5.1.3 L-H约束模转换时台基区高度和斜率的变化
    5.2 8道DBS系统的初步测量结果
        5.2.1 8道DBS在等离子体L-H模放电中测量结果
        5.2.2 LHCD功率调制加热下极向旋转速度的变化
        5.2.3 ELMs爆发期间多普勒频移的变化
        5.2.4 ELMs缓解抑制时准相干模QCM研究
        5.2.5 利用多普勒反射计观察到的其他湍流模式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6.1.1 先进集成反射计准光学收发前端研制
        6.1.2 剖面反射计电子学系统的研制
        6.1.3 8道多普勒背向散射仪的电子学系统
        6.1.4 其他辅助系统的搭建
        6.1.5 先进集成反射计系统在EAST实验中的测量结果
    6.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6.2.1 密度涨落对电子密度剖面测量的影响的数值模拟
        6.2.2 减少准光学传输系统中的反射
        6.2.3 湍流模式和机理的研究
        6.2.4 湍流的波数谱的绝对定标测量
        6.2.5 极化方案更改
        6.2.6 改用一次IQ混频来进行动态校准
        6.2.7 利用FPGA技术实现实时测量和反馈控制
        6.2.8 电子学机箱和电源滤波改造
附录A 基模高斯光学理论
附录B 高斯光束薄透镜变换理论
附录C DBS准光学前端设计
附录D 主要器件的参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LabVIEW的风洞风速与瓦斯浓度测试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测试系统国内外研究状况
        1.2.2 虚拟仪器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课题的主要工作
        1.4.1 传感器特性及其补偿研究
        1.4.2 测试系统的硬件设计
        1.4.3 测试系统的软件设计
        1.4.4 系统的实验及误差分析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虚拟仪器测试系统理论
    2.1 测试技术理论
        2.1.1 测试系统的组成及部分功能描述
        2.1.2 测试系统的分类
        2.1.3 测试系统模拟信号的连接方式
        2.1.4 测量方式的分类
        2.1.5 数据采集的基本理论
    2.2 虚拟仪器技术概述
        2.2.1 虚拟仪器的概念
        2.2.2 虚拟仪器的特点及优势
        2.2.3 虚拟仪器I/O接口设备
        2.2.4 虚拟仪器的软件结构与模型
    2.3 虚拟仪器的开发软件
        2.3.1 虚拟仪器的开发环境
        2.3.2 图形化虚拟仪器开发平台—LabVIEW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测试系统硬件与设计
    3.1 实验环境—地下工程模拟风洞
    3.2 系统总体硬件框图
    3.3 传感器
        3.3.1 风速传感器
        3.3.2 瓦斯传感器
        3.3.3 传感器的布置方法
    3.4 传感器特性及其补偿方法研究
        3.4.1 传感器特性研究
        3.4.2 传感器特性补偿理论
        3.4.3 传感器特性补偿
    3.5 信号调理
        3.5.1 信号放大电路
        3.5.2 滤波电路
    3.6 数据采集设备
        3.6.1 数据采集卡的主要性能指标
        3.6.2 数据采集卡的组成
        3.6.3 PCL-818L数据采集卡
    3.7 计算机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测试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数据库的创建与设计
    4.2 数据库访问技术研究
        4.2.1 LabSQL
        4.2.2 Microsoft ADO
        4.2.3 LabVIEW SQL Toolkit
    4.3 风速与瓦斯浓度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4.3.1 用户登录和管理模块
        4.3.2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4.3.3 报警模块设计
        4.3.4 历史数据查询模块设计
        4.3.5 报警记录查询模块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结果与分析
    5.1 用户登录模块测试
    5.2 数据采集模块测试
    5.3 历史数据查询模块测试
    5.4 报警信息查询模块测试
    5.5 测试系统误差分析
        5.5.1 数据处理
        5.5.2 误差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8)燃油泵滑动轴承试验台测控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轴承试验台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虚拟仪器技术的应用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台测控系统方案设计
    2.1 试验台设计要求及实现功能
    2.2 试验台总体结构概述
    2.3 测控系统结构设计方案
    2.4 测控系统主要传感器选型
    2.5 串行通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载荷液压加载测控系统设计
    3.1 加载方案选择
    3.2 液压加载控制系统组成
    3.3 控制系统主要硬件选型
    3.4 PLC控制程序设计
    3.5 触摸屏程序设计
    3.6 加载系统性能试验验证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数据采集基础
    4.2 数据采集卡
    4.3 LabVIEW开发环境
    4.4 系统软件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试验方案与运行验证
    5.1 轴承参数等测量方案
    5.2 测试系统的调整和计量检定
    5.3 试验台运转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9)基于LabVIEW的惯测组件实时测试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清单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惯性导航技术简介
        1.1.2 惯性导航技术的发展概况
    1.2 课题来源和意义
    1.3 虚拟仪器概述
        1.3.1 虚拟仪器的概念
        1.3.2 虚拟仪器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1.4 论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惯性测量组件测试系统方案设计
    2.1 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1.1 系统的技术指标
        2.1.2 系统的性能要求
        2.1.3 系统的方案设计
    2.2 系统的硬件设计
        2.2.1 PXI 总线规范
        2.2.2 FPGA 芯片选型
    2.3 系统的软件设计
    2.4 小结
第三章 惯性测量组件测试系统的FPGA 软件设计与实现
    3.1 PXI 总线接口的设计实现
        3.1.1 PXI 总线接口设计方案
        3.1.2 PC19054 芯片简介
        3.1.3 PC19054 寄存器配置
    3.2 FPGA 开发环境及开发流程
        3.2.1 FPGA 开发平台——Quartus II
        3.2.2 FPGA 开发语言——VHDL
        3.2.3 FPGA 开发流程
    3.3 FPGA 软件设计与实现
        3.3.1 PXI 总线通信模块
        3.3.2 惯测信号检测模块
        3.3.3 温度/修正常数读取模块
        3.3.4 加速度/角速度计数模块
    3.4 小结
第四章 惯性测量组件测试系统的LabVIEW 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LabVIEW 软件开发平台
        4.1.1 LabVIEW 程序组成
        4.1.2 LabVIEW 操作选板
    4.2 LabVIEW 软件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4.2.1 PXI 总线驱动模块
        4.2.1.1 VISA 技术
        4.2.1.2 PXI 总线驱动程序的层次结构组成
        4.2.1.3 基于NI-VISA 的PXI 总线驱动程序开发
        4.2.2 文件存储模块
        4.2.3 电源串口控制模块
    4.3 LabVIEW 实时技术
        4.3.1 LabVIEW Real-Time 系统
        4.3.2 LabVIEW 实时技术实现
    4.4 小结
第五章 惯性测量组件测试系统实验结果
    5.1 测试系统概貌
    5.2 测试系统输出波形
    5.3 温度/修正常数实验数据
    5.4 加速度/角速度实验数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附录A 电路板外观图
    附录B 惯测板卡FPGA 程序
    附录C 测试系统LabVIEW 程序

(10)套圈沟道磨削状态多参数监测与质量分析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磨削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1.3 磨削状态监测技术
        1.3.1 磨削状态监测方法
        1.3.2 信号处理与特征提取
        1.3.3 状态识别技术
    1.4 套圈沟道磨削状态监测技术
        1.4.1 套圈沟道磨削质量研究
        1.4.2 套圈沟道磨削状态监测技术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套圈沟道加工工艺分析及监测策略研究
    2.1 套圈加工关键技术
        2.1.1 成型技术
        2.1.2 热处理技术
        2.1.3 磨削超精技术
    2.2 沟道磨削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 砂轮
        2.2.2 支承方式
        2.2.3 工艺系统
        2.2.4 磨削参数
    2.3 沟道磨削过程监测策略研究
        2.3.1 砂轮横向进给位移
        2.3.2 主电机功率
        2.3.3 砂轮振动
        2.3.4 磨削区AE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沟道磨削状态监测与质量分析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总体设计
        3.1.1 总线技术
        3.1.2 总体方案设计
    3.2 前向通道
        3.2.1 位移通道
        3.2.2 功率通道
        3.2.3 振动通道
        3.2.4 声发射通道
    3.3 采集卡
        3.3.1 DAQ-2010的性能特点
        3.3.2 DAQ-2010的结构及原理
        3.3.3 DAQ-2010的使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沟道磨削状态监测与质量分析系统软件设计
    4.1 需求分析
    4.2 开发环境及技术
    4.3 信号的采集存储
    4.4 数据的处理分析
        4.4.1 预处理
        4.4.2 时域分析及其特征
        4.4.3 频域分析及其特征
        4.4.4 小波分析及其特征
    4.5 状态的识别判断
        4.5.1 人工神经网络
        4.5.2 实现方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沟道磨削粗糙度识别
    5.1 试验条件
    5.2 信号特征优选
        5.2.1 相关分析
        5.2.2 主成分分析
    5.3 BP网络设计
        5.3.1 网络结构的确定
        5.3.2 传递函数的选择
        5.3.3 学习算法的优化选择
    5.4 基于BP网络的沟道磨削粗糙度识别
        5.4.1 网络训练
        5.4.2 网络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作者简历

四、HL-2A装置上使用PCI板卡组建的分布式DAQ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HL-2A装置1号NBI主控制系统的设计[D]. 李松平. 南华大学, 2019(01)
  • [2]激光散斑干涉诊断托卡马克EAST第一壁形貌实验平台建立及应用研究[D]. 王宏北.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3]EAST实时网络通信系统的研究[D]. 李春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01)
  • [4]基于LabView的电液比例压力—流量控制试验台测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秦璇. 长安大学, 2017(04)
  • [5]托卡马克装置等离子体控制系统实时技术研究[D]. 郑国镇. 华中科技大学, 2017(10)
  • [6]EAST托卡马克上的先进集成微波反射计诊断系统[D]. 胡健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02)
  • [7]基于LabVIEW的风洞风速与瓦斯浓度测试系统研究[D]. 章良芳.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2)
  • [8]燃油泵滑动轴承试验台测控系统的研制[D]. 张文明. 合肥工业大学, 2013(04)
  • [9]基于LabVIEW的惯测组件实时测试系统研制[D]. 鹿欣.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08)
  • [10]套圈沟道磨削状态多参数监测与质量分析系统研究[D]. 郑乾. 浙江大学, 2010(08)

标签:;  ;  

在 HL-2A 设备上使用 PCI 板卡的分布式 DAQ 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