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蔬树上禁用的各种农药

果蔬树上禁用的各种农药

一、蔬菜果树上禁止使用的各种农药(论文文献综述)

罗超,林玲[1](2021)在《四川省果树农资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文中指出四川省作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农业大省,近年来农资市场发展潜力凸显。四川省特色水果丰富多样,品质享誉全国,果树农资市场发展大有可为。从四川省果业发展特点和果树农资市场现状2个方面综合探析了果树农资市场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洪影雪[2](2021)在《捕食螨与化学农药协同控制苹果害螨的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叶螨是果园中为害严重的一类害螨,目前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捕食螨在害螨的防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捕食螨与农药的协同作用对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浓度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调查了苹果园中捕食螨和叶螨的种群发生情况。观察了14种杀螨剂在田间推荐剂量下对二斑叶螨的毒力效果。利用12种杀螨剂对不同捕食螨、不同地区的叶螨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从而筛选出对叶螨防治效果较好而对捕食螨相对安全的杀螨剂。并观察了几种安全性较高的杀螨剂协同捕食螨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e Koch)的控制效果,以验证捕食螨和杀螨剂的协同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2019年和2020年对新乡试验基地苹果园进行螨类动态调查。结果表明:果园中发生的捕食螨种类有拟长毛钝绥螨(Amblyseius pseudolongispinosus)和东方钝绥螨(Amblyseius orientalis)。叶螨发生种类为山楂叶螨(Amphitetranychus viennensis)。未用杀螨剂处理过的苹果树上捕食螨数量较多,且能较好的控制山楂叶螨。而用哒螨灵处理后的苹果树上捕食螨数量明显减少。2.根据14种杀螨剂的田间推荐剂量,对不同地区二斑叶螨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14种杀螨剂中多数药剂对3个地区的二斑叶螨种群未能表现出很好的杀螨效果,但均能使二斑叶螨的后代数量减少。3.利用12种杀螨剂对不同地区的叶螨及不同种类的捕食螨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3个二斑叶螨种群(商丘种群、灵宝种群和阿克苏种群)对12种杀螨剂表现出高抗性水平。其中大部分杀螨剂对商丘和阿克苏地区二斑叶螨的LC50达到300mg.L-1以上;2个地理种群的山楂叶螨(新乡种群和灵宝种群)的抗性水平低,绝大多数杀螨剂的LC50在100mg.L-1以内;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的抗性强,LC50达到了1000mg.L-1以上。其次是东方钝绥螨,而胡瓜新小绥螨(Neoseiulus cucumeris)对杀螨剂的抗性较弱,大多数杀螨剂的LC50在300mg.L-1以内。4.利用益害生物毒性选择指数来对捕食螨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杀螨剂对巴氏新小绥螨的安全性高。对于二斑叶螨种群,多数药剂对胡瓜新小绥螨和东方钝绥螨的安全性低;而对于山楂叶螨种群,多数药剂对胡瓜新小绥螨和东方钝绥螨的安全性高。5.利用捕食螨与安全杀螨剂协同作用来防治二斑叶螨,观察二者的协同控制效果。结果表明:与捕食螨单独作用相比,巴氏新小绥螨协同高效低毒杀螨剂(联苯肼酯、炔螨特)对二斑叶螨的防治效果更好,均达到了90%以上。而巴氏新小绥螨与高毒杀螨剂(哒螨灵)联用的防治效果比捕食螨单独作用差,防治效果仅达到11.63%。

黄艺伟[3](2020)在《当代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环境保全型农业是指充分发挥农业所拥有的物质循环功能,协调与生产力提高的关系,通过土壤复壮、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减轻对环境负荷,具有持续性的农业。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概念则由日本农林水产省于1992年首次提出。此概念的基本观点为“农业是与环境最谐调的产业”,主要内容为“通过适当的农业生产活动,保全国土和环境,充分发挥农业的物质循环机能、提高生产效率、减轻环境负荷”。进而在环境保全型农业理念的指导下,日本政府在农业环境保护、食品安全、资源循环利用、有机农产品市场、环保科研与教育等五大方面进行了长久的改革与发展。中国是农业大国,保护农业环境直接关系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农产品的安全以及食品安全和国民健康等一系列问题。对日本的环境保护农业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当今时代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可以为中国正在实施的环境保护政策以及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丰富的具体实践经验。本文则采用了文献分析为基准、比较分析手段目的和多学科交叉升华意义等研究方法,对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历史源流、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和动力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的起源受到了中国传统农业思想、自然农法以及西方国家环保型农业的深刻影响。同时在减少化肥农药、环境直接补贴与资源循环利用三大理念的指导下,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经历了由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的发展阶段。并最终在环境压力、政府激励、市场动力等多重动力机制的影响下,日本农业实现了从化学农业到环保农业的深刻转变。在治理和保护农业环境的过程中,日本的环境立法、民权保护、技术研发和政府投资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企业和人民都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动、全民参与,扎根基层,覆盖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模式。在统一的环保理念下,各种手段和力量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日本政府、民间社会、企业和国际团体在环境治理过程中联合治理的典范。在未来的几年中,我们国家正处于实现全面小康、全面脱贫、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农业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同样需要引起我国的极大重视。日本在转变发展理念、完善环保法律、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加强环保教育等领域的积极探索,对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徐迪[4](2020)在《两种杀虫剂对两种蔬菜害虫的最低有效剂量及残留动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菜粉蝶(Pieris rapae)的幼虫菜青虫和桃蚜(Myzus persicae)均是蔬菜上的主要害虫,它们的为害会造成蔬菜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长期大量使用化学杀虫剂防治蔬菜害虫会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害虫抗药性增强,防治成本提高,环境污染加重。本研究通过田间药效试验,以期明确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防治露地甘蓝菜青虫、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防治露地甘蓝桃蚜和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防治露地小白菜上桃蚜的最低有效剂量,并研究两种化学药剂施用后在小白菜和甘蓝上的农药残留量,为农药的减量施用提供科学依据。1两种杀虫剂的最低有效作用剂量试验以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登记用量(5.625~8.438 g a.i./hm2)的低值为X,设置0.50 X(2.813 g a.i./hm2)、0.75 X(4.219 g a.i./hm2)、1.00 X(5.625 g a.i./hm2)和1.50 X(8.438 g a.i./hm2)4个剂量,以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登记用量(21.00~31.50 ga.i./hm2)的低值为Y,设置 0.50 Y(10.50 g a.i./hm2)、0.75 Y(15.75 g a.i./hm2)、1.00 Y(21.00 g a.i./hm2)和 1.50 Y(31.50ga.i./hm2)4个剂量,用常规喷雾法在安徽、河北、海南三地进行了上述2种杀虫剂防治露地上十字花科蔬菜桃蚜和菜青虫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在河北地区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防治小白菜上桃蚜可使用4.219 g a.i./hm2剂量;用70%的吡虫啉水分散粒剂防治甘蓝桃蚜推荐使用15.75 g a.i./hm2剂量。(2)在海南地区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防治小白菜上桃蚜可选用8.438 g a.i./hm2剂量;用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防治甘蓝上桃蚜可选用21.00 g a.i./hm2剂量。(3)在安徽地区用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防治露地甘蓝上桃蚜,可选用10.5 ga.i./hm2剂量;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防治小白菜桃蚜,可选用4.219 g a.i./hm2剂量,使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防治甘蓝菜青虫,可选用5.625 ga.i./hm2剂量。使用以上剂量药剂防效均可达到85%以上。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和70%的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在河北和安徽地区防治十字花科蔬菜桃蚜的最低有效剂量相近,并且均明显低于农药商品推荐剂量的最低值;在海南地区,由于温度较高,桃蚜发生世代数更多,抗药性水平较高,防治桃蚜的最低有效剂量为农药商品推荐使用剂量。2两种杀虫剂在安徽地区小白菜和甘蓝上农药残留动态分析在安徽地区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的同时开展了小白菜和甘蓝上农药残留试验。0.50 X、0.75 X、1.00 X和1.50 X剂量的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在小白菜上的半衰期分别为2.89 d、3.75 d、3.12 d、2.86 d。结合田间药效试验结果,4.219 ga.i./hm2剂量的2.5%高效氯氟氰菊酯在小白菜中半衰期最长,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故该剂量是防治露地小白菜上桃蚜的最低有效剂量。0.50 X、0.75 X、1.00 X和1.50 X剂量的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在甘蓝上的半衰期分别为1.50 d、1.78 d、1.45 d、1.79 d。结合药效试验结果,10.5 g a.i./hm2剂量的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半衰期与高剂量半衰期相近,并且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故该剂量是防治露地甘蓝桃蚜的最低有效剂量。农药残留动态分析与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施药剂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再增加农药剂量防治效果不会明显提高,故使用农药的最低有效剂量防治蔬菜害虫,既可达到预期防效,又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本研究为农药的减量施用提供科学依据。

王祯仪[5](2020)在《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文中指出土地荒漠化是全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植被建设是遏制土地荒漠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可用水资源短缺是荒漠化地区植被建设的限制性因子。为了提高荒漠地区植被建设的林草成活率和保存率,并解决沙区植被建设和可用水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本文通过影响植株内源激素,增加灌丛根茎比,减弱植被蒸腾损失,促进地上部分的保水力,实现人工调控荒漠灌丛构型,改变植物空间形态,从根本上提高植物对水分的利用率,进而提高沙区植被盖度和防风固沙效果。针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药液浓度、施药频次及作用时间展开全面研究,通过测定大白刺的形态、生理生化、营养物质、根系及残留等指标,培育出矮壮、分蘖多、根系发达的植株,并筛选出改善大白刺构型的最佳施用方法,这不仅为降低施用量和提高药剂的利用效率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抗逆苗木的定向培育提供技术支撑。为了继续探明人工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的固沙机制和抗风蚀效应,基于室内风洞模拟,对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后大白刺的防风固沙效果展开研究,为干旱区风沙危害防治和防风固沙林设计提供参考,并为人工调控大白刺理想构型标准参数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以下为主要研究结论:(1)该植物生长调节剂不仅能够降低植株的株高、冠长、叶长、叶宽、地上鲜重及干重,而且能促进基径、冠幅、叶片数、叶厚、根长、根系平均直径、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根系分支强度、根尖数、根鲜重及干重。但是高施药频次(4次)会使促进作用减弱。低于0.1mm径级的根系对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反应最强烈。交叉数的变化幅度较分叉数相对平缓。通过利用隶属函数法和TOPSIS法对不同施药频次间植物生长状况的综合评判结果中得知,当施药频次为一次或两次时,宜采用较高浓度750mg/L施药;当施药频次为3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施药浓度;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施用较低浓度300mg/L施药。(2)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株生理生化特性具有促进作用,但高浓度会减弱其促进作用,且各试验小区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除了试验一区蒸腾速率外)。当施药频次仅为1次时,蒸腾速率的最佳施药浓度为900mg/L,但是其它生理生化指标的处理浓度都不宜超过750mg/L。7月和8月的植物光合特性指标均高于9月,且8月的光合特性指标均达到峰值。综合评判结果显示,当施药频次为1次时,宜采用较高浓度750mg/L;当施药频次为2次或3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施药浓度;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采用较低浓度450mg/L。(3)除试验四区外,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它试验小区内的植物全氮、全磷及全钾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不同施药频次间的养分回收效率表明,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各养分回收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但随着施药浓度的上升,养分回收效率会出现一定的负值,且高施药频次(4次)会降低植物养分的回收效率,同时各试验小区对照组的养分回收效率均为负值。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对于植物养分而言,当施药频次为1次或2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浓度处理;当施药频次为3次时,宜选用较高浓度750mg/L处理;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采用较低浓度450mg/L处理。(4)植物中的残留浓度(量)远高于土壤,且施药浓度与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浓度呈正比关系,即施药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浓度越高。随着施用时间的增加,各试验小区内土壤和植物中残留浓度逐渐下降,且原始附着量与施药浓度呈正比,即施药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原始残留浓度(原始附着量)就越高。高施药频次和高浓度条件下植物生长调节剂被完全降解的时间会滞后。由此证明该上述施用方法(高施药频次和浓度)的可行性和安全性。(5)纺锤形大白刺对风速的减弱效果最佳,且行距越大其效果越稳定,而半球形和扫帚形的作用效果相差不多。大白刺对风速的有效减弱高度在0.2cm~14cm内,且对风速的有效减弱距离主要集中在第一排前侧0.5H至最后一排后侧-0.5H处。不同大白刺构型对风速的减弱强度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增大。风速和行距对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影响较小。不同集沙仪高度下各大白刺构型的粒级百分含量主要集中在粒径为500μm~250μm范围内的中砂,其次是250μm~100μm粒径范围内的细砂,黏粒含量最少。各大白刺构型的集沙量随着风速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不同风速下17.5cm ×17.5cm行距内纺锤形大白刺和17.5cm × 26.25cm行距内扫帚形大白刺的阻沙效果最好。8m/s风速下扫帚形大白刺的阻沙效果优于纺锤形和半球形;而12m/s和16m/s风速下17.5cm×35cm行距内不同大白刺构型间阻沙效果差异较小。

宋宁艳[6](2020)在《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农业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滋养了许多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传统果园,其中一些一直延续至今,进而被评为中国乃至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统果园作为中国复合式农业生产系统的代表,涵盖了种植业与养殖业,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多种经营方式的缩影,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树粮结合、果蔬结合与种养结合三种形式,经营管理中受传统农耕思想指导,坚持“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基本理念。传统果园中多方面的技术体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农业系统,其中包括林间管理技术体系、林下管理技术体系及乡土知识体系三大方面,前两者是具体操作技术,后者则属于理论支撑。林间管理技术体系,主要集中于对果树的管护,这些技术体系兼顾果树从“生”到“长”的全过程,如繁育技术、花果管理、防虫技术,是传统果园农业技术的特色体现;而传统果园林下管理技术体系则是从大田农业生产借鉴而来的技术经验,但又与之不同,传统果园结合当地特色,衍生出与众不同的技术体系,均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而构成乡土知识体系的主体是果农,他们经过实践形成有关“天”、“地”、“人”的乡土知识,并经过士人阶层与统治者的助力,在乡土文化的影响下最终形成知识体系。传统果园历史悠久,经历了传统时期、西方科学引进后与现代农业反思三个阶段的演变,促使演变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态多方面,并暗含规律。传统果园历经数久演变而不衰与坚持传统技术体系具有密切关系,同时也对当地与整个流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以探究传统果园能够长期维持的原因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调研与查阅古籍文献,从横向分析其内部的技术体系与管理机制,以传统果园演变历程为纵向研究出发点,从而得出黄河流域传统果园能够长期维持的原因与坚持传统技术体系有着密切关系,并进一步探析传统果园农业系统的产生的效应。传统果园经久不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引起思考,其生产、管理技术与经验对现代果园及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丽霞[7](2020)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残留检测及对麦冬、三七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 growth regulator,PGR)是根据植物激素的结构、功能和作用原理,经人工提取、合成的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的化学物质。现已广泛应用于中药材生产中,它在促进中药材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中药材不同于一般作物,决定PGR能否在中药材中推广使用的重要前提是评价其对中药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无负面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壮根灵”类PGR或含PGR的农肥在中药材生产中的盲目使用,导致一些中药材的质量明显下降,同时造成对中药材和栽培环境的双重残留危害,给人类健康带来安全隐患。基于此,本研究在开展道地药材PGR应用情况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中药材中多种PGR残留联合检测技术,并对34种480批次常用中药材进行了 PGR残留检测分析;筛选生产中PGR使用最普遍的大宗道地药材麦冬和三七,开展了多效唑(Paclobutrazol,PP333)和芸苔素内酯(Brassinolide,BR)对两种药材质量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为PGR在中药材中的科学使用、中药材中PGR限量标准的制订、中药材使用PGR的风险评估和监管,以及在某些特定情况下限制使用PGR的法规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成果如下:1.通过实地调研摸清了 9种道地药材PGR的应用现状。调查发现,根茎类药材栽培中普遍使用PGR或含PGR的农肥。通过对四川、云南、山西、甘肃、河南、宁夏、广西等7个道地产区包括12个县市9种道地药材的实地调查,发现麦冬、三七、当归、党参、地黄、黄芪等根茎类药材中普遍使用PGR,如麦冬栽培中普遍大量喷施多效唑达15年以上,三七栽培中普遍喷施芸苔素内酯也达15年之久等。特别是“壮根灵”一类的PGR或含PGR的农肥在根茎类药材中应用更是广泛。“壮根灵”类药剂在生产中多以农肥形式登记,基本不标示有效成分。显着的增产效果使该类药剂备受种植户青睐,但“以肥代药”的不规范问题又给种植户带来潜在风险,使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得不到保障。PGR或含PGR农肥的盲目使用已导致原本道地药材的质量含义失去了意义。2.建立了基于HPLC-MS/MS法测定中药材中23种PGR的多残留联合检测技术。通过对34种480批次常用中药材的检测,发现中药材中PGR残留普遍。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灵敏、高通量的可同时测定中药材中23种PGR和12种农药的多残留检测方法,该方法基于简化的一步萃取法和稀释预处理,基于HPLC-MS/MS法进行测定。将其应用到从全国11个中药材市场和5个道地产区收集的34种480批次中药材样品中的PGR残留检测,结果显示,所有中药材中均检测出多种PGR,尤其是麦冬、三七、党参、当归、地黄、白术、川芎、西洋参等根茎类药材检出PGR种类较多(7~10种)。480批次中药材中共检出14种PGR,其中5-硝基愈创木酚钠(73.75%)、4-硝基苯酚钠(53.12%)、矮壮素(40%)和烯效唑(39.58%)等PGR检出率较高。麦冬药材中检出PGR种类最多,达10种,其中多效唑的检出率为100%,且大部分样品中残留量较高。此外,对中药材栽培中普遍使用的14种农用化学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登记为农肥的样品中均检出多种PGR。以上结果表明,中药材生产中普遍应用PGR。3.首次发现使用芸苔素内酯会改变三七药材中多种皂苷成分如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b1、Rd、Re、Rg1含量的比值。三七栽培过程中普遍喷施芸苔素内酯,以促进三七提苗快速生长。通过研究芸苔素内酯对三七生长发育和质量的影响,发现适宜浓度的芸苔素内酯对三七植株的生长发育、成活率和产量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在有效成分调控方面,芸苔素内酯对三七皂苷R1含量的积累有显着促进作用,而对其它4种皂苷成分影响不显着。中药的功效是多种有效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喷施芸苔素内酯后三七多种有效成分含量比值发生了变化,这对三七的质量和药效是否会产生影响尚不明确。基于此,在三七生产中喷施芸苔素内酯的科学性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4.首次发现使用多效唑后麦冬药材中25种皂苷和黄酮类代谢物会发生显着变化。多效唑会显着降低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Ra和Ophiopojaponin C等麦冬皂苷的含量。麦冬栽培过程中普遍大量喷施多效唑,以促进麦冬药材增产。系统研究评价了多效唑对麦冬药材中4种麦冬皂苷、5种黄酮等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效唑会显着降低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Ra和Ophiopojaponin C及麦冬黄烷酮C的含量,特别是对麦冬皂苷D影响最大,其含量降低50.92%~79.09%。进一步采用UPLC-ESI/Q-TOF-MS/MS代谢组学方法对不同来源麦冬样品的差异代谢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多效唑后麦冬药材中25种皂苷和黄酮类代谢物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有8种差异代谢物含量比对照增加,17种差异代谢物含量比对照降低,包括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和麦冬皂苷C等多种麦冬皂苷,进一步证实了使用多效唑会影响麦冬皂苷含量积累。多效唑残留分析结果表明,麦冬样本、土壤样本和水样中均含有不同程度的多效唑残留,且部分麦冬药材中的残留超过了GB2763-2019规定的食品中最大残留限量2倍以上。综上,多效唑对麦冬药材有效成分的负调控可能影响药效,且多效唑残留可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因此,建议麦冬生产中限用多效唑。

卢海博[8](2019)在《新烟碱类农药的残留降解及在苹果加工过程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文中指出苹果树(Malus pumila Mill.)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经常受到蚜虫、飞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危害,通常以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类等农药进行防治,随着毒死蜱等高毒有机磷农药在果树上的禁用,以及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抗药性的日益严重,以吡虫啉、噻虫嗪、烯啶虫胺为代表的新烟碱类农药成为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的主要药剂。新烟碱类农药的大量使用给苹果质量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隐患,如何有效地评估和防范该类农药的残留问题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通过两年3地田间药效试验,研究烯啶虫胺、噻虫嗪、吡虫啉、噻虫胺、呋虫胺和啶虫脒6种新烟碱类农药在苹果和果园土壤中的残留降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明确6种农药在苹果和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并根据6种农药在各试验点的最终残留值对其在苹果中的膳食风险进行评估,为6种农药在果树上的合理使用及确定其在苹果上最高残留限量的制定提供依据;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在苹果干制、苹果罐头、果酱、果酒和果醋的加工过程中6种新烟碱类农药的残留变化情况,并根据加工因子对各加工品的食用安全性进行评价,为生产健康安全的苹果制品提供参考。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土壤、苹果及其加工品中6种新烟碱类农药同时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以乙腈作为提取溶剂,乙腈和0.3%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能够获得较好的分离效果和重复性。样品提取过程中采用涡旋方式代替超声波提取,采用(PSA,GCB,C-18,MgSO4)等固体净化材料对样品进行净化,无需过固体小柱,经添加回收试验方法验证后,回收率、检出限和定量限均能满足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该方法可以为生产中苹果干样、苹果罐头、果酒和果醋样品的快速检测提供依据。(2)6种新烟碱类农药在苹果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表明:在0.05mg/kg、0.1mg/kg和1mg/kg添加水平下,6种新烟碱类农药在苹果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在78.9109.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28.7%之间(n=5);目标农药在土壤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在80.8102.2%之间,RSD为3.36.8%之间(n=5),满足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要求。6种新烟碱类农药在苹果和果园土壤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苹果中的半衰期为4.759.76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4.2517.77d,消解速率较快,属于易降解农药。结合苹果中6种新烟碱类农药的最终残留量值,计算出烯啶虫胺、噻虫嗪、吡虫啉、噻虫胺、呋虫胺和啶虫脒的风险商值RQ分别为0.0026、0.05、0.02、0.05、0.003和0.01,6种农药的风险商值均小于1,膳食风险是可以接受的。(3)研究了不同干制方式(晒干、烘干、微波干和冻干)对苹果中6种新烟碱类农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晒干过程中,啶虫脒、烯啶虫胺和噻虫嗪的加工因子分别为0.9、0.8、0.8,吡虫啉、呋虫胺和噻虫胺的残留降解较多,加工因子分别为0.3、0.1和0.5。烘干后吡虫啉、噻虫胺和烯啶虫胺的加工因子分别为1.6、1.4和1.3,表明烘干过程使这3种农药的残留水平增加,而呋虫胺的加工因子为0.3,表明烘干过程使其农药残留水平降低,啶虫脒和噻虫嗪的加工因子分别为0.8和1.2,在烘干过程中其农药残留水平没有变化。微波干制过程中,除啶虫脒的加工因子为0.8外,其余5种农药的加工因子都小于0.8,表明微波干制过程使新烟碱类农药的残留水平降低。与前3种加工方式相比,冷冻干制过程中由于水分减少导致了6种新烟碱类农药残留水平升高,加工因子均高于1.3,存在加工风险。(4)研究了实验室模拟苹果罐头和果酱加工过程中6种新烟碱类农药残留的转移规律,结果表明,在苹果罐头加工过程中,罐头汁中6种新烟碱类农药的加工因子均小于0.8;苹果罐头中除吡虫啉和噻虫胺的加工因子为0.8外,其余药剂加工因子均小于0.8,表明苹果罐头加工过程使农药残留水平降低,可以以鲜果中的农药残留水平评价苹果罐头的安全性。果酱中6种农药的残留水平较苹果罐头和罐头汁中的农药残留浓度高,加工因子均高于0.8,但是小于1.2,表明苹果酱加工过程对6种新烟碱类农药残留没有影响。(5)研究了实验室模拟果酒和果醋加工过程中6种新烟碱类农药残留的转移规律,结果表明,在果酒、果醋加工过程中,烯啶虫胺、噻虫嗪、吡虫啉、噻虫胺、呋虫胺、啶虫脒的加工因子均小于0.8,表明通过发酵后果酒、果醋中的6种新烟碱类农药残留降低,以鲜果中的农药残留评价果酒、果醋的安全性是可行的。试验以乙腈作为提取溶剂,乙腈和0.3%甲酸水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建立了能够同时检测6种新烟碱类农药的高效液相检测方法;并对不同样品的净化材料种类和用量进行了优化,所建方法适合于土壤、苹果、苹果干、果酱、果酒和果醋中6种新烟碱类农药的同时检测。6种新烟碱类农药在果树和土壤中的残留降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苹果中的半衰期为5.1012.84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4.2517.77d,均属于易降解农药。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6种新烟碱类农药的RQ值都小于1,无膳食风险存在。在不同方式的苹果干制过程中,晒干、烘干和微波干制使得部分农药残留降低,冷冻干制均增加6种新烟碱类农药残留,建议采用微波或晒干方式进行苹果干制。果酱加工过程对6种农药的残留没有影响,加工因子为0.81.2。苹果罐头、果酒和果醋加工中,6种农药残留均降低,加工因子小于1,无加工风险。

朱占玲[9](2019)在《苹果生产系统养分投入特征和生命周期环境效应评价》文中指出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苹果生产国,当前苹果园养分投入高、肥料利用率低,不但造成资源浪费,还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为此,分析我国苹果生产系统的养分资源投入、环境代价和环境减排潜力及途径,对我国苹果产业的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渤海湾(山东、辽宁、河北)和黄土高原(陕西、山西、甘肃)苹果产区3535个果园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苹果产区养分投入数量、结构、适宜程度;采用养分平衡法计算了氮磷养分盈余量,基于养分盈余和化肥环境安全指数定性评价了苹果园环境风险;基于渤海湾和黄土高原产区431个苹果园生产过程详细管理数据和本地化参数,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定量了苹果生产系统的生命周期环境代价,并通过不同生产效率果园的分组分析了环境减排潜力;结合6年59个田间试验数据和调查数据,评价了养分综合管理和有机生产两种减肥途径的环境减排效果。主要结果如下:1、苹果园养分投入量总体较高且不同产区间差异较大。我国主产区苹果园氮、磷和钾平均投入量分别为1056.12 kg N/ha、687.34 kg P2O5/ha和861.12 kg K2O/ha,以无机养分为主,化肥氮、化肥磷和化肥钾投入量占比高达81.02%、79.11%和81.65%;氮、磷养分投入量表现为山东和甘肃较高,辽宁和山西较低,钾养分则表现为山东较高,陕西和山西较低。与推荐施肥量相比,氮、磷和钾养分分别仅有17.84%、6.35%和17.54%的样本处于投入适宜水平,处于投入过量的样本比例则分别为70.24%、88.12%和56.39%。果园有机肥投入总体不高(9.2413.01 t/ha),平均为10.82 t/ha,13.91%的果园不施有机肥。2、苹果园氮磷养分的高投入带来较高的氮磷盈余和环境风险。苹果园氮平均盈余量为296.56 kg N/ha,总体表现为高环境风险,其中56.85%的样本处于高风险状态(盈余量>200 kg N/ha),低环境风险样本仅占20.35%(<150 kg N/ha)。苹果园磷平均盈余量为414.28 kg P2O5/ha,其中盈余量超过200 kg P2O5/ha的样本比重高达70.20%。根据磷盈余量和土壤速效磷含量的线性关系,各产区苹果园磷盈余量均超过了土壤磷素淋失风险临界值(5070 mg/kg)所对应的土壤磷盈余量(190.54326.28 kg P2O5/ha),全国平均磷盈余量是土壤磷素淋失风险临界值上限所对应的土壤磷盈余量的1.27倍,苹果园土壤磷素淋失环境风险大。化肥环境安全指数法结果表明,全国苹果园化肥环境风险指数平均为0.78,环境风险类型达到重度风险。从不同区域来看,环境风险指数最高的是甘肃,为0.81,环境风险类型为严重风险;环境风险指数较低的是辽宁和山西,分别为0.73和0.74,环境风险类型为中度风险;山东、河北和陕西的环境风险类型处于重度风险。3、根据农户调查数据结合文献资料数据,基于本地化参数,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法(LCA)定量了苹果生产系统的环境代价。生产单位产量苹果,我国苹果生产系统能源消耗、全球变暖潜力、环境酸化潜力和富营养化潜力分别为4597.79 MJ/t、1067.02 kg CO2-eq/t、5.73 kg SO2-eq/t和3.91 kg PO4-eq/t。不同产区间存在差异,各环境指标均表现为渤海湾产区<黄土高原产区。不同生产效率农户分组比较表明,低产低效组(LL)能源消耗、全球变暖、环境酸化和富营养化潜力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7、1.32、1.30和1.32倍,而高产高效组(HH)各环境代价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9.18%、34.30%、38.16%和34.22%。4、黄土高原产区6年59个试验点的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管理相比,以优化施肥数量、施肥品种、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以及优化果园土壤管理为核心的苹果养分综合管理实现减氮28.27%、减磷48.57%、减钾18.45%,增产12.77%,单位产量的能源消耗、全球变暖、环境酸化和富营养化潜力分别降低25.31%、28.51%、39.36%和37.78%。5、与常规苹果生产系统相比,有机生产系统具有较低的全球变暖潜力、水体毒性、人体毒性和土壤毒性,主要归因于有机生产不使用无机化肥和化学农药;但有机生产系统的能源消耗、环境酸化潜力和富营养化潜力分别比常规生产系统高8.89%、18.74%和26.91%,一方面是由于是有机生产体系产量较低,另一方面有机生产中有机肥的大量施用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有机生产系统中由有机肥大量使用引起的土壤毒性显着高于常规生产系统。

杨作龄,刘春光,梁翠玲,赵玲玲,王洁,刘宝华,李秀茹,高焕欣,肖会金[10](2015)在《国家禁用农药及常用无公害农药种类综述》文中研究表明对国家禁用农药及常用无公害农药种类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引导农药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生产、推广和使用安全、高效、经济的农药,促进农药品种结构调整步伐,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发展。

二、蔬菜果树上禁止使用的各种农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蔬菜果树上禁止使用的各种农药(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省果树农资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四川省果业发展特点及现状
    1.1 生产气候条件优越,水果品类丰富
    1.2 规模和产量连年增加,特色水果发展势头好
    1.3 发展劣势
2 四川省果树农资市场现状
    2.1 全国农资市场发展大背景
    2.2 四川省果树农资市场概况
        2.2.1 果树常见病虫害及农药概况
        2.2.2 四川省化肥施用概况
        2.2.3 四川省农资企业发展现状
3 四川省果树农资市场特点及发展对策分析
    3.1 从农业和果树种植结构来分析
    3.2 从病虫草害特征分析
    3.3 从农资企业销售渠道和推销模式分析
    3.4 从农民用药用肥水平和购买能力分析

(2)捕食螨与化学农药协同控制苹果害螨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绥螨的研究和应用
        1.1.1 国内对本土捕食螨的发掘研究
        1.1.2 国内对捕食螨的引进及应用
    1.2 叶螨抗药性研究进展
    1.3 捕食螨的联合应用现状
    1.4 杀螨剂的应用现状
    1.5 常用杀螨剂对捕食螨及叶螨的毒力研究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捕食螨及叶螨的田间种群动态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器材
        2.1.2 供试药剂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捕食螨及叶螨种类
        2.2.2 捕食螨及叶螨的种群发生动态
        2.2.3 哒螨灵处理对捕食螨及叶螨种群动态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在田间推荐剂量下杀螨剂对二斑叶螨的毒力效果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药剂
        3.1.2 供试虫源
        3.1.3 供试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杀螨剂对二斑叶螨的致死效果
        3.2.2 杀螨剂作用二斑叶螨后对后代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杀螨剂对不同捕食螨及不同地区叶螨的毒力测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杀螨剂对不同地区二斑叶螨种群的毒力测定
        4.2.2 常用药剂对不同地区山楂叶螨毒力测定
        4.2.3 常用农药对不同捕食螨种群的毒力测定
        4.2.4 杀螨剂对捕食螨及叶螨的毒性选择指数
    4.3 讨论
第五章 巴氏新小绥螨协同杀螨剂对二斑叶螨的控制效果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器材
        5.1.2 供试药剂
        5.1.3 供试虫源
        5.1.4 供试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当代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价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的起源
    2.1 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概况及产生背景
    2.2 中国传统生态农业思想对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影响
    2.3 日本现代农业对自然农法的回溯
        2.3.1 日本自然农法概况
        2.3.2 日本自然农法影响下的实践与经验
    2.4 欧美环境保全型农业理念在日本的引进与实践
第三章 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阶段
    3.1 确立阶段
        3.1.1 环境保全型农业思想在日本的兴起
        3.1.2 环境保全型农业政策的正式公布
    3.2 发展阶段:由政府主导的环境保全型农业
        3.2.1 环境保全型农业基本政策的实施
        3.2.2 环境保全型农业鼓励政策的推动与成果
    3.3 成熟阶段:由市场主导的环境保全型农业
        3.3.1 生态农业技术的创新发展
        3.3.2 生态认证体系的形成
        3.3.3 良好农业规范
第四章 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理念的演进
    4.1 减少化肥与农药
        4.1.1 病虫害综合管理技术体系
        4.1.2 病虫害综合管理措施
    4.2 “3R利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理念
        4.2.1 “3R利用”理念概况
        4.2.2 “3R利用”理念的具体措施
第五章 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动力机制的演进
    5.1 环境压力
        5.1.1 种植业的环境问题
        5.1.2 畜牧业的环境问题
    5.2 政府激励
        5.2.1 环境补贴制度
        5.2.2 科研与教育
    5.3 市场动力
第六章 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对我国的经验与启示
    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发展理念
    二、完善环保法律体系,严格执行环境法规
    三、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的支持作用
    四、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两种杀虫剂对两种蔬菜害虫的最低有效剂量及残留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仪器设备
    2.3 试验地概况
    2.4 试验设计
    2.5 施药时间与方法
    2.6 调查方法与取样
    2.7 农药残留分析方法
    2.8 色谱检测条件
    2.9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两种杀虫剂在三个地区对菜青虫及桃蚜的田间药效试验
        3.1.1 河北地区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对露地小白菜上桃蚜的药效试验
        3.1.2 河北地区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对露地甘蓝上桃蚜的药效试验
        3.1.3 海南地区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对露地小白菜上桃蚜的药效试验
        3.1.4 海南地区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对露地甘蓝上桃蚜的药效试验
        3.1.5 安徽地区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对露地甘蓝上菜青虫的药效试验
        3.1.6 安徽地区2.5%高效氯氟氰菊酯对露地小白菜上桃蚜的药效试验
        3.1.7 安徽地区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对露地甘蓝上桃蚜的药效试验
    3.2 两种杀虫剂的残留分析
        3.2.1 添加回收实验结果
        3.2.2 消解动态
        3.2.3 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在小白菜上残留分析
        3.2.4 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在甘蓝上的残留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地域间农药田间药效差异
    4.2 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吡虫啉对桃蚜和菜青虫的防治效果评价
    4.3 杀虫剂在小白菜和甘蓝上的降解动态
5 结论
    5.1 两种杀虫剂对不同地区桃蚜和菜青虫的最低有效作用剂量
    5.2 两种杀虫剂在小白菜和甘蓝上的残留动态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资助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常见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作用机理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方法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效果
        1.2.4 植物生长调节剂施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1.2.5 有关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特征
    2.3 植被特征
    2.4 水文状况
    2.5 地貌特征
    2.6 土壤类型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
    3.2 试验设计
    3.3 测定方法
        3.3.1 植物生长指标的测定
        3.3.2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
        3.3.3 植物养分含量的测定
        3.3.4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测定
        3.3.5 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防风固沙效果的风洞模拟
        3.3.6 土壤粒度参数的测定
    3.4 数据处理
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指标的影响
    4.1 对植株枝系特征的影响
        4.1.1 对植株地上部分形态的影响
        4.1.2 对植株分枝特征的影响
    4.2 对植株根系形态的影响
        4.2.1 对植株部分根系指标的影响
        4.2.2 对植株根系分支强度的影响
        4.2.3 对植株根尖数的影响
    4.3 对植株叶片特征的影响
    4.4 对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4.4.1 对植株鲜重和干重的影响
        4.4.2 对植株鲜干比的影响
        4.4.3 对植株根冠比的影响
    4.5 植物生长指标的综合评判
        4.5.1 植物生长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4.5.2 植物生长指标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4.5.3 植物生长指标TOPSIS法判读
    4.6 小结
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5.1 对植物光合指标的影响
        5.1.1 同一时间内光合指标的变化趋势
        5.1.2 不同时间内光合指标变化的趋势比较
        5.1.3 不同施药频次间光合特性指标的多重比较
        5.1.4 不同施药频次间光合特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2 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5.2.1 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
        5.2.2 植物应激性指标的变化趋势
        5.2.3 植株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
        5.2.4 不同施药频次间生理特性的多重比较
        5.2.5 不同施药频次间生理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5.3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综合评判
        5.3.1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典型相关分析
        5.3.2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5.3.3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TOPSIS法判读
        5.3.4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主成分分析
    5.4 小结
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养分的影响
    6.1 植物养分对不同施药频次和浓度的响应特征
        6.1.1 对植物全氮的影响
        6.1.2 对植物全磷的影响
        6.1.3 对植物全钾的影响
    6.2 不同施用时间对植物养分的影响
        6.2.1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氮的影响
        6.2.2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磷的影响
        6.2.3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钾的影响
    6.3 植物养分回收效率
    6.4 植物养分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6.5 小结
7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特征
    7.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浓度
        7.1.1 土壤中残留浓度分析
        7.1.2 植物中残留浓度分析
    7.2 不同时间内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动态特征
        7.2.1 土壤中残留动态特征
        7.2.2 植物中残留动态特征
    7.3 小结
8 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防风固沙效果
    8.1 大白刺构型对气流场的影响
        8.1.1 半球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8.1.2 扫帚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8.1.3 纺锤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8.2 大白刺构型对过境风速的影响
    8.3 大白刺构型的风速降低率
    8.4 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和集沙量
        8.4.1 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特征
        8.4.2 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量分布
    8.5 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径组成
    8.6 大白刺构型的分形维数特征
    8.7 小结
9 讨论与结论
    9.1 讨论
        9.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根系形态的影响
        9.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叶片衰老的延缓作用
        9.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中的降解和吸附性
        9.1.4 植物生长调节剂最佳施用方法与同类研究的对比
        9.1.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沙旱生灌木构型的影响
        9.1.6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其水分利用的关系
        9.1.7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其环境适应性
        9.1.8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工程治沙
    9.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农业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黄河流域自然与历史背景
    2.1 自然环境背景
        2.1.1 气候
        2.1.2 土壤
        2.1.3 河流
    2.2 社会历史背景
        2.2.1 政治经济概况
        2.2.2 人口流动概况
        2.2.3 技术选择与域外交流
    2.3 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农业系统
第三章 传统果园复合生产系统
    3.1 树粮结合
        3.1.1 树粮结合的历史渊源
        3.1.2 树粮结合的具体形式
    3.2 果蔬(果)结合
        3.2.1 果蔬(果)结合的历史
        3.2.2 果蔬(果)结合的表现形式
    3.3 种养结合
        3.3.1 种养结合的历史演变
        3.3.2 种养结合的实例
    3.4 思想表现
        3.4.1 树粮结合的思想
        3.4.2 果蔬(果)结合的思想
        3.4.3 种养结合的思想
第四章 传统果园林间管理技术体系
    4.1 繁育技术
        4.1.1 “种树”技术
        4.1.2 “栽树”技术
        4.1.3 “插树”技术
    4.2 花果管理技术
        4.2.1 授粉技术
        4.2.2 疏花、疏果技术
        4.2.3 其他花果管理技术
    4.3 修剪整形技术
        4.3.1 时间界定
        4.3.2 具体方法
    4.4 防虫技术
        4.4.1 生物防治
        4.4.2 物理防治
        4.4.3 农业防治
        4.4.4 药物防治
第五章 传统果园林下管理技术体系
    5.1 耕作技术
        5.1.1 深翻土地
        5.1.2 中耕除草
        5.1.3 果园覆盖
    5.2 施肥技术
        5.2.1 草木灰
        5.2.2 绿肥植物
        5.2.3 农家粪
    5.3 灌溉技术
        5.3.1 冬灌
        5.3.2 沟灌
        5.3.3 穴灌
    5.4 储藏加工技术
        5.4.1 干制法
        5.4.2 窖藏法
        5.4.3 作醋法
        5.4.4 酿酒法
第六章 传统果园民间乡土知识体系
    6.1 乡土知识
        6.1.1 与“天”相关的知识
        6.1.2 与“地”有关的知识
        6.1.3 与“人”有关的知识
    6.2 乡土文化
    6.3 体系的形成
        6.3.1 果农阶层
        6.3.2 文人阶层
        6.3.3 统治阶层
第七章 黄河流域传统果园的历史演变
    7.1 阶段性演变
        7.1.1 传统时期
        7.1.2 西方科学引进后
        7.1.3 现代农业反思阶段
    7.2 演变动因
    7.3 规律探析
第八章 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农业系统长期存在的原因与效应分析
    8.1 原因分析
        8.1.1 果园农业系统的特殊性
        8.1.2 坚持传统经营理念
    8.2 生态效应
        8.2.1 净化当地空气
        8.2.2 保持当地水土
        8.2.3 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
    8.3 经济效应
        8.3.1 果农收入
        8.3.2 社会收入
    8.4 社会效应
    8.5 文化效应
        8.5.1 饮食文化
        8.5.2 民间文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残留检测及对麦冬、三七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应用及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1.1 植物生长调节剂概述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应用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中药材质量及安全性影响
        1.4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限量标准和检测技术
        1.5 展望
    2 芸苔素内酯应用研究概况
        2.1 芸苔素内酯概述
        2.2 芸苔素内酯的应用
        2.3 芸苔素内酯的安全性评价
        2.4 展望
    3 多效唑应用研究概况
        3.1 多效唑概述
        3.2 多效唑的应用
        3.3 多效唑的安全性评价
        3.4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一章 道地药材栽培中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调查
    1 调查产地及药材品种
    2 调查方法
        2.1 药材种植地调查
        2.2 农药销售店调查
        2.3 相关人员调查
    3 调查结果
        3.1 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调查
        3.2 道地药材中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情况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常用中药材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检测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样品
        1.2 试剂
        1.3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2.3 LC-MS/MS分析条件
        2.4 方法学验证
    3 实验结果
        3.1 质谱条件的优化
        3.2 色谱条件的优化
        3.3 提取条件的优化
        3.4 方法学验证结果
        3.5 样品测定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生长发育和质量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样品
        1.2 试剂
        1.3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生物学性状及产量测定
        2.3 皂苷含量测定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农艺性状的影响
        3.2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成活率和产量的影响
        3.3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药材皂苷成分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多效唑对麦冬生长发育和质量的影响
    第一节 多效唑的残留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样品
        1.2 试剂
        1.3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2.3 LC-MS/MS分析条件
        2.4 方法学验证
        3 实验结果
        3.1 LC-MS/MS条件优化
        3.2 提取条件的优化
        3.3 方法学验证结果
        4 样品测定
        5 讨论
    第二节 多效唑对麦冬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样品
        1.2 试剂
        1.3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指标测定
        2.3 数据处理及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多效唑对麦冬株高性状的影响
        3.2 多效唑对麦冬块根性状的影响
        3.3 多效唑对麦冬产量的影响
        4 讨论
    第三节 多效唑对麦冬药材皂苷和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样品
        1.2 试剂
        1.3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2.3 LC-MS/MS分析条件
        2.4 方法学验证
        3 实验结果
        3.1 LC-MS/MS条件的优化
        3.2 提取条件的优化
        3.3 方法学验证结果
        3.4 样品测定
        4 讨论
    第四节 基于代谢组学的多效唑对麦冬药材代谢物影响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样品
        1.2 试剂
        1.3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2.3 LC-MS/MS分析条件
        2.4 非靶向代谢组数据处理
        2.5 代谢物定性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麦冬代谢图谱的建立
        3.2 代谢组学数据评估
        3.3 麦冬药材代谢物的鉴定
        3.4 鉴定过程及裂解途径的推测
        3.5 不同来源麦冬药材代谢物差异分析
        4 讨论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与展望
附录
    表S1 道地药材栽培中PGR应用调查
    表S2 480批中药材样品PGR和农药残留测定结果
    表S3 中药材PGR残留分析方法学实验数据
    表S4 不同来源麦冬药材样品中代谢物的峰面积
作者简历与研究成果
致谢

(8)新烟碱类农药的残留降解及在苹果加工过程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外苹果农药残留研究现状
    1.3 我国苹果农药残留研究现状及残留降解规律研究
        1.3.1 我国苹果农药残留现状
        1.3.2 我国苹果农药残留降解规律研究
    1.4 新烟碱类农药残留降解规律研究
    1.5 加工方式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影响
    1.6 科学问题的提出
    1.7 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目标
        1.7.2 主要研究内容
        1.7.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试剂
        2.1.2 试验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新烟碱类农药在苹果和土壤中残留降解动态试验方法
        2.2.2 新烟碱类农药在苹果不同加工过程中迁移转化的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6 种新烟碱类农药检测方法的建立
        3.1.1 6 种新烟碱类农药在苹果和土壤中高效液相检测方法的建立
        3.1.2 6 种新烟碱类农药在苹果加工过程中检测方法的建立
        3.1.3 小结
    3.2 6 种新烟碱类农药在苹果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膳食风险评估
        3.2.1 6 种新烟碱类农药在苹果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3.2.2 6 种新烟碱类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3.2.3 6 种新烟碱类农药在苹果中的最终残留量分析
        3.2.4 6 种新烟碱类农药在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析
        3.2.5 苹果中6 种新烟碱类农药膳食风险评估
        3.2.6 小结
    3.3 6 种新烟碱类农药在苹果加工过程中的迁移转化
        3.3.1 6 种新烟碱类农药在苹果干制过程中的迁移转化
        3.3.2 6 种新烟碱类农药在苹果罐头和果酱加工过程中的迁移转化
        3.3.3 6 种新烟碱类农药在果酒和果醋加工过程中的迁移转化
        3.3.4 小结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4.3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河北农业大学 二O一九届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论文答辩汇总表

(9)苹果生产系统养分投入特征和生命周期环境效应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苹果生产现状
        1.1.1 我国苹果种植面积、产量和区域
        1.1.2 国内外苹果产量差和肥料效率差
    1.2 我国苹果生产中养分不合理投入造成的环境问题
        1.2.1 土壤酸化
        1.2.2 耕层土壤氮和磷累积及深层淋失
        1.2.3 氨挥发和氮氧化物排放
    1.3 农业生产环境风险评价方法
        1.3.1 氮磷养分盈余法
        1.3.2 基于化肥环境安全阈值的环境风险评价法
        1.3.3 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法
        1.3.4 生命周期评价法
    1.4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思路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材与处理
        2.1.1 苹果园养分资源投入情况调查
        2.1.2 苹果生产系统生命周期环境代价基础数据调查
        2.1.3 苹果养分综合管理对苹果产量及环境效应的影响
        2.1.4 有机和常规苹果生产对生命周期环境效应的影响
    2.2 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2.2.1 氮磷钾养分资源投入量计算
        2.2.2 果园养分投入适宜程度评价
        2.2.3 氮磷养分盈余计算及环境风险评价
        2.2.3.1 氮磷养分盈余计算
        2.2.3.2 基于氮养分盈余和土壤磷含量的氮磷环境风险评价
        2.2.3.3 基于化肥环境安全阈值的环境风险指数
        2.2.4 生命周期环境效应评价(LCA)
    2.3 数据统计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苹果园养分资源投入特征
        3.1.1 氮养分投入特征
        3.1.1.1 氮养分投入量及氮肥种类
        3.1.1.2 氮养分投入适宜程度评价
        3.1.2 磷养分投入特征
        3.1.2.1 磷养分投入及磷肥种类
        3.1.2.2 磷养分投入适宜程度评价
        3.1.3 钾养分资源投入特征
        3.1.3.1 钾养分投入及钾肥种类
        3.1.3.2 钾养分投入适宜程度评价
        3.1.4 有机肥投入量及特征
    3.2 苹果园氮磷养分盈余及化肥环境风险定性分析
        3.2.1 基于氮磷养分盈余的氮磷环境风险
        3.2.2 苹果园化肥环境风险指数
    3.3 苹果生产系统生命周期环境效应评价
        3.3.1 苹果生产系统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生命周期清单
        3.3.2 环境效应潜力值
        3.3.2.1 能源消耗
        3.3.2.2 全球变暖
        3.3.2.3 环境酸化
        3.3.2.4 富营养化
        3.3.3 基于产量和氮肥效率的环境效应差及热点因子分析
    3.4 苹果养分综合管理环境效应减排效果评价
        3.4.1 不同管理策略对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
        3.4.2 不同管理策略下苹果生产系统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生命周期清单
        3.4.3 不同管理策略下苹果生产系统环境效应潜力值
        3.4.3.1 能源消耗
        3.4.3.2 全球变暖
        3.4.3.3 环境酸化
        3.4.3.4 富营养化
    3.5 有机苹果生产系统生命周期环境效应评价
        3.5.1 有机和常规生产系统投入和产出清单
        3.5.2 有机和常规苹果生产系统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生命周期清单
        3.5.3 有机和常规苹果生产系统环境效应潜力值
        3.5.3.1 能源消耗
        3.5.3.2 全球变暖
        3.5.3.3 环境酸化
        3.5.3.4 富营养化
        3.5.3.5 毒性潜力
        3.5.4 敏感性分析及减排潜力
4 讨论
    4.1 苹果园养分投入现状分析
    4.2 苹果园养分盈余与环境代价
    4.3 苹果生产系统生命周期环境代价、减排潜力及途径
        4.3.1 苹果生产系统生命周期环境代价和减排潜力
        4.3.2 苹果生产系统生命周期环境代价减排途径及效果
    4.4 苹果生产中养分资源管理建议与思考
    4.5 本研究不足之处及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国家禁用农药及常用无公害农药种类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名单
2 国家明文规定限制使用的农药
3 常用无公害农药种类
    3.1 杀虫、杀螨剂
        3.1.1 吡虫啉。
        3.1.2 啶虫脒。
        3.1.3 毒死蜱。
        3.1.4 辛硫磷。
        3.1.5 高效氯氰菊酯。
        3.1.6 甲氰菊酯。
        3.1.7 哒螨灵。
        3.1.8 螨死净。
        3.1.9 阿维菌素。
        3.1.1 0 灭幼脲。
        3.1.1 1 除虫脲。
        3.1.12虫酰肼。
        3.1.1 3 苦参碱。
        3.1.1 4 苏云金杆菌。
        3.1.1 5 石硫合剂。
    3.2 杀菌剂
        3.2.1 波尔多液。
        3.2.2 氢氧化铜。
        3.2.3 硫悬浮剂。
        3.2.4代森锌。
        3.2.5 代森锰锌。
        3.2.6 代森铵。
        3.2.7 福美双。
        3.2.8 多菌灵。
        3.2.9 甲基硫菌灵。
        3.2.1 0 乙磷铝。
        3.2.1 1 腈菌唑。
        3.2.1 2 烯唑醇。
        3.2.1 3 腐霉利。
        3.2.1 4 多抗霉素。
        3.2.1 5 农抗120。
        3.2.16农用链霉素。

四、蔬菜果树上禁止使用的各种农药(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省果树农资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 罗超,林玲. 中国果树, 2021
  • [2]捕食螨与化学农药协同控制苹果害螨的技术研究[D]. 洪影雪.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3]当代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研究[D]. 黄艺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4)
  • [4]两种杀虫剂对两种蔬菜害虫的最低有效剂量及残留动态分析[D]. 徐迪.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5]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D]. 王祯仪.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6]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农业系统研究[D]. 宋宁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7]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残留检测及对麦冬、三七质量的影响研究[D]. 张丽霞.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8]新烟碱类农药的残留降解及在苹果加工过程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D]. 卢海博.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4)
  • [9]苹果生产系统养分投入特征和生命周期环境效应评价[D]. 朱占玲. 山东农业大学, 2019
  • [10]国家禁用农药及常用无公害农药种类综述[J]. 杨作龄,刘春光,梁翠玲,赵玲玲,王洁,刘宝华,李秀茹,高焕欣,肖会金. 现代农业科技, 2015(05)

标签:;  ;  ;  ;  ;  

果蔬树上禁用的各种农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