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结构方程模型在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线性结构方程模型在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一、线性结构方程模型在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石兆峰[1](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张晗希[2](2021)在《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自杀死亡分布及相关疾病负担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RRT)能够抑制 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复制,促进机体免疫重建。通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不断降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以下简称 HIV 感染者)的病死率,但目前尚未找到治愈艾滋病的方法,HIV感染所致过早死亡或伤残及心理健康问题等给HIV感染者造成严重疾病负担。国内外研究均发现HIV感染者中抑郁、焦虑等症状出现比例均高于一般人群,但相关研究尚不多见。因此,中国HIV感染者心理健康问题及疾病负担亟待探索。目的:利用1993-2012年国家艾滋病病例报告数据,描述中国HIV感染者的流行特征和病死率变化;利用2013-2018年国家艾滋病病例报告数据,分析HIV感染者自杀死亡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综合国家艾滋病病例报告数据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估计HIV感染者期望生存时间,探索中国HIV感染者中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疾病负担。方法:1.基于“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数据,采用中断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探讨“四免一关怀”政策实施(2004年)前后我国HIV感染者报告病例病死率变化。2.利用2013-2018年病例报告数据,分别以省、市为单位对HIV感染者的自杀死亡特点、流行特征进行空间分析;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一般人口学特征、感染特征等个体因素对HIV感染者自杀死亡的影响;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索经济、交通、医疗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对HIV感染者自杀死亡的影响。3.根据HIV感染者自杀死亡的地区分布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选择研究现场,采用方便抽样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探讨HIV感染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医疗费用、治疗情况等因素。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HIV感染者心理特征间的相互关系。4.利用病例报告、死亡数据,估计2004、2012、2018年HIV感染者的期望生存时间及去自杀死因期望生存时间;以现场调查中CES-D量表所测量抑郁症状为主要指标进行失能权重估计,计算HIV感染者中心理健康问题所导致的疾病负担。结果:1.1993-2012年HIV感染者病死率变化:抗病毒治疗政策的实施降低了我国HIV感染者的艾滋病相关病死率。中断时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艾滋病相关病死率在1993-2003年间逐渐上升,在抗病毒治疗政策实施当年(2004年),艾滋病相关病死率下降(β=-1.530,p=0.155);政策实施后(2005-2012年),艾滋病相关病死率呈下降趋势(β=-0.926,p=0.005)。提示我国HIV感染者寿命在抗病毒治疗后有所延长。2.2013-2018年HIV感染者自杀死亡分布特征:(1)分布特点:HIV感染者自杀死亡地区分布与艾滋病总体流行特征的地区分布不一致。我国艾滋病高流行区集中云南、四川、广西等西南地区省份,自杀死亡率和自杀死亡比例较高省份集中在我国中部和南部地区省份。自杀死亡率前五位省份为湖北(113.57/万)、湖南(103.65/万)、安徽(96.08/万)、江西(51.98/万)、河南(41.90/万);自杀死亡比例前五位的省份为安徽(8.15%)、湖北(7.27%)、湖南(5.28%)、山东(4.78%)、江苏(4.59%)。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IV感染者自杀死亡率及自杀死亡比例呈现空间聚集性。我国中南部和东部地区为自杀死亡率和自杀死亡比例的热点区域,提示此类地区的自杀死亡为高高聚集区域;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及西南地区,属于低低聚集区域。(2)个体因素:低年龄及同性性行为感染是HIV感染者自杀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与50岁及以上HIV感染者相比,<30岁组(aOR=2.602,95%CI:2.200-3.078)、30~岁组(aOR=1.708,95%CI:1.490-1.957)、以及 40~岁组(aOR=1.518,95%CI:1.355-1.701)均为自杀死亡的危险因素。与异性性行为感染途径相比,同性性行为感染是自杀死亡的危险因素(aOR=1.776,95%CI:1.570-2.009)。(3)社会经济因素:经济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对自杀死亡比例的影响以负相关为主,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东部地区;交通水平与自杀死亡比例呈正相关,呈现中部地区高,向东北、西北地区逐渐减小;医疗卫生水平与自杀死亡比例呈负相关,从西南部地区向西北、东北地区逐渐增高。3.HIV感染者心理特征:按照自杀死亡分布分析结果,选择流行病学调查现场。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出现抑郁症状的比例为51.76%,最近半年有自杀意念的比例为23.08%。调查对象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进行排序中,压力来源首位为“感染HIV”的调查对象占比最高,为69.05%(667/966)。构建感知压力、应对、情绪稳定性与抑郁症状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情绪稳定性在感知压力与抑郁症状之间为完全中介效应关系。4.HIV感染者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疾病负担研究:(1)随着抗病毒治疗政策的持续实施与推广,HIV感染者期望生存时间有所延长。基于病例报告数据,按照抗病毒治疗实施后的不同时间点(2004年、2012年和2018年),计算HIV感染者各年龄组期望生存时间,根据各时间点自杀死亡数计算去自杀死因期望生存时间,比较两者差值,自杀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在2012年最高。(2)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的疾病负担估计:2018年新报告HIV感染者中,自杀死亡182人,所导致的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s)共计2275.98人年。其中,25~岁组(470.83人年)和45~岁组(677.84人年)YLLs较高,但15~岁组(211.22人年)所在总YLLs中占比最高(5.46%)。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获得2018年抑郁症状患病数估计值、失能权重估计值,计算HIV感染者的伤残损失寿命年(YLDs)为27563.54人年。其中,25~岁的YLDs最高,为6012.31人年,之后YLDs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结论:1.本研究基于国家艾滋病病例报告数据,发现抗病毒治疗政策实施后,我国HIV感染者生存时间延长。2.报告HIV感染者中,自杀死亡的地区分布与艾滋病总体流行特征的地区分布不一致,且呈现空间聚集性。自杀死亡的影响因素有个体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可为我国制定分区域防控策略和政策研究提供依据。3.首次采用多中心流行病学现场调查设计对HIV感染者人群2018年心理健康问题所致疾病负担进行估计,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和伤残损失寿命年分别为2275.98人年和27563.54人年。为我国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疾病负担研究提供本土化数据。为今后针对HIV感染者进行心理健康干预及收益评价提供线索。

冯林美[3](2021)在《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胃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预测模型构建》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基础,将社会支持概念体系引入应激理论框架,并从积极/消极应对方式视角,建立社会支持对胃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作用机制的理论假设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胃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对胃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并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假设模型进行验证,初步建立胃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预测模型,旨在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南昌市2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及1所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胃癌术后患者204名。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患者生存质量及相关因素进行研究,问卷内容包括五个部分:1.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对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资料、躯体症状等进行调查;2.医学应对方式问卷,整合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及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形成应对方式调查问卷,对患者应对方式进行调查;3.采用医疗社会支持量表(MOS-SSS-C)对患者社会支持水平进行调查;4.采用自护能力量表(ESCA)对患者自护能力进行调查;5.采用癌症患者生存质量量表(QLQ-C30)对患者生存质量进行调查。采用SPSS 22.0和Amo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胃癌患者术后躯体症状、医疗社会支持、应对方式、自护能力得分与生存质量得分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对胃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以躯体症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自护能力为自变量或潜变量的生存质量预测模型。结果:1.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医保类型、主要照顾者、职业、放化疗情况、血红蛋白水平对胃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产生显着影响(P<0.05),而性别、婚姻状况、月收入、居住地、BMI等因素对胃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无影响(P>0.05)。2.胃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总得分(971.4±215.1),躯体症状得分(26.95±9.515),医疗社会支持得分(53.38±16.54),积极应对方式(面对)得分(28.02±5.052),消极应对方式得分(回避及屈服)得分(32.5±4.993),自护能力得分(119.5±21.57)。生存质量总得分与自护能力(r=0.2972,P<0.0001)、医疗社会支持(r=0.1472,P=0.0366)、积极应对(r=0.2694,P<0.0001)得分呈显着正相关,与躯体症状(r=-0.4664,P<0.0001)、消极应对(r=-0.2328,P=0.008)得分呈显着负相关。3.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得出生存质量得分与积极应对、血红蛋白水平呈正相关,与躯体症状、消极应对、放化疗情况呈负相关。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分别为0.269、0.118、-0.432、-0.258、-0.132(P<0.05)。4.路径分析显示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对患者生存质量产生正向直接效应,效应值分别为0.155和0.281(P<0.05)。消极应对、躯体症状对生存质量有负向直接效应,效应值分别为-0.256、-0.427(P<0.05)。自护能力及社会支持可通过影响积极应对方式而对生存质量产生正向效应,自护能力及社会支持对积极应对的正向效应值分别为0.407和0.167(P<0.05)。躯体症状和社会支持可通过影响自护能力对生存质量产生效应,躯体症状和社会支持对自护能力的效应值分别为-0.302和0.368。结论:1.单因素分析得出: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医保类型、主要照顾者角色、职业、放化疗情况、血红蛋白水平、躯体症状、应对方式(积极应对、消极应对)、自护能力、医疗社会支持水平均对胃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产生影响。2.多因素分析得出:胃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包括躯体症状、应对方式(积极应对、消极应对)、放化疗情况、血红蛋白水平。3.躯体症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均对生存质量有直接预测作用;自护能力与社会支持以积极应对为中介变量,对生存质量产生间接效应,积极应对作为直接变量或中介变量对生存质量发挥重要调控作用。躯体症状与社会支持以自护能力为中介变量,通过应对方式对生存质量产生间接效应。因此,我们认为社会支持作为影响胃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应对方式/自护能力对生存质量结局产生影响,社会支持作为重要的缓冲系统,与压力源之间发生动态相互作用,以应对方式为中介,对胃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产生效应。该结论与本研究理论假设基本一致。

底会娟[4](2020)在《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研究 ——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文中认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世界各国教育的竞争实质就是师资的竞争。一个国家的教师质量如何,不仅直接影响着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还会间接影响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也因此,世界各国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把教育改革的目光和重点从“教育质量”延伸到“教师质量”,将提高教师质量和专业化水平,作为提高基础教育办学质量的突破口。2018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幼儿园教师质量,建立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然而,当前的幼儿园教师质量现状如何?能否担负起教育改革和时代发展的重任?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影响幼儿园教师质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如何有效支持和促进幼儿园教师质量的提高?为了回答上述问题,研究按照理论研究与实践检验相结合的原则,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研制了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和工具,以上海市为例,从上海市7个区81所幼儿园中抽取了1768位幼儿园教师进行质量监测,以全面了解和深度考察上海市幼儿园教师的质量状况和影响因素,为上海市幼儿园教师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本研究以文化存在论教育学为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在借鉴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设计流程及实施程序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的整体思路:核心概念界定-指标体系构建-监测工具研制-监测样本抽取-监测调查实施-监测数据分析-形成监测报告-提出对策建议等环节。研究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及项目分析、因素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文化存在论教育学思想下的幼儿园教师质量从“完整的人”的视角出发,认为幼儿园教师质量是教师满足教育教学及自我生命价值实现需要所应具备的能力、特质、品性等,集中体现为教师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和有效性。研究在明确幼儿园教师质量内涵的基础上,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结合国内外有关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的相关研究,初步凝练出幼儿园教师质量的构成要素,随后邀请专家对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进行修订,最终确定了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的五因素模型,即幼儿园教师质量由生存之基、专业之智、文化之品、自由之性、信仰之情五个一级维度构成。研究者在对幼儿园教师进行访谈的基础上,遵循自编与借鉴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编制了《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问卷》,在小范围试测后开展大范围问卷调查,经由项目分析、因素分析对问卷的框架和项目进行调整及验证,形成了具有较高信效度的正式问卷: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5,折半信度为0.94;探索性因素分析共提取五个因子,五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7.64%,五个公因子所包含的项目与问卷设计之初所预想的结构基本一致。同时,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假设模型指数均符合结构方程模型的建议值,且大部分指数都具有较高的拟合性,说明问卷具有一定的结构效度。运用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正式问卷对上海市幼儿园教师质量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上海市幼儿园教师的质量整体处于中上水平,幼儿园教师专业之智维度质量明显优于其他质量维度;2)专家教师、成熟教师相较于新手教师、经验教师的优势主要体现为教师的文化品性以及对职业的坚贞信仰;3)幼儿园教师质量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主城区幼儿园教师质量整体高于郊区幼儿园教师;4)公办幼儿园教师在教师质量的大部分维度优于民办幼儿园教师;不同园所等级的幼儿园教师质量整体呈现出由二级园-一级园-示范园递增的状态;5)从教师的人口学变量来看,随着教师年龄、教龄的增长、职称晋升、职务提高、学历提升、薪资水平的增加,幼儿园教师质量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幼儿园教师质量明显优于非学前专业幼儿园教师;优秀绩效的幼儿园教师质量明显高于普通绩效教师;6)幼儿园教师质量多元回归的结果表明,教师的职务、年龄、工作绩效、职称、学历、所在地域是影响幼儿园教师质量的重要因素。综上所述,本研究界定了幼儿园教师质量的内涵,构建了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研制了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分析了上海市幼儿园教师质量现状,提出了上海市幼儿园教师质量的提升路径。这些研究和发现对于更好的理解幼儿园教师质量及教师质量监测,为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作的开展和幼儿园教师质量提升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也为本领域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王若雅[5](2020)在《基于增长混合模型心衰患者报告临床结局动态轨迹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随着当今人们经济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健康的社会生活和工作方式愈加凸显,伴随着教育和医疗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群体越来越庞大。慢性心力衰竭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终末结局之一,对患者个人及家庭生活带来很大负担,病情长期迁延不愈,患者往往生存质量都比较低,且诊断和治疗的费用昂贵。本研究通过引入患者报告临床结局(PRO)来评估患者的生存质量,采用多水平模型分析PRO在纵向随访研究中的重复测量数据的影响因素分析,并进一步采用增长混合模型(GMM)识别具有不同特征的潜在患者亚群,以解决数据异质性的问题,并揭示患者院后PRO的变化轨迹规律,为不同风险度的患者提供个性化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为相关部门提出群体化干预措施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选择2014年1月1日-2019年10月31日明确诊断为心衰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住院时、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6个月、出院后12个月的PRO量表信息。通过两水平模型分析PRO总分、生理、心理、社会、治疗领域得分在个体水平及时点水平的影响因素;通过增长混合模型探索PRO总分、生理、心理、社会、治疗领域得分的真实变化轨迹,识别不同生存质量的潜在患者群,并进一步拟合影响因素分析中的显着变量作为协变量纳入增长混合模型,来确定不同患者的真实变化轨迹。结果:分别在PRO总分、生理、心理、社会、治疗领域得分上拟合线性、二次函数型、非定义曲线类型的2个、3个、4个潜在亚类模型,从拟合指标结果可知五种评分的最优无条件GMM模型分别为线性2个潜在亚类模型、非定义曲线类型的2个潜在亚类模型、非定义曲线类型的2个潜在亚类模型、线性2个潜在亚类模型、非定义曲线类型的3个潜在亚类模型;将两水平模型中对各评分影响最大的个体水平变量作为协变量纳入无条件GMM模型中,分别为年龄、性别、家庭收入、既往史,纳入协变量后的结果表明:根据PRO总分,患者被分为两类:缓慢上升组79人,27.431%;较快上升组209人,72.569%。根据生理领域得分,患者被分为两类:较快上升组197人,68.403%;缓慢上升组91人,31.597%。根据心理领域得分,患者被分为两类:下降组280人,97.222%;上升组8人,2.778%。根据社会领域得分,患者被分为两类:上升组277人,96.181%;下降组11人,3.819%。根据治疗领域得分,由拟合结果看,患者应当被分为三类,但由于其中一个类别数量太小,因此选择2个类别的模型,患者被分为两类:下降组48人,16.667%;较快上升组240 人,83.333%。结论:本研究通过探索心衰患者群中具有不同特征患者亚群,以识别群体异质性,了解个体生存质量变化趋势,探究患者出院后PRO随时间的变化轨迹规律,并进一步解释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有助于指导患者不同阶段生命历程中给予个性化干预措施,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有一定意义。

唐丹丹[6](2020)在《数据挖掘技术在新疆艾滋病预测与控制模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为了探讨数据挖掘技术在新疆艾滋病预测与控制中的应用,利用数据挖掘技术预测新疆艾滋病的流行趋势、监测HIV治疗与疾病进展、识别高危人群、分析高危行为等,为新疆艾滋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以2004-2016年新疆HIV月发病率样本数据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了单一ARIMA模型和组合ARIMAGARCH模型,对2004-2016年的新疆HIV月发病率数据进行拟合,评价模型预测效能,对新疆HIV月发病率进行1年的短期预测。2)以2007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的506例在新疆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儿童艾滋病患者的纵向随访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基线数据特征、不同治疗时间点,不同分组特征的抗病毒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了解研究对象抗病毒治疗的基线情况、免疫学效果、病毒学效果以及生长发育状况。采用广义估计模型分别对免疫学指标(CD4细胞计数)和生长发育指标(HAZ、WAZ)建立单因素和多因素的预测模型,找出影响新疆儿童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免疫学和生长发育的关键指标,评价治疗效果。3)以乌鲁木齐市2009-2015年3组高危人群(注射吸毒者、男男性行为者、女性性工作者)的哨点监测报告数据为研究对象,数据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性行为和血清学检测结果。然后以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等变量作为输入变量,是否感染HIV作为输出变量,建立三个数据集的四个预测模型。使用混淆矩阵、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精确率、召回率和ROC曲线下面积AUC等指标来评估模型分类性能,并分析预测变量的重要性。结果:1)预测了2017年1-12月新疆HIV的月发病率,结果显示新疆2017年1-12月的HIV月发病率呈现出逐月下降的趋势,组合模型ARIMA-GARCH修正了ARIMA模型的ARCH效应,预测精度高于单一ARIMA模型,并且能够较好的对新疆HIV月发病率进行短期预测。2)506例新疆儿童艾滋病患者的基线数据特征结果显示,其中男童258例(50.99%),平均年龄7.62岁,年龄分布以>5岁为主,感染途径以母婴传播为主,临床分期主要以I期,II期为主。治疗前CD4细胞个数异常率为58.89%,病毒载量异常率为51.28%。初始治疗方案以AZT+3TC+NVP/EFV为主。不同随访时间治疗情况主要结果显示:随着治疗时长的增加,治疗后的CD4细胞计数、血小板、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身高、体重、HAZ和WAZ是随着治疗的时长增加而增加的;病毒载量、白细胞、总淋巴细胞和临床表现及机会性感染是随着治疗时长的增加而递减的;血糖,血肌酐和血尿素氮随着治疗时长的增加呈现出波动变化的趋势。其中治疗时长为1年时CD4细胞计数平均增长177个/μL,与治疗前相比增加了47.58%。病毒载量从治疗前的平均病毒载量106500拷贝/ml下降到治疗时长为1年时的25拷贝/m,远低于病毒载量检测的最低下限指标50拷贝/ml。不同分组特征CD4细胞计数主要结果显示:治疗前后不同年龄段、不同开始ART年龄、不同基线CD4细胞计数分组、不同HAZ值分组以及不同初始治疗方案这几个分组的CD4细胞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CD4细胞计数均有增加,其中年龄分组≤5岁组平均增长高于>5岁年龄组;开始ART年龄分组≤5岁组平均增长高于开始ART年龄>5岁组;治疗前后不同基线CD4细胞计数分组中CD4细胞计数≥500组在治疗后平均增长最多;初始治疗方案分组中含ABC方案组平均增长最多。不同分组特征治疗前后HAZ值主要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基线CD4细胞计数、初始治疗方案,WHO临床分期以及复方新诺明使用情况这几个组的HAZ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HAZ值均有增加,其中女童组治疗后HAZ值平均增长高于男童组;>5岁年龄组治疗后的HAZ值平均增长高于≤5岁组;WHO临床分期III/IV期组的HAZ值平均增长高于I/II期组;复方新诺明使用组HAZ值平均增长高于不使用组。不同分组特征治疗前后WAZ值主要结果显示:性别、确诊到开始ART的间隔时间、基线CD4细胞计数、WHO临床分期和复方新诺明使用情况这几个分组的WAZ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女童组治疗后WAZ值增长高于男童组;确诊到开始ART的间隔时间≤6个月组治疗后WAZ值平均增长大于>6个月组;处于WHO临床分期III/IV期组的WAZ增长高于I/II期组;复方新诺明使用组WAZ值平均增长高于不使用组。CD4细胞计数多因素GEE模型结果显示:影响新疆儿童艾滋病患者免疫学效果的关键指标是治疗时长(年)和基线CD4细胞计数水平。HAZ值和WAZ值多因素GEE模型结果显示:影响新疆儿童艾滋病患者生长发育状况的关键指标是治疗时长(年)、年龄、开始ART年龄以及WHO临床分期。3)实验结果表明:随机森林算法得到了最优预测结果,对MSM数据集的诊断准确率为94.4821%,FSW数据集的诊断准确率为97.5136%,IDU数据集的诊断准确率为94.6375%。其次是k近邻算法,对MSM数据集的诊断准确率为91.5258%,对FSW数据集的诊断准确率为96.3083%,对IDU数据集的诊断准确率为90.8287%。再次是支持向量机,对三个数据集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4.0182%,98.0369%和91.3571%。决策树算法是四种算法中预测结果最差的,对MSM数据集的诊断准确率为79.1761%,对FSW数据集的诊断准确率为87.0283%,对IDU的诊断准确率为74.3879%。随机森林模型自变量的重要性得分表明,在乌鲁木齐市三个高危人群中,年龄是识别HIV感染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第一部分研究建立的ARIMA-GARCH联合模型能够较好的拟合预测新疆HIV的月发病率数据,消除样本数据序列的ARCH效应,修正了ARIMA模型的不足,也较好地保留了新疆HIV月发病率预测的数据趋势。第二部分研究建立的广义估计模型找出了影响新疆儿童艾滋病患者免疫学和生长发育的主要危险因素,克服了其他方法对数据要求严格、无法分析多个不同时间点不同测量指标相关性的缺陷,能够较好地对新疆儿童艾滋病患者的治疗随访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推断。第三部分建立的高危人群HIV易感者的识别模型可以根据某些重要属性准确地识别疾病。三部分的研究均表明数据挖掘技术作为一种辅助疾病筛查和诊断的新方法,可以帮助医务人员从大量的信息中快速筛查和诊断艾滋病,监测HIV治疗与疾病进展、识别高危人群,为艾滋病的防控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

张慧敏[7](2019)在《基于联合模型的纵向和生存数据统计方法探讨》文中提出目的:在医学研究中,许多研究在收集生存数据时,会同时采集随时间变化的纵向数据。一般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纵向数据在时间上的轨迹变化,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或参数模型分析生存数据的影响因素。但纵向数据和生存数据之间往往存在相关性,单独分析可能会导致模型回归系数或标准误的偏差。本研究旨在以临床试验中收集到的Ⅱ、Ⅲ期胃癌患者手术后接受不同处理措施的复发转移或死亡数据为例,同时考虑不同时点的生存质量,应用联合模型研究对两种不同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方法:资料来源于9家医院483例Ⅱ、Ⅲ期胃癌患者,对照组为放化疗,试验组为化放疗结合中药汤剂,主要指标为无进展生存期。最长随访时间为9.39年,中位随访时间为4.64年,于0、3、6、9、12、15、18周共7个时间点测量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命质量测评量表。首先利用纵向数据的混合效应模型分析总健康状况评分随时间上的变化,再利用Cox回归与参数回归方法分析无病生存期的影响因素,最后根据混合模型的影响因素与生存分析的影响因素构建联合模型。本研究利用SAS 9.4软件及R 3.5.2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结果:主要结果如下:(1)混合效应模型结果对于结构协方差阵的选择中,利用BIC最小的原则将水平1与水平2的协方差矩阵定为非结构化协方差阵。在混合效应模型中,组别与时间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9995)。最终混合效应模型中,考虑的随机效应为截距与随访时间,固定效应为年龄、组别、时间、时间*时间、胃癌分期,对应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84、-5.716、0.513、-0.009及-1.982(IIIa与II)、-2.038(IIIb与II)。水平1上随机效应的相关系数矩阵看,绝大多数的相关系数大于0.3。水平2的截距与时间的随机效应相关系数为-0.6573。(2)生存分析结果Cox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肿瘤复发转移的风险比及95%CI为0.678(0.517,0.888);IIIa期与II期为2.001(1.342,2.982),IIIb期与II期为1.541(0.898,2.646);淋巴结节阳性分级N1期与N0期为1.208(0.761,1.917),N2期与N0期为2.062(1.121,3.792)。由Kaplan-Meier曲线、log[-logS(t)]曲线及时协变量法可知,组别、肿瘤淋巴结节阳性分级、肿瘤分期满足Cox比例风险模型的PH假定。参数回归法(指数模型、威布尔模型及对数正态)三个结果较为相似,但对数正态的BIC指数最小。其回归系数与Cox回归模型相差不大。(3)联合模型考虑纵向数据的影响因素为年龄、组别、时间、时间*时间、胃癌分期,生存数据的影响因素为组别,肿瘤分期及淋巴转移三个因素,构建四种联合模型分析进行分析,根据BIC最小得到,联合模型中生存子模型为Cox比例风险模型的模型最优。纵向子模型,年龄、组别、时间、时间*时间、胃癌分期的系数为-0.118、-3.594、0.499、-0.010及-1.294(IIIa与II)、-1.124(IIIb与II)。生存子模型的组别风险比及95%CI为0.674(0.524,0.867);IIIa期与II期为1.921(1.312,2.814),IIIb期与II期为1.508(0.892,2.549);淋巴结节阳性分级N1期与N0期为1.182(0.815,1.716),N2期与N0期为2.014(1.161,3.495)。联合模型中建立的纵向协变量4)()与风险事件的关系参数α为-0.0016(P<0.05),风险比及95%CI为0.998(0.997,1.000)。结论:对于纵向分析,混合模型较好地处理了缺失值问题,同时考虑了纵向轨迹的变化,本研究中,总健康情况评分随时间呈现非线性的变化,且基线评分与变化趋势呈现负相关。本数据的Cox回归模型与参数回归模型结果较为相似。利用联合模型较好地处理了纵向测量过程和风险之间存在的关联性,联合建模能有效地分析数据、充分地利用信息。

陈丽萍[8](2019)在《基于MIMIC结构方程模型的高血压患者生命质量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全国多中心数据资料,描述不同变量特征下高血压患者生命质量现状;比较样本高血压患者生命质量简单均值与因子加权值之间;分析影响样本高血压患者各维度生命质量的相关因素,比较倾向指数匹配后的样本城市与农村高血压患者各维度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及系数大小;为完善我国高血压患者社区规范化管理,切实改善高血压患者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基于文献研究和相关统计学方法,结合倾向指数匹配法和多指标多因素结构方程模型(MIMIC SEM),及世界卫生组织生命质量简表(WHOQOL-BREF),利用来自14个省(市/自治区)、38个分中心区/县,35岁以上、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资料完整的28226份样本资料,描述不同变量特征下高血压患者生命质量现状;基于倾向指数匹配法(1:1),对城市和农村高血压患者进行匹配;基于MIMIC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样本高血压患者各维度生命质量的相关因素。结果本次研究样本28226人,高血压患者10900人,非高血压人群17326人,高血压患病率38.6%。对于全样本高血压患者,民族因素是生理、心理和环境维度生命质量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影响系数分别为0.20、0.18、0.19;受教育状况是社会关系维度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影响系数为0.14;饮酒对高血压患者各维度生命质量的影响方向具有差异,对生理维度生命质量的影响系数为-0.16,对心理和社会关系维度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15和0.10。经过1:1倾向指数匹配后,共有9566例样本(4783:4783)纳入研究。对于样本城市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治疗是影响生理维度的最主要因素,影响系数0.26,民族是影响心理和环境维度生命质量的最主要因素,影响系数均为0.27,一年内是否有住院是影响社会关系维度的最主要因素,影响系数为0.23。对于样本农村高血压患者,教育是影响生理、心理和环境维度生命质量的最主要因素,影响系数分别为0.28、0.25、0.20,婚姻状态是影响社会关系维度生命质量的最主要因素,影响系数为-0.19。在生理维度,人均GDP对城市高血压患者的影响系数比农村高血压患者大0.125;受教育状况对农村高血压患者的影响系数比城市高血压患者大0.11。在心理维度,受教育状况对农村高血压患者的影响系数比城市高血压患者大0.12;婚姻状况对农村高血压患者的影响系数比城市高血压患者大-0.062。在社会关系维度,人均GDP对城市高血压患者的影响系数比农村高血压患者大0.156;婚姻状态对农村高血压患者的影响系数比城市高血压患者大-0.08。在环境维度,受教育状况对农村高血压患者的影响系数比城市高血压患者大0.08。结论高血压患者生命质量简单均值与因子加权值存在一定差距,其中社会关系维度差距最大。对全样本高血压患者,各维度生命质量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同中存异。民族因素是影响生理、心理和环境维度的最主要因素,受教育状况是影响社会关系维度的最主要因素。饮酒不利于样本高血压患者生理维度生命质量改善,但有利于心理和社会关系维度生命质量改善。样本城市与农村高血压患者对应维度生命质量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及系数存在差异。对于样本农村高血压患者,教育状况是影响样生理、心理和环境维度生命质量的最主要因素,婚姻状态是影响社会关系维度生命质量的最主要因素;对于样本城市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治疗是影响生理维度生命质量的最主要因素,民族差异是影响心理和环境维度生命质量的最主要因素;一年内是否有住院是影响社会关系维度生命质量的最主要因素。医保类型是影响样本农村高血压患者生理和心理维度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

王威[9](2019)在《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突变理论的艾滋病感染者/患者自杀行为的相关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应用极大提高了艾滋病感染者/患者(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PLWHA)的期望寿命,但普遍存在于PLWHA人群中的自杀行为给他们的生命带来新的威胁,自杀已经成为目前的艾滋病相关研究的新方向。对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研究是研究自杀行为和有效预防自杀死亡的关键所在,而寻找新的研究理论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该人群的自杀行为是目前PLWHA人群自杀研究的重点。社会资本理论是近年来政治学、经济学、行为学等众多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在解决各种社会及行为问题上显示了巨大的功效和作用。同样,对于艾滋病以及自杀这些社会性问题,社会资本理论将会发挥独特的作用。另一方面,从非线性视角研究行为问题成为行为领域研究的热点,自杀行为也逐渐被相关研究者认为是一种非线性不连续的行为过程。这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非线性研究理论就是突变理论,而基于突变理论的尖点突变模型能够很好的定量计算影响因素对自杀行为的预测作用。目前对于PLWHA人群自杀行为的社会资本研究及突变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亟需进行系统地研究以填补这一空缺。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是了解PLWHA人群自杀行为现状及其相关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情况,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突变理论,从线性以及非线性视角分析社会资本及相关心理因素对PLWHA自杀行为的影响,为探索新的针对该人群的自杀行为预防和干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在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就诊和接受随访治疗的PLWHA作为研究对象,对符合纳入标准的523名PLWHA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职业等)、艾滋病相关特征(感染途径、感染时间、抗病毒治疗时间、CD4、健康状况、疾病告知等)、心理特征(歧视感知、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及心理韧性)、社会资本状况以及自杀行为状况(主要包括确诊后自杀意念、自杀未遂,近一个月自杀意念)。利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χ2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及多元Logistic回归等统计分析;AMOS.24.0软件用于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R软件“Cusp”程序包用于尖点突变模型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1.研究对象基本特征:本次调查对象平均年龄34.3±11.7岁(16-73岁),调查对象性别主要为男性(93.5%),女性仅占6.5%;民族大多数为汉族(95.0%)。调查对象户口所在地以武汉市为主,占65.6%。来自城市和农村的PLWHA分别占到69.0%和31.0%。调查对象58.2%为大专及以上学历,绝大多数(62.8%)PLWHA未婚;69.1%(n=355)的调查对象的职业为在业,职业为学生的占8.4%。在月收入上不足3000元几乎占一半(48.2%),50.5%的调查对象以同性性取向为主。322人(61.6%)通过同性恋接触感染HIV,从HIV+诊断到问卷调查的平均时间为1.6(0.7,3.1)年;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平均持续时间为1.1(0.4,2.2)年,CD4细胞计数的平均值为395,健康状况自评为良好的人占47.4%。调查对象的社会资本量表得分总分均值为22.79±5.74分。四个维度中,社会网络平均得分最高,为5.93±2.10分;社会信任平均得分最低,为5.52±1.85分。2.PLWHA自杀行为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对象中,确诊后有自杀意念的人数为173人,占33.0%,有自杀未遂的占13.7%(n=72),最近一个月有自杀意念的占12.2%(n=64)。确诊后自杀意念多的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龄在35-44岁(OR=2.34)和学生(OR=2.55)是确诊后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社会资本(OR=0.95)、高歧视感知(OR=1.70)、PTSD症状(OR=3.94)、低心理韧性(OR=1.60)同样被发现与确诊后自杀意念有关(P<0.05)。确诊后自杀未遂的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龄在35-44岁(OR=2.49)、社会资本(OR=0.94),高歧视感知(OR=2.42),PTSD症状(OR=3.33)显着影响自杀未遂的发生。近一个月自杀意念的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健康状况自评差(OR=2.84),PTSD症状(OR=4.10)对近一个自杀意念有显着影响。总体自杀的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了年龄(β=0.016,P=0.011)、自评健康状况(β=-0.198,P=0.014)、社会资本(β=-0.027,P=0.003)及其两个维度社会网络和社会信任、PTSD(β=0.037,P<0.001)以及心理韧性(β=-0.013,P=0.013)是影响PLWHA自杀行为的主要因素。3.社会资本影响PLWHA自杀行为的中介效应分析:单变量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当在社会资本与自杀行为之间分别加入PTSD、歧视感知和心理韧性时,PTSD与歧视感知、心理韧性均起到中介变量的作用,中介效应分别为-0.140,-0.106,-0.029。在多变量综合路径分析中,社会资本对自杀行为的影响总作用大小为-0.111,均为间接作用;歧视感知间接影响自杀行为,作用大小为0.274;心理韧性间接自杀行为,总作用大小为-0.069;PTSD直接影响自杀行为,作用大小为0.495。社会资本影响自杀行为的具体心理路径为社会资本通过影响歧视感知和心理韧性,进一步影响PTSD,最后导致自杀行为的发生。4.PLWHA自杀行为的尖点突变模型分析:当用社会资本与歧视感知去预测PLWHA自杀行为时,模型中社会资本为正则因子,歧视感知为分裂因子。在使用直接法初步证明尖点突变模型的可行性后,多元随机尖点突变模型结果显示,控制了相关变量后的尖点突变模型拟合效果(R2=0.483,AIC=1014,BIC=1052)要优于线性回归模型(R2=0.127,AIC=1507,BIC=1537)。社会资本与自杀行为呈显着负相关(a1=-0.260,P<0.01),歧视感知与自杀行为呈正相关(b1=0.548,P<0.001),社会资本与自杀行为的关系被歧视感知所分裂。研究结论:(1)PLWHA人群自杀行为发生率较高,年龄、自评健康状况与自杀行为显着相关,高歧视感知、PTSD症状、低心理韧性是影响自杀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2)社会资本与PLWHA自杀行为显着相关,社会资本越高,自杀行为发生率越低;社会资本维度中较大的社会网络及较高的社会信任对PLWHA自杀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歧视感知、心理韧性与PTSD在社会资本影响PLWHA自杀行为中起到中介作用,社会资本可通过降低PLWHA的歧视感知和提升其心理韧性,进而减轻PTSD症状,最后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4)社会资本与PLWHA自杀行为的线性关系只在有限条件下成立,PLWHA自杀过程更多的是非线性和不连续的。(5)无论线性模型或者非线性模型的结果均提示PLWHA自杀预防的重要性在于增强此类人群的社会资本以及减少歧视感知。

张文承[10](2019)在《辽宁省农村人群生命质量和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及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我国既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的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农村在公路、交通工具、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变化尤为突出,这些变化深深地影响了几代农民,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对基本生活的需求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人们将更多的焦点聚集在农村人群的健康相关问题上。农村人群每个个体的生命质量,严重影响着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的发展实力,所以对农村人群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生命质量内涵丰富,是人们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感受和理解,包括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社会关系等。影响生命质量的因素众多,其中慢性疾病和经济收入成为两大主要因素,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也对自身生命质量的提高有着强烈的要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心理因素对于生命质量的作用逐步凸显出来。有研究显示物质生活的丰富使得人们在精神层面上开始感到日益空虚,社会进步的一个弊端就是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大,人们内心的孤独感也越发强烈。本研究选取农村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从心理角度出发,从不同人口学特征、不同生活行为方式和不同健康状况入手,研究农村人群生命质量、孤独感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孤独感对人群生命质量的影响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更好地把握现在社会中生命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为制定卫生政策和合理利用卫生资源提供依据,为提高农村人群生命质量、缩小城乡差距做贡献。研究对象和方法:本次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以辽宁省农村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4月至8月随机抽取辽宁省丹东市的15个乡镇和3个街道的农村社区居民,在取得研究对象知情同意的前提情况下填写横断面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580份回收有效问卷1422份,有效回收率为90.69%。问卷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般情况调查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和UCLA孤独量表。调查前需要对调查员进行培训,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的方式,如有特殊情况,在阅读理解问卷并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可由调查员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1.当地居民或者长期居住在当地;2.农村户口;3.无认知障碍;4.知情同意参加本研究。本研究的数据分析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第二部分为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分析,第三部分为生命质量、孤独感及影响因素作用的路径分析。首先运用内部一致性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各个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然后对农村人群的生命质量和孤独感进行描述性研究,通过T检验、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的统计方法探讨生命质量、孤独感的主要影响因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村人群生命质量、孤独感和人口学特征进行建模假设并验证,验证生命质量、孤独感和人口学特征之间的路径作用关系。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录入和分析,用Amos17.0进行数据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本次参加调查的农村人群共有1422人,WHOQOL-BREF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947,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4个领域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786、0.836、0.877和0.877,探索性因子分析显示KMO检验为0.950,Bartlett’s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276,表明该量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提取公因子数量为4个,与量表维度相同,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7.72%,共解释了67.72%的变异,显示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UCLA孤独感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838,表明此量表信度较高。通过T检验、方差分析方法分别对生命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辽宁省农村人群男性生命质量各领域得分均低于女性;18-35周岁年龄组的生命质量得分最高,并随着年龄增长得分逐渐降低;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生命质量得分最低,并随着学历水平升高而升高;未婚人群的生命质量得分最高,其次是已婚人群,离异或丧偶人群的生命质量得分最低;与家人同住的人群其生命质量得分高于不与家人同住的人群;家庭人均月收入小于500元的人群生命质量得分最低,随着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增多,4个领域生命质量得分逐渐变高;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生命质量得分高于不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睡眠状况良好的人群的生命质量得分高于睡眠状况不好的人群;有精神创伤的人群生命质量得分低于没有精神创伤的人群;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生命质量得分低于不患慢病的人群。多元线性回归的统计方法结果表明睡眠状况、收入、学历、居住类型、体育锻炼、年龄、精神创伤、患病情况是生命质量生理领域的影响因素;睡眠状况、学历、居住类型、患病情况、精神创伤、性别、体育锻炼、收入是生命质量心理领域的影响因素;睡眠状况、收入、学历、精神创伤、居住类型、性别、年龄、体育锻炼是生命质量社会关系领域的影响因素;睡眠状况、学历、收入、体育锻炼、居住类型、精神创伤是生命质量环境领域的影响因素。通过T检验、方差分析方法分别对孤独感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辽宁农村人群男性孤独感得分高于女性;18-35周岁年龄组的孤独感得分是最高的,对于孤独的感受最强烈,随着年龄增长,孤独感得分先降低后升高,35-50岁之间年龄组处于谷底;吸烟人群的孤独感得分高于不吸烟人群;饮酒人群的孤独感得分高于不饮酒人群;不与家人同住的人群其孤独感得分高于与家人同住的人群;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孤独感得分高于不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睡眠状况良好的人群孤独感得分低于睡眠状况不好的人群;有精神创伤的人群孤独感得分高于没有精神创伤的人群;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孤独感得分高于不患慢病的人群。多元线性回归的统计方法结果表明睡眠状况、精神创伤、年龄、饮酒、居住类型、学历、体育锻炼是孤独感的影响因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生命质量、孤独感和人口学特征进行建模假设验证,结果显示孤独感同生命质量各维度之间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因子载荷为-0.42;睡眠质量跟生命质量呈正相关,因子载荷为0.15;学历、年龄和家庭人均月收入可以形成基本特征同生命质量呈负相关,因子载荷-0.29,精神创伤和患病情况可以形成身心健康同生命质量呈负相关,因子载荷-0.23。结论:1.总体来说,本次研究采用的WHOQOL-BREF量表和UCLA孤独感简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农村人群女性、18-35周岁、学历高、未婚、同家人同住、收入高、进行体育锻炼、睡眠良好、未有精神创伤和慢性疾病的人群,生命质量得分较高,生命质量较好。3.农村人群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年龄、学历、收入、居住类型、睡眠状况、体育锻炼、精神创伤和患病情况。4.农村人群睡眠质量差、有过精神创伤、18-35周岁年龄组、饮酒、不同家人同住、开展体育锻炼的人群,孤独感得分较高,有强烈的孤独感。5.孤独感的影响因素有:睡眠状况、精神创伤、年龄、饮酒、居住类型、学历、体育锻炼。6.农村人群生命质量和孤独感呈负相关关系,孤独感同睡眠情况、学历、年龄、家庭收入、患病情况和精神创伤等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影响个体生命质量。7.本研究为制定卫生政策和合理利用卫生资源提供依据,为提高农村人群生命质量,缩小城乡差距做贡献。

二、线性结构方程模型在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线性结构方程模型在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2.1 资料与方法
        2.2 研究结果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3.1 资料与方法
        3.2 研究结果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4.1 资料与方法
        4.2 研究结果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5.1 资料与方法
        5.2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2 系统设计方法
        2.1 整体设计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2.3 系统搭建工具
        2.4 运行环境
    3 研究结果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结果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自杀死亡分布及相关疾病负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现状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设计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设计
        (二) 技术路线
    三. 数据来源
        (一) 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
        (二)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四. 数据质量控制
        (一) 病例报告数据质量控制
        (二) 现场调查数据质量控制
    五. 数据整理与分析
        (一) 病例报告数据分析
        (二) 现场调查数据分析
        (三) 疾病负担计算
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 病例报告数据分析
        (一) 数据质量评估
        (二) 1993-2012年流行特征与病死率变化
        (三) 2013-2018年HIV感染者自杀死亡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二. 现场调查数据分析
        (一) 流行病学现场调查一般情况
        (二) 心理因素间相互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
        (三)讨论
    三. 疾病负担估计
        (一) 死亡率及死亡比例
        (二) 期望生存时间
        (三) 心理相关疾病负担
        (四) 经济负担
        (五)讨论
研究结论
创新点和局限性
    一. 研究方法的意义和评价
    二. 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性
        (一) 创新点
        (二)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及HIV感染者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致谢

(3)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胃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预测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相关概念
        1.3.1 胃癌
        1.3.2 生存质量
        1.3.3 社会支持理论
        1.3.4 理论框架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剔除标准
        2.1.4 样本量计算
        2.1.5 抽样方法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回顾法
        2.2.2 半结构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研究工具
        2.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2.2.6 资料收集
        2.2.7 质量控制
        2.2.8 伦理问题
第3章 结果
    3.1 胃癌患者术后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结果
        3.1.1 胃癌患者术后一般人口学资料
        3.1.2 胃癌患者术后临床资料
    3.2 胃癌患者术后躯体症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自护能力及生存质量得分
        3.2.1 胃癌患者术后躯体症状得分
        3.2.2 胃癌患者术后医疗社会支持得分
        3.2.3 胃癌患者术后应对方式得分
        3.2.4 胃癌患者术后自护能力得分
        3.2.5 胃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得分
    3.3 胃癌患者术后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对生存质量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3.4 胃癌患者术后躯体症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自护能力与生存质量相关性分析
    3.5 胃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3.6 胃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3.6.1 躯体症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自护能力、生存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3.6.2 初步拟合模型构建
        3.6.3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分析
        3.6.4 胃癌患者术后结构方程模型
第4章 讨论
    4.1 胃癌患者术后一般资料、临床资料现状分析
    4.2 胃癌患者术后躯体症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自护能力、生存质量现状分析
    4.3 胃癌术后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对生存质量的影响分析
    4.4 胃癌患者术后躯体症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自护能力对生存质量的影响分析
    4.5 胃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4.6 胃癌患者术后躯体症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自护能力与生存质量的路径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本研究创新性与局限性
        5.2.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5.2.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胃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及评价工具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4)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研究 ——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时代性:质量监测的时代背景及国家对教育质量监测的重视
        二、重要性:幼儿园教师质量是决定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三、必要性:对幼儿园教师质量进行监测是提高教师质量的重要途径
        四、可能性:相关法律文件的颁布为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提供政策支持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幼儿园教师质量的概念探析及维度划分
        二、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及评价相关研究
        三、幼儿园教师质量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四、幼儿园教师质量的保障机制相关研究
        五、对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反思与述评
    第三节 核心概念辨析与界定
        一、核心概念辨析
        二、核心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设计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与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的新视角:文化存在论教育学
    第一节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思想渊源及理论阐释
        一、文化存在论教育学思想的源起:达沃斯之辨
        二、文化存在论教育学思想的理论奠基:存在主义哲学
        三、文化存在论教育学思想的理论借鉴:众多哲学流派的精华
    第二节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下幼儿园教师质量的内在寻绎
        一、生命存在:关注教师作为“完整的人”的生存与发展
        二、文化养成:关注文化对教师内在心灵的滋养和陶冶
        三、关系营造:教育是一场充满“境遇”的人生旅程,要重视关系的营造
        四、自由精神:让教师心灵成长与精神解放有迹可循
        五、信念使命:教师自主、内生性的成长与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三节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下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的应然转向
        一、监测目的:指向幼儿园教师质量的诊断、指导与改进
        二、监测标准:基于对幼儿园教师质量的“总体性”把握
        三、监测过程:彰显幼儿园教师在监测与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四、监测结果:重视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结果的反馈与应用
第三章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建构
    第一节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目标导向性(GOAL ORIENTED)
        二、科学客观性(SCIENTIFIC OBJECTIVE)
        三、具体可测性(SPECIFIC TESTABILITY)
        四、文化适宜性(CULTURAL SUITABILITY)
    第二节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建构与修订
        一、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初步建构
        二、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专家修订
第四章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编制及模型验证
    第一节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的编制
        一、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的编制原则
        二、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的初步编制
        三、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的评估与试测
    第二节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的修订
        一、研究对象及抽样设计
        二、数据收集及质量控制
        三、项目分析
        四、探索性因素分析
        五、验证性因素分析
        六、问卷信效度检验
第五章 幼儿园教师质量现状调查与差异分析
    第一节 幼儿园教师质量现状的调查设计
        一、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目的
        二、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对象
        三、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
    第二节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现状分析
        一、幼儿园教师质量的总体特征分析
        二、幼儿园教师质量的类型差异分析
        三、幼儿园教师质量的区域差异分析
        四、幼儿园教师质量的园所差异分析
        五、幼儿园教师质量的人口学差异分析
        六、幼儿园教师质量的多元回归分析
    第三节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研究讨论与结论
        一、幼儿园教师的专业之智质量维度优于其他质量维度
        二、幼儿园教师质量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中心城区教师质量略显优势
        三、幼儿园教师质量在教师个人自然属性上存在诸多差异
        四、幼儿园教师质量在教师个人社会属性上存在诸多差异
        五、幼儿园教师质量在教师的单位属性上存在诸多差异
        六、不同维度教师质量影响因素既有共同点也有特定性
第六章 幼儿园教师质量提升对策建议
    第一节 经由“情感与关怀”,提升幼儿园教师的生命自觉和生存质量
    第二节 经由“反思与实践”,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能和实践智慧
    第三节 经由“陶冶与唤醒”,提升幼儿园教师的文化品性和文化底蕴
    第四节 经由“自由与解放”,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利与意识
    第五节 经由“熏陶与化育”,提升幼儿园教师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坚贞信仰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之处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明确了幼儿园教师质量的内涵
        二、构建了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
        三、研制了具有较高信效度的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
        四、分析了上海市幼儿园教师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五、探索了建设和提升幼儿园教师队伍质量的对策建议
    第二节 不足之处与展望
        一、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模型
        二、进一步探究幼儿园教师质量影响因素
        三、进一步深入应用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模型
        四、进一步提高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参考文献
    A 普通图书类
    B 期刊杂志类
    C 学位论文类
    D 电子文献类
    E 其他类
附录
    附录A 研究工具
    附录B 专家咨询工具
    附录C 数据收集工具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基于增长混合模型心衰患者报告临床结局动态轨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
1 数据来源
    1.1 研究对象
    1.2 调查内容
    1.3 质量控制
2 理论与方法
    2.1 存在异质性的心衰患者报告临床结局量表潜在混合增长模型分析
    2.2 针对“嵌套”数据结构的多水平模型分析
3 结果
    3.1 PRO总分分析结果
    3.2 生理领域得分分析结果
    3.3 心理领域得分分析结果
    3.4 社会领域得分分析结果
    3.5 治疗领域得分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后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4.2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后生存质量潜在亚类识别
    4.3 加协变量的GMM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数据挖掘技术在新疆艾滋病预测与控制模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时序数据挖掘ARIMA-GARCH模型在新疆HIV发病趋势预测中的应用
    1 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纵向数据挖掘GEE模型在新疆儿童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预测中的应用
    1 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横截面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模型在乌鲁木齐三大高危人群HIV感染预测中的应用
    1 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7)基于联合模型的纵向和生存数据统计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缩写汇总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数据介绍
第二章 纵向数据模型
    2.1 线性混和效应模型
        2.1.1 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简介
        2.1.2 协方差结构的选择
        2.1.3 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拟合指标
    2.2 实例数据应用
        2.2.1 总健康状况得分
        2.2.2 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2.3 讨论
第三章 生存数据模型
    3.1 Cox比例风险模型
        3.1.1 Cox比例风险模型简介
        3.1.2 Cox比例风险模型的PH假定
        3.1.3 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3.2 参数模型
        3.2.1 参数模型简介
        3.2.2 参数模型的应用
        3.2.3 参数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
    3.3 讨论
第四章 联合模型
    4.1 联合模型介绍
        4.1.1 纵向子模型与生存子模型
        4.1.2 联合模型估计法
        4.1.3 联合模型的标准误估计
        4.1.4 联合模型的残差估计
        4.1.5 联合模型的R包“JM”
    4.2 联合模型的应用
        4.2.1 联合模型法结果
        4.2.2 联合模型的诊断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纵向和生存数据统计方法(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基于MIMIC结构方程模型的高血压患者生命质量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影响因素研究
        1.2.2 方法学进展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4.1 方法学介绍
        1.4.2 高血压患者生命质量描述
        1.4.3 样本人群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1.5 研究假设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调查方法
    2.3 质量控制
    2.4 数据清洗
    2.5 相关定义及指标说明
    2.6 研究方法
        2.6.1 文献综述
        2.6.2 WHOQOL-BREF适应性研究
        2.6.3 统计描述
        2.6.4 验证性因子分析
        2.6.5 倾向指数匹配方法
        2.6.6 MIMIC结构方程模型
3 结果
    3.1 样本一般情况
    3.2 单因素描述
    3.3 基于MIMIC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
        3.3.1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3.3.2 验证性因子分析
        3.3.3 生命质量测算
        3.3.4 MIMIC结构方程建模及结果
4. 讨论
    4.1 方法学讨论
    4.2 样本基本情况
    4.3 不同变量特征生命质量比较
    4.4 生命质量简单均值与因子加权值比较
    4.5 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4.5.1 性别
        4.5.2 年龄
        4.5.3 婚姻状态
        4.5.4 受教育状况
        4.5.5 就业状态
        4.5.6 收入水平
        4.5.7 区域差异(东中西部)
        4.5.8 民族差异
        4.5.9 医疗保险
        4.5.10 高血压分期
        4.5.11 心脑血管病家族史
        4.5.12 规范化管理效果
        4.5.13 两周就诊
        4.5.14 行为生活方式
    4.6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社会关系维度简单均值与因子加权值差距最大
        5.1.2 样本高血压患者各维度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同中存异
        5.1.3 城乡高血压患者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及相关性大小存在差异
    5.2 建议
        5.2.1 调整饮食结构与规范生活方式
        5.2.2 完善社区规范化管理内涵与提供精准化服务
        5.2.3 完善慢性病社会健康治理机制
参考文献
综述 结构方程模型在生命质量中的研宄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突变理论的艾滋病感染者/患者自杀行为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语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自杀行为在PLWHA人群中较为普遍,需要引起关注
    1.2 社会资本与PLWAHA自杀行为的关系
    1.3 社会资本与PLWHA自杀行为的关系可能存在中介效应
    1.4 传统线性模型在研究自杀行为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5 研究假设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关键概念及文献综述
    2.1 自杀行为的定义
    2.2 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现状
        2.2.1 社会资本理论
        2.2.2 社会资本与健康关系的研究现状
        2.2.3 社会资本与艾滋病关系的研究现状
        2.2.4 社会资本与自杀行为关系的研究现状
    2.3 突变理论与尖点突变模型
        2.3.1 突变理论
        2.3.2 尖点突变模型
第三章 资料来源与测量工具
    3.1 资料来源与质量控制
        3.1.1 研究对象
        3.1.2 样本量的确定及抽样方法
        3.1.3 调查内容
        3.1.4 资料整理
        3.1.5 质量控制
    3.2 主要指标的测量工具
第四章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PLWHA自杀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4.1 前言
    4.2 研究目的
    4.3 统计分析
    4.4 结果
        4.4.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4.4.2 PLWHA人群艾滋病相关特征
        4.4.3 PLWHA人群心理特征
        4.4.4 PLWHA人群社会资本状况
        4.4.5 PLWHA人群自杀行为状况
        4.4.6 自杀行为及各自杀因子的单因素分析
        4.4.7 自杀行为及各自杀因子的多因素分析
        4.4.8 社会资本影响PLWHA自杀行为的中介效应分析
        4.4.9 社会资本影响PLWHA人群自杀行为的综合路径
    4.5 讨论
        4.5.1 PLWHA自杀行为发生率较高
        4.5.2 年龄、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及疾病告知影响PLWHA的自杀
        4.5.3 心理因素是影响PLWHA自杀行为的直接因素
        4.5.4 高水平的社会资本能减少PLWHA自杀行为的发生
        4.5.5 社会资本影响PLWHA自杀行为的中介效应分析
        4.5.6 社会资本影响PLWHA自杀行为的综合心理路径分析
第五章 基于突变理论的PLWHA人群自杀行为的尖点突变模型分析
    5.1 前言
    5.2 研究目的
    5.3 统计分析
    5.4 结果
        5.4.1 PLWHA自杀行为在不同歧视感知水平上的双模态
        5.4.2 直接法初步测定尖点突变模型可行性
        5.4.3 多元随机尖点突变模型
    5.5 讨论
        5.5.1 PLWHA人群的自杀行为是非线性不连续的过程
        5.5.2 社会资本与PLWHA自杀行为的关系可被歧视感知分裂
        5.5.3 增加社会资本及降低歧视感知可减少PLWHA自杀
第六章 创新与不足
    6.1 创新
    6.2 不足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10)辽宁省农村人群生命质量和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及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辽宁省农村人群生命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测量工具
        2.3 调查的质量控制
        2.4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WHOQOL-BREF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3.1.1 信度检验
        3.1.2 效度检验
        3.2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描述
        3.3 辽宁省农村人群的生命质量一般水平
        3.4 影响农村人群生命质量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3.4.1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农村人群生命质量单因素分析
        3.4.2 不同生活行为方式的农村人群生命质量单因素分析
        3.4.3 不同健康状况的农村人群生命质量单因素分析
        3.5 生命质量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辽宁省农村人群生存质量现状
        4.2 人口学特征分析
        4.3 影响农村人群生命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4.3.1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农村人群生命质量单因素分析
        4.3.2 不同生活行为方式的农村人群生命质量单因素分析
        4.3.3 不同健康状况的农村人群生命质量单因素分析
    5 结论
第二部分 辽宁省农村人群孤独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测量工具
        2.3 调查的质量控制
        2.4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UCLA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3.2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描述
        3.3 辽宁省农村人群孤独感一般水平
        3.4 影响农村人群孤独感的单因素分析
        3.4.1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农村人群孤独感单因素分析
        3.4.2 不同生活行为方式的农村人群孤独感单因素分析
        3.4.3 不同健康状况的农村人群孤独感单因素分析
        3.5 孤独感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辽宁省农村人群孤独感现状
        4.2 人口学特征分析
        4.3 影响农村人群孤独感的单因素分析
        4.3.1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农村人群孤独感单因素分析
        4.3.2 不同生活行为方式的农村人群孤独感单因素分析
        4.3.3 不同健康状况的农村人群孤独感单因素分析
    5 结论
第三部分 辽宁省农村人群生命质量和独孤感关系研究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测量工具
        2.3 调查的质量控制
        2.4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孤独感同生命质量各维度间的相关分析
        3.2 孤独感、人口学特征与生命质量的关系模型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附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四、线性结构方程模型在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D]. 石兆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自杀死亡分布及相关疾病负担研究[D]. 张晗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3]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胃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预测模型构建[D]. 冯林美. 南昌大学, 2021(01)
  • [4]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研究 ——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D]. 底会娟.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5]基于增长混合模型心衰患者报告临床结局动态轨迹分析[D]. 王若雅.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6]数据挖掘技术在新疆艾滋病预测与控制模型中的应用研究[D]. 唐丹丹.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7]基于联合模型的纵向和生存数据统计方法探讨[D]. 张慧敏. 东南大学, 2019(05)
  • [8]基于MIMIC结构方程模型的高血压患者生命质量影响因素研究[D]. 陈丽萍.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9]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突变理论的艾滋病感染者/患者自杀行为的相关研究[D]. 王威. 武汉大学, 2019(06)
  • [10]辽宁省农村人群生命质量和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及关系研究[D]. 张文承.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线性结构方程模型在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