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全传读书报告

萧红全传读书报告

问:萧红的故事
  1. 答: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3月,参加 党员金剑啸组织的赈灾画展,展出两幅粉笔画。4月,以悄吟为笔名发表小说《弃儿》,是萧红最早发表的文学作品。随后发表诸多作品,踏上文学征程。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7月,与萧军、白朗、舒群等人在抗日演出团体"星星剧团"中担任演员,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由于引起敌伪特务机关注意,剧团于公演前解散。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10月,在舒群等人的帮助下,萧红顷顷郑、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自费在哈尔滨出版。萧红署名悄吟,萧军署名三郎。1934年夏青岛樱花公园《跋涉》的出版,在东北引起了很大轰动,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也为萧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拓展资料:
    人物简介: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雀颂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乎拿
    文体特征: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创造出场景性的小说结构。系列散文《商市街》在发表时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议论,因为萧红使用了不少小说的技巧,这样的写作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异常新颖
问:萧红的故事
  1. 答:经受父亲阻挠,婚姻曲折
  2. 答:她生来就不受重视的,全家只有爷爷疼她,她爷爷死了她对家庭一点挂念都没有了。从小被订下娃娃亲,识文断字后她抗婚逃出了那个封建的家庭,却不想走投无路之下只得在哈尔滨和她的娃娃亲同居以维持生计,临产前,男人借机逃走。无以为继之际,幸得萧军帮助,遂二人结合。生下孩子后无力抚养只得送人。萧军虽在事业上给予了她极大支持与帮助,但是二搭乎人终是分道扬镳。后遇到了日本籍华裔端木,在战乱的年代辗转颠簸,无一日得安宁,武汉大轰炸时期,本以为和端木在一起可以有个温暖的依靠了,可是当时端木并不在她身边。又怀孕,可小孩生下却夭折了。为了躲避特务的追击,她们逃到了香港,可由于庸医误诊,她断送了性命。死前只有三两好友在身边,她心心念念的三郎(萧军)以及她现任的丈夫端木都未能陪伴左右,孤寂而终。她知森悉一生颠沛流离,感情凄苦无依,追求爱情却终没能有一人能常伴其身边,她的革命精神可歌可泣,可她的一生像极了李清照的后半生,正是国破家亡时,乱世春毕出英豪。
问:《跟祖父学诗》 作者萧红背景资料
  1. 答: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丛档悉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渗乎逝于香港,年仅31岁。
    扩展资料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3月,参加 党员金剑啸组织的赈灾画展,展出两幅粉笔画。4月,以悄吟为笔名发表小说《弃儿》,是萧红最早发表的文学作品。随后发表诸多作品,踏上文学征程。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7月,与萧军、白朗、舒群等人在抗日演出团体“星星剧团”中担任演员,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由于引起敌伪特务机关注意,剧团于公演前解散。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10月,在舒群等人的帮助下,萧红、萧军合著蠢汪的小说散文集《跋涉》自费在哈尔滨出版。萧红署名悄吟,萧军署名三郎。《跋涉》的出版,在东北引起了很大轰动,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也为萧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
  2. 答:萧红,中国现代女小说家。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玲玲。生于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因反抗包办婚姻,1930年姿御离家出走。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1933年自费出版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
    1934年与萧军一起到上海,与鲁迅交往密切。鲁迅为她的《生死场》校阅并写序言,列入“奴隶丛书”出版。
    1936年只身东渡日本养病。这时期出版散文集《商市街》、《桥》,短篇迹慎岩小说集《牛车上》等。
    1937年初归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孝扮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和《萧红散文》。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坚持创作,出版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因病重无法回内地,次年病逝。代表作为《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她的作品多取材于家乡,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为诗化小说的精品。
    扩展资料: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萧红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爱折腾,不愿守本分,她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惨的、短命、穷困、奔波,她从十九岁离家出走,这一走便再没回头,中间只辗转回去过一次。
    参考资料来源:
  3. 答: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核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扩展资料: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创造出场景性的小说结构。系列散文《商市街》在发表时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议论,因为萧红使用了不少小说的技巧,猛氏念这样的写作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异常新颖。
    从文体上看,它更接近小说,不过它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记录”(萧军《商市街·读后记》)。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商市街》、《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
    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枝困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非情节化的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
    参考资料:
萧红全传读书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