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网络内容分类过滤认知及倾向调查分析

中国青少年网络内容分类过滤认知及倾向调查分析

一、中国青少年网上内容分级过滤认知及倾向性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卢菊艳[1](2021)在《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舆情是网民在网络空间中对某一热点事件所表达出的情感、情绪、态度、意见的综合反映,其在治理目标、传播主体、内容以及功能上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在信息化背景下,网络舆情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一方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教育手段、教育功能和教育资源带来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对其教育环境、教育工作、教育内容以及教育者权威产生消极影响。基于此,构建网络舆情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依托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和传播学的把关人理论,从网络舆情传播的社会环境之维、网络舆情治理的高校工作之维、网络舆情引导的教育者之维和网络舆情应对的大学生之维四个维度出发,提出以网络治理、法治建设和舆论引导为抓手,规范和优化网络舆情传播的社会环境;通过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优化高校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以及健全高校的网络舆情管控机制,促进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体系的完善;着眼于教育者育人理念、施教本领和教学成效上的转变与提升,实现教育者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强化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治教育,培养其信息意识、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

任宏莉[2](2020)在《新时代中国网络舆论监督效能研究》文中认为面对公职部门及公职人员长期存在的公权行使不规范问题,民众一直在寻求有效的监督方式。直到1994年互联网技术对中国的深刻变革,为民众的监督实践带来新的突破,一种新的监督模式应运而生,即网络舆论监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互联网技术在社会浪潮的推动下进入“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效率,网络舆论的走势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变革呈现出新景观。近些年来,网络舆论在监督问题官员事件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愈发显着。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网络舆论监督效能,具有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对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兴起与发展背景进行梳理,从互联网的产生到在中国大地的开拓普及,从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与突破到促成我国网络舆论的生成与发展,从互联网与网络舆论的不断推进引出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必要性及发展的可能性。其次,从网络舆论监督的优势、功效以及选取党的十八大以来66个典型案例的监督效能实证分析,探求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实际效能。接着,分析监督效能取得背后面临的新困境,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最后,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李小倩[3](2020)在《台网联动背景下综艺节目监管措施研究》文中提出在媒介融合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台网联动逐渐成为广电和互联网市场上一个流行的概念和操作模式,成为全媒体时代发展趋势的重要表征之一。台网联动现象的出现及发展改变了我国综艺节目传统的制播宣传方式,促使综艺节目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繁荣局面。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台网联动下,我国综艺节目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一是泛娱乐化现象加剧,节目低俗化;二是节目类型同质化,创新性缺失;三是侵权违规现象频发,行业发展受阻。对综艺节目如何进行有效监管成了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综艺节目作为一种针对大众传播的娱乐节目形式,在满足受众娱乐需求的同时,也影响着受众的价值认知和行为倾向,肩负着传播教育功能与社会责任使命,理应接受国家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自综艺节目产生以来,我国以国家广电总局为核心的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行政规范性文件,整治综艺节目的问题乱象,规范引导综艺节目的健康发展,这为研究综艺节目监管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样本。因此,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收集了 1999年至2019年,20年来国家广电总局针对综艺节目监管发布的一类列政策文件,以此归纳总结出我国对综艺节目监管的演变历程、监管范围及内容重点,并结合个案分析政策出台的原因及执行效果,反思我国综艺节目监管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现状,从政府规制,行业自律和社会共治三个主要层面提出可行性的监管措施,为我国监管部门构建更加完善有效的综艺节目监管体系建言献策。对提高我国综艺节目的监管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以期通过监管措施的完善解决台网联动下综艺节目出现的诸多问题,从而促进我国综艺节目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常锐[4](2017)在《网络舆情治理的国际经验与启示》文中提出西方发达国家对网络舆情治理非常重视,通过采取措施规范网络舆情的内容及其活动主体,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治理经验。虽然治理的思路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各有特点,但都具有诸如完整的法律体系,强大的网络技术后盾,重视行业自律和社会参与等特点。认真研究其治理经验,通过完善网络法律体系;加强网络信息控制技术研发和安全维护;树立正确的政府信息公开理念,实现透明治理;广泛开展公民网络素养教育,形成自律机制等方面,提升我国网络舆情的治理水平。

程雅娟[5](2016)在《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大力推广,促成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作为新时代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在其飞速发展中影响并改变着当今社会信息的传播方式和接收方式,这为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宽广、更加强大的推广平台。但是完美无瑕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新媒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表现出的一系列的问题阻碍到了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进步伐。因此,对新媒体这一新型载体是否合理、充分的利用,在推进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立足于新媒体这一新式载体,剖析新媒体环境下阻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系列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探讨如何更为有效的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理论联系实际法、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展开研究。本文先简要论述了新媒体以及新媒体环境的基本概念、特征和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特征和主要对象。然后深度剖析了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诉求、优势所在。接着又具体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其中在肯定当前环境下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尚存在的问题,并对具体问题进行了具体阐释。笔者在前有的研究基础上,对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展开探讨。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具体路径对策,即专业人才欠缺要壮大知识技能型复合人才队伍,大众媒介素养不高要加强广大受众综合素质教育,监管机制不健全要完善新媒体管理监督机制体系,新媒体自身局限要推进新媒体自身全面的发展。

易臣何[6](2014)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政府监控》文中认为互联网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并深刻影响着现实社会。互联网的普及与纵深发展,使公众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过网络表达意见、情绪与态度变得更加便捷和频繁,并使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也呈现常态化、扩大化和复杂化趋势。注重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分析、引导与监控,是当前党和政府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社会公众以网络为载体表达对事件或事件相关政治、经济和社会具有影响和倾向性意见、情绪与态度的总和。具有发生即时性、主体隐匿性、交流互动性、内容丰富性和群体极化性等特征。一般来说,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可以分为生成阶段、扩散阶段和消减阶段,并且在每个阶段呈现着一定的演化规律,譬如在生成阶段主要表现为形态突变规律、叠加聚焦规律、共振趋同规律、群体极化规律;在扩散阶段,主要表现为线性渐进规律、涟漪发散规律、感染互动规律和螺旋上升规律;在消减阶段,主要表现为冲突阻动规律、替代转移规律、散焦碎化规律和自然消散规律。从目前来看,我国政府舆情监控取得了初步成效,譬如舆情监控意识普遍提升、舆情监控法律逐步完善、舆情监控机构开始设立、舆情监控技术逐步成熟等;与此同时,在政府舆情监控实践中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有政府对舆情监控地位认识不清、政府对舆情爆发危机应对不当、政府对舆情演化规律把握不准、政府对舆情监控条件投入不足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包括舆情监控理念观念较为保守、舆情监控法律建设相对滞后、舆情监控监管体制尚未健全、舆情监控应对机制亟待改进等,严重影响了舆情监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目前,国内外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极为重视,并形成了一些经验。从国外来看,美国注重舆情监控的法制化和技术化,法国构建了政府、行业与社会的协同监控模式,韩国实施了互联网行政许可制度,加拿大构建了完备的网络事件应急系统,新加坡实施对网络舆情的严格管制等;从国内来看,通过“华南虎”事件、“躲猫猫”事件、“甬温”事件、“抢盐”事件的个案观察,发现政府逐渐对网络危机管理更加关注,并加强了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构建了政府与网民舆情互动机制等。综合国内外经验与教训,认为在舆情政府监控过程中,强化舆情政府监控的观念建设是前提、健全舆情政府监控的制度体系是基础、提升舆情政府监控的应急能力是关键、完善舆情政府监控的技术措施是保障等。因此,应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政策建议:一是创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基本理念,包括树立“以人为本”的舆情监控价值取向、构建“道德自律”的舆情监控约束规范、遵循“平等公正”的舆情监控行为准则和实现“及时有效”的舆情监控基本目标;二是优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应急机制,包括建立健全舆情生成期的研判预警机制、及时启动舆情扩散期的引导控制机制和逐步完善舆情消减期的善后恢复机制;三是改进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技术支持,包括舆情信息收集系统、舆情监控分析系统、舆情应急响应系统等;四是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保障体系,包括完善网络舆情的法律制度保障、构建舆情监控的组织体系保障、培育舆情监控的人才队伍保障和优化舆情监控的协同治理保障。文章主要创新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构建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基本理论框架体系。本文以现实时代背景为出发点,通过对公共管理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重点研究和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相关理论问题,是网络舆情研究领域的一次新的尝试。第二,分析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基本规律和发展态势,并总结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规律、扩散规律和消减规律,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并且丰富和完善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理论研究体系。第三,重点分析了国外的美国、法国、韩国等国家政府监控网络舆情的典型经验,以及总结了我国实践中较为典型个案经验与教训,并从基本理念、应急机制、技术支持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政策建议,为有效提升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监控能力和监控水平提供相关研究参考。

吴毅安[7](2013)在《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的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探讨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相关对策,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改进与完善大学生的网络管理和监督,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界定了关于网络行为与失范行为的概念,简要分析了网络行为的类型、特征及本质,剖析了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特点,网络失范行为的表现以及可能形成的危害,分别从社会与高校两个方面阐述了导致大学生校园网络行为失范的原因,指出大学生网络问题产生的实质主要是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网络教育管理制度建设不协调造成的,探讨造成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原因主要应该从社会制度、教育管理方面去考量。本文也阐述了我国网络政策法律管理的现状,介绍了国外利用政策法律手段规范网络行为的经验。基于上文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大学生网络行为政策法律规范体系的构建设想,就是:以国家法律体系为其“纲”,以政府的行政管理政策规章、包括行业组织的规定、章程、协议为其“经”,以高校的管理制度为其“纬”,以大学生网络行为自律准则公约为其“目”,经纬纵横、纲举目张、内外相济。首先加强和完善国家网络法律体系建设。其次是建立政府主导管控、行业组织自律、社会组织监控的网络管理体系.再次是建设成龙配套的高校网络教育管理约束机制,形成一个管理核心,依靠三支队伍,打造五大制度体系,以严密有效的他律机制促进大学生的行为自律。约束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矫正其失范行为,保护大学生的网络安全与合法权益。保障大学生网络行为文明有序与健康成长成才。

刘婧[8](2013)在《儿童网络阅读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信息化社会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浏览工具功能的日益强大、网络覆盖范围的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网络阅读这种方便快捷的阅读方式,对传统的纸本阅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网络阅读摆脱了单纯文字与图片束缚,可以享受多媒体形式带来的乐趣,带来了信息的扩展性、延伸性。根据统计,我国网络低龄化的趋势显着,特别是青少年网民数量急增,网络阅读的受众群体已经延伸至6-18岁的未成年人群体。由于网络阅读的蓬勃发展,充分认识儿童网络阅读的现状,了解影响儿童网络阅读行为的因素,以期让儿童合理有效的运用是本研究的出发点。本研究旨在让儿童在阅读习惯与情趣的培养时期,有更好的阅读指导,倡导儿童的网络阅读跳出“浅阅读”的范畴,走向深层次地阅读,提升儿童网络阅读的水平。另外,为国内网络阅读评价系统的构建、网络阅读的有效指导以及网络阅读信息资源的规范、良好网络阅读环境的营造等实践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和依据,有助于推动阅读理论的丰富与发展。用户选择网络阅读就是对网络阅读涉及的信息技术应用的接受,本研究以“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型(UTAUT)”为模型框架,结合阅读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元认知理论(Meta-cognitive Theory)、沉浸理论(Flow Theory)等相关理论,采用文献调研法、比较分析法、专家咨询法、访谈分析法分析确定行为意向及实际行为的七个影响因素,尝试构建儿童网络阅读行为影响因素模型;设计了针对儿童与家长网络阅读的调查量表,向8-12岁城市在校小学生发放问卷,对回收的256份有效儿童问卷进行探索性与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测度项的有效性及可靠性,全面系统地了解儿童网络阅读的特点及其内在机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详细分析、充分挖掘各影响因素对行为意向与实际行为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关系,论证模型的合理性;另外,在总体样本中再选取164份有效样本进行模型的复核效化,来验证模型的稳定性;最终,对各影响因素的效应关系进行分析与讨论,提出对儿童网络阅读未来的发展思考与建议。笔者从儿童网络阅读资源建设角度提出了三点思考与建议:第一,合理安排儿童网络阅读中文字内容与多媒体内容的比例,加快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形成;第二,加强建立儿童网络分级阅读,提供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网络阅读资源;第三,儿童网络阅读资源的设计应考虑儿童的参与互动,发挥寓教于乐的功能。同时,笔者从社会各界关注的角度也提出了四点思考与建议:其一,从国家、政府角度对儿童网络阅读的思考与建议有:在政府层面上,倡导健康愉快的儿童网络阅读;在国家层面上,发展与完善对青少年网络教育资源平台的建设,为儿童提供系统化、科学化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其二,从(少儿)图书馆角度对儿童网络阅读的思考与建议有:加强儿童网络阅读资源建设,以儿童需求为导向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发挥(少儿)图书馆教育与导向职能,推广儿童网络阅读;提高(少儿)图书馆馆员的专业水平,加强儿童网络阅读的服务工作。其三,从学校角度对儿童网络阅读的思考与建议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网络阅读元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提高儿童网络阅读理解能力;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与电子产品,提高网络阅读教学的效率。其四,从家庭角度对儿童网络阅读的思考与建议有:推广网络亲子阅读,实现网络阅读的良性循环;鼓励儿童交互合作的网络阅读,以期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第一,网络阅读只能是纸本阅读有益的补充,不能代替纸本阅读。第二,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主观规范、沉浸体验对儿童网络阅读意向有正向影响,其中感知有用性对儿童网络阅读意向的正向影响最为显着。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主观规范、沉浸体验对儿童网络阅读行为有间接正向影响。第三,帮助条件对儿童网络阅读行为有直接正向影响。认知调节对儿童网络阅读行为的正向影响还有待进一步验证。第四,风险认知对儿童网络阅读意向有直接负向影响,并对儿童网络阅读行为有间接负向影响。第五,儿童网络阅读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徐祖迎[9](2013)在《网络动员及其管理》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的社会冲突事件频繁发生,在很多情况下,网络动员都成为推动冲突扩散和升级的重要机制。论文主要研究了以下两个问题:第一,网络动员自身的规律性研究,即网络动员是如何成功发起的。第二,当冲突的主体为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成员时,网络动员对冲突双方的不同影响。网络动员是“少数人的大努力”驱动“多数人的小努力”过程,这是网络动员的杠杆作用。认知、情绪、评价和意志等主观因素都会影响民众的网络参与。概括地说,影响公民卷入网络动员的因素既包括判断相似、价值相同、情绪共振和目标趋同等主观因素,也包括上网条件和网络技能等客观因素以及参与的成本收益计算、动员者的信誉与影响力、公民兴趣和公民的参与经历等调节因素。同时网络动员也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它需要建立一个行动框架。框架动员方式主要分为高层动员、中层动员和低层动员。高层动员规定了动员的主题;中层动员涉及到需要处理的具体任务,它主要包括热场、归因、吁求和释疑等阶段;低层动员方式是网络动员的具体技巧和策略,它主要表现为具象化叙事、草根式表达和苦难式叙事。当前中国社会的冲突以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的博弈为主。网络动员可以迅速地改变冲突双方的博弈格局,它对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双方的影响是不同的。网络动员使得冲突双方的支持力量呈现一种非均衡性增长,它大大地削弱了强势群体对冲突结果的控制。具体地说,网络动员通过影响民众的认知、评价、情绪和意志等主观因素对冲突双方产生了不同影响。认知变化对强弱双方的影响表现为隐瞒与公开、理智与盲信;判断的改变对强弱双方的影响表现为污化与美化、憎恨与同情;情绪感染对强弱双方的影响表现为隐忍与传染、反思与发泄;共同意志对强弱双方的影响表现为着急与不急、让步与提价。网络动员是一把“双刃剑”,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双重效应。网络动员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保护弱者权利、推动更广泛的民主参与和监督、释放社会的深层压力以及为改革提供动力和契机。网络动员的负面作用表现为冲击社会秩序、“人肉搜索”侵犯了公民权利、网络暴力引发了民众的不安全感、“媒体审判”形成对公正审判的干扰。网络动员也使得传统的冲突管理有了一定的难度,它对我国的冲突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主要表现为网络动员对信息管理、情绪管理、评价管理和行为管理的挑战。具体地说,就信息管理挑战而言,信源的多元化导致真相难以辨认、信息的快速扩散加大了政府回应和管理的难度、信息的匿名发表使得政府很难找到谈判和协商的对象;就情绪管理挑战而言,情绪升温阻碍了有效沟通、情绪感染加剧了观点的偏激和极化;就评价管理而言,简单化思维导致了评价的二元对立;就行为管理而言,网络动员降低了人们参与的成本、增强了人们的“赋权感”、加剧了网络行为的失范以及加大了责任追究的难度。面对着网络动员对传统的冲突管理带来的挑战,应该加强网络冲突管理的制度与机制建设,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要尊重和保障民众的网络表达权,并对其进行合理的限制;第二,要建立网络的自我约束机制,即加强网络的交流平台建设、网络交流规范建设以及网络交流道德建设;第三,要合理发挥政府在网络冲突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即及时地进行信息的发布和回应、有效疏导负面情绪、树立政府诚信形象、抑制破坏性的行动意志等。

夏莹莹[10](2012)在《当代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在全世界的普及,21世纪的社会形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网络来塑造的。网络已经悄然渗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生活在现时代的青少年‘代,与网络一起成长,区别于“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而成为新的“网络时代”(the netgenera-lion)的生力军,电脑和网络成为他们学习工作的必修课。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信息传播工具,在为青少年发展提供快捷方便、为青少年道德提供发挥个人空间机遇的同时,也造成某些不良的影响,甚至产生了严重的网络道德问题。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个性心理等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青少年的道德大坝正接受着网络发展所带来的一次又一次撞击,网络空间中的种种不安全因素对他们的成长起着消极的影响,而随着互联网使用的普及,青少年网络道德危机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因此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便成了一个迫切的问题。网络道德是随着网络的出现而产生的,是网络社会的产物。而网络社会是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之上的,它既依赖于现实社会,又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因此,从本质上来说,网络道德的实质就是社会伦理道德的延伸。网络道德教育,就是指为使人们接受和遵循网络道德规范体系的要求,并按其价值标准处世做人、塑造人的品德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一系列活动。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让他们学会正确认识和使用互联网,必须在全而了解这一群体的综合特征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以正确分析和引导。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要“疏”“堵”结合,强化道德引导,提高青少年网络行为自律能力。“疏”,就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网络道德的教育引导,从主观负面扭转、规范、提升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素质,从而改善目前客观存在的种种不良现状。“堵”,就是依法健全网络道德法规,加强网络行业自律,进行网络技术创新,对青少年的网上行为进行强制性约束,以堵截“网络污染”,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面齐抓共管,努力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三位一体”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格局,培养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二、中国青少年网上内容分级过滤认知及倾向性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青少年网上内容分级过滤认知及倾向性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重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2 网络舆情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述
    2.1 网络舆情概念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解与辨析
        2.1.1 网络舆情的概念
        2.1.2 网络舆情相关概念辨析
        2.1.3 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及其特征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及其特征
    2.3 网络舆情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4 相关理论基础
        2.4.1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
        2.4.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2.4.3 传播学的把关人理论
3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3.1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3.1.1 实现教育主体多元化,推动全员育人
        3.1.2 创新教育手段,拓宽教育阵地
        3.1.3 凸显主流价值,发挥引领功能
        3.1.4 丰富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成效
    3.2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3.2.1 侵蚀教育环境,弱化教育影响力
        3.2.2 加大教育难度,阻碍教育工作的开展
        3.2.3 冲击教育内容,影响价值认同
        3.2.4 挑战教育者地位,削弱教育效果
4 网络舆情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4.1 社会环境负面因素的影响
    4.2 高校思政工作体系不健全
    4.3 教育者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
    4.4 大学生网络素养不足
5 网络舆情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5.1 规范与优化:网络舆情传播的社会环境之维
        5.1.1 加强网络治理,维护网络安全
        5.1.2 推进法治建设,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5.1.3 强化主导声音,引导舆论走向
    5.2 完善与把关:网络舆情治理的高校工作之维
        5.2.1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
        5.2.2 优化高校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
        5.2.3 健全高校的网络舆情管控机制
    5.3 转变与创新:网络舆情引导的教育者之维
        5.3.1 切实转变育人理念
        5.3.2 着力提升施教本领
        5.3.3 努力提升教学成效
    5.4 教育与提升:网络舆情应对的大学生之维
        5.4.1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信息意识
        5.4.2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
        5.4.3 推进网络法治教育,增强大学生法治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2)新时代中国网络舆论监督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相关概念
        (二)我国网络舆论监督效能的评估指标
第一章 我国网络舆论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世界互联网的产生与变革
        一、互联网在西方的诞生与发展
        二、互联网在中国的开拓与普及
        三、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与突破
    第二节 中国网络舆论的生成与进展
        一、构建民间网络舆论平台
        二、制造网络公共刺激性话题
        三、网民参与话题互动交流
    第三节 网络舆论监督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必要性
        二、网络舆论监督的可能性
第二章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效能的分析
    第一节 网络舆论监督的优势
        一、监督渠道开放畅通
        二、监督主体平等多元
        三、监督方式高效便捷
        四、信息传播广泛自由
    第二节 网络舆论监督的功效
        一、扩大了马克思主义舆论监督理论的影响力
        二、形成了制约公权运行的舆论场
        三、实现了民众监督进程的加速度
    第三节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效能的实证分析
        一、案例选取说明
        二、针对个别官员的监督效能
        三、针对政府行为制度的整体监督效能
第三章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新困境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网络舆论监督面临的新困境
        一、网络舆论本身规范化程度尚待提高
        二、政府部门应对方式亟需改变
        三、非法侵犯公民权益现象时有发生
        四、网络水军绑架舆论问题逐渐显现
        五、网络和平演变进程愈演愈烈
    第二节 网络舆论监督新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网民的综合素养和理性表达能力有待提升
        二、公职人员的理想信念和边界意识有待加强
        三、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制建设有待完善
        四、西方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力量加大
第四章 提升我国网络舆论监督效能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网民认知层面
        一、强化网民综合素质教育,增强信息表达真实性
        二、引导网民有序参与,提高理性表达能力
    第二节 政府应对层面
        一、转变领导干部观念,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二、及时监控与公开信息,有效维护网民知情权
        三、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实现网络监督长效发展
        四、提升中国话语传播力,掌握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权
    第三节 法制建设层面
        一、健全网络舆论监督法律制度,追究违法违规行为
        二、制定网络监督权益保护法,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三、明确网络监管标准,依法规范网络监管行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台网联动背景下综艺节目监管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文本分析法
        (三) 案例分析法
    三、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综述
    四、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 概念界定
        (二) 理论依据
第一章 国内外综艺节目监管的发展实践
    一、国外综艺节目监管的发展实践
        (一) 国外综艺节目监管的发展历程
        (二) 国外综艺节目监管的实践情况
    二、我国综艺节目监管的必要性
        (一)我国媒体的双重属性
        (二) 综艺节目问题频发
    三、我国综艺节目监管的发展历程
        (一) 综艺节目监管的探索期(1996年-2004年)
        (二) 综艺节目监管的成长期(2004年-2011年)
        (三) 综艺节目监管的强化期(2011年至今)
第二章 我国综艺节目监管体系与实践分析
    一、综艺节目监管的制度体系
        (一) 我国综艺节目监管机构
        (二) 我国综艺节目监管制度
        (三) 我国综艺节目监管特征
    二、国家广电总局对综艺节目监管政策的分析解读
        (一) 明确媒体业务范围,加强资格审查
        (二) 分类规制节目内容,抵制低俗现象
        (三) 限制约束参与主体,避免恶劣影响
        (四) 严格把控广告内容,惩处违规行为
    三、综艺节目监管的发展变化
        (一) 监管范围扩大
        (二) 监管内容细化
        (三) 监管强度升级
第三章 我国综艺节目监管的效果及问题
    一、我国综艺节目监管现状及效果
        (一) 台综发展受阻,网综快速发展
        (二) 卫视改版,娱乐类节目数量锐减
        (三) 重整节目编排,播出时段后移
    二、综艺节目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 媒体商业化与监管实践的矛盾
        (二) 监管体系的局限性
        (三) 监管缺位及效力不足
第四章 进一步加强综艺节目监管的措施建议
    一、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一) 健全法律体系,完善专项立法
        (二) 善用技术手段,提高监管效率
        (三) 提高监管效力与前瞻性
    二、发挥行业组织的协同作用
        (一) 加强行业自律,坚守社会责任
        (二) 强化把关意识,规范播前审查
        (三) 重构综艺节目评估体系
    三、发挥社会公众的共治作用
        (一) 建立社会监管组织
        (二) 增设有效反馈渠道
        (三) 提高受众媒介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网络舆情治理的国际经验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舆情的内涵及特点
2 国外网络舆情治理经验
    2.1 法治化治理是网络舆情治理的基础
    2.2 技术化治理是网络舆情治理的支撑
    2.3“多方参与, 自律引导与政府管理相结合”是网络舆情治理的关键
3 对于提升我国网络舆情治理水平的启示

(5)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尝试
2 本文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新媒体环境概述
        2.1.1 新媒体的概念
        2.1.2 新媒体的特征
        2.1.3 新媒体环境的概念及特征
    2.2 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述
        2.2.1 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
        2.2.2 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征
        2.2.3 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对象
3 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诉求和优势所在
    3.1 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诉求
        3.1.1 时代发展的诉求
        3.1.2 人民大众的诉求
        3.1.3 新媒体自身发展的诉求
        3.1.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诉求
    3.2 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优势所在
        3.2.1 新媒体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创造有利条件
        3.2.2 新媒体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4 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分析
    4.1 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的成绩
        4.1.1 理论的普及程度得到广泛提高
        4.1.2 信息的传播速度实现全面加快
        4.1.3 受众的践行力度得到大力增强
    4.2 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低质化
        4.2.2 马克思主义公信度受到冲击
        4.2.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针对性不强
    4.3 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专业人才欠缺
        4.3.2 大众媒介素养不高
        4.3.3 监管机制不健全
        4.3.4 新媒体自身局限
5 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5.1 壮大知识技能型复合人才队伍
        5.1.1 重视新媒体环境下软硬双件的全面发展
        5.1.2 加强新媒体环境下后备人才的大力培养
        5.1.3 注重新媒体环境下复合人才的终身学习
    5.2 增强对大众综合素质的教育
        5.2.1 提升大众媒介素养
        5.2.2 提高大众新媒体道德素养
    5.3 完善新媒体管理监督机制体系
        5.3.1 健全规范管理机制
        5.3.2 建构监管评价机制
    5.4 推进新媒体自身全方面发展
        5.4.1 创新传播内容,增加受众认同
        5.4.2 革新传播形式,建立宣传体系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政府监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主要的创新点
第2章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理论基础
    2.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2.1.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
        2.1.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
        2.1.3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要素分析
    2.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因子分析
        2.2.1 现实社会风险普遍上升
        2.2.2 事件信息公开的不对称
        2.2.3 新媒介开放互动性增强
        2.2.4 网民心理情绪机制失衡
        2.2.5 突发事件触发积淀矛盾
    2.3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2.3.1 维护政治统治秩序与社会稳定
        2.3.2 实施政府公共舆论管理职能需要
        2.3.3 平衡舆论自由和抑制非理性舆情
        2.3.4 纠正政府舆情监控的暂时性失灵
    2.4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理论依据
        2.4.1 危机管理理论
        2.4.2 大众传播理论
        2.4.3 议程设置理论
        2.4.4 公共治理理论
第3章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基本规律
    3.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周期
        3.1.1 生命周期的阶段论
        3.1.2 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分析
        3.1.3 网络舆情演化三阶段划分
    3.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规律
        3.2.1 形态突变规律
        3.2.2 叠加聚焦规律
        3.2.3 共振趋同规律
        3.2.4 群体极化规律
    3.3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扩散规律
        3.3.1 线性渐进规律
        3.3.2 涟漪发散规律
        3.3.3 感染互动规律
        3.3.4 螺旋上升规律
    3.4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消减规律
        3.4.1 冲突阻动规律
        3.4.2 替代转移规律
        3.4.3 散焦碎化规律
        3.4.4 自然消散规律
第4章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成效与问题
    4.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取得的初步成效
        4.1.1 舆情监控意识普遍提升
        4.1.2 舆情监控法律逐步完善
        4.1.3 舆情监控机构开始设立
        4.1.4 舆情监控技术逐步成熟
    4.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政府对舆情监控地位认识不清
        4.2.2 政府对舆情爆发危机应对不当
        4.2.3 政府对舆情演化规律把握不准
        4.2.4 政府对舆情监控条件投入不足
    4.3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问题的成因分析
        4.3.1 舆情监控理念观念较为保守
        4.3.2 舆情监控法律建设相对滞后
        4.3.3 舆情监控监管能力有待提高
        4.3.4 舆情监控应对机制亟需改进
第5章 国内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经验与启示
    5.1 国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典型经验
        5.1.1 美国:舆情监控的法制化和技术化
        5.1.2 法国:政府、行业与社会协同监控
        5.1.3 韩国:行政许可公众访问互联网络
        5.1.4 加拿大:完备的网络事件应急系统
        5.1.5 新加坡:政府对网络舆情严格管制
    5.2 国内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个案观察
        5.2.1 “华南虎”事件:政府对网络危机管理备受关注
        5.2.2 “躲猫猫”事件:构建政府与网民舆情互动机制
        5.2.3 “甬温”事件:信息发布成为政府舆情应对关键
        5.2.4 “抢盐”事件:从法律层面监管和禁止网络造谣
    5.3 国内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启示
        5.3.1 强化舆情政府监控的观念建设是前提
        5.3.2 健全舆情政府监控的制度体系是基础
        5.3.3 提升舆情政府监控的应急能力是关键
        5.3.4 完善舆情政府监控的技术措施是保障
第6章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对策研究
    6.1 创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基本理念
        6.1.1 树立“以人为本”的舆情监控价值取向
        6.1.2 构建“道德自律”的舆情监控约束规范
        6.1.3 遵循“平等公正”的舆情监控主要准则
        6.1.4 实现“及时有效”的舆情监控基本目标
    6.2 优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应急机制
        6.2.1 网络舆情监控应急机制构建基本要求
        6.2.2 建立健全舆情生成期的研判预警机制
        6.2.3 及时启动舆情扩散期的引导控制机制
        6.2.4 逐步完善舆情消减期的善后恢复机制
    6.3 改进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技术支持
        6.3.1 网络舆情政府监控技术支持顶层设计
        6.3.2 构建网络舆情政府监控数据采集技术
        6.3.3 优化网络舆情政府监控信息分析技术
        6.3.4 完善网络舆情政府监控应急响应技术
    6.4 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保障体系
        6.4.1 完善网络舆情政府监控法律制度体系
        6.4.2 建立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组织架构体系
        6.4.3 培育网络舆情政府监控人才队伍体系
        6.4.4 优化网络舆情政府监控协同治理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选题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文献评价与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5 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2 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特征、现状及问题
    2.1 网络行为的概念与定义
        2.1.1 行为
        2.1.2 网络行为
        2.1.3 网络行为的分类(甲)
        2.1.4 网络行为的分类(乙)
        2.1.5 网络行为的特征
    2.2 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的调查分析
        2.2.1 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模式
        2.2.2 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调查与特点分析
        2.2.3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表现与评价
    2.3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危害与原因分析
        2.3.1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危害
        2.3.2 形成原因分析之一:社会管理制度与网络发展的三个不相适应
        2.3.3 形成原因分析之二:高校制度建设与网络发展的不相适应
3 国内网络管理政策法规建设现状分析与国外经验
    3.1 我国相关网络管理政策法规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1.1 现状描述
        3.1.2 大学生相关网络政策法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3.2 国际社会网络管理政策法律规范的经验
        3.2.1 立法以保护青少年、保护网络安全、打击网络犯罪
        3.2.2 加大执法力度,运用法律加强网络管理
        3.2.3 加强政策规范引导,多管齐下保护青少年,维护网络运行秩序
        3.2.4 通过法治的途径,保障公民的网络参与权和个人隐私权
        3.2.5 启发网络主体的行为自律,发挥网络社会的自净化功能
        3.2.6 在规范与管理网络行为方面,学校的要求更为严格
4 大学生网络行为政策法律规范体系构建的思考
    4.1 必须加强和完善国家网络法律体系建设
        4.1.1 完善综合性网络法律体系
        4.1.2 建立政府主导管控、行业组织自律、社会组织监控的网络管理体系
        4.1.3 促进行业组织自律,加强非正式制度的建设
    4.2 建设成龙配套的高校网络教育管理约束机制
        4.2.1 形成一个管理核心----学校网络管理领导小组
        4.2.2 组建与依靠三支队伍----网络教育引导队伍、技术保障队伍、网上巡查监督队伍
        4.2.3 打造五大制度体系----网络伦理教育、网络使用培训、网络行为自律、网上行为监控、网络违规处罚的制度体系
        4.2.4 确立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规范,促进大学生网络行为自律
5 结语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8)儿童网络阅读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4 概念界定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儿童阅读研究现状
        2.1.1 国外儿童阅读研究现状
        2.1.2 国内儿童阅读研究现状
    2.2 网络阅读研究现状
        2.2.1 国外网络阅读研究现状
        2.2.2 国内网络阅读研究现状
    2.3 总结
第三章 模型构建与假设
    3.1 理论基础
        3.1.1 图式理论
        3.1.2 元认知理论
        3.1.3 沉浸理论
        3.1.4 用户接受行为理论
    3.2 模型构建
        3.2.1 用户访谈
        3.2.2 儿童网络阅读行为的影响因素
        3.2.3 研究假设
第四章 调查设计与实施
    4.1 问卷设计
        4.1.1 问卷设计过程
        4.1.2 问卷形成
    4.2 预调查
        4.2.1 预调查数据收集
        4.2.2 预调查数据分析
    4.3 正式问卷调查
        4.3.1 问卷收集
        4.3.2 数据分析方法
第五章 调查结果分析
    5.1 样本描述性统计
        5.1.1 儿童问卷样本特征分析
        5.1.2 家长问卷样本特征分析
    5.2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5.2.1 信度分析
        5.2.2 效度分析
    5.3 问卷的正态分布检验
    5.4 验证性因素分析
        5.4.1 测量模型参数值的评估指标分析
        5.4.2 测量模型聚合效度与区别效度检验
    5.5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5.5.1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5.5.2 结构方程模型估计与评价
        5.5.3 结构方程模型修正
        5.5.4 模型的复核效化
    5.6 结果分析与讨论
        5.6.1 模型假设检验
        5.6.2 变量间路径分析
        5.6.3 路径系数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语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思考与建议
        6.2.1 从儿童网络阅读资源建设角度
        6.2.2 从社会各界关注的角度
    6.3 研究贡献
    6.4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列表
致谢

(9)网络动员及其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文献及理论综述
        一、三种基本的研究视角
        二、网络动员的结构、策略、条件和作用
        三、对既有研究的评价
    第三节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阐述
        二、相关理论支撑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网络动员的基础、载体和特征
    第一节 网络动员的基础
        一、技术基础:互联网革命
        二、人力基础:从精英到平民
    第二节 网络动员的载体
        一、QQ群:温情脉脉的咖啡馆
        二、网络论坛:自由的时代广场
        三、博客(微博):私人的会客厅
    第三节 网络动员的基本特征
        一、动员成本的低廉
        二、动员主体的身份隐蔽
        三、动员参与者之间的高水平互动
        四、动员形式的多元选择
        五、动员信息的快速传播
第三章 网络动员的作用机制及其意义建构
    第一节 网络动员的杠杆作用
        一、“少数人的大努力”
        二、“多数人的小努力”
    第二节 网络动员的影响因素
        一、吸引网民参与的主观因素
        二、影响网民参与的客观因素
        三、影响网民参与的调节因素
    第三节 网络动员的意义建构
        一、网络动员的意义框架建构功能
        二、意义框架对集体行动的动员作用
第四章 网络动员对社会冲突的影响
    第一节 网络动员对冲突双方博弈格局的影响
        一、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冲突
        二、冲突博弈中强弱双方不同的行动逻辑
        三、网络动员成为弱势方改变冲突格局的最佳选择
        四、网络动员对冲突双方的总体性影响
    第二节 网络动员对冲突双方的影响
        一、网络信息传播对冲突双方认知的影响
        二、网络判断形成对冲突双方评价标准的影响
        三、网络情绪感染对冲突双方情绪的影响
        四、网络的行动口号对冲突双方意志的影响
第五章 网络动员的社会作用及其对冲突管理的挑战
    第一节 网络动员的积极作用
        一、保护弱者权利
        二、推动更广泛的民主参与和监督
        三、释放社会的深层压力
        四、为改革提供动力和契机
    第二节 网络动员的消极作用
        一、冲击社会秩序
        二、“人肉搜索”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
        三、网络暴力引发了民众的不安全感
        四、“媒体审判”对公正审判的干扰
    第三节 网络动员对冲突管理的挑战
        一、网络动员对信息管理的挑战
        二、网络动员对情绪管理的挑战
        三、网络动员对评价管理的挑战
        四、网络动员对行为管理的挑战
第六章 国内外网络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一节 中国互联网管理的现状
        一、互联网管理的内容
        二、互联网管理的方式
    第二节 中国网络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立法层级不高,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二、“多头管理”带来了“对接”和协调的困难
        三、立足于控制,对“自律”重视不够
        四、信息封锁引发民众猜疑
        五、拖延战术错失解决良机
        六、无原则妥协形成示范效应
    第三节 国外的网络管理及其启示
        一、国外网络管理的主要方式
        二、国外网络管理的经验
第七章 网络管理的相应建议
    第一节 对网络表达权的尊重、保障与限制
        一、尊重网络表达权利
        二、保障网络表达权
        三、网络表达权的合理限制
    第二节 建立网络的自我约束机制
        一、网络交流平台建设
        二、网络交流规范建设
        三、网络交流道德建设
    第三节 合理发挥政府在网络冲突管理中的作用
        一、及时进行信息的发布和回应
        二、有效疏导负面情绪
        三、树立政府诚信形象
        四、抑制破坏性的行动意志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案例1:厦门PX事件
    案例2:宜黄拆迁事件
    案例3:石首群体性事件
    案例4:“淘宝伤城”事件
    案例5:抵制家乐福事件
    案例6:云南“躲猫猫”事件
    案例7:2012年的“抵制日货”运动
    案例8:山西黑砖窑事件
    案例9:浙江“钱云会事件”
    案例10:南京天价烟事件
    案例11:互联网助推官民“争水风波”的解决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当代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当代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德育研究的新对象——青少年网民
    第二节 目前青少年学生上网的现状和主要活动内容
    第三节 当前网络道德问题的现状主要表现
第二章 我国青少年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当代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严重
    第二节 对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 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第一节 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积极影响
    第二节 加强当代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第四章 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第一节 “疏”:加强网络道德的引导
    第二节 “堵”:大力清除网络污染
    第三节 依靠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综合力量,实现全方位的教育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中国青少年网上内容分级过滤认知及倾向性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卢菊艳. 浙江大学, 2021(01)
  • [2]新时代中国网络舆论监督效能研究[D]. 任宏莉. 三峡大学, 2020(06)
  • [3]台网联动背景下综艺节目监管措施研究[D]. 李小倩. 苏州大学, 2020(03)
  • [4]网络舆情治理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 常锐. 理论月刊, 2017(07)
  • [5]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研究[D]. 程雅娟. 山西师范大学, 2016(04)
  • [6]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政府监控[D]. 易臣何. 湘潭大学, 2014(01)
  • [7]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的研究[D]. 吴毅安. 西安科技大学, 2013(04)
  • [8]儿童网络阅读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D]. 刘婧. 南京大学, 2013(04)
  • [9]网络动员及其管理[D]. 徐祖迎. 南开大学, 2013(07)
  • [10]当代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D]. 夏莹莹.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中国青少年网络内容分类过滤认知及倾向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