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酪乳杆菌亚种。假植物可用作小牛的益生元

干酪乳杆菌亚种。假植物可用作小牛的益生元

一、干酪乳杆菌假植物亚种可做犊牛的益生素(论文文献综述)

段楠[1](2018)在《干酪乳杆菌发酵豆奶产肽的功能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世界对益生菌和大豆功能领域研究的深入,及现代人们在健康方面的需求,利用大豆植物蛋白是解决优质蛋白不足已成为功能食品加工领域的焦点。大豆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有益成分和益生乳酸菌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豆乳经发酵的功能性产品,既能提高豆乳的营养价值,还可以促进人体对维生素、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的消化吸收。随着对益生菌研究的深入,干酪乳杆菌作的益生作用及安全性已被充分证实,益生菌发酵大豆乳制品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课题研究了干酪乳杆菌在豆乳发酵中发酵特性以及利用干酪乳杆菌发酵所的豆奶所具有的抗氧化等生物活性功能;对发酵中生成的肽进行分级和定量,进一步测试肽的重要生物功能(抗氧化和抗高血压)并通过LC-MS/MS表征。本研究使用活化后的干酪乳杆菌Z66发酵豆奶,对其发酵特性进行研究。测得干酪乳杆菌Z66的pH值由6.8下降至3.6,在24小时菌数最高增加了4.0 log10cfu/mL,最高的蛋白水解为(477.90±29.24)丝氨酸μg/mL,α-半乳糖苷酶显示出具有产生最高活性18.19 unit/mL。通过液相色谱分析,对大豆中导致产气作用的二种主要低聚糖以及蔗糖进行分析。与未发酵样品中的寡糖峰相比,干酪乳杆菌Z66对蔗糖和棉子糖利用显着,其消耗率分别为95.04%和53.47%,而对水苏糖的利用较少21.95%。对干酪乳杆菌Z66发酵豆奶过程中产生的生物活性肽进行分级和定量,进一步测试肽的重要生物功能(抗氧化和抗高血压)。结果显示,分级后10KDa的肽含量为(0.628±0.020)mg/mL,与3KDa和5KDa相比显示出最高的肽含量,而且还表现出极高的抗氧化活性,其ABTS+与DPPH·抑制活性分别为(1831.00±20.29)TEAC mm与50.74%±0.27%。相反,在所有三种肽级分的ACE抑制活性中没有观察到显着差异。然而,与未分级的样品相比,上述肽段均高于未分级样品。通过LC-MS/MS表征,对10KDa的肽其进行肽序列鉴定,然后使用特定的大豆生物活性肽数据进行搜索。在所有鉴定的大豆异肽中,发现18种有抗氧化性,16种具有ACE抑制性,剩下的17种肽具有这两种活性。本研究为干酪乳杆菌发酵豆乳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科学研究依据,同时也为其它多功能益生菌豆乳制品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李晓斌[2](2017)在《3~6月龄伊犁马肠道菌群多样性及补喂益生菌调控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旨在研究36月龄伊犁马肠道菌群多样性,及补喂益生菌对36月龄伊犁马肠道菌群多样性、纤维消化性、血浆5-HT、褪黑素、细胞免疫因子水平的影响。为伊犁马生长发育、肠道健康及益生菌的科学使用提供理论依据。36月龄伊犁马肠道菌群多样性研究。试验选取平均体重(89.75±8.81)kg、出生日期相同的3月龄伊犁马5匹,进行为期90 d的饲养试验。分别在试验的0 d、30 d、60 d、90 d(即3月龄、4月龄、5月龄、6月龄)采集马驹粪便样品,从每一份样品中提取微生物基因组总DNA,采用Illumina HiSeq测序技术检测样品菌群多样性。结果显示:1)共获得有效序列数157 665条,获得平均OTUs 1 117个。2)马驹粪便中菌群α多样性指数(ACE值、Chao1值、Shannon值)随着马驹月龄增加呈升高趋势(P>0.05)。3)在门水平上,前十的优势菌门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无壁菌门(Tenericutes)的丰度随着马驹月龄的增加显着或极显着升高(P<0.01 or P<0.05),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螺旋体菌门(Spirochaetes)随着马驹月龄的增加显着或极显着降低(P<0.01 or P<0.05)。补喂益生菌对36月龄伊犁马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试验选取出生日期(±5 d)、体重(90.23±11.02)kg相近的3月龄伊犁马哺乳马驹20匹,随机分为4组,每组5匹,分别为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对照组按照体重的0.6%补喂精料补充料,在补喂精料补充料的基础上试验Ⅰ组补喂枯草芽孢杆菌和植物乳杆菌(0.025 g/d+0.033g/d)、试验Ⅱ组补喂(0.050 g/d+0.066 g/d)、试验Ⅲ组补喂(0.075 g/d+0.133 g/d),试验期为90 d,分别在试验0 d、30 d、60 d、90 d采集马驹粪便样品,采用Illumina HiSeq测序技术检测样品菌群多样性。结果显示:1)补喂枯草芽孢杆菌和植物乳杆菌均能够提高测序有效序列数和OTUs。2)补喂枯草芽孢杆菌和植物乳杆菌能够提高马驹肠道菌群多样性,试验Ⅱ组、试验Ⅲ组30 dACE、Chao1、Shanon指数分别显着、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 or P<0.01)。3)厚壁菌门、疣微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无壁菌门、放线菌门是36伊犁马主要的优势菌群,试验Ⅰ组、试验Ⅱ组30 d厚壁菌门的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90 d无壁菌门的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补喂益生菌对36月龄伊犁马纤维消化性、血浆5-HT、MELT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试验选取出生日期(±5 d)、体重(90.23±11.02)kg相近的3月龄伊犁马哺乳马驹20匹,随机分为4组,每组5匹,分别为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对照组按照体重的0.6%补喂精料补充料,在补喂精料补充料的基础上试验Ⅰ组补喂枯草芽孢杆菌和植物乳杆菌(0.025 g/d+0.033 g/d)、试验Ⅱ组补喂(0.050 g/d+0.066 g/d)、试验Ⅲ组补喂(0.075 g/d+0.133 g/d),试验期为90 d,分别在试验0 d、30 d、60 d、90 d采集马驹粪便样品和血浆样品,测定并分析相关指标。结果表明:1)随着马驹月龄的增加,补喂枯草芽孢杆菌和植物乳杆菌能够提高马驹对纤维的降解能力,试验Ⅱ组粪便中ADF的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Ⅲ组半纤维素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乙酸、丙酸、丁酸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2)随着马驹月龄的增加,补喂枯草芽孢杆菌和植物乳杆菌能够提高马驹血浆5-羟色胺和褪黑素的浓度;试验Ⅲ组5-羟色胺比对照组高10.27%(P<0.01),试验Ⅰ组、Ⅱ组比对照组高7.04%(P<0.05)、7.81%(P<0.05);试验Ⅱ组褪黑素比对照组高26.94%(P<0.01),试验Ⅰ组、Ⅲ组比对照组高16.98%(P<0.05)、25.88%(P<0.05)。3)随着马驹月龄的增加,补喂枯草芽孢杆菌和植物乳杆菌能够提高马驹血浆IL-6、IL-1β、IFN-γ、TNF-α浓度;各试验组TNF-α极显着高于对照组,分别比对照组高15.17%(P<0.01)、18.21%(P<0.01)、16.97%(P<0.01)。36月龄马驹肠道菌群随着马驹月龄的增加多样性增加,补喂益生菌能够显着增加马驹肠道菌群多样性。36月龄伊犁马肠道门水平上的主要菌群为厚壁菌门、放线菌门、无壁菌门、拟杆菌门、螺旋体菌门。补喂枯草芽孢杆菌和植物乳杆菌能够显着提高36月龄伊犁马肠道菌群多样性,以及厚壁菌门、疣微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无壁菌门、放线菌门丰度。补喂益生菌能够提高36月龄伊犁马对纤维的消化性,提高马驹血浆细胞因子TNF-α的水平。

夏晓风[3](2015)在《常用低聚糖对四种肠道菌生长及成膜效应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功能性低聚糖是一种具有特殊生理作用的低度聚合糖,可通过促进肠道益生菌的生长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能够促进营养物质(如矿物质)的消化吸收、增强机体免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保健品以及饲料工业中。本文研究了六种常用低聚糖(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低聚木糖、乳酮糖和低聚乳糖)对乳酸菌(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动物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animali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生长、生物膜形成等的影响,探讨了六种低聚糖和乳酸菌对小鼠肠道内的菌群和小分子有机酸作用效应。其研究结果如下:(1)当低聚糖替代培养基碳源时,嗜热链球菌的生长受到抑制,低聚乳糖替代量为100%时,抑制作用最强;除乳酮糖替代培养基碳源时可促进保加利亚乳杆菌的生长外,其余五种低聚糖均抑制保加利亚乳杆菌的生长,且乳酮糖替代量为25%时,保加利亚乳杆菌生长量最大;除低聚乳糖外,其余五种低聚糖都可促进动物双歧杆菌的生长,其中,替代量为100%时,低聚木糖促进作用最强。(2)当低聚糖作为添加因子加入培养基时,嗜热链球菌的生长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乳酮糖和低聚异麦芽糖的促进作用最强,添加量均为0.5%;保加利亚乳杆菌的生长受低聚糖的影响较小,低聚异麦芽糖和低聚半乳糖添加量分别为0.1%和0.05%时,菌株的生长量稍微增大;除低聚乳糖外,添加其余低聚糖据可促进动物双歧杆菌的生长,促进作用最强的是低聚果糖和低聚木糖,添加量均为0.5%,菌株生长量可到1.700以上;除低聚乳糖外,添加其余低聚糖可促进大肠杆菌的生长,其中,低聚异麦芽糖和低聚木糖促进作用最强,添加量均为0.1%。(3)添加低聚异麦芽糖和乳酮糖有利于嗜热链球菌有机酸的形成,添加0.5%乳酮糖可极大促进乳酸的增加;添加低聚乳糖不利于动物双歧杆菌有机酸的形成,低聚异麦芽糖和低聚果糖极大促进动物双歧杆菌乳酸和乙酸的形成;添加低聚乳糖对保加利亚乳杆菌有机酸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其余五种对菌株有机酸的形成几乎无影响。(4)添加低聚糖对嗜热链球菌生物膜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其中低聚异麦芽糖最适添加量分别为0.1%和0.5%,低聚木糖为0.5%和1%;添加低聚糖对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形成有抑制作用,其中低聚异麦芽糖和低聚木糖的抑制作用最强,低聚异麦芽糖最适添加量为0.1%和1%,低聚木糖最适添加量为0.1%。(5)灌胃乳酮糖后,可使小鼠体重增加8.29g;灌胃混合菌液和乳酮糖可最大限度地提高小鼠食物利用率(6.29%),减小食物总消耗(185g);而混合菌液与乳酮糖、混合菌液与低聚异麦芽糖对小鼠肠道有机酸的产生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够抑制肠杆菌和肠球菌的生长,促进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生长。

张振强[4](2013)在《微生态制剂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论述了微生态制剂在现代畜牧生产中的地位。通过对动物消化道微生态体系及其特点的论述,详细介绍了微生态制剂的作用与机理,最后对微生态制剂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做了展望。

罗启慧[5](2012)在《肺炎链球菌感染猕猴肠道菌群分子解析及消化、呼吸、免疫系统免疫相关因子的表达》文中研究指明肺炎链球菌是社区获得性肺炎最重要的致病原之一,为了进一步研究肺炎链球菌的致病机理,本实验对疑似感染肺炎链球菌猕猴进行解剖,并进行了微生物分离鉴定。同时采用H.E染色法对自发感染肺炎链球菌的猕猴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进行了组织病理学观察。肠道菌群在宿主的营养、代谢和宿主免疫保护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也与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论文对感染肺炎链球菌的猕猴和健康猕猴,采用不同类型分子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猕猴肠道菌群的组成变化。在此基础上,本实验以自发性感染肺炎链球菌猕猴为实验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系统在感染前后IL-6、IL-2、sIgA、IFN-y以及CD3蛋白质的表达情况。得到了如下实验结果:1、微生物分离鉴定结果:从心、肝、脾、肺组织及血液中分离到草绿色溶血菌株;胆汁溶菌实验和optochin实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为肺炎链球菌,且为optochin敏感菌株;小鼠毒力实验结果表明本分离株对小鼠致病力强,为肺炎链球菌强毒株;16S rRNA序列分析表明与肺炎链球菌同源性高达99%以上,从分子水平上证实本实验分离到肺炎链球菌。结果表明本实验中采用的猕猴为强毒肺炎链球菌菌株感染猕猴。2、病理组织学结果:发现淋巴结出现大量巨噬细胞及粒细胞;脾血窦间隙增大,淋巴细胞增多;肺脏和气管均发生明显出血,肺泡隔增厚,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肝组织有广泛性的出血,部分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胃肠道黏膜层的腺体细胞发生广泛性的变性、坏死,腺体萎缩、结构破坏,黏膜层淋巴细胞大量增加;食管无明显病变。研究结果表明肺炎链球菌感染组猕猴出现了较为典型的组织病理学变化。3、PCR-DGGE技术分析结果:本研究通过对比2种DNA提取方法,提取到健康猕猴和肺炎链球菌感染后猕猴肠道菌群总DNA,利用细菌16S rRNA V3区通用引物进行扩增,产物经DGGE电泳,利用Quantity one图象分析软件对DGGE图谱进行分析;采用UPGAMA进行聚类分析;并计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指数,Margalef指数和Berger-Parker指数,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分析来测定群落结构形态。结果表明:试剂盒法提取的DNA纯度和数量上优于传统方法,DGGE图谱分析表明健康组猕猴肠道菌群结构相对稳定,PCR-DGGE条带数量以盲肠和结肠最多,其次是直肠、回肠和空肠,十二指肠最少,而肺炎链球菌感染组猕猴的各段肠道条带数显着减少(P<0.01),不同动物和肠段间菌群组成差别很大;健康组猕猴肠道细菌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度均高于感染组,与感染猕猴临床和病理表现相一致,感染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降低。4、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采用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技术(FQ-PCR),建立6个菌属包括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和芽孢杆菌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健康组猕猴和感染组猕猴肠道内该6个菌属的数量和组成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被检的6个菌属均为猕猴肠道中优势菌群,且其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最高(拷贝数对数分别为7.692±0.905,7.529±0.979),各个菌属在盲肠、结肠和直肠中含量高于肠道前段。肺炎链球菌感染后猕猴肠道优势菌群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乳杆菌、双歧杆菌和拟杆菌拷贝数均显着下降(P<0.05);芽孢杆菌和肠球菌数量也有一定程度下降,而大肠杆菌拷贝数有所增加,但未达到显着性差异。表明肺炎链球菌感染后猕猴肠道菌群失衡,与感染诱发的肠道炎症反应之间易形成恶性循环,本研究结果也对肠道菌群结构与机体健康关系提供新的启示。5、免疫组化检测结果:(1)消化系统(食管、胃、空肠、盲肠以及肝组织)检测,结果显示IL-6、 IFN-γ以及CD3感染后水平升高,IL-2、sIgA则呈现下降趋势。各种因子的表达主要集中在黏膜层。IL-6和IFN-γ在感染组的表达面积显着高于健康组(p<0.01),其中在空肠、盲肠和胃组织的表达更明显。IL-2在感染组的表达面积显着低于健康组(p<0.01),但是光密度值显示感染组显着升高(p<0.01)。CD3和sIgA阳性细胞表达面积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sIgA仅在空肠有显着降低,而CD3也仅在空肠和肝脏有显着升高(p<0.05);CD3阳性细胞光密度值在肝脏和空肠明显增加,其他组织差异不明显。(2)呼吸系统(气管、肺)结果,感染组猕猴IFN-γ蛋白的阳性细胞面积在肺、气管和血管都明显增高(p<0.05),sIgA在感染组各组织的阳性表达也呈升高趋势,在气管的差异显着,IL-2蛋白的阳性表达面积略有增高,IL-6蛋白表达面积与健康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在气管,阳性细胞光密度值显示,和健康组比较,感染组IFN-γ、IL-2蛋白有明显增加(p<0.05),在血管和肺也仅有IgA和IFN-γ因子呈显着增加(p<0.05)。感染组猕猴肺脏和气管CD3蛋白表达产物的光密度值略高于健康组,但差异不明显,而其蛋白表达产物总面积则小于健康组,均达到了显着或极显着差异(P<0.05或P<0.01)。(3)免疫系统结果(脾和淋巴结),感染组猕猴脾脏内IFN-γ、IL-2蛋白的阳性表达面积都较健康组显着升高,而淋巴结的表达面积在两组间并无显着差异,除CD3外,各细胞因子和抗体都较健康组增加。感染组淋巴结内5种因子蛋白的表达光密度值均高于健康组,其中IL-6蛋白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 IFN-γ及IL-2蛋白表达量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以上结果可看出,各种细胞因子和抗体的变化反应了肺炎链球菌对黏膜免疫系统的影响,这可能与肺炎链球菌的致病力相关联。整体上,与健康组比较,感染组IL-2在呼吸和免疫系统的表达面积增加而消化系统减少;IL-6表达面积在呼吸系统降低,免疫和消化系统增加;IFN-y在消化系统表达面积增加,而其他系统表达变化不一致;CD3在呼吸和免疫系统的表达面积减少,而消化系统整体增加;IgA的表达面积在呼吸和免疫系统的表达面积增加而消化系统减少。各个细胞因子相互联系,形成细胞因子网络,通过调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相互协作抵御肺炎链球菌的侵害。

骆超超[6](2010)在《发酵谷物中产赖氨酸益生菌的筛选及其应用》文中指出发酵谷物食品通常是指利用微生物作用而制得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食品。发酵谷物食品不仅具有基本的营养功能,还具有大量的益生菌。益生菌是由一种或多种有益微生物及代谢产物组成,可供人类或动物直接使用和喂食的活菌制剂。它可改善动物肠道菌群的平衡,降低肠道内有害物质,增强动物机体免疫能力,促进动物生长发育,提高动物生产性能。益生菌无残留、不产生耐药性,是动物的绿色饲料添加剂。赖氨酸是动物体内第一限制性必需氨基酸,是畜禽合成动物蛋白必需的最重要的氨基酸之一。益生菌产生的赖氨酸是绿色、无毒、无污染、安全可靠且可以直接添加的饲料赖氨酸。目前,我国奶牛平均单产奶水平仅为2 800~3 000kg/年,而国外奶牛平均单产则达到了7 000kg/年。产奶量的高低除奶牛的品种、饲养的环境、饲喂的饲料这些因素外,饲料中赖氨酸、蛋氨酸等必需氨基酸不足也是很关键的因素。功能益生菌研究刚刚开展,益生菌中筛选产赖氨酸菌种方面的研究也还比较少,本实验旨在从发酵谷物中筛选出几种产赖氨酸较高的益生菌。本实验对从面包、麻花、馒头、发面饼、等发酵谷物的生面团及米酒、白酒曲中分离出的菌株进行培养、发酵,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其发酵液中赖氨酸的含量,筛选出富含赖氨酸的菌株,并利用16S rDNA分析及blast分析、特异性引物PCR等技术对所选产赖氨酸含量较高的菌株进行鉴定,最后将所得的菌株发酵液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到奶牛的饲喂当中,观察其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本实验所得的研究结果如下:通过划板分离培养、镜检等常规方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离、培养、筛选出产赖氨酸较高的益生菌菌种2株。利用16S rDNA分析及blast分析、特异性引物PCR等技术鉴定出这2株菌为肠膜明串株菌ATCC 8293、德氏乳杆菌ATCC BAA-365,其发酵液中赖氨酸含量分别为52.33g/L、46.09 g/L。将肠膜明串珠菌发酵液应用于奶牛饲料中,可使奶牛奶产量提高12.03%,奶中乳蛋白质量分数提高1.76%,乳糖质量分数提高1.23%,干物质质量分数提高0.76%,差异均极显着(P<0.01)。对乳脂率无影响。本实验成功的筛选出了产赖氨酸较高的益生菌菌种,并且动物试验结果显示,产赖氨酸较高的益生菌菌种有可能作为饲料添加剂用于奶牛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龙淼,逄晓阳,邢欣,于申业,朱连勤,刘国文[7](2009)在《犊牛瘤胃干酪乳杆菌分离鉴定及其耐酸相关基因ffh的克隆》文中指出利用乳酸杆菌分离培养基(SL)对犊牛瘤胃内的乳酸杆菌进行分离,对分离出的乳酸杆菌进行革兰氏染色、生化反应及16S rRNA同源性分析鉴定。对分离鉴定的干酪乳杆菌提取其基因组,根据Genbank发表的干酪乳杆菌耐酸相关基因(ffh基因)设计1对引物进行PCR,利用pMD18-T载体进行克隆,构建重组质粒,进行PCR及测序鉴定,获得耐酸基因ffh,为下一步研制瘤胃微生态制剂及构建瘤胃内耐酸的乳酸分解基因工程菌奠定了基础。

逄晓阳[8](2009)在《反刍月形单胞菌乙酸激酶基因缺陷株的构建及特性分析》文中认为奶牛在围产期时,常常会发生能量负平衡,为了消除或缓解围产期奶牛能量的负平衡,本研究从瘤胃内的优势菌——反刍兽月形单胞菌入手,对该菌发酵代谢通路进行调控,以期望从切断乙酸的生成来增加生糖先质—丙酸的产量和比例。本研究首先利用CODEHOP设计了反刍兽月形单胞菌乙酸生成途径的关键酶——乙酸激酶(AK)的简并引物,并且从该菌基因组中成功克隆出749 bp的乙酸激酶片段。以克隆的乙酸激酶片段为基础,将其连入pUC18载体中构建了针对乙酸激酶的质粒pUC18-ack,在这个质粒的基础上,将一段从干酪乳杆菌中克隆的耐酸基因ffh插入到质粒载体pUC18-ack的ack基因内部,构建了自杀性质粒载体pUC18-ack::ffh。利用该载体,通过同源重组技术对K6基因组的ack基因进行定点插入失活,切断了K6乙酸生成的途径,利用氟乙酸平板成功筛选出三株ack基因缺失的反刍兽月形单胞菌重组子,乙酸激酶活性分析结果显示这三株菌均为ack基因缺陷型,表明成功构建了反刍兽月形单胞菌乙酸生成缺陷株K6Δ(ack)。最后对基因工程菌K6Δ(ack)进行了体外发酵实验,同时与原始菌K6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K6Δ(ack)仅保留微弱的产乙酸能力,同时丁酸的产量显着提高了,丙酸的产量并没有显着高于原始菌,但是显着提高了丙酸/乙酸比例,K6Δ(ack)的发酵类型倾向于丙酸型。

耿凤琴[9](2003)在《干酪乳杆菌假植物亚种可做犊牛的益生素》文中指出 俄学者塔拉卡诺夫和尼科里切娃认为为了制备益生素以选用在正常状态下栖居于幼畜消化道中居

吴敬[10](2002)在《酸马奶酒中乳酸菌的分离及抗菌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主要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牧民家庭采集的酸马奶酒为样品,进行了乳酸菌的分离及抗菌特性的研究。从10份酸马奶酒样品中分离出乳酸菌47株,经鉴定分别归属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L.lactis subsp.lactis)、粪肠球菌(E.faecalis)、坚强肠球菌(E.durans)、假鸟肠球菌(E.pseudoarium)、肠膜明串珠菌葡聚糖亚种(Lc.mesenteroides subsp.dextranicum)。分离的47株乳酸菌,排除酸、过氧化氢等干扰因素后,通过平板抑菌试验,筛选出了8株乳酸球菌、12株乳酸杆菌对指示菌利斯特氏菌(Listeria)有抑菌作用;其中,6株乳酸球菌离心后的上清液对指示菌利斯特氏菌(Listeria)有抑菌作用,其余12株杆菌和2株球菌的菌体对指示菌利斯特氏菌(Listeria)有抑菌作用。但所有47株乳酸菌均对大肠杆菌(E.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无抑菌作用。以4-3-2、3-3-2为试材,对其抑菌物质的产生条件及发酵粗提物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两株菌在对数末期抑菌活性最高,且在低pH条件(pH2.0)下对热相对稳定(121℃,30min),4-2-2显示活性的pH范围为4.5~12,3-3-2显示活性的pH范围为4.5~8.5。除去菌体后的这两株菌的发酵上清液采用硫酸铵分级盐析和丙酮分级沉淀两种方法均可得到粗提的抑菌物。

二、干酪乳杆菌假植物亚种可做犊牛的益生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干酪乳杆菌假植物亚种可做犊牛的益生素(论文提纲范文)

(1)干酪乳杆菌发酵豆奶产肽的功能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益生菌
        1.1.1 益生菌定义
        1.1.2 益生菌的分类与分布
        1.1.3 益生菌菌种使用及产品安全
        1.1.4 益生菌对人体的生理功能
    1.2 国内外益生菌制品的的开发及应用
    1.3 干酪乳杆菌
        1.3.1 干酪乳杆菌形态结构及生理生化特性
        1.3.2 干酪乳杆菌的研究现状
        1.3.3 干酪乳杆菌的功能特性
        1.3.4 干酪乳杆菌发酵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4 益生菌发酵豆奶的研究现状
        1.4.1 大豆简介
        1.4.2 大豆营养成分与功能
        1.4.3 益生菌发酵豆奶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5 肽的研究现状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内容
    1.8 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原料与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3 菌株和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菌株的活化
        2.2.2 豆奶的制备及理化成分测定
        2.2.3 豆奶发酵及感官评价
        2.2.4 活菌计数与pH的测定
        2.2.5 α-半乳糖苷酶活性的测定
        2.2.6 低聚糖的测定
        2.2.7 蛋白质水解的测定
        2.2.8 肽的分级和定量
        2.2.9 大豆肽的生物功能
    2.3 数据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豆奶的理化成分及感官评定
    3.2 干酪乳杆菌Z66的豆奶发酵特性
    3.3 干酪乳杆菌Z66发酵豆奶中的肽含量
    3.4 大豆肽的生物功能
        3.4.1 抗氧化活性
        3.4.2 ACE抑制活性
    3.5 通过LC-MS/MS鉴定肽
4 讨论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3~6月龄伊犁马肠道菌群多样性及补喂益生菌调控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综述
    1.1 马消化系统的特征
    1.2 马肠道菌群的特征
    1.3 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稳定性
    1.4 肠道菌群与免疫
    1.5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
    1.6 益生菌
    1.7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8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3 ~6 月龄伊犁马肠道菌群多样性研究
    2.2 补喂益生菌对3~6 月龄伊犁马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2.3 补喂益生菌对3~6 月龄伊犁马粪便纤维含量、VAF浓度和和血浆中5-羟色胺、褪黑素、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2.4 微生物细菌测定样品分组编号
    2.5 微生物细菌高通量测序分析
    2.6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3 ~6 月龄伊犁马肠道菌群多样性研究
    3.2 补喂益生菌对3~6 月龄伊犁马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3.3 补喂益生菌对3~6 月龄伊犁马粪便纤维含量、VFA浓度和血浆中5-HT、MELT、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3 ~6 月龄伊犁马肠道菌群多样性研究
    4.2 补喂益生菌对3~6 月龄伊犁马肠道菌群多样性及菌群结构的影响
    4.3 补喂益生菌对3~6 月龄伊犁马粪便纤维含量、VAF浓度和血浆中5-HT、MELT、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常用低聚糖对四种肠道菌生长及成膜效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前言
        1.1 低聚糖简介
        1.1.1 五种常用低聚糖介绍
        1.1.2 低聚糖研究进展与应用
        1.1.3 国内低聚糖的发展建议
        1.2 益生菌概述及功效简介
        1.2.1 益生菌定义、分类及筛选标准
        1.2.2 益生菌的益生作用及作用机理
        1.3 生物膜概述
        1.3.1 生物膜简介
        1.3.2 生物膜形成过程和耐药机制
    2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常用低聚糖对乳酸菌与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
    1 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主要培养基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菌种母液的制备
        2.2 不同低聚糖代替量对乳酸菌生长影响的测定
        2.3 不同低聚糖添加量对乳酸菌和大肠杆菌生长影响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低聚糖替代量对乳酸菌生长影响的测定
        3.1.1 不同低聚糖替代量对S.thermophilus生长的影响
        3.1.2 不同低聚糖替代量对L.bulgaricus生长的影响
        3.1.3 不同低聚糖替代量对B.animalis生长的影响
        3.2 不同低聚糖添加量对乳酸菌和大肠杆菌生长影响的测定
        3.2.1 不同低聚糖添加量对S.thermophilus生长影响
        3.2.2 不同低聚糖添加量对L.bulgaricus生长影响
        3.2.3 不同低聚糖添加量对B.animalis生长影响
        3.2.4 不同低聚糖添加量对E.coli生长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4.1 不同低聚糖代替量对乳酸菌生长影响的测定
        4.2 不同低聚糖添加量对乳酸菌和大肠杆菌生长影响的测定
第三章 常用低聚糖对乳酸菌产酸性能的分析
    1 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主要培养基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菌液前处理
        2.2 色谱条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低聚糖对S.thermophilus发酵液有机酸生成量的影响
        3.2 低聚糖对L.bulgaricus发酵液有机酸生成量的影响
        3.3 低聚糖对B.animalis发酵液有机酸生成量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低聚糖对嗜热链球菌及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1 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主要培养基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半定量法测定低聚糖对嗜热链球菌及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影响
        2.1.1 菌悬液的制备
        2.1.2 嗜热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生物膜模型的构建
        2.1.3 生物膜及生物量的检测
        2.2 嗜热链球菌及大肠杆菌生物膜粘附性研究
        2.2.1 菌液的制备
        2.2.2 细胞爬片前处理
        2.2.3 生物膜构建
        2.2.4 生物膜的观察
        2.3 显微观察低聚糖对嗜热链球菌及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
        2.3.1 菌液的制备
        2.3.2 细胞爬片前处理
        2.3.3 生物膜构建
        2.3.4 生物膜的观察
        2.4 低聚糖对嗜热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生物膜内活菌数的影响
        2.4.1 菌液的制备
        2.4.2 细胞爬片前处理
        2.4.3 生物膜构建
        2.4.4 嗜热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生物膜内活菌计数
    3 结果与分析
        3.1 低聚糖对嗜热链球菌生物膜形成影响
        3.1.1 不同浓度低聚糖培养嗜热链球菌生物膜的半定量检测
        3.1.2 显微观察低聚糖对嗜热链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3.1.3 嗜热链球菌生物膜内活菌计数
        3.2 低聚糖对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影响
        3.2.1 不同浓度低聚糖培养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半定量检测
        3.2.2 显微观察低聚糖对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3.2.3 大肠杆菌生物膜内活菌计数
    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外源低聚糖与乳酸菌对小鼠肠道菌群及有机酸的调节作用
    1 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主要培养基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设备
        1.5 实验动物
    2 方法
        2.1 实验小鼠的处理
        2.2 样品的采集与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外源低聚糖与乳酸菌对小鼠生长的影响
        3.2 大肠内SCFA的变化
        3.3 肠道菌群的变化
    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1.1 常用低聚糖对乳酸菌与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
        1.1.1 不同低聚糖代替量对乳酸菌生长影响的测定
        1.1.2 不同低聚糖添加量对乳酸菌和大肠杆菌生长影响的测定
        1.2 常用低聚糖对乳酸菌产酸性能的分析
        1.3 低聚糖对嗜热链球菌及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1.4 外源低聚糖与乳酸菌对小鼠肠道菌群及有机酸的调节作用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微生态制剂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微生态制剂及其地位
    1.1 微生态制剂的概念
        1.1.1 微生态制剂 (probiotics)
        1.1.2 益生菌 (probiotic) (直接饲喂微生物 direct-fed microbials)
        1.1.3 益生素 (prebiotics)
        1.1.4 合生素 (synbiotics)
    1.2 微生态制剂的主要作用
    1.3 微生态制剂的地位
        1.3.1 专家建言
        1.3.2 中国《饲料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3]指出
        1.3.3 为何要发展微生态制剂
2 动物消化道微生态体系及其特点
    2.1 人和动物肠道主要菌群的构成与变化[4]
        2.1.1 人和动物肠道主要菌群有
        2.1.2 初生婴儿与仔动物肠道主要微生物的构成及变化
        2.1.3 肠道菌群的分类
    2.2 动物消化道菌群的特性与作用机理
        2.2.1 致病菌
        2.2.2 条件致病菌
        2.2.3 有益菌
    2.3 不同动物消化道菌群的构成[5]
        2.3.1 猪消化道菌群的构成与分布
        2.3.2 鸡消化道菌群的构成与分布
        2.3.3 牛消化道菌群的构成与分布
3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与机理
    3.1 益生菌的特性
    3.2 作用与机理
        3.2.1 维持生态平衡体系
        3.2.2 营养素的提供
        3.2.3 生物拮抗作用
        3.2.4 生物夺氧
        3.2.5 免疫作用
        3.2.6 提供酶类物质
        3.2.7 分解氨及胺 (铵) 类物质
        3.2.8 降低消化道pH
    3.3 主要益生菌作用简介
        3.3.1 乳酸杆菌 (lactobacillus)
        3.3.2 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lis)
        3.3.3 酵母 (yeast)
    3.4 国家允许饲用的微生物
        3.4.1 国家允许饲料中使用的微生物种类[8]
        3.4.2 保加利亚乳杆菌
4 微生态制剂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
    4.1微生态制剂在动物养殖中的应用效果[9]
        4.1.1 在养猪中的应用:
        4.1.2 在养鸡中的应用
        4.1.3 在养牛中的应用
        4.1.4 在水产动物养殖中的应用
        4.1.5 在特种动物养殖中的应用
    4.2 微生态制剂应用注意事项及市场分析
        4.2.1 微生态制剂应用注意事项
        4.2.2 微生态制剂市场前景分析
        4.2.3 微生态制剂替代抗生素滥用

(5)肺炎链球菌感染猕猴肠道菌群分子解析及消化、呼吸、免疫系统免疫相关因子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肺炎链球菌研究进展
        1.1 肺炎链球菌致病机理
        1.2 肺炎链球菌性肺炎
        1.2.1 肺炎链球菌性肺炎的发病过程
        1.2.2 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免疫学
        1.2.3 肺炎链球菌的防治
    2 黏膜免疫系统研究进展
        2.1 黏膜免疫系统简介
        2.2 胃肠道黏膜免疫
        2.2.1 胃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结构
        2.2.2 胃肠道黏膜与细胞因子和抗体
        2.2.3 肠道菌群和胃肠道黏膜免疫
        2.2.4 胃肠道黏膜免疫功能以及疾病
        2.3 呼吸道黏膜免疫系统
        2.3.1 呼吸道黏膜结构
        2.3.2 呼吸道黏膜免疫效应及相关疾病
        2.4 黏膜免疫的应用进展
    3 肠道菌群结构的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3.1 肠道菌群传统的培养和鉴定技术
        3.2 肠道菌群镜检法
        3.3 肠道菌群结构的现代分子解析方法
        3.3.1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3.3.2 肠道菌群DNA指纹图谱技术
        3.3.3 分子探针技术及基因芯片技术
        3.3.4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FQ-PCR)
    4 结语
第二部分 实验正文
    第一章 猕猴肺炎链球菌分离鉴定及感染后其消化、呼吸、免疫器官组织病理学观察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和质粒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试剂及配制
        1.4 猕猴肺炎链球菌微生物学鉴定
        1.4.1 猕猴肺炎链球菌的分离
        1.4.2 革兰氏染色鉴定及胆汁溶菌实验
        1.4.3 OPTOCHIN实验
        1.4.4 小鼠毒力实验
        1.5 肺炎链球菌16S rRNA序列的鉴定
        1.5.1 引物设计
        1.5.2 肺炎链球菌增菌培养
        1.5.3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1.5.4 16Sr RNA基因目的片段的PCR扩增
        1.5.5 琼脂糖凝胶电泳及PCR产物的回收
        1.6 组织病理学观察
        1.6.1 石蜡切片及染色
        1.6.2 图像处理
        2 结果
        2.1 微生物形态学鉴定、胆汁溶菌实验和OPTOCHIN实验
        2.2 小鼠毒力实验
        2.3 16S rRNA PCR扩增及测序结果
        2.4 消化系统组织病理学观察
        2.5 呼吸系统组织病理学观察
        2.6 免疫系统组织病理学观察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PCR-DGGE技术对肺炎链球菌感染猕猴和健康猕猴消化道内菌群解析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样品采集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主要溶液配制
        1.5 肠内容物细菌总DNA的提取
        1.6 DNA的定量和纯度检测
        1.7 PCR扩增细菌16SrRNA变异区
        1.8 DGGE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DNA提取方法的对比
        2.2 16S rRNA V3区PCR-DGGE图谱指纹分析
        2.3 DGGE图谱聚类分析
        2.4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3 讨论
        3.1 DNA提取方法的分析
        3.2 DGGE结果分析
        4 小结
    第三章 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对肺炎链球菌感染猕猴和健康猕猴消化道内特定菌群数量的解析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及处理方法
        1.2 标准菌株及其培养条件
        1.3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1.4 实验试剂的配制
        1.5 样品中菌群总DNA的提取
        1.6 标准菌株基因组的提取
        1.7 定量PCR引物设计
        1.8 标准品制备所用引物
        1.9 标准品的制备及鉴定
        1.10 实时荧光定量PCR解析各样品中特定菌属菌群结构
        2 结果
        2.1 标准曲线的制备
        2.2 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对猕猴消化道内菌群的定量检测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感染肺炎链球菌猕猴呼吸系统内sIgA、IFN-γ、CD3、IL-2、IL-6蛋白的表达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1.2 实验动物
        1.3 取材
        1.4 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
        1.5 显微、拍照及图像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感染肺炎链球菌猕猴IL-6、IL-2、sIgA、IFN-γ以及CD3在消化系统的表达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1.2 实验动物
        1.3 取材
        1.4 实验方法
        1.5 显微、拍照及图像分析
        2 结果
        2.1 IL-6蛋白在消化系统中的表达
        2.2 IL-2蛋白在消化系统的表达
        2.3 IFN-Γ蛋白在消化系统的表达
        2.4 SIgA蛋白在消化系统的表达
        2.5 CD3蛋白在消化系统的表达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感染肺炎链球菌猕猴免疫系统内sIgA、1FN-γ、CD3、IL-2、IL-6的表达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1.2 实验动物
        1.3 取材
        1.4 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
        1.5 显微、拍照及图像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缩写与全名

(6)发酵谷物中产赖氨酸益生菌的筛选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发酵谷物食品概述
    1.2 益生菌概述
        1.2.1 益生菌的概念与种类
        1.2.2 益生菌的功能
        1.2.3 益生菌研究现状
    1.3 微生物菌种鉴定技术
        1.3.1 常规鉴定技术
        1.3.2 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
    1.4 赖氨酸概述
        1.4.1 赖氨酸的作用
        1.4.2 赖氨酸的检测方法
        1.4.3 赖氨酸生产现状
    1.5 产赖氨酸益生菌用作奶牛饲料添加剂的可行性
        1.5.1 应用于犊牛
        1.5.2 应用于成熟奶牛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动物
        2.1.3 实验试剂
        2.1.4 培养基
        2.1.5 试剂配方
        2.1.6 实验仪器
    2.2 方法
        2.2.1 菌种的分离培养
        2.2.2 菌株发酵液中赖氨酸含量的检测
        2.2.3 产赖氨酸菌株的鉴定
        2.2.4 奶牛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菌种分离培养
    3.2 菌株发酵液中赖氨酸含量的检测
        3.2.1 赖氨酸标准样品衍生后峰形的鉴别
        3.2.2 赖氨酸衍生后标准曲线的建立
        3.2.3 细菌发酵液中赖氨酸含量的测定
    3.3 产赖氨酸菌株的鉴定
        3.3.1 菌株的形态学观察
        3.3.2 生化实验
        3.3.3 分子生物学鉴定
    3.4 奶牛试验
        3.4.1 肠膜明串株菌对奶牛奶产量的影响
        3.4.2 肠膜明串株菌对奶品质的影响
4 讨论
    4.1 菌种的分离培养
    4.2 液相色谱对菌种发酵液中赖氨酸的检测
    4.3 产赖氨酸菌种的鉴定
        4.3.1 菌落形态的观察
        4.3.2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
        4.3.3 分子生物学鉴定
    4.4 产赖氨酸菌种对奶牛奶产量与奶品质的影响
        4.4.1 菌种对奶牛奶产量与奶品质效果分析
        4.4.2 菌种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展望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犊牛瘤胃干酪乳杆菌分离鉴定及其耐酸相关基因ffh的克隆(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
    1.3 细菌的分离、培养
    1.4 形态学及生理生化鉴定
    1.5 16S rRNA鉴定方法
        1.5.1 细菌基因组提取
        1.5.2 PCR扩增及产物电泳分析、胶回收
        1.5.3 PCR产物的克隆、测序
    1.6 耐酸相关基因ffh的克隆
        1.6.1 引物设计
        1.6.2 PCR产物的克隆和测序
2 结 果
    2.1 分离菌株的形态学鉴定结果
    2.2 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2.3 分离菌株16S rRNA基因扩增、pMD18-T-16S rRNA阳性重组质粒PCR扩增结果
    2.4 分离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测序结果
    2.5 ffh基因PCR扩增及pMD18-T-ffh阳性重组质粒PCR扩增结果
    2.6 ffh基因测序结果

(8)反刍月形单胞菌乙酸激酶基因缺陷株的构建及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反刍兽月形单胞菌综述
        1.1 形态学及生物化学反应特性的研究
        1.2 反刍兽月形单胞菌的生物学功能
        1.3 有机酸对反刍兽月形单胞菌生物学作用的调节作用
        1.4 反刍兽月形单胞菌在反刍动物微生态制剂方面的应用
    第2章 利用CODEHOP设计简并引物扩增未知新基因方法
        2.1 CODEHOP特点
        2.2 CODEHOP引物设计的原则和步骤
        2.3 CODEHOP在科研中的应用
第二篇 实验部分
    第1章 利用CODEHOP设计简并引物克隆反刍兽月形单胞菌K6 乙酸激酶基因片段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2章 瘤胃中干酪乳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耐酸基因FFH全长的克隆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反刍兽月形单胞菌ACK基因缺失工程菌的构建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反刍兽月形单胞菌及ACK基因缺失工程菌体外发酵特性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10)酸马奶酒中乳酸菌的分离及抗菌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样品来源
        2.1.2 标准菌株
        2.1.3 培养基
        2.1.4 生化反应试剂
        2.1.5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采样
        2.2.2 乳酸菌的分离、纯化与保存
        2.2.3 乳酸菌分离株的属、种鉴定实验
        2.2.4 乳酸菌形态观察
        2.2.5 有抑菌活性的乳酸菌筛选实验
        2.2.6 对发酵产物的理化性质的初步探讨
        2.2.7 抑菌物的提取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乳酸菌分离株的菌落形态及细胞形态特征
    3.2 乳酸菌分离株的鉴定结果
        3.2.1 乳杆菌属和种的鉴定结果
        3.2.2 肠球菌属和种的鉴定结果
        3.2.3 乳球菌属和种的鉴定结果
        3.2.4 明串珠菌属和种的鉴定结果
    3.3 有抑菌活性的乳酸菌的筛选结果
    3.4 对发酵产物的理化性质的初步探讨结果
        3.4.1 培养时间对抑菌物质产生的影响
        3.4.2 发酵产物在不同pH中的热稳定性
        3.4.3 显示活性的pH值范围
    3.5 抑菌物的粗提结果
        3.5.1 (NH_4)_2SO_4分级盐析结果
        3.5.2 丙酮分级沉淀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

四、干酪乳杆菌假植物亚种可做犊牛的益生素(论文参考文献)

  • [1]干酪乳杆菌发酵豆奶产肽的功能性研究[D]. 段楠.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2]3~6月龄伊犁马肠道菌群多样性及补喂益生菌调控作用的研究[D]. 李晓斌.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3]常用低聚糖对四种肠道菌生长及成膜效应的影响[D]. 夏晓风. 江西农业大学, 2015(12)
  • [4]微生态制剂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J]. 张振强. 中国牛业科学, 2013(01)
  • [5]肺炎链球菌感染猕猴肠道菌群分子解析及消化、呼吸、免疫系统免疫相关因子的表达[D]. 罗启慧.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4)
  • [6]发酵谷物中产赖氨酸益生菌的筛选及其应用[D]. 骆超超. 东北农业大学, 2010(05)
  • [7]犊牛瘤胃干酪乳杆菌分离鉴定及其耐酸相关基因ffh的克隆[J]. 龙淼,逄晓阳,邢欣,于申业,朱连勤,刘国文.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9(06)
  • [8]反刍月形单胞菌乙酸激酶基因缺陷株的构建及特性分析[D]. 逄晓阳. 吉林大学, 2009(08)
  • [9]干酪乳杆菌假植物亚种可做犊牛的益生素[J]. 耿凤琴.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3(01)
  • [10]酸马奶酒中乳酸菌的分离及抗菌特性的研究[D]. 吴敬.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2(02)

标签:;  ;  ;  ;  ;  

干酪乳杆菌亚种。假植物可用作小牛的益生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