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融资、商业银行风险与防范

券商融资、商业银行风险与防范

一、券商融资,商业银行的风险与防范(论文文献综述)

吴云[1](2020)在《NZ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从业人员道德风险管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证券发行注册制改革不断推进,我国资本市场进入崭新阶段。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之一的证券行业,其肩负的职责重大。与此同时,金融市场开放提速后各类境外主体的不断进入加剧行业竞争,证券行业格局重构,券商优胜劣汰是可以预见的大趋势。未来券商头部效应凸显、外资开放、监管机构风险把控从严,进一步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均为中小投行的发展带来挑战和压力。投资银行从业人员队伍素质将在竞争中起到关键作用。关注投行从业人员道德风险问题,防范风险事件的发生,将为保障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维护资本市场的安全、公平和稳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基于国际金融界的教训、国内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NZ证券公司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与挑战三个方面考虑,本文从证券公司内部管理的角度,选择NZ证券公司投资银行部门防范和管控从业人员道德风险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本文对已有理论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投资银行业务特点,证券监管数据资料,以及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从业人员道德风险管控现状,剖析从业人员道德风险的成因。据此,从事前预防与制度保障、过程控制与完善、事后监督考核、文化导向与声誉建设四个方向,具体地从制度与体系建设、完善入职考察和团队建设、加强项目内部控制、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培育企业文化与投行声誉等方面,对投资银行从业人员道德风险管控提出对策和建议。旨在借此研究合理规避、及时预警、有效化解投资银行从业人员道德风险,使公司业务健康发展。同时借此引起国内金融界对从业人员道德风险问题的关注,防范风险事件的发生,维护资本市场的安全、公平和稳定。

时光[2](2020)在《资管新规背景下银河证券资管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自2012年以来,我国资管行业不仅迎来高速扩张时期而且经历了管理规模的稳步增长阶段,在给资管机构创造可观收入、丰富资产配置及拓展业务类型的同时也暴露出行业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兜底支付、不同产品多层嵌套、保本保收益等违背资管本质的众多经营乱象。为了更好地引导资管行业的规范经营及持续发展,多部门联合颁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及其配套细则等规范措施应运而生。监管规则和运行框架的变化预示发展趋势转变的同时也会给行业带来深远影响,如何在监管政策趋严与行业规范加强的双重指引下更好地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并抢占市场先机是各大券商业务转型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资管新规背景下银河证券如何转变资管业务的发展策略为研究对象,结合对资管细则中具体要求影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具体建议,同时也为其他券商开展资管业务提供可借鉴性的经验。研究首先阐述券商资产管理行业的研究背景、明确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同时在对已有文献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炼出创新之处;其次,围绕券商资管业务的相关概述、重要的理论基础两个方面对资管业务理论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在此基础的铺垫下,选取银河证券2015-2018年资管业务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涉及其发行和管理的资管产品、受托资产规模、投资结构等,同时指出资管业务在产品体系、营销管理与风险防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再次,为了深入分析监管政策对业务经营的影响程度,紧紧围绕资管新规对银河证券资管业务的展业经营、投资运作以及风险防范三个方面和层次展开,以期探讨监管框架对银河证券资管业务的重塑及调整;最后,综合考虑实际发展中存在问题和资管新规对业务经营的影响提出银河证券在未来拓展资产管理业务的具体措施和政策建议。

曾洋[3](2020)在《G公司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业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鼓励证券公司业务创新、支持业务发展,2013年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向资本市场推出了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以下简称“股票质押回购”)业务。自此,证券公司正式拥有了向实体经济输血的功能。由于与上市公司的业务联系最为密切,证券公司开展股票质押回购业务具有天然的优势性,自业务推出以来,业务规模取得了巨大的增长。但是,经过几年的发展,股票质押回购业务也暴露出很多风险和问题,亟待学术界和实务界予以关注、研究和解决。本文重点研究股票质押回购业务的风险和风险管理的体系和工具,根据已有研究及法律法规,得出股票质押回购业务所面临的风险是: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随后,本文实证研究G公司股票质押回购业务开展和风险管理情况,指出不足之处。最后,提出G公司股票质押回购业务风险管理模式的设计。本文的研究目标旨在通过对G公司股票质押回购业务风险管理现状的分析,结合外部监管政策、风险管理工具及G公司实际情况,找到提升G公司股票质押回购业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方法和途径。本文结合G公司的实际情况,尤其是G公司遭遇的、真实发生的风险案例,将教训转化为经验。同时,从股票投资方面的角度出发,审视证券公司股票质押回购业务的风险规避问题。最后,该文根据G公司股票质押回购业务的情况,提出G公司提升股票质押回购业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措施,包括基于RAROC模型的信用风险管理,基于证券公司自身原因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基于股票违约处置带来的流动性风险防范,以及合规和操作风险管理的提升等具体措施。

裘博为[4](2020)在《股权质押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股权质押融资给企业提供融资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引起政府与市场的高度关注。当经济下行,股票市场出现较大波动时,企业股权质押融资信号会被市场过度识别,难免出现“踩踏”。同时,企业会在解押到期时面临流动性压力,这两个效应叠加会进一步引发股价崩盘风险,并进一步产生二次风险。那么是否存在一些内在约束,起到缓解与隔离这类风险的作用?本文基于2014至2017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对股权质押与企业个股股价崩盘风险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整体上考察了企业股权质押水平和股价下降对企业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发现股权质押比例与股价崩盘风险呈正相关,且在股价下跌时这种正相关会更强烈;其次,股价崩盘风险的积累会引发二次风险传染,股权质押的出质方和质权方都会受到这种风险的影响。对于出质企业而言,质权方由于微观审慎管理而缩小股权质押融资的敞口,造成企业融资困扰,引起企业价值下降;对于质权方而言,股价崩盘风险的上升则会使得股权的变现能力下降,造成经济损失。最后,在风险的防范对策研究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市场偏好和平仓约束对股价崩盘风险的隔离作用,发现市场偏好和平仓约束类似一道屏障,在股权质押企业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形成一道“防火墙”。得出了股票换手率不活跃、国有制和高社会破产成本的企业的股价崩盘风险较小,银行等非券商类为质权方时股价崩盘风险更小等结论。因此,为防止企业股权质押引发的一系列风险,除了提高企业内在价值,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严格控制股权质押比例,建立多级预警机制。(2)根据市场偏好与平仓约束的具体情况对股权质押相关企业进行风险评估和分类警示。(3)对券商类质权方设置更严格质押条件。(4)完善法律法规,作到权责明晰,并对股权质押企业的制度规范进行评级,予以公示。(5)做好事前调查,避免套利投机的出质方进入股权质押市场。(6)对金融机构微观审慎管理进行政策评估,尤其对缩减非国有企业股权质押的贷款敞口时要谨慎,做到逐步、有层次的缩减。

郑雪[5](2020)在《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研究》文中认为综合经营是世界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是综合经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研究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及其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对于促进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稳健经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发达国家经验和中国国情,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政策演进、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开展风险分析与实证研究,并基于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特征,构建完整的风险防范体系,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对策。本文试图为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与风险防范建立较为系统的分析框架。作为一项金融实务,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本文从历史、法律和市场三重视角,深刻剖析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的内涵与联系。利用不同理论假说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进行理论解释,进而围绕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面临的风险这一焦点问题,探究适用于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的内部风险管理理论与外部监管理论。从理论角度完成了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产生、发展与风险防范的理论重构。通过比较分析发达国家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背景、特征、利弊与立法路径,简要回顾中国商业银行40年来投资银行业务的政策演进与发展历程,总结发达国家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未来发展可以借鉴之处。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参与投资银行业务的范围及组织形式,以及代表性商业银行的发展实践,分析指出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在内部经营与外部竞争方面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在行业发展、业务深度、组织形式、收入结构、人员素质等方面的症结亟待解决。风险及其有效防范是银行业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核心议题,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的前提是对其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与组织风险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分析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所具备的一般性风险来源入手,着力研究三大类投资银行业务的典型合规风险表现,探究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利益冲突、风险传递与风险集中等特殊风险的成因与传导路径,据此得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的重点与难点。从国内外相关实证文献来看,理论界对于投资银行业务是否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经营效率,以及投资银行业务如何影响银行个体风险与金融系统稳定性等问题尚无定论,从实证角度研究投资银行业务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09-2018年19家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基于波动性风险分析理论、资产组合原理相关性分析框架及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方法,考察了投资银行业务对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投资银行收入无明显周期性趋势,波动性明显高于利息净收入;经营投资银行业务会加剧银行业收入的不确定性,但由于收入占比较小,投资银行业务并非造成我国银行业收入波动的主要因素。多数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收入与利息净收入表现为正相关性,商业银行难以通过参与投资银行业务实现分散收入波动风险的目的。投资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风险影响的回归结果较为显着,随着投资银行收入在银行收入结构中的权重越来越大,商业银行多元化收入程度随之加深,银行利润损失风险随之下降。基于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特征与实证研究结论,论文构建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相结合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实现了商业银行风险防范与战略管理的统一和结合,明确指出各类型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路径选择,并设计了由公司治理框架、内部控制机制与风险管理流程共同构成的风险防范体系与风险管理实施平台。在银行组织内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引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与之相适应、相补充,这一框架的设计包含监管目标与原则、市场结构监管与市场行为监管等基本要素。在构建风险防范体系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的薄弱环节、特定组织形式的风险隐患,以及给外部监管带来的全新挑战等问题展开讨论。并从强化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认识、增强银行组织对特殊风险的防范能力、提高应对风险冲击的抵御能力,以及提升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监管有效性四个方面提出应对措施。

龙俊鹏[6](2020)在《财政货币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文中研究说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金融风险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加强两大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重点研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过程中“救什么”(应对范畴)、“何时救”(介入标准)、“怎么救”(政策手段)等问题,对国内外经验做法进行了梳理,通过成本收益法分析了政策介入和退出的标准,通过引入风险溢价和预期的IS-LM-BP模型,结合对现代货币理论的借鉴与批判,分析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选择问题,运用VAR模型、VEC模型、ARCH类模型,对2008年至2019年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当前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及应对作了探讨。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应对范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目标是消除市场失灵、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包括救金融机构、救金融市场、救实体经济、救社会预期四个方面。二是介入标准。需要考虑介入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预期收益和成本,收益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实体经济、社会预期等领域,成本包括直接成本、超调成本、道德风险成本、机会成本等方面,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即可介入,并探讨了最优政策资源投入规模。三是政策手段。除传统工具外,必要时财政可为央行资金提供担保,央行为财政政策扩张提供低利率环境和间接融资支持。四是政策效应。在IS-LM-BP模型中引入风险溢价和预期后,持续实施力度过大的政策刺激,可能引发汇率危机和产出下降。五是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面临的挑战。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有待完善,央行利润上缴国家财政的机制执行存在灵活性,货币政策调控与财政政策的联动性有待加强。六是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效果。2008年至2019年,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效果比较显着,对市场预期具有一定影响,但对股票市场走势和波动性影响不明显。七是新形势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及应对。主要包括中美经贸与金融关系、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杠杆资金、城投债集中违约、以城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启示:一是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分析。二是制定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预案。三是建立完善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应急机制。四是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内生联系。五是正常情形下尽量保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常态化,危机初期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力度可以超预期,实施中把握好力度与节奏。六是稳妥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必要时,财政政策可突破赤字率限制、为央行担保,货币政策为财政政策间接提供流动性或融资支持,更直接地支持实体经济。对于金融市场风险,一般情况下由市场自行调节,政府不作行政干预,如市场失灵、出现流动性危机并可能导致更大危机,必要时政府可适当入市,但不能试图改变市场趋势。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有序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明确金融机构及股东、地方政府的责任,必要时中央给予适度支持。七是坚持风险处置与改革开放相结合,在发展中逐步解决风险问题。八是加强国际合作,形成政策合力。

王海英[7](2020)在《Z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业务合规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效的合规风险管理是证券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基石。Z证券公司当前正在强化“大投行”的思维,要想实现投资银行业务的可持续、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合规风险管理是重要的一环。Z证券公司是行业内最早进行合规试点的证券公司之一,基本已建立健全了合规管理体系,但与监管要求相比仍有差距,投资银行业务也依然是监管关注的重点区域,诸多问题及隐患仍需改进。首先,本文对Z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业务合规风险管理进行研究,旨在提高投资银行业务质量,优化合规风险管理工作,提高执业质量,降低投资银行业务被处罚的风险,提升Z证券公司的行业分类评级水平。其次,本文依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和内部控制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识别投资银行业务主要内控环节、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合规风险点,从投资银行业务合规政策、管理架构及职责保证、考核体系、合规管理原则及流程、合规文化建设等方面,对投资银行业务合规风险管理现状进行阐述;通过查阅相关规定和Z证券公司内部制度,与项目组人员、质量控制人员和内核、合规风控等部门人员沟通交流,对Z证券公司合规文化建设、合规风险发生情况等进行调查,并对Z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业务合规风险成因进行分析,最终识别出主要内控环节的20项关键合规风险点。本文对合规风险的评估采用层次分析法,两两比较各关键合规风险点对于合规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程度,然后通过计算,归纳出关键合规风险点相对重要权重,得出投资银行业务合规风险管理重要性的高低排序。然后,本文根据合规风险评估结果,从投资银行业务内控环节、合规管理角度、公司层面分别对合规风险的防范措施进行了论述,并阐述了 Z证券公司需要从构建完善的合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加强合规风控文化建设方面、聘用和培育合规风险意识强的专业人员、信息化建设持续投入等方面对合规风险防范进行保障。最后,本文得出研究结论,投资银行业务合规风险管理应重点关注客户信用风险、相关人员未勤勉尽责、内幕交易、出具虚假意见、内核意见未落实跟踪、客户出现财务风险、发行承销违规和持续督导不尽责几个方面。合规风险管理应从事后向事前、事中转移,合规介入投资银行业务的节点越靠前,合规风险就愈加可控,管理就愈加有效。

勇胜男[8](2020)在《NJ证券公司债券承销风险评价与防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迅速且制度日益完善,债券融资的形式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随着2015年新的《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的发布,只有上市公司能够采用债券融资的限制条件被废除,进一步将适用范围扩大至所有性质的公司,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得方便了非上市公司的融资,此后,我国债券市场开始井喷。而在债券发行过程中,证券公司通常承担主承销商的责任,新的债券发行管理办法中规定主承销商需要承担过错推定责任。而随着债券承“捆绑问责”的实施,证券公司作为主承销商相比之前将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证券公司在债券风险管理和风险防范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梳理分析了债券承销的具体流程的基础上,采用鱼刺图法和德尔菲法对证券公司债券承销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最终识别出债券承销业务风险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发行人层面、主承销商层面、经济政策层面、第三方机构层面以及特殊事件层面的风险,并进一步识别出各个层面的关键风险因子,据此基于熵值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债券承销的风险评价体系。并基于构建的风险评价体系,进行案例分析,将NJ证券公司的相关数据代入模型,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可知,当前NJ证券公司债券承销风险总体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风险管理最主要的目的是最小化消极因素产生的不利影响。因此,本文提出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来应对不同风险,希望以此降低NJ证券公司的债券承销风险及损失,也为提升证券行业的债券承销风险管理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钱俊成[9](2020)在《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资产管理是特许经营的金融业务,是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通过现行法和政策来规范该行业。但实践中,资产管理已经沦为“影子银行”的重灾区,具有极高的金融风险。同时,由于该行业中信义义务的长期虚置,导致资产管理人在财富管理的过程中或忽视、或逃避、或违背信义义务,使投资者投资本息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损失。这一方面为众多家庭的生活蒙上了“阴霾”,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出于预防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建成和谐社会的目的,监管机构于2018年4月联合颁行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它标志着我国资产管理法律规制改革的正式启动。但令人遗憾的是,本轮改革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为目的,侧重于通过“表外业务”等方法将资产管理人的风险转嫁于投资者。但这进一步加大了投资者的风险,与“切实保障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要求背离。同时,该种做法欲从根本上抵御金融风险的意义甚微,只能延缓它的发生。原因在于投资者是金融行业的命脉,而对信义义务仍然虚置的资产管理必将因此失去投资者的信任。为了解决投资者合法权益易受侵害但又缺乏有效保护的现实问题,为了缓和金融风险控制和私益保护的冲突,为了资产管理行业的稳健发展,因而需要对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作专题研究。概言之,对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研究是基于社会现实问题倒逼下的理论研究,它着眼于对实践中问题的解决,具有切实的现实意义。“金融法中一些基本概念并非是对金融现象的简单映射,而是承载着确立特定金融领域中各种权限配置的功能”。应当注意到,资产管理发轫于普通的民事活动,逐渐演变为特别的金融业务,其在当下的我国正朝着“代客理财”本质的回归。并且,在对我国资产管理历史脉络、现行法和政策考察的基础上,发现四个方面的法律和法理缺陷造成了我国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虚置:一是信义义务的法理不清,导致负有信义义务的资产管理人的范围模糊;二是我国当前法律制度下的信义义务仍停留在英美法系那种松散的“义务束”状态,缺乏应有的内在逻辑,造成学者对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具体内容的各执己见,不能形成系统的、可依照执行的、统一的具体规则;三是上述两个问题致使资产管理人违反信义义务的法律责任不清,难以有效规范业务行为和有效指导司法实践;四是上述三个问题还可归结于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在立法上缺乏整体设计,使“统一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难落实处。针对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进行研究,首先需要明确信义义务本身的来源、功能、性质,然后分析其内在的构成要素。在明确了信义义务的内部构造后,信义义务在资产管理中的生成逻辑也随之清晰,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被触发。从本源上看,信义义务产生于实质的信义关系,是对信义关系下当事人所订立合同不完全性的补充,因而信义义务是一种“填补性”规则。换言之,对于某个具体的受信人而言,其是否负有信义义务需要考察“施信人”的自我保护状态和替代性保护方案。从功能上看,信义义务产生的要旨在于对受信人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的规制,从而调整当事人之间基于信任建立起的权利义务关系。从性质上看,信义义务作为一项法定义务,不同于合同的约定义务,不能被当事人协议约定而排除,在规范受信人行为方面具有刚性。然后,分析信义义务的内在构成,即在同其他法律关系相区别的角度探讨信义关系的特征,从信义义务的内部视角确定其构成要素。主观上的信任与客观的信任状态,实际上解释了信义义务产生的逻辑与要求。前者明确了受信人与“施信人”之间应具备的信任基础,是信义义务内在构成的起点,后者则在客观上赋予了受信人处理事务之能力,成为信义义务中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这有力地解释了由“委托——代理”关系、“信托关系”构成的资产管理中的信义义务产生。也就是说,对于以信托展开的资产管理而言,资产管理人自然负有信义义务,这是由信托本质决定的。但对于以“委托——代理”形式展开的资产管理,则需要判断资产管理人究竟是否被投资者施以主观上的信任,以及是否被赋予了充分的自由裁量权,只有既存在主观上的信任,也具有充分自由裁量权时,资产管理人才负有信义义务。另外,信义义务在资产管理中的产生逻辑也可以帮助解决资产管理司法实践中的难题。例如通过对2018年出台的《资管新规》中要求禁止通道业务及刚性兑付作出解释,从而真正明确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核心内涵与外延,更好地规范资产管理人行为,构建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规范体系。接着,资产管理人要正确履行信义义务,离不开信义义务内容的完备。也只有完备的信义义务内容,才能发挥法的指引作用。然而,我国无论《信托法》《公司法》还是《资管新规》,对信义义务的内容规定都过于原则性或者粗糙,难堪大任。这也是我国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被长期虚置的核心原因。要针对中国现状和资产管理人所处的特定交易结构制定细化的、可落实地的信义义务具体内容,首先依赖于信义义务内容界定标准的构建。该标准的构建需要在两个层面上落实:一是信义义务与其他义务的区分,这决定了某具体义务能否纳入到信义义务中来;二是信义义务内容间的逻辑梳理,这决定了某具体义务的归属。然后,根据前述界定标准,可以有效厘定中国法下作为特定受信人的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内容范围,并将英美法下松散的“义务束”归类,构建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具体内容;三是鉴于资产管理人负有信义义务内容的差异从根本上还应取决于投资者的区别,故将投资者作合理地类型化区分,并由此分析资产管理人负有信义义务的具体内容差异具有现实意义。这也是对“统一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的具体落实;最后,分析资产管理人在履行信义义务时应达到和满足的客观标准,这是出于对“法不强人所难”的法的价值的考虑。即使资产管理人负有信义义务,也需要有具体的义务规则可供执行;违反信义义务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的,亦需要法的救济。应当注意到,违反信义义务的责任,与违反合同的责任,两者在原理上是相通的:都是违反了信义义务期待的资产管理人应达到的第一性义务标准,由此所导致的第二性义务。同时,违反信义义务的法律责任可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是对投资者的责任,另一方面是对受托财产的责任。前者是要求资产管理人对财产进行管理,所产生的收益必须交给投资者。否则,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后者的意思是资产管理人在资产管理中管理受托财产不当致使财产遭到损害或者损毁,资产管理人对受托财产负有恢复原状或赔偿损失等法律责任。也就是说,根据救济途径的区别,投资者的救济权包括两类:既可能是对物的,也可能是对人的。最后,由于我国《信托法》在移植过程中的“异化”和资产管理业务“法律关系认定的多样化”,造成现行《信托法》难以承载统一规制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使命。因此,借鉴域外典型的立法路径,探求我国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体系化路径就显得非常必要。分属两大法系的英国、美国、德国、日本规范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相关规则为我国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体系化构建提供了可参考的范本。综合考虑下,我国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规则应当以体系化的思路来考量,需要多个位阶的法律法规进行共治,形成一个“基础法律+监管法规+自律规则”的系统化规则体系。即以《民法典》为指导,《信托法》《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为框架,金融监管法规予以细化,自律规范进行补充。于其立法,可以采取一种阶段式、渐进式的立法策略。另外,在确定了我国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立法模式后,还需要进一步落实信义义务的框架构建。这更好地为实践中问题的解决画上了句号。

宋诗吟[10](2019)在《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以Z券商为例》文中指出自2012年放开监管以来,银行、信托、基金公司和私募机构等持牌机构纷纷参与到资产管理业务中来,资产管理业务规模持续增加,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伴随着产品类型、交易结构、底层资产的不断创新,资产管理行业迈入了大资管时代。虽然放松管制为激发金融市场活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各金融机构和财富投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但由于监管分离,资产管理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隐患,资管产品交易结构层层嵌套、资金空转、底层资产无法穿透核查等问题逐渐显现。2017年以来,证监会、银保监会、人民银行等各监管机构从不同业务条线出发,分别或联合出台了一系列降杠杆、去通道等规范性文件,旨在逐渐释放各类资管业务中积累的风险,引导资产管理业务主体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回归资产管理业务本源,打破刚性兑付,使金融业务切实服务于实体企业,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监管机构由“轻管制”转为“强监管”,资产管理行业逐渐进入强监管时代。在新形势下,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应如何顺应监管,依循政策导向发展资管业务,关系到券商的转型发展、资产管理业务产品规模、业绩表现和利润创收的提高。因此,本文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法,对强监管背景下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策略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以Z券商为例,阐述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策略。第一章是对资产管理业务相关理论基础阐述,主要包含资产管理业务的定义以及企业战略管理基础理论。第二章主要是描述我国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发展阶段及整体情况,然后进行现状分析,发现券商资管业务存在的问题。第三章主要是对Z券商的个案分析,介绍Z券商资产管理部的基本情况,从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情况指出相关问题。第四章利用SWOT分析方法,将Z券商在资产管理发展方面的优劣势、机遇与威胁分条列出,构建SWOT矩阵,再将其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行组合分析,为Z券商制定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发展策略,即回归主动管理,通过产品创新、团队建设和大数据分析,提升资产管理业务盈利水平。不论监管政策如何变化,渠道营销能力,风险控制能力、投资管理能力仍然是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的核心,本文通过对Z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进行数据分析和实地调查,旨在向Z券商提出可行的策略建议,未来可以通过差异化发展,打造特色服务,在国内资产管理行业博得属于自己的业务栖息地,对与Z券商同类型的其他证券公司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券商融资,商业银行的风险与防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券商融资,商业银行的风险与防范(论文提纲范文)

(1)NZ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从业人员道德风险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内外关于道德风险的概念界定
        2.1.2 国内外关于金融行业道德风险危害及成因的研究
        2.1.3 国内外关于金融道德风险管控方法的研究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公平理论
第3章 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现状及NZ证券公司简介
    3.1 中国证券市场监管及从业人员道德风险的表现与危害
        3.1.1 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现状
        3.1.2 证券从业人员道德风险的主要表现与危害
    3.2 NZ 证券公司及投资银行部简介
        3.2.1 NZ证券公司简介
        3.2.2 NZ证券公司投资银行部简介
第4章 NZ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从业人员道德风险管控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NZ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从业人员道德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
        4.1.1 NZ证券公司对从业人员道德风险防范的制度建设情况
        4.1.2 投资银行业务特点及存在的道德风险隐患
        4.1.3 NZ公司对投行从业人员的合规管理情况
    4.2 NZ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从业人员道德风险隐患的成因分析
        4.2.1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入职考察
        4.2.2 激励约束机制不科学
        4.2.3 投资银行项目的内控管理待完善
第5章 NZ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从业人员道德风险管控的对策与建议
    5.1 NZ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从业人员道德风险管控的优化策略
        5.1.1 完善道德风险防范制度、体系建设
        5.1.2 完善入职考察,加强团队建设
        5.1.3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5.1.4 加强项目内部风险控制
    5.2 行业、企业文化导向与声誉建设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资管新规背景下银河证券资管业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券商资管业务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券商资管业务
        2.1.1 券商资管业务的内涵
        2.1.2 券商资管业务的分类
        2.1.3 券商资管业务的发展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投资组合理论
        2.2.3 市场营销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银河证券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3.1 银河证券资管业务概述
        3.1.1 公司基本情况
        3.1.2 经营模式和资管产品
    3.2 银河证券资管业务发展现状
        3.2.1 总体规模稳中有降,各类资管产品呈现差异化的变化态势
        3.2.2 底层标的多样化,以债券、信托与其他投资为主要投资结构
        3.2.3 营销模式传统,以三种营销手段互为补充
    3.3 银河证券开展资管业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资管业务发展缓慢,收入贡献率较低
        3.3.2 通道业务占比大,业务风险高
        3.3.3 市场竞争激烈,营销手段单一
        3.3.4 资管产品模式同质化严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资管新规对银河证券发展资管业务的影响分析
    4.1 资管业务展业经营的影响
        4.1.1 消除多层嵌套和开展去通道业务
        4.1.2 打破刚性兑付并实施净值化管理
        4.1.3 限制标椎化债权与禁止非标期限错配
    4.2 资管业务投资运作的影响
        4.2.1 落实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
        4.2.2 积极拓展主动管理类产品
        4.2.3 规范资管产品各阶段的投资运作
    4.3 资管业务风险防范的影响
        4.3.1 明确监管原则,强调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
        4.3.2 “新老划断”柔性安排,实现新老规则平稳有序衔接
        4.3.3 完善内控制度,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管新规背景下推动银河证券发展资管业务的具体策略分析
    5.1 资产管理业务展业经营方面
        5.1.1 合理匹配资金端和资产端,提升资管服务的综合水平
        5.1.2 大力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效率
        5.1.3 拓宽资管产品的营销渠道,扩大资管品牌的影响力
    5.2 资产管理业务创新发展方面
        5.2.1 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注重公司的创新发展
        5.2.2 创设多类型资管产品,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
        5.2.3 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探索新型业务模式
    5.3 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方面
        5.3.1 增强风控部门的独立性,完善风险防控体系
        5.3.2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资管产品透明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3)G公司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业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证券公司合规及风控管理方面
        1.2.2 股票质押回购业务方面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与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股票质押回购相关理论
        2.1.1 基本概念及业务模式
        2.1.2 业务要素
    2.2 股票质押回购风险管理相关概念
        2.2.1 股票质押回购风险种类
        2.2.2 股票质押回购风险管理的权威性指导文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公司股票质押回购业务现状及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3.1 G公司股票质押回购业务发展概况
        3.1.1 G公司基本情况
        3.1.2 G公司股票质押回购业务定位及发展情况
    3.2 G公司股票质押回购业务风险管理现状
        3.2.1 G公司股票质押回购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3.2.2 G公司股票质押回购业务风险管理工具
    3.3 G公司股票质押回购业务风险案例分析
        3.3.1 案例1:摩登大道股票质押回购项目
        3.3.2 案例2:坚瑞沃能股票质押回购项目
        3.3.3 案例小结
    3.4 G公司股票质押回购业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3.4.1 宏观方面的原因
        3.4.2 微观方面的原因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公司股票质押回购业务风险管理模式的设计
    4.1 基于RAROC模型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设计
        4.1.1 股票质押回购RAROC模型内涵
        4.1.2 股票质押回购RAROC模型意义
        4.1.3 以客户张三为例的RAROC模型实例研究
    4.2 因G公司自身原因引致的流动性风险成因分析及风险管理模式
        4.2.1 信用业务对G公司资本的消耗
        4.2.2 G公司的融资困境
        4.2.3 G公司自身流动性风险管理模式的改善设计
    4.3 因处置质押违约股票而引致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模式的设计
        4.3.1 股票质押回购发生过违约的股票
        4.3.2 股票质押回购发生过违约的股票特征研究
        4.3.3 数据分组
        4.3.4 市盈率的比较研究
        4.3.5 控股股东质押比例的比较研究
        4.3.6 因处置质押违约股票引致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模式设计
    4.4 合规及操作风险的管理及防范
        4.4.1 扩大信息来源掌握客户真实信用
        4.4.2 加强职业操守教育避免道德风险
        4.4.3 操作风险的防范
    4.5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股权质押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主体的界定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股权质押的相关研究
        2.1.1 股权质押的基本概念
        2.1.2 股权质押的动机
    2.2 股权质押风险的相关研究
        2.2.1 股价质押风险的影响效应
        2.2.2 股权质押风险的影响因素
        2.2.3 股价质押风险的防范
    2.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理论分析框架与假设提出
    3.1 理论基础
        3.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3.1.2 委托代理理论
        3.1.3 行为金融学理论
    3.2 理论分析框架与假设提出
        3.2.1 股权质押与股价崩盘风险
        3.2.2 股权质押与二次风险
        3.2.3 市场偏好与平仓约束对风险的防范作用
第四章 实证研究
    4.1 研究设计
        4.1.1 样本来源
        4.1.2 变量选取
        4.1.3 研究模型设计
    4.2 实证分析
        4.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股权质押风险的实证研究
        4.2.3 股权质押风险的防范措施
        4.2.4 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主要结论
        5.1.2 政策建议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与参与的课题项目)

(5)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投资银行业务对银行成本与效率的影响
        1.2.2 投资银行业务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1.2.3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与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关系
        1.2.4 论文创新之处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及风险防范的理论基础
    2.1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相关概念剖析
        2.1.1 商业银行及其业务的理论内涵
        2.1.2 投资银行及其业务的理论内涵
        2.1.3 三种金融业经营模式的比较分析
        2.1.4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组织形式辨析
    2.2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经济学解释
        2.2.1 金融中介功能观对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融合的启示
        2.2.2 金融创新理论对商业银行在投资银行业务创新上的阐释
        2.2.3 资产专用性假说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要素配置的解释
        2.2.4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所隐含的制度变迁供求关系探析
    2.3 综合经营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2.3.1 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转化
        2.3.2 从风险控制向风险管理转变
        2.3.3 从单一风险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化
    2.4 后危机时代综合经营监管理论探究
        2.4.1 更为严格的综合经营市场准入监管
        2.4.2 综合经营监管的宏观审慎原则
        2.4.3 综合经营机构的市场化退出机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3.1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现状分析
        3.1.1 德国全能银行发展的历史沿革与特征
        3.1.2 美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演进与立法设计
        3.1.3 英国银行母公司发展的背景与利弊
        3.1.4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国际比较对我国的启示
    3.2 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现状分析
        3.2.1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经营范围
        3.2.2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组织形式
        3.2.3 主要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实践
        3.2.4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政策演进
    3.3 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存在问题分析
        3.3.1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承担的内部经营压力
        3.3.2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
        3.3.3 牌照资质差异导致经营局限性与业务深度不够
        3.3.4 组织形式不一致,行业发展不平衡
        3.3.5 收入结构不均衡,利润贡献度低
        3.3.6 现有人员素质难以满足投资银行业务深入发展的需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来源、成因与传导路径
    4.1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的一般来源与特征
        4.1.1 信用风险的来源
        4.1.2 市场风险的成因
        4.1.3 操作风险的来源与表现
        4.1.4 流动性风险的来源与差异
        4.1.5 声誉风险的传导路径
    4.2 投资银行业务合规风险的表现形式
        4.2.1 代理类业务风险的具体表现
        4.2.2 委托类业务风险的具体表现
        4.2.3 自营类业务风险的具体表现
    4.3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面临的特殊风险成因与传导路径
        4.3.1 利益冲突风险的生成途径
        4.3.2 风险传递的主要途径与运行机制
        4.3.3 资本重复计算的动因与实现路径
        4.3.4 透明度风险的表现与特征
        4.3.5 内部交易造成风险集中的基础与传导路径
    4.4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
        4.4.1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对系统性风险的分解分析
        4.4.2 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差异
        4.4.3 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关联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投资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研究目的与样本选取
        5.1.1 研究目的与假设
        5.1.2 数据来源与说明
    5.2 基于波动性风险理论的银行业收入构成波动性分析
        5.2.1 银行业收入构成与波动状况
        5.2.2 银行业收入波动性分析设计
        5.2.3 样本总体收入波动性分析结果
    5.3 资产组合理论框架下的银行收入构成相关性分析
        5.3.1 银行收入构成相关性分析设计
        5.3.2 样本个体收入相关性分析结果
    5.4 投资银行业务对银行风险影响的回归分析
        5.4.1 研究设计
        5.4.2 变量选取
        5.4.3 模型设定
        5.4.4 实证结果与影响机制分析
        5.4.5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体系构建
    6.1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6.1.1 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6.1.2 导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重要性
    6.2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战略定位与路径选择
        6.2.1 大型国有银行实现投资银行业务规模效应的发展路径
        6.2.2 股份制商业银行发挥投资银行业务协同效应的主要路径
        6.2.3 中小商业银行适度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路径选择
        6.2.4 区域性、农村商业银行专业化发展的现实选择
    6.3 公司治理框架与组织结构的优化
        6.3.1 强化董事会职能与利益制衡机制
        6.3.2 确立风险管理层级和运行流程
        6.3.3 导入金融综合经营风险管理文化
    6.4 内部控制机制与合规管理流程的设计与构建
        6.4.1 以风险防范为目的建立内部控制体系
        6.4.2 建立会计并表与风险并表双重管理机制
        6.4.3 设置差异化的“防火墙”制度
    6.5 风险管理流程再造与实施步骤
        6.5.1 确立组织风险偏好与风险容忍度
        6.5.2 开发风险识别与监测工具
        6.5.3 设计风险度量与评估程序
        6.5.4 规范风险控制与报告路径
    6.6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6.6.1 确立监管架构与监管主体
        6.6.2 设定监管目标与原则
        6.6.3 明确市场准入与股东标准
        6.6.4 设置业务资格与范围限制
        6.6.5 确立市场化退出要求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对策
    7.1 补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的薄弱环节
        7.1.1 风险防范理念与风险管理文化方面的欠缺
        7.1.2 风险管理体系与组织发展战略相脱节
        7.1.3 风险管理能力与业务发展不匹配
        7.1.4 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存在局限性
        7.1.5 风险防范自律机制发挥不足
    7.2 应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带来的监管挑战
        7.2.1 强化金融监管的迫切性
        7.2.2 多头监管与监管规则不一致
        7.2.3 信息协调与并表监管机制不完备
        7.2.4 对金融集团控股股东存在监管缺位
    7.3 强化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的全面认识
        7.3.1 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影响的重新认识
        7.3.2 对不同组织形式风险差异的辨识
        7.3.3 提高对银行集团风险隐患的重视程度
    7.4 增强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特殊风险的防范能力
        7.4.1 建立防范利益冲突风险的“中国墙”制度
        7.4.2 控制内部交易造成的风险集中
        7.4.3 强化自律性质的信息披露与透明度建设
    7.5 提高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冲击的抵御能力
        7.5.1 保持资本充足水平与补充能力
        7.5.2 以并表管理为基础防范资本重复计算风险
        7.5.3 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7.6 提升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监管有效性
        7.6.1 夯实立法基础与监管标准
        7.6.2 持续革新监管工具
        7.6.3 利用市场力量约束利益冲突的发生
        7.6.4 建立法人防火墙与业务防火墙“双墙制度”
    7.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财政货币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重点
        (二)重点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义与成因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义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成因
    二、政府介入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和金融危机救助相关研究
        (一)政府介入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必要性
        (二)政府救助范畴
        (三)政府救助措施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相关研究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方式
        (三)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四)研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主要理论方法
第三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理论分析(一):介入和退出标准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范畴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介入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标准
        (一)预期收益分析
        (二)预期成本分析
        (三)预期成本收益曲线分析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退出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标准
        (一)退出原则
        (二)退出标准与时机
        (三)政策退出的次序与方式
    四、小结
第四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理论分析(二):作用机制
    一、蒙代尔—弗莱明IS-LM-BP模型
    二、加入风险溢价因素的IS-LM-BP-RP模型
    三、加入风险溢价和预期因素的IS-LM-BP-RP-AE模型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下预期对IS曲线的影响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下预期对LM曲线的影响
        (三)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下预期对BP曲线的影响
        (四)IS-LM-BP-RP-AE模型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
    四、极端情形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选择
        (一)对现代货币理论(MMT)理念的借鉴
        (二)对现代货币理论(MMT)理念的批判
        (三)IS-LM-BP-RP-AE 模型与现代货币理论的结合
    五、小结
第五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国际经验
    一、美国应对“大萧条”
        (一)背景概况
        (二)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措施
        (三)政策效果
        (四)政策退出
    二、香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
        (一)背景概况
        (二)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措施
        (三)政策效果
        (四)政策退出
    三、美国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一)背景概况
        (二)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措施
        (三)政策效果
        (四)政策退出
    四、小结
第六章 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做法与建议
    一、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做法
        (一)上世纪90年代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资产风险
        (二)清理整顿金融“三乱”
        (三)全国农信社风险处置
        (四)本世纪初国有银行风险处置与股份制改革
        (五)2015年应对股市异常波动
        (六)包商银行接管
    二、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不足及原因
        (一)传统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突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需求
        (二)央行向国家财政上缴利润机制执行的灵活性加大
        (三)货币政策调控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内生联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完善机制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 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数据与模型说明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VEC模型)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二)协整检验与VEC模型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四)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五)小结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股市走势的影响(VAR模型)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二)VAR模型的构建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四)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五)小结
    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ARCH类模型)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二)ARCH效应检验
        (三)模型拟合
        (四)结果分析
        (五)小结
    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VAR模型)
        (一)VAR模型的构建
        (二)格兰杰因果检验
        (三)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四)小结
    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投资者信心的影响(VAR模型)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二)VAR模型的构建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四)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五)小结
第八章 新形势下中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及应对
    一、新形势下中国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一)实体经济领域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二)金融市场领域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三)金融机构领域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二、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储备
        (一)应对实体经济领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二)应对金融市场领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三)应对金融机构领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三、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启示
    一、主要结论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范畴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介入与退出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标准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手段
        (四)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效果
        (五)当前中国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二、政策启示
中外文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7)Z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业务合规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投资银行业务
        2.1.2 投资银行业务合规风险
        2.1.3 投资银行业务合规风险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2.2.3 内部控制理论
3 Z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业务合规风险管理现状及风险识别
    3.1 Z证券公司概况
        3.1.1 Z证券公司简介
        3.1.2 Z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业务基本情况
    3.2 Z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业务合规风险管理现状
        3.2.1 合规政策
        3.2.2 合规风险管理架构及职责
        3.2.3 合规管理人员配置及履职保障
        3.2.4 合规风险管理考核体系
        3.2.5 合规风险管理原则及流程
        3.2.6 合规文化建设情况
    3.3 投资银行业务主要控制环节合规风险识别
        3.3.1 承揽及立项阶段合规风险识别
        3.3.2 尽职调查及内核阶段合规风险识别
        3.3.3 对外报送至上市或挂牌阶段合规风险识别
        3.3.4 后续管理阶段合规风险识别
    3.4 Z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业务合规风险成因分析
        3.4.1 内部环境
        3.4.2 外部环境
4 Z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业务合规风险评估
    4.1 投资银行业务合规风险评估方法简介
        4.1.1 层次分析法选择
        4.1.2 层次分析法计算步骤
    4.2 投资银行业务合规风险评估过程
        4.2.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4.2.2 构造层次判断矩阵
        4.2.3 各层次中指标的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4.2.4 层次总排序
    4.3 投资银行业务合规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4.3.1 内控环节合规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4.3.2 关键合规风险点评估结果分析
5 Z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业务合规风险防范
    5.1 投资银行业务内控环节关键合规风险点的防范
        5.1.1 承揽及立项阶段合规风险防范
        5.1.2 尽职调查及内核阶段合规风险防范
        5.1.3 对外报送至上市或挂牌阶段合规风险防范
        5.1.4 后续管理阶段合规风险防范
    5.2 投资银行业务合规管理的风险防范
        5.2.1 合规审查及合规督导
        5.2.2 合规检查及合规报告
        5.2.3 合规培训
        5.2.4 合规监测
        5.2.5 合规考核及合规问责
    5.3 投资银行业务公司层面合规风险防范
        5.3.1 设立制度库并及时进行更新
        5.3.2 明确质量控制三道防线职责及考核
        5.3.3 合规管控前置并动态跟踪
6 Z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业务合规风险防范的保障
    6.1 构建完善的合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6.2 继续加强合规风控文化建设
    6.3 聘用和培育高素质专业人员
    6.4 合规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投入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投资银行业务合规风险管理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8)NJ证券公司债券承销风险评价与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债券及其承销业务相关理论
        2.1.1 债券的概念与分类
        2.1.2 债券承销业务
        2.1.3 债券承销相关理论
    2.2 风险及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2.2.1 风险和风险分类
        2.2.2 风险管理理论
    2.3 风险识别、评价与应对方法
        2.3.1 风险识别方法
        2.3.2 风险评价方法
        2.3.3 风险应对方法
第三章 我国债券承销业务发展状况及问题分析
    3.1 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现状
        3.1.1 债券发行规模持续稳健上升
        3.1.2 债券市场逐步实现对外开放
        3.1.3 债券市场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撑
        3.1.4 信用风险事件有所增加
    3.2 国内债券承销业务发展现状
        3.2.1 债券承销及其产品
        3.2.2 债券承销发展现状及问题
第四章 NJ证券公司债券承销业务现状及风险管理分析
    4.1 NJ证券公司概况
        4.1.1 NJ证券公司基本情况
        4.1.2 NJ证券公司业绩情况
    4.2 NJ证券公司债券承销现状
        4.2.1 NJ证券公司债券承销业务基本情况
        4.2.2 NJ证券公司债券承销业务流程
        4.2.3 NJ证券公司债券承销业务发展特点
    4.3 NJ证券公司债券承销风险管理问题
        4.3.1 NJ证券公司债券业务执业能力分析
        4.3.2 NJ证券公司债券承销风险管理现存问题
    4.4 NJ证券公司债券承销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4.4.1 发行人风险因素分析
        4.4.2 主承销商风险因素
        4.4.3 经济政策风险因素分析
        4.4.4 第三方机构风险因素
        4.4.5 特殊事件风险分析
第五章 NJ证券公司债券承销业务风险识别与评价分析
    5.1 NJ证券公司债券承销业务风险识别
        5.1.1 基于鱼刺图法的风险识别
        5.1.2 基于德尔菲法的风险识别
    5.2 NJ证券公司债券承销业务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5.2.1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5.2.2 基于熵权法的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5.3 基于熵值法的NJ证券公司风险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5.3.1 构造模糊评判矩阵(R)
        5.3.2 确定二级风险指标的权重系数集合(W)
        5.3.3 模糊综合计算分析
第六章 债券承销业务风险防范对策建议
    6.1 发行人层面风险控制
    6.2 主承销商层面风险控制
    6.3 经济政策层面风险控制
    6.4 第三方机构层面风险控制
    6.5 特殊事件层面风险控制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二、问题的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问题和主要结论
    四、论证思路和论证结构
    五、研究维度和创新尝试
第一章 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问题提出
    第一节 资产管理的历史演进
        一、资产管理起始于普通的民事活动
        二、我国资产管理向金融业务的演变
        三、我国资产管理向“代客理财”的回归
    第二节 我国资产管理关系的要素解析
        一、资产管理关系的主体
        二、资产管理关系的行为
        三、资产管理关系的法律责任
    第三节 我国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法律由来及不足
        一、我国现行法中信义义务的由来
        二、信义义务的产生原理尚不明确
        三、信义义务的内容不清晰不完善
        四、违反信义义务的责任承袭旧义
        五、资产管理行业的上位法仍缺位
    小结
第二章 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法理剖析
    第一节 信义义务来源、功能及性质的明晰
        一、信义义务之滥觞:合同的不完全性与实质的信义关系
        二、信义义务的功能定位
        三、信义义务的性质:约定义务抑或法定义务
    第二节 信义义务的内在构成
        一、主观信任
        二、客观的信任状态
    第三节 资产管理业务中信义义务的生成逻辑
        一、资产管理的设立阶段:信义关系的引起
        二、资产管理的管理阶段:信义义务的产生
    第四节 通道业务与刚性兑付中的信义义务辨分
        一、通道业务中资产管理人不负有信义义务
        二、刚性兑付并非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要求
    小结
第三章 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内容分析
    第一节 信义义务内容界定标准的构建
        一、厘清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内容的必要性
        二、界定的第一层次:信义义务与其他义务的区分
        三、界定的第二层次:信义义务内容间的内在逻辑
    第二节 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内容范围和具体内容
        一、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内容范围分析
        二、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具体内容的剖析
    第三节 资产管理人针对不同类投资者的信义义务具体内容区分
        一、销售阶段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具体内容差别
        二、管理阶段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具体内容差别
    第四节 资产管理人履行信义义务客观标准的完善
        一、资产管理人履行忠实义务的两个客观标准设定
        二、资产管理人履行注意义务的客观标准争议与选择
    小结
第四章 资产管理人违反信义义务的救济机制
    第一节 对人之诉
        一、针对资产管理人的解任
        二、针对资管第三人的诉讼
    第二节 对物之诉
        一、对物之诉的构成要件
        二、对物之诉的适用对象
        三、对物之诉的举证责任
    第三节 法律责任追究
        一、责任类型
        二、责任承担
    小结
第五章 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本土化构建
    第一节 我国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上位法审思
        一、我国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上位法缺位之后果
        二、我国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上位法的明晰
    第二节 我国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立法路径
        一、境外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立法路径
        二、我国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立法路径选择
    第三节 我国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框架建议
        一、信义义务的法律定位
        二、信义义务具体内容的构建
        三、违反信义义务的责任明晰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以Z券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内容及论文的框架
    五、本文的创新研究
第一章 资产管理业务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资产管理业务概述
        一、资产管理概念
        二、资产管理业务概述
    第二节 公司战略相关理论
        一、公司战略管理的基本定义
        二、公司战略管理的层次
        三、SWOT分析
第二章 我国券商资管业务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阶段概述
        一、第一阶段:以公募基金为主导
        二、第二阶段:信托业快速发展
        三、第三阶段:大资管时代到来
        四、第四阶段:统一监管来临
    第二节 当前我国券商资管业务的整体情况
        一、券商资管业务管理规模及收入情况
        二、资管产品类型逐渐丰富
    第三节 当前我国券商资管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欠缺主动管理
        二、零售能力有待提高
        三、风险控制能力薄弱
第三章 Z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Z券商介绍
        一、Z券商基本情况
        二、Z券商资产管理部简介
    第二节 Z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情况
        一、受托资产管理规模逆势增长
        二、业务销售渠道多样化发展
        三、资产证券化产品全面发展
    第三节 Z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发展面临的不足
        一、定向资产管理规模锐减
        二、产品创新力不足
        三、营销能力薄弱
        四、业务创收能力偏低
第四章 Z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策略研究
    第一节 构建Z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的SWOT矩阵
        一、Z券商的优势分析
        二、Z券商的劣势分析
        三、Z券商的机会分析
        四、Z券商的威胁分析
    第二节 Z券商的SWOT的策略分析
        一、策略组合
        二、Z券商的四种策略
    第三节 Z券商资管业务的发展策略
        一、回归主动管理
        二、加强创新产品
        三、加强员工培养和团队建设
        四、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
结论
    一、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启示
    二、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券商融资,商业银行的风险与防范(论文参考文献)

  • [1]NZ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从业人员道德风险管控研究[D]. 吴云.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2]资管新规背景下银河证券资管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时光. 广西大学, 2020(07)
  • [3]G公司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 曾洋.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4]股权质押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D]. 裘博为.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5]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研究[D]. 郑雪. 辽宁大学, 2020(01)
  • [6]财政货币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D]. 龙俊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7]Z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业务合规风险管理研究[D]. 王海英.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8]NJ证券公司债券承销风险评价与防范研究[D]. 勇胜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9]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研究[D]. 钱俊成.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10]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以Z券商为例[D]. 宋诗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券商融资、商业银行风险与防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