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季节性雨林小气候要素时空分布特征

热带季节性雨林小气候要素时空分布特征

一、热带季节雨林林窗小气候要素时空分布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申景昕,范少辉,刘广路,陈本学,吴昌明,曹碧凤[1](2020)在《毛竹林采伐林窗近地层温度时空分布特征》文中研究说明为探讨采伐毛竹林林窗在不同坡向近地表温度和气温时空分布特征,本研究以福建永安竹林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采伐毛竹林为对象,在林窗中心和通过中心的南、北、东、西4个方位设置9个温度观测点,采用Kestrel 3000便携式气象监测仪进行测定每个点位地表温度和1.5 m高度处气温。结果表明:不同坡向采伐林窗区域内温度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差异,即温度空间分布的不对称性;同一时间不同坡向高温区域分布在林窗的一侧,2个坡向高温区域的分布方位也具有差异;林窗内地表温度与1.5 m高度气温的差值,促进了林窗内热量传输,进一步增强了林窗内温度分布的空间异质性; 2个坡向林窗内温度日变化均为"单峰型",最高气温发生在中午;同一时间段2个坡向林窗内平均温度差异极显着(P<0.01),总体表现为西坡气温大于北坡。研究表明,采伐毛竹林形成的林窗内,地表温度及1.5 m高度处气温分布具有明显异质性,进而影响竹林林窗内竹笋的出笋规律。该结果为研究采伐毛竹林恢复特征提供了数据资料。

李强[2](2019)在《西双版纳热带森林林窗空间格局与林下植物多样性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林窗作为森林群落中一种重要的干扰方式,对林下物种构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开展林窗空间格局及其特征指数与林下植物多样性关系研究对探讨不同的林窗特征指数对林下植物生长情况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群落动态,在物种多样性保护方面也具有指导作用。本研究在西双版纳热带森林地区随机选取了4块大小为1 ha的样地作为研究区,其中含3块大小为1 ha的热带雨林样地,1块大小为1 ha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样地。采用轻小型六旋翼无人机搭载Sony ILCE-A7r可见光传感器,分别获取各个样地的高清数字影像,结合数字表面高程模型以及各个样地的地形数据用以确定各样区的林窗分布格局,并进一步提取出各林窗的景观格局指数。结合地面样方基础调查数据,对各样地各林窗下植物多样性情况进行统计调查,旨在分析1)西双版纳州热带森林林窗空间格局特征;2)西双版纳州热带森林林窗下植物组成是否会受林窗影响而不同于林下;3)西双版纳热带森林林窗空间格局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情况。研究表明:(1)西双版纳热带森林中,4个样地内林窗面积分布均表现出小林窗数目多、大林窗数目少但面积总和大的负指数分布格局;就整体林窗空间格局来看,该地热带森林中热带雨林样地林窗平均最小邻近距离(ENN)均大于10,相比之下该地季风常绿阔叶林样地(DPZ)平均最小邻近距离较小。此外,相对于3个热带雨林样地(44、CC、SK)内林窗,季风常绿阔叶林样地DPZ林窗比之呈较聚集分布的空间格局。林窗形状复杂性方面,3个热带雨林样地形状复杂性程度多在1.6—3之间分布,平均形状指数为2.47,季风常绿阔叶林形状复杂性程度多在1.5—2.6之间分布,平均形状指数为2.19,西双版纳热带森林中热带雨林的林窗形状较该地季风常绿阔叶林更复杂。其原因可能与样地所处森林类型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林窗形成方式有关。(2)植物多样性特征上,首先西双版纳热带森林4个样地林窗下与样地内相比均表现出林窗下植物物种数量占比少,种类占比多的格局;其次各样地林窗下重要值前10的物种与各样地内重要值前10的物种基本一致,表现出大多数林窗都会朝着现有样地顶极格局进行恢复;再次,林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皆表现出林窗下植物特征配置与林下一致的结果,但林窗下所包含的植物种数较多,也即说明林窗的形成所带来的影响有利于林下更多物种的共存,增加了林窗下植物多样性但并没有完全改变森林群落中植物的组成比例。(3)在植物多样性计算的3个指数中,物种丰富度对林窗空间特征与其林下植物多样性之间有很直观的响应。林窗的面积与物种丰富度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就3个热带雨林样地来看,林窗面积与物种丰富度呈现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R2=0.6),关系曲线呈对数形式增长;林窗平均形状复杂性指数(MSI)与林窗下多样性指数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西双版纳热带森林林窗空间格局的改变如面积、形状复杂性的增加,有利于提高林下植物的多样性。且在该地热带雨林中,在面积小的林窗下,林下植物多样性主要受限于林窗面积的影响,此时林窗形状复杂性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较小。但在林窗面积大到一定程度时,其林下植物多样性受林窗面积因子的影响减弱,林窗形状复杂性对其的影响较之更为强烈,林下植物多样性主要受两者的共同影响。综上,研究表明,在西双版纳热带森林中:1)就3个热带雨林样地和一个季风常绿阔叶林样地林窗空间格局来看,相对于季风常绿阔叶林样地,3个热带雨林样地的ENN值更大,也即林窗分布较季风常绿阔叶林样地更为分散。其原因可能与样地所处地水热条件、微生物活动与冠层优势树种组成有关;2)就林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来看,4个热带森林样地中,林窗下重要值前10的物种基本与样地内重要值前10的物种基本一致,各样地林窗皆趋于向各自所处样地顶极群落发展恢复。林窗下植物组成配置与林下一致,但其多样性高于林下,说明林窗的形成所带来的影响有利于林下植物多样性的提高,但不影响林窗下植物的组成比列;3)就林窗空间格局与林下植物多样性关系来看,林窗空间格局特征指数如林窗形状复杂性指数、林窗面积都与林下植物多样性情况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在面积小的林窗下,较之林窗形状复杂性因子,林窗面积大小对林下植物多样性情况影响更显着;在面积大到一定程度后,相对于面积因子,林窗形状复杂性指数对林下植物多样性情况影响更剧烈。原因可能与地形(如坡度、海拔)、林窗闭合方式等有关。通过此次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林窗空间格局及其与林下植物多样性关系的理解,能够为日后类似研究起一定的支撑和借鉴作用。

赵波[3](2016)在《林窗大小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壤动物作为土壤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群落组成和功能对土壤形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大意义。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是长江中上游地区主要的造林树种,由于其耐干旱瘠薄,适应能力强,在该区域人工林构成中占有很大比例,但结构单一的马尾松人工林存在生产力不高、生物多样性低、地力衰退、病虫害频发等生态问题,严重制约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人为砍伐形成林窗,对马尾松人工林进行改造是有效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和实现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途径。本研究调查了长江上游地区马尾松人工林7种不同大小林窗内(G1:100 m2、G2:225m2、G3:400 m2、G4:625 m2、G5:900 m2、G6:1225 m2、G7:1600 m2)土壤动物群落的区系组成、分布特征、多样性和相似性特征以及功能类群等。大型土壤动物采用手拣法,中小型干生、湿生土壤动物分别采用Tullgren干漏斗和Baermann湿漏斗分离。结果表明:(1)2015年1月、4月、7月、10月共捕获土壤动物33859只,隶属于6门14纲35目265类(附表1),其中,7种不同大小林窗中捕获土壤动物29502只,林下对照捕获土壤动物4357只。优势类群为线虫纲,占捕获总数的81.07%;常见类群包括线蚓科、懒甲螨群、等节跳科和若甲螨群4个类群,占捕获总数的10.77%;稀有类群主要包括绥螨科、奥甲螨群、双翅目(幼)和蚁科等260个类群,占捕获总数的8.16%。(2)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土壤动物的平均密度表现为随着林窗面积的增大而降低,在G5(900m2)林窗土壤动物的平均密度显着提高且达到最大,随后在G5-G7(900-1600m2)林窗间再次表现出随林窗面积增大而降低的规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表现为随着林窗面积的增大而上升,在G5(900 m2)林窗达到最大,随后随着林窗面积的增大,类群数逐步减少;土壤动物的平均密度排序为G5(6.41×105)>G6(3.87×105)>G1(1.77×105)>G7(1.76×105)>G2(1.69×105)>G3(1.49×105)>CK(1.21×105)>G4(0.90×105),类群数排序为G5(157)>G2(138)>G4(136)>G3(135)>G7(131)>G6(130)>G1(127)>CK(121);各林窗土壤动物的平均密度总体表现为10月最高,1月最低,4月或7月次之,类群数总体表现为4月最多,1月最少,7月或10月次之的分布规律。(3)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内大型土壤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类群数均表现出随着林窗面积增大而逐步增高,在G4-G5(625-900m2)林窗达到最大,随后随着林窗面积增大逐步减少;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平均密度总体表现为大型林窗高于中小型林窗,最大值出现在G5-G6(900-1225m2)林窗;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总体表现出与大型土壤动物相似的分布规律,但最大值出现在G4-G6(625-1225 m2)林窗。(4)马尾松人工林各林窗土壤动物群落垂直分布表聚性明显,除1月部分林窗出现枯落物层类群数低于0-5 cm层的逆向分布现象外,其余林窗各季节从枯落物层依次往下,随深度增加,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均逐渐减小,但各季节各林窗枯落物层土壤动物的平均密度均低于0-5 cm层。(5)马尾松人工林不同大小林窗内,杂食性土壤动物密度所占的比例最高,均占捕获总密度的60%以上,其次依次为腐食性>植食性>菌食性>捕食性>枯食性>粪食性,其中大型林窗内杂食性土壤动物的密度明显高于中小型林窗。各林窗内土壤动物类群以腐食性、捕食性、杂食性和植食性为主,其中腐食性土壤动物类群数所占的比例最高,均占各林窗捕获总类群数的30%以上;各林窗腐食性和捕食性土壤动物表现出随着林窗面积增大,类群数所占比例逐步降低的趋势。随着时间推移,各林窗内杂食性土壤动物密度所占比例有所提高,而其他食性土壤动物的变化均不显着。(6)林窗的形成降低了小型和大型林窗内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但对中型林窗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影响较小。马尾松人工林不同大小林窗内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在G1-G4(100-625m2)间均表现出随林窗面积增大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增大,在G4(625 m2)林窗达到最大,在G5(900m2)林窗显着降低,随后G5-G7(900-1600m2)间再次表现为随林窗面积的增大而增大的规律,优势度指数的变化规律则与二者相反;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指数表现相对平稳,总体呈现出林窗面积越大其土壤动物丰富度指数越高的特征。(7)研究发现,林窗面积对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除香农多样性指数外)影响极显着(P<0.01),而季节变化与林窗面积的交互作用除对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丰富度指数作用不显着外(P>0.05),其余均造成极显着影响(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林窗面积与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和密度—类群指数表现出极显着正相关性(P<0.01),与优势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存在显着正相关性(P<0.05),而与均匀度指数存在极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与多样性指数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本研究表明,在马尾松人工林抚育初期,中等大小的林窗面积(625-900m2)内土壤动物的类群和个体丰富度最高且显着高于林下,故在马尾松人工林的改造和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营造中型林窗来增加土壤动物的丰富度,从而维持马尾松人工林地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王一,刘江,张金鑫,李秀芬,祝成瑶,肇同斌,岳元,战莘晔[4](2015)在《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两个不同坡向林窗光温空间分布特征》文中认为为探讨辽东山区次生林林窗干扰特征,对不同坡向雪/风干扰后形成林窗内的光温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和东南坡向的林窗中,各时段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和气温的空间分布格局类似但大小并不相同;8:00—10:00 PPFD最高值均出现在林窗中央偏西(东北坡169μmol·m-2·s-1,东南坡350μmol·m-2·s-1),11:00—13:00PPFD最高值出现在林窗中央偏北侧(东北坡234μmol·m-2·s-1,东南坡400μmol·m-2·s-1),而14:00—16:00均以林窗东侧PPFD最大(东北坡74μmol·m-2·s-1,东南坡56μmol·m-2·s-1),且两个坡向的PPFD在各时段大小差异显着(P<0.05)。两个坡向林窗内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均表现为8:00—10:00西高东低,11:00—13:00北高南低,14:00—16:00东高西低的趋势,而在各时段的差异为8:00—10:00、11:00—13:00东北坡气温显着低于东南坡(P<0.01),14:00—16:00则显着高于东南坡(P<0.01)。上述结果表明,林窗坡向及林窗内位置不同,使其光温环境发生异质性,进而影响到林窗区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及植物种群分布等,最终影响到森林的更新。

吴庆贵[5](2014)在《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林窗对凋落叶分解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凋落物分解是陆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有机物质周转的基本过程,但受到各种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林窗对光、温、水等环境因子的再分配,可能改变凋落物分解相关的水热动态及生物活性,从而改变凋落物分解过程。在受季节性雪被影响明显的区域,林冠对林窗内外冬季降雪、光照和其他环境因子的再分配必将影响着季节性雪被期的土壤水热动态及相关的生物活性,从而影响季节性雪被期及生长季节的凋落物分解,而且可能使生长季节与非生长季节的凋落物分解对林窗大小的响应存在截然不同的特征。然而,迄今尚无林窗对不同关键时期的凋落物分解影响的研究报道。因此,本论文以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受季节性雪被和冻融循环影响明显的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为研究对象,基于“亚高山/高山森林林窗对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影响与林窗大小和海拔决定的季节性雪被有关,不同关键时期(土壤初冻期、深冻期、融化期和生长季节初期、中期、后期)的凋落物分解对林窗的响应不同”的科学假说,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海拔2998m(A1)、海拔3309 m(A2)和海拔3598 m(A3)的森林林窗对红桦和岷江冷杉凋落叶分解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川西高山森林林窗大小以中小型为主,63.64%以折干形成,密度为14.67个/hm-2。扩展林窗(EG)和林冠林窗(CG)分别占森林景观面积的12.60%和23.05%,干扰频率分别为115.25 m2 hm-2a-1和63.02 m2 hm-2a-1,林窗周转率为260.30 a。林窗以单株形成为主,形成木径级集中于40~60 cm,树高主要在25~30 m,每株形成EG和CG面积分别为103.20 m2和56.43 m2。边界木平均胸径为50.16 cm,胸径结构分布曲线尖峰左偏,平均胸径和高度与EG和CG面积呈幂函数相关。(2)红桦和岷江冷杉凋落叶两年的质量损失率分别为43.69~51.06%和39.00~47.66%,半分解周期分别为1.782~2.413和2.041~2.768a,非生长季节质量损失占全年质量损失比例分别为39.00~62.05%和46.71~61.32%。与林下相比,林窗形成降低了三个海拔红桦凋落叶质量损失率,且林窗面积越大降低越显着;相反,林窗形成增加了3309 m和3598 m岷江冷杉凋落叶质量损失率,且林窗面积越大增加越显着,但降低了2998 m岷江冷杉凋落叶质量损失率。同时,林窗显着(P<0.05)增加了红桦凋落叶分解周期,且林窗面积越大增加越显着,岷江冷杉凋落叶分解周期在2998 m随林窗面积增加而增加,在3309 m和3598 m随林窗面积增加而降低。另一方面,林窗大小显着影响(P<0.05)红桦和冷杉凋落叶各关键时期的质量损失速率,特别是第一年的质量损失速率。与林下相比,林窗形成显着(P<0.05)降低了三个海拔红桦凋落叶第一年质量损失速率,增加了2998 m和3309 m第二年质量损失速率;林窗形成显着(P<0.05)增加了3309 m和3598 m岷江冷杉凋落叶第一年质量损失速率,降低了2998m质量损失速率,而岷江冷杉凋落叶第二年质量损失速率随海拔变化显着不同。(3)林窗形成显着(P<0.05)增加了2998 m和3598 m红桦凋落叶碳残留质量,对3309 m影响不显着;而林窗形成显着降低了3309 m和3598 m岷江冷杉凋落叶碳残留质量,增加了2998 m碳残留质量。林窗对红桦凋落叶氮残留质量的影响随海拔增高而减弱,相反,对岷江冷杉凋落叶氮残留质量的影响表现为3309 m>3598 m>2998 m。林窗形成对红桦和岷江冷杉凋落叶磷残留量的影响无明显的海拔差异。同时,与林下相比,林窗形成显着(P<0.05)降低了2998 m和3309 m红桦凋落叶第一年碳释放速率,2998 m、3598 m第一年和3309m第二年氮释放速率以及三个海拔第一年磷释放速率,增加了三个海拔红桦凋落叶第二年碳释放速率,2998 m和3598 m第二年氮释放速率以及2998 m和3309 m第二年磷释放速率。而林窗形成显着(P<0.05)增加了3309 m和3598 m岷江冷杉第一年碳释放速率,2998 m第二年、3309 m第一年和3598 m两年氮释放速率以及3309m第一年和3598 m第二年磷释放速率,降低了3309 m第二年岷江冷杉凋落叶氮释放速率以及2998 m和3598 m第一年磷释放速率。(4)2998 m、3309 m和3598 m林窗红桦凋落叶木质素残留质量分别降低了35.44%~54.35%、32.87%~42.74%和12.15%~33.97%,而岷江冷杉凋落叶分别降低了-0.14%~12.83%、3.48%~24.46%和2.46~7.37%。与林下相比,三个海拔大林窗下的红桦凋落叶其木质素残留质量均高于林下,而岷江冷杉凋落叶的木质素残留质量均低于林下。2998 m林窗红桦凋落叶木质素损失速率以第一年生长季节最大,3309 m和3598 m木质素损失速率以第一年非生长季最大,而2998 m和3309 m林窗岷江冷杉凋落叶木质素损失速率第二年生长季节前表现为净富集现象,但3598 m木质素损失速率在第二年非生长季节表现为净释放速率。同时,2298 m、3309 m和3598 m林窗红桦凋落叶纤维素残留质量分别降低了69.30%~71.91%、63.85%~68.86%和65.75%~69.04%,而岷江冷杉凋落叶分别降低了57.94%~62.69%、59.63%~69.72%和57.58%~64.82%。与林下相比,林窗促进了2998 m红桦凋落叶纤维素分解,抑制了岷江冷杉凋落叶纤维素分解。与此相反,林窗抑制了3309 m和3598 m红桦凋落叶纤维素分解,促进了岷江冷杉凋落叶纤维素分解。各海拔林窗两种凋落叶的纤维素损失速率均以第一年非生长季节最高。(5)林窗显着影响(P<0.05)红桦和岷江冷杉凋落叶C/N、木质素/氮比和木质素/纤维素。林窗形成显着降低了2998 m和3309 m红桦凋落叶第二年内非生长季节及3598 m第二年生长季节的C/N,增加了2998 m两年的生长后期,3309 m两年的生长中期及3598 m第一年初冻期和深冻期的C/N。而林窗形成显着降低了2998 m和3309 m岷江冷杉凋落叶第一年深冻期以及3598 m两年初冻期和融化期期的C/N;增加了2998 m和3309 m两年初冻期及3598 m第二年生长初期的C/N。同时,林窗形成显着(P<0.05)增加了红桦凋落叶2998 m和3309 m第一年初冻期、生长初期及3598 m第一年深冻期、融化期的木质素/氮比值;降低了2998 m和3309 m第二年初冻期、深冻期及3598 m第一年生长初期至第二年初冻期的木质素/氮比。林窗形成显着(P<0.05)增加了三个海拔岷江冷杉凋落叶第二年深冻期的木质素/氮比值。此外,林窗形成显着增加红桦凋落叶2998 m和3309 m第一年初冻期、生长初期、生长中期及3598 m第一年融化期至第二年深冻期的木质素/纤维素比;降低了红桦凋落叶2998 m和3309 m第二年生长后期及3598 m第二年融化期至生长中期的木质素/纤维素比。而林窗形成显着(P<0.05)增加了岷江冷杉凋落叶2998 m和3309 m第一年融化期及3598 m第一年深冻期至生长初期的木质素/纤维素比值;降低了2998 m和3309 m第一年生长初期及3598 m两年生长中期的木质素/纤维素比值。(6)三个海拔红桦和冷杉凋落叶质量损失速率与第一年深冻期温度及融化期冻融循环次数显着相关。3598 m两个树种凋落叶第一年深冻期碳释放速率与温度显着相关,3309 m两个树种凋落叶第二年深冻期碳释放速率与温度显着相关,3309 m和3598 m两个树种凋落叶碳释放速率与第一年深冻期冻融循环次数显着相关。2998 m红桦3309 m的岷江冷杉凋落叶氮释放速率与温度显着相关,而3309 m红桦和3598 m岷江冷杉凋落叶质量损失速率与冻融循环次数显着相关。红桦和岷江冷杉凋落叶磷释放速率非生长季节的温度和冻融循环均显着相关。两种凋落叶的木质素和纤维素损失速率与平均温度和冻融循环次数的相关性随海拔变化显着不同。综上所述,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不同海拔的林窗明显改变了林窗内生长季节和非生长季节的光照、温度以及降雪等环境特征,进而对土壤冻结初期、深冻期、融冻期和生长季节凋落物的质量损失、养分释放和化学组分产生显着影响,且这种影响对气候、海拔和林窗面积变化敏感响应。

贾兰霞[6](2014)在《千年桐人工林林隙更新动态研究》文中指出林隙是森林循环更新的重要阶段,它不仅为森林群落内物种共存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提供必要的场所,而且是组成林分种群结构和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因此,林隙被视为是推动森林演替和更新的重要条件之一。随着节能、低碳、绿色环保、可持续性发展等观念的深入人心,近年来世界着名、我国特有的工业油料树种千年桐(Aleurites Montana Lour)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被列为我国优先开发利用的木本燃料油能源树种之一。本研究结合时代背景,以千年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本人所在课题组所做的大量前期工作为依托,通过对千年桐人工林林隙特征、林隙内外群落特征差异、林隙环境因子对林隙内主要物种的影响等的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千年桐林群落在人工经营状态下的林隙特征及其内更新情况,掌握其群落演变规律,为该地区千年桐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基础。研究表明:1.林隙特征是研究林隙更新与树种反应的重要参考依据,直接影响其内微环境和群落结构。由于在干扰方式和强度上存在很大的差异造成了人工林的林隙特征和天然林的不同。通过对25个千年桐人工林林隙进行调查,研究其林隙的大小、形状、年龄、林隙径高比等基本特征。结果发现,冠林隙(CG)大小变化范围为6.56~45.24 m2,10~20 m2的个数是最多的;扩展林隙(EG)的面积的范围在23.11~167.48 m2,≤50 m2的小林隙居多。从林隙的长短轴之比来看,冠林隙(CG)的变化范围明显大于扩展林隙(EG);而大多数扩展林隙的形状指数也均相对小于冠林隙。林隙大多为近期形成,年龄以≤2 a的居多。人工砍伐是其形成的主要方式,占林隙形成木总株数的53.85%,其次为是枯立木(16.92%)。冠林隙和扩展林隙的径高比均呈单峰型变化,冠林隙的径高比分布较集中。选取可量化的10个常见林隙特征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林隙的特征指标可简化为以下四个方面:林隙面积指标、林隙的形状指标、林隙的年龄指标、林隙的高度指标。2.通过对千年桐人工林林隙与非林隙林分的调查,分析了主要树种在林隙内外的数量特征、种间关联差异、群落物种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在树种组成差异方面,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不同物种在林隙和非林隙内的相对频度、相对密度、相对显着度不同,进而表现出的重要值不同;在群落内种间关联方面,整体上来看,两者种间极显着和显着相关的种对都不是很多,非林隙种间关联数量小于林隙,但其正关联数较之林隙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在多样性比较方面,非林隙虽然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但在生态优势度和均匀度方面占优势,反之,林隙虽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指数但其生态优势度和均匀度较低。3.采用冗余分析(RDA)研究林隙环境因子对林下主要植被更新的影响,发现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程度是不同的。对于乔木层物种分布起主导作用的环境因子为海拔和林隙年龄;对灌木层物种的分布起主导作用的环境因子为林隙面积和坡度;在草本层物种中,坡向和林隙边界木高度是对其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

何中声[7](2012)在《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微环境特征及幼苗更新动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为壳斗科生长周期长常绿高大乔木,是分布于我国中亚热带地区南缘的第三纪孑遗植物,属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植物,自然分布范围狭窄。象福建三明小湖一带有近700hm2呈纯林状态的格氏栲林,介于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的一种常绿阔叶林过渡类型,是较为罕见的天然群落。目前,福建三明格氏栲天然林格氏栲种群已过熟,林冠层破碎化加剧导致林窗数量增多,同时由于物种竞争和人为干扰导致格氏栲林已处于衰退之中,种群数量下降,中一代个体数少,野外格氏栲种子萌发困难且幼苗生长缓慢,如何避免格氏栲种群退化,对其进行有效地科学保护,促进格氏栲种群更新与复壮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开展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基本特征、微环境特征、群落更新与幼苗更新动态研究,揭示格氏栲幼苗自然更新阈值,提出切实可行的格氏栲人促更新对策与恢复技术。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格氏栲天然林林窗中,实际林窗面积(Canopy gap,CG)最小为29.03m2,最大为98.92m2,CG平均面积为61.89m2;扩展林窗(Expanded gap,EG)面积最大为487.42m2,最小为180.66m2,EG平均面积为327.83m2。格氏栲天然林林窗边界木主要组成树种为格氏栲,所占比例为74.75%;林窗边界木胸径结构为尖峰呈左偏,符合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和β分布;边界木高度级结构呈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在15-30m;林窗边界木存在明显的偏冠现象,偏冠率主要在0.50.8之间(70.71%)。林窗边界木主要由发育良好的中、高径级树木组成,与非林窗相比林窗边界木大部分已过熟,仅存较少小径级的边界木,表明仅依靠林窗边界木完成林窗更新存在困难,需加强对林窗幼苗和幼树的保护,实现林窗更新。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光照度在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从林窗中央、实际林窗、扩展林窗到非林窗光照度逐渐下降,林窗中央光照度最高,非林窗最低;不同季节实际林窗和扩展林窗光照度较高值出现的方位不同。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平均光照度日变化呈正态分布曲线。早晚光照度较低,在正午光照度达到最大值。不同面积大小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光照度存在差异,大林窗光照度最高,其次是中林窗,小林窗太阳光照度最低。格氏栲天然林林窗空气温湿度在春、夏、秋、冬季节之间差异极显着(P<0.01)。季节对土温0、土温5和土温10影响极显着(P<0.01)。格氏栲天然林林窗空气与土壤温湿度的日变化呈现单峰型,林窗内空气温度与土壤温度(土温0、土温5、土温10)日变化趋势相同,林窗空气湿度与土壤含水量日变化呈高-低-高变化趋势。不同面积大小格氏栲天然林林窗空气温湿度之间差异极显着。中林窗空气温度最高,空气湿度最低;小林窗空气温度最低,空气湿度最大。不同面积大小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土壤温度之间差异极显着;小林窗土壤含水量与大林窗、中林窗之间差异极显着。不同位置格氏栲天然林林窗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与土壤含水量由林窗中央、实际林窗、扩展林窗变化到非林窗温度逐渐降低。不同季节格氏栲天然林林窗风速变化平缓,秋季风速最低,春季、夏季和冬季风速基本趋于一致。秋季风速与春季、夏季和冬季风速之间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春季、夏季林窗风速日变化呈单峰凸型曲线;秋季和冬季白天风速变化基本趋于稳定。不同面积大小林林窗风速变化存在差异,中林窗风速变化最高,其次是小林窗,大林窗风速变化最低。不同位置林窗风速变化以实际林窗和扩展林窗较高,林窗中央和非林窗相对较低。对不同大小和发育期的格氏栲天然林林窗的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表明:不同面积大小和发育期的林窗提高了土壤的孔隙组成和水分性质,可有效促进植物根系吸水能力和生长发育,在植物更新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小林窗对土壤水分和孔隙组成的改善更明显,中林窗其次;林窗发育晚期对土壤水分和孔隙组成的改善较为明显,林窗发育早期其次。不同面积大小与发育期的林窗的水解性N、速效K含量均高于非林窗,全N、全P、有效P、有机质和有机碳含量均低于非林窗。中林窗的全N、水解性N、速效K、有机质、有机碳含量高于大林窗和小林窗。林窗发育早期土壤中全N、水解性N、全P、有效P、有机质和有机碳含量高于林窗发育中期和晚期。林窗与非林窗土壤平均呼吸速率分别为1.5211μmol CO2·m-2·s-1和1.5220μmol CO2·m-2·s-1,林窗与非林窗土壤呼吸速率差异不显着。林窗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湿度之间关系不显着(p>0.05);非林窗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之间关系极显着(p<0.01),最优回归方程为y=0.0109e0.2761x。林窗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全P含量呈显着正相关(p<0.05),最优回归方程为y=17.821x2-7.9157x+2.3536。采用改进的M. Godron稳定性法研究林窗干扰对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天然林更新层物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林窗乔木层植物处于稳定状态,林下乔木层植物不稳定;林窗和林下灌木层植物均处于稳定状态。林窗和林下乔木层树种中以桂北木姜子(Litsea subcoriacea)重要值最高,说明其在森林更新中占有重要地位,可能对格氏栲种群更新产生较大影响。林下乔木层中格氏栲重要值较低,格氏栲更新存在困难,而林窗干扰促进了格氏栲的向上生长和重要值的提升,可有效实现格氏栲种群的更新和恢复。采用改进更新生态位宽度和更新生态位重叠模型分析林窗干扰对格氏栲天然林更新层物种生态位的影响。林窗格氏栲的更新生态宽度值显着高于非林窗,林窗和非林窗更新生态位宽度最大的是桂北木姜子,与格氏栲更新生态位重叠值也较大。林窗形成早期可利用资源丰富,格氏栲与更新生态位重叠较大的物种在空间上不是竞争,而是对资源利用存在共享趋势;在林窗晚期由于可利用资源逐渐减少,更新生态位重叠较大的物种间将产生明显的竞争关系,将限制格氏栲在林窗中更新,导致格氏栲优势地位进一步下降。格氏栲天然林未来树种组成中,主要由桂北木姜子、木荷、矩圆叶鼠刺(Itea chinensis)与格氏栲等组成的混交群落,整个群落正向物种组成多样化的复杂方向演变。对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和非林窗格氏栲种子雨、种子库的分布特征与幼苗更新状况研究表明,格氏栲种子雨历时3个月,高峰期在11月中下旬至l2月中旬,林窗和非林窗高峰期种子雨数量分别占种子雨总量的77.13%和74.5%。格氏栲天然林土壤中植物种子种类较少,以格氏栲占绝对优势。林窗和非林窗总的种子数量和格氏栲种子数量的垂直分布均表现为枯落物层(约占2/3)>腐殖质层(05cm)(约占1/3)>心土层(510cm)(小于1%)。种子雨散布过程中格氏栲种子总量到完好格氏栲种子数量的转化率相对较高,再到土壤种子库中完好格氏栲种子数量和野外幼苗密度其转化率呈急剧下降趋势,格氏栲种子到幼苗转化率极低,应加强对格氏栲种子和幼苗的保护。为了提高格氏栲种子萌发,根据不同粒级、不同温度、不同浓度赤霉素、不同种皮处理等对格氏栲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平均发芽速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大粒和中粒格氏栲种子的萌发率高于小粒种子;40℃和50℃处理有利于格氏栲种子萌发,温度过高会抑制其种子萌发;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均能促进格氏栲种子萌发,赤霉素浓度为10、20和50mg/L时格氏栲种子发芽率均高于70%;去除种皮可提高格氏栲种子的发芽率。格氏栲种子野外发芽率在30%以下,其野外发芽主要为小粒种子、虫蛀或被啃食遗留下的尚具活力种子,而室内格氏栲种子发芽率在60%左右,说明格氏栲种子野外发芽率低可能受到自然或人为干扰影响。在格氏栲天然林中,依据改进Hegyi单木竞争模型计算林窗和非林窗格氏栲幼苗的竞争强度,林窗和非林窗格氏栲幼苗平均竞争强度随着竞争距离增大而逐步降低,初期下降较快,下降到一定程度后明显变缓,存在一变化幅度的转折点,即为幼苗的竞争范围。林窗和非林窗格氏栲幼苗竞争强度的三次指数平滑值在最佳平滑系数α为0.83和0.79时其均方误差值最小,单一斜率变点分析得出林窗和非林窗格氏栲幼苗最佳竞争范围分别是距对象木1.68m和2.00m。野外调查中可调查距对象木2m样圆内的所有竞争木,既能实际反映格氏栲幼苗的竞争格局,又可提高调查效率。采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对格氏栲幼苗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表明:格氏栲幼苗种内竞争强度随幼苗高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少。初期格氏栲幼苗种内竞争强度处于中等水平,随着高度的增加,种内竞争强度逐渐减弱,种间竞争强度越来越明显,种群呈衰退趋势。随着对象木高度的增加,林窗和非林窗格氏栲幼苗的种内竞争强度逐渐减少。林窗种间竞争强度的顺序为:梨茶(Camellia octopetala)>褐毛石楠(Photinia hirsuta)>黄润楠(Machilus grijsii)>桂北木姜子(Litsea subcoriacea)>毛鳞省藤(Calamusthysanolepis)>酸味子(Antidesma japonicum)>少叶黄杞(Engelhardtia fenzelii)>矩圆叶鼠刺(Itea chinensis)>小叶赤楠(Syzygium grijsii)>山黄皮(Randia cochinchinensis)>光叶山矾(Syplocos lancifolia)>沿海紫金牛(Ardisia punctata)>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狗骨柴(Diplospora dubia)>木荷(Schima superba)>赤楠(Syzygium buxifolium)>杜茎山(Maesa japonica)。非林窗种间竞争强度的顺序为:桂北木姜子>梨茶>黄润楠>木荷>毛冬青(Ilex pubescens)>狗骨柴>毛鳞省藤>香港新木姜子(Neolitsea cambodiana)>酸味子>沿海紫金牛>山黄皮>光叶山矾>赤楠>小叶赤楠>尖叶水丝梨(Distyliopsis dunnii)>杜茎山>丝栗栲。格氏栲幼苗幼树的竞争主要来自种间竞争,种内竞争对格氏栲影响不大,林窗格氏栲幼苗幼树的种内竞争强度和种间总体竞争强度大于非林窗。在林窗格氏栲幼苗生长初期应加强对其保护,非林窗格氏栲幼苗高度达到100150cm后适当创造林窗环境以实现其快速生长,从而有效促进林窗和非林窗格氏栲种群保护与更新。不同季节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和非林窗不同龄级格氏栲幼苗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研究表明: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和非林窗5个不同龄级格氏栲幼苗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型。上午由于光合有效辐射强度(PAR)和空气温度相对较低,净光合速率不高。午间,格氏栲幼苗未出现明显“午休”现象。净光合速率(Pn)的峰值皆出现在上午12:00前后,此后净光合速率持续下降,林窗形成对格氏栲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和非林窗不同龄级格氏栲幼苗光响应研究表明:林窗环境下5种不同龄级的格氏栲幼苗光补偿点(Lcp)大小顺序为:3-4龄级>5-6龄级>7-8龄级>9-10龄级>1-2龄级;格氏栲幼苗光饱和点(Lsp)大小顺序为:5-6龄级>7-8龄级>3-4龄级>9-10龄级>1-2龄级。非林窗生境5种不同龄级格氏栲幼苗Lcp的大小顺序为:3-4龄级>5-6龄级>7-8龄级>1-2龄级>9-10龄级;格氏栲幼苗Lsp的大小顺序为:5-6龄级>3-4龄级>7-8龄级>9-10龄级>1-2龄级。非林窗不同龄级格氏栲幼苗光补偿点均小于林窗,表现出较强耐荫能力,但非林窗的弱光生境,格氏栲幼苗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其耐荫能力是以牺牲生长为代价。林窗不同龄级格氏栲幼苗光饱和点均大于非林窗,非林窗荫蔽条件不利于格氏栲幼苗的光合作用,非林窗格氏栲幼苗在群落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对格氏栲种群更新十分不利。林窗生境与非林窗生境相比,格氏栲幼苗具有较好的生长表现和竞争能力,更有利于天然格氏栲林的更新演替。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和非林窗不同龄级格氏栲幼苗CO2响应研究表明:林窗格氏栲幼苗在CO2浓度较低的起始阶段,7-8龄级的表观羧化反应效率大于其他4个龄级,林窗7-8龄级的格氏栲幼苗更有效的利用低浓度的CO2。而当CO2达到饱和时,林窗3-4龄级的格氏栲幼苗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最大。非林窗格氏栲幼苗在CO2浓度较低的起始阶段,5-6龄级羧化反应效率小于其他4个龄级,当CO2达到饱和时,非林窗5-6龄级格氏栲幼苗的最大净光合速率也最小。除林窗5-6龄级格氏栲幼苗CO2饱和点和补偿点小于非林窗外,其余龄级CO2饱和点和补偿点均为林窗大于非林窗,可能是林窗CO2浓度低于非林窗及林窗中央、实际林窗、扩展林窗到非林窗风速逐渐降低。格氏栲成年叶片长×宽和叶面积呈极显着性对数函数模型,为y=4383.232lnx-34519.789;林窗和非林窗格氏栲幼苗叶片长×宽和面积均呈极显着幂函数关系,分别为y=0.255(lnx)1.092和y=0.866(lnx)0.944。林窗与非林窗5种龄级格氏栲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林窗与非林窗5-6龄级格氏栲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最高,1-2龄级含量最低。林窗各龄级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低于非林窗。叶绿素相对含量在3个部位的分布总体表现为:叶尖<叶中<叶基,以叶中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对平均叶绿素相对含量的解释度最高。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和非林窗格氏栲幼苗生物量及养分分配研究表明:林窗和非林窗不同龄级格氏栲幼苗生物量和养分含量存在差异。幼苗生物量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大。林窗1-2龄级、3-4龄级格氏栲幼苗总干重低于非林窗,幼苗生长到5-6龄级后林窗幼苗总干重高于非林窗。由于格氏栲幼苗初期需耐荫,林窗3-6龄格氏栲幼苗全N养分含量小于非林窗,生长放缓。随着幼苗生长对光照要求更高,林窗提供了更适宜其生存的环境,林窗幼苗7-8龄幼苗全N养分含量提高,植物生长加快,在9-10龄格氏栲幼苗养分中得到体现。对格氏栲幼苗更新阈值影响因子差异分析表明,由于格氏栲幼苗初期需耐荫,林窗3-6龄幼苗生长不如非林窗,幼苗生长到7-8龄后,林窗格氏栲幼苗总干重、根干重、茎干重、叶干重和全N含量均大于非林窗,林窗9-10龄对格氏栲幼苗更新的影响因子均大于非林窗。采用粗糙集的属性约简算法对评价指标进行重要程度筛选,依据突变级数法对格氏栲幼苗生长评价结果表明,林窗环境中,光照对1-2龄级格氏栲幼苗生长产生存在一定限制作用,其生长速度低于同龄级的非林窗幼苗。由于林窗微环境的异质性,且能提供更多的可利用养分,促进了不同龄级格氏栲幼苗生长且生长速度呈持续增长趋势。非林窗为格氏栲幼苗初期提供较好的郁闭环境,其生长速度较快,而在幼苗5-6龄级后非林窗难以满足幼苗对光照的需求,生长速度逐渐下降。研究表明7-8龄级格氏栲幼苗为幼苗更新的关键阶段,即幼苗更新阈值。对于非林窗格氏栲幼苗,幼苗生长到7-8龄,可在形成的林窗内采取一定抚育措施促进格氏栲幼苗更新。

李猛[8](2010)在《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微气候和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分布格局》文中指出林隙是广泛存在于森林中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微结构,林隙的产生增强了干扰生境的异质性,从而影响群落结构和动态过程,最终影响景观的结构和功能。本文以小兴安岭原始红松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对林隙内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以及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晴天和阴天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的PPFD日最大值均出现在11:00-13:00之间,晴天林隙内各个时段最大值出现位置不同,日最大值出现在林隙北侧林冠边缘处,而阴天各个时段最大值均处于林隙的中心。林隙内月平均PPFD为6月最高,9月最低,极差7月最大。林隙内晴天气温的峰值出现在9:00-15:00之间,而阴天气温峰值在15:00-19:00之间,位于林隙中心南8m。5:00-9:00林隙各点阴天的气温都高于晴天,9:00-19:00则相反。月平均气温为6月最高,9月最低。晴天和阴天空气相对湿度的峰值均出现在5:00-9:00之间,日最大值在林隙西侧林冠边缘处,且阴天的相对湿度始终大于晴天。月平均相对湿度为7月最高,6月最低。晴天PPFD异质性大于阴天,而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异质性则不明显。生长季内不同月份PPFD、气温、空气相对湿度的最大值所处位置不同。PPFD和气温的月均值在林隙中心及附近变化梯度较大,而相对湿度的月均值则在林隙边缘变化梯度较大。在不同测量点之间,林隙土壤温度也存在差异。月平均地面温度、地面极端温度和浅层(5cm and 20cm)土壤温度变化顺序不一致。不同月份基台值和变程存在动态变化,斑块形状复杂程度不同。月平均地面温度和地面最高温度为6月最高,月平均地面最低温度为8月最高,月平均土壤浅层温度为7月最高,生长季内不同月份土壤温度最大值分布位置不一致,林隙、郁闭林分和空旷地土壤温度存在非常明显的时空异质性。在不同不同测量点之间,林隙土壤含水量也存在差异。0-7.6 cm、0-12 cm和0-20 cm月平均土壤含水量大小顺序均为9月>7月>8月>6月,同一月份平均土壤含水量大小顺序均为0-7.6cm>0-12cm>0-20cm。不同月份土壤含水量基台值和变程存在动态变化,其空间异质性的强度和尺度均为0-7.6 cm>0-12 cm>0-20 cm最小,斑块复杂程度不同。生长季内月平均土壤含水量最大值出现在9月0-7.6cm,最小值出现在6月0-20 cm。不同月份平均土壤含水量最大值分布均位于林隙中心及其附近。研究林隙中上述各环境因子均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异质性强度和尺度在不同的月份表现出明显的差别,林隙、郁闭林分和空旷地各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也不相同,这可能对阔叶红松混交林林隙的更新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认识和研究林隙更新中各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分析形成更新格局的原因和效应,可为阔叶红松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及次生林的恢复等提供参考。

牛杰[9](2010)在《格氏栲林窗幼苗生物量及竞争特征》文中提出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大约700 hm2的格氏栲林实属罕见,引起许多专家关注。目前格氏栲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保护格氏栲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研究格氏栲林窗幼苗生物量及竞争特征,阐述其适应策略并为保护格氏栲种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内容如下:(1)林窗土壤的保水能力加强,通气透水性下降。林窗土壤PH值、水解性氮、全钾、速效钾以及碳氮比均高于林内,林窗土壤全氮、全磷、有效磷、有机质以及有机碳含量则均低于林内。(2)高度H作为自变量与生物量相关性最好,林窗与林内生物量最佳估测模型分别为Y=-1.5117+0.125694H+0.001240H2和Y=-1.8673+0.021551H+0.005059H2。苗高低于30 cm时林窗格氏栲幼苗总干重与各器官干重明显高于林内格氏栲幼苗,随苗高增长林内幼苗将生物量相对多地分配到叶,林窗幼苗则相对多地分配到主茎。林内格氏栲幼苗的养分浓度比林窗稍高,叶的各养分浓度均最高,各养分浓度为K>N>P,林窗幼苗养分总浓度为叶>根>茎,而林内幼苗养分总浓度为叶>茎>根,随株高增加,林窗内外格氏栲幼苗N、P和K的养分浓度有减少的趋势。林窗格氏栲幼苗养分总贮量以及N、P和K的总贮量显着低于林内,各器官养分总贮量为茎>叶>根,林内格氏栲幼苗各器官的养分总贮量为叶>茎>根,随株高增加,林窗幼苗茎的养分总贮量所占比例迅速提高,叶迅速下降,林内幼苗茎的养分总贮量所占比例有所提高。(3)采用逐步范围扩大法确定格氏栲幼苗的适宜竞争范围是2.0 m,为幼苗竞争强度研究中确定合理的调查范围提供理论依据。(4)采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对格氏栲天然林幼苗种内、种间竞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种内竞争强度随格氏栲幼苗基径增大而逐渐减小,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的顺序为:桂北木姜子>毛鳞省藤>梨茶>黄润楠>狗骨柴>木荷>沿海紫金牛>酸味子>光叶山矾>少叶黄杞>赤楠>山黄皮>尖叶水丝梨>格氏栲>杜茎山>丝栗栲>草珊瑚。竞争木对对象木的竞争强度与对象木基径服从幂函数关系,竞争强度与对象木个体大小呈显着负相关,并预测格氏栲幼苗基径达到0.75 cm后,竞争强度趋于稳定。林窗内外格氏栲幼苗种内和种间竞争没有明显差异。(5)土壤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与格氏栲幼苗平均竞争指数、生物量相关性不显着,平均竞争指数与生物量呈极显着负相关。表明格氏栲幼苗生物量积累越多,其所受到的竞争强度越低。

周璋[10](2009)在《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小气候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森林小气候的研究是揭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评估森林环境效益的基础,森林小气候资料不但为森林生态学的各项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为全球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响应研究提供了基本依据。本文以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和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林内采用全自动梯度观测,林外设置对照点,分析了2008年全年的高时间分辨率的林内外小气候数据,以揭示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的小气候时空变化规律及分析林内外小气候效应的特点,主要结果如下:(1)热带山地雨林小气候总体特征2008年热带山地雨林林内年均气温19.0℃,年最高气温28.0℃,最低气温4.1℃,年均相对湿度91.8%,年均风速0.38m/s,年均水汽压为2.1kpa, 10cm土壤层年均温度和含水量分别为19.3℃和20.4%,年降雨量2500mm,年总辐射为4600~5000MJ,净辐射为2800~3200MJ。(2)热带山地雨林小气候时空变化特征气温日变化都呈现早晚低中午高的倒U字形变化趋势,最低值出现在6:00-8:00,最高值出现在14:00前后,年变化呈抛物线趋势,2月和12月最低,7月最高,旱季变幅大于雨季。日较差旱季较大于雨季,最大值出现在旱季和雨季交替的3月和11月。气温垂直分布呈现逆温趋势,原始林雨季夜间在林冠表面出现低温中心,午间在林地和林冠上方10m处出现高温中心。空气湿度日变化与气温变化趋势相反,总体呈现早晚高中午低的V字形趋势,年变化呈双峰趋势,2月和10月为峰值,5月最低。午间原始林林冠湿度以12m处向两端递减,全天次生林林冠内湿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原始林月平均湿度8-12月随高度增大而减小,次生林4-12月湿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空气水汽压日变化总体正弦变化趋势,最低值出现在6:00-7:00,最高值出现在下午,但旱雨季不同。年变化与气温一致,呈单峰变化趋势。一天中林冠内水汽压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接近林冠表面处达最低,早晨接近林冠表面形成低压中心,下午接近林地形成高压中心。林冠月平均水汽压与高度变化关系不明显。土壤层平均温度日变化总体呈正弦变化趋势,最低值出现在8:00-9:00,最高值出现在18:00-19:00,白天为升温过程,夜间处于降温过程,年变化趋势与气温一致。原始林50cm深以内土壤温度日变化趋势明显,次生林则为30cm深以内,月平均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土壤含水量无明显日变化规律,年变化与空气湿度一致,日较差显着小于相对湿度。原始林土壤30cm深含水量最高,次生林土壤含水量变化随深度增加而显着增大,50cm深处含水量最高,月平均土壤含水量变化与深度无明显关系。风速日变化总体呈倒U字形变化趋势,年变化呈单峰趋势,1月和12月最低,6月最高。林冠风速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递增率白天大于夜间,林冠上方大于林冠内。总辐射、净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日变化趋势与气温一致,12:00达最大值,夜间总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为0,净辐射为负值;年变化趋势为2月最小4月最大,雨季大于旱季。(3)林内外小气候生态效应林内外小气候差异显着,林外气温高于林内,林外土壤温度和风速均显着大于林内,湿度显着小于林内。原始林和次生林的林冠上层总辐射、林内相对湿度和水汽压差异均不显着(p>0.05),但原始林土壤温度、林内风速和林下光合有效辐射都显着小于次生林,林冠净辐射要显着大于次生林。具体来说,林内年平均气温比旷地低约0.7℃,年平均最高气温比旷地低1.1~2.1℃,年平均土壤温度比旷地低约3.4℃~4.0℃,年平均风速比旷地低0.12~0.47m/s,年平均相对湿度比旷地高1.7~3.2%。这些说明了热带山地雨林具有昼间降温和夜间保温、增加湿度、减弱风速及改变局部水循环的生态气候功能,而且原始林林冠层能量利用效率和防风效应均优于次生林,充分体现了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气候方面的生态服务功能。(4)气候因子相关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通过回归分析得知,林内各气象要素之间,除林内风速与土壤含水量外,其他气象要素之间均存在显着线性相关,空气温度、水汽压和土壤温度两两之间正相关程度较高(R2>0.80),各辐射分量之间线性程度最高(R2>0.99)。通过林内外气象要素的回归分析得知,大多数气象要素存在显着的林内外相关关系;其中,以气温和土壤温度及次生林风速的相关性最好(R2>0.80),次生林拟合效果优于原始林,旱季优于雨季。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辐射量与空气相对湿度和风速呈负相关,与空气温度呈正相关;土壤热通量与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呈负相关,而与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呈正相关,原始林拟合效果优于次生林。回归模型显示,净辐射可以用总辐射或光合有效辐射来拟合(R2>0.98),土壤热通量可以用土壤含水量、气温和相对湿度来拟合(R2>0.90),原始林拟合效果优于次生林。气象因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原始林林木生长的三个主要环境因子为热、光和水因子(累积贡献率89%),影响次生林林木生长的两个主要环境因子是热量、辐射和水分综合因子(累积贡献率84%),这为热带天然林的保护和可持续经营、热带次生林的恢复、热带人工林的营造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二、热带季节雨林林窗小气候要素时空分布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带季节雨林林窗小气候要素时空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毛竹林采伐林窗近地层温度时空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坡向大气温度空间分布
    3.2 不同坡向地表温度空间分布
    3.3 不同坡向竹林林窗内温度差异比较
4 讨论

(2)西双版纳热带森林林窗空间格局与林下植物多样性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热带森林研究进展
    1.3 生物多样性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林窗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林窗的概念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1.4.2 林窗干扰研究
        1.4.3 林窗的形成原因
        1.4.4 林窗的空间格局特征
        1.4.5 林窗对林下微环境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1.4.6 林窗研究方法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3.1 科学问题及创新点
        3.1.1 科学问题
        3.1.2 创新点
    3.2 研究内容
4 数据与方法
    4.1 研究区概况
    4.2 样地选择
    4.3 植物多样性特征调查
    4.4 林窗的界定
    4.5 无人机近地面摄影测量
    4.6 影像数据处理
        4.6.1 影像预处理
        4.6.2 林窗筛选提取
    4.7 林窗空间格局特征计算
    4.8 多样性计算
    4.9 统计分析
5 结果
    5.1 林窗空间格局特征
    5.2 热带森林林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
        5.2.1 热带森林林窗下植物多样性结果
        5.2.2 热带雨林林窗下植物多样性组成特征
    5.3 热带森林林窗空间格局特征与林下植物多样性关系
6 讨论
    6.1 西双版纳州热带森林林窗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6.2 林窗下及林下植物多样性组成特征分析
    6.3 林窗空间格局特征与林下植物多样性相关性分析
        6.3.1 林窗空间格局特征中林窗面积与林下植物多样性相关性分析
        6.3.2 林窗格局特征中林窗形状复杂性指数与林下植物多样性的相关性分析
    6.4 本研究不足之处
7 结论
8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参与科研项目
    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3)林窗大小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人工林林窗生态学研究进展
        1.1.1 林窗对生境条件的影响
        1.1.2 林窗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1.3 林窗对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1.2 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研究进展
        1.2.1 人工林土壤动物研究概述
        1.2.2 人工林土壤动物研究现状
        1.2.3 人工林土壤动物的分布特征研究
        1.2.4 人工林土壤动物的生态功能研究
        1.2.5 影响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因素
    1.3 马尾松人工林发展现状
        1.3.1 马尾松人工林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1.3.2 马尾松人工林的经营对策
2 实验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区概况
    2.4 研究方案
        2.4.1 样地设置
        2.4.2 研究方法
        2.4.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3.1.1 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土壤动物群落类群及数量组成
        3.1.2 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土壤动物主要类群变化
    3.2 土壤动物的水平分布特征
        3.2.1 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土壤动物水平分布特征
        3.2.2 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土壤动物水平分布季节动态
    3.3 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特征
        3.3.1 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土壤动物垂直分布特征
        3.3.2 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土壤动物垂直分布季节动态
    3.4 不同体型土壤动物分布特征
        3.4.1 马尾松人工林林窗不同体型土壤动物分布特征
        3.4.2 马尾松人工林林窗不同体型土壤动物季节动态
    3.5 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分布特征
        3.5.1 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分布特征
        3.5.2 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季节动态
    3.6 土壤动物的多样性特征
        3.6.1 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分布特征
        3.6.2 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季节动态
    3.7 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指数
        3.7.1 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指数
        3.7.2 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指数季节动态变化
4 讨论与结论
    4.1 主要土壤动物类群对林窗大小的响应
        4.1.1 不同大小林窗内土壤线虫组成差异
        4.1.2 不同大小林窗内土壤动物A/C值变化
        4.1.3 不同大小林窗内寡毛纲土壤动物分布差异
    4.2 林窗大小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及其季节动态
        4.2.1 林窗大小对土壤动物水平分布的影响
        4.2.2 林窗大小对土壤动物垂直分布的影响
        4.2.3 不同体型土壤动物对林窗大小的响应
    4.3 不同食性土壤动物对林窗大小的响应
    4.4 林窗大小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4.5 小结
5 研究展望
    5.1 更为长期的观测
    5.2 林窗内不同位置土壤动物差异
    5.3 林窗与林窗边缘土壤动物差异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两个不同坡向林窗光温空间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1.2研究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坡向林窗光量子通量密度空间分布特征
    2.2不同坡向林窗平均气温空间分布特征
3讨论

(5)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林窗对凋落叶分解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凋落物分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2.1.1 凋落物的分解过程
        2.1.2 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因素
    2.2 林窗的特征及其对林下环境的影响
        2.2.1 林窗的特征
        2.2.2 林窗对林下环境的影响
    2.3 林窗对凋落物分解影响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4 研究方案
    4.1 研究目标
    4.2 研究内容
    4.3 研究技术路线
    4.4 研究区域概况
        4.4.1 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
        4.4.2 植被和土壤
    4.5 研究方法
        4.5.1 样地设置
        4.5.2 林窗特征调查
        4.5.3 实验设计
        4.5.4 计算方法
        4.5.5 数据统计与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川西高山森林林窗特征
        5.1.1 林窗基本特征
        5.1.2 林窗形成木特征
        5.1.3 林窗边界木特征
        5.1.4 小结与讨论
    5.2 林窗对凋落叶质量(MASS)损失的影响
        5.2.1 质量损失率
        5.2.2 质量损失速率
        5.2.3 凋落叶质量损失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2.4 小结与讨论
    5.3 林窗对凋落叶碳释放的影响
        5.3.1 碳残留质量
        5.3.2 碳释放速率
        5.3.3 碳释放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3.4 小结与讨论
    5.4 林窗对凋落叶氮释放的影响
        5.4.1 氮残留质量
        5.4.2 氮释放速率
        5.4.3 氮释放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4.4 小结与讨论
    5.5 林窗对凋落叶磷释放的影响
        5.5.1 磷残留质量
        5.5.2 磷释放速率
        5.5.3 磷释放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5.4 小结与讨论
    5.6 林窗对凋落叶木质素降解的影响
        5.6.1 木质素残留质量
        5.6.2 木质素降解速率
        5.6.3 木质素降解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6.4 小结与讨论
    5.7 林窗对凋落叶纤维素降解的影响
        5.7.1 纤维素残留质量
        5.7.2 纤维素降解速率
        5.7.3 纤维素降解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7.4 小结与讨论
    5.8 林窗对凋落叶化学质量(QUALITY)的影响
        5.8.1 碳/氮比
        5.8.2 木质素/氮比
        5.8.3 木质素/纤维素比
        5.8.4 凋落叶化学质量(quality)对质量(mass)损失速率的影响
        5.8.5 小结与讨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千年桐人工林林隙更新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林隙动态研究进展
        1.2.1 林隙的概念
        1.2.2 林隙干扰特征研究
        1.2.3 林隙微生境研究
    1.3 千年桐动态研究进展
2.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野外调查
        2.2.1.1 样地设置
        2.2.1.2 千年桐林隙特征调查
        2.2.1.3 千年桐群落特征调查
        2.2.1.4 环境因子调查
        2.2.2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方法
        2.2.2.1 林隙面积的计算
        2.2.2.2 群落中物种的数量特征分析方法
        2.2.2.3 成对物种种间关联性分析
        2.2.2.4 物种多样性指标
        2.2.2.5 林隙主要物种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3. 结果与分析
    3.1 千年桐林隙干扰特征研究
        3.1.1 林隙大小结构
        3.1.2 林隙形状特征
        3.1.3 林隙年龄结构
        3.1.4 林隙形成方式
        3.1.5 林隙形成木的特征
        3.1.5.1 林隙形成木的组成结构
        3.1.5.2 林隙形成木的数量特征
        3.1.5.3 林隙形成木的腐烂等级
        3.1.5.4 林隙形成木的径级结构
        3.1.6 林隙直径与高度比值的状况分布
        3.1.7 林隙特征指标提取
        3.1.8 结论与讨论
    3.2 千年桐人工林林隙与非林隙群落特征研究
        3.2.1 林隙与非林隙物种组成差异
        3.2.1.1 林隙与非林隙乔木层树种组成差异
        3.2.1.2 林隙与非林隙灌木层树种组成差异
        3.2.1.3 林隙与非林隙草本层物种组成差异
        3.2.2 林隙与非林隙种间关系差异
        3.2.2.1 林隙种间关联分析
        3.2.2.2 非林隙种间关联分析
        3.2.2.3 林隙与非林隙种间关联性对比
        3.2.3 林隙与非林隙物种多样性差异分析
        3.2.3.1 林隙与非林隙乔木层树种的多样性分析
        3.2.3.2 林隙与非林隙灌木层树种的多样性分析
        3.2.3.3 林隙与非林隙草本层物种的多样性分析
    3.3 林隙环境因子对林下主要植被更新的影响
        3.3.1 乔木层
        3.3.2 灌木层
        3.3.3 草本层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植物名录
致谢

(7)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微环境特征及幼苗更新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 珍稀孑遗植物格氏栲简介
        1.2 格氏栲种群的受危状况分析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林窗更新研究进展
        2.1.1 林窗形成及基本特征研究
        2.1.2 林窗微环境研究
        2.1.3 林窗群落特征研究
        2.1.4 林窗幼苗更新研究
        2.1.5 林窗模型研究
        2.2 格氏栲研究进展
        2.2.1 从格氏栲林特殊性来看
        2.2.2 从格氏栲林窗更新动力学来看
        2.2.3 格氏栲生物学特征
        2.2.4 格氏栲生态学特征
        2.2.5 森林培育特征
        2.2.6 病虫害防治
        2.2.7 生态旅游评价
        2.2.8 研究展望
    3 研究目标与内容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概况
    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 研究区植被组成与发展趋势
第三章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基本特征研究
    1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面积与发育期
        1.1 研究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2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边界木特征
        2.1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边界木的树种组成及数量
        2.2.2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边界木的径级结构
        2.2.3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边界木的高度级结构
        2.2.4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边界木偏冠现象
        2.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微环境特征研究
    1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光照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1.1 研究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2.1 不同季节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光照度的变化特征
        1.2.2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光照度日变化特征
        1.2.3 不同面积大小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光照度特征
        1.2.4 不同位置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光照度特征
        1.3 小结与讨论
        1.3.1 不同季节林窗光照度变化
        1.3.2 林窗光照度的日变化
        1.3.3 不同面积大小林窗光照度变化
        1.3.4 不同位置林窗光照度变化
    2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空气与土壤温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2.1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季节格氏栲天然林林窗空气与土壤温湿度变化特征
        2.2.2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空气与土壤温湿度日变化特征
        2.2.3 不同面积大小格氏栲天然林林窗空气与土壤温湿度变化
        2.2.4 不同位置格氏栲天然林林窗空气与土壤温湿度变化
        2.3 小结与讨论
        2.3.1 不同季节林窗空气与土壤温湿度变化
        2.3.2 林窗空气与土壤温湿度的日变化
        2.3.3 不同面积大小林窗空气与土壤温湿度变化
        2.3.4 不同位置林窗空气与土壤温湿度变化
    3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风速的时空分布特征
        3.1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季节格氏栲天然林林窗风速变化特征
        3.2.2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风速日变化特征
        3.2.3 不同面积大小格氏栲天然林林窗风速变化特征
        3.2.4 不同位置格氏栲天然林林窗风速变化特征
        3.3 小结与讨论
    4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土壤理化性质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面积大小格氏栲天然林林窗的土壤理化性质
        4.2.2 不同发育期格氏栲天然林林窗的土壤理化性质
        4.3 小结与讨论
    5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土壤呼吸特征
        5.1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的土壤呼吸速率特征
        5.2.2 格氏栲天然林环境因子与土壤呼吸速率的相关性分析
        5.2.3 格氏栲天然林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呼吸速率的相关性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群落特征研究
    1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群落的稳定性
        1.1 研究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2.1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和非林窗物种组成特征
        1.2.3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对更新层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1.3 小结与讨论
    2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更新生态位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野外调查
        2.1.2 数据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和非林窗主要树种的重要值
        2.2.2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和非林窗主要树种的更新生态位宽度
        2.2.3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和非林窗主要树种的更新生态位重叠
        2.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幼苗更新动态
    1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种子散布与幼苗更新
        1.1 研究方法
        1.1.1 种子雨调查
        1.1.2 种子库调查
        1.1.3 幼苗更新调查
        1.2 结果与分析
        1.2.1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和非林窗种子雨特征
        1.2.2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和非林窗种子雨储量的方位分布
        1.2.3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和非林窗种子库储量及动态
        1.2.4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和非林窗种子库的垂直分布
        1.2.5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和非林窗种子库的方位分布
        1.2.6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和非林窗种子库中格氏栲种子质量
        1.2.7 林窗和非林窗格氏栲种子散布与幼苗更新状况
        1.3 小结与讨论
    2 不同处理对格氏栲种子萌发的影响
        2.1 研究方法
        2.1.1 室内发芽率实验
        2.1.2 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平均发芽速度计算
        2.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粒级处理对格氏栲种子发芽的影响
        2.2.2 不同温度处理对格氏栲种子发芽的影响
        2.2.3 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对格氏栲种子发芽的影响
        2.2.4 不同种皮处理对格氏栲种子发芽的影响
        2.3 小结与讨论
    3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幼苗竞争特征研究
        3.1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幼苗竞争范围研究
        3.1.1 研究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1.3 小结与讨论
        3.2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幼苗竞争强度研究
        3.2.1 研究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小结与讨论
    4 林窗与非林窗格氏栲幼苗叶面积及叶绿素含量分析
        4.1 林窗和非林窗格氏栲幼苗的叶面积特征
        4.1.1 研究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1.3 小结与讨论
        4.2 林窗和非林窗格氏栲幼苗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
        4.2.1 研究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2.3 小结与讨论
    5 林窗和非林窗格氏栲幼苗光合日变化特征
        5.1 研究方法
        5.1.1 待测格氏栲幼苗选定和待测叶片的选择
        5.1.2 幼苗光合生理参数的测量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林窗和非林窗格氏栲幼苗春季净光合速率的变化特征
        5.2.2 林窗和非林窗格氏栲幼苗夏季净光合速率变化特征
        5.2.3 林窗和非林窗格氏栲幼苗秋季净光合速率变化特征
        5.2.4 林窗和非林窗格氏栲幼苗冬季净光合速率变化特征
        5.2.5 林窗和非林窗格氏栲幼苗净光合速率平均日变化特征
        5.3 小结与讨论
    6 林窗和非林窗格氏栲幼苗的光响应分析
        6.1 研究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林窗格氏栲幼苗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
        6.2.2 非林窗格氏栲幼苗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
        6.2.3 林窗和非林窗不同龄级格氏栲幼苗的光响应曲线
        6.3 小结与讨论
    7 林窗和非林窗格氏栲幼苗的 CO2响应分析
        7.1 研究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林窗格氏栲幼苗的 CO2饱和点和 CO2补偿点
        7.2.2 非林窗格氏栲幼苗的 CO2饱和点和 CO2补偿点
        7.3 小结与讨论
    8 林窗和非林窗格氏栲幼苗生物量及养分特征
        8.1 研究方法
        8.1.1 格氏栲幼苗生物量调查及拟合
        8.1.2 格氏栲幼苗 N、P、K 养分实验
        8.2 结果与分析
        8.2.1 林窗和非林窗不同龄级格氏栲幼苗的生物量
        8.2.2 林窗和非林窗不同龄级格氏栲幼苗的养分含量
        8.3 小结与讨论
    9 林窗和非林窗格氏栲幼苗的自然更新阈值
        9.1 研究方法
        9.2 结果与分析
        9.2.1 林窗和非林窗不同龄级格氏栲幼苗更新的主成分分析
        9.2.2 林窗和非林窗不同龄级格氏栲幼苗更新的突变级数分析
        9.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1 林窗基本特征
    2 林窗微环境特征
    3 林窗群落特征
    4 林窗幼苗更新动态
    5 格氏栲更新限制因素与林窗恢复技术
        5.1 格氏栲更新限制因素
        5.1.1 格氏栲种源限制
        5.1.2 格氏栲幼苗建成限制
        5.1.3 人为干扰
        5.2 格氏栲幼苗林窗恢复技术
参考文献
格氏栲自然保护区林窗调查主要植物名录
附图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8)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微气候和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分布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林隙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1.2.2 林隙干扰对森林生境的影响
        1.2.3 物种更新对环境异质性的响应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2.1 光量子通量密度、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的时空变化
        2.2.2 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
3 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内光量子通量密度的时空分布格局
    3.1 光量子通量密度日时空分布格局
    3.2 光量子通量密度月时空分布格局
    3.3 小结与讨论
4 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气温的时空分布格局
    4.1 气温日时空分布格局
    4.2 气温月时空分布格局
    4.3 小结与讨论
5 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相对湿度的时空分布格局
    5.1 相对湿度日时空分布格局
    5.2 相对湿度月时空分布格局
    5.3 小结与讨论
6 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土壤温度的时空分布格局
    6.1 林隙地面温度时空分布格局
        6.1.1 林隙地面温度统计结果
        6.1.2 林隙地面温度的时空变异特征
        6.1.3 林隙、郁闭林分和空旷地地面温度对比
        6.1.4 小结
    6.2 林隙极端地面温度的时空分布格局
        6.2.1 林隙极端地面温度的统计结果
        6.2.2 林隙极端地面温度时空变异特征
        6.2.3 林隙、郁闭林分和空旷地极端地面温度对比
        6.2.4 小结
    6.3 林隙浅层土壤温度的时空分布格局
        6.3.1 林隙浅层土壤温度统计结果
        6.3.2 林隙浅层土壤温度时空变异特征
        6.3.3 林隙、郁闭林分和空旷地浅层土壤温度对比
        6.3.4 小结
    6.4 讨论
7 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分布格局
    7.1 林隙土壤含水量统计结果
    7.2 林隙土壤含水量时空变异特征
    7.3 小结与讨论
        7.3.1 小结
        7.3.2 讨论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格氏栲林窗幼苗生物量及竞争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林窗研究进展
        1.2.2 格氏栲研究进展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自然环境概况
    2.3 社会经济状况
    2.4 历史沿革
3 林窗内外土壤理化性质
    3.1 研究方法
        3.1.1 野外调查
        3.1.2 室内实验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分析
        3.2.1 林窗内外土壤孔隙组成的比较
        3.2.2 林窗内外土壤水分性质的比较
        3.2.3 林窗内外土壤化学性质比较
    3.3 小结与讨论
4 格氏栲幼苗生物量
    4.1 研究方法
        4.1.1 野外调查
        4.1.2 估测模型的选择
        4.1.3 模型自变量的选择
        4.1.4 估测模型的检验
        4.1.5 室内实验
    4.2 结果分析
        4.2.1 林内林窗格氏栲幼苗高度分布格局
        4.2.2 林内、林窗幼苗生物量统计
        4.2.3 林内、林窗幼苗自变量相关性
        4.2.4 生物量回归模型的选择
        4.2.5 林窗内外格氏栲幼苗各器官的养分浓度比较
        4.2.6 林窗内外不同高度幼苗各器官的各种养分浓度比较
        4.2.7 林窗内外各器官的养分贮量比较
        4.2.8 林窗内外不同高度幼苗各器官的养分贮量比较
    4.3 小结与讨论
5 格氏栲幼苗竞争范围
    5.1 研究方法
        5.1.1 野外调查
        5.1.2 竞争指数的选择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分析
        5.2.1 格氏栲幼苗邻体竞争范围的确定
        5.2.2 不同生境格氏栲幼苗邻体竞争范围的比较
        5.2.3 不同基径级格氏栲幼苗邻体竞争范围的比较
    5.3 小结与讨论
6 格氏栲幼苗竞争强度
    6.1 研究方法
        6.1.1 野外调查
        6.1.2 数据分析方法
    6.2 结果分析
        6.2.1 对象木与竞争木的测树因子特征
        6.2.2 种内竞争关系
        6.2.3 种间竞争关系
        6.2.4 竞争强度与对象木个体大小的关系及其预估
    6.3 小结与讨论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小气候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项目来源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
        2.1.3 土壤
        2.1.4 水文
        2.1.5 植被
    2.2 试验地概况
    2.3 研究方法
        2.3.1 试验监测点
        2.3.2 试验设计
        2.3.3 数据分析方法
        2.3.4 数据选取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小气候特征
        3.1.1 原始林空气温湿度和水汽压变化特征
        3.1.2 原始林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变化特征
        3.1.3 原始林风速变化特征
        3.1.4 原始林辐射变化特征
        3.1.5 原始林大气压变化特征
    3.2 热带山地雨林次生林小气候特征
        3.2.1 次生林空气温湿度和水汽压变化特征
        3.2.2 次生林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变化特征
        3.2.3 次生林风速变化特征
        3.2.4 次生林辐射变化特征
        3.2.5 次生林大气压变化特征
    3.3 小气候效应对比分析
        3.3.1 林内外空气温度比较
        3.3.2 林内外空气湿度比较
        3.3.3 林内外风速比较
        3.3.4 林内外土壤温度比较
        3.3.5 不同林分辐射特征比较
        3.3.6 林内外气象要素回归关系分析
        3.3.7 小气候因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四、热带季节雨林林窗小气候要素时空分布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毛竹林采伐林窗近地层温度时空分布特征[J]. 申景昕,范少辉,刘广路,陈本学,吴昌明,曹碧凤. 生态学杂志, 2020(11)
  • [2]西双版纳热带森林林窗空间格局与林下植物多样性相关性研究[D]. 李强. 云南大学, 2019(03)
  • [3]林窗大小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D]. 赵波. 四川农业大学, 2016(04)
  • [4]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两个不同坡向林窗光温空间分布特征[J]. 王一,刘江,张金鑫,李秀芬,祝成瑶,肇同斌,岳元,战莘晔. 生态学杂志, 2015(04)
  • [5]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林窗对凋落叶分解的影响[D]. 吴庆贵. 四川农业大学, 2014(10)
  • [6]千年桐人工林林隙更新动态研究[D]. 贾兰霞.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7]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微环境特征及幼苗更新动态研究[D]. 何中声. 福建农林大学, 2012(10)
  • [8]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微气候和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分布格局[D]. 李猛. 东北林业大学, 2010(03)
  • [9]格氏栲林窗幼苗生物量及竞争特征[D]. 牛杰.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4)
  • [10]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小气候特征研究[D]. 周璋.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9(01)

标签:;  ;  ;  ;  ;  

热带季节性雨林小气候要素时空分布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