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在肝外膜内包虫完全切除中的效果观察

健康教育在肝外膜内包虫完全切除中的效果观察

一、在肝包虫外膜内完整摘除术中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穆热艾合买提江·穆塔里夫[1](2021)在《肝囊型棘球蚴术后复发与残腔积液的鉴别诊断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回顾性收集我院就诊的肝囊型棘球蚴术后再次发现肝囊性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研究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血清学检测(包虫四项)方法对肝囊型棘球蚴术后残腔积液与复发的鉴别中的临床价值,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早期进行正确的诊断,提高上述两种并发症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就诊的41例肝囊型棘球蚴术后再次发现肝囊性占位性病变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所有患者的超声、CT和血清学检查结果。以手术/穿刺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绘制ROC曲线,比较不同检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优登指数,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一)超声的ROC曲线下(AUC)面积为0.853,CT检查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64。(二)超声对术后复发的诊断的敏感性为84.21%,特异性为86.36%,阳性似然比为6.18,阴性似然比为0.18,阳性预测值为84.21%,阴性预测值为86.36%;CT对术后复发诊断的敏感性为73.68%,特异性为59.09%,阳性似然比为1.80,阴性似然比为0.45,阳性预测值为60.87%,阴性预测值为72.22%;(三)超声对术后残腔积液的诊断的敏感性为86.36%,特异度为84.21%,阳性似然比为5.47,阴性似然比为0.16,阳性预测值为86.36%,阴性预测值为84.21%;CT对术后残腔积液的诊断的敏感性为59.09%,特异性为73.68%,阳性似然比为2.25,阴性似然比为0.55,阳性预测值为72.22%,阴性预测值为60.87%。结论:在对肝囊型棘球蚴术后残腔积液与复发的鉴别诊断中,(1)超声的诊断价值优于CT,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2)包虫四项血清学检查对鉴别诊断无参考意义。

张宏伟,吴向未,张示杰,阿布都瓦依提,孙红,彭心宇[2](2021)在《肝包虫囊肿压迫下腔静脉的外科治疗》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肝包虫囊肿压迫下腔静脉的外科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例肝包虫囊肿压迫下腔静脉病人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3例;年龄为(46±5)岁,年龄范围为38~51岁。根据术中肝包虫囊肿与下腔静脉的贴合程度以及囊肿完整切除的难易程度,分别行外膜内外囊完整切除术、外膜内外囊次全切除术、外膜内外囊完整切除联合下腔静脉部分切除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于术后3、6、12、24个月门诊随访1次。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病人肝包虫囊肿复发及下腔静脉栓塞情况。随访终点为术后2年,随访次要终点为肝包虫囊肿复发。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5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 (1)手术情况:10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7例行外膜内外囊完整切除术,2例行外膜内外囊次全切除术,1例行外膜内外囊完整切除联合下腔静脉部分切除术。10例病人术中无大出血及感染性休克发生。10例病人手术时间为(99±27)min;术中出血量为(99±48)mL。(2)术后情况:10例病人术后2~5 d拔除引流管,无术后出血、术后残腔感染、术后胆瘘发生,无围术期死亡病人,术后住院时间为(7.1±1.8)d。(3)随访情况:10例病人中,9例完成终点随访,随访时间内均无肝包虫囊肿复发及下腔静脉栓塞形成;1例病人于术后12个月,第3次随访失访,此病人术后3、6个月随访未发现肝包虫囊肿复发及下腔静脉栓塞。结论外膜内外囊完整切除术、外膜内外囊次全切除术、外膜内外囊完整切除联合下腔静脉部分切除术均能完整切除肝包虫囊肿。

艾热帕提·库热西[3](2020)在《通过观察CT初步探究囊型包虫病的自然病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CT探讨肝囊性包虫病的特征性影像,并通过该病的影像学依据了解其自然病程。方法:对CT诊断肝囊型包虫病的12例未进行药物或手术干预的病人,进行CT复查,观察囊肿大小位置,囊内CT值,囊壁钙化处最高CT值,钙化程度、形状、部位,囊壁最厚处的厚度等,同一观察者于12个月后进行再次测量,比较两次测量的一致性,并结合观察性研究的方法,观察12例病人的28张CT,探究肝包虫病的自然病程。结果:1.本组12例患者中,9例为男性患者,3例为女性患者;3例患者年龄<40岁,6例患者年龄4070岁,3例患者年龄>70岁,平均年龄56.58±16.28。3例患者囊肿部位处于左外叶,1例患者囊肿充满整个左叶,1例患者囊肿部位处于肝门区,2例患者囊肿位置处于右前叶,4例患者囊肿部位处于右后叶,1例患者属于胸腹腔包虫。12例病例中所有患者囊肿均为单发,其中肝包囊最大直径12.5cm,最小肝包囊直径2.7cm,平均6.34±2.87;包虫形态分为圆形、类圆形、不规则形,12名患者的包虫周围平扫期肝组织的CT值中,最大值为75HU,最小值40HU,平均值42.5±30.07HU,包虫周围动脉期肝组织的CT,最大值为84HU,最小值为40HU,平均53.73±9.914HU。所有患者中包虫已钙化的患者有8人,其中外囊壁钙化者8人,占总患者人数的61.5%,外囊壁+囊内钙化者3人,占总患者人数的27.3%。囊壁钙化病人中CE1型包虫有3人,CE4型包虫5人,其中有一人经过12个月后CE4型转变为CE5型包虫。其中2人钙化处形状呈脑回征,占25%,点状钙化患者为1人,占12.5%,片状钙化患者为2人,占25%,弧状钙化为1人,占12.5%,钙化呈蛋壳征患者为2人,占25%。2.外囊壁钙化最高处的CT值与时间变化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5)。3.囊内钙化最高处的CT值与时间变化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4.平扫期囊壁钙化患者囊内CT值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平扫期囊内钙化患者囊内CT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6.外囊壁钙化患者囊壁最厚处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包虫钙化病人囊壁钙化处最高CT值升高时,囊液CT值增高,囊内活性减低。(2)包虫患者囊壁最厚处较前增厚时,囊液CT值增高,囊内活性减低。

汪洋[4](2020)在《加速康复外科应用于肝囊型包虫病内囊摘除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西藏地区应用于肝囊型包虫病内囊摘除手术治疗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其效果,为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西藏地区临床上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普外科连续性收治的肝囊型包虫病患者100例,均由同一治疗组医师择期行内囊摘除术加外囊大部分切除术,根据不同的围术期处理措施(详见下文)随机分为加速康复组52例,传统对照组48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文化程度情况,囊肿个数、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术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术前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术前总蛋白(TP)、术前白蛋白(ALB)、术前球蛋白(GLO)、术前白球比(A/G)、术前总胆红素(TBIL)、术前直接胆红素(DBIL)、术前间接胆红素(IBLI),术后第三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术后第三天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术后第三天总蛋白(TP)、术后第三天白蛋白(ALB)、术后第三天球蛋白(GLO)、术后第三天白球比(A/G)、术后第三天总胆红素(TBIL)、术后第三天直接胆红素(DBIL)、术后第三天间接胆红素(IBLI),术前疼痛评分(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Scoring of Pain,NRS)、术后当天疼痛评分(NRS)、术后一周疼痛评分(NRS),术前一天空腹血糖水平(mmol/l)、术后一天空腹血糖的水平(mmol/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h)、术后首次进食时间(h)、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h)、术后住院时间(天)、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术后并发症Clavien系统分级,并使用spss25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文化程度情况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的囊肿个数发生情况、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的术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术前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术前总蛋白(TP)、术前白蛋白(ALB)、术前球蛋白(GLO)、术前白球比(A/G)、术前总胆红素(TBIL)、术前直接胆红素(DBIL)、术前间接胆红素(IBLI)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第三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术后第三天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术后第三天总蛋白(TP)、术后第三天白蛋白(ALB)、术后第三天球蛋白(GLO)、术后第三天白球比(A/G)、术后第三天总胆红素(TBIL)、术后第三天直接胆红素(DBIL)、术后第三天间接胆红素(IBLI)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的术前疼痛评分(NRS)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速康复组(A组)患者术后当天疼痛评分和术后一周疼痛评分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统对照组(B组)患者术后当天疼痛评分和术后一周疼痛评分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术后当天疼痛评分(NRS)、术后一周疼痛评分(NRS)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统对照组(B组)术后当天疼痛评分(NRS)和术后一周疼痛评分(NRS)呈正相关(rs=0.668,p<0.01);5、加速康复组(A组)患者术前、术后一天空腹血糖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统对照组(B组)患者术前、术后一天空腹血糖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前一天空腹血糖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一天空腹血糖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两组患者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h)、术后首次进食时间(h)、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h)、术后住院时间(天)的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并发症(采用术后并发症Clavien系统分级)发生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西藏地区将加速康复外科(ERAS)应用于肝囊型包虫病内囊摘除手术治疗中是安全可行的,对降低患者术后的应激反应、缓解其胰岛素抵抗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可加快患者术后的康复速度,缩短患者术后的住院时间,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西藏地区临床上推广。

高宇[5](2020)在《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邻近肝门部肝细粒棘球蚴病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内囊摘除术、外囊次全切除术治疗邻近肝门部的肝细粒棘球蚴病的效果。方法1、收集2005年11月至2019年1月行外囊次全切除术及内囊摘除术治疗的邻近肝门部的肝细粒棘球蚴病病例。2、整理所收集病例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有无牧区接触史、有无宠物饲养史);3、整理所收集病例的临床资料:入院时临床表现(包括腹胀、腹痛、发热、寒战、休克等);4、整理所收集病例术中资料:所行术式(外囊次全切除术及内囊摘除术),术中所见的肝细粒棘球蚴囊肿的大小、个数、与肝门关系,回顾性分析两种不同手术下术后的平均住院天数、术后残腔并发症(感染、积液、胆瘘)发生率、带管时间、手术时间、复发及手术死亡率。结果共有17例患者(47.22%)行内囊摘除术治疗;共有19例患者(52.78%)行外囊次全切除术治疗。36例患者均被治愈。外囊次全切除术组在带管天数以及残腔并发症发生率的方面明显低于内囊摘除术组;两组的术后住院天数相差不大。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15年,目前未见复发病例。结论外囊次全切除术较传统的内囊摘除术,其术后残腔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以及带管时间相对较短,并且最大程度上地减少了对肝脏的损害。对于邻近肝门部的肝细粒棘球蚴病,可以优先选择。

刘新伟[6](2020)在《泡状棘球蚴和细粒棘球蚴理化分析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和泡状棘球绦虫原头节体外培养的理化性质变化规律。方法:1.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采集:从感染囊型包虫病的羊肝脏病灶中提取新鲜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处理后伊红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原头蚴的活性并进行计数。活力达98%以上的方可进行下一步的培养及测定。2.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分组:将计数后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按照密度分为4组,分别加入装有15ml培养基的培养瓶中,此培养液和泡球蚴培养液为同一批所配制。密度分别为空白组0(个)/15ml,对照组10000(个)/15ml、20000(个)/15ml、30000(个)/15ml。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和泡状棘球蚴原头节共用同一空白组。3.泡状棘球蚴原头节的采集:取饲养半年以上的种鼠进行腹腔解剖,从中获取泡球蚴原头节,处理后伊红染色,于显微镜下观察原头蚴的活性并进行计数。活力达98%以上的方可进行下一步的培养和测定。4.泡状棘球蚴原头节的分组:将计数后的泡球蚴原头节按照密度分为4组,依次加入装有15ml培养基的培养瓶中。密度分别为空白组0(个)/15ml,对照组10000(个)/15ml、20000(个)/15ml、30000(个)/15ml。5.测量的方式和时间节点的选择:为保证不改变培养液的理化指标,整个培养测定过程不允许换液。在保证不改变原头节培养密度的前提下,使用移液器对培养液进行吹打,吹打均匀后迅速吸取头节混悬液以供下一步的测量。头节分装后进行首次测量,培养1天、2天、3天、4天、5天后进行后续测量。6.PH、乳酸含量、钙离子含量、葡萄糖的测定:吸取培养液的上清液,转移至干燥的无菌EP管中。应用医疗血气分析仪测量上述指标的数值。7.原头节体内糖原含量的测定:弃去培养液的上清液后,应用糖原试剂检测盒测量原头节体内糖原含量的变化。结果:1.两种原头节体外培养时上清液PH值均呈下降趋势,且密度越大,下降趋势越明显。2.两种原头节上清液乳酸含量、钙离子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且密度越大,上升趋势越明显。3.两种原头节上清液葡萄糖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且密度越大,下降趋势越明显。4.两种原头节体内糖原含量均随着原头节的生长而逐渐累积,但后期均呈下降趋势,且密度越大,下降趋势越明显。5.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现,上述指标的变化在两种原头节组内之间比较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泡状棘球蚴原头节和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体外培养时,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相似。2.两种原头节代谢过程中均产生以乳酸为代表的酸性物质,并导致外环境PH下降。3.两种原头节生长过程中均会出现钙离子累积。4.两种原头节生长时均以外周葡萄糖为主要营养物质,摄取葡萄糖后头节将其合成糖原以供生长发育所需。

陈琳[7](2020)在《纳米雄黄通过氧化应激诱导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凋亡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纳米雄黄作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测定纳米雄黄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生长的影响,观察纳米雄黄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光镜和电镜形态的影响,检测纳米雄黄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内SOD、ROS、GSH、Caspase-3指标变化,探讨纳米雄黄抗细粒棘球蚴治疗的可能性,以期为纳米雄黄在肝细粒棘球蚴病治疗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收集感染细粒棘球蚴的绵羊肝脏,用无菌方法抽取肝脏上细粒棘球蚴囊泡中囊液至无菌容器中,PBS清洗至原头节活力大于98%,将原头节加入RPMI 1640培养基体外培养3天,配制0.5μmol/L、1μmol/L、2μmol/L、4μmol/L浓度的纳米雄黄溶液,将其作用于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用0.1%的伊红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纳米雄黄不同时间、不同浓度对原头节的活力的影响,实验单独重复3次,根据数值绘制活力曲线。扫描电镜(SEM)观察原头节表面超微结构;透射电镜(TEM)观察原头节内部超微结构的改变;酶标仪检测纳米雄黄对原头节体内ROS的影响;采用试剂盒检测原头节体内SOD、GSH的表达变化;Caspase-3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的纳米雄黄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内Caspase-3酶活性;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的纳米雄黄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p-Ak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体外培养原头节3d后,control组及DMSO溶剂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活力无明显改变,不同浓度纳米雄黄(0.5μmol/L、1μmol/L、2μmol/L、4μmol/L)作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原头节形态结构均发生改变,其中4μmol/L纳米雄黄组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破坏作用强于其他浓度组,且光镜下观察虫体萎缩,伊红染色呈红色(正常虫体为透明色),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control组和DMSO溶剂组原头节表面超微结构完好;不同浓度的纳米雄黄作用后原头节表面超微结构有损伤,主要集中在虫体表层,但整体形态依旧完整;随着纳米雄黄浓度的增加,虫体表面出现皱缩,原头节形态改变明显,表层有虫蚀样改变;内部超微结构变化出现微绒毛减少,有少量脂滴出现,合胞体带变薄、结构松散。不同浓度纳米雄黄作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2天和4天后,ROS水平较control组和DMSO溶剂组增高,SOD和GSH活性较control组和DMSO溶剂组明显降低;而药物作用后0.5μmol/L和4μmol/L纳米雄黄组Caspase-3活性较control组和DMSO溶剂组活性增加,且4μmol/L组增加较显着。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Akt的表达量随药物浓度及时间的增加而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1.纳米雄黄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生长有抑制作用。2.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氧化应激途径抑制了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中的p-Akt的表达,并上调Caspase-3的表达而抑制其生长、促进凋亡。

王泽宇[8](2019)在《北疆囊型肝包虫病规范化治疗推广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北疆地区肝包虫病外科治疗现状,探讨肝包虫病适宜技术及方案在北疆地区6家经规范化培训的师、市级医院的示范推广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北疆地区经规范化培训的6家医院收治的囊型肝包虫病手术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现场查阅病案,填写《肝包虫病随访表》,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资料、社会经济因素等信息,以2013年6月30日为界,分为规范前和规范后,共收集有效病历485例。调查表数据录入Epidata数据库,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规范化治疗前后手术方式选择、术中外囊残腔处理、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构成差异。结果:示范前手术治疗囊型肝包虫病302例;示范后手术治疗囊型肝包虫病183例;示范后内囊摘除术及其衍生术式的应用比例由28.1%(示范前)降为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示范后外膜内外囊切除术及其衍生术式的应用比例由65.9%(示范前)升高至7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示范前术前抗包虫药物治疗的使用率为13.9%,术后抗包虫药物治疗的使用率为43%;示范后各医院的术前抗包虫药物治疗的使用率提升至21.3%,术后抗包虫药物治疗的使用率提升至54.1%;示范后术前及术后抗包虫药物的使用率较示范前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示范前术中外囊残腔处理技术的使用率为51.3%,示范后的使用率提高至6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示范前20%高渗盐水的使用率为57.3%,示范后达到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示范前3%双氧水的使用率为.9.9%,示范后降为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示范前术后残腔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6%,示范后残腔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为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示范前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6%,示范后残腔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为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包虫病适宜技术及方案推广后,各医院收治的肝包虫病病人的整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各医院的肝包虫病诊疗水平较示范前明显提高,使得更多肝包虫病患者在基层医院得到正规诊治。适宜技术及方案的推广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杨婧[9](2017)在《囊型肝包虫病手术规范化治疗前后成本—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新疆地区9家经规范化培训的师、市级医院2005-2013年收治的囊型肝包虫病患者规范化治疗前后住院费用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了解肝包虫病患者住院费用现况,探讨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同时采用成本-效果评价方法对规范化治疗前和规范化治疗后肝包虫病不同手术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级别医院的有效性和经济性进行综合评价。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选取2005-2013年新疆地区9家经规范化培训的医院收治的囊型肝包虫病手术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以2010年为界,分为规范前和规范后,所有研究对象均至少随访2年,共收集有效病历900例。通过现场调阅病案、术后B超或CT结果的方式收集问卷信息,包括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方式、医院级别、术后是否胆漏、是否残腔感染及费用明细等信息。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中位数及四分位数间距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秩和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非参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成本-效果分析采用成本-效果比、增量成本效果比和敏感度分析。结果:1.人均住院费用随年份增长呈上升趋势,由2005年10865.02元上升到2013年22260.77元,增长了1.05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均住院费用规范化治疗前为13533.15元,规范化治疗后为19680.02元;且规范化治疗前后均以药品费(38.36%、38.40%)和手术费为主(24.62%、18.99%)。2.规范化治疗前人均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依次是医院级别、住院天数、年龄和手术方式(P<0.05);规范化治疗后人均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依次是医院级别、住院天数、年龄、年份和囊肿数目(P<0.05)。3.二级医院规范化治疗前四种手术方式C/E依次为139.16、134.10、158.23、118.69;△C/△E依次为-321.94、245.70、48.99;敏感度分析结果与成本-效果分析结果一致;4.二级医院规范化治疗后四种手术方式C/E依次为209.40、182.56、176.10、158.42;△C/△E依次为31.84、91.20、14.21;敏感度分析结果与成本-效果分析结果一致。5.三级医院规范化治疗前四种手术方式C/E依次为371.86、253.44、254.12、218.86;△C/△E依次为-189.70、-187.53、2155.95;敏感度分析结果与成本-效果分析结果一致。6.三级医院规范化治疗后四种手术方式C/E依次为520.59、380.98、305.56、265.39;△C/△E依次为-315.71、-441.17、1257.26;敏感度分析结果与成本-效果分析结果一致。结论:新疆肝包虫病患者规范化治疗前后人均住院费用均随年份的增长、住院天数的延长、年龄的增长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均以药品费和手术费为主;规范化治疗前人均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是医院级别、住院天数、年龄和手术方式,规范化治疗后人均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是医院级别、住院天数、年龄、年份和囊肿数目;外膜内外囊完整切除术是适宜不同级别医院、不同阶段的即有效又经济的最理想手术方式,值得实施推广。

冉博[10](2016)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小儿肝囊型包虫病包虫囊肿特点并对不同术式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中的应用疗效进行评价,通过对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术后并发症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寻找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通过影像学及血清学诊断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中的应用,探索术前正确诊断小儿单囊型肝包虫病的最佳方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细粒棘球蚴抗原B1重组蛋白(rEgAgB1),探讨其对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血清学诊断价值,并将表达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寻找影响rEgAgB1在小儿囊型包虫病血清中表达相关因素。方法:1回顾性分析总结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191例14岁以下(包含14岁)肝囊型包虫病患儿,对患者性别、就诊时年龄、症状、囊肿特征(位置、大小、数量)、手术方案、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治疗方案包括:改良内囊摘除组、外囊次全切除术与外囊完整剥离术。分别对患者性别、体征、有无胆漏、肝包虫囊肿个数、肝包虫囊肿破裂、有无合并其他脏器包虫、包虫大小、术式与术后并发症相关性进行探讨;2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小儿肝囊型包虫及肝囊肿的肝脏病变共100例,其中单囊型肝包虫50例,单纯性肝囊肿50例,分别进行影像学超声、CT检查及实验室包虫四项检查,计算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将超声与包虫试验、CT与包虫试验相结合,评估联合诊断价值;3将构建的rEgAgB1原核表达质粒(pET28a-EgAgB1)转化至E coli中,经亲和层析纯化获得高纯度rEgAgB1,用纯化的重组蛋白及HCF分别对25例小儿包虫病血清及25例正常儿童血清进行ELISA和Immunoblotting方法检测,并回顾性分析25例小儿肝囊型包虫病临床资料,探讨患者年龄、族别、症状、分型、有无合并其他脏器、包虫数量、包虫大小与rEgAgB1在血清中表达关系。结果:1)共有191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行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63例,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89例,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39例。通过对三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①手术时间,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占时显着低于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而与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无显着性差异;②术中出血量,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术中出血量显着低于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而与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无显着性差异;③术后带管时间,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术后带管时间显着长于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和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④住院天数,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住院天数显着长于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和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⑤术后残腔并发症(残腔积液、残腔感染、残腔胆漏),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显着低于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而与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无显着性差异;术后共有26例患儿发生并发症。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术后发生并发症与腹痛、包虫囊肿与胆道相通、术前包虫囊肿破裂相关,P<0.05;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进行单因素分析时未控制其他因素干扰,将P小于0.1的变量纳入到多因素回归模型,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腹痛、包虫囊肿与胆道相通、包虫囊肿破裂变量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是危险因素。2超声在诊断单囊型肝包虫病中灵敏度为96.00%,特异度为98.00%,CT在诊断单囊型肝包虫病的灵敏度为80.00%,特异度为62.00%,包虫四项诊断单囊型肝包虫病灵敏度为86.00%,其检测特异度为72.00%。超声与包虫试验联合诊断灵敏度为82%,特异度为100%。CT与包虫试验联合诊断灵敏度为70%,特异度为82%。3用rEgAgB1为抗原对25例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患者血清进行IgG1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显示19例为阳性,血清诊断阳性率为76%。对25例正常小儿血清检测,血清诊断无阳性结果,检测特异度为100%;用rEgAgB1为抗原对25例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患者血清进行IgG4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显示9例为阳性,血清诊断阳性率为36%,对25例正常小儿血清检测,血清诊断无阳性结果,检测特异度为100%。分析25例小儿包虫囊肿病人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得出:年龄、族别、症状、包虫大小与rEgAgB1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患者中表达阳性无相关性(P>0.05)。肝内多发及有无合并其他脏器这两个因素与rEgAgB1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患者中表达阳性有相关性(P<0.05)。结论:⑴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相比成人,其包虫囊肿具有独特的特点。其生长速度快,包虫囊壁薄,合并其他脏器包虫囊肿发生率高,而且包虫囊肿中CE1型居多,包虫囊肿张力大,较成人易破裂,包虫囊肿合并胆漏发生率小。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相结合可明确术前诊断。外囊次全切除术为首选术式,如病灶大部分位于肝脏实质内,可行改良的内囊摘除术,如术中包虫残腔合并胆瘘,术中胆道造影可有效降低术后残腔并发症。腹痛、术中包虫囊肿与胆道相通和包虫术前破裂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发生率显着高于其他患者,可能为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⑵在鉴别诊断小儿肝囊型包虫病与单纯性肝囊肿中,超声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应为首选。如仅为诊断,CT因其放射性不应作为常规检查,但如需手术,可行CT明确囊肿大小位置与血管胆道关系,为手术入路提供佐证。免疫学检查是对影像学检查的重要补充,尤其在鉴别诊断囊性占位有困难时,可提高诊断品质;⑶rEgAgB1在小儿包虫血清学诊断中具有高特异性表达,能够有效提高特异度,但灵敏度较低,IgG1亚型抗体的检测显着高于IgG4亚型抗体,其临床诊断和随访价值有待今后大样本验证。

二、在肝包虫外膜内完整摘除术中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肝包虫外膜内完整摘除术中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肝囊型棘球蚴术后复发与残腔积液的鉴别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技术路线图
    3 资料收集与数据处理
        3.1 超声扫描方法
        3.2 CT 扫描方法
        3.3 血清学方法
    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肝囊型棘球蚴病术后残腔并发症的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3)通过观察CT初步探究囊型包虫病的自然病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临床资料收集
    3 观察指标
    4 CT资料的处理
    5 统计方法
结果
    1.一般结果
    2.钙化患者一般情况
    3.包虫未钙化患者的一般情况
    4.外囊壁钙化最高处CT值与时间变化的关系
    5.囊内钙化最高处CT值与时间变化的关系
    6.囊壁钙化的患者囊内CT值的变化关系
    7.囊内钙化的患者囊内CT值的变化
    8.外囊壁钙化患者囊壁最厚处的变化关系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 肝包虫的手术治疗
    2 肝包虫的非手术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4)加速康复外科应用于肝囊型包虫病内囊摘除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方法
        2.4.1 分组
        2.4.2 手术方法
    2.5 出院标准
    2.6 观察指标
        2.6.1 基线资料
        2.6.2 评价指标
    2.7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加速康复组(A组)和传统对照组(B组)基线资料的比较
        3.1.1 一般情况的比较
        3.1.2 囊肿个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比较
        3.1.3 术前肝功能情况的比较
        3.1.4 术后肝功能情况的比较
    3.2 加速康复组(A组)和传统对照组(B组)评价指标的比较
        3.2.1 疼痛评分的比较
        3.2.2 血糖情况的比较
        3.2.3 术后康复情况的比较
        3.2.4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6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肝包虫病的诊治进展
    1 诊断
        1.1 流行病学史
        1.2 临床表现
        1.3 影像学检查
        1.4 实验室检查
    2 治疗
        2.1 手术治疗
        2.2 药物治疗
    3 围术期新模式管理
    4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标准和ASA分级
附录二:疼痛数字评分法(NRS)
附录三:术后并发症Clavien系统分级
附录四: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5)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邻近肝门部肝细粒棘球蚴病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1 资料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临床诊断
    2.研究方法
        2.1 手术方式及分组
        2.2 手术方法
        2.2.1 内囊摘除术
        2.2.2 外囊次全切除术
        2.3 出院指征
    3.观察指标
    4.统计学分析
结果
    1.一般情况描述
        1.1 一般资料
        1.2 治愈情况
        1.3 不同术式构成比
    2.术后平均住院天数
    3.残腔引流管带管时间
    4.手术平均时间
    5.残腔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
讨论
    1.内囊摘除术
        1.1 内囊摘除术的评价
        1.2 残腔的处理
    2.外囊完整剥除术的评价
    3.外囊次全切除术的评价
    4.肝叶切除术的评价
    5.特殊类型肝细粒棘球蚴病的术式选择
        5.1 囊肿破裂入胆道的情况下的术式选择
        5.2 囊肿合并胆瘘术式选择
        5.3 钙化型肝细粒棘球蚴病的术式选择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6)泡状棘球蚴和细粒棘球蚴理化分析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病原材料的采集和来源
        1.2 需要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
        1.3 需要使用的主要试剂和材料
        1.4 试验用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的收集及处理
        2.2 泡状棘球绦虫原头节的收集及处理
        2.3 两种原头节的分装和培养
        2.4 培养上清液PH、乳酸、葡萄糖、钙离子的测定
        2.5 原头节体内糖原的测定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4.1 体外培养时,两种原头节培养上清液PH检测
    4.2 体外培养时,两种原头节培养上清液乳酸浓度检测
    4.3 体外培养时,两种原头节培养上清液钙离子浓度检测
    4.4 体外培养时,两种原头节培养上清液葡萄糖浓度检测
    4.5 体外培养时,两种原头节体内糖原含量检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7)纳米雄黄通过氧化应激诱导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凋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1.1 原头节的采集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
        1.4 相关溶液配方
    2 实验方法
        2.1 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体外培养
        2.2 纳米雄黄体外作用于细粒棘球蚴原头节
        2.3 显微镜观测纳米雄黄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生长的影响
        2.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细粒棘球蚴原头节表面超微结构
        2.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内部超微结构改变
        2.6 试剂盒检测Caspase-3酶活性、ROS、SOD、GSH
        2.7 Western blot检测纳米雄黄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内p-Akt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不同浓度纳米雄黄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光镜形态的影响
    2 不同浓度纳米雄黄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生长的影响
    3 纳米雄黄对体外细粒棘球蚴原头节表面超微结构的影响
    4 纳米雄黄对体外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内部超微结构的影响
    5 不同浓度的纳米雄黄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内ROS的影响
    6 纳米雄黄对体外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内SOD活力的影响
    7 纳米雄黄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内GSH水平的影响
    8 纳米雄黄对体外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内Caspase-3 酶活性的影响
    9 纳米雄黄作用后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内p-Akt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Journals reviewed) 包虫病的治疗现状
    一、前言
    二、包虫病的发病原因
    三、包虫病的诊断方法及分型
    四、包虫病的治疗
        1、包虫病的手术治疗
        2.包虫病的穿刺治疗
        3.包虫病的期待治疗
        4.包虫病的药物治疗
    五.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8)北疆囊型肝包虫病规范化治疗推广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1.3 资料收集
    2 方法
        2.1 诊断方法
        2.2 肝包虫病综合诊疗技术培训实施方法
        2.3 技术路线
        2.4 质量控制
        2.5 录入数据与统计方法
结果
    1 收集病例一般情况
    2 手术方式的选择
    3 术中头节处理情况
    4 围手术期抗包虫药运用情况
    5 并发症发生率
分析与讨论
    1.调查方法的可靠性分析
    2.规范化治疗前后诊疗水平干预效果评价:
        2.1 手术方式的选择:
        2.2 术中灭活剂使用情况:
        2.3 围手术期抗包虫药物使用情况:
        2.4 囊型肝包虫病的术后并发症: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肝包虫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9)囊型肝包虫病手术规范化治疗前后成本—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说明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1.3 资料收集
        1.4 统计指标
    2.方法
        2.1 诊断标准
        2.2 规范化治疗培训内容及方法:
        2.3 调查人员确定
        2.4 技术路线
        2.5 质量控制:
        2.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2 规范化治疗前后住院费用情况
        2.1 规范治疗前后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情况
        2.2 不同年度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情况
        2.3 不同住院天数规范化治疗前后人均住院费用情况
        2.4 不同年龄段规范化治疗前后人均住院费用情况
        2.5 不同职业规范化治疗前后人均住院费用情况
        2.6 不同级别医院不同手术方式规范化治疗前后人均住院费用情况
    3 规范治疗前后人均住院费用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3.1 规范化治疗前单因素、多因素分析
        3.2 规范化治疗后单因素、多因素分析
    4 二三级医院人均住院费用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1 二级医院人均住院费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
        4.2 三级医院例均住院费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
    5 不同级别医院规范化治疗前后不同手术方式使用率对比
    6 规范化治疗前后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和成本效果评价
        6.1 二级医院规范化治疗前后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和成本效果评价
        6.2 三级医院规范化治疗前后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和成本效果评价
讨论
    1 囊型肝包虫病患者人均住院费用情况
    2 囊型肝包虫病患者人均住院费用影响因素分析
        2.1 医院级别
        2.2 住院天数
        2.3 年龄
        2.4 手术方式
        2.5 术后并发症
    3 规范化治疗前后不同手术方式的成本效果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10)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不同术式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应用评价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手术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术后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患者临床资料
        1.3 研究内容
        1.4 相关因素及其赋值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影像学与包虫免疫学检测对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诊断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B1的研制及其对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血清学诊断价值初步评价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细粒棘球蚴病诊断抗原新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四、在肝包虫外膜内完整摘除术中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肝囊型棘球蚴术后复发与残腔积液的鉴别诊断分析[D]. 穆热艾合买提江·穆塔里夫.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2]肝包虫囊肿压迫下腔静脉的外科治疗[J]. 张宏伟,吴向未,张示杰,阿布都瓦依提,孙红,彭心宇.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1(02)
  • [3]通过观察CT初步探究囊型包虫病的自然病程[D]. 艾热帕提·库热西.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4]加速康复外科应用于肝囊型包虫病内囊摘除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D]. 汪洋. 西藏大学, 2020(01)
  • [5]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邻近肝门部肝细粒棘球蚴病效果分析[D]. 高宇.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6]泡状棘球蚴和细粒棘球蚴理化分析的实验研究[D]. 刘新伟.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7]纳米雄黄通过氧化应激诱导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凋亡的研究[D]. 陈琳. 石河子大学, 2020(01)
  • [8]北疆囊型肝包虫病规范化治疗推广效果评价[D]. 王泽宇.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9]囊型肝包虫病手术规范化治疗前后成本—效果评价[D]. 杨婧. 石河子大学, 2017(01)
  • [10]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D]. 冉博.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健康教育在肝外膜内包虫完全切除中的效果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