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松花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松花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杜云霞[1](2021)在《东北地区湖库总悬浮物遥感反演及时空动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内陆水体光学特性受叶绿素a(Chl-a)、总悬浮物(TSM)和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等影响,其光学特性表现复杂。总悬浮物作为其中的水质参数之一,其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水体水质状况,是水环境监测的一个重要指标。卫星遥感作为一种长时间和大范围获取地表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水环境监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东北地区湖库为研究对象,以水体光学特性变异性、总悬浮物遥感反演方法、总悬浮物时空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主要研究内容,基于Landsat地表反射率数据,采用模糊K均值聚类方法,对东北地区水体进行了光学分类,并采用经验的回归分析建模方法,研究了不同策略下水体总悬浮物的遥感反演模型,采用水体光学分类模型加权反演方式,对长时间序列总悬浮物进行了反演,并对此反演产品进行了时空变化特征分析,采用多元广义线性回归(GLM)分析方法,定量表征了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对总悬浮物时空变异性的影响。本文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本文基于Landsat地表反射率数据以500米×500米格网进行等间隔光谱采样,并根据其光谱特征对东北地区水体光学特性进行全面分析。用模糊k均值法进行聚类,结果表明研究区表现为3种典型的水体光学类型,水类光学型划分对于研究区水体总悬浮物遥感反演具有重要意义。2.在研究区水体光学特性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三种水体总悬浮物浓度遥感反演方式,即整个研究区采用一个统一模型反演方式、基于水体光学分类模型反演方式和基于光学分类模型加权的反演方式。基于Landsat数据对不同反演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当采用统一模型反演方式时,红绿波段均值((Red+Green)/2)的指数函数模型(R2=0.53,RMSE=33.7,MAPE=1.19,bias=-6.31)是用于研究区水体总悬浮物反演的最佳模型;当采用光学分类模型反演方式时,红蓝波段差(Red-Blue)的指数函数模型(R2=0.29,RMSE=49.36,MAPE=0.96,bias=-11.41)是用于反演类型1水体总悬浮物的最佳模型,绿波段(Green)的指数函数模型(R2=0.39,RMSE=16.44,MAPE=0.86,bias=-4.74)是用于反演类型2水体总悬浮物的最佳模型,红波段的二次多项式模型(R2=0.39,RMSE=45.14,MAPE=0.55,bias=-8.98)是用于类型3水体总悬浮物反演的最佳模型;基于光学分类模型加权的反演方式是将这三种水体类型反演模型的反演结果加权融合。通过对三种反演方式的最优反演结果比较表明,三种方式的反演结果都可靠,但基于光学分类模型加权反演的结果更稳定(RMSE=37.5,MAPE=0.83,bias=-6.12)。3.利用覆盖研究区的长时间序列Landsat地表反射率数据,采用水体光学分类模型加权反演方法,建立特定的反演流程,反演得到研究区水体从1984-2019年的总悬浮物浓度的时间序列。长时间序列总悬浮物浓度年际变化的分析表明:研究区水体总悬浮物浓度变化趋势总体来看趋于良好,64%呈下降趋势,36%呈上升趋势;研究区42%水体的总悬浮物浓度变化率集中于-50%-0之间,5%水体的总悬浮物浓度上升速率大于100%,在水质管理中需要特别关注;4%水体的总悬浮物浓度总体水平较高(大于100 mg/L),是需要在水质管理中重点关注的对象。对水体内部总悬浮物浓度的异质性分析表明:水体内部总悬浮物浓度分布存在异质性,38%水体内部总悬浮物浓度变异系数小于1,62%水体内部总悬浮物浓度变异系数小于1;水体内部总悬浮物浓度异质性也会表现出随时间的动态变化,但总体来看研究区68%水体内部总悬浮物浓度趋于均一化,而32%水体内部总悬浮物浓度异质性增强。4.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GLM分析方法,通过计算相关系数及相对贡献,对研究区水体总悬浮物浓度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水体总悬浮物浓度空间分布及年际变化是由已知的和未知的多种自然的和人类活动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的。各因素与水体总悬浮物的年际变化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显着相关的影响因素因流域而异,NDVI和降水的显着影响范围相对小,分别与5个流域内的水体总悬浮物年际变化显着相关,风速和化肥使用量的显着影响范围广,分别与13和14个流域内的水体总悬浮物年际变化显着相关。各因素对水体总悬浮物年际变化的相对贡献分析表明:8个被检测因素的总贡献在14%至75.4%之间,平均值为40.8%,在10个流域中其总体贡献大于50%;具体因素来看,人口和DNVI的相对贡献平均值高于其它因素,分别为7.9%和7.6%,气温的相对贡献最小,平均值为2.1%;风速的相对贡献区域差异最小(CV=0.84),化肥使用量的相对贡献的区域差异最大(CV=1.91);4个自然因素的总体贡献平均值为19.9%;4个人类活动因素的总体贡献平均值为20.9%。各因素对水体总悬浮物空间分布影响的分析表明:风速和降水与水体总悬浮物空间分布显着相关(p<0.05);风速较其它7个被检测因素的相对贡献大,为23.4%;其它潜在因素起主导作用,其相对贡献为69.9%。

王金航,李京霖,江德霜,武会会,王曙光,林爱军[2](2021)在《我国典型湖泊磷浓度对水体指标及蓝藻水华爆发趋势的潜在影响——基于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体富营养化可引发蓝藻水华,对水生态环境和饮用水的安全产生严重危害,揭示蓝藻水华的发生机理和变化规律是防治的基础。基于1989—2019年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提取583对有效数据,利用Meta分析了我国典型湖泊中磷浓度对水体指标及蓝藻水华爆发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磷浓度对水体透明度(SD)产生负效应,对溶解氧(DO)含量、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叶绿素a(Chla)含量产生正效应。随着磷浓度的增加,上述4种指标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磷浓度对DO含量的正效应逐渐转变为负效应,在磷的质量浓度为0.2~0.3 mg/L时负效应最大(亚热带季风气候);对SD的负效应随磷浓度的增加先增大后略有减小,在磷的质量浓度为0.1~0.2 mg/L时负效应最大;CODMn和Chla含量对磷浓度的响应趋势基本相似,在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磷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2~0.3 mg/L和>0.3 mg/L时二者的正效应最大。此外,与温带季风气候地区相比,在磷的质量浓度为0~0.1 mg/L时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的湖泊水质更容易受磷浓度的影响,蓝藻水华爆发的风险相对较高。

赖珊[3](2020)在《云南抚仙湖沉积物中有机碳埋藏及来源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湖泊作为重要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有重要作用。在全球变暖与湖泊富营养化的背景下,湖泊碳循环和有机碳的来源不断变化。抚仙湖作为我国典型高原深水湖泊,其淡水资源蓄水量约占云南九大高原湖泊的68.3%,是当地重要的淡水资源储备库。但近年来人类对抚仙湖及流域资源的过度使用,湖泊面临富营养化的风险加剧,引起抚仙湖沉积物中有机碳的来源与埋藏不断变化。因此,本研究将抚仙湖沉积物中有机碳作为研究对象,2017年7月于抚仙湖南中北湖区采集3根沉积柱,分析其有机碳埋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利用有机碳氮比值(C/N比值)与正构烷烃对沉积物有机质来源进行定性分析,利用正定矩阵因子模型(PMF模型)解析沉积物中不同类型有机质来源的贡献值。研究结果如下:(1)抚仙湖沉积年代为1877~2017年,沉积物的泥沙沉积速率(SAR)为0.02~1.40 g cm-2yr-1,呈现北部(0.39 g cm-2yr-1)高于中部(0.36 g cm-2yr-1)与南部(0.18 g cm-2yr-1)的趋势,流域内人类活动造成的泥沙输入差异是造成该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2)抚仙湖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含量为1.79~32.17 mg g-1,总氮(TN)含量为0.68~4.00 mg g-1,两者的变化趋势相似,1980年以前增长缓慢,1980年以后迅速增加,表层出现最大值,主要受1980年以后人类活动增强造成内源有机质输入增加的影响。空间上均呈现从北往南增加的趋势,这与抚仙湖不同湖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类型的差异引起的有机质输入差异有关。(3)抚仙湖沉积物中有机碳埋藏速率(OCAR)变化范围为1.67~129.31 g m-2yr-1,均值为28.11 g m-2yr-1,时间上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空间上呈现北部(33.95 g m-2yr-1)高于中部(32.07 g m-2yr-1)与南部(20.84 g m-2yr-1)的趋势,结合年代与湖泊面积估算出抚仙湖有机碳埋藏储量约为8.34×1011g C。对抚仙湖湖泊OCAR与气候、土地利用变化、湖泊水体环境及社会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具体分析,发现OCAR与气温、土地利用变化之间有显着相关性(p<0.05),表明气温与土地利用变化是抚仙湖有机碳埋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4)抚仙湖沉积物中C/N在1.94~10.23之间,表明内源有机质是主要来源。C/N在1980年后明显增大,表明陆生植物来源输入增加,主要因为人类活动的增强造成陆源有机质增加。沉积物中正构烷烃总量为0.86~39.13μg g-1,均值6.44μg g-1,碳数范围为C12~C33,碳数分布特征及碳优势指数(CPI2733)等指标指示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于湖泊内源与外源的混合来源,水生与陆生高等植物是沉积物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水生植物以沉水植物为主,陆生高等植物来源中草本植物贡献与木本植物贡献相近。利用PMF模型来解析有机质来源及其贡献量,三种主要来源分别为:陆生高等植物、水生植物与水生浮游生物,其贡献率分别为:32.41%、17.43%、50.16%。以水生植物和而水生浮游生物为主的内源有机质贡献值(67.59%)明显高于以陆生高等植物为主的外源有机质贡献值(32.41%);内源有机碳埋藏速率为:19.00 g m-2yr-1;外源有机碳埋藏速率为9.11 g m-2yr-1。

刘欣[4](2017)在《中国磷循环格局演变及其资源与环境效应》文中研究说明磷是地球上生命系统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并且具有不可替代性。磷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关乎着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质量。中国人口规模大,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磷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同时,在全球磷矿资源分布极度不均衡的背景下,中国亦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断推动全球磷资源再分配。然而,当前中国的磷循环已经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状态,一方面磷矿资源消耗量大,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保障不容乐观;另一方面过量的磷排入地表水环境,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破坏水生态系统平衡。因此,系统把握中国磷循环格局演变及其资源与环境效应,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磷循环过程机制,为制定我国磷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提供新思路和决策依据,对保障农业和粮食安全、改善水环境质量、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首先,本研究从磷资源开发利用全生命周期过程的角度出发,统筹考虑磷元素的资源属性和环境属性,将磷资源开发利用与磷废物处理排放归一化考虑,建立了具有拓扑结构的中国磷循环全景分析模型,重建了 1600-2012年中国磷循环格局演变过程;其次,本研究改进了区域涉磷活动的富营养化潜势空间化评估方法,量化了“涉磷活动-磷排放-磷环境归趋-生态系统损害”之间的响应关系,基于磷循环格局刻画了 2012年人类活动向水体磷排放的空间格局和富营养化潜势图谱,识别富营养化潜势的“热点”区域;最后,本研究将国际贸易理论从商品层面延伸到元素层面,构建了全球磷贸易与供需分析模型,解析了 1988-2012年全球及中国磷资源可获得性随供应链贸易再分配的过程。具体结果及主要结论如下:(1)本研究采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建立了具有拓扑结构的中国磷循环全景分析模型,包括10类主要人类活动过程和4类环境介质(陆地、海洋、大气、水体),并基于独立核算优先原则构建了 102条主要磷流的核算方法。该模型是迄今为止基于过程质量守恒原理建立的、时间范畴跨度长、涉磷过程涵盖丰富、磷流路径剖析深入的国家层面磷循环分析模型,在全面性、细致性、科学性上具有突出的优势。(2)本研究运用自主研发的中国磷循环全景分析模型,首次重建了中国近四个世纪(1600-2012年)的磷循环格局演变过程,发现中国磷循环已从1600年左右以自然活动为主导的简单稳态模式转变为当今以人为活动为主导的复杂格局,磷贸易格局已经由净进口变成净出口,农田土壤中磷赋存量从“耗竭态”转变为“蓄积态”,农业面源已成为重要的地表水体磷负荷来源。(3)为了验证长时间尺度磷循环测算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对磷流的替代计算方法进行互动式交叉检查,验证了独立型核算磷流活动水平数据和涉磷参数的准确性。磷流核算结果对比前人研究,尽管存在一些不一致性,但总体结论基本一致。蒙特卡罗模拟的结果显示,早期磷流结果的不确定性更大,活动水平数据的不健全是造成大部分磷流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4)2012年中国人类活动向水体磷排放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的东部与中部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尤为明显,其中,最大单位网格磷排放量达到286吨,位于上海。相比于向水体磷排放的实物量,富营养化潜势的空间差异性更加明显,其中,长江中下游区域的富营养化潜势显着。究其原因在于,该区域不仅向水体排磷量大,并且水网密集,水生态系统对总磷浓度的变化也较为敏感。(5)全球磷资源可获得性从1988年的25.8 Tg-P yr-1增长到2012年的30.8 Tg-P yr-1。其中,中国的磷资源可获得性随磷净出口不断下降,但其全球占比上升快速。在磷供应链末端,约62%的磷资源可获得性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美国和巴西。公平性分析结果表明,全球磷资源可获得性空间分配的不公平程度随着时间和国际贸易的发生得到改善。

王龄松[5](2015)在《夏季松花湖特定区域水质pH值变化原因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吉林市松花湖是长春市和吉林市民众生活和生产用水的水源地,此外还有发电、防洪、养鱼、航运、旅游等方面的功能。为全面进一步了解松花湖水域的情况,通过选取特定参数的监测、调查和分析,为湖泊水质情况的监测和管理提供有意义的参考。论文选取松花湖个别区域水质pH作为技术参数,通过对夏季松花湖个别区域水质pH进行调查和监测,分析其变化成因;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是:在特定时段及代表性的监测断面采样监测的基础上,选取合适的监测仪器设备连续监测水中pH值,调查pH变化规律;结合中外文献及监测数据,对夏季松花湖个别区域水质pH监测数值变化的现象进行阐述分析,筛选通过pH变化衍生出的污染物指标并连续监测。通过对松花湖艾林断面水质检测和水的化学特性分析可知,夏季松花湖特定断面pH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藻类的大量生长繁殖所致;另外,水体十多年来pH值有逐渐增加趋势。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对防治水体富营养化,抑制藻类生长,改善水质提出了解决方案,包括①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系统,避免松花湖当地及上游居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湖体;②在沿线入湖河口实行严格管理,控制劣质水源入湖排放;③严格控制松花湖的渔业及养殖业,保持食藻鱼类数量,用以减少藻类大量繁殖。④底泥生态疏浚,清除底泥水土界面上的高营养含量的悬浮物;⑤沿岸带建设生态修复工程,用大型水生植物污水处理系统净化富营养化的水体;⑥及时监测或设置预测预警系统,湖体水质富营养化严重时,采取应急措施,及时投放药剂、清捞及湖体曝气。研究结果对松花湖今后的开发、治理以及在生态保护方面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邹继颖,刘辉[6](2014)在《松花湖春季水质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于2013年4月(枯水期)及6月(丰水期)对松花湖水体进行了浮游植物群落的生态调查及理化数据测定;分析松花湖水质理化因子与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松花湖枯水期有藻类6门35属59种;主要以硅藻为主,丰水期有藻类7门102属186种,主要为绿藻;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在丰满大坝前相对要少一些;水质因子总磷、总氮及叶绿素a与松花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具有相关性分;松花湖水体已处于中营养阶段,由于环境温度和水体温度比较低还未出现富营养化现象。

邹继颖,刘辉[7](2014)在《松花湖水质及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文中认为2012年春,在松花湖设6个采样点,进行了浮游动物群落特征的生态调查和水化学分析,共发现浮游动物23种。分析了松花湖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水质生态学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松花湖处于中等营养状态。

李强[8](2013)在《东北典型湖库浮游植物多样性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一个多湖泊国家,分布于境内5大湖区的上千座天然湖泊和人工水库承担着饮用、灌溉、航运、渔业、旅游等多种功能,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提速,资源利用强度加大,水体富营养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浮游植物水华逐渐成为我国湖库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系统地开展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调查,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变的时空规律,以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监测湖库营养化水平,有针对性地制定湖库富营养化和水华防治策略,从根本上解决湖库富营养化问题,从而使湖库更好地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服务。目前针对我国东北平原-山地湖区浮游植物相关研究还比较少,且主要以传统的形态学鉴定为主,技术手段单一,研究对象往往局限于单个湖库,采样点少,采样季节单一,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延续性。为了尽可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东北平原-山地湖区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规律,我们选取分布于东北地区的七个典型湖库,于2011年5月至12月分季节、分点位、分层次进行了样品采集和环境数据的测定。本研究共进行了 26次现场采样和调查,设置采样点32个,制作浮游植物标本66份,提取水样DNA样品110份,通过基于形态学的显微鉴定技术和基于分子生物学的DGGE技术相结合,分析了各个湖库浮游植物时空分布规律,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揭示了各湖库浮游植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显微镜检分析鉴定了东北地区7个典型湖库不同季节的浮游植物群落组成。7个湖库共发现浮游植物103属,隶属于8门57科。从季节分析来看,浮游植物种类和丰度的最高值出现在夏季的几率最高,其次是春季,种类和丰度最低值均出现在冬季或秋季(部分湖泊冬季未采样)。从浮游植物植物种类分布来看,7个湖库鉴定种类最多的是绿藻(21科40属),其次是硅藻(11科24属)和蓝藻(11科21属)。各个湖库横向比较,浮游植物种类最多的是连环湖,在春夏秋三季鉴定属数均高于其它湖库,浮游植物丰度最高的是西泉眼水库,在春夏秋三季丰度值均高于其它湖库。浮游植物多样性和丰度最低的均为松花湖。各湖库不同种类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组成与各湖库的自然情况如面积大小、水深、湖泊成因等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建立了适用于真核浮游植物多样性分析的PCR-DGGE技术体系,利用该体系对5个浅水湖库(红旗水库、西泉眼水库、兴凯湖、连环湖、桃山水库)春夏秋三季样品,对2个深水湖库(镜泊湖和松花湖)不同垂直水层样品,以及6个湖库的部分冬季样品中所分布的真核浮游植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对基于DGGE条带的香农多样性指数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7个湖库真核浮游植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效应、垂直效应和点位效应。具体来说,对浅水湖库,相同季节的样品在进行聚类分析时倾向于聚到同一个分支内;对深水湖库,相同垂直深度的样品有聚在一起的倾向;沿岸带真核浮游植物多样性大于敞水带。通过水样现场测定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对7个典型湖库的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测定,发现各湖库的主要环境参数体现出明显的季节效应。应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各湖库营养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发现所调查的7个湖库的营养水平介于中营养至中度富营养之间。为了解不同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分布的影响,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对东北地区7个湖库的真核浮游植物多样性与相应湖库的主要理化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影响各湖库真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发现各湖库影响真核浮游植物多样性分布的环境因子不完全相同,其中温度、总氮、硝氮、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叶绿素a浓度等因子在多个湖库中都是主要影响因子。本研究是首次以整个东北平原-山地湖区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开展浮游植物种类和丰度调查,也是首次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东北平原-山地地区湖库浮游植物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的环境因子,其研究成果必将为我国东北地区湖库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孙义利,孙瑶[9](2013)在《有关松花湖富营养化问题的探讨》文中认为湖库的富营养化问题是目前国内外关注的热点,近十几年来研究者认为,松花湖的富营养化问题已达中度富营养化,可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概率达60%。但松花湖并未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其原因为流域的污染趋势得到控制,由于外来污染源的特性和湖水变温层的形成,使营养物质的外源和内源出现高峰错开,不利于水生生物暴发生长。松花湖流域今后污染治理的重点是面源污染治理,特别是流域的生态修复与保护。

揣小明,杨柳燕,陈小锋,胡志新,刘涛[10](2012)在《我国若干湖泊磷转化率的区域差异性研究》文中提出湖泊生态分区有利于其富营养化控制,湖泊营养盐流动特征是湖泊生态分区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线性回归和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表征我国湖泊营养盐流动特征的磷最大转化率指标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湖泊总磷(TP)向叶绿素a(Chl-a)转化的最大转化率(Rmax)模型为Rmax=k0/(1-η)(k0和η分别代表TP与Chl-a现存量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和生态系统中磷传递效率),不同湖泊磷最大转化率与所在地多年平均积温显着相关,显着影响磷转化率的积温阈值范围为34004730oC.d,该积温阈值可判定我国不同区域湖泊生态系统中磷流动速率的快慢,表征我国湖泊磷的流动速率区域差异性.

二、松花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松花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地区湖库总悬浮物遥感反演及时空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体总悬浮物研究文献计量学结果
        1.2.2 水体光学特性研究进展
        1.2.3 水体光学分类研究进展
        1.2.4 水体总悬浮物遥感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数据采集与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条件
        2.1.2 社会经济状况
        2.1.3 水资源状况
    2.2 实地数据采集与处理
        2.2.1 实地水质参数数据采集
        2.2.2 实地光谱测量
        2.2.3 水质参数实验室测量与统计分析
        2.2.4 实地光谱特征分析
    2.3 卫星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2.3.1 Landsat遥感数据与高光谱数据比对分析
        2.3.2 Landsat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
    2.4 相关数据获取与处理
第3章 研究区水体光学特征分析
    3.1 水体光学分类原理与方法
    3.2 实地测量生物光学量变异性分析
        3.2.1 实地测量的光谱处理
        3.2.2 实地测量的光谱聚类
        3.2.3 实地测量的水体光学类型及其水质参数特征
    3.3 东北地区水体光学特征
        3.3.1 卫星遥感反射率样本构建
        3.3.2 东北地区水体模糊聚类与水体光学类型确定
        3.3.3 东北地区水体光学类型特征
        3.3.4 东北地区水体光学特征变异性
    3.4 水体光学类型影响因素分析
        3.4.1 自然因素
        3.4.2 人类活动因素
    3.5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4章 基于Landsat数据的水体总悬浮物反演方法研究
    4.1 总悬浮物浓度遥感估算模型构建与验证方法
        4.1.1 Landsat波段敏感性分析
        4.1.2 模型构建
        4.1.3 模型验证
    4.2 基于统一模型反演总悬浮物浓度
    4.3 基于水体光学分类反演总悬浮物浓度
        4.3.1 不同水体光学类型的建模与验证数据集
        4.3.2 基于光学分类模型直接反演总悬浮物
        4.3.3 基于光学分类模型加权反演总悬浮物
    4.4 不同反演方法的比较
        4.4.1 不同反演方法应用的比较
        4.4.2 不同方法反演结果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5章 研究区总悬浮物浓度反演与时空动态分析
    5.1 反演流程集成
    5.2 长时间序列反演结果统计分析方法
        5.2.1 总悬浮物浓度时空动态分析方法
        5.2.2 影响因素定量分析方法
    5.3 研究区水体总悬浮物浓度时空动态特征
        5.3.1 总悬浮物年际动态特征
        5.3.2 总悬浮物空间异质性及其动态特征
    5.4 总悬浮物浓度时空变化主要影响因素
        5.4.1 总悬浮物年际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5.4.2 总悬浮物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5.5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我国典型湖泊磷浓度对水体指标及蓝藻水华爆发趋势的潜在影响——基于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收集
    1.2 数据整理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湖泊中水质指标对磷浓度的总体响应
    2.2 湖泊中磷浓度对水体指标的影响
        2.2.1 DO含量
        2.2.2 SD
        2.2.3 CODMn
        2.2.4 Chla含量
    2.3 相关性分析
3 结论

(3)云南抚仙湖沉积物中有机碳埋藏及来源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湖泊沉积物研究进展
        1.2.2 湖泊有机碳埋藏研究进展
        1.2.3 湖泊有机质来源解析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2.3 样品分析处理方法
        2.3.1 沉积物年代测定
        2.3.2 沉积物碳、氮浓度测定
        2.3.3 沉积物正构烷烃的提取与测定
    2.4 数据分析方法
        2.4.1 沉积速率与有机碳埋藏速率计算方法
        2.4.2 PMF模型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抚仙湖沉积物的沉积年代及沉积速率
    3.1 沉积物中~(210)Pb_(ex)和~(137)Cs比活度的分布特征
    3.2 沉积物沉积年代序列的建立与验证
    3.3 抚仙湖沉积物中泥沙沉积速率的分布特征
    3.4 小结
第四章 抚仙湖沉积物中有机碳埋藏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抚仙湖沉积物中有机碳氮的时空分布特征
        4.1.1 沉积物中有机碳氮的时间分布特征
        4.1.2 抚仙湖有机碳氮的空间分布特征
    4.2 抚仙湖沉积物中有机碳埋藏的时空特征
        4.2.1 抚仙湖沉积物中有机碳埋藏的时间分布特征
        4.2.2 抚仙湖沉积物中有机碳埋藏速率的空间变化特征
        4.2.3 不同地区湖泊有机碳埋藏速率对比
    4.3 抚仙湖沉积物中有机碳埋藏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气候
        4.3.2 土地利用变化
        4.3.3 有机质来源
        4.3.4 社会经济因素
    4.4 小结
第五章 抚仙湖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解析
    5.1 C/N解析沉积物的有机质来源
    5.2 正构烷烃及指标解析沉积物的有机质来源
        5.2.1 抚仙湖沉积物中的正构烷烃总量特征
        5.2.2 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碳数分布特征
        5.2.3 沉积物中不同链长正构烷烃的相对含量分布
        5.2.4 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各指标的分布变化
    5.3 PMF模型解析抚仙湖沉积物中内外源有机质贡献
        5.3.1 PMF模型解析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类型
        5.3.2 PMF模型量化抚仙湖沉积物中不同来源有机质的贡献率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中国磷循环格局演变及其资源与环境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科学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论文框架及主要章节说明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磷循环格局刻画方法
    2.2 磷循环的环境效应评估方法
    2.3 磷循环的资源保障评估方法
第3章 中国磷循环格局演变过程重建方法
    3.1 中国磷循环全景分析框架构建
    3.2 主要磷流梳理及核算模型构建
        3.2.1 大气(N_1)
        3.2.2 非耕地(N_2)
        3.2.3 内陆水体(N_3)
        3.2.4 海洋(N_4)
        3.2.5 磷矿采选(N_5)
        3.2.6 磷化工生产(N_6)
        3.2.7 农业种植(N_7)
        3.2.8 畜禽养殖(N_8)
        3.2.9 水产养殖(N_9)
        3.2.10 农产品加工(N_10)
        3.2.11 居民消费(N_11)
        3.2.12 废水处理(N_12)
        3.2.13 固废处置(N_13)
    3.3 中国磷循环测算系统边界与数据来源
        3.3.1 时空范畴
        3.3.2 活动水平数据来源
        3.3.3 涉磷参数来源
    3.4 中国磷循环全景分析模型的优势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近四个世纪磷循环格局演变分析
    4.1 中国磷资源开发与利用
    4.2 中国磷进出口贸易平衡
    4.3 中国农业-畜禽-人类食物链特征
    4.4 中国含磷废物及其环境排放
        4.4.1 土壤磷库存变化
        4.4.2 向水体磷排放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磷循环测算结果的准确性验证
    5.1 磷流交叉检查
    5.2 自然磷流对比
        5.2.1 大气沉降
        5.2.2 风蚀
        5.2.3 入海径流
        5.2.4 海洋飞沫
    5.3 人为磷流对比
    5.4 未考虑磷流总结
        5.4.1 燃烧
        5.4.2 生物气溶胶颗粒
        5.4.3 火山爆发
        5.4.4 磷化氢
    5.5 不确定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磷循环的富营养化潜势评估
    6.1 人类活动向水体磷排放的空间格局刻画
        6.1.1 空间分配方法原理
        6.1.2 空间分配因子数据来源
    6.2 富营养化潜势空间化评估方法
        6.2.1 环境归趋因子
        6.2.2 生态损害因子
    6.3 中国2012年向水体磷排放格局
    6.4 中国2012年富营养化潜势图谱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球背景下的中国磷资源可获得性
    7.1 全球磷资源贸易与供需分析模型构建
    7.2 数据来源与处理
        7.2.1 数据来源
        7.2.2 国家分类
    7.3 全球背景下的中国磷贸易格局
    7.4 全球背景下的中国磷资源可获得性格局
    7.5 磷资源可获得性的公平性评价
        7.5.1 公平性分析方法简介
        7.5.2 磷资源可获得性的公平性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磷循环测算的编程代码
    1.1 基础数据准备过程
    1.2 底层磷流运算代码
    1.3 磷流结果整合代码
    1.4 磷流运算执行命令
    1.5 蒙特卡罗模拟代码
附件2: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5)夏季松花湖特定区域水质pH值变化原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中国水资源现状
    1.2 松花湖概况及治理现状
    1.3 水源地保护的相关法规
    1.4 pH 值的测量方法
    1.5 pH 值变化的影响因素及检测方法
        1.5.1 藻类
        1.5.2 溶解氧
        1.5.3 温度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水质监测及 pH 值变化规律
    2.1 监测点及监测方法
    2.2 测量仪器设备
    2.3 松花湖水表层 pH 值日变化规律
    2.4 不同深度 pH 值变化的规律
第3章 艾林断面 pH 值变化原因分析
    3.1 温度对 pH 值影响
        3.1.1 表层水水温、pH 值变化规律
        3.1.2 不同深度温度、pH 值变化规律
    3.2 溶解氧对 pH 值影响
        3.2.1 表层水溶解氧与 pH 值的变化规律
        3.2.2 不同深度溶解氧与 pH 值变化规律
    3.3 藻类对 pH 值影响
        3.3.1 表层水藻类、pH 值变化规律
        3.3.2 不同深度藻类对 pH 值的影响
    3.4 原因分析
第4章 治理措施
    4.1 富营养化的成因及危害
    4.2 富营养化防治措施
        4.2.1 控制外源营养物质输入
        4.2.2 减少内源营养物质负荷
    4.3 水体富营养化典型案例
        4.3.1 太湖富营养化控制
        4.3.2 滇池富营养化控制
    4.4 松花湖富营养化防治措施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松花湖春季水质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1.2 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理化指标分析
    2.2 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2.3 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特征及水质分析
3 结语

(7)松花湖水质及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调查方法
    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1.2 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
2 结果与讨论
    2.1 水质状况
        2.1.1 水质主要指标状况分析
        2.1.2 水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TLI) 评价
    2.2 浮游动物群落特征
        2.2.1 浮游动物种类组成
        2.2.2 浮游动物优势种
        2.2.3 浮游动物密度与生物量
        2.2.4 浮游动物多样性
3 结论

(8)东北典型湖库浮游植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淡水浮游植物生态概述
        1.1.1 浮游植物的概念
        1.1.2 浮游植物的多样性
        1.1.3 浮游植物的多样性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1.2 浮游植物多样性研究的方法学
        1.2.1 基于浮游植物形态学的鉴定方法
        1.2.2 基于浮游植物生物化学的鉴定方法
        1.2.3 基于浮游植物光谱学的鉴定方法
        1.2.4 基于浮游植物分子生物学的鉴定方法
        1.2.5 DGGE技术及其应用
    1.3 东北典型湖库的特点
        1.3.1 我国湖泊分区和东北平原-山地湖区简介
        1.3.2 本研究所涉及的东北典型湖库及其浮游植物群落简介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及样点的设置
    2.2 常规水环境指标的测定
    2.3 浮游植物形态鉴定采样和样品处理
    2.4 样品基因组DNA提取
    2.5 PCR扩增
    2.6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
    2.7 数据分析
        2.7.1 东北典型湖库富营养化指数评价
        2.7.2 浮游植物丰度值计算
        2.7.3 DGGE电泳图谱分析
        2.7.4 水样中微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东北典型湖库常规水环境指标的测定
        3.1.1 红旗水库
        3.1.2 西泉眼水库
        3.1.3 兴凯湖
        3.1.4 连环湖
        3.1.5 桃山水库
        3.1.6 镜泊湖
        3.1.7 松花湖
    3.2 东北典型湖库营养化水平评价
    3.3 东北典型湖库浮游植物形态学鉴定
        3.3.1 红旗水库
        3.3.2 西泉眼水库
        3.3.3 兴凯湖
        3.3.4 连环湖
        3.3.5 桃山水库
        3.3.6 镜泊湖
        3.3.7 松花湖
        3.3.8 各湖库之间的比较
    3.4 真核浮游植物基因组DNA提取和PCR扩增结果
        3.4.1 水样DNA提取
        3.4.2 PCR扩增
    3.5 东北典型湖库真核浮游植物的PCR-DGGE分析
        3.5.1 五个浅水湖库春夏秋三季真核浮游植物DGGE分析
        3.5.2 两个深水湖库真核浮游植物DGGE分析
        3.5.3 冬季样品真核浮游植物DGGE分析
    3.6 东北典型湖库真核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6.1 五个浅水湖库真核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6.2 两个深水湖真核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浮游植物多样性研究的方法
    4.2 东北典型湖库的生态环境
    4.3 东北典型湖库浮游植物时空演替规律
    4.4 东北典型湖库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有关松花湖富营养化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松花湖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1.1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危害
    1.2 松花湖富营养化指数变化情况
    1.3 松花湖富营养化研究现状
2 松花湖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探讨
    2.1 从水环境质量分析, 入湖污染得到初步控制
    2.2 松花湖水体不适合水生生物暴发性增殖
        2.2.1 温度
        2.2.2 水流流态
        2.2.3 变温层影响
3 结 论

(10)我国若干湖泊磷转化率的区域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
    1.2 湖泊水生态环境参数历史数据来源和现场调查
        1.2.1 历史数据来源
        1.2.2 相关湖泊水生态环境的现场调查
    1.3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湖泊的富营养化现状
    2.2 我国若干湖泊磷转化率特征
        2.2.1 模型推导的边界条件
        2.2.2 TP与叶绿素a之间的磷转化率模型
    2.3 湖泊磷最大转化率的区域差异性
3 结论

四、松花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地区湖库总悬浮物遥感反演及时空动态研究[D]. 杜云霞.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1(02)
  • [2]我国典型湖泊磷浓度对水体指标及蓝藻水华爆发趋势的潜在影响——基于Meta分析[J]. 王金航,李京霖,江德霜,武会会,王曙光,林爱军.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2)
  • [3]云南抚仙湖沉积物中有机碳埋藏及来源与影响因素分析[D]. 赖珊.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4]中国磷循环格局演变及其资源与环境效应[D]. 刘欣. 南京大学, 2017(06)
  • [5]夏季松花湖特定区域水质pH值变化原因的分析[D]. 王龄松. 吉林大学, 2015(10)
  • [6]松花湖春季水质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研究[J]. 邹继颖,刘辉.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4(06)
  • [7]松花湖水质及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J]. 邹继颖,刘辉. 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 2014(01)
  • [8]东北典型湖库浮游植物多样性研究[D]. 李强. 东北农业大学, 2013(05)
  • [9]有关松花湖富营养化问题的探讨[J]. 孙义利,孙瑶. 三峡环境与生态, 2013(04)
  • [10]我国若干湖泊磷转化率的区域差异性研究[J]. 揣小明,杨柳燕,陈小锋,胡志新,刘涛. 中国环境科学, 2012(11)

标签:;  ;  ;  ;  ;  

松花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