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堂音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及其验证

厅堂音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及其验证

一、厅堂音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及其校验(论文文献综述)

贾怡红[1](2020)在《城市声景观保护模型与保护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声环境是城市品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建立绿色城市和生态城市不可忽视的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声环境日益恶化,噪声问题不断暴露,很多美好的声音正在改变或消失。如何拯救具有城市特点和时代特征的声音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期望提出城市整体尺度上的声景观保护模型,为城市声景观保护提供理论基础。本论文以天津为研究蓝本,首先通过社会调查确定了城市中值得保护的声景观的具体内容和范围,在此基础上选择典型的声景观进行声漫步活动,查明了值得保护的声景观的感知维度。其次,通过焦点团体访谈提取了声景观的价值特征,并进行了实验室研究量化了各项价值特征的权重。再次,通过实验室研究法查明了声景观品质的指代性指标。随后,利用这些指代性指标构建了监测模型对声景观的品质进行监控。最后,分析了如何将研究结果应用于城市空间环境的优化和声景观保护工作中。通过上述研究工作,主要取得了以下结果:(1)居民推荐的值得保护的声景观分布在城市各个区域中,其中最主要的分布地点是公园和历史街区;居民主要从放松感、活力度、代表性、强度和丰富性五个维度对这些值得保护的声景观进行感知。(2)值得保护的声景观具有五项价值特征,分别为生态价值、情绪价值、特色价值、使用价值以及情感价值。将它们依据权重大小排序,依次为:生态价值、情绪价值、特色价值、使用价值以及情感价值。(3)声景观品质的指代性指标共包含13个,涉及声源特点、声音的时域特性、频域特性以及强度四个方面。(4)利用上述13个指标,构建CART决策树模型对声景观品质进行评价和监测,模型准确率可达到65%左右。(5)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城市声景观保护工作的目标以及重点保护区域的空间优化策略。综上,本论文建立了一个动态的城市声景观保护模型,以期能够推动声景观保护相关研究的深入,并对城市环境的改善以及城市形象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赵晨凯,刘瑞灵,姜天宇,唐笑涵,杨彪[2](2020)在《引入参照基准的使用后评价方法及其在照明改造工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使用后评价(POE)作为国际上较为成熟的建筑评价技术,在我国照明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应用和普及程度不足。照明改造工程在建筑工程类型中具有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更适合开展POE。本文提出了适用于照明改造工程的"引入参照基准的使用后评价方法"(POE-R),并以某校园照明改造工程为实际案例,分别在改造前后对目标建筑和参照基准建筑进行了照明参数的实地测量和使用者的POE-R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该照明改造工程显着提升了光环境质量,POE-R可以消除干扰变量的影响,提高POE的外部有效性和整体评价效力。

白鹏真[3](2018)在《基于PDCA的使用后评估(POE)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建设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伴随着建筑设计质量不高,建筑资源浪费,经济亏损严重等一系列“建筑短命”的负面现象,究其根本,该现象反映的是国内建筑设计偏离实用、理性的根源性问题。回顾项目建设的全过程,造成“建筑短命”的原因有甲方决策失误、建筑师能力不足、建筑执行失效及任务书制定不合理等多种情况。本文着重从任务书不合理导致建筑功能不合理、运营不佳等建筑设计失效而带来“建筑短命”现象,针对任务书不合理的问题及问题的关键进行分析,现行的任务书只能满足粗放式建筑发展的要求,已经不能适应精细化建筑发展的设计的需求,并且存在任务书考虑不全面缺乏经济运营,指标体系不准确出现数据老化及规范化程度不高表述不清晰等一系列的问题。并且任务书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价方法对其进行反馈修正。研究者从职业建筑师的角度出发,考虑到任务书的编制本身就隶属于职业建筑师的工作范畴;其次,注重借鉴近年来以庄惟敏等研究学者提出的“前策划-后评估”的闭环系统的观点;针对上述由于任务书不合理造成的建筑设计失效,建筑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及精细化设计对任务书全面性、准确性、清晰性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亟待需要科学化、系统化、综合化的评价方法的提出,由此在“前策划-后评估”闭环下,提出任务书不合理的问题的解决方向就是“使用后评估(POE)”的研究;本文对“使用后评估”的研究旨在现阶段POE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针对任务书进行评价的一种POE工作法即P-POE工作法;其原理旨在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通过运用P-POE工作法对建成建筑设计作品的全方位评价,以实现对建筑设计任务书有效性的评判及反馈修正,得到新的任务书;其中,本文对POE的研究基于对国内外POE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总结,对POE研究的几个代表性团队的研究成果、研究观点、研究方法等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借鉴思考,明确本文POE的研究观点及研究思路;同时针对POE多学科交叉的属性及发展需求,强调相关学科借鉴对P-POE工作法的理论研究的必要性,侧重从管理学科-PDCA循环理论、统计学科-数据分析理论及工程学科-循证设计理论等对P-POE工作法的工作程序、数据指标、方法工具及支撑体系等进行启发研究,以形成并提出本文研究的P-POE工作法。其中PDCA循环理论对P-POE工作法的工作程序的启发是P-POE工作法创新的关键所在。本文针对P-POE工作法从定义、主客体、特点及研究角度、研究目标及成果、工作原则及P-POE工作程序等方面进行综合化、系统化的梳理,明确提出了针对建筑设计任务书进行评价的P-POE工作方法,换言之,P-POE工作法是解决任务书问题的有效策略;并通过实证研究对P-POE工作法的实践操作进行论证及完善。总体而言,本文研究提出的P-POE工作方法基于目标明确性原则、信息全面性原则、工具有效性原则、数据动态性原则,遵循系统性的工作程序及运用科学性的方法工具对建成建筑的实际效果与任务书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以检核任务书的落实度,对任务书有效性进行评价,并针对任务书全面性、准确性、清晰性三方面问题进行查找与分析,提出相关改进建议,得到新的任务书。本文研究的成果主要建立了以任务书为评价目标的POE工作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得到新的任务书,以期对以后指导建筑设计的任务书的编制提供客观依据及设计导则。

刘筱青[4](2017)在《基于居民感知的绿色住区使用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绿色住区是绿色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与住区设计的结合。它不仅强调建筑节能,更强调要从居民的感知出发,关注人的需求,为居民提供内涵丰富的绿色生活。近年来,各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侧重于关注建筑物性能表现,采用严格的定量方法进行评定,忽略了对使用者的关注,缺乏基于使用者感知的主观评价。因此,从人性化角度出发,在居民感知的基础上对绿色住区进行使用后评价非常必要。其反馈信息可以帮助专业人员了解绿色住区建成后的使用情况、不足之处以及居民满意度等。从而,为打造以人为本的宜居绿色住区提供参考。从居民感知的角度出发,按照理论研究—基础研究一实例研究的步骤,构建使用后评价体系。运用社会学方法收集相关资料、数理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从而对绿色住区进行综合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对国内外有关居民感知、使用后评价、居住区评价、绿色建筑评价的专着、期刊论文和学术论文进行整理归纳,为研究开展奠定理论基础。2、建立基于居民感知的绿色住区使用后评价体系。明确评价主客体、评价流程等研究关键点;选取适用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等评价方法;在国内外理论研究基础上,以《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相关条文为蓝本、居住区评价相关指标为参考,居民感知为依据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从而科学构建基于居民感知的绿色住区使用后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安全性、保健舒适性、便利性、可持续性4项一级指标、42项二级指标。采用使用者打分对一级指标定权、因子分析对二级指标定权。此外,设置绿色技术满意度指标项,对研究对象所采用独特的绿色技术进行居民满意度考量。3、选取长沙市绿色住区案例——保利·麓谷林语。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绿色住区使用后评价结论,包括定性与定量评价结论,并对建成项目进行反馈,为后续绿色住区项目设计提供建议。4、研究结论如下:从居民了解度、满意度、绿色技术反馈三个层面总结绿色住区评价结论。该住区居民对于绿色住区的理解停留在简单的绿化、景观层面,对其内涵了解程度低。对于住区的整体满意度较好,对保健舒适性、便利性、可持续性三方面的评价与整体满意度一致,但是对安全性的评价仅为“一般”。从对于绿色技术的反馈来看,居民对绿色技术关注度和满意度低,且更倾向于被动节能技术。最后,从绿色宣传、绿色住区设计、绿色技术、运营管理四个方面提出优化建议。

徐晓阳[5](2017)在《沈阳市中小学校普通教室使用后评价》文中提出基础教育作为个人终身教育的起点,是提高国民素质、造就优秀人才和实现科技强国的奠基工程。素质教育自1999年在我国推行以来,得到了广泛的普及。普及过程中,学校建筑的设计也随之优化、更新。学生及教师是学校普通教室的主要使用者。因此,在校园建设、更新过程中,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探寻中小学校普通教室中存在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利用POE的延展性,聚焦教学建筑中最为常见的普通教室。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评价研究对象。本文通过对沈阳市中小学校普通教室的调查研究,评价沈阳市6所中小学校的普通教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是否满足使用者的使用需求,探究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设计缺陷,总结出一些通用性的设计经验及原则,梳理反馈于沈阳市中小学校普通教室设计的日后实践,同时为国内普通中小学校的校园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第一章从沈阳市中小学校普通教室使用后评价的背景和意义入手,针对研究对象提出符合使用后评价流程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研究逻辑框架。第二章是沈阳市中小学校普通教室使用后评价前准备工作的汇总。对中小学校教室的相关规范、现有的教室形式以及使用后评价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详尽的剖析,为后文沈阳市中小学校普通教室使用后评价的研究提供基础。第三章介绍了沈阳市中小学校普通教室使用后评价的设计过程。根据沈阳市6所中小学校的先导性调研,提出沈阳市中小学校普通教室使用后评价的指标集、确定评价方法、构建评价模型。最终确定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策略,制定客观评价变量及主观评价问卷。第四章从评价的内容入手,分别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评价,得出评价结果。逐个分析6所学校8个普通教室,在使用后评价过程中体现出的问题,并探讨其形成原因。第五章在前文的基础上,总结沈阳市中小学校普通教室的实际情况,概括出沈阳市中小学校普通教室设计指引,并探索性的提出适应于沈阳市中小学校普通教室的改进策略。

马晓玉[6](2016)在《建筑智能声环境评价与控制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现代社会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对建筑环境的需求,“建筑智能环境”的概念应运而生。建筑智能声环境是建筑智能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本文研究建筑智能声环境的评价与控制方法,包括对建筑环境噪声和室内音质两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分析建筑声环境的影响因素,研究建筑声环境的评价要素和智能控制需求,建立建筑智能声环境的模糊综合评价体系,结合智能控制理论,研究建筑智能声环境的控制原理和方法,并设计控制器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具体研究内容为:首先,研究建筑声环境的评价要素和智能控制需求。通过对建筑环境噪声和音质评价要素的分析,根据国家颁布的噪声允许标准和音质相关规范,分别提出建筑环境噪声和室内音质的智能控制需求。其次,根据评价要素及指标,建立建筑智能声环境的模糊综合评价体系。以环境噪声的主要来源为依据,对环境噪声建立模糊综合评价体系,通过该评价体系不仅可实现对环境噪声总体是否达标的评价,还可判断噪声的主要来源,便于制定噪声控制策略,突破了以前对噪声评价的单一性;综合音质的评价要素,对室内音质同样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体系。最后,研究建筑智能声环境的控制原理及方法。根据建筑环境噪声的智能控制需求,研究其智能控制方法,以建筑设备空调风机产生的噪声为例,设计自适应BP神经网络控制器,验证智能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根据室内音质的智能控制需求,研究其智能控制方法,选取音质影响因素中的混响时间作为被控量,设计混响时间模糊控制器,验证智能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根据建筑声环境的智能控制需求,建立模糊综合评价体系,研究建筑智能声环境的控制原理和方法,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相关专业的教学,以及智能声控系统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刘宁宁[7](2014)在《车内噪声综合烦躁度主观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车辆声品质研究是近年来声学领域中一个新兴的课题。随着人民生活品质的日益提高和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人们除关注汽车的动力性、制动性、经济性等性能之外,更加注重其乘坐舒适性,车内噪声声品质是汽车乘坐舒适性的重要评价指标。汽车声品质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研究车内噪声的评价方法,建立一个舒适、良好、令消费者满意的车内声学环境,这也是未来汽车声学设计的发展方向。因此,开展车内噪声主观评价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声品质的主观评价方法主要有:排序法、等级评分法、成对比较法、语义细分法等,以及在其基础上提出的一些改进方法,如分组成对比较法和参考语义细分法等。本文根据汽车车内噪声测量标准和相关主观评价方法要求设计噪声采集方案,对平稳和非平稳车内噪声进行了数据采集、信号预处理,建立噪声样本数据库;设计开发了声品质主观评价软件,方便评价者进行主观评价,减少评价试验工作量;利用此软件,分别采用排序法、等级评分法、成对比较法和参考语义细分法对车内噪声进行了综合烦躁度主观评价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检验统计分析、客观参数相关分析以及各方法之间理论对比分析,认为参考语义细分法更适合车内噪声主观评价;采用参考语义细分法,本文对四款汽车车内噪声的综合烦躁度进行主观评价试验研究,基于主观评价试验结果和模糊综合算法,建立了综合烦躁度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可用于计算整车噪声综合烦躁度总值。研究结果表明,每种主观评价方法都有其各自的适用性;不同的车型有其自身的声品质特征;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适用于主观评价试验结果归一化处理。所提出的综合烦躁度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可直接用于车内噪声声品质分析,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陈向荣[8](2013)在《我国新建综合性剧场使用后评价及设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矛盾的统一体。科学与艺术构成了建筑这一矛盾统一体。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科学的发展给艺术的表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而艺术的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的进步。同时,二者又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关于建筑属于科学领域还是艺术领域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各种不同的建筑思想、建筑流派也体现着各自明显的科学倾向或艺术倾向。建筑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就是科学性和艺术性交替占据统治地位的过程。二者的这种争斗,反过来又促进了建筑本身的发展。就当今而言,自从上世纪末现代主义建筑逐渐衰落以后,建筑艺术性的倾向开始逐渐占据上风。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时,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建筑外形的塑造上,力图透过形体的复合、扭转、倾斜来表达当前流行建筑美学的思潮。剧场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和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这种艺术性的倾向则表现得更为明显。各种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的剧场外壳成为剧场设计的目标和主要内容。然而,剧场作为功能性建筑,其本质是为人的观演活动服务的。对于剧场的使用者——观众和演员的行为倾向和生理需求,是建筑师在进行剧场设计时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建筑的艺术性倾向,使建筑师更多地关注剧场建筑的外观,却忽略了其真正的使用者,导致剧场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使用者的需求。作为建筑学的一门新兴学科,建筑使用后评价以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出发,以环境行为学和环境心理学为基础,借助社会学、统计学的手段,探讨建筑在实际使用中的状态,从而得到符合现实需求的建筑设计建议及导则。本文的剧场使用后评价研究具有学科交叉化、综合化的特征,结合了主客观的各种因素和量化与质化的方法,借鉴了传统建筑学研究的方法内容和社会学客观评价的手段,使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剧场的种类很多,当前我国剧场建设的主流——综合性的大中型剧场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本文研究针对剧场观众和演员的主客观需求,试图发现剧场建设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归纳其缘由及改进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剧场建筑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模式和设计导则。概括而言,本文对我国新建综合性剧场的使用后评价及设计理论的研究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研究框架和方法的确定。首先阐述了课题研究的缘由、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分析了研究所涉及的关键学科的理论体系及特点,从而确定研究的方法、取向和技术路线,明确研究的范围、策略及意义。在此基础上完成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确定使用后评价的主客体、评价方法、评价旨趣等等。第二部分是综合性评价,侧重于探索观众和演员对剧场环境的认知方式。研究包括满意度评价和舒适性评价两部分,兼顾考察使用者对剧场建筑的各种显性、隐性需求。第三部分是焦点性评价,充分考虑剧场建筑的空间使用频率和重要性,分别以休息厅空间、后台空间的使用方式评价和观众厅的主观倾向评价为旨趣,探讨了我国新建综合性剧场建筑设计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得到普适性的评价结论。第四部分是归纳总结部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对综合性评价结论的总结,提出了我国新建综合性剧场建筑的评价指标集;第二是根据调研中所发现的问题及其成因、解决方式的探索,提出了适应当前剧场运营和观演活动的剧场空间设计模式语言;第三是把研究的成果条文化、系统化、清晰化,提出剧场建筑设计建议与导向性准则。本文以使用后评价方法为理论基础,以剧场使用者的主观感受和环境体验为依据,多学科、多视角、多层次地较为全面地探讨了我国新建综合性剧场建筑的评价指标因子集、设计模式语言和导则。这是对我国较为贫乏的剧场建筑设计理论的有效补充和扩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王明玉[9](2012)在《中式餐厅室内声环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以及建筑技术科学领域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重视使建筑声学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实践领域,室内声环境的研究也从最初的音乐厅、剧院、体育馆等观演建筑逐渐走向教育、住宅、办公类建筑以及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餐饮服务类建筑。餐厅建筑内就餐区域的噪声污染不仅对就餐的客人产生不良的影响,还对身处其中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情绪有较大影响。城市化进程使得餐饮类建筑快速发展,然而良莠不齐的室内环境及服务水平使得噪声污染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解餐厅建筑室内声环境的构成特性和对就餐者及服务人员的影响程度,本文从分析餐厅建筑室内噪声构成特性出发。在实地测量的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和模糊数学分析法重点研究中式餐厅室内声环境的污染现状。根据调查测量结果发现其声环境变化的四个阶段,着重对第四阶段就餐高峰期的室内声环境进行分析处理。对数据的分析,本文采用模糊数学中的综合评价法确定受访者对中式餐厅室内声环境的综合评价结果,因为在客观世界中,很多现象都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用模糊数的计算法目的是把受访者主观上对餐厅室内声环境不同感受的百分比通过计算量化为对餐厅声环境的评价现状,根据调查分析和计算,最后得出受访者对中式餐厅室内声环境的评价结果。最后根据综合评价研究结果,从餐厅建筑的规划选址、建筑设计、室内布局、内部流线设计、室内装修等方面提出改进餐厅建筑室内声环境的方法和意见,为创造良好的就餐环境以及为我国餐厅类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张艳玲[10](2011)在《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文化村镇存在于我国广大地区,由于地域差异,这些村镇各具特色。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较完整地传承了我国不同时代的空间组织技术、建筑科技、建材技术、结构技术、朴素的生态观念、民俗文化和传统审美情趣。因此,历史文化村镇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当前,由于历史文化村镇遭到严重的破坏,迫切需要一套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技术,对其进行保护。历史文化村镇的评价体系是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技术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历史文化村镇综合价值的评价工具,因此,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笔者系统地考察了珠三角地区和梅州市大埔县的历史文化村镇,并对其保存现状和保护措施进行了研究,了解当地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经验、公众参与的现状,分析历史文化村镇的价值构成因素,运用统计学、评价方法学、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建立历史文化村镇的评价体系。本文重点论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总结现有的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分析现有的评价体系中评价因素的提取和评价方法;在现有研究和考察的基础上,本研究运用了先进的量化评价的方法;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采用专家调查法,提取历史文化村镇的评价因素集。(2)首次把历史文化村镇的评价体系一分为二:根据评价因素的特征和操作方法的不同,评价体系分成客观评价体系和主观评价体系。(3)案例研究:以珠三角地区和梅州市大埔县的历史文化村镇为例,对这些历史村镇的历史建筑、特色街巷、人文景观、历史沿袭、民俗风情、保护措施、公众参与、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旅游发展现状等进行分析;并对这些历史村镇进行综合价值的评价,等级划分以及分类保护。(4)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的自动化研究:本研究开发了“历史文化村镇专家评价系统”软件,省去进行主观模糊综合评价复杂的计算,使评价专家只需输入各个因素的评分,便可由软件计算出最后评分。本研究从时代的角度,通过对全国的历史文化村镇的考察,重新审视它们的价值构成,引进前沿的评价方法,重新构建历史文化村镇的评价体系;选取珠三角地区和梅州市大埔县的历史村镇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它们进行综合评价,划分等级和分类保护,这些对于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厅堂音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及其校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厅堂音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及其校验(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声景观保护模型与保护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品质导向的城市环境建设需求
        1.1.2 城市声环境质量改善需求
        1.1.3 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需求
        1.1.4 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实践意义
        1.2.3 理论意义
    1.3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3.1 声景观由来与发展
        1.3.2 事物价值理论
        1.3.3 感知觉与审美理论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存在问题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创新点
        1.5.4 研究框架
第2章 值得保护的城市声景观内容及其感知维度
    2.1 社会调查方案设计
        2.1.1 社会调查问卷设计
        2.1.2 社会调查样本容量确定
        2.1.3 调查地点及受访者信息
    2.2 社会调查结果
        2.2.1 居民对声景观保护工作的态度
        2.2.2 值得保护声景观类型
        2.2.3 值得保护声景观分布地点
    2.3 声漫步活动设计
    2.4 声漫步活动结果
        2.4.1 值得保护声景观感知维度
        2.4.2 基于感知特点的声景观分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值得保护的城市声景观价值特征及其权重
    3.1 焦点团体访谈设计
        3.1.1 焦点团体访谈介绍
        3.1.2 访谈流程设计
    3.2 访谈结果
        3.2.1 关注程度
        3.2.2 声景观保护价值
        3.2.3 声景观期望
    3.3 实验设计
        3.3.1 实验素材制作
        3.3.2 实验流程设计
    3.4 实验结果
        3.4.1 价值特征评价结果
        3.4.2 保护重要性评价结果
        3.4.3 价值特征权重计算
    3.5 价值特征的影响因素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值得保护的城市声景观品质指代指标
    4.1 实验设计
        4.1.1 实验素材制作
        4.1.2 实验流程设计
    4.2 干扰声对值得保护声景观品质的影响
        4.2.1 交通声对声景观品质的影响
        4.2.2 人群声对声景观品质的影响
        4.2.3 交通声和人群声对声景观品质影响的对比
    4.3 指代性指标筛选原则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值得保护的城市声景观品质监测模型
    5.1 决策树算法概述
    5.2 声景观品质决策树构建
        5.2.1 十一分类监测模型分析
        5.2.2 三分类决策树模型分析
    5.3 声景观品质指代性指标组合范围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声景观保护方法
    6.1 基于声景观期待的保护目标
        6.1.1 丰富性要求
        6.1.2 寂静感要求
        6.1.3 独特性要求
        6.1.4 和谐性要求
    6.2 声景观保护视角下城市空间优化
        6.2.1 土地利用层面的空间优化策略
        6.2.2 城市重点保护区域保护方法
    6.3 城市声景观保护工作流程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城市声景观保护内容调查问卷
附录B 声景观感知结构问卷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引入参照基准的使用后评价方法及其在照明改造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引入参照基准的使用后评价方法
2 某大学照明改造项目案例
    2.1 项目背景介绍
    2.2 数据收集
        1)实地测量。
        2)问卷调查。
3 结果与分析
    3.1 光环境的客观测量
    3.2 使用者的主观评价
    3.3 案例讨论与结论
4 结论与展望

(3)基于PDCA的使用后评估(POE)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背景
        1.1.2 问题
        1.1.3 问题的关键
        1.1.4 问题的解决方向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内容及相关概念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内容
        1.3.3 相关概念
    1.4 国内外研究概述
        1.4.1 国外研究概述
        1.4.2 国内研究概述
        1.4.3 小结
    1.5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难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使用后评估(POE)的基础研究
    2.1 使用后评估(POE)的必要性—精细化设计对任务书的要求
        2.1.1 精细化设计对任务书全面性的要求
        2.1.2 精细化设计对任务书准确性的要求
        2.1.3 精细化设计对任务书清晰性的要求
        2.1.4 精细化设计要求通过POE对任务书进行评判
    2.2 使用后评估(POE)的基本概述
        2.2.1 缘起与发展
        2.2.2 定义与作用
        2.2.3 特点与原则
        2.2.4 建筑策划、POE、建筑性能评估的关系与区别
    2.3 使用后评估(POE)的代表性研究
        2.3.1 以W·佩纳和W·普莱塞为代表的研究
        2.3.2 以吴硕贤团队为代表的研究
        2.3.3 以庄惟敏团队为代表的研究
        2.3.4 其他代表性团队的研究
        2.3.5 小结
    2.4 本章小结
3 P-POE工作法的理论研究
    3.1 相关学科的借鉴对P-POE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3.1.1 POE具有交叉学科的属性
        3.1.2 POE研究发展的需求
        3.1.3 P-POE理论研究涉及的相关学科
    3.2 管理学科—PDCA循环对P-POE理论研究的启发
        3.2.1 PDCA循环的基本概述
        3.2.2 PDCA循环对P-POE工作程序的启发
        3.2.3 PDCA循环对P-POE实施组织的启发
    3.3 统计学科—数据分析对P-POE理论研究的启发
        3.3.1 数据分析的基本概述
        3.3.2 数据分析对P-POE数据处理的启发
        3.3.3 数据分析对P-POE运用工具的启发
        3.3.4 数据分析对P-POE支撑体系的启发
    3.4 工程学科—循证设计对P-POE理论研究的启发
        3.4.1 循证设计的基本概述
        3.4.2 循证设计对P-POE主观评价的启发
        3.4.3 循证设计对P-POE闭环系统的启发
    3.5 本章小结
4 P-POE工作法的方法研究—基于PDCA理论的使用后评估(POE)方法探索
    4.1 P-POE的基本概述
        4.1.1 P-POE的定义
        4.1.2 P-POE的主客体
        4.1.3 P-POE的特点
        4.1.4 P-POE的研究角度
    4.2 P-POE的工作目标及成果
        4.2.1 工作目标
        4.2.2 工作成果
    4.3 P-POE的工作原则
        4.3.1 目标明确性原则
        4.3.2 信息全面性原则
        4.3.3 工具有效性原则
        4.3.4 数据动态性原则
    4.4 P-POE的工作程序
        4.4.1 计划阶段
        4.4.2 实施阶段
        4.4.3 检查阶段
        4.4.4 运用阶段
        4.4.5 工作要点
    4.5 本章小结
5 P-POE工作法的实证研究-以重庆大学B区5号学生宿舍为例
    5.1 工作概况
        5.1.1 P-POE评价目的
        5.1.2 POE评价对象的选择
        5.1.3 5舍的基本概况
    5.2 计划阶段
        5.2.1 概括调研
        5.2.2 明确目标
        5.2.3 制定计划
    5.3 实施阶段
        5.3.1 培训调研人员
        5.3.2 执行具体计划
    5.4 检查阶段
        5.4.1 检查数据采集的有效性
        5.4.2 检查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5.5 运用阶段
        5.5.1 评价原任务书的有效性
        5.5.2 分析原任务书的问题
        5.5.3 提出任务书的改进建议
    5.6 本章小结
6 结语与展望
    6.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论文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6.2.1 论文研究的不足
        6.2.2 论文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使用后评估(POE)的相关概念
    C.重庆大学B区5号学生宿舍基本调研问卷
        C.15舍满意度调查
        C.25舍功能配置调查
    D.重庆大学B区5号学生宿舍层次分析法(AHP)调研问卷
        D.15舍功能配置(AHP)调查
        D.25舍功能配置(AHP)调查结果

(4)基于居民感知的绿色住区使用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感知
        1.2.2 绿色住区
        1.2.3 使用后评价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研究与实践综述
    2.1 使用后评价研究综述
        2.1.1 国外使用后评价研究
        2.1.2 国内使用后评价研究
        2.1.3 使用后评价方法研究
    2.2 居住区评价理论综述
        2.2.1 国外居住区评价研究
        2.2.2 国内居住区评价研究
    2.3 绿色建筑评价研究综述
        2.3.1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研究
        2.3.2 国内绿色建筑评价研究
    2.4 国内研究现状问题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居民感知的绿色住区使用后评价体系建立
    3.1 基于居民感知的绿色住区使用后评价技术关键
        3.1.1 明确评价主客体
        3.1.2 组织评价流程
    3.2 基于居民感知的绿色住区使用后评价方法选取
        3.2.1 信息与数据收集方法
        3.2.2 资料与数据分析方法
    3.3 基于居民感知的绿色住区使用后评价指标构建
        3.3.1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3.3.2 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
        3.3.3 指标体系内容
        3.3.4 绿色住区使用后评价指标定权
    3.4 评价等级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例研究
    4.1 湖南省绿色建筑发展概况
    4.2 保利·麓谷林语现状概况
        4.2.1 住区概况
        4.2.2 主要绿色技术
        4.2.3 实地调研
    4.3 调研数据分析
        4.3.1 问卷分析
        4.3.2 居民访谈汇总
        4.3.3 模糊综合评价
    4.4 综合评价结论及优化建议
        4.4.1 居民对于绿色住区的了解程度
        4.4.2 居民对于绿色住区的满意度评价
        4.4.3 居民对于绿色技术的反馈
        4.4.4 绿色住区建设优化建议
    4.5 本章小结
结论
    1、本文的研究结论
    2、论文的创新之处
    3、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基于居民感知的绿色住区使用后评价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B 基于居民感知的绿色住区使用后评价研究访谈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
附录E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实践项目
致谢

(5)沈阳市中小学校普通教室使用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目的
        1.2.1 主要概念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目的
    1.3 创新点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沈阳市中小学校普通教室使用后评价前期准备
    2.1 评价前期准备概述
        2.1.1 前期准备的内容
        2.1.2 前期准备的目的
    2.2 中小学校普通教室的相关规范
        2.2.1 安全疏散与规模
        2.2.2 教室设施及设备
        2.2.3 物理环境与指标
    2.3 中小学校普通教室的功能与形式
        2.3.1 普通教室的组合方式
        2.3.2 普通教室的平面形式
        2.3.3 普通教室的功能分区
        2.3.4 普通教室的布置模式
    2.4 使用后评价相关理论概述
        2.4.1 使用后评价及其相关概念
        2.4.2 使用后评价发展历程
        2.4.3 使用后评价代表性理论
        2.4.4 使用后评价类型
        2.4.5 使用后评价层次
        2.4.6 使用后评价旨趣
        2.4.7 使用后评价类别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沈阳市中小学校普通教室使用后评价过程
    3.1 评价过程概述
        3.1.1 评价客体与主体
        3.1.2 样本的抽样原则
        3.1.3 评价旨趣和内容
        3.1.4 评价类别和层次
        3.1.5 实施计划与框架
    3.2 评价客体分析
        3.2.1 评价样本的选择
        3.2.2 样本一(文化路小学南侧教学楼五年8班)
        3.2.3 样本二(文化路小学北侧教学楼四年5班)
        3.2.4 样本三(文艺二校东侧教学楼三年15班)
        3.2.5 样本四(文艺二校西侧教学楼四年2班)
        3.2.6 样本五(光明中学教学楼八年5班)
        3.2.7 样本六(四十三中学教学楼 二年17班)
        3.2.8 样本七(敬业中学教学楼 初二4班)
        3.2.9 样本八(二十四中学教学楼 高二4班)
    3.3 评价主体分析
        3.3.1 评价主体概况
        3.3.2 自由访谈记录
    3.4 客观评价体系
        3.4.1 测量变量的确定
        3.4.2 测量仪器布置
    3.5 主观评价体系
        3.5.1 主观评价指标集
        3.5.2 主观评价模型
        3.5.3 调查问卷设计
        3.5.4 问卷量化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沈阳市中小学校普通教室使用后评价结果及其分析
    4.1 沈阳市中小学校普通教室客观评价结果
        4.1.1 面积与功能
        4.1.2 安全与疏散
        4.1.3 室内空气质量
        4.1.4 光环境
        4.1.5 声环境
        4.1.6 热环境
    4.2 沈阳市中小学校普通教室主观评价结果
        4.2.1 空间尺度主观评价结果
        4.2.2 设备设施主观评价结果
        4.2.3 物理环境主观评价结果
        4.2.4 心理感受主观评价结果
    4.3 沈阳市中小学校普通教室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4.3.1 客观评价结果分析
        4.3.2 主观评价结果分析
        4.3.3 主、客观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共性问题
        5.1.2 个性问题
    5.2 建议
        5.2.1 亟待解决问题的建议
        5.2.2 逐步改进问题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建筑智能声环境评价与控制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来源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噪声的研究现状
        1.2.2 音质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建筑声环境的评价要素及智能控制需求
    2.1 建筑声环境的声学原理
    2.2 建筑声环境的评价要素及指标
        2.2.1 噪声的评价要素及指标
        2.2.2 音质的评价要素及指标
    2.3 建筑声环境的智能控制需求
        2.3.1 噪声的智能控制需求
        2.3.2 音质的智能控制需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智能声环境的检测和评价方法
    3.1 建筑智能声环境的检测
        3.1.1 建筑环境噪声的检测
        3.1.2 室内音质的检测
    3.2 建筑环境噪声质量的评价方法
        3.2.1 噪声污染指数法
        3.2.2 评分模式法
        3.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3.2.4 方法选取
    3.3 建筑声环境模糊综合评价
        3.3.1 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3.3.2 环境噪声的模糊综合评价体系
        3.3.3 室内音质的模糊综合评价体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自适应BP神经网络的噪声控制
    4.1 建筑环境噪声的智能控制原理
    4.2 建筑环境噪声智能控制方案
    4.3 BP神经网络与自适应滤波器算法选取
        4.3.1 BP神经网络
        4.3.2 自适应滤波器类别和算法的选取
    4.4 自适应BP神经网络噪声控制器设计
        4.4.1 自适应BP神经网络噪声控制原理
        4.4.2 BP神经网络模块设计
        4.4.3 自适应滤波器参数确定
        4.4.4 控制器Simulink仿真模型
        4.4.5 控制结果分析与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混响时间的音质模糊控制
    5.1 音质影响参数分析
    5.2 混响时间智能控制方案
    5.3 可调混响多功能厅房间模型的建立
        5.3.1 多功能厅房间模型的建立
        5.3.2 可调混响装置的选取
    5.4 混响时间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5.4.1 模糊控制器的组成
        5.4.2 混响时间模糊控制原理
        5.4.3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5.4.4 控制器Simulink仿真模型
        5.4.5 控制结果分析与评价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车内噪声综合烦躁度主观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声品质的定义
        1.2.2 国外声品质主观评价研究进展
        1.2.3 国内声品质主观评价研究进展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汽车车内噪声采集及声品质评价指标
    2.1 汽车车内噪声的组成
    2.2 汽车车内噪声的测量
        2.2.1 目标车辆
        2.2.2 实验条件
        2.2.3 汽车工况设置
        2.2.4 实验设备配置
        2.2.5 噪声信号的预处理及保存
    2.3 噪声声品质评价指标
        2.3.1 声品质客观参数
        2.3.2 声品质主观评价指标
第三章 声品质主观评价方法及软件设计
    3.1 声品质主观评价方法
        3.1.1 排序法
        3.1.2 等级评分法
        3.1.3 成对比较法
        3.1.4 语义细分法
    3.2 软件设计
        3.2.1 软件需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3.2.2 软件系统功能
        3.2.3 软件的开发
        3.2.4 软件的界面功能介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观评价方法试验对比分析
    4.1 试验设置
        4.1.1 主观评审团的组成
        4.1.2 试验地点与设备
        4.1.3 评价结果数据检验分析方法
    4.2 试验噪声样本的选择
        4.2.1 聚类分析方法
        4.2.2 客观参数聚类分析
        4.2.3 噪声样本聚类分析
    4.3 主观评价试验
        4.3.1 排序法试验
        4.3.2 等级评分法试验
        4.3.3 成对比较法试验
        4.3.4 参考语义细分法试验
    4.4 主观评价方法对比分析
        4.4.1 结果排序分析
        4.4.2 数据相关性分析
        4.4.3 综合对比分析
第五章 车内噪声综合烦躁度模糊综合评价
    5.1 模糊综合评价概述
        5.1.1 评价指标的确定
        5.1.2 模糊综合评价流程
    5.2 主观评价
        5.2.1 主观评价试验
        5.2.2 试验结果处理分析
    5.3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
        5.3.1 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5.3.2 综合值计算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8)我国新建综合性剧场使用后评价及设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的社会背景
        1.2.1 我国当前剧场建设的高潮期
        1.2.2 我国剧场运营状况
        1.2.3 我国艺术演出状况
        1.2.4 我国剧场的商业化趋势
    1.3 研究的学术背景
        1.3.1 剧场研究状况
        1.3.2 使用后评价的研究状况
    1.4 研究的相关学科、主要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相关学科
        1.4.2 主要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目的、范围及策略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范围
        1.5.3 研究内容
        1.5.4 研究策略
    1.6 研究的特色、意义、创新点及局限性
        1.6.1 研究特色
        1.6.2 研究意义
        1.6.3 研究的创新点
        1.6.4 研究的局限性
    1.7 几个主要概念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评价前期的准备
    2.1 概述
    2.2 前期研究的目的
    2.3 对评价客体的初步研究
        2.3.1 评价客体的范围
        2.3.2 对评价客体的现场初勘
        2.3.3 对评价客体的图纸分析
        2.3.4 评价客体类型的划分
        2.3.5 评价客体的选择
    2.4 对评价主体(使用者)的初步研究
        2.4.1 对剧场使用人群的现场访谈
        2.4.2 对使用者的问卷调查
        2.4.3 评价主体范围及抽样方法确定
    2.5 评价逻辑的建立
        2.5.1 研究思路的形成
        2.5.2 研究旨趣的提出
        2.5.3 对综合性评价的研究设计
        2.5.4 对焦点评价的研究设计
        2.5.5 评价方法的选择
        2.5.6 分析方法的选择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建综合性剧场的满意度评价
    3.1 满意度评价
        3.1.1 概念界定
        3.1.2 研究状况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内容
        3.2.3 研究方法
    3.3 研究假设的提出
        3.3.1 先导性研究
        3.3.2 研究假设
    3.4 第一步研究:以使用者群体(演员样本和观众样本)为控制变量的满意度研究
        3.4.1 评价对象背景信息
        3.4.2 问卷设计及数据采集
        3.4.3 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3.5 第二阶段的研究:以不同剧场为控制变量的满意度研究
        3.5.1 评价对象的背景信息
        3.5.2 问卷设计和数据采集
        3.5.3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3.6 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我国新建综合性剧场建筑满意度的层次权重评价分析
        3.6.1 建立层次结构
        3.6.2 重要性因素排序
        3.6.3 计算权重与综合得分
        3.6.4 综合得分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建综合性剧场建筑环境舒适性评价
    4.1 舒适性评价理论概述
        4.1.1 概念界定
        4.1.2 影响舒适性的因素
        4.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4.2 研究设计
        4.2.1 研究目的
        4.2.2 研究内容
        4.2.3 主要研究方法
    4.3 观众对广州大剧院、东莞玉兰大剧院的舒适性评价
        4.3.1 评价对象背景信息
        4.3.2 问卷设计和数据采集
        4.3.3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4.4 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我国新建综合性剧场建筑舒适性的层次权重评价分析
        4.4.1 建立层次结构
        4.4.2 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权重计算
        4.4.3 子准则层对准则层的权重计算
        4.4.4 子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总排序
        4.4.5 综合得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建综合性剧场休息厅空间和后台空间的使用方式研究
    5.1 使用方式评价
        5.1.1 基本概念
        5.1.2 理论定位
        5.1.3 国外空间行为研究概况
        5.1.4 国内空间行为研究概况
    5.2 研究设计
        5.2.1 研究对象
        5.2.2 研究目的
        5.2.3 研究内容
        5.2.4 研究方法
    5.3 剧场休息厅空间的使用方式研究
        5.3.1 观察研究
        5.3.2 访谈研究
    5.4 剧场后台空间的使用方式研究
        5.4.1 观察研究
        5.4.2 访谈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建综合性剧场观众厅空间的喜爱度评价
    6.1 喜爱度评价
    6.2 研究设计
        6.2.1 研究对象
        6.2.2 研究目的
        6.2.3 研究内容
        6.2.4 研究方法
    6.3 先导性研究
        6.3.1 文献资料
        6.3.2 开放式访谈
    6.4 现状调查
    6.5 喜爱倾向性调查分析结果及讨论
        6.5.1 问卷设计及数据采集
        6.5.2 问卷结果及分析研究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我国新建综合性剧场建筑空间模式与设计导则
    7.1 我国新建综合性剧场建筑综合评价指标模型
        7.1.1 一级评价指标
        7.1.2 二级评价指标
        7.1.3 评价因素权重计算
    7.2 我国新建综合性剧场建筑空间设计模式
        7.2.1 文献研究
        7.2.2 研究途径
        7.2.3 空间设计模式
    7.3 新建综合性剧场建筑设计导则
        7.3.1 文献研究
        7.3.2 本导则的特点
        7.3.3 总则
        7.3.4 平面布局建议
        7.3.5 关于使用者
        7.3.6 各主要空间的设计建议
        7.3.7 设施设备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D.学位论文
    J.学术论文期刊
    M.学术着作
    N.报纸文章
    Z.网络资料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 1.我国新建综合性剧场使用后评价先导性研究问卷
        1.1 我国新建综合性剧场使用后评价探索性研究问卷(一)
        1.2 我国新建综合性剧场使用后探索性研究问卷(二)
        1.3 我国新建综合性剧场使用后探索性研究问卷(三)
        1.4 我国新建综合性剧场观众厅及公共空间舒适度评价——影响因素先导性调查(观众问卷)
    附录 2 我国新建综合性剧场建筑使用后评价调查表(量化调查表)
        2.1 我国新建综合性剧场建筑满意度评价调查表(管理人员问卷)
        2.2 我国新建综合性剧场建筑满意度评价调查表(演员问卷)
        2.3 我国新建综合性剧场建筑满意度评价调查表(观众问卷)
        2.4 我国新建综合性剧场建筑舒适度评价调查表(观众问卷)
    附录 3. 新建综合性剧场建筑观众厅使用倾向调查表(观众问卷)
    附录 4 我国三个城市剧场艺术演出场次统计
        4.1 艺术表演场次(广州)(2011.1.20~2011.4.20)
        附录 4.2 艺术表演场次(佛山)(2011.1.20~2011.4.20)
        附录 4.3 艺术表演场次(深圳)(2011.1.20~2011.3.20)
    附录 5 四座剧场各 5 场演出的在线选座图记录(在演出前三天关闭时)和对剧场上座率的估算
    附录 6 作者调研的 8 个剧场信息
        6.1 湖南大剧院
        6.2 深圳保利剧院
        6.3 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世纪大讲堂
        6.4 乐山剧院
        6.5 东莞玉兰大剧院
        6.6 惠州文化艺术中心
        6.7 广州大剧院
        6.8 武汉琴台大剧院
致谢
附件

(9)中式餐厅室内声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国外室内声环境的发展现状
        1.1.2 我国室内声环境的发展及趋势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声环境是现代餐厅室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1.2.2 声环境对顾客的身心影响
        1.2.3 声环境对工作人员的身心影响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及结构框架
        1.3.1 论文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影响餐厅室内声环境的因素
    2.1 室内声学原理及餐厅声环境特性
        2.1.0 室内声学原理
        2.1.1 餐厅声环境特性
    2.2 噪声及噪声的危害
        2.2.1 噪声的危害
        2.2.2 噪声对正常生活的影响
    2.3 餐厅建筑室内声环境特性
        2.3.1 餐厅建筑室内声环境特性及其影响
    2.4 餐厅室内声环境影响因素
        2.4.1 中式餐厅室内声环境的影响因素
        2.4.2 中式餐厅室内声环境现状及原因
    2.5 声源的指向性和噪声干扰下语言的清晰度及各项计量指标
        2.5.1 评价指标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式餐厅室内声环境现状调查
    3.1 我国餐饮行业的发展与现状
    3.2 餐厅建筑室内声环境现状
        3.2.1 以中式连锁餐厅西安小贝壳为代表的单一开敞式矩形厅堂
        3.2.2 以百姓厨房为代表的组合式厅堂
        3.2.3 以竹园村小寨店为代表的火锅类餐厅建筑室内声环境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运用问卷调查方式对餐厅室内声环境的主观评价
    4.1 调查问卷设置及问题说明
        4.1.1 调查问卷设置
        4.1.2 调查问卷基础情况概述
    4.2 调查问卷结果及结果分析
        4.2.1 餐厅大堂问卷调查结果及结果分析
        4.2.2 问卷二餐厅包间调查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运用模糊数学原理综合评价餐厅室内声环境
    5.1 模糊数学原理
        5.1.1 模糊数学简介
        5.1.2 模糊综合评价
    5.2 运用模糊数学原理对西安中式餐厅室内声环境的综合评价
        5.2.1 对餐厅大堂声环境的综合评价
        5.2.2 对餐厅包间声环境的综合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式餐厅室内声环境设计方法及改进措施研究
    6.1 餐厅设计理念
    6.2 餐厅设计
    6.3 室内装修
    6.4 减弱外界噪声
    6.5 本章小结
论文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创新点
    1.5 相关的概念、定义
        1.5.1 历史文化村镇(Historic cultural towns and villages )
        1.5.2 历史文化街区(Historic cultural area)
        1.5.3 历史建筑(Historic Buildings )
        1.5.4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National Priority Cultural Relic Protection Sites)
        1.5.5 物质文化遗产(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1.5.6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1.5.7 系统评价学( Syatem evaluation )
        1.5.8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Fuzzy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1.5.9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
        1.5.10 语义差别法(Semantie Differential)
        1.5.11 历史建筑遗产的评价体系
    1.6 研究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有历史建筑遗产评价体系综述
    2.1 现有历史建筑遗产评价体系的概述
    2.2 浅析现有历史建筑遗产评价体系评价因子的组成
        2.2.1 现有历史文化名城评价体系评价因子的构成
        2.2.2 现有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评价因子的构成
        2.2.3 现有历史地段评价体系评价因子的构成
        2.2.4 现有单个历史建筑遗产评价体系评价因子的构成
        2.2.5 现有的历史建筑遗产选择评价因子的发展趋势
    2.3 现有的历史建筑遗产评价体系的方法
        2.3.1 评价因子的选择
        2.3.2 确定权重的方法
        2.3.3 评价原理
    2.4 历史建筑遗产评价体系应进一步完善的内容
        2.4.1 评价因子应进一步完善的内容
        2.4.2 评价方法的优化
        2.4.3 指标量化应加深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本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的建构
    3.1 确定本评价体系的评价因素集
        3.1.1 预设评价因素集
        3.1.2 确定评价因素集
    3.2 本评价体系的评价因子释义
        3.2.1 物质文化遗产
        3.2.2 非物质文化遗产
        3.2.3 保护措施
    3.3 本评价体系一分为二
        3.3.1 本评价体系中的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3.3.2 本评价体系中的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
        3.3.3 本评价体系一分为二
    3.4 建立本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
    3.5 确定本评价体系评价因子权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历史文化村镇客观评价体系
    4.1 客观评价方法学
        4.1.1 客观评价的定义
        4.1.2 客观评价的基本方法
        4.1.3 客观评价的分析方法
    4.2 客观评价因素集的确定
        4.2.1 客观评价的研究框架
        4.2.2 客观评价体系因素集的确定
        4.2.3 结论
    4.3 客观评价体系权重的确定
    4.4 客观评价体系因素释义
        4.4.1 物质文化遗产
        4.4.2 非物质文化遗产
        4.4.3 保护措施
    4.5 客观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
    4.6 客观评价体系的应用原理
        4.6.1 客观评价体系的评分步骤
        4.6.2 南社村的客观评价计算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历史文化村镇主观评价体系
    5.1 主观评价方法学
        5.1.1 主观评价方法的特点
        5.1.2 主观评价方法是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方法学
        5.1.3 主观评价法是综合的评价方法
    5.2 建立主观评价体系的前期准备
    5.3 主观评价体系的因素集
    5.4 主观评价因子的权重
    5.5 主观评价因素解释
        5.5.1 物质文化遗产
        5.5.2 非物质文化遗产
        5.5.3 保护措施
    5.6 主观评价体系的应用
        5.6.1 主观评价体系的分数升降标准
        5.6.2 历史文化村镇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5.6.3 获得专家主观评价的数据表
        5.6.4 分级进行模糊评价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的应用
    6.1 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可为多方面工作提供依据
    6.2 历史文化村镇的等级划分
        6.2.1 等级划分的分数调整
        6.2.2 等级划分
    6.3 历史文化村镇的聚类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案例一: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的评价分级
    7.1 历史文化村镇的调研方法
        7.1.1 调研方法研究的重要性
        7.1.2 调研前准备
        7.1.3 调研过程
        7.1.4 调研的基础资料
        7.1.5 调研成果的分析与结果的表述
        7.1.6 调研的地域范围
    7.2 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的调研
        7.2.1 调研前准备
        7.2.2 调研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7.2.3 调研结果统计
        7.2.4 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的概述
    7.3 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的评价
        7.3.1 客观评价体系数据
        7.3.2 主观评价体系数据
        7.3.3 评价最终得分
    7.4 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的聚类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案例二:梅州市大埔县历史村镇的评价分类
    8.1 梅州市大埔县历史村镇的调研
        8.1.1 调研准备
        8.1.2 基础调查结果统计
    8.2 梅州市简介
        8.2.1 梅州市简介
        8.2.2 大埔县简介
    8.3 梅州市大埔县历史村镇简介
        8.3.1 大埔县历史镇区简介
        8.3.2 大埔县历史村庄的简介
    8.4 梅州市大埔县客家历史村镇的评价
    8.5 梅州市大埔县历史村镇的分类
    8.6 梅州市大埔县历史村镇分类保护建议
        8.6.1 梅州市大埔县历史文化村镇保存现状
        8.6.2 历史村镇保护状况不佳的原因
        8.6.3 梅州市大埔县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建议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自动化研究
    9.1 界面说明
    9.2 操作步骤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语
    10.1 本研究已经解决的问题
    10.2 本评价体系的局限性
    10.3 展望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厅堂音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及其校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声景观保护模型与保护方法研究[D]. 贾怡红. 天津大学, 2020(01)
  • [2]引入参照基准的使用后评价方法及其在照明改造工程中的应用[J]. 赵晨凯,刘瑞灵,姜天宇,唐笑涵,杨彪. 照明工程学报, 2020(01)
  • [3]基于PDCA的使用后评估(POE)方法研究[D]. 白鹏真. 重庆大学, 2018(09)
  • [4]基于居民感知的绿色住区使用后评价研究[D]. 刘筱青. 湖南大学, 2017(07)
  • [5]沈阳市中小学校普通教室使用后评价[D]. 徐晓阳. 沈阳建筑大学, 2017(08)
  • [6]建筑智能声环境评价与控制方法的研究[D]. 马晓玉. 长安大学, 2016(02)
  • [7]车内噪声综合烦躁度主观评价方法研究[D]. 刘宁宁.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4(07)
  • [8]我国新建综合性剧场使用后评价及设计模式研究[D]. 陈向荣. 华南理工大学, 2013(11)
  • [9]中式餐厅室内声环境研究[D]. 王明玉. 长安大学, 2012(07)
  • [10]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研究[D]. 张艳玲.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厅堂音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及其验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