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采摘贮藏花卉种子

如何采摘贮藏花卉种子

一、如何采摘贮藏花卉种子(论文文献综述)

王妍[1](2021)在《ERF1调控猕猴桃果实成熟和香石竹切花衰老的分子机制》文中指出园艺产品作为农产品的重要分类,在人类生活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但是,园艺产品中的大部分水果、蔬菜和鲜切花都不耐贮藏,易造成损失,因此研究园艺产品的采后生理学对于提高园艺产品品质有着重要意义。园艺产品中的水果和鲜切花根据其成熟特征一般可分为跃变型和非跃变型。跃变型果实和切花在贮藏过程中的呼吸强度会逐渐上升而后下降,产生呼吸峰,且在跃变期前后产生大量乙烯。植物激素乙烯对园艺产品的采后保鲜有巨大影响,作为最早被证实和植物成熟衰老有关的唯一的气体激素,乙烯也是园艺产品采后易造成损失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乙烯信号通路中,ERF1在核心蛋白EIN3下游发挥作用。本文以猕猴桃和香石竹为对象,研究乙烯响应因子ERF1调控典型呼吸跃变型、乙烯敏感型园艺作物成熟衰老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同源序列比对、进化树和结构域分析获得猕猴桃和香石竹中与模式植物拟南芥AtERF1同源的基因,AcERF1和DcERF1。2.AcERF1和DcERF1的表达量在发育期都呈下降趋势,在乙烯处理后先上升后下降,结果表明二者都受成熟抑制表达,受外源乙烯诱导表达。3.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AcERF1和DcERF1都定位于细胞核。4.猕猴桃AcERF1瞬时过表达后,果实硬度升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乙烯释放量降低,表明AcERF1瞬时过表达抑制果实成熟。乙烯处理瞬时过表达果实后AcERF1表达量上调倍数更高,扩大了AcERF1过表达和对照组之间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乙烯释放量的差异。AcERF1沉默后,果实硬度下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上升,乙烯释放量升高,表明AcERF1基因沉默加速果实成熟软化。5.香石竹DcERF1瞬时过表达后,花瓣圆片褪色速率减慢,离子泄漏率降低,Dc SAG12表达量下调,表明DcERF1瞬时过表达延缓切花衰老。DcERF1沉默后,花瓣圆片褪色加快,离子泄漏率升高,Dc SAG12表达量上调,表明DcERF1基因沉默促进切花衰老。6.根据ERF转录因子的结合元件,筛选出猕猴桃和香石竹中AcERF1和DcERF1候选目的基因ACS、ACO。表达量分析显示这些基因在乙烯处理后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表达特征。双荧光素酶结果显示AcERF1不能激活目的基因ACS、ACO的表达,DcERF1抑制Dc ACO4启动子的表达。酵母单杂交结果显示AcERF1和DcERF1都不能直接结合目的基因启动子。7.香石竹Dc EIN3可直接结合DcERF1启动子。8.猕猴桃AcERF1异源转化拟南芥,转基因拟南芥表现出生长延迟、植株矮小、角果成熟延迟的特征,表明AcERF1在拟南芥中过表达同样延缓植株发育和果实成熟。香石竹DcERF1转基因拟南芥则表现出生长加速,提前衰老的表型。综上所述,ERF1同源基因在猕猴桃果实成熟和香石竹切花衰老中都发挥负调控作用。猕猴桃AcERF1通过调控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乙烯的合成进而影响果实成熟;而香石竹中Dc EIN3可直接调控DcERF1,DcERF1则通过抑制Dc ACO4的表达,负调控乙烯合成来影响切花衰老。AcERF1转基因拟南芥生长速度延缓,果荚成熟延迟;DcERF1转基因拟南芥则表现出生长加速,提前衰老的表型。本研究为揭示乙烯调控猕猴桃果实成熟和香石竹切花衰老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依据。

何婷婷[2](2021)在《衡阳市雨母山临江村特色林果观光示范基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十四五以来国家大力倡导发展休闲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在我国许多地区,林果生产和旅游业都出现了兼职经营或转型经营。果树生产正逐步从以往单一的水果产销模式向休闲旅游方向延伸。然而,观光林果基地的规划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树种选择和景观设计的研究相对薄弱,缺乏系统的规划理论和方法作为指导。因次,本文依托衡阳地区优越的生态环境,把观光果树开发利用作为乡村田园景观建设的有效抓手,利用特色林果优质栽培生产价值的同时,充分挖掘其观光体验价值,让休闲观光果业在乡村旅游田园景观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特色林果观光示范基地设计理论研究。包括特色林果观光设计研究进展的综述,相关重要概念的解释和理论的阐述,国内外优秀实例综合的分析,总结出了特色林果观光示范基地可以借鉴的经验与方法,形成前期理论的指导。(2)构建了临江村特色林果观光示范基地的景观质量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 12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合理地协调了决策者经验判断的主观随意性与数据自身存在的客观机械性。得出12个指标按照权重值从大到小排序结果为:林果品种多样性0.3557>交通状况0.1709>植物层次丰富度0.1529>水环境质量0.1173>小品景观0.0464>植物季相变化0.0394>土壤环境质量0.0318>高程0.0271>排灌系统0.0210>坡向0.0149>大气环境质量0.0144>坡度0.0082。(3)在指标赋分的前提下采用加权赋分完成景观质量综合评分。得出景观质量指标综合评分总分为74.18,处于Ⅱ极,论证了临江村发展林果观光示范基地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并为规划设计提供依据。根据景观质量评价结果,对临江村特色林果观光示范基地景观提升提出建议与对策。(4)案例规划设计研究。依据前文形成的理论,及景观质量评价分析的结论为指导,对临江村特色林果观光示范基地进行具体的设计,通过基地区位分析、自然环境,结合SWOT分析及特色资源,提出实现生态性与经济性、统筹功能性与景观艺术性、特色性等设计原则,并以林果景观作为核心景观,以林果产业作为特色农业产业的设计定位,将特色林果示范基地分为:入口景观服务区、林果生产种植区、观赏娱乐休闲区、参与体验采摘区、科普教育学习区、生态养生健康区六大功能分区,并从植物设计、景观小品、基础设施等进行专项设计,将基地植物景观以特色果树为基调,搭配观赏性乔灌树种为主调,自然山林为背景,将林果特色融入到配套设施建设中。完成临江村特色林果观光示范基地的景观规划设计。

王姣莹[3](2021)在《农旅融合视角下的陕西省合阳县王村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完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和步入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农业依然事关国计民生,成为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和压舱石,如何破解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围绕生产、生活、生态问题的持续改善和永续发展,探索基于三农发展的复合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摆在各级政府及科技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继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基于脱贫攻坚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步伐,乡村振兴已吹响了前进的号角。完成乡村振兴的艰巨任务有赖于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乡村风貌,增强乡村魅力,吸引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乡村发展。因此,进行农旅融合视角下的现代农业发展和规划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陕西合阳县王村镇为研究对象,在对王村镇农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王村镇的生产条件、优势资源进行了现代农业规划和农旅融合模式的研究。基于研究成果,进行了王村镇农旅融合视角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的具体实践,研究结论如下:1、现状调查表明,王村镇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有:(1)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占劳动力的52.8%,农业吸引力不足,以土地流转或集中为核心的规模化、现代化生产将成为必然;(2)粮食作物生产约占总种植面积的50.2%,果树、蔬菜、中草药等种植仍然以散户种植为主,缺乏产业链的有效延伸,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及产业升级空间巨大;(3)畜牧业生产主要以猪和鸡为主,且主要集中在个别村,从种养殖互补均衡的角度来看,未来规模化的畜牧业发展十分必要,也具备一定的资源条件;(4)二三产业基础薄弱,缺乏产加销一体化的优势支柱产业;(5)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有干旱、缺乏生产技术指导、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等。在农旅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对农旅资源认识不足、开发不力,以及农旅开发尚未真正起步。2、案例研究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有:(1)现代农业发展有赖于规模化经营的支柱产业及合理的产业布局,并建立三产联动的产业链体系;(2)科技引领与农旅融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3)田园综合体等综合性农业项目有利于促进农旅融合发展;(4)乡村村落旅游开发的关键在于盘活宅基地等乡村资产;(5)依托农业生产过程开发农旅项目不失为低投入、低影响开发农业旅游的最佳途径。3、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其的科学认知基础上,除了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等特点外,还应该是顺应现代化建设变革生产关系的农业;具有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高度的农业;具有现代科技引领的技术体系的农业;复合的农业模式与格局的农业。4、现代农业规划路径主要包括:确立“三农”目标定位,明晰现代农业基本构架,革新现代农业管理模式,健全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完善现代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驱动力,重视应对5G时代的农业格局。在规划策略上应注重:立足城乡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多学科的专家团队协同决策,三产联动的多元化产业布局,致力促进乡村繁荣的长远事业等。5、农旅融合应因地制宜,根据资源合理开发农旅项目,可以借鉴的发展模式主要有:村落游憩拉动模式,旅游景点拉动模式,特色产业农旅模式,观光农园农旅模式,科技示范农旅模式,趣味农业农旅模式,康养康体农旅模式。6、围绕王村镇各区域的资源、产业现状、技术力量和转型的容易程度等因素,因地制宜地探索了其现代农业产业开发和产业布局。王村镇农旅产业开发主要集中在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科技示范农旅项目开发、农业观光园项目开发、花木主题园项目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和村落休闲旅游项目开发等方面。7、在王村镇进行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具体实践中,形成了“一心、一廊、两轴、两带、一样板、八园、九基地”的规划方案,并对重点项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阐述。从农旅融合的视角,提出了改造提升民居建筑和村落环境,构建特色旅游主题村的规划建议。最后针对王村镇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从沟壑生态治理、防护林体系构建、道路绿化规划方面对王村镇进行生态景观提升。

只慧[4](2021)在《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技术与养护探究》文中认为园林绿化中花卉作为核心要素,应高度重视栽培与养护效果,以此为园林建设工作提供重要保障。简要分析了园林绿化中花卉栽培的主要形式,重点论述了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技术的关键点与养护措施,从加强病虫害防治、定期施肥清理杂草、把控花卉灌溉周期、精选花卉修剪法等方面提高园林绿化水平。

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5](2020)在《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20年农业重点产业工作安排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张政办函[2020]19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及省属驻张有关单位: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面完成重点农业产业任务,对确保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现将2020年全市戈壁农业、循环农业、四个百万工程

崔鲜花[6](2019)在《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使农村三产紧密相连、协调发展,并且带动资源、技术、要素、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繁荣的经营方式,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途径、增强农村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通过开展农产品加工和制造、开发乡村旅游、农家乐村庄、扩大产地直销等途径,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将农业产业链前后延伸,将其领域扩展到工业和服务业,试图解决农民收入单一、收入低下、农业竞争力不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通过将近60年的实践,韩国已进入到产业融合发展的阶段。中国近年来为应对“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我国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增强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发展农业多功能性,积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然而,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着融合深度和层次不高、要素瓶颈约束、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效果较弱、发展环境仍需优化等问题。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起步较早且成效显着。因此,总结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经验,对构建和丰富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推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镜鉴意义。论文以交易费用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理论支撑,构建了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体系。第一,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特征和功能进行了一般性分析。生产互补互促、农村与市场互联互通、要素与技术融合创新、体制协同创新以及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特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功能则主要体现在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形成农业新业态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四个方面;第二,考察了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演变历程。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在于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农业附加值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和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其发展历经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年的农工并进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积极促进农村收入源开发和改善农村产业结构阶段、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农村产业培育转换阶段、以及2010年至今的农业“六次产业化”和“农村融复合产业化”阶段。第三,分析了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推动力。降低交易成本、创新驱动、农业多功能性诉求和获得范围经济效应是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建立健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并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相关规划、构建中央和地方二元支持体系、出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方案则成为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外部推动力。第四,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分析了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包括产业链条延伸型融合发展模式、产业交叉型融合发展模式、产业技术渗透型融合发展模式以及地区单位主导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并且结合典型案例对四种融合模式的运行机制和突出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实证评价,深入探讨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农户收入来源结构多元化等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效。第五,分析了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总结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得出对中国的启示,并提出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和困境主要表现在农业经营主体规模有待提高、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市场范围狭小、中央和地方二元支持体系协调性较差、相关配套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方面。重视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差异化的管理策略以及对经营主体权益的有效保障是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先进经验,中国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加快构建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创新政府管理体制、加大相关政策扶持力度、努力开展深层次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破农村地区要素瓶颈制约、在农户与企业间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张海青[7](2019)在《园林绿化中花卉栽培技术与养护管理措施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园林绿化是城市文明的象征,对城市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园林绿化中花卉的栽培和管理上,必须要保证其科学性、合理性,花卉才能够健康成长,最终才能体现花卉的价值,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的环境,而且还建设了低碳环保园林。所以,要不断的提高花卉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技能,保证对花卉进行科学栽培和合理管理,为园林花卉提供良好的生长空间。

许美玲[8](2019)在《甘肃贝母种子休眠及萌发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系百合科贝母属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是珍稀中药材川贝母的基原植物之一,药材称“岷贝”,野生药源已趋濒危,野生抚育及驯化栽培是保护资源的关键,但甘肃贝母种子为深休眠的原胚型,人工栽培成效极低。本文通过对甘肃贝母种子种胚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和生理指标动态变化及外源激素调控研究,旨在探明甘肃贝母种子休眠机理、休眠释放特性及解除休眠的途径,为其野生抚育和驯化栽培提供科学技术依据,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主要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对500个甘肃贝母蒴果及种子性状测定表明,其蒴果为干果,果柄长13.221 mm、果柄粗0.972 mm、果长3宽为13.574 mm310.952 mm。单果鲜重0.1127 g、单果有种子91粒、单果粒重0.0746 g、单果皮鲜重0.0381 g。种子呈卵形或倒卵形,长4.130 mm、宽2.982 mm、厚0.263 mm,蒴果性状指标与种子大小相关性不显着。显微镜检表明,甘肃贝母种子自然成熟脱落时其胚尚无线型胚,属于典型的胚后熟类型,种子深休眠,但种皮无障碍,不影响透水透气性,推测甘肃贝母种子内源萌发抑制物质的差异可能是造成胚发育进程和深度休眠的根源所在。2.不同条件种子层积研究表明,经暖温层积后形态发育已成熟的甘肃贝母种子胚率达70%以上,原胚渐发育成点状,继而为球棒状。在不同暖温层积过程中,SOD、POD和CAT活性均逐渐增强,淀粉含量逐渐升高,而RCt和MDA含量则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先降后升,可溶性蛋白含量波动下降。淀粉酶活性在层积过程中呈下降趋势,而蛋白酶活性初期有所下降,后期保持在较高水平。MDH活性呈下降趋势,G-6-PDH活性维持一定水平变化。以上说明甘肃贝母种子在适宜沙藏层积条件下有利于种子胚形态后熟,不适温度可显着延缓种子胚形态后熟进程,高温可引起种子软化腐烂。3.将完成形态后熟的甘肃贝母种子分别置-15℃5℃不同低温层积发现,生理休眠的解除与种子内相关酶活性及物质的代谢水平有关。随着低温层积时间的延长,SOD、CAT活性维持在较高水平,而POD活性逐渐升高,-10℃和-15℃层积有所不同。RCt在后期上升,在135 d后MDA维持在一定水平。可溶性糖含量前期下降,后期有所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低温层积135 d前持续下降,淀粉含量在整个层积过程中下降明显。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呈先升再降,末期回升。135 d时MDH活性降低,G-6-PDH活性上升,在135 d之后,种子生理后熟基本完成,进入萌发状态。说明适宜温度和条件对种胚完成生理后熟具有促进作用。4.不同浓度(50450 mg·L-1)外源GA3浸种表明,外源GA3浸种需要结合一定的低温才能打破甘肃贝母种子的生理休眠,对发芽的促进作用随浓度的降低而提高,50mg·L-1GA3浸种处理效果较为显着。5.不同温度保湿沙藏层积研究表明,适宜温度和条件有利于胚形态后熟的完成。内源GA3、IAA和ABA协同参与调节甘肃贝母种子形态休眠及解除过程,其含量和GA3/ABA逐渐升高有利于种子完成后熟,IAA可协助GA3加快完成种胚形态后熟,但IAA/ABA过高对种胚发育出现抑制。GA3/ABA、IAA/ABA升高促进种胚完成生理后熟继而萌发,但直接感受低温会破坏种子内部结构影响种子萌发。

罗文雄[9](2019)在《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传承性保护研究》文中指出黎族传统织锦工艺,是黎族在长期开发、建设海南岛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门手工技艺。黎族没有文字,依靠织锦图案来记录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一幅黎锦便是一幅黎族的历史画卷。黎族传统织锦技艺及其文化在黎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黎锦在秦汉时期就已闻名于内地,成为敬献历代朝廷的贡品。随着社会的发展,黎族织锦技艺不断得到发展与升华。宋末元初,着名的女纺织革新家黄道婆到崖州城(今海南省三亚市天崖区水南村),跟当地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术,学成后返回故乡松江府(今上海市)乌泥径,传播和推广黎族的棉纺织技艺,推动了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发展。黎锦技艺对促进我国棉纺织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黎族传统的采棉、植棉、弹、纺、染、织、绣等技艺,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代代相传。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社会,海南黎族地区受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冲击,社会变迁速度加快,传统的织锦技艺受到严重冲击,其生存空间不断缩小,生存环境恶化。随着织锦艺人的不断谢世,健在的织锦艺人中相当一部分年事已高,织锦技艺后继乏人,织锦技艺濒临绝境。黎锦技艺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为此,黎族织锦工艺及其文化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相关政策和措施相继出台。2003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国家文化部列为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十大保护试点项目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10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黎锦技艺与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时世之变迁及囿于自身的特殊性,在现实中对黎族传统织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仍然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黎族及其传统织锦工艺概述,主要阐述海南岛与黎族概况、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历史梳理、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在黎族文化中的地位、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现代价值、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在中国纺织史上的地位、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等,阐明保护与传承的意义;二是黎族传统织锦工艺流程与变迁,阐述黎族传统的织锦原料、织锦工艺流程,同时阐明随着黎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演变与发展;三是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品及其文化蕴涵,阐述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品的呈现样态、艺术特色、解读织锦纹样与文化蕴涵;四是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传承状况,通过对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生存环境、织锦技艺传承状况、织锦原料的匮乏与危机、村民观念变迁、保护资金、专业人才、政府立法等方面情况的调查分析,说明在现代大工业文化的冲击下,传统织锦工艺的生存环境恶化,生存空间不断缩小,面对各种问题与挑战,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五是对黎族传统织锦工艺传承性保护的对策与建议,主要是针对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生存环境、存在的各种问题与挑战,从保护原则、法律与政策、保护措施、传承机制、研究与开发利用等方面,寻求切合实际的保护与传承的方法与途径,给政府部门提供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及建议,力图使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为海南国际旅游岛、自由贸易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注入民族文化元素和内涵。

毛彦佳[10](2018)在《砂藏竹笋保鲜技术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后竹笋水份含量高,贮藏期间不断进行着各项生命活动,如水分散失、褐变程度加深,以及木质化进程加快,最终导致竹笋丧失营养物质,失去食用价值。本课题采用传统的砂藏保鲜竹笋方法,通过分析贮藏期间竹笋的一系列品质(失重率、硬度、褐变指数、可溶物固形物含量、还原糖含量以及感官评分)的变化,以及探讨影响竹笋褐变(多酚氧化酶PPO)和木质化的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醇脱氢酶CA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研究了砂藏方法在竹笋保鲜方面的机理及应用效果。此外,还研究了砂藏环境中的含水量、保鲜剂和砂藏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保鲜剂(包括新型乙烯作用抑制剂(1-甲基环丙烯)、植物激素(赤霉素),以及天然抗氧化剂(抗坏血酸))与砂藏方法相结合处理等,对竹笋保鲜效果的影响,得出最佳保鲜工艺,构建砂藏保鲜竹笋的体系。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1.以不同贮藏温度以及采用砂藏的方法对竹笋进行贮藏,其中4℃砂藏环境下贮藏的竹笋保鲜效果最佳,其各项贮藏品质都处于最佳状态;并且催化酚类物质氧化的多酚氧化酶(PPO),以及形成木质素的关键酶(PAL、CAD、POD)在贮藏期间,其活性均处于最低值,在第24天时,其活性分别为101.92U/g?min、0.93U/g?min、2.0 U/g?min、1.23×103 U/g?min,远低于10℃未经砂藏的竹笋的酶活性154.33 U/g?min、1.65 U/g?min、3.85 U/g?min、2.30×103U/g?min,低温砂藏能有效抑制竹笋笋体内酶活性的变化,防止褐变及木质化,其保鲜期可延长半个月以上。2.在不同砂藏含水量环境下对竹笋进行贮藏,结果表明在含水量为20%的砂藏环境中贮藏的竹笋,与在干燥的砂藏环境中贮藏的竹笋对比,并没有取得较好的保鲜效果。环境中的水分加剧了竹笋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在贮藏期间,其酶活性均大于干燥砂藏环境,且在贮藏24天时,形成木质素的关键酶PAL、CAD、POD的酶活性分别是干燥砂藏环境中的竹笋的1.9倍、1.65倍、1.3倍。3.对比研究1-MCP、赤霉素和抗坏血酸在砂藏环境中对竹笋贮藏效果的影响,发现1-MCP在保持硬度与维持可溶物固形物含量方面有突出表现,且能有效抑制贮藏期间竹笋笋体中PPO、CAD活性,在贮藏24天,其活性分别为97.25U/g?min、1.91 U/g?min,减缓木质素的生成。赤霉素在抑制PAL活性方面有积极作用,在贮藏第15天,其PAL活性为1.22U/g?min,减少了0.14U/g?min。抗坏血酸在减少笋体失重、降低褐变程度,以及抑制笋体内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有积极作用,但是效果不显着。综合分析,得出1-MCP结合砂藏处理竹笋的保鲜效果最佳。4.最佳保藏工艺是将竹笋贮藏于4℃干燥的砂藏环境中,并结合新型乙烯作用抑制剂(1-MCP制剂)。该保鲜体系可显着提高竹笋的贮藏品质,且有效延长竹笋的保鲜期,其货架期可达54天。

二、如何采摘贮藏花卉种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采摘贮藏花卉种子(论文提纲范文)

(1)ERF1调控猕猴桃果实成熟和香石竹切花衰老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园艺产品采后研究进展
        1.1.1 园艺产品采后受损严重
        1.1.2 园艺产品采后成熟与衰老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1.2 猕猴桃果实成熟和香石竹切花衰老研究进展
        1.2.1 猕猴桃简介
        1.2.2 猕猴桃果实成熟研究进展
        1.2.3 香石竹简介
        1.2.4 香石竹切花衰老研究进展
    1.3 乙烯影响猕猴桃果实成熟和香石竹切花衰老的研究进展
        1.3.1 乙烯的生物合成及信号转导途径简述
        1.3.2 乙烯影响猕猴桃果实成熟的研究进展
        1.3.3 乙烯影响香石竹切花衰老的研究进展
    1.4 植物ERF亚家族研究进展
        1.4.1 植物ERF亚家族简介
        1.4.2 植物ERF亚家族基因的研究进展
        1.4.3 植物ERF1 的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株和载体质粒
        2.1.3 仪器设备及试剂耗材
    2.2 实验方法
        2.2.1 主要试剂配制
        2.2.2 载体构建方法
        2.2.3 乙烯处理猕猴桃
        2.2.4 猕猴桃取样、测生理指标
        2.2.5 亚细胞定位
        2.2.6 猕猴桃中基因瞬时过表达方法
        2.2.7 猕猴桃中基因瞬时沉默方法
        2.2.8 乙烯产量测量
        2.2.9 酵母单杂交
        2.2.10 荧光素酶测定
        2.2.11 实时荧光定量PCR
        2.2.12 DNA提取
        2.2.13 RNA提取及反转录
        2.2.14 拟南芥转基因及阳性苗筛选和鉴定
        2.2.15 香石竹中基因瞬时过表达方法
        2.2.16 香石竹中基因沉默方法
        2.2.17 离子泄漏率检测
        2.2.18 所用数据库和分析软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乙烯响应因子ERF1 同源基因调控猕猴桃果实成熟的分子机制
        3.1.1 乙烯促进猕猴桃果实成熟
        3.1.2 猕猴桃AcERF1 进化树和结构域分析
        3.1.3 AcERF1 表达量分析
        3.1.4 AcERF1 定位在细胞核
        3.1.5 AcERF1 瞬时过表达延缓果实成熟
        3.1.6 AcERF1 沉默促进猕猴桃果实成熟
        3.1.7 猕猴桃果实成熟过程中ACS、ACO表达量分析
        3.1.8 AcERF1 影响猕猴桃ACS、ACO的表达
        3.1.9 AcERF1 在拟南芥中过表达延缓植物衰老
    3.2 乙烯响应因子ERF1 同源基因调控香石竹切花衰老的分子机制
        3.2.1 香石竹DcERF1 进化树和结构域分析
        3.2.2 DcERF1 表达量分析
        3.2.3 DcERF1 定位在细胞核
        3.2.4 DcERF1 瞬时过表达延缓切花衰老
        3.2.5 DcERF1 沉默促进香石竹切花衰老
        3.2.6 DcERF1 影响香石竹ACS、ACO的表达
        3.2.7 DcEIN3 直接结合DcERF1启动子
        3.2.8 DcERF1 在拟南芥中过表达促进植株生长
    3.3 拟南芥ERF1 结合猕猴桃和香石竹ACS、ACO启动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AcERF1和DcERF1 的表达模式分析
        4.1.2 AcERF1和DcERF1 的基因功能分析
        4.1.3 AcERF1和DcERF1 调控乙烯合成相关基因的分析
        4.1.4 乙烯响应基因ERF1 调控园艺作物成熟衰老的预想模型
    4.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衡阳市雨母山临江村特色林果观光示范基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推进乡村振兴的需要
        1.1.2 传统林果业急需转型
        1.1.3 乡村景观发展出现关隘
        1.1.4 乡村旅游风起云涌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林果观光园研究综述
        1.3.1 国外林果观光研究综述
        1.3.2 国内林果观光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特色林果
        2.1.2 观光农业
        2.1.3 观光果园
        2.1.4 乡村景观
        2.1.5 乡村旅游
    2.2 相关理论依据
        2.2.1 果树学理论
        2.2.2 景观设计学理论
        2.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4 景观美学理论
        2.2.5 旅游心理学理论
3 国内外实例研究
    3.1 国外实例研究
        3.1.1 规模全面型-美国Fresno农场
        3.1.2 特色创新型——荷兰库肯霍夫农业公园农场
        3.1.3 主题明确型——日本Mokumoku农场
    3.2 国内实例研究
        3.2.1 综合文旅型——江苏省无锡田园东方
        3.2.2 生态示范型——湖南长沙百果园生态示范园
    3.3 国内外实例总结
        3.3.1 实例对比分析
        3.3.2 实例经验总结
    3.4 本章小结
4 临江村特色林果观光示范基地景观质量评价
    4.1 临江村林果观光示范基地景观质量评价的必要性
    4.2 景观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4.2.1 构建的原则
        4.2.2 评价指标筛选方法
        4.2.3 评价指标的确定
        4.2.4 指标体系的层次框架
        4.2.5 评价指标因子权重的计算方法
        4.2.6 临江村特色林果观光示范基地景观评价因子权重的计算
    4.3 景观质量指标的赋分值
    4.4 景观质量指标评分
    4.5 临江村景观质量提升的建议与对策
    4.6 本章小结
5 临江村特色林果观光示范基地景观规划设计
    5.1 项目概述
        5.1.1 规划区位
        5.1.2 自然环境
        5.1.3 旅游资源
        5.1.4 文化资源
        5.1.5 基地现状
        5.1.6 产业现状
        5.1.7 SWOT分析
    5.2 规划原则
        5.2.1 实现生态性与经济性原则
        5.2.2 统筹功能性与景观艺术性原则
        5.2.3 特色性原则
        5.2.4 地域性、多样性、季相性原则
        5.2.5 生产性、观赏性、体验性相结合原则
    5.3 功能定位
    5.4 规划策略
    5.5 总体规划设计
        5.5.1 平面布局设计
        5.5.2 交通流线设计
        5.5.3 文化设计分析
        5.5.4 景观结构设计
    5.6 分区设计
        5.6.1 入口景观服务区
        5.6.2 林果生产种植区
        5.6.3 观赏娱乐休闲区
        5.6.4 参与体验采摘区
        5.6.5 科普教育学习区
        5.6.6 生态养身健康区
    5.7 植物设计
        5.7.1 植物设计原则
        5.7.2 植物整体规划思路
        5.7.3 特色林果应用优势
        5.7.4 特色林果在观光示范基地中的种植方式
        5.7.5 特色林果在主要节点中的应用
        5.7.6 特色林果在行道树中的应用
        5.7.7 特色林果在种植区中的应用
        5.7.8 特色林果树种的选择
    5.8 专项设计
        5.8.1 竖向设计
        5.8.2 景观小品设计
        5.8.3 服务设施设计
        5.8.4 照明系统设计
    5.9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专家意见打分表
致谢

(3)农旅融合视角下的陕西省合阳县王村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历史机遇
        1.1.2 客观要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关于现代农业的研究
        1.3.2 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
        1.3.3 关于农旅融合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1.4.2 文献研究法
        1.4.3 调查研究法
        1.4.4 案例研究法
        1.4.5 实践验证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王村镇概况及农业现状分析
    2.1 王村镇概况
        2.1.1 区位交通
        2.1.2 自然概况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1.4 自然资源
        2.1.5 文化资源
    2.2 王村镇农业现状调查分析
        2.2.1 劳动力人口现状调查
        2.2.2 产业发展状况调查
        2.2.3 制约农业生产因素调查
    2.3 王村镇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3.1 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
        2.3.2 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
第三章 案例研究
    3.1 日本“六次产业”战略——三产联动的农业
    3.2 杨陵五泉镇农业特色小镇——科技引领+农旅发展思路
    3.3 杨陵马家底乡村旅游民宿村——盘活乡村资产的农旅
    3.4 无锡田园东方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田园综合体模式
    3.5 愉快的新西兰牧场之旅——日常生产过程旅游化的农旅
第四章 相关理论及策略研究
    4.1 现代农业的理论研究
        4.1.1 现代农业的内涵
        4.1.2 现代农业的再解读
    4.2 现代农业规划的理论及策略研究
        4.2.1 现代农业规划的内涵
        4.2.2 现代农业规划的相关理论探析
        4.2.3 现代农业规划的路径及策略
    4.3 农旅融合的理论研究
        4.3.1 农旅融合的内涵
        4.3.2 农旅融合的模式探析
第五章 王村镇农业资源与产业开发思路
    5.1 基于农旅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SWOT分析
        5.1.1 优势(S)
        5.1.2 劣势(W)
        5.1.3 机遇(T)
        5.1.4 挑战(O)
    5.2 基于王村镇资源的产业开发
        5.2.1 农业用地资源
        5.2.2 基于资源的开发思路
第六章 王村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具体实践
    6.1 规划总纲
        6.1.1 规划的指导思想
        6.1.2 规划依据
        6.1.3 规划原则
        6.1.4 发展目标定位
        6.1.5 阶段性发展目标
    6.2 规划方案及重点项目
        6.2.1 基本格局
        6.2.2 规划内容简介
        6.2.3 重点项目介绍
    6.3 乡村旅游规划
        6.3.1 村落休闲旅游项目开发
        6.3.2 农业延伸旅游项目开发
    6.4 生态景观规划
        6.4.1 沟壑生态治理
        6.4.2 防护林体系构建
        6.4.3 道路绿化规划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技术与养护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园林绿化中花卉栽培的主要形式
    1.1 花丛与花群
    1.2 花坛与花镜
2 园林绿化中花卉栽培技术的关键点
    2.1 注重花种贮藏采摘效果
    2.2 明确园林花卉栽培类型
    2.3 优选花卉栽培种植方法
3 园林绿化中花卉的养护措施
    3.1 加强病虫害防治
    3.2 定期施肥,清理杂草
    3.3 把控花卉灌溉周期
    3.4 精选花卉修剪法
4 结论

(6)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研究
        1.3.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研究
        1.3.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研究
        1.3.4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效研究
        1.3.5 文献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案例分析法
        1.4.3 定量分析法
        1.4.4 定性分析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一般分析及相关理论
    2.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一般分析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特征
        2.1.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
        2.1.4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功能
    2.2 相关理论
        2.2.1 交易费用理论
        2.2.2 产业集群理论
        2.2.3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及其历程
    3.1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
        3.1.1 耕地面积持续减少
        3.1.2 农业附加值增长缓慢
        3.1.3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3.1.4 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
    3.2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历程
        3.2.1 农工并进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
        3.2.2 促进农村收入源开发和改善农村产业结构阶段(20世纪80 年代到90年代)
        3.2.3 农村产业培育转换阶段(21世纪第一个十年)
        3.2.4 农业“六次产业化”和“农村融复合产业化”阶段(2010年至今)
第4章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推动力
    4.1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
        4.1.1 降低交易成本
        4.1.2 创新驱动
        4.1.3 农业多功能性的诉求
        4.1.4 获得范围经济效应
    4.2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外部推动力
        4.2.1 建立健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4.2.2 制定和实施农村产业融合相关规划
        4.2.3 构建中央和地方二元支持体系
        4.2.4 出台韩国产业融合发展的推进方案
第5章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5.1 产业链条延伸型融合发展模式
        5.1.1 产业链条延伸型融合发展模式的内涵
        5.1.2 产业链条延伸型融合发展模式的运行机制
        5.1.3 产业链条延伸型融合发展模式的特征
        5.1.4 产业链条延伸型融合发展模式典型案例
    5.2 产业交叉型融合发展模式
        5.2.1 产业交叉型融合发展模式的内涵
        5.2.2 产业交叉型融合发展模式的运行机制
        5.2.3 产业交叉型融合发展模式特征
        5.2.4 产业交叉型融合发展模式典型案例
    5.3 产业技术渗透型融合发展模式
        5.3.1 产业技术渗透型融合发展模式的内涵
        5.3.2 产业技术渗透型融合发展模式的运行机制
        5.3.3 产业技术渗透型融合发展模式的特征
        5.3.4 农村产业技术渗透型融合发展模式典型案例
    5.4 地区单位主导农村产业融合趋向型发展模式
        5.4.1 地区单位主导农村产业融合趋向型发展模式的内涵
        5.4.2 地区单位主导农村产业融合趋向型发展模式的运行机制
        5.4.3 地区单位主导农村产业融合趋向型发展模式特征
        5.4.4 地区单位主导农村产业融合趋向型发展案例
第6章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效
    6.1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6.1.1 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
        6.1.2 农业新业态涌现
        6.1.3 农业多功能性充分发挥
        6.1.4 农业创新技术升级
    6.2 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6.2.1 农村三产协同发展
        6.2.2 农村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6.2.3 农业盈利能力提高
    6.3 农户收入来源结构多元化
        6.3.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营主体增多
        6.3.2 农户的非农收入快速增长
        6.3.3 农业新业态主营收入增多
    6.4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高
        6.4.1 农村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4.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
        6.4.3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评价与分析
第7章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7.1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7.1.1 农业经营主体规模有待进一步提高
        7.1.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市场范围相对狭小
        7.1.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法律法规体系仍不够健全
        7.1.4 中央和地方二元支持体系协调性不高
    7.2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
        7.2.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相关政策可持续性较差
        7.2.2 经营主体过度依赖政府财政支持
        7.2.3 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农户老龄化程度高
        7.2.4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配套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
第8章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8.1 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8.1.1 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历程
        8.1.2 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8.1.3 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8.1.4 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8.2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经验
        8.2.1 重视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
        8.2.2 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8.2.3 差异化管理策略
        8.2.4 保障经营主体权益
    8.3 对中国的启示及对策建议
        8.3.1 对中国的启示
        8.3.2 对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7)园林绿化中花卉栽培技术与养护管理措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园林绿化方面花卉栽培方法
    1.1 种子的采摘和贮藏
    1.2 花卉移栽
    1.3 土壤
    1.4 温度
2 养护管理要点探究
    2.1 合理浇水与施肥
    2.2 定期除草与修剪
    2.3 做好病虫害防治
3 结束语

(8)甘肃贝母种子休眠及萌发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中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贝母属药用植物研究现状
    2 药用植物种子基本生物学特性相关研究
    3 药用植物种子休眠特性相关研究
    4 药用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相关研究
    5 甘肃贝母种子概述及主要研究内容
    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甘肃贝母种子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形态后熟阶段甘肃贝母种子休眠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章 生理后熟阶段甘肃贝母种子休眠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五章 层积过程中甘肃贝母种子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兰州天气统计概况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9)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传承性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学术前史
    (一)西周至清代黎族传统织锦文化史料记载与研究
    (二)民国时期黎族传统织锦文化研究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黎族传统织锦文化研究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五)成绩与问题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一)田野调查法
    (二)文献分析法
    (三)比较研究法
五、研究创新
    (一)对黎族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与内容拓展
    (二)点面结合的多维度观察与阐释
六、相关问题说明
    (一)主要概念
    (二)调查点概况 第一章 黎族及其传统织锦工艺概述
一、海南岛自然环境
    (一)位置与地貌
    (二)气候
    (三)自然资源
二、黎族概况
    (一)族称与族源
    (二)各支系分布概况
    (三)文化习俗
    (四)社会经济
三、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历史梳理
    (一)新石器时代的纺织技术
    (二)秦代至民国时期的黎族纺织技术
四、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在黎族文化中的地位
    (一)织锦与妇女
    (二)民族精神家园
    (三)人定胜天的理念
    (四)人纹艺术化
五、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现代价值
    (一)历史价值
    (二)文化价值
    (三)艺术价值
    (四)科研价值
    (五)社会价值
    (六)精神价值
    (七)教育价值
    (八)文化交流价值
    (九)经济价值
六、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在中国纺织史上的地位
    (一)黎锦织造技艺是我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
    (二)黎锦织造技艺推动江南棉纺织业发展
    (三)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
    (四)黎锦织造技艺弥补了我国棉织锦技艺的空白 第二章 黎族传统织锦工艺流程及其变迁
一、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原料
    (一)麻类纤维
    (二)棉纤维
    (三)动物纤维——蚕丝
    (四)其他原料
二、织造工具及其功能
    (一)腰织机构造及功能
    (二)脚踏坐式织机构造及功能
三、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流程
    (一)麻类纤维加工
    (二)棉类纤维加工
    (三)纺纱
    (四)导纱
    (五)上浆
    (六)染色(纱)
    (七)上机
    (八)织造技艺
    (九)刺绣技艺
四、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变迁
    (一)黎锦织造原料变迁
    (二)黎锦织造技艺发展
    (三)黎锦图案变迁
    (四)黎锦功能变迁
    (五)黎锦织造技艺传承方式变迁 第三章 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品及其文化蕴涵
一、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品的呈现样态
    (一)服饰
    (二)锦被
二、黎锦的艺术文化特色
    (一)黎锦图案艺术特点
    (二)黎锦图案艺术风格
三、黎锦纹样与文化蕴涵
    (一)纹样种类
    (二)文化蕴涵 第四章 黎族传统织锦工艺传承的现实困境
一、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传承实践
    (一)传承所
    (二)黎锦合作社(公司)
二、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传承困境
    (一)织锦艺人年事已高
    (二)年轻传承主体流失
三、黎族传统织锦原材料危机
    (一)纤维原料
    (二)染色原料
四、黎族村民及传统织锦艺人的观念变迁
    (一)55岁以上人群(女性)的观念
    (二)30~55 岁人群(女性)的观念
    (三)30岁以下人群(女性)的观念
五、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品的生存困境
    (一)生存环境受到冲击、毁坏
    (二)收藏机构保存条件差、设备落后
六、保护与传承的资金及人才的匮乏
    (一)保护与传承资金的匮乏
    (二)缺乏专业人才
七、地方相关政策法规的滞后 第五章 黎族传统织锦工艺传承性保护的对策
一、传承性保护的基本原则
    (一)原真性保护
    (二)整体性保护
    (三)可持续性保护
    (四)可解读性保护
二、传承性保护的法律保障
    (一)立法保护
    (二)依法保护
三、出台传承性保护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调查研究
    (二)保护黎锦织造技艺的生存环境
    (三)保护传承主体
    (四)数字化技术保护
    (五)原材料基地建设
    (六)保护物化的各类黎锦
    (七)加大保护资金投入
    (八)加强人才培养
    (九)加强黎锦织造技艺保护的宣传力度
四、构建传承性保护的有效机制
    (一)完善管理机构
    (二)建立织锦培训基地
    (三)建立传承人培养机制
    (四)黎锦织造技艺普及教育
    (五)传承性保护与开发利用
    (六)博物馆保护与展示
    (七)建立知识产权制度
    (八)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
    (九)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B 田野调查提纲

(10)砂藏竹笋保鲜技术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竹笋简介
    1.2 竹笋采后生理及其品质变化研究
        1.2.1 呼吸生理研究
        1.2.2 采后竹笋的品质变化
        1.2.3 竹笋采后木质化的研究
    1.3 竹笋保鲜的研究现状
        1.3.1 化学保鲜技术
        1.3.2 涂膜保鲜技术
        1.3.3 物理保鲜技术
        1.3.4 气调保鲜技术
        1.3.5 其他贮藏保鲜技术
    1.4 砂藏保鲜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不同贮藏温度下的砂藏保鲜效果分析
    2.1 不同贮藏温度对竹笋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
        2.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2.1.2 实验试剂和设备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2 贮藏温度对竹笋贮藏过程中酶活性的影响
        2.2.1 样品处理
        2.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 数据分析及处理
    2.4 结果分析
        2.4.1 不同贮藏温度对竹笋失重率的影响
        2.4.2 不同贮藏温度对竹笋硬度的影响
        2.4.3 不同贮藏温度对竹笋褐变程度的影响
        2.4.4 不同贮藏温度对竹笋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2.4.5 不同贮藏环境对竹笋中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2.4.6 不同贮藏温度对竹笋感官评分的影响
        2.4.7 不同贮藏温度对PPO活性的影响
        2.4.8 不同贮藏温度对PAL活性的影响
        2.4.9 不同贮藏温度对CAD活性的影响
        2.4.10 不同贮藏温度对POD活性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砂藏含水量环境下的保鲜效果分析
    3.1 不同砂藏环境含水量对竹笋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
        3.1.1 试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和设备
        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3.2 不同砂藏环境含水量对竹笋贮藏过程中酶活性的影响
        3.2.1 样品处理
        3.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3.3 数据分析及处理
    3.4 结果分析
        3.4.1 不同砂藏环境含水量对竹笋失重率的影响
        3.4.2 不同砂藏环境含水量对竹笋硬度的影响
        3.4.3 不同砂藏环境含水量对竹笋褐变程度的影响
        3.4.4 不同砂藏环境含水量对竹笋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3.4.5 不同贮藏环境对竹笋中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3.4.6 不同砂藏环境含水量对竹笋感官评分的影响
        3.4.7 不同砂藏环境含水量对PPO活性的影响
        3.4.8 不同砂藏环境含水量对PAL活性的影响
        3.4.9 不同砂藏环境含水量对CAD活性的影响
        3.4.10 不同砂藏环境含水量对POD活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砂藏保鲜体系结合保鲜剂的保鲜效果分析
    4.1 不同保鲜剂的添加对砂藏竹笋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
        4.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4.1.2 实验试剂和设备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2 不同保鲜剂的添加对竹笋贮藏过程中酶活性的影响
        4.2.1 样品处理
        4.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4.3 数据分析及处理
    4.4 结果分析
        4.4.1 不同保鲜剂的添加对竹笋失重率的影响
        4.4.2 不同保鲜剂的添加对竹笋硬度的影响
        4.4.3 不同保鲜剂的添加对竹笋褐变程度的影响
        4.4.4 不同保鲜剂的添加对竹笋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4.4.5 不同保鲜剂的添加对竹笋中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4.4.6 不同保鲜剂的添加对竹笋感官评分的影响
        4.4.7 不同保鲜剂的添加对PPO活性的影响
        4.4.8 不同保鲜剂的添加对PAL活性的影响
        4.4.9 不同保鲜剂的添加对CAD活性的影响
        4.4.10 不同保鲜剂的添加对POD活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课题主要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5.3.1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5.3.2 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如何采摘贮藏花卉种子(论文参考文献)

  • [1]ERF1调控猕猴桃果实成熟和香石竹切花衰老的分子机制[D]. 王妍.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2)
  • [2]衡阳市雨母山临江村特色林果观光示范基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何婷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农旅融合视角下的陕西省合阳县王村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研究[D]. 王姣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技术与养护探究[J]. 只慧. 现代园艺, 2021(02)
  • [5]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20年农业重点产业工作安排的通知[J]. 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张掖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0(Z1)
  • [6]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崔鲜花. 吉林大学, 2019(02)
  • [7]园林绿化中花卉栽培技术与养护管理措施探讨[J]. 张海青. 花卉, 2019(16)
  • [8]甘肃贝母种子休眠及萌发特性研究[D]. 许美玲. 甘肃农业大学, 2019
  • [9]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传承性保护研究[D]. 罗文雄.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10]砂藏竹笋保鲜技术及机理研究[D]. 毛彦佳.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如何采摘贮藏花卉种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