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在线办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浙江大学在线办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浙江大学网上办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李占国[1](2022)在《“全域数字法院”的构建与实现》文中指出近年来中国互联网司法发展取得了显着成效,为建设一种全新的法院样态——"全域数字法院"提供了可能。与既往的法院信息化建设不同,"全域数字法院"是一场重塑性的制度革命,它以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内网外网共享协同、有线无线互联互通为基本要求,更加注重系统集成与数字赋能,更加注重流程再造与制度重塑,更加注重全面数字化与高度智能化,运用"技术+制度"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公平正义注入新效能。建设"全域数字法院",主要路径是通过"平台化建设""无纸化转型""智能化赋能"三阶段,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司法平台,提供全时空在线的司法服务,构建全流域智能的司法模式,驱动司法制度的全方位变革,并最终实现司法领域从数字赋能到制度重塑的革命性变革。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2021)在《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浙政办发[2021]35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2021年6月16日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为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再创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和数字化改革等工作部署,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沈方晴,张春江[3](2021)在《医院财务网上报销审批模式实践与探索》文中认为本文以现行医院报销审批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介绍Z医院财务网上报销审批模式的具体应用实践。通过梳理医院财务管理制度、构建网上报销审批模式、科学设计网上审批流程,真正减少报销审批环节的时间消耗,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建立高效快捷的财务报销模式。

杨玥[4](2021)在《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过去四十余年,以办公或产业发展为目的的新城园区建设是中国大规模快速城市化的关键部分,正逐步从关注单一经济增长目标的产业集聚地向关注综合发展目标的复合功能都市区转变。当前中国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并迎来新一轮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发展,科创园区成为未来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其“产”的发展离不开“城”“创”这两个关键要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代表我国最新园区发展趋势,经历了政府规划、房地产开发、城中村自发嵌入等不同主体主导下的不同阶段、不同规模、不同层级的发展过程。其汇集了多类型科创园区及创新平台,依托杭州数字经济优势、社区共生资源、西溪湿地生态、老余杭仓前文脉,是创新要素集聚、多元功能混合、园区社区并存、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共赢的新城代表,是研究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的典型范本。本文以衡量科创园区发展的“科创企业发展”反映“产”,以衡量城市用地功能混合的“职住关系”反映“城”,以衡量创新资源的“高校创新力”反映“创”,通过分析职住关系、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的关联,来研究“产”“城”“创”的关系,进而从“产城创”融合角度展开对大走廊科创园区发展的研究。采用多元数据包括科创企业发展数据、基于位置服务的职住大数据、高校创新资源数据、地理空间数据,运用统计学回归、案例研究等方法。首先,研究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和空间特征。然后,从企业聚集程度、发展规模、创新能力、经营状况、综合实力选择科创企业发展指标作为因变量;从职住平衡指数和通勤距离选择职住关系指标,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实力、学术影响、产学合作选择高校创新力指标,作为两组自变量;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研究职住关系、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的关联性。最后,选择大走廊“阿里系”园区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和梦想小镇,从园区科创企业发展、职住关系、及其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发展进行深入案例剖析。研究结论:“产城创”融合为未来科创园区提供了极具活力的发展模式,有利于激发科创园区活力、实现新城综合发展。“产”“城”“创”之间存在关联性,职住平衡和高校创新资源溢出有利于促进科创园区企业发展。本研究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从“产城创”融合角度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科创园区发展,及时总结我国科创园区发展的智慧和新鲜经验,为未来园区和新城实践提供参考,对支持新型城镇化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王祎雯[5](2021)在《基层智慧法院建设的完善路径 ——以长兴县人民法院为例》文中认为

王璐琳[6](2021)在《景下成都市蒲江县社保经办服务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薄珏[7](2021)在《“互联网+”背景下基层人社政务服务信息化研究 ——以J县为例》文中指出

王敬野[8](2021)在《电子文件单套制归档研究》文中认为

高英策[9](2021)在《“人机组网”场域中的社会整合:远程工作的时空模式分析与赛博格反思》文中认为中国信息化转型过程出现了明显的移动互联特征。新的媒介条件会深远重构个体间互动关系,而关系模式变迁带来的信息社会转型,需要得到理论关注。就此,本研究提出了“人机组网”概念以揭示移动互联生活的物理实质。然后,以当代远程工作作为经验研究领域,并结合吉登斯的社会系统与社会整合概念,本文依次提出了如下研究问题:高度依赖“人机组网”条件的远程工作者在实践中形成了何种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展现出了社会系统在“人机组网”场域中的何种社会整合逻辑?这种社会整合对于信息社会治理有何意味?为了获取经验材料,本研究对北京一家智库机构的远程工作开展了民族志田野调查;并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远程工作者进行了深度访谈。研究发现,远程工作在结构上表现为“基于‘人机组网’条件的虚拟区域化交互+相关地理场所的从属化调用”。这种互动以远程工作者的持续性工作链接为基本表现。在这种关系中,远程工作者彼此间可得性出现了程度与范围的此消彼长,这带来了其交互能力与支配能力的范围扩张与程度降低。远程工作者的互动关系是他们所在场所的组成部分,因此,他们需要在各自场所中处理其多重社会关系,而这一过程有时能形成对支配性关系的反渗透。时空是一种分析社会整合现象的良好理论视角。基于吉登斯与卡斯特等学者的既有观点,社会系统在“人机组网”场域中的社会整合过程,可被理解为集体性时空规范在流动空间—地方空间逻辑中的时空延伸。但是,通过对经验材料的分析,可以发现,这种理解由于预设了线上—线下的传统二元论,故而遮蔽了行动者在地方空间中协调社会关系的具身性经验。线上关系交互并不能脱离于具体地方,而我们需要关注这些互动在物理意义的时空中的表现。在此,本研究引入了哈拉维的赛博格理论作为理论反思工具。通过强调人与设备共有的控制论属性,该理论使得本文可以围绕个人与其他主体在具体场所中的信息交互关系,以重新理解“人机组网”场域中社会系统的社会整合逻辑——一言蔽之,这是一种基于间接社会整合模式的时空内延伸过程。一方面,“人机组网”场域中的社会整合,是一种个人在场所中与信息通信设备直接交互,以实现和其他个体的间接交互的过程。而另一方面,得益于上述过程,社会系统向那些过去更为个人化、交互性更小的时空蔓延而去,以实现了密度性的扩张。上述社会整合逻辑展现出了信息社会的一种当代发展特征。对此,文章最后借鉴罗萨关于共鸣关系的批判理论,对其中可能抑制高质量社会关系的潜在问题进行了反思。

焦健[10](2021)在《信息化视角下纳税服务问题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税务局为例》文中认为2018年我国实行征管体制改革以来,纳税人基本属性、组织结构和行为特征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且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特征。加之信息化时代网络和移动技术的叠加影响,纳税人对税收服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与此现实需求相反,呼和浩特市现有的纳税服务信息化水平尚有提高的空间,与市场需求和纳税人需要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形势,促进纳税服务信息化,提高呼和浩特市纳税服务水平,优化纳税服务策略,成为理论与现实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以税收遵从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为支撑,对纳税服务、信息化、纳税服务信息化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纳税服务信息化在我国的发展进程分为萌芽期,初始发展期,快速发展期三个阶段;且呈现出服务更加方便快捷,功能更加专业多样,保障更加及时充分,应急反应更加高效迅速的特点。纳税服务信息化的推动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做好此项工作能够充分激发纳税服务的主动性,全面拓展纳税服务的渠道,有效降低税收征纳的成本。呼和浩特市已在信息化背景下对纳税服务采取了一定的改进举措,已经做到了大数据应用与纳税服务的结合,开通了智慧办税厅优化办税服务,且因地制宜地打造税收宣传产品,以信息化手段助力税收咨询,推进了呼和浩特市纳税服务信息化工作进程。从税收相关宣传、纳税业务咨询、办税事项服务、权益保护、信用管理、社会沟通协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从纳税服务主体、客体、内容、性质、目标、自身建设方面来看,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和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在税收服务信息化方面,国内部分地区已经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百色市推出的桌面云办公,北京市的智慧办税服务厅等。他们的实践在开拓宣传渠道,助力信息对称,优化处罚体系,实现公平规范,大数据技术助力精准施策等方面,为呼和浩特市纳税服务信息化工作提供了借鉴与启示。因此,本文通过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借鉴以及对自身问题不足的分析,认为呼和浩特市推进纳税服务信息化需要积极发挥数据作用,推动跨部门信息共享,推进综合治税,提高研发水平,做到智办易办,发展系统集成,整合业务端口,多措并举提升宣传辅导质效,合理严密保证信息安全,打造专业人才体系。通过上述举措,最终推动呼和浩特市税务局纳税服务信息化进程,服务于呼和浩特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浙江大学网上办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大学网上办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全域数字法院”的构建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 “全域数字法院”建设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基础
    (一)时代背景:互联网司法发展的良好基础
    (二)现实基础:从信息化法院迈向数字化法院
        第一,数字化改革是一场重塑性的制度革命。
        第二,数字化改革是法院现代化的关键路径。
        第三,数字化改革是全面提升法官现代化能力的重要契机。
    (三)命题提出:“技术+制度”的“全域数字法院”
二、 “全域数字法院”的功能与目标
    (一)优化审判资源:为提升法院生产力提供源动力
        1.审判组织与业务流程的变革
        2.司法人员职责定位的转型
    (二)实现更高水平的正义:从“接近正义”迈向“可视正义”
    (三)实现更高水平的智能化:深度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
三、 “全域数字法院”的基本要求及实现路径
    (一)“全域数字法院”的基本要求
    (二)“全域数字法院”的实现路径
四、 “全域数字法院”的具体样态
    (一)全生命周期的司法平台
        1.全业务平台“一站通办”
        2.全周期数据“深度连接”
        3.全链路融合“数字生态”
    (二)全时空在线的司法服务
        1.服务民众诉讼:打破物理空间的桎梏
        2.服务法官办案:破除纸质卷宗的束缚
    (三)全流域智能的司法模式
    (四)全方位变革的司法制度
        1.基础理论范式面临的挑战
        2.司法基础范式的转型
        3.传统诉讼制度的再造
        ①物理空间的消融。
        ②自然人理性的动摇。
五、 结 语

(2)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
    一、发展基础
    二、总体要求
    三、加快数字产业化,培育建设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
        (一)提升数字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二)提升数字产业规模能级。
        (三)提升发展融合型新产业。
    四、推进产业数字化,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大力推进新智造。
        (二)全面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
        (三)着力发展智慧农业。
    五、突出数字化改革引领,提升治理数字化水平
        (一)提升高效善治的数字化治理能力。
        (二)构建包容审慎的数字治理体系。
        (三)打造合作共赢的开放发展格局。
    六、强化数字赋能,推进数据价值化
        (一)深化公共数据共享开放。
        (二)推进数据要素服务化应用。
        (三)强化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
    七、构建数字生态,激发主体创新活力
        (一)引进培育多层次数字人才。
        (二)打造雁阵型数字企业梯队。
        (三)培育数字经济新型组织模式。
        (四)提升高能级平台支撑能力。
    八、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石
        (一)全面升级网络基础设施。
        (二)部署领先的算力及新技术基础设施。
        (三)建设融合型智能化基础设施。
    九、组织保障措施

(3)医院财务网上报销审批模式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纸质审批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签字难
    (二)报销单返工量大、退单多
    (三)纸质审批内控不足
二、Z医院财务网上报销审批模式
    (一)梳理财务规章制度
    (二)摸底各岗位系统应用情况
    (三)内嵌审批流程和审批权限设定
    (四)制定财务报销审批流程
    (五)电子签名与认证
三、网上报销审批模式的实施
    (一)人员培训及与业务宣讲
    (二)加强财务部门内部培训
    (三)设置过渡期,传统审批与网上审批并行
    (四)先密后疏,部分审批流程先运行
    (五)与相关系统对接
四、网上报销审批模式的成效

(4)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1.2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作为城市经济增长极的产业园区发展面临转型
        1.1.3 科创园区已成为创新驱动背景下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载体
        1.1.4 “互联网+”数字经济发达的杭州在长三角的重要战略地位
        1.1.5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是“产城创”融合发展的新城代表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科创园区
        1.4.2 “产城创”融合
        1.4.3 “互联网+”新兴产业
        1.4.4 多元数据
    1.5 研究内容、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对象
        1.5.3 研究方法
        1.5.4 论文章节安排
        1.5.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与研究框架构建
    2.1 科创园区由来及发展历程
        2.1.1 国外园区发展历程
        (1)“产”一元孤立发展阶段
        (2)“产城”二元复合发展阶段
        (3) “产城创”三元关联发展阶段
        2.1.2 国内园区发展历程
        (1)“产”一元孤立发展阶段
        (2)“产城”二元复合发展阶段
        (3)“产城创”三元关联发展阶段
    2.2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相关研究
        2.2.1 科创园区发展研究
        (1)机制路径研究
        (2)影响因素研究
        (3)评价指标建立
        (4)空间规划布局
        2.2.2 “产城创”融合相关研究
        (1)产城融合
        (2)职住关系
        (3)产学合作
    2.3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相关研究中运用的数据方法
        2.3.1 多元数据在城市空间研究中的运用
        2.3.2 科创园区发展常用量化研究方法
    2.4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当前实践探索
        2.4.1 科创园区规划与实践发展趋势
        2.4.2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实践与研究
    2.5 文献研究评述与启示
        2.5.1 文献研究评述
        2.5.2 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2.6 研究框架构建
        2.6.1 研究假设
        2.6.2 “产城创”指标选择
        (1)以“科创企业发展”反映“产”
        (2)以“职住关系”反映“城”
        (3)以“高校创新力”反映“创”
        2.6.3 研究思路
        2.6.4 研究框架
    2.7 本章小结
3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与空间特征研究
    3.1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演绎
        3.1.1 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独立组团发展起步阶段(2007 年以前)
        3.1.2 以科技城为核心的产城一体发展加速阶段(2007-2011 年)
        3.1.3 以创新为重点的科创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阶段(2011-2016 年)
        3.1.4 “产城创”融合发展的科创大走廊阶段(2016 年至今)
    3.2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空间分布分析
        3.2.1 科创园区空间
        3.2.2 居住区空间
        3.2.3 高等院校空间
        3.2.4 科研院所空间
        3.2.5 综合交通体系
    3.3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特征归纳
        3.3.1 混合性
        3.3.2 创新性
    3.4 本章小结
4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关联性量化研究
    4.1 研究概述
    4.2 研究数据
        4.2.1 科创企业发展数据
        (1)指标选择依据
        (2)数据采集
        (3)数据结果和指标确定
        4.2.2 基于位置服务的职住大数据
        (1)LBS数据采集
        (2)职住关系指标确定
        4.2.3 高校创新资源数据
        (1)指标选择依据
        (2)数据来源和指标确定
        4.2.4 地理空间数据
    4.3 研究方法
        4.3.1 核密度分析
        4.3.2 偏最小二乘回归
    4.4 “产城创”指标分析
        4.4.1 科创企业发展指标分析
        4.4.2 职住关系指标分析
        (1)职住平衡指数分析
        (2)职住通勤距离分析
        4.4.3 高校创新力指标分析
    4.5 职住关系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
        4.5.1 回归分析步骤
        4.5.2 回归分析结果
    4.6 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
        4.6.1 回归分析步骤
        4.6.2 回归分析结果
        (1)高校创新力与科创园区企业发展关联性分析结果
        (2)不同类型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对比分析结果
    4.7 本章小结
5 大走廊“阿里系”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案例研究
    5.1 研究概述与案例背景
        5.1.1 研究概述
        5.1.2 案例背景
    5.2 “阿里系”园区科创企业发展
        5.2.1 园区空间布局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空间布局
        (2)梦想小镇空间布局
        5.2.2 园区科创产业发展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科创产业发展状况
        (2)梦想小镇科创产业发展状况
    5.3 “阿里系”园区职住关系
        5.3.1 园区周边业态分布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周边业态分布
        (2)梦想小镇周边业态分布
        5.3.2 园区职住通勤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职住通勤分析
    5.4 “阿里系”园区与高校融合发展
        5.4.1 园区与高校空间分布关系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与高校空间分布
        (2)梦想小镇与高校空间分布
        5.4.2 园区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2)梦想小镇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3)梦想小镇职住通勤分析
    5.5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路径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大走廊经验对未来科创园区发展的建议
    6.3 研究创新点
    6.4 研究局限
    6.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2 大走廊科创园区企业创始人和工作者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3 大走廊居住区居民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4 相关研究已发表于ISP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SCI)上的文章
    附件5 相关研究已发表于Land(SSCI)上的文章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人机组网”场域中的社会整合:远程工作的时空模式分析与赛博格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导言
    1.1.研究背景
        1.1.1.移动互联生活及其物理实质
        1.1.2. “人机组网”与社会转型
    1.2.研究问题与基本概念
        1.2.1.研究问题的提起
        1.2.2.基础概念:社会系统与社会整合
        1.2.3.研究领域:远程工作
    1.3.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1.3.1.民族志田野调查
        1.3.2.深度访谈
    1.4.篇章安排
2.理论视角与文献综述
    2.1.时空视角下社会系统整合的理论内涵
        2.1.1.集体时空规范:社会系统整合的内在逻辑
        2.1.2.时空延伸:社会系统整合过程的发展态势
        2.1.3.流动空间模式:新媒介中社会系统的时空延伸
    2.2.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当代社会系统整合
        2.2.1.“线上视角”中的社会关系整合
        2.2.2.“线下视角”中的社会关系整合
    2.3.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当代劳动与远程工作
    2.4.理论文献材料总结述评
3.远程工作的民族志景观:流动—地方空间的主从结构
    3.1.北京T中心的远程工作项目概况
    3.2.流动空间的虚拟区域化:线上工作结构
        3.2.1.第一层虚拟区域化:平台分割与钉钉遇冷
        3.2.2.第二层虚拟区域化:微信内部的群组分割
    3.3.地方空间的从属式调用:线下工作结构
        3.3.1.居住之地
        3.3.2.驻留之地
        3.3.3.虚无之地
4.持续链接与能力下降:流动空间中的远程工作实践
    4.1.远程工作中的持续性工作链接过程
        4.1.1.持续性工作链接的基本表现
        4.1.2.链接中的工作-非工作区分解构
        4.1.3.链接中的信息过载与时刻待命
    4.2.持续性工作链接中监控能力的削弱
        4.2.1.持续性工作链接的监控
        4.2.2.监控技术的缝隙
        4.2.3.被凝视感的消失
    4.3.持续性工作链接中交互能力的下降
        4.3.1.面对面协调的缺失
        4.3.2.非正式协商的缺位
5.场所融入与反向控制:地方空间中的远程工作实践
    5.1.持续性工作链接的场所融入
    5.2.持续性工作链接的反向控制
        5.2.1.工作节律的反向调节
        5.2.2.生活安排的反向渗入
        5.2.3.工作链接的直接削弱
6.“人机组网”条件下的社会整合:基于赛博格的再思考
    6.1.远程工作实践的研究发现总结
    6.2.对既有观点的赛博格理论反思
        6.2.1. “流动—地方”视角的二元论局限
        6.2.2.“人机组网”概念的赛博格理论内核
    6.3.间接社会整合模式与时空内延伸
        6.3.1.间接社会整合模式的提起
        6.3.2.社会整合的时空内延伸逻辑
    6.4.围绕共鸣关系的信息社会发展思考
        6.4.1.作为批判理论工具的“共鸣”
        6.4.2.对信息社会发展的几点反思
7.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信息化视角下纳税服务问题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税务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国内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1.研究难点
        2.创新之处
二、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界定
        1.信息化
        2.纳税服务
        3.纳税服务信息化
    (二)理论基础
        1.税收遵从理论
        2.新公共服务理论
        3.信息不对称理论
三、信息化视角下纳税服务的发展和特征
    (一)纳税服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1.萌芽期(1990-1994)
        2.初始发展期(1994-2003)
        3.快速发展期(2003-至今)
    (二)纳税服务信息化的特点
        1.服务更加方便快捷
        2.功能更加专业多样
        3.保障更加及时充分
        4.应急反应更加迅速
    (三)纳税服务信息化的作用
        1.充分激发纳税服务的主动性
        2.全面拓展纳税服务的渠道
        3.有效降低税收征纳的成本
四、呼和浩特市税务局纳税服务信息化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呼和浩特市纳税服务信息化的举措
        1.大数据应用与纳税服务相结合
        2.智慧办税厅优化办税服务
        3.因地制宜打造税收宣传拳头产品
        4.信息化手段助力税收咨询
    (二)呼和浩特市纳税服务信息化的成效
        1.税收法律政策宣传成效显着
        2.纳税咨询更加便捷
        3.办税服务更加高效
        4.权益保护更加规范
        5.信用管理更加精准
        6.社会协作更加优化
    (三)呼和浩特市纳税服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和成因
        1.从纳税服务主体来看
        2.从纳税服务客体来看
        3.从纳税服务内容来看
        4.从纳税服务性质来看
        5.从纳税服务目标来看
        6.从信息化建设自身来看
五、税收现代化提升纳税服务质量的经验借鉴
    (一)百色市税务系统经验做法
        1.桌面云办公的定义
        2.桌面云办公的特点和优势
        3.桌面云办公实施后的效果
        4.桌面云办公的实施可行性
    (二)北京市税务系统经验做法
        1.智慧办税服务厅的建设背景
        2.智慧办税服务厅的主要功能
        3.建设智慧办税服务厅取得的成效
    (三)其他地区税务系统的经验做法
        1.开拓宣传渠道助力信息对称
        2.优化处罚体系实现公平规范
        3.大数据技术助力精准施策
六、以税收信息化为手段提升纳税服务的建议
    (一)积极发挥数据作用
    (二)跨部门信息共享推进综合治税
    (三)提高研发水平做到智办易办
    (四)发展系统集成整合业务端口
    (五)多措并举提升宣传辅导质效
    (六)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四、浙江大学网上办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域数字法院”的构建与实现[J]. 李占国. 中外法学, 2022(01)
  • [2]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J].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Z9)
  • [3]医院财务网上报销审批模式实践与探索[J]. 沈方晴,张春江. 财务与会计, 2021(16)
  • [4]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D]. 杨玥. 浙江大学, 2021(01)
  • [5]基层智慧法院建设的完善路径 ——以长兴县人民法院为例[D]. 王祎雯.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6]景下成都市蒲江县社保经办服务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璐琳.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7]“互联网+”背景下基层人社政务服务信息化研究 ——以J县为例[D]. 薄珏.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8]电子文件单套制归档研究[D]. 王敬野. 辽宁大学, 2021
  • [9]“人机组网”场域中的社会整合:远程工作的时空模式分析与赛博格反思[D]. 高英策. 浙江大学, 2021(01)
  • [10]信息化视角下纳税服务问题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税务局为例[D]. 焦健. 内蒙古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浙江大学在线办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