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油田注水预处理粘土稳定剂的优化

低渗透油田注水预处理粘土稳定剂的优化

一、低渗透油田注水预处理用粘土稳定剂的优选(论文文献综述)

徐伟[1](2020)在《南泥湾油田开采过程中解堵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南泥湾油田研究区A属于特低渗油田,在油田的开采过程中,由于长期注水导致注水井因地层堵塞而使渗透率下降、油层吸水能力下降,造成注水压力升高、注水量不达标的现象,导致地层能量得不到及时补充,油井产量下降。本文系统的研究了该区域长4+5油层,该区域的孔隙类型以次生溶蚀孔隙与原生粒间孔隙为主;储层具有中等偏强酸敏、中等偏弱速敏、弱水敏、弱压敏等特征。结合研究区注水开发现状,对长4+5层注水井堵塞类型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导致地层堵塞的主要原因为注入水质不达标造成的结垢,次要原因为中等偏弱速敏性造成的地层堵塞。对历年来使用的解堵增注措施进行效果评价,解堵增注技术有效期普遍不长。针对这一问题,结合研究区油藏特征,优选了多氢酸解堵体系。从多氢酸的添加剂选择,多氢酸性能、多氢酸解堵剂性能以及酸液对地层的适应性等方面开展了评价,结果表明多氢酸体系有着较好的解堵效果。在现场试验中选取了N199-1井与N281井进行试验,结果证明多氢酸解堵剂对于目标井有良好的解堵效果,为该区域的注水井解堵增注提供参考。

焦智奕[2](2020)在《新型粘土稳定剂的合成及其在油田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油田注水开发和酸化压裂等措施将大量外来水和化学添加剂注入储层,储层中存在的大量粘土矿物与水接触后会发生水化膨胀和分散运移,堵塞孔喉、降低储层渗透率,造成储层伤害,粘土稳定剂可有效防止粘土矿物水化膨胀和分散运移。随着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的粘土稳定剂已无法满足一些低渗、高温、高矿化度油藏的开发要求。论文合成了两种新型阳离子聚合物型粘土稳定剂,通过开展一系列性能评价和油田初步应用试验,验证了其可满足低渗、高温、高矿化度油藏的开发要求。(1)以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反应物,过硫酸铵[(NH4)2S2O8]为引发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方法合成出均聚物PDMC,并就聚合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固含量和引发剂用量对产物特性粘度开展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证明合成出的产物即为目标产物PDMC;当固含量为21%,引发剂含量为1.86%(占单体含量),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6h,PDMC的特性粘度达到最大值108.9mL/g。(2)以丙烯酰胺(AM)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单体,过硫酸铵[(NH4)2S2O8]/亚硫酸氢钠(NaHSO3)为复合引发剂,采用自由基共聚反应合成共聚物P(AM-DMC),并就单体摩尔比、固含量、引发剂用量和反应温度对单体转化率和产物特性粘度的影响开展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证明产物结构与设计预期结构基本吻合;当n(AM):n(DMC)=2:1,固含量为 35%,引发剂(NH4)2S2O8/NaHSO3 的质量分数为 1.0%,m[(NH4)2S2O8]:m(NaHSO3)=1:1,反应温度为 70℃时,单体转化率和产物P(AM-DMC)特性粘度最佳,其中单体转化率为83.1%,特性粘度为 152.7mL/g。(3)将PDMC和P(AM-DMC)用水稀释至一定浓度即为粘土稳定剂JSH和JSHA。通过防膨率、耐水洗和耐温性能、岩屑回收率、岩心渗透率和配伍性实验,综合评价JSH和JSHA的性能。综合考虑防膨效果和原料成本,确定了 JSH和JSHA的最佳使用浓度均为1.0%,其防膨率分别为91.32%和93.69%;JSH和JSHA与无机盐复配后,表现出良好的配伍性和防膨效果,与KCl复配后的防膨效果优于NH4Cl,与KCl复配后的防膨率分别为95.52%和96.13%;JSH和JSHA具有长效性和很好的耐温性。(4)通过分析施工区块长8储层的地质特征,判断长8段储层属于低孔、超低渗高矿化度储层。在Y73井酸化压裂过程中进行JSH、JSHA应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JSH、JSHA与Y73井地层水和压裂液基液配伍性良好,JSH和JSHA用量为1.0%时粘土稳定效果均在80%以上,可知JSH、JSHA可满足低渗、高矿化度储层油藏中的应用开发要求。

焦凯[3](2018)在《西柳10断块西部井区多氢酸降压增注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北油田历经40多年的开发,酸化是该油田改善地层物性、提高单井增油增注的重要手段,盐酸、土酸、复合酸等酸液在华北油田有比较成熟的配方体系和施工工艺,也取得了良好的措施效果,但在西柳10断块开发过程中,西部井区因储层物性差,传统酸液体系措施效果不理想,出现了常规土酸与地层岩石矿物反应速度快而导致处理范围小、产生二次沉淀物污染地层,及油、套管腐蚀等问题,影响了该断块的开发效果。并且该断块为高温油藏,是困扰储层酸化的主要技术难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根据西柳10断块西部井区的储层特征及目前开发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在对国内外有关低渗透油藏降压增注文献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引入对多氢酸酸化技术的研究,通过室内实验对配方进行分析评价,最终优选出适合西柳10断块西部井区高温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井降压增注的绿色环保多氢酸酸化技术,取得了良好的增注效果,同时,开展对多氢酸酸化工艺的优化研究,针对分注井形成不动管柱套内封隔器多层多段酸化技术,针对层多、层薄、机械分层难度大的注水井,形成化学暂堵均匀酸化技术,解决了分注井及套变井起出管柱难度大,措施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并将该技术进行矿场试验。现场试验跟踪评价结果表明:通过对西柳10断块西部井区10口注水井进行应用试验,对应一线油井36口,油井见效率65.2%,累计增注25万方,累计增油1.22万吨,达到了增注增油的目的,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益,同时为该断块“注够水、精细注水、有效注水”提供了新的技术保障,为保证开发效果开辟了新途径。

仇晓丽[4](2018)在《滨649区块注水井伤害机理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滨649块注水压力升高,日注水量小,注水效果不理想,整体欠注严重。因此,有必要针对滨649块目前的注水情况,对注水过程中储层的伤害类型与伤害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相应的储层保护措施。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铸体薄片、核磁共振等技术测定了该储层的粘土矿物含量、类型及微观孔渗结构,分析了储层潜在损害因素;通过储层敏感性实验研究了储层敏感类型及伤害机理;根据现场注入水水质分析,评价了注入水水质超标因素对岩心渗透率的伤害;结合油水井历史生产动态资料分析,讨论了不合理注水方式对储层的伤害程度。储层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储层速敏指数为0.35,呈中等偏弱速敏;水敏指数0.72,呈中等偏强水敏;土酸酸敏指数0.34,属弱土酸敏感;盐敏程度0.05,无盐敏性。现场注入水水质分析结果表明:井口悬浮物含量6.6mg/l,粒径中值0.475μm;井口含油量2.7mg/l,参照水质分析行业标准,均不达标。注入水水质超标因素对岩心渗透率伤害实验表明:悬浮固体颗粒含量及粒径大小、含油量、细菌含量及类型均对岩心的损害有重要影响。悬浮颗粒粒径控制在0.3μm,含量在1mg/l以内,伤害程度低于20%;含油量在3mg/l范围内,伤害程度低于10%;腐生菌及铁细菌含量控制50mg/l以内,岩心伤害程度低于10%。评价储层伤害机理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储层敏感性伤害;二是注入水水质不合格所造成的伤害,三是不合理注水方式对储层的伤害。提出了相应的的储层治理对策。

孙永伟[5](2018)在《提高滨南油田低渗透油藏注水水质地面工程改造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滨南油田属于中孔、低渗透油藏,目前处于中低含水、低采出程度、中低采油速度开发阶段,受注水水质不配伍、洗井回水流程不完善、增注工艺不健全等因素影响,该油藏存在地层污染堵塞、水井欠注严重的问题。本文通过水质处理工艺技术机理研究和适应性分析,优选生化除油、低能耗管式膜与超滤配合的处理工艺,建造深度精细污水处理装置,使改造后的水处理水质能够满足滨南油田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需求;通过利用老集油管线作为回水总干线,配套新建支干线及单井管线,对滨南油田70口注水井洗井回水管网流程进行优化设计和综合治理,实现了洗井对供水需求和洗井水回收达标,提高了洗井质量。在滨660注对水质提升地面工程改造进行设计并开展了试验,试验规模为200m3/d,试验水源采用滨一污处理后污水,各处理设施采用橇装模块化箱式结构设计,处理后注入水水质由C级达到A1级标准,日增注175m3,注水达标率明显提升,试验区注水开发得到了有效改善。通过滨南油田低渗透油藏提高注水水质地面工程改造技术研究,对类似油藏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提升注水开发水平和质量效益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孟宪友[6](2017)在《利853区块注水工艺及增注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滨南采油厂利津油田利853区块目前油井22口,水井6口,自注水开发以来,累计注采比0.81,注采矛盾突出,6口注水井中有3口井高压欠注,导致地层能量下降较快,严重制约了该单元的有效开发。本文通过对该区块注水过程中注入水与地层流体以及地层岩石的配伍性进行分析,得知该区块注水过程中注入水与地层流体以及地层岩石的不配伍是造成高压欠注的重要原因,注入水中含油、机械杂质含量高,以及粘土膨胀、结垢等因素影响,造成地层堵塞,导致注水井欠注。通过室内研究及现场试验,开展配伍性研究(注入水与地层水、注入水与地层原油、注入水与地层岩石等)优选水源,使注入水在注入过程中不发生结垢、乳化等伤害,才能保证注水开发效果。对于已经造成伤害的储层,通过分析欠注原因,开展有针对性增注技术研究,采取相应的解堵措施以及对注入水的治理,实现区块顺利注水,有效改善了该区块欠注的现状。本研究的开展也为胜利油田类似区块的开发提供借鉴。

谢建勇,石彦,罗鸿成,李文波,谢俊辉[7](2017)在《准东吉7井区注水井酸化预处理防膨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水敏性油藏在注水开发中,黏土矿物膨胀是导致储集层渗透率下降、注水压力上升的主要原因。对于低渗透储集层而言,即使加入防膨剂来抑制黏土矿物膨胀,减轻对渗透率的伤害,仍会发生注水压力上升,出现欠注甚至无法注水的现象。为实现长期有效注水,以吉7井区为例,开展了水敏储集层酸化预处理防膨技术研究。与无机和有机2类防膨剂相比,采用酸化预处理,渗透率损失率最小,防膨效果的持久性和稳定性最好。选取了储集层类似的2组注水井进行对比试验,与未酸化预处理井相比,投注前酸化预处理的注水井,井口启动压力低,注水压力上升速度慢,满足低渗水敏储集层长期注水的需求。在后续开发中应用22井次,有效抑制了注水压力上升速度,达到预期的目的。

陈庆[8](2014)在《车2井区齐古组油藏增注技术分析研究》文中认为资料显示车2井区齐古组油藏具有中孔低渗、强水敏性典型特征。在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出现了注水压力日益增高的问题。在此期间,尽管采取过多次增注解堵措施来改善储层渗流通道,但目前注水井注水油压依然达到了较高水平,而且居高不下,增注措施效果亦日渐不佳,储层吸水能力越来越差,逐渐难以满足配注要求。鉴于此情况,本文采用现场资料统计分析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就齐古组储层伤害和期间采用的酸化增注效果欠佳的原因展开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针对性的注水过程中储层保护和水力压裂增注相结合的增注技术,其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运用X射线衍射、流体成分分析、岩心流动实验等手段,对齐古组油藏的岩矿、物性、储层流体特征进行研究,揭示了齐古组储层具有强水敏、强速敏、中~强体积流量敏感性。(2)通过分析注入水阴阳离子成分和水质,比较日注水量与临界流速相对大小,发现注水造成储层伤害原因主要有注入水结垢、固相颗粒含量超标、目注水量超过临界流速、黏土矿物膨胀运移。(3)通过对井区内各注水井的注水历史动态统计,据此计算并比较各增注措施前后的视吸水指数变化情况,再结合室内酸化流动实验,发现酸化改造具有一定局限性:解堵半径小,难以解除储层深部伤害;对长期的酸液流动通道会造成一定程度伤害。(4)注水过程中储层保护技术包括注入水地面结垢预处理、高效改性纤维球过滤、控制日注水量、缩膨剂和防膨剂交替注入。(5)关于水力压裂增注技术,通过室内实验优选了压裂液体系及支撑剂类型;并结合井网情况,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不同裂缝参数对注水井注水压力的降压效果和井网整体累计产油量的影响,最终确定最优裂缝参数是裂缝半长90m、导流能力40D-cm,最后据此给出了相应的水力压裂施工规模:284m3总液量,31%前置液比,35.8%平均砂比。本文研究方法及成果,对其他类似砂岩油藏解决注水难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贾育宾[9](2014)在《子北采油厂低渗透油田堵塞机理分析及解堵剂研究》文中提出子北采油厂采油层多属于中-细砂碎岩低渗透油层,油田开发以后,由于油田本身的高矿化度、高粘土矿物含量,微细孔隙,渗透率低等诸多原因,开发的效果并不理想,加之油层的敏感性,在外来物的触发下形成粘土矿物的膨胀和颗粒的运移,采油效率降低,产量下降。而传统简单的酸化处理对敏感性低渗透储层伤害极大。常规土酸会破坏掉储层的粘土矿物骨架,使其堵塞孔道。而盐酸只能溶解储层中的钙质胶结物和粘土矿物中的绿泥石胶结物,不能溶解其它的粘土矿物。缓速酸在土酸基础上削弱了HF的反应速度,避免了对地层骨架的直接损害,能够一定程度上解除近井地带的孔隙堵塞。本文分析了子北采油厂采油层的油藏特征,外来注入液对油层构造的损害,在对地层的敏感性做了充分实验分析后,在缓速酸的基础上添加起泡剂形成酸液泡沫的分散体系,这种新型解堵剂能够在保留缓速酸的功能上,利用泡沫的特性进一步降低缓速酸的酸液强度,降低施工时需要的液柱压力,减缓其自身对地层的水敏、酸敏性伤害,而且还能在泡沫的驱动下进入更深的孔隙当中,并在开井后用自有的携砂能力将溶解了的粘土颗粒带出地层。我们在室内模拟采油层的地质环境下新型解堵剂的适用性,在满足相关数据后,进行了矿场先导实验,在返排后对地层渗透率进行了测试,油层不仅得到回复,而且还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宗雷钧[10](2013)在《吴起低渗透油田油层解堵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注水开发油田,由于注入水质、地下流体及油层的自身特点,容易产生储层堵塞的现象,需要对堵塞油层进行解堵。对于纵向非均质油层,如果解堵拖工前不进行预处理,解堵施工时注入的解堵剂大部分进入底水层,达不到解除油层堵塞的目的。解堵措施是否经济有效,主要取决于对地层堵塞原因的透彻分析。只有掌握地层堵塞的类型和程度、岩石组成特性、流体物性及生产的外界条件等诸多因素,才能有效地解除地层堵塞,提高原油产量。本文在低渗透油田储层敏感性评价实验及堵塞因素分析实验的基础上,确定了低渗透油田的地层敏感性特征及堵塞特点,从而为解堵工艺技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确定了适合低渗透油田的堵塞机理,选择最佳解堵剂配方;对解堵方案进行现场应用,确定解堵工艺和现场试验结果分析。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油田油层解堵方法的调研;分析研究了起低渗透油田油井、注水井化学解堵工作的方法和工艺技术;对低渗透油田解堵剂进行分析研究,确定解堵方案。通过现场对几口油井进行了试验,介绍了适合吴起低渗透油田的解堵方案,和施工方案及施工过程,试验效果证明大大提高了油井的寿命和产油量,经济效益大幅提高,证明了该技术现场应用的可行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低渗透油田注水预处理用粘土稳定剂的优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渗透油田注水预处理用粘土稳定剂的优选(论文提纲范文)

(1)南泥湾油田开采过程中解堵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注水井堵塞研究现状
        1.2.2 酸液体系研究现状
        1.2.3 不同解堵体系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南泥湾油田A区块长4+5油藏地质特征及储层敏感性分析
    2.1 研究区A长4+5 油藏主要地质特征
    2.2 研究区A长4+5 储层岩石的孔喉类型及孔隙结构特征
        2.2.1 孔隙类型
        2.2.2 孔喉大小及分布
        2.2.3 研究区岩性特征
    2.3 流体性质
        2.3.1 原油性质
        2.3.2 地层水性质
    2.4 储层敏感性分析
        2.4.1 速敏性分析
        2.4.2 储层的水敏性分析
        2.4.3 酸敏性分析
        2.4.4 压敏性分析
        2.4.5 敏感性分析总结
第三章 注水井堵塞原因分析及现用解堵技术评价
    3.1 研究区注水开发现状
    3.2 注水井堵塞分析
        3.2.1 地质特征影响因素
        3.2.2 敏感性分析
        3.2.3 结垢影响
    3.3 目前解堵现状
        3.3.1 常规土酸酸化解堵机理
        3.3.2 常规土酸酸化评价
        3.3.3 电脉冲解堵增注机理
        3.3.4 电脉冲解堵评价
第四章 多氢酸解堵剂研究
    4.1 多氢酸选择原因
    4.2 多氢酸酸化原理
    4.3 多氢酸添加剂优选
        4.3.1 酸液与原油乳化情况实验
        4.3.2 防腐缓蚀剂的筛选
        4.3.3 铁离子稳定剂的选择
        4.3.4 粘土膨胀实验
    4.4 多氢酸性能评价
        4.4.1 多氢酸缓速性能
        4.4.2 温度对产品溶蚀率的影响
        4.4.3 多氢酸与各种酸液添加剂的配伍性
    4.5 多氢酸解堵剂的性能评价
        4.5.1 不同浓度的多氢酸解堵剂对岩心的溶蚀性能
        4.5.2 不同浓度有机酸对岩心的溶蚀试验
        4.5.3 不同配方解堵剂对岩心的溶蚀性能
        4.5.4 酸液对堵塞物的溶解率
    4.6 岩心酸化模拟实验研究
        4.6.1 常规土酸酸化岩心模拟实验
        4.6.2 多氢酸解堵剂酸化岩心模拟实验
第五章 现场试验效果评价
    5.1 选井原则
    5.2 多氢酸解堵剂在N199-1 注水井的应用
        5.2.1 N199-1 注水井现状
        5.2.2 措施目的
        5.2.3 施工设备和用料
        5.2.4 施工步骤
        5.2.5 效果评价
    5.3 多氢酸解堵剂在N281 注水井的应用
        5.3.1 N281 注水现状
        5.3.2 措施目的
        5.3.3 施工设备及用料
        5.3.4 施工步骤
        5.3.5 效果评价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新型粘土稳定剂的合成及其在油田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粘土矿物的基本结构
        1.2.1 基本结构
        1.2.2 基本结构层
    1.3 粘土矿物的种类
        1.3.1 蒙脱石
        1.3.2 高岭石
        1.3.3 伊利石
        1.3.4 绿泥石
        1.3.5 伊/蒙间层
    1.4 粘土矿物的性质
        1.4.1 带电性
        1.4.2 吸附性
        1.4.3 膨胀性
    1.5 储层产生水敏性原因
        1.5.1 水化膨胀
        1.5.2 分散运移
    1.6 粘土稳定剂的研究现状
        1.6.1 无机盐类
        1.6.2 无机多核聚合物类
        1.6.3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1.6.4 有机阳离子聚合物类
    1.7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7.1 研究背景
        1.7.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8 研究内容
2 阳离子均聚物PDMC的合成与表征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 阳离子均聚物PDMC的合成
        2.2.1 实验方法
        2.2.2 实验步骤
    2.3 特性粘度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反应温度的影响
        2.4.2 引发剂浓度的影响
        2.4.3 反应时间的影响
    2.5 产物的表征
        2.5.1 红外光谱测试
        2.5.2 核磁共振氢谱测试
    2.6 小结
3. 阳离子共聚物P(AM-DMC)的合成与表征
    3.1 实验原料及仪器
    3.2 阳离子共聚物P(AM-DMC)的合成方法及步骤
    3.3 转化率的测定
    3.4 特性粘度的测定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反应温度对转化率和特性粘度的影响
        3.5.2 反应物配比对转化率和特性粘度的影响
        3.5.3 固含量对转化率和特性粘度的影响
        3.5.4 引发剂质量分数对转化率和特性粘度的影响
    3.6 结构表征
        3.6.1 阳离子共聚物P(AM-DMC)的红外光谱测试
        3.6.2 阳离子共聚物P(AM-DMC)的核磁共振氢谱测试
    3.7 小结
4 粘土稳定剂性能评价
    4.1 实验原料及仪器
    4.2 应用性能评价方法
        4.2.1 防膨率测定方法
        4.2.2 扫描电镜分析
        4.2.3 耐水洗能力评价
        4.2.4 耐温性能评价
        4.2.5 岩屑回收率实验
        4.2.6 岩心渗透率实验
        4.2.7 配伍性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粘土稳定剂用量对防膨效果的影响
        4.3.2 扫描电镜分析
        4.3.3 耐水洗率测定
        4.3.4 耐温性能测定
        4.3.5 与无机盐KCl、NH_4Cl复配
        4.3.6 岩屑回收率实验
        4.3.7 岩心渗透率实验
        4.3.8 配伍性评价
    4.4 小结
5 新型粘土稳定剂现场应用试验
    5.1 施工区块基本概况
        5.1.1 储层特征
        5.1.2 地层水性质
    5.2 新型粘土稳定剂在Y73井酸化压裂方面的应用试验
        5.2.1 试验井Y73基本情况
        5.2.2 酸溶性测试
        5.2.3 对压裂液基液表观粘度的影响
        5.2.4 与压裂液其他添加剂之间的配伍性评价
        5.2.5 测定Y73井岩心溶失率
    5.3 小结
6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下一步工作安排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西柳10断块西部井区多氢酸降压增注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油田多氢酸酸化现状
        1.2.1 多氢酸酸化机理研究
        1.2.2 国内外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西柳10 断块西部井区储层特征及开发特征
    2.1 西柳10 断块西部井区储层特征研究
        2.1.1 储层岩性特征
        2.1.2 储层物性特征
        2.1.3 砂体展布特征
        2.1.4 温压系统与流体性质
    2.2 西柳10 断块西部井区开发特征研究
        2.2.1 开发历程
        2.2.2 开发现状
        2.2.3 开发效果评价
        2.2.4 存在问题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氢酸体系研究与评价
    3.1 酸液体系的选择
    3.2 多氢酸配方室内实验研究
        3.2.1 多氢酸浓度的选择
        3.2.2 铁离子稳定剂的优选
        3.2.3 引发剂的优选
        3.2.4 活性剂的优选
        3.2.5 缓蚀剂的优选
        3.2.6 粘土稳定剂的优选
        3.2.7 配伍性及腐蚀性实验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氢酸酸化工艺优化研究
    4.1 不动管柱多级酸化工艺技术
        4.1.1 高性能分酸封隔器设计
        4.1.2 定压喷酸器设计
        4.1.3 同步坐封机构设计
    4.2 化学暂堵均匀酸化技术
        4.2.1 暂堵酸化技术原理
        4.2.2 暂堵剂性能评价
        4.2.3 岩心暂堵实验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矿场应用及效果分析
    5.1 多氢酸酸化矿场试验
    5.2 多氢酸酸化推广应用
        5.2.1 多氢酸酸化选井标准
        5.2.2 多氢酸酸化施工流程
    5.3 实施情况及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滨649区块注水井伤害机理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储层伤害机理与治理措施研究现状
        1.2.1 国外储层伤害机理与治理措施研究现状
        1.2.2 国内储层伤害机理与治理措施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滨649块储层地质开发特征及潜在损害因素
    2.1 区域地质概况及开发状况
    2.2 岩性特征
        2.2.1 岩石性质
        2.2.2 矿物组成
    2.3 物性特征
        2.3.1 孔、渗分布特点
        2.3.2 储层相渗特性
        2.3.3 储层非均质性
    2.4 流体特征
        2.4.1 原油性质
        2.4.2 地层水性质
    2.5 储层微观孔隙特征
        2.5.1 孔隙大小及分布
        2.5.2 孔喉大小及分布
    2.6 滨649 块储层注水过程中潜在损害因素分析
第3章 注水过程中储层伤害机理研究
    3.1 储层微观渗流特征及机理
        3.1.1 非达西渗流特征
        3.1.2 非达西渗流机理
    3.2 滨649 区块储层敏感性评价
        3.2.1 影响储层敏感性因素分析
        3.2.2 储层敏感性评价实验
    3.3 注入水水质对储层伤害研究
        3.3.1 现场注入水水质分析
        3.3.2 悬浮固体颗粒对岩心的伤害
        3.3.3 乳化油对岩心的伤害
        3.3.4 注入水细菌对储层渗透率的伤害
        3.3.5 结垢对储层伤害研究
    3.4 注水工作方式不合理对储层伤害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提高有效治理对策研究
    4.1 水质指标对策研究
        4.1.1 现场注入水的选用
        4.1.2 不合格注入水的处理技术对策
        4.1.3 水处理剂选择原则
    4.2 注入水储层敏感性对策研究
        4.2.1 水敏储层治理对策
        4.2.2 酸敏储层治理对策
        4.2.3 速敏及盐敏储层治理对策
        4.2.4 应力敏感性储层治理对策
    4.3 欠注储层治理工艺技术对策研究
    4.4 水井综合管理对策研究
        4.4.1 合理化注水
        4.4.2 地层配伍以及精细过滤注水技术
        4.4.3 执行技术政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5)提高滨南油田低渗透油藏注水水质地面工程改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滨二区东部低渗透油藏开发现状及技术难题
    2.1 滨二区东部低渗透油藏开发现状
        2.1.1 滨649 块开发现状
        2.1.2 滨5块开发现状
    2.2 滨二区东部注水系统
        2.2.1 滨660 注水站
        2.2.2 滨5注水站
        2.2.3 洗井水回收方式
第三章 低渗透油藏欠注问题及增注技术
    3.1 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存在问题
        3.1.1 低渗透油藏水驱效果较差
        3.1.2 注水水质达与低渗透微观孔隙结构适配性
        3.1.3 低渗油藏注水井启动压力
        3.1.4 注采层系与井网
        3.1.5 罐车回收洗井水流程对洗井效果的影响
        3.1.6 洗井水进集输流程方式对采油和集油系统的影响
    3.2 低渗透油藏欠注原因分析
    3.3 低渗透油藏增注工艺技术
        3.3.1 水井酸化技术
        3.3.2 活性增注技术
        3.3.3 多氢酸复合活性水降压增注工艺
        3.3.4 分子膜增注工艺技术
        3.3.5 小阳离子深部缩膨防膨工艺
第四章 水质提升工艺技术与改造设计
    4.1 水质提升处理工艺技术的选择
        4.1.1 生化除油与低能耗管式膜配合工艺
        4.1.2 活性滤料除油与精细过滤器配合工艺
        4.1.3 超滤工艺技术
    4.2 水质提升工艺设计
        4.2.1 生化除油、低能耗管式膜与超滤配合工艺设计
        4.2.2 活性滤料除油、精细过滤与超滤配合工艺设计
第五章 洗井水回收流程改造
    5.1 洗井水量参数
    5.2 改造设计方案
    5.3 改造管网设计
    5.4 穿越跨设计
第六章 低渗透油藏水质提升试验
    6.1 试验工艺流程与配套设备选型
    6.2 试验现场试验及化验
    6.3 试验区注水改善效果及分析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利853区块注水工艺及增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械堵塞
        1.2.2 地层敏感性伤害
        1.2.3 注入水固相含量影响
        1.2.4 毛细现象造成的伤害
        1.2.5 地层本身的微粒运移造成的伤害
        1.2.6 地层孔道中沉积有机物的堵塞
        1.2.7 细菌类物质堵塞
    1.3 区块概况
        1.3.1 储层物性
        1.3.2 流体性质
        1.3.3 温度压力系统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注水水源优选研究
        1.4.2 利853 区块欠注原因分析及增注工艺研究
    1.5 技术思路及技术指标
        1.5.1 技术思路
        1.5.2 技术指标
第二章 利853区块欠注原因分析
    2.1 利853 区块地层流体与注入水配伍性分析
        2.1.1 水质分析实验
        2.1.2 配伍性实验研究
        2.1.3 注入水与地层水结垢预测
    2.2 敏感性分析及注入水对储层的水敏伤害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3 岩心基础数据
        2.2.4 实验结果
第三章 注入水调整方案研究
    3.1 邻近区块采出水作为注入水可行性分析
        3.1.1 滨一污污水、王庄来水水质分析
        3.1.2 滨一污污水、王庄来水与储层地层水配伍性分析
        3.1.3 滨一污污水、王庄来水与地层水结垢预测分析
    3.2 水质改性技术研究
        3.2.1 水质改性实验方案初选研究
        3.2.2 确定方案配方实验优选
        3.2.3 进一步细化方案配方实验优选
        3.2.4 新方案改性水实验
第四章 利853区块水井增注技术研究
    4.1 水井酸化工艺研究
        4.1.1 研究路线
        4.1.2 工作液准备
        4.1.3 溶蚀性能评价
        4.1.4 利853 区块水井酸化工艺优选
        4.1.5 酸化添加剂的优选
    4.2 活性增注技术
        4.2.1 污油污染储层原理及活性增注技术
        4.2.2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及耐温性实验
        4.2.3 表面活性剂的增溶油实验
    4.3 低渗透水井防膨技术
        4.3.1 防膨剂吸附伤害和防膨周期评价
        4.3.2 防膨率的测定及防膨剂使用参数的确定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准东吉7井区注水井酸化预处理防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吉7井区储集层特征
2 酸化预处理防膨评价实验
    2.1 膨润土实验及结果
    2.2 天然岩心实验及结果
3 酸化预处理防膨的现场应用
    3.1 先导性对比试验
    3.2 推广应用
4 结论与认识

(8)车2井区齐古组油藏增注技术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油气层损害机理研究动态
        1.2.2 油气层保护技术研究动态
        1.2.3 油气层改造技术研究动态
        1.2.4 开发压裂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本文的技术关键及路线图和主要工作
第2章 车2注水井齐古组储层损害机理研究
    2.1 车2齐古组储层潜在损害特征分析
        2.1.1 岩矿潜在损害特征分析
        2.1.2 物性潜在损害特征分析
        2.1.3 温压系统及储层流体潜在损害特征分析
        2.1.4 储层敏感性分析
    2.2 车2齐古组储层工程损害因素分析
        2.2.1 注入水离子及水质对储层损害研究
        2.2.2 注水流速对储层的损害研究
        2.2.3 长期酸化对储层损害研究
    2.3 储层损害主控因素分析及增注对策
        2.3.1 储层损害主控因素分析
        2.3.2 注水过程储层伤害预防对策
        2.3.3 储层增注对策选择
    2.4 小结
第3章 车2齐古组储层压裂增注材料优选
    3.1 压裂液体系优选
        3.1.1 稠化剂优选
        3.1.2 交联剂优选
        3.1.3 黏土稳定剂优选
        3.1.4 助排剂优选
        3.1.5 破乳剂优选
        3.1.6 交联压裂液与优选单剂配伍性研究
        3.1.7 压裂液体系综合性能评价
    3.2 支撑剂导流能力和损害评价研究
        3.2.1 实验结果
        3.2.2 实验结果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水力压裂裂缝参数优化及设计研究
    4.1 齐古组储层地质模型建立
    4.2 地质模型校验
    4.3 水力压裂裂缝参数优化
    4.4 压裂设计实例
        4.4.1 基本数据
        4.4.2 设计思路
        4.4.3 施工设计结果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9)子北采油厂低渗透油田堵塞机理分析及解堵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泡沫酸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泡沫酸的概念
        1.2.2 泡沫酸的发展历程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2 技术方法和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低渗透油田油藏特征
    2.1 低渗透储层的地质特征
    2.2 低渗透储层的沉积特征
    2.3 低渗透储层岩石的孔隙喉道类型和孔隙结构特征
        2.3.1 孔道类型
        2.3.2 孔隙结构特征
    2.4 低渗透油藏的流体特征
第三章 油田发生堵塞的机理及敏感性研究
    3.1 低渗透油田发生堵塞的类型及原因
        3.1.1 液相损害造成的堵塞
        3.1.2 固体物质造成的堵塞
    3.2 低渗透油田油水井堵塞的特征
        3.2.1 油井堵塞机理
        3.2.2 油井堵塞特征
        3.2.3 水井堵塞特征
    3.3 子北采油厂储层敏感性研究
        3.3.1 子北采油厂粘土矿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
        3.3.2 实验准备工作
        3.3.3 储层敏感性试验
    3.4 堵塞特殊性分析
第四章 低渗透油层解堵剂优选实验研究
    4.1 低渗透油层解堵剂的发展趋势
        4.1.1 现有低渗透油田油层生产中使用的防止堵塞的措施
        4.1.2 低渗透油田解堵剂的发展趋势
    4.2 酸化解堵剂的解堵机理及特性
        4.2.1 常规土酸的解堵机理
        4.2.2 缓速酸的解堵机理
    4.3 泡沫酸化技术及优势
        4.3.1 泡沫酸的反应机理和特点
        4.3.2 泡沫酸相比土酸酸化的优势
        4.3.3 泡沫酸相比缓速酸酸化的优势
    4.4 新型泡沫酸解堵剂实验研究
        4.4.1 主体酸液(A 剂)的确定
        4.4.2 气相的确定
        4.4.3 起泡剂(B 剂)的确定
    4.5 新型泡沫酸解堵剂性能评价
        4.5.1 起泡剂的实验评价
        4.5.2 解堵剂整体性能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李家沟油水井先导试验情况
    5.1 施工目的
    5.2 施工参数设计
    5.3 施工步骤
    5.4 效果分析评价
    5.5 本章结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详细摘要

(10)吴起低渗透油田油层解堵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本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3 国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酸化解堵技术现状
        1.3.2 几种酸化解堵新技术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吴起低渗透储层的沉积特征及储层敏感性分析
    2.1 低渗透储层的沉积特征
        2.1.1 低渗透储层岩石的孔隙喉道类型和孔隙结构特征
        2.1.2 吴起低渗透油田储层堵塞引起原因分析
    2.2 储层伤害类型
        2.2.1 水敏伤害
        2.2.2 水锁损害
        2.2.3 固体堵塞造成的伤害
        2.2.4 油井堵塞特征
    2.3 低渗透储层敏感性分析
        2.3.1 低渗透储层粘土的稳定性
        2.3.2 低渗透储层中粘土矿物的组成、产状及分布特征
    2.4 储层粘土矿物特性与油层损害的关系
        2.4.1 阳离子交换
    2.5 储层敏感性实验
        2.5.1 岩样的准备
        2.5.2 敏感性实验流程
        2.5.3 流速敏感性评价实验
        2.5.4 水敏性评价实验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吴起低渗透油层解堵剂优选试验研究
    3.1 新型解堵剂的研究与优选
        3.1.1 主酸液的研究与评价
        3.1.2 缓速酸的反应机理与不足
        3.1.3 新型解堵剂的反应机理
    3.2 主酸液的筛选
    3.3 添加剂的研究与优选
        3.3.1 缓蚀剂的优选
        3.3.2 破乳剂的优选
        3.3.3 降凝剂的优选
        3.3.4 粘土稳定剂的优选
        3.3.5 铁离子稳定剂的优选
        3.3.6 助排剂的优选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复合解堵的现场解堵工艺研究
    4.1 低渗透油田的施工工艺研究
        4.1.1 工艺技术路线
    4.2 油井、注水井堵塞的调查
        4.2.1 其他原因造成的堵塞
        4.2.2 施工工艺研究
        4.2.3 化学解堵工艺
    4.3 注入水和地层水配伍性的评价
        4.3.1 长 6 油层地质概况及储层特征
        4.3.2 孔隙特征
    4.4 解堵剂的评价与筛选
        4.4.1 解堵剂的解堵效果
        4.4.2 解堵剂的配伍性
        4.4.3 解堵剂评价
    4.5 评价方法
    4.6 指导原则
        4.6.1 措施依据、目的及要求
        4.6.2 经济效益的计算
第五章 解堵的现场试验
    5.1 解堵施工前工作准备
    5.2 溶解剂的投入
        5.2.1 措施依据及目的
        5.2.2 措施目的
    5.3 设计施工方案及参数
        5.3.1 设计参数
        5.3.2 设计施工方案
        5.3.3 施工注入参数
    5.4 溶解剂的投入和施工步骤
        5.4.1 配制处理液,挤注施工步骤
        5.4.2 工作液配方及数量
    5.5 化学解堵剂配方研制和评价
        5.5.1 聚合物堵塞物溶解实验
    5.6 现场试验及效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及建议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详细摘要

四、低渗透油田注水预处理用粘土稳定剂的优选(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泥湾油田开采过程中解堵技术研究[D]. 徐伟.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2]新型粘土稳定剂的合成及其在油田中的应用[D]. 焦智奕.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3]西柳10断块西部井区多氢酸降压增注技术研究与应用[D]. 焦凯.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9)
  • [4]滨649区块注水井伤害机理与对策研究[D]. 仇晓丽.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5]提高滨南油田低渗透油藏注水水质地面工程改造技术研究[D]. 孙永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6]利853区块注水工艺及增注技术研究[D]. 孟宪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7]准东吉7井区注水井酸化预处理防膨技术[J]. 谢建勇,石彦,罗鸿成,李文波,谢俊辉. 新疆石油地质, 2017(04)
  • [8]车2井区齐古组油藏增注技术分析研究[D]. 陈庆. 西南石油大学, 2014(03)
  • [9]子北采油厂低渗透油田堵塞机理分析及解堵剂研究[D]. 贾育宾. 西安石油大学, 2014(05)
  • [10]吴起低渗透油田油层解堵技术研究[D]. 宗雷钧. 西安石油大学, 2013(05)

标签:;  ;  ;  

低渗透油田注水预处理粘土稳定剂的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