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层体育训练中的智力训练

论基层体育训练中的智力训练

一、论基层运动训练中的智力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伟[1](2021)在《四川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四川省是曾经的排球大省,有着辉煌的历史。四川女排曾蝉联四届全运会女排比赛冠军(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全运会),四川男排也曾在全国联赛中取得过“五连冠”(1995年-1999年全国联赛冠军)。但近几年来,四川竞技排球进入低谷,在近四年的联赛成绩中,女排最好的成绩为第10名,男排最好的成绩为第6名。究其原因,是没有良好的后备人才储备。因此,如何建立更加完善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是实现四川排球振兴的重要前提。四川省排球运动管理中心2020年再次提出建设后备人才基地的模式,并着手对四川省排球传统特色校进行调研、评估和筛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在排管中心的帮助下,从基础设施、教练员团队、训练工作与管理、后备人才质量四个方面,对四川省在“十三五”期间的排球传统特色校排球队伍展开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十三五”期间,四川排管中心曾经启动基地建设工作,却因为多种原因搁置。2020年,四川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再次提出并开始实施。想要实现振兴四川排球的目标,必须加快基地建立建设的步伐;2、排球传统特色校作为基地的一种形式,在“十三五”期间基本设施条件总体较好,但医务、体能设施相对不足;地区分布也不均衡,经济发展越好的城市排球传统特色校数量越多,发展的越好;3、排球传统特色校教练员团队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但男女教练员的比例失衡;学历以本科为主,大部分教练员具备一定的排球专业理论知识,但实操能力较弱;4、在平衡“学”“训”矛盾上需要进一步的改善,“学”“训”矛盾是一个长期围绕基地建设的问题;5、目前四川省竞技排球的经费主要是以政府拨款为主,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竞技排球的发展受到限制;6、在“十三五”期间,四川省排管中心以“振兴三大球”为契机,主办、承办多层次的排球比赛,排球后备人才的挖掘和培养有所改善,但质量和数量、人才挖掘和输送渠道有待拓宽和完善。建议:1、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相关保障体系;2、拓宽资金的来源,协调好各方利益;3、健全教练员选拔和培养体制,提高教练员执教水平;4、拓展人才输送和引进渠道,提高人才质量;5、深化体教融合,整合社会资源;6、完善竞赛体系,促进竞技排球发展;7、加大科技投资,实现科技助力;8、明确“基地”建设目标,做实做好。

田蕊[2](2020)在《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意蕴 ——基于企业女性管理者的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理念的深入贯彻,女性受教育水平显着提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半边天作用也日益彰显;同时,从世界范围来看,越来越多的女性可以平等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参与经济建设、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和工作权等,国内外妇女事业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进一步缩小劳动力市场中职业地位的性别差距、促进女性卓越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的关键所在;而在促进女性获得高层次职业地位过程中,除了依靠政策、制度等外部社会力量外,作为型塑人格与培养价值理念的教育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13名企业管理层知识女性深度访谈,一方面,全面、生动地呈现了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动态复杂过程;另一方面,基于她们职业地位获得的经历,反观她们所接受到的教育,同时,鉴于教育对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具有连贯性,本研究很难割裂地分析某一种教育类型或教育活动对女性某一方面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将不同教育时空放在同一分析框架中,进一步将“教育意蕴”解构为三个层面,即教育的动力作用、阻力作用以及提升路径。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第一,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4A”路径。知识女性自身特质(Attribute),即“双性化”特征、坚韧性、自信心、进取心,和所具备的能力(Ability),即对职场环境的适应力、对职业发展的规划力、对行动计划的执行力以及对自我提升的学习力,是她们获得高层次职业地位的内在保障。在追求职业地位过程中,知识女性会展开一系列积极行动(Action),包括物我互动——从容应对职场环境的“多重约束”、不甘于成为晋升“陪衬”、勇于尝试职场极限环境的挑战;人我互动——与领导之间“学会变通与坚持自我”的互动、与同事之间“获得工具理性与情感支持”的互动以及与下属之间“共促发展与相互支持”的互动;自我互动——冲破“玻璃天花板”、寻找“潜力发展区”与打造“核心竞争力”、持续学习与自我提升。最终,知识女性实现了不同层次的职业地位目标(Aim),即“小我型”职业地位(物质性和精神性)和“大我型”职业地位(集体性和社会性)。第二,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动力。本研究从动力来源、作用路径及作用结果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不同时空的教育对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动力作用,具体地:(1)在生活时空的家庭教育中,知识女性通过家庭环境氛围的浸染、父母的身体力行和严格训练,知识女性在模仿学习、自我内化过程中,塑造了自身独特的性格品质、促进了情感的发展以及形成了基本的性别观念。(2)在学习时空的学校教育中,她们通过专业学习掌握基本的生存工具——扎实的专业知识,通过“第二课堂活动”获得综合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避免自己在课堂上被“边缘化”并帮助自己建立强大自信。(3)在职业时空的职后教育中,她们通过艰苦工作环境的磨炼学会职场生存,通过不断变化的工作挑战促进自我突破与持续前进,通过支持性人脉网络获得经验积累和情感支持。第三,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阻力。本研究从教育的负向功能视角,进一步分析了教育在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过程中产生的阻碍作用。具体地:(1)带有性别标签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女性发展的低期待、对女性情感发展的忽视以及建立支配型亲子关系,限制了女性的发展、阻碍了女性积极情感的建立,同时,在无形中强化了她们的依赖性、弱化了独立性。(2)“去性别化”与“再性别化”的学校教育中,两性之间“均衡与同一”的背后隐藏着深层的性别不平等,并通过隐性校园文化对女性的性别观念进行了再塑造,同时,导致女性在课堂教学中的边缘化处境。这样的学校教育氛围使得女性忽视了性别不平等、强化了女性对传统性别观念的认同、导致女性产生“习得性无助”。(3)性别差异“合理化”的职后教育中,企业文化依然存在对女性的“轻视”,两性员工之间的教育与培训资源分配不均衡,同时,女性员工普遍缺乏工作导师的指导。最终导致女性员工无法充分提升能力水平、难以融入工作组织中的人际网络、缺乏工作和情感支持。第四,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提升路径。本研究基于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4A”路径、教育动力和教育阻力,进一步从教育观念和教育行动两个层面,为女性教育与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的教育提升路径,以期更好地助力知识女性获得高层次职业地位。在教育理念方面:不同的教育时空应构建基于“新型两性关系”的现代社会性别观、以“女性全面而卓越发展”为核心的女性素质教育观以及基于“自我发展”和“服务社会”的女性理想信念观。在教育行动方面:(1)在生活时空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通过开展基于日常语言与行为互动的“濡化式”教育,促进女性现代社会性别观念和个人品质的形成。(2)在学习时空的学校教育中,基于秩序化学习时空,教师应将“现代社会性别观”融入课程设置,采用以“合作参与”为核心的教学法,并开展“关系性”教学实践;基于非秩序化学习时空,学校应为女性“参与学校各部门的管理工作、参与学生组织和社团的组织工作、参加社区和社会服务工作”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3)在职业时空的职后教育中,企业应将“现代社会性别观”融入企业文化,通过文化氛围的熏陶,实现对知识女性性别观念和职业情感的教育;通过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的考验与磨练,促进知识女性“品格的次级社会化”,并推动她们不断寻求自我突破与持续学习;企业还应促进女性员工与工作导师以及“女性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双向交流,使她们不断积累工作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升职业能力以及持续获得情感支持。总之,知识女性在职业地位获得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她们能够积极适应职场环境、始终保持学习状态并不断寻求突破,这与她们成长发展所经历的不同时空的教育密不可分。本研究深入分析了教育在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中的动力作用并探寻行之有效的教育提升路径,对有针对性地开展女性教育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唐海峰[3](2019)在《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田径100米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最早的运动项目之一,它拥有其他田径项目不可比拟的项目影响力和关注度,对赛场下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也是其他项目不可比拟的。国际比赛中,百米飞人大战一直是最大看点和焦点,是赛事的压轴项目。100米在竞技体育里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尚处于落后阶段,对其研究重在找出问题,促进发展。中国田径男子100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经快速发展期、停滞倒退期、低迷稳定期、快速突破期,目前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呈现良好势头。通过对中国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系统梳理,能够认清新时代下中国男子100米形势与主要任务,总结成功经验,剖析存在问题,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入摸索适合中国男子100米成绩突破的发展之路,缩短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突破时间,使中国早日向短跑强国迈进。论文以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为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计量可视化分析法对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与世界进行对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选材、训练、竞赛、管理、环境等伴生因素进行集成式梳理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大致分为快速发展期、停滞倒退期、低迷稳定期、快速突破期四个阶段,与世界100米成绩经历的11秒时代、10秒时代、9秒时代成绩演变相差甚大,但随着近几年男子100米成绩的突破,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最佳成绩总体上呈现波折起伏的动态发展趋势,成绩表现越来越好,特别是在2008年以后,男子100米最佳成绩发展迅速,截止2018年男子100米成绩已经达到9.91秒的黄种人最快纪录,追平卡特尔归化选手奥古诺德的亚洲纪录。3.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最佳前十运动员输出省市区总体上呈现扩大趋势,由80年代的11个扩展到21世纪初的18个省市。优秀100米运动员输出主要集中在华北、东部、东南沿海以及内陆地区四川等省份,特别是广东具有强有力的男子100米运动员输出。4.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伴生特征表现为:具有省级行政单位隶属、地域地理位置、GDP水平表现和跨界跨项的选材特征;具有年龄、身高、步幅、步长的身体形态特征;具有起跑反应时、途中着地缓冲技术、全程速度变化的技战术特征;具有基层管理、高层管理的发展规划和训练基本理念特征;具有后备人才基地培养、训练的后备力量特征以及请进来走出去的教练员职业水平特征。5.强化小学—中学—大学—省队或国青队—国家队为主体的选材培养模式,弱化业余体校俱乐部、专业队为主的选材培养模式,构建体并与教“三位一体”的选材机制,是100米跑改革创新成绩突破的必然趋势。6.运动员以学习为主线进行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硕博五个阶段的竞技训练,同时在各个训练阶段实行相应的科学合理的竞赛体制,以保持运动员的兴奋性,形成训练和竞赛的良性循环。教练员根据运动员身体发育情况和认知规律,制定负荷强度计划,有条不紊开展基础训练和专项训练,让运动员达到高级专项训练阶段和保持高级专项阶段水平。7.多元化管理体系中,国家从宏观上对目标制定、政策管理、监督协调、信息反馈进行整体布局;微观上对运动员管理伴生出的对教练员队伍管理、运动队管理、科研攻关人员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等进行细节把控。并通过训练过程管理和后勤管理为100米成绩突破奠定坚实的基础。8.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取得除对运动员科学选材、训练、竞赛、管理有严格要求外,还对比赛场地、外出比赛时差以及气温、气压、温度、风、雨等气象因素都有严格要求,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比赛运动员心理变化,影响100米运动员正常水平发挥。

田麦久,刘爱杰,易剑东[4](2018)在《聚焦“跨项选材”:我国运动员选拔培养路径的建设与反思》文中指出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指出:"跨界是手段,选材是目的,要选拔出有天赋的选手,关键要抓好选材的标准,跨界选材,就要在‘跨’字上下工夫,跨界选队员也要跨界选教练。"一时间,"跨项目选材"成为中国运动训练的"新宠儿",成为东京奥运备战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备战的"新利器"。面对这一提法,诸多业界和学界人士持有不同的意见与看法。为更加客观看待跨界跨项选材,编辑部特邀请田麦久、刘爱杰、易剑东,就跨项选材展开了讨论,旨在更好地厘清什么是真正的跨界选材,如何完善跨项选材工作,进而为中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和奥运备战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借鉴。

魏晋光[5](2017)在《太原市U-17男子篮球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非智力因素是智慧活动的动力调节系统,属于心理学范畴。由于人的心理活动包括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两大系列,所以,在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可划分为智力因素训练和非智力因素训练两部分。从非智力因素角度看,在训练场或赛场上由于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发展不足,许多运动员不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竞技水平或惨遭失败;相反,如果自身非智力因素发展优良,运动员就可以超水平发挥出竞技水平。由此可见,非智力因素对于运动员在训练及比赛中竞技能力的发挥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旨在通过对太原市U-17男子篮球运动员非智力因素调查,寻找出太原市U-17男子篮球运动员的非智力因素的特点,以及对其的影响因素,对太原市篮球教练员的日常训练提供可靠的依据,并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对策。本文的意义在于面对篮球运动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充分认识到篮球运动员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和谐发展的紧迫性与重要性,立足青少年,齐抓共管,着实解决太原市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非智力因素问题,努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因此本文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在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心理测量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的研究后,对太原市U-17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通过研究发现:1.太原市U-17运动员比U-15运动员在情绪稳定性和注意稳定性里得分更高,年龄更大的运动员非智力因素更好;2.在除了运动坚持性这个维度里,训练时间越长,非智力因素越高,总体来说,非智力因素是跟着训练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发展的;3.太原市U-17男子篮球运动员中初高中学历之间对比,非智力因素差异不明显;4.太原市不同位置青少年运动员的非智力因素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后卫球员非智力因素要高于前锋和中锋,而前锋和中锋球员非智力因素差异不明显;5.在太原市U-17男子篮球队伍中,主力比替补有更好的运动自信心,且由于运动成绩较好更容易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因此可以说明非智力因素更加能促进运动员达到较高的运动水平;6.U-17年龄段里的二级以上运动员比二级以下运动员在成就动机和情绪稳定性的维度里得分更高;7.在太原市U-17男子篮球运动员中农村球员和城市球员非智力因素有一定差异,由于农村球员运动焦虑得分更高,但农村球员情绪稳定性更好;8.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从23项影响青少年篮球运动员非智力的因素里提取出五个主要因子,他们分别是,社会家庭因素、教练员因素、运动员因素、运动队因素和训练因素。其中社会家庭因素起着决定作用,教练员因素有主导作用,运动员因素则对其本身的非智力发展起着能动作用,运动队因素有促进和制约的功能,而训练因素则是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最后给出建议,在遵循培养青少年竞技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原则下,注意并加强对运动员的选拔与培养,对具有不同非智力因素特征的运动员进行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针对性心理训练和引导,同时教练员要注意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与其竞技能力相适应的非智力因素。

赵丹彤[6](2016)在《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再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依据课程体系中观层面内涵为研究逻辑,以提高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为根本目的,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统计测评学等方法,构建[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模型]并编制测评量表对应届毕业生实施测试,测试结果将作为对运动训练专业本科培养课程体系再设计的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办学之初所实行的“大体育系”办学模式是运动训练、体育教育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流向趋同的原因之一。2.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模型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专业能力(执裁能力、计划制定与效果评价能力、指导组织专项训练能力、差异性训练与指导参赛能力、竞赛组织管理能力、训练监控与运动损伤防护能力);方法能力(体育科学研究能力、专业发展与数字化能力、批判性反思能力、信息整合评价能力);社会能力(人文关怀与沟通协作能力、运动队管理与教育咨询能力、职业伦理道德)。3.依据职业能力模型,编制了包括13个分量表和65个题项的[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问卷】。4.毕业生在执裁能力、指导组织专项训练能力、差异性训练和指导参赛能力、信息整合评价能力、人文关怀与沟通协作能力、运动对管理与教育咨询能力、职业伦理道德等7种职业能力得到肯定。计划制定与效果评价、竞赛组织管理能力、训练监控与运动损伤防护能力、体育科学研究能力、专业发展与数字化能力、批判性反思能力等6种职业能力有待加强。5.培养方案的修订流程有待完善,修订指导思想与现实结果偏差大、缺乏对行业发展需求的整体预测、用人单位的循环反馈、专业对口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6.目标定位宽泛和模糊导致毕业生就业流向与专业培养不对口、授课教师较难进行针对性课程设计。7.教练员认证体系标准的分类、分级不详阻碍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认知。8.学生不能合理规划课余生活,造成课余时间浪费;选修课程自由度大,但缺少对学生职业规划引导,学生选课仅关注课程是否易通过;专业实践课程开始时间较晚,形式内容单一;课程分科过细,不利于学生完整知识体系的建立;培养规格与毕业要求模糊,不利于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9.培养方案与课程内容更新较慢,授课方式与实际社会岗位需求脱节。

林琼[7](2015)在《教练员对未成年运动员泛暴力化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国以来,我国在竞技体育事业上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然而,打着“强国梦”烙印的体育事业自起步就因极窄化而功利的民族主义、金牌主义指向而畸胎重重。其中运动员的物化,尤其是对未成年运动员人身健康与人格尊严的漠视则更是体育界广泛存在而又无人染指的“潜规则”。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地位的提高,要求的已远远不仅是奖牌榜的辉煌。体育事业从“强国梦”到“中国梦”的迈进,更需要的是民主法治的理念与手段的升华。因此探寻我国未成年运动员训练中长期普遍存在的教练员泛暴力化执教现象,并予以相应的制度建设,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扎根理论、数理统计等方法,依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层层递进,对教练员的泛暴力化行为之现象、影响、根源和规范手段进行探索。得出研究结论:在以福建省为例的未成年人竞技体育训练中,教练员的泛暴力化行为普遍客观存在。躯体暴力、体罚暴力、语言暴力、经济暴力、冷暴力与心理暴力是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总结出的最常见的六种教练员暴力。通过较大样本问卷调查,反映六种暴力在实践中广泛存在。未成年运动员受到教练员泛暴力行为带来的直接、间接的负面影响。直接负面影响包括对未成年运动员身体健康的可见损害,心理健康的隐蔽损害,以及对运动员竞技状态和水平的干扰;教练行为泛暴力化的间接负面影响包括影响运动员与教练之间、未成年运动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导致运动员群体中暴力的传袭,以及与奥林匹克伦理精神的相悖。结合扎根理论、问卷调查与文献资料分析,教练员对未成年运动员的泛暴力化行为缘于三大方面:首先,民族主义的社会历史与功利主义的社会现实促发了教练员的泛暴力化行为。其次,古来厚重的封建礼教和儒家文化,当代媒体关注和学术研究的匮乏,以及法律规范的缺位共同强化了教练员对未成年运动员的泛暴力现象。再次,教练员自身素质则是其是否使用暴力及程度的个体原因。然而,在我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结合竞技体育训练自身的严苛性,以及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来看,教练员对未成年运动员的适度暴力所带来的正面效应也不容忽视。因此,不论从理论或实践需要来看,都应当允许教练员在执教中适时适度地使用暴力。为了使教练员的适度暴力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规范教练员对未成年运动员执教的合法性,根据法学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手段,即惩戒权之构建。借用教育学理论阐释惩戒权的内涵,从目的有益、条件适当、后果适度、符合公序良俗四个维度界定惩戒权的外延。并结合案例分析教练员滥用惩戒,暴力过度所应承担的民事、行政、刑事法律责任,对惩戒权的监督和救济提出建议。

李亚爽[8](2015)在《板块周期理论视角下跳远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征及训练内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田径作为普及程度高和易于开展的运动项目,也是奥运会金牌数量最多的项目。世界体育强国如美国、俄罗斯都把田径放在获得金牌的重要战略地位。虽然我国最近几年在一些优势项目获得的金牌数也呈上升的趋势,但是田径项目获得的金牌却屈指可数,所以发展田径项目,缩小与世界体育强国的差距,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竞技体育商业化的发展,各个体育项目尤其体能类项目比赛的次数不断增加,运动员传统的训练周期安排也渐渐不能适应现在赛制的安排。因此,本研究以优秀跳远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结构要素的特征(体能、技能、运动战术、运动心理、运动智力)作为研究的对象,采取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围绕跳远运动员的专项竞技能力这一核心问题,并通过对板块周期理论的研究和解释,结合一些新的中周期理论方法,归纳出跳远运动员主导竞技能力的训练计划及其训练安排,提出跳远运动员的训练安排和负荷特点,来提高板块周期理论在实际训练中的实践作用,不断地推进跳远项目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为跳远运动员科学训练和不断提高运动水平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训练理论和参考依据。得出的结论:1、通过分析跳远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的各个要素,得出跳远运动员的核心竞技能力,并且结合板块训练理论来安排训练的内容,即选择主导跳远的体能素质能力与专项技术,采用高度集中的负荷安排进行训练,给运动员的机体提供足够的训练刺激,使训练的效果更加有效。中周期板块化的训练能够适当的调节运动员出现最佳竞技高峰状态,而且长久保持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2、在板块训练的模式下,精细的选择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来安排训练的板块,其训练的内容是确定训练目标,重点突破。训练的过程中保证对运动员的机体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刺激,使跳远运动员始终获得高的竞技水平,注意训练痕迹的延迟时问,来合理的安排训练内容的前后顺序,保证运动员多项能力的连续发展。3、针对跳远项目重大赛事的安排,对于不同目标的比赛要求逐渐增加训练负荷和调动运动员身体隐藏的能量储备。小周期板块的关键是通过合理的板块安排使运动员获得目标素质的最高峰,同时也让运动员每个板块训练结束都出现竞技状态的最高峰。4、跳远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的训练阶段都是有几个中周期构成基于板块周期训练,一般为积累、转化、实现这三个中周期。不同的中周期运动员的训练内容不同,如跳远运动员在积累中周期主要提高运动员的基础运动能力,主要为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素质的积累以及技术动作的精细化。进入转换周期时,训练的主要内容是把跳远项目重视的基础能力转换为重视专项体能、技术和战术的适应能力且发展型训练负荷的强度相对较高,一般强度的训练量也比较的高。进入实现中周期训练是运动员获得竞技能力的最高峰。建议:1、本研究将板块周期运用到跳远训练计划中,并说明了板块周期三种中周期板块的训练优越性,新的训练理论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检验更新,也建议更多的教练员去运用和检验从而促进项目训练的发展。2、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是从跳远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分析到训练内容的研究,基于板块周期下的实际训练安排。虽然对跳远运动员的训练内容及其负荷进行研究和梳理,但训练的负荷还需实践检验,更加的精细化做,也需要对运动员进行定量监控,分析其生理生化指标,避免过度疲劳。

潘金峰[9](2014)在《河南省中长跑成绩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中长跑运动属于田径总类中的径赛项目,属于周期性速度耐力性运动,是田径运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现代奥林匹克田径竞技运动的47个项目中,中长跑运动就占12项,接近总数的四分之一,可见项目的重要性。中长跑运动一直以来都是河南省田径竞技比赛中的重点夺标项目之一,在历届的全运会和多项国际比赛中,河南省中长跑队为河南省竞技体育运动获得了非常骄人的战绩,也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河南省中长跑运动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本文对河南省中长跑的成绩进行了一定统计和解析,并对影响到河南省中长跑运动的各种主要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了中长跑运动发展的主要原因,并尝试着去探究河南省中长跑运动的发展对策,旨在为河南省中长跑运动的再次辉煌和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以河南省中长跑的运动成绩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归纳法,分析了河南省中长跑项目在历届全运会和省运会上成绩状况,对河南省中长跑运动的现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调查,并由此得出以下结论:1、河南省中长跑项目的运动成绩曾经一度在全国领先,并且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运动员。但是通过对河南省在近几届全运会和省运会上的成绩调查,发现河南省中长跑运动的成绩和整体实力在逐步下滑。2、河南省中长跑运动男女组别在发展上显现出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女子组具有明显优势。3、河南省中长跑运动在项目发展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现象,长距离和超长距离项目成绩相对突出。4、河南省中长跑运动教练员选任方式和组成结构较为单一,整体学历水平不高,造成教练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训练的科学化程度不高,存在训练方法较为保守陈旧,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等问题。5、河南省中长跑运动员队伍呈现年轻化,但是优秀的后备人才群体规模较小,运动员参加训练的目的和动机不够端正,缺乏远大的理想目标。6、运动员参加竞赛的机会和次数较少,迫于比赛成绩的压力在竞赛中时常伴有高水平运动员顶替参加等组别的现象,也凸显出河南省在运动竞赛组织管理、日常训练管理体制中的突出问题。针对以上影响和阻碍河南省中长跑运动持续发展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以下的发展对策和建议:1、加强对河南省中长跑运动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完善训练场地和设施,优化训练的环境,有计划的增加经费方面的扶持,实现河南省中长跑运动的持续发展。2、逐步优化和改善教练员的队伍构成,鼓励教练员进行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教练员队伍的专业素质、理论水平、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另外注重培养教练员外语水平和多媒体运用水平,拓宽教练员的最新科学化信息获得渠道,提高训练水平。3、加强中长跑运动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综合运用合理科学的训练方法对运动员进行系统训练,保证运动员竞技水平和专项成绩的合理有序提高。重视运动员正确理想和远大目标的树立,端正训练的目的和意义。在日常训练中要注重运动员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系统培养和提高。4、逐步调整河南省中长跑项目的整体布局,保持并着力发展优势项目,精益求精,突出特色,力求在潜在优势项目上寻求一定突破,促进整个项目的有效发展。5、增加竞赛的质量和数量,充分利用好竞赛的促进作用,同时改革完善竞赛制度,加强对运动员的管理,避免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

张自莉[10](2013)在《西宁市区高级中学课余田径运动训练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教体艺(2006)5号]文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中指出,要把面向全体学生的群体活动与提高课余体育训练水平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更加广泛的群体、竞赛活动形式夯实课余体育训练的基础,通过课余体育训练、竞赛活动带动、促进学生群体活动,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①学校课余运动训练是学校体育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田径运动是其重点项目之一。为更好的发展学校课余田径运动训练,调动学生群体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热情,全面打好学生身体素质基础,从而为竞技体育发现和培养人才。本文就西宁市区高级中学课余田径运动训练的现状进行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问调查、数理统计、观察与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西宁市区16所高级中学的20位田径教练员和100名参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从而发现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西宁市区高级中学课余田径运动训练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进而促进西宁市区课余田径运动训练事业更好的发展。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西宁市区高级中学参训学生的来源,以教练员经验和运动会比赛选拔为主;学生对于课余田径运动训练有浓厚的兴趣,但动机不明确,参加训练存在明显的随意性。学生对于文化课的学习有清楚的认识和定位,基本能处理好文化课学习和运动训练之间的关系,但训练目的不够明确;对自己参与的田径运动项目,缺乏合理、明确的定位;运动员参赛机会较少,运动水平普遍偏低。2、西宁市区高级中学教练员年龄结构,学历、职称结构、执教年限等基本合理;大多数教练员都能参与不同形式的培训,但是较系统的专业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偏少;大部分田径教练员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但自身科研意识薄弱;大部分田径教练员的工作态度较积极认真且责任心强,但主要由任务驱动,缺乏主动性;专职、专项教练员缺乏,待遇较低,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3、西宁市区高级中学课余田径运动训练的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学校对课余田径运动训练的开展不够重视;家长对于课余田径运动训练的认识存在偏差,多数家长持中立态度。4、西宁市区高级中学课余田径运动训练计划以阶段训练计划为主,多采用赛前集训的方式,只围绕运动会的竞赛时间来制定训练计划和实施训练活动,以短期效益为目的,但系统训练的程度不够;训练分组主要根据项目进行分组,训练方法主要以重复训练法,完整训练法,循环训练法为主;训练手段以单一组合和多元组合手段为主,但方法、手段选择不够全面,训练内容安排不够合理;身体训练和技能训练内容安排较为合理,但心理训练的内容缺乏。运动项目的选择以易于开展项目为主,但缺乏地域特色和优势项目;5、西宁市区高级中学基本完成了场地改善和改造,但训练场地大小不一,且缺乏规范;训练基本器材充足,但保存和使用不当,致使训练需求不能完全得到满足;训练和比赛经费来源单一,且严重不足;缺乏医务监督,且奖惩制度不健全。

二、论基层运动训练中的智力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基层运动训练中的智力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四川排球的发展遇到瓶颈
        1.1.2 四川省排球相关政策未得到真正落实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竞技排球后备人才以及后备人才基地的相关概念
        2.1.1 竞技排球后备人才
        2.1.2 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基地
    2.2 关于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以及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的研究
        2.2.1 关于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2.2.2 关于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的研究
    2.3 关于四川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以及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地考察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四川省排球运动发展概况
        4.1.1 学校排球的发展
        4.1.2 竞技排球的发展
    4.2 “十三五”期间基层学校排球队伍的建设
        4.2.1 排球传统特色校的基本情况
        4.2.2 教练员的队伍结构
        4.2.3 训练工作与管理
        4.2.4 后备人才质量
    4.3 “十四五”规划中对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的规划
        4.3.1 “基地”建设数量
        4.3.2 “基地”责任与义务
        4.3.3 “基地”的评估、认定及管理
        4.3.4 “基地”建设进度
    4.4 四川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的影响因素
        4.4.1 相关政策的实施与落地
        4.4.2 资金的来源与使用
        4.4.3 人才培养模式与输送渠道
        4.4.4 社会与家长的认可度
    4.5 四川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的前景
        4.5.1 四川排球历史氛围浓厚,基地建设基础扎实
        4.5.2 深化“体教融合”,基地建设动力十足
        4.5.3 多方共同努力,基地建设前景乐观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相关保障体系
        5.2.2 拓宽资金的来源,协调好各方利益
        5.2.3 健全教练员选拔和培养体制,提高教练员执教水平
        5.2.4 拓展人才输送和引进渠道,提高人才质量
        5.2.5 深化体教融合,整合社会资源
        5.2.6 完善竞赛体系,促进竞技排球发展
        5.2.7 加大科技投资,实现科技助力
        5.2.8 明确“基地”建设目标,做实做好
6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件

(2)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意蕴 ——基于企业女性管理者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与缘起
        二、研究问题与内容
        三、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职业地位的研究
        二、关于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研究
        三、关于教育对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社会互动理论
        二、教育与个体发展关系的功能主义视角
    第二节 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抽样
        三、数据搜集与分析
        四、研究伦理与效度
第三章 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4A”路径
    第一节 目标(Aim):获得多层次的职业地位
        一、“小我型”职业地位
        二、“大我型”职业地位
        三、“小我型”职业地位与“大我型”职业地位的关系
    第二节 行动(Action):物我互动、人我互动与自我互动
        一、物我互动:积极应对职场环境的挑战和阻力
        二、人我互动:巧妙地处理人际关系
        三、自我互动:在突破与超越中前行
    第三节 能力(Ability):知识女性的核心竞争力
        一、对职场环境的适应力
        二、对职业发展的规划力
        三、对行动计划的执行力
        四、对自我提升的学习力
    第四节 特质(Attribute):知识女性的“魅力人格”
        一、“双性化”特征
        二、坚韧性
        三、自信心
        四、进取心
第四章 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动力
    第一节 生活时空:知识女性获得的家庭教育
        一、父母的“严格训练”塑造独特品格
        二、父母的“身体力行”胜过一切
        三、家庭环境氛围:培养独立与提供支持的土壤
    第二节 学习时空:知识女性接受的学校教育
        一、掌握生存的基本工具——“扎实的专业知识”
        二、从零到“零”: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积极的师生互动:“老师的关注拉了我一把!”
    第三节 职业时空:知识女性践行的职后教育
        一、职场环境的磨炼:学会职场生存
        二、不断变化的工作挑战:突破与前行并存
        三、支持性人际网络:经验积累与情感交流
第五章 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阻力
    第一节 生活时空:带有性别标签的家庭教育
        一、对女性发展的低期待
        二、对女性情感发展的忽视
        三、支配型亲子关系限制女性发展
    第二节 学习时空:“去性别化”与“再性别化”的学校教育
        一、“均衡与同一”背后的性别不平等
        二、隐性校园文化对性别观念的再塑造
        三、课堂教学中女性的边缘化
    第三节 职业时空:性别差异“合理化”的职后教育
        一、企业文化中对女性的“轻视”
        二、继续教育与培训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三、缺乏工作导师的指导
第六章 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提升路径
    第一节 教育观念
        一、基于“新型两性关系”的现代社会性别观
        二、以“女性全面而卓越发展”为核心的女性素质教育观
        三、基于“自我发展”和“服务社会”的女性理想信念观
    第二节 教育行动
        一、生活时空:性别观念和个人品质初步形成的家庭教育
        二、学习时空:以“赋能”为基础的学校教育
        三、职业时空:品格次级社会化与职业地位获得的职后教育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A:致可能参加此项研究的知识女性的邀请信
附录B:个人基本信息调查问卷
附录C:个人深度访谈的提纲
附录D:访谈协议
附录E:非参与式观察记录表
附录F:其他人员访谈的提纲
附录G:访谈资料一级编码(贴标签)结果汇总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新时代下体育强国建设的客观要求
        1.1.2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发展的必要性
        1.1.3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急需突破的现实需求
        1.1.4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备受社会关注的现实需求
        1.1.5 基于相关研究不足对其研究的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1.1 中国短跑成绩演变特征相关研究
        1.3.1.2 中国100米成绩演变特征研究
        1.3.1.3 中国短跑突破相关研究
        1.3.1.4 中国100米跑成绩突破研究
        1.3.1.5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伴生特征研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历史研究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对比分析法
        2.2.5 逻辑分析法
        2.2.6 访谈法
        2.2.7 计量可视化分析法
3 国内外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发展的演变特征
    3.1 国外100米跑成绩发展的演变特征
    3.2 国内100米跑成绩发展的演变特征
    3.3 国内外100米跑成绩发展的对比分析
4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伴生特征
    4.1 伴生诠释
    4.2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选材特征
        4.2.1 中国男子100米跑选材的省级行政单位隶属特征
        4.2.2 中国男子100米跑选材的地理位置特征
        4.2.3 中国男子100米跑选材的GDP水平表现特征
        4.2.4 中国男子100米跑跨界跨项选材特征
    4.3 中国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年龄身体形态特征
        4.3.1 中国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年龄特证
        4.3.2 中国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身高、步幅、步长特证
    4.4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技战术特征
        4.4.1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起跑反应技术特征
        4.4.2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途中着地缓冲技术特征
        4.4.3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全程速度变化特征
    4.5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管理特征
        4.5.1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发展规划特征
        4.5.2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训练基本理念特征
        4.5.3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基层业余体校特征
        4.5.4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突出省份管理体系特征
    4.6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后备力量特征
        4.6.1 后备人才范围界定
        4.6.2 全国后备人才基地情况特征
        4.6.3 山东省后备人才基地情况特征
    4.7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教练员师资水平特征
        4.7.1 教练员运动经历情况
        4.7.2 教练员师资队伍培训情况
5 中国100米跑成绩突破发展启示
    5.1 基于突破的理论阐释
    5.2 100米跑制胜的本质特征
    5.3 中国100米跑成绩突破的指标体系
        5.3.1 基于“三位一体”选材机制下的突破
        5.3.2 基于多维度视角下科学化训练的突破
        5.3.3 基于多层次有重点的竞赛突破
        5.3.4 基于多元化战略下的创新管理突破
        5.3.5 基于全方位多点开花的环境突破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聚焦“跨项选材”:我国运动员选拔培养路径的建设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早期定向选材、跨项选材与转项训练
    1 选材释义
    2 选材、选才与转项
    3 科学选材研究与实践的历史回眸
        3.1 我国早期定向选材工作的可喜成果
        3.2 我国当前选材工作的局限
    4 完善我国运动员选材体制的实施路径及其竞技价值
        4.1 转项训练:更好地发挥青少年运动员的竞技潜能
        4.2 中晚期选材:挖掘可能被“漏掉”的天才选手
        4.3 跨界转项训练或换界训练:更好地动员社会多个界别成员参与竞技训练
    5 转项训练中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5.1“转项成才”的训练学基础
        5.2 组建新项目参赛队伍的操作捷径
        5.3 新兴项目应重视系统选材体制建设
    6 结束语
跨项目发展是当代世界竞技体育的“常态”
    1跨项目选材:从个体行为到国家行为
    2运动素质的可迁移性和跨项选材的可行性
    3跨界、跨项选材训练的实践探索
应该充分尊重中国竞技体育的经验、规律、国情

(5)太原市U-17男子篮球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关于“非智力因素”的定义
        2.1.2 运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2.1.3 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2.1.4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十项细分因素以及含义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体育类现状
第3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太原市U-17 男子篮球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特征状况
        4.1.1 不同年龄青少年篮球运动员非智力因素水平的特征
        4.1.2 太原市U-17 男子篮球运动员不同训练年限非智力因素对比分析
        4.1.3 太原市U-17 男子篮球运动员不同文化水平非智力因素对比分析
        4.1.4 太原市U-17 男子篮球运动员不同场上位置非智力因素对比分析
        4.1.5 太原市U-17 男子篮球运动员不同运动水平非智力因素对比分析
        4.1.6 太原市U-17 男子篮球运动员不同运动等级的非智力因素对比分析
        4.1.7 太原市U-17 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不同生源地的非智力因素对比分析
第5章 影响太原市U-17 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因素
    5.1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5.2 主因子的筛选及命名
        5.2.1 太原市U-17 男子篮球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素二十三个原始变量的选取
        5.2.2 主因子的命名
    5.3 分析与讨论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表一
附表二
致谢

(6)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再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2.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院校培养提出新要求
        1.2.2 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对体育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1.2.3 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过剩”与体育行业岗位人才“短缺”相矛盾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重点与研究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创新点
        1.5.1 创新点(一)
        1.5.2 创新点(二)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能力”与“职业能力”的界定与分类
        2.1.2 关键能力及其模型
        2.1.3 专业与专业能力
        2.1.4 课程与课程体系
    2.2 关于教练员与裁判员职业能力综述
        2.2.1 教练员能力研究
        2.2.2 教练员职业能力研究
        2.2.3 裁判员能力研究
        2.2.4 关于课程体系再设计的研究综述
        2.2.5 研究评述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基于输出”的能力观理论
        2.3.2 职业能力发展阶段理论
        2.3.3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开发模式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历史研究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专家访谈法
        3.2.5 文本分析法
        3.2.6 Delphi Method
        3.2.7 统计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历史沿革
        4.1.1 运动训练专业筹备和仿苏阶段(1952-1956)
        4.1.2 运动训练专业创建和探索阶段(1957-1965)
        4.1.3 运动训练专业挫折和倒退阶段(1966-1984)
        4.1.4 运动训练专业恢复和调整阶段(1985-1994)
        4.1.5 运动训练专业完善和发展阶段(1995-2006)
        4.1.6 运动训练专业改革和深化阶段(2007-至今)
        4.1.7 运动训练专业发展的历史审视
    4.2 我国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模型构建与量表编制
        4.2.1 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模型构建目的、方法与流程
        4.2.2 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模型要素实证甄选
        4.2.3 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模型初步构建与问卷编制
        4.2.4 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初始模型修正与问卷调整
        4.2.5 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模型修正后的信效度检验
    4.3 我国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4.3.1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专业本科单招学生的学情分析
        4.3.2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4.3.3 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测评方法与步骤
        4.3.4 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测评结果与分析
        4.3.5 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方法能力测评结果与分析
        4.3.6 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社会能力测评结果与分析
        4.3.7 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测评小结
    4.4 基于毕业生职业能力测评的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再设计
        4.4.1 课程体系再设计中“再设计”概念的界定
        4.4.2 基于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的课程体系再设计框架
        4.4.3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目标要素再设计
        4.4.4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要素再设计
        4.4.5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要素再设计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

(7)教练员对未成年运动员泛暴力化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教练员对未成年运动员泛暴力化问题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泛暴力化
        二、教练员与未成年运动员
        三、运动训练
    第二节 教练员对未成年运动员泛暴力化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学视角下的暴力
        二、心理学视角下的暴力
        三、社会学视角下的暴力
        四、伦理学视角下的暴力
        五、法学视角下的暴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教练员泛暴力行为类型的结果分析
    第一节 运用扎根理论的实施路径
        一、扎根理论概述
        二、调查对象的选择
        三、研究效度
        四、研究实施过程
        五、研究资料的分析
    第二节 理论模型与分类结果
    第三节 教练员泛暴力行为的类型分析
        一、硬暴力
        二、软暴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教练员暴力行为基本情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调查的实施过程
        一、调查工具
        二、效度评价
        三、样本情况
        四、质量控制
    第二节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躯体暴力
        二、体罚暴力
        三、语言暴力
        四、冷暴力
        五、经济暴力
        六、心理暴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练员对未成年运动员泛暴力化行为的负面影响
    第一节 教练行为泛暴力化的直接负面影响
        一、身体损害
        二、精神损害
        三、竞技水平的负影响
    第二节 教练行为泛暴力化的间接负面影响
        一、运动人际关系的损坏
        二、暴力在运动员中的代际传袭
        三、奥林匹克伦理精神的背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教练行为泛暴力化的原因探析
    第一节 泛暴力的促发原因
        一、民族主义——“强国梦”与极致的社会期待
        二、功利主义——金牌体育价值观下竞技主体的异化
    第二节 泛暴力化的强化原因
        一、文化包容下的群体性失语
        二、社会纵容下的选择性失明
        三、法律宽容下的准自由空间
    第三节 泛暴力化的个体内因
        一、教练员素质是导致泛暴力行为的个体内因
        二、教练员素质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教练行为泛暴力化的法律规制—惩戒权之构建
    第一节 教练员惩戒权的内涵
        一、教练员适度暴力在未成年竞技训练中的必要
        二、教练员惩戒权概念的提出
    第二节 教练员惩戒权的理论基础
        一、惩戒权在教育学理论中的合理地位
        二、惩戒权在教学法律关系中的适用
        三、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师生关系内涵
    第三节 教练员惩戒权的外延——适度暴力的判定
        一、惩戒权判定之法理——法律原则与法律价值
        二、教练员适度暴力的判定原则
    第四节 教练员过度暴力的法律责任
        一、教练员的民事责任
        二、教练员的行政责任
        三、教练员的刑事责任
    第五节 教练员惩戒制度的监督与救济
        一、教练员惩戒制度的监督
        二、未成年运动员遭受过度暴力的救济途径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
    四、研究展望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板块周期理论视角下跳远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征及训练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探寻竞技能力转化为运动成绩的有效途径
        1.1.2 对跳远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研究有助于促进项目理论的发展
        1.1.3 加强训练理论对训练实践的指导作用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
        1.3.1 板块周期理论
        1.3.2 板块周期的特征及跳远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特点
        1.3.3 板块周期理论下科学安排跳远运动员训练内容的研究
2 文献综述
    2.1 竞技能力的相关研究
    2.2 板块周期理论的相关研究
    2.3 田径跳远项目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分析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板块周期理论的相关概念
    4.2 跳远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特征分析
        4.2.1 跳远运动员身体形态结构特征
        4.2.2 跳远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身体机能结构特征
        4.2.3 跳远运动员身体素质结构特征
        4.2.4 跳远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的技术特征
        4.2.5 跳远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心理结构特征
    4.3 板块周期理论下跳远运动员训练安排基本特征分析
        4.3.1 板块周期理论下跳远运动员训练周期特点
        4.3.2 跳远运动员体能要素训练板块的基本特征
        4.3.3 跳远运动员技术训练板块的基本特征
    4.4 板块周期理论下跳远运动员训练负荷安排特征
        4.4.1 跳远运动员训练负荷的特点
        4.4.2 跳远运动员年度训练准备周期中的训练负荷的趋势
    4.5 板块周期下跳远年周期训练安排特征
5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河南省中长跑成绩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任务
    1.3 文献综述
        1.3.1 中长跑项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调查法
        2.2.3 对比分析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归纳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目前国内外中长跑项目的发展趋势
        3.1.1 国际上少数几个国家形成了中长跑项目优势国家
        3.1.2 各个优势国家的形成各具特征
        3.1.3 国内中长跑项目中距离项目和长距离项目发展不平衡
        3.1.4 我国女子中长跑项目正在逐渐失去优势
    3.2 河南省中长跑项目运动成绩的历史演变
    3.3 河南省中长跑成绩的现时情况
        3.3.1 全运会上河南省中长跑项目各个单项成绩发展特征和趋势分析
        3.3.2 河南省省运会上中长跑项目运动成绩发展特征分析
    3.4 河南省中长跑运动以往获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因素分析
        3.4.1 在运动训练方法上及时吸纳采用先进的训练方法
        3.4.2 具有系统有序的后备人才培养输送体系
        3.4.3 传承坚强意志品质的同时,积累了丰富训练实践经验
    3.5 造成河南省中长跑项目成绩下滑的因素分析
        3.5.1 教练员队伍因素
        3.5.2 训练主体自身的因素
        3.5.3 后备人才培养持续性不强,项目发展后劲不足
        3.5.4 河南省中长跑项目的管理制度科学化水平不高,还有待完善和提高
        3.5.5 河南省中长跑项目发展失衡情况较为严重,优势项目连续性不强
        3.5.6 河南省中长跑项目训练体制缺乏创新观念
    3.6 河南省中长跑运动的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
        3.6.1 优化教练员理论知识的构成,提升整体素质和科研水平
        3.6.2 端正训练的目的,提高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减少运动员流失现象
        3.6.3 注重中长跑后备人才的基础训练和可持续培养
        3.6.4 完善竞赛、训练管理制度的同时适当调整项目发展的整体布局
        3.6.5 适应现代竞技运动中新的变化,调整创新训练观念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西宁市区高级中学课余田径运动训练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田径运动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1.1.2 我国中学课余田径运动训练发展的必要性
        1.1.3 西宁市区高级中学课余田径运动训练是全面提高学生运动水平和体质与健康水平的现实需要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我国中学课余运动训练的研究现状
        1.2.2 关于我国中学课余田径运动训练研究现状
        1.2.3 关于西宁市区高级中学课余田径运动训练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任务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调查法
        2.2.3 观察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西宁市区高级中学课余田径运动训练现状分析
        3.1.1 参训学生现状分析
        3.1.2 教练员队伍现状分析
        3.1.3 学校和家长对课余田径运动训练的态度
        3.1.4 训练项目、内容分析
        3.1.5 训练方法及手段分析
        3.1.6 物质条件保障分析
    3.2 西宁市区高级中学课余田径运动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3.2.1 西宁市区高级中学课余田径运动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
        3.2.2 西宁市区高级中学课余田径运动训练的发展策略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I
附录 II
致谢

四、论基层运动训练中的智力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研究[D]. 张雪伟.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2]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意蕴 ——基于企业女性管理者的质性研究[D]. 田蕊. 天津大学, 2020(02)
  • [3]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研究[D]. 唐海峰.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4]聚焦“跨项选材”:我国运动员选拔培养路径的建设与反思[J]. 田麦久,刘爱杰,易剑东. 体育学研究, 2018(05)
  • [5]太原市U-17男子篮球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 魏晋光. 云南师范大学, 2017(12)
  • [6]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再设计[D]. 赵丹彤. 北京体育大学, 2016(02)
  • [7]教练员对未成年运动员泛暴力化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D]. 林琼.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4)
  • [8]板块周期理论视角下跳远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征及训练内容研究[D]. 李亚爽.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2)
  • [9]河南省中长跑成绩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 潘金峰. 河南师范大学, 2014(02)
  • [10]西宁市区高级中学课余田径运动训练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张自莉. 西北师范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论基层体育训练中的智力训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