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讨论南亚局势

中美讨论南亚局势

一、中美讨论南亚局势(论文文献综述)

廖宇翔[1](2021)在《变动中的南亚格局:第二次5370巴战争及其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南亚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展,南亚格局发生急剧变动,其中以印巴分治及冲突最为凸显。可以说,印巴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贯穿于南亚格局变动的始终。1947年,英国势力退出南亚后,印度试图继承英印殖民政府特权,实行南亚的“门罗主义”,为此对尼泊尔等南亚内陆小国在经济、外交和国家安全实行直接控制;对巴基斯坦处处打压,以期巴基斯坦无力支撑,重新回到印度的怀抱。印度与巴基斯坦作为南亚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两国之间的关系变动将直接影响到乃至直接决定南亚格局的变动。1947年,两国因教派冲突、克什米尔问题爆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第一次印巴战争以后,印巴力量对比处于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这种相对均衡指印巴在军事上的态势),南亚格局由此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发展的时期。从国际大背景来看,美苏对第三世界的争夺在南亚的扩张,也是推动南亚格局变动的重要外部原因。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的爆发,正是以印巴之间的矛盾激化为根本原因,以美苏对南亚的争夺等为外部推动力量,如此内外合力之下导致的。第二次印巴战争是南亚格局经历了十几年相对平稳之后的又一次剧烈变动。在历时不到一个月的第二次印巴战争中,印巴互有胜负,战争也最终以平局收场。但是双方在战争中的战争表现却已经暗示了印巴力量对比的变化——印度的战争潜力高于巴基斯坦。第二次印巴战争后,印度实力开始迅速超越巴基斯坦,印巴相对均衡被打破,并最终为印度于1971年肢解巴基斯坦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印巴战争是变动中的南亚格局中的重要节点。第一次印巴战争,印巴皆未实现战争诉求便告停火,在第一次印巴战争后的相对平稳时期里,印巴矛盾不断升级、激化,并在外力影响之下最终于1965年爆发了印巴之间的又一次激烈碰撞。第二次印巴战争后,印巴力量对比失衡的局势越发清晰,南亚格局的再次剧烈变动——第三次印巴战争、巴基斯坦被肢解已经被埋下了伏笔。因此,以第二次印巴战争为视角,考察前后的南亚格局演变历史,不难发现,南亚格局的变动根本上是南亚力量对比变化的体现,经过第二次印巴战争,南亚地区力量的变化导致了南亚格局的分化与重组。本文除绪论与结语外,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局势及其影响”。该部分主要对二战后初期冷战的爆发及其蔓延、非殖民化运动与第三世界国家兴起与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世界局势进行梳理,为南亚格局的初步形成与变动阐明了背景。第二部分为“第二次印巴战争前的南亚格局”。该部分主要论述第二次印巴战争前南亚格局的初步形成过程与影响其形成的南亚内部与外部各因素。同时也展现了在这一过程中南亚格局的变动态势。第三部分为“南亚格局的剧烈变动:第二次印巴战争”和“第二次印巴战争后的南亚格局”,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在这一部分中,对造成南亚格局剧烈变动的第二次印巴战争进行了论述,包括印巴采取军事行动的内外部因素:其中既有美苏在南亚争夺的加剧,也有印巴矛盾的升级、激化;对战争的爆发与结束,也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论述。最后,对第二次印巴战争后的南亚格局变动进行了阐述,同时也对第二次印巴战争对世界格局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第四部分为结语部分,对影响南亚格局变动的诸因素、在变动中的南亚格局中印巴如何走向第二次印巴战争以及第二次印巴战争的影响进行总结。

何杰[2](2020)在《话语幻象视域下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普什图语涉华报道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家实力得到了迅速增强,但相比于硬实力的快速提升,自身的软实力水平仍然不高。作为国家软实力重要标志的国家形象在国际竞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成为谋求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阿富汗是“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之一,其他国家提出的不同版本的“丝绸之路”计划对阿富汗也有着不小的吸引力和诱惑力。“一带一路”的互惠互通不能只依靠援助经济发展、投资建设基础设施,还需要获得阿富汗对“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国政策的认可和共鸣。因此,了解阿富汗及其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就显得很有必要。对于阿富汗普通民众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主观性“客观”认知主要依赖新闻媒体。也就是说,阿富汗新闻媒体的涉华报道可以引导和强化阿富汗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客观”认知。那么,分析和研究阿富汗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和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通过以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黎明新闻网、帕支瓦克新闻网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601篇普什图语涉华报道为语料,结合建构主义、话语幻象、国际传播学的理论,综合运用内容分析、语料库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语言-符号行为、社会影响、语境进行跨学科的分析,以期客观准确地了解阿富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现状以及产生认知偏差的原因,从而为中国制定改善在阿富汗的国家形象的策略提供相应的依据。通过研究发现,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在涉华报道中对言语主体、言语内容进行了刻意选择,报道的话语权掌握在阿富汗本土媒体和西方媒体手中,内容突出“中阿关系”、“中国国情”两个议题。同时,涉华报道通过大量使用“反恐是战争”、“和平是旅程”、“国家是人”、“阿富汗是舞台”等隐喻,引导受众接受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对中国身份和角色的框定,即反恐支持者、和平的维护者、参与解决阿富汗问题的主要配角等。整体来看,由于受到中国强势崛起所引发的政治与经济力量格局变化、“西强东弱”的全球传播格局、21世纪以来中阿在各领域的友好务实的互利合作、中国“深度介入、经济止损”的阿富汗政策、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自身利益诉求与阿富汗国家利益互动博弈以及阿富汗社会对社会主义的刻板印象、“国强必霸”历史逻辑、宗教信仰体系差异、西方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普什图语涉华报道建构了一个“坚定支持阿富汗和平与发展、迅速崛起的负责任的和平外交大国”形象,涉华报道中“妖魔化中国”、“中国威胁论”的言论以否定的态度把中国刻画为一个日趋强大、不断强硬、拥有全球野心、存在可能威胁,同时缺乏民主、人权问题和社会问题严重的社会主义国家。

邹本硕[3](2020)在《历史转折下中国应对苏阿战争的整体策略探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在苏攻美守的冷战态势下,苏联发动了对阿富汗的武装入侵。战争的爆发极大地刺激了正在经历历史转折的中国,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经过精心统筹采取了兼具宏观战略谋划和具体政策措施在内的综合应对策略。在战略谋划上,基于美苏在阿富汗的长期争夺态势,中国领导层强化了“联美反苏”路线的推进和落实,中国借苏联侵阿战争进一步提升了对苏强硬姿态,加大了对美合作力度。在具体措施上,中国采取了包括构建反苏舆论阵地、为阿抵抗力量及难民提供援助以及推动反苏统一战线等一系列举措以应对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通过总结中国在阿富汗事件中所采取的立场措施并同其建国以来参与的其他周边安全事件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中国对该事件的应对策略呈现出参与态度强烈、但参与力度有限的两面性特点。通过借鉴对外政策成因的层次分析框架不难发现,中国的应对策略所呈现出的特点是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国际层面而言,围绕保障国家安全,改善战略处境这一主要目标,中国基于对苏联安全威胁的权衡、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的转变、反苏同盟战略的继承以及国际战略影响的考量而在参与意愿和参与力度之间拿捏分寸。就国内层面而言,围绕增强国家实力,开展经济建设这一主要目标,中国基于国内经济建设的需求、国家军事层面的盘算、外交政策路线的争论以及邓小平个人决策特点的影响而对该事件采取了审慎参与的应对方式。中国的应对策略最终也赢得了“抗苏援阿”战争的胜利,并收获了良好的政策效果。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中国对苏联侵阿战争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呈现出“虚实结合”的特点,而这种游走于“虚实之间”的策略是中国领导人在历史转折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国家安全目标和现代化建设目标进行综合权衡和细致考量而做出的战略抉择。

刘玉丽[4](2020)在《借力与平衡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海周边区域处于亚洲大陆和大洋洲之间的连接带上,涵盖了全球商贸咽喉通道,是大国力量的激烈博弈区和各种政治势力的交叉辐射区。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政治中心正在向以印度洋-太平洋为中心的区域转移,包括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印度等各大国陆续将注意力转移至此地区。由于大国的存在,多重经济、政治地区机制安排交叉、重叠存在。从这点来看,南海已经成为上述国家谋划战略空间、进行战略互动及实施战略利益的延伸重叠地。在这样的地缘政治环境下,东南亚各国与中国的南海主权争议因为各域外大国的存在而趋于多边化、复杂化和国际化。然而,海洋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南海主权争议能否顺利解决尤为关键。由于日本将南海问题与其海洋政策相关联,日本在南海地区的战略取向成为仅次于美国的重大干扰变量之一,也是中国能否成功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重大绊脚石。论文尝试从新古典现实主义的视角出发,搭建了“战略认知与考量——战略选择——战略执行——战略评估”这样一个研究日本南海大国博弈的战略行为分析框架,以厘清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的内在考量、战略决策及实施。论文共分六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起及意义,并通过回顾分析“2010年前日本对东南亚外交阶段的研究、2010至2016年间的研究以及2016年之后的研究”等以往成果,发现以往的研究存在着学理性不足,对2016年南海形势变化后的日本南海政策研究涉猎较少以及部分研究结论片面化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论文尝试从视角、观点两方面作为研究切入点和突破点展开论述。本章的最后部分对论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难点及不足进行了阐述。第一章简要概述了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分析框架及理论模型,并构建起一个适用于本论题的逻辑分析框架。重点对该理论在解释本命题时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地缘政治、结构现实主义、建构主义以及博弈论等的局限性进行了一一阐释。第二章明确了本论题的基础研究背景,包括南海地缘特征及日本地缘特征。在此基础上,简要回顾了南海问题的发展演化,回答了有关南海战略地位、大国南海博弈的动因以及日本涉入南海地区的地缘因素等相关问题。第三章尝试运用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分析模型,即“体系刺激——认知——政策选择”来解释日本南海大国博弈行为的政策出台逻辑。从体系与单元两个层面梳理了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所面临的来自国际体系及国内环境的变量因素。其中体系层面,日本明显受到了美国全球战略收缩、中国地区影响力上升以及中美竞争加剧的体系刺激。而在国内单元层面,日本战略文化中对“强者”、“大国定位”的追求、安倍作为领导人的“强势”个性以及首相官邸主导制度,使日本在回应上述体系刺激方面趋于主动积极、强势而且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安倍个人的政策主张。这一国内因素的影响解释了安倍缘何能在国内推动“安保法案”、“解禁集体自卫权”等违反战后和平秩序的系列举措。而日本文化中的“强者”心理使得日本在中国崛起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适应,这从某种程度上提示了中日不信任的根源,解释了为什么日本在全球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在南海问题上处心积虑地遏制中国。论文的第四章涉及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借力”战略。所谓“借力”即是指在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过程中,囿于自身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局限性,日本无法直接与之抗衡,而只能通过依赖中国或美国等大国力量去制衡或反制衡他们中的一方捞取实利。具体而言,在南海地区,为缓解中国的战略压力,日本试图通过借助美国的力量平衡中国影响力。同时面对美国在东南亚参与力度的减弱,日本的对华政策正变得愈加务实,即试图通过与中国缓和关系,以团结东南亚各小国,填补美国领导力的空白。第五章主要论述了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平衡”战略。不同于上章,本章在阐述日本的这一战略实施时,侧重于以日本自身为“主导”,其他南海地区国家在其中则扮演“参与”或“配合”的角色。同样受制于政治影响力不足及自身实力的制掣,日本试图利用在南海地区具有重要地缘战略意义的中小国家,包括东南亚各小国、澳大利亚甚至英法等重点国家,以南海问题为由实现既平衡中国影响力又规避美国安全承诺可能减少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平衡”策略是在日本自身日渐衰落且又希望在南海大国博弈中探索发挥一种更为明确、自主的政治大国作用时而实施的一种战略行为,也是在“积极和平主义”外交口号下,由“被动外交”转向“主动外交”的一种尝试。第六章尝试对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所实施的战略做出综合评估。首先论文尝试对日本所实施战略手段的合理性及隐蔽性进行论述,并对在这一战略实施中所凸显的日本外交战略特性予以剖析。其次,又关注了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面临的系列制约性因素,如联合力量的四分五裂、“印太战略”的不现实性等。最后,本章的后半部分则指出了日本行为的主要影响,即日本在南海地区的系列行为阻碍了东盟中心性、统一性的实现,使中日之间的不信任感加剧。对于日本在南海地区的涉入行为,中国一方面应继续强化对南海的海洋控制能力,增强海军的防御能力,提高自身;另一方面中国也可从多方面对日本实施战略上的压力,遏止日本南下干预南海问题的势头,将其战略活动限定在日本海附近海域。

于红丽[5](2020)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从冷战结束以后,亚太地区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就开始持续上升。美国作为国际体系的主导国,自然愈发重视亚太地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国际体系开始发生深刻变革,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被空前重视。为应对国内外危机,美国开始调整其全球战略。奥巴马政府推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宣称要把全球战略的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其目标是通过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同盟体系和伙伴关系网络,加大亚太地区军事投入,参与并主导亚太地区的经济贸易合作,以保证美国在亚太地区战略利益,防止崛起大国对美国主导权的挑战。“亚太再平衡”战略出台的背景,是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在冷战结束后首次遭到质疑。为了确保美国的领导地位,美国开始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全面重视对其造成挑战的亚太地区。这一战略也是此后特朗普强化对华竞争的先声,是中美关系进行深度调整的前兆。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的实质,也是奥巴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延伸和发展。相比较特朗普“印太”战略推进进程的尚未完成,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显得更加完整,且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深入研究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可以让我们更客观理性地认识特朗普“印太”战略的实质。同时,对于我们有效应对美国亚太战略带来的挑战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出台的背景、目标、实施、评价及影响,分析了美国亚太战略的实质,以及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与特朗普总统新“印太”战略的联系与区别,论述了中国应对美国亚太战略的战略与对策。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背景分析,主要分析了国际体系的深刻变革和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形成。首先,研究了全球国际体系出现的转型取向和亚太地区国际地位的上升,以及美国的相对性衰落和中国的结构性崛起对于全球以及亚太地区的战略影响。其次,梳理了冷战后到奥巴马政府之前的美国的亚太战略,意在阐述美国亚太战略的连续性。最后,论述了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酝酿过程,分析了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从“重返亚太”到“转向亚太”,再到“亚太再平衡”所经历的演进过程。第二章,“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目标与依托。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目标是巩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权力主导,拓展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利益,扩展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价值观影响。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美国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牢靠的同盟体系和霸权威望等战略资源可资利用。第三章,“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奥巴马政府为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战略举措。首先,美国军事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提高美军在亚太地区“反拒止”和作战能力,降低对其他地区的战略介入。其次,巩固美国的亚太辐辏安全体系。其中包括优化美国亚太同盟体系,重塑安全伙伴网络等。最后,打造亚太地区多边合作新体系。力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深化与东盟的全方位合作,扩展在本地区内的价值观同盟。第四章,“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评价。首先,对“亚太再平衡”的本质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是“离岸平衡”战略传统的延续和“选择性干预”战略的强化,是两者的战略复合。其次,评价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成效,认为美国取得了一定的战略红利,但并没有达到既定目标,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且付出了巨大战略成本。最后,分析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一系列国内国际反响,美国国内、亚太地区国家和全球其他地区国家对该战略有着差别化的反应。第五章,“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遗产”与启示。“亚太再平衡”战略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中国持续崛起的势头没有发生改变,导致美国对华战略认知更趋消极。特朗普政府在同样重视亚太地区的前提下,改变了战略实践的风格与方式。美国对华战略思维更趋“冷战化”,放弃了“离岸平衡”的做法,更强调单边性质的强力施压,更重视军事手段的使用,其实质是对“亚太再平衡”战略否定之否定的加强版。“亚太再平衡”战略对我国因应“印太”战略提供了战略启示,我国应对美国对华认知有着清醒的认识,对美国的战略限度有着明确的判断,坚持核心国家利益的底线思维,坚定不移地发展国家实力,进一步加强经略周边以对冲美国的战略压力。

王盛[6](2020)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安全挑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利益的外部拓展得到不断地深化。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尼期间发表演讲,提出“愿与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此前9月7 日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呼应,“一带一路”倡议的蓝图清晰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迄今已有六年之久,在中国首倡并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共建国家踊跃参与下,“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组成部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种互通互利的贸易通道,不仅能够强化中国对外部经济的正向外溢作用,同时也将解决双方互动过程中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促进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共建国间生产资料的有效配置。作为一个整合区域资源、谋求共同发展的经济倡议,六年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成果颇丰。在政策沟通方面,海丝路的政策得到了细化与完善,并同其他海丝路共建国家的政策广泛沟通;在设施联通方面,海上互通设施建设取得卓越成就,海上互通建设将航道和港口作为主要目标稳步推进,实现海上空间布局的相互联通。在贸易和资金融通方面,海洋经贸、投资、金融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着成效;在民心相通方面,通过推进人文交流、公共卫生、救灾扶贫等方面的长效合作机制,为海丝路的建设营造出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当然,作为一个全球区域联动发展的倡议,“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便无法回避相关区域大国之间的地缘政治经济博弈的影响,同时沿线参与国的政治局势变化也增加了海丝路建设的不确定性,非传统安全威胁作为固有风险也深刻影响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整体推进工作,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认知与认同度同样给海丝路的建设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海丝路的建设,我国要积极应对海丝路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安全挑战,通过倡导“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构建海上互信机制,应对大国海洋秩序的博弈;通过寻求与海丝路共建国的战略契合点,合作共建、共同发展;通过提高中国的南海话语权,缓解相关海域的海洋权益争端;通过与沿线国家的多层次合作,发挥亚投行、丝路基金的作用,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和平、发展、繁荣之路,对中国和沿线国家都是莫大的发展机遇。因此,唯有始终坚持与海丝路共建国之间合作共建、共同发展、持久发展的原则,才能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可持续发展,使“一带一路”的愿景得以早日实现。

迪丽努尔·穆塔力甫[7](2020)在《新世纪以来印度与美国关系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世纪以来印美关系经历了双边关系改善、密切合作、成为全球性战略伙伴等前所未有的升温过程。本文梳理了新世纪以来印度与美国双边关系发展的动因、双边关系的发展内容及特点,以及双边关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印美双边关系发展的因素,进而对印美双边关系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对印美双边关系未来的走向进行思考。总体来看,在新世纪初,印度极需发展本国经济来提升综合国力,并进一步提升国际地位。印度欲借助美国的力量,增强其在南亚地区甚至亚太地区的地位及影响力,加上与巴基斯坦的冲突问题,必须有一个域外强国给予国际声援,印度便积极响应与配合美国的各项对外政策。美国根据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其南亚政策,重新评估印度在南亚的地缘政治战略地位,便对其更加以重视。另外,中国在新世纪以来的迅速崛起,让印美两国感受到了“威胁”,两国为了制衡中国的发展,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关系。总之,基于印美两国对各自国家利益的追求和国际格局变化的认知,使得双边关系开始改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未来,印美两国关系将在不和谐因素中持续向前,虽不会呈快速升温发展态势,但基于各自核心利益和战略目标整体发展方向,两国关系发展将继续向好,表现出“机会型盟友”的关系。印度也将利用与美国的关系,寻求大国之间的利益平衡,以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

李梦竹[8](2020)在《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对印度外交政策研究》文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对印度次大陆甚少关注。二战期间,美国开始关注印度次大陆,希望其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国一方。但由于此时印度次大陆还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美国与印度次大陆之间的联系依然很少。1947年8月15日,印度正式独立。此时美国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第一次柏林危机后,美苏争夺的重点是双方势力范围的边缘地带,即亚非拉等不发达国家。此后,美国对印度的关注度不断上升。朝鲜战争后,艾森豪威尔政府需要确立新的美国对印度外交政策。本文运用一手档案资料,力图揭示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印度外交政策确立及调整的动因与进程。正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追溯美国对印度外交政策的起源。杜鲁门政府时期,美印(度)在克什米尔争端、新中国成立、朝鲜战争等问题上都存在分歧。虽然美国后来给予印度经济援助,但依然无法缓和美印(度)之间的摩擦。可见,印度独立初期,美印(度)关系就已经出现不和谐音符。第二部分阐述第一届艾森豪威尔政府确立对印度外交政策的动因和进程。在国际方面,中美之间的尖锐矛盾和苏联对印度的态度转变,使得印度在美国冷战战略中的地位有所提升,美国企图拉拢印度进入西方阵营。但是,印度在冷战中的中立态度令美国不满。美国开始接近与印度有历史纠葛的巴基斯坦,迫使印度改变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在国内方面,美国的财政状况和决策层的外交思想实际上也影响了这一时期美国对印度外交政策的形成。1954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了题为“美国对南亚政策”的NSC5409号文件,标志着第一届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印度外交政策的正式确立。第三部分论述第二届艾森豪威尔政府调整对印度外交政策的动因和进程。在执行NSC5409号文件的过程中,美印(度)关系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这一时期,美印(度)关系不断恶化、苏联对印度援助规模扩大、印度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国内舆论导向和艾森豪威尔的看法发生转变。1957年和1959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先后通过了题为“美国对南亚政策”的NSC5701号文件和NSC5909/1号文件,标志着第二届艾森豪威尔政府完成了对印度外交政策的调整。

李文然[9](2019)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国际防务学院“大使论坛”“专家论坛”同声传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报告是对笔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国际防务学院(以下简称“防务学院”)实习期间口译实践经历的反思与总结。报告主要围绕笔者为第42期战略与防务研究班的“大使论坛”和“专家论坛”讲座做同声传译的经历展开。战略与防务研究班是防务学院的一项传统对外培训交流项目,主要针对各国高级军官和防务官员,课程设置以世界地缘政治和中国特色军事科学为主。“大使论坛”和“专家论坛”是战略与防务研究班的固定学术活动,每年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和外交官向在院学习的各国高级军官授课。报告主要选取了笔者及搭档译员为法国知名学者David Gosset和巴基斯坦驻华大使Masud Khan阁下同传的音频语料作为研究对象。报告主要包括四章内容。第一章介绍了笔者在国际防务学院实习的整体情况、两场论坛的背景、口译任务涉及的有关各方以及困难挑战等。第二章介绍了笔者接受口译任务后的准备工作、具体的口译任务、任务中出现的意外情况以及任务结束后的自我评价。笔者在对音频材料分析后发现,部分译文产出虽无重大错误,但听起来总是“奇奇怪怪”、“洋腔洋调”,似乎在讲话人的“欲说之言”(vouloir dire)上笼罩着一层薄薄的“迷雾”。译员可能以为已经表达明确了,但却没想到他并未能把他从外文理解到的意思充分表达出来,以至在译入语的读者来看,仍然有一层“薄雾”掩盖着。笔者以这层“薄雾”为切入点,将目光转向了以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着名教授达妮卡·塞莱斯科维奇为代表的学者创建的释意派翻译理论,探索了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在英汉同传中的可行性。第四章中,笔者基于Setton对同传中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表现形式分类,以及自身的口译实践经验,从语境化的词汇选择、句子结构重组、简化、添加和创新表达五个方面对自己的同传译文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笔者还对口译学习者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译员应当认识到英汉双语的差异,增强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意识;二是译员应当提高自我监控意识,确保产出的译文行文自然、易于理解;三是译员在接受任务后应当做好充足的准备;四是译员应当增强抗压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五是译员应当植根于语言文化和语言逻辑,不断提升外语水平。最后,笔者对全文以及两年半的口译学习进行了总结回顾。

彭东辉[10](2019)在《冷战结束后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关注“不可思议的印度”,关注印度国家安全战略,是基于中印关系的健康发展。冷战结束以来,印度在坚持“有声有色大国”的诉求下,国家安全战略完成了由传统安全战略向综合安全战略的转变。一是由以往的国防建设为中心,向壮大国家经济实力为中心转变。二是谋求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席位,谋求加入“核供应国集团”,成为“有声有色大国”。三是视核武器为大国“标配”,奉行“最低限度的有效核威慑”战略。四是重视印度洋安全,实施“确保海洋安全”的海洋战略。五是缓和与邻国关系,整合南亚力量。印度国家安全战略是基于国家安全战略目标的确立、国家安全威胁的判断和国家安全战略的谋划而布局的。从英属印度时期的“三个缓冲区”战略,到印度独立后的“两个同心圆”战略及冷战结束后的综合国家安全战略,在“有声有色大国”目标的指引下,不同时期国家安全威胁和安全战略的实现手段不尽一致,但总体呈现出清晰的逻辑框架。印度国家安全战略具有强烈的地缘政治和民族主义色彩。利用印度半岛“北背雪山、三垂大海”的地缘优势,印度在“众星拱月”的南亚格局中“一超”地位突出。作为多民族、多宗教的印度,信仰非暴力的宗教和频发的教派主义冲突是印度安全最大的挑战之一,印度社会的世俗主义转型还远未结束。印度国家安全的维护和东北部的分离主义运动、印巴冲突及中印关系几大战略问题密切相关。印度要在放权和自治间做出选择,以应对东北部的分离主义运动,完成国家整合。克什米尔问题是南亚的顽疾,70余年以来,印巴围绕克什米尔问题发生了“三场半”战争。战争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倒加剧了印巴对抗。印巴虽有缓和迹象,但不具备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条件。中国是印度最重要的邻国之一,中印边境线2000余公里,有争议的领土面积约12.5万平方公里,边界问题的顺利解决,对推进中印关系具有深远影响。此外,特朗普政府推行“印太”战略对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亦不可等闲视之。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是多层次的。对全球格局来说,印度认同多极格局,通过“入常”和加入“核供应国集团”,加速了多极化趋势,推动了全球治理力量对比的变化。对地区一体化进程来说,印巴安全困境造成南亚一体化进程缓慢。印度在大力推进南亚次区域合作的同时,同东盟开展全方位合作。对中印关系来说,中印在南中国海、印度洋等主要海洋通道亟须通过战略对话,培育战略互信。对跨境水资源分配,沿江水文观测、水利建设等敏感问题要及时沟通,消除分歧。这些问题不仅是印度,也是中国需要认真思考和不得不应对的挑战。

二、中美讨论南亚局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美讨论南亚局势(论文提纲范文)

(1)变动中的南亚格局:第二次5370巴战争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1.选题缘由与意义
        2.创新点与不足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史料与研究方法
        1.档案运用
        2.研究方法
一、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局势及其影响
    (一)冷战的爆发与扩张
    (二)非殖民化运动的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兴起
    (三)社会主义力量迅速壮大
二、第二次印巴战争前的南亚格局
    (一)南亚国家民族独立
        1.印巴分治
        2.尼泊尔独立
        3.斯里兰卡独立
        4.不丹独立
    (二)印巴对立
        1.克什米尔问题
        2.第一次印巴战争
    (三)南亚格局基本形成
        1.域外大国对南亚格局的影响
        2.南亚小国的站队
        3.南亚格局初步形成
三、南亚格局的剧烈变动:第二次印巴战争
    (一)美苏争夺在南亚的体现
    (二)1965 年的印巴矛盾
        1.克什米尔争端再次激化
        2.印、巴对自身军事力量的自信
        3.民族情绪助长战争因素
        4.冲突不断
    (三)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和结束
        1.战争初期阶段
        2.战争的展开与僵持
        3.域外力量调停与战争结束
        4.围绕印巴争斗中各方势力的选择
四、第二次印巴战争后的南亚格局
    (一)战后的南亚格局的变动
        1.印巴力量变化
        2.对克什米尔问题的影响
        3.印度外交思想的转变
        4.南亚小国的外交新态
    (二)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1.美苏争霸在南亚态势的变化
        2.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五、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话语幻象视域下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普什图语涉华报道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
        1.2.2 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
        1.2.3 媒体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方法和创新之处
        1.3.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3.2 论文的研究目标、任务和难点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4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 语料来源和例句体例
        1.4.1 语料的选取和处理
        1.4.2 例句体例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国家形象的内涵和属性
        2.1.1 国家形象的三重内涵
        2.1.2 国家形象的基本属性
    2.2 建构主义的国家形象观
        2.2.1 社会建构主义与国家身份
        2.2.2 后建构主义与国家身份
        2.2.3 国家形象的建构机制
    2.3 话语幻象理论
        2.3.1 话语幻象
        2.3.2 话语幻象的分析路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语料库的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普什图语涉华报道的语言-符号行为分析
    3.1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涉华报道的言语主体分析
        3.1.1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涉华报道的稿件来源分析
        3.1.2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涉华报道的信源分析
    3.2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涉华报道的言语内容分析
        3.2.1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涉华报道的议题分析
        3.2.2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涉华报道的及物性分析
    3.3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涉华报道的言语形式分析
        3.3.1 战争隐喻
        3.3.2 旅程隐喻
        3.3.3 拟人隐喻
        3.3.4 表演隐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普什图语涉华报道的社会影响分析
    4.1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建构的中阿互动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4.1.1 阿富汗的好邻居
        4.1.2 阿富汗的好朋友
        4.1.3 阿富汗的重要伙伴
        4.1.4 难以完全信赖的中国
    4.2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建构的中国国际形象
        4.2.1 负责任的和平外交大国形象
        4.2.2 新兴崛起的强权国家
    4.3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建构的中国国内形象
        4.3.1 政治形象
        4.3.2 经济形象
        4.3.3 社会形象
        4.3.4 文化形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语境分析
    5.1 国际力量格局的影响
        5.1.1 国际政治格局保持多极化发展势头
        5.1.2 东西方经济力量共同推进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
        5.1.3 全球传播格局依然呈现“西强东弱”的态势
    5.2 中国与阿富汗交往互动的影响
        5.2.1 中阿政治互信不断深化
        5.2.2 中阿经贸合作日益密切
        5.2.3 中阿加大军事安全合作
        5.2.4 中阿人文交流日趋活跃
    5.3 国家利益的影响
        5.3.1 阿富汗国家利益的界定
        5.3.2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的“国家性”
        5.3.3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的“市场性”
    5.4 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
        5.4.1 历史传统意象的固化和延展
        5.4.2 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的折射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一)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普什图语涉华报道内容分析编码表
    附录 (二)黎明新闻网普什图语涉华报道列表
    附录 (三)帕支瓦克新闻网普什图语涉华报道列表
作者简历

(3)历史转折下中国应对苏阿战争的整体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案与内容
第一章 苏联入侵阿富汗后中国的应对策略及其特点
    第一节 中国的战略关系调整
        一、战略调整背景:美苏在阿富汗的博弈
        二、战略调整内容:联美反苏路线的强化
    第二节 中国的具体应对措施
        一、对苏加强舆论攻势,构建反苏舆论阵地
        二、提供经济军事援助,开启抗苏隐蔽行动
        三、积极运用外交手段,推动反苏统一战线
    第三节 中国应对策略的特点
        一、参与态度强烈
        二、参与力度有限
第二章 中国应对策略特点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国际层面:保障国家安全,改善战略处境
        一、苏联安全威胁的权衡
        二、战略三角关系的转变
        三、反苏同盟战略的继承
        四、国际战略影响的考量
    第二节 国内层面:增强国家实力,开展经济建设
        一、国内经济建设的需求
        二、国家军事层面的盘算
        三、外交政策路线的争论
        四、个人决策特点的影响
第三章 战争结局与政策评估
    第一节 反苏联盟的胜利
        一、苏联陷入战争困境与和谈开启
        二、戈尔巴乔夫上台与苏军的撤出
    第二节 中国参与政策的评估
        一、政策成功的概念及目标的有效性
        二、施动国成本和目标国成本
        三、施动国风险与目标国风险
结论
附录A:文中涉及的重要事件
参考文献
致谢

(4)借力与平衡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有关2010年以前日本对东南亚外交的研究
        (二)2010至2016 期间有关日本涉入南海地区的研究
        (三)2016 年后有关日本涉入南海地区的研究
        (四)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第1章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理论基础
    1.1 新古典现实主义及其运用
        1.1.1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发展演化
        1.1.2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分析框架
    1.2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适用性分析
        1.2.1 传统理论在解释本论题时的局限性
        1.2.2 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在解释本论题时的优越性
第2章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战略背景
    2.1 南海地区地缘特征及南海问题
        2.1.1 南海地区的地缘特点及其战略重要性
        2.1.2 南海问题及南海大国博弈现状
    2.2 日本的地缘环境及其海洋利益
        2.2.1 日本的基本地缘概况
        2.2.2 日本的海洋利益
第3章 日本对南海大国博弈的认知及战略选择
    3.1 日本对南海大国博弈的认知
        3.1.1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面临的体系压力
        3.1.2 日本对南海大国博弈的形势判断
    3.2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选项
        3.2.1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决策过程
        3.2.2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选项
第4章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借力”战略
    4.1 借美抗中削减中国战略压力
        4.1.1 在南海地区开展“美日联合巡航”
        4.1.2 在南海地区美日力推“印太战略”
    4.2 借中防美增加自我收益
        4.2.1 中日关系加快“正常化”进程
        4.2.2 中日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系
        4.2.3 中日共同拓展多领域创新合作
第5章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平衡”战略
    5.1 联合南海周边各国“平衡”中美
        5.1.1 联合南海周边各国平衡中国影响力
        5.1.2 联合南海周边各国填补美国领导力空白
    5.2 联合澳印英法等国“平衡”中美
        5.2.1 联合澳印英法等国构建对华“包围圈”
        5.2.2 联合澳印英法等国规避美国安全承诺减少的风险
第6章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综合评估
    6.1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战略特性及其局限性
        6.1.1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战略特性
        6.1.2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局限性
    6.2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影响及走向
        6.2.1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影响
        6.2.2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走向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5)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结构与框架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出台的背景
    一、亚太国际体系的深刻变革
        (一)国际体系全球转型
        (二)亚太地区地位上升
        (三)美国的相对性衰落
        (四)中国的结构性崛起
    二、美国亚太战略的历史沿革
        (一)克林顿政府的亚太战略
        (二)小布什政府的亚太战略
    三、“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酝酿
        (一)从“重返亚太”到“转向亚太”
        (二)从“转向亚太”到“亚太再平衡”
第二章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目标与实力依托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目标
        (一)巩固主导地位
        (二)拓展经济利益
        (三)扩展价值观念
    二、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硬实力依托
        (一)综合国力
        (二)同盟体系
    三、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软实力依托
        (一)霸权威望的作用
        (二)亚太身份的强化
第三章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重点
    一、军事战略重心的转向
        (一)强化军事存在
        (二)提高作战能力
        (三)集中战略资源
    二、辐辏安全体系的巩固
        (一)修复信任关系
        (二)升级同盟体系
        (三)塑造伙伴网络
    三、多边合作关系的推进
        (一)力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二)创新盟国多边军事合作机制
        (三)深化与东盟的多边领域合作
        (四)扩展亚太地区的价值观同盟
第四章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基本评价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质
        (一)“离岸平衡”传统的延续
        (二)“选择性干预”的战略强化
    二、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成效
        (一)获取部分战略红利
        (二)增加地区不稳定性
        (三)升高战略实施成本
    三、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反响
        (一)美国国内的战略定性
        (二)亚太国家的战略反应
        (三)其他国家的战略认知
第五章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遗产及启示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遗产
        (一)美国对华战略认知更趋消极
        (二)“亚太再平衡”向“印太”的转变
        (三)“印太”战略更加趋于“冷战化”
    二、“亚太再平衡”对中国因应“印太”战略的启示
        (一)明确美国对华战略定位与战略限度
        (二)坚持底线思维以实力应对中美竞争
        (三)加强经略周边以对冲美国战略压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6)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安全挑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5 有关问题说明
第2章 海丝路安全挑战产生原因的理论分析框架
    2.1 传统海权理论的基本架构和逻辑
    2.2 现代海权理论的基本架构和逻辑
        2.2.1 现代海权理论的切入点及维度转换
        2.2.2 现代海权理论中影响国家海权战略调整的因素
第3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推进现状
    3.1 海丝路的政策得到完善细化和对外广泛沟通
    3.2 海上空间联通布局实现“四洋联动”
    3.3 海洋经贸、人文、公共卫生等领域合作进展顺利
第4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面临的安全挑战
    4.1 全球性大国——美国的战略反制
    4.2 区域性大国——印度的战略反制
    4.3 沿线国家冲突和国家治理之困引发的安全挑战
    4.4 海丝路沿线非传统安全威胁
第5章 海丝路安全风险产生的动因分析
    5.1 海权能力:美国“印太”战略的反制
    5.2 安全环境:印度方面的担忧与反制
    5.3 身份认知:海丝路共建国的参与度问题
第6章 针对海丝路安全挑战的应对策略
    6.1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与海上安全互信机制
    6.2 寻求与共建国发展战略的契合点
    6.3 推动南海区域一体化提升中国在南海的话语权
    6.4 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新世纪以来印度与美国关系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难点及创新之处
        1.5.1 研究中的难题
        1.5.2 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2章 新世纪以来印美双边关系发展的动因
    2.1 印度的国际战略需要
        2.1.1 追求世界性大国地位
        2.1.2 维护印度的国家利益追求
    2.2 美国的国际战略需要
        2.2.1 维护全球霸权的国家追求
        2.2.2 打击恐怖主义的国际共识
        2.2.3 从“重返亚太”到“印太战略”
    2.3 印美关系促进印美实现各自的国际战略目标
        2.3.1 印度寻求成为国际大国的战略选择
        2.3.2 美国维护全球霸权地位的战略选择
第3章 新世纪以来印美双边关系的发展及特点
    3.1 双边高层互访频繁政治互信加深
        3.1.1 印美关系转型(2000年-2003年)
        3.1.2 印美建立“全球伙伴关系”(2004-2008年)
        3.1.3 印美形成“21世纪全球战略伙伴关系”(2009年-至今)
    3.2 双边军事安全领域全面加强
        3.2.1 双边深入反恐合作
        3.2.2 双边军事安全合作升级
        3.2.3 双边战略防务合作不断强化
    3.3 双边经贸合作不断增长
        3.3.1 印美经贸合作进程
        3.3.2 印美双边贸易和投资领域发展迅速
        3.3.3 高新技术和新能源领域合作成为特色
    3.4 双边战略合作持续深化
        3.4.1 “印太”战略的缘起及内容
        3.4.2 “印太”背景下印美关系发展动向
        3.4.3 印美欲发展百年战略关系
    3.5 印美双边关系的特点
        3.5.1 全面性
        3.5.2 战略性
        3.5.3 不平衡性
第4章 印美关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
    4.1 印美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1 “印度大国梦”与“美国优先”的战略矛盾
        4.1.2 经贸关系的不平衡性
        4.1.3 印度展开多元外交以求平衡
        4.1.4 印美两国矛盾分歧不断
    4.2 印美双边关系发展的影响因素
        4.2.1 印美战略认识的差异
        4.2.2 巴基斯坦因素
        4.2.3 中国因素
        4.2.4 俄罗斯因素
第5章 新世纪以来印度与美国关系发展的影响分析
    5.1 对中、印、美三国的影响
        5.1.1 给中国的发展制造麻烦
        5.1.2 印度获得国际力量的支持
        5.1.3 提升了美国的全球影响力
    5.2 对地区局势的影响
        5.2.1 使南亚地缘政治形势趋于复杂
        5.2.2 增加了印太地区安全的不确定性
    5.3 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5.3.1 发展新的国际战略支点
        5.3.2 影响现有国际格局
第6章 对印美关系发展走向的思考
    6.1 印美两国战略合作持续增强
        6.1.1 印美之间仍存的共同战略目标
        6.1.2 印美两国战略合作将持续增强的表现
    6.2 印美或将进行“选择性合作”
        6.2.1 印美关系中不和谐因素犹存
        6.2.2 印美将“选择性合作”的体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校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对印度外交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二、选题意义、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一)选题意义
        (二)创新之处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美国对印度外交政策的起源
    一、第一次克什米尔争端与美国的应对政策
        (一)第一次克什米尔争端提交联合国前美国的应对政策
        (二)第一次克什米尔争端提交联合国后美国的应对政策
    二、印度的中立主义政策与美印(度)分歧
        (一)美印(度)关于中国问题的分歧
        (二)美印(度)关于朝鲜战争的分歧
    三、美国对印度的经济援助
        (一)印度的粮食困境与美国第四点计划的实施
        (二)鲍尔斯对美印(度)双边援助的努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第一届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印度外交政策的确立
    一、第一届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国内外局势的整体考虑
        (一)苏联因素
        (二)中国因素
        (三)第三世界因素
        (四)印度因素
        (五)巴基斯坦因素
        (六)国内因素
    二、第一届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印度外交政策的确立过程
        (一)SE-32号特别情报评估报告的出台
        (二)美国政府高层对印度的访问
        (三)NIE-79号情报评估报告关于南亚形势的评估
        (四)NSC5409号文件的出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第二届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印度外交政策的调整
    一、第二届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国内外局势的整体考虑
        (一)苏联因素
        (二)中国因素
        (三)第三世界因素
        (四)印度因素
        (五)国内因素
    二、第二届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印度外交政策的第一次调整
        (一)关于NSC5409号文件的进程报告
        (二)美国国内关于是否加大对印度援助的讨论
        (三)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关于NSC5617号文件的讨论
        (四)NSC5701号文件的出台
        (五)NSC5701号文件的执行与美印(度)关系改善
    三、第二届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印度外交政策的第二次调整
        (一)关于NSC5701号文件的进程报告
        (二)关于美国对南亚政策的讨论文件
        (三)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408次会议关于南亚政策的讨论
        (四)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关于NSC5909号文件的讨论
        (五)NSC5909/1号文件的出台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国际防务学院“大使论坛”“专家论坛”同声传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ask
    1.2 Parties Involved in Interpreting
    1.3 Challenges and Requirements
Chapter Two Task Process
    2.1 Preparation before Interpreting
        2.1.1 Understanding the Task
        2.1.2 Preparing Topic-related Knowledge
        2.1.3 Adapting to Varied Accents
    2.2 Performance amid Interpreting
        2.2.1 Lectures and Q&A Sessions
        2.2.2 Unexpected Incidents
    2.3 Self-assessment after Interpreting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Grounding
    3.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3.2 The Core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Deverbalization
    3.3 The Practicality of Deverbalization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4.1 Examples Analysis in Light of Deverbalization
        4.1.1 Context-based Lexical Correspondence
        4.1.2 Sentence Restructuring
        4.1.3 Simplification
        4.1.4 Addition
        4.1.5 Innovative Recasting
    4.2 Suggestions for Novice Interpreters
Conclusion
Acknowledgements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Transcription of the Original Speeches
Appendix Ⅱ Transcription of the Interpreting
作者简历

(10)冷战结束后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选题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梳理和研究动态评述
        一 关于南亚地区的研究
        二 关于印度安全战略的研究
        三 现有研究成果评述
    第三节 论文研究方法、结构和创新
        一 论文研究方法
        二 论文的结构
        三 论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分析框架
    第一节 国家安全的相关界定
        一 安全的内涵
        二 安全观的流变
    第二节 国家安全战略
        一 安全战略研究的兴起
        二 国家安全战略的内容
    第三节 战略文化对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
        一 战略文化及其内涵
        二 战略文化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要件
    第一节 国家安全战略的文化渊源
        一 现实主义:考底利耶《政事论》思想
        二 理想主义:阿育王“达摩”思想
        三 等级秩序:印度教的秩序观
    第二节 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塑造
        一 全球诉求:“有声有色大国”的地位
        二 地区诉求:南亚次大陆的霸主
        三 双边关系:中国是主要竞争对手
    第三节 国家安全战略的实现手段
        一 奉行经济实力优先的政策
        二 “最低限度的有效”核威胁
        三 “确保海洋安全”的海洋战略
        四 提升与世界性大国的关系
    第四节 国家安全战略的决策体系
        一 国家安全决策的机构设置
        二 国家安全决策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突出特点
    第一节 半封闭的地缘政治为依托
        一 相对隔绝的次大陆
        二 “众星拱月”的南亚格局
        三 日趋重要的战略要冲
    第二节 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
        一 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基本理念
        二 印度教主要的教派组织
        三 频发的教派冲突
        四 尚未完成的世俗主义转型
    第三节 “东向政策”到“东向行动”
        一 “东向政策”:向东盟主动出击
        二 “东向行动”:经济与安全并举
        三 “东向行动政策”的多维影响
第四章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主要变量
    第一节 东北部分离运动与印度国家安全
        一 东北部与中央关系长期紧张
        二 东北部主要的分离运动
        三 以国家统一整合分离运动
    第二节 克什米尔问题与印度国家安全
        一 印巴克什米尔争端
        二 印巴克什米尔战争
        三 克什米尔问题走势
    第三节 中印边界问题与印度国家安全
        一 中印边界问题的缘起
        二 中印边界问题的交涉
        三 中印边界洞朗对峙事件
        四 中印边界问题解决机制
    第四节 “印太”战略与印度国家安全
        一 美日印澳战略利益的再塑
        二 “印太”战略的战略意图
        三 印度对“印太”战略的认知
        四 “印太”战略的基本走势
第五章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巩固了新兴大国的国际地位
        一 以实力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二 申请成为核供应国集团成员
    第二节 对南亚一体化的双重影响
        一 战略互信缺失,区域合作进展缓慢
        二 印巴安全困境,次区域合作异常顺利
        三 整合南亚邻国,缓和地区安全局势
    第三节 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一 国际海洋通道问题
        二 跨境水资源治理问题
        三 中印高层交流机制的确立
结语
参考文献
    中文档案
    英文档案
    中文着作(含译着)
    英文着作
    中文论文(含译文)
    中文学位论文
    访问网站
    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四、中美讨论南亚局势(论文参考文献)

  • [1]变动中的南亚格局:第二次5370巴战争及其影响[D]. 廖宇翔.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2]话语幻象视域下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普什图语涉华报道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D]. 何杰.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1)
  • [3]历史转折下中国应对苏阿战争的整体策略探究[D]. 邹本硕. 外交学院, 2020(08)
  • [4]借力与平衡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行为研究[D]. 刘玉丽. 吉林大学, 2020(08)
  • [5]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研究[D]. 于红丽. 吉林大学, 2020(08)
  • [6]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安全挑战及对策研究[D]. 王盛. 山东大学, 2020(02)
  • [7]新世纪以来印度与美国关系发展研究[D]. 迪丽努尔·穆塔力甫. 新疆大学, 2020(07)
  • [8]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对印度外交政策研究[D]. 李梦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9]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国际防务学院“大使论坛”“专家论坛”同声传译实践报告[D]. 李文然.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19(02)
  • [10]冷战结束后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研究[D]. 彭东辉.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标签:;  ;  ;  ;  ;  

中美讨论南亚局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