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of Internal Medicine》被收录中国科学论文统计来源期刊

《Journal of 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of Internal Medicine》被收录中国科学论文统计来源期刊

一、《内科急危重症杂志》已列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1](2013)在《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构建既适合我国国情、又顺应护理学国际化、专科化趋势的护理学学科体系,以丰富和促进护理学元理论研究,并为我国护理学科的规范化、系统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不同类型的护理学研究生培养、专科护士培训提供方向性指导。2.比较不同成熟阶段的护理学科的发展特征,揭示影响护理学科演进历程的关键因素,为促进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提供策略性建议。方法:1.应用文献研究法,把握护理学科体系研究趋势,探讨护理学科体系的概念及其内涵,确定学科体系构建策略。2.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内容分析法,考察国内外护理学科体系的知识形态、组织建制现状,归纳出判断学科成熟程度的基本内容,形成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3.运用历史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进一步论证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合理性,经专家小组会议法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其条目内容。4.运用理论研究法,从分析护理学科概念内涵切入,确立护理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逐步推演出护理实践的逻辑范畴及其涉及的学科知识群。5.运用比较研究法,揭示国内医学及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特点,形成构建护理学学科体系的本土化参考依据;结合逻辑起点推演结果,依据“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构建由二级学科群、二级学科、三级学科或研究方向组成的护理学学科体系。6.运用专家小组会议法,讨论、修订所构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进一步辨析各层级学科的内涵差异,澄清模糊认识。7.运用理论研究法,通过与生态学概念交叉移植,结合“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内容,提出生态学视域中的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及策略。结果:1.界定了护理学“学科”、学科层级划分、护理学科体系概念及其内涵,提出学科的四种形态特征(知识、组织、历史、文化信念形态),逐步确立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为“人的健康反应”。由此推演护理实践过程的逻辑中介、核心、结果范畴及逻辑终点,提炼出人和环境这两个影响健康反应的关键因素,并沿着人、环境、照护主轴,以健康反应为结局变量,绘制出多维的、立体状的护理学科知识体系简图。2.从宏观角度描述了国内外护理学科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及组织建制状况,归纳整理出判断护理学科成熟度的基本维度:理论内涵、知识创新、知识传播、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并通过分析中外护理学科发展现状的差距,提炼出各维度应涵盖的基本内容,初步形成“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3.纵向梳理了中美两国护理学科体系演进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及文献内容,从中发现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社会需求是影响学科体系演进的关键因素,并通过社区护理学的个案演进历程分析得到进一步确证,由此验证了所提出的“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合理性,并经35位专家讨论,逐条修订并完善了条目内容。4.揭示国内学科体系设置具有内在逻辑主线多维性特点。从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推演,沿着人、环境、照护三条逻辑主线,将护理学科知识划分为“人文护理知识体系”、“科学护理知识体系”。前者继续分为“护理学原理”、“跨学科护理知识”,后者分为“人的生命阶段的护理知识”、“护理诊疗知识”、“生存环境的护理知识”三个知识群,分别涵盖不同类属的护理学次级学科。按照“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结合前期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及历史研究资料,筛选出10门备选二级学科,提请27位专家进行小组会议讨论。最后,专家对所构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的赞同程度均较高。5.从生态学视域提出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涵盖了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并据此提出国内护理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发展策略。结论:1.本研究通过总结国内外大量文献中对护理学科本质属性的认识,结合对护理学“学科”概念及其内涵的界定,确定“人的健康反应”是护理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可按照人、环境、照护三条逻辑主线,通过科学性与人文性护理过程,描绘出复杂的、立体型的护理学科知识体系,为护理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2.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考察国内外护理学科发展现状,揭示了护理学科重点研究领域及各学科发展前沿,提炼出影响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归结出中外护理学科发展的异同点。研究中所收集到的中美护理学发展史料将对国内护理学历史研究提供一定参考。3.本研究确立的“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将为今后的二级学科自主申报设立一定的指引方向,所构建的护理学科体系具有整体性、科学性、兼容性、现实性、扩延性特点,符合我国国情,具有现实可操作性。4.依据本研究提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生态发展框架,提出今后护理学科体系建设的策略:①巩固学科基本要素,奠定学科发展的深厚根基;②拓宽生态资源,加速护理国际化、制度化进程;③汲取跨学科知识营养,促进护理学科丛林繁荣发展。

胡晓红[2](2010)在《胸部开放伤后海水浸泡致急性肺损伤发病机制和早期干预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胸部开放伤后海水浸泡致ALI发病机制和早期干预的实验研究目的:现代海战中,胸部开放伤后海水浸泡占海战伤落水人员死因的第2位。海水具有高渗、高钠、低温等特点,胸部开放伤后海水浸泡致急性肺损伤(SI-ALI)既有创伤因素,又有海水浸泡因素,发病机制错综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亦缺乏针对发病机制实施的有效救治措施。国内外关于海战伤的报道非常罕见,国外未见文献报道,国内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和本世纪初期海战伤的研究重点在战伤(胸伤、腹伤、四肢伤、颅脑伤、烧伤及休克等)合并海水浸泡的伤情特点及早期外科救治,对于海战伤后重要脏器衰竭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及救治和预后未进行系统研究。而进一步研究海战伤后重要脏器衰竭的发生机制,制定针对性的救治措施,是实施快速有效救治,提高生存率不可缺少的环节,对维护和增强参战部队官兵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目的是探讨海水高渗因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前B细胞集落促进因子(PBEF)等致病因子在胸部开放伤后海水浸泡致急性肺损伤早期发生中的作用以及地塞米松早期干预的意义。内容:复制薛志强等改良的SI-ALI犬模型;通过比较胸部开放伤后海水浸泡与淡水浸泡致犬肺组织损伤的伤情差异,探讨海水高渗透压这一特性在SI-ALI早期发病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观察VEGF及其受体VEGFR-2、可溶性受体sVEGFR-1在SI-ALI犬模型早期血浆和肺组织内水平变化,探讨VEGF作为一个重要的血管通透因子在SI-ALI早期肺水肿发生过程中的作用;通过观察SI-ALI早期PBEF在血浆和肺组织内水平变化,探讨PBEF与胸部开放伤后海水浸泡致ALI早期炎症反应的关系;通过观察早期地塞米松治疗后SI-ALI犬模型血浆炎症因子和VEGF水平的变化,探讨早期地塞米松干预对胸部开放伤后海水浸泡致ALI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2只实验用犬随机均分为对照组(CG,单纯胸部开放伤组),淡水组(FG,胸部开放伤后胸腔淡水浸泡组)、海水组(SG,胸部开放伤后胸腔海水浸泡组)、以及地塞米松组(DG,海水浸泡后早期地塞米松干预组),共4组进行实验研究。麻醉后经口腔气管插管,用锐器于实验犬右胸第4肋间制成直径0.5cm切口,放置一内径0.3 cm塑料导管使胸膜腔与大气相通,形成开放性气胸:胸壁伤口开放5 min后缝合封闭伤口作为对照组;切口与大气相通5 min后立即用50 ml注射器经胸壁切口向胸腔内缓慢注入淡水(35 ml/Kg),作为淡水组;经伤口灌入海水入胸腔(35ml/Kg),作为海水组;5 min灌注结束,并缝合伤口使之封闭;在海水灌注30 min后经颈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 mg/kg),作为地塞米松组。分别于胸部开放伤前(0 h)、胸部开放伤后2、4、6和8 h留取血样本,8 h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样本和肺组织样本。肉眼观察肺组织大体病变,HE染色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常规实验室方法检测电解质浓度和血浆渗透压(POP)变化,测血浆和BALF总蛋白含量并计算肺泡通透指数(PVPI); ELISA方法测血浆炎症因子(IL-1β、IL-8、vWf等)、VEGF及受体和PBEF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HC)观察肺组织VEGF、PBEF分布,Western印迹法测肺组织VEGF和PBEF蛋白表达,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肺组织中编码VEGF和PBEF的mRNA合成。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P<0.05为差异有显着意义。结果:1.模型复制成功:海水浸泡组犬均表现为呼吸急促、进行性呼吸困难,PaO2显着下降,伤后6 h氧合指数(PaO2/FiO2)均<300 mmHg(40Kp),符合急性肺损伤(ALI)的诊断标准;组织学改变也符合ALI病理改变,HE染色光镜下见:肺泡和肺间质内广泛充血、水肿液积聚,肺泡间壁明显增宽,大量白细胞渗出、聚集,部分区域肺泡结构的完整性破坏,肺泡融合,部分区域肺泡塌陷萎缩、含气减少,毛细血管扩张淤血,胸部开放伤后海水浸泡致ALI犬模型复制成功。对照组和淡水组伤后出现呼吸急促、PaO2下降,伤后2 h后逐渐缓解,氧合指数始终>300 mmHg(40Kp),未达到ALI诊断标准。2.淡水组和海水组伤情比较:①与淡水组比较,海水组肺泡通透指数(PVPI)、血浆渗透压(POP)、炎症因子IL-1β、IL-8和vWf水平明显升高,与淡水组有显着差异(P<0.05);②淡水组炎症因子IL-1β和IL-8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OP降低,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③淡水组PVPI和vWf水平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相关分析显示POP与炎症因子IL-1β、IL-8,与PVPI明显正相关(P<0.05)。3.胸部开放伤后海水浸泡致ALI早期VEGF水平变化:与对照组比较,①海水组血浆VEGF及其受体明显增加,肺组织中的VEGF蛋白及编码VEGF蛋白的mRNA亦明显增加,较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内血浆、肺组织中VEGF及其受体水平、VEGF mRNA与伤前无显着差异;②海水组外周血白细胞、IL-1β、IL-8、vWf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③海水组IL-1β和IL-8在伤后2-4h较伤前明显升高,而对照组内白细胞、IL-1β和IL-8在伤后6-8 h较伤前升高,海水组较对照组升高明显提前,且有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vWf与伤前无显着差异(P>0.05);④VEGF水平变化与炎症因子的升高相一致;相关分析显示VEGF水平与血浆渗透压(POP)、肺泡通透指数(PVPI)明显正相关。4.胸部开放伤后海水浸泡致ALI早期PBEF水平变化:与对照组比较,①海水组血浆PBEF明显增加,肺组织中PBEF蛋白及PBEF蛋白编码mRNA亦明显增加,较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②对照组血浆和肺组织中PBEF较伤前明显增加,但与海水组仍有显着差异;③PBEF升高与炎症因子IL-1β和IL-8明显正相关。5.早期地塞米松干预:与海水组比较,①早期地塞米松治疗组外周血白细胞、IL-1β、IL-8、vWf水平在治疗后6h显着减低,肺泡通透指数(PVPI)亦显着减低(P<0.05);但与对照组伤后同时间点相比,仍有显着差异;②治疗后血浆渗透压(POP)、电解质浓度与海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早期地塞米松治疗组血浆VEGF及其受体水平升高的峰值显着降低、升高进程延迟,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1.海水加重全身炎症反应和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胸部开放伤后胸腔海水浸泡致急性肺损伤的重要因素。2.胸部开放伤后海水浸泡致ALI发生早期,血浆、肺组织中的VEGF水平均明显升高,导致肺泡毛细血管膜通透性增高。3.胸部开放伤后海水浸泡致ALI早期PBEF水平升高,参与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致肺泡毛细血管膜屏障损伤,促进急性肺损伤的形成。4.早期小剂量地塞米松干预可减轻炎症反应,降低VEGF水平、改善肺微血管通透性,对胸部开放伤后胸腔海水浸泡致ALI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二、《内科急危重症杂志》已列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科急危重症杂志》已列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概述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研究
    一、本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学科学理论
    二、学科的相关概念
    三、护理学科的相关概念
    四、护理学学科体系逻辑起点的确立
    六、研究小结
第三部分 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构建
    一、护理学科知识创新现状考察
    二、护理学科知识传播载体(教材、专着)现状考察——基于内容分析研究
    三、护理学科体系的组织建制状况考察——基于网络内容分析的研究
    四、对国际成熟学科特点的总结与分析
    五、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构建
    六、研究小结
第四部分 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论证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复杂性科学理论
    二、基于史料的论证一——美国护理学科体系演进历程的影响因素与启示
    三、基于史料的论证二——中国护理学科体系演进历程的影响因素与启示
    四、基于史料的论证三——我国《社区护理学》发展历程的影响因素与启示
    五、基于复杂性科学视域的中美护理学科发展历程分析
    五、基于专家工作会议的论证——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专家会议
    七、研究小结
第五部分 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一、我国部分学科体系设置现状及启示
    二、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框架初步构建
        (一)构建护理学学科体系的原则
        (二)护理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构建基于“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学科体系
    三、研究小结
第六部分 护理学科体系发展框架及策略研究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生态位理论
    二、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研究
        (一)护理学学科生态发展核心概念的提炼
        (二)护理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的前期研究结论
        (三)护理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的形成
    三、护理学科体系发展策略——基于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的应用研究
    四、研究小结
结语
    一、本研究主要完成的工作
    二、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三、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附录一、“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专家小组会议提纲
附录二、专家小组会议意见征集表
附录三、“护理学学科体系”专家小组会议提纲
附录四、“护理学学科体系”专家小组会议意见征集表
附录五、美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演进历程译文节录
附录六、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2)胸部开放伤后海水浸泡致急性肺损伤发病机制和早期干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论文正文
    第一部分 胸部开放伤后海水浸泡与淡水浸泡犬模型伤情比较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胸部开放伤后海水浸泡致ALI早期水平变化和作用探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胸部开放伤后海水浸泡致ALI早期前B细胞集落促进因子水平变化和作用探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地塞米松早期干预对胸部开放伤后海水浸泡致ALI的保护作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HE图片
    附录2 VEGF免疫组化图片
    附录3 PBEF免疫组化图片
文献综述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急性肺损伤中的双重作用
    前B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急性肺损伤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复印
个人简历
致谢

四、《内科急危重症杂志》已列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D]. 张艳. 第二军医大学, 2013(04)
  • [2]胸部开放伤后海水浸泡致急性肺损伤发病机制和早期干预的实验研究[D]. 胡晓红.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0(03)

标签:;  ;  ;  

《Journal of 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of Internal Medicine》被收录中国科学论文统计来源期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