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型土霉素治疗马坏死杆菌的疗效观察

不同剂型土霉素治疗马坏死杆菌的疗效观察

一、应用不同剂型土霉素治疗马坏死杆菌病的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欧亚红[1](2020)在《盐酸多西环素可溶性粉及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在鸡蛋的残留消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呼吸道疾病作为禽类养殖生产中的常见病造成患病鸡生长缓慢,蛋鸡产蛋下降对危害家禽养殖产业。多西环素(Doxycyclne,DOX)及替米考星(Tilmicosin,TIM)由于广谱的抑菌特性对禽类呼吸道等疾病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被广泛的应用于家禽养殖生产中。DOX及TIM被禁用于蛋鸡的产蛋期而非于禁用于产蛋鸡,未及时观察到给药时间,垫料、饲料及水源的交叉感染等原因都可能会导致鸡蛋中的药物残留,造成食品安全隐患。鉴于此,有必要评估符合我国国情的DOX及TIM在鸡蛋中的最大残留限量,制定出合适的弃蛋期,规范DOX及TIM的临床使用方案。本研究按照《兽药残留试验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及临床推荐给药剂量制定动物给药方案,开展多西环素及替米考星在鸡蛋样品的残留消除研究,分别建立了多西环素和替米考星在鸡蛋全蛋样品、鸡蛋蛋清样品、鸡蛋蛋黄样品的高灵敏度的LC-MS/MS检测方法,研究其药物在蛋清样品,蛋黄样品及全蛋样品的残留分布特征,阐明多西环素及替米考星在鸡蛋中的残留消除规律,评估DOX与TIM的最大残留限量,制定科学的弃蛋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1鸡蛋中多西环素及替米考星LC-MS/MS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多西环素在蛋清、蛋黄和全蛋中LC-MS/MS方法的建立:鸡蛋样品经Na2EDTA-Mcllvaine缓冲液及乙腈提取液提取鸡蛋样品(全蛋、蛋清及蛋黄)中的DOX,再使用Prime-HLB小柱进行净化处理。该方法在鸡蛋全蛋样品,蛋清样品及蛋黄样品DOX检测限均为0.5μg/kg,定量限均为1μg/kg,本方法在1~10μg/kg浓度添加水平上,鸡蛋样品中多西环素的平均回收率为67.6%~95.8%,批内变异系数及批间变异系数均≤12%,符合相关方法学要求。替米考星在蛋清、蛋黄和全蛋中LC-MS/MS方法的建立:鸡蛋样品经1%甲酸乙腈溶液提取TIM并沉淀蛋白后,经Prime-HLB固相萃取柱进行净化。替米考星在鸡蛋全蛋,蛋清及蛋黄的检测限均为0.5μg/kg,定量限均为1μg/kg。鸡蛋全蛋样品,蛋清样品、蛋黄样品中添加1、2、4及160μg/kg浓度的TIM标品中其平均回收率为67.4%~95.2%,批内变异系数及批间变系数均≤12%,符合兽药残留检测方法学要求。2盐酸多西环素可溶性粉在鸡蛋中的残留消除研究连续5 d盐酸多西环素可溶性粉饮水给药后,在全蛋样品、蛋清样品、蛋黄样品的最高浓度分别为1501.04±334.80(给药第5 d)、1857.85±245.65(给药第5 d)、1137.86±324.04μg/kg(停药第3 d),消除半衰期为T1/2分别为4.33、4.62及4.95 d。蛋清样品中DOX第35 d不能被检测出来,蛋黄及全蛋样品中第42 d检测不到DOX存在。连续12 d盐酸多西环素可溶性粉饮水给药后,在全蛋样品、蛋清样品、蛋黄样品的最高浓度分别为3747.43±690.65(给药第12 d)、4945.54±1838.66(给药第12 d)及3061.65±553.87μg/kg(停药第1 d),消除半衰期为T1/2分别为5.78、4.62及6.93 d,蛋清、蛋黄及全蛋样品中第50 d检测不到DOX存在。3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在鸡蛋中的残留消除研究连续5天替米考星可溶性粉饮水给药后,在全蛋样品、蛋清样品、蛋黄样品的最高浓度分别为76.32±12.09(停药第1 d)、54.32±7.34(给药第5 d)及120.25±21.09μg/kg(停药第1 d),消除半衰期为T1/2分别为7.70、4.95及7.70 d,蛋清样品中TIM第28 d不能被检测出来,蛋黄及全蛋样品中第35 d检测不到TIM存在。连续12天替米考星可溶性粉饮水给药后,在全蛋样品、蛋清样品、蛋黄样品的最高浓度分别为243.77±56.7(给药第12 d)、172.98±37.09(给药第12 d)及372.98±53.13μg/kg(给药第12 d),消除半衰期为T1/2分别为5.78、7.70及6.93 d,蛋清样品中TIM第35 d不能被检测出来,蛋黄及全蛋样品中第40 d检测不到TIM存在。4残留控制标准制订根据我国人均每日鸡蛋的摄入量,参考DOX及TIM的ADI数据,结合实际方法的药物回收率,评估DOX在鸡蛋中最大残留限量为10μg/kg,WT1.4休药期软件,以95%可信限为标准,分析盐酸多西环可溶性粉在蛋鸡的弃蛋期:连续5 d饮水给药,盐酸多西环素可溶性粉在蛋鸡的弃蛋期为38 d,连续12 d饮水给药,盐酸多西环素可溶性粉在蛋鸡的弃蛋期为50 d;TIM在鸡蛋中最大残留限量为160μg/kg,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在蛋鸡的弃蛋期为:连续5 d饮水给药,在蛋鸡的弃蛋期为0 d,连续12 d饮水给药,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在蛋鸡的弃蛋期为10d。本论文建立了多西环素及替米考星在鸡蛋中的残留检测方法,揭示了盐酸多西环素可溶性粉及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在鸡蛋的的残留消除特征,提出了两种产品在蛋鸡的弃蛋期标准,为两种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及食品安全监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志霞[2](2020)在《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注射液的制备和药动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的呼吸道疾病可引起猪的饲料利用率降低、生长速度减慢、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其中以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细菌引起的猪呼吸道疾病影响最大,严重影响猪场的经济效益。目前针对猪呼吸道细菌性疾病主要采用头孢菌素、替米考星、林可霉素、氟苯尼考、多西环素等进行治疗,但是单一用药很难达到治疗效果,利用两种抗菌药物通过药物间的协同作用可提高疗效,减少耐药菌的产生。本实验室前期筛选发现,氟苯尼考与盐酸多西环素以1:1的比例联合用药时,对治疗猪细菌性呼吸道疾病具有显着的协同作用。本课题从处方筛选和制剂工艺优化两个方面建立了氟苯尼考与盐酸多西环素复方注射液的生产工艺,开展了实验室的小试放大生产,对小试放大产品进行全面的质量研究和稳定性研究,同时开展该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通过以上研究为氟苯尼考与盐酸多西环素复方注射液新制剂的研发提供基础,也为下一步临床研究提供合格的药品。1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注射液的制剂工艺研究结合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内容,确定盐酸多西环素和氟苯尼考的用量为10%;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助溶剂二甲亚砜的用量为15%;通过专利查阅结合盐酸多西环素自身理化性质的特殊性,确定抗氧化剂种类为亚硫酸氢钠,用量为0.2%;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络合剂Mg Cl2·6H2O的用量为2.64%,丙二醇的用量为30%,聚乙二醇400的用量为30%,盐酸多西环素的络合温度为60℃,盐酸多西环素的络合时间为15 min;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该注射液的pH调节剂为5 mol/L氢氧化钠溶液;查阅文献结合盐酸多西环素自身的理化特性,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注射液的pH值范围为3-4;灭菌条件的筛选同上,为115℃30min。注射液的制备工艺为:取适量注射用水溶解2.64 g六水合氯化镁和0.2 g亚硫酸氢钠,搅拌直至溶解完全,加入30 mL 1,2-丙二醇和30 mL聚乙二醇400,搅拌均匀。加入10 g盐酸多西环素,搅拌直至溶解,60℃保温搅拌15 min。往上述溶液中加入15 mL二甲基亚砜搅拌均匀,再加入10 g氟苯尼考,搅拌直至溶解。加水使水浴锅的温度降到30℃左右,用5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注射液的pH值在3-4之间,用注射用水定容到100 mL。过滤,灌装,封口,灭菌,测样,进行质量评价。在实验室小试配方的基础上,进行配方的实验室小试放大,初步将该复方注射液放大10倍,按照小试工艺路线制备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注射液,考核了小试配方中的关键操作步骤和工艺参数。小试配方经过实验室小试放大后,原有的工艺路线和关键参数便可符合初步放大要求,研制的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注射液为浅黄色透明均一的注射液,pH值为3-4,含量和有关物质符合要求,影响因素试验和低温冻融试验表明该注射液在遮光条件下可以稳定保存和运输。2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注射液质量研究该注射液为浅黄色均一透明注射液,规格为10%(100 mL制剂中含有10.0 g盐酸多西环素和10.0 g氟苯尼考),pH值为3-4,含量在90%-110%之间,无溶血现象,注射部位有轻微刺激性。高温、强光照和低温冻融试验结果表明该注射液在避光保存条件下稳定性良好。注射液中盐酸多西环素有关物质含量符合要求(美他环素和β-多西环素<2.0%,其他单个杂质峰<1.0%,杂质峰总和<4.0%)。氟苯尼考有关物质检测结果表明制备的注射液中氟苯尼考有关物质含量符合要求(单个杂质峰<0.5%,杂质峰之和<2.0%)。注射液的鉴别包括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计法鉴别结果表明:盐酸多西环素和氟苯尼考分别在224 nm和346 nm处有最大吸收波长,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注射液中盐酸多西环素和氟苯尼考的紫外吸收峰与标准品相一致。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定结果表明:该注射液中盐酸多西环素和氟苯尼考的出峰时间与标准液一致,且无杂峰干扰,峰型良好。3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注射液在大鼠的药动学研究盐酸多西环素在大鼠血浆中的检测限为0.05μg/mL,定量限为0.1μg/mL;氟苯尼考在大鼠血浆中的检测限为0.03μg/mL,定量限为0.05μg/mL,二者的平均回收率大于85.72%,变异系数不超过8.61%。将体重均一(300±20 g)的1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六只。第一组大鼠以10 mg/kg的给药剂量单次肌肉注射盐酸多西环素注射液,第二组大鼠以10 mg/kg的给药剂量单次肌肉注射氟苯尼考注射液,第三组大鼠以10mg/kg的给药剂量单次肌肉注射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注射液,分别在0.25、0.5、1、2、3、4、6、8、12、24、36、48、72 h等时间点采血,测定血药浓度,运用Winnonlin软件拟合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盐酸多西环素在盐酸多西环素注射液和盐酸多西环素与氟苯尼考复方注射液中的达峰时间分别为2.18 h和1.93 h,二者的峰浓度分别为3.14μg/mL和3.36μg/mL,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29.97 h·μg/mL和33.77 h·μg/mL,吸收半衰期分别为1.31 h和1.42 h,消除半衰期分别为13.01 h和14.26 h,体清除率与生物利用度的比值分别为0.26 L/kg/h和0.43 L/kg/h。氟苯尼考在氟苯尼考注射液和盐酸多西环素与氟苯尼考复方注射液中的达峰时间分别为3.38 h和3.44 h,二者的峰浓度分别为4.25μg/mL和4.07μg/mL,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42.58 h·μg/mL和50.66 h·μg/mL,吸收半衰期分别为3.14 h和2.99 h,消除半衰期分别为18.17 h和18.36 h,体清除率与生物利用度的比值分别为0.42 L/kg/h和0.14 L/kg/h。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采用六水合氯化镁络合,常规搅拌的方式,制备了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复方注射液,为浅黄色均一透明的液体,pH值在3-4之间,呈弱酸性。对制备的注射液进行实验室小试放大,对放大后的注射液进行质量标准考察,小试放大产品生产过程稳定,质量合格。对制备的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注射液、市售的盐酸多西环素注射液和氟苯尼考注射液进行大鼠的药代动力学试验,用Winnonlin软件拟合药动学参数,绘制三种注射液在大鼠血浆中的药时曲线。氟苯尼考在单复方注射液中,AUC差异显着,延长了氟苯尼考在体内的停留时间。盐酸多西环素在单复方注射液中,所有的药动学参数差异均不显着。

袁园园[3](2020)在《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注射剂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的PK-PD同步模型研究》文中认为由副猪嗜血杆菌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猪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给国内外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氟苯尼考(Florfenicol,FF)和盐酸多西环素(Doxycycline hydrochloride,Dox·HCl)的联合用药对副猪嗜血杆菌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已作为临床治疗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和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重要药物。为了科学规范Dox·HCl和FF联合用药在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病和副猪嗜血杆菌病治疗上的应用并避免其耐药性的产生,通过药动学-药效学(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PK-PD)模型预测和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尤为重要,同时也为复方药物PK-PD同步模型的研究提供参考。本课题利用PK-PD同步模型制定出前期研发出的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Doxycycline hydrochloride-florfenicol,Dox·HCl-FF)注射剂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的临床给药方案,以期在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的同时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和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给药方案,充分发挥Dox·HCl-FF注射剂的临床应用价值,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1 FF、Dox·HCl、Dox·HCl/FF分别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的药效学研究FF、Dox·HCl和Dox·HCl-FF分别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药效学研究本试验所用菌株为实验室保存的131株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菌株。参考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推荐的琼脂稀释法测定FF、Dox·HCl和Dox·HCl/FF分别对131株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得到FF、Dox·HCl和Dox·HCl/FF对131株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MIC90分别为8、8和2μg/m L。选出MIC90附近的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进行血清型鉴定和小鼠毒力试验,最终选择编号为BW1的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进行PK-PD实验。参考CLSI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FF、Dox·HCl和Dox·HCl/FF分别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BW1在体外和半体内的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通过平板计数法测定防突变浓度(Minmum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绘制体外和半体内生长曲线和杀菌曲线。将不同浓度药物与胸膜肺炎放线杆菌BW1孵育1 h和2 h后测得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和耐药突变选择窗(Mutant selection window,MSW)。结果表明在体外和半体内条件下FF、Dox·HCl和Dox·HCl/FF分别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BW1的MIC均为8、8和2μg/m L,MBC均为8、8和4μg/m L,MPC分别为19.2、19.2和6.4μg/m L,故MSW范围分别为8-19.2μg/m L、8-19.2μg/m L、2-6.4μg/m L。1 h和2 h的PAE结果分别为0.01-1.25 h和0.28-1.39 h;0.19-1.34 h和0.29-3.00 h;0.19-4.54 h和0.73-6.07 h。通过体外、半体内杀菌曲线和PAE发现FF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抗菌作用呈现浓度依赖性,Dox·HCl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抗菌作用既有时间依赖性又有浓度依赖性,当FF和Dox·HCl联用以后,随着Dox·HCl/FF浓度的增加,杀菌作用明显增强,表现出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因此最终选择AUC/MIC(药时曲线下面积与最小抑菌浓度的比值,area under the concentration-time by MIC)作为PK-PD拟合参数。FF、Dox·HCl、Dox·HCl/FF对猪副猪嗜血杆菌的药效学研究本试验所用菌株为实验室保存的115株猪副猪嗜血杆菌。通过琼脂稀释法测定FF、Dox·HCl和Dox·HCl/FF对115株猪副猪嗜血杆菌的MIC,得到FF、Dox·HCl和Dox·HCl/FF对115株猪副猪嗜血杆菌的MIC90分别为4、4和1/1μg/m L。选出MIC90附近的副猪嗜血杆菌进行血清型鉴定和小鼠毒力试验,最终选择编号为55的副猪嗜血杆菌进行PK-PD实验。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FF、Dox·HCl和Dox·HCl/FF分别对副猪嗜血杆菌55在体外和半体内的MIC,MBC,MPC和PAE。在体外和半体内条件下测得FF、Dox·HCl和Dox·HCl/FF分别对副猪嗜血杆菌55的MIC值均为4、4和1/1μg/m L,MBC值均为8、8和2/2μg/m L,MPC值分别为12.8、12.8和4.8μg/m L,故MSW范围分别为4-12.8μg/m L、4-12.8μg/m L、1-4.8μg/m L。1 h和2 h的PAE结果分别为0.05-1.18 h和0.16-3.46 h;0.32-1.73 h和0.87-2.18 h;0.67-3.08 h和1.76-5.54 h。通过体外、半体内杀菌曲线和PAE发现FF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抗菌作用呈现浓度依赖性,Dox·HCl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抗菌作用既有时间依赖性又有浓度依赖性,当FF和Dox·HCl联用以后,随着Dox·HCl/FF浓度的增加,杀菌作用明显增强,表现出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因此最终选择AUC/MIC(药时曲线下面积与最小抑菌浓度的比值,area under the concentration-time by MIC)作为PK-PD拟合参数。2 Dox·HCl-FF注射剂在猪呼吸道的药动学研究Dox·HCl-FF注射剂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在猪呼吸道的药动学研究试验选取24头体重25 kg左右的健康断奶三元杂交仔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头,分别为FF健康组、Dox·HCl健康组,Dox·HCl/FF健康组和患病组。用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临床分离株接种感染仔猪,建立人工感染的仔猪患病模型。4个组均按20 mg/kg b.w.肌内注射给药后,在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和肺泡灌洗液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别测定血浆和肺泡灌洗液中游离的FF和Dox·HCl浓度,使用Winnonlin软件中的一级吸收二室模型对获得的药物浓度进行拟合,试验结果为单方FF健康组以及复方FF健康组和患病组在血浆中的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3.41±0.27 h、3.45±0.21 h和3.67±0.08 h,达峰浓度(Cmax)分别为4.13±0.11μg/m L、4.08±0.09μg/m L和4.09±0.05μg/m L,24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24h)分别为91.86±4.52 h·μg/m L、105.52±1.46 h·μg/m L和115.05±1.88h·μg/m L;单方Dox·HCl健康组以及复方Dox·HCl健康组和患病组在血浆中的Tmax分别为1.86±0.14 h、1.97±0.06 h和2.04±0.07 h,Cmax分别为3.63±0.14μg/m L、3.58±0.07μg/m L和3.60±0.09μg/m L,AUC24h分别为68.20±3.98 h·μg/m L、72.77±1.41h·μg/m L和73.29±1.05 h·μg/m L;单方FF健康组以及复方FF健康组和患病组在肺泡液中的Tmax分别为3.14±0.10 h、2.90±0.05 h和3.07±0.01 h,Cmax分别为8.03±0.20μg/m L、8.87±0.08μg/m L和8.67±0.07μg/m L,AUC24h分别为144.22±1.98 h·μg/m L、172.75±2.52 h·μg/m L和180.22±3.13 h·μg/m L;单方Dox·HCl健康组以及复方Dox·HCl健康组和患病组在肺泡液中的Tmax分别为2.19±0.05 h、2.72±0.03 h和2.68±0.03 h,Cmax分别为7.68±0.07μg/m L、7.91±0.09μg/m L和7.99±0.05μg/m L,AUC24h分别为133.26±4.43 h·μg/m L、126.96±3.70 h·μg/m L和169.82±4.38 h·μg/m L。在血浆和肺泡液中,FF及Dox·HCl在单方的健康组以及复方的健康组和患病组的药动学参数均无显着差异。Dox·HCl-FF注射剂对猪副猪嗜血杆菌在猪呼吸道的药动学研究试验选取12头体重20 kg左右的健康断奶三元杂交仔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6头,用副猪嗜血杆菌临床分离株接种感染仔猪,建立人工感染的仔猪患病模型。健康组和患病组均以20 mg/kg b.w.肌内注射给药后,在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和肺泡灌洗液样品,用HPLC分别测定血浆和肺泡灌洗液中游离的FF和Dox·HCl浓度,使用Winnonlin软件中的一级吸收二室模型对获得的药物浓度进行拟合,得到复方FF健康组和患病组在血浆中的Tmax分别为3.56±0.05 h和3.85±0.13 h,Cmax分别为4.18±0.05μg/m L和4.15±0.08μg/m L,AUC24h分别为104.38±3.29 h·μg/m L和111.51±1.79 h·μg/m L;复方Dox·HCl健康组和患病组在血浆中的Tmax分别为1.91±0.07 h和2.16±0.05 h,Cmax分别为3.56±0.06μg/m L和3.65±0.06μg/m L,AUC24h分别为72.18±1.66 h·μg/m L和74.39±2.11 h·μg/m L;复方FF健康组和患病组在肺泡液中的Tmax分别为3.39±0.06 h和3.41±0.18 h,Cmax分别为8.55±0.07μg/m L和8.33±0.07μg/m L,AUC24h分别为159.73±3.61 h·μg/m L和162.92±2.59 h·μg/m L;复方Dox·HCl健康组和患病组在肺泡液中的Tmax分别为2.99±0.07 h和3.08±0.05 h,Cmax分别为7.35±0.03μg/m L和7.24±0.04μg/m L,AUC24h分别为145.43±2.89 h·μg/m L和152.34±1.06 h·μg/m L。在血浆和肺泡液中,复方FF和Dox·HCl在健康组和患病组的药动学参数均无显着差异。3半体内PK-PD模型拟合和给药方案制定Dox·HCl-FF注射剂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半体内PK-PD模型拟合和给药方案制定将半体内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浓度变化对数值与健康和患病组的AUC24h/MIC值通过Sigmoid Emax模型进行拟合,获得复方FF健康组和患病组的参数,当E分别取0、-3和-4时获得相应的抑菌、杀菌和根除作用的AUC24h/MIC值分别为3.94、15.99、28.63 h(复方FF健康组),5.61、18.83、32.68 h(复方FF患病组);复方Dox·HCl健康组和患病组的参数,E分别取0、-3、-4时的AUC24h/MIC值分别为0.78、10.32、24.06 h(复方Dox·HCl健康组),7.42、19.64、31.08 h(复方Dox·HCl患病组)。由于患病组PK-PD参数更高,抗菌效果更好,按照患病组的数据,通过剂量公式,得到患病组预防、治疗和根除的剂量分别为1.37、4.59和7.99 mg/kg(复方FF患病组),1.92、5.08和8.04 mg/kg(复方Dox·HCl患病组)。Dox·HCl-FF注射剂对猪副猪嗜血杆菌的半体内PK-PD模型拟合和给药方案制定将半体内副猪嗜血杆菌浓度变化对数值与健康和患病组的AUC24h/MIC值通过Sigmoid Emax模型进行拟合,获得复方FF健康组和患病组的参数,当E分别取0、-3和-4时获得相应的抑菌、杀菌和根除作用的AUC24h/MIC值分别为7.95、21.90、34.38 h(复方FF健康组),7.96、23.09、38.58 h(复方FF患病组);复方Dox·HCl健康组和患病组的参数,E分别取0、-3和-4时的AUC24h/MIC值分别为9.05、22.42、33.54 h(复方Dox·HCl健康组),9.27、23.73、37.70 h(复方Dox·HCl患病组)。由于患病组PK-PD参数更高,抗菌效果更好,按照患病组的数据,通过剂量公式,得到患病组的预防、治疗和根除剂量分别为1.07、3.11和5.21 mg/kg(复方FF患病组),1.34、3.42和5.43 mg/kg(复方Dox·HCl患病组)。Dox·HCl-FF注射剂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给药方案的制定为了更好的治愈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疾病,选出Dox·HCl-FF注射剂治疗这两种菌剂量中的较大者,即Dox·HCl/FF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剂量方案,然后为了既能达到治疗效果又能节约用药量的目的,选择Dox·HCl/FF联合用药成分中的较小剂量即FF的剂量作为最终剂量方案,最终得到Dox·HCl/FF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预防、治疗和根除剂量依次为1.37、4.59和7.99 mg/kg。根据细菌生长动力学机制的PK-PD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在治疗剂量下以24 h给药间隔,连续给药2天能达到预期疗效。

武梦茹[4](2020)在《替米考星内服混悬液对猪靶动物安全性与残留消除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胞内劳森菌(Lawsonia intracellularis,LI)引起的增生性肠炎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劳森菌为专性胞内寄生菌,常规的抗菌药物难以进入到细胞内,这对于治疗胞内劳森菌感染是一个重要的难题。替米考星(Tilmicosin,TMS)由于其低抑制浓度,广泛的分布体积,以及在深层组织中的快速积累,被广泛应用于兽医临床,但因其在胞内蓄积能力差、苦味大限制了其在临床的使用。本实验室前期以巴西棕榈蜡为固体脂质基质,制备了替米考星内服混悬液。研制的混悬液可以有效掩盖替米考星的苦味、提高其透过机体屏障的能力、提高药物缓释的能力,从而增强对胞内劳森菌的抗菌效果。本研究通过对猪的安全性试验以及分析药物在猪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判断前期研制的替米考星内服混悬液在临床应用上的安全性范围,并且制定有效的休药期,为新兽药申报提供临床试验资料。1 替米考星内服混悬液对猪靶动物安全性将32头体重40 kg左右的三元杂交仔猪分为1倍推荐剂量组(15 mg/kg b.w.)、3倍最高推荐剂量组(45 mg/kg b.w.)、5倍最高推荐剂量组(75 mg/kg b.w.)和空白组,每组8头,以灌胃的方式连续给药9 d,一天一次。试验期间受试猪采食与饮水均正常,无明显异常现象。试验组与空白组的生长率及饲料转化率生产性能无显着性差异。尽管在给药前后各组受试猪的葡萄糖、尿素、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存在显着性变化,但所有检测值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表明口服替米考星内服混悬液不会引起受试猪的血液学参数和血清生化指标的显着改变。各试验组与空白对照组猪的脏器系数无显着差异,试验组动物的组织细胞形态完整,结构正常,无明显病理变化。结果表明,当替米考星内服混悬剂以最高推荐剂量的5倍(75 mg/kg b.w.)应用于猪时,未引起猪明显可见的毒副作用,临床应用安全。2 替米考星高效液相色谱方法(HPLC)的建立以0.1 mol/L甲酸铵溶液-乙腈-甲醇作为流动相,各项比例为61:29:10;设定检测波长为290 nm;进样量为100μL。测得替米考星浓度和峰面积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190953x-5177.7,相关系数R2=0.9999。组织样品采取乙腈和磷酸二氢钾进行二次提取,通过Bond Elut C18(500 mg/6 m L)固相萃取柱进行净化,以0.1 mol/L乙酸铵甲醇-乙腈溶液(20:80)作为洗脱液,测得替米考星在猪肝脏组织和肾脏组织中的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是50μg/kg和10μg/kg;肌肉和脂肪组织中的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是20μg/kg和50μg/kg。在各组织中的平均回收率大于78%,变异系数小于10%。3 替米考星内服混悬液在猪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与休药期的制定将替米考星内服混悬液(15 mg/kg b.w.)给受试猪连续灌服3 d。于停药0.5 d、3 d、7 d、14 d和21 d的同一时间各随机剖杀4头猪,取肝、肾、肌肉和脂肪组织进行匀浆并提取,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处理。替米考星在肝脏组织中的起始浓度最高(1.80±0.12μg/g),半衰期较短(2.5 d),消除速率较快;在肌肉和脂肪中的浓度较低,分别为0.38±0.01μg/g和0.23±0.03μg/g,半衰期较长,分别为4.3 d和5.2 d,消除曲线下降缓慢。停药3 d时,受试猪肝脏中的替米考星浓度低于国家规定的最高残留限量;受试猪其他组织中的替米考星浓度在停药7 d时低于国家规定的最高残留限量。停药14 d时,在肌肉和脂肪组织中已经检测不到替米考星;停药21 d时,在肝脏和肾脏组织中检测不到替米考星。使用WT 1.4拟合可知:替米考星在猪肝脏组织中的休药期为6.72 d,在肾脏组织中的休药期为7.05 d,在肌肉组织中的休药期为10.69 d,在脂肪组织中的休药期为11.21 d。按单双侧95%的置信区间,替米考星内服混悬剂在猪上按照推荐给药剂量(15 mg/kg b.w.)连续给药3 d,在猪组织中的残留休药期建议为12 d。

冯杰[5](2018)在《贵州省山羊主要疫病调查及防控对策》文中指出疫病是导致养羊业损失的重要因素,研究养羊业存在疫病隐患及威胁、找出其流行传播途径,为兽医防疫部门实施源头控制、精准有效免疫提供依据和措施,这对推动高原山地种草养羊产业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对防止动物疫病所致公共卫生危害具有重要意义。该论文采用血清学和病原学调查方法,对贵州规模养羊场山羊小反刍兽疫、口蹄疫、蓝舌病、羔羊口疮、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山羊痘、弓形体等疫病进行抽样检测,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小反刍兽疫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50.66%(115/227只份)、蓝舌病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38.69%(53/137只份)、O型口蹄疫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49.44%(133/269只份)、亚洲I型口蹄疫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17.47%(47/269只份)、A型口蹄疫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0%(0/77只份)、口蹄疫病毒非结构蛋白抗体平均阳性率0%(0/155只份)、绵羊肺炎支原体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15.91%(67/421只份)、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23.28%(98/421只份)、山羊痘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57.62%(189/328)、布鲁氏杆菌病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0%(0/4只份)、弓形体血清抗体阳性率75.00%(3/4只份);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羊小反刍兽疫病原平均阳性率50.00%(4/8只份)、传染性胸膜肺炎病原平均阳性率28.57%(2/7只份)、蓝舌病病原平均阳性率14.82%(4/27只份)、魏氏梭菌病原阳性率100.00%(1/1只份)、附红细胞体病原阳性率100.00%(2/2只份)。病原学检测结果说明贵州山羊存在小反刍兽疫病毒、魏氏梭菌、支原体、弓形体和附红细胞体感染。由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结果可判定贵州省山羊产业存在小反刍兽疫、蓝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山羊痘、弓形体和附红细胞体等疫病威胁。因此,在深入做好口蹄疫、布鲁氏杆菌病、弓形体和附红细胞体防控基础上,将小反刍兽疫、蓝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和山羊痘作为贵州山羊重点防制疫病净化目标,制定免疫程序,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全面推进程序免疫和免疫效果监测;以规模养羊场或以乡镇为单位,推行疫病净化工作,逐只进行病原检测,清除带毒、带病羊只,进而减少养羊业的养殖风险。

肖杰[6](2018)在《河南沿黄绿色奶业发展带奶牛子宫内膜炎细菌流行病学调查及土霉素治疗前后菌群差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奶牛子宫内膜炎是生产上对繁殖性能造成影响的主要疾病,在我国发病率高。该病能够导致产奶量下降,空怀期延长、人工授精受胎率低、妊娠风险增加、屡配不孕甚至淘汰,严重影响奶牛养殖业的生产和经济效益。该病的发生主要与病原微生物感染、饲养管理、配种技术、环境卫生、营养、激素水平等与多种因素有关。已有研究表明,致病性细菌是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常使用抗生素、激素、中草药等药物通过消除或抑制子宫感染,但对药物治疗的深层机制尚不明确。因此,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摸清一个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感染情况,对该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高通量测序技术因其高通量、读长较短、测序时间短、测序成本低等特点在临床兽医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为此,本研究以河南省沿黄河流域5个县的部分奶牛场的子宫内膜炎的流行病学进行了调查,并对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通过体内试验探讨了不同水平土霉素对子宫内膜炎的治疗效果,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土霉素治疗前后菌群结构的变化。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流行病学调查。调查了沿黄河流域新乡市原阳县、济源市、开封市开封县、郑州市中牟县、洛阳市偃师市5个县市共2656头成年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五个县市平均发病率12.8%,各地区发病率有差异;全年78月份发病率最高(14.7%和15.3%),36月份发病率较低(9.6%11.2%);各地区不同胎次的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均随胎次的增加而上升。第二部分: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分离鉴定与土霉素的临床疗效研究。选取子宫内膜炎发病率较高的开封县和原阳县奶牛场采样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发现参试奶牛场所患子宫内膜炎,混合感染和单一感染同时存在,且混合感染高于单一感染;开封县奶牛场23头患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病原菌是大肠埃希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原阳县奶牛场14头患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病原菌是大肠埃希氏杆菌、溶血葡萄球菌。选取开封县40头子宫内膜炎患牛,随机平均分为四组,分别用0%、10%、15%、20%浓度的土霉素注射液进行子宫灌注治疗。结果发现每次灌注20mL 20%土霉素溶液,隔2 d灌注一次,连用4次,治疗效果相对较好。第三部分:土霉素对子宫内膜炎病奶牛子宫细菌菌群结构的影响。在中牟县某牛场随机选择27个个体的阴道分泌物进行高通量测序,分为健康组、带菌个体组、发病组和土霉素治疗组,通过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平台及相应设备、软件进行测序和分析。共鉴定出16个门、31个纲、55个目、97个科和212个属。Firmicutes(厚壁菌门)为子宫内膜炎牛和健康牛阴道共有的优势菌门,土霉素治疗后Fusobacteria(梭杆菌门)和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较发病时分别下降了5.4%和7.2%,说明子宫内膜炎的发生首先是基于菌群动态平衡的破坏,其数量的变化是子宫恢复健康的关键。Bacteroides(拟杆菌属)在发病状态下比例显着增加,说明该属可能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刘伟[7](2011)在《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的研制及其药动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制备长效土霉素注射液前后土霉素的变化量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的最佳配方,并依照最佳配方制备出一种长效土霉素注射液。本研究通过对该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的稳定性、安全性、家兔体内的药动学,以及对鸡毒支原体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试验进行考察,为长效土霉素注射液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1.长效土霉素注射液分析方法的建立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建立了长效土霉素注射液中土霉素含量测定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土霉素在5μg·mL-1~30μ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7.86±1.2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15%;日内精密度RSD为0.42%,日间精密度RSD为1.07%。结果表明,建立的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紫外分析方法回收率、重复性和精密度均满足要求,可为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的制备及其稳定性考察提供专属性好的检测方法。2.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的制备及质量评价对影响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稳定性和长效性的因素进行研究,初步筛选出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的配方。利用正交试验对影响长效土霉素注射液长效性和稳定性的四个因素,缓释剂、抗氧化剂、复合溶媒和络合剂进行三水平分析。以土霉素的变化量为标准,确定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的最佳配方,根据最佳配方,制备长效土霉素注射液;通过光加速试验、长期稳定性试验和温湿联合加速试验对其稳定性进行考察。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的最优配方为:每一单位长效土霉素注射液含有土霉素原料药30%(W/V),氯化镁6%(W/V),甲醛合次硫酸氢钠0.6%(W/V),复合有机溶媒(以甘油甲缩醛和聚乙二醇200按照适当比例配置)60%(V/V),聚乙烯吡咯烷酮K17 7.5%(W/V),乙醇胺5.4%(V/V),注射用水0.9%(V/V)。长效土霉素注射液在光照、温湿、长期稳定性实验中稳定,符合兽药使用要求,为长效土霉素注射液对鸡毒支原体病的疗效研究奠定了基础。3.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的安全性评价本研究通过急性毒性试验、局部刺激性试验、热原试验和溶血性试验对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的安全性进行研究,为其临床药用的安全性提供依据。结果显示: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的半数致死量LD50是609.50mg/kg,LD50 95﹪的可信限是(609.50±2.78)mg/kg,属于低毒药物;对家兔肌肉无明显刺激性;符合热原试验标准;对红细胞无明显溶血和凝集作用。4.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的药动学研究本章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血浆中土霉素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分析方法,其标准曲线方程为:Y=1345.2X+3951.8(R2=0.9995)。此方法回收率、稳定性、重复性、精密度均能满足试验要求,可以为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保障。长效土霉素注射液在家兔体内的代谢过程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药动学方程为: C=3944.95e-0.0754t+293.72e-0.00751t+4238.67e-2.0483t。结果表明,本研究测试的长效土霉素注射液Tmax、T1/2α、T1/2β分别是1.72h、9.19h、92.28h;现有的普通长效土霉素注射液Tmax、T1/2α、T1/2β分别是2h、11.053h、69.315h;本研究测试的长效土霉素注射液各项参数与现有的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相比,Tmax提前了14%,T1/2α缩短了16.83%,T1/2β延长了33.12%。5.长效土霉素注射液对鸡毒支原体病的疗效研究对感染鸡毒支原体,表现出慢性呼吸道疾病症状的鸡分别注射高、中、低剂量的长效土霉素注射液进行治疗,并和酒石酸泰乐菌素药物对照组、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进行比较。其结果显示:高、中、低剂量的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组和酒石酸泰乐菌素组的增重率分别是,91.1%、94.3%、86.1%、93.0%;气囊损伤减少率分别是,87.8%、89.4%、83.3%、90.9%。这说明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组能有效提高增重,降低气囊损伤,其中中剂量组的效果优于低、高剂量组,为推荐剂量组,与对照药物组没有明显差异;长效土霉素注射液和酒石酸泰乐菌素均可降低鸡体内抗体水平。

莫莉[8](2006)在《聚维酮碘阴道泡腾片和复方聚维酮碘凝胶的研制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聚维酮碘(PVP-I)是一种广谱高效、无毒副作用、无致耐药性的消毒防腐剂。国内外已研制出该药的固体、半固体及液体等多种剂型用于人类或动物临床疾病治疗,但尚未见泡腾片及凝胶剂型用于治疗奶牛生殖道疾病的报道。本研究的目的,一是获得聚维酮碘泡腾片和复方聚维酮碘凝胶两种新兽药的配方与生产工艺并分析它们的理化特性和安全性;二是分析两种新兽药的的临床应用效果。最终目的是,为申报新兽药证书提供实验依据。本研究分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处方设计:1.以PVP-I为主药,筛选适宜的崩解剂;考察主药-辅料相容性;进行处方设计,采用干法制粒和崩解剂内外加法制备不同处方的聚维酮碘泡腾片,探索最佳处方;2.室温留样法考察PVP-I的含量及缩宫素的效价,评价二者生物相容性,然后制备复方聚维酮碘凝胶并进行重点考察项目的质量检查,最后采用家兔皮肤一次刺激试验评价其对皮肤黏膜毒性。第二部分为制剂质量评价:1.根据药典相关方法对聚维酮碘泡腾片重点质量项目进行检查,并通过室温留样法考察其稳定性;2.根据药典相关方法考察复方聚维酮碘凝胶重点质量项目,通过室温留样法考察其稳定性并采用皮肤刺激试验评价其皮肤粘膜毒性;3.微量稀释法考察该泡腾片和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链球菌标准菌株及临床分离菌株的体外抑菌效果。第三部分为临床应用:1.以聚维酮碘泡腾片为试验组,土霉素、金霉素为对照组,对98头阴道炎患牛进行疗效观察。2.以复方聚维酮碘凝胶为试验组,对88头奶牛子宫内膜炎患牛及10头生产奶牛进行胎衣不下的防治试验,同时设金霉素、土霉素和宫得康阳性对照组。结果与结论:一、1.筛选出PVPP作为聚维酮碘泡腾片的崩解剂,相容性试验中主药与辅料之间无明显配伍禁忌,处方J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药典相关规定,确定处方J为最佳处方;2.相容性试验结果显示,在室温条件下避光保存,PVP-I与缩宫素未见明显配伍禁忌;复方聚维酮碘凝胶配制方法简便。二、1.聚维酮碘泡腾片性状、有效碘含量、崩解时限、溶出度等重点质量项目均符合药典相关规定要求;稳定性考察结果表明,密封室温避光保存3个月后该制剂的性状、崩解时限、溶出度等重点项目均未发生明显变化,但两批聚维酮碘泡腾片有效碘含量相对于留样前分别下降了1.98%和1.58%,差异显着(P<0.05),提示聚维酮碘泡腾片在密封室温避光条件下两个月内有效碘含量不稳定;2.复方聚维酮碘凝胶性状、pH值、含量等重点质量项目均符合药典相关规定要求;稳定性考察结果表明,该凝胶在室温避光条件下保存两个月后,性状、pH、缩宫素效价等指标均未发生明显变化,但三批样品的平均有效碘含量较留样前下降了1.98%,差异显着(P<0.05),表明室温避光条件下保存,复方聚维酮碘凝胶中有效碘含量不稳定;皮肤刺激试验结果表明复方聚维酮碘凝胶对皮肤无刺激性;3.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聚维酮碘泡腾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的标准菌株和临床分离菌株的MBC在12.5mg/mL-25mg/mL,均为PVP-Ⅰ原料药的相应值的16倍;复方聚维酮碘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标准菌株和临床分离菌株的MBC均为25mg/mL,对大肠杆菌、链球菌的标准菌株和临床分离菌株的MBC均为12.5mg/mL,据此确定这两种剂型的临床给药剂量。三、1.聚维酮碘泡腾片对奶牛阴道炎治疗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治愈率(81.58%)较土霉素对照组的治愈率(60%)差异不显着(P>0.05),总有效率高于土霉素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试验组治愈率显着高于金霉素对照组治愈率(50%)(P<0.05),总有效率亦高于金霉素对照组总有效率(60%),二者差异显着(P<0.05);试验组的平均治疗次数(7.7)明显少于土霉素对照组(25.8)及金霉素对照组(34.8),差异极显着(P<0.01)。可见,聚维酮碘泡腾片对奶牛阴道炎疗效好,见效快。2.复方聚维酮碘凝胶对奶牛子宫内膜炎治疗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治愈率(86.27%)及总有效率(98.04%)明显高于金霉素对照组(44.67%,66.67%)和土霉素对照组(33.33%,73.33%),差异极显着(P<0.01);试验组平均治疗次数(6.1)少于金霉素(26.8)和土霉素对照组(18.1),差异均极显着(P<0.01);试验组治愈率显着高于宫得康对照组(P<0.05);且治疗次数显着少于宫得康对照组(12.0)(P<0.05)。复方聚维酮碘凝胶对子宫内膜炎两个试验组中卡他性、脓性病情分类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复方聚维酮碘凝胶对10头胎衣不下奶牛的防治试验中未发生胎衣不下,而空白对照组的胎衣不下发生率为17.7%。复方聚维酮碘凝胶对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及胎衣不下的防治效果确切,疗程短。

董国威,张国昌[9](2001)在《应用不同剂型土霉素治疗马坏死杆菌病的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马坏死杆菌病是由多型性坏死杆菌引起的主要以侵害马匹下肢皮肤(蹄冠和球部)及皮下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如治疗不当,轻症会留有残疾损症,重症可侵害蹄软骨、韧带和腱等软组织造成跛行,亦可形成瘘管或急性蜂窝织炎。若病原向内脏转移,可形成坏死性肺炎或败血症,治疗不及时常发生死亡。1 诊断 以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为诊断基础,观查四肢发病部位及坏死组织的特殊臭味,以及病理变化而

董国威,张国昌[10](2000)在《应用土霉素治疗马坏死杆菌病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 马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以侵害马匹下肢特别是蹄冠、球节皮肤及皮下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如治疗不当,轻症者会留有残疾损症;重症者可侵害蹄软骨、韧带和筋腱等而造成跛行,亦可形成瘘管或急性蜂窝织炎。若向内脏转移,可形成坏死性肺炎或败血症,治疗不及时常发生死亡。 1 诊断 1.1 临床症状。临床症状轻症者主要表现为体

二、应用不同剂型土霉素治疗马坏死杆菌病的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不同剂型土霉素治疗马坏死杆菌病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盐酸多西环素可溶性粉及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在鸡蛋的残留消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立题依据
    1.2 多西环素研究进展
        1.2.1 多西环素理化性质及临床应用
        1.2.2 多西环素的残留现状及危害
        1.2.3 多西环素的残留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2.4 多西环素的代谢残留消除研究
        1.2.5 多西环素的药动学研究
    1.3 替米考星研究进展
        1.3.1 替米考星理化性质及临床应用
        1.3.2 替米考星的残留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3.3 替米考星的代谢及残留消除研究
        1.3.4 替米考星的药动学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目标
2 材料与方法
    2.1 药品与试剂
    2.2 溶液配制
    2.3 仪器与设备
    2.4 实验动物
    2.5 残留消除试验设计
        2.5.1 动物分组与采样
        2.5.2 样品的制备
        2.5.3 样品前处理
    2.6 多西环素及替米考星在鸡蛋中的残留检测方法
        2.6.1 多西环素的色谱及质谱检测条件
        2.6.2 替米考星的色谱及质谱检测条件
    2.7 方法学考察
        2.7.1 特异性和专一性
        2.7.2 基质匹配标准曲线
        2.7.3 检测方法灵敏度、准确度、精密度
        2.7.4 稳定性考核
    2.8 样品检测
    2.9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多西环素在鸡蛋中的方法学考核
        3.1.1 最低检测限与最低定量限
        3.1.2 特异性
        3.1.3 标准曲线的确立
        3.1.4 回收率和批间变异系数
        3.1.5 稳定性结果
    3.2 替米考星在鸡蛋中的方法学验证
        3.2.1 最低检测限与最低定量限
        3.2.2 特异性
        3.2.3 标准曲线的确立
        3.2.4 准确度和精密度
        3.2.5 稳定性结果
    3.3 盐酸多西环素在鸡蛋的残留消除特征
    3.4 替米考星在鸡蛋的残留消除试验结果
    3.5 多西环素在鸡蛋中残留控制标准制订
    3.6 替米考星在鸡蛋中残留控制标准制订
4 讨论
    4.1 多西环素定量方法学优化
    4.2 替米考星定量方法学优化
    4.3 多西环素在鸡蛋的残留消除规律
    4.4 替米考星在鸡蛋的残留消除规律
5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Ⅰ—研究生简介
    附录Ⅱ—鸡蛋中多西环素含量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附录Ⅲ—鸡蛋中替米考星含量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附录Ⅳ-相关数据

(2)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注射液的制备和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1 前言
    1.1 立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DOX·HCL研究概况
        1.2.2 FF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2 材料与方法
    2.1 药品
    2.2 试剂
    2.3 仪器
    2.4 主要溶液和培养基的配制
    2.5 试验动物与饲料
    2.6 DOX·HCL-FF注射液的制剂工艺研究
        2.6.1 助溶剂二甲基亚砜(DMSO)含量的筛选
        2.6.2 抗氧化剂种类和含量的筛选
        2.6.3 络合剂的用量和时间以及助溶剂含量的筛选
        2.6.4 pH调节剂种类的筛选
        2.6.5 注射液最佳pH范围的筛选
        2.6.6 注射液灭菌条件的筛选
        2.6.7 DOX·HCL-FF注射液的实验室小试放大
    2.7 DOX·HCL-FF注射液质量研究
        2.7.1 外观性状
        2.7.2 规格
        2.7.3 pH值测定
        2.7.4 可见异物
        2.7.5 鉴别
        2.7.6 有关物质检测方法
        2.7.7 含量测定
        2.7.8 溶血性试验
        2.7.9 注射部位刺激性试验
        2.7.10 稳定性试验
        2.7.11 DOX·HCL-FF注射液小试放大产品稳定性试验
    2.8 DOX·HCL-FF注射液在大鼠的药动学研究
        2.8.1 色谱条件
        2.8.2 样品的前处理
        2.8.3 专属性
        2.8.4 检测限(LOD)和定量限(LOQ)
        2.8.5 准确度和精密度
        2.8.6 标准曲线
        2.8.7 工作曲线
        2.8.8 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
        2.8.9 药动学数据的处理
3 结果
    3.1 DOX·HCL-FF注射液的制剂工艺研究
        3.1.1 助溶剂DMSO含量的确定
        3.1.2 抗氧化剂种类和含量的确定
        3.1.3 正交试验筛选络合剂的用量和时间以及助溶剂含量
        3.1.4 pH调节剂种类的选择
        3.1.5 复方注射液最佳pH范围的选择
        3.1.6 灭菌条件的选择
        3.1.7 复方注射液的配方组成
        3.1.8 DOX·HCL-FF注射液的工艺流程
        3.1.9 DOX·HCL-FF注射液小试放大产品工艺流程
    3.2 DOX·HCL-FF注射液质量研究
        3.2.1 外观形状
        3.2.2 规格
        3.2.3 pH值测定
        3.2.4 可见异物
        3.2.5 鉴别
        3.2.6 有关物质检测
        3.2.7 含量测定
        3.2.8 溶血性试验
        3.2.9 注射部位刺激性试验
        3.2.10 影响因素试验
    3.3 DOX·HCL-FF注射液小试放大质量研究
        3.3.1 外观形状
        3.3.2 规格
        3.3.3 含量
        3.3.4 pH值测定
        3.3.5 可见异物
        3.3.6 有关物质
        3.3.7 稳定性试验
    3.4 DOX·HCL-FF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3.4.1 专属性
        3.4.2 检测限和定量限
        3.4.3 精密度和准确度
        3.4.4 标准曲线
        3.4.5 工作曲线
        3.4.6 DOX·HCL和 FF在大鼠血浆中的药动学
4 讨论
    4.1 DOX·HCL-FF注射液的制备
    4.2 DOX·HCL和 FF注射液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
    4.3 DOX·HCL和 FF注射液、DOX·HCL注射液、FF注射液药动学研究
5 全文总结
6 文献综述 基于制剂新技术提高氟苯尼考溶解性的研究进展
    6.1 物理包裹法
        6.1.1 包合物技术
        6.1.2 脂质体技术
        6.1.3 微球技术
    6.2 物理分散法
        6.2.1 微乳技术
        6.2.2 固体分散体技术
        6.2.3 超微粉碎技术
    6.3 化学结合法
        6.3.1 磷脂修饰技术
    6.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Ⅰ:研究生简介
    附录 Ⅱ:DOX·HCL-FF注射液标准操作规程(SOP)
    附录 Ⅲ:DOX·HCL-FF注射液小试放大产品质量标准
    附录 Ⅳ:DOX·HCL-FF注射液小试放大产品内外标签
    附录 Ⅴ:药动学试验数据

(3)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注射剂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的PK-PD同步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立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1.2.2 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1.2.3 氟苯尼考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
        1.2.4 盐酸多西环素药效学与药动学研究
        1.2.5 药动学-药效学(PK-PD)模型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2 材料与方法
    2.1 药品与试剂
        2.1.1 药品
        2.1.2 试剂
        2.1.3 药物溶液和培养基的配制
    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动物与菌种
        2.3.1 动物
        2.3.2 菌种
    2.4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2.4.1 FF、Dox·HCl、Dox·HCl/FF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MIC的测定
        2.4.2 FF、Dox·HCl、Dox·HCl/FF对副猪嗜血杆菌MIC的测定
    2.5 致病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选择
        2.5.1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血清型鉴定
        2.5.2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小鼠毒力实验
    2.6 致病性副猪嗜血杆菌的选择
        2.6.1 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鉴定
        2.6.2 副猪嗜血杆菌小鼠毒力实验
        2.6.3 联合抗菌活性的测定
    2.7 FF、Dox·HCl、Dox·HCl/FF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体外药效学研究
        2.7.1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生长曲线的绘制
        2.7.2 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2.7.3 耐药防突变浓度(MPC)的测定
        2.7.4 抗菌后效应(PAE)的测定
        2.7.5 杀菌曲线的绘制
    2.8 FF、Dox·HCl、Dox·HCl/FF对副猪嗜血杆菌的体外药效学研究
        2.8.1 副猪嗜血杆菌生长曲线的绘制
        2.8.2 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2.8.3 耐药防突变浓度(MPC)的测定
        2.8.4 抗菌后效应(PAE)的测定
        2.8.5 杀菌曲线的绘制
    2.9 FF、Dox·HCl、Dox·HCl/FF在猪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2.9.1 FF和 Dox·HCl在血浆和肺泡灌洗液中HPLC方法的建立
        2.9.2 FF、Dox·HCl、Dox·HCl/FF在猪体内的药动学实验
        2.9.3 尿素氮(BUN)检测
        2.9.4 FF和 Dox·HCl在肺泡液中蛋白结合率的测定
    2.10 数据处理与PK-PD模型的拟合
        2.10.1 药动学数据处理
        2.10.2 半体内PK-PD模型的拟合
        2.10.3 给药方案的制定
3 结果
    3.1 MIC测定结果
        3.1.1 FF、Dox·HCl和 Dox·HCl/FF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MIC测定结果
        3.1.2 FF、Dox·HCl、Dox·HCl/FF对副猪嗜血杆菌的MIC测定结果
    3.2 致病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选择
        3.2.1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血清型鉴定
        3.2.2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小鼠毒力实验
    3.3 致病性副猪嗜血杆菌的选择
        3.3.1 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鉴定
        3.3.2 副猪嗜血杆菌小鼠毒力实验
        3.3.3 FF、Dox·HCl、Dox·HCl/FF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的联合抗菌活性结果
    3.4 FF、Dox·HCl、Dox·HCl/FF对致病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体外药效学试验
        3.4.1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BW1的生长曲线
        3.4.2 FF、Dox·HCl和 Dox·HCl/FF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BW1 的药敏实验结果
        3.4.3 FF、Dox·HCl和 Dox·HCl/FF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BW1 的体外杀菌曲线和半体内杀菌曲线
        3.4.4 FF、Dox·HCl、Dox·HCl/FF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BW1 的抗菌后效应
    3.5 FF、Dox·HCl和 Dox·HCl/FF对副猪嗜血杆菌的体外药效学试验
        3.5.1 副猪嗜血杆菌55的生长曲线
        3.5.2 FF、Dox·HCl和 Dox·HCl/FF对副猪嗜血杆菌55的MIC、MBC以及体外MPC的测定
        3.5.3 FF、Dox·HCl以及Dox·HCl/FF对副猪嗜血杆菌55 的体外杀菌曲线和半体内杀菌曲线
        3.5.4 FF、Dox·HCl以及Dox·HCl/FF对副猪嗜血杆菌55 的抗菌后效应
    3.6 FF、Dox·HCl和 Dox·HCl/FF在猪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3.6.1 Dox·HCl和 FF在猪血浆和肺泡灌洗液中HPLC定量分析方法学
        3.6.2 FF、Dox·HCl、Dox·HCl/FF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在猪血浆中的药动学
        3.6.3 FF、Dox·HCl以及Dox·HCl/FF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在猪肺泡灌洗液中的药动学
        3.6.4 Dox·HCl/FF对副猪嗜血杆菌在猪血浆中的药动学
        3.6.5 Dox·HCl/FF注射剂对副猪嗜血杆菌在猪肺泡液中的药动学
    3.7 Sigmoid Emax PK-PD模型
        3.7.1 Dox·HCl/FF注射剂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在猪肺泡液中的PK/PD参数值
        3.7.2 Dox·HCl/FF注射剂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半体内PK-PD模型的拟合
        3.7.3 Dox·HCl/FF注射剂对副猪嗜血杆菌在猪肺泡液中的PK/PD参数值
        3.7.4 Dox·HCl/FF注射剂对副猪嗜血杆菌半体内PK-PD模型的拟合
        3.7.5 Dox·HCl/FF注射剂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给药方案的确定
4 讨论
    4.1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强致病性菌株的筛选
    4.2 Dox·HCl/FF对副猪嗜血杆菌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药效学研究
    4.3 Dox·HCl-FF注射剂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在猪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4.4 Dox·HCl-FF注射剂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半体内PK-PD模型的拟合
    4.5 给药方案的分析
5 全文总结
6 文献综述 兽用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 PK-PD 研究进展
    6.1 联合用药
    6.2 PK/PD
        6.2.1 PK/PD介绍
        6.2.2 抗菌药物PK/PD的分类及对给药方案的指导
    6.3 联合用药的PK/PD进展
        6.3.1 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用药的PK/PD研究
        6.3.2 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联合用药的PK/PD研究
        6.3.3 磺胺类药物与甲氧苄啶类/氟喹诺酮类药物联合用药的PK/PD研究
    6.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A-研究生简介
    附录 B-相关数据

(4)替米考星内服混悬液对猪靶动物安全性与残留消除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增生性肠炎的研究进展
        1.2.2 替米考星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第二章 替米考星内服混悬剂对猪靶动物安全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药物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试验动物
        2.1.4 试验设计
        2.1.5 临床观察
        2.1.6 增重及料重比
        2.1.7 血常规检测
        2.1.8 血生化检测
        2.1.9 动物剖检及脏器系数
        2.1.10 组织病理学研究
        2.1.11 统计学分析
    2.2 试验结果
        2.2.1 受试猪的临床表现
        2.2.2 增重与料重比分析
        2.2.3 脏器系数分析
        2.2.4 组织病理学检查
        2.2.5 血常规分析
        2.2.6 血生化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替米考星内服混悬剂在猪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
    3.1 试验材料
        3.1.1 药物与试剂
        3.1.2 溶液的配制
        3.1.3 仪器与设备
        3.1.4 试验动物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3.2.3 样品前处理方法
        3.2.4 方法学考核
        3.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6 休药期拟合
    3.3 试验结果
        3.3.1 线性范围
        3.3.2 特异性
        3.3.3 检测限与定量限
        3.3.4 准确度与精密度
        3.3.5 稳定性结果
        3.3.6 组织消除规律
    3.4 讨论
        3.4.1 液相条件的优化
        3.4.2 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3.4.3 残留消除规律与休药期
第四章 全文总结
第五章 文献综述 猪增生性肠炎概述
    5.1 病原学
    5.2 流行病学
    5.3 诊断
        5.3.1 组织学诊断
        5.3.2 血清学诊断
        5.3.3 分子生物学诊断
        5.3.4 小结
    5.4 猪增生性肠炎的防治
        5.4.1 抗菌剂
        5.4.2 疫苗
        5.4.3 营养添加剂
    5.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Ⅰ-研究生简介
    附录 Ⅱ-相关数据和图表

(5)贵州省山羊主要疫病调查及防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符号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贵州省山羊产业现状及其疫病防控研究进展
        1.1.1 贵州省发展羊产业的自然资源
        1.1.2 贵州省发展羊产业的山羊品种资源
    1.2 贵州省发展羊产业的举措及成就
        1.2.1 主要举措
        1.2.2 主要成就
    1.3 贵州省发展羊产业存在的问题
        1.3.1 企业带动能力弱
        1.3.2 肉羊育种目标尚未明确
        1.3.3 草料供应不平衡,季节草料不足现象十分突出
        1.3.4 日粮搭配不科学,营养不足现象十分普遍
        1.3.5 产业链条不健全,产品销售难
        1.3.6 产业服务方式单一,产业支撑力度不够
        1.3.7 防疫能力不够,重大疫病威胁依然存在
    1.4 当前威胁羊产业发展的主要传染病
        1.4.1 小反刍兽疫
        1.4.2 蓝舌病
        1.4.3 口蹄疫
        1.4.4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
        1.4.5 羊痘
        1.4.6 羊传染性脓疱病
        1.4.7 梭菌性疾病
        1.4.8 羊弓形虫病
        1.4.9 羊附红细胞体病
第二章 贵州省山羊主要疫病血清学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1.1 羊血液样本的采集
        2.1.1.2 检测试剂
        2.1.2 方法
    2.2 试验结果
        2.2.1 小反刍兽疫血清学检测结果
        2.2.2 蓝舌病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2.2.3 口蹄疫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2.2.4 传染性胸膜肺炎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2.2.5 山羊痘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2.2.6 弓形体并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2.2.7 布鲁氏杆菌病血清学调查结果
    2.3 分析与讨论
        2.3.1 小反刍兽疫风险分析与讨论
        2.3.2 蓝舌病风险分析与讨论
        2.3.3 口蹄疫风险分析与讨论
        2.3.4 传染性胸膜肺炎风险分析与讨论
        2.3.5 山羊痘风险分析与讨论
        2.3.6 羊弓形虫病风险分析与讨论
        2.3.7 布鲁氏杆菌风险分析与讨论
第三章 贵州省山羊主要疫病病原学调查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检测结果
        3.2.1 小反刍兽疫病原学检测结果
        3.2.2 传染性胸膜肺炎病原学检测结果
        3.2.3 梭菌病病原学检测结果
        3.2.4 羊口疮病原学检测结果
        3.2.5 山羊蓝舌病病原检测结果
    3.3 分析与讨论
        3.3.1 小反刍兽疫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3.3.2 传染性胸膜肺炎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3.3.3 梭菌病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3.3.4 羊口疮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3.3.5 山羊蓝舌病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3.4 病原学检测结论
第四章 贵州省山羊主要疫病防制措施及对策
    4.1 整体防制措施及对策建议
        4.1.1 加强组织领导
        4.1.2 建立种羊和羊只准入制度
        4.1.3 科学合理使用优质疫苗
        4.1.4 全面推进程序免疫
        4.1.5 全面推进免疫效果监测
        4.1.6 建立动物疫病控制大数据信息平台
        4.1.7 实施疫病净化行动计划
    4.2 主要疫病防制技术措施
        4.2.1 山羊小反刍兽疫的防治技术措施
        4.2.2 山羊口蹄疫的防治技术措施
        4.2.3 山羊痘防治措施
        4.2.4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防治措施
        4.2.5 羔羊口疮的防治技术措施
        4.2.6 山羊梭菌病的防治措施
        4.2.7 养殖场户春季羔羊痢疾防治措施
        4.2.8 母羊流产的综合防治措施
        4.2.9 山羊弓形虫病的防治措施
        4.2.10 山羊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措施
全文小结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6)河南沿黄绿色奶业发展带奶牛子宫内膜炎细菌流行病学调查及土霉素治疗前后菌群差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研究进展
        1.1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分类
        1.1.1 根据子宫内膜炎病程长短分类
        1.1.2 根据子宫黏膜损伤程度及分泌物性质分类
        1.1.3 根据临床症状分类
        1.1.4 其他分类方法
        1.2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危害及发病情况
        1.2.1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危害
        1.2.2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情况
        1.3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病因
        1.3.1 病原微生物感染
        1.3.2 饲养管理因素
        1.3.3 内分泌紊乱
        1.3.4 其他因素
        1.4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诊断方法
        1.4.1 临床诊断
        1.4.2 实验室诊断
        1.5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机理
        1.5.1 子宫内膜上皮的防御屏障
        1.5.2 生殖道微生物屏障
        1.5.3 围产期激素免疫
        1.5.4 子宫内膜炎的发病机理
        1.6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治疗方法
        1.6.1 子宫局部治疗
        1.6.2 全身治疗
        1.6.3 中药治疗
        1.6.4 中西医结合治疗
        1.6.5 其它疗法
        1.7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综合防控措施
        1.7.1 注意营养平衡
        1.7.2 科学饲养管理
        1.7.3 做好卫生消毒和防疫工作
        1.7.4 预防用药
    第2章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临床兽医中的应用
        2.1 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程
        2.1.1 第一代测序技术
        2.1.2 第二代测序技术
        2.1.3 第三代测序技术
        2.2 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
        2.2.1 454高通量测序
        2.2.2 HiSeq高通量测序
        2.2.3 SOLiD高通量测序
        2.3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流程
        2.4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临床兽医中的应用
        2.4.1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疫病监测体系中的应用
        2.4.2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疫病诊断中的应用
        2.4.3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病理研究中的应用
        2.4.4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兽药筛选中的应用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1.1 材料与方法
        1.1.1 试验动物
        1.1.2 发病情况调查
        1.1.3 生产管理情况调查
        1.1.4 子宫内膜炎的诊断
        1.1.5 数据分析
        1.2 结果与分析
        1.2.1 奶牛场基本情况
        1.2.2 调查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
        1.2.3 调查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月份发病规律
        1.2.4 调查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与胎次之间的关系
        1.3 讨论
        1.3.1 奶牛子宫内膜炎地区的差异
        1.3.2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与季节的关系
        1.3.3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与胎次的关系
        1.4 小结
    第2章 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分离鉴定与土霉素临床疗效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
        2.1.2 仪器设备与材料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开封县奶牛场细菌的分离
        2.2.2 原阳县奶牛场细菌的分离
        2.2.3 分离的细菌生化鉴定结果
        2.2.4 开封县奶牛场子宫内膜炎感染类型及病原菌鉴定结果
        2.2.5 原阳县奶牛场子宫内膜炎感染类型及病原菌鉴定结果
        2.2.6 不同水平土霉素治疗效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土霉素对子宫内膜炎病奶牛子宫细菌菌群结构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动物
        3.1.2 子宫内容物的采集
        3.1.3 实验设备及软件
        3.1.4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3.2.2 OTU数量及分析
        3.2.3 菌群Alpha多样性分析
        3.2.4 菌群Beta多样性分析
        3.2.5 菌群结构及丰度的Metastats分析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7)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的研制及其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土霉素的研究概况
        1.1.1 土霉素的研究历史
        1.1.2 土霉素的理化性质
        1.1.3 土霉素的作用机理和活性
        1.1.4 土霉素的毒性研究
        1.1.5 土霉素的临床应用研究
    1.2 四环素类药物缓释系统的研究进展
        1.2.1 长效制剂
        1.2.2 脂质体
        1.2.3 微球、微囊
        1.2.4 凝胶剂
        1.2.5 药物-载体复合物
        1.2.6 四环素纤剂
        1.2.7 小结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本研究主要内容
        1.4.1 长效土霉素注射液分析方法的建立
        1.4.2 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1.4.3 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的安全性评价
        1.4.4 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的药动学研究
        1.4.5 长效土霉素注射液对鸡毒支原体病的疗效研究
第二章 长效土霉素注射液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长效土霉素注射液中测定土霉素含量的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方法专属性考察
        2.2.2 标准曲线的建立
        2.2.3 回收率的测定
        2.2.4 进样重复性和精密度试验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长效土霉素注射液配方的筛选
        3.2.2 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的制备
        3.2.3 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的稳定性考察
    3.3 讨论
        3.3.1 长效土霉素注射液配方的筛选
        3.3.2 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的制备
        3.3.3 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的稳定性考察
    3.4 小结
第四章 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的安全性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急性毒性试验
        4.2.2 局部刺激性试验
        4.2.3 热原试验
        4.2.4 溶血性试验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的药动学研究
    5.1 材料
        5.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5.1.2 主要仪器
        5.1.3 主要溶液配制
    5.2 方法
        5.2.1 血浆中土霉素分析方法的建立
        5.2.2 长效土霉素注射液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血浆中土霉素分析方法的建立
        5.3.2 长效土霉素注射液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5.4 讨论
        5.4.1 血浆中土霉素分析方法的建立
        5.4.2 长效土霉素注射液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5.5 小结
第六章 长效土霉素注射液对鸡毒支原体病的疗效研究
    6.1 材料
        6.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6.1.2 试验动物
        6.1.3 诊断方法
    6.2 方法
        6.2.1 分组及试验治疗方案
        6.2.2 治疗效果评价
        6.2.3 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对死亡率和增重的影响
        6.3.2 对气囊损伤的影响
        6.3.3 血清中鸡毒支原体抗体检测
    6.4 讨论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聚维酮碘阴道泡腾片和复方聚维酮碘凝胶的研制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奶牛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及阴道炎研究进展
        1 奶牛子宫内膜炎研究进展
        1.1 子宫内膜炎的危害
        1.2 子宫内膜炎的病因
        1.2.1 病原微生物感染
        1.2.1.1 细菌
        1.2.1.2 真菌
        1.2.1.3 支原体和衣原体
        1.2.1.4 霉形体
        1.2.1.5 病毒
        1.2.1.6 继发因素
        1.3 子宫内膜炎的分类
        1.3.1 卡他性子宫内膜炎
        1.3.2 脓性子宫内膜炎
        1.3.3 坏死性子宫内膜炎
        1.3.4 隐性子宫内膜炎
        1.4 子宫内膜炎的治疗
        1.4.1 抗生素治疗
        1.4.2 激素治疗
        1.4.3 消毒防腐剂治疗
        1.4.4 中药治疗
        1.4.5 生物制剂
        1.4.6 激光治疗
        2 奶牛胎衣不下研究进展
        2.1 胎衣不下的危害
        2.2 胎衣不下的病因
        2.2.1 产后子宫收缩无力
        2.2.2 子宫内膜感染
        2.2.3 绒毛水肿
        2.2.4 激素分泌失调
        2.2.5 血液流变学发生改变
        2.2.6 饲养管理不当
        2.3 胎衣不下的治疗
        2.3.1 手术剥离
        2.3.2 药物治疗
        2.3.2.1 应用促进子宫肌收缩的药物
        2.3.2.2 应用促进母子胎盘的分离或溶解的药物
        2.3.2.3 电刺激法
        3 奶牛阴道炎研究进展
        3.1 奶牛阴道炎的危害
        3.2 奶牛阴道炎的病因
        3.3 奶牛阴道炎的诊断
        3.4 奶牛阴道炎的治疗
    第二章 聚维酮碘研究进展及泡腾片、凝胶的剂型特点
        1 聚维酮碘研究进展
        1.1 聚维酮碘的概述
        1.2 聚维酮碘的组成结构
        1.3 聚维酮碘的作用机理
        1.4 聚维酮碘的耐药性及影响因素
        1.5 聚维酮碘的毒性
        1.6 聚维酮碘的应用
        2 泡腾片剂型特点
        3 凝胶剂型特点
第二部分 处方设计和工艺研究
    第三章 聚维酮碘泡腾片处方设计和工艺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处方设计
        1.2.1 处方组成
        1.2.2 选择依据
        1.2.3 崩解剂筛选
        1.2.4 主药-辅料相容性试验
        1.2.5 处方筛选
        1.2.6 统计
        2 结果
        2.1 崩解剂筛选
        2.2 主药与辅料相容性
        2.3 最优处方
        3 讨论
        3.1 主药-辅料相容性
        3.2 崩解剂筛选
        3.3 处方筛选
    第四章 复方聚维酮碘凝胶的处方设计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处方设计
        1.2.1 处方组成
        1.2.2 选择依据
        1.2.3 方法
        1.2.3.1 凝胶制备
        1.2.3.2 聚维酮碘与缩宫素相容性研究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制剂质量评价
    第五章 聚维酮碘泡腾片的质量评价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性状
        1.2.2 发泡量
        1.2.3 pH值
        1.2.4 含量测定
        1.2.5 片重差异
        1.2.6 崩解时限测定
        1.2.7 溶出度测定
        1.2.8 硬度测定
        1.2.9 脆碎度测定
        1.2.10 回收率测定
        1.2.11 稳定性
        1.2.12 统计
        2 结果
        2.1 性状
        2.2 发泡量
        2.3 pH值
        2.4 含量
        2.5 片重差异
        2.6 崩解时限
        2.7 溶出度
        2.8 硬度
        2.9 脆碎度
        2.10 回收率
        2.11 稳定性
        3 讨论
    第六章 复方聚维酮碘凝胶的质量评价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性状
        1.2.2 黏度测定
        1.2.3 pH值测定
        1.2.4 剂型稳定性试验
        1.2.5 有效碘含量测定
        1.2.6 回收率试验
        1.2.7 室温留样考察
        1.2.8 统计
        1.3 皮肤刺激性
        1.3.1 原理
        1.3.2 方法
        2 结果
        2.1 性状、均匀度、黏度、剂型稳定性
        2.2 有效碘含量
        2.3 回收率
        2.4 室温留样考察
        2.5 皮肤刺激性
        3 讨论
    第七章 聚维酮碘泡腾片和复方聚维酮碘凝胶体外抗菌试验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和仪器
        1.2 方法
        1.2.1 采样
        1.2.2 平板培养
        1.2.3 生化鉴定
        1.2.4 动物致病试验
        1.2.5 标准菌种的复苏
        1.2.6 菌液制备
        1.2.7 药液的制备
        1.2.8 药敏试验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临床应用
    第八章 聚维酮碘泡腾片对奶牛阴道炎的疗效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采用随机分组试验
        1.2.1 分组
        1.2.2 诊断标准
        1.2.3 疗效判断标准
        1.2.4 统计
        2 结果
        3 讨论
        3.1 抗生素疗效分析
        3.2 聚维酮碘泡腾片疗效分析
    第九章 复方聚维酮碘凝胶对奶牛子宫内膜炎及胎衣不下症的疗效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诊断
        1.2.2 分组
        1.2.3 给药方案
        1.2.4 疗效判断标准
        1.2.5 统计
        2 结果
        2.1 子宫内膜炎组间疗效
        2.2 子宫内膜炎复方聚维酮碘凝胶试验组组内疗效
        2.3 胎衣不下疗效
        3 讨论
        3.1 抗生素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疗效分析
        3.2 复方聚维酮碘凝胶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3.2.1 优势
        3.2.2 不足之处
        3.2.3 下一步的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四、应用不同剂型土霉素治疗马坏死杆菌病的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盐酸多西环素可溶性粉及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在鸡蛋的残留消除研究[D]. 欧亚红.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2]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注射液的制备和药动学研究[D]. 王志霞.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3]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注射剂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的PK-PD同步模型研究[D]. 袁园园.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4]替米考星内服混悬液对猪靶动物安全性与残留消除规律研究[D]. 武梦茹.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5]贵州省山羊主要疫病调查及防控对策[D]. 冯杰. 甘肃农业大学, 2018
  • [6]河南沿黄绿色奶业发展带奶牛子宫内膜炎细菌流行病学调查及土霉素治疗前后菌群差异的研究[D]. 肖杰. 吉林大学, 2018(04)
  • [7]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的研制及其药动学研究[D]. 刘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5)
  • [8]聚维酮碘阴道泡腾片和复方聚维酮碘凝胶的研制及应用研究[D]. 莫莉.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4)
  • [9]应用不同剂型土霉素治疗马坏死杆菌病的效果观察[J]. 董国威,张国昌.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01(01)
  • [10]应用土霉素治疗马坏死杆菌病的效果观察[J]. 董国威,张国昌.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00(02)

标签:;  ;  ;  ;  ;  

不同剂型土霉素治疗马坏死杆菌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