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蘑菇提取物诱导小鼠肝肾细胞凋亡

黑蘑菇提取物诱导小鼠肝肾细胞凋亡

一、亚稀褶黑菇提取液诱导小白鼠肝肾细胞凋亡(论文文献综述)

朱翠玲[1](2014)在《中国新记录种鳞柄伞Agaricus flocculosipes急性毒性、营养成分及培养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型真菌最显着的直接利用价值主要体现在食、药用方面,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且符合现代营养学要求而深受大众喜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食、药用菌研究不断深入,新种资源不断被开发利用。本研究采用传统分类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采集于徂徕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一伞菌属大型真菌进行鉴定,将采集标本进行详细的形态描述及ITS序列分析,确认该菌为中国新记录种Agaricus flocculosipes。采用最大耐受法测定子实体的急性毒性,用子实体粗提液对五周龄昆明小白鼠连续空腹灌胃一周处理,试验及后期饲养观察期间小白鼠均无中毒及异常反应,证明该菌子实体无急性毒性。常压干燥法测得子实体含水量为42.50%;马沸炉高温灼烧法测得灰分含量为0.44%;脂肪分析仪法测得粗脂肪含量为1.40%;半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得粗蛋白含量为51.59%。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所测17种水解氨基酸中,人体必需氨基酸7种,非必需氨基酸10种,氨基酸组成中必需氨基酸为48.80%,非必需氨基酸为51.20%。分别从蛋白质化学评分、氨基酸评分、必需氨基酸指数、生物价、营养指数、氨基酸比值系数及氨基酸比值系数分等方面评价氨基酸营养价值,并与营养价值较高的姬松茸Agaricus subrufescens及香菇Lentinus edodes子实体氨基酸相比较。结果表明该菌子实体中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且营养平衡。分别从碳源、氮源、碳氮比、无机盐、温度及培养基酸碱度六个方面对A.flocculosipes菌丝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葡萄糖和蔗糖是该菌菌丝最适碳源,豆胨为最适氮源,磷酸二氢钾+硫酸镁是最适无机盐;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对菌丝生长影响依次为碳源>氮源>无机盐,最适组合为A3B2C2,即1000ml培养基中碳源(葡萄糖)25g,氮源(蛋白胨)2g,无机盐(磷酸二氢钾+硫酸镁)1.0g+0.5g。最适培养温度为25℃,最适培养基酸碱度为pH5.5-6.0。原种筛选结果表明,菌丝在麦粒培养基上生长最好,稻草次之,棉籽壳培养基上菌丝无法定植和萌发。本研究对鳞柄伞A.flocculosipes进行了分类学鉴定,测定了其急性毒性和营养成分,确定该菌无急性毒性且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继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和原种筛选的研究,为鳞柄伞的驯化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窦晓兰[2](2013)在《珊瑚菌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提出食用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氨基酸、脂类、糖类、核苷酸、矿质元素和维生素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低糖、低脂肪、高蛋白、多种氨基酸并存的特点,有一定的食用和药用价值。珊瑚菌隶属于多孔菌目,珊瑚菌科,是一类药食兼用的大型真菌。但是对其营养成分和功能成分的研究较少,研究证明珊瑚菌中主要含有三萜、倍半萜、腺苷、大环内酯及吡喃酮化合物类成分。为进一步明确珊瑚菌的化学成分,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的研究:1.通过中药学化学成分的预实验,对珊瑚菌中可能存在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检测,结果证明该菌中可能含有挥发油、内酯、甾醇类、有机酸、萜类、糖类和蛋白。2.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热水提取法提取珊瑚菌粗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即料液比1:20,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2.0h,粗多糖得率为5.63%,影响粗多糖得率因素的主次顺序为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另外,考察了粗多糖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结果发现该粗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3.采用GC-MS对珊瑚菌的石油醚索氏抽提提取部位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发现该馏分中主要含有棕榈酸,亚油酸,油酸,亚油酸乙酯和油酸乙酯,这5种化合物含量占总成分的95%以上。另外,通过溶剂浸提、硅胶柱层析等方法从石油醚萃取部位得到两个馏分(液态油状物F1和固态油状物F2),经GC-MS分析表明,F1主要有亚油酸,亚油酸乙酯,反式十六烷酸、十八烷、二十四烷和十八烷酸等;F2中主要有反式十六烷酸、油酸乙酯、十八烯酸、十九烯酸和二十四烷等。4.通过溶剂提取、系统分离、两相溶剂萃取、正反相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结晶和重结晶等多种分离纯化方法,共得到10个单体化合物,分别利用核磁共振谱(氢谱和碳谱)、质谱及其理化性质对其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石油醚层得到的5个单体化合物:麦角甾醇、麦角甾醇过氧化物、油酸乙酯、亚油酸乙酯和硬脂酸乙酯,乙酸乙酯层分离得到的原儿茶酸;其他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分别为1个碳水化合物和3个萜类化合物。

赵友兴,吴兴亮,黄圣卓[3](2013)在《中国药用菌物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本文综述了中国药用菌物的化学成分以及生物活性,并对其药用前景进行了展望。药用菌物的化学成分类型主要有萜类、甾体、生物碱、酚性成分、鞘脂、色素和多糖。药用菌物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心血管系统、降血脂、保肝、抗菌、抗病毒以及生物毒害作用。

贺立虎,周博,李黔蜀[4](2011)在《亚稀褶黑菇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指出利用硅胶、RP-18和Sephadex LH-20等现代色谱分离手段,从亚稀褶黑菇(Russula sub-nigricans Hongo)子实体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4个甾醇类化合物,1个神经酰胺类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波谱分析及与文献值分析对照,鉴定出它们分别是麦角甾-5,22-二烯-3β-醇、麦角甾-7-烯-3β-醇、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3β-醇、麦角甾-3β,5α,9α-三羟基-7,22-二烯-6-醇、(2S,3S,4R,2′R)-2-(2′-hydroxytetracosanoylamino)octadecane-1,3,4-triol。

石新卫[5](2011)在《两种高等真菌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指出高等真菌是一种分布广阔、种类庞大的生物类群。从高等真菌中发现了许多结构骨架新颖的化学成分,有些表现出重要的生物活性,许多已成为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或先导化合物。近年来,高等真菌的研究已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对两种高等真菌鳞盖肉齿菌Sarcodon scabrosus和簇生沿丝伞Naematoloma fasciculare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提取分离、结构鉴定以及生物活性研究。通过硅胶、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等色谱分离手段,分离出53个化合物。采用1H-NMR、13C-NMR、1H-1H COSY、HMQC、HMBC和NOESY等1D、2D-NMR波谱学测试手段,结合ESI-MS、EI-MS、FAB-MS和HR-ESI-MS等技术,鉴定了41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包括8个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scabronine K、scabronine L、secoscabronine A、secoscabronine B、scabronine M、scabronine N、fasciculol H和fasciculol I;发现了2个具有神经营养活性的二萜化合物:sarcodonin A和sarcodonin G。并以sarcodonin A和G作为底物合成了25个衍生物,其中有23个为新化合物。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鳞盖肉齿菌Sarcodon scabrosus是一种云南哀牢山产的肉齿菌属蘑菇,从此菌子实体中共分离得到32个化合物,鉴定了25个化合物,其中1-11-6是新化合物,即:scabronine K (1-1)、scabronine L (1-2)、secoscabronine A (1-3)、secoscabronine B (1-4)、scabronine M (1-5)和scabronine N (1-6)。1-71-25为已知化合物,包括:sarcodonin G (1-7)、sarcodonin A (1-8)、sarcodonin M (1-9)、scabronine G (1-10)、scabronine H (1-11)、Sarcodonin I (1-12)、ergosta-7,22-dien-3β,5α,9α-trihydroxy-6-one (1-13)、3β,5α,9α- trihydroxy-6β-methoxyergosta-7,22-dien(1-14)、3-O-β-D-Glucopyranosyl-5α,8α– epidioxyergosta-6,22-diene (1-15)、cerevisterol (1-16)、tuberoside (1-17)、(2S,3R,4E,8E)- 1-(β-D-glucopyranosyl)-3-hydroxy-2-[(R)-2′-hydroxyheptadecanoyl]amino-9-methyl-4,8-octadecadiene (1-18)、过氧麦角甾醇(1-19)、Cholest-7en-3β-ol (1-20)、ergosta-7,22-dien-3β-ol (1-21)、麦角甾醇(1-22)、3β-hydroxy-24-methylcholesta-5,22- dien-7-one (1-23)、苯甲酸(1-24)和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25)。活性测试结果显示:sarcodonins A (1-8)和G (1-7)对大鼠PC12细胞具有神经营养活性:在神经生长因子(NGF) (20 ng/mL)存在,测试浓度为25μM下,能够显着增加NGF介导的PC12细胞轴突生长、分化及PC12细胞数目,可以使PC12细胞分化率分别提高24.9 %和20.0 %。2.簇生沿丝伞Naematoloma fasciculare是一种云南产的有毒蘑菇,从其子实体中共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鉴定了16个化合物,其中2-1和2-2是新化合物,即:fasciculolH (2-1)和fasciculol I (2-2)。2-32-16为已知化合物:fasciculic acid C (2-3)、过氧麦角甾醇(2-4)、3-O-β-D-Glucopyranosyl-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e (2-5)、cholest-7-en-3β-ol (2-6)、ergosta-7,22-dien-3β-ol (2-7)、(2S,3R,4E,8E)-1-(β-D- glucopyranosyl)-3-hydroxy-2-[(R)-2′-hydroxyheptadecanoyl]amino-9-methyl-4,8-octadecadiene (2-8)、fasciculol B (2-9)、fasciculol A (2-10)、fasciculol C (2-11)、cerevisterol (2-12)、fasciculic acid F (2-13) fasciculol D (2-14)、fasciculol G (2-15)和3β-hydroxy-24-methylcholesta-5,22-dien-7-one (2-16)。XTT法测试化合物2-1、2-2、2-3、2-4、2-5及2-6对人脑恶性胶质瘤细胞株U87的细胞毒活性,在测试浓度为100μM下,其抑制率分别为:13.12%、3.66 %、24.45 %、31.71 %、20.06 %、10.94 %。只有过氧麦角甾醇(2-4)和3-O-β-D-Glucopyranosyl- 5α,8α-epidioxyergosta- 6,22-diene (2-5)表现出相对较好的活性。3.文献报道sarcodonin G具有抗肿瘤活性,能够抑制HeLa细胞增殖(IC50 7.19μM)。我们以sarcodonins G (1-7)和A (1-8)作为底物,制备了25个衍生物,其中23个为新化合物;采用海虾致死实验测定了这些衍生物的细胞毒活性,但衍生物对于海虾的致死率均低于20 % (100μM)。总之,本论文对两种大型高等真菌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提取分离得到了8个新化合物,同时还发现了2个有神经营养活性的成分。本研究为活性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鳞盖肉齿菌和簇生沿丝伞这两种蘑菇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李春丰,江清林,庄树文,薛勇[6](2010)在《白毒鹅膏菌提取液诱导小鼠肝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

杨可达[7](2010)在《灵芝煎剂对亚稀褶黑菇急性中毒大鼠肝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毒蕈中毒是常见临床急症之一,其中亚稀褶黑菇中毒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毒蕈中毒。亚稀褶黑菇,亦名亚黑红菇、火炭菌、毒黑菇,是同担子亚门层菌纲红菇科红菇属的一种剧毒野生蘑菇,在我国分布很广,因此,误采误食此种野生蕈中毒事件经常发生。人类误食中毒后临床症状发作快,迅速引起全身多系统损害,尤其是肝脏和肾脏损害极为明显,一般在72h内死亡,最快者可在6h左右死亡,是毒蘑菇中毒类型中最为凶险的一种,病死率高。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效解毒剂。灵芝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含有多种有效化学成分,几乎对全身各系统均有调节作用。临床研究发现灵芝煎剂对亚稀褶黑菇中毒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明显降低亚稀褶黑菇中毒患者的病死率。目的: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从功能和病理形态学角度证实灵芝煎剂对于SD大鼠急性亚稀褶黑菇中毒肝脏的保护作用,为以后其进一步的具体的解毒机制研究和临床实验奠定基础。方法:1.模型制备:用SD雌性大鼠20只,随机分为4组:第一组为空白组,采用生理盐水灌胃;第二组为灵芝组,采用灵芝煎剂灌胃;第三组为模型组Ⅰ,采用亚稀褶黑菇毒素灌胃造模;第四组为模型组Ⅱ,采用亚稀褶黑菇毒素灌胃造模后,再用灵芝煎剂灌胃治疗。2.实验研究:(1)分组处置:①空白组:每天上午8:00~9:00用生理盐水4 ml灌胃;②灵芝组:每天上午8:00~9:00用灵芝煎剂4 ml灌胃。总疗程为3天。③模型组Ⅰ:第一天上午8:00~9:00用亚稀褶黑菇毒素按5.0g/Kg+生理盐水配成4 ml液灌胃,以后每天于同一时间用生理盐水4 ml灌胃;④模型组Ⅱ:第一天上午8:00~9:00用亚稀褶黑菇毒素5.0g/Kg+生理盐水配成1ml液灌胃,2 h后用灵芝液4 ml灌胃,以后每天于同一时间用灵芝煎剂4 ml灌胃。(2)观察大鼠的存活情况,行为积分。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心脏取血2ml离心后取血清查肝脏生化指标[总胆红素(STB)、直接胆红素(SDB)、总胆汁酸(BA)、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同时取肝脏组织福尔马林液固定,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改变。结果:1.生存情况:模型组Ⅰ于实验48h以后死亡2只,其余所有实验动物至实验结束。2.行为表现:模型组Ⅰ大鼠机警性降低,精神萎靡,喜睡,自主活动减少,与空白组和灵芝组大鼠比较进食量减少。模型组Ⅱ精神状态尚好,自主活动可,机警性较高,与模型组Ⅰ比较进食量也增加。空白组和灵芝组行为表现无差异。3.肝脏生化指标改变:模型组Ⅰ血清STB、SDB、BA、ALT、AST显着升高,模型组ⅡSTB、SDB、BA、ALT、AST较模型组Ⅰ下降明显,但和空白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空白组和灵芝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4.病理改变:(1)大体肉眼观察:模型组Ⅰ的大鼠肝脏体积明显肿大,质地变硬,充血,颜色变深。模型组Ⅱ大鼠肝脏体积缩小不明显,质地较硬,充血,颜色较中毒组浅。其余两组肝脏体积质地颜色均正常。(2)光镜观察:①空白组:低倍镜所见肝组织结构清楚,肝细胞形态正常,肝窦无扩张,肝小叶结构存在。高倍镜下所示肝细胞大小形态正常,胞浆丰富,细胞核大小正常,核仁清楚,无坏死迹象。②灵芝组:低倍镜所见肝组织结构清楚,肝细胞形态规则,大小一致,肝小叶结构存在。高倍镜下所示肝细胞大小形态正常,胞浆丰富,细胞核大小正常,核仁清楚,无坏死迹象。③模型组Ⅰ:低倍镜所见肝组织结构有明显破坏,充血,肝细胞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致,浊肿,胞核固缩,肝窦扩张,充血,小叶结构破坏。高倍镜下所示肝细胞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致,浊肿,胞浆内可见中毒颗粒,胞核固缩,部分核膜消失甚至溶解,可见坏死现象,肝窦扩张,充血。④模型组Ⅱ:低倍镜所见肝组织结构清晰,肝细胞形态欠规则,大小较一致,轻度浊肿,肝窦稍扩张,稍充血。高倍镜下所示肝细胞形态基本正常,胞浆稍浑浊,浊肿,核仁清楚,肝窦稍扩张,稍充血,小叶间静脉无扩张,胆管无增生。结论:1.亚稀褶黑菇对SD大鼠肝脏有急性损害作用。2.灵芝煎剂对急性亚稀褶黑菇中毒大鼠肝功能有保护作用。3.灵芝煎剂对急性亚稀褶黑菇中毒大鼠肝细胞损害有保护作用。

李勇[8](2009)在《褐多孔菌发酵代谢物的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等真菌中含有丰富的活性物质,以其液体发酵物为资源寻找能开发成药品或农药的新的生物活性物质,已成为研究热点。褐多孔菌(Polyporus pecipes)是担子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真菌,具有抗癌,提高免疫、软化血管、预防和延缓心脏老化、抗衰老的作用。由于真菌代谢产物具有多种结构类型和生理活性,是寻找新的天然药物的重要来源,为了开发利用我国的真菌资源,寻找新的活性成分,本文以微生物发酵学、植物化学和现代化学分离理论为基础,在抑菌活性跟踪检测的前提下,利用色谱技术和现代波谱方法对其固体发酵物和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其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活性跟踪的方法,运用植物化学的分离手段对褐多孔菌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运用MS,IR,1 H NMR,13 C NMR,1H-1H COSY,HSQC,HMBC,NOESY等波谱技术,以及与相关文献进行对照分别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鉴定。从褐多孔菌的固体发酵物中分离到8个化合物,鉴定出3个结构,分别为4,6,8(14),22(23)-四烯-3-酮麦角甾(ergosta-4,6,8( 14),22 -tetraen-3- one) (4’),2-(2’-羟基十七碳酰胺基)十八碳-1,3-二醇(2-(2’-hydroxyheptadecacosanoylamino)-1,3-diol) (4),2,4-二羟基-5-甲基-苯乙酮(2-4-Dihydroxy-5-methyl-acetophenone) (Ⅱ)。化合物3为一新的天然产物。褐多孔菌液体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部分共分离到8个化合物,鉴定了1个化合物,其结构为2,4-二羟基-5-甲基-苯乙酮。其余化合物图谱在进一步鉴定中。2.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化合物Ⅱ对9种病原真菌菌丝体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化合物Ⅱ对棉花枯萎,玉米弯孢和苹果炭疽抑制效果较明显,抑制率分别为56.8%,55.6%和47.82%,最后分别得出其EC50值为86.2,62.4和63.4μg/mL。初步构效关系研究表明,羰基是保持活性的必需基团;甲基的存在对抑菌活性有一定影响;在乙酰基的甲基上引入氯原子,可使活性增强。3.HPLC法测定褐多孔菌发酵原液中化合物Ⅱ的含量为4.696μg/mL。4.体外PC12的NGF与细胞毒试验表明,化合物Ⅱ基本上无神经营养活性,但具有细胞毒活性,且与浓度呈正相关。

刘超[9](2009)在《紫芝和松杉灵芝化学成分研究及灵芝三萜酸的含量测定》文中指出采用硅胶、凝胶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多种波谱法进行结构鉴定。从紫芝Ganoderma sinense Zhao,Xu et Zhang乙醇提取物的氯仿部分和乙酸乙酯部分共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包括2个三萜,12个甾体,1个环肽类化合物,2个生物碱、3个鞘脂类化合物,1个呋哺衍生物和2个脂肪酸。结构鉴定为:紫芝酸A(Sinense acid A,1*),灵芝酮三醇(Ganodermanontriol,2),麦角甾-7,22-二烯-1α,4β-二醇(Ergosta-7,22-dien-1α,4β-diol,3*),麦角甾醇(Ergosterol,4),麦角甾-7,22-二烯-3β-醇(Ergosta-7,22-dien-3β-ol,5),麦角甾-7,22-二烯-3β-棕榈酸酯(Ergosta-7,22-dien-3β-yl palmitate,6),6,9-环氧麦角甾-7,22-二烯-3β-醇(6,9-Epidioxyergosta-7,22-dien-3β-ol,7),过氧麦角甾醇(5,8-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8),麦角甾-7,22-二烯-3-酮(Ergosta-7,22-dien-3-one,9),麦角甾-7,22-二烯-2β,3α,9α三醇(Ergosta-7,22-dien-2β,3α,9α-triol,10),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9α[四醇(Ergosta-7,22-dien-3β,5α,6β,9α-tetraol,11),5α-豆甾醇-3,6-二酮(5α-Stigmastan-3,6-dione,12),β-谷甾醇(β-Sitosterol,13),胡萝卜苷(Daucosterol,14),环-脯氨酸-缬氨酸(Cyclo(D-Pro-D-Val),15),紫芝碱A(Sinensine A,16*),紫芝碱B(SinensineB,17*),Cerebroside D(18),泥湖鞘鞍醇(Hemisceramide,19),Poke-weed cerebroside(20),5-羧基糠醛(5-Formylfuran-2-carboxylic acid,21),2-羟基木蜡酸(2-Hydroxylignocericacid,22),木蜡酸(Lignoceric acid,23)。其中,化合物1、3、16、17为新化合物(带*的化合物),化合物2、4-15、18-23为首次从紫芝子实体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12、15、18-23为首次从灵芝属分离得到。从松杉灵芝Ganoderma tsugae Murr.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共分离得到10个三萜类化合物,结构鉴定为:灵芝酮三醇(Ganodermanontriol,2),灵芝醇A(Ganoderiol A,24),灵芝三醇(Ganodermatriol,25),灵芝酸C(Ganoderic acidC,26),灵芝酸A(Ganoderic acid A,27),赤芝酮A(Lucidone A,28),赤芝酸C(Lucidenic acid C,29),赤芝酸LM1(Lucidenic acid LM1,30),灵芝酸I(Ganodericacid I,31),灵芝酸B(Ganoderic acid B,32)。化合物2、24-29、31为首次从松杉灵芝中分离得到。采用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8个灵芝样品中总三萜酸的含量。采用HPLC法,以灵芝酸B(Ganoderic acid B)、赤芝酸A(Lucidenic acid A)、灵芝酸C(Ganodericacid C)和灵芝孢子酸A(Ganosporeic acid A)为对照品,测定了13个灵芝样品中4种三萜酸的含量。

龚庆芳[10](2008)在《亚稀褶黑菇等四种高等真菌的化学成分及共生菌根信号分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然界的有毒蘑菇种类繁多,全球估计达1000种以上,我国的毒蘑菇(包括怀疑有毒的)多达400余种。至今为止,前人共分离了并鉴定的蘑菇毒素有70多个化合物,其结构类型主要有肽类、氨基酸、生物碱、萜类、联苯类、蛋白质等。在我国南方,近几年频频发生蘑菇中毒事件,但很多有毒蘑菇的毒性成分不清楚。弄清毒蘑菇的化学成分及其毒性成分,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行的证据和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柱层析、薄层层析、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核磁共振技术和化学反应等手段,对3种常被误食的有毒蘑菇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采自湖南湘阴的亚稀褶黑菇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5α,8α-epidioxy-(22E,24R)-ergosta-6,22-dien-3β-ol(1),(22E,24R)-ergosta-7,22-dien-3β,5α,6α-triol(cerevisterol)(2),(22E,24R)-7,22-diene-3β,5α,6β,9α-tetraol(3),3β,5α,9α-Trihydroxy-ergosta-7,22-dien-6-one(4),4-Methylcholest-7-en-3-ol(5),3β-linoleyloxyergost-7-ene(6),Catalpinic acid(7),(2S,3R,4E,8E)-1-(β-D-glucopyranosyl)-3-hydroxy-2-[(R)-2’-hydroxyheptadecanoyl]amino-9-methyl-4,8-octadecadiene(8)。其中化合物3和化合物4据文献报道,它们在肝细胞毒理实验中的LD50分别为8μg/ml和63μg/ml,被确认为有细胞毒活性化合物。从光盖伞子实体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3β-羟基-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1)、3β-linoleyloxyergost-7-ene(2)、胡萝卜苷(3)、神经酰胺(4)、5α,6α-过氧化麦角甾-8,22-二烯-3β,7α-二醇(5)、色氨酸(6)。对采自湖南衡阳的大青褶伞子实体进行分离,获得纯菌丝。对大青褶伞的菌丝生长的培养条件及其发酵菌丝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青褶伞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佳培养温度是在25~30℃之间;在其发酵菌丝得到了4个化合物: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3β-醇(1)、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醇(2)、5α,6α-过氧化麦角甾-8(14),22-二烯-3β,70α-醇(3)、麦角甾-7,22-二烯-3β-醇(4)。黑柄炭角菌(Xylaria nigripes)是一种名贵药用真菌,其菌核具有除湿、镇静安神、造血以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功效。其发酵菌丝作为一保健品已经投放市场,但目前对于黑柄炭角菌发酵菌丝中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有效成分研究得还很少。为此,本文采用柱层析、薄层层析、质谱、核磁共振技术和化学反应等手段,对黑柄炭角菌发酵菌丝的化学成分及其活性进行了研究。从发酵菌丝的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了9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5-羟基-7-甲氧基-2-甲基-4-二氢色原酮(1),5,7-二羟基-2-甲基-4-二氢色原酮(2),5-羟基-2-甲基-4-二氢色原酮(3),1-(2,6-二羟基苯)-3-羟基-丁酮(4),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3β-醇(5),麦角甾-7,22-二烯-3β-醇(6),大戟醇(7),β-谷甾醇(8)和2-(4-羟基苯)-乙醇(9)。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在DPPH抗氧化试验中表明化合物4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共生真菌要与植物产生菌根,才能完成其生活史,所以目前能人工栽培的共生菌类不多,而很多共生真菌是美味的食用菌。本文开展了红汁乳菇(Lactarius hatsutake)-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产生共生菌根的信号分子研究。采用柱层析、薄层层析、质谱和核磁共振技术等手段,对马尾松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用其化学成分进行菌丝培养,寻求得到马尾松刺激红汁乳菇生长的信号分子。从马尾松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了10个化合物:松脂素(1),Matairesinol(2),(-)-nortrachelogenin(3),Balanophonin(4),1,2-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propane-1,3-diol(5),tanegool(6),Cedrusin(7),(-)-threo(8),(+)-threo(9),pinosylvin(10)。从马尾松石油醚部分分离得到了20个化合物:8(14),15-Pimaradien-19-oic acid(11),15-甲氧基-松香酯(12),海松酸(13),罗汉松酸(14),12-羟基脱氢松香酸(15),脱氢松香酸(16),15-羟基-脱氢松香酯(17),3β-methoxyserrat-14-en-21-one(18),3β-hydroxyserrat-14-en-21-one(19),3β-methoxyserrat-14-en-21-one-30-al(20),(24R)-stigmast-4-ene-3-one(21),β-谷甾醇(22),(E)-3-hydroxy-5-methoxy-stilbene(23),4-hydroxy-3-methoxycinn-amaldehyde(24),(E)-ferulic acidtetracosylester(25),alkylferulates(26),pinocembin(27),coniferaldehyde(28),3-hydroxy-1,7,7-trimrthyl bicycle(29),4-hydroxy-1,7,7-trimrthylbicycle(30)。其中松脂素、Balanophonin、Cedrusin对红汁乳菇菌丝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二、亚稀褶黑菇提取液诱导小白鼠肝肾细胞凋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亚稀褶黑菇提取液诱导小白鼠肝肾细胞凋亡(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新记录种鳞柄伞Agaricus flocculosipes急性毒性、营养成分及培养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大型真菌概述
    1.2 大型真菌分类学研究进展
        1.2.1 大型真菌传统分类
        1.2.2 大型真菌分子生物学分类
    1.3 大型真菌毒性研究
    1.4 大型真菌营养成分研究
        1.4.1 水分含量测定
        1.4.2 粗脂肪含量测定
        1.4.3 粗蛋白含量测定
        1.4.4 氨基酸测定
        1.4.5 蛋白质氨基酸的营养评价
    1.5 大型真菌的菌丝生物学特性研究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标本采集与鉴定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2.1 标本采集
        2.1.2.2 形态特征观察
        2.1.2.3 ITS序列获得和系统发育分析
    2.2 子实体急性毒性测定
        2.2.1 试验材料
        2.2.1.1 受试动物
        2.2.1.2 子实体粗提液制备
        2.2.2 急性毒性测定方法
    2.3 子实体营养成分测定及评价
        2.3.1 试验材料
        2.3.1.1 试验样品
        2.3.1.2 试验仪器
        2.3.1.3 试验试剂
        2.3.2 试验方法
        2.3.2.1 水分的测定
        2.3.2.2 灰分的测定
        2.3.2.3 粗蛋白的测定
        2.3.2.4 粗脂肪的测定
        2.3.2.5 氨基酸的测定
        2.3.3 蛋白质氨基酸营养评价
        2.3.3.1 化学评分(Chemical Score,CS)
        2.3.3.2 氨基酸评分(Amino Acid Score,AAS)
        2.3.3.3 必需氨基酸指数(Essential Amino Acid Index,EAAI)
        2.3.3.4 生物价(Biological Value,BV)
        2.3.3.5 营养指数(Nutritional Index,NI)
        2.3.3.6 氨基酸比值系数(Ratio Coefficient of Amino Acid,RCAA)和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core of RCAA)
    2.4 生物学特性研究
        2.4.1 试验材料
        2.4.1.1 供试菌种
        2.4.1.2 供试培养基
        2.4.2 试验方法
        2.4.2.1 不同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4.2.2 不同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4.2.3 不同无机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4.2.4 碳源、氮源、无机盐对菌丝生长影响的正交试验
        2.4.2.5 不同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4.2.6 不同pH值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4.2.7 原种培养基筛选
3 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标本鉴定结果
        3.1.1 生境
        3.1.2 形态学特征
        3.1.3 ITS序列获得和系统发育分析
    3.2 鳞柄伞毒性测定结果
    3.3 鳞柄伞营养成分测定结果
        3.3.1 常规营养成分测定结果
        3.3.2 氨基酸测定结果
        3.3.2.1 氨基酸种类及含量
        3.3.2.2 氨基酸营养评价
    3.4 菌丝生物学特性
        3.4.1 不同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4.2 不同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4.3 不同无机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4.5 正交试验
        3.4.6 不同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4.7 不同pH值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4.8 原种培养基筛选
4 讨论
    4.1 Agaricus floculosipes的鉴定
    4.2 毒性测定
    4.3 营养成分
    4.4 培养特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珊瑚菌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食用菌中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1.1.1 多糖
        1.1.2 甾醇类物质
        1.1.3 萜类化合物
        1.1.4 蛋白质和氨基酸
        1.1.5 脂肪酸
        1.1.6 其他
    1.2 珊瑚菌的研究现状
        1.2.1 分类
        1.2.2 化学成分
        1.2.3 开发与应用
    1.3 本课题的研究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本课题研究特色
第二章 珊瑚菌化学成分预试验及粗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珊瑚菌化学成分的检识方法
        2.2.3 预试验的制备
        2.2.4 食用菌多糖提取方法
        2.2.5 分析与计算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标准曲线的测定及线性范围
        2.3.2 料液比对粗多糖得率的影响
        2.3.3 时间对粗多糖得率的影响
        2.3.4 温度对粗多糖得率的影响
        2.3.5 正交试验设计
        2.3.6 方法学考察
        2.3.7 粗多糖含量
        2.3.8 清除 DPPH 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化学成分预实验
        2.4.2 单因素试验
        2.4.3 正交试验
        2.4.4 粗多糖测定方法学考察
        2.4.5 粗多糖制备及清除 DPPH 自由基测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珊瑚菌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3 石油醚馏分的分离分析方法
        3.3.1 系统溶剂分离法
        3.3.2 两相溶剂萃取法
        3.3.3 结晶及重结晶法
        3.3.4 层析法
        3.3.5 气质联用(GC-MS)
    3.4 珊瑚菌石油醚层化学成分分析
        3.4.1 石油醚不同馏分的提取分离
        3.4.2 石油醚总提取物性状
        3.4.3 GC-MS 分析条件
    3.5 实验结果
        3.5.1 石油醚总提取部位 GC-MS 分析
        3.5.2 石油醚分离部位 GC-MS 分析
    3.6 分析与讨论
        3.6.1 石油醚总提取部位
        3.6.2 石油醚分离馏分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体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3 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4.4 化合物结构鉴定
        4.4.1 LH-2 erogosterol 或 (22E)-Ergosta-5,7,22-trien-3β-ol
        4.4.2 LH-1 ergosterol 5α,8α-peroside 或5 α,8-epidioxy-(22E,24R)-ergosta-6,22-Dien-3β-ol
        4.4.3 LH-43,4-dihydroxybenzoic acid 或 protocatechuic acid
        4.4.4 LH-8 Ethyl Oleate 油酸乙酯
        4.4.5 LH-9 Linoleic acid ethyl ester 亚油酸乙酯
        4.4.6 LH-10 Octadecanoic acid, ethyl ester 硬脂酸乙酯
        4.4.7 其他化合物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3)中国药用菌物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用菌物的化学成分
    1.1 萜类
        1.1.1 三萜
        1.1.2 二萜
        1.1.3 倍半萜
    1.2 甾体
    1.3 生物碱
    1.4 酚性成分
    1.5 鞘脂
    1.6 色素类
    1.7 多糖
    1.8 其他类型成分
2 药用菌物的生物活性
    2.1 抗肿瘤作用
    2.2 免疫调节作用
    2.3 心血管系统作用
    2.4 降血脂作用
    2.5 保肝作用
    2.6 抗菌作用
    2.7 抗病毒作用
    2.8 生物毒害作用
    2.9 其他药用功效
3 药用菌物的应用前景

(4)亚稀褶黑菇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5)两种高等真菌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陆生真菌中的二萜成分
        1.1.1 无环二萜类化合物
        1.1.2 双环二萜类化合物
        1.1.3 三环二萜类化合物
        1.1.4 四环二萜类化合物
        1.1.5 杂项二萜类化合物
    1.2 论文的设计思想
        1.2.1 选题背景
        1.2.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鳞盖肉齿菌Sarcodon scabrosus (Fr.) Karst.化学成分研究
    2.1 前言
    2.2 鳞盖肉齿菌次生代谢产物
        2.2.1 仪器与材料
        2.2.2 提取与分离
        2.2.3 化合物的理化和波谱数据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化合物1-1 的结构鉴定
        2.3.2 化合物1-2 的结构鉴定
        2.3.3 化合物1-3 和1-4 的结构鉴定
        2.3.4 化合物1-5 的结构鉴定
        2.3.5 化合物1-6 的结构鉴定
    2.4 体外神经营养活性实验
        2.4.1 材料与方法
        2.4.2 结果与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簇生沿丝伞Naematoloma fasciculare (Huds.ex Fries) P. Karst.的化学成分
    3.1 前言
    3.2 簇生沿丝伞菌次生代谢产物
        3.2.1 仪器与材料
        3.2.2 提取与分离
        3.2.3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化合物2-1 的结构鉴定
        3.3.2 化合物2-2 的结构鉴定
        3.3.3 其他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4 体外细胞毒活性测试
        3.4.1 测试方法
        3.4.2 测试结果
    3.5 小结
第四章 Sarcodonin G 和A 衍生物的制备及其细胞毒活性测定
    4.1 Sarcodonin G 和A 衍生物的制备
        4.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2 19-O-(acetyl)sarcodonin G 的合成
        4.1.3 Sarcodonin G 衍生物的合成
        4.1.4 Sarcodonin A 衍生物的合成
    4.2 Sarcodonin G 和A 衍生物的理化和波谱数据
    4.3 Sarcodonin G 和A 衍生物细胞毒活性测定
        4.3.1 测试方法
        4.3.2 测试结果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创新
    5.1 研究结果
    5.2 论文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灵芝煎剂对亚稀褶黑菇急性中毒大鼠肝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及注释
前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灵芝煎剂对亚稀褶黑菇急性中毒大鼠存活的影响
    2.2 灵芝煎剂对亚稀褶黑菇急性中毒大鼠行为表现的影响
    2.3 灵芝煎剂对亚稀褶黑菇急性中毒大鼠食量与活动的影响
    2.4 灵芝煎剂对亚稀褶黑菇急性中毒大鼠STB、SDB、BA、ALT、AST五项肝脏生化结果的影响
    2.5 灵芝煎剂对亚稀褶黑菇急性中毒大鼠肝脏病理组织形态学(肉眼及光镜下)的影响(附图:)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8)褐多孔菌发酵代谢物的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高等真菌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1.1.1 高等真菌液体发酵培养的研究概况
        1.1.2 高等真菌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1.1.3 高等真菌的生物活性与药理活性研究概况
    1.2 多孔菌属真菌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2.1 多孔菌属真菌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2.2 多孔菌属真菌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3 褐多孔菌研究概况
        1.3.1 褐多孔菌生物学特征
        1.3.2 褐多孔菌资源分布
        1.3.3 褐多孔菌药理功能
    1.4 立题依据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2 发酵培养条件
        2.2.1 固体发酵培养
        2.2.2 液体发酵培养
    2.3 发酵物的提取分离
        2.3.1 固体发酵物的提取分离
        2.3.2 液体发酵物的提取分离
    2.4 活性测试
        2.4.1 供试菌种
        2.4.1.1 供试菌种的培养基
        2.4.1.2 采用生长速率法
    2.5 化合物Ⅱ的神经营养活性评价
        2.5.1 实验材料
        2.5.2 实验方法
    2.6 MTT 比色法测定化合物Ⅱ的细胞毒活性评价
        2.6.1 材料与试剂
        2.6.2 方法
    2.7 HPLC 法测定褐多孔菌(Polyporus picipes)的发酵原液中化合物Ⅱ的含量 分析
        2.7.1 仪器与试剂
        2.7.2 色谱条件
        2.7.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7.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7.5 线性关系考察
        2.7.6 发酵液中化合物Ⅱ含量测定
    2.8 化合物Ⅱ的3 种结构类似物对7 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研究
        2.8.1 供试菌种
    2.9 化合物Ⅱ衍生物的制备
        2.9.1 主要原料与试剂
        2.9.2 4-乙酰基-5-羟基-2-甲苯-4-溴苯酯与4-乙酰基-6-甲基-1,3-对溴苯乙酯的合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褐多孔菌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初步筛选
    3.2 化合物纯度检测及结构解析
        3.2.1 化合物Ⅱ纯度检测及结构解析
        3.2.2 化合物1 纯度检测及结构解析
        3.2.3 化合物4′纯度检测及结构解析
        3.2.4 化合物4 纯度检测及结构解析
    3.3 抑菌活性结果
        3.3.1 褐多孔菌发酵液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3.3.2 化合物Ⅱ对9 种供试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3.4 化合物Ⅱ的神经营养活性测定
    3.5 化合物Ⅱ的细胞毒活性测定
    3.6 HPLC 法测定发酵原液中化合物Ⅱ的含量分析
    3.7 化合物Ⅱ的 3 种结构类似物对植物病原真菌菌丝体的抑制作用
    3.8 衍生物 PY-1 与 PY-2 的结构分析
第四章 问题与讨论
    4.1 菌种培养与发酵
    4.2 活性的测定
        4.2.1 抑菌活性的测定
        4.2.2 MTT 活性的测定
    4.3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4.4 真菌液体发酵研究的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9)紫芝和松杉灵芝化学成分研究及灵芝三萜酸的含量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前言
第一章 紫芝和松杉灵芝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第一节 灵芝属真菌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概况(文献综述)
        一.灵芝属真菌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二.灵芝属真菌生物活性研究概况
    第二节 化学成分研究结果
        一.紫芝的化学成分研究结果
        二.松杉灵芝的化学成分研究结果
    第三节 紫芝中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第四节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一.紫芝中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二.松杉灵芝中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第五节 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
第二章 灵芝中三萜酸的含量测定
    第一节 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灵芝中总三萜酸的含量
    第二节 HPLC法测定灵芝中三萜酸的含量
第三章 总结与讨论
    第一节 化学成分研究总结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实验部分
    第一节 植物来源及鉴定
    第二节 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
    第三节 灵芝的提取分离流程图
        一.紫芝的提取分离流程图
        二.松杉灵芝的提取分离流程图
    第四节 化合物结构鉴定数据
        一.紫芝中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数据
        二.松杉灵芝中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数据
参考文献
致谢
已发表和待发表的文章
附录-新化合物测试图谱及HPLC图

(10)亚稀褶黑菇等四种高等真菌的化学成分及共生菌根信号分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蘑菇毒素的研究进展和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1 蘑菇毒素的研究进展
    1.2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2 亚稀褶黑菇的化学成分研究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分析
    2.4 讨论
3 光盖伞的化学成分研究
    3.1 材料、试剂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分析
    3.4 讨论
4 大青褶伞的培养条件及其菌丝体的化学成分研究
    4.1 材料、试剂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4 讨论
5 黑柄炭角菌的化学成分及活性的研究
    5.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6 红汁乳菇与马尾松产生共生菌根的信号分子研究
    6.1 材料、试剂与仪器
    6.2 实验方法
    6.3 结果和分析
    6.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化合物波谱数据归属及理化常数
致谢

四、亚稀褶黑菇提取液诱导小白鼠肝肾细胞凋亡(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新记录种鳞柄伞Agaricus flocculosipes急性毒性、营养成分及培养特性研究[D]. 朱翠玲. 山东农业大学, 2014(01)
  • [2]珊瑚菌化学成分的研究[D]. 窦晓兰. 河南工业大学, 2013(04)
  • [3]中国药用菌物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赵友兴,吴兴亮,黄圣卓. 贵州科学, 2013(01)
  • [4]亚稀褶黑菇的化学成分研究[J]. 贺立虎,周博,李黔蜀.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1(06)
  • [5]两种高等真菌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 石新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3)
  • [6]白毒鹅膏菌提取液诱导小鼠肝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J]. 李春丰,江清林,庄树文,薛勇.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0(03)
  • [7]灵芝煎剂对亚稀褶黑菇急性中毒大鼠肝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 杨可达. 中南大学, 2010(02)
  • [8]褐多孔菌发酵代谢物的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研究[D]. 李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9]紫芝和松杉灵芝化学成分研究及灵芝三萜酸的含量测定[D]. 刘超.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9(07)
  • [10]亚稀褶黑菇等四种高等真菌的化学成分及共生菌根信号分子研究[D]. 龚庆芳. 湖南师范大学, 2008(10)

标签:;  ;  ;  ;  ;  

黑蘑菇提取物诱导小鼠肝肾细胞凋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