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滑囊炎免疫失败原因探讨

鸡传染性滑囊炎免疫失败原因探讨

一、鸡传染性法氏囊炎免疫失败原因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范林进[1](2020)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新型变异株的鉴定及疫苗株构建》文中指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雏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传染病,是危害养禽业最重要的免疫抑制病。IBDV超强毒(Very virulent IBDV,vvIBDV)的感染在我国正逐渐被控制。然而,最近IBD出现了新情况:部分免疫鸡群不断被检出IBDV阳性,虽然不致死鸡,却导致鸡群严重免疫抑制和生产性能下降,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现地称其为非典型IBD。非典型IBD已经成为养禽业健康发展的新威胁,然而其病原特征和流行情况尚不明确。针对养禽业面临的这一严峻问题,本研究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率先鉴定了非典型IBD的病原是IBDV新型变异株,其正在我国主要养禽地区不断蔓延。进而以SHG19株为代表毒株,分别在蛋鸡和肉鸡上评估了IBDV新型变异株的致病性。SHG19株能引起感染鸡急性发病,严重损害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SHG19感染后4 d,对试验鸡分别免疫禽流感灭活疫苗和新城疫活疫苗,发现试验鸡的HI抗体产生受到明显抑制。另外,SHG19株感染还导致肉鸡增重明显下降,出栏体重比对照鸡减重16%。IBDV新型变异株正在我国免疫鸡群中流行。为了揭示其原因,本研究评估了针对vvIBDV的疫苗对IBDV新型变异株的免疫保护效果,发现所检测的3种不同类型的vvIBDV疫苗对IBDV新型变异株保护效果均不理想。血清交叉中和试验显示,IBDV新型变异株与vvIBDV存在明显的抗原性差异。进一步研究了IBDV新型变异株和vvIBDV的抗原性差异及其分子基础,结果显示,IBDV新型变异株与vvIBDV存在不同的单抗反应谱,2-5C-6F等7株单抗只识别vvIBDV但不识别IBDV新型变异株。抗原表位鉴定结果显示,中和性单抗2-5C-6F识别的抗原表位为VP2的317SGGQAGDQMSWSASGSLAVT336,IBDV新型变异株和vvIBDV在该表位存在两个氨基酸差异,即G318D和D323E。G318D/D323E双点突变使vvIBDV Gx不再能够被单抗2-5C-6F识别,而D318G和(或)E323D突变能使原本不被识别的IBDV新型变异株SHG19获得被单抗2-5C-6F识别的能力。D318G/E323D双点突变还使原本不能被中和的IBDV新型变异株SHG19被单抗2-5C-6F中和。这证明,VP2的318和323位氨基酸突变是IBDV新型变异株逃匿vvIBDV抗体中和活性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新疫情的防控需求,本研究构建并拯救了1株IBDV新型变异株反向遗传疫苗候选株rGtVarVP2,其以弱毒疫苗株Gt的基因组为骨架,用新型变异株SHG19的主要保护性抗原基因替换其相应区段。初步结果显示,IBDV新型变异株反向遗传疫苗候选株rGtVarVP2能够对野毒攻击提供100%免疫保护。靶向养殖业疫病防控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率先鉴定了非典型IBD的病原是IBDV新型变异株;明确了其组织损伤、免疫抑制、免疫干扰等致病特点;揭示了IBDV新型变异株正在免疫鸡群中蔓延的主要原因;阐明了IBDV新型变异株与vvIBDV的抗原性差异及其分子基础;并初步构建了具有良好免疫效果的候选疫苗株。本研究对于IBD的综合防控和健康养殖具有重要意义。

崔怡[2](2019)在《桑杜口服液对鸡免疫抑制的调节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一种禽类高致病性传染病,目前已知两个血清型I和II。鸡为I型血清型的唯一自然宿主,病毒主要感染3~6周龄的鸡,造成严重的免疫抑制甚至死亡。IBD引起病鸡极度虚弱,食欲废绝,排白色水样稀便等临床症状;剖检可见法氏囊萎缩,肾脏尿酸盐沉积,胸肌、腿肌出血,并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给养鸡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桑杜口服液(Mori Folium and Eucommiae Cortex Oral Solution,MFEC)是由桑叶和杜仲制成,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免疫器官发育。本试验为了研究MFEC对IBD的防治效果,试验制备化学药物和IBDV感染诱导的法氏囊损伤为表现的免疫抑制模型,评价其对免疫抑制的调节作用和法氏囊疫苗(B87)的增效作用,为MFEC的临床应用提供试验依据。首先,试验通过注射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y;40 mg/kg)建立鸡免疫抑制模型,研究MFEC对鸡免疫抑制的防治效果。将120只1日龄雏鸡饲养至13日龄,分为空白对照组(Blank Control,BC)、疫苗对照组(B87 Vaccine Control,B87)、环磷酰胺组(Cy+B87)和桑杜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MFECL(4.8 g/kg)+Cy+B87;MFECM(9.6 g/kg)+Cy+B87;MFECH(19.6 g/kg)+Cy+B87,每组 20 只。MFECL+Cy+B87、MFECM+Cy+B87、MFECH+Cy+B87 组口服不同剂量的 MFEC,其他组灌服生理盐水,连用7 d。16日龄时,除BC组和B87组注射生理盐水外,其他各组予以Cy 40 mg/kg胸肌注射,连用3d建立免疫抑制模型;19日龄时,BC组给予生理盐水作对照,其余各组免疫传染性法氏囊疫苗B87,7 d后进行二次免疫。35日龄扑杀,通过法氏囊组织切片HE染色、血清抗体水平检测等手段来评价不同剂量MFEC对Cy诱导免疫抑制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MFEC可缓解Cy造成的法氏囊指数下降、改善法氏囊滤泡损伤、下调IL-2和IL-6 mRNA在法氏囊组织中的表达,同时还提高了 B87疫苗抗体生成水平。由此可见,MFEC可以抑制或减轻Cy造成的组织损伤及免疫抑制,其中MFECM 9.6 g/kg预防效果最佳。为进一步研究MFEC对IBD的预防作用,将30 只 SPF鸡分为空白对照组(Blank Control,BC)、感染对照组(IBDV Control,IBDV)、桑杜口服液处理组(MFEC+IBDV)。22日龄,MFEC+IBDV组灌服MFEC(9.6 g/kg),其它两组灌服生理盐水,连用7d。25日龄时IBDV组和MFEC+IBDV组通过滴鼻点眼途径感染IBDV,BC组通过滴鼻点眼给予生理盐水。然后观察各组发病率、临床症状和死亡率。结果显示:与IBDV组相比,MFEC+IBDV组感染IBDV后死亡率降低了 20%,腿肌出血、肾脏尿酸盐沉积程度也有所降低,故认为MFEC可减轻IBD造成的损伤,但未达到理想效果。在上述试验基础上,我们将疫苗剂量减半接种SPF鸡以建立不完全免疫的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使用MFEC预防IBDV感染,研究MFEC对B87疫苗的增效作用。试验将80只SPF鸡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BC组)、IBDV感染对照组(IBDV组)、疫苗对照组(B87+IBDV组)和疫苗与桑杜口服液联用组(MFEC+B87+IBDV组)。饲养至19日龄,B87+IBDV组和MFEC+B87+IBDV组免疫正常剂量1/2的B87疫苗;饲养至22日龄,MFEC+B87+IBDV组服用MFEC(9.6 g/kg),连用7 d;25日龄时除BC组外,其它各组均感染IBDV建立免疫抑制模型,并于32日龄扑杀,期间观察临床症状,检测血清抗体生成水平、生化指标、组织切片HE染色、法氏囊组织内细胞凋亡以及IBDV-VP2、IL-6、IFN-γ mRNA 表达变化。结果表明:与 B87+IBDV 组相比,MFEC+B87+IBDV组可有效减少发病率,提高抗体生成水平;HE染色可见组织损伤明显减轻,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凋亡蛋白Bax的表达量下降、Bcl-2的表达量上升,同时显着降低IBDV-VP2、IL-6、IFN-y mRNA在法氏囊组织中的表达(P<0.05)。这说明MFEC可有效提高B87疫苗免疫效果,并能减少IBDV的入侵和复制,改善IBDV感染引起的组织损伤和细胞凋亡并抑制炎症的产生。以上研究表明,MFEC可有效提高Cy或IBDV感染等情况造成的机体免疫力下降,促进免疫器官发育,调节免疫抑制,增强B87疫苗的抗体水平,故有望作为免疫增强剂来开发。

黄亚东,黄妍,王康莉,薄洪峰[3](2018)在《中草药颗粒剂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的防治效果》文中研究指明为探明中草药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的防治效果,利用鱼腥草18.75%、蒲公英15%、甘草12.5%、当归10%、金银花18.75%、黄芪12.5%、生地黄12.5%,分别粉碎过80目筛,与玉米淀粉充分混匀,干燥制成颗粒剂,选取1日龄健康肉鸡160只(公母各半),按常规饲养至18日龄进行攻毒防治试验,研究中草药颗粒剂对法氏囊炎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中草药颗粒剂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炎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攻毒后不喂服中草药颗粒剂的发病率达100%;在攻毒前3天开始喂服中草药颗粒剂的发病率仅为15%,保护率高达95%;自攻毒第2天开始喂服中草药颗粒剂的保护率达88%。

高亮,赵德升[4](2017)在《雏鸡法氏囊病防治措施》文中研究表明2016年2月16日,微山县欢城镇李集村丁某引进蛋鸡苗6000只,采取地面平养方式饲养,2月24日,育雏鸡群2倍量中等毒力法氏囊疫苗饮水,3月3日注射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5N1亚型,Re-5株,3月7日早雏鸡开始发病,约20%雏鸡出现腹泻症状,继而排白色或黄绿色稀粪,部分粪便有泡沫,病鸡羽毛蓬乱,精神萎靡,不愿走动,采食饮水急骤减少,偶尔有雏鸡啄咬自己的泄殖腔,手指触及

蒋大伟[5](2016)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基因的可溶性表达及其免疫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雏鸡免疫器官,致使雏鸡免疫失败,造成B淋巴细胞严重受损的高发性、高接触性的病毒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是IBDV侵袭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并在法氏囊B淋巴细胞中大量增殖,对该细胞造成严重杀伤,从而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使机体免疫力下降,使疫苗免疫失效,给养禽业的疫病防控带来很大的困难。该病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我国广泛流行,给我国的养禽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该病的防治防控对养殖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VP2位于IBDV基因组中的A节段,是主要免疫保护性抗原,在其高变区含有主要的中和性抗原表位,因此被作为研发预防IBD亚单位疫苗的主要蛋白。目前,科研人员通过不同的表达系统表达VP2蛋白,其中以真核表达系统为主,该系统有很多优势,如表达水平较高,表达产物有翻译后加工修饰,表达产物纯度高利于后期纯化等,但由于真核表达成本高,操作也更繁琐,因此该系统并不利于大量表达VP2蛋白。尽管原核表达系统大肠杆菌表达IBDV VP2蛋白可溶性表达量较低,其主要表达产物是无活性的包涵体,且背景蛋白较多限制了其后期的纯化。但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的最大优势在于成本低,操作简单,为亚单位疫苗产业化提供了可能。因此,本研究主要利用大肠杆菌表达VP2蛋白,分别构建9种含有不同可溶性标签的表达载体,探讨不同可溶性标签对VP2蛋白的可溶性表达及纯化的影响。此外,本研究从技术方法上优化VP2的可溶性表达条件,明显提高了VP2蛋白的可溶性表达,利用亲和层析、分子筛和蔗糖梯度离心纯化VP2蛋白,并用电镜观察VP2蛋白形成的病毒样颗粒(VLPs)。最后,将表达的VP2蛋白及纯化形成的VLPs制备成亚单位疫苗进行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制备的亚单位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其免疫保护作用明显高于目前的IBDV商业化疫苗。本研究为研发新型IBDV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高效的亚单位候选疫苗。1、为了解决VP2在原核大肠杆菌中可溶性表达量较低且难以纯化的技术问题,本试验将9种不同可溶性标签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 ET21b,构建9种可溶性表达载体,并与VP2连接后转化至大肠杆菌进行融合表达,其中Grifin,MBP,SUMO,Thioredoxin,γ-crystallin,Ars C和Ppi B这7种标签可有效改善与VP2的可溶性表达。将这7种融合蛋白进一步通过亲和层析的方法纯化,结果显示,融合蛋白γ-crystallin-VP2的回收率最高,融合蛋白MBP-VP2的纯度最高,可达到90%以上的纯度。为了验证融合VP2蛋白和切除标签后的VP2蛋白是否存在活性,利用琼扩试验(AGP)检测这7种纯化后的融合蛋白。融合VP2蛋白和被切除标签的VP2蛋白都均能与IBDV的阳性血清抗体结合发生沉淀反应,表明含有标签的融合蛋白及被切除标签的VP2蛋白均具有活性。此外,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融合蛋白MBP-VP2切除MBP标签后的VP2蛋白可观察到大小为25~50nm的颗粒,暗示切除标签后的VP2蛋白仍具有形成病毒样颗粒(VLPs)的能力。2、为了研究相关方法对VP2蛋白表达的影响,构建了重组表达菌株大肠杆菌BL21(DE3)p Lys S(p ET28a-VP2),通过优化表达条件,使VP2的可溶性表达有了明显提高,经琼脂扩散试验检测表达VP2含量,琼扩效价可达到1:64。利用亲和层析方法、亲和层析结合分子筛纯化及亲和层析结合蔗糖梯度离心纯化,三种方法均能对VP2起到较好的纯化作用,其中镍柱纯化产物的纯度可达90%。经电镜观察,大肠杆菌表达的VP2蛋白经纯化后可组装成与天然IBDV构象类似的VLPs。亲和层析纯化后形成的VLPs含量高于亲和层析方法结合蔗糖梯度离心纯化后形成的VLPs含量。动态光散射分析,自组装成的VLPs均一度很高,直径为25nm的颗粒。本试验明显改善了VP2可溶性表达量,初步摸索了VP2形成VLPs的条件,为进一步制备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奠定了基础。3、为了对上述VP2蛋白及其形成的VLPs进行免疫原性研究,用中等毒力B87株和超强毒力0504株分别制备纯化和未纯化免疫原各6种,按一定比例加油佐剂,共制备了12种不同抗原含量的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按生物制品标准进行理化检验和无菌检验,结果均符合要求。安全试验表明所制疫苗安全性好、无不良反应。用检验合格的疫苗分别免疫SPF鸡群,并设立对照,定期采血测定各组的免疫抗体滴度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各组呈现不同的免疫抗体水平,自制的亚单位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有效提高鸡群的体液免疫水平。免疫攻毒保护试验结果显示,各组均呈现了不同程度的免疫保护作用,自制疫苗可产生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尤其是B87株和0504株纯化组高含量VLPs和B87株未纯化组的中琼扩效价VP2亚单位疫苗其免疫保护率均可达90%,0504株未纯化组的低琼扩效价VP2亚单位疫苗其免疫保护率高达100%,因此,确定这4种IBDV亚单位油乳剂为候选疫苗。总之,筛选的4种候选疫苗其抗体水平和免疫保护率均显着高于目前商业化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和中等毒力活疫苗,且抗体水平略高于商业化的全病毒灭活苗。本研究确定的候选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安全可靠,能有效地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对养禽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为制备最佳性价比的亚单位疫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关于候选疫苗的免疫期、保存期及其相关免疫程序的制定等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乔瑾,赵保生,汪红琴,王建强,任章章,高建霞,何文江,马进文,杨应祥,杨录有,温国华,雷建平,李给平[6](2016)在《鸡免疫抑制性疫病的危害和感染风险因子分析》文中指出为解决鸡免疫抑制性疫病所带来的养鸡业风险,提升禽类产品质量,以此推动养鸡业健康发展,天水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开展了全市鸡病流行病学调查和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贫血、马立克氏、鸡病毒性关节炎、禽白血病等5种免疫抑制性疫病实验室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工作,并结合生产实践中常发生的二类、三类疫病展开专项调研和分析归纳,以此提升鸡免疫抑制性疾病防控质量。

官丁明[7](2014)在《一例土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的诊治》文中提出针对临床上一例土鸡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炎的病例,通过临床症状、剖检病变情况、实验室诊断等对该病进行确诊,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陈世震,薛邦玉,卢基忠[8](2009)在《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的流行特点及防制措施》文中认为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仔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拉石灰乳状稀便、颤抖、精神萎靡,及胸肌、腿肌点状或条纹状出血、花斑肾为主要特征。鸡群感染后,可导致免疫抑制,继发多种疫病并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目前已知IBDV有两个血清型:即血清Ⅰ型(鸡源性毒株)和血清Ⅱ型(火鸡源性毒株)。其中血清Ⅰ型可产生变异.又分为6个亚型,而这6个亚型中的1个亚型包括所有的变异株。这些亚型毒株之间存在明显的抗原性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免疫失败的原因之一。

宇文延青[9](2008)在《我国部分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针对近年来我国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制过程中出现的免疫失败现象,对该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进行了研究。从我国11个省(市、自治区)采集法氏囊病料68份,分离鉴定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21株。运用RT-PCR方法对VP2基因进行了扩增、测序、序列分析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除SH-h株外,其余20株均具有IBDV超强毒株的分子特征,即222A、256I、294I和299S。核苷酸同源性比较表明:分离毒株与欧洲超强毒株UK661和我国超强毒株Gx株核苷酸同源率均在97.5%~99.4%;推导氨基酸同源在98.9%~100%。分离毒株间核苷酸同源率在96.7%~99.9%;推导氨基酸的同源率在98.2%~100%。以UK661为参考毒株,对分离毒株第一亲水区和第二亲水区推导氨基酸比较发现:SH-h株在222位发生A→P替换;HLJ-1、HLJ-2、HLJ-3和HLJ-4在第一亲水区的212位发生D→N替换,HLJ-3和HLJ-4株在第二亲水区321位氨基酸发生A→V替换,且血清I型IBDV均起源于同一祖先序列,所有分离毒株均位于vvIBDV进化群内。遗传距离表明:进化顺序为经典毒株、变异株,最后出现的是vvIBDV。以7株抗IBDV VP2单克隆抗体介导的间接ELISA方法对Gx、HLJ-2株和HLJ-4株3株病毒的抗原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LJ-2、HLJ-4和Gx在抗原上存在着一定差异。在此基础上,用HLJ-4株和Gx株对传染性法氏囊活疫苗(Gt株)的免疫保护力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传染性法氏囊活疫苗(Gt株)免疫SPF鸡群能抵抗超强毒株Gx和HLJ-4的攻击,SPF鸡保护率达100%。从山东、甘肃、江苏和辽宁等地的7个鸡场采集349份血清,对禽类三种重要的能引起免疫抑制的病毒(CAV、ALV-J和REV)进行了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CAV的血清阳性率高达81.4%,表明CAV在我国的一些鸡场普遍存在。为进一步研究CAV感染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的影响,将80羽1日龄SPF雏鸡随机分为5组,即Gx攻毒对照组(A组)、感染组(B组)、Gt株免疫组(C)、感染-法氏囊活株疫苗(Gt株)免疫组(D组)和空白对照组(E组),每组16羽,B组和D组在1日龄人工肌注感染病毒CAV-M9905株;7日龄,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Gt株)口服免疫C组和D组雏鸡;14日龄、20日龄和28日龄翅静脉采集分离血清,用ELISA试剂盒检测IBDV抗体水平,在28日龄对A、B、C和D组通过滴鼻点、点眼途径攻IBDV超强毒株Gx(ELD50=102.72/0.1ml),0.1ml/羽,攻毒后连续观察2周。结果表明:CAV感染使IBDV活疫苗(Gt株)的免疫保护率降低,抗体滴度上升缓慢。

杨蒙[10](2007)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强弱毒株的鉴别及VP2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文中提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DV主要侵害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不但会使感染鸡致病死亡,生产性能下降,而且还可致雏鸡免疫抑制,导致鸡群对新城疫、马立克病及传染性支气管炎等多种重要疫病的免疫失败,引起了世界禽病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是目前危害世界养禽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超强毒株(vvIBDV),能使感染鸡的死亡率达到60%以上,给世界养禽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1957年该病首次在美国特拉华州的甘布罗镇(Gumboro)的肉鸡群中发生。最初分离到的病毒发病率高,但致死率通常在2%~5%,偶尔达20%~30%,这种病毒株称之为标准毒IBDV(vIBDV)。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出现了与标准毒在抗原性上有明显差异的变异株。欧洲国家首先报道了致死率高达90~100%的超强毒(vvIBDV),90年代初传至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vvIBDV感染现己遍布于全球主要养禽地区,在工业化养鸡业发达的国家尤为严重。IBDV是双链RNA病毒,属于双RNA病毒科(Biranviridae)禽双RNA病毒属(Avibirnavirus),无囊膜,呈二十面体对称,病毒粒子直径60nm。其基因组由A、B两个节段组成。B节段(约218kb)编码VP1蛋白,为RNA依赖的RNA聚合酶。A节段(约313kb)具有两个相互重叠的开放阅读框(ORF),下游的ORF1编码的前体蛋白VP2/VP4/VP3可进一步剪切加工为VP2、VP4及VP3。其中VP2是病毒的主要宿主保护性抗原,与病毒的抗原变异和毒力相关;VP4为一种丝氨酸蛋白酶,负责前体蛋白VP2/VP4/VP3的自我剪切;VP3是病毒的结构蛋白之一,具有群特异性抗原。上游的ORF2(438bp)编码非结构蛋白VP5(约15ku),该蛋白非病毒复制所必需,与病毒致病性有关。IBDV不同毒株氨基酸的差异主要发生于VP2区特别是206至305个氨基酸,称之为VP2高变区,是抗原性的主要部位。这段区域内不同毒株间的变异很大,其分子结构的改变常导致病毒致病力的改变及宿主对疫苗应答的改变,使得传统的疫苗不能控制其流行。在VP2基因高变区内包括2个亲水区和1个七肽区。亲水区是变异发生的热点部位,对于超强毒株抗原性极为重要。本研究区分了IBDV超强毒株和强毒、疫苗株,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IBDV的VP2基因,获得了以下结果:1. RT-PCR辅助限制性内切酶方法鉴别IBDV超强毒株、强毒株及疫苗株首先根据GenBank上IBDV VP2基因组的保守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利用RT-PCR扩增出大小为802bp的PCR产物。对比分析了IBDV超强毒株、强毒株及疫苗株基因组PCR产物的酶切位点,选出Aha I、Stu I和BamH I、Nsp I两组限制性内切酶。分别对超强毒株、强毒株及疫苗株进行酶切,以区分超强毒株、强毒株及疫苗株。结果表明,超强毒株能被Aha I、Stu I切出327bp的片段,而强毒株及疫苗株则只能被BamH I、Nsp I切出270bp的片段。这种方法能够准确、快速地检测出发病是否由IBDV超强毒株引起,为IBD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2. IBDV VP2基因的原核表达根据IBDV陕西地区分离株的VP2基因的cDNA为模板,设计相应引物进行扩增。得到的目的基因连接到pET-32α原核表达载体中,得到重组质粒pET-VP2。经过PCR、酶切及测序分析,确定目的基因插入位置、方向和读码框完全正确,与预期序列相符。再将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JM109中,IPTG诱导表达得到分子质量约为60ku的目的蛋白,为制备抗VP2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提供了基础材料。

二、鸡传染性法氏囊炎免疫失败原因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鸡传染性法氏囊炎免疫失败原因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新型变异株的鉴定及疫苗株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1.1.1 IBDV病原学
        1.1.2 IBDV基因组结构
        1.1.3 IBDV基因组编码的蛋白
        1.1.3.1 VP1蛋白
        1.1.3.2 VP2蛋白
        1.1.3.3 VP3蛋白
        1.1.3.4 VP4蛋白
        1.1.3.5 VP5蛋白
    1.2 IBDV的遗传变异
        1.2.1 IBDV经典株
        1.2.2 IBDV变异株
        1.2.3 IBDV超强毒
    1.3 IBD疫苗和防控
        1.3.1 IBD疫苗
        1.3.1.1 传统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1.3.1.2 亚单位疫苗
        1.3.1.3 活载体疫苗
        1.3.1.4 免疫复合物疫苗
        1.3.1.5 DNA疫苗
        1.3.2 IBD防控
    1.4 非典型IBD新疫情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非典型IBD病原的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临床病料及处理
        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3 SPF鸡胚及试验动物
        2.1.4 引物设计与合成
        2.1.5 样品检测及IBDV VP2 基因代表区段的扩增
        2.1.5.1 样品RNA的提取
        2.1.5.2 样品cDNA的合成
        2.1.5.3 PCR
        2.1.6 IBDV VP1 代表区段的扩增
        2.1.7 IBDV遗传演化分析
        2.1.8 IBDV新型变异株代表毒株(SHG19)的分离鉴定
        2.1.8.1 IBDV VP2 基因检测
        2.1.8.2 外源病毒检测
        2.1.8.3 病毒效价检测
        2.1.9 IBDV新型变异株的致病性研究
        2.1.10 IBDV新型变异株的免疫抑制研究
        2.1.10.1 对蛋鸡的免疫抑制研究
        2.1.10.2 对商品肉鸡的免疫抑制研究
        2.1.11 数据统计分析
    2.2 实验结果
        2.2.1 IBDV的检测及基因扩增结果
        2.2.2 IBDV的遗传演化分析结果
        2.2.3 IBDV新型变异株代表毒株SHG19 的分离鉴定结果
        2.2.4 IBDV新型变异株的致病性研究结果
        2.2.5 IBDV新型变异株对蛋鸡的免疫抑制研究结果
        2.2.6 IBDV新型变异株对商品肉鸡的免疫抑制研究结果
    2.3 讨论
        2.3.1 非典型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是IBDV新型变异株
        2.3.2 IBDV新型变异株严重损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
        2.3.3 IBDV新型变异株导致严重免疫抑制
第三章 IBDV新型变异株的抗原变异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质粒、毒株、细胞、单抗和疫苗
        3.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3.1.3 试验动物
        3.1.4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3.1.5 IBDV超强毒疫苗对IBDV新型变异株的免疫保护试验
        3.1.6 IBDV新型变异株与超强毒的血清交叉中和试验
        3.1.6.1 IBDV的 TCID50测定
        3.1.6.2 血清交叉中和试验
        3.1.7 IBDV新型变异株与超强毒的单抗反应谱检测
        3.1.8 SHG19株的全基因组克隆及分析
        3.1.8.1 SHG19株的全基因组克隆
        3.1.8.2 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3.1.9 VP2抗原表位鉴定
        3.1.10 SHG19抗原变异相关位点的鉴定
        3.1.10.1 VP2及其突变体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3.1.10.2 VP2及其突变体的真核表达
        3.1.10.3 单抗识别VP2及其突变体的检测
        3.1.11 SHG19突变体病毒的拯救及鉴定
        3.1.11.1 SHG19及其突变体感染性克隆的构建
        3.1.11.2 SHG19及其突变体病毒的拯救
        3.1.12 SHG19突变体病毒的单抗反应谱检测
        3.1.13 单抗2-5C-6F对SHG19突变体病毒的中和活性检测
        3.1.14 数据统计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IBDV超强毒疫苗对IBDV新型变异株的免疫保护评价结果
        3.2.2 IBDV新型变异株与超强毒的血清交叉中和试验结果
        3.2.3 IBDV新型变异株与超强毒的单抗反应谱检测结果
        3.2.4 SHG19的全基因组克隆及分析结果
        3.2.5 VP2单抗的抗原表位鉴定结果
        3.2.5.1 单抗7D4识别的抗原表位
        3.2.5.2 单抗2-5C-6F识别的抗原表位
        3.2.6 SHG19抗原变异相关位点的鉴定结果
        3.2.7 SHG19突变体病毒的拯救及鉴定结果
        3.2.8 SHG19突变体病毒的单抗反应谱检测结果
        3.2.9 单抗2-5C-6F对SHG19突变体病毒的中和活性检测结果
    3.3 讨论
        3.3.1 IBDV超强毒疫苗对IBDV新型变异株保护效果不理想
        3.3.2 IBDV新型变异株与超强毒株抗原性差异明显
        3.3.3 IBDV新型变异株抗原变异关键氨基酸的鉴定
第四章 IBDV新型变异株的反向遗传疫苗候选株的构建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质粒、病毒和细胞
        4.1.2 主要试剂
        4.1.3 试验动物
        4.1.4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4.1.5 IBDV新型变异株反向遗传疫苗侯选株感染性克隆的构建
        4.1.6 IBDV新型变异株反向遗传疫苗侯选株的拯救与鉴定
        4.1.7 IBDV新型变异株攻毒模型的建立
        4.1.7.1 半数感染量(BID50)的测定
        4.1.7.2 SHG19株IBDV的最小攻毒剂量的确定
        4.1.8 IBDV新型变异株反向遗传疫苗侯选株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4.2 实验结果
        4.2.1 IBDV新型变异株反向遗传疫苗侯选株的拯救与鉴定
        4.2.2 IBDV新型变异株的攻毒模型
        4.2.3 IBDV新型变异株反向遗传疫苗侯选株的安全性评价结果
        4.2.4 IBDV新型变异株反向遗传疫苗侯选株的有效性评价结果
    4.3 讨论
        4.3.1 IBDV新型变异株的攻毒模型
        4.3.2 IBDV新型变异株反向遗传疫苗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桑杜口服液对鸡免疫抑制的调节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篇 文献综述: 鸡免疫抑制研究进展
    1 鸡免疫抑制概况
        1.1 免疫抑制动物模型
        1.2 传染性法氏囊病
    2 中药防治IBD
        2.1 中草药防治IBD现状
        2.2 中草药IBD的作用机理
        2.3 桑杜口服液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2.4 中草药的优点和不足
    3 研究意义及目的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一章 桑杜口服液对环磷酰胺所致鸡免疫抑制的防治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动物分组及处理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
        2.1 血清IBDV抗体水平
        2.2 法氏囊、脾脏指数
        2.3 法氏囊中IL-2、IL-6mRNA表达量
        2.4 法氏囊组织病变情况
        3 讨论
    第二章 桑杜口服液预防IBD的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
        2.1 IBDV感染鸡胚病变情况和病毒阳性结果判定
        2.2 病毒EID_(50)结果
        2.3 试验鸡发病率和死亡率
        2.4 体重相对增重和脏器指数
        2.5 组织器官病变情况
        2.6 法氏囊组织中IBDV-VP2mRNA表达量
        3 讨论
    第三章 桑杜口服液增强B87疫苗免疫效果的研究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观察
        2.2 组织病理学检查
        2.3 法氏囊组织内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2.4 法氏囊组织内IBDV-VP2、IFN-γ、IL-6mRNA表达量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中草药颗粒剂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的防治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肉鸡
        1.1.2 中草药及其颗粒剂制备
        1.1.3 主要器材
    1.2 试验方法
        1.2.1 肉鸡分组
        1.2.2 病毒制备
        1.2.3 攻毒
        1.2.4 给药
        1.2.5 效果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攻毒后肉鸡发病症状和死亡情况
    2.2 中草药颗粒剂的防治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4)雏鸡法氏囊病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及诊断
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预防
    2.1 了解疫苗
    2.2 选择疫苗
    2.3 免疫程序
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治疗
4 小结

(5)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基因的可溶性表达及其免疫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概述
    1.2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1.3 IBDV的基因组
    1.4 IBDV的编码蛋白
    1.5 IBDV的毒力及致病性研究
    1.6 IBDV VP2蛋白的B细胞表位研究进展
    1.7 IBD的诊断
    1.8 IBD疫苗的研究进展
    1.9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9种标签对IBDV VP2蛋白可溶性表达及纯化的影响
    引言
    2.1 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蛋白的原核表达与纯化
    引言
    3.1 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IBDV VP2 蛋白免疫原性的研究
    引言
    4.1 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ABSTRACT

(6)鸡免疫抑制性疫病的危害和感染风险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时间
    2.2 区域
    2.3 材料
    2.4 样本
3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3.1 近十年全市鸡发病情况调查
    3.2 自2012年至2014年底鸡死亡分类调查
    3.3 自2012年至2014年疫情测报调查
    3.4 兽医门诊接诊鸡病调查
    3.5 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
    3.6 天水市养鸡业疫情隐患调查
4天水市主要鸡病发病特点调查分析
5鸡免疫抑制性疫病原因与感染因子分析
    5.1 鸡免疫抑制性疫病发生原因
        5.1.1 鸡群发生能够引起免疫抑制的病毒性疫病
        5.1.7 饲料的微量元素缺乏造成免疫抑制日粮中各种营养是机体正常发育的基础。饲料中蛋白质等的供给及机体内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的正常代谢对抗体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大多数营养物质的缺乏都能影响免疫应答, 增加对传染病的敏感性。实践表明, 雏鸡断水断食48h, 法氏囊、胸腺和脾脏的重量明显下降, 脾脏内的淋巴细胞数减少, 网状内皮系统的细菌清除率降低。这就是说, 在营养缺乏的情况下, 对机体免疫系统尤其有害。维生素A缺乏可减弱抗体反应, 引起淋巴器官和组织中淋巴细胞耗竭, 导致胸腺和法氏囊发育受阻。特别是维生素E缺乏能引起免疫抑制, 维生素E和硒的缺乏使雏鸡法氏囊、胸腺和脾脏发育受阻。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如铁、锌、锰、铜、硒等缺乏, 可导致免疫器官萎缩,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降低。硒元素是机体白肌病的重要预防元素, 同时也是骨髓造血和合成抗体的重要元素之一。目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已经将硒作为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之一添加到食盐或食品中, 以满足机体的正常需要。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对禽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有抑制作用, 同时极易损害肝脏和肾脏, 造成免疫失败。因此, 在家禽饲养中, 饲料配方设计时, 一定要考虑对免疫有影响的微量元素的合理添加, 并且根据禽的生产状况作适当调整, 减少免疫抑制的发生。
    5.2 鸡免疫抑制性疫病分险因子分析
        5.2.2 选址不合理及净道、污道交叉混用近疫区、屠宰场、交通主干道、畜产品加工场等。净道、污道不分, 粪污污染饲料等, 易造成交叉感染。
        5.2.3 消毒不到位且频次达不到消毒制度不严格, 大门口、圈舍入口消毒池没有消毒液。
        5.2.9 混养其他动物自由活动和随处迁徙的鸟类可在鸡场逗留期间顺便散毒, 潜在具有传播疫病的风险。
6 鸡免疫抑制性疫病危害性评估
    6.4 风险评估。2015年天水市有可能发生蛋鸡传染性法氏囊炎、肉鸡病毒性关节炎场群, 存在局部场 (户) 暴发风险。鸡马立克病有散发疫情风险;鸡传染性贫血、禽白血病、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 (REV) 有传入风险 (详见附表2:天水市鸡免疫抑制性疾病风险评估表) 。
7 小结与建议
    7.1 加强宣传
    7.2 慎重引种
    7.3 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
    7.4 加强饲养管理
    7.5 加大监测经费的投入

(7)一例土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鸡场发病基本情况
2 临床症状
3 剖检病变情况
4 实验室诊断
    4.1 细菌分离
    4.2 琼脂扩散试验
5 诊断
6 综合防治措施
    6.1 药物治疗
    6.2 加强消毒
    6.3 加强饲养管理
7 讨论

(9)我国部分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传染性法氏囊病简介
1.2 病原学
    1.2.1 IBDV 的形态结构
    1.2.2 IBDV 的分型
    1.2.3 IBDV 的基因组结构
    1.2.4 IBDV 基因组编码蛋白
1.3 传染性法氏囊病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1.3.1 流行病学与分子流行病学
    1.3.2 IBD 的流行病学
    1.3.3 IBD 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现状
    1.3.4 分子进化树构建常用方法
1.4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及防制
    1.4.1 诊断方法
    1.4.2 IBD 的防制
1.5 本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1.3 SPF 鸡胚及试验动物
    2.1.4 病料采集
    2.1.5 病料处理
    2.1.6 病毒分离
    2.1.7 病毒免疫荧光检测
    2.1.8 IBDV 基因组RNA 的提取
    2.1.9 引物设计与合成
    2.1.10 病毒RT-PCR 鉴定
    2.1.11 病毒ELD50测定
    2.1.12 SPF 鸡致死率测定
2.2 结果
    2.2.1 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2.2.2 分离毒株的地理分布
    2.2.3 病毒的RT-PCR 鉴定结果
    2.2.4 ELD50测定结果
    2.2.5 SPF 鸡致死率测定结果
    2.2.6 发病鸡法氏囊、肝脏、盲肠扁桃体和胸腺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2.3 讨论 第三章 传染性法氏囊病分离毒株的遗传演化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仪器
    3.1.2 载体、菌种、工具酶与主要试剂
    3.1.3 IBDV 基因组RNA 的提取
    3.1.4 IBDV 基因组的反转录
    3.1.5 IBDV VP2 基因cDNA 的扩增与克隆
    3.1.6 IBDV VP2 基因cDNA 序列分析
    3.1.7 IBDV 遗传进化分析
3.2 结果
    3.2.1 IBDV 分离株VP2 基因cDNA 的克隆
    3.2.2 VP2 基因序列分析
    3.2.3 IBDV 遗传演化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分离毒株 VP2 蛋白抗原性差异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4.1.2 分离毒株VP2 蛋白抗原性差异分析
    4.1.3 HLJ-2、HLJ-4 和Gx 株同源建模
    4.1.4 HLJ-2、HLJ-4 和 Gx 抗原性差异检测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分离毒株的抗原差异分析
    4.2.2 HLJ-2、HLJ-4 和Gx 同源建模结果
    4.2.3 7 株单克隆抗体介导的 HLJ-2、HLJ-4 株和 Gx 株间接 ELISA 结果
    4.2.4 数据统计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传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Gt 株)对 HLJ-4、Gx 株免疫保护试验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动物、鸡胚、主要试剂及仪器
    5.1.2 Gx 株ELD50测定
    5.1.3 动物试验设计
5.2 结果
    5.2.1 Gx 株ELD50
    5.2.2 死亡鸡胚 IBDV 琼脂扩散检测结果
    5.2.3 疫苗免疫保护试验结果
    5.2.4 攻毒死亡鸡IBDV 琼脂扩散检测结果
5.3 讨论 第六章 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感染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 (Gt 株)免疫效果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血清采集与抗体检测
    6.1.2 动物试验设计
    6.1.3 传染性贫血病病毒PCR 检测
6.2 结果
    6.2.1 CAV、ALV-J 和REV 血清学检测结果
    6.2.2 CAV 感染后PCR 检测结果
    6.2.3 IBDV 抗体检测结果
    6.2.4 Gx 株攻毒结果
6.3 讨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10)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强弱毒株的鉴别及VP2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研究进展
1.1 概述
1.2 IBDV 的基因组结构及病毒蛋白
    1.2.1 VP1 蛋白
    1.2.2 VP2 蛋白
    1.2.3 VP3 蛋白
    1.2.4 VP4 蛋白
    1.2.5 VP5 蛋白
1.3 病毒抗原变异和毒力差异的分子基础
    1.3.1 IBDV 抗原性变异的分子基础
    1.3.2 IBDV 毒力变异的分子基础
1.4 IBDV 疫苗研制、免疫途径及免疫失败的原因
    1.4.1 IBD 疫苗种类
    1.4.2 免疫程序
    1.4.3 免疫途径
    1.4.4 免疫失败的原因
1.5 国内研究进展 第二章 RT-PCR 快速鉴别IBDV 超强毒株、强毒株及疫苗株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VP2 基因的RT-PCR 扩增
    2.2.2 酶切鉴定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 基因的原核表达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PCR 扩增结果
    3.2.2 克隆载体pMD-18T-VP2 的鉴定
    3.2.3 原核表达载体pET-VP2 的鉴定
    3.2.4 VP2 蛋白的诱导表达和SDS-PAGE 分析
3.3 讨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鸡传染性法氏囊炎免疫失败原因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新型变异株的鉴定及疫苗株构建[D]. 范林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2]桑杜口服液对鸡免疫抑制的调节作用研究[D]. 崔怡. 扬州大学, 2019(02)
  • [3]中草药颗粒剂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的防治效果[J]. 黄亚东,黄妍,王康莉,薄洪峰. 农技服务, 2018(02)
  • [4]雏鸡法氏囊病防治措施[J]. 高亮,赵德升. 中国畜禽种业, 2017(06)
  • [5]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基因的可溶性表达及其免疫特性的研究[D]. 蒋大伟.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6)
  • [6]鸡免疫抑制性疫病的危害和感染风险因子分析[J]. 乔瑾,赵保生,汪红琴,王建强,任章章,高建霞,何文江,马进文,杨应祥,杨录有,温国华,雷建平,李给平. 畜牧兽医杂志, 2016(01)
  • [7]一例土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的诊治[J]. 官丁明. 福建畜牧兽医, 2014(06)
  • [8]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的流行特点及防制措施[J]. 陈世震,薛邦玉,卢基忠. 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 2009(11)
  • [9]我国部分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宇文延青.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10]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强弱毒株的鉴别及VP2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D]. 杨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鸡传染性滑囊炎免疫失败原因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