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的免疫调节与冬季护理

肿瘤患者的免疫调节与冬季护理

一、免疫调节与肿瘤患者的冬季保健(论文文献综述)

邱晓伟,徐竞男,姜欣,齐雪维,常馨,黄金昶[1](2021)在《艾灸对肿瘤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发展,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升高,因肿瘤患者免疫功能降低,死亡人数亦随之逐年增加。艾灸是传统中医药重要疗法之一,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本文探讨了中医学中卫气与肿瘤、卫气与淋巴细胞之间的内在联系,阐明了中医学卫气与现代医学中淋巴细胞之间的相关性,从而阐述了艾灸通过调节卫气功能以改善机体免疫。进一步通过梳理临床与实验研究,明确了艾灸能够调节淋巴细胞、NK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通过参与固有免疫、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等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

康宇辰[2](2021)在《长春市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调查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长春市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并分析其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补充维生素D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儿科门诊健康体检的017岁儿童,依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1204例儿童,根据年龄分为婴儿期组(>28天,<1岁)、幼儿期组(13岁)、学龄前期组(46岁)、学龄期组(711岁)及青春期组(1217岁)5组,使用荧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同时根据检测时间分为春/夏季和秋/冬季组。使用SPSS26.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段、不同季节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的平均水平。于长春市各社会阶层随机抽取2011位017岁儿童家长填写调查问卷,获取其子女的年龄、维生素D补充情况、平均户外运动时间等信息。结果:1.长春市1204例受检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平均水平为27.00±10.92ng/m L,其中维生素D充足率、不足率、缺乏率和严重缺乏率分别为31.06%、38.04%、30.56%、0.33%,未见维生素D过量及维生素D中毒者。2.不同年龄组之间比较,幼儿期组血清25-(OH)D平均水平最高,为32.30±11.69 ng/m L;婴儿期组次之,为29.69±11.76ng/m L;再其次为学龄前期组(23.81±7.52 ng/m L)和学龄期组(23.43±8.26ng/m L);青春期组血清25-(OH)D平均水平最低,为20.45±7.10ng/m L。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学龄前期组及学龄期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期组、幼儿期组、学龄前期组、学龄期组、青春期组的维生素D充足率分别为41.6%、49.6%、18.8%、14.9%、12.0%。不同年龄组之间维生素D充足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季节之间比较,春/夏季节儿童25-(OH)D平均水平为28.68±12.62ng/m L,秋/冬季节儿童25-(OH)D平均水平为26.09±9.75ng/m 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春/夏季节维生素D充足率为38.2%,秋/冬季节维生素D充足率为27.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011名长春市017岁儿童中,随年龄增长,规律、适量补充维生素D的比例、不规律/不足量补充维生素D的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未补充维生素D的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儿童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1小时的比例分别为33.79%、57.04%、39.67%、32.90%、17.47%。结论:1.长春市儿童维生素D营养水平整体较低,尤其以青春期儿童为着。2.长春市全年龄段儿童需要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合理补充维生素D,尤其是青春期、学龄期和学龄前期儿童,在秋、冬季节补充维生素D要适当增加剂量。3.需进一步普及维生素D相关健康宣传教育。

肖瑞祺[3](2021)在《不同物种皮肤来源的胶原蛋白和糖胺聚糖的结构与免疫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动物皮是指动物表面的皮肤或软质表层,一些动物皮肤表面还有裘毛。因为其保暖、坚韧、柔软、富含胶原蛋白等特性,动物皮从古至今都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资源。早在夏商朝代,在棉花还没有被用来做棉被和棉衣时,古人就开始用兽皮来保暖。不仅是在服饰业,动物皮在饮食和保健方面也有早应用。先秦时期便有记载:“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发展至今,市面上已经商品化并且被大众食用比较多的是,以驴皮为原料的阿胶和以黄牛皮为原料的黄明胶。它们因其补血益气和增强免疫力等功效被人喜爱。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商开始运用科技手段提取动物皮中的胶原蛋白和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将它们作为添加物加入化妆品、保健品等产品中,又或者做成生物医学材料。它们在保湿、促进伤口愈合、提高免疫力等方面有突出功效。但后来人们发现不同的动物皮制作的胶有不同功效。例如:驴皮胶能补血,但马皮胶是破血的,与驴皮胶的功效完全相反。误食马皮胶的孕妇会有流产的风险。所以,研究不同动物皮中有功效的主要成分的结构和活性差异,对此类食品、药品、生物材料的研发和质量控制有重大意义。本论文研究猪皮、牛皮、驴皮的胶原蛋白和GAG的结构和免疫活性差异,探究不同物种的胶原蛋白和GAG的结构与免疫活性间是否有联系,以及胶原蛋白和GAG的免疫促进作用是否有协同性。结构部分主要借助液相与质谱联用的分析技术来完成,而免疫活性部分用巨噬细胞来做评测。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如下:1.猪皮、牛皮、驴皮来源的胶原蛋白的提取及分析模拟动物皮胶类产品的熬制过程,从猪皮、牛皮和驴皮中用热提取的方法提取出胶原蛋白粗品(Z-P、N-P和L-P),鲜皮中的提取率分别为49.08%、41.72%和46.23%。根据BCA法测蛋白浓度的结果,计算制备的Z-P、N-P和L-P的蛋白纯度分别为93.00%、95.00%和92.00%。纳升液相色谱-二级质谱联用(NanoLC-MS/MS)结果显示,三种动物皮中提取的胶原蛋白粗品中均含有其他蛋白,为白蛋白和原纤维蛋白。2.猪皮、牛皮、驴皮来源的糖胺聚糖的提取及分析对猪皮、牛皮和驴皮进行预处理、酶解除蛋白、GAG粗品醇沉、GAG纯化的步骤后,得到三种动物皮的GAG精品(Z-G、N-G和L-G)。鲜皮中的提取率分别为0.10%、0.14%和0.09%。根据DMMB法测GAG浓度的结果,计算制备的Z-G、N-G和L-G的纯度分别为90.40%、91.95%和96.65%。然后对制备的GAG完全酶解后,进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LC-MS/MS-MRM)分析。结果显示制备的三种动物皮的GAG组成相似,约为61-66%的硫酸乙酰肝素(HS)和34-39%的硫酸软骨素(CS)。它们的HS和CS的二糖组成和结构有异同点。从二糖组成来看,相同点为均不含有ΔTriSCS,不同点为L-G的ΔIS-ΔIVS较多而ΔIA-ΔIVA较少。从二糖的结构来看,相同点为三种皮CS的二糖结构差距不大,HS的葡糖胺(GlcN)的6位硫酸化程度比较高。而不同点为L-G的HS的葡糖胺(GlcN)的N位硫酸化程度较高,乙酰化程度较低。3.不同物种皮肤来源的胶原蛋白和糖胺聚糖对巨噬细胞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使用制备的 Z-P、N-P、L-P、Z-G、N-G、L-G、Z-P+G、N-P+G 和 L-P+G 作为药物添加到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的培养基中,通过CCK-8法和中性红法分别测定RAW264.7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吞噬能力,来研究三种皮的胶原蛋白和GAG的免疫活性。首先用L-P、L-G和L-P+G探究促RAW264.7细胞增殖和吞噬的最适浓度,结果分别为50 μg/mL的胶原蛋白、50 μg/mL的GAG、胶原蛋白和GAG各50 μg/mL。然后用对应的以上浓度的Z-P、N-P、L-P、Z-G、N-G、L-G、Z-P+G、N-P+G 和 L-P+G 进行促 RAW264.7 细胞增殖和吞噬的能力的比较。所有的组别均能提高RAW264.7细胞的增殖和吞噬能力,综合来看能得到如下结论:(1)从成分的角度来看,促RAW264.7细胞免疫活性提高最好的是最适浓度条件下的GAG,其次是胶原蛋白和GAG的混合物,最后是胶原蛋白;(2)从物种的角度来看,其皮肤中的胶原蛋白和糖胺聚糖促RAW264.7细胞免疫活性提高的能力从低到高为:猪、牛、驴;(3)结合物种和成分综合来看,提高RAW264.7细胞免疫活性能力从低到高为:Z-P、N-P、Z-P+G、L-P、Z-G、N-G、N-P+G、L-P+G、L-G。值得一提的是三个物种GAG的免疫活性强弱与上一章节中测得的HS硫酸化程度高低的趋势相同,所以猜想两者之间有关联。但是还需要做进一步实验验证。综上,本论文从猪皮、牛皮和驴皮中提取胶原蛋白和糖胺聚糖,对他们进行结构的表征,并将它们作为药物添加到RAW264.7细胞的培养基中,检测巨噬细胞增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吞噬能力。另外,在此过程中探究GAG的免疫活性是否与其结构有联系,以及胶原蛋白和GAG间是否能够协同作用以调节RAW264.7细胞活性。本研究旨在比较相近物种皮肤的成分、结构与免疫活性的差异,也对肿瘤病人或有免疫缺陷的病人的药物开发提供建议,以及为该类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练芮含[4](2021)在《小儿热性惊厥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多角度多层面分析比较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描述本地区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现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热性惊厥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因首次热性惊厥发作住院的6个月至6岁的107例热性惊厥患儿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期体检的107例健康儿童和同期就诊的107例发热无惊厥患儿为次要研究对象。调查纳入病例的病历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出生特征、母孕期疾病、惊厥发作特征、维生素D补充情况、血清维生素D水平及钙、磷、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等。比较热性惊厥患儿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热性惊厥患儿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1.热惊组血清维生素D水平(30.28±9.72 ng/m L)低于健康组(35.82±8.45 ng/m L)(P<0.05),但与发热组(31.16±7.64 ng/m 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热惊组维生素D缺乏率为10.3%,不足率为38.3%,充足率为51.4%,与健康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发热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热性惊厥患儿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在不同年龄段各不相同,且年龄越大维生素D水平越低(P<0.05);学龄前儿童与婴儿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27.35±6.54 ng/m L)低于单纯性热性惊厥患儿(31.59±10.61 ng/m L),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5.出生后规律补充维生素D到半岁、抽血前1月规律补充维生素D、每天户外日晒活动大于2小时的热性惊厥患儿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均高于生后未能规律补充维生素D到半岁、抽血前1月未能规律补充维生素D和未能完成每天户外日晒活动大于2小时的热性惊厥患儿,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有过敏体质的热性惊厥患儿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26.13±7.80 ng/m L)低于无过敏体质的热性惊厥患儿(31.42±9.92 ng/m L),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7.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出生后规律补充维生素D到半岁和每天户外日晒活动大于2小时是影响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独立保护性因素(P<0.05)。8.ROC曲线分析血清维生素D为34.245 ng/m L时,预测热性惊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7%和60.7%(P<0.05)。结论:1.本地区热性惊厥患儿的平均血清维生素D水平处于充足范围的下限,与发热无惊厥患儿无明显差异,但均低于健康儿童。2.热性惊厥患儿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因临床分型不同而不同,合并过敏体质时明显减低,因此大年龄段热惊患儿、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及有过敏体质的热惊患儿尤应注意补充维生素D。3.出生后规律补充VD到半岁、每天户外日晒活动大于2小时有利于提高热性惊厥患儿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

蔡依珊[5](2021)在《冬虫夏草对益肾调经膏治疗POI的增效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冬虫夏草配伍益肾调经膏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不同剂量冬虫夏草对益肾调经膏治疗POI患者的增效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10月,秋分至春分期间,于江苏省中医院妇科门诊就诊,诊断为POI的患者,符合中医肾虚肝郁证。将纳入研究的76例患者分为试验组(虫草高剂量组、虫草低剂量组)及对照组,共3组,由第三方以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进行双盲、随机的前瞻性研究,同期阳性药物对照,优效性检验。试验组予益肾调经膏配伍冬虫夏草,口服;对照组仅予益肾调经膏,口服。于秋分至春分期间进膏,疗程为3个月,每日2次,每次30克,温水调服,早、晚各空腹服用一次,若月经来潮则停服。分别于初诊、服药3月随访观察中医证候评分、性激素水平(E2、LH、FSH)、抗苗勒氏管激素(AMH)、卵巢储备三维超声(OV、AFC、PSV)、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8+)、及血常规、肝肾功能(ALT、AST、Cr、BUN)。药后随访3月观察自然妊娠率。结果:(1)中医证候评分:组内比较,虫草高、低剂量组治疗后主要中医证候评分(月经周期、经量及颜色、胸胁乳胀、腰骶酸痛)、次要中医证候评分(经行不畅夹血块、郁闷烦躁、夜寐欠佳、少腹胀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虫草低剂量组改善月经周期及少腹胀痛优于虫草高剂量组及对照组(P<0.05)。三组患者组间证候总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血清性激素及AMH水平:①虫草高剂量组:LH(20.36±17.87)mIU/mL 治疗后降至(16.21±14.06);FSH(33.51±21.94)mIU/mL 治疗后降至(26.96±18.49)mIU/mL;E2(48.33±27.87)ng/L 提升至(62.61±35.91)ng/L;AMH(0.15±0.26)ng/mL 升至(0.26±0.46)ng/mL。②虫草低剂量组:LH(23.82±18.53)mIU/mL 治疗后降至(16.82±12.48);FSH(36.85±34.14)mIU/mL 治疗后降至(26.22±21.84)mIU/mL;E2(43.00±22.53)ng/L 提升至(92.68±66.20)ng/L;AMH(0.78±1.27)ng/mL 升至(1.25± 1.83)ng/mL。③对照组:LH(19.83±23.06)mIU/mL 治疗后降至(17.71±15.53);FSH(38.17±37.61)mIU/mL 治疗后降至(27.51±24.15)mIU/mL;E2(48.21 ±24.52)ng/L 提升至(78.72±75.57)ng/L;AMH(1.02±1.94)ng/mL 升至(0.88±1.51)ng/mL。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后E2、AMH水平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后,虫草低剂量组对于患者E2、AMH改善优于虫草高剂量组与对照组。(3)细胞免疫:①虫草高剂量组:CD3+(0.72±0.06)%治疗后轻微上升(0.73±10.05)%;CD4+/CD8+(1.11±0.36)治疗后比值上调至(1.30±0.27)。②虫草低剂量组:CD3+(0.74±0.07)%治疗后轻微上升(0.80±0.05)%;CD4+/CD8+(1.40±0.56)治疗后比值轻微上升至(1.51±0.48)。③对照组:CD3+(0.71±0.09)%治疗后轻微上升(0.73±0.06)%;CD4+/CD8+(1.49±0.62)治疗后降至(1.42±0.64)。组间比较:三组CD3+治疗后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后,虫草低剂量组上调CD3+水平优于虫草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三组CD4+/CD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超声下卵巢参数:①虫草高剂量组:OV(2.79±1.73)cm3 治疗后升至(3.28±1.57)cm3;AFC 由(1.83±1.68)个增加至(2.44±2.35)个;PSV(6.52±4.85)cm/s 治疗后升至(8.31±7.91)cm/s。②虫草低剂量组:OV(2.75±1.28)cm3 治疗后升至(3.36±2.02)cm3;AFC 由(2.31 ±3.36)个增加至(3.10±4.09)个;PSV(6.72±5.03)cm/s 治疗后升至(7.65±8.24)cm/s。③对照组:OV(2.75±0.99)cm3 治疗后升至(3.08±1.03)cm3;AFC 由(1.67±2.17)个增加至(2.56±3.61)个;PSV(7.20±5.12)cm/s 治疗后升至(7.79±3.54)cm/s。组间比较:三组OV、AFC、PSV改善水平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5)综合疗效及自然妊娠率:虫草高剂量组总有效率88.8%,虫草低剂量组总有效率78.9%,对照组总有效率81.0%,三组患治疗后临床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完成试验74例患者中,近期有生育需求者共有34例,治疗后随访3月,自然妊娠率:虫草高剂量组0%(0/6),虫草低剂量组11.1%(1/9),对照组5.2%(1/19),三组患者自然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益肾调经膏配伍冬虫夏草治疗肾虚肝郁型POI综合疗效与单纯益肾调经膏治疗相当。虫草低剂量组能有效改善患者月经周期、少腹胀痛,上调POI患者E2及AMH水平,显着性较高剂量组及对照组高。三组均能不同程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性激素水平,改善卵巢体积及窦卵泡数,仅有轻微胃肠反应,无明显副作用,安全可控。(2)虫草低剂量组能上调POI患者细胞免疫CD3+水平;虫草高剂量组能改善CD4+/CD8+水平。提示益肾调经膏配伍高、低剂量虫草均能起到免疫调节作用。(3)冬虫夏草的类雌激素效应、调节免疫等作用,可能通过多环节、多靶点的作用模式,增强益肾调经膏调节女性生殖内分泌系统,而冬虫夏草治疗POI具体最佳效益剂量还有待后续研究。

郭小娟[6](2020)在《淋巴细胞亚群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相关研究及中药干预的数据挖掘》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慢性肾小球肾炎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的中医证型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性,及王钢教授在此类患者中目前的辨证论治学术思想及用药经验,从而更好为中医临床精准辨证和指导用药提供依据及经验。方法1.整理经导师王钢教授诊治的南京博大肾科医院肾病科病房2011-2019年住院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441例,根据使用不同的免疫抑制剂及不同证型分组,观察不同免疫抑制剂组及不同证型组与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相关性,对其中各组数据进行统计,检测数据采用SAS 9.4统计分析软件编程计算,各组间数值采用均数±标准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交叉分类描述治疗前后正常、异常的变化情况,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计算P值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系统整理王钢教授在南京博大肾科医院诊治的2011年1月~2019年6月期间病患医案,通过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将入选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症状、舌苔、脉象、病机、治法、处方、用药等信息分别录入 Xminer Operation Tool V1.4、SPSS 20.0 和 SPSS Modeler 18.0数据挖掘系统,建立医案数据库,运用频数分布、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运算模型进行挖掘,对王钢教授辨证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归纳、研究。结果1.在相关分析研究的441份病例中,在慢性肾小球肾炎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1月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各个指标数值中CD4/CD8的数值是有变化的,并且是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免疫抑制剂使用后对人体体液免疫尤其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4/CD8是有影响的。同时在不同证型间,以气阴两虚证型中的T辅助细胞、CD4/CD8数值最低,T抑制细胞数值最高较为突出,服用不同组合的免疫抑制剂对慢性肾小球肾炎证型中以气阴两虚证型影响最为明显。不同免疫抑制剂组合中,以激素加他克莫司及雷公藤组对淋巴细胞亚群影响最为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2.数据挖掘研究共选取2011年1月~2019年6月王钢教授于南京博大肾科医院诊治的患者221人,共纳入医案381诊次。王钢教授在治疗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的医案中,女性患者146诊次,占比38.32%,男性患者234诊次,占比61.42%,以男性居多。3~80岁患者均可发病,最小年龄3岁,最大年龄81岁,尤以30-39岁之间的青中年发病最多,占比达66.36%;临床症状以泡沫尿、浮肿、腰脊酸痛、纳呆、倦怠乏力、口干咽燥、咽痛、咳嗽、手足心热为主,舌淡红,苔薄白或舌红苔少,脉细沉等。临证以气阴两虚、湿热内蕴最为多见,王钢教授擅长益气养阴、清热利湿大法为主,佐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化湿泄浊、滋补肝肾、温补脾肾等,喜用车前子、茯苓皮、制僵蚕、白花蛇舌草、全蝎、山茱萸、金樱子、黄蜀葵花、泽兰、黄芩。通过聚类分析,得出三组核心方:即防己黄芪、六味地黄汤及猪苓汤、犀角地黄汤、泻肺汤及桔梗二陈汤。结论1.通过国内外文献,中医、西医国内及国际的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本次研究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患者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分析的结果,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在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使用前后有差异,结果证实了运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会导致淋巴细胞亚群的紊乱。并且提出可以把淋巴细胞亚群作为预防感染的常规定期监测指标。在同时运用激素加他克莫司及雷公藤治疗时候更需要谨慎。2.通过此次数据挖掘中(频次表3-5、表3-6及表3-7、表3-8中)的分析,得出导师在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其辨证的主证是以泡沫尿、浮肿、腰脊酸痛、纳呆、倦怠乏力、口干咽燥、咽痛、咳嗽、手足心热、舌淡红,苔薄白或舌红少苔,脉细沉等主要临床症状。临证以气阴两虚为主要病机,并且根据数据挖掘病机内关联规则表3-12中得出兼证中与湿热内蕴,血瘀内结相关最为密切。3.依据本次气阴两虚证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分析数据结果,(见表2-6及表2-7)证实气阴两虚证型中的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变化最为突出,以T辅助细胞、CD4/CD8数值最低,T抑制细胞数值最高为表现。增加了导师对气阴两虚证的本质研究范围,进一步提供了气阴两虚证的又一客观指标,即: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后的气阴两虚证与体内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紊乱相关。4.此次数据挖掘结果表明:王钢教授益气养阴、清利湿热为主要治疗大法,同时对于各种兼证变证,导师也有其特色治法及用药规则(表3-18),气阴两虚合并水肿的用第一列基本方;对于合并尿蛋白增多的选用挖掘结果中的第四列基本方、第七列基本方及第八列基本方;合并肾功能异常的多用第五列基本方;合并上下焦感染的多用挖掘出的第二列基本方和第三列基本方;合并中焦脾胃的选用第六列基本方;这些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中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提供了各种辨证用药依据及用药规律。5.本研究不仅通过大样本的数据,挖掘了老师在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患者中的理法方药,同时通过了典型的个体治验医案进一步论证了益气养阴清利湿热的治疗大法,并且随证,兼证加减等在治疗该病中的特色用药规律、经验以及临床疗效。6.本研究归纳总结出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经验多从脾论治、从肝论治、从肺从咽论治、从疏滞泄浊法论治。

赵富生(Teo Hoo Seng)[7](2020)在《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在新加坡的应用与展望》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中国与新加坡的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源头、历史延革、应用特点及现状,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索和明确新加坡中医(针灸)治未病的应用特点和发展方向,进一步探讨在新加坡更有效地推广和应用中医(针灸)治未病的策略和方法。方法:第一部分利用人工查阅历代医籍并用计算机检索相关文献,采取归纳法、逻辑推理法,对有关中医治未病的理论起源、历史延革、应用特点及现状进行研究整理;其中涉及中医(针灸)治未病思想的概念、起源与源流、应用、着名医家治未病特色、体质与亚健康治未病的关系。第二部分研究新加坡的历史、人文、地理、教育、国民生活饮食习惯、体质与健康、老龄化与慢性病、医疗体系与开支,以及新加坡中医的历史、团体、教育、法规、科研、刊物与现状。同时为了解新加坡执业中医师对中医(针灸)治未病的认知及其在临床的应用情况,本研究开展了网络和纸质版问卷调查,调查时间段从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之间。在谷歌doc google(Doc.google.com)调查问卷软件自设30道题目,总共发出600份问卷,回收541份问卷,完整有效问卷共计509份,有效率84.8%。全部数据人工输入到谷歌(doc Google)的自设表格里,这些输入数据由谷歌网站Google Forms(Doc.google.com)自动统计后提取结果,全部原始数据保存至微软Excel电子表中,再进一步进行结果分析。第三部分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与新加坡在中医治未病方面的现况及新加坡问卷调查结果,综合讨论新加坡与中国在中医治未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探讨新加坡在中医(针灸)治未病应用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有益的建议。结果:一、中医治未病博大精深,从古至今被诸多医家所重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治未病方法与思想。当代人们比以往更注重养生,防病于未然的治未病思想不断加强,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食疗、药膳等中医方法,使得机体阴阳平衡,不为外邪所伤。现代中医体质辨识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正确的饮食起居,调节情志,改善体质,防病于未然。中国中医治未病发展日趋成熟,但在建立健全体系、培养专业人才建设、医患互动性、市场规范化管理等方面仍面临挑战,使中医治未病在中国尚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主要作用。二、新加坡中医注重养生保健,调理防病,这也是中医治未病的基本要求。本次接受调查的中医师大多数了解和认同中医治未病的概念,并认为食疗、情志调节和练功等方式是中医治未病的选择方式;其次,对于已病之人则需要以中医师介入治疗和调养为主;再者,中医治未病适用病症主要为慢性病、情志病、老年病及各种痛症,施治场所主要在中医医疗机构;并认为在收费方面不能比普通中医治疗费用高。超过半数接受调查的中医师都曾有应用针灸治未病的经历,并且超过一半取得有效或显着有效的结果。大部分接受调查的中医师认为,针灸治未病应用范围广,疗效好且方便、安全,只是担心患者不接受或不能坚持;并且对中医针灸治未病在新加坡的发展前景持乐观的态度。大多数接受调查的中医师对自身及新加坡中医治未病的应用情况不满意,他们认为:第一,治疗水平需要提高;第二,制约新加坡中医治未病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大众不了解;第三,政府和中医机构对民众应加大宣传,而且应将中医治未病纳入政府的医疗保障体系。三、中国与新加坡中医治未病的现况对比分析以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新加坡在中医(针灸)治未病应用与发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在此提供一些意见与建议,如下:1.教育与宣传方面:加强中医师的教育和培训;利益相关者的教育与沟通;大众的知识和理念、自主健康和推广宣传。2.政策与实施方面:加大政府的政策的和财力支持,将中医治未病纳入医保:社区健康管理;全民健康计划;实施对民间宣传:中西医结合;社区中医体质辨识体检;“以老护老”计划;以针灸为中医治未病开路。3.临床科研方面:研究项目的选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中医(针灸)治未病健康管理;循证医学研究中医(针灸)治未病;临床研究未病人群。结论:未病养生,防于未然;潜病未发,救于萌芽;病初即治,以防变证;病愈调护,防止复发,为中医治未病主要基石。现代医学逐渐从疾病医学转为健康(预防)医学,给中医治未病带来了与当今主流医学接轨的机遇。而针灸疗法则是最方便和重要的切入主流医学的疗法。新加坡由于地缘政治与历史因素,形成了新加坡式中医特色。中医治未病在新加坡的状况是:1、中医治未病思想还未普及化;2、中医治未病有关的产业尚未形成可行模式和规模;3、中医治未病的发展生态系统及条件尚未成熟,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空间,机遇与挑战并存。新加坡政府的支持、对中医师有效的继续教育、对民众健康理念的普及和推广、中西医的融合程度等因素,将是中医(针灸)治未病及相关的治疗养护措施在新加坡落实与推广成败的关键因素。

赵鹏飞[8](2020)在《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外周血TCR免疫组库分析和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体质辨识是中医体质学研究的基础与核心,但中医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和客观化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限制了体质学说的应用和推广。从常规体检项目中挖掘判定体质的实验室指标,可辅助实现体质判定的客观化。既往研究表明,不同体质人群在免疫、代谢等功能方面存在差异。免疫组库技术是一个重大的开创性技术突破,本研究旨在将免疫组库测序技术应用于中医体质研究中,以期发现不同体质人群适应性免疫基因重排的不同表达模式和特异性标记。血浆蛋白质在机体的免疫和代谢过程中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免疫球蛋白约占血浆蛋白总量的20%,血浆蛋白质图谱的改变与中医体质的形成与发展关系密切,从血浆蛋白质中筛选出体质的血清生物标记物组合,对体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根据入组标准纳入9种体质健康受试者157例,进行常规体检,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及晨尿样本。1.收集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全项等临床数据,并对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分析等进行初步统计分析,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各危险因素的判定价值。以OR值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分值并建立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估其预测体质效能。2.选取8种体质共34名年龄匹配女性受试者,针对外周血T细胞受体(TCR)β链的的互补决定区(CDR3)片段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体质人群TCR组库多样性差异及免疫图谱特征,包括多样性指数、CDR3长度分布、V区、J区基因亚家族使用频率和V-J组合的多样性、特异性CDR3序列,寻找高频CDR3氨基酸序列,基于V-J组合数据构建随机森林模型,绘制ROC曲线。3.以数据非依赖采集(DIA)技术进行血浆蛋白质组定量分析,筛选差异表达蛋白表并对其进行功能(GO功能注释)及富集通路(和KEGG富集通路富集分析),寻找血浆蛋白表达改变及其相关功能及通路与9种体质发生之间的关系,探究9种体质在蛋白质层面的调控机制及潜在的血清蛋白生物标志物。结果:1.与平和质组相比,偏颇体质健康人常规体检结果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其中阳虚质组身体质量指数(BMI)、中性粒细胞计数(NC)、碱性磷酸酶、尿酸、血浆白蛋白占比(ALB%)偏低,高密度胆固醇脂蛋白、载脂蛋白A1偏高;阴虚质血钙(CA)、血小板相对淋巴细胞比值(PLR)偏低,而NC、血钾(K)、血磷偏高;气虚质的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偏低;气郁质的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B偏低;痰湿质的体重、BMI、TC偏高;湿热质K、α-HBDH偏低;特禀质ALB%、LDH偏高,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比积、血清总蛋白、PLR、CA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的筛选的指标为检验变量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平和质组、阳虚质组、阴虚质组、气虚质组、气郁质组、痰湿质组、湿热质组、特禀质组的 AUC 值依次为:0.698、0.881、0.840、0.716、0.856、0.769、0.760、0.894。2.测序获得TCRCDR3特异克隆型2.86±1.63万种。分析免疫组库多样性,平和质组的 D50 指数、DI 指数、香农指数分别为:13.40±5.32、23.52±53.97、11.95±0.68,痰湿质组分别为:2.60±2.52、13.63±6.76、9.45±1.32,痰湿质组与平和质组相比D50值、DI指数、香农指数显着降低,其他各组与平和质组相比无显着差异。CDR3长度分布特征:一般由5-21个氨基酸组成的17种不同长度肽段序列构成,其中由9-15个氨基酸组成的7类多肽占总类的95%。健康人TCRβ链CDR3长度呈正态分布,不同体质CDR3长度分布存在差异。痰湿质组的短链CDR3占比增多,其中:9AA长度CDR3在痰湿质组平均占比(6.58±1.82)%,在平和质组平均占比(4.95±0.58)%,其他组平均占比(5.22±0.94)%;10AA长度CDR3在痰湿质组平均占比(13.35±2.85)%,平和质组平均占比(10.75±0.83)%,其他组平均占比(11.11±1.48)。痰湿质组长链CDR3占比减少,其中:13AA长度CDR3在痰湿质组平均占比(19.05±2.13)%,在平和质组平均占比(21.05±0.25)%,在其他组平均占比(20.69±1.28)%;14AA长度CDR3在痰湿质组平均占比(9.45±1.52)%,在平和质组平均占比(11.17±0.65)%,在其他组平均占比(10.91±1.10)%。其他各组无显着差异。与平和质组相比,7组偏颇体质者V基因片段使用频率存在差异,其中痰湿质组变化最显着。阳虚质组V7-8基因使用频率升高;阴虚质组无显着变化;气虚质组V6-3、V6-5、V6-6基因使用频率升高;V12-5基因使用频率下降,V4-1基因使用频率有下降趋势;气郁质组V11-2基因使用频率升高,V3-1、V4-1基因使用频率升高趋势;痰湿质组V9、V29-1、V30基因使用频率升高,V7-9、V10-3、V12-5、V20-1、V28基因使用频率下降,V2、V6-4基因使用频率有下降趋势;湿热质组V5-1、V18基因使用频率升高,V12-5、V28基因使用频率下降,V7-2使用频率有下降趋势;特禀质组V27、V28基因使用频率下降。与平和质组相比,7组偏颇体质者J基因片段使用频率存在差异。与平和质组相比,气虚质J1-4、J1-5、J1-6使用率下降;痰湿质组J2-1基因片段使用率升高。不同体质对不同J基因亚型使用率有不同的趋势。气郁质J1-1使用率有下降趋势,J2-3使用率有升高趋势;气虚质J2-5、J2-6使用率降低,J2-7使用率升高,气郁质与之有相反趋势。平和质组有享表位肽序列为ASSLSYEQY、ASSLTGNTEAF,未鉴定出偏颇体质明确独有的CDR3共有序列。与平和质组对比,应用随机森林(ROC)分类器对7种偏颇体质类型进行识别,计算ROC的曲线下面积:阳虚质组AUC:1,阴虚质组AUC:1,气虚质组AUC:0.778,气郁质组:0.772,痰湿质组:0.833,湿热质组0.944,特禀质组0.444。3.血浆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与平和质组相比,阳虚质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共 16 个(上调 6 个,下调 10 个),Keratin,type Ⅱ cytoskeletal 2 epidermal、Transgelin-2、Talin-1等3个蛋白仅在阳虚质组差异表达,阴虚质组共201个DEPs(上调 70 个,下调 131 个),IGKV4-1、HSPA8、NCAM1、ANPEP、ORM2、OGN、FLT4、SH3BGRL3、PROCR等10个蛋白仅在阴虚质组差异表达,气虚质DEPs共195个(上调70个,下调125个),IGLV2-8、MMP2、LGALS3BP等3个蛋白仅在气虚质组差异表达,气郁质DEPs共11个(上调3个,下调9个),ATP2A1、HIST1H2BK、APCS、MYH7等4个蛋白仅在气郁质组差异表达,痰湿质组DEPs共171个(上调65个,下调106个),TXN、PZP、COLEC11等3个蛋白仅在痰湿质组差异表达,湿热质组 DEPs 共 185 个(上调 65 个,下调 120 个),S100A9、KRT10、CRTAC1、FCGBP 等4个蛋白仅在湿热质组差异表达,血瘀质组共检测到显着性差异蛋白(DEPs)185个(上调66个,下调119个),B2M、IL1RAP蛋白仅在血瘀质组差异表达,特禀质组DEPs共168个(上调65个,下调103个),LCAT、PON1蛋白仅在特禀质组差异表达。KEGG分析表明,补体和凝血级联、NF-κB信号通路等免疫相关信号通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糖胺维生素结合蛋白、磷脂酶D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等免疫及代谢信号通路是8种体质共有显着变化的信号通路。阳虚质组以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心律失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等信号通路的显着性富集为其与其他体质区分的关键机制等。结论:常规体检项目有潜力用于客观判别体质类型。不同体质人群免疫功能存在差异。痰湿体质的免疫组库多样性下降,CDR3长度分布有倾斜。免疫组库测序技术可以区分体质类型,尚未发现不同体质人群的特异性CDR3,不同体质人群免疫组库差异可能表现在V-J组合丰度上。偏颇体质的血浆蛋白表达存在改变。补体和凝血级联信号通路、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NF-κB信号通路等免疫相关信号通路中 C9、IGHG3、AQR、SOD1、TF、CD44、APOL1、APOC2、TUBB1 蛋白表达的改变可能是8种偏颇体质所共有的变化,提示偏颇体质均有以补体和凝血级联为代表的免疫机能的降低。Transgelin-2、HSPA8、ATP2A1、TXN、S100A9分别是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痰湿质、湿热质的潜在分子标记。客观判定体质类型可能需要从多个维度分析,需要使用一组生物标记物共同构建判别模型。

范丽敏[9](2020)在《从免疫炎症因子表达探讨六字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虚证的调护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测六字诀对COPD稳定期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免疫炎症因子表达及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分析六字诀对COPD稳定期患者的气虚证证候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并从免疫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探讨六字诀对COPD稳定期患者的临床康复作用机理。方法本研究对象来自2019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间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晋江中医院肺病科门诊的74例COPD稳定期患者,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设计的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n=37)和对照组(n=37)。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六字诀训练,训练标准依据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主编的《健身气功·六字诀》,训练方案为30min/次、1次/日、5日/周,共6个月,训练时长以累积量计算。分别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的效果进行评价,结局指标包括:(1)中医证候积分,采用气虚证症状分级量化表评估;(2)外周血和诱导痰炎症因子IL-8、IL-10、TNF-α表达,采用ELISA法测定;(3)外周血和诱导痰免疫因子Notch1mRNA表达,采用qPCR法测定;(4)呼吸困难程度,采用mMRC问卷评估;(5)运动耐力,采用6MWT评估;(6)生活质量,采用CAT量表评估。按照PP分析和ITT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六字诀对其影响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4例合格研究对象,干预结束后共57例完成本研究,其中试验组剔除2例、脱落8例,完成27例;对照组剔除1例、脱落6例,完成30例。因此,对试验组27例、对照组30例进行PP分析;对试验组37例、对照组37例进行ITT分析。1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指数、病程、常规药物治疗方案、家庭氧疗)和结局指标(中医证候积分、血和痰炎症因子IL-8、IL-10、TNF-α表达、免疫因子Notch1mRNA表达、呼吸困难程度、运动耐力、生活质量)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2干预效果评价2.1中医证候积分PP分析结果显示,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气虚证总分及主、次症评分较干预前均显着下降,其中试验组患者P值分别为0.000、0.000、0.001,对照组患者P值分别为0.000、0.000、0.001,ITT分析结果与其基本一致;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干预后气虚证总分及主、次症评分和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提示试验组患者气虚证总分(3(2-4))、主症评分(3(2-3))较对照组患者气虚证总分(4(3-5))、主症评分(3(2-4))呈下降趋势,临床总有效率(66.7%)高于对照组(53.3%),ITT分析结果与其基本一致。2.2炎症因子表达PP分析结果显示,组内比较两组患者血和痰炎症因子IL-8、IL-10、TNF-α表达水平较干预前均下降,其中试验组患者血IL-10、血TNF-α较干预前显着下降,P值分别为0.000、0.012,对照组患者血IL-8、痰IL-8、血IL-10、痰IL-10、血TNF-α较干预前显着下降,P值分别为0.003、0.028、0.000、0.035、0.001,ITT分析结果与其基本一致;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干预后血IL-8、血IL-10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16、0.030,其他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T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干预后血和痰炎症因子IL-8、IL-10、TNF-α较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3免疫因子表达PP分析结果显示,组内比较两组患者血和痰免疫因子Notch1mRNA表达水平较干预前均下降,其中试验组患者血Notch1mRNA较干预前显着下降,P值为0.003,痰Notch1mRNA表达水平组内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血Notch1mRNA较干预前显着下降,P值为0.000,痰Notch1mRNA表达水平组内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T分析结果与其基本一致;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干预后血和痰免疫因子Notch1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TT分析结果与其基本一致。2.4呼吸困难程度PP分析结果显示,组内比较两组患者mMRC分级较干预前均显着下降,其中试验组患者P值为0.010,对照组患者P值为0.041,ITT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mMRC分级较干预前显着下降,P值为0.028,对照组患者mMRC分级组内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干预后mMRC分级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提示试验组患者mMRC分级改善程度(0级占比11(40.7%)、1级占比12(44.4%)、2级占比4(14.8%))较对照组(0级占比10(33.3%)、1级占比12(40.0%)、2级占比7(23.3%)、3级占比1(3.3%))有更明显的趋势,ITT分析结果与其基本一致。2.5运动耐力PP分析结果显示,组内比较两组患者6MWD较干预前均显着增加,其中试验组患者P值为0.000,对照组患者P值为0.000,ITT分析结果与其基本一致;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干预后6MWD、6MWD增加值较对照组显着提高,P值分别为0.030、0.000,ITT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干预后6MWD增加值较对照组显着提高,P值为0.001,6MWD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6生活质量PP分析结果显示,组内比较两组患者CAT总分及各项评分较干预前均显着下降(P<0.05),其中试验组患者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0.000、0.000、0.004、0.004、0.000、0.000,对照组患者P值均为0.000,ITT分析结果与其基本一致;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干预后CAT总分及睡眠、精力评分较对照组显着下降,P值分别为0.045、0.003、0.010,同时提示试验组患者在家务活动(1(1-2))、外出信心(2(1-2))方面评分较对照组患者家务活动(2(1-2))、外出信心(2(1-3))呈下降趋势,ITT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干预后CAT总分及各项评分较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提示试验组患者在咳嗽(2(1-2))、气喘(3(2-3))、睡眠(2(2-3))、精力(2(2-3))方面评分较对照组患者咳嗽(2(2-3))、气喘(3(2-4))、睡眠(3(2-3))、精力(3(2-3))呈下降趋势。结论1、六字诀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COPD患者免疫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有助于患者体内维持促炎和抗炎平衡,改善炎症反应、增强机体免疫力。2、六字诀训练可帮助COPD患者改善其气虚证证候、呼吸困难程度、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

陈冠楠[10](2020)在《湿疮中医临床路径诊疗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2018年01月——2019年12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住院治疗且经湿疮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509例有效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探索该路径的疗效,并为其进一步完善及推广提供临床依据。材料与方法:借助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整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2018年01月——2019年12月经湿疮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病例509例,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既往病史、过敏史、住院天数、皮损特征、治疗方法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项目进行统计及回顾性分析。结果:1.纳入湿疮中医临床路径的605例患者中,有191例存在变异,变异率为31.57%,有96例发生脱落,脱落率15.87%。2.本次研究的509例有效病例中,男女比例约为0.89:1,平均年龄61.22±14.350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50年,复发者病程以10年及以内为主。平均住院天数为11.18±2.330天。3.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有发病,首次发病以春夏为主。4.发病诱因:本研究中88例(17.29%)表示该病的发生或加重有明显诱因。5.既往疾病史:本研究中有291例(57.17%)患者存在至少一种疾病史。6.过敏史:研究病例中有148例(29.08%)患者存在至少一种药物和(或)食物过敏史。7.皮损特征:符合湿疹多形性的特点,其中丘疹、红斑、抓痕、血痂出现频度最高。8.实验室检测:509例病例资料中,血清总Ig E阳性率206例(51.08%),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超过参考范围115例(22.59%),112例(22%)空腹血糖值高于正常范围,肝功能异常109例,肾功能异常66例;392例食物不耐受检测中阳性率97.45%,阳性率最高的3类食物依次为:蛋清蛋黄、小麦、大豆;408例吸入性过敏原总阳性率为62.01%;499例免疫检测中480例(96.19%)存在免疫功能失衡;299例血脂检测中220例(73.58%)存在血脂异常。9.中医证型分布:湿热蕴肤证413例、脾虚湿蕴证55例、血虚风燥证41例。10.依据疗效评价标准:痊愈56例,显效424例,好转2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9.61%。结论:1.实践证明,我院以中医疗法为主、辅助西医基础治疗,形成的湿疮中医临床路径,在缓解瘙痒、改善皮损及症状方面有显着优势,有助于规范诊疗。

二、免疫调节与肿瘤患者的冬季保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免疫调节与肿瘤患者的冬季保健(论文提纲范文)

(1)艾灸对肿瘤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艾灸调节肿瘤免疫的机理
    1.1 卫气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1.2 卫气与淋巴细胞的联系
    1.3 艾灸气海、关元、神阙、足三里改善机体卫气功能
2 艾灸对淋巴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调节
    2.1 临床研究
    2.2 实验研究

(2)长春市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维生素D及维生素D缺乏概述
    2.1 维生素D的研究历史
    2.2 维生素D的来源、吸收转运与转化过程
    2.3 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
        2.3.1 维生素D与骨骼
        2.3.2 维生素D的内分泌调节功能
        2.3.3 维生素D在皮肤组织及皮肤疾病中的作用
        2.3.4 维生素D与免疫调节
        2.3.5 维生素D与肿瘤
        2.3.6 妊娠期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
        2.3.7 其他
    2.4 维生素D缺乏现状
    2.5 维生素D缺乏对儿童群体的影响
    2.6 维生素D水平的评价指标
    2.7 维生素D缺乏的标准
    2.8 维生素D缺乏的防治建议
    2.9 维生素D中毒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样本抽取
        3.1.2 受检儿童(或问卷调查对象之子女)纳入标准
        3.1.3 受检儿童(或问卷调查对象之子女)排除标准
    3.2 仪器及试剂
    3.3 问卷调查
    3.4 分组标准及结果判定
        3.4.1 年龄分组标准
        3.4.2 季节分组标准
        3.4.3 以25-(OH)D水平判断机体维生素D营养状态的标准
    3.5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长春市1204例儿童血清25-(OH)D整体水平分析
    4.2 长春市1204例不同年龄组儿童血清25-(OH)D水平差异
    4.3 长春市不同季节1204例儿童血清25-(OH)D水平差异
    4.4.长春市2011例0~17岁儿童维生素D补充情况
    4.5 长春市2011例0~17岁儿童户外活动情况
    4.6 维生素D缺乏高危因素儿童补充维生素D情况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不同物种皮肤来源的胶原蛋白和糖胺聚糖的结构与免疫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动物皮
        1.1.1 动物皮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1.1.2 动物皮的价值及利用
    1.2 胶原蛋白
        1.2.1 胶原蛋白的结构和分类
        1.2.2 胶原蛋白的提取和纯化
        1.2.3 胶原蛋白的生理功能及应用
        1.2.4 胶原蛋白的免疫调节活性
    1.3 糖胺聚糖
        1.3.1 糖胺聚糖的结构和分类
        1.3.2 糖胺聚糖的提取和纯化
        1.3.3 糖胺聚糖的生理功能及应用
        1.3.4 糖胺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
    1.4 质谱分析技术
        1.4.1 生物质谱仪
        1.4.2 质谱的碎裂方式
        1.4.3 蛋白质的质谱分析策略
        1.4.4 糖胺聚糖的质谱分析策略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6 本课题的创新点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猪皮、牛皮、驴皮来源的胶原蛋白的提取及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动物皮肤胶原蛋白的提取
        2.3.2 BCA法测定制备的胶原蛋白的浓度
        2.3.3 制备的胶原蛋白的酶解
        2.3.4 NanoLC-MS/MS分析制备的胶原蛋白组成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胶原蛋白的提取结果
        2.4.2 制备的胶原蛋白的浓度测定结果
        2.4.3 制备的胶原蛋白的NanoLC-MS/MS分析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猪皮、牛皮、驴皮来源的糖胺聚糖的提取及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动物皮肤糖胺聚糖的提取与纯化
        3.3.2 DMMB比色法测定制备的糖胺聚糖的浓度
        3.3.3 制备的糖胺聚糖的酶解
        3.3.4 制备的糖胺聚糖及二糖标准品的AMAC标记
        3.3.5 LC-MS/MS-MRM分析制备的糖胺聚糖组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糖胺聚糖的提取与纯化结果
        3.4.2 制备的糖胺聚糖的浓度测定结果
        3.4.3 制备的糖胺聚糖的LC-MS/MS-MRM分析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物种皮肤来源的胶原蛋白和糖胺聚糖对巨噬细胞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主要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CCK-8法测吞噬细胞的增殖能力
        4.3.2 中性红法测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制备的胶原蛋白和糖胺聚糖对巨噬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4.4.2 制备的胶原蛋白和糖胺聚糖对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学术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小儿热性惊厥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对象选择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一般资料的收集
        2.2.2 诊断标准
        2.2.3 标本的采集和测定
        2.2.4 统计学方法
        2.2.5 质量控制
        2.2.6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结果
    3.1 热惊组、健康组和发热组的比较
        3.1.1 三组儿童性别、年龄比较
        3.1.2 三组儿童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比较
        3.1.3 三组儿童的血清维生素D程度比较
    3.2 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比较
        3.2.1 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在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比较
        3.2.2 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在不同出生特征的比较
        3.2.3 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在不同母孕期疾病的比较
        3.2.4 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在不同惊厥发作特点的比较
        3.2.5 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在不同其他血液指标的比较和相关性
        3.2.6 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在不同维生素D补充情况的比较
        3.2.7 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在不同吸烟暴露史的比较
        3.2.8 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在不同过敏体质的比较
    3.3 热惊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血清维生素D水平相关研究因素及赋值
        3.3.2 简单线性回归分析
        3.3.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4 血清维生素D水平预测热性惊厥
第四章 讨论
    4.1 热性惊厥患儿的血清维生素D现况
    4.2 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一般因素
        4.2.2 临床特点及分型
        4.2.3 钙磷及甲状旁腺激素代谢
        4.2.4 日晒及日常摄入维生素D制剂
        4.2.5 过敏体质
    4.3 热性惊厥患儿的维生素D补充策略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性
    5.3 局限性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小儿热性惊厥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临床研究》课题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小儿热性惊厥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临床研究》热性惊厥患儿资料收集表
综述 维生素D在儿童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语表
在学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发表论文
    二、参与课题
    三、发明专利
致谢

(5)冬虫夏草对益肾调经膏治疗POI的增效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部分
        1.1 “年未老经水断”病因病机
        1.2 基于“经水出诸肾”指导POI的中医防治
        1.3 益肾调经膏方治疗POI的可行性分析
    2. 西医部分
        2.1 西医对POI的认识
        2.2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
        2.3 益经汤治疗POI的相关实验研究
        2.4 冬虫夏草治疗POI的可能作用机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分组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研究内容
        2.1 治疗方案
        2.2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2.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2.4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试验结果
        3.3 安全性观察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益肾调经膏方解析
        2.1 方义分析
        2.2 组方特点
        2.3 药理分析
    3. 冬虫夏草治疗POI的选药依据
        3.1 从象思维探析冬虫夏草在POI的运用
        3.2 冬虫夏草剂量拟定依据
    4. 试验结果分析
        4.1 中医证候积分的结果分析
        4.2 对细胞免疫的影响分析
        4.3 对性激素水平的影响分析
        4.4 对AMH水平的影响分析
        4.5 对卵巢储备三维超声的影响分析
        4.6 综合疗效及妊娠结果分析
    5. 结论
    6. 创新点
    7. 不足与展望
        7.1 不足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淋巴细胞亚群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相关研究及中药干预的数据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祖国医学对免疫功能方面的认识
        1.1 祖国医学对免疫功能研究的理论基础
        1.2 祖国医学对免疫概念的历史渊源
        1.3 祖国医学中的医药在增强免疫功能的研究及应用
    2.西医在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方面的研究
        2.1 慢性肾小球肾炎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免疫功能紊乱的研究概况
        2.2 现代医学中的免疫功能监测研究
        2.3 目前淋巴细胞亚群研究进展
        2.4 现代医学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研究
第二部分 淋巴细胞亚群与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1.临床实验设计方案
        1.1 病例选择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3.统计指标
    4.统计方法
    5.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分析比较
        5.2 淋巴细胞亚群治疗前后所有患者比较(均数±标准差)
        5.3 服用不同免疫抑制剂与未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均数±标准差)
        5.4 不同证型间的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均数±标准差)
    6.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的肾炎免疫力低下患者用药经验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医案资料来源
        2.2 纳入排除标准
        2.3 医案的预处理
        2.4 医案信息纳入方法
        2.5 医案信息采集方法
    3.研究结果
        3.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3.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3.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4.讨论
        4.1 王钢教授辨证思想挖掘讨论
        4.2 王钢教授的治疗大法特色数据挖掘讨论
        4.3 王钢教授治疗选方的数据挖掘讨论
        4.4 王钢教授治疗用药配伍特征数据挖掘分析
    5.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5.1 创新点
        5.2 不足之处
        5.3 研究展望
第四部分 典型医案
    医案一: 慢性肾炎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案
    医案二: 慢性肾炎合并侵袭性肺真菌病肺炎案
    医案三: 慢性肾炎合并间质性肺炎案
    医案四: 慢性肾炎合并病毒性肺炎案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二 图表范式对照表
    附录三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附录四 病机频次频率分布
    附录五 治法频次频率分布
    附录六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附录七 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在新加坡的应用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中医(针灸)治未病及其现状
    1.1 中医治未病的概念
        1.1.1 未病养生防于未然
        1.1.2 潜病未发救于萌芽
        1.1.3 病初即治以防变证
        1.1.4 病愈调护防止复发
        1.1.5 临床应用举隅
    1.2 中医“治未病”的起源与源流
        1.2.1 中医“治未病”的起源
        1.2.2 理论起源与萌芽时期(远古至春秋战国)
        1.2.3 理论形成时期(秦至西汉)
        1.2.4 理论发展时期(东汉至宋金元)
        1.2.5 理论成熟时期(明清至现代)
    1.3 古代着名医家治未病特色
        1.3.1 张仲景
        1.3.2 华佗
        1.3.3 葛洪
        1.3.4 孙思邈
        1.3.5 刘完素
        1.3.6 李东垣
        1.3.7 朱丹溪
        1.3.8 张景岳
        1.3.9 赵献可
        1.3.10 李时珍
        1.3.11 叶天士
    1.4 针灸治未病
        1.4.1 针灸治未病溯源
        1.4.2 古代针灸治未病的应用特点
        1.4.3 逆针灸防病
        1.4.4 针灸与自愈力
        1.4.5 针灸提高免疫力
        1.4.6 针灸治未病的现代应用
    1.5 体质辨识治未病
        1.5.1 体质与亚健康
        1.5.2 古代体质辨识应用
        1.5.3 古代中医体质分类
        1.5.4 现代中医体质辨识应用
        1.5.5 现代中医体质分类
    1.6 中国中医治未病现状
        1.6.1 中国中医(针灸)治未病政策与实施
        1.6.2 中国中医治未病现状与发展
第二章 新加坡中医(针灸)治未病及其现状
    2.1 新加坡简介及中医的历史和现状
        2.1.1 新加坡简介
        2.1.2 新加坡中医的历史和现状
    2.2 新加坡中医师治未病应用状况与认知问卷调查
        2.2.1 背景和目的
        2.2.2 对象、方法与数据
        2.2.3 问卷调查分析与讨论
        2.2.4 问卷调查结果
第三章 新加坡中医(针灸)治未病展望
    3.1 新加坡中医(针灸)治未病应用与展望
        3.1.1 教育与宣传
        3.1.2 政策与实施
        3.1.3 临床科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8)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外周血TCR免疫组库分析和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综述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现状的思考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体质学与免疫学关系的理论探究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免疫组库测序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展望
        参考文献
实验一 9种体质受试者常规体检项目的差异研究
    1 背景与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伦理批准
        2.2 样本
        2.3 样本采集
    3 仪器与方法
        3.1 仪器
        3.2 检测项目与方法
    4 统计方法
    5 结果
        5.1 体质分布情况调查
        5.2 体质指数分析
        5.3 全血细胞结果分析
        5.4 尿常规结果分析
        5.5 生化全项结果分析
        5.6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评估常规体检指标对体质判定的预测价值
    6 讨论
        6.1 中医体质分布研究
        6.2 体型与体质分型
        6.3 全血细胞分析与体质分型
        6.4 尿常规分析与体质分型
        6.5 生化检验与与体质分型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8种体质受试者TCR免疫组库特征研究
    1 背景与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伦理批准
        2.2 样本
        2.3 试剂和材料
        2.4 仪器
        2.5 方法
    3 结果
        3.1 8组受试者TCRB CDR3组库测序结果总结
        3.2 8组受试者TCR多样性分析
        3.3 8组受试者TCRB CDR3长度分布
        3.4 8组受试者V、J区基因的使用频率差异
        3.5 8组受试者V-J片段组合类型差异
        3.6 8组受试者TCRB CDR3频率分布热图
        3.7 8组体质人群共享表位肽序列情况
        3.8 基于V-J组合丰度的主成分分析
        3.9 基于V-J组合丰度绘制ROC曲线
    4 小结
    5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基于DIA质谱技术的不同体质人群血浆蛋白质组学特征研究
    1 背景与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伦理批准
        2.2 样本
        2.3 试剂和材料
        2.4 仪器
        2.5 方法
    3 结果与质控
        3.1 蛋白浓度测定结果
        3.2 SDS-PAGE电泳
        3.3 蛋白鉴定结果表
    4 8种偏颇体质差异蛋白表达分析
        4.1 阳虚质差异表达蛋白
        4.2 阴虚质差异表达蛋白
        4.3 气虚质差异表达蛋白
        4.4 气郁质差异表达蛋白
        4.5 痰湿质差异表达蛋白
        4.6 湿热质差异表达蛋白
        4.7 血瘀质差异表达蛋白
        4.8 特禀质差异表达蛋白
    5 生物信息学分析
        5.1 阳虚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2 阴虚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3 气虚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4 气郁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5 痰湿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6 湿热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7 血瘀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8 特禀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6 小结
    7 讨论
        7.1 阳虚质、阳虚质差异蛋白讨论
        7.2 气虚质、气郁质差异蛋白讨论
        7.3 痰湿质、湿热质差异蛋白讨论
        7.4 血瘀质、特禀质差异蛋白讨论
    参考文献
创新性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件
    附件1 中医体质判定标准
    附表2 血常规检测各项正常范围、单位
    附表3 血生化检测各项目检测方法、正常范围、单位
    附表4 免疫组库测序样本信息表
    附表5 人血浆DIA定量蛋白组分析样本信息表

(9)从免疫炎症因子表达探讨六字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虚证的调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写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COPD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气虚是COPD稳定期患者的主要病机
        1.2 COPD患者体内“气”的强弱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2 西医学对COPD病理机制的认识
        2.1 慢性炎症引起的免疫失衡是COPD进行性发展的主要病理机制
        2.2 Notch信号通路活化是介导COPD免疫炎症反应的重要机制
        2.3 炎症因子的协同作用是COPD免疫炎症反应加重的重要因素
    3 “虚则补之”治则可能通过抑制免疫炎症因子表达改善COPD患者免疫功能
    4 六字诀的作用机理
        4.1 六字诀参与调节机体内“气”的强弱
        4.2 六字诀参与调节机体内免疫炎症反应
        4.3 前期研究基础及尚未解决的问题
    5 研究假说提出
    6 本研究创新点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计
        2.2 随机分组和隐藏
        2.3 干预方法
        2.4 评价指标
    3 统计学分析
        3.1 一般资料
        3.2 结局指标
        3.3 ITT分析和PP分析
    4 质量控制
        4.1 实施前的质量控制
        4.2 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5 伦理原则
        5.1 自愿原则
        5.2 有益原则
        5.3 保密原则
        5.4 公平回报原则
    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研究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比较
        2.1 一般资料干预前比较
        2.2 结局指标干预前比较
    3 干预效果评价
        3.1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2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比较
        3.3 两组患者免疫因子表达水平比较
        3.4 两组患者呼吸困难程度比较
        3.5 两组患者运动耐力比较
        3.6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六字诀对COPD稳定期患者的调护作用
        1.1 六字诀对COPD稳定期患者的气虚证的调护作用
        1.2 六字诀对COPD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症状的调护作用
    2 从免疫炎症因子表达探讨六字诀对COPD稳定期患者的调护作用
        2.1 六字诀对炎症因子IL-8、IL-10、TNF-α表达水平的调节效应
        2.2 六字诀对免疫因子Notch1mRNA表达水平的调节效应
结论
局限性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湿疮中医临床路径诊疗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湿疹及临床路径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四、免疫调节与肿瘤患者的冬季保健(论文参考文献)

  • [1]艾灸对肿瘤免疫功能的影响[A]. 邱晓伟,徐竞男,姜欣,齐雪维,常馨,黄金昶. 第五届全国肿瘤阳光论坛暨中医精准控瘤高峰论坛会议论文集, 2021
  • [2]长春市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调查分析[D]. 康宇辰. 吉林大学, 2021(01)
  • [3]不同物种皮肤来源的胶原蛋白和糖胺聚糖的结构与免疫活性研究[D]. 肖瑞祺. 山东大学, 2021(12)
  • [4]小儿热性惊厥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临床研究[D]. 练芮含.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冬虫夏草对益肾调经膏治疗POI的增效作用研究[D]. 蔡依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淋巴细胞亚群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相关研究及中药干预的数据挖掘[D]. 郭小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在新加坡的应用与展望[D]. 赵富生(Teo Hoo Se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8]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外周血TCR免疫组库分析和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D]. 赵鹏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从免疫炎症因子表达探讨六字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虚证的调护作用[D]. 范丽敏.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湿疮中医临床路径诊疗的回顾性分析[D]. 陈冠楠.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肿瘤患者的免疫调节与冬季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