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 - 新生成的类后缀

bar - 新生成的类后缀

一、吧——新产生的类后缀(论文文献综述)

陈君逸[1](2021)在《现代汉语类词缀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指出

冯卓[2](2021)在《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最灵活易变的,对社会文化有着较强的依附性。清末民初是汉语发展史上近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过渡阶段,社会动荡,与外界语言接触频繁,导致此时期词汇产生较大的变化,非常具有研究价值。但从研究成果来看,这一时期的语言现象显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长、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作为大众传播的载体,能够快速、真实、全面地反映当时的词汇现象。因此本文以1872—1919年清末民初时期的《申报》为语料,对此期的《申报》词汇展开全面研究。本文共分为五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对象、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2章为《申报》词汇的构词法研究。从复合式构词和派生式构词两个角度进行考察。复合式构词主要对偏正、联合、主谓、动宾、补充五种结构系统分析,考察分布情况和特点。派生式构词按词缀所在位置,分别考察前缀、中缀和后缀的构词情况。其中后缀是词缀系统考察的重点,分别对真后缀和类后缀展开研究。第3章为《申报》词汇的造词法研究。本章综合参考学界对造词法的分类标准,结合《申报》词汇特点,对语法造词法、仿词造词法、简缩造词法、修辞造词法展开讨论。语法造词法注重对造词理据的考察,修辞造词法比较丰富,又分为比喻造词、夸张造词、委婉造词三个方面。第4章为《申报》词汇的词形研究。主要研究异形词和同素异序词,系统考察两种词形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异形词主要从成因、音节类型、意义关系几方面着手分析,成因包括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及音译词,意义关系包括全等关系、包孕关系或者交叉关系。同素异序词主要考察了AB—BA以及A—B之间的结构类型、语法属性和语义关系可能相同,也可能完全不同。同时,本章两种词形都与现代汉语进行历时比较,观察二者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变化情况发现《申报》中异形词和同素异序词在现代汉语中都有共存、有存有隐和共隐三种情况。第5章为《申报》新词新义研究。新词研究从外来新词和本土新词两个角度考察,主要探讨《申报》新词的来源和分类。外来新词包括西源外来词和日源外来词,西源外来词数量较多,主要来自英语,翻译的方式也比较丰富,包括单纯音译、半音译加半意译、音译兼意译、音译加义标、造字音译和字母借形几种方式。日源外来词中一部分是日本利用汉字新造的词,即原语借词;另一部分则是之前从中国传入日本,在日本流传后又回归到中国的词汇,即回归借词。本土新词包括本族新词、意译和仿译的新词。新义研究从词汇义、色彩义和语法义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词汇义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一个词的意义的演变”和“词的一个意义的演变”。前者侧重分析词的义项增加或者减少,后者侧重于词的某个义项发生词义扩大、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等情况。另外,词汇义演变与引申有着密切联系,隐喻和转喻是引申的思维机制,隐喻的认知基础是相似,转喻的基础是紧密的关联,所以词义引申从相似引申和相关引申两个角度分析。结语:通过对全文内容梳理,分别从构词法、造词法、词形、新词新义几个方面概括出清末民初《申报》的词汇语言特色,从而归纳出《申报》词汇的整体特点,以期为清末民初词汇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郭承禹[3](2020)在《汉语方言双音节词的韵律结构类型与变调》文中研究表明近二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韵律轻重对于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的影响,并且提出了“韵律变调”的概念。文章支持这一观点,认为除了语法和语义变调之外,一些方言的语音变调应纳入轻重音的研究框架进行解释。具体来说,文章以汉语方言的双音节词为研究对象,提出左重和右重两种基本的韵律结构,以这两种韵律结构为纲领,分别列举出与之对应的变调模式,力图说明韵律模式驱动变调这一语言事实,并且解释其中的音变机制和蕴含的规律。第1章以世界语言韵律特征的共性和规则作为切入点,将研究视野逐渐聚焦于东亚、汉语的韵律研究,分别总结了汉语的轻音与重音的表现形式,并列举了目前词汇重音研究中存在的争议。随后引出文章的核心内容,即轻重音与连读变调的关系。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举出变调受到韵律轻重影响的事实,并总结了重音音节往往保留单字调,轻音音节变调这一规律。第2章引述了四种基础的韵律范畴,展示了汉语方言存在左重和右重两种基本的韵律结构。此章节还详述了轻重音和声调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韵律模式驱动变调”的预设:任何单字调进入多音节辖域时都要满足韵律轻重音的内在要求,否则发生变调。另外,此章还列举了文章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第3章描述了左重韵律结构下的轻音中和调。此章节解释了轻音中和调这一术语,并以长沙话和娄底话为例,分析了轻音位置产生中和调的原因。结果说明,单字调在末音节轻音位置保留了部分声调特征,变为相应的短平调(或短调),调值是原调的音高起点或终点。原因是轻音只有一个韵素,无法承载单音节完整的升调或降调。这种轻音中和调和轻声有着本质的区别。第4章以北京话和银川话为例,叙述了左重韵律结构下的轻声现象。这一章节从跨方言的角度,分析了两个方言轻声词的词汇结构和声学特征,并且总结了其中的共性和差异。就共性来说,北京话和银川话的轻声词都属于动态的、口语化的、可类推的左重韵律模式。轻声音节的本质均为“失调”。两者差异主要在于银川话的轻声“不轻”。第5章以成都话和松江话为例,论证了左重韵律结构的声调延展现象。依据前贤研究,两种方言均存在左重韵律结构,其连读调是韵律轻重的外在表现。文章着重描述了连读调中蕴含的右向声调延展,同时发现声调延展有既定的声调组配条件,整个音变过程呈现出系统性的、动态性的特点。声调延展可以分为音高延展和调域延展,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末音节的轻音失去原有的声调特征。第6章以福州话的双音节韵律词为例,讨论了右重韵律结构下的声调逆同化现象。文章认为福州话存在右重韵律结构,其松紧韵母和变调结果都反映了这种韵律模式。福州话的很多变调都出现了声调逆同化现象,通过分析具体的语音特征,发现这与“前短后长”的右重韵律结构有关。前面的轻音被后面重音的声调所同化,出现了部分同化和完全同化两种逆同化现象。第7章探讨了右重韵律结构下轻音的声调中和现象。此章节以六甲话、开建话和铺门话为例,展示了这些方言双音节词变调的相似之处,首音节位置上的声调均中和化为两种较低的音高。这种由于调值低化造成的中和现象蕴含了右重韵律结构,轻音的声调依照高低调域(或阴阳调类)的不同分别向最低调值发生低化,重音则不变调。和左重结构下轻音的声调“变短”相比,右重结构则是变低。第8章揭示了部分民族语言韵律轻重与声调的关系。此章节分别以无声调的红土藏语和有声调的大坝土家语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红土藏语的韵律结构以右重为主,其变调呈现出相对“前低后高”的模式。大坝土家语则是以左重韵律结构为主,重音的音高趋势延展至轻音上,出现了声调延展现象。以上变调规律和部分汉语方言类似,这说明汉藏语言中轻重音与声调的关系是存在共性的。第9章的内容是全文的结论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第2章提出了两个预设,经过对语料的分析和论证,主要得出了两个结论。其一是轻音对内在音高有特定要求,如果进入轻音的声调不满足这一要求,那么轻音可以驱动变调。其二是左重和右重韵律结构下的变调是多样的,也可以说是“不对称”的。文章最后阐述了本研究的不足与对未来的展望。

何红艳[4](2020)在《近十年三音节新词语仿拟造词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2008年——2017年年度《汉语新词语》(侯敏、邹煜主编)中的三音节仿拟造词为研究对象,对这十本书中的三音节仿拟造词进行整体研究,从词汇学等角度描写分析仿拟造词,研究仿拟造词的现状、词汇发展演变规律和影响,通过分析仿拟造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收录情况,给新词语收录和仿拟造词提出规范化建议。此次研究的近十年三音节仿拟造词共1297个,仿拟造词中包括形式仿、谐音仿、语义仿、兼用式仿拟四种类型。四种类型的仿拟造词中形式仿有1089个,包含仿前式798个,仿后式259个,仿中式32个;谐音仿有34个,包含音仿汉语拼音造词31个,音仿英语词汇造词2个,音仿组合式词汇造词1个;语义仿有128个,包含类义仿82个,反义仿42个,近义仿4个;选取的兼用式仿拟造词有46个,包含仿拟兼缩略式26个,仿拟兼比喻式17个,仿拟兼借代式3个。其中,三个类型的形式仿也属于类义仿,因此仿拟造词中以类义仿居多。接着分析了仿拟造词的特点和影响,仿拟造词具有四个特点:原型词具有多样性、仿造词具有能产性、原型词与仿造词具有联系性、原型词与仿造词具有对应性;分析仿拟造词丰富词汇系统、预测词语发展趋势、丰富表达效果的三个积极影响,但也存在滥仿现象严重、表义模糊、给语言文字规范带来一定消极影响的问题。三音节仿拟造词的理据,主要涉及外部理据、内部理据、心理理据、认知机制。外部理据包含社会客观环境、社会文化心理;内部理据包含造词的经济原则、词汇的系统性规律、语言材料的生成性;心理理据包含联想、类推、完型与理解;认知机制包含转喻机制和概念合成理论。《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增录的三音节词语中也包含了仿拟造词法产生的词语,分成了近义关系词汇、反义关系词汇、类义关系词汇进行分析,词典收录新词语的原则,包括必要性原则、规范性原则、普遍性原则、稳定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仿拟造词的规范化涉及原型词的选择建议和仿造词的创造策略,原型词的选择遵循常见性原则与定型性原则,仿造词的造词要注重仿造词与原型词之间的相似性,注重类推的合理性。

牛涛[5](2020)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三音节词语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下简称《现汉》(第7版))收录的三音节词语为研究对象,对词典中收录的6281条三音节词语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统计,并建立三音节词语语料库。通过对三音节词语的全面分析,能够对三音节词语的形成过程和结构关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现汉》(第7版)中共收录6281条三音节词语,不包括词典后附的字母词。三音节词语以三个语素构成为主,有5672个,占总数90.3%,两个语素构成的有488个,占总数7.77%,一个语素构成的有121个,占总数1.93%。在三音节词语的语法属性中,主要以名词为主,共有4931个,占总数78.52%,依次是形容词和动词,其它词类数量较少,还包含了未标注词类681个,占总数10.84%。三音节词语按语素构成数量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单纯词有117个,占总数1.86%;合成词中又以复合词为主,其中以定中结构为主,约占总数70.55%,其次是述宾结构,约占总数9.65%,还有状中、述补、主谓和联合结构。合成词中的附加式又可分为前附加和后附加,附加式共有486个,约占总数7.74%后附加式共有370个占5.89%,前附加式共有116个,占1.85%。三音节词语的来源丰富,有来自方言、外来词、口语、新词新语和书面语。三音节词语产生的方法主要有语音造词法、修辞造词法、缩略造词法和附加造词法。语音造词法包括了摹声和音译,语音造词法产生的三音节词语数量比较少,大部分是外来词语的音译形式。修辞造词法包括比喻、借代、夸张和仿词造词法四种方式,其中比喻造词法又包括了全喻式、前喻式和后喻式,夸张造词法又包括了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仿词造词法包括了仿前式、仿中式和仿后式。三音节词语的结构内部是分层的,由最内层和最外层构成。在考察三音节词语语义结构情况时主要以最外层的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为主。三音节词语的语义结构关系以定中式为主,根据组成成分的词性把定中式三音节词语分为N+X、V+X和A+X三种类型,状中式三音节词语分为Adj+V、Adv+V和N+V/Adj三种,述宾式、述补式、主谓式和联合式分别根据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分类。在三音节词语结构的语义关系中以定中式为主。定中式三音节词语的音节组配方式根据单双音节的不同组配有1+2式和2+1式。充当修饰语的词类不同所选择的音节组配方式也不同,名词、动词充当修饰语时倾向于选择2+1式的音节组配,1+2式相比2+1式数量少;而形容词充当修饰语时倾向于选择1+2式为主,2+1式少于1+2式。在名词、动词作定语时2+1式是无标记组合,1+2式有标记组合;而形容词作定语时1+2式无标记组合,2+1式是有标记组合。定中结构中充当定语词类不同出现了音节搭配不对称的“颠倒标记”现象。背后的理据是基于“松紧象似”在定中结构的“句法——语义——语音”三个范畴之间建立一个互动的“关联标记模式”,音节组配与词类选择反应的不对称性是由于“松紧象似”原则在以上的三个范畴之间的影响。起主要作用还是修饰语和中心语语义上的松紧,定语反映中心语的本质属性,越靠近中心语,两者之间的关系更紧密,反之,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语义联系不紧密,结构之间较松散。

杨向煜[6](2020)在《汉语类词缀的语义逻辑机制分析及其对外汉语教学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使新词不断创造出来并迅速传播。在现代汉语新词中,有大量运用类词缀构成的复合词。深入研究类词缀,对于汉语的学习和汉语的推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语义范畴角度分析现代汉语类词缀产生的语义和语法机制,归纳运用类词缀造词的模型,以期为对外汉语类词缀以及词汇的教学方法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本文以亚里士多德的古典范畴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词义结构的分析方法,对现代汉语类词缀产生的语义和语法机制进行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1)类词缀在形成中需满足语义、语法两方面要求:语义上,类前缀具备分化类属对象的种差指别功能;类后缀语义特征产生类属性转化;语法上,语法位置固定,词性发生改变。(2)类词缀造词模型可简单概括为“种差性语素+类属性语素”。(3)通过分析得到了上述类词缀相关结论,经分析可应用于类词缀和相关合成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本文将运用上述结论为类词缀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研究范围及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文章重点,分别阐述类词缀形成的语义和语法机制,以及类词缀造词的基本语法形式与造词功能。第四部分总结全文,讨论上述理论研究的实践应用问题。本文将语义逻辑分析方法运用于类词缀的对外汉语教学,可以更直观地帮助学生认识到类词缀产生的语义机制和语法机制。此外,通过语义逻辑分析形成的类词缀造词模型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生成类词缀的合成词。

姚昭璞[7](2019)在《从新词语“XY杀”看类后缀“杀”的形成及成因——兼论网络时代汉语动源类后缀的衍变空间》文中研究指明通过考察新词语"XY杀"(如"摸头杀、微笑杀"),本文分析了类后缀"杀"的形成及成因。我们发现,类后缀"杀"源自"秒杀",承载"秒杀"的整词义后参与构词,在"杀"的作用下,"XY杀"具有共同的语义类属。在成因上,受到"XY杀"的标记作用显着、口语的传播速度快、"杀"的认知凸显度高、受众的文化态度开放及媒介的推动力强等因素的驱动。结合"瘫""抱"的构词表现,本文发现汉语动源类后缀具有衍变空间,但由于受众群体和传播途径较为单一,其生存度尚待观察。

张璐[8](2019)在《痴迷型指人类后缀“迷”三个平面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类语缀”的概念提出以来,学界就开始了对类词缀的研究。本文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类词缀的界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选取指人类后缀中语义为痴迷型的“迷”作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重点,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并对“X迷”的语法特点和语用特点进行描写、分析。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绪论、主体和结语。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研究价值和意义、研究现状(主要包括类词缀的研究现状、指人类后缀的研究现状以及痴迷型指人类后缀“迷”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以及所用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本章在以往学者对类词缀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对类词缀的界定标准进行分析、归纳。对指人类后缀的界定做了说明。结合封闭的语料,定量、定性对痴迷型指人类后缀的界定和范围做了详细的分析。第二部分是本文研究的主体部分,共三章,分别从语义、语法和语用三个角度对痴迷型指人类后缀“迷”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第一章运用历时梳理与共时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对痴迷型指人类后缀“迷”的语义特点进行研究。通过历时梳理,整理义位之间的关系,提取“迷”的语义特征。作为本土语素,类后缀“迷”和词根“迷”的语义有继承关系。在句法中,“迷”后的宾语越来越广泛,语义范围扩大,且越来越抽象。语素“迷”向类后缀发展的过程中有过渡现象,过渡阶段“迷”的语义特点和“X迷”中的“迷”有一定联系。“X迷”中词根“X”的语义类别、词根之间的语义关系以及词根对“X迷”的贡献方式特点鲜明。第二章从语法角度对“X迷”进行分析。主要包括“X”的性质和“X迷”的句法功能两个方面。经统计,“X”为名词占主流,这和名词的属性较为丰富有很大关系。此外,指人类后缀“迷”是由动词“迷”发展而来,动词的语义特点保留在类词缀中,这也是词根多数为名词的原因,体现了句法对词法的影响。“迷”为指人类后缀,“X迷”皆为指人名词,在句法功能上,“X迷”往往做主语、宾语。其不定指的特点,使得“X迷”做宾语比做主语更为典型。第三章从“X迷”的物理语境和言语交际中的色彩义两个方面探究其语用情况。交际时间和交际方式的不同、交际双方的身份以及交际中称说的对象都对“X迷”的色彩义产生影响。语言表达的精细化和外来文化的接触对“X迷”的使用有一定的助推作用。“X迷”的感情色彩由贬义到中性的转变和词根“X”的感情色彩有很大关系。交际中,“X迷”前的修饰成分使得“X迷”的痴迷程度减弱。第三部分为结语,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

李昂[9](2016)在《类后缀的频率效应与形成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新产生的后附加式合成词呈现逐年递增态势。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哥、姐、客”等构词能力较强的类后缀的出现。事实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便不断有学者依托语法化、词汇化、词语模等理论,围绕类后缀现象展开研究。截至目前,已对类后缀的性质、结构特征、界定标准等问题有了深入认识。本文在吸取前贤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以新兴指人类后缀“哥、姐、嫂、帝、奴”为研究对象,从频率效应(frequency effect)的角度出发,探讨频率效应与类后缀形成、发展过程之间存在的联系。本文采用实证性研究方法,以CNKI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为语料来源,逐年考察类后缀“哥、姐、嫂、帝、奴”的构词情况,统计“X哥、X姐、X嫂、X帝、X奴”型式的类型频率(type frequency)及其新造词的个例频率(token frequency)。在此基础上,运用描写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以及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类后缀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通过真实可信的数据揭示出“X+类后缀”型式在音节构成、模槽词性、表义功能等层面的演变过程。并在文章的最后归纳个例研究成果,提出类后缀的形成、发展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即涌现期、类型频率上升期和类型频率下降期。进而,分阶段阐述频率效应对类后缀形成机制产生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成果也能服务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领域。根据类后缀在类型频率和个例频率层面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制定适合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教学目标,选择符合习得规律的教学内容,必将有助于类后缀教学的发展。

王康麟[10](2014)在《对外汉语教学视角下的汉语词缀化现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汉语的不断发展,汉语词缀化现象在社会生活中的比重逐渐增大。汉语词缀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新兴类词缀的运用及其所产生的语言现象。现代汉语中的类词缀是不同于汉语词根和词缀的语言成分,是以上两者的中间状态,类词缀的语素意义就算有所虚化,却仍然会保留下一部分的词根意义。近年来由类词缀构成并大量派生出来的新词语是现代汉语的一种新的构词方式。笔者对《桥梁》、《登攀》、《成功之路》等在对外汉语教学界比较权威的教材与近年来的HSK考题进行了相当穷尽性的搜索,并对搜集到的语料进行了分析,总结出语料中的新兴类词缀归类的情况、存在的数量和出现的频率等等。笔者还通过发现对外汉语教材与HSK考题中词缀化现象存在的缺点,指出问题所在,并对其提出修改的建议。笔者还对20名在华留学生进行现代汉语中的词缀化现象考察,采取填写调查问卷的方法,初步了解外国留学生对现代汉语词缀化现象的理解、掌握和学习情况。通过分析总结得出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受访的外国留学生在汉语新兴类词缀学习情况下的偏误类型主要有四种:对汉语新兴类词缀的词缀义以及非词缀义不能够准确掌握;不能准确理解新兴类词缀及其构成的派生词;不能准确掌握派生词的词性;不够了解新兴类词缀的构词规则。留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汉语类词缀的复杂性与特殊性、语内干扰以及留学生不够了解当代中国文化等三种。笔者根据对外国留学生在新兴类词缀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偏误类型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对现代汉语新兴类词缀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建议,并就对外汉语新词缀化现象教学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设想。其中教学方法包括:根据留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划定教学范围;根据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循序渐进教学。教学建议包括:类推式教学;扩展式教学;语素教学;造句法等。有关对外汉语词缀化现象教学的设想包括:在游戏中学习,激发学生兴趣;语境学习;增加学生练习机会、布置收集整理作业等。希望可以抛砖引玉,提供一些面向对外汉语的切实可行的新兴类词缀教学法。

二、吧——新产生的类后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吧——新产生的类后缀(论文提纲范文)

(2)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3.1 清末民初词汇研究现状
        1.3.2 《申报》词汇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5.1 对过渡时期词汇研究的补充
        1.5.2 考察现代汉语词汇源头
        1.5.3 大型语文类工具书的编纂与修订
    1.6 研究方法
        1.6.1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1.6.2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1.6.3 历时与共时相结合
第2章 《申报》词汇构词法研究
    2.1 复合式构词
        2.1.1 偏正式复合词
        2.1.2 联合式复合词
        2.1.3 动宾式复合词
        2.1.4 主谓式复合词
        2.1.5 补充式复合词
    2.2 派生式构词
        2.2.1 词缀界定
        2.2.2 词缀考察
    本章小结
第3章 《申报》词汇造词法研究
    3.1 造词法与构词法
    3.2 造词法分析
        3.2.1 语法造词法
        3.2.2 仿词造词法
        3.2.3 简缩造词法
        3.2.4 修辞造词法
    本章小结
第4章 《申报》词汇词形研究
    4.1 异形词
        4.1.1 异形词界定
        4.1.2 异形词成因
        4.1.3 异形词的音节类型
        4.1.4 异形词的意义关系类型
        4.1.5 异形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
    4.2 同素异序词
        4.2.1 同素异序词的结构类型
        4.2.2 同素异序词的语法属性
        4.2.3 同素异序词的语义类型
        4.2.4 同素异序词在《申报》中的使用情况
        4.2.5 同素异序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5章 《申报》新词新义研究
    5.1 新词研究
        5.1.1 外来新词
        5.1.2 本土新词
    5.2 新义研究
        5.2.1 词汇义的演变
        5.2.2 色彩义的演变
        5.2.3 语法义的演变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汉语方言双音节词的韵律结构类型与变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世界语言中的韵律现象
        1.1.1 世界语言轻重韵律模式与规则
        1.1.2 东亚语言的韵律模式及其特殊性
        1.1.3 汉语韵律的历时变迁
    1.2 汉语词汇轻重音的研究备述
        1.2.1 重音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1.2.2 轻声、轻音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1.2.3 有关汉语词汇重音的争议
    1.3 汉语方言轻重音与连读变调
        1.3.1 连读变调概念及其成因
        1.3.2 连读变调中的轻重音线索
        1.3.3 轻重音与连读变调
    1.4 本文所用语料及符号
第2章 本文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2.1 韵律的单位和层级
        2.1.1 韵素
        2.1.2 音节
        2.1.3 音步
        2.1.4 韵律词
    2.2 两种基本的韵律结构
    2.3 轻重音和变调的关系
        2.3.1 韵律轻重和声调概念
        2.3.2 韵律轻重和声调的关系
        2.3.3 韵律轻重类型的变调表现
    2.4 本文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3章 左重韵律结构下末音节的轻音中和调
    3.1 什么是“轻音中和调”
    3.2 长沙话的轻音中和调
        3.2.1 长沙话的单字调和连读调
        3.2.2 长沙话轻音中和调的案例分析
        3.2.3 长沙话后缀的轻音中和调
    3.3 娄底话的轻音中和调
        3.3.1 娄底话的单字调与连读调
        3.3.2 娄底话轻音中和调的案例分析
        3.3.3 娄底话的“轻声调”
    3.4 轻音与轻声的对比
第4章 左重韵律结构下的跨方言轻声现象
    4.1 跨方言角度下的轻声研究
    4.2 北京话和银川话的单字调与轻声变调
    4.3 北京话和银川话的轻声词汇比较
        4.3.1 北京话和银川话共同的轻声词汇
        4.3.2 北京话特有的轻声词汇
        4.3.3 银川话特有的轻声词汇
    4.4 北京话和银川话的轻声词汇的声学比较
        4.4.1 音节与TBU的时长比值
        4.4.2 轻声音节的音高
    4.5 小结
第5章 左重韵律结构的声调延展现象
    5.1 声调延展与韵律轻重
    5.2 成都话的声调延展现象
        5.2.1 左重方言成都话
        5.2.2 成都话的单字调与连读调
        5.2.3 成都话声调延展的案例分析
    5.3 松江话的声调延展现象
        5.3.1 松江话的单字调与连读调
        5.3.2 松江话的左重韵律结构
        5.3.3 松江话声调延展的案例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右重韵律结构下的声调逆同化现象
    6.1 声调同化与右重韵律结构
    6.2 福州话的声调逆同化
        6.2.1 福州话的特点与右重韵律结构
        6.2.2 福州话的单字调与连读调
        6.2.3 福州话声调逆同化的案例分析
    6.3 小结
第7章 右重韵律结构下轻音的声调中和现象
    7.1 首音节的声调中和现象
    7.2 六甲话中轻音的声调中和现象
        7.2.1 六甲话的单字调
        7.2.2 六甲话连读调所蕴含的韵律模式
    7.3 开建话中轻音的声调中和现象
        7.3.1 开建话的单字调
        7.3.2 开建话连读调所蕴含的韵律模式
    7.4 铺门话中轻音的声调中和现象
        7.4.1 铺门话的单字调
        7.4.2 铺门话连读调所蕴含的韵律模式
    7.5 声调中和与调值低化
第8章 少数民族语言的韵律模式研究实例——以红土藏语和大坝土家语的双音节词为例
    8.1 少数民族语言的“韵律之疑”
    8.2 红土藏语的音高与韵律
        8.2.1 红土藏语概况
        8.2.2 红土藏语单音节词的音高模式
        8.2.3 红土藏语双音节词的重音与音高
    8.3 大坝土家语的声调和韵律
        8.3.1 大坝土家语概况
        8.3.2 大坝土家语的单字调和连读调
        8.3.3 大坝土家语声调延展的案例分析
        8.3.4 大坝土家语的其他韵律模式
    8.4 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方言轻重音调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近十年三音节新词语仿拟造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五、语料来源
第一章 三音节新词语仿拟造词的类型
    第一节 形式仿
        一、仿前式
        二、仿后式
        三、仿中式
    第二节 语义仿
        一、类义仿
        二、反义仿
        三、近义仿
    第三节 谐音仿
        一、音仿汉语拼音造词
        二、音仿英语词汇造词
        三、音仿组合式词汇造词
    第四节 兼用仿
        一、仿拟兼缩略式
        二、仿拟兼比喻式
        三、仿拟兼借代式
第二章 近十年三音节新词语仿拟造词的特点和影响
    第一节 近十年三音节新词语仿拟造词的特点
        一、原型词具有多样性
        二、仿造词具有能产性
        三、原型词与仿造词具有联系性
        四、原型词与仿造词具有对应性
    第二节 近十年三音节新词语仿拟造词的影响
        一、仿拟造词的积极影响
        二、仿拟造词的负面影响
第三章 三音节新词语仿拟造词理据
    第一节 仿拟造词外部理据
        一、社会客观环境
        二、社会文化心理基础
    第二节 仿拟造词内部理据
        一、造词的经济原则
        二、词汇的系统性规律
        三、语言材料的生成性
    第三节 仿拟造词心理理据
        一、联想
        二、类推
        三、完型与理解
    第四节 仿拟造词认知机制
        一、转喻机制
        二、概念合成理论对仿拟造词的认知阐释
第四章 仿拟造词的规范化
    第一节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的三音节仿拟造词分析
        一、近义关系词汇
        二、反义关系词汇
        三、类义关系词汇
    第二节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仿拟造词新词语的收录原则
        一、必要性原则
        二、规范性原则
        三、普遍性原则
        四、稳定性原则
        五、系统性原则
    第三节 仿拟造词规范化建议
        一、原型词的选择建议
        二、仿造词的造词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形式仿
附录二 语义仿
附录三 谐音仿
附录四 兼用式仿拟造词
附录五 2008——2017年仿拟造词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三音节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四、语料来源
第一章 《现汉》(第7版)三音节词语综合考察
    第一节 三音节词语语素构成
    第二节 三音节词语结构层次
    第三节 三音节词语语法属性
    第四节 三音节词语结构关系
        一、2+1式三音节词语综合考察
        二、1+2式三音节词语综合考察
    第五节 三音节词语来源考察
        一、三音节方言词
        二、三音节外来词
        三、三音节新词语
        四、其它
第二章 《现汉》(第7版)三音节词语构词法研究
    第一节 单纯词
        一、拟声词
        二、音译词
    第二节 复合词
        一、偏正式
        二、述宾式
        三、述补式
        四、主谓式
        五、联合式
        六、其它
    第三节 派生词
        一、前附加式
        二、后附加式
第三章 《现汉》(第7版)定中式单双音节组配研究
    第一节 定中式单双音节组配现象
        一、单双音节组配的现象
        二、NN定中单双音节组配
        三、AN定中单双音节组配
        四、VN定中单双音节组配
    第二节 韵律与单双音节选择
        一、辅重原则
        二、音节松紧
    第三节 词类与单双音节选择
        一、词类、词长与音节选择
        二、定中式单双音节组配规律
第四章 《现汉》(第7版)三音节词语造词法研究
    第一节 语音造词法
        一、摹声造词
        二、音译造词
    第二节 修辞造词法
        一、比喻造词
        二、借代造词
        三、夸张造词
        四、仿词造词
    第三节 缩略造词法
        一、缩合法
        二、节略法
        三、数字概括法
        四、造词理据
    第四节 附加造词法
        一、前附加式
        二、后附加式
        三、生成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现汉》(第7版)三音节词语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汉语类词缀的语义逻辑机制分析及其对外汉语教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 类词缀研究综述
        (二) 类词缀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综述
    四、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范围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类词缀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 类词缀的界定与语法语义特点
        一、现有的类词缀
        二、类词缀的特点
    第二节 类词缀语义范畴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词义范畴
        二、词义衍生
第二章 类词缀产生的语义和语法机制
    第一节 类词缀产生的语义机制
        一、类前缀的语义机制
        二、类后缀的语义机制
    第二节 类词缀产生的语法机制
        一、语法位置的固定
        二、词性的变化
    第三节 类词缀的意义形态
        一、引申表达
        二、比喻表达
    第四节 有类词缀倾向的词或语素
        一、位置固定化
        二、范畴化
第三章 汉语构词的基本语法形式与类词缀的造词功能
    第一节 基本语法形式
        一、类前缀+类属性语素
        二、种差性语素+类后缀
    第二节 类词缀的造词功能
        一、名词性的类词缀
        二、动词性的类词缀
        三、区别词性的类词缀
第四章 关于对外汉语类词缀教学的建议
    第一节 《发展汉语》教材中类词缀的语义范畴分析及数据特征
    第二节 《发展汉语》教材中有类词缀倾向的词或语素的语义范畴分析及数据特征
    第三节 类词缀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类词缀教学的必要性
        二、类词缀教学的可行性
    第四节 类词缀的习得问题与教学建议
        一、类词缀的习得问题
        二、教学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7)从新词语“XY杀”看类后缀“杀”的形成及成因——兼论网络时代汉语动源类后缀的衍变空间(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XY杀”中“杀”的来源
三、类后缀“杀”的形成
    3.1定位性
    3.2意义半虚化
    3.3能产性
    3.4不成词语素
四、类后缀“杀”的成因
    4.1“XY杀”的标记作用显着
    4.2口语的传播速度快
    4.3“杀”的认知凸显度高
    4.4受众的文化态度开放
    4.5媒介的推动力强
五、网络时代动源类后缀的衍变空间
    5.1动词“瘫”“抱”的类后缀化
    5.2动源类后缀的衍变原因
六、结语

(8)痴迷型指人类后缀“迷”三个平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类词缀的研究概况
        二、指人类后缀的界定及研究现状
        三、痴迷型指人类后缀的界定及“迷”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理论和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痴迷型指人类后缀“迷”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 语素“迷”的语义系统描写
        一、秦汉时期
        二、魏晋到明代
        三、清代以后
    第二节 过渡阶段“X迷”的语义特点
    第三节 “X迷”中“X”的语义类别、语义系统及语义贡献方式
        一、词根“X”的语义类别
        二、词根“X”的语义系统
        三、词根“X”的语义贡献方式
第二章 痴迷型指人类后缀“迷”的语法分析
    第一节 “X迷”中“X”的性质分类及数量统计
    第二节 “X迷”的句法功能及数量统计
第三章 痴迷型指人类后缀“迷”的语用分析
    第一节 “X迷”的语境分析
        一、交际时间和交际方式
        二、发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
        三、社会大环境对“X迷”的影响
    第二节 从言语交际看“X迷”的色彩义
        一、从“X迷”运用中的交际双方和称说对象看其感情色彩
        二、从“X迷”在使用中的搭配情况看其感情色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类后缀的频率效应与形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现代汉语类后缀研究综述
        一、类后缀本体研究
        二、类后缀应用性研究
        三、指人类后缀研究概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语料来源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频率效应与形成研究
    第一节 基于使用的语法理论
    第二节 频率效应
    第三节 形成研究
第三章 亲属称谓语素虚化而来的类后缀
    第一节 类后缀“哥”
        一、“X哥”型式词语概览
        二、“X哥”型式新造词情况逐年统计
        三、“X哥”型式新造词结构特征分析
        四、“X哥”型式频率效应与形成研究
    第二节 类后缀“姐”
        一、“X姐”型式新造词情况逐年统计
        二、“X姐”型式新造词结构特征分析
        三、“X姐”型式频率效应与形成研究
        四、“X姐”与“X哥”型式的对比分析
    第三节 类后缀“嫂”
        一、“X嫂”型式新造词情况逐年统计
        二、“X嫂”型式新造词结构特征分析
        三、“X嫂”型式频率效应与形成研究
        四、“X嫂”与“X哥/姐”型式的对比分析
第四章 社会称谓语素虚化而来的类后缀
    第一节 类后缀“帝”
        一、“X帝”型式词语概览
        二、“X帝”型式新造词情况逐年统计
        三、“X帝”型式新造词结构特征分析
        四、“X帝”型式频率效应与形成研究
    第二节 类后缀“奴”
        一、“X奴”型式新造词情况逐年统计
        二、“X奴”型式新造词结构特征分析
        三、“X奴”型式频率效应与形成研究
        四、“X奴”与“X帝”型式的对比分析
第五章 频率效应与类后缀形成机制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对外汉语教学视角下的汉语词缀化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新兴类词缀及词缀化的界定
2 汉语词缀化现象分类分析
    2.1 汉语词缀化现象下的类词缀
        2.1.1 新兴类前缀个体举例分析
        2.1.2 新兴类后缀个体举例分析
    2.2 汉语词缀化现象的特点及理论分析
        2.2.1 词缀化现象的特点
        2.2.2 汉语词缀化现象的理论探讨
3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词缀化现象统计分析
    3.1 教材中的汉语词缀化现象
    3.2 HSK 试题中的汉语词缀化现象
    3.3 关于外国留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汉语词缀化现象问卷调查
        3.3.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3.2 问卷调查偏误分析
4 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词缀化现象教学与建议
    4.1 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词缀化现象教学
        4.1.1 根据留学生情况划定教学范围
        4.1.2 根据留学生汉语水平循序渐进教学
    4.2 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词缀化现象教学的策略建议
        4.2.1 有关对外汉语词缀化现象课堂教学的建议
        4.2.2 有关对外汉语词缀化现象教学的设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致谢

四、吧——新产生的类后缀(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汉语类词缀及相关问题研究[D]. 陈君逸.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2]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D]. 冯卓. 吉林大学, 2021(01)
  • [3]汉语方言双音节词的韵律结构类型与变调[D]. 郭承禹. 上海师范大学, 2020
  • [4]近十年三音节新词语仿拟造词研究[D]. 何红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三音节词语研究[D]. 牛涛.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汉语类词缀的语义逻辑机制分析及其对外汉语教学方法研究[D]. 杨向煜.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7]从新词语“XY杀”看类后缀“杀”的形成及成因——兼论网络时代汉语动源类后缀的衍变空间[J]. 姚昭璞. 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 2019(00)
  • [8]痴迷型指人类后缀“迷”三个平面的研究[D]. 张璐.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9]类后缀的频率效应与形成研究[D]. 李昂.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2)
  • [10]对外汉语教学视角下的汉语词缀化现象研究[D]. 王康麟. 重庆师范大学, 2014(02)

标签:;  ;  

bar - 新生成的类后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