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雨水利用及其发展思路和措施

城市雨水利用及其发展思路和措施

一、城市雨水利用及其发展思路与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徐千里,刘泓志,孙彤宇,王世福,翟国方,匡晓明,邹亮,叶洋[1](2021)在《安全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主办:《当代建筑》编辑部时间:2021年10月15日地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国当今城市的发展面临来自多方的挑战,无论是仍在全球迅猛发展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还是入夏后的特大洪水、城市内涝灾害,人们今后将长期面临与多重灾害共生、共存的局面,城市安全也成为城市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如何建设一个更加安全的城市,值得我们进行反思,这也对新形势下城市设计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提出了新的要求。安全视角下的城市设计须以建设可持续的、韧性的、安全的城市空间环境为目标,注重提升城市空间的安全品质。在此过程中,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专业也需要建立密切的合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注城市在发展中的公共空间、公共建筑安全设计。

李子墨[2](2021)在《结合地域环境的特色小镇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洛南音乐小镇为例》文中提出我国城乡居民的物质生活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有了极大的改善,人们对于精神和文化上的诉求更为迫切。同质化建设带来的城市风貌趋同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和文化记忆,由此逐渐展开了通过周边小镇旅游的开发,以提高人们闲暇时间精神、文化等娱乐活动享受,文化旅游型的特色小镇因此得到了迅猛发展。快速粗放的发展模式与问题并存,同质化的景观营造、文化的错位运用、景观规划设计简单粗暴、词不达意等问题削弱了小镇的地域特色,无法展现出当地的地域环境和小镇的核心主题,致使不少文旅小镇无法长期保持其价值。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确定了研究方向和目标。论文首先对所选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针对地域性特色小镇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进行相关理论研究,提炼出特色小镇的规划进程是受到自然要素的风貌变化与人文思潮的更新迭代,强调了自然、人文、社会的多维度交替影响。然后结合特色小镇的案例研究,并从样本案例中总结场地的优势与契机,归纳了场地的优势与设计,为洛南音乐小镇的规划提供了思路。论文通过整理和调研对结合地域环境的特色小镇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做出了说明,并将其使用在洛南音乐小镇的设计之中,同时通过对洛南环境展开了具体的研究。同样是通过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的分析,对样本进行空间形态特征分析,从宏观尺度的空间布局到中观制度的街巷空间,再到微观尺度居民单元进行归纳,总结出特色小镇的发展与自然适宜性、人文延续性和营造实用性的样本画像。最后,地域性特色小镇的研究从理论维度转向设计维度,提出洛南音乐小镇规划设计框架,并从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交通规划与流线组织、景观规划及配套设施角度展开了系统策略,形成了洛南音乐小镇从宏观的空间布局到中观街巷设计再到微观居民单元的规划层级模式。就特色小镇的景观设计而言,要考虑到场地情况、历史文脉、居民与小镇管理者等要素,方可实现特色小镇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刘思琪[3](2021)在《文化旅游型城镇规划建设研究 ——以榆中生态创新城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文化旅游部成立之后,正式将文化旅游纳入国家的战略决策部署及发展目标,这意味着我国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政策的不断推进和公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旅游成为人们出行的第一选择,因此,建设文化旅游型城镇成为了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一环。建设文化旅游型城镇,不仅可以大力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带动区域活力,还有助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弘扬当地特色历史文化。然而,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和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储备还不够充裕等问题,导致我国文化旅游型城镇的发展受到较大阻力,长期处于被动阶段。因此,本文在结合国内外文化旅游型城镇发展的基础上,首先对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榆中生态创新城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文旅资源利用程度较低、交通条件薄弱、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然后通过对榆中生态创新城进行SWOT分析,得出目前的优势和劣势,发现榆中生态创新城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机遇和威胁,进而根据这些分析总结出其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以及发展定位,并对其总体规划结构进行研究分析。最后,为顺应我国即将到来的文化旅游热潮,本文结合现行规划,提供了一套适合榆中县的文化旅游规划方案,为其他区域的文化旅游型城镇规划以及城镇建设提供参考。本文以榆中生态创新城为研究对象,对榆中生态创新城文化旅游的规划建设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论为以下五点:(1)对榆中生态创新城进行SWOT分析,得出其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及文化资源丰富等优点,并发现其现状交通条件较为薄弱、缺少水资源等劣势,结合其机遇及挑战确定规划思路,以发挥优势、解决问题为目标进行合理规划,最终选择将榆中生态创新城打造成文化旅游型城镇。城镇规划的主要目的是要发掘目前城镇存在的问题以及劣势,通过城镇规划弥补这些不足,将劣势转化为优势。(2)文化旅游型城镇建设是加快经济增长、加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并保护当地特色文化的重要方案,使榆中生态创新城在生态、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融合发展,共同进步。在未来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文化旅游型城镇规划将成为首选重点方案之一。(3)根据规划方案榆中生态创新城将加强生态保护,利用研究区域范围内的众多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带动本地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加强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使生态作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从而确保城市长期稳定的发展。(4)根据未来的社会需要,榆中生态创新城将增建医院、学校、文化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从而增加常驻人口,吸引更多的游客,使社会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城镇规划需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提升质量,将教育以及医疗设施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带动城镇发展,激发城镇对公众的吸引力,增加定居人群数量,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5)榆中生态创新城内拥有多条铁路线,未来将建设夏官营机场,丰富的交通线路将会为游客出行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完善便捷的交通体系可以增加城市的开放程度,为榆中生态创新城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为榆中生态创新城的发展提供支持。

黄燕华[4](2019)在《广东垂直农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伴随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用地资源在粮食安全保障的要求下,显得尤为紧张,如何解决这一外生性矛盾?垂直农业以城市建筑为基础,区别于城市平衡空间而利用垂直空间(包括技术、资金、其他资源),主要生产活动是农业生产,运用城市销售网络进行农产品销售,同时环保处理建筑产生的废水和废物。毫无疑问,这种革命性和可持续的农业方法是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垂直农业发展在城市环境、粮食保障、资源节约等方面的益处,本文以农业多功能性理论、农业现代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借鉴参考国外(美国、日本、迪拜)垂直农业的发展经验,总结国内发展现状,同时基于对广东都市农业开展情况、城市居民的态度以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省内垂直农业发展的可行性与现实障碍,针对当前存在的认知、制度、效益和科技障碍,提出省内垂直农业发展的路径,以期推进省内都市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城市环境与居民的和谐共处,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国外发展经验提示,国内垂直农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城市空间,注重农作物栽培技术提升和农场废物利用,关注垂直农场提供休闲和就业的社会功能。(2)广东省内大多数城市居民对都市农业有一定认识并表示支持,当前的种植模式主要是阳台和屋面种植,如何解决资金、效益问题是垂直农业推广的关键因素。(3)广东省垂直农业发展的必要性体现在缓解城市扩张与耕地减少的矛盾,缓解城市人口扩张与粮食安全压力,优化城市污水废物处理功能;可行性体现在城市居民具有发展垂直农业的意向,省内具有垂直农业的“萌芽”基础,“退出壁垒”和“正外部性”亟需政府支持,垂直农业基础技术条件基本具备。(4)广东省垂直农业发展存在认知、制度、效益和科技障碍,其发展思路需:加大垂直农业发展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垂直农业发展保驾护航;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重视资金运作监管;强化垂直农业技术支持,加大相关技术人才培养。通过研究,本文在理论层面可进一步丰富都市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在实践层面将为政府农业部门、发展规划等机构制定城市垂直农业发展指导意见提供借鉴参考,为农业企业、房地产公司等于广东省开展垂直农业的尝试提供对策建议,以形成多元化市场主体推进垂直农业发展的新局面,进而提高省内城市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推进农业现代化。

崔杨芝[5](2018)在《微农业融入安置房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居住区是群集聚居、社会规范、社会关系和共同价值的集合地。居住区的和谐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在当今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更多包含的是精神层面的和谐有序,富有人情味和信任度强的人际关系、居民对居住社区的主动认同等。然而,近些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结合部的大量农耕用地被征用,急剧催生出一个迅速膨胀的社会群体——城市农民,他们失去土地后伴随着对土地本能的依赖、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引发各种社会焦虑和不安,其生存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和矛盾的焦点,为此,营造和谐社区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出于对土地得眷恋和生活方式的“惯性”及生计,现安置房居住区中出现了一些自发种植行为,种植形式各异,破坏了居住区的整体环境形象和居住品质。为了满足城市农民的耕种需求和居住区整体形象,重构符合失地城市农民的居住区景观形式以增加个人可支配资源和增强群体归属感无疑对于构建失地农民的和谐居住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失地的城市农民为切入点,采取文献收集、实地调研等方法对杭州市萧山区6个安置房居住区景观存在的现象、问题及影响因素作了一定的探讨,从此基础上研究微农业景观融入安置房居住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从景观规划设计方面提出设计方法及技术、管理与评价要素。

石增福[6](2016)在《城市节水与雨水资源化概述》文中认为针对城市水资源紧缺现状和用水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城市节水规划原则和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提出了建设雨水收集回用设施、雨水就地下渗、利用地表水库的调控排放等雨水资源化利用措施,对雨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硕韬[7](2015)在《呼和浩特市居住小区水景设计方法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居民对所居住的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居住小区水景的引入正好迎合了人们对小区室外环境高品质的要求。目前,呼和浩特市高档小区中水景是景观营造中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之一。因此,对居住小区水景的调查和研究在风景园林学科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以呼和浩特市居住小区中水景营造较具代表性的东岸国际、中海锦绣城和上东领海3个居住小区中12处水景作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归纳总结、实地走访调查等的研究方法,对小区中12处水景与位置、面积、高宽深比值等方面对水景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运用图、表格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得出呼和浩特市居住小区水景存在缺乏个性、缺乏对生态环境的考虑、忽视对雨水的利用和大面积硬质铺装等问题。并提出了与历史文脉结合设计水景、遵循生态原则和中水回用等建议。希望本文可以对经后呼和浩特市居住小区水景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发展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舒安平,尤伟,周星[8](2015)在《我国北方城市水土保持雨水措施指标体系与配置模式的探讨》文中提出本文以北方尤其是北京城市为研究对象,对现行有关城市水土保持雨水方面法律法规及措施进行梳理和分析,首先提出北方城市雨水集蓄与利用措施的6个量化指标,并根据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等,提出"3-5-7-9"系列的雨水控制性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与海绵城市雨水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主要雨水指标基本一致;根据北京市城市水土保持经验,初步提出北方城市建设中的市政配套设施、公建设施、居民住宅、商业办公、工业厂房等五种典型生产建设项目城市雨水集蓄与利用措施的配置模式,对推进城市洪涝灾害防治、城市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及推进城市水土保持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王墨[9](2013)在《城市公园暴雨水最佳管理措施BMPs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城镇化大规模的开发对现存自然状况造成重大影响,在城镇发展区域中出现了大量诸如屋顶、街道、停车场等不透水性表面,不仅导致区域内景观大幅度改变,而且使得发展区域几乎丧失其自然保水能力,同时,全球性气候变迁又引起暴雨水频发现象,使得城区暴雨水径流量以及径流速率骤增。应对以上问题,就目前城市排水基础设施而言,已无法有效应对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暴雨水问题。因此,本课题主要在研究城市公园建设中缓解城市暴雨水的有关问题的技术方法,力图使得城市公园本身成为一类能够有效应对城市暴雨水问题的绿色基础设施。本课题通过以美国暴雨水最佳管理措施BMPs进行综合研究,重点剖析包括定义、优势、技术体系在内的理论机制,并分析相关案例,并从风景园林学的角度进行回应,归纳确立一套关于城市公园管理暴雨水更为有效的综合措施体系。本课题还将台北大安森林公园为具体研究对象,因应暴雨水径流进行建设思路、规划、设计、维护方法等方面的运用。本课题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归纳国内外暴雨水管理措施研究进展,分析暴雨水管理的新趋势:从传统市政排水模式直接排放暴雨水的模式逐渐像通过城市绿地之类的绿色基础设施对暴雨水进行滞留、入渗、过滤处理的模式进行转变。在诸多管理措施中又以暴雨水最佳管理措施BMPs为一套运用广泛成熟的技术体系。(2)分析美国暴雨水最佳管理措施BMPs的应用范围以及其措施本身对管控暴雨水水量及水质相关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优势。(3)梳理和归纳暴雨水最佳管理措施BMPs技术体系,确定其包括集水区管理、非结构性措施和结构性措施方法的综合应用框架。(4)剖析暴雨水最佳管理措施BMPs中集水区管理相关规划方法,即包含划定集水区边界、评估自然资源、收集水质/量相关信息、判定与集水区相关的人文因素、确定集水区内的发展目标、确定达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等的流程方法。(5)剖析暴雨水最佳管理措施BMPs中非结构性措施相关方法,即相关法律法规、公共教育、公众参与和监督管理等措施。(6)剖析暴雨水最佳管理措施BMPs中结构性措施相关方法,即施工场地的暴雨水径流控制措施,以及包含滞留设施、入渗设施和过滤设施在内的建成场地的暴雨水径流控制措施。(7)以台北大安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引入集水区管理、暴雨水计算、非结构性措施与结构性措施及相关管理维护措施的方法进行综合设计,为今后城市公园因应暴雨水管理相关问题提供实践指导。

刘丹丹[10](2011)在《北方城市雨水资源价值认识及有效利用 ——以西安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缺水已经成为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瓶颈。水作为一种资源不仅具有商品价值还存在本身的价值,对于城市而言,雨水是一种最根本、最直接、最经济的水资源,它对调节、补充地区水资源和改善及保护生态环境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实现雨水有效利用对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典型北方城市西安市为例,对城市雨水资源的价值进行探讨,利用模型分析了雨水资源潜力。在雨水水质监测实验基础上,分析城市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水质情况。根据下垫面的不同,对道路雨水和屋面雨水水质进行分析和比较。在总结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以及雨水处理方法基础上,设计典型小区雨水利用方案。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在降水保证率为50%的条件下,西安市年内雨水资源理论潜力高达1.372×108m3,实际可收集雨水资源潜力0.423×108m3,雨水潜力价值0.881×108元。雨水资源经济价值相当可观。(2)雨水径流中污染物浓度,随着降雨持续逐渐降低并逐渐达到稳定。径流10min之后,雨水中的COD浓度一般降到150mg/L以下,SS浓度降到200mg/L以下。水质可以达到三级用水的标准。(3)雨水利用系统主要由雨水集蓄系统和雨水处理系统两部分构成,雨水集蓄系统包括屋面雨水集蓄系统和路面雨水集蓄系统。(4)以西安科技大学雁塔校区为实例进行雨水资源利用规划设计。结果表明:和传统雨水排放进行比较,在雨水处理阶段采用人工植被土壤过滤净化处理,运行成本1.945元/m3,低于西安现行水价2.55元/m3。

二、城市雨水利用及其发展思路与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雨水利用及其发展思路与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2)结合地域环境的特色小镇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洛南音乐小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结合地域环境的特色小镇景观规划概述与典型案例调研
    2.1 地域环境的构成要素
        2.1.1 自然要素
        2.1.2 人文要素
    2.2 特色小镇景观规划过程分析
        2.2.1 自然过程分析
        2.2.2 人文过程分析
        2.2.3 地域性空间营造
    2.3 特色小镇案例调研
        2.3.1 街子音乐小镇
        2.3.2 周窝音乐小镇
        2.3.3 案例对比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结合地域环境的特色小镇景观规划设计原则与方法
    3.1 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3.1.1 功能性原则
        3.1.2 地域性原则
        3.1.3 生态性原则
        3.1.4 多学科结合原则
    3.2 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3.2.1 设计之初的构想理念
        3.2.2 设计形式表达
        3.2.3 空间组织原则
        3.2.4 空间设计法则
    3.3 本章小结
4 洛南县地域环境分析
    4.1 基本环境分析与历史沿革
        4.1.1 自然环境
        4.1.2 人文环境
        4.1.3 历史沿革
    4.2 村镇空间形态认识
        4.2.1 布局特征
        4.2.2 街巷空间特征
        4.2.3 公共空间特征
        4.2.4 民居特征
    4.3 空间形态思考
        4.3.1 自然适宜性
        4.3.2 营造实用性
    4.4 本章小结
5 洛南音乐小镇景观规划设计
    5.1 项目背景与场地分析
        5.1.1 形成背景
        5.1.2 上位规划
        5.1.3 场地分析
    5.2 洛南音乐小镇规划设计策略
        5.2.1 规划设计理念
        5.2.2 规划设计定位
        5.2.3 规划设计策略
    5.3 洛南音乐小镇规划布局
        5.3.1 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5.3.2 交通规划与流线组织
        5.3.3 景观规划及配套设施
    5.4 空间设计
        5.4.1 街巷空间
        5.4.2 公共空间
        5.4.3 民居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3)文化旅游型城镇规划建设研究 ——以榆中生态创新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项目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化旅游型城镇规划研究综述
        1.3.1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1.3.2 国内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1.4 相关理论基础
        1.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4.2 产业融合理论
        1.4.3 生态经济学理论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文化旅游产业
        1.5.2 文旅融合
        1.5.3 区域旅游与文化旅游的关系
        1.5.4 文化旅游与城镇规划的关系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区域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3.1 文旅融合发展概况
        3.1.1 发展历程
        3.1.2 政府政策
        3.1.3 区域文旅融合发展概况
    3.2 文化旅游发展趋势分析
        3.2.1 全球化趋势明显,对外开放将持续扩大
        3.2.2 国家产业政策利好,文旅融合迎来新机遇
        3.2.3 休闲需求持续升级,旅游消费快速增长
        3.2.4 对产品类型和产品品质的需求层次更丰富多元
        3.2.5 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
        3.2.6 生态环境与文化旅游发展并行发展
    3.3 区域文化旅游发展概况
第四章 研究区域概况
    4.1 自然概况
    4.2 生态环境
    4.3 榆中县社会及经济状况
    4.4 现状建设情况
        4.4.1 榆中县城现状
        4.4.2 原三角城乡现状
        4.4.3 夏官营镇现状
        4.4.4 现状土地利用
        4.4.5 现状综合交通
        4.4.6 现状公共服务设施
        4.4.7 现状产业布局
    4.5 现状文化旅游设施
        4.5.1 旅游资源分类
        4.5.2 历史文化遗产和美丽乡村
        4.5.3 公园广场等开敞空间
    4.6 榆中生态创新城总体规划
    4.7 榆中生态创新城SWOT分析
        4.7.1 优势分析
        4.7.2 劣势分析
        4.7.3 机遇分析
        4.7.4 威胁分析
    4.8 榆中生态创新城文旅资源存在的问题
        4.8.1 .资源类型丰富多样,但等级普遍不高
        4.8.2 思想认识不足、发展思路滞后
        4.8.3 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水平低
        4.8.4 文旅企业品牌创新不足,市场开发规模小
        4.8.5 经济实力薄弱,文旅投入偏低
        4.8.6 土地利用不合理
        4.8.7 生态脆弱,水资源紧张
        4.8.8 既是国家通道节点,也是主城飞地,与主城联系待强化
第五章 效益预测
    5.1 规划范围
    5.2 游客量分析及预测
    5.3 交通流量分析
    5.5 人口预测分析
        5.5.1 常驻人口及预测
    5.6 旅游市场分析
        5.6.1 市场结构分析
        5.6.2 游客现状特征分析
    5.7 生态分析
        5.7.1 土地利用类型分析
        5.7.2 河流廊道边界分析
        5.7.3 水土流失强度分析
        5.7.4 土地生态敏感分析
        5.7.5 土地发展潜力分析
        5.7.6 生态功能区分析
    5.8 客源市场分析
    5.9 经济效益分析
第六章 规划思路与总体方案
    6.1 规划思路
        6.1.1 发展定位
        6.1.2 发展目标及策略
        6.1.3 具体措施
    6.2 总体方案
        6.2.1 规划结构与土地使用规划
        6.2.2 文旅产业规划
        6.2.3 生态规划
        6.2.4 特色风貌营造
        6.2.5 服务设施体系
        6.2.6 增加文化旅游特色景点
    6.3 文化旅游开发时序
        6.3.1 投资估算
        6.3.2 综合指标体系
    6.4 榆中生态创新城可持续发展环境评价
第七章 结果与讨论
    7.1 结果
    7.2 讨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广东垂直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1.3 文献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2.2 农业现代化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理论分析
        2.3.1 垂直农业的产生、发展与分类
        2.3.2 垂直农业与相似概念的区别
第三章 垂直农业发展现状
    3.1 国外案例
        3.1.1 美国Aero Farms农场
        3.1.2 日本Spread农场
        3.1.3 迪拜“绿洲大厦”
        3.1.4 发展经验与启示
    3.2 国内发展现状
        3.2.1 发展概况
        3.2.2 国内案例——浙江“天空菜园”
        3.2.3 国内案例——深圳“绿美人”
    3.3 广东省垂直农业发展现状
        3.3.1 调查问卷与样本
        3.3.2 调查结果
第四章 广东省垂直农业发展的可行性与现实障碍
    4.1 省内垂直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4.1.1 缓解城市扩张与耕地减少的矛盾
        4.1.2 缓解城市人口扩张与粮食安全压力
        4.1.3 优化城市污水废物处理功能
    4.2 省内垂直农业发展的可行性
        4.2.1 城市居民具有发展垂直农业的意向
        4.2.2 省内具有垂直农业的“萌芽”基础
        4.2.3 “退出壁垒”和“正外部性”亟需政府支持
        4.2.4 垂直农业基础技术条件基本具备
    4.3 省内垂直农业发展的现实障碍
        4.3.1 认知障碍
        4.3.2 制度障碍
        4.3.3 效益障碍
        4.3.4 科技障碍
第五章 广东省垂直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5.1 加大垂直农业发展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
    5.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垂直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5.3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重视资金运作监管
    5.4 强化垂直农业技术支持,加大相关技术人才培养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微农业融入安置房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微农业景观发展的概述
    2.1 相关概念阐述
        2.1.1 安置房的概念
        2.1.2 微农业的概念
        2.1.3 微农业景观的概念
    2.2 微农业相关理论分析研究
        2.2.1 城市规划理论
        2.2.2 生态城市理论
        2.2.3 农业多功能理论
        2.2.4 体验经济理论
    2.3 微农业景观的实践
        2.3.1 国外实践分析
        2.3.2 国内实践分析
        2.3.3 国内外实践的启示
第三章 安置房居住区微农业种植现状调研及可行性分析
    3.1 .社区微农业种植现状调研
        3.1.1 调研范围
        3.1.2 调研结果与分析
    3.2 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
        3.2.1 存在问题
        3.2.2 影响因素
    3.3 安置房居住区融入微农业景观的必要性
        3.3.1 农业景观与城市共生
        3.3.2 对社会文化的传承
        3.3.3 创造经济效益
    3.4 安置房居住区发展微农业的可行性分析
        3.4.1 空间资源
        3.4.2 技术支持
        3.4.3 劳动力支持
    3.5 微农业景观发展趋势
        3.5.1 多元化的营销发展模式
        3.5.2 新型城市农民的出现
    3.6 小结
第四章 安置房居住区微农业景观设计方法及技术、管理与评价要素
    4.1 安置房居住区微农业景观设计方法
        4.1.1 保留生产性空间
        4.1.2 填充闲置空间
        4.1.3 替代绿地与建筑界面空间
        4.1.4 重构新型居住区有农空间
    4.2 安置房居住区建造微农业景观的技术要素
        4.2.1 种植基质的选择是基础
        4.2.2 种植槽的选择是前提
        4.2.3 苗种的配置是关键
        4.2.4 灌溉技术的智能化是推动力
    4.3 维护管理基本要素
        4.3.1 人身安全防护
        4.3.2 杜绝二次污染问题
        4.3.3 维护管理中心的建设
    4.4 安置房居住区微农业景观的评价方法
        4.4.1 是否符合居住区环境生态绿化
        4.4.2 是否符合居住区景观环境形象
        4.4.3 是否符合居住区大众行为心理
第五章 设计初探—以杭州市萧山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创新村、宏新村安置房居住区为例
    5.1 家庭型微农业景观设计
        5.1.1 露台微农业景观设计
        5.1.2 阳台微农业景观设计
    5.2 公共型微农业景观设计
        5.2.1 社区花园微农业景观设计
        5.2.2 组团绿地
        5.2.3 宅旁绿地
        5.2.4 道路绿化
        5.2.5 屋顶绿化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附录1 普通市民对居住区农业种植活动的了解情况的调研问卷
附录2 对安置房居住区种植户种植情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3 物业管理者对居住区农业种植活动了解情况的调研问卷
附录4 种植清单
附录5 园艺植物的景观价值分类

(6)城市节水与雨水资源化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水资源供应现状及雨水开发利用情况
2 城市节水及雨水利用措施探讨
    2.1 城市节水探讨
    2.2 城市雨水利用措施探讨
3 结语

(7)呼和浩特市居住小区水景设计方法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居住小区水景概述
    2.1 居住小区的概念
    2.2 水景的概念
    2.3 水景的状态
    2.4 水景的形状
    2.5 水景设计方法
        2.5.1 与入口的关系
        2.5.2 与建筑的关系
        2.5.3 水景位置
        2.5.4 水景的尺度
        2.5.5 岸线的处理
        2.5.6 水景旁的植物
        2.5.7 硬质铺装
3 研究区域概况
    3.1 呼和浩特市概况
    3.2 东岸国际居住小区概况
    3.3 中海锦绣城居住小区概况
    3.4 上东领海居住小区概况
4 呼和浩特市居住小区水景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东岸国际居住小区水景调查结果与分析
    4.2 中海锦绣城居住小区水景调查结果与分析
    4.3 上东领海居住小区水景调查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5 呼和浩特市居住小区水景存在的问题
    5.1 水景设计不注重创新
    5.2 忽视对雨水的利用
    5.3 硬质铺装面积太大
    5.4 水景后期维护不佳
    5.5 水源的问题
    5.6 设计缺少意境
    5.7 水景面积大小不当
6 呼和浩特市居住小区水景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历史文脉与水景设计结合
        6.2.2 充分收集和利用雨水
        6.2.3 中水回用
        6.2.4 借鉴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城市公园暴雨水最佳管理措施BMPs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资源危机
        1.1.2 研究意义
        1.1.3 暴雨水径流引发的系列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暴雨水管理措施研究现状
        1.2.2 国内暴雨水管理措施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归纳
        1.4.2 案例模拟
2 暴雨水最佳管理措施BMPs概述
    2.1 BMPs的定义
    2.2 BMPs的优势
        2.2.1 暴雨水流量的控制
        2.2.2 污染物质的祛除
        2.2.3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2.2.4 与水无直接关联的优势
        2.2.5 节省下水道系统建设成本
    2.3 暴雨水最佳管理措施BMPs的分类
3 BMPs集水区规划及非结构性措施
    3.1 BMPs集水区规划
        3.1.1 水文循环
        3.1.2 集水区单元规划
    3.2 非结构性措施
        3.2.1 暴雨水影响方面的公共教育和宣传
        3.2.2 公众参与
        3.2.3 监测和限制非法排放
4 BMPs结构性措施及相关案例分析
    4.1 施工场地的暴雨水径流控制措施
        4.1.1 结构性侵蚀控制措施
        4.1.2 结构性沉积控制措施
    4.2 建成场地的暴雨水径流控制措施
        4.2.1 雨水滞留措施
        4.2.2 入渗措施
        4.2.3 过滤措施
        4.2.4 其他场地优化设计措施
    4.3 相关案例分析
        4.3.1 吴淞河滨江景观试点工程
        4.3.2 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
        4.3.3 台中秋红谷公园
5 台北大安森林公园BMPs应用研究
    5.1 区域性降雨概况
        5.1.1 台湾地区降雨概况
        5.1.2 台北市降雨概况
    5.2 台北大安森林公园概况
    5.3 台北大安森林公园集水区分析
        5.3.1 确定集水区区域及集流时间
        5.3.2 尖峰径流速率计算
        5.3.3 暴雨水储存量计算
    5.4 集水区范围非结构性措施应用
    5.5 基地范围结构性措施应用
        5.5.1 生态草沟设计
        5.5.2 前置池水域设计
        5.5.3 中置植栽区域设计
        5.5.4 后置净水池设计
        5.5.5 末端出水池设计
        5.5.6 冲蚀控制工法设计
    5.6 管理及维护
        5.6.1 植生草沟
        5.6.2 滞留池
        5.6.3 置留池
        5.6.4 渗透渠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北方城市雨水资源价值认识及有效利用 ——以西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水资源价值和雨水利用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水资源价值研究
        1.2.2 我国水资源现状与城市雨水利用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北方城市雨水资源价值分析
    2.1 北方城市雨水概况
        2.1.1 北方城市降雨量分析和雨水利用情况
        2.1.2 西安市水资源情况
    2.2 西安市雨水资源价值认识
        2.2.1 西安市雨水收集潜力估算
        2.2.2 西安市雨水资源价值核算
    2.3 本章小结
3 西安城区雨水水质监测分析
    3.1 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物类型以及来源
    3.2 西安市雨水径流水质分析
        3.2.1 采样时间和地点
        3.2.2 检测结果
        3.2.3 检测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城市雨水利用措施分析研究
    4.1 西安市雨水利用方向
    4.2 雨水收集利用途径
        4.2.1 雨水收集
        4.2.2 雨水处理工艺
5 雨水利用方案设计
    5.1 校区雨水利用系统
    5.2 校区日降雨量设计
    5.3 校区雨水利用方案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城市雨水利用及其发展思路与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全视角下的城市设计[J]. 徐千里,刘泓志,孙彤宇,王世福,翟国方,匡晓明,邹亮,叶洋. 当代建筑, 2021(12)
  • [2]结合地域环境的特色小镇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洛南音乐小镇为例[D]. 李子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文化旅游型城镇规划建设研究 ——以榆中生态创新城为例[D]. 刘思琪. 兰州大学, 2021(11)
  • [4]广东垂直农业发展研究[D]. 黄燕华.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9(07)
  • [5]微农业融入安置房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D]. 崔杨芝. 合肥工业大学, 2018(02)
  • [6]城市节水与雨水资源化概述[J]. 石增福.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6(11)
  • [7]呼和浩特市居住小区水景设计方法调查研究[D]. 王硕韬.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5(01)
  • [8]我国北方城市水土保持雨水措施指标体系与配置模式的探讨[A]. 舒安平,尤伟,周星.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预防监督专业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5
  • [9]城市公园暴雨水最佳管理措施BMPs应用研究[D]. 王墨.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5)
  • [10]北方城市雨水资源价值认识及有效利用 ——以西安市为例[D]. 刘丹丹. 西安科技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城市雨水利用及其发展思路和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