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筋法对强直性脊柱炎免疫球蛋白及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挑筋法对强直性脊柱炎免疫球蛋白及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一、挑筋法对强直性脊柱炎免疫球蛋白和甲襞微循环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娟,叶美杏,李婷,郑宝林,刘奔流,杨剑,黄艳华,杨同广[1](2017)在《浮针联合脊痹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浮针联合脊痹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风湿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AS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柳氮磺吡啶肠溶片、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浮针联合脊痹丸治疗。结果:对照组有效率67.50%,观察组有效率95.0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BASFI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晨僵时间、扩胸度、改良Schober、枕墙距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浮针联合脊痹丸治疗AS疗效显着,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活动功能。

叶文芳,刘健,曹云祥,汪四海,王亚黎,阮丽萍[2](2014)在《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从治法研究、复方研究和中医外治3个方面,综述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进展。关注的核心内容为反映体液免疫的免疫球蛋白,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元小红[3](2014)在《中医内外合治强直性脊柱炎的增效研究》文中认为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其特征性病理变化为肌腱、韧带附着点的炎症,常引起纤维性和骨性强直。我国AS的患病率在0.35%左右,主要累及青年男性,且起病隐匿,病程长,缠绵难愈,误诊率及致残率很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的:本研究在前期证实了中药辨证口服汤药治疗AS安全有效的基础上,仍以湿热瘀阻、肾虚瘀阻为两个基本证型,在中医“外治佐内治”思想的指导下,以中医外治穴位贴敷配合内治辨证施治口服汤药的中医内外合治方案治疗AS,并且与单纯内治辨证施治口服汤药治疗AS比较,评价中医内外合治AS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及中医内外合治AS的增效作用。为中医内外合治AS提供的一个优效的方案,为中医药治疗AS的临床诊疗规范提供资料,以便AS中医内外合治方案推广,促进中医药临床特色应用的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将60例活动期AS患者随机分为合治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合治组予辨证服用清热强脊汤或补肾强脊汤配合外治穴位贴敷,对照组予辨证服用清热强脊汤或补肾强脊汤,疗程均为24周,选取治疗0、4、8、12、24周作为评价点进行评价。采用国际ASAS20评价标准、BASDAI50评价标准,结合中医证候疗效评价、生活质量评价等多维疗效评价体系,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BASDAI、BASFI、BASMI以及一些主要的临床测量体征和单一的中医证候疗效,并在治疗期间观察患者的安全性指标如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以监测不良反应情况,以评价中医内外合治As的增效作用及安全性。结果:1.西医疗效性指标:ASAS20:疗后4周、8周、12周、24周,合治组患者的ASAS20达标率分别为46.7%、86.7%,93.3%、93.3%,中药组的ASAS20达标率分别为36.7%、80%,86.7%、86.7%;两组治疗后ASAS20达标率均呈增长趋势且合治组均高于中药组。BASDAI50达标率:治疗4、8、12、24周后合治组患者的BASDAI50达标率分别为10%、43.3%,73.3%、86.7%,中药组患者的BASDAI50达标率分别为10%、36.7%,70%、80%;两组在治疗后BASDAI50均呈稳定增长趋势且治疗时间在8周、12周、24周时,合治组BASDAI50达标率均高于中药组。VAS评分:疗后两组的脊柱痛VAS评分、脊柱炎症VAS评分以及夜间痛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以上三项VAS评分改善均值两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后两组的髋关节痛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两组间髋关节痛VAS评分改善均值比较,在治疗4周、8周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治组优于中药组;在治疗12周、24周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ASMI评分:疗后两组BASMI评分均呈下降趋势,治疗4、8、12、24周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两组间BASMI评分改善均值比较,在治疗4周、8周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2周、24周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治组改善情况优于中药组。主要临床测量体征:合治组颈椎旋转度治疗前后均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治疗前后比较,除治疗8周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评价点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颈椎旋转度均值比较,差异在治疗8周、12周、24周时均具有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耳屏-墙距、腰椎侧弯两组组内治疗前后均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效果均较明显;两组评分改善均值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前屈合治组治疗前后均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治疗前后均值比较,除治疗4周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评价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腰椎前屈评分改善均值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后两组患者踝间距均呈增长趋势,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踝间距评分改善均值比较,在治疗24周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ASFI评分:疗后两组BASFI评分均呈下降趋势,治疗4、8、12、24周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两组间BASFI评分改善均值比较,在治疗4周、8周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治组优于中药组,在治疗12周、24周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总体评价(PGA)评分:疗后两组PGA评分均呈下降趋势,治疗4、8、12、24周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PGA评分改善均值比较,在治疗4周、8周、12周、24周时具有不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指标:疗后4周、12周、24周,两组CRP及ESR分别与疗前比较,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CRP及ESR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中医证候积分疗效评价:在治疗4周、8周、12周、24周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疗效评价的总有效率:合治组为60%、93.3%、96.7%、100%,中药组为73.3%、73.3%、93.3%、93.3%,合治组均高于中药组。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呈下降趋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疗效均较显着。单一中医症候疗效:两组的腰骶、胸背、颈部疼痛评分总有效率在治疗4周、8周、12周、24周后,中药组分别为0%、16.7%、20%、23.3%;合治组有效率分别为6.7%、43.3%、43.3%、46.7%,两组有效率均呈增长趋势并且合治组高于中药组。两组的腰脊、颈部活动受限总有效率在治疗4周、8周、12周、24周后,中药组分别为6.7%、6.7%、6.7%、10%;合治组有效率分别为6.7%、6.7%、13.3%、16.7%,合治组在治疗12周、24周均高于中药组。两组的晨僵评分总有效率在治疗4周、8周、12周、24周后,中药组分别为23.3%、23.3%、23.3%、26.7%;合治组有效率分别为33.3%、40%、53.3%、56.7%,合治组均高于治疗者。两组的疼痛夜甚症状的总有效率在治疗4周、8周、12周、24周后,中药组分别为0%、13.3%、16.7%、23.3%;合治组有效率分别为6.7%、40%、40%、50%,合治组均高于中药组。3、HAQ生活质量评价:两组治疗前后对比均有效(P<0.01或P<0.05),并且治疗4周、8周、12周、24周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治组的疗效优于中药组。4、安全性指标:本次临床研究期间,合治组和中药组的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指标均未出现明显的异常。两组也未见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及局部皮肤刺激征,表明该中医内外合治的治疗安全性良好。结论:经研究发现,治疗12周、24周后,合治组在ASAS20、BASDAI50、BASMI、HAQ评分、中医症候疗效评价的达标率或改善情况均优于中药组。尤其是在改善患者的功能活动、缓解髋关节、腰骶、胸背、颈椎疼痛、疼痛夜甚,以及改善患者的颈椎旋转度、踝间距和晨僵症状等方面具有同单纯辨证口服汤药比较的明显优势,并且本次临床研究期间,合治组和中药组的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指标均未出现明显的异常。两组也未见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及局部皮肤刺激征。表明该中医内外合治方案治疗AS具有增效作用并且安全性良好、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叶美杏[4](2014)在《浮针疗法联合脊痹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浮针疗法联合脊痹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增加AS的中医治疗手段。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AS患者随机分入针药组(30例)和药物组(30例)。两组均接受西药治疗,口服柳氮磺吡啶(SSZ)、双氯芬酸钠缓释片。针药组在西药基础上加用浮针疗法及口服脊痹丸,疗程均为6周。以国际脊柱关节炎评价工作组(ASAS)推荐的AS物理治疗疗效评价核心指标为观察项目,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疼痛VAS评分、晨僵时间、扩胸度、改良Schober试验、枕墙距、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实验室炎性指标(ESR、CRP)及研究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参考《中药新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指导原则》制定疗效评定标准。结果:针药组有效率73.33%,显效率6.67%,无效率20%,总有效率80%:药物组有效率63.33%,显效率3.33%,无效率33.33%,总有效率66.67%;统计学比较有显着性意义(P<0.01),针药组疗效优于药物组。两组治疗后均能改善疼痛、晨僵时间、扩胸度、改良Schober试验、枕墙距、BASFI、ESR、CRP,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在疼痛、BASFI上比较有显着性意义(P<0.01或P<0.05),在晨僵时间、扩胸度、改良Schober试验、枕墙距、ESR、CRP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药物组。结论:浮针疗法联合脊痹丸治疗AS具有镇痛、改善机体活动功能、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无明显毒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AS治疗方法。

荆兴泉,杨双石,曹海泉[5](2014)在《益肾蠲痹汤联合膀胱经穴位筋膜松解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文中认为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早期韧带、肌腱及关节囊附着部出现慢性无菌性炎症和滑膜炎;中、晚期关节囊和韧带钙化、骨化,关节间隙变窄甚至融合,表现为腰背痛、晨僵和关节活动障碍。目前AS发病机制不清,尚无特效治法。笔者采用益肾蠲痹汤联合膀胱经穴位筋膜松解术治疗本病40例,并设柳氮磺胺吡啶组40例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病例选自2008年1月-2012年1月本院脊柱外科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

荆兴泉,杨双石,曹海泉[6](2014)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确诊为AS早、中期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及各项主要相关指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和67%,2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2组患者治疗后的主要观察指标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并且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AS安全有效,尤其适用于AS早、中期。

张建英[7](2010)在《强直性脊柱炎证治规律研究与补肾中药治疗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病机特点与用药规律,探索其证治规律,并初步形成治疗AS方药;针对AS基本病机,系统评价补肾中药治疗该病的疗效与安全性,从而为中医药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参考。方法:检索近20年中药治疗AS的随机、半随机文献,筛选文献并建立证治规律数据库与系统评价数据库;通过频率分析及因子分析研究其病机特点;通过频率分析研究其临床用药规律;通过Meta-分析评价补肾中药治疗该病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证治规律纳入文献115篇;病机研究显示肾虚占纳入文献的82.61%,湿邪占79.13%,瘀血占75.65%,其余渐次为风邪、寒邪、气虚、热邪、肝虚、痰浊、血虚;病机形成5个因子,F1包括寒邪、热邪,F2包括风邪、湿邪、经络不通,F3包括肾虚、肝虚、血虚,F4包括瘀血、痰浊、经络不通,F5包括气虚、血虚;用药特点以补肾、祛风湿、活血化瘀和止痛药为主;补肾药主要为狗脊、杜仲、续断等,祛风湿药主要为独活、威灵仙、川乌等,活血化瘀药主要为当归、赤芍、川牛膝等,止痛药主要为细辛、全蝎、地龙等,清热药主要为黄柏、知母、银花等,利湿药主要为薏苡仁、茯苓、土茯苓,健脾益气药主要为黄芪、白术、党参,化痰药主要有白芥子、南星、陈皮。系统评价共纳入研究33项;以总有效率为判效指标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补肾中药治疗AS疗效显着;以不良反应为判效指标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补肾中药治疗AS安全性高。结论:AS病机以肾精不足、肾阳亏虚为本,以风邪、寒邪、热邪、湿邪、瘀血、痰浊阻滞督脉为标;治疗宜补肾益精、温肾壮阳以治其本,祛风散寒(清热)除湿、疏通经络以治其标,活血止痛以缓其急;补肾中药治疗AS疗效可靠,副作用小。本研究为中医药辨治AS提供了参考,进一步证实了补肾中药治疗该病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的优势,为进一步采用补肾中药治疗本病提供了方法学参考。

李勇[8](2008)在《针灸联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临床试验研究,观察电针夹脊穴及隔附子饼温和灸对柳氮磺胺吡啶(SASP)的增效减毒作用及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机理,进一步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安全有效方案。方法:1临床资料:所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均来源于武汉市中医院风湿科专科门诊及住院部。自2007年5月至2008年2月,共收治强直性脊柱炎患者60例,采用随机、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设计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2治疗方法:①对照组(SASP组):30例,给予柳氮磺胺吡啶口服,第一周每次0.25g,第二周起为0.5g,第三周起为0.75g直至疗程结束,每日3次,共12周。②试验组(SASP+针灸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之上再给予电针及隔物温和灸,治疗12周后观察疗效。③个别病人关节疼痛难忍时,酌情临时加服洛索洛芬钠,每次60mg,每日三次,不作常规治疗(症状减轻则停药)。此外,不使用与治疗本病相关的其他的中、西药物。3观测指标:安全性指标包括一般体检、心、肺、肝、肾功能及血、尿、便常规等检查;疗效指标包括①主要症状:腰骶疼痛、脊背疼痛、腰脊活动受限、腰背晨僵、关节疼痛、关节肿胀、腰膝酸软困重、发热。⑦主要体征:疼痛10cm数值表、枕墙距、指地距、Schober试验、胸廓活动度、“4”字试验、骨盆挤压、分离试验。④实验室指标:HLA-B27、ESR、CRP、IgA、ALP。④放射学检查:双侧骶髂关节X线正位片。4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配对均数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分类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共60例患者均完成疗程,依从性良好,未出现脱落、剔除病例。1两组患者治疗后总疗效经分析,试验组总有效率93.33%,控显(近期控制和显效)率6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控显率40%,两组总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经分析,试验组总有效率86.67%,控显率5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控显率22.22%,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症状疗效方面,试验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除外周关节肿胀一项积分值治疗前后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外,其余各项主、次症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4主要体征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10cm数值表、枕墙距、指地距、Schober试验及胸廓活动度方面,试验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亦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治疗后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4”字试验、骨盆挤压、分离试验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5实验室指标方面,以ESR、CRP、IgA、ALP作为观察指标,试验组治疗前后ESR、CRP、IgA数值有显着性差异(P<0.05),ALP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ESR、CRP、IgA、ALP数值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ESR、CRP、IgA亦有显着性差异(P<0.05),ALP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6骶髂关节X线正位片方面,治疗后两组骶髂关节X线正位片改变无明显差异(P>0.05)。7治疗后不良反应方面,试验组5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轻度消化道不适;对照组2例患者出现中度不良反应,12例患者出现轻度消化道不适。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本次临床试验研究表明,电针夹脊穴及隔附子饼温和灸联合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优于柳氮磺胺吡啶组,且副作用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有很好的协同作用,确为本病治疗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针灸治疗本病的机理及其远期疗效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毕钰桢[9](2008)在《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嘉毓[10](2006)在《阎小萍教授辨治强直性脊柱炎(大(?))经验探析 ——附320例病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以中轴关节和肌腱、韧带、骨附着点的慢性炎症为主,原因不明的全身性疾病。以炎性腰痛、肌腱端炎、外周关节及心、肾、眼等关节外表现为特点。晚期容易造成脊柱骨性强直和髋关节畸形而致残,丧失劳动力。目前尚缺乏经济安全有效确能显着缓解病情的药物,中医药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恩师阎小萍教授在多年临床诊治大量病患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学习、深研前贤理论继承名老中医焦树德教授学术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中医诊治思路。因此我们总结归纳恩师阎小萍教授的320例强直性脊柱炎病例,探讨恩师在强直性脊柱炎的辨证分型特点及适时针对性用药,研究恩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思辨及诊治规律,对于进一步提高疗效,减少致残的危害,改善强直性脊柱炎的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从文献和中医经典古籍中较全面的收集了近年来强直性脊柱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临床研究部分对32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疾病特征,临床表现进行研究调查,根据恩师阎小萍教授对强直性脊性脊柱炎的辨证分型特点,进行主次症出现频次统计,再者针对不同证型的药物使用出现进行频次统计,从而寻找强直性脊柱炎的思辨和用药规律。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32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男性231例占72.19%,女性患者有89例占27.81%,男:女=2.6:1,平均年龄为32.23岁;发病年龄多为2140岁总数为204例,占63.72%,从发病至确诊时间平均为3年2个月。首发症状以中轴关节者有95例,占29.69%,以中轴关节合并外周关节者有145例,占45.31%,以外周关节者有80例,占25%。急性发作者有98例,占30.63%,隐性发作者有222例,占69.38%。有腹泻病史者34例,占10.63%,有眼炎病史者42例,占13.13%,有外伤病史者79例,占24.69%,在生产后发病者14例,占4.38%,在外感后发病者16例,占5%。用药时间6个月1年者有136例42.50%,1年2年者有117例,占36.56%,两者相加为253例,占79.06%。病证分型及用药频次结果显示320例患者中肾虚督寒型有138例,占43.13%,邪痹肢节型有74例,占23.13%,邪及肝肺型有58例,占18.13%,邪郁化热型有32例,占10.00%,湿热伤肾型有18例,占5.63%。并以补肾强督为治疗大法。其中肾虚督寒型138例中药物出现频次最多的前十味药为金狗脊、独活、防风、川续断、羌活、炙山甲、川怀牛膝、威灵仙、骨碎补、桂枝。邪痹肢节74例中药物出现频次最多的前十味药为金狗脊、桑寄

二、挑筋法对强直性脊柱炎免疫球蛋白和甲襞微循环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挑筋法对强直性脊柱炎免疫球蛋白和甲襞微循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浮针联合脊痹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脱落标准
    1.6 治疗方法
    1.7 观察指标
    1.8 疗效判定标准
    1.9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BASFI、ESR、CRP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晨僵时间、扩胸度、改良Schober、枕墙距比较
3 讨论

(2)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治法研究
2 复方研究
3 中医外治
4 结语

(3)中医内外合治强直性脊柱炎的增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一 中医外治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现代研究进展
    1. 概况
    2. 针灸推拿
    3. 中药外治法
    4. 讨论
    参考文献一
综述二 强直性脊柱炎西医治疗进展
    1. 非药物治疗
    2. 药物治疗
    3. 讨论
    参考文献二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
    4. 研究方案
    5. 观察指标
    6. 评价指标
    7. 安全性观测
结果
    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2. 疗前基线比较
    3. 研究结果
    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中医对AS的认识
    2. 前期研究证实以清热强脊汤和补肾强脊汤的中医内治AS安全有效
    3. AS中医外治法治疗
    4. 穴位贴敷疗法
    5. 本研究的特色
    6.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浮针疗法联合脊痹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1.1.1 病因与发病机制
        1.1.2 诊断标准
        1.1.3 评价指标
        1.1.4 治疗进展
    1.2 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进展
        1.2.1 中药治疗
        1.2.2 针灸治疗
        1.2.3 针灸联合中药治疗
        1.2.4 针灸联合西药治疗
    1.3 浮针疗法研究进展
        1.3.1 浮针的起源、工具及操作方法
        1.3.2 浮针疗法的特性
        1.3.3 浮针疗法作用机理
        1.3.4 浮针疗法的适应症
        1.3.5 浮针疗法临床应用举隅
    1.4 浮针疗法与传统针灸治疗疼痛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对比
    1.5 问题与探讨
第2章 研究方案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病例选择标准
        2.1.3 病例排除标准
        2.1.4 中止和退出临床试验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病例分组
        2.2.2 治疗方法
        2.2.3 疗程
        2.2.4 观察项目
        2.2.5 疗效评价指标
        2.2.6 统计方法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观察结果
        3.2.1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3.2.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BASFI比较
        3.2.3 两组治疗前后体征情况
        3.2.4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3.2.5 不良反应情况
    3.3 小结
第4章 讨论
    4.1 浮针疗法的作用
    4.2 脊痹丸的功效
    4.3 浮针疗法联合脊痹丸治疗AS的意义
    4.4 浮针疗法联合脊痹丸治疗AS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脊柱关节病的诊断与分类标准及评价指标
    附录2:疼痛VAS评分
    附录3:临床病历观察表
    附录4:强直性脊柱炎各项疗效指标记录表
    附录5:英文缩略语
    附录6: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调查表
    附录7:实验图片
致谢

(6)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2结果
3讨论

(7)强直性脊柱炎证治规律研究与补肾中药治疗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强直性脊柱炎研究概况
    一、西医研究概况
        (一) 病名
        (二)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 病理
        (四) 诊断
        (五) 治疗
    二、中医研究概况
        (一) 病名
        (二) 病机与证候
        (三) 中医外治
        (四) 中药内治
第二部分 证治规律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 文献检索
        (二) 文献选择标准及方法
        (三) 信息采集及药物分类
        (四) 统计及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 文献检索及选择结果
        (二) 统计结果
    四、讨论
        (一) 病机特点分析
        (二) 用药规律分析
        (三) 常用药物分析
        (四) AS三期辨治
    六、小结
第三部分 系统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 文献检索:文献检索范围及策略同证治规律部分
        (二) 文献选择标准及方法
        (三) 信息采集及文献编号登记
        (四) 文献质量评价标准与方法
        (五) 统计方法及主要统计过程
    三、研究结果
        (一) 文献检索、选择结果
        (二) 纳入研究概述
        (三) 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
        (四) 统计结果
    四、讨论
        (一) 疗效分析
        (二) 安全性分析
        (三) 异质性分析
        (四) 纳入研究质量分析
        (五) "倒漏斗"图形分析
    五、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科研成果
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任务书
详细摘要

(8)针灸联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诊断标准
    3 试验病例标准
    4 研究方法
    5 疗效判定标准
    6 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1 疾病总疗效分析
    2 两组证候疗效分析
    3 治疗前后两组整体功能积分的比较
    4 临床症状疗效分析
    5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体征变化的比较
    6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分析
    7 两组治疗后骶髂关节X线正位片变化的比较
    8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讨论
    1 治疗方法
    2 研究分析
    3 机理探讨
参考文献
综述一 近年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概况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9)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针刺疗法
2 艾灸疗法
3 挑筋疗法
4 穴位埋线疗法
5 针刀疗法
6 推拿疗法
7 综合疗法
8 针药结合疗法

(10)阎小萍教授辨治强直性脊柱炎(大(?))经验探析 ——附320例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药诊治概述
        1 病因病机
        2 证治研究
        3 讨论与展望
        4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研究概况
        1 流行病学
        2 诊断依据的应用
        3 影像学
        4 实验室进展
        5 讨论与展望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挑筋法对强直性脊柱炎免疫球蛋白和甲襞微循环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浮针联合脊痹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J]. 张小娟,叶美杏,李婷,郑宝林,刘奔流,杨剑,黄艳华,杨同广. 河南中医, 2017(06)
  • [2]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进展[J]. 叶文芳,刘健,曹云祥,汪四海,王亚黎,阮丽萍.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4(09)
  • [3]中医内外合治强直性脊柱炎的增效研究[D]. 元小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4]浮针疗法联合脊痹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D]. 叶美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5]益肾蠲痹汤联合膀胱经穴位筋膜松解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J]. 荆兴泉,杨双石,曹海泉.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4(02)
  • [6]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观察[J]. 荆兴泉,杨双石,曹海泉.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04)
  • [7]强直性脊柱炎证治规律研究与补肾中药治疗系统评价[D]. 张建英.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12)
  • [8]针灸联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D]. 李勇. 湖北中医学院, 2008(09)
  • [9]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 毕钰桢. 针灸临床杂志, 2008(02)
  • [10]阎小萍教授辨治强直性脊柱炎(大(?))经验探析 ——附320例病例分析[D]. 杨嘉毓.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挑筋法对强直性脊柱炎免疫球蛋白及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