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VB模拟一个简单的计算器

用VB模拟一个简单的计算器

一、用VB模拟简单计算器(论文文献综述)

王蕾[1](2019)在《基于IDEO设计思维五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文中指出教学现场近年来,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科的设计思维存有质疑。如何能够对现有的认知体系和教学过程进行变革,弥补重计算思维轻设计思维的缺憾,是当前的研究方向之一。问题分析设计思维是一个动态的综合认知过程,需要对教学方式、设计习惯、课堂结构等因素进行综合的考量。基于IDEO设计思维五阶段的教学,可以有效提升信息技术学习深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魏得权[2](2019)在《基于静刚度模型的机器人铣削加工误差在线补偿》文中指出随着工业自动化的发展,工业机器人的精度及可靠性不断提高,并以其灵活性好、适应性强、加工范围广、性价比高等优势逐渐应用于铣削加工领域。但因其刚度较弱,工业机器人的铣削加工精度相比数控机床较低。因此,对工业机器人的刚度特性进行建模与分析,针对工业机器人铣削加工过程中的误差进行补偿,提高工业机器人铣削加工的精度,对工业机器人更好地应用于铣削加工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考虑ABB IRB6660工业机器人的平行四连杆机构,使用D-H法建立其运动学模型。在运动学模型的基础上,使用矢量积法构造其雅克比矩阵并开发了ABB IRB6660机器人的雅克比计算器及通用模型的六关节机器人的雅克比计算器。考虑机器人关节刚度变化,通过关节刚度辨识数据,对关节刚度进行函数拟合,并在其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关节刚度变化的机器人静刚度模型。基于静刚度模型计算工作台空间内同一高度的Z向刚度分布,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在实时切削力作为单一输入的条件下,提出了一种前馈式的机器人铣削加工误差补偿算法。基于铣削力预测模型对切削力与切深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拟合,考虑补偿量与变形之间的耦合关系,提出用于单点补偿量计算的二次迭代法,设定判据将二次迭代法应用于连续铣削加工中,运用中断机制配合校正发生器将机器人铣削加工误差补偿算法在机器人控制器中实现。分别在恒切深、渐变切深和突变切深的切削条件下验证了连续铣削加工误差补偿过程的正确性及稳定性。制定了机器人铣削加工误差补偿整体方案,上位机通过安装在机器人末端的力传感器进行实时力信息采集,使用PC Interface选项通过Ethernet与机器人控制器通讯,在位置环之外进行在线误差补偿。运用C#语言结合ABB机器人二次开发工具PC SDK编写上位机软件实现误差补偿算法,对机器人后置处理程序进行修改,加入中断机制,配合校正发生器,通过机器人绝对轨迹偏置实现加工误差的补偿。最后在恒切深和变切深两种切削条件下对机器人铣削加工误差补偿方案的可行性及精度进行了验证。

姚翱[3](2017)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系统开发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汶川县地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素有川西高原门户之称,区域地形复杂多变,是地质灾害的频发区。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保障灾区的可持续发展,对灾害频发区进行有效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为此,本文在汶川现有文本和图件数据基础之上,结合GIS和RS技术,并辅数据库技术和二次开发语言,实现对汶川县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系统这一目的。论文主要包括2个部分:1、整合空间和属性数据,构建基于GEODATERBASE空间数据库的汶川灾区地质灾害信息数据库,从而使汶川灾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有效的对接。2、在汶川灾区地质灾害信息数据库基础之上,依托ArcEngine组件和C#语言汇编语言,并以visual studio 2010为平台,并选取本底因子贡献率模型计算研究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搭建汶川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应急系统。系统的功能包括基础操作如数据加载、查询,因子提取如图像增强,监督分类,以及贡献率计算,危险性评价和应急分析等专题。该系统的建立,实现了对当地地质灾害信息的可视化和系统化,对防范今后可能发生的灾害大有裨益。

孔维维[4](2016)在《项目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给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创造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新课标较之以往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要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项目教学法在国内外教育中的成功应用引起了众多教育者的关注,能否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该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根据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特点和教学需求,确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策略。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制定高中信息技术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策略。将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分为特点分析、模式设计、教学实验、效果检验4部分,以《VB编程》为案例贯彻每一部分的具体研究。最后,根据spss软件分析学生在考试中的分数,再对比传统课堂和项目教学法课堂的作品提交、学生表现以及学生主观意愿调查问卷分析,四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发现项目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显着的正面影响。项目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探索、创新能力以及学习兴趣,这样的课堂更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此研究对于我校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参考,希望能对项目教学法实践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袁俊[5](2016)在《基于J1939协议的CAN仿真平台开发及其在柴油车SCR系统开发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总线技术已经在汽车上大量使用,整个通讯系统也日渐变得复杂,从而滞后了CAN网络通讯系统的开发。为此,通过虚拟硬件替代实际硬件进行仿真试验就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基于SAE J1939协议,以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为工具,采用VB.NET语言开发了一款能够进行CAN总线仿真的通用平台。此外,为了方便柴油车SCR(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后处理系统DCU(Dosing Control Unit)的开发,及时验证其各部分性能,开发了柴油车SCR系统CAN仿真分析平台。主要完成的工作有:1、CAN辅助工具设计。根据J1939协议对各CAN网络参数的规定,设计了专门的计算分析器,主要包括:标识符计算分析器、扩展帧验收屏蔽码计算器、波特率分析计算器。2、资源存储系统设计。基于SQL数据库设计了CAN仿真资源存储系统,存放CAN报文特性参数和信号特性参数。同时设计了数据库动态操作功能,主要包括:全部查询、条件查询、插入记录、删除记录、数据更新。3、资源编辑系统设计。主要包括CAN初始化资源编辑和CAN网络环境资源编辑。针对USB转CAN模块设计了CAN初始化资源编辑模块,对硬件参数和CAN网络初始化参数进行配置;CAN网络环境资源编辑模块主要包括:创建节点、创建报文、创建信号,以及在CAN网络环境创建完毕后对各信号进行赋值。4、通信功能模拟系统设计。包括报文处理模块、报文接收模块和报文发送模块。报文处理模块将所有报文按接收和发送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按优先级高低进行排序,将所有待发送数据存入总线报文数据池的发送缓冲区,通过报文发送模块进行发送。报文接收模块实时接收CAN网络中通过验收的所有报文,将所接收的报文存入总线报文数据池的接收缓冲区等候进一步处理。5、分析诊断系统设计。对接收的报文进行实时解析,获得报文所带信号的当前状态值。并对各信号值进行监测,当信号值超出有效范围时则进行报警,并保存相关故障信息。设计了故障管理模块,对故障进行最终确认,防止偶然故障的发生。6、柴油车SCR系统CAN仿真分析平台。主要包括计量泵调试模块、计量泵信息反馈模块、发动机监控模块、OBD(On-Board Diagnostic)仿真控制模块、SCR系统环境监测模块、虚拟DCU模块、DTC(Diagnostic Trouble Code)监测模块。7、搭建半实物仿真平台,验证所设计的CAN仿真通用平台的参数实时接收功能、实时控制功能、报文实时解析及故障分析功能;验证柴油车SCR系统CAN仿真分析平台各模块功能的正确性。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CAN仿真通用平台功能完善、响应速度快、软件运行稳定可靠。柴油车SCR系统CAN仿真分析平台的设计合理,满足SCR系统开发需求。

牛海龙[6](2015)在《热量表智能检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供热体制改革,“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政策的逐渐实施,社会对热量表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作为国家重点管理的计量器具,热量表的地位与家用水表、燃气表、电表相当,因此,对热量表准确度的检定越来越迫切。目前国内的热量表检测装置采用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两种,恒流速法和稳压法。恒流速法采用高精度流量计和变频水泵构成单闭环系统实现流量的稳定,但是由于管道内的压损导致流速较低,检定效果不佳。稳压法在进水口前安装稳压罐和压力传感器并与变频水泵构成闭环系统,实现了检定系统进口端的压力恒定,但是在检定系统的出水端需要手动调节阀门的开度,从而使流速符合要求,手动阀的调节非常频繁,检测效率低。鉴于此,本课题提出了一种双参数稳流稳压系统。在检定装置进口处设计了稳压罐和变频水泵组成的闭环系统,调节装置的进口压力,在装置末端设计了高精度流量计和电动球阀组成的闭环系统,调节装置的流量。该设计既能保证装置压力恒定又能保证流量稳定。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分析了热量表检定装置的技术指标以及常用的热量表检定方法。通过分析各个检定方法的优缺点,确定了双参数智能检定装置的设计方案。其次,详细介绍了热量表检定装置的各部分硬件设计,并介绍了主要器件的选型方案。此外,采用Solid Works软件对液体流进热量表时的状态变化进行了仿真,证明了稳压管段的必要性,并确定了稳压管段的最短长度。然后,介绍了热量表检定装置的配套上位机软件。软件主要由登陆系统、主菜单、操作员管理系统、修改操作员信息系统、热量表检定系统和数据管理系统几大部分组成。最后,进行了热量表检定装置的不确定度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检定装置到达了设计要求。

蔡一童[7](2014)在《自行火炮阵地夜间训练与考核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科技成果在军事领域广泛应用,使得现代战场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改变或改善了作战环境,但是夜晚造成的障碍和不便还不能完全克服。因此,要想驾驭夜战,提高夜战能力,就必须加强夜间训练与考核。目前自行火炮部队和相关院校由于夜训器材少、不配套、不统一,夜间训练和教学难以进行,同时对夜间训练没有完整的检查考核系统,训练、教学效果无法得到检查与考核,这样就造成夜间训练只是一种形式,很难达到大纲规定的训练要求。因此,研制一套相应的训练与考核系统成为解决自行火炮夜间训练与考核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满足自行火炮部队阵地夜间训练和考核为目的,运用嵌入式单片机、面向对象编程和数据通信等技术,设计了一套由控制部分、炮内检测与显示装置、阵地显示部分和阵地计算器组成的自行火炮阵地夜间训练与考核系统。该系统集定位与定向、照明与显示、计算与检测、控制与指挥于一体,具备训练、考核和实时监控的功能,是导师项目“炮兵阵地夜间训练与考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进行4大类18个训练科目的训练,基本涵盖了战炮分队夜间训练的全部内容,优化了自行火炮阵地夜间训练与考核的方法和流程,可以有效地提高自行火炮分队阵地夜间训练质量,从而提升夜间作战能力。

喻峥惠[8](2014)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实验教学是一种引导学生借助一定的物质工具或技术手段来发现规律或探究结论的新型教学方式。在国际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国内不少高校都开设了专门的数学实验课程,以顺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但在高中阶段进行数学实验教学尚处在尝试摸索阶段。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高中数学实验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探索。首先在梳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数学实验和数学实验教学的概念进行界定,对数学实验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在高中阶段开展实验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次,从教育、心理学方面解释实验教学的理论依据,归纳其特征,提出高中数学实验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教学分类和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创设实验情境——实验与活动——归纳与猜想——思考与验证——应用与拓展”;最后,结合笔者的实验教学实践经验,构画出高中数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框架,以四个数学实验课题为例,设计相应的实验报告,进行实践分析,并设计问卷对开展和未开展数学实验教学的两个不同班级进行调查,对比研究得出数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表明:在高中阶段开展数学实验教学是可行的、必要的、有效的。它可以辅助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和本质,培养学生问题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文章首次构画出高中数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框架,探索出高中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设计数学实验报告开展数学实验教学研究。

王京[9](2013)在《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学生数学理解视角下的分析》文中提出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是进入21世纪以来最热门的一个话题,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如何能够进行实用高效的应用则是我们特别关注的问题焦点。本文将学生的数学理解作为侧重点,从促进学生数学理解的角度分析信息技术在课程实施中如何能够有效的应用,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目的来探讨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课程中应用的途径。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信息技术整合与数学理解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在此基础上找出了学生数学理解的三个层次框架:技能性理解、解释性理解和探究性理解。为了达到最高层次的探究性理解,结合文献研究给出了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课程中应用的现状,针对这些现状,从初中数学四个领域的教学内容“空间与图形”“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以及“综合与实践”出发列举了具体的课堂实例,进而从关注学生数学理解性学习的角度探索分析信息技术在这些领域的应用。(2)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给出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的几点建议:①我们要挖掘技术的可利用性;②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③我们应该以学生的经验背景和思维水平为基础来实施整合;④我们需要集合更多的优秀课例来指导我们的教学。

陈伟康[10](2013)在《基于VB2010的计算器模拟》文中指出参考微软操作系统自带的计算器程序,使用VB2010进行计算器程序模拟实现,为了增加学生学习编写程序兴趣,丰富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案例。

二、用VB模拟简单计算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VB模拟简单计算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IDEO设计思维五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教学现场
问题分析
●IDEO设计思维的理论界定与实施途径
●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主要问题
    1.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特点及分析
    2.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现状
●基于IDEO设计思维五阶段的教学策略
    第一阶段——发现(Discovery)
        (1)原设计
        (2)思考焦点
        (3)改进型设计
    第二阶段——解释(Interpretation)
        (1)原设计
        (2)思考焦点
        (3)改进型设计
    第三阶段——构思(Ideation)
        (1)原设计
        (2)思考焦点
        (3)改进型设计
    第四阶段——实验(Experimentation)
        (1)原设计
        (2)问题核心
        (3)改进型设计
    第五阶段——演化(Evolution)
        (1)原设计
        (2)问题核心
        (3)改进型设计
●整合性主题教学模式的教学反思

(2)基于静刚度模型的机器人铣削加工误差在线补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研究综述
    1.4 主要工作
2.考虑关节刚度变化的铣削机器人静刚度建模
    2.1 考虑平行四连杆机构的机器人运动学模型的建立
    2.2 机器人雅可比矩阵的求解
    2.3 考虑关节刚度变化的静刚度模型的建立
    2.4 基于静刚度模型的机器人末端刚度分布
    2.5 本章小结
3.机器人铣削加工误差补偿算法与其实现
    3.1 基于铣削力预测模型的平均切削力与切深关系式拟合
    3.2 铣削加工路径单点补偿量计算
    3.3 连续铣削加工误差补偿算法
    3.4 机器人铣削加工误差补偿在控制器中的实现
    3.5 本章小结
4.机器人铣削加工误差补偿系统与实验研究
    4.1 机器人铣削加工误差补偿整体方案
    4.2 五轴铣削力预测与关系式拟合精度验证
    4.3 机器人加工误差在线补偿实时性验证
    4.4 机器人铣削加工误差在线补偿精度验证
    4.5 本章小结
5.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专利目录

(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系统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研究区地质灾害的研究现状
        1.2.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关键技术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象水文
    2.3 地质地貌
    2.4 地层岩性
    2.5 地质灾害
    2.6 土地利用
    2.7 人类活动
3 系统设计分析
    3.1 需求分析
    3.2 系统目标和原则
    3.3 系统总体设计
        3.3.1 体系结构设计
        3.3.2 总体设计
    3.4 模块功能设计
        3.4.1 系统功能设计
        3.4.2 系统界面设计
    3.5 数据库设计
        3.5.1 数据库模型选择
        3.5.2 数据库设计原则
        3.5.3 数据库总体设计
        3.5.4 数据标准化
    3.6 开发环境和平台
        3.6.1 C#面向对象语言技术
        3.6.2 基于ArcGIS的系统开发结构
        3.6.3 系统运行软、硬件环境
4 系统功能实现
    4.1 数据库构建
        4.1.1 数据源及预处理
        4.1.2 系统数据库的建立
        4.1.3 数据库的建立
    4.2 应用评价模型
        4.2.1 本底因子贡献率模型
        4.2.2 模型实现流程
    4.3 集成开发
        4.3.1 系统主界面
        4.3.2 系统工具条
        4.3.3 功能菜单设置
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应急系统的实现
    5.1 基础操作
        5.1.1 数据添加
        5.1.2 属性查询
        5.1.3 符号化
        5.1.4 标注
        5.1.5 RGB合成
    5.2 因子提取
        5.2.1 土地利用
        5.2.2 植被覆盖图
        5.2.3 坡度坡向图
    5.3 贡献率计算
        5.3.1 数据准备
        5.3.2 贡献率分析
    5.4 危险性评价
        5.4.1 数据基础
        5.4.2 危险性分析
    5.5 应急分析
        5.5.1 成本分析
        5.5.2 应急路线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项目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项目教学法概述
    2.1 项目教学法简介
        2.1.1 项目教学法界定
        2.1.2 项目的特点
        2.1.3 项目教学法的发展史
    2.2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2.3 理论基础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1 境外研究现状
        2.4.2 国内研究现状
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析
    3.1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3.1.1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性质
        3.1.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分析
    3.2 现状以及改革需求
        3.2.1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3.2.2 高中信息技术的改革需求
    3.3 项目教学法的优势
4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4.1 教学项目分析
        4.1.1 教学目标分析
        4.1.2 教学对象分析
        4.1.3 教学内容分析
    4.2 教学项目实施
        4.2.1 分组分工合作
        4.2.2 项目知识储备
        4.2.3 项目任务实施
    4.3 教学项目评价
    4.4 小结
5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项目开发
    5.1 高中信息技术的典型项目
    5.2 VB编程《计算器》项目案例
    5.3 小结
6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
    6.1 教学评价方案说明
    6.2 数据分析
        6.2.1 考试成绩分析
        6.2.2 作品对比分析
        6.2.3 学生意向调查问卷
        6.2.4 学生课堂表现
    6.3 实验结论
    6.4 实验不足与反思
    6.5 应对策略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J1939协议的CAN仿真平台开发及其在柴油车SCR系统开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汽车总线系统
        1.2.1 A类总线标准
        1.2.2 B类总线标准
        1.2.3 C类总线标准
        1.2.4 诊断系统总线标准
        1.2.5 安全总线标准
    1.3 CAN仿真平台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1.3.2 国内研究及应用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CAN仿真平台总体方案及相关技术分析
    2.1 CAN仿真平台设计要求
    2.2 CAN仿真平台总体设计方案
        2.2.1 CAN仿真通用平台设计方案
        2.2.2 柴油车SCR系统CAN仿真分析平台设计方案
    2.3 SAE J1939协议系统架构
    2.4 SAE J1939通讯协议技术特点
        2.4.1 J1939帧分类
        2.4.2 参数群编号
        2.4.3 协议数据单元
    2.5 Visual Basic.Net介绍
        2.5.1 Windows窗体
        2.5.2 常用窗体控件
        2.5.3 特殊控件
    2.6 SQL Server 2014
    2.7 USB转CAN模块
    2.8 本章总结
第三章 CAN总线仿真通用平台
    3.1 人机操作及信息显示界面
    3.2 辅助工具
        3.2.1 标识符计算分析器
        3.2.2 扩展帧验收屏蔽码计算器
        3.2.3 波特率分析计算器
    3.3 资源存储系统
        3.3.1 数据库设计
        3.3.2 数据库操作
        3.3.3 资源存储系统实现
    3.4 资源编辑系统
        3.4.1 CAN初始化资源编辑
        3.4.2 CAN网络环境资源编辑
    3.5 通信功能模拟系统
        3.5.1 总线报文数据池
        3.5.2 通信功能处理模块
        3.5.3 报文发送模块
        3.5.4 报文接收模块
        3.5.5 报文跟踪模块
    3.6 分析诊断系统
        3.6.1 报文解析
        3.6.2 故障诊断
    3.7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柴油车SCR系统CAN仿真分析平台
    4.1 SCR系统工作原理及组成
    4.2 SCR系统CAN网络架构
    4.3 SCR系统添蓝喷射控制策略
        4.3.1 添蓝基本喷射量的计算
        4.3.2 添蓝喷射量的修正
        4.3.3 原机排放MAP图的获取
        4.3.4 MAP图的储存
    4.4 柴油车SCR系统CAN仿真分析平台
        4.4.1 计量泵调试模块
        4.4.2 计量泵信息反馈模块
        4.4.3 发动机监控模块
        4.4.4 虚拟DCU模块
        4.4.5 OBD仿真控制模块
        4.4.6 DTC监测模块
    4.5 本章总结
第五章 CAN仿真平台试验验证
    5.1 CAN仿真平台试验设备
        5.1.1 SCR系统DCU
        5.1.2 尿素计量泵
    5.2 CAN仿真通用平台功能测试
        5.2.1 CAN仿真通用平台半实物仿真试验方案
        5.2.2 试验及仿真结果分析
    5.3 柴油车SCR系统CAN仿真分析平台功能测试
        5.3.1 柴油车SCR系统CAN仿真分析平台半实物仿真试验方案
        5.3.2 添蓝喷射控制策略试验验证
        5.3.3 DTC监测模块功能试验
    5.4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热量表智能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热量表检定装置系统设计
    2.1 热量表的分类及其工作原理
        2.1.1 热量表的分类和特点
        2.1.2 超声波热量表测水流速的原理
        2.1.3 超声波热量表温度测量原理
        2.1.4 超声波热量表热量计量原理
    2.2 检定装置的技术指标
        2.2.1 检定装置技术要求
        2.2.2 检定装置设计参数
    2.3 热量表的检定方法
        2.3.1 整体检定法
        2.3.2 分项检定法
    2.4 热量表检定装置的方案设计
        2.4.1 流量检定装置
        2.4.2 温度检定装置
        2.4.3 计算器检定装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热量表检定装置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整体结构设计
    3.2 热量表检测连接管段设计
    3.3 检定装置主要硬件型号选择
        3.3.1 标准流量计的选型
        3.3.2 变频水泵的选型
        3.3.3 稳压罐的选型
        3.3.4 PLC的选型
        3.3.5 称重装置的选型
        3.3.6 阀门的选型
    3.4 检定装置电气控制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量表检定装置软件设计
    4.1 软件总体构架
    4.2 主要部分的程序设计
        4.2.1 登陆系统
        4.2.2 主菜单
        4.2.3 检定系统
        4.2.4 操作员管理系统
        4.2.5 修改密码系统
        4.2.6 数据管理系统
    4.3 主要程序设计流程图
        4.3.1 自动排气过程
        4.3.2 自动检定过程
        4.3.3 电子秤通信过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检定装置不确定度分析
    5.1 流量检定装置引起的不确定度
    5.2 温度检定装置引起的不确定度
    5.3 计算器检定装置引起的不确定度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自行火炮阵地夜间训练与考核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自行火炮阵地夜间训练与考核系统概述
    2.1 系统的功能需求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3 系统软件和硬件设计原则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行火炮阵地夜间训练与考核系统控制部分的设计与实现
    3.1 主控盒设计
        3.1.1 单片机
        3.1.2 数据通信模块
        3.1.3 无线模块
    3.2 训练与考核软件开发
        3.2.1 软件开发环境
        3.2.2 软件设计思想
        3.2.3 训练与考核软件操作界面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炮内显示与检测装置的研究与实现
    4.1 炮显控制盒设计
        4.1.1 显示器
        4.1.2 串口通信模块
        4.1.3 炮显控制盒软件界面设计
    4.2 方向传感器
        4.2.1 光电编码器的工作原理
        4.2.2 E6B2-C编码器
        4.2.3 方向传感器数据信号处理
    4.3 高低传感器
        4.3.1 基于重力加速度的倾角测量
        4.3.2 SANG1000-D60高低传感器
        4.3.3 高低传感器数据处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阵地计算器的研究与实现
    5.1 结构设计
        5.1.1 硬件结构设计
        5.1.2 软件结构设计
    5.2 软件开发系统简介
        5.2.1 Keil C51简介
        5.2.2 使用Keil C51建立程序的步骤
    5.3 功能设计与实现
        5.3.1 主界面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5.3.2 子界面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自行火炮阵地夜间训练与考核系统的测试
    6.1 测试方法
    6.2 系统准备
    6.3 系统考核的标准
    6.4 功能测试
    6.5 性能测试
        6.5.1 压力性能测试
        6.5.2 健壮性测试
        6.5.3 安全性测试
    6.6 测试结果的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8)高中数学实验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和意义
        1.2.1 研究的问题
        1.2.2 研究的意义
        1.2.3 本文的创新之处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实验研究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3.4 行动研究法
第2章 数学实验与数学实验教学
    2.1 数学实验概念的界定
        2.1.1 实验的概念
        2.1.2 数学实验的概念
    2.2 数学实验教学的界定
    2.3 数学实验的研究现状
        2.3.1 数学实验的历史渊源
        2.3.2 国外数学实验的研究
        2.3.3 国内数学实验的研究
        2.3.4 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2.4 数学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2.4.1 基于时代发展的要求
        2.4.2 基于数学教育的发展
        2.4.3 基于教学实践的思考
        2.4.4 基于数学观的认识
第3章 数学实验教学的理论研究
    3.1 数学实验教学的理论依据
        3.1.1 杜威的行为理论与数学实验
        3.1.2 主体教育理论与数学实验
        3.1.3 情感教育理论与数学实验
        3.1.4 建构主义理论与数学实验
        3.1.5 情境认知理论与数学实验
        3.1.6 波利亚的数学教学理论与数学实验
        3.1.7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与数学实验
    3.2 数学实验教学的主要特征
        3.2.1 问题载体,揭示本质
        3.2.2 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3.2.3 实践探究,培养能力
        3.2.4 思维量大,要求较高
    3.3 数学实验设计的原则
        3.3.1 目的性原则
        3.3.2 适度性原则
        3.3.3 适用性原则
        3.3.4 开放性原则
        3.3.5 探究性原则
    3.4 高中数学实验教学的分类
        3.4.1 按实验目的进行分类
        3.4.2 按实验方式进行分类
    3.5 数学实验的教学模式
        3.5.1 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内涵
        3.5.2 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环节
第4章 高中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
    4.1 高中数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框架
    4.2 数学实验教学案例分析
        4.2.1 案例1: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值域
        4.2.2 案例2:函数y=A sin(ωx+φ)的图象
        4.2.3 案例3:分式型函数的单调性
        4.2.4 案例4:中国剩余定理
    4.3 数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调查分析
        4.3.1 高一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研究
        4.3.2 高中数学实验教学的调查
    4.4 数学实验教学的评价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开展数学实验教学是可行的
        5.1.2 开展数学实验教学是有效的
        5.1.3 数学实验教学的分类与模式
    5.2 若干建议
附录
附录A:盐城中学高一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B
    B.1 高中数学实验调查问卷(教师卷)
    B.2 高中数学实验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C:学生实验报告选例
    C.1 烟筒弯头的设计与制作
    C.2 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9)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学生数学理解视角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问题提出
    2. 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信息技术应用
        1.1.1 个人建构主义
        1.1.2 社会建构主义
        1.1.3 情境学习与认知理论
    1.2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
    1.3 国内外对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
        1.3.1 国外的相关研究
        1.3.2 国内的相关研究
    1.4 数学理解的相关研究
        1.4.1 数学理解的内涵
        1.4.2 国内外对数学理解的研究
第二章 研究内容、理论框架基础及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的理论框架基础
        2.2.1 数学理解中的技能性理解
        2.2.2 数学理解中的解释性理解
        2.2.3 数学理解中的探究性理解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调研法
        2.3.2 案例分析法
第三章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3.1 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硬件的普及性
    3.2 学校推动信息技术整合的不合理性
    3.3 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不均衡性
        3.3.1 逃避使用信息技术
        3.3.2 泛化使用信息技术
第四章 教学案例研究
    4.1 信息技术在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应用分析
    4.2 信息技术在数与代数领域中的应用分析
    4.3 信息技术在统计与概率领域中的应用分析
    4.4 信息技术在综合与实践领域中的应用分析
        4.4.1 利用excel表进行数学问题探究
        4.4.2 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问题探究
第五章 教学建议
    5.1 挖掘技术的可利用性
    5.2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5.3 重视学生的经验背景和思维水平
    5.4 集合更多优秀资源
第六章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VB2010的计算器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 设计背景与意义
2 设计思路
    2.1 计算器界面的菜单界面模拟实现。
    2.2 算术运算的模拟。
    2.3 函数的模拟。
    2.4 进制的运算模拟。
    2.5 系统帮助窗口的模拟。
3 程序的实现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阶乘功能的实现代码如下:
    3.9 计算器模拟程序最终实现效果图1如下:
4 程序打包
5 总结

四、用VB模拟简单计算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IDEO设计思维五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J]. 王蕾.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9(18)
  • [2]基于静刚度模型的机器人铣削加工误差在线补偿[D]. 魏得权. 华中科技大学, 2019
  • [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系统开发与应用[D]. 姚翱. 西南科技大学, 2017(08)
  • [4]项目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 孔维维.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4)
  • [5]基于J1939协议的CAN仿真平台开发及其在柴油车SCR系统开发中的应用[D]. 袁俊. 江苏大学, 2016(11)
  • [6]热量表智能检测系统研究[D]. 牛海龙. 燕山大学, 2015(01)
  • [7]自行火炮阵地夜间训练与考核系统研究[D]. 蔡一童.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8]高中数学实验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 喻峥惠.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1)
  • [9]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学生数学理解视角下的分析[D]. 王京. 首都师范大学, 2013(01)
  • [10]基于VB2010的计算器模拟[J]. 陈伟康.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02)

标签:;  ;  ;  ;  ;  

用VB模拟一个简单的计算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