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144,148,154)Sm反应数据的评估

n+~(144,148,154)Sm反应数据的评估

一、Evaluation of n+~(144,148,154)Sm Reaction Data(论文文献综述)

石诗萌[1](2021)在《下肢功能性测试工具的研发及其在运动损伤预防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随着全民健身的推广和体医融合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我国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口数量正在逐年增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经常参加各种体育运动的人群的损伤风险是非活跃人群的1.5-2.0倍,而最常见的肌肉骨骼运动损伤发生于下象限(Lower Quadrant,LQ)。动作筛查作为一种识别损伤风险和指导实施训练计划以预防运动损伤的手段,在运动康复和体能训练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研究对现有动作筛查工具进行系统综述,发现这些动作筛查工具的预测能力有限,不能支持其广泛应用于预测LQ损伤风险。因此,有必要研发一套新的预测LQ运动损伤风险的动作筛查工具,并且以期能以该工具的测试结果为依据,制定个性化的针对性训练方案,从而有效降低LQ运动损伤风险。基于此,本研究有三个目的:(1)研发一套新的旨在预测LQ损伤风险的动作筛查工具,即下肢功能性测试(Lower Extremity Functional Test,LEFT);(2)检验LEFT的信度和效度,并通过LEFT测试结果识别LQ损伤风险因素,指导制定针对性训练方案;(3)检验基于LEFT测试结果制定的针对性训练能否有效降低LQ损伤风险。研究方法: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设计研发LEFT。基于既往动作筛查的研究成果,确定LEFT研发的理论框架,并提出LEFT待选动作库;通过国内外专家研讨的方式,筛选确定LEFT动作,并制订LEFT的动作质量与症状评分标准。第二部分通过四个试验(试验1、2、3、和4),系统检验LEFT的信度和效度。试验1信度检验采用3名评分者对20名受试者进行间隔时间为7天的重复测试与评分,采用方差分析(ANOVA)和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LEFT的评分者间信度、评分者内部信度以及受试者重测信度。在信度检验的基础上,试验2为区分效度检验,使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225名健康活跃受试者进行LEFT测试并调查测试前12个月的损伤情况,探讨LEFT得分能否区分有、无LQ损伤史的受试者群体。试验3为预测效度检验,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76名健康活跃受试者进行LEFT测试,并对受试者进行为期12个月随访,记录LQ损伤情况,探究LEFT测试能否有效预测LQ损伤风险,并建立预测损伤风险的回归方程。试验4为内容效度检验,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28名受试者进行LEFT、平衡、肌力、柔韧性等测试,探讨LEFT测试结果与以上各独立风险因素的关系,以检验LEFT内容效度。第三部分(试验5),根据试验4所得LEFT筛查工具5个单项动作测试结果与独立风险因素的关系,提出机体功能三维风向标,以此为据制定针对性训练方案。探讨针对性训练对LQ运动损伤风险的影响。采用干预对照试验方法,将75名受试者分为三组,即针对性训练干预组(I组n=25)、常规体能训练对照组(C1组n=25)和非运动对照组(C0组n=25)。I组接受8周针对性训练,C1组接受8周常规体能训练,C0组仅接受宣教。比较三组受试者在干预前、后LEFT测试结果和受试者损伤风险变化。研究结果:第一部分,设计研发了一套新的动作筛查,即LEFT。该测试包含5个涉及不同运动模式、平面、方向和强度的动作任务,囊括了结构和功能的测试,测试结果包括动作质量(Movement Quality,MQ)和症状得分(Symptom Score,SS)。第二部分,试验1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不同评分者的评分之间(F=0.353;p=0.705)、同一评分者两次视频评分之间(F=0.708,p=0.404)以及受试者的两次LEFT测试MQ得分(F=0.156;p=0.679)均无统计学差异。组内相关系数显示LEFT具有极好的评分者间信度ICC2,3=0.949,(95%CI:0.893-0.978)、评分者内部信度ICC2,3=0.953,(95%CI:0.921-0.972)和受试者重测信度ICC2,1=0.875,(95%CI:0.712-0.949)。试验2研究结果表明有LQ损伤史的受试者MQ(z=-5.387,p<0.001)和SS(z=-3.990,p<0.001)显着低于无LQ损伤的受试者。二元逻辑回归分析表明MQ(OR=0.937,p<0.001)、SS(OR=0.935,p<0.001)均与LQ损伤史相关R2=0.174(调整R2=0.241)。采用MQ区分LQ损伤史时,受试者特征曲线下面积AUC=0.720(p<0.001,95%CI:0.652-0.787),采用SS区分LQ损伤史时,AUC=0.656(p<0.001,95%CI:0.576-0.736),当采用MQ和SS联合区分时,AUC=0.763(p<0.001,95%CI:0.699-0.826),表明有76.3%的案例可以被准确区分。试验验3研究结果表明LQ损伤的受试者MQ(z=-3.489,p<0.001)和SS(z=-3.504,p<0.001)显着低于无LQ损伤的受试者。二元逻辑回归分析表明LEFT测试结果MQ(OR=0.916,p=0.004)、SS(OR=0.919,p=0.003)均与LQ损伤相关,可以作为预测LQ损伤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R2=0.312(调整R2=0.453)。根据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P=1/[1+e-(12.142-0.088MQ-0.085SS)]。使用MQ预测LQ损伤时,AUC=0.772(p<0.001,95%CI:0.653-0.891),使用SS预测LQ损伤时,AUC=0.771(p=0.001,95%CI:0.638-0.905),当使用MQ和SS联合预测时,AUC=0.853(p<0.001,95%CI:0.754-0.953),表明有85.3%的案例可以被准确预测。试验4研究结果显示,LEFT与平衡的相关性分析中,LEFT测试结果MQ与SOT指标ES(rho=0.456,p=0.013)、BS(rho=0.510,p=0.006)、COMP(rho=0.441,p=0.019)显着相关;MQ与LOS测试指标RT-RA(rho=-0.375,p=0.049)、EPE-A(rho=0.413,p=0.029)、EPE-RA(rho=0.439,p=0.020)、EPE-R(rho=0.399,p=0.036)、EPE-LA(rho=0.495,p=0.007)、MXE-A(rho=0.611,p=0.001)、MXE-R(rho=0.423,p=0.025)、MXE-LA(rho=0.425,p=0.024)显着相关;MQ与睁眼时单腿平衡显着相关(rho=-0.475,p=0.011);LEFT测试指标SS与RT-RA(rho=-0.436,p=0.020)、EPE-RA(rho=0.519,p=0.002)、MXE-P(rho=0.446,p=0.017)显着相关。LEFT与等速肌力的相关性分析中,MQ与膝关节屈肌相对峰力矩显着相关(rho=0.526,p=0.004)。LEFT与下肢柔韧性的相关性分析中,SS与股四头肌(rho=0.434,p=0.024)和髂腰肌(rho=-0.445,p=0.020)柔韧性显着相关。LEFT单项动作与平衡的相关性分析中,LEFT测试指标MQ1与SOT指标ES(rho=0.383,p=0.044)、BS(rho=0.408,p=0.011)、COMP(rho=0.403,p=0.034)显着相关,MQ2与SOT指标ES(rho=0.517,p=0.005)、BS(rho=0.472,p=0.011)、COMP(rho=0.469,p=0.012)显着相关,MQ3与SOT指标ES(rho=0.412,p=0.029)、BS(rho=0.439,p=0.019)、COMP(rho=0.417,p=0.027)显着相关;MQ4与LOS测试指标MEX显着相关(rho=0.552,p=0.004);MQ1与睁眼(rho=-0.400,p=0.035)和闭眼(rho=-0.418,p=0.027)的单腿平衡显着相关。LEFT单项动作与等速肌力的相关性分析中,MQ3与膝关节伸肌相对峰力矩显着相关(rho=0.525,p=0.004),MQ4与膝关节伸肌(rho=0.490,p=0.008)和屈肌(rho=0.593,p=0.003)的相对峰力矩均显着相关;LEFT单项动作与柔韧性的相关性分析中,MQ4(rho=0.524,p=0.005)和MQ5(rho=0.395,p=0.042)均与股四头肌柔韧性显着相关,SS1与髂腰肌(rho=-0.407,p=0.035)和股四头肌(rho=0.426,p=0.027)柔韧性显着相关,SS3与髂腰肌柔韧性显着相关(rho=-0.394,p=0.042),SS5与髂腰肌(rho=-0.468,p=0.038)和股四头肌(rho=0.416,p=0.031)柔韧性显着相关。第三部分,试验5结果表明,干预前三组组间的MQ(p=0.597)、SS(p=0.084)、LQ损伤风险(χ2=0.750,p=0.687)以及LQ损伤率(χ2=0.120,p=0.942)均无显着性差异。干预周期和干预手段对MQ有显着性影响(p=0.040)。经过干预,第4周时,与基线值相比,I组MQ显着升高(p<0.001),C1(p=0.957)组和C0(p=0.113)组无显着性变化。8周时,与基线值相比,I组MQ显着升高(p<0.001),C1组(p=0.776)和C0(p=0.410)组无显着性变化。干预周期和干预手段对SS无显着影响(p=0.218)。在干预周期中I组、C1组和C0组的SS均无显着性变化。经过干预,I组(χ2=8.333,p=0.016)的损伤风险明显下降,C1组(χ2=1.042,p=0.594)和C0组(χ2=0.753,p=0.686)的LQ损伤风险均无显着性变化。研究结论:(1)LEFT是首个用于针对性预测下象限损伤风险的功能性筛查工具。研发提出的理论框架和采用动作质量与症状联合评价的方式,能为今后研发针对其他部位的动作筛查以及改良现有动作筛查提供有益的参考。(2)LEFT是一项稳定可靠且有效的下象限运动损伤风险筛查工具,可以准确区分有无下象限损伤史,并且能通过建立的回归方程预测下象限的运动损伤风险;此外,LEFT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LEFT的各个单项动作分别与这些风险因素相关,这可以作为制定针对性训练的依据。(3)将动作质量和症状得分结合,可提高LEFT的区分效度和预测效度。(4)根据LEFT测试结果设计的针对性训练能够提高动作质量,有效降低下象限运动损伤风险;常规体能训练和宣教未能降低下象限损伤风险;针对性训练、常规体能训练和宣教均未能改变症状得分,因此,对于有相关症状的人群,应考虑运动干预以外的其他干预方法。

马小倩[2](2021)在《师生关系影响高段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实证研究及教育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情感学习是一项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并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的变革和探索行动,目的是为每个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社会情感能力是指学生学会识别和调节自己的情感,发展对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具有同理心,做出负责任的选择,创建并保持积极的人际关系的能力。研究显示,参加社会情感学习项目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非认知领域上表现为亲社会行为的增加,内外化问题的减少等,在认知领域上表现为学习成绩的提高。师生关系对提高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具有正向的作用。对于学生而言,良好的师生关系可能是因教师积极的社会支持而形成的,也可能是与教师的行为无关,如学生对教师的偏好等因素。那么,探究教师社会支持在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社会情感能力路径中的具体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具体路径,为有针对性地改善教师社会支持行为,提升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提供实证依据。针对研究问题,本研究将成都市两所小学的4-6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使用自行翻译检验的社会情感能力量表、师生关系量表和教师社会支持量表对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数据采用描述统计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在研究所调查的成都两所高年级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感知到的师生关系和教师社会支持总体处于良好的水平,并且得分都主要集中在高分数值。(2)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感知到的师生关系和教师社会支持在性别、年级和家庭资本存在显着差异。(3)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感知到的师生关系和教师社会支持两两之间是存在显着的相关。(4)小学高年级学生感知到的师生关系和教师社会支持能显着预测学生社会情感能力。(5)教师社会支持在师生关系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为60.67%。针对调查结果,本研究提出培养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具体建议:一是关注男女性别差异,帮助学生均衡发展;二是持针对不同年级阶段,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三是重视家庭背景差异,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四是减少师生冲突行为,培养亲密的师生关系;五是突显教师社会支持行为,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提高。

彭毅[3](2021)在《不同耕作及施氮条件下冬小麦田N2O排放特征及影响因子》文中研究说明温室气体一直都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农业活动是温室气体N2O的重要排放源。为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及施氮水平下黄土高原地区冬小麦田N2O排放规律,运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整个生育期冬小麦田N2O排放的动态变化。本研究以冬小麦‘小偃22’为材料,采取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3种耕作模式:常规耕作(CT)、秸秆还田(SM)和平膜覆盖(FM);副区为3种氮肥处理:不施氮、减氮20%(144 kg·N·hm-2)、常规施氮(180 kg·N·hm-2),共计9个处理(CT-N0、CT-N144、CT-N180、FM-N0、FM-N144、FM-N180、SM-N0、SM-N144和SM-N180)。以常规耕作(CT)为对照,探讨不同施氮水平下平膜覆盖(FM)和秸秆还田(SM)对土壤N2O排放产生的影响,同时分析土壤温度、充水孔隙度(WFPS)、硝态氮含量、铵态氮含量及p H值与N2O排放的相关性。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施氮处理的N2O排放通量在0.21~75.39μg·(m2·h)-1之间,不施氮处理全年平均N2O排放通量在2.50μg·(m2·h)-1以下;各施氮处理的N2O排放总量在0.35±0.19~0.50±0.30 kg·hm-2之间,不施氮处理在0.21±0.11~0.26±0.14 kg·hm-2之间。各施氮处理的土壤N2O的排放主要集中在施肥后20天内,且N2O排放通量峰值出现在施肥后两周之内。施肥和覆膜可以显着提高N2O排放通量和N2O排放总量(P<0.05)。秸秆还田有降低N2O排放的趋势,但与常规耕作相比,N2O排放总量的差异不显着。(2)施氮条件下,常规耕作、平膜覆盖、秸秆还田三种耕作模式下肥料氮的N2O排放系数、全球增温潜势分别为0.09~0.10%,60.82~71.71 kg·hm-2;0.15~0.18%,85.62~122.15 kg·hm-2;0.10%,53.23~69.82 kg·hm-2。覆膜栽培显着高于常规耕作和秸秆还田(P<0.05)。不施氮各处理的全球增温潜势无显着差异。(3)不施氮处理的N2O排放只与土壤充水孔隙度显着正相关(P<0.05);施氮处理的N2O排放与土壤充水孔隙度和土壤铵态氮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常规耕作下,土壤N2O排放通量与土壤充水孔隙度、土壤铵态氮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平膜覆盖下,土壤N2O排放通量与土壤充水孔隙度、土壤硝态氮含量和土壤铵态氮含量呈显着正相关(P<0.05);秸秆还田下,土壤N2O排放通量与土壤充水孔隙度、土壤铵态氮含量、土壤硝态氮含量和土壤5 cm地温呈显着正相关(P<0.05)。说明旱地土壤微生物硝化作用是土壤N2O排放的主要来源,而覆膜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反硝化作用是土壤N2O的排放源。(4)施氮可以显着提高籽粒产量(P<0.05)。与常规栽培相比,覆膜栽培和秸秆还田具有增产作用,在适宜年份,增产可达显着水平。减氮20%与常规施氮的籽粒产量及部分产量构成要素之差异不显着,说明减氮20%不会造成减产。覆膜和施氮可显着提高产量刻度下的N2O排放强度;秸秆还田具有降低产量刻度下N2O排放强度的趋势。(5)常规耕作、平膜覆盖、秸秆还田三种栽培模式下N2的累积排放量分别为0.70~1.30、0.99~1.82和0.72~0.92 kg·hm-2。覆膜栽培显着增加了N2排放量,而秸秆还田显着降低了N2排放量。综上所述,黄土高原地区冬小麦田的N2O排放主要来源于硝化作用,覆膜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反硝化作用也是影响N2O排放的因素之一。减氮20%不会显着降低小麦产量;秸秆还田既能保持产量,又有降低温室气体N2O排放的趋势;覆膜栽培有显着的增产效应,但会增加土壤N2O排放通量、排放强度和肥料氮的N2O排放系数。

司芸芳[4](2021)在《认知障碍患者睡眠特征及其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认知障碍伴睡眠障碍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为中医药治疗认知障碍伴睡眠障碍患者提供辨证依据。方法:受试者来源于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的老年患者,共调查252人,年龄71.92±8.99岁,其中认知障碍患者共144例。采用量表询问的方法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包括一般情况、睡眠情况(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the Sleep Disorder Inventory,SDI;Berlin Questionnaire)及 中 医 证 候(The Pattern Element Scale-11items,PES-D-11)。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26.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非参数检验比较组间睡眠及证候分布特征,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认知障碍伴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指标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探索影响认知障碍患者睡眠的危险因素。结果:1认知障碍组共144例(占57.1%,含痴呆和轻度认知损害)、认知正常组108例(占42.9%)。认知障碍组平均年龄(74.50±8.80岁)大于认知正常组74.50±8.80岁(p=0.000),受教育程度(p=0.014)、慢性疼痛比例(p=0.039)、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p=0.006)也分别低于认知正常组。其他资料如性别、既往史、居住状态等与认知正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认知障碍组睡眠障碍(PSQI>7分)发生率(42.4%,n=61)低于认知正常组(46.3%,n=50),但无统计学差异;认知障碍组早醒(p=0.013)、打鼾(p=0.003)发生率分别低于认知正常组;SDI得分在认知障碍组与认知正常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认知障碍组偏低的睡眠障碍发生率可能与患者不能准确完成睡眠自评量表有关。3认知障碍患者发生睡眠障碍可能与性别、既往抑郁史、心律失常、慢性疼痛、安眠药史和听力下降有关:认知障碍伴睡眠障碍组女性比例(47/61,77.0%)显着高于认知障碍不伴睡眠障碍组(41/83,49.4%)女性比例(p=0.001);认知障碍伴睡眠障碍组既往抑郁史(p=0.012)、心律失常(p=0.029)、慢性疼痛(p=0.011)、安眠药服用史(p=0.000)和听力下降比例(p=0.011)以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p=0.000)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HAMD,p=0.000)得分均高于不伴睡眠障碍组;认知障碍伴睡眠障碍组运动锻炼比例低于不伴睡眠障碍组(p=0.030)。对认知障碍患者是否睡眠障碍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性别(OR=3.829,p=0.008)、年龄(OR=0.907,p=0.002)、独居(OR=5.709,p=0.033)、听力下降(OR=4.526,p=0.004)、运动锻炼(OR=0.337,p=0.03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高风险(OR=4.159,p=0.017)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认知障碍患者:女性患睡眠障碍的风险是男性的3.829倍;年龄每增加1岁,患睡眠障碍的风险增加10%;独居患者睡眠障碍风险是非独居患者的5.709倍;听力下降患者睡眠障碍风险是无听力下降患者的4.526倍;运动锻炼患者患睡眠障碍的风险是不运动0.337倍;OSAS高风险患者患睡眠障碍风险是非OSAS高风险患者的4.159 倍。4认知障碍患者睡眠障碍的特点:睡眠质量差(PSQI>7分)占42.4%、日间过度睡眠(ESS>10)占16.7%、OSAS高风险占25%。认知障碍伴睡眠障碍组眠浅易醒(p=0.000)、多梦(p=0.017)、入睡困难(p=0.000)、早醒(p=0.000)比例分别显着高于认知障碍不伴睡眠障碍组;认知障碍伴睡眠障碍组PSQI(p=0.000)、SDI(p=0.008)得分、OSAS高风险比例(p=0.000)均高于认知障碍不伴睡眠障碍组,有统计学差异。认知障碍伴睡眠障碍组日间过度睡眠比例(13/61,21.3%)较不伴睡眠障碍组(11/83,13.3%)高,但无统计学差异。5认知障碍组各证候要素出现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肾虚(75.7%)、血虚(61.8%)、髓减(52.8%)、气虚(45.8%)、脾虚(43.1%)、痰浊(43.1%)、阴虚(39.6%)、阳亢(37.5%)、阳虚(22.2%)、血瘀(9.0%)。经过经卡方检验,仅有阳亢证候出现频率低于正常认知组(p=0.023),其他证候,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认知障碍伴睡眠障碍组中各证候要素出现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肾虚(86.9%)、血虚(78.7%)、气虚(65.6%)、脾虚(57.4%)、髓减(57.4%)、阴虚(50.8%)、痰浊(49.2%)、阳亢(47.5%)、阳虚(31.1%)、血瘀(13.1%)。经卡方检验,认知障碍伴睡眠障碍组肾虚(p=0.007)、脾虚(p=0.002)、气虚(p=0.000)、血虚(p=0.000)、阴虚(p=0.027)、阳虚(p=0.027)、阳亢(p=0.033)证候频率分别显着高于非睡眠障碍组。认知障碍伴睡眠障碍组中,肾虚(r=0.258,p=0.045)、髓减(r=0.290,p=0.023)血瘀(r=0.260,p=0.043)证候程度(得分越多,程度越重)与PSQI得分呈正相关;毒盛(r=0.325,p=0.011)、血瘀(r=0.389,p=0.002)证候与SDI得分呈正相关;阳亢证候与OSAS高风险呈正相关(r=0.344,p=0.007);血虚(r=0.291,p=0.023)、脾虚(r=0.261,p=0.042)分别与 HAMD、HAMA得分呈正相关。结论:认知障碍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和认知正常患者基本相同。认知障碍患者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可能与女性、年龄、独居、听力下降、缺乏运动锻炼、OSAS高风险有关。认知障碍患者睡眠障碍以睡眠质量差、日间过度睡眠及OSAS高风险为特点,提示认知筛查应同时评估睡眠问题。认知障碍伴睡眠障碍患者中医证候以虚证多见,肾虚为主。肾虚、血虚及血瘀证候越重,睡眠质量越差;睡眠障碍越重,毒盛和血瘀证候越重;阳亢证候在OSAS高风险人群中出现的比率较高;随着抑郁和焦虑程度加重,血虚证和脾虚证也逐渐加重。

王佳弘[5](2021)在《心力衰竭患者认知功能与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对患者的结局和预后影响较大。目前研究多为将生活质量作为结局变量,探讨心衰患者认知功能、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两两之间的关系,关于三者的关系探讨尚不够深入,且国内外关于心衰患者认知功能与睡眠质量、认知功能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仍存在争议。因此,在我国心衰患者中对三者进行测量,探索其影响因素并明确三者的关系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期为日后制定干预措施,改善心衰患者认知功能和睡眠质量,提高其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目的:描述心衰患者认知功能、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的现状,探索三者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三者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09月~2021年01月期间至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力衰竭中心住院治疗的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问卷,以及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和一般资料调查表进行资料收集。结果:本次调查共纳入144位心衰患者,其认知功能、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平均得分分别为22.24±5.17分、7.94±5.45分、41.15±23分,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68.8%,记忆力、语言能力两个维度受损最严重;认知功能在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心功能分级、BMI分级、有无合并症、焦虑水平上存在差异(P<0.05);年龄、受教育程度、BMI分级和性别是影响心衰患者认知功能的主要因素(P<0.05)。睡眠障碍发生率为45.1%;睡眠质量在不同年龄、心功能分级、患病时间、抑郁水平上存在差异(P<0.05);抑郁水平、患病时间和年龄是心衰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生活质量在不同受教育程度、心功能分级、焦虑水平、抑郁水平、睡眠质量上存在差异(P<0.05);睡眠质量、心功能分级和抑郁水平、焦虑水平是影响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认知功能、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各维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Mplus结构方程结果表明认知功能、睡眠质量、生活质量三者,两两之间均为正相关。结论:心衰患者认知功能普遍较差,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高,其中记忆力与语言能力最差,主要受年龄、受教育程度、BMI分级和性别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心衰患者睡眠质量较差,睡眠障碍发生率高,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抑郁水平、患病时间和年龄;心衰患者生活质量较差,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睡眠质量、心功能分级和焦虑抑郁水平。心衰患者的认知功能、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之间存在相关性,表现为认知功能和睡眠质量可以正向预测患者的生活质量,睡眠质量可以正向预测认知功能。

阚红艳[6](2020)在《脑卒中患者不同阶段脱水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描述脑卒中患者的脱水状况以及在急性期和恢复期脱水的动态变化特点,探讨脑卒中患者不同阶段脱水状况的影响因素,明确脑卒中患者脱水的危险因素,旨在为临床工作中针对脑卒中患者脱水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改善患者的健康水平。方法本研究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纵向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并延续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共计86人,在患者急性期入院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了解患者脱水发生状况,并追踪患者至恢复阶段再次入院行康复治疗,再次收集患者生化检验指标,了解患者发生脱水的动态变化。第二部分: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7月就诊的脑卒中急性期患者119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263人,采用一般资料问卷,ADL、NIHSS、GCS、洼田饮水试验、24小时液体摄入量记录法、m RS对脱水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脱水发生情况,对各变量作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P<0.05)的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脱水的影响因素。结果(1)纵向研究86例患者中,以血液渗透压>295mmol/L为脱水的临界值,急性期发生脱水57例,脱水发生率为66.28%,恢复期发生脱水49例,脱水发生率为56.98%。其中,21名(24.42%)患者急性期发生脱水,到恢复期好转;36名(41.86%)患者急性期发生脱水,至恢复期仍然存在脱水;13名(15.12%)患者急性未发生脱水,至恢复期出现脱水;16名(18.60%)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均未发生脱水。(2)横断面调查显示,119名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共有75人脱水,脱水的发生率为63%。单因素分析显示,比较脱水组与未发生脱水组卒中类型、卒中史、使用抗糖尿病药物、使用血脂调节药、以及患者每日的平均饮水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随着每日饮水量的减少,脱水发生率显着增加(P<0.05),应用抗糖尿病药物是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脱水发生的危险因素。(3)横断面调查显示,263名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共有144人发生脱水,脱水的发生率为54.75%。单因素分析,比较脱水组与未发生脱水组性别、失语、合并心脏病、使用β受体阻滞剂、使用抗糖尿病药物、使用血脂调节药、前白蛋白水平、以及患者每日的平均饮水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应用抗糖尿病药物是脑卒中患者恢复期脱水的危险因素。结论(1)我国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和恢复期脱水发生率均较高。(2)脑卒中患者的脱水状况在脑卒中病程的各阶段是动态变化的,需及时进行相关评估,及时发现脱水,及时给予防治措施。(3)女性患者在脑卒中恢复期更容易发生脱水,使用β受体阻断剂、抗糖尿病药物、血脂调节药物增加脱水发生的风险。(4)大多数脑卒中患者未能保持良好的饮水习惯,经口液体摄入量明显不足,增加脱水的风险,在临床工作中应重点关注患者日常饮水量,加强健康教育,为患者制定切实可行的饮水计划。

陈立[7](2020)在《三种肠道原虫在海南食蟹猴中的分布及人兽共患风险》文中提出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pp.)、毕氏肠微孢子虫(Enterocyotozon bieneusi)以及十二指肠贾第虫(Giardia duodenalis,以下简称贾第虫)是三种常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这三种寄生虫除通过人-人和动物-人的直接途径感染人之外,也通过环境因素,如污染的饮用水、娱乐用水和灌溉用水等水源性传播,以及污染的菜蔬、渔产等食源性传播的方式感染人类。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非人灵长类动物(NHPs)是这三种人兽共患病原的常见宿主,且感染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大多数基因型和亚型也存在于人类中,因此,非人灵长类动物是导致人类感染这些寄生虫的重要感染源之一。目前已有多个研究聚焦于动物园饲养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中,但少有研究探索这些病原体在集中养殖的灵长类动物中的遗传多样性和公共卫生意义。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分子分型技术,对中国海南某商业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养殖厂的1452只非人灵长类动物,三种病原体的阳性率、虫种内部的基因型和亚型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从而评估这些病原的人兽共患风险及其公共卫生意义。基于SSU rRNA位点的巢式PCR扩增,对样品中的隐孢子虫进行了阳性率和虫种检测。发现132(9.1%)个样品为隐孢子虫阳性。共发现4个隐孢子虫虫种,包括Cryptosporidium hominis(人隐孢子虫,86)、Cryptosporidiumparvum(微小隐孢子虫,30)、Cryptosporidium muris(鼠隐孢子虫,15)、和Cryptosporidium ubiquitum(泛在隐孢子虫,1)。利用gp60位点对C.hominis、C.parvum和Cubiquitum进行亚型区分仅20个样品被成功区分亚型,发现C.parvuw的亚型IIoA14G1(18)和IIdA19G1(2)属于两个已知的亚型家族。此外,C hominis仅54个样品被成功区分亚型,且大部分C.honiinis亚型属于新的亚型家族Im和In,分别与Ia和Id亚型家族基因相似,包括ImA18(38)、InA14(6)、InA26(6)、InA17(1)和 IiA17(3)。唯一一个C.ubiqui 0tumgp6阳性被证明属于XIId亚型家族。在腹泻个体中检测到的亚型主要是ImA18和IIoA14G1,而其余亚型多在无症状动物中发现。此外与C.parvum和C.ubiquitum相比,C.hominis具有较高的卵囊排泄强度,尤其是Im亚型家族的卵囊排泄强度高于其它亚型家族。基于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位点的巢式PCR扩增,对样品中的毕氏肠微孢子虫进行了阳性率和基因型鉴定。共有461(31.7%)个样品为毕氏肠微孢子虫阳性。共检测到9个基因型,其中Type IV(236/461)、Peru8(42/461)、Pongo2(27/461)、Peru11(12/461)、D(4/461)和 PigEbITS7(1/461)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和人中都曾被发现过,而Macaque3(119/461)、CM2(17/461)和CM3(3/461)仅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报道过。利用四个微卫星和小卫星位点对44个Type Ⅳ、24个Macaque3和20个Peru8阳性样品进行多位点基因分型(MLST),在MSI、MS3、MS4和MS7位点扩增的成功率分别为81.8%(72/88)、80.7%(71/88)、86.4%(76/88)和 89.8%(79/88)。在 88 个样品中,有 53 个在4个位点都被成功分型。基于序列和等位基因数据的系统进化分析,这些毕氏肠微孢子虫的多位点基因型(MLG)被分为四个主要亚群(SPs),非人灵长类动物宿主特异性基因型Macaque3的MLGs聚集在SP3和SP4中,表明这两个亚群是NHP宿主特异的。基于五个遗传位点的等位基因族谱数据存在基因内连锁不平衡(LD)和正的标准化关联指数(ISA),表明了食蟹猴中的毕氏肠微孢子虫具有总体克隆性种群结构。个体基因位点间聚集的不一致,表明存在遗传重组现象。基于tpi(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gdh(glutamate dehydrogenase)和bg(β-giardin)位点,对样品中的贾第虫进行了阳性率和基因型区分。通过PCR分析我们检测到了 469(32.3%)个贾第虫阳性样品。所有的贾第虫阳性样品的基因型都是集聚体B,在tpi,gdh和bg位点分别有8(4个已知亚型和4个新亚型)、7(6个已知亚型和1个新亚型)和7(4个已知亚型和3个新亚型)个亚型,检测到了 53个多位点基因型(MLG-B-hn01到MLG-B-hn53)。其中大部分基因型与旧世界猴子的基因相似。因此基于单位点的基因分型技术不能准确评估贾第虫的基因多样性和公共卫生意义,而基于多位点的基因分型技术使分型结果更可信。在本研究中具有腹泻症状的食蟹猴肠道寄生虫的感染率显着高于无腹泻症状个体,推测肠道原虫混合感染可能是加重食蟹猴腹泻症状的主要原因。同时幼龄食蟹猴更易感染肠道寄生虫,且多虫种感染个体大多是幼龄食蟹猴,对食蟹猴的饲养方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上结果有助于评估上述三种寄生原虫在集中养殖的食蟹猴中的的遗传多样性以及人兽共患风险,为控制这三种病原体在环境中传播和动物的健康养殖提供帮助。

林阿兵[8](2020)在《中国东北部岩石圈地幔性质及其形成过程》文中认为在克拉通区,大陆岩石圈地幔是由刚性的、以橄榄岩为主的根部组成。它不仅能够保护上覆地壳免受软流圈地幔对流的破坏,还在壳-幔相互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一个可以初步富集成矿物质的长久储集层。而在环克拉通区(如造山带)和跨岩石圈深大断裂区,岩石圈地幔根通常受到强烈的改造以及部分甚至全部的破坏。因而,限制其对构造岩浆过程的响应对理解地壳生长和大陆稳定、保存和转化至关重要。火山作用携带的幔源捕虏体是研究深部地幔最直接的样品,它们往往保留了原始的岩相学特征和化学成分记录,从而能够提供关于岩石圈地幔组成、结构及成因等方面最可靠的信息。中国东北部是由华北克拉通东北角和兴蒙造山带东南缘两个不同但毗邻的构造单元组成的复合拼贴区,是研究影响不同构造单元岩石圈地幔深部过程差异以及克拉通和环克拉通潜在成因联系的理想场所。此外,横跨在该拼贴区的着名跨岩石圈深大断裂(即郯庐断裂带)加剧了岩石圈地幔的改造强度,从而增加了岩石圈演化的复杂程度,使得我们可以通过跨岩石圈深大断裂破译其邻区岩石圈地幔的交代改造过程。本论文选取中国东北部作为研究区域,以辉南、蛟河和辽源等三个地点中-新生代玄武岩携带的橄榄岩捕虏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详细的岩相学观察和地球化学分析,结合邻区类似的研究资料,探讨了不同构造背景下岩石圈地幔性质及内部动力学过程,包括:(1)华北克拉通边缘岩石圈演化的精炼模型;(2)兴蒙造山带陆下岩石圈地幔的异地起源;(3)郯庐断裂带区域岩石圈地幔的交代改造。得到的主要认识如下:(1)揭示了华北克拉通大陆北部边缘岩石圈地幔的特征和演化过程在华北克拉通东北角的辉南地区,新生代玄武岩携带的幔源捕虏体为尖晶石橄榄岩,可分为两组。第一组橄榄岩具有原生粒状结构,由方辉橄榄岩和纯橄岩组成。其全岩和斜方辉石中Al2O3较低(分别为0.53–1.06 wt.%和2.10–3.21 wt.%),具有较高含量的橄榄石(79–96%),全岩Mg O(44.8–47.9 wt.%)和Mg#(90.1–90.7),表明它们来源于适度难熔的岩石圈地幔。在该组橄榄岩中,单斜辉石显示LREE富集型和上凸的REE配分形态,普遍存在指示石榴石分解的尖晶石-辉石交织连晶结构,并且伴随着某些斜方辉石在较窄的Mg#范围内Al2O3变化较大,以及某些单斜辉石具有较低HREE的特征。相比之下,第二组橄榄岩显示残碎斑状结构到原生粒状结构,由二辉橄榄岩和方辉橄榄岩组成,含有极少的尖晶石-辉石交织连晶。它们具有较高的全岩和斜方辉石Al2O3(分别为1.48–3.23 wt.%和3.02–4.65 wt.%),较低含量的橄榄石(64–83%),Mg O(38.6–44.5%)和全岩Mg#(87.6–90.1),可能代表饱满的岩石圈地幔。此外,第二组橄榄岩中的单斜辉石主要显示LREE亏损型和勺形的REE配分形态,含少量LREE富集型和上凸的REE配分形态。这些结果表明在高熔/岩比下,饱满地幔与类似新生代玄武岩的熔体相互作用消除了它们起源于石榴石相稳定域的大部分特征,而在低熔/岩比下与残余熔体或流体反应的难熔橄榄岩则保留了石榴石先前存在的证据。然而,这两组橄榄岩具有相似的平衡温度(即923–977°C和881–1110°C),并与橄榄石Mg#没有相关性,表明它们共存于同一深度范围内。总体而言,在影响华北克拉通东部的多次俯冲事件中,如果部分拆沉的古老难熔岩石圈在伸展作用驱动的软流圈上涌期间与饱满地幔一起重新增生,则这些观测结果才能最好协调。(2)揭示了环克拉通区兴蒙造山带陆下岩石圈地幔的异地起源性质在兴蒙造山带东南缘的蛟河地区,新生代玄武岩携带的幔源捕虏体为尖晶石橄榄岩,主要由二辉橄榄岩组成,含少量的方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比方辉橄榄岩具有更高的全岩Al2O3(分别为2.27–3.46 wt.%和0.84–1.02 wt.%),但二者都显示富集的全岩Fe O(高达9.54 wt.%),表明它们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再富集作用,这一特征与华北克拉通东北角(辉南、长白山和宽甸)和兴蒙造山带东南缘(双辽、伊通和汪清)的橄榄岩捕虏体类似,却不同于兴蒙造山带西北部(阿巴嘎、哈拉哈、诺敏和科洛)的岩石圈地幔。此外,二辉橄榄岩中单斜辉石具有较高的HREE(2.79–5.11ppm),Ti/Eu(3882–6864),V/Sc(3.8–4.6),以及变化较大的87Sr/86Sr(0.7021–0.7040)和较低的平均氧逸度(?O2=FMQ-1.90;相对于铁橄榄石-磁铁矿-石英缓冲对),而方辉橄榄岩与其具有不同的特征(HREE:0.94–2.11 ppm;Ti/Eu:163–2044;V/Sc:2.6–3.5;87Sr/86Sr:0.7032–0.7036;?O2=FMQ-1.24)。斜方辉石-橄榄石矿物间V的分配与二辉石REE温度计的组合进一步证实了二辉橄榄岩和方辉橄榄岩在?O2上的差异,表明了这种组合或许能得到定量的?O2估计。这些结果显示方辉橄榄岩可能起源于残留且高度亏损的地幔源区,与小体积的氧化性熔体相互作用形成,而二辉橄榄岩可能是通过还原的硅酸盐熔体向原岩中加入不同比例的单斜辉石±尖晶石所形成。此外,蛟河方辉橄榄岩中硫化物主要是富Cu–Ni的硫化物组合,以间隙型为主,而辉南橄榄岩(第一组)中主要为贫Cu硫化物,以包裹体形式为主,这反映了影响两个地区岩石圈地幔的过程不同。尽管如此,蛟河方辉橄榄岩具有高达1.76 Ga的古元古代Re亏损年龄,这与辉南(1.92 Ga)及穿越兴蒙造山带其它地区岩石圈地幔的最小形成年龄相似。结合独特的碰撞构造背景,本文推测蛟河岩石圈地幔与辉南地区被改造的克拉通型地幔具有成因联系,并在显生宙的板块汇聚期间被迁移到了现今的位置。在较年轻的碰撞环境中(如兴蒙造山带),古老的、漂浮的和不同程度改造的克拉通型地幔的残存是一种全球现象。这种背景可能是成矿的热点,通过并置合适的路径(岩石圈尺度的不连续面),将成矿物质输送和聚集到具有古老的、受多期(俯冲-)交代改造的岩石圈地幔源区的矿床中。(3)揭示了横越不同构造单元跨岩石圈深大断裂区地幔的交代特征在郯庐断裂带附近的辽源地区,白垩纪玄武岩携带的幔源捕虏体为富含长石的异剥橄榄岩。大多数样品显示强烈变形和重结晶的特点,部分样品保留了单斜辉石替换斜方辉石的证据,结合单斜辉石具有较低的Ti/Eu(692–4425),以及单斜辉石中Ca/Al、(La/Yb)N和Zr/Hf随Ti/Eu的减小而增加的特征,表明样品经历了硅不饱和的、碳酸盐化的熔体交代作用,由此异剥橄榄岩中矿物对所含(橄榄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Mg#[100×Mg/(Mg+Fetotal)摩尔]的变化可以通过不同熔/岩比的相互作用来重现。此外,本文认为含水交代矿物(如角闪石和云母)最终分解产生富钾(K2O高达9.84 wt.%)长石。相比之下,样品中不平衡的显微结构(如筛状结构,斜方辉石被单斜辉石的替换结构)以及保存在样品中不均匀的成分特征(如橄榄石和单斜辉石中变化较大的Mg#)被认为是晚期交代事件的重要支持依据。结合其他地区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岩捕虏体的研究资料,这些结果指示可能发生在晚白垩-早第三纪的伸展阶段深部碳酸盐化的熔体交代作用,它被认为是郯庐断裂带沿线南北方向玄武质岩浆作用的前兆。因此,郯庐断裂带区域(以及其他地方)异剥橄榄岩化监测了与岩石圈的减薄甚至去克拉通化作用有关的碳酸盐化熔体的迁移和活化。综合来看,华北克拉通东北边缘区橄榄岩捕虏体反映适度难熔与饱满地幔并存于同一深度范围内,进而揭示岩石圈地幔发生了部分拆沉-重新增生-交代改造等一系列复杂的深部过程,可能与古亚洲洋的闭合以及古太平洋俯冲板块的折返有关。相比之下,在环克拉通区兴蒙造山带陆下的岩石圈地幔在很大程度上是外来成因,由此在碰撞和薄皮构造作用下相邻克拉通区的岩石圈地幔迁移到了造山带。最后,横越克拉通及其外围环克拉通的跨岩石圈断裂区岩石圈地幔代表了经历过最强烈改造。结果表明,这种深大断裂为深部熔/流体的渗透提供了通道,可能会造成岩石圈地幔Fe的富集以及碳酸盐化的熔体交代作用。因此,中国东北部克拉通和环克拉通岩石圈地幔虽然详细地显示了不同的演化过程,但二者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与横越不同构造单元跨岩石圈深大断裂有关的岩石圈地幔享有相似的交代特征。

李浩然[9](2020)在《基于稀土氧簇构筑的配合物及其荧光传感性能》文中研究表明基于稀土氧簇构筑的配合物,由于稀土离子独特的4f电子层所带来的荧光性能,使其在光致发光、荧光探针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作为多种物质的荧光传感器。本论文主要采用室温挥发和溶剂热合成两种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基于稀土氧簇构筑的新型稀土配合物,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得到它们的晶体数据和结构,进一步通过多晶X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热重、元素分析等测试方法对它们进行表征,详细分析了以Tb3+/Eu3+为中心的稀土氧簇构筑的配合物的荧光性质,深入研究了其作为传感器的性能。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1)pH调控合成Ln-Ba簇合物及其作为乙酰丙酮和苯胺的荧光传感器本章以7-氯-6-氟-1-环丙基-1,4-二氢-4-氧-3-喹啉羧酸为配体,通过溶剂热法成功合成了四个系列的稀土团簇单晶结构,分别为三核的{[Dy2Ba(C13H8ClFNO3)8·4H2O]·C3H7NO·3H2O}(1a,[Dy2Ba])、四核的[Tb2Ba2(C13-H8ClFNO3)8·7H2O](1b,[Tb2Ba2])、七核的{[Ln4Ba3(C13H8ClFNO3)16·2NO3·6H2O]·5H2O}(Ln3+=Tb3+,1c;Eu3+,1d;[Ln4Ba3])和八核的{[Tb4Ba4(C13H8ClFNO3)16·(C3-H4NO)2·2NO3·10H2O]·3H2O}(1e,[Tb4Ba4]),该工作第一次报道稀土团簇的核数随溶液的pH有规律地变化,对稀土团簇的可控合成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1c具有优异的荧光传感性能,只有乙酰丙酮和苯胺能够淬灭其荧光,1c对乙酰丙酮和苯胺的检测限低至1.65和1.29 ppm,其他有机小分子的存在不会干扰1c对乙酰丙酮和苯胺的检测,因此,1c对乙酰丙酮和苯胺的检测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和高抗干扰性的特点。理论分析和透射电镜表征显示1c可以在基底上很好地沉积,所以我们制备了试纸和琼脂糖凝胶等七种荧光传感器件,发现这7种器件可以通过肉眼检测低浓度的乙酰丙酮和苯胺蒸汽。(2)基于稀土氧簇构筑的稀土-有机框架材料作为甲苯的荧光传感器本章通过溶剂热法,以甲基丙二酸(MMA)为配体,以1,10-菲罗啉(phen)为辅助配体,成功合成了两个系列基于稀土氧簇构筑的稀土-有机框架材料(LnMOFs)。其中[Ln(MMA)(Ac)2·H2O]n(Ln=Eu(2a),Gd(2b),Tb(2c))由Ln(NO3)3和MMA合成,[Ln(MMA)(Ac)(phen)]n(Ln=Eu(2d),Tb(2e))由Ln(NO3)3和MMA及phen合成。对合成的晶体进行单晶X射线衍射、多晶X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热重测试确定了五个新型稀土配合物的结构和稳定性。此外,荧光传感性能研究表明2a是剧毒性有机溶剂甲苯的荧光传感器。(3)一锅法构筑含有稀土氧簇和双硫键的稀土配合物本章以2-巯基烟酸为配体,与稀土金属盐反应,通过室温一锅法得到了{[Ln2(C6H4NO2S)2(C12H4N2O4S2)2·8H2O]·C10H8N2·3H2O}n(Ln3+=La3+(3a),Sm3+(3b))和{[Tb2(C12H4N2O4S2)2]·C12H4N2O4S2}n(3c)三个单晶结构。有趣的是,合成过程中既发生了无机配位反应,又发生了有机反应,即(1)配体的羧基氧与稀土金属发生配位形成由稀土氧簇构筑的配合物;(2)2-巯基烟酸配体之间通过硫醇基团发生氧化反应,形成双硫键。

卢灿生[10](2020)在《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纺织服装业是民生产业,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型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开放六个方面,论述了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纺织服装行业是整个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整个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而易见的重要意义。本文第一章论述了选题的背景、选题的意义,研究的难点、方法和技术等,第二章回顾了指导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研究,这是制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政策依据之一。第三章分析了纺织服装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接下来的各章是对已有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效果、市场状况的评价,以及国外发达国家经验的借鉴,并提出了下一步的政策建议。除了第一、第二章和第三章外,其余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四章基于碳排放与水耗的生态环境效率分析对全国层面纺织服装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并基于以上两点进一步对粤港澳大湾区层面服装业生态环境作了分析。从行业能耗及碳排放比较与行业能耗及碳排放对经济影响比较对行业生态环境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纺织服装行业碳排放量对经济增长作用相比其他行业更为明显;经济增长对纺织服装行业碳排放量影响相比其他行业而言不甚明显。通过以上三组分析比较,可以发现纺织服装行业生态环境效率总体提升,但也显示出较为明显的区域和产业特征。第五章从纺织服装行业政策历史脉络分析及纺织服装行业政策评价对纺织服装行业产业政策演化及评价进行了概述。采用邹至庄检验方法(Chow test)判断加入WTO是否显着利于我国出口和行业发展。分析表明行业内部受益于国际贸易配额制政策也存在差异。总体上粤港澳大湾区9市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较为受益于贸易配置政策。第六章通过数据模型对比分析了供给侧因子对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与服装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异,得出纺织服装行业全行业供给侧改革效率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不甚明显。借用DEA及MALMQUIST指数分解法,参照Joshi(2010)对印度纺织服装行业企业研究,对广深莞纺织服装行业效率进行测算和分解。得出,广深莞纺织服装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内部分异较为明显。2000-2016年,广深莞纺织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趋同走势;纺织服装服饰业呈现趋异走势;皮革毛皮羽毛制鞋业呈现趋异走势。本章的最后部分比较了深圳、广州和东莞的全要素生产率,因为广东省中深圳和广州在纺织服装方面的发展最为典型。第七章从纺织服装行业消费者效用分析和纺织服装消费影响因素尤其价格因素看待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状况,以此评价消费者对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认可程度。利用2007-2016年中国大陆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多元统计分析、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中国城镇居民服装消费及时尚滞后原因,得出城镇居民服装消费及时尚度普遍偏低且受到诸多宏观层面因素稳健性影响这一基本结论,对中国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和国家以服装为载体布局“一带一路”战略具有启示意义。并针对全文分析及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几点改进中国城镇居民服装消费时尚的措施:第一,提高社会保障措施优化居民消费结构。第二,研判时尚发展规律布局纺织服装消费城市和网络空间。第三,强优势补短板提高纺织服装行业有效供给能力。第四,重点改进影响要素保证纺织服装消费可持续性。第八章通过对日本、美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进行分析并借鉴。得出政府规划战略和政策引导、时尚教育和培训、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和高端技术的启示。在借鉴国外和我国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有关的经济理论和前面的分析结果,未来我国要实现的服装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应该建立和完善以下各方面的政策:一、提高企业满意度;二、提高政府满意度;三、提高社会公众满意度;四、提高消费者满意度。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应该遵循的原则:一、生态文明优先;二、区域协调发展;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四、“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五、创意设计人才战略。

二、Evaluation of n+~(144,148,154)Sm Reaction Dat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valuation of n+~(144,148,154)Sm Reaction Data(论文提纲范文)

(1)下肢功能性测试工具的研发及其在运动损伤预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选题依据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假设
    3 研究思路
    4 技术路线图
文献系统综述
    1 研究方法
        1.1 检索方法
        1.2 文献筛选
        1.3 数据提取和质量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基本信息
        2.2 动作筛查类型和项目
        2.3 纳入研究的证据等级和质量
        2.4 动作筛查的信度和预测效度
    3 讨论
    4 结论
第一部分 研发下肢功能性测试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受试者基本情况描述性统计
        2.2 LEFT动作设计
        2.3 LEFT评分标准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LEFT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1 试验 1 LEFT的信度检验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2 试验 2 LEFT区分效度检验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3 试验 3 LEFT预测效度检验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4 试验 4 LEFT内容效度检验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三部分 (试验5)基于LEFT测试结果的针对性训练降低运动损伤风险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量估算
        1.2 研究对象
        1.3 试验材料和设备
        1.4 试验设计
        1.5 LEFT测试
        1.6 LQ运动损伤风险计算
        1.7 干预方案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受试者一般信息
        2.2 干预前、中、后三组受试者MQ的变化
        2.3 干预前、中、后三组受试者SS的变化
        2.4 干预前、中、后三组受试者LQ损伤风险的变化
    3 讨论
        3.1 干预前、中、后三组受试者MQ的变化
        3.2 干预前、中、后三组受试者SS的变化
        3.3 干预前、中、后三组受试者LQ损伤风险的变化
    4 小结
总讨论
    1 LEFT与现有动作筛查的共同点
    2 LEFT与现有动作筛查的不同点
        2.1 测试维度
        2.2 针对部位
        2.3 仪器设备
        2.4 预测方法
    3 LEFT的优势
全文总结
    1 主要结论
    2.研究创新点
        2.1 理论创新
        2.2 实践创新
    3.研究局限
    4.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检索策略
    附录二 Downs-Black质量评估表
    附录三 牛津证据分级标准与推荐意见强度
    附录四 文献信息提取
    附录五 LEFT演示视频
    附录六 运动损伤调查问卷
    附录七 LEFT症状自评表
    附录八 运动损伤随访表
    附录九 LEFT针对性动作库
    附录十 宣教
    附录十一 伦理委员会审批表
    附录十二 大学本科至研究生学习经历学习经历
    附录十三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科研经历

(2)师生关系影响高段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实证研究及教育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1.1 社会情感能力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1.2 师生关系对提升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积极影响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社会情感能力
        1.3.2 师生关系
        1.3.3 教师社会支持
    1.4 文献综述
        1.4.1 师生关系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
        1.4.2 师生关系与教师支持相关研究
        1.4.3 教师社会支持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
        1.4.4 文献述评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假设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调查对象
        2.3.2 研究工具
    2.4 数据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中文版社会情感能力量表信效度分析
        3.1.1 初测数据分析
        3.1.2 正式测试数据分析
    3.2 研究变量的描述统计
        3.2.1 人口统计信息
        3.2.2 各变量的分数分布
    3.3 研究变量的差异检验
        3.3.1 研究变量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
        3.3.2 研究变量在年级上的差异检验
        3.3.3 社会情感能力在家庭资本的差异检验
    3.4 社会情感能力、师生关系和教师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3.5 师生关系和教师社会支持对社会情感能力的回归分析
        3.5.1 师生关系对社会情感能力的回归分析
        3.5.2 教师社会支持对社会情感能力的回归分析
    3.6 师生关系与社会情感能力的关系:教师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3.6.1 中介总效应
        3.6.2 情感支持中介效应检验
        3.6.3 信息支持中介效应检验
        3.6.4 评价支持中介效应检验
        3.6.5 工具支持中介效应检验
        3.6.6 满意、支持和冲突维度对教师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3.6.7 教师社会支持各维度中介效应占比
4 分析与讨论
    4.1 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教师社会支持和师生关系特点描述
    4.2 研究变量的差异分析
        4.2.1 研究变量的性别差异分析
        4.2.2 研究变量的年级差异分析
        4.2.3 社会情感能力在家庭资本的差异分析
    4.3 教师社会支持在社会情感能力与师生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教育建议
        5.2.1 关注男女性别差异,帮助学生均衡发展
        5.2.2 针对不同年级阶段,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5.2.3 重视家庭背景差异,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5.2.4 减少师生冲突行为,培养亲密的师生关系
        5.2.5 突显教师社会支持行为,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不同耕作及施氮条件下冬小麦田N2O排放特征及影响因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N_2O排放现状2
        1.2.2农田土壤N_2O的产生机理2
        1.2.3N_2O排放通量的研究方法2
    1.3影响农田N_2O排放的因素3
        1.3.1 施氮量及施肥方式
        1.3.2 土壤质地
        1.3.3 土壤温度
        1.3.4 土壤水分状况
        1.3.5 土壤p H
        1.3.6 土壤矿质氮含量
        1.3.7 农田管理措施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耕作及施氮下的冬小麦田N_2O排放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点
        2.1.2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土壤N_2O排放通量动态变化
        2.2.2 土壤N_2O年排放总量
        2.2.3 土壤N_2年排放总量
        2.2.4 肥料氮的N_2O排放系数
        2.2.5 N_2O全球增温潜势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土壤理化性质及其与土壤N_2O排放的关系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3.1.2 土壤环境因子采集及分析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3.2.2 土壤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及N_2O排放强度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4.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籽粒产量及土壤N_2O排放强度
        4.2.1 籽粒产量
        4.2.2 土壤N_2O排放强度
    4.3 冬小麦产量构成要素
        4.3.1 冬小麦穗粒数
        4.3.2 冬小麦公顷穗数
        4.3.3 冬小麦千粒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认知障碍患者睡眠特征及其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痴呆患者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痴呆患者睡眠障碍的非药物干预系统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三 痴呆伴失眠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概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病例纳入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人员培训
        3.2 资料采集
        3.3 数据管理
        3.4 统计学方法
        3.5 质量控制
    4 结果
        4.1 认知障碍与认知正常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4.2 认知障碍与认知正常患者的睡眠资料比较
        4.3 认知障碍患者与认知正常患者中医证候比较
        4.4 认知障碍伴或不伴睡眠障碍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4.5 认知障碍伴或不伴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资料比较
        4.6 各因素与认知障碍患者睡眠障碍的二分类Logstic回归
        4.7 睡眠障碍组睡眠与认知功能、情绪、精神行为的相关性
        4.8 认知障碍伴或不伴睡眠障碍患者的中医证候比较
        4.9 认知障碍患者中医证候与睡眠和情绪的相关性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心力衰竭患者认知功能与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操作性定义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心力衰竭概述
    二、心力衰竭患者认知功能概述
    三、心力衰竭患者睡眠质量概述
    四、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概述
    五、认知功能、睡眠质量、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六、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一、设计类型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指标及测量工具
    四、资料收集
    五、数据统计分析
    六、质量控制
    七、伦理原则
    八、技术路线图
第四章 研究结果
    一、心力衰竭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二、心力衰竭患者的疾病相关资料分析
    三、心力衰竭患者的认知功能现状
    四、心力衰竭患者的睡眠质量现状
    五、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现状
    六、心力衰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七、心力衰竭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八、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九、心力衰竭患者认知功能与睡眠质量、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十、心衰患者认知功能、睡眠质量、生活质量的结构方程模型
第五章 讨论
    一、研究对象基本资料、临床资料特征
    二、心力衰竭患者认知功能差、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高
    三、心力衰竭患者睡眠质量较差、睡眠障碍发生率高
    四、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较差、受睡眠质量影响较大
    五、心力衰竭患者认知功能、睡眠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二、研究意义
    三、本研究的局限性
    四、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录3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附录4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附录5 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
    附录6 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
    附录7 表格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6)脑卒中患者不同阶段脱水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脑卒中患者脱水状况的纵向观察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研究对象
        1.3 测量指标与工具
        1.4 资料收集
        1.5 统计分析
        1.6 伦理
        1.7 质量控制
        1.8 技术路线
    2 结果
        2.1 脑卒中患者一般资料
        2.2 脑卒中患者脱水的纵向变化
    3 讨论
第二部分 脑卒中患者不同阶段脱水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研究对象
        1.3 样本量计算
        1.4 测量指标与工具
        1.5 资料收集
        1.6 统计分析
        1.7 伦理
        1.8 质量控制
        1.9 技术路线
    2 结果
        2.1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脱水的影响因素
        2.2 脑卒中患者恢复期脱水的影响因素
        2.3 脑卒中患者脱水状况与自理能力的关系
        2.4 脑卒中患者脱水状况与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
    3 讨论
结论
创新之处
局限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脑卒中患者脱水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三种肠道原虫在海南食蟹猴中的分布及人兽共患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隐孢子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和贾第虫的简介
        1.1.1 隐孢子虫的简介
        1.1.2 毕氏肠微孢子虫的简介
        1.1.3 贾第虫的简介
    1.2 隐孢子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和贾第虫与公共卫生的关联
        1.2.1 介水传播风险
        1.2.2 其它传播途径
        1.2.3 临床症状
        1.2.4 防控手段
    1.3 三种病原的检测、基因分型技术及亚型区分技术发展
        1.3.1 PCR-RFLP技术
        1.3.2 PCR-DNA结合测序技术
        1.3.3 Real-time PCR技术
        1.3.4 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MLST)
    1.4 隐孢子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和贾第虫在人群和动物中的分布
        1.4.1 隐孢子虫在人群中的分布
        1.4.2 隐孢子虫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及其它动物中的分布
        1.4.3 毕氏肠微孢子虫在人群中的分布
        1.4.4 毕氏肠微孢子虫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及其它动物中的分布
        1.4.5 贾第虫在人群中的分布
        1.4.6 贾第虫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及其它动物中的分布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第2章 隐孢子在海南食蟹猴中的分布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样本采集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所需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DNA提取
        2.3.2 虫种/基因型鉴定
        2.3.3 亚型鉴定
        2.3.4 卵囊排泄量检测
        2.3.5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食蟹猴中隐孢子虫的感染率
        2.4.2 隐孢子虫虫种分布
        2.4.3 隐孢子虫的亚型分布
        2.4.4 感染不同状态样品的隐孢子虫亚型分布情况
    2.5 讨论
        2.5.1 多个隐孢子虫虫种及亚型的分布
        2.5.2 海南食蟹猴中隐孢子虫的公共卫生意义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毕氏肠微孢子虫在海南食蟹猴中的分布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采集样本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引物
        3.3.2 反体系及程序
        3.3.3 基于等位基因的群体遗传学分析
        3.3.4 毕氏肠微孢子虫亚结构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毕氏肠微孢子虫在海南食蟹猴中的感染率
        3.4.2 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在不同状态样品中的分布
        3.4.3 主要基因型的多位点基因分型结果
    3.5 讨论
        3.5.1 毕氏肠微孢子虫在海南食蟹猴中的分布
        3.5.2 毕氏肠微孢子虫的三种主要基因型的多位点基因分型
        3.5.3 海南食蟹猴中毕氏肠微孢子虫的公共卫生意义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贾第虫在海南食蟹猴中的分布及其公共卫生学意义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样本采集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4 实验结果
        4.4.1 贾第虫感染率
        4.4.2 贾第虫基因型及亚型在不同状态样品中的分布
        4.4.3 Assemblage B的多位点基因分型
        4.4.4 Assemblage B的系统发育分析
    4.5 讨论
        4.5.1 贾第虫在海南食蟹猴中的分布
        4.5.2 海南食蟹猴中贾第虫的公共卫生意义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种肠道原虫在海南食蟹猴中的共感染情况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样本采集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试剂
    5.3 实验方法
    5.4 实验结果
        5.4.1 三种肠道原虫共感染情况
        5.4.2 三种肠道原虫在不同年龄段食蟹猴中的分布
        5.4.3 三种肠道原虫在不同性别食蟹猴中的分布
        5.4.4 三种肠道原虫在不同性别食蟹猴中的分布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中国东北部岩石圈地幔性质及其形成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及意义
    1.2 研究背景及现状
        1.2.1 岩石圈地幔概述
        1.2.2 华北岩石圈减薄及地幔属性转变
        1.2.3 东北微陆块拼合及地幔性质差异
    1.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工作量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背景
    2.1 华北克拉通地质概况
    2.2 兴蒙造山带火山活动
    2.3 郯庐断裂带构造演化
第三章 测试方法
    3.1 样品制备
    3.2 显微拍照及成分面扫
    3.3 全岩主量元素分析
    3.4 全岩微量元素分析
    3.5 矿物主量、微量元素分析
        3.5.1 EPMA分析
        3.5.2 LA-ICP-MS分析
    3.6 单斜辉石原位Sr同位素分析
    3.7 全岩Re-Os同位素和铂族元素分析
第四章 华北克拉通边缘岩石圈演化的精炼模型
    4.1 引言
    4.2 岩相学
    4.3 分析结果
        4.3.1 全岩主量
        4.3.2 矿物主量元素
        4.3.3 单斜辉石微量元素
        4.3.4 平衡温度
    4.4 讨论
        4.4.1 辉南岩石圈地幔的亏损过程vs.再富集作用
        4.4.2 难熔vs.饱满岩石圈地幔多样性的交代效应
        4.4.2.1 隐性和隐含交代印记
        4.4.2.2 交代介质和矿物学效应
        4.4.3 华北边缘岩石圈地幔破坏和置换的精炼模型
        4.4.3.1 裂谷作用产生的石榴石假晶和减压
        4.4.3.2 辉南地区两种不同岩石圈地幔源的共存
        4.4.3.3 难熔岩石圈的拆沉与饱满软流圈地幔的再增生
    4.5 小结
第五章 兴蒙造山带陆下岩石圈地幔的异地起源
    5.1 引言
    5.2 岩相学
    5.3 分析结果
        5.3.1 全岩主量
        5.3.2 矿物主量元素
        5.3.3 矿物微量元素
        5.3.4 单斜辉石原位Sr同位素组成
        5.3.5 硫化物岩相学及主量元素组成
        5.3.6 铂族元素(PGE)和Re
        5.3.7 Re–Os同位素体系
        5.3.8 平衡温度
        5.3.9 氧逸度
    5.4 讨论
        5.4.1 蛟河岩石圈的地幔结构
        5.4.2 蛟河岩石圈地幔的热-氧逸度演化
        5.4.3 矿物间V-Sc-Ti体系:氧逸度、温度和化学成分的效应及V氧逸度指示剂
        5.4.4 二辉橄榄岩:由还原的软流圈硅酸盐熔体再富集作用的产物
        5.4.5 方辉橄榄岩:与氧化性、硅不饱和的熔体反应的产物
        5.4.6 区域富Fe的岩石圈地幔:来自克拉通破坏的残留
        5.4.7 蛟河岩石圈地幔的成因和演化:来自PGE-~(187)Os/~(188)Os体系的启示
        5.4.8 辉南和蛟河岩石圈地幔的年龄:来自Re-Os同位素的启示
        5.4.9 非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壳-幔解耦:来自蛟河地区的启示
        5.4.10 对碰撞带成矿作用的启示
    5.5 小结
第六章 郯庐断裂带区域岩石圈地幔的交代改造
    6.1 引言
    6.2 岩相学
    6.3 分析结果
        6.3.1 主量元素
        6.3.2 微量元素
        6.3.3 寄主玄武岩的全岩主微量
        6.3.4 温度估计
        6.3.5 辉石对Mg#
    6.4 讨论
        6.4.1 长石和玻璃的成因
        6.4.2 辽源岩石圈地幔的交代改造
        6.4.2.1 辽源异剥橄榄岩的成因:堆晶成因vs.交代成因
        6.4.2.2 郯庐断裂带沿线隐性、显性和隐含交代作用
        6.4.2.3 层析柱过程vs.完全的平衡
        6.4.2.4 与小体积含CO_2-H_2O的硅酸盐熔体相互作用的证据
        6.4.3 尖晶石筛状结构的形成
        6.4.4 矿物对Mg-Fe分配:可能反映不同熔/岩比相互作用的产物
        6.4.5 深大断裂带的异剥橄榄岩化作用及其广泛的意义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主要认识
    7.2 创新点
    7.3 下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9)基于稀土氧簇构筑的配合物及其荧光传感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稀土元素
    1.2 稀土元素的应用
    1.3 稀土氧簇构筑的配合物的结构、应用和性质
        1.3.1 稀土氧簇构筑的配合物的结构多样性
        1.3.2 稀土氧簇构筑的配合物的应用
        1.3.3 稀土氧簇构筑的配合物的发光分类
        1.3.4 稀土氧簇构筑的配合物的发光机理
    1.4 本课题选题依据和主要内容
        1.4.1 选题依据
        1.4.2 主要内容
第2章 pH调控合成Ln-Ba簇合物及其作为乙酰丙酮和苯胺的荧光传感器
    2.1 摘要
    2.2 引言
    2.3 实验部分
        2.3.1 实验原料
        2.3.2 表征仪器
        2.3.3 稀土氧簇[Dy2Ba] (1a), [Tb_2Ba_2] (1b), [Tb_4Ba_3] (1c), [Eu_4Ba_3] (1d), [Tb_4Ba_4] (1e)的合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结构分析
        2.4.2 荧光性能
        2.4.3 荧光传感
    2.5 小结
    2.6 附录
第3章 基于稀土氧簇构筑的稀土-有机框架材料作为甲苯的荧光传感器
    3.1 摘要
    3.2 引言
    3.3 实验部分
        3.3.1 实验原料
        3.3.2 表征仪器
        3.3.3 [Ln(MMA)(Ac)_2·H_2O]n(Ln= Eu(2a),Gd(2b),Tb(2c))的合成
        3.3.4 [Ln(MMA)(Ac)(phen)]n(Ln= Eu(2d),Tb(2e))的合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结构分析
        3.4.2 荧光性能
        3.4.3 荧光传感
    3.5 小结
    3.6 附录
第4章 一锅法构筑含有稀土氧簇和双硫键的稀土配合物
    4.1 摘要
    4.2 引言
    4.3 实验部分
        4.3.1 实验原料
        4.3.2 表征仪器
        4.3.3 3a-3c的合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结构分析
        4.4.2 结构表征
    4.5 小结
    4.6 附录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5.1.1 p H 调控合成 Ln-Ba 簇合物及其作为乙酰丙酮和苯胺的荧光传感器
        5.1.2 基于稀土氧簇构筑的稀土-有机框架材料作为甲苯的荧光传感器
        5.1.3 一锅法构筑含有稀土氧簇和双硫键的稀土配合物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

(10)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含义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三、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节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关键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关键技术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内容创新
        二、研究方法创新
        三、研究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经济发展理论在中国的研究
        一、对经典经济发展理论的解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
        三、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
    第二节 纺织服装行业问题研究进展
        一、纺织服装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二、纺织服装行业出口竞争力研究
        三、服装品牌、企业管理和网络因素研究
        四、能源、碳排放、水足迹研究
        五、纺织服装行业改革的研究
        六、贸易战略和政策研究
        七、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
        八、纺织服装行业价值链的研究
        九、科技进步与纺织服装
        十、纺织服装与回收利用
        十一、纺织服装行业其他方面研究
第三章 当前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基本态势
    第一节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特点
        一、从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
        二、从加工制造转变为自主制造和智能制造
        三、从依靠传统市场转变为传统市场与新型市场并举
        四、产量与质量持续增长
    第二节 纺织服装行业的经济社会贡献
        一、市场绩效
        二、经济贡献
        三、社会贡献
        四、环境贡献
    第三节 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风险
        一、纺织服装企业规模
        二、纺织服装企业盈利能力
        三、纺织服装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四、纺织服装企业投资回报能力分析
第四章 我国纺织服装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社会相关
    第一节 全国层面纺织服装的生态环境分析
        一、基于碳排放的生态环境效率分析
        二、基于水耗的生态环境效率分析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层面纺织服装业生态环境分析
        一、基于碳排放的生态环境效率分析
        二、基于水耗的生态环境效率分析
    第三节 行业生态环境效率比较分析
        一、行业能耗及碳排放比较
        二、行业能耗及碳排放对经济影响比较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开放政策评价:政府相关
    第一节 纺织服装行业政策演化及评价
        一、纺织服装行业政策历史脉络分析
        二、纺织服装行业政策评价
    第二节 加入WTO对纺织服装业影响评价
        一、研究方法
        二、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三、数据来源
        四、实证结果分析
    第三节 国外政策对纺织服装业影响评价
        一、理论基础与模型设定
        二、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及处理
第六章 纺织服装行业供给侧改革效果评价:企业相关
    第一节 引言及文献综述
    第二节 理论假设与模型构建
        一、理论假设
        二、模型构建
    第三节 数据来源及处理
    第四节 纺织服装行业供给侧改革效果评价
        一、行业供给侧改革现状分析
        二、行业效率测度及分解分析
        三、供给侧因子对行业效率的影响分析
    第五节 纺织服装供给侧改革结论与建议
第七章 纺织服装行业消费影响的定量分析:消费者相关
    第一节 纺织服装行业产品消费者效用评价分析
    第二节 纺织服装行业消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理论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二、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及处理
        三、实证结果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八章 境外的经验启示及我国的战略与原则
    第一节 发达国家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发达国家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经验
        二、发达国家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启示
    第二节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
        一、提高企业满意度
        二、提高政府满意度
        三、提高社会公众满意度
        四、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第三节 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生态文明优先
        二、区域协调发展
        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四、“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五、创意设计人才战略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件

四、Evaluation of n+~(144,148,154)Sm Reaction Data(论文参考文献)

  • [1]下肢功能性测试工具的研发及其在运动损伤预防中的应用[D]. 石诗萌.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师生关系影响高段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实证研究及教育启示[D]. 马小倩.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不同耕作及施氮条件下冬小麦田N2O排放特征及影响因子[D]. 彭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认知障碍患者睡眠特征及其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D]. 司芸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心力衰竭患者认知功能与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D]. 王佳弘.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6]脑卒中患者不同阶段脱水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阚红艳.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7]三种肠道原虫在海南食蟹猴中的分布及人兽共患风险[D]. 陈立.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8]中国东北部岩石圈地幔性质及其形成过程[D]. 林阿兵.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9]基于稀土氧簇构筑的配合物及其荧光传感性能[D]. 李浩然.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10]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D]. 卢灿生. 深圳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n+~(144,148,154)Sm反应数据的评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