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民航维修业发展回顾

新中国民航维修业发展回顾

一、回顾新中国民用航空维修业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董洪英[1](2020)在《中南地区通用航空产业政府扶持研究》文中认为当前让我国通用航空器飞起来、热起来,积极推动实现通用航空发展由部门行为转为政府行为,由行业行为转为社会行为已得到明确。政府是航空安全目标与实施战略的制定者,特别是地方政府,是通用航空发展的主要受益方和责任主体,地区民航管理局则从专业层面,与辖区内通用航空协调部门建立对接机制,联合定制、评估区域通用航空发展规划。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生产总值日益地提高,社会发展迅速。中南地区可以说是推动我国通用航空发展的重要领头雁,在通用机场项目建设的规模、通用航空公司拥有数量、通用航空机队规模能力,以及无人机生产和技术优势等许多方面,都走在了全国前列。目前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发展,珠三角世界级机场群正在积极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也正处于快速地建设的状态,立体航空交通网络的体系逐步地构建了起来,这对于中南地区乃至全国的通用航空区域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和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以中南地区为例,研究地区政府和行业政府行为如何推动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本文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政府干预理论和整体性治理理论,分析了中南地区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和行业政府在扶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方面所采取的举措和取得的成效。同时,也总结分析了政府扶持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竞争性治理、公共产品短缺、产业政策惠及面窄和产业政策创新不足等,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体制性障碍、经济职能障碍、政策性障碍和角色定位模糊。因此,结合上述问题,本文归纳总结了美国、巴西和我国华北地区、华东地区政府在扶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包括跨区域协同共治、加大产业供给政策、构建产业政策体系和引导产业集聚。针对中南地区通用航空产业政府扶持现状,本文提出了加强中南地区通用航空产业政府扶持的对策:首先,重塑政府责任理念,构建跨区域协同共治格局,构建跨区域信息和资源共享机制以深化政府整体性治理改革;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交通运输服务职能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以搭建产业服务平台;再次,深化低空空域改革,加大放管服和完善税收和资金扶持政策以优化产业政策环境;最后,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优化产业链布局形成集聚效应,推进产业链融合发展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本文在研究范围上选择民航区域划分的中南地区利于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深化区域地方政府和行业政府的协同合作,运用整体性治理理论,强调区域政府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同时,本文还考虑了通用航空产业配套设施在机场群和综合交通枢纽方面的作用和地位,强化其交通运输服务职能,以期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

王小娜[2](2020)在《Ameco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Ameco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简称“Ameco”)成立于1989年,是中国大陆地区第一家航空维修合资企业,也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专业能力最强的航空维修企业。由于早期一直服务于国航和汉莎,因此Ameco在战略部署上始终较为薄弱;加之全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内MRO企业迅猛崛起,来自多方的竞争正在进一步压缩Ameco的生存空间。如何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成为Ameco公司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PEST分析法对Ameco所处的宏观经济、行业政策、技术发展、行业趋势进行深入分析,了解上述因素对于航空维修业的作用和影响;经过内外部环境分析,了解公司现存的优劣势和机会、威胁,通过SWOT矩阵进行战略匹配得出了企业可执行的战略方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战略选择的动因,提出“成为世界领先的航空维修企业”企业愿景和“以世界级的专业能力,保障飞行安全;用大国责任与担当,传递中国力量”的企业使命,并制定四大发展目标;通过分析动因,为Ameco制定增长型战略中的“全球战略联盟”,并采用“差异化的竞争战略”从产品体系化、品牌定位、营销渠道等多方面,建立Ameco差异化的优势,应用战略地图描绘出了企业价值创造的流程和逻辑。最后,从财务保障、服务品质保障、风险保障、技术保障、人才保障、企业文化保障六个方面,提出公司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确保公司战略有序落地实施。

刘振敏[3](2019)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航空维修篇 从零到千亿的跨越——中国航空维修产业70年发展回顾》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民航运输业的快速发展被许多人称为"奇迹"。而为民航运输业安全运营提供基础保障的飞机维修产业也随之得以迅猛发展。数据显示,如今我国航空维修市场的市值已经突破千亿,国内外维修单位的总量已经达到近900家。可以说,建国70年来,我国航空维修产业也经历了一场"中国式奇迹"。从零开始的创业

贺大伟[4](2019)在《我国航空仲裁适用限度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学位论文为经济法专业(学科)产业法方向下关于航空仲裁制度的主题研究,以规范、调整航空仲裁的国内法规则、国际法规则及相关实践为研究对象,旨在对于我国现阶段航空仲裁的适用限度法律问题作出清晰阐释,明确我国航空仲裁的适用性命题在学理层面的论证基础和实践层面的实然绩效,在此基础之上,针对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完善,分析并探讨相应对策。本文拟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学理层面清晰界定航空仲裁的适用限度,以推动航空仲裁制度的完善?仲裁是我国法律规定的纠纷解决制度,也是国际通行的纠纷解决方式。在航空争议解决领域,仲裁虽然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且在若干维度与航空争议的产业特征高度契合,但这并不意味着仲裁可以适用于航空争议的所有领域,对于这一情形,本文将其归纳为航空仲裁的适用限度。作为航空仲裁理论的基础性问题之一,航空仲裁的适用限度构成了某一类型航空争议能否适用仲裁解决的前置性条件,进而成为航空仲裁机制能否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前提假设。以航空仲裁适用限度为选题,主要考量基点在于:第一、航空仲裁在我国的迅速发展。近年来,随着航空争议的持续增多,我国实践领域的航空仲裁机制已初步完成构建,航空仲裁已发展为航空争议解决机制的重要法律选项、行业仲裁的重要制度创新、仲裁法与航空法的重要改革实践。第二、对航空仲裁适用限度的界定与论证已构成航空仲裁理论发展与制度完善的前提之一。目前,就航空仲裁的适用性而言,存在着法律规范相对欠缺协同性、机制实践相对欠缺体系性等具体问题,并呈现出航空争议“泛仲裁化”的倾向,为学理层面进一步加强论证进而给予规范性解答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总体而言,从学理层面清晰厘定航空仲裁的适用限度,不仅是实践中航空仲裁规则制定、航空仲裁活动开展的科学基础,更是未来条件具备之时航空仲裁立法的逻辑前提。基于上述考量,本文以我国航空仲裁适用的合理限度为切入点,以航空法和仲裁法等多学科背景为分析视角,结合我国实务界业已开展的独立航空仲裁实践,较为深入地分析了我国日益增多的航空争议类型,并根据可仲裁性、可契约性的分析方法,较为系统地论证了航空仲裁机制在航空财产权益争议、航空商事争议、航空消费争议等领域的适用限度;此外,基于可独立性的评判视角,本文也对我国航空仲裁的实践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就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完善提出了若干不成熟的建议。在篇章结构设置和内容安排方面,本文基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和分析脉络,力争能以较为规范的学术范式对我国航空仲裁的适用限度进行论证。在此目标下,笔者将论文正文分为七个部分(含导言)。在导言部分,本文对论文的选题做了总体性说明,涵盖问题与意义、文献与资料、方法与结构、创新与不足、术语与说明等五个主要模块,涉及内容包括选题缘起、文献综述、研究方法、论文结构、撰写说明等。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具体分为六章:第一章、航空仲裁的基本范畴和既有实践。本章系对我国航空仲裁制度基本范畴的界定,以及对航空仲裁既有实践的归纳。基本范畴界定的目的在于厘定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念,既有实践整理的目标在于阐释航空法、仲裁法与航空仲裁实践的基本关系,以为正式展开论述奠定基础。具体而言,基本范畴主要围绕航空仲裁中“航空”、“仲裁”这两大基本要素进行展开,分别论述了航空活动、航空器、航空法的基本要义,并以西方法治史中仲裁的沿革和我国现代仲裁制度的确立为主线,归纳了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确立的时空背景。既有实践主要围绕国际、国内两大领域现有航空实践而展开,就国际领域而言,与一般类型的国际商事仲裁相似,国际航空仲裁实践虽存在于外国法、国际公约以及若干常设性国际航空组织的仲裁活动之中,但就全球范围内来看,在我国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诞生之前,尚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常设性国际航空仲裁组织;就国内领域而言,尽管《民用航空法》并未涉及仲裁等法律机制,但这并不能否定仲裁在航空争议解决过程中的应有价值,在实践适用中应依《仲裁法》而行,同时,随着我国航空仲裁实践的蓬勃开展,特别是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的设立,标志着国际航空仲裁机制正式引入我国,这不仅有利于我国乃至全球航空争议解决机制的完善,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提升中国航空业在国际航空市场的话语权、推动中国由航空大国向航空强国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章、航空争议引入仲裁机制的缘由与限度。本章系对我国航空仲裁适用的根本动因与限度标准的阐释和论证。研究航空争议引入仲裁机制的具体原因,旨在说明航空仲裁在学理层面的适用合理性;提出航空争议引入仲裁机制的限度问题,旨在阐释问题的意义与本文的分析框架,以为后文正式展开论证奠定方法论基础。在航空争议引入仲裁机制的缘由方面,本文论证了仲裁机制作为一种制度供给被引入航空争议解决领域,既存在必要性,又存有合理性。具体而言,其核心因素无外乎我国《仲裁法》所确立的现代仲裁制度对于航空争议固有特征与解决需求的契合,包括仲裁对航空争议多元化解决机制的供给、仲裁与航空争议个性化解决需求的契合等。就航空争议引入仲裁机制的限度而言,本文将这一命题定位为某一类型航空争议能否适用仲裁解决的前置性条件,进而成为航空仲裁机制能否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前提假设,并将其具体缘由概括为法律规范相对欠缺协同性、机制实践相对欠缺体系性这两大问题。在前述问题之上,本部分提出了航空仲裁适用限度的评判维度和分析框架,就其评判维度而言,在航空争议领域合理界定仲裁机制的作用范围,寻找出航空仲裁的制度边界,至少应遵循仲裁法关于仲裁制度启动具有两大刚性要素的标准,以及航空仲裁的已有实践,基于此,本文将争议法律关系的可仲裁性、争议解决方式的可契约性、争议解决机制的可独立性设定为具体判定航空仲裁适用边界的三个维度,由此进一步确立了全文的分析框架,为全文论证确立了方法论基础。第三章、可仲裁性视角下航空争议的类型化区分。本章系根据我国仲裁法中关于争议法律关系可仲裁性的刚性标准,并基于部门法、仲裁法、航空法等多个维度的划分标准,力争通过类型化的方式梳理出符合法理要求和学理规范的航空争议类型,并对其可仲裁性作出论证,以求能厘定航空仲裁机制在可仲裁性层面的适用限度。具体而言,本部分首先论证了可仲裁航空争议类型化的缘由,一方面是基于可仲裁属性为航空仲裁适用范围的论证基础,另一方面是基于类型化标准为航空仲裁适用范围的区分规范。在此基础上,有鉴于航空仲裁属于仲裁法与航空法的交叉学科领域,其制度设计的逻辑链接着国际法与国内法、大陆法与英美法、公法与私法、实体法与程序法等多个维度,内容较为繁杂,且不乏部门法之间的法律冲突,因此,本文根据部门法、仲裁法、航空法的不同维度,从源头梳理了航空争议的基本类型。基于上述考量,结合学理和实践的衔接,本文将航空争议主要归纳为航空财产权益争议、航空商事争议、航空消费争议三种主要类型,并分别就其内涵与外延、具体类型或内容构成、是否具有可仲裁性等问题进行了论证。第四章、可契约性视角下航空仲裁协议的效力纾困。本章系根据我国仲裁法中关于争议解决机制可契约性的刚性标准,并基于航空法上的特有论争,就航空仲裁协议的效力问题进行论证,涉及航空运输总条件的法律属性以及航空仲裁协议引入争议的方式等问题,以求能厘定航空仲裁机制在可契约性层面的适用限度。具体而言,本部分首先论证了仲裁法理与文义对于可契约性的限定,并就可契约性与可仲裁性两大标准并列设置的原因进行了论证,得出了争议事项可仲裁性构成了仲裁机制适用充分条件、争议解决方式可契约性构成了仲裁机制适用必要条件的判断。以此为基础,航空财产权益争议、航空商事争议、航空消费争议的适用虽符合可仲裁性的标准,但在可契约性方面存有两大法理障碍,一为航空法上特有的问题,亦即航空运输领域所面临的运输总条件是否具有合同属性的问题,二为仲裁机制普遍适用过程中常会遇到的一般性问题,亦即仲裁条款引入争议的方式。围绕这两大问题,本部分具体展开了论证,初步得出上述三大类型争议依照可契约性标准的具体适用限度。第五章、可独立性视角下航空仲裁实践的绩效评价。本章系根据我国仲裁实践中关于航空仲裁要素可独立性的柔性标准,并基于行业仲裁理论和制度竞争理论,就航空仲裁机制独立化、专业性实践的绩效进行评估,在为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完善提供实证样本的同时,希冀能厘定航空仲裁机制在可独立性层面的适用限度。具体而言,本部分以可独立性为探讨目标,汇总了我国独立航空仲裁实践的现状,在具体介绍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的有益探索实践之后,就其在机构定位、受案范围、仲裁规则、竞争优势等领域的发展现状与面临挑战予以论证。此外,基于解释论的视角,以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为代表的独立航空仲裁实践,不仅可以从仲裁法上的行业仲裁理念中寻找到其独立性根源,亦可以从我国正在推进的民航强国战略中软性制度竞争实力构建的角度出发,探寻并“发现”独立航空仲裁机制的现实意义。第六章、完善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路径展望。本章系对全文研究的回顾,以及对未来制度完善的展望。回顾的目的在于评估研究是否实现了预期确立的目标,包括学术观点、学术方法、论证过程是否符合学理逻辑;展望的方向在于通过对本次研究得失的检测,为将来可能的继续研究矫正方法和方向,并就我国航空仲裁在制度层面的完善提出若干不成熟的建议。具体而言,依据前文的论述,本部分进一步论述了航空仲裁“制度”至少由“机制”和“法律”两部分构成,并论证了航空仲裁制度的完善动因,包括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在经过争议法律关系可仲裁性、争议解决方式可契约性、争议解决机制可独立性分析之后,就航空仲裁的适用限度得出了若干初步结论。此外,基于对我国现行航空仲裁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本部分也就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完善提出了若干不成熟的建议,指出应当从“机制”和“法律”两个层面出发,共同推进航空仲裁制度的完善,为我国航空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提供制度维度的软实力支撑。在研究方法的选取方面,本文主要使用了规范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制度分析方法等四种工具。规范分析方法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实在法的概念、要素和逻辑结构的分析、解释与适用,以寻求不同学科视角下法律冲突之间的匹配与调和,进而实现对于航空仲裁法律制度融入我国法律体系结构的关切;实证分析方法的原因在于以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为代表的实践样本,倒逼学术界对航空仲裁实践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提供系统性的解答思路和方案,这也为本文从理论角度展开研究提供了基本遵循;比较分析方法的侧重在于通过对国内外航空仲裁机制的比较,以及对行业仲裁体系内金融仲裁、建筑仲裁等仲裁类型的比较,来进一步探求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应然时空维度;制度分析方法的引入在于通过把航空仲裁纳入法律制度竞争软实力的范畴,依托于法律制度竞争优势理念的提倡,为我国航空产业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竞争优势提供制度支撑作出解释论层面的阐释与解读。在研究结论方面,经过本文对于研究命题的系统性论述,本文总体认为,随着我国实践领域具有独特属性的航空争议日益增多,航空仲裁机制的适用成为必然,但是,有鉴于制度与实践因素,对于航空仲裁适用限度的厘定有其学理必要和实际可能。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最终得出了如下具体结论:第一、依照部门法/仲裁法/航空法的区分标准,可以将纷繁复杂的航空争议类型化为航空财产权益争议、航空商事争议、航空消费争议三大主要类型。第二、航空财产权益争议的界定虽符合《仲裁法》关于“其他财产权益争议”仲裁适用的立法精神,但在具体适用领域仍需做进一步区分:首先,基于侵权而生的航空财产权益争议虽具有可仲裁性,但在争议解决机制选择的(争议前)可契约性领域仍属欠缺;其次,基于双方法律行为物权变动类型的航空财产权益争议领域的仲裁适用大体等同于航空商事争议领域的仲裁适用;再次,基于单方法律行为和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因既不具有可仲裁性又不具有可契约性,而无法适用仲裁机制。第三、航空仲裁机制的主要适用领域应限定于航空商事争议领域,且航空商事争议领域的仲裁适用与基于双方法律行为物权变动类型的航空财产权益争议领域的仲裁适用大体等同。第四、航空消费争议领域的争议事项虽具有可仲裁性,但在争议解决机制选择的(争议前)可契约性领域仍属欠缺,加之立法对于航空运输总条件法律属性尚未作出正式界定,进而造成了其适用仲裁机制的法理和现实障碍。第五、通过对以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为代表的独立航空仲裁机制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虽然目前独立航空仲裁机制存在若干发展挑战,但属于“成长的烦恼”,无论是基于行业仲裁的法理定位亦或是基于制度竞争的战略考量,独立航空仲裁机制均有其存在并发展完善的积极意义。

阮峰[5](2019)在《基于时间延迟的民机部件故障检测间隔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民用航空运输业的快速发展,航空维修市场的规模也日益扩大。在飞机运营商的运营成本中,飞机维修费用一直占据着较大的一部分。如何有效降低维修费用,对于飞机运营商的长远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整个民用航空运输业的发展。民机部件的检测间隔与维修费用紧密相关,如何确定最优的检测间隔,直接关系到维修费用的高低。考虑到目前以安全、可靠、经济为目标的维修思想,除维修费用以外,可用度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指标。民机部件的故障具有明显的时间延迟特性,鉴于目前维修工作中普遍采用的等间隔检测策略对延迟时间利用的不足,本文结合维修实际,考虑了故障检测的不完备性,且不完备检测概率是时间的函数,并将检测分为三个等级:目视检测、详细检测和特殊详细检测。基于部件故障的时间延迟特性,本文研究分为三个部分:针对民机非时寿件,提出了基于时间延迟的不等间隔检测策略;针对民机时寿件,提出了基于有限时间域的不等间隔检测策略;针对民机备用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两阶段功能检测策略。分别分析三种检测策略下部件的更新过程,建立了基于时间延迟的以可用度为约束条件、维修费用率为优化目标的检测间隔优化模型。利用Matlab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并与等间隔检测策略下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三种检测策略下的维修费用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从而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

邱珂[6](2017)在《民国中期公共交通工具及设施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民国时期的公交工具设计与制造是现代交通起源,也是早期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努力。本文从三方面进行研究。其一、研究民国中期,公交工具设计与交通的整体状况。从当时全国交通网线的拓展、铁路公路与桥梁建设状况、民众出行状况、建国方略与交通策略等方面对民国“黄金十年”的交通整体进行概括。其二,研究民国中期,从国外引入的新式公共公交工具的设计变革特点。(1)新式公交工具出现后,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设计特点及现状。(2)由于国内的交通需要和制造特点,国人对其功能和外型进行改造设计。研究这些适用于民众出行的交通工具,为设计及制造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交通工具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其三,民国“黄金十年”新式公交工具的出现,也促进相关交通公交设施的发展。研究交通工具及公交设施对于中国现代都市化的转型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民国中期交通的十年,也是中国近现代交通工具设计高速发展的十年。在国民经济提升和社会改造的共通努力下,中国近现代化交通工具及制造业成绩斐然,并在这十年内逐步被中国大中城市绝大多数民众所接受。“黄金十年”中国民生经济复苏,社会文明的初步发展,所带来国民素质和观念的提高,推动了民众生活与出行方式进程。这个突破具有特别重大意义,在中国社会百年变革中发挥了巨大的文化影响力。民国中期迅猛发展的近现代化交通工具设计制造业,是对输入中国的西洋交通工具的“本土化”改造。同时交通工具设计制造业的“现代化”也使民众的出行方式更为现代化。国人从购买引进和组装改造进口交通工具的过程中不懈的探索,为实现交通工具设计制造的“国产化”和使用“大众化”不断的累积经验。而这种经验是从洋务运动以来,国人根据“中国国情”对近现代交通工具设计的经验探索的经验累积。也因为此,本文依托民国社会整体交通工具发展状况,研究民国中期交通工具设计及设施设计,其主要的宗旨是为中国现代交通工具的设计制造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依据,并为中国的交通工具设计史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朱稳根[7](2016)在《国际政府间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在全球航空治理中的互动研究 ——以国际民航组织(ICAO)与国际航协(IATA)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全球性问题史无前例地影响着人类生活。航空运输业作为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既是经济贸易引擎、又是全球化的重要推动者,也深受全球化的深刻影响。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国际航权逐步开放,发达国家逐步放松对航空的管制,以及工业化升级等诸多因素影响,全球航空运输业出现了许多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现实问题。全球问题呼唤全球治理。在全球治理的框架下,各种国际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在政府治理与自治理之间的特定区域,采取以资源互补和权力分享为特征的治理模式,在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舞台上开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主体。在此背景下,通过对比研究以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简称:国际民航组织,英文缩写:ICAO)为代表的国际政府间组织和以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简称:国际航协,英文缩写:IATA)为代表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及其与各国政府、航空企业之间的职能差异和相互关系,探究国际民航组织(ICAO)和国际航协(IATA)在全球航空治理中存在的不足和发展趋势,为提升我国在全球航空治理游戏规则制定上的发言权和维护我国航空运输企业的长远利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全球治理与合作治理的理论为基础,以国际民航组织、国际航协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文献分析、比较分析和访谈法,在理清主权国家政府、国际民航组织(ICAO)、国际航协(IATA)和各国航空企业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ICAO、IATA在全球航空治理中各自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相互之间的关联与合作,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思考全球化背景下ICAO和IATA对全球航空治理产生怎样的影响和作用,并找出治理规则和治理实践当中需要改进的方面。本文主要内容如下:开头部分为导论,扼要地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进行了介绍。之后的正文共分六章,全文共十三万余字,论文的创作历时三年有余。第一章简要阐述了全球化、全球治理与全球航空合作治理的基本理论。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但在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认可的定义。本章第一节,主要介绍当前学术界比较流行的关于全球化的定义,包括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斯考尔特和叶江等学者的观点,并就全球化的起源和发展进行研究,认为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国际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和反对恐怖主义等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之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全球化越发受到关注的主要原因。随后从信息通讯、经济、共同面对全球性危机和国际法理体制角度,展望今后全球化问题的研究方向。本章第二节,主要研究全球治理,包括其定义、起源发展以及相关着名理论。首先从讨论“全球政治”,引出对“全球治理”概念的界定,认为全球治理理论包含以下几个要素:一是治理价值,二是治理规制,三是治理主体。全球治理体系并没有把民族主权国家排除在外,只是指出主权国家之外的政治力量在全球治理的复杂体系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发展空间和参与机会。可见,全球治理并不意味着没有政府的治理,也有可能是政府间治理或者超国家治理,其范围之广,几乎囊括了我们所知的众多治理主体。而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治理将会主要是相关跨国机制以及国际机制的结合。本章第三节,分别研究归纳国际政府间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概况、承担功能及其发展现状、影响力及其限度等。本章第四节,主要介绍了全球航空合作治理的定义、内容界定和各主体作用发挥等内容。第二章主要研究ICAO和IATA在全球航空合作治理中的作用异同。总体而言,在全球航空运输领域,ICAO是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政府间组织,而IATA则是最具影响力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二者各自承担着重要而不同的责任,发挥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是全球航空合作治理领域关系密切而又当仁不让的双主体。本章各节分别就ICAO与IATA的组织性质、组织宗旨、组织结构、基本职能和主要工作等展开全面的对比,以支撑后续研究。分析可见,ICAO主要对于世界航空业整体进行规范和推动,所以影响范围较广,包括主权国家的航空管理机构、航空公司、机场、从业人员等等。而IATA是行业性国际非政府组织,主要代表的是航空公司以及旅行社、货运承揽业和航空事业供应商等的利益。第三章主要进行全球航空合作治理中主要行为体的互动分析。本章第一节,主要对国际民航组织、国际航协与各国政府之间的互动进行分析。首先分别介绍我国民航部门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民航部门的管制现状,继而分析国际民航组织与各国政府的相互影响及国际航协与各国政府的相互影响。通过分析可见,无论是国际航协还是国际民航组织,各国政府都在与其交往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国际航协作为行业协会需要为自己和成员航空公司争取利益,在政府的监控下,这些争取行为首先不能损害该国利益。同时作为国际航协成员的航空公司也部分表达着各国政府的意图。国际民航组织作为政府间组织,对于国际民航业及各成员国政府具有一定的约束力,掌控着行业最低标准制订的权力。各国政府有国际民航组织赋予的权力和义务,可以参与国际民航组织事务的决策,而国际民航组织更多的是给予政府在民航发展和技术上的帮助。本章第二节,主要对国际民航组织、国际航协与各国航空企业之间的互动进行分析。各方良好互动可更顺利地推进全球航空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提升。首先分析各国航空企业与ICAO和IATA之间的关系,继而论述ICAO与IATA对各国航空企业的管理、服务与影响,并以提升全球民航安全管理、推动航空新能源和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为例,展现航空企业、ICAO和IATA之间进行的互动及作出的贡献。本章第三节,主要就国际航协与国际民航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重点分析。分别阐述了ICAO对IATA的影响,以及IATA对ICAO的影响,并就IATA与ICAO的作用差异与协作关系进行分析。最后分别引用“欧盟碳税”和“旅客扰乱航班”两个重要问题进行案例对比分析,生动地展现出ICAO和IATA的参与对全球航空治理问题最终解决效果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凸显出ICAO和IATA在全球航空治理中的具体作用。第四章主要研究全球航空合作治理存在的问题和阻碍。本章第一节,主要论述ICAO在民航立法实践方面做出的主要贡献,主要包括:构筑了战后国际民用航空活动秩序的基石——《芝加哥公约》;通过华沙体制形成并完善了国际民航活动中航空业与其使用者之间最基本的法律关系;形成并完善了国际航空保安公约体制;积极促成航空器对地(水)面第三人的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通过了《关于国际承认航空器权利的公约》和《开普敦公约》等。本章第二节,主要阐述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国际合作治理中存在的各主体间利益博弈问题,具体以马航MH17航班被击落事件为例,分析其问题根源与复杂成因,并展开延伸讨论。本章第三节,主要阐述国际合作治理中各主体间的协调问题,并以马航MH370航班失联搜救事件为例,具体分析其原因,并梳理各方观点及所倡导的解决方法等。本章第四节,主要论述现行框架下国际合作治理中各主体间的不平等问题,包括参与治理的富国与穷国之间存在着权力不均衡的现象,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与程度存在不均衡问题等。本章第五节,主要论述国际民航组织和国际航协等在制度性参与全球航空合作治理方面存在的先天不足。分别阐述国际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参与全球航空合作治理的现状,分析发现这些组织在全球航空合作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并未形成无缝衔接,这也为后续改进留下了空间。本章第六节,在前五节论述基础上,着重对各国际组织在全球航空合作治理中的博弈原因进行分析,明确其根本原因在于治理中存在着严重的权利不平衡问题,然后提出相应改进建议。第五章主要对ICAO、IATA等专业性国际组织在全球航空治理体系中的发展进行研究。本章第一节,以民航安全治理为切入点,分析探讨国际民航组织对航空安全的管控措施,各国政府的航空安全管控模式,以及ICAO与各国政府的合作。本章第二节,以碳排放为切入点,分析探讨政府间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在全球航空治理中的合作模式与机制,分别阐述国际民航组织处理国际航空碳排放的进程以及国际航协治理国际航空碳排放的实践。本章第三节是论文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所在,作者结合自身从事民航维修业改革实践和论文理论研究的两方面成果,经过缜密构思与广泛调研论证,在业界开创性地提出了建立“国际航空维修战略联盟”的构想与实施路径,并就创建该联盟的基本构想、运作方式、组织机构、相关业务、财务结算与重大利好等进行了系列阐述。未来的“国际航空维修战略联盟”将是介于国际政府间组织与国际非政府组织之间的一类组织,它的出现将构成对全球航空治理体系的有效补充。目前,该成果已引起有关民航监管当局、地方政府、业界巨子和国际着名咨询机构的认可、重视与积极响应。未来如推进顺利,将会为我国民航维修产业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和技术变革效益,并对行业综合水平提升产生巨大的影响与推动,乃至成为行业规则的改变者与重塑者。第六章为结论与建议。本章共分五节,第一节是对ICAO与IATA在全球航空治理中协同作用的思考;第二节是各国际组织在全球航空治理中的博弈分析及改进建议;第三节是各国际组织在全球航空治理中如何更好发挥作用的建议;第四节是ICAO和IATA的未来协作机制与分工调整建议;第五节是总体改进建议。该章着重阐述未来国际民航组织与国际航协应如何在全球航空合作治理中更好地发挥协同作用。提出以共同利益为基础,构建全球航空合作治理格局,发挥大国的民航安全稳定作用,形成榜样的力量等建议。最后给出论文的总体结论,并对各国际组织在全球航空合作治理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提出具体改进意见和六条建议。明确定位在以资源互补和权力分享为特征的合作治理模式中,国际民航组织和国际航协是全球航空治理领域关系紧密的双主体,他们的合作为航空领域的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之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选择模式。通过研究ICAO和IATA参与全球航空治理,在理论上全面考察行业性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间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机制与现状,重点分析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间组织参与全球航空治理的成就和困境,探索存在的法理和实践缺失,并给出两类组织进一步加强合作的模式与建议;在实践上,系统比较了国际航协(IATA)与国际民航组织(ICAO)、各国政府及各国航空企业等行为主体各自发挥作用的异同与互动,并给出建议,这对于宏观全面地了解全球航空治理现状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结合案例进行分析的几个方面研究较有针对性,能够通过案例分析法得出的经验总结处理一类问题。总之,在当前及未来情境下,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资源环境及任务环境的变化将持续地有利于合作治理的发展和深入,形成和提供对于传统公共事务的逻辑再造,这尤其体现在航空运输等现代公共服务业的发展中。全球治理机制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美国在维护和承担世界责任一家独大的局面并逐渐形成了国际形势多极化发展——即西方发达国家共同承担维护稳定和繁荣的使命。但这还远远不够。没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广泛公民大众的支持与参与,全球航空合作治理之发展势必会存在诸多问题。未来的改进无疑需要从扩大全球合作治理的参与面,建立更加公平、更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机制,让发展中国家更有话语权,更好地争取公民大众的支持和理解等几个方面去着手研究与解决。

蒋莘[8](2015)在《SDTG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正逐步从温饱型社会向小康型社会过渡。由于改革开放的原因,中国民航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具体表现为各航空公司以及相关单位林立,各自的航线运营网络不断拓展,民航机场等基础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由于中国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中国民航机队平均增长速度旅客运输量等关键性指标更是取得平均每年10%左右的增幅,势头喜人,发展强劲。与此同时,国内公务机市场作为最近几年的热门产业,更是以每年15%的增长速度傲视全球。国产大飞机项目的稳步推进,也使得中国民航产业更上台阶。飞机维修是民航运输的延伸产业,民用航空维修(MR0)市场发展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增长较快。而中国市场更是首当其冲。据预测,中国国内维修市场复合增长率有望突破10%,维修市值约占亚太区份额25%以上。SDTG公司是一家位于济南,以机体维修为主的民用飞机维修公司,主要经营以波音737为主体的中小型飞机维修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来第三方客户。自成立至今分享了中国民航产业以及维修产业高速增长的盛宴。其经营规模,利润水平持续增长并迅速在亚太地区民用航空维修企业中占有一席之地。但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持续增长,美元人民币汇率的持续走低,窄体机业务的相对饱和,SDTG公司增长势头有所放缓。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选择合适的竞争战略成为公司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也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运用企业战略分析理论中几种常见理论与方法如PEST分析,五力模型,SWOT分析等,结合客观数据,对SDTG公司的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做出综合研究。仔细分析了公司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挑战等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就内部环境而言,公司的优势主要在于737系列窄体飞机维修技术成熟;地处济南,劳动力成本低廉;进入公务机维修市场较早,公务机维修类别业内领先等。而劣势在于产品线过于单一;整体服务意识有待提高;国际业务过于依赖日本市场;存在一定政治风险以及机会风险等。就外部环境而言,公司的优势在于行业处于半垄断,市场空间巨大:但也伴随着劳动力成本激增,重复建设过多这样的不利条件。就整体而论,公司的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大于威胁。作者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分析了SDTG公司供应链中价值增值环节,从而建议公司执行成本领先集中战略。在确保主业机体维修成本领先的基础上,集中优势资源对公务机和零部件制造业务进行集中以争取超额利润。在明确公司战略以后,再从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生产控制、销售与营销、服务这五个环节对战略的具体策略和保障措施给出具体建议,希望能够对公司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最后对本篇论文进行了总结和展望,相关竞争战略如能得以正确的布置与实施,SDTG公司将会迎来更好的发展与成长。

户海印[9](2015)在《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目标定位及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现代工业之花”的大飞机项目的成功会有效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使中国工业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得到锻炼与显着提升。分析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进占大飞机制造市场的微观作用机制,在对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影响因素、发展空间、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目标定位、发展战略及其路径选择,对于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坚定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冲破国际主要大型客机制造商的封锁,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从五个视角对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进行了研究,一是利用多源流理论框架分析中国大飞机项目启动的政策过程,对大飞机项目的历史使命及其演进历程与规律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与解释。二是通过建立民用航空制造业市场新进入者与垄断寡头、在位垄断寡头之间的博弈模型,根据不同航空工业基础与外部市场环境下市场进入者与垄断寡头所做出的最优行为选择,对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演进路径与规律进行了解析与探索。三是在对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演进路径与微观作用机制解析的基础上,以中国航空工业近年来的发展数据为依托,综合运用多元回归、Panel-Data等多种计量分析模型对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演进路径与规律提供实证层面上的支持,并通过对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需求分析和障碍性分析,发现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拥有广阔国内市场空间的同时,依然存在体制机制不适应、资源制约、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发展障碍。四是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竞争力状况。首先运用ISV分析,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链”的分析,从而为制定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战略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其次,运用“五力模型”,分别从产业内竞争者等五个方面入手,把握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基本竞争状况;然后,分别从技术、市场、网络三个方面对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内部资源与能力进行分析,明晰当前具有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五是通过对国家赋予民用航空制造业“三个层次”的目标分析,提出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目标定位与相应的产业发展战略选择。在明确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现实和目标的基础上,本文借鉴国际上主要航空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将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路径分为扩能路径、拓展路径和提升路径三个层次,构建了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路径框架。本文的主要创新有以下几点:第一,根据问题源流、政策源流以及政治源流的划分标准进行归类梳理,解释与分析了中国大飞机项目启动所经历的酝酿过程与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自主创新之路的演进逻辑,有助于总结与汲取成功经验与教训,确保中国大飞机项目的顺利发展与成功。第二,透过博弈论视角对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市场进入问题进行研究,借鉴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的思想,引入技术壁垒因素,将单期博弈转化为多期博弈,构建市场新进入者与垄断寡头、在位垄断寡头之间的博弈模型,通过逐级归纳分析,寻找博弈模型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在微观层面上揭示了民用航空制造业市场进入的机制与规律。第三,弥补了以往相关研究过多侧重于定性研究的不足,在对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演进路径与微观作用机制解析的基础上,以中国航空制造业近年来的发展数据为依托,综合运用多元回归分析、Panel-Data、Granger因果检验等多种计量分析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识别与验证了影响与推动中国大飞机项目上马进而实现全面腾飞的关键因素,为进一步的发展战略及路径选择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第四,多角度、多方法对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竞争力状况进行分析,明晰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当前具有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做出切合实际的产业目标定位及相应战略选择,构建了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路径框架,这对于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长远发展,还是具体工作实践都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刘珂[10](2014)在《湖南通用航空工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通用航空工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强大的产业辐射性与相关产业带动性,在政治、经济、军事等三大领域起着重大作用。因此,全国各地对发展通用航空工业的积极性都很高。此时,应发挥政府管理的作用,作出相应规划,规避盲目性所带来的风险,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对通用航空工业发展研究的主要动态,对通用航空工业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探讨。从分析湖南通用航空工业的发展优势和基础入手,阐述了湖南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工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结合实际数据、中航湖南通用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实证分析及相关资料,对湖南通用航空工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针对当前湖南省通用航空工业发展中存在的发展步伐缓慢、市场发展受限、动力不够、后劲不足、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分析了投入不足、配套建设相对落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顺、高端人才短缺、规模不大、产品低端单一等主要原因。本文概括了国内外通用航空工业发展现状和特点。通过分析通用航空工业大国利用产业政策促进行业发展、弥补市场失败、提高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确保动态比较优势的相关经验,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其它地区发展通用航空工业的基础、优势和政策措施,获得了对我省通用航空工业发展的启示。在此基础上,对湖南通用航空工业发展的方向、重点和布局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发展对策建议。总而言之,促推湖南通用航空工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加强行业管理和政策引导、加快配套设施条件建设、培育壮大一批优势龙头企业、实现通用飞机零部件配套业的高端发展、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加强通用航空工业人才队伍建设。

二、回顾新中国民用航空维修业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回顾新中国民用航空维修业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南地区通用航空产业政府扶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通用航空产业
        2.1.2 政府扶持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政府干预理论
        2.2.3 整体性治理理论
3 中南地区通用航空产业政府扶持现状分析
    3.1 政府扶持中南地区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成效
        3.1.1 采取的举措
        3.1.2 取得的成效
    3.2 政府扶持中南地区通用航空产业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3.2.1 竞争性治理
        3.2.2 公共产品短缺
        3.2.3 产业政策惠及面窄
        3.2.4 产业政策创新不足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政府体制性障碍
        3.3.2 政府经济职能不完善
        3.3.3 政府政策性障碍
        3.3.4 政府角色定位模糊
4 国外与国内其他地区通用航空产业政府扶持经验借鉴
    4.1 国外政府扶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4.1.1 美国:主导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4.1.2 巴西:营造产业发展环境
    4.2 国内其他地区政府扶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4.2.1 华北地区:跨区域协同共治
        4.2.2 华东地区:发展延伸产业链
    4.3 经验借鉴
        4.3.1 跨区域政府协同联动
        4.3.2 强化要素资源供给
        4.3.3 构建产业政策体系
        4.3.4 引导产业集聚
5 优化中南地区通用航空产业政府扶持对策分析
    5.1 深化政府整体性治理改革
        5.1.1 重塑政府责任理念
        5.1.2 构建跨区域协同共治格局
        5.1.3 构建跨区域信息和资源共享机制
    5.2 搭建产业服务平台
        5.2.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5.2.2 强化交通运输服务职能
        5.2.3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5.3 优化产业政策环境
        5.3.1 深化低空空域改革
        5.3.2 加大放管服
        5.3.3 完善税收和资金扶持政策
    5.4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5.4.1 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5.4.2 优化产业链布局形成集聚效应
        5.4.3 创新产业链融合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Ameco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路线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Ameco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分析
    2.1.1 政治环境
    2.1.2 经济环境
    2.1.3 社会环境
    2.1.4 技术环境
2.2 行业环境分析
    2.2.1 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2.2.2 行业市场结构及容量
    2.2.3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第三章 Ameco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1 公司简介
    3.1.1 公司成立的时代背景
    3.1.2 公司发展阶段及现状
3.2 公司内部资源和能力分析
    3.2.1 内部资源
    3.2.2 内部能力 第四章 Ameco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发展战略选择与实施
4.1 SWOT分析
    4.1.1 SWOT因素分析
    4.1.2 SWOT矩阵分析
4.2 公司使命、愿景与目标
    4.2.1 企业使命
    4.2.2 企业愿景
    4.2.3 发展目标
4.3 发展战略选择与制定
    4.3.1 总体战略:构建全球战略联盟
    4.3.2 竞争战略:差异化战略 第五章 Ameco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战略实施和保障措施
5.1 发展战略实施方案
    5.1.1 实施路径
    5.1.2 实施方案
5.2 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5.2.1 财务保障
    5.2.2 服务品质保障
    5.2.3 风险保障
    5.2.4 技术保障
    5.2.5 人才保障
    5.2.6 企业文化保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meco品牌理念与形象内部调研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3)新中国成立70周年·航空维修篇 从零到千亿的跨越——中国航空维修产业70年发展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从零开始的创业
摸索欧美标准
专业化发展雏形
新时代新挑战

(4)我国航空仲裁适用限度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与意义
    二、文献与资料
    三、方法与结构
    四、创新与不足
    五、术语与说明
第一章 航空仲裁的基本范畴和既有实践
    第一节 航空仲裁的基本范畴
        一、航空
        二、仲裁
    第二节 航空仲裁的既有实践
        一、国际航空仲裁的既有实践
        二、国内航空仲裁的既有实践
第二章 航空争议引入仲裁机制的缘由与限度
    第一节 航空争议引入仲裁机制的缘由
        一、基于仲裁对航空争议多元化解决机制的供给
        二、基于仲裁与航空争议个性化解决需求的契合
    第二节 航空争议引入仲裁机制的限度
        一、航空仲裁适用限度的问题缘由
        二、航空仲裁适用限度的分析框架
第三章 可仲裁性视角下航空争议的类型化区分
    第一节 可仲裁航空争议类型化区分的缘由
        一、可仲裁属性:航空仲裁适用范围的论证基础
        二、类型化标准:航空仲裁适用范围的区分规范
    第二节 多维视角下航空争议的类型化区分
        一、部门法维度
        二、仲裁法维度
        三、航空法维度
    第三节 可仲裁航空争议的初步厘定
        一、航空财产权益争议
        二、航空商事争议
        三、航空消费争议
第四章 可契约性视角下航空仲裁协议的效力纾困
    第一节 可契约性视角下航空仲裁协议的效力困境
        一、可契约性的基本要义
        二、可契约性视角下航空仲裁协议的效力困境
    第二节 航空运输总条件合同属性的证成
        一、航空运输总条件合同属性的初步厘定
        二、“特别条款”适用困境的消解
    第三节 航空仲裁条款引入争议的方式
        一、航空财产权益争议中仲裁机制的可契约性
        二、航空消费争议中仲裁条款订入协议的效力认定
第五章 可独立性视角下航空仲裁实践的绩效评价
    第一节 我国独立航空仲裁实践的现状
        一、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的有益探索
        二、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的发展挑战
    第二节 行业仲裁理念下独立航空仲裁实践的学理定位
        一、行业仲裁的基本理念
        二、行业仲裁的发展实践
        三、行业仲裁理念下航空仲裁的定位
    第三节 制度竞争语境中独立航空仲裁实践的现实意义
        一、“法律制度竞争优势”理念的提倡
        二、独立航空仲裁、民航强国战略与全球航空业竞争
第六章 完善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路径展望
    第一节 基本结论:完善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学理依据
        一、航空仲裁制度的完善动因
        二、航空仲裁制度的适用限度
    第二节 研究展望:完善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可行路径
        一、航空仲裁机制的完善路径
        二、航空仲裁法律的完善路径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后记

(5)基于时间延迟的民机部件故障检测间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民用飞机维修理论基础
    2.1 民机部件可靠性理论基础
        2.1.1 民机部件主要可靠性指标
        2.1.2 民机部件寿命分布规律
    2.2 常见的理想分布类型
    2.3 视情维修方式
    2.4 民用飞机维修思想
        2.4.1 MSG维修思想
        2.4.2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时间延迟的民机非时寿件检测间隔研究
    3.1 民机非时寿件故障检测策略
    3.2 民机非时寿件检测间隔优化模型的建立
        3.2.1 模型假设
        3.2.2 参数定义
        3.2.3 民机非时寿件更新过程
        3.2.4 民机非时寿件检测间隔优化模型
    3.3 模型仿真计算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有限时间域的民机时寿件检测间隔研究
    4.1 民机时寿件故障检测策略
    4.2 民机时寿件检测间隔优化模型的建立
        4.2.1 模型假设
        4.2.2 参数定义
        4.2.3 民机时寿件更新过程
        4.2.4 民机时寿件检测间隔优化模型
    4.3 模型仿真计算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机备用件两阶段功能检测间隔研究
    5.1 民机备用件故障检测策略
    5.2 民机备用件检测间隔优化模型的建立
        5.2.1 模型假设
        5.2.2 参数定义
        5.2.3 民机备用件更新过程
        5.2.4 民机备用件检测间隔优化模型
    5.3 模型仿真计算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民国中期公共交通工具及设施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1.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及研究动态
        2. 课题的价值和意义
    二、研究的内容
        1. 研究对象
        2. 重点难点
        3. 总体框架
        4. 主要目标
    三、思路方法
        1. 基本思路
        2. 具体研究方法
        3. 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与公共交通相关的民国社会状况简述
    第一节 早期工业化作为及成效
        1. 晚清唐胥铁路与“中国龙号”机车
        2. 保路运动与辛亥革命
        3. 民初时期“江南制造局”
        4. 福州船政局飞机造办处
        5. 兰州“黄河大铁桥”
        6. 早期城市公交的“先驱”
        7. 早期交通工具产业及相关产业概况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关于公共交通的政策、法规及条令
        1. 孙中山《建国方略》的公共交通设想
        2. 民国中期南京国民政府所颁布的各种航运法规
        3. 民国中期南京国民政府所颁布的各种公路法规
        4. 民国中期南京国民政府所颁布的各种铁路和航空法规
    第三节 大上海规划与城区改造
        1. “大上海规划”和道路发展
        2. 上海市内街道照明与灯具设计
    第四节 民国中期城乡百姓收支及公交消费状况
        1. 燕京学者李景汉与民众消费调查
        2. 民国公交票价与民众消费意愿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中期铁路交通设计研究
    第一节 民国铁路的建设成就
        1. 民国铁路发展概况
        2. 新修铁道线与机车
        3. 伪满铁路建设与“亚细亚号”快车
    第二节 民国铁路交通附属设施建设
        1. 民国火车站优秀建筑设计案例
        2. 民国的公路铁路桥
    第三节 民国铁路机车与修配业
        1. 民国中期的机车修配厂
        2. 民国中期机车(火车头)设计案例
        3. 民国中期铁路车厢设计案例
    第四节 民国铁路员工构成及技能分析
        1. 铁路员工制服、帽徽、肩章上的铁路徽标设计
        2. 民国铁路工人的技术教育程度与经济收入
        3. 民国铁路中国籍技师的技能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民国中期公路交通设计研究
    第一节 民国中期公路建设成就
        1. “公路”称谓的由来
        2. 民国公路的等级标准
        3. 民国中期新建的长途客运线路
        4. 民国中期开通的省级长途公路
    第二节 上海租界与华界市区公交工具、设施与新辟线路
        1. “黄包车”兴衰记
        2. “叮铛车”(有轨电车)是上海公交的主力军
        3. 价廉物美的三轮车
        4. 汽车行的兴起
        5. 民国公交车设计的“本土化”成分
        6. 美产“道奇”改装设计分析
    第三节 公交车站、线路、车体广告及附属设施
        1. 长短途公交线的路标设计
        2. 公交车体广告设计
        3. 第一家市内公交汽车公司
    第四节 国产汽车的“中国梦”
        1. 张作霖父子与“民生牌”汽车
        2. 阎锡山的“山西牌”轿车与卡车
        3. 民国中期发达的汽车修配业
        4. 第一批中国汽车设计师
    第五节 民国百姓的客货运方式与工具设计分析
        1. 独轮车(鸡公车、叽咕车)
        2. 马车
        3. 马帮与驼队
        4. 板车
        5. 滑竿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国中期水路交通设计研究
    第一节 长江主航线客货运船舶与附属设施
        1 清末至民国的中国造船光荣历史
        2. 长期经营长江主航道的英日轮船公司
        3. 长江主航道的“经营权之战”
        4. 民国中期各主要港口优秀设计案例
    第二节 南北各地的民间水路公共交通
        1. 黄河岸边的羊皮筏子
        2. 江南人家的乌篷船
        3. 闽粤沿海的小舢板
        4. 竹筏与木排
        5. 乡间摆渡
        6. 民间造桥
    第三节 卢作孚与“民生轮船公司”
        1. 起步于川江木船客运
        2. “民生轮船公司”创建
        3. 长江主航道的生死商战
        4. 中国的“敦刻尔克”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国中期航空交通设计研究
    第一节 中国人的“航空之梦”
        1. “热气球航空”在中国
        2. 清末到民初国产飞机光荣史
        3. 上海的第一座民航机场——虹桥机场
    第二节 “中国民航”美国造
        1. “中航”“央航”简述
        2. 国内外航线的开辟
        3. 民国中期民航主要机型
        4. 赴海外培训的航空学子
    第三节 抗战前夕的中国航空基础
        1. 机场建设
        2. 民航飞机地勤简况
        3. 航校的建设
        4. 运输机国产化努力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民国中期公共交通设计研究的价值
    第一节 民国公交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1. 中国城乡民众千年出行方式的根本性改变
        2. 加速社会经济物资运输与人员的交流
        3. 对公共礼仪、秩序、交往的文明教化
        4. 上海租界公交成就的示范作用
    第二节 民国公交设计是工业化努力的突出成果
        1. 民国公交设计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2. 民国造船与汽车修配业是现代中国车船产业的雏形
        3. 民国公交设计是早期中国设计的主导部分
        4. 民国公交车船产业是中国工业设计师的摇篮
        5. 民国公交设计揭示的真理
    第三节 民国公交设计的启示与批判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国际政府间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在全球航空治理中的互动研究 ——以国际民航组织(ICAO)与国际航协(IATA)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全球航空运输自由化
        二、航空联盟使全球化竞争成为民航市场的重要形式
        三、航空安全与环境保护愈受重视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对ICAO与 IATA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第四节 拟采取研究方法
        一、方法论
        二、具体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论文的总体创新
        二、论文研究期间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
第一章 全球化与全球航空合作治理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全球化
        一、全球化的定义
        二、全球化的起源和发展
        三、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第二节 全球治理
        一、全球治理的定义
        二、全球治理的起源和发展
        三、相关着名理论
    第三节 国际政府间组织与非政府组织
        一、国际政府间组织
        二、国际非政府组织
    第四节 全球航空合作治理
        一、全球航空合作治理的定义
        二、全球航空合作治理内容的界定
        三、全球航空合作治理中各主体的作用
第二章 ICAO和 IATA在全球航空治理中的异同比较
    第一节 组织性质比较
        一、ICAO的组织性质
        二、IATA的组织性质
    第二节 组织宗旨比较
        一、ICAO的组织宗旨
        二、IATA的组织宗旨
    第三节 组织结构比较
        一、ICAO的组织结构
        二、IATA的组织结构
    第四节 基本职能比较
        一、ICAO的基本职能
        二、IATA的基本职能
    第五节 主要工作比较
        一、ICAO的主要工作
        二、IATA的主要活动
    第六节 各自发挥的作用比较
第三章 全球航空治理主要行为体的互动分析
    第一节 ICAO、IATA与各国政府的互动分析
        一、各国政府管理现状与全球化趋势
        二、ICAO与各国政府的相互影响
        三、IATA与各国政府的相互影响
        四、国际航权的开发与开放问题
        五、政府与国际组织互动关系综述
    第二节 ICAO、IATA与各国航空企业的互动分析
        一、各方互动推进全球航空服务与管理水平提升
        二、ICAO与各国航空企业的关系
        三、IATA与各国航空企业的关系
        四、ICAO与 IATA对各国航空企业的服务与管理
        五、全球民航安全管理、航空新能源和新技术的开发应用
    第三节 ICAO与 IATA之间的互动分析
        一、ICAO对 IATA的影响
        二、IATA对 ICAO的影响
        三、IATA与 ICAO的作用差异与相互协作
        四、欧盟碳税问题凸显传统航空治理僵局
        五、ICAO与 IATA携手破解旅客扰乱航班难题
第四章 全球航空合作治理存在的问题与阻碍
    第一节 ICAO全球航空治理立法实践
        一、芝加哥公约奠定民航活动秩序基石
        二、华沙公约完善航空业与其使用者间的基本法律关系
        三、多部公约形成并完善航空安全整体框架
        四、公约现代化完善航空器对第三方的损害赔偿制度
    第二节 现行法律框架下各治理主体间的利益博弈问题
        一、MH370 失联事件中马方自我保护与国际调查透明的冲突
        二、反思客机失联事件对未来治理方向的启示
    第三节 国际合作治理中各利益主体间的协调问题
        一、MH17 被击落凸显国际冲突对全球民航运输安全的影响
        二、政治外交对航空产业的影响
    第四节 现行框架下各治理主体的权利不平等问题
    第五节 ICAO和 IATA制度性参与全球航空治理的现状与不足
        一、国际政府间组织参与全球航空治理的现状
        二、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航空治理的现状
        三、其他国际组织参与全球航空治理的现状
第五章 相关国际组织在全球航空治理中的未来发展研究
    第一节 从民航安全治理看ICAO与各国政府间的合作
        一、国际民航组织对航空安全的管控措施
        二、以中美两国为例看政府航空安全管控模式
        三、国际民航组织与各国政府的相互合作
    第二节 以碳排放为例看政府间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模式
        一、ICAO与国际碳排放治理
        二、国际民航组织处理国际航空碳排放的进程
        三、国际航协治理国际航空碳排放的实践
    第三节 国际航空维修战略联盟总体构想与建构路径
        一、相关创新背景
        二、联盟的基本构想
        三、联盟建构的重要附件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ICAO与 IATA在航空治理中发挥协同作用的思考
        一、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多国共治公共危机
        二、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全球治理作用
        三、发挥中国的民航大国安全稳定榜样作用
    第二节 各国际组织在全球航空治理中的博弈分析及改进意见
    第三节 各国际组织在全球航空治理中如何更好发挥作用
        一、全球航空治理各方互动关系
        二、完善航空突发危机应对机制的思考
        三、全球航空治理仍然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ICAO和 IATA的未来协作机制与分工调整
        一、MH17 被击落事件侧面反映国际监管碎片化
        二、事故调查方面权威中立主导角色的缺位
        三、IATA在全球航空治理中存在的软肋
        四、针对商业航班全球跟踪系统建立多边合作机制
        五、MH370 失联事件后的国际搜索现状与救援制度优化
        六、MH370 事件带来的旅客数据预筛查和边境控制手段优化
    第五节 总结性改进意见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SDTG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工具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理论概述
    2.1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2.2 企业战略的层次
        2.2.1 公司层战略
        2.2.2 业务层战略
        2.2.3 职能层战略
    2.3 关于基本竞争战略理论的研究
        2.3.1 竞争战略的分类
        2.3.2 不同竞争战略的要求、风险与收益
    2.4 关于飞机维修行业竞争战略的研究
第3章 SDTG公司外部环境
    3.1 宏观环境
        3.1.1 政治法律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行业环境
        3.2.1 民航维修简介
        3.2.2 民航维修行业现状
        3.2.3 民航维修行业趋势
    3.3 机会与威胁分析
        3.3.1 机会
        3.3.2 威胁
    3.4 行业结构五力模型分析
        3.4.1 供方议价的能力
        3.4.2 买方的议价能力
        3.4.3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3.4.4 替代品的威胁
        3.4.5 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
    3.5 外部环境因素评价(EFE)
第4章 SDTG公司内部环境
    4.1 SDTG公司及其业务介绍
    4.2 SDTG公司价值链分析
        4.2.1 企业基础设施
        4.2.2 人力资源管理
        4.2.3 技术研发
        4.2.4 采购
        4.2.5 输入物流
        4.2.6 生产作业
        4.2.7 输出物流
        4.2.8 营销与销售
        4.2.9 服务
    4.3 优势与劣势分析
        4.3.1 SDTG的优势
        4.3.2 SDTG的劣势
    4.4 内部环境要素评价(IFE)
第5章 SDTG公司竞争战略的制定
    5.1 SDTG公司的愿景、使命与理念
    5.2 综合SWOT分析
    5.3 几种竞争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5.3.1 成本领先战略
        5.3.2 差异化战略
        5.3.3 集中化战略(聚焦战略)
    5.4 SDTG公司竞争战略的确定
第6章 SDTG竞争战略的实施与保障
    6.1 夯实公司基础,打造低成本文化
        6.1.1 建设成本领先文化
        6.1.2 优化企业组织架构
        6.1.3 提炼管理信息数据
    6.2 管控人力资源,降低劳动力成本
        6.2.1 打造低成本劳动力
        6.2.2 实施科学培训计划
    6.3 推行精益生产,维修流程项目化
        6.3.1 精致维修整体升级
        6.3.2 全面推行精益生产
        6.3.3 进行项目管理改革
    6.4 重视营销建设,深开发细分市场
        6.4.1 机型类别调整
        6.4.2 客户类别调整
    6.5 提升服务意识,打造维修附加值
        6.5.1 公务机服务
        6.5.2 零部件制造
        6.5.3 零部件维修
        6.5.4 定检飞机质量跟踪
        6.5.5 AOG快速响应团队建设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目标定位及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研究的创新点
    1.4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1.4.1 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研究
        1.4.2 发展战略理论综述
        1.4.3 博弈论相关理论综述
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演进历程—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分析
    2.1 问题源流: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曲折发展之路
        2.1.1 中国航空制造业发展的现状
        2.1.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2.1.3 当前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存在的不足
        2.1.4 过去30多年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教训
    2.2 政策源流:以自主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大飞机发展战略
        2.2.1 大飞机市场问题
        2.2.2 “自主创新”还是“技术引进”为主
        2.2.3 优先发展“干线”还是“支线”飞机
        2.2.4 大型客机项目应采取的机制
    2.3 政治源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需求
    2.4 开启“机会之窗”:大飞机政策的最终形成
    2.5 本章小结
3 国际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路径
    3.1 国际航空制造业发展情况
        3.1.1 国际航空制造业发展历程
        3.1.2 国际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趋势
        3.1.3 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主要特征
        3.1.4 民用航空制造业面临的新挑战
    3.2 美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模式
        3.2.1 美国大飞机产业政策
        3.2.2 波音成功经验的启示
    3.3 欧洲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模式
        3.3.1 欧盟大飞机产业政策
        3.3.2 空客成功经验的启示
    3.4 俄罗斯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模式
    3.5 巴西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模式
    3.6 本章小结
4 民用航空制造业市场进入的机制分析
    4.1 古诺模型
    4.2 民用航空制造业市场进入机制分析
        4.2.1 当前民用航空制造业市场为单一寡头垄断的情况
        4.2.2 当前民用航空制造业市场为双寡头垄断的情况
    4.3 本章小结
5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影响因素及发展前景分析
    5.1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5.1.1 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5.1.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5.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需求分析
        5.2.1 中国民航飞机市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5.2.2 中国民航飞机市场需求分析
        5.2.3 中国航线数量、航空旅客周转量与民航飞机市场需求的实证检验
        5.2.4 中国民航飞机市场需求预测的合理性检验
    5.3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障碍性分析
        5.3.1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分析
        5.3.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资源性障碍分析
        5.3.3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结构性障碍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竞争力分析
    6.1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ISV分析
        6.1.1 产业链分析
        6.1.2 供应链分析
        6.1.3 价值链分析
    6.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五力模型”分析
        6.2.1 行业竞争者
        6.2.2 零部件供应商
        6.2.3 整机采购商
        6.2.4 潜在的进入者
        6.2.5 替代产品
    6.3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内部资源能力分析
        6.3.1 技术资源与能力分析
        6.3.2 市场资源与能力分析
        6.3.3 网络资源与能力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定位
    7.1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思路
        7.1.1 项目成功
        7.1.2 公司发展
        7.1.3 产业带动
        7.1.4 聚焦发展
    7.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目标定位
        7.2.1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业务定位
        7.2.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市场定位
        7.2.3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产品定位
        7.2.4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客户定位
    7.3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战略选择
        7.3.1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战略
        7.3.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7.3.3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战略
    7.4 本章小结
8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路径选择
    8.1 扩能路径
        8.1.1 突出技术创新
        8.1.2 注重人才培养
        8.1.3 培育适航能力
    8.2 拓展路径
        8.2.1 强化政府扶持职能
        8.2.2 筹建航空企业联盟
        8.2.3 完善产业集群模式
    8.3 提升路径
        8.3.1 完善体制机制
        8.3.2 强调文化引领
        8.3.3 打造一流品牌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及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主要不足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湖南通用航空工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回顾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的重点
        1.4.2 研究的难点
        1.4.3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的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通用航空
        2.1.2 通用航空产业
        2.1.3 通用航空工业
        2.1.4 军民融合
    2.2 相关理论
        2.2.1 战略与战略管理
        2.2.2 公共部门战略规划
        2.2.3 “SWOT”分析
第3章 湖南通用航空工业发展概况
    3.1 发展湖南通用航空工业的意义
        3.1.1 “四化两型”建设的需要
        3.1.2 传统产业升级的需要
        3.1.3 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3.1.4 军民融合发展的需要
        3.1.5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需要
    3.2 湖南通用航空工业的发展现状
        3.2.1 航空工业起步早
        3.2.2 装备制造业基础较好
        3.2.3 人才基础比较深厚
        3.2.4 具备一定的配套基础设施
        3.2.5 产品市场空间较大
    3.3 中航湖南通用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实证分析
        3.3.1 通发公司概况
        3.3.2 通发公司的 SWOT 分析
        3.3.3 通发公司的发展趋势
    3.4 湖南通用航空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4.1 投入不足导致发展步伐缓慢
        3.4.2 配套建设相对落后限制了市场发展
        3.4.3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顺导致动力不够
        3.4.4 高端人才短缺导致发展后劲不足
        3.4.5 规模不大导致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3.4.6 产品低端单一导致国际竞争力有限
第4章 国内外发展通用航空工业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发展通用航空工业的做法
        4.1.1 国外通用航空工业发展现状
        4.1.2 国外通用航空工业的发展策略
    4.2 国内其它城市发展通用航空工业实践
        4.2.1 国内通用航空工业发展现状
        4.2.2 国内其它城市发展通用航空工业的主要做法
    4.3 国内外通用航空工业发展策略借鉴
        4.3.1 政府的重视是关键
        4.3.2 军民融合发展是趋势
        4.3.3 科技创新是推动力
        4.3.4 行业组织机构是一支重要力量
第5章 推动湖南通用航空工业发展的建议
    5.1 湖南通用航空工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5.1.1 发展目标
        5.1.2 发展的基本原则
        5.1.3 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布局重点
    5.2 发展湖南通用航空工业的具体措施
        5.2.1 政府加强行业管理和政策引导
        5.2.2 政府相关部门加快配套设施条件建设
        5.2.3 行业协会联合各方力量培育壮大一批优势龙头企业
        5.2.4 行业协会推动通用飞机零部件配套业向高端发展
        5.2.5 政企携手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
        5.2.6 政企与协会联手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5.2.7 政企与协会共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回顾新中国民用航空维修业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南地区通用航空产业政府扶持研究[D]. 董洪英.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8)
  • [2]Ameco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王小娜. 广西大学, 2020(07)
  • [3]新中国成立70周年·航空维修篇 从零到千亿的跨越——中国航空维修产业70年发展回顾[J]. 刘振敏. 大飞机, 2019(09)
  • [4]我国航空仲裁适用限度法律问题研究[D]. 贺大伟.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5]基于时间延迟的民机部件故障检测间隔研究[D]. 阮峰. 中国民航大学, 2019(02)
  • [6]民国中期公共交通工具及设施设计研究[D]. 邱珂. 南京艺术学院, 2017(06)
  • [7]国际政府间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在全球航空治理中的互动研究 ——以国际民航组织(ICAO)与国际航协(IATA)为例[D]. 朱稳根.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8]SDTG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蒋莘. 山东大学, 2015(02)
  • [9]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目标定位及发展路径研究[D]. 户海印. 北京交通大学, 2015(06)
  • [10]湖南通用航空工业发展策略研究[D]. 刘珂. 湖南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新中国民航维修业发展回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