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油田清子井地区高精度3D数据处理方法

吉林油田清子井地区高精度3D数据处理方法

一、吉林油田情字井地区高精度三维资料处理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卓伦[1](2018)在《松南大情字井油田花33区块高台子油层储层精细研究》文中认为松南大情字井油田位于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境内乾安油田老区外围,包括乾174-黑69井区,研究面积为420 km2,南部为大情字井油田。区域构造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长岭凹陷东北部,东南为乾安构造,西北为大安-红岗阶地。历经多年的持续开发,大情字井油田从简单的断层—构造油藏逐渐过渡到以开发隐蔽的岩性油藏为主,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对油气富集区优选及有效砂体识别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区块内含油层系较多,各种开发矛盾不断增加,因此随着产能建设工作的持续进行,对油藏类型和成藏模式的认识需要不断提高和更新。论文选题充分利用油田现有资料,以构造地质学、地震地质学、沉积岩石学、储层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以服务油田精细勘探开发为宗旨,以小层精细划分与对比为基础,在广泛收集研究区基础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沉积与储层砂体展布及复杂流体识别等工作主线,通过构造特征、沉积微相、密井网区砂体精细刻画、储层地震预测等研究,在研究区识别出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水下分流间湾4种微相;总结出目的层段存在进积叠加型厚层砂体和孤立薄互层型薄砂体两种类型;得出近物源端以进积叠加型厚层砂体为主、三角洲前缘末端以孤立薄互层型薄砂体为主的砂体发育规律,精细刻画了储层砂体展布特征。综合沉积、构造及油田多年的开发资料等成果,在油藏分布主控因素解剖的基础上,优选出黑135砂岩透镜体、黑120-5断阶、黑160砂岩透镜体和花33-6-4微构造为有利目标区,为该油田挖潜及下一步调整方案的制定提供了较可靠的地质支撑数据。

彭丹丹[2](2017)在《大情字井地区高台子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成藏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以及储层沉积学理论的指导下,以大情字井地区高台子油层为研究对象,利用成熟探区翔实的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等资料进行了高频等时层序划分,通过对各级次基准面旋回的沉积动力学分析与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界面的识别,提出“主干封闭剖面的标准等时面与参照等时面组合的逼近,断层、沉积对比模式为指导,井震结合,逐级分区闭合推开”的对比方法,并应用此方法将大情字井地区高台子油层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2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82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建立了大区、统一、精细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为储层单砂体识别、沉积微相及成藏研究等奠定了坚实的地层学基础。在精细等时地层格架控制的基础上分析了物源、沉积体系及沉积相的展布特征,提出研究区高台子油层青一段、青二段主要受西南保康物源,青三段主要受西部通榆、西南保康和东南怀德物源影响的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三角洲亚相,微相类型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席间泥,精细沉积相研究揭示:河流-三角洲相多期多支条带状、分支状大型-特大型河道、河口坝优质砂体为该区缺少大中型构造圈闭的凹陷、简单斜坡背景形成岩性类油藏群提供了关键条件。在详细研究区域沉积背景,分析、解剖沉积微相平面相和剖面相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大情字井地区高台子油层条带状分支河坝沉积模式。揭示了大情字井地区3个三角洲类型、特征、分布:最陡(1.23‰)西坡近源垂凹型辫状河三角洲、最缓(0.42‰)西南远源顺凹型曲流河三角洲、较缓南南东(0.58‰)较远源斜凹过渡性三角洲类型,建立了3种三角洲沉积模式、砂体分布规律,为揭示成藏差异性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等时地层格架及其内部单砂体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油气成藏系统等现代油气地质学新观点,应用区域成藏综合分析技术、单砂体级控油模式分析技术及其复杂区块含油预测技术等,通过对已发现的油藏类型及其分布特征系统分析,指出条带状分支河坝砂体与上倾/侧缘断层形成的断层-岩性圈闭是本区最关键、最重要的控藏圈闭类型(占80%以上)。在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研究的基础上,认识油气藏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建立油气成藏的地质模式,研究区有2种成藏模式:即烃源岩—断裂—砂体匹配成藏模式和烃源岩—砂体匹配封闭或半封闭成藏模式。根据区域成藏及单砂体级油藏解剖,提出“古鼻控带、源断控位、断/岩控圈”控藏模式:成藏期正向古构造带(构造脊)、断裂带、条带状分支河坝带(优势砂)的“脊断砂三带叠合”及岩性上倾尖灭带为有利油气富集带。在区域成藏模式指导下预测有利区带7个,在单砂体成藏控制因素指导下,预测有利圈闭172个,部署井位14口。

宋立斌,丛杉,杨洋[3](2017)在《松南大情字井青三段地层对比研究》文中指出松南大情字井青三段地层沉积时期处于三角洲前缘相带,受不同物源、断层及构造背景的影响,同一时期沉积的地层岩性、岩相横向变化快,厚度变化较大,大区域地层对比困难。受井控程度限制,勘探与开发在细分层标志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地层划分深度误差较大,给勘探开发一体化科研生产带来了影响。本文通过对青三段地层划分标志重新梳理和确定,采用格架地层骨干剖面逐级闭合和井-震标定控制对比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勘探与开发分层不统一问题,为系统开展青三段高台子油层区域沉积、成藏研究奠定了基础。

牛东亮[4](2017)在《吉林大情字井地区青三段Ⅻ砂组厚砂体成因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文中认为大情字井地区是松辽盆地南部有利的含油区带,经历了多年的勘探开发,认识不断深入,随着技术方法的成熟多样和井网系统的不断加密,原有对物源体系、沉积相、油气富集规律的认识与一些新发现不断出现矛盾,制约着本区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开发,青三段Ⅻ砂组在本区储层条件最好,多口探井试油试采效果良好。为此,对物源、沉积体系、成藏模式的清楚认知是油田增储、增产所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全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厚砂体的成因和油气富集规律。以沉积学、地层学为指导,利用岩心、钻井、测井、三维地震解释成果等多方面地质资料,综合测井曲线的韵律性及薄夹层分析、岩心观察等5方面对Ⅻ砂组厚砂体进行垂向可分性分析,结果表明厚砂体在垂向上可分,并根据公认的标准井乾深8井、乾107井的分层标准,对全区进行了达小层级别的地层划分与对比,建立了大情字井地区青三段Ⅻ砂组的层序地层格架。以区域沉积学方法为指导,结合重矿物、泥岩颜色等6方面资料系统分析,认为大情字井地区青三段Ⅻ砂组三源交汇,即西部通榆物源的西北分支、西南保康物源和南部怀德物源的东南分支。西部通榆物源古坡度最大,是主物源,南部怀德物源为次物源、西南保康物源对研究区的影响最弱。通过岩心观察,本区主要存在三角洲相和重力流相2种主要的相类型,特别是对厚砂体岩心的观察,认为厚砂体具有不同的成因特征,而其各种成因特征主要受控于物源体系的差异,主要分为:河口坝-河道退积叠置型、河口坝密集叠置、河道—河口坝密集叠置型、河道—河口坝分期叠置型等。以现代三角洲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在地层等时格架控制下分析了物源、沉积相的展布特征,建立三角洲前缘的测井相模式,识别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等沉积微相,厘定了研究区的相带展布,砂岩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受控于研究区沉积相带的展布,厚砂体主要分布于通榆物源控制地区和大部怀德物源控制区域以及保康物源近源处。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基于油气成藏理论,在了解区域油水分布总体特征的基础上,对Ⅻ砂组进行密井网开发区和重点探评井区解剖,认为研究区主要发育断层—岩性油气藏、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和背斜油气藏三种油气藏类型,其中断层—岩性油气藏占绝大多数,沟通烃源岩和厚砂体的油源断层即油源供给,是油气藏形成的先决条件,成藏关键期正向古构造的轴线为油气优势运移路径,其上、附近圈闭最有利成藏,有效储层特别是储层性质良好的厚砂体是形成油气藏的基础,厚砂体对于油气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中等厚度(26m)、条带状、有利相带(河道、河口坝)的砂岩有利于油气成藏。

薛晓玉[5](2017)在《情字井地区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高密度地震勘探指的是以小于某种既定或以往的采集道距的方法进行布设采集,或者仅以点为最小单元的形式。此项技术最早是由国外学者提出,沿用至今已发展比较成熟,得到众多应用该技术进行油气勘探者的好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自引入实际油气勘探工作中以来,被广大油气勘探学者及研究人员进一步创新发展,目前基本掌握了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核心思想,技术应用娴熟,可以针对大部分地区油气田勘探。近年来,三维地震勘探应用日渐广泛,但随着勘探条件的复杂化和高精度采集的要求,常规三维地震采集技术采集的数据已不适应高精度地震解释的需要。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以其对小段块、薄储层、小砂体识别能力的提高,能提供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的数据,为高精度资料处理和解释提供了保证,满足了油田生产的要求。通过运用PSTM和DMO叠前偏移噪声分析技术,为更佳的成像效果提供了新的方法。在激发、接收及处理方面均对三维地震的分辨率和保真度有所改善,形成了一套针对情字井地区资料接收处理技术。本论文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提供了新的观测系统优化方法;通过缩小激发点间隔,加密微测井等方法,提高了表层资料的分辨率,给井深设计提供精确参数;确定了情字井地区以提高分辨率为目的的激发井深设计技术,形成了一套情字井地区高密度采集技术系列;实现了与仪器车连接,对地震资料进行实时评价,地震采集评价信息反馈及时率达到了100%。

蔡圣博[6](2013)在《吉林油田ESC储量评估可靠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石油自1999年在美国纽约上市以来,吉林公司就以按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准则进行油气储量评估作为储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12月,SEC发布了以《油气报告现代化》为标题的新准则,并于2010年1月1日开始执行。新准则给出了可靠技术的定义:经过矿场试验检验并在被评价地层或类似地层中得到一致性和可重复性证实的一项或多项技术(包括计算方法)的组合。新准则指出,可靠技术可以用于确定油水界面、确定一个井距之外的证实储量,即可靠技术的应用允许石油公司使用其他技术而不是仅限于通过具体的测试来确定证实储量。因此,本文针对吉林油田低渗透油藏特征和吉林油田低渗透油藏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单项或多项技术综合应用的历史评估实例进行归纳和总结,提炼出了能够提炼出具有一致性和可重复性的可靠技术,包括计算单元的确定、含油气面积的确定以及有效厚度的确定等,以整体提升吉林油田储量评估技术方法的研究水平,并可用于有效增加储量。

陈明辉[7](2012)在《大情字井油田典型区块油藏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大情字井油田是吉林油田近年来发现的一个以低孔、低渗油气层为代表的以岩性控制为主的复杂油藏。该油田具有超亿吨级储量规模,是吉林油田增储上产的主要“战场”。大情字井油田位于吉林省乾安县境内,北距乾安县城约30km,南距长岭县城约70km。西北部为海坨子油田,东北与乾安油田相接,东南为大老爷府油田。区域构造位置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长岭凹陷中部,西北为大安-红岗阶地,东部为华字井阶地。油田的油藏地质特征复杂,开发动用难度大,给实物工作量的部署、油藏评价和油田开发带来很大困难。因此需要对大情字井油田油藏特征开展系统、综合研究分析。本文在区域地质规律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质、地震、测井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技术,对大情字井地区的典型区块开展油藏特征研究。主要采用构造精细解释技术开展对构造特征研究,编制各含油层系高精度的顶面构造图,有效地识别出一些小断层及微型构造。采用沉积微相技术,开展了大情字井油田泉四段—姚一段各砂组沉积微相完善工作,编制了相应的组沉积微相图,有效预测砂体展布趋势。采用储层预测技术并结合钻井资料,编制各砂组砂体分布图。采用5700测井识别砂岩和油水层,并利用流体识别技术精确划分油水层。最后对各区块内油藏特征如油层分布特征、油水分布规律、油藏类型加以分析,落实有利含油范围,深化油层认识,做到点面结合,为加快油田勘探开发步伐和储量研究提供依据。

付艳双[8](2012)在《吉林油田老井复查评价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老区老井复查技术始终是一项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准确地评价老井剩余油对油田开发中后期调整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石油工作者们经过多年的摸索探讨,研究多种老井复查评价技术。老井复查评价技术已由单一学科分析向多门学科综合运用研究方向发展。目前,国内老井复查评价技术多种多样,发展速度也很快。针对大情字油田青二段的地质的特点,本文在研究前人老井复查评价技术的基础上,提出综合利用录井、测井、试油等综合资料的复查,寻找可疑油气层位。首先根据油田钻井、测井资料的收集整理,建立岩性数据库,对本区的测井曲线标准化之后重新做了“四性”关系,重新确定研究区油层岩性、含油性下限标准,对部分潜力层解释结论重新认识,进一步增加新的潜在地质储量。其次,综合录井、测井、试油及压裂研究成果,综合试油井位及层位,确定重复压裂的层位。在地质构造的基础上又对符合本区的低阻油层高阻水层进行了复查,并且发现了部分低阻油层。本文研究成果对研究大情字油田青二段的剩余油分布规律、预测剩余油富集区有一定的使用意义和很好的应用前景。

孙雨[9](2010)在《河流三角洲体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岩性类油藏成藏规律研究 ——以两井东—木头南地区扶余油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方法技术和精细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利用成熟探区翔实的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等资料,通过对各级次基准面旋回的沉积动力学分析与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界面的识别,探索出一套适用于河流三角洲体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技术——“逐级标准等时面控制下的逼近基准面旋回界面对比”对比方法,并应用此方法首次将两井东-木头南地区扶余油层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13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建立了大区(>1000 km2)、统一、精细(单砂体级)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提出了研究区扶余油层受继承性古隆起控制的地层向盆阶梯状减薄模式,为大区域单砂体预测及岩性类油藏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地层学基础。在精细等时地层格架控制下分析了物源、沉积体系及沉积相的展布特征,提出研究区扶余油层主要为受西南保康物源体系末端水系和东南长春-怀德物源体系分支水系双重控制的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其骨架砂体为大量、密集(平均分布密度1.13支/km)、窄带状(多200-600 m)、连续分布的分流河道砂体,总体呈南南西向展布,构成了扶余油层的主要储层砂体,进而揭示了平面多支、独立分布、顺源带状展布的分流河道砂体及河控带状砂体是引起储层复杂多变的直接原因,这对认清岩性油藏的储层成因与分布特征、油水分布及控油因素等具有实际意义。通过深入认识沉积背景、沉积特征及沉积微相类型等,建立了扶余油层河控浅水三角洲体系“五带”沉积模式,即:三角洲前缘亚相外前缘区“浪控席状砂”模式、三角洲前缘亚相内-外前缘过渡区“水下分流河道末端河控席状砂”模式、三角洲前缘亚相内前缘区“河控带状体”模式、三角洲前缘-分流平原过渡区“近岸沉积”模式和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河控带状体”模式。在等时地层格架及其内部单砂体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油气成藏系统等现代油气地质学新观点,应用区域成藏综合分析技术、单砂体级控油模式分析技术及其复杂区块含油预测技术等,通过对已发现的油藏类型及其分布特征系统分析,指出岩性类油藏区油气富集主要受控于5种地质因素:①成熟烃源岩分布控制油气运移范围及方式,成熟源岩区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未成熟源岩区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②(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展布控制优质储层空间分布,各类河道砂体形成的储层占优质储层的95%以上;③青一段超压是油向下运移的输导动力,控制油气运移层位;④断裂是油气优势输导通道,断裂与砂体组合方式控制油气的运移范围与分布;⑤构造演化特征控制油侧向运聚的优势指向,鼻状构造在油气成藏关键时期诱导油气运移,并构成富油区。按照源内、源边及源外的概念建立了研究区扶余油层成藏模式,提出源内“先直排倒灌,后短距离侧向分配”、源边“斜坡带断层遮挡”及源外“复式聚集,长距离侧向运移”的成藏模式,为岩性类油藏富集区优选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按成藏层次分析法,首次提出了岩性类油藏区三个层次的成藏规律:①第1层次为区域成藏规律,具有“主元控油,多元耦合富集”特征,揭示了整体油气富集区带;②第2层次为三级构造成藏规律,具有“三级构造控势,单一圈闭控藏”特征,诠释了局部油水分布规律;③第3层次为单一圈闭成藏规律,具有“局部构造控界,单一砂体控层”特征,剖清了单一圈闭控藏机理。该成藏规律的提出从本质上揭示了岩性类油藏区内部复杂的油水分布规律,即:垂向多层、平面多支单砂体与复杂局部构造组合形成的圈闭以及非圈闭在空间上复杂叠置是造成岩性类油藏区油水分布极其复杂的根本原因,并指出局部构造、单期分流河道砂体及二者空间组合关系是揭开极其复杂的空间油水分布控制因素与规律的瓶颈,对于下一步岩性类油藏的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在以上成果指导下,基于第1、2层次成藏规律预测两井、前60、前48及前48南鼻状构造轴线、北翼及邻凹斜坡为有利成藏区带;并在此区带内基于第3层次的成藏规律预测有利圈闭16个,部署井位21口,提交地质储量约3500×104t,实现了较为可观的经济价值。

李存磊[10](2010)在《大情字井地区青山口组二段沉积相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情字井油田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长岭凹陷的中部,是吉林油田具有超亿吨级储量规模的大型岩性油藏群,由于含油层系较多,研究工作量巨大,对目的层段所处沉积相的沉积成因、沉积构造特点以及岩性组合特征的研究水平较低,从而无法对整个工区的沉积规律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成为制约该地区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的瓶颈本文通过岩心观察和描述,综合运用地震、测井、录井等资料,进行微量元素、泥岩色值、重矿物ZTR指数、古流向以及砂岩成分成熟度分析,对各层段的区域古沉积环境和物源方向进行了判别,明确了大情字井油田沉积相类型,搞清了沉积微相和储集砂体的时空展布特征,建立了沉积演化模式,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综合研究砂体微相,确定储层的主控地质因素。根据泥岩色值、稀土元素、重矿物以及古流向分析,大情字井地区青山口组二段物源主要来自研究区的西部和南部,该时期气候温暖潮湿,湖盆水体规模较大,为水下还原沉积环境。通过对岩心、钻井和测井资料研究,结合沉积环境和物源分析,首次提出了青二段Ⅳ型三角洲沉积体系,该类型三角洲受风暴浪影响严重,河道和河口沙坝砂体受风浪破坏,不利于河道砂体和指状沙坝砂体等厚砂体的形成。砂体受波浪的改造搬运再沉积,在河口沙坝前方形成与岸线近似平行的滨外沙坝砂体。所钻遇的沉积微相主要有河口沙坝、滨外沙坝、前缘沙席、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在单井划相的基础上,进行了常规测井相和成像测井相分析。提取取心井段常规测井特征参数,对与各微相对应得特征参数做数理统计分析,找出规律,采用“专家系统产生式规则表示法”建立微相识别规则,并编程实现测井相的自动识别。建立了成像的测井的岩性模式、层理模式和韵律模式,同时利用成像测井图像提取一维伪电阻率曲线辅助建立成像测井单井相层序进行沉积微相解释,克服了成像测井在粉细砂岩地区不易进行观察的缺陷,保留了成像测井高精度的特点,对成像测井资料在细粒岩性沉积微相的分析及平面微相展布分析提供了基础。在单井相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常规测井相分析和成像测井微细分析,确定了不同微相的测井响应特征,结合砂体厚度图和砂体的接触、叠加关系,明确了砂体的展布规律,绘制了研究区青二段砂组和小层的砂体平面分布图、沉积微相平面图,最终建立了研究区的Ⅳ型三角洲沉积模式,确定并描述了砂体的分布特征和时空演化规律。

二、吉林油田情字井地区高精度三维资料处理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吉林油田情字井地区高精度三维资料处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松南大情字井油田花33区块高台子油层储层精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工区概况
    2.2 油田地质概况
    2.3 勘探开发历程
第3章 小层对比与构造特征研究
    3.1 小层划分与对比
        3.1.1 小层划分对比原则
        3.1.2 小层划分对比方法
        3.1.3 小层对比划分结果
    3.2 构造特征研究
        3.2.1 层位标定
        3.2.2 精细构造解释
第4章 沉积环境与沉积微相分析
    4.1 沉积环境及物源分析
        4.1.1 稀土元素判别沉积环境
        4.1.2 稀土元素判别物源方向
        4.1.3 重矿物判别物源方向
    4.2 沉积相标志特征
    4.3 沉积相发育特征
        4.3.1 单井相分析
        4.3.2 剖面相分析
        4.3.3 平面相分析
        4.3.4 沉积模式分析
第5章 储层砂体精细刻画
    5.1 储层特征分析
        5.1.1 岩性特征
        5.1.2 物性特征
        5.1.3 含油性特征
        5.1.4 电性特征
    5.2 储层砂体精细刻画
        5.2.1 复合砂体成因及特征
        5.2.2 复合砂体叠置类型
        5.2.3 储层砂体精细刻画与预测
第6章 油藏主控因素与目标区优选
    6.1 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6.1.1 烃源岩条件
        6.1.2 储层条件
        6.1.3 生储盖组合
        6.1.4 圈闭条件
    6.2 油藏类型与成藏模式
        6.2.1 油藏类型
        6.2.2 油气成藏模式
    6.3 油藏主控因素及目标预测
        6.3.1 油藏主控因素
        6.3.2 目标区优选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大情字井地区高台子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成藏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题目来源及研究意义
    0.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0.2.1 层序地层学理论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0.2.2 油气成藏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0.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0.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研究区位置及区域概况
    1.2 地层发育特征
    1.3 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特征
        1.3.1 区域构造格局
        1.3.2 构造演化特征
第二章 大情字井地区高台子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
    2.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2.1.1 基准面旋回原理与可容纳空间
        2.1.2 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
        2.1.3 相分异原理
        2.1.4 基准面旋回对比法则
    2.2 大情字井地区高台子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
        2.2.1 大情字井地区高台子油层基准面旋回界面识别
        2.2.2 大情字井地区高台子油层各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特征
        2.2.3 大情字井地区高台子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
    2.3 大情字井地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建立及砂体等时对比
        2.3.1 研究区基准面旋回层序对比易出现的问题
        2.3.2 研究区中、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对比方法研究
        2.3.3 研究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的方法与具体步骤
        2.3.4 研究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第三章 物源及沉积体系分析
    3.1 大情字井地区高台子油层物源及沉积体系研究现状
    3.2 大情字井地区高台子油层物源分析
        3.2.1 物源分析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3.2.2 大情字井地区高台子油层物源综合分析
    3.3 高台子油层沉积体系类型及特征研究
        3.3.1 岩石学特征
        3.3.2 沉积相~微相类型及特征
        3.3.3 测井微相识别与模式建立
    3.4 高台子油层单井沉积微相分析
    3.5 层序格架控制下的联井沉积微相分析
第四章 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沉积微相研究
    4.1 砂岩平面分布特征
    4.2 密井网开发区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沉积微相精细解剖
    4.3 全区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沉积微相研究
    4.4 高台子油层沉积模式探讨
        4.4.1 高台子油层总体沉积特征
        4.4.2 高台子油层沉积演化规律分析
        4.4.3 高台子油层沉积模式建立
第五章 高台子油层油气成藏模式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5.1 油藏类型及分布规律
        5.1.1 油藏类型
        5.1.2 分布规律研究
    5.2 区域油气成藏模式研究
        5.2.1 区域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分析
        5.2.2 区域成藏模式研究
    5.3 单一圈闭控藏模式研究
        5.3.1 密井网开发区单一圈闭控藏模式剖析
        5.3.2 单一圈闭形成机理及控藏模式研究
    5.4 高台子油层有利评价目标区优选及建议井位
        5.4.1 高台子油层有利目标区优选
        5.4.2 圈闭评价优选及建议井位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3)松南大情字井青三段地层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现状
二、地层划分对比标志层
三、青三段地层划分对比
四、地层划分对比结果
五、结论

(4)吉林大情字井地区青三段Ⅻ砂组厚砂体成因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研究目的及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厚砂体成因研究现状
        0.2.2 厚砂体油气成藏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0.3 研究内容
    0.4 研究思路
    0.5 主要工作量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
    1.1 研究区概况
    1.2 地层发育特征
    1.3 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特征
        1.3.1 构造格局
        1.3.2 构造演化特征
第二章 厚砂体垂向可分性分析
    2.1 青三段Ⅻ砂组厚砂体垂向可分性分析
        2.1.1 厚砂体测井曲线的韵律性及薄夹层分析
        2.1.2 厚砂体向东、东北、东南向也变为垂向明显可分的多砂层
        2.1.3 垂向可分单砂体具典型河道、河口坝特征
        2.1.4 垂向可分后的单砂体平面具有迅速变化的形态
        2.1.5 岩心观察证实厚砂体具有垂向可分性
    2.2 青三段Ⅻ砂组小层精细划分方案
    2.3 小层对比曲线优选
    2.4 青三段Ⅻ砂组等时格架建立及砂体等时对比
        2.4.1 封闭骨架剖面精细对比控制全区
        2.4.2 标志层控制下的逼近对比
        2.4.3 沉积模式指导对比
        2.4.4 同生断层模式指导对比
        2.4.5 断失井对比方法
    2.5 研究区青三段Ⅻ砂组地层格架建立
第三章 物源分析
    3.1 研究区物源体系总体研究概况
    3.2 示源参数及分布特征
        3.2.1 重矿物组合分布
        3.2.2 Ⅻ砂组古地貌
        3.2.3 Ⅻ砂组泥岩颜色、分布
        3.2.4 Ⅻ砂组砂体平面分布
        3.2.5 Ⅻ砂组地震属性平面图
        3.2.6 Ⅻ砂组水系密井网区解剖——水系方向
    3.3 古坡度计算及Ⅻ砂组物源体系综合分析
        3.3.1 古坡度计算
        3.3.2 Ⅻ砂组物源体系综合分析
第四章 厚砂体沉积特征及成因
    4.1 厚砂体沉积特征
        4.1.1 岩性类型
        4.1.2 层理类型
        4.1.3 层面构造类型
        4.1.4 含有物
        4.1.5 化石
        4.1.6 裂缝
    4.2 成因分析
        4.2.1 沉积相类型、特征
        4.2.2 单井相分析
        4.2.3 厚砂体成因
第五章 厚砂体空间展布及控因
    5.1 厚砂体空间展布
        5.1.1 Ⅻ砂组整体砂岩空间展布
        5.1.2 Ⅻ砂组各小层砂岩空间展布
    5.2 厚砂体展布控因分析
        5.2.1 沉积相平面展布
        5.2.2 沉积模式
第六章 厚砂体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6.1 研究区Ⅻ砂组油水分布特征
    6.2 Ⅻ砂组开发区、探评井控藏因素解剖
        6.2.1 油气藏类型和单一圈闭解剖
        6.2.2 产水井分析
    6.3 厚砂体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6.3.1 厚砂体成藏基础条件分析
        6.3.2 厚砂体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5)情字井地区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1.3 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1 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2 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成果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论文研究成果
    1.5 小结
第二章 观测系统优化分析
    2.1 前情地区三维速度体模型的建立
    2.2 满足叠前偏移需求的观测系统设计技术
        2.2.1 基于PSTM响应的观测系统分析技术
        2.2.2 基于DMO脉冲响应的观测系统分析技术
第三章 资料品质分析
    3.1 近地表的吸收衰减
    3.2 干扰波分析
第四章 高密度表层调查技术
    4.1 表层点位交叉布设
    4.2 合理加密控制点,加强表层调查精度
    4.3 加密控制点,提高分辨率
    4.4 微测井的动力学解释
第五章 提高高频信噪比的激发、接收技术
    5.1 基于虚反射分析的井深设计
        5.1.1 虚反射对频率的影响
        5.1.2 激发井深设计
    5.2 基于动态模拟的井深设计
    5.3 激发药量设计
    5.4 检波器的组合效应
第六章 采集资料质量自动评价技术
    6.1 激发质量检测技术研究
        6.1.1 激发子波监控
        6.1.2 采集质量分析
        6.1.3 目的层信噪比
    6.2 接收效果质量监控技术
        6.2.1 单道品质监控
        6.2.2 共检波点道集质量分析
    6.3 观测系统质量监控技术
第七章 处理技术研究
    7.1 原始资料分析
        7.1.1 观测系统分析
        7.1.2 干扰波分析
        7.1.3 静校正分析
        7.1.4 频率分析
        7.1.5 能量分析
        7.1.6 处理难点和研究思路
    7.2 叠前去噪技术
    7.3 基于浮动面的静校正技术
    7.4 能量补偿技术
    7.5 反褶积技术
    7.6 速度分析及速度场的建立技术
        7.6.1 速度分析技术
        7.6.2 速度场的建立
    7.7 逆时偏移处理技术
        7.7.1 CPU\GPU协同并行计算偏移成像的优点
        7.7.2 逆时偏移
    7.8 逆时偏移效果分析和处理流程
        7.8.1 频率分析
        7.8.2 最终成果
        7.8.3 处理流程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吉林油田ESC储量评估可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目录
前言
    0.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
第一章 SEC 储量评估基本原则
    1.1 SEC 油气储量评估准则的来源
    1.2 SEC 储量评估的方法
        1.2.1 静态评估法
        1.2.2 动态评估法
    1.3 SEC 地质储量计算
        1.3.1 含油气边界
        1.3.2 有效厚度
        1.3.3 其他参数
        1.3.4 可靠技术应用现状
第二章 天然气储量评估可靠技术研究
    2.1 计算单元合理划分
        2.1.1 气藏计算单元划分原则
        2.1.2 长深Ⅰ号气藏计算单元划分
        2.1.3 可靠性技术应用
    2.2 含气面积确定可靠技术
        2.2.1 火山岩顶面构造形态及火山岩体刻画技术
        2.2.2 气水界面确定的可靠技术
        2.2.3 SEC 合理井控原则研究
    2.3 有效厚度确定的可靠技术
        2.3.1 岩性识别的可靠技术
        2.3.2 流体识别的可靠性技术
        2.3.3 火山岩气藏有效厚度预测的可靠技术
第三章 石油储量评估可靠技术研究
    3.1 低渗透岩性油藏合理计算单元划分
    3.2 含油面积确定的可靠技术
        3.2.1 低渗透岩性油藏井控程度合理确定性研究
        3.2.2 三维地震预测含油(储层)边界的可靠技术应用实例及做法
    3.3 SEC 准则有效厚度确定的可靠技术
    3.4 产能评价可靠技术
        3.4.1 建立试油产能与投产产能的定量关系
        3.4.2 各油层内区块的选取及区块内井的选取
        3.4.3 各油层内区块产能评价关系的建立
        3.4.4 可靠性验证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7)大情字井油田典型区块油藏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油田概况
    1.1 油田地理及地质环境概况
    1.2 油田勘探历程
第二章 区域地质简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2 区域沉积特征
    2.3 地层简况
第三章 构造特征
    3.1 构造图的编制
    3.2 油层顶面构造特征
    3.3 构造发育史
第四章 储层特征
    4.1 层组划分
    4.2 储层沉积特征
    4.3 储层岩矿特征
    4.4 储层分布特征
    4.5 储层物性特征
    4.6 储层微观特征
    4.7 裂缝研究
第五章 油藏特征
    5.1 成藏条件分析
    5.2 油层分布特征
    5.3 油水分布规律
    5.4 油藏类型
    5.5 流体性质
    5.6 油藏温度、压力及驱动类型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8)吉林油田老井复查评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松辽盆地地质概况
        1.1.1 盆地地理位置
        1.1.2 盆地基底性质
        1.1.3 盆地地层分布及沉积盖层特征
        1.1.4 研究区的沉积及演化特征
    1.2 研究区地质概况
        1.2.1 大情字井油田基本地质特征
        1.2.2 勘探开发历程
第二章 基础地质研究
    2.1 沉积时间单元划分
    2.2 沉积时间单元对比
        2.2.1 对比标准层的确定
        2.2.2 骨架井及曲线的选取
    2.3 对比方法
    2.4 所取得划分层位的结果
    2.5 单井、多井联井剖面对比分析
    2.6 黑 51 区块油藏描述
    2.7 小结
第三章 储层的四性关系研究
    3.1 基础资料收集与整理
    3.2 测井资料预处理
        3.2.1 测井曲线环境校正
        3.2.2 测井资料的标准化
        3.2.3 岩心深度归位
    3.3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3.3.1 储层的岩性研究
        3.3.2 储层的含油性研究
        3.3.3 储层的物性研究
        3.3.4 储层的电性特征
    3.4 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3.4.1 泥质含量模型
        3.4.2 孔隙度模型
        3.4.3 渗透率模型
        3.4.4 储层物性下限确定
        3.4.5 测井二次解释
    3.5 小结
第四章 低阻油层
    4.1 低阻油层成因
    4.2 大情字油田储层油水关系
    4.3 大情字油田含油储层中对电阻率测试影响较大的物质
    4.4 小结
第五章 老井资料的复查及重复压裂层的选定
    5.1 基础资料的复查
    5.2 复查方法
    5.3 重复压裂方法和井层的优选方法
    5.4 重新压裂层的选定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9)河流三角洲体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岩性类油藏成藏规律研究 ——以两井东—木头南地区扶余油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0.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0.2.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相关技术方法研究现状
        0.2.2 松辽盆地及其南部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0.2.3 岩性类油藏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0.3 要解决的关键地质问题及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0.3.1 要解决的关键地质问题
        0.3.2 主要研究内容
        0.3.3 技术路线
    0.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
    1.1 基底性质及特征
        1.1.1 基底岩石学特征
        1.1.2 基底断裂特征
    1.2 盆地类型及构造演化
        1.2.1 盆地类型
        1.2.2 区域构造背景
        1.2.3 盆地演化阶段
        1.2.4 构造单元划分
        1.2.5 断裂特征及演化
    1.3 沉积盖层及地层发育特征
    1.4 松辽盆地南部坳陷期沉积体系及演化特征
        1.4.1 泉头组沉积时期沉积体系特征
        1.4.2 青山口组沉积时期沉积体系特征
        1.4.3 姚家组沉积时期沉积体系特征
        1.4.4 嫩江组沉积时期沉积体系特征
    1.5 坳陷期湖盆发育特征
第二章 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2.1 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
        2.1.1 基准面旋回界面的识别标志
        2.1.2 扶余油层基准面旋回界面类型及特征
        2.1.3 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
        2.1.4 各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特征
    2.2 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建立及砂体等时对比
        2.2.1 河流三角洲体系(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对比存在的问题
        2.2.2 河流三角洲体系(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对比方法研究
        2.2.3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的方法与具体步骤
        2.2.4 扶余油层层序地层格架建立及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对比
    2.3 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2.3.1 扶余油层地层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2.3.2 基准面变化与湖平面的关系及其对相序、相域的控制
        2.3.3 基准面变化过程对砂体几何形态的控制
        2.3.4 基准面旋回对储层分布的控制
第三章 物源及沉积体系分析
    3.1 两井东-木头南地区扶余油层物源及沉积体系研究现状
    3.2 两井东-木头南地区扶余油层物源分析
        3.2.1 物源分析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3.2.2 两井东-木头南地区扶余油层物源综合分析
    3.3 扶余油层沉积体系类型及特征研究
        3.3.1 沉积相标志
        3.3.2 沉积相~微相类型及特征
        3.3.3 测井微相识别与模式建立
    3.4 扶余油层单井沉积微相分析
        3.4.1 前41 井扶余油层沉积微相分析
        3.4.2 让22 井扶余油层沉积微相分析
    3.5 层序格架控制下的联井沉积微相分析
第四章 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沉积微相研究
    4.1 密井网开发区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沉积微相精细解剖
        4.1.1 让30 开发区短期旋回层序沉积微相精细解剖
        4.1.2 让41 开发区短期旋回层序沉积微相精细解剖
        4.1.3 前60 开发区短期旋回层序沉积微相精细解剖
        4.1.4 几点重要认识
    4.2 全区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沉积微相研究
        4.2.1 SSC1~SSC11河控浅水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
        4.2.2 SSC12~SSC13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
    4.3 两井东-木头南地区扶余油层单砂体预测
        4.3.1 有利储层类型(微相)
        4.3.2 扶余油层单砂体成因预测
        4.3.3 微相控单砂体预测
    4.4 扶余油层沉积模式探讨
        4.4.1 扶余油层总体沉积特征
        4.4.2 扶余油层沉积演化规律分析
        4.4.3 扶余油层沉积体系~微相空间演化模式
        4.4.4 扶余油层沉积模式建立
        4.4.5 扶余油层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提出的意义
第五章 扶余油层岩性类油藏成藏规律研究
    5.1 岩性类油藏类型及分布规律
        5.1.1 油藏类型
        5.1.2 岩性类油藏分布规律研究
    5.2 岩性类油藏区域成藏模式研究
        5.2.1 扶余油层岩性类油藏成藏条件分析
        5.2.2 岩性类油藏富集控制因素探讨
        5.2.3 成藏过程分析
        5.2.4 区域成藏模式研究
    5.3 三级构造成藏模式研究
        5.3.1 三级构造成藏条件分析
        5.3.2 三级构造关键控油因素分析
        5.3.3 三级构造中的圈闭与成藏
    5.4 单一圈闭控藏模式研究
        5.4.1 密井网开发区单一圈闭控藏模式剖析
        5.4.2 单一圈闭形成机理及控藏模式研究
    5.5 扶余油层有利评价目标区优选
        5.5.1 基于区域~三级构造成藏规律的重点靶区预测
        5.5.2 基于单一圈闭控藏模式的有利圈闭预测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详细摘要

(10)大情字井地区青山口组二段沉积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0.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0.2.1 研究内容
        0.2.2 技术路线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0.3.1 三角洲沉积体系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0.3.2 风暴沉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0.3.3 测井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0.4 完成的工作量
    0.5 主要创新点
1 地质背景
    1.1 区域地质背景
    1.2 构造特征
    1.3 地层发育特征
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2.1 层序界面的识别
        2.1.1 地震识别
        2.1.2 岩心识别
        2.1.3 测井识别
    2.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
        2.2.1 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的划分
        2.2.2 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的划分
        2.2.3 长期基准面旋回的划分
        2.2.4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2.3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2.4 精细小层划分
        2.4.1 小层划分对比的原则
        2.4.2 标志层的确定
        2.4.3 小层对比划分结果
3 古环境和古物源分析
    3.1 古环境分析
    3.2 泥岩色值分布
    3.3 古物源分析
        3.3.1 古水流分析
        3.3.2 重矿物组合特征分析
        3.3.3 重矿物分布特征分析
        3.3.4 碎屑岩成分成熟度分布特征
4 沉积相类型与沉积模式
    4.1 Ⅳ型三角洲沉积
        4.1.1 岩性类型
        4.1.2 粒度特征
        4.1.3 沉积构造特征
        4.1.4 相层序及相类型
        4.1.5 单井相分析
    4.2 风暴沉积
5 测井相分析
    5.1 常规测井相分析
        5.1.1 测井相模式
        5.1.2 测井相自动识别
    5.2 成像测井沉积相分析
        5.2.1 成像测井模式
        5.2.2 成像测井沉积相分析方法
6 沉积微相展布及沉积演化
    6.1 沉积微相分布特征
        6.1.1 青二段Ⅴ砂组
        6.1.2 青二段Ⅳ砂组
        6.1.3 青二段Ⅲ砂组
        6.1.4 青二段Ⅱ砂组
        6.1.5 青二段Ⅰ砂组
    6.2 沉积模式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吉林油田情字井地区高精度三维资料处理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松南大情字井油田花33区块高台子油层储层精细研究[D]. 张卓伦. 吉林大学, 2018(12)
  • [2]大情字井地区高台子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成藏规律研究[D]. 彭丹丹.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1)
  • [3]松南大情字井青三段地层对比研究[J]. 宋立斌,丛杉,杨洋. 中国石油石化, 2017(04)
  • [4]吉林大情字井地区青三段Ⅻ砂组厚砂体成因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D]. 牛东亮.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5]情字井地区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研究[D]. 薛晓玉.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6]吉林油田ESC储量评估可靠技术研究[D]. 蔡圣博. 东北石油大学, 2013(S2)
  • [7]大情字井油田典型区块油藏特征分析[D]. 陈明辉. 东北石油大学, 2012(12)
  • [8]吉林油田老井复查评价技术研究[D]. 付艳双. 东北石油大学, 2012(01)
  • [9]河流三角洲体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岩性类油藏成藏规律研究 ——以两井东—木头南地区扶余油层为例[D]. 孙雨. 东北石油大学, 2010(01)
  • [10]大情字井地区青山口组二段沉积相研究[D]. 李存磊.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3)

标签:;  ;  ;  ;  

吉林油田清子井地区高精度3D数据处理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