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6、nm23-H_1基因蛋白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p16、nm23-H_1基因蛋白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一、p16、nm23-H_1基因蛋白在膀胱癌的表达与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汪丁建[1](2021)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鼻咽癌生物标志物识别及头颈部鳞状细胞癌风险预测模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缺乏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许多鼻咽癌患者在被诊断时已经处于鼻咽癌的晚期。因此,有必要为鼻咽癌识别候选生物标志物,从而找到有效的诊断指标并制定更好的治疗策略。方法在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中,下载了关于鼻咽癌的3个微阵列数据集GSE12452,GSE53819和GSE64634,并使用R 3.6.0软件识别出了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Gene Ontology)分析、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差异基因火山图和热图的绘制。通过STRING在线网站构建差异基因的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并使用Cytoscape 3.7.1软件进行后续网络模块的分析及确定枢纽基因(hub gene)。此外,对筛选出来的枢纽基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根据ROC曲线下面积的大小(Area under the curve,AUC)来判断其诊断价值。结果纳入的3个微阵列数据集(GSE12452,GSE53819和GSE64634)包含61例鼻咽癌样本及32例健康对照样本。在这3个微阵列数据集中识别出了83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包括349个上调基因和487个下调基因。用STRING在线网站结合Cytoscape3.7.1软件中的MCODE工具识别出了4个重要的基因模块。根据Cytoscape 3.7.1软件中的cytohubba工具在这4个基因模块中,鉴别出六个枢纽基因(CDK1,CCNB1,CCNB2,CCNA2,BUB1B和KIF11)。ROC曲线显示这六个基因作为联合诊断指标的AUC值是0.958,95%CI:0.926-0.973,灵敏度值为0.951,特异度值为0.813,表明这6个基因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结论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鉴别出6个枢纽基因(CDK1,CCNB1,CCNB2,CCNA2,BUB1B和KIF11),其可作为鼻咽癌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该6个基因在NP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NPC临床指标间的关系。目的我们旨在使用人类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构建一个预测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预后的多基因预测模型,并分析多基因预测模型与HNSC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TCGA数据库里含有502名HNSCC患者的转录组数据。我们将502例患者按照固定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70%,N=352)和测试集(30%,N=150)。通过R 3.6.0软件在HNSCC组织样本和癌旁正常组织样本中识别出差异表达基因(DEGs)。通过单因素Cox回归筛选出与患者预后相关的DEGs,并根据Lasso回归及多元Cox回归构建多基因预测模型。每位HNSCC患者是根据已构建的预测模型计算其预后风险得分,训练集中352例HNSCC患者的中位风险得分作为临界值,高于此临界值的HNSCC患者被分为高风险组,低于临界值的则分为低风险组,用R 3.6.0软件分别绘制训练集的生存曲线及ROC曲线,并在测试集中予以验证。然后将这502例HNSCC患者的临床信息(主要是年龄、性别、饮酒史、吸烟史、肿瘤分期、HPV状态、放射治疗、总生存-OS及无复发生存-RFS)结合风险得分做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最后根据卡方检验和Kaplan-Meier(KM)方法分别探索多基因预测模型风险得分与HN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评价多基因预测模型在各亚组HNSCC患者预后中的预测效果。结果经过差异表达分析之后识别出1842个DEGs,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和Lasso回归最终选择了18个DEGs以构建多基因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生存曲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训练集中ROC曲线中的AUC值为0.816,在测试集中AUC值为0.724。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均显示HNSC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包含预测模型风险得分、病理分期和放射治疗。卡方检验显示预测模型风险得分与HNSCC患者的年龄、病理分期及HPV状态相关。此外,在各亚组中预后风险得分为低风险组患者的总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整体高于高风险组(P<0.05)。这进一步提示多基因预测模型预测能力较好。结论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的研究有望为HNSCC提供新的见解。在临床特征和治疗基础上,本研究构建的十八个基因的预测模型可能有利于指导HNSCC患者的临床个体化治疗和促进预后。

朱英雪[2](2019)在《鸢尾素对上皮性卵巢癌细胞周期调控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鸢尾素(Irisin)是一种与能量代谢、胰岛素抵抗等相关的细胞因子,在人体中广泛表达且与多种肿瘤的病理过程等密切相关,但目前有关鸢尾素对上皮性卵巢癌细胞生物学作用的相关研究甚少,本研究旨在明确鸢尾素对上皮性卵巢癌细胞的生物学作用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梯度的鸢尾素处理上皮性卵巢癌细胞株A2780,CCK-8实验检测鸢尾素对A2780细胞的生长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周期检测实验检测鸢尾素对A2780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如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用相关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得出相关结论。结果:1.CCk-8实验:在鸢尾素浓度为0.625、1.25、2.5、5、10nmol/L的实验组中,A2780细胞的A值分别为0.428±0.045、0.442±0.048、0.472±0.031、0.469±0.042、0.468±0.027,与对照组(即鸢尾素浓度为0)的A值0.381±0.030相比,P均<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选取鸢尾素浓度为2.5nmol/L做A2780细胞的时间曲线(0h、12h、24h、36h、48h),A值分别为0.144±0.005、1.806±0.053、2.034±0.057、2.258±0.059、2.250±0.085,对照组(即鸢尾素浓度为0)的相同时间的A值分别为0.141±0.007、1.374±0.043、1.610±0.054、1.735±0.098、1.777±0.097,在12h、24h、36h、48h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P均<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流式细胞周期检测实验:在未加入鸢尾素的A2780细胞中,约(59.3±5)%细胞在G0-G1期,约(18.2±4)%、(22.5±6)%的细胞分别聚集在细胞周期中的S、G2-M期;在加入2.5nmol/L鸢尾素培养的A2780细胞中,约(47.2±6)%细胞在G0-G1期,约(26.7±7)%、(26.1±4)%的细胞分别聚集在细胞周期中的S、G2-M期,与对照组分别相比,P均<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实验组相较对照组,细胞周期蛋白D1的相对表达量为(1.340±0.024),高于对照组的1,t=19.63,P<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实验组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明显增加。结论:1.鸢尾素促进上皮性卵巢癌A2780细胞的生长增殖,并呈时间依赖性。2.鸢尾素促进上皮性卵巢癌A2780细胞的细胞周期进程加快,促使细胞从G1期进入S期。3.鸢尾素促进上皮性卵巢癌A2780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

初桂伟,王利伟,赵月,田春燕,李馥郁,苏楠,王连友[3](2018)在《nm23-H1和P16蛋白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nm23-H1和P16蛋白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17年12月行手术切除的124例膀胱癌组织标本作为膀胱癌组,另收集59例正常膀胱组织标本作为正常组织组。使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两组nm23-H1和P16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膀胱癌组织nm23-H1和P16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膀胱癌组nm23-H1和P16蛋白阳性表达率均低于正常组织组(P <0. 01)。膀胱癌组织nm23-H1和P16蛋白表达与肿瘤分级、临床分期有关,且其阳性表达率随肿瘤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升高而降低(P <0. 01)。结论 nm23-H1和P16蛋白在膀胱癌组织中表达降低,且其表达阳性率随膀胱癌的肿瘤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升高而下降,有利于评估膀胱癌的病情进展。

杨军,张景宇,王芳芳,张志超,付桥,郭洁[4](2019)在《CDKN2A基因座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CDKN2A基因座两种编码产物p16INK4A和p14ARF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观察13例正常膀胱组织和52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p16 INK4 A和p14 ARF的表达情况。结果:p16INK4A在正常组织、膀胱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4. 62%(11/13)、40. 38%(21/52),两组间差异显着(P <0. 01)。p14ARF在正常膀胱组织、膀胱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 31%(12/13)、23. 08%(12/52),两组间差异显着(P <0. 01)。p16INK4A和p14ARF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呈负相关(P <0. 05);两者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没有相关性(P> 0. 05),但他们均与患者的预后正相关(P <0. 05)。结论:p16INK4A和p14ARF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异常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它们所起的生物学作用不尽相同,联合检测两者的表达可能为膀胱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帮助。

侯晓梅[5](2018)在《MTA-1和nm23-H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别检测并比较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CINII-III)组织、宫颈癌组织中转移相关基因1(MTA-1)与转移抑制基因23-H1(nm23-H1)的表达水平,分析两者与宫颈癌某些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转移相关基因1(MTA-1)与转移抑制基因23-H1(nm23-H1)在宫颈癌组织中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妇科初次收治120例患者的宫颈组织,30例正常宫颈组织、3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II-III)组织、60例宫颈癌组织,经免疫组化染色后检测MTA-1和nm23-H1的表达水平,并运用χ2检验比较各组MTA-1、nm23-H1的表达水平以及两者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用Spearman法分析宫颈癌中MTA-1和nm23-H1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MTA-1表达于细胞浆或细胞核内出现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为阳性细胞,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CINII-III)组织表达较低,在宫颈癌组织中高表达。(2)MTA-1蛋白在正常宫颈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II-III)组、宫颈癌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30%、68.3%,呈升高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853,P<0.05)。宫颈上皮内瘤变(CINII-III)组中MTA-1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宫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5,P>0.05),宫颈癌组中的MTA-1的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II-III)组及正常宫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7.236、11.903,P均<0.05)。(3)在宫颈癌组织中,MTA-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942、5.640、15.674,P均<0.05),而与年龄、组织学分级和宫颈癌的组织学类型无关(χ2=1.627、4.235、0.000,P均>0.05)。(4)Nm23-H1同样主要表达于细胞浆或细胞核内出现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为阳性细胞,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CINII-III)组织中表达较高,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较低。(5)Nm23-H1蛋白在正常宫颈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II-III)组、宫颈癌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1%、86.7%、51.7%,呈下降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378,P<0.05)。CIN组中nm23-H1的阳性表达率低于正常宫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73,P>0.05),宫颈癌组中的nm23-H1的阳性表达率显着低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II-III)组及正常宫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225、10.55,P均<0.05)。(6)在宫颈癌组织中,nm23-H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644、7.033、8.450,P<0.05),而与年龄、组织学分级和宫颈癌的组织学类型无关(χ2=0.115、4.205、0.627,P均>0.05)。(7)在宫颈癌中,MTA-1、nm23-H1的表达具有负相关性(r=-0.592,P<0.05),表明MTA-1、nm23-H1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负向调节作用。结论:(1)MTA-1蛋白高表达和nm23-H1蛋白的低表达可能与宫颈癌的浸润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2)MTA-1与nm23-H1的异常表达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浸润以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而且两者具有负向调节作用。

吴健勇[6](2017)在《RhoGDI2基因对膀胱癌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影响及其调控通路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RhoGDI2基因对膀胱癌转移、预后的影响,探索研究其参与调控的下游通路。方法:1.制作膀胱癌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芯片中RhoGDI2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膀胱癌病理、预后的相关性。2.从美国癌组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下载膀胱癌全基因组表达谱数据集合及患者临床信息资料,分析RhoGDI2基因的表达与膀胱癌患者临床病理、预后的相关性,再运用TCGA数据库膀胱癌全基因表达谱及DAVID(The Database for Annotation,Visua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iscovery,DAVID)在线工具富集RhoGDI2相关下游信号通路。3.利用慢病毒转染技术构建立RhoGDI2正负表达细胞系,Western blotting验证所富集RhoGDI2下游通路可能性。4.Western blotting验证临床18例膀胱癌组织中RhoGDI2表达与富集信号通路的节点蛋白相关性。总共检测相关指标有16个:RhoGDI2、Cdc42、Rac123、Phosphor-Rac1/cdc42(ser71)、RhoA、Rho B、RhoC、Raf1、Ras、Rock2、MEK1/2、Erk1、Vav2、Vav3、MLC2、P-MLC2(s19)。结果:1.膀胱癌组织芯片分析结果:AJCC pTNM分期中T2T3分期、T1-2T3-4期、病理分级、转移与RhoGDI2的表达存在显着负相关(P<0.05),预后则与RhoGDI2的表达存在显着正相关(RhoGDI2高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5年生存率均明显长于/高于低表达组,P<0.05)。2.tcga数据分析结果:rhogdi2的表达在ajccptnm分期的t2-t3期、临床分期的iiiii期与分期呈负相关,在t3t4期与分期显着正相关(p<0.05),与病理分级呈明显负相关(p<0.05),与肌层侵润、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预后则与rhogdi2的表达存在显着正相关(rhogdi2高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中位无瘤生存时间、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3年无瘤生存率、5年无瘤生存率均明显长于/高于低表达组,p<0.05)。从tcga数据库膀胱癌全基因表达谱中筛查出与rhogdi2相关差异表达基因5960个。纳入david在线工具后富集出与rhogdi2相关信号通路共105条,其中涉及cdc42、rhoa、rac的有9条,其所含基因与rhogdi2的表达正向相关。另外,涉及ras基因的通路有18条,其所含基因与rhogdi2基因的表达存在负向关系。3.体外细胞westernblotting验证rhogdi2调控通路,rhogdi2、cdc42、rac123、rhoa、ras、mlc2在t24-rhogdi2细胞中显着高于对照组,而在t24-rhogdi2-rnai中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rock2、erk1、vav2、vav3仅在t24-rhogdi2-rnai细胞系中表达显着降低(p<0.05),mek1/2、p-mlc2则仅在t24-rhogdi2组中明显降低(p<0.05)。rhoc在t24-rhogdi2-rnai和t24-rhogdi2中表达都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phosphor-rac1/cdc42(ser71)、rhob、raf1则在5种细胞系中无明显表达。4.膀胱癌组织标本westernblotting验证rhogdi2调控通路:(1)癌组中,cdc42、rac123、rhoa、ras、erk1、vav2、mlc2和rhogdi2的表达在spearmon相关分析中都呈显着正相关(p<0.05),而mek1/2、p-mlc2的表达情况则与上述指标相反,rock2与rhogdi2不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2)正常组中各相关指标在rhogdi2高低表达组间也无明显差异(p>0.05)。(3)rhogdi2、rhoa在癌组的表达显着低于正常组(p<0.05),rock2、ras、mek1/2、Erk1、Vav2、MLC2、P-MlC2则是癌组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Rac123、Cdc42在癌组和正常组中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4)RhoGDI2低表达组中癌组RhoGDI2、Cdc42、Rac123、RhoA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而MEK1/2则明显高于(P<0.05)。RhoGDI2高表达组中癌组Cdc42、Ras的表达相对于正常组表达明显上调(P<0.05),在癌组中Rock2、Erk1、Vav2、MLC2、P-MLC2无论在RhOGDI2高表达还是低表达组均相对于正常组表达上调(P<0.05)。结论:1.RhoGDI2是膀胱癌病理分期、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转移及预后的相关因素。2.Rho GDI2基因可通过调节RhoGTP酶间接对其下游信号通路:Vav-RhoA-ROCK-MLC和Ras-MEK-Erk起到主要的调节作用,最终发挥抑制膀胱癌发展及改善预后的生物学效应,所以该基因及其下游通路或可成为膀胱癌靶向治疗的新型靶向位点。

杨军,张景宇,张志超,郭洁[7](2016)在《膀胱癌组织中p16基因甲基化的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p16基因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DNA甲基化状态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观察33例正常膀胱组织和52例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组织中p16基因的表达,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p16基因的甲基化状态。结果:p16基因在正常组织、膀胱癌组织中的甲基化率分别为15.15%(5/33)、44.23%(23/5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16基因在病理分级Ⅰ、Ⅱ、Ⅲ级膀胱癌中的甲基化率分别为16.67%、55.17%、45.45%,与分化程度较好的Ⅰ级相比,Ⅱ、Ⅲ级膀胱癌中的p16基因甲基化率明显上升(P<0.05)。p16基因在TisT1期和T2T4期膀胱癌中的甲基化率分别为28.00%和59.26%,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基因甲基化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非甲基化组(P<0.05)。结论:p16基因甲基化导致的p16表达异常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p16基因甲基化提示膀胱癌患者预后差。

戴成林,刘会春[8](2009)在《胆囊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胆囊癌是胆系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早期诊断率和手术切除率均较低,预后差。因此胆囊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希望能够从分子水平上阐明胆囊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和转归,提高胆囊癌的早期诊治水平。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发展迅速,国内外学者对多种与胆囊癌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标记物作了研究,人们从胆囊癌的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胆囊癌的分子转移机制以及胆囊癌的激素依赖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将这些进展作一综述。

安鑫[9](2008)在《CD44v6、MMP-9和nm23-H1蛋白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与胆管癌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检测胆管癌和正常胆管中CD44v6、MMP-9和nm23-H1的蛋白表达水平,探讨三者与胆管癌发生的关系;并结合临床病理特点,研究三者与胆管癌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探讨胆管癌浸润转移的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5例胆管癌组织和12例正常胆管组织石蜡标本中CD44v6、MMP-9和nm23-H1蛋白的表达水平。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三者在两种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三者的表达与胆管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CD44v6阳性表达率在胆管癌组(70.9%)明显高于正常胆管组(16.7% ),P<0.01;MMP-9阳性表达率在胆管癌组(83.6%)明显高于正常胆管组(0% ),P<0.01 ;nm23-H1阳性表达率在胆管癌组(54.6%)明显低于正常胆管组(83.3%),P<0.05。(2)CD44v6在胆管癌中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分型无关,与胆管癌的TMN分期、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MMP-9在胆管癌中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与胆管癌的TMN分期、病理分型、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nm23-H1在胆管癌中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与胆管癌的TMN分期、病理分型、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3)CD44v6与MMP-9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列联系数C =0.298, P<0.05);CD44v6与nm23-H1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列联系数C=0.325, P<0.05);MMP-9与nm23-H1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列联系数C=0.318, P<0.05)。结论:1胆管癌组织中CD44v6、MMP-9和nm23-H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正常胆管组织,说明三者与胆管癌的发生有密切联系。2 CD44v6、MMP-9和nm23-H1蛋白表达水平与胆管癌浸润与转移有显着关系。说明CD44v6、MMP-9和nm23-H1蛋白表达水平与胆管癌的浸润转移有密切联系,可以作为反映胆管癌浸润转移的生物学指标。3 CD44v6、MMP-9和nm23-H1蛋白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可能与发生、发展有协同作用。

王宏坤[10](2008)在《胃肠道间质瘤全基因组染色体改变和蛋白表达的研究及意义》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s)是一类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具有不确定的恶性潜能。应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相关基因的变化与蛋白表达是当前人类恶性肿瘤研究的重要领域,对揭示肿瘤进展机制,指导治疗,预测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CGH)对我院近年来的GISTs标本进行了研究,并根据GISTs基因缺失、扩增的改变,筛选p16、nm23等指标,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并选取有价值的分子生物学指标为GISTs的遗传学改变及预后预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对象和方法:收集2006-2007年间25例新鲜GISTs标本,-80℃保存,所有标本均经术后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证实为GISTs,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检测所有GISTs的细胞遗传学改变;并根据GISTs基因缺失、扩增的改变选择有价值的分子标记物(p16、PTEN、p53、Cmyc、MDM2、nm23、E2F1、Ki-67),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近几年来有随访资料的62例GISTs的表达情况。所有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研究结果:1. PD(progressive disease-死于该肿瘤或该肿瘤发生肝脏、腹膜等邻近器官转移称为进行性疾病)。2. 25例GISTs细胞染色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包括染色体全部或部分的扩增或缺失,缺失多于扩增,平均每个病例缺失和扩增的频率分别为3.12和2.2。常见的缺失包括14q(60%),1p(40%)等;常见的扩增区域主要见于17q(40%),5p(32%)等。3(.1)62例GISTs中, p16在不同侵袭危险性GISTs中表达有差异(P<0.001),随着GISTs侵袭危险性的升高,p16表达强度降低。p16阳性细胞数小于50%的病例其PD病例数高于阳性细胞数50%-75%和阳性细胞数大于75%的病例,统计学分析,p16蛋白表达强度之间PD有差别(P<0.001)。(2)PTEN阴性表达率19.4%,且其表达随着肿瘤分级的增高,阴性例数增多。相关性分析表明,PTEN表达与危险度分级呈显着相关性(P<0.01),但表达强度各组之间PD差异无显着性(P>0.05)。(3)62例GISTs中有26例p53蛋白阳性表达,随肿瘤分级增高,阳性表达例数逐渐增多,肿瘤恶性度增高,p53表达增强,呈显着正相关(P<0.01)。p53(++)的病例其PD发生率高于(-)病例(P<0.05)。(4)Cmyc在GISTs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0.6%,肿瘤恶性度增高,Cmyc表达例数增多,Cmyc表达与肿瘤分级有关(P<0.001)。Cmyc (+++)的病例与(+)和(-)的病例中PD发生率有差异(P<0.01);(++)的病例与(+)和(-)病例中PD发生率有差异(P<0.05)。(5)MDM2在各级间的阳性率分别为0.0%,0.0%,15.8%,61.1%,高度危险组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余三组,MDM2表达与肿瘤恶性度有关(P<0.05)。MDM2阳性细胞数(++)的病例PD发生率高于阳性细胞数(+)和(-)病例(P<0.05)。(6)62例GISTs中,nm23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与肿瘤分级呈负相关性(P<0.01)。nm23阳性细胞数(+)的病例PD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1)。(7)E2F1蛋白在GISTs中的阳性率为71.0%,危险度分级与E2F1表达强度之间有显着相关性(P<0.05)。E2F1(+++)的病例中PD发生率与其它组间有差异(P均<0.01)。(8)Ki-67在Ⅰ、Ⅱ、Ⅲ、Ⅳ级GISTs病例中的增殖指数分别为0.0%、16.7%、36.8%、94.4%,Ki-67阳性细胞数与肿瘤恶性度有关,相关性分析,二者有显着性意义(P<0.05)。研究结论:1.GISTs染色体存在着非随机的DNA拷贝数扩增或缺失的位点,提示这些位点可能含有候选的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14q和22q的缺失是GISTs发生的早期事件,具有1p缺失的GISTs患者可能预后较差,9p的缺失和17q、20q扩增可能是GISTs恶性进展的标志,8q和5p扩增的预后意义有待考证。2.p16阳性细胞数大于50%,Ki-67增殖指数可能是GISTs有价值的预后参考指标;nm23、Cmyc可以作为预测GISTs侵袭行为的指标;E2F1可能是GISTs的一个不良预后因子,但还需结合其他的分子生物学指标及更多样本例数来综合评估;MDM2敏感性较差,不适合作为GISTs预后的常规标记物;PTEN、p53能否作为GISTs的预后标记物,还有待考证。本研究的创新点:1.本研究从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遗传学变化和预后因素两方面研究,涉及整个基因组染色体的相关基因改变。2.根据GISTs特异的基因改变,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针对性的选取分子生物学指标,对其表达情况及与GISTs预后的关系进行探讨,完善预后评价标准。

二、p16、nm23-H_1基因蛋白在膀胱癌的表达与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16、nm23-H_1基因蛋白在膀胱癌的表达与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信息学方法在鼻咽癌生物标志物识别及头颈部鳞状细胞癌风险预测模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研究一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探寻鼻咽癌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的下载与预处理
        2.2 DEGs的识别
        2.3 GO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
        2.4 蛋白互作网络构建、模块分析及枢纽基因识别
        2.5 多个枢纽基因作为NPC联合诊断的ROC曲线
        2.6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DEGs的识别
        3.2 GO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
        3.3 蛋白互作网络构建、模块分析及枢纽基因识别
        3.4 多个枢纽基因作为NPC联合诊断的ROC曲线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疾病风险预测模型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的下载与预处理
        2.2 差异表达分析
        2.3 模型中自变量的筛选及多基因预测模型的构建
        2.4 多基因预测模型在测试集中的验证
        2.5 探索HNSC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2.6 多基因预测模型风险得分与HN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7 多基因预测模型与各亚组HNSCC患者预后的关系
        2.8 统计分析
        2.9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502 例HNSCC患者的临床信息
        3.2 DEGs的识别及多基因预测模型的构建
        3.3 多基因预测模型在测试集中的验证
        3.4 探索HNSC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3.5 多基因预测模型风险得分与HN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6 多基因预测模型与各亚组HNSCC患者预后的关系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鼻咽癌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鸢尾素对上皮性卵巢癌细胞周期调控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细胞株
    2 实验相关试剂
    3 实验器材
    4 实验方法
    5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
    1 鸢尾素对上皮性卵巢癌A2780 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
    2 鸢尾素对上皮性卵巢癌A2780 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
    3 鸢尾素对上皮性卵巢癌A2780 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D1 表达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3)nm23-H1和P16蛋白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测试剂与方法
        1.2.1 试剂:
        1.2.2 免疫组织化学法:
        1.2.3 染色结果判定: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nm23-H1和P16蛋白的表达情况
    2.2 膀胱癌组织nm23-H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3 膀胱癌组织P16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 讨论

(4)CDKN2A基因座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及临床资料
    1.2 免疫组化方法
        1.2.1 试剂
        1.2.2 切片准备
        1.2.3 免疫组化染色
        1.2.4 结果与判断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p16INK4A和p14ARF蛋白表达与膀胱癌的关系
    2.2 膀胱癌中p16INK4A及p14ARF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2.3 膀胱癌中p16INK4A及p14ARF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3 讨论

(5)MTA-1和nm23-H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和步骤
    1.3 实验结果判定
    1.4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实验结果
    2.1 MTA-1在三组宫颈组织中的表达
    2.2 Nm23-H1在三组宫颈组织中的表达
    2.3 MTA-1、nm23-H1表达与宫颈癌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
    2.4 MTA-1、nm23-H1在宫颈癌中表达的相关性
第三章 讨论
    3.1 MTA-1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3.2 .Nm23-H1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3.3 宫颈癌中MTA-1、nm23-H1蛋白表达相关性
    3.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References)
综述
    1.宫颈癌的描述
    2.MTA-1蛋白
    3.nm23-H1蛋白
    4.MTA-1和nm23-H1的相关性
    5.总结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
致谢

(6)RhoGDI2基因对膀胱癌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影响及其调控通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组织芯片临床验证RhoGDI2对膀胱癌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组织芯片验证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RhoGDI2对膀胱癌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影响及其所涉及信号通路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1.1. TCGA数据材料来源
        1.2. 数据分析方法
        1.2.1. TCGA数据库统计学分析
        1.2.2. 信号通路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
        2.1. RhoGDI2与膀胱癌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
        2.2. 信号通路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RhoGDI2与膀胱癌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讨论
        3.2. 信号通路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讨论
第三章 体外细胞实验探讨RhoGDI2基因调控的信号转导通路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四章 临床标本验证RhoGDI2基因调控的信号转导通路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主要英文缩写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膀胱癌组织中p16基因甲基化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免疫组化方法
        1.2.1 试剂
        1.2.2 切片准备
        1.2.3 免疫组化染色
        1.2.4 结果与判断
    1.3 甲基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p16蛋白表达与膀胱癌的关系
    2.2 p16基因甲基化状态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关系
    2.3 膀胱癌中p16基因甲基化状态与预后的关系
3 讨论

(8)胆囊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与胆囊癌发生相关的分子
    1.1 Bcl-2基因
    1.2 c-myc基因
    1.3 p53基因
    1.4 p16基因
    1.5 survivin基因
2 与胆囊癌转移相关的分子
    2.1 nm23
    2.2 CD44
    2.3 KAI1基因
3 胆囊癌的激素依赖性
4 小结

(9)CD44v6、MMP-9和nm23-H1蛋白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与胆管癌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CD44v6、MMP-9 和 nm23-H1 蛋白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与胆管癌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试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胆管癌中CD44、MMP-9和nm23的表达及胆管癌浸润转移研究进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胃肠道间质瘤全基因组染色体改变和蛋白表达的研究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表
正文
    前言
    第一章 胃肠道间质瘤比较基因组杂交研究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章 八种分子蛋白标记物在 GISTs 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正文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四、p16、nm23-H_1基因蛋白在膀胱癌的表达与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信息学方法在鼻咽癌生物标志物识别及头颈部鳞状细胞癌风险预测模型中的应用[D]. 汪丁建.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鸢尾素对上皮性卵巢癌细胞周期调控作用的研究[D]. 朱英雪. 青岛大学, 2019(02)
  • [3]nm23-H1和P16蛋白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初桂伟,王利伟,赵月,田春燕,李馥郁,苏楠,王连友.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8(12)
  • [4]CDKN2A基因座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杨军,张景宇,王芳芳,张志超,付桥,郭洁. 现代肿瘤医学, 2019(01)
  • [5]MTA-1和nm23-H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侯晓梅. 青岛大学, 2018(12)
  • [6]RhoGDI2基因对膀胱癌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影响及其调控通路的研究[D]. 吴健勇.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8)
  • [7]膀胱癌组织中p16基因甲基化的临床意义[J]. 杨军,张景宇,张志超,郭洁.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6(08)
  • [8]胆囊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J]. 戴成林,刘会春. 安徽医药, 2009(05)
  • [9]CD44v6、MMP-9和nm23-H1蛋白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与胆管癌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D]. 安鑫. 山西医科大学, 2008(03)
  • [10]胃肠道间质瘤全基因组染色体改变和蛋白表达的研究及意义[D]. 王宏坤. 山西医科大学, 2008(03)

标签:;  ;  ;  ;  

p16、nm23-H_1基因蛋白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