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植物群的新成员

内蒙古植物群的新成员

一、内蒙古植物区系新增补(论文文献综述)

阿布都沙拉木·吐尔洪[1](2021)在《新疆天山西部山地藓类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区系研究》文中提出天山西部隶属于天山山脉,具有高山、亚高山生物、气候、垂直带普异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具有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的关键区域。该区域东起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东缘和巴音郭蒙古自治州和静县西北部,西至昭苏县国境边界。长约380 km。目前天山西部山地藓类植物物种组成及区系分布规律不清。因此研究天山西部山地藓类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区系对了解该区域生物多样性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天山西部山地30多年以来所采集的藓类植物标本进行整理,考虑该区域气候、地形、植被等因素的综合特征,以藓类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共整理出1500余份标本,参考相关的藓类植物研究资料,由经典分类学方鉴定并统计,获得天山西部山地藓类植物物种组成本底数据并名录,了解该区域物种多样性及区系成分分布规律。主要成果如下:1.研究发现该研究区域藓类植物共有36科,94属,280种(含变种和原变种)。其中单种科有8科、单种属有48属,分别占总科、属数的22.22%、51.06%,占总种数的2.85%、17.14%;有9个优势科,分别为;丛藓科、真藓科、青藓科、紫萼藓科、提灯藓科、木灵藓科、柳叶藓科、缺齿藓科和灰藓科。包含45个属193种。占该研究区域总科数的25%、总属数的47.87%、总种数的68.93%。构成了天山西部山地藓类植物类群的主体;优势属有11个,包含136种,占总种数的48.57%。2.发现1个新疆新记录属,即拟丝瓜藓属(Pseudopohlia);新疆新记录种3个:拟丝瓜藓(Pseudopohlia microstoma(Harv.)U.Mizushima)、南亚丝瓜藓(Pohlia gedeana Bosch&Sande Lac.Gangulee.)、直叶丝瓜藓(Pohlia marchica Osterw.)。3.天山西部山地与其他7个比较地区藓类植物物种丰富度比较可知该区综合系数Si为0.6768,排在第三位。4.10个样点的α多样性分析发现,Shannon-Wiener指数在0.94641.062之间,其值最大的是F6(尼勒克县依生布谷),最小的是F3(昭苏县木扎特河谷)。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所反映的藓类植物多样性情况基本一致,Dsi和E值在0.51.5之间。5.天山西部山地藓类植物有9种区系类型,有108个北温带成分,所占的比例最高,即51.92%,东亚成分22,占18.52%,中国特有成分有11个,占5.29%。表明该区域区系成分中温带成分占主导地位。6.天山西部山地与邻近地区藓类植物属的相似性比较发现,该区域与阿尔泰山、东部天山的属相似性程度最高,分别为85.7%、79.6%;与山西历山的相似性程度最低为28.5%。7.与其他7个地区区系亲缘关系分析中,R/T值与聚类分析结果反映我国藓类植物区系特征即具有明显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又有区域性不规则分布的特征。西部天山与东部天山属于同一个山脉,但结果显示东部天山与阿尔泰山区系成分比西部天山更近。

黄体冉,李连芳,刘海丰[2](2021)在《河北种子植物新记录》文中指出【目的】调查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本底资源,为进一步开展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有效管理提供基础资料。【方法】根据保护区实验区、缓冲区、核心区的设置,采用样方和样线相结合的方法,对三区及其周边地区的植物进行全面调查。【结果】报道河北种子植物新记录12种,它们是兴安乳菀(Galatella dahurica DC.)、耐酸草(Bromus pumpellianus Scribn.)、甘蒙雀麦(Bromus korotkiji Drobow)、多叶鹅观草(Roegneria foliosa Keng)、阿尔泰洽草(Koeleria altaica(Domin)Kryl.)、乌库早熟禾(Poa versicolor subsp.ochotensis(Trinius) Tzvelev)、额尔古纳早熟禾(Poa versicolor subsp.reverdattoi(Roshevitz) Olonova&G. Zhu.)、茅香(Anthoxanthum nitens(Weber) Y. Schouten&Veldkamp)、细形薹草(Carex tenuiformis Levl. et Vant.)、臌囊薹草(Carex schmidtii Meinsh.)、卵穗薹草(Carex ovatispiculata Y. L. Chang ex S. Y. Liang)、线叶嵩草(Carex capillifolia(Decne.) S. R. Zhang)。【结论】保护区植物资源丰富,区系划分上兼具华北、内蒙古、东北三个植物区系的成分。

张晓克[3](2020)在《乌海市甘德尔山植被恢复现状群落学分析》文中指出采用经典群落调查法,针对乌海市甘德尔山的植被恢复现状群落学进行分析。根据山体不同位置以及地形等立地条件,对甘德尔山植被(群落)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对于其中的种类组成、数量特征、结构外貌(乔、灌、草)的原始规划与现状进行对比观察。为了能够使植被恢复有效果,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必须要加强对生态环境脆弱地带植被恢复的研究分析。因此我们对甘德尔山植被恢复现状进行群落学评估,客观认识其群落演替的发展阶段,揭示植被恢复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具体情况如下:1.甘德尔山地区虽然有一些古老孑遗种,但植物种类组成较贫乏。针茅在群落相对盖度、相对频度、相对多度等方面都占有绝对的优势,禾本科植物针茅是甘德尔山的优势种。2.在自然因素中,有许多制约植被生长及存活的因素,对于乌海地区来说,降雨量、海拔、坡向对植被群落盖度影响较大。3.甘德尔山造林树种丰富,适地适树,除部分沙生灌木外,总体造林成活率均在85%以上。植被的成活率整体上表现为乔木>灌木,阴坡>阳坡,低海拔>高海拔,在阴坡低海拔部位树种最容易存活。4.对比2014年~2019年的调查数据,2018年的植被状况较好,其他年份都有不同程度的波动。所以对于乌海在未来的生态建设与绿化过程中,必须落实可持续发展原则,管护与建设并重,特别是需要保护已经取得的生态建设成果。

张晓青[4](2011)在《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苔类和角苔类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文中指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中部,地处北纬25°38’07"-25°43’40"和东经118°05’22"-118°20’15"之间,是我国东南沿海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和古老的孑遗植物避难所之一,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苔藓植物是植物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为止,尚未有人对该地区苔藓植物区系进行过系统的调查研究。为填补戴云山地区苔藓植物研究的空白,并为更好地了解福建省苔藓植物多样性概况,笔者于2009年和2010年先后4次赴戴云山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考察,共采集标本2294份。通过对标本的分类鉴定,发现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共有苔类植物33科62属215种(不包括种以下分类单位),角苔类植物1科4属6种。其中包括中国新记录1种(Drepanolejeunea teysmannii Gottsche ex Steph.)和福建新记录1属57种。为了解戴云山自然保护区苔类和角苔类植物的区系特点,本研究从物种丰富度、属种相似性以及区系地理成分等几个角度将其与邻近的6个地区(福建武夷山、浙江凤阳山、广东南岭、广西猫儿山、云南大围山、海南霸王岭)进行了对比,得出如下结论:1.戴云山自然保护区苔类和角苔类植物物种多样性在所比较7个地区中最为丰富。种数大于等于8种的优势科共有9个科,包含34属171种,分别占总属数的51.52%和总种数的77.37%。其中细鳞苔科最为丰富(71种),其次为耳叶苔科(25种)和羽苔科(16种)。种数大于等于7种的优势属共有9个属,包含120种,占总种数的54.30%,其中耳叶苔属植物最为丰富,共有25种,占总种数的11.31%。少种属(种数少于5种)和单种属在戴云山苔类和角苔类植物区系的构成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占总属数的83.33%,其中单种属多达23个,这充分体现出戴云山苔类和角苔类植物区系的复杂性和古老性。2.该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可分为13种类型,其中热带性成分最为丰富,占总种数的39.15%,其次为东亚成分和温带性成分,分别占总种数的37.73%和17.93%。中国特有成分也十分丰富,仅次于大围山和猫儿山,占总种数的5.19%。该区系总体表现出典型的热带起源和浓厚的东亚色彩。3.通过对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林型植被和不同生境条件下苔类和角苔类植物的分析发现,阔叶林区的苔类和角苔类植物最为丰富,物种的垂直分布差异并不明显。保护区内苔类和角苔类植物的生境类型十分多样,可分为6种类型,主要以树附生类群占优势,也包含较多的石生、倒/腐木生和土生类型,叶附生及水生种类较少。4.与邻近6个地区进行属种相似性比较发现,与戴云山苔类和角苔类植物区系相似性最高的为猫儿山和武夷山,属于近亲植物区系,其次为凤阳山和南岭,与霸王岭和大围山的关系较远。相似性及区系谱研究也表明,戴云山处于喜马拉雅南翼地区至我国东部地区苔藓植物分布路线的重要位置,即在喜马拉雅地区—广西北部—福建武夷山脉(包括龙栖山)—台湾的分布路线上,戴云山脉是武夷山脉—台湾段之间的一个重要节点。本文还对福建苔类和角苔类植物区系进行了研究,根据前人记载和本次调查的结果,发现福建现有苔类植物41科79属367种(不包括种以下分类单位),角苔类植物1科4属6种。其中,细鳞苔科为最大的科,包括16属96种,占总种数的25.74%。其区系地理成分可分为13种类型,其中热带性成分(35.75%)最为丰富,其次为东亚成分(33.24%)和温带性成分(25.42%)。与邻近的广西、海南、台湾以及日本区系的相似性比较发现,福建苔类和角苔类植物区系与台湾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广西和日本,与海南的亲缘关系最远。结合最新的研究结果和相关资料,本文提供了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和福建省的苔类和角苔类植物最新名录。所有标本均存放于华东师范大学标本馆。

岳秀贤[5](2011)在《蒙古高原种子植物区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蒙古高原位于亚洲腹地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区系在世界区系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研究运用植物区系地理学基本原理,结合实地植被调查以及大量文献资料查阅,对蒙古高原植物区系组成、地理成分、生活型、水分生态型、起源与演化、区系分区及珍稀濒危植物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植物种类较贫乏。蒙古高原共有种子植物115科、761属、4280种(含种下分类单位)。其中,裸子植物3科、8属、32种;被子植物112科、753属、4248种。2、区系组成复杂多样。区系组成虽以单种科、寡种科、单种属和寡种属为主,但植物种类大多数集中于大型科、大型属、中等属和寡种属,它们均是植物区系复杂性及物种多样性的主要来源;中型科和较大科、属虽在数量上不占主体,但却对区域植物的构成及植被的分布格局具有很大的影响。3、区系成分复杂,联系广泛。各种区系成分在蒙古高原地区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使得蒙古高原植物区系变得复杂多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过渡性质。区系中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为典型的北温带性质。4、本区属于泛北极植物区系的一部分。根据植物地理学的区划原则和蒙古高原的地貌特征、植物区系分布的基本特征,可将蒙古高原植物区系划分成4个亚区、5个地区、9个省、30个县。5、根据R/T值(热带性质属与温带性质属的比例)的大小排列,对蒙古高原9个植物省的植物区系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随纬度的升高,R/T值呈下降趋势,即温带性质加强;运用SAS软件中的聚类分析方法,对各植物省的区系组成相似性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外贝加尔植物省和杭爱山地森林草原省的相似性最高,阿尔泰山地草原省和北戈壁荒漠草原省次之。6、特有程度低。蒙古高原种子植物761属中有10个为蒙古高原特有,占总属数的1.46%(不含世界分布属),特有种255个,占总种数的5.96%。7、蒙古高原种子植物区系以草本植物占优势,其中,含草本的科、属、种数分别占总科、属、种的80.9%、85.4%和85.1%。8、水分生态型以中生植物为主,占总种数的64.6%,旱生植物次之,占26.8%。9、珍稀濒危植物较多。结合蒙古高原种子植物的地理分布、种群数量及生态环境等实际情况,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将蒙古高原珍稀濒危植物的濒危等级划分为:濒危、渐危和稀有3个等级;保护级别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3个保护级别。本区有一级保护植物4种,二级保护植物33种,三级保护植物68种。10、本区植被以亚洲中部草原和荒漠植物为主要组成部分。蒙古高原是欧亚大陆地带性植被尤其是草原植被分布的主要区域,该区系也是世界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1、植物区系在起源上新老并存,以新生进化成分为主。蒙古高原植物区系主要是在古地中海沿岸或遗迹上发生,并有部分是从本地的荒漠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还有由其他植物区系(东亚成分、温带成分)迁移而来,并在此独特环境中蜕变的结果。

吴鹏程,贾渝,裴林英,于宁宁,张力[6](2011)在《中国苔藓植物文献(英文)》文中研究说明This might be a complete list dealing with the bryoflora of China and its neighbouring regions since 1864 up to date.All the cited literatures should be involved to the Chinese taxa. Three appendices of the authors’ full spellings and abbreviations,the Journals’ full spellings and abbreviations,as well,the authors,paper titles and journals’ Chinese names are included,however all the papers,written in English and the other languages,do not attached with Chinese.

哈斯巴根,贺俊英,王铁娟,徐杰,苏亚拉图,王金妞,赵晖[7](2010)在《植物志后时期内蒙古被子植物区系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本文综述了《内蒙古植物志》第二版出版以来内蒙古被子植物区系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在此期间取得了以下研究进展:(1)发现内蒙古被子植物新记录属8个,更名植物属2个,从原隶植物属分出而独立的植物属3个;(2)新定名发表25新种、1新亚种、15新变种、2新变型;(3)发现新记录44种、2亚种和2变种;(4)对原有的30种、1亚种、10变种和1变型进行了订正.在植物志后时期,内蒙古被子植物区系研究取得了显着进展,为《内蒙古植物志》第三版的编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洋[8](2009)在《杭嘉湖地区苔藓植物区系及生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杭嘉湖地区(杭嘉湖平原及莫干山)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苏州市、无锡市、上海与杭州市的重要交通枢纽。本研究在广泛野外采集,生态样方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首次对杭嘉湖地区苔藓植物区系和生态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报道,为中国苔藓植物区系及长三角地区植物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杭嘉湖地区苔藓植物的物种多样性通过全面系统的野外调查和标本鉴定,记录杭嘉湖地区苔藓植物35科93属199种。其中杭嘉湖平原苔藓植物31科79属158种(苔类7科8属11种,藓类24科71属147种);莫干山苔藓植物29科66属133种(苔类6科7属10种,藓类23科59属123种)。发现浙江省新纪录属1个(陈氏藓属Chenia),新纪录种4个(陈氏藓Chenialeptophylla(C.M(u|¨)ll.)Zand.、北地链齿藓Desmatodon leucostoma(R.Brown)Berggr.、爪哇石灰藓Hydrogonium javanicum(Dozy & Molk.)Hilp、多姿柳叶藓Amblystegium varium(Hedw.)Lindb.),并对优势科、属进行了分析。2杭嘉湖地区苔藓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及特点分别对杭嘉湖平原和莫干山两地苔藓植物区系成分进行了分析。杭嘉湖平原苔藓植物区系成分中温带、东亚和热带成分所占比例分别为39.23%、39.23%和16.16%;莫干山苔藓植物区系成分中温带、东亚和热带成分所占比例分别为37.50%、41.07%和16.08%。两区都表现出明显的从中亚热带向北温带过渡的特征。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将杭嘉湖地区(杭嘉湖平原及莫干山)的苔藓植物区系与我国其它十二个地区比较,结果表明:杭嘉湖地区(杭嘉湖平原及莫干山)与同位于华东的苏州、上海、杭州和古田山关系最为密切,而与其它八个地区关系较为疏远。3杭嘉湖平原苔藓植物生态学研究3.1对杭嘉湖平原15个样点进行测定分析,记录苔藓植物28科63属100种。根据其相对频度,运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CA)排序,将15个样点大致分成2个组。第一组共10个样点,分布于嘉兴市全境和湖州市郊区,以耐旱耐人为干扰的土生直蒴藓类为主。第二组共5个样点,分布于湖州市区和余杭区,以对环境有较高要求的石、树生侧蒴藓类为主。3.2典范对应分析(CCA)的结果表明,人为干扰因素和基质是影响平原地区苔藓植物分布的主要因子,郁闭度、海拔和湿度也有一定影响。城市中的普通公园苔藓植物种类明显低于生境异质性较高的古典园林;平原边缘环境湿润、植被茂密丘陵的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明显高于水土流失严重、人为开发过度、环境干燥的丘陵。3.3基于杭嘉湖平原12个样点中100种主要苔藓植物的重要值,计算各种生态位宽度。大部分苔藓植物的生态位宽度较窄,因此要特别重视对苔藓植物特殊生境的保护,才能真正有效保护其多样性。4莫干山苔藓植物生态学研究4.1对海拔200m、400m、550m和700m四个海拔地带的苔藓植物进行了细致的摸查,共发现苔藓植物28科62属125种。计算各海拔地带之间的Sprensen种相似性系数表明,550m~700m的苔藓植物种相似性最高,而200m~400m的种相似性最低。此外,对冬夏两季的苔藓植物种类组成进行比较,发现莫干山苔藓植物种类组成随季节变化较大。4.2计算了莫干山4个不同海拔样点的α多样性指数,发现Shannon-Wiener指数和Patrick指数呈现出曲折性上升趋势,其中海拔400m和700m是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最高的两个地带,而各海拔样地的Pielous均匀度指数差异很小。计算各样点之间的β多样性指数发现,莫干山苔藓植物在海拔400~550m之间的变化速率最大。4.3根据4个样地中苔藓植物的相对频度计算出各种生态位宽度,与杭嘉湖平原一致,大部分种类生态位宽度较窄。宽度大于0.5的仅有11种。

曲红[9](2008)在《晋西黄土高原人工林营造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对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研究是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环境工程的延伸,对于植被恢复后的生物学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山西省方山县下昔沟流域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分析了流域现状的基础上及全面调查了该流域的植被群落类型之后,选取了1种无林地群落和14种不同立地类型、不同林龄、不同配置下的人工林群落,进行了大量野外观测和室内试验数据分析,并用生物多样性的相关公式、方差等计算方法,系统地分析了不同立地条件下、不同林龄、不同林分、不同配置下人工林对植物多样性地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下昔沟流域植物区系是以北温带分布类型为主。该流域有维管植物340种,仅占山西植物区系的12.7%,植物多样性不是十分丰富,但却极具特色。它的分类群较为复杂,中国种子植物的15个分布区类型在本区都有记录。植物种类相对贫乏,而分布区类型较为复杂,这充分体现了本区作为半干旱区的特点。(2)本区有1新变种:长梗灰叶黄芪;1变型:白花远志;有《山西植物志》增补植物3种:牛枝子、阿拉善鹅观草、细叶百脉根;4变种:雀瓢、紫花拐轴鸦葱、狭叶鹅观草、密花小根蒜;有山西植物地理分布新记录18种百蕊草、麦宾草、猪毛菜、碱蓬、马齿苋、大火草、黄戴戴、细唐松草、甘草、五脉山黧豆、二色棘豆、花苜蓿、文冠果、羽裂堇菜、粟麻、尖被灯心草、窄叶小苦荬、日本风毛菊;3变种:牛扁、百金花、翼茎风毛菊。这些植物物种对山西植物区系有一定贡献,也是本区系的特点之一。(以上植物物种均已发表,凭证标本全部存放于北京林业大学森林植物标本馆)(3)人工林营造丰富了当地的植物种类,改变了物种结构成分,如优势科属的排序与无林地群落的不一致性,及所含的科、属、种的不同,一些耐阴的植物种类,如斑叶堇菜、青杞等则出现在人工林下,而一些阳性树种,如小叶鼠李、紫丁香则不进入林下,但并没有改变该流域以北温带为主的植物区系类型。(4)在不同类型的群落之间,由于受群落的结构层次、海拔、坡向、密度、林龄等因子的影响,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多样性指数之间关系变化趋势并不一致。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密度是影响该区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因素。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少,灌草层物种多样性则逐渐增大;而在密度、林分、林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海拔的升高,灌草层多样性则略有下降的趋势;坡向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阴坡物种多样性高于阳坡;林龄的影响主要为林龄越高,物种多样性越高。(5)研究数据表明,在立地条件相同的状况下,混交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高于阔叶林,阔叶林群落的植物多样性高于针叶林,说明混交林及阔叶林更有利于林下植被的发育和更新。

吉兴磊[10](2007)在《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对鹞落坪自然保护区的植物物种、群落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植物物种濒危程度和优先保护的保护评价,并对群落的优先保护顺序及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果如下:在本次研究的调查过程中共记录植物物种145科800多种,整理制作成837种植物的标本,其中安徽植物区系新纪录或增补8种,外来植物11种;通过对保护区内森林群落中的786种植物进行濒危评价,结果显示,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内极危种有6种,濒危种15种,易危种41种,近危种66种,安全种658种;通过对调查的物种进行优先保护级别划分,结果为:一级保护2种,二级保护11种,三级保护21种,四级一般保护752种;通过对鹞落坪自然保护区的17种典型森林群落进行累计确限度排序,得到了典型森林群落的优先保护顺序,结果为青冈栎群落、江南桤木群落具有最高的优先保护值,而檫木群落、黄山栎群落有最低的优先保护值;对鹞落坪17种典型森林群落多样性进行研究可知,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大体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群落的总体多样性H′表现为青冈栎群落、江南桤木群落、茅栗,黄山松群落等较高而杉木群落、黄山栎群落、檫木群落、马尾松群落等有最小值;总体均匀度指数J表现为短柄枹栎-茅栗群落、青冈栎群落、茅栗,黄山松群落、茅栗-锐齿槲栎群落等为最大,同时杉木群落、檫木群落、黄山松群落、马尾松群落的均匀度指数最小。

二、内蒙古植物区系新增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植物区系新增补(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天山西部山地藓类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区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国内外藓类植物多样性研究概况
        1.1.1 国外藓类植物多样性研究
        1.1.2 国内藓类植物多样性研究
    1.2 国内外藓类植物区系研究
        1.2.1 国外藓类植物区系研究
        1.2.2 国内藓类植物区系研究
    1.3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天山西部山地藓类植物的分类学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实验仪器和工具
        2.1.3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藓类植物新疆新记录物种形态学特征
        2.2.2 藓类植物新疆新记录物种描述
第3章 天山西部山地藓类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3.1 研究地区自然地理概况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研究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天山西部山地藓类植物物种组成
        3.3.2 藓类植物优势科、优势属的组成
        3.3.3 天山西部山地各样点藓类植物分布特征
        3.3.4 天山西部山地藓类植物α多样性研究
第4章 天山西部山地藓类植物区系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天山西部山地藓类植物区系成分类型
        4.2.1.1 世界广布成分(Cosmopolitan)
        4.2.1.2 泛热带成分(Pantropical Elements)
        4.2.1.3 热带亚洲成分(Tropical Asian Elements)
        4.2.1.4 北温带成分(North Temperate Elements)
        4.2.1.5 东亚-北美成分(East Asia and North America Elements)
        4.2.1.6 旧世界温带成分(Old World Temperate Elements)
        4.2.1.7 温带亚洲成分(Temperate Asian Elements)
        4.2.1.8 东亚成分(East Asia Elements)
        4.2.1.9 中国特有分布(Endemic to China)
        4.2.2 天山西部山地藓类植物垂直分布
        4.2.3 天山西部山地与其他山地藓类植物物种丰富性程度比较
        4.2.4 天山西部山地藓类植物与其他山地区系成分对比和R/T值比较
        4.2.5 各山地藓类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的聚类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天山西部山地藓类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5.1.2 天山西部山地藓类植物区系研究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天山西部山地藓类植物鉴定名录
附录 B 天山西部山地藓类植物分布表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河北种子植物新记录(论文提纲范文)

1 兴安乳菀(菊科Asteraceae)
2 耐酸草(禾本科Poaceae)
3 甘蒙雀麦(禾本科Poaceae)
4 多叶鹅观草(禾本科Poaceae)
5 阿尔泰洽草(禾本科Poaceae)
6 乌库早熟禾(禾本科Poaceae)
7 额尔古纳早熟禾(禾本科Poaceae)
8 茅香(禾本科Poaceae)
9 细形薹草(莎草科Cyperaceae)
10 瘤囊薹草(莎草科Cyperaceae)
11 卵穗薹草(莎草科Cyperaceae)
12 线叶嵩草(莎草科Cyperaceae)

(3)乌海市甘德尔山植被恢复现状群落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概述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目标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水文条件
        2.1.4 自然气候
        2.1.5 土壤状况
        2.1.6 植被情况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图
    2.4 样地设置
    2.5 野外调查与数据收集
    2.6 甘德尔山造林树种的选择及配置
        2.6.1 甘德尔山造林树种选择
        2.6.2 植被恢复与重建模式
    2.7 数据处理
        2.7.1 重要值计算
        2.7.2 植物多样性计算
3 甘德尔山植被群落特征
    3.1 甘德尔山植物区系组成
        3.1.1 植物区系组成分析
        3.1.2 植物区系的分析
    3.2 甘德尔山植物生活型统计分析
    3.3 植物水分生态类型统计
    3.4 甘德尔山研究区群落优势种分析
    3.5 甘德尔山研究区山脚到山顶样地植被情况
        3.5.1 甘德尔山研究区山脚到山顶样地植被分布及特征
        3.5.2 甘德尔山研究区山脚到山顶样地植被盖度
4 甘德尔山植物群落稳定性分析
    4.1 甘德尔山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动态分析
        4.1.1 甘德尔山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动态分析
        4.1.2 甘德尔山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动态分析
    4.2 甘德尔山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4.2.1 甘德尔山植物多样性变化
        4.2.2 群落多样性相关分析
5 甘德尔山造林成活率分析
    5.1 甘德尔山造林成活率受气候的影响
        5.1.1 降雨量对植被群落盖度的影响
        5.1.2 大风对植物群落盖度的影响
    5.2 甘德尔山造林成活率受地形地貌的影响
        5.2.1 坡向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
        5.2.2 海拔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
    5.3 甘德尔山山体造林植被存活率分析
        5.3.1 甘德尔山山体造林植被存活率
        5.3.2 甘德尔山山体造林植被存活率分析
6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甘德尔山植被恢复现状
        6.1.2 植被恢复重建治理的进程
    6.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苔类和角苔类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2. 气象和水文
    3. 土壤和植被
三、研究材料与方法
    1. 研究材料
    2. 研究方法
        2.1 前期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2.2 野外考察和标本采集
        2.3 室内标本鉴定与整理
        2.4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1.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苔类和角苔类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及其组成特点
        1.1 科、属、种组成
        1.2 优势科、优势属
        1.3 福建新记录属种
        1.4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的濒危苔类植物
    2.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苔类和角苔类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研究
        2.1 区系地理成分组成
        2.2 区系地理成分特点分析
    3.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苔类和角苔类植物区系与邻近地区的关系
        3.1 物种丰富度比较
        3.2 区系相似性及地理成分比较
        3.3 特有类型比较
    4.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主要林型植被中的苔类和角苔类群落组成及生态特点
        4.1 群落组成
        4.2 生态特点
        4.3 生境特点分析
    5. 福建省苔类和角苔类植物的区系概况
        5.1 福建的自然地理
        5.2 福建苔类和角苔类植物的物种多样性
        5.3 福建苔类和角苔类植物的区系地理成分
        5.4 福建苔类和角苔类植物与邻近地区的比较
        5.5 福建的濒危苔类植物
五、全文总结
    1.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苔类和角苔类植物的物种多样性
    2.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苔类和角苔类植物区系地理成分
    3. 戴云山苔类和角苔类植物的生态特点
    4. 区系相似性比较
    5. 福建苔类和角苔类植物区系
附录一. 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苔类和角苔类植物名录
附录二. 福建省苔类和角苔类植物名录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致谢

(5)蒙古高原种子植物区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植物区系的概念、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1.1 植物区系概念
        1.1.2 植物区系研究内容
        1.1.3 植物区系研究意义
    1.2 蒙古高原植物区系研究历史
        1.2.1 国外对蒙古高原植物区系的研究
        1.2.1.1 萌芽阶段(1689-1830 年)
        1.2.1.2 快速发展阶段(1830 年-1940 年)
        1.2.1.3 系统研究阶段(1940 年至今)
        1.2.2 国内对蒙古高原植物区系的研究
        1.2.2.1 初步发展阶段(1923-1949 年)
        1.2.2.2 全面发展阶段(1949-1976 年)
        1.2.2.3 系统研究阶段(1977 年至今)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材料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调查样地的选择
        1.6.2 野外采集与调查
        1.6.3 室内标本的整理和鉴定
        1.6.4 数据统计及分析
2 蒙古高原基本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貌
    2.3 气候
    2.4 水文
    2.5 土壤
    2.6 植被
3 蒙古高原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3.1 种子植物区系基本组成
        3.1.1 科的组成统计与多样性分析
        3.1.1.1 科的数量统计及排序
        3.1.1.2 优势科和表征科的统计与分析
        3.1.1.3 单种科和单属科的统计与分析
        3.1.2 属的组成统计与多样性分析
        3.1.2.1 属的数量统计及排序
        3.1.2.2 优势属和表征属的统计与分析
        3.1.2.3 单种属和仅含1 种属的分析
        3.1.3 生活型多样性分析
        3.1.3.1 科的生活型分析
        3.1.3.2 属的生活型分析
        3.1.3.3 种的生活型分析
        3.1.4 水分生态型多样性分析
    3.2 植物区系分布区类型分析
        3.2.1 科的分布区类型及其分析
        3.2.1.1 世界分布型
        3.2.1.2 热带分布型
        3.2.1.3 温带分布型
        3.2.2 属的分布区类型及其分析
        3.2.2.1 世界分布属
        3.2.2.2 热带分布属
        3.2.2.2.1 泛热带分布及其变型
        3.2.2.2.2 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
        3.2.2.2.3 旧大陆热带分布
        3.2.2.2.4 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
        3.2.2.2.5 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
        3.2.2.2.6 热带亚洲分布
        3.2.2.3 温带分布属
        3.2.2.3.1 北温带分布
        3.2.2.3.2 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
        3.2.2.3.3 旧大陆温带分布
        3.2.2.3.4 温带亚洲分布
        3.2.2.4 地中海区-中亚分布属
        3.2.2.4.1 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
        3.2.2.4.2 中亚分布
        3.2.2.5 东亚分布属
        3.2.2.6 蒙古高原特有属
        3.2.3 种的分布区类型及其分析
        3.2.3.1 世界种
        3.2.3.2 泛热带种
        3.2.3.3 北温带种
        3.2.3.4 旧大陆温带种
        3.2.3.5 欧洲-西伯利亚种
        3.2.3.6 温带亚洲种
        3.2.3.7 东亚种
        3.2.3.8 青藏高原种
        3.2.3.9 青藏-黄土-蒙古高原种
        3.2.3.10 古地中海种
        3.2.3.11 中亚种
        3.2.3.12 中亚-喜马拉雅种
        3.2.3.13 黑海-哈萨克斯坦-蒙古种
        3.2.3.14 中亚东部种
        3.2.3.15 阿尔泰山特有种
        3.2.3.16 蒙古种
        3.2.3.17 戈壁种
4 蒙古高原种子植物起源与发展
    4.1 地史时期的古植物与古植被
        4.1.1 晚古生代的古植被
        4.1.2 中生代的古植被
        4.1.3 新生代的古植被
        4.1.3.1 第三纪的古植被
        4.1.3.2 第四纪的古植被
        4.1.4 人类活动历史时期的植被
    4.2 蒙古高原植物区系与华北植物区系的比较
        4.2.1 科的比较
        4.2.2 属的比较
        4.2.3 分布型的比较
        4.2.3.1 北温带分布型的比较
5 蒙古高原种子植物区系的分区研究
    5.1 植物区系分区原则
    5.2 植物区系分区方法
    5.3 蒙古高原植物区系分区
    5.4 各植物省主要植被类型
        5.4.1 萨彦山地泰加省
        5.4.2 外贝加尔山地泰加省
        5.4.3 阿尔泰山地草原省
        5.4.4 杭爱山地森林草原省
        5.4.5 达乌里-大兴安岭草原省
        5.4.6 北戈壁荒漠草原省
        5.4.7 中戈壁荒漠植物省
        5.4.8 西戈壁荒漠植物省
        5.4.9 黄土高原植物省
    5.5 蒙古高原各植物省间植物区系比较
        5.5.1 R/T 值分析
        5.5.2 区系谱分析
        5.5.2.1 聚类分析
6 蒙古高原植物资源的保育与可持续发展
    6.1 引言
    6.2 蒙古高原珍稀濒危植物
        6.2.1 珍稀濒危植物等级标准和保护级别的定量分析依据
        6.2.1.1 蒙古高原珍稀濒危植物的濒危等级标准
        6.2.1.2 蒙古高原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级别
        6.2.1.3 蒙古高原珍稀濒危植物种类统计及其濒危和保护级别
        6.2.2 濒危机制的初步探讨
        6.2.2.1 濒危的内部原因
        6.2.2.2 濒危的外部原因
        6.2.3 蒙古高原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6.2.3.1 坚持以保护生境为主的就地保护之路
        6.2.3.2 坚持以种质资源保护为主的迁地保护之路
        6.2.3.3 加强立法和宣传教育
        6.2.3.4 坚持走开发利用促保护之路
        6.2.3.5 广泛深入地开展科学研究
        6.2.3.6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1.1 种类较贫乏、多样性较低
        7.1.2 区系组成较为复杂
        7.1.3 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联系广泛
        7.1.4 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
        7.1.5 特有程度低
        7.1.6 植物生活型以草本为主,水分生态型以中生为主
        7.1.7 本区属于泛北极植物区的一部分
        7.1.8 珍稀濒危植物种类较多
    7.2 讨论
        7.2.1 蒙古高原植物区系在世界植物区系中的作用
        7.2.2 蒙古高原种子植物区系的起源与发展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7)植物志后时期内蒙古被子植物区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志后时期内蒙古被子植物属的研究
2 植物志后时期内蒙古被子植物种及种下分类等级的研究
    2.1 新分类群
    2.2 新分布种类
    2.3 分类学订正类群
3 讨论

(8)杭嘉湖地区苔藓植物区系及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2000年以来中国苔藓植物区系及生态研究概况
    1.2 杭嘉湖及其周边地区苔藓植物区系及生态研究情况
第二章 研究背景、目的和内容
    2.1 研究背景、目的
    2.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三章 材料和方法
    3.1 调查区域自然概况
    3.2 野外工作
    3.3 标本鉴定
    3.4 数据处理
第四章 杭嘉湖平原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区系地理成分
    4.1 杭嘉湖平原苔藓植物种类组成
    4.2 嘉兴、湖州和余杭苔藓植物种类特征
    4.3 杭嘉湖平原各采集点苔藓植物种类分布
    4.4 杭嘉湖平原苔藓植物区系地理成分
    4.5 来自杭嘉湖平原的浙江省藓类植物新记录种
第五章 莫干山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区系地理成分
    5.1 莫干山苔藓植物种类组成
    5.2 莫干山苔藓植物垂直分布
    5.3 莫干山苔藓植物区系地理成分
    5.4 来自莫干山的浙江省藓类植物新记录属种
第六章 杭嘉湖地区苔藓植物区系与其它地区关系比较
    6.1 杭嘉湖地区苔藓植物种类
    6.2 杭嘉湖地区苔藓植物区系与其它地区关系比较
第七章 杭嘉湖平原苔藓植物生态研究
    7.1 杭嘉湖平原苔藓植物群落生境类型与分布
    7.2 杭嘉湖平原苔藓植物生态学研究
第八章 莫干山苔藓植物生态研究
    8.1 莫干山苔藓植物群落生境类型与分布
    8.2 莫干山苔藓植物生态学研究
    8.3 不同季节群落组成差异分析
    8.4 与历史记录的比较
第九章 小结与讨论
    9.1 小结
    9.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杭嘉湖平原苔藓植物名录
附录2:莫干山苔藓植物名录
附录3:陈氏藓图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晋西黄土高原人工林营造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植物多样性的概念
        1.1.1 遗传多样性
        1.1.2 物种多样性
        1.1.3 生态系统多样性
        1.1.4 景观多样性
    1.2 植物多样性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2.1 国际生物多样性研究概况
        1.2.2 国内生物多样性研究概况
    1.3 人工林的地位
    1.4 研究目的、意义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水文状况
        2.1.4 气候气象概况
        2.1.5 植被状况
    2.2 人文概况
        2.2.1 社会及经济概况
3. 研究内容、方法和实施步骤
    3.1 研究内容
    3.2 标准地调查
    3.3 实施步骤
    3.4 技术路线
4. 物种调查与编目统计研究
    4.1 物种多样性调查编目的背景
    4.2 研究结果
        4.2.1 《山西植物志》增补种类
        4.2.2 山西植物地理分布新资料
        4.2.3 新分类群
    4.3 小结
5. 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5.1 维管束植物种类构成
        5.1.1 植物优势科属的统计与分析
        5.1.2 区系的植物生活型分析
        5.1.3 分布区分析
    5.2 人工林营造对植物区系的影响
        5.2.1 种子植物分类群的比较
        5.2.2 优势科、属的比较
        5.2.3 科、属的统计比较
        5.2.4 植物生活型的比较
        5.2.5 分布区类型的比较
    5.3 小结
6.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研究
    6.1 流域植被类型与分布研究
        6.1.1 植被类型特征与分布
        6.1.2 落叶阔叶林
        6.1.3 落叶针阔混交林
        6.1.4 灌丛与灌草丛
        6.1.5 草原
        6.1.6 草甸
    6.2 不同配置群落林木生长状况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
        6.2.1 不同配置对林木生长状况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6.2.2 不同配置人工林对光照强度的影响
        6.2.3 结果与分析
    6.3 小结
7. 人工林营造对森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7.1 群落多样性测度的意义
    7.2 研究方法
        7.2.1 群落内多样性(a 多样性)的测定
        7.2.2 群落间的多样性(β多样性)的测定
        7.2.3 灌木层生物量的测定
        7.2.4 草本层生物量的测定
    7.3 结果与分析
        7.3.1 不同立地条件对不同层片物种生长状况的影响
        7.3.2 密度对不同层片物种生长状况的影响
        7.3.3 林分对不同层片物种生长状况的影响
    7.4 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晋西黄土高原下昔沟流域植物名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
1 引言
    1.1 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进展
    1.2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
        1.3.1 植物濒危评价与优先保护研究的意义
        1.3.2 群落的优先保护排序研究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区划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情况
    2.4 水文情况
    2.5 动植物源
3 研究方法
    3.1 物种与群落的调查
        3.1.1 群落的调查研究
        3.1.2 物种的调查
    3.2 物种濒危评价的研究方法
        3.2.1 濒危系数的计算
        3.2.2 濒危评定指标的建立
        3.2.3 濒危等级的划分
    3.3 物种优先保护的研究方法
        3.3.1 濒危系数(C_濒)计算方法
        3.3.2 遗传损失系数(C_遗)计算方法
        3.3.3 物种价值系数(C_价)计算方法
        3.3.4 优先保护值(V_保)的计算及保护等级的确定
    3.4 群落优先保护排序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典型森林群落与物种
        4.1.1 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典型群落
        4.1.2 安徽植物新发现
        4.1.3 保护区外来植物
    4.2 鹞落坪自然保护区植物濒危评价及其优先保护的研究
        4.2.1 濒危评价结果
        4.2.2 优先保护评定结果
        4.2.3 濒危评价及其优先保护的结果分析
    4.3 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典型群落的优先保护顺序
        4.3.1 群落优先保护顺序排序结果
        4.3.2 群落优先保护顺序排序结果分析
    4.4 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典型群落物种多样性(α多样性)
        4.4.1 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典型群落物种多样性(α多样性)结果
        4.4.2 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典型群落物种多样性(α多样性)结果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论文发表情况

四、内蒙古植物区系新增补(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天山西部山地藓类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区系研究[D]. 阿布都沙拉木·吐尔洪. 新疆大学, 2021
  • [2]河北种子植物新记录[J]. 黄体冉,李连芳,刘海丰.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1(01)
  • [3]乌海市甘德尔山植被恢复现状群落学分析[D]. 张晓克.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4]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苔类和角苔类植物的物种多样性[D]. 张晓青.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1)
  • [5]蒙古高原种子植物区系研究[D]. 岳秀贤.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11)
  • [6]中国苔藓植物文献(英文)[A]. 吴鹏程,贾渝,裴林英,于宁宁,张力. Chenia--Contributions to Cryptogamic Biology(Vol.10), 2011
  • [7]植物志后时期内蒙古被子植物区系研究进展[J]. 哈斯巴根,贺俊英,王铁娟,徐杰,苏亚拉图,王金妞,赵晖.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 [8]杭嘉湖地区苔藓植物区系及生态研究[D]. 李洋. 上海师范大学, 2009(S1)
  • [9]晋西黄土高原人工林营造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D]. 曲红.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
  • [10]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D]. 吉兴磊. 安徽农业大学, 2007(10)

标签:;  ;  ;  ;  ;  

内蒙古植物群的新成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