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肥胖的思路和方法新探索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肥胖的思路和方法新探索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肥胖的思路与方法新探(论文文献综述)

缪文茹[1](2021)在《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本次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同时通过对身体质量指数(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测定,探讨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易感体质类型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中医体质学说与临床治疗相结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发挥“治未病”的中医特色来防治新加坡NAFLD发生发展。2.在概述中西医诊治NAFLD的基础上,总结导师多年来治疗NAFLD的临床经验,结合新加坡NAFLD的中医体质特点,从NAFLD的“气虚痰湿瘀滞”的病因病机出发,以益气健脾、祛痰化瘀为大法,观察益气健脾消脂汤对新加坡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NAFLD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及临床证候积分等方面综合评价中医干预NAFLD的临床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理论研究1.1现代医学方面:从西医学对NAFLD认识的宏观层面出发,系统性分析西医学对NAFLD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深入探讨西医学对NAFLD认识存在的优缺点,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1.2中医学方面:从中医学对NAFLD的古今认识出发,着重整理历代重要的中医古籍中对该病症的有关论述,研究其学术渊源及规律。并且对近10年内防治NAFLD的现代中医文献进行经验总结,与古医籍加以对比分析,找出两者的异同处。同时进行NAFLD中医体质学方面的研究,以NAFLD的古今中医文献及中医体质理论为指导,确立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与益气健脾消脂汤的组方原则。2.临床研究2.1选择500例新加坡NAFLD病例进行中医体质类型的问卷调查,同时开展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测定,收集资料后,将其录入SPSS20.0电脑软件中,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分析,探讨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易感体质类型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2.2将问卷调查中符合要求的100例受试者分别采用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组,50例)和中成药月见草软胶囊(对照组,50例)治疗,然后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的疗效观察,疗程均为三个月。结果:1.入选的500例NAFLD患者中:患者体质种类多数为一种体质,部分患者有两种体质,但是也有少数患者具有多种体质,以1-3种体质的病例居多;按王琦教授的九种中医体质类型为指导准则,NAFLD患者的自身体质占体质类型总数的百分比的分布规律如下: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高于正常值;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γ谷氨酰转肽酶(GGT)增高和降低的病例都存在。将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的体质与BMI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后发现,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常见有BMI增加(P<0.05),体重超标、肥胖者患NAFLD的风险也增加。特禀质、痰湿质、湿热质与HDL降低有相关性(P<0.05)。气虚质与TG的降低有相关性(P<0.05)。气郁质、血瘀质、湿热质、痰湿质及阴虚质中AST升高(P<0.05),血瘀质、湿热质、气虚质、阴虚质中ALT升高(P<0.05),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中GGT升高(P<0.05),说明偏颇体质的患者常伴有肝血清转氨酶升高,而且因中医体质分类的差别,其AST、ALT、GGT改变则各有不同。女性多见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常见于男性。痰湿质、阴虚质与B超影像显示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且痰湿质多见于轻、中度的 NAFLD(P<0.05)。2.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可达92%,中成药月见草软胶囊组总有效率为78%,益气健脾消脂汤的总体疗效优于月见草软胶囊(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改善(P<0.001),且治疗组的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显着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肢体困重、胁肋胀痛、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大便溏薄等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体重较其自身治疗前显着减轻(P<0.05),且治疗组疗后体重较对照组疗后体重降低(P<0.05)。将两组自身治疗前后血脂水平(TC、TG、LDL)及肝血清转氨酶指标(ALT、AST、GGT)进行比较后发现两组均有显着的降血脂、保肝降酶的调节作用(P<0.05),治疗组疗后血脂及肝功能较对照组疗后有所降低(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肝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疗后肝脏B超影像显示程度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本次问卷调查所能收集到的病例中,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痰湿质与湿热质常见于男性,女性多见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常见有BMI增加,体重超标、肥胖者患NAFLD的风险也增加。痰湿质、湿热质中HDL较正常水平降低。气虚质常可见TG降低。偏颇体质多伴有肝功能指标增高,但不同的中医体质类型其AST、ALT、GGT增高也不相同。痰湿质、阴虚质与B超影像显示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且痰湿质多见于轻、中度的NAFLD患者。2.经过连续三个月的临床疗效观察,发现益气健脾消脂汤对新加坡NAFLD中医辨证属于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的临床疗效优于月见草软胶囊。益气健脾消脂汤在减低症状积分,减轻BMI,调节血脂水平,改善肝脏血清转氨酶指标、减轻肝脏病变在B超下严重程度方面优于月见草软胶囊。益气健脾消脂汤适用于新加坡NAFLD中医辨证属于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的患者,其既能祛脂,又能保护肝脏、降低肝血清转氨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NAFLD的中药制剂。

安柳[2](2021)在《中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中医证候特征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采用多元统计学数理分析方法,对收集的263例中老年NAFLD患者四诊信息(包括舌脉)进行简化降维,客观地对纳入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根据证型分组,进一步探究各中医证型组间生化指标、人体学指标及脂肪肝Fibro Touch分度的差异,以验证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辨证分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为NAFLD中医辨证提供客观参考依据,以期为建立该疾病客观化、规范化、专业化的辨证分型标准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1月-2021年1月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门诊、住院病房及体检中心就诊的中老年NAFLD患者信息,包括一般情况、中医四诊信息、合并疾病、生化指标、人体学指标等信息,通过因子分析合并四诊信息获取公因子,继续以因子得分为变量进行系统聚类,最终得出具有临床意义的聚类结果,结合专业知识对聚类结果进行解释,并确定中医证型。进一步以证型分组,探讨各证型组间生化指标、人体学指标、合并疾病及Fibro Touch分度等指标差异。结果(1)中医四诊信息分析:NAFLD主要证候群包括:形体肥胖、脘腹痞满、倦怠乏力、面色萎黄、失眠、大便粘滞、口干、烦躁易怒、大便溏泄、双目干涩、嗳气、头晕,舌象主要以舌质淡、苔薄白、舌有齿痕多见。脉象以脉弦细及脉数多见。(2)中医证型分布:因子分析联合聚类分析结果显示,NAFLD中医证型主要包括脾肾阳虚证、痰瘀互结证、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其中肝郁脾虚证和湿热蕴结证患者占比最高,达59.70%。(3)证型与生化指标分析:ALT、?-GT组间差异为痰瘀互结证>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证;AST组间比较,痰瘀互结证、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证;TC组间比较,痰瘀互结证、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TG组间比较,痰瘀互结证、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LDL-C组间比较,痰瘀互结证>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BUA组间比较,脾肾阳虚证>痰瘀互结证、肝郁脾虚证(P<0.05)。(4)证型与人体学指标:BMI组间比较,痰瘀互结证、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WC、WHR、WHTR组间比较,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P<0.05)。(5)证型与合并疾病分析: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比重,痰瘀互结证>肝郁脾虚证;合并高血压比重,痰瘀互结证>脾肾阳虚证;肥胖比重,痰瘀互结证、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高脂血症,痰瘀互结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P<0.05);(6)证型与Fibro Touch分度:轻度NAFLD证型分布,肝郁脾虚证>痰瘀互结证;重度ANFLD证型分布,痰瘀互结证、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P<0.05)。结论经过对武汉市第一医院收集的263例中老年NAFLD患者中医四诊信息、人体学指标、生化指标等相关信息分析发现:1.NAFLD单个临床症状出现频率较高,出现频率最高的症状为形体肥胖(67.68%),且NAFLD临床症状具有非特异性特征;2.中老年NAFLD患者常见证型为: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以及脾肾阳虚证,其中以肝郁脾虚证和湿热蕴结证最为常见;3.痰瘀互结证和湿热蕴结证的肝脏炎症较其他证型明显、血脂水平较其他证型升高,且两证型均集中于重度脂肪肝,提示痰瘀互结与湿热蕴结证病情程度较其他证型重;4.证型间临床指标差异表明,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的辨证存在合理性。

李厚芹[3](2021)在《倪诚教授辨体辨病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理论传承与数据挖掘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理论分析与数据挖掘对比分析倪诚教授与王琦院士临床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思路及处方用药规律,探讨并验证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的的可传承性与可重复性问题,从而为提高代谢综合征的临床诊疗水平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1王琦院士与倪诚教授辨体辨病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理论传承研究通过线上和线下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及聆听系列课程和讲座,定时门诊跟师学习并翻阅相关门诊资料等途径,归纳王琦院士与倪诚教授诊疗代谢综合征的主要学术思想及经验,并分析倪诚教授对王琦院士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传承特点。2王琦院士与倪诚教授辨体辨病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数据挖掘研究本课题收集自2016年7月至2020年12月期间王琦院士门诊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医案资料,最终共纳入138例医案,共200诊次;收集2014年7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倪诚教授门诊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医案资料,最终共纳入176例医案,共331诊次。分别对王琦院士与倪诚教授医案中的疾病、方药等资料进行规范化处理之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临床采集系统”,建立各自的数据库,进一步运用平台中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与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通过对比分析王琦院士与倪诚教授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处方用药规律,进一步探讨倪诚教授诊疗代谢综合征的学术传承。结果:1王琦院士与倪诚教授辨体辨病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理论传承研究在发病学上,倪诚教授继承了王琦院士所提出的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与体质相关的发病学认识。在病机学上,倪诚教授继承了王琦院士对代谢综合征的病机学认识,认为痰湿体质是代谢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共同土壤”,其可单独出现又常兼夹其他体质类型而致病,痰湿夹瘀,运化失司是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病机。在治疗学上,倪诚教授继承了王琦院士所提出的辨体辨病相结合的诊疗模式,即在调理痰湿体质的基础上针对具体体质兼夹及罹患疾病情况加减用药。在调理痰湿体质时,王琦院士以补气健脾、温肾助阳、化痰祛湿、消食祛瘀立法而自拟“益气健运汤”,倪诚教授对其化痰祛湿的组方思路分析时进一步总结出“三焦分消”、“芳香化湿”的用药思路。在治疗肥胖时,王琦教授治疗肥胖的用药多为调理痰湿体质的药物,倪诚教授在继承王琦院士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苦味制甘”用药思路并重视中医腹诊学的应用;在治疗脂肪肝时,倪诚教授在王琦教授活血化痰消脂治法的基础上,尤其对于中重度脂肪肝者加用破血逐瘀法;治疗高血糖时,倪诚教授在王琦院士气阴双补、酸苦泻热、化痰散结治法的基础上,加用芳香化浊、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时,倪诚教授继承了王琦院士清肝镇逆、活血利水的治法,并重视活血利水法的应用;治疗高尿酸血症时,倪诚教授在王琦院士泄浊排毒法的基础上加用温肾助阳法。2王琦院士与倪诚教授辨体辨病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数据挖掘研究通过对王琦院士与倪诚教授门诊共314例患者的体质类型分析发现有痰湿体质91例,痰湿兼血瘀体质70例,痰湿兼湿热体质56例,痰湿、湿热兼血瘀体质23例,痰湿、气虚兼血瘀体质20例等;对患者所罹患疾病进行统计发现有中心性肥胖308例、血脂异常274例、脂肪肝232例、高血糖例146例、高血压119例、高尿酸血症61例等。通过对王琦院士与倪诚教授辨体用药方面的研究发现,王琦院士调理痰湿体质常用的药物为陈皮、肉桂、炒苍术、荷叶、姜黄、泽泻、生山楂、生黄芪、昆布、茯苓、海藻、生蒲黄、炒莱菔子;倪诚教授调理痰湿体质常用药物有陈皮、肉桂、炒苍术、荷叶、姜黄、泽泻、生山楂、生黄芪、昆布、茯苓、海藻、生蒲黄、炒莱菔子与石菖蒲、桂枝。王琦院士调理兼夹湿热体质者的用药为茵陈、黄连,而以茵陈为主,倪诚教授调理兼夹湿热体质者使用黄连、黄芩、滑石、茵陈,而以黄连为主。王琦院士调理兼夹血瘀体质者的用药为生蒲黄、姜黄、桃仁、红花,而以生蒲黄、姜黄为主,倪诚教授常使用生蒲黄、姜黄、桃仁、红花对兼夹血瘀体质者进行调理。王琦院士与倪诚教授均常增加生黄芪用量、加用炒白术对兼夹气虚体质者进行调理。通过对王琦院士与倪诚教授治疗中心性肥胖的处方用药研究发现,王琦院士诊疗中心性肥胖常使用的药物为陈皮、肉桂、炒苍术、荷叶、生山楂、生黄芪、茯苓、生蒲黄、炒莱菔子、姜黄、泽泻、昆布、海藻等与神曲、红曲;倪诚教授则常使用陈皮、肉桂、炒苍术、荷叶、生山楂、生黄芪、茯苓、生蒲黄、炒莱菔子、姜黄、泽泻、昆布、海藻等与石菖蒲、桂枝、黄连、厚朴、枳实、僵蚕。对王琦院士治疗中心性肥胖处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支持度46,置信度0.8,可见陈皮—肉桂、陈皮—荷叶、陈皮—炒苍术、肉桂—荷叶、陈皮—肉桂—荷叶、肉桂—炒苍术、陈皮—肉桂—炒苍术、荷叶—炒苍术、陈皮—荷叶—炒苍术组合出现频次较多;茯苓->泽泻、肉桂,生山楂->陈皮、荷叶,生山楂->陈皮、肉桂,荷叶->陈皮、肉桂,生黄芪->陈皮、肉桂,荷叶,炒苍术->陈皮等组合关联度较高。通过熵聚类方法,设置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2,分析可发现肉桂-生大黄、昆布-陈皮、昆布-冬瓜皮、昆布-生蒲黄、红曲-姜黄、姜黄-鸡内金等药物组合;药物核心组合有昆布生山楂海藻、泽泻冬瓜皮海藻、炒莱菔子红曲砂仁、生蒲黄姜黄生山楂等;新方组合有昆布生山楂海藻泽泻茯苓、泽泻冬瓜皮砂仁海藻等。对倪诚教授治疗中心性肥胖处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支持度126,置信度0.8,发现生山楂—炒莱菔子、黄连—生山楂、黄连—炒莱菔子、黄连—生山楂—炒莱菔子等组合出现频次较多,黄连,茯苓,生山楂->炒莱菔子、厚朴->炒莱菔子、黄连,茯苓->炒莱菔子、黄连,炒莱菔子->生山楂等组合关联度较高。通过熵聚类方法,设置相关度为10,惩罚度为5,分析可发现陈皮-枳实、陈皮-海浮石、陈皮-海藻、陈皮-昆布、厚朴-熟大黄等药物组合;药物核心组合有陈皮炒苍术泽泻、海藻生蒲黄姜黄、荷叶厚朴升麻、升麻熟大黄昆布、肉桂炒白术熟大黄枳实石菖蒲等;新方组合有升麻茯苓桂枝炒莱菔子、陈皮肉桂炒白术熟大黄石菖蒲桂枝等。在分别对王琦院士与倪诚教授临床治疗血脂异常与脂肪肝用药分析发现,王琦院士治疗血脂异常与脂肪肝时使用生山楂、荷叶、海藻、昆布、姜黄、生蒲黄、炒决明子、绞股蓝等;倪诚教授治疗血脂异常时使用生山楂、荷叶、海藻、昆布、姜黄、生蒲黄、炒决明子、绞股蓝等,在治疗脂肪肝时用常使用生山楂、生蒲黄、熟大黄、炙土鳖虫等,中重度脂肪肝则使用大黄(?)虫丸或大黄(?)虫胶囊。王琦院士诊疗高血糖使用的药物为黄连、生黄芪、桑椹、乌梅、葛根、生地黄、黄精、僵蚕等与鬼箭羽、鸡内金、杏仁,倪诚教授诊疗高血糖使用的药物有黄连、生黄芪、桑椹、乌梅、葛根、生地黄、黄精、僵蚕等与佩兰、红花。在分别对王琦院士与倪诚教授临床治疗高血压用药分析发现,王琦院士常使用葛根、川牛膝、槐花、竹茹、茯苓、泽泻等,倪诚教授诊疗高血压时使用葛根、川牛膝、槐花、竹茹、茯苓、泽泻等与泽兰、益母草,最常使用的药物为川牛膝。在分别对王琦院士与倪诚教授临床治疗高尿酸血症用药分析发现,王琦院士常使用萆薢、土茯苓等与姜黄;倪诚教授诊疗高尿酸血症常使用的药物为萆薢、土茯苓等与车前子、秦皮。结论:1通过分析总结倪诚教授对王琦院士论治代谢综合征的理论传承特点,说明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具有可传承性与可重复性。2通过进一步对王琦院士与倪诚教授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处方用药规律的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倪诚教授在继承王琦院士辨体辨病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思路与经验的基础上,在组方用药上又进行了新的探索,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代谢综合征的临床诊疗疗效。

蔡昀潞[4](2021)在《NF-κB/NLRP3信号通路在针刺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心肌细胞炎症中的作用》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电针“足三里”、“三阴交”对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心肌细胞炎症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以NF-κB/NLRP3信号通路为切入点,探讨电针“足三里”、“三阴交”改善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心肌细胞炎症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正常组选用10只6周龄的Wistar-Kyoto大鼠(WKY大鼠),雄性,体质量200g±10g;选用40只6周龄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大鼠),雄性,体质量在200g±1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SHR大鼠分为模型组,肥胖模型组,针刺组和针刺对照组,每组10只。先将50只实验大鼠适应性饲养一周后,正常组和模型组喂养普通饲料;肥胖模型组,针刺组和针刺对照组喂养高脂饲料。智能无创血压计监测各组大鼠血压每周两次。智能电子秤监测各组大鼠体重每周两次,当肥胖模型组,针刺组和针刺对照组大鼠体重超过正常组体重20%时即为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针刺组取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穴进行深度约5mm的毫针治疗;针刺对照组选取大鼠尾部上1/3处(非经非穴)进行对照;模型组与肥胖模型组每日固定不给予针刺。针刺组、针刺对照组:针柄连接电针仪。强度:1m A,以大鼠肢体微微颤动为度。频率:疏密波,疏波:1Hz,密波:5Hz,疏波时间:10s,密波时间:15s。每次20min,每天针刺1次,连续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大鼠禁食不禁水24h,腹腔注射10%的水合氯醛溶液,剂量为0.4ml/100g进行麻醉后,固定在实验台,取大鼠部分心脏组织置于无菌EP管中,放置于-80℃冰箱备用,取大鼠部分心脏置于4%多聚甲醛中固定,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量大鼠NF-κB的m RNA表达;采用WB技术测量大鼠心脏NF-κB、NLRP3、Caspase-1、IL-1β的蛋白表达;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心脏炎症情况。得出的实验数据结果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使用均值±标准差(SX(10))表示,组间两两比较采用单因素ANOVA检验进行分析,组间假定等方差采用LSD法检验,不假定等方差采用塔姆黑尼T2(M)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各组大鼠的体重变化情况显示:随着针刺治疗的开始,针刺组的体重开始逐渐降低,逐渐向正常组靠拢;针刺对照组的体重呈正常增长幅度。针刺治疗四周后,与正常组比较,肥胖模型组大鼠体重显着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肥胖模型组大鼠体重显着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体重肥胖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对照组与针刺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大鼠的血压变化情况显示:随着针刺治疗的开始,针刺组的血压开始逐渐降低,逐渐向正常组靠拢;针刺对照组的血压没有明显变化。针刺治疗四周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肥胖模型组、针刺对照组大鼠体重显着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肥胖模型组、针刺对照组大鼠体重显着高于模型组,针刺组体重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体重与肥胖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对照组与针刺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HE染色结果显示: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大鼠心肌细胞形态结构清晰,胞间间隙较小,心肌纤维结构完整,无明显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肥胖模型组大鼠心肌形态结构不清晰,排列紊乱,心肌间隙增大,伴有广泛炎性细胞浸润,且肥胖模型组的炎症程度明显比模型组的重;针刺组治疗后,心肌组织病变明显减轻,细胞形态清晰,排列相对规则,炎细胞浸润减轻;针刺对照组炎症未见减轻。4.各组大鼠心肌组织NF-κB、NLRP3、Caspase-1、IL-1β的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NF-κB、NLRP3、Caspase-1、IL-1β蛋白含量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肥胖模型组NF-κB、NLRP3、Caspase-1、IL-1β蛋白含量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肥胖模型组比较,针刺组NF-κB、NLRP3、Caspase-1、IL-1β蛋白含量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对照组NF-κB、NLRP3、Caspase-1、IL-1β蛋白含量显着高于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各组大鼠心肌组织NF-κB的m RNA的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NF-κB的m RNA表达显着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肥胖模型组大鼠NF-κB的m RNA表达显着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NF-κB的m RNA表达与肥胖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三阴交”可以通过调节NF-κB/NLRP3信号通路,减少IL-1β等炎性因子的表达,从而发挥抑制心肌细胞炎症发生的作用,保护心肌细胞,验证了电针保护高血压合并肥胖心脏功能正常运转的机制之一。

王洁[5](2021)在《痰湿壅盛型与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理化指标的差异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研究痰湿壅盛型与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理化指标的差异性,探讨各种影响因素与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的相关性,为高血压病的中医鉴别辨证提供参考指标。方法:选取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中心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88例,分为痰湿壅盛组47例和阴阳两虚组41例;收集患者身高、体重,计算BMI,研究两组患者BMI的差异;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吸烟、饮酒史等危险因素,分别研究两组患者危险因素的差异;收集患者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测量的LVDd、IVST及PWT的数据,根据Devervux校正公式计算LVMI,比较两组患者LVMI的差异;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患者血清TC、HDL-C、LDL-C、TG、UA、Hcy的水平,研究以上生化指标在两组证型之间的差异;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MMP-1、MMP-2、MMP-3、TIMP-1、TIMP-2含量,将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其在痰湿壅盛型与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之间的差异性,将以上指标中的阳性结果纳入研究其与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的相关性。结果:1.性别构成、年龄、病程在痰湿雍盛组与阴阳两虚组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痰湿壅盛组患者中饮酒者所占的比列明显高于阴阳两虚证型组(P<0.05);吸烟者所占比例在两组患者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痰湿壅盛组患者BMI高于阴阳两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LVMI在痰湿雍盛组与阴阳两虚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痰湿壅盛组患者Hcy、TC、TG、LDL-C均高于阴阳两虚组患者(P<0.05),痰湿壅盛证型组患者HDL-C低于阴阳两虚证型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U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痰湿壅盛组患者MMP-1和MMP-2水平均高于阴阳两虚组(P<0.05),痰湿壅盛组患者TIMP-1低于阴阳两虚组(P<0.05),两组患者MMP-3、TIMP-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饮酒(OR=2.388)、TG(OR=2.304)、HDL-C(OR=0.196)、BMI(OR=1.177)与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痰湿壅盛型与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的理化指标存在差异,饮酒、BMI、T G、HDL-C与高血压痰湿壅盛型明显相关,可能作为高血压辨证为痰湿壅盛型的客观指标。

马欢[6](2021)在《阴虚阳亢型与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理化指标的差异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阴虚阳亢型与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理化指标的差异性,探讨理化指标与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患者的相关性,为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中心于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住院患者86例患者,分为阴虚阳亢组45例,阴阳两虚组41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吸烟史、饮酒史等资料;收集患者身高、体重,计算BMI;收集患者心脏彩超相关指标LVDd、IVST及PWT的数据,根据Devervux校正公式计算LVMI;收集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患者血清TC、HDL-C、LDL-C、TG、UA、Hcy水平的数据;收集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MMP-1、MMP-2、MMP-3、TIMP-I、TIMP-2含量的数据;分别录入数据。运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阴虚阳亢型和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理化指标的差异性,及理化指标与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患者的相关性。结果:1.阴虚阳亢组和阴阳两虚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性别构成与病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阴阳两虚组平均年龄水平高于阴虚阳亢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与阴虚阳亢型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14;两组患者吸烟、饮酒、LVMI、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阴阳两虚组UA、TC、TG、LDL-C均高于阴虚阳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DL-C、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C、TG、LDL-C与阴虚阳亢型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93、0.136、0.459。4.阴阳两虚组MMP-1、MMP-2水平均高于阴虚阳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阳两虚组TIMP-1水平低于阴虚阳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MMP-3、TIMP-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虚阳亢型与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的年龄、UA、LDL-C、TC、TG、MMP-1、MMP-2、TIMP-1存在差异,对高血压鉴别辨证阴虚阳亢型或阴阳两虚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且年龄、TC、TG、LDL-C与阴虚阳亢型明显相关,可能作为高血压中医辨证为阴虚阳亢型的客观依据。

张俊鹏[7](2021)在《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病短期风险与长期风险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估预测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危险性,探讨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CVD短期风险与长期风险。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258例高血压病患者,依据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试行)》中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证候分型,分为4个证型(肾气亏虚证、痰瘀互结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同时分别运用WHO/ISH风险预测图、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模型(Prediction for ASCVD Risk in China,China-PAR模型)对高血压病患者(年龄在40~79岁之间)进行CVD短期风险评估(10年),并运用China-PAR模型对高血压病患者(经China-PAR模型计算CVD短期风险处于中、低危水平且年龄在40~59岁之间)进行CVD长期风险评估,并分别计算短期和长期发病风险分层,使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危险因素与不同中医证型与之间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纳入258例患者,其中痰瘀互结证110(42.64%)例,阴虚阳亢证86(33.33%)例,肾气亏虚证38(14.73%)例,肝火亢盛证24(9.30%)例。2.本研究258例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Η=10.45、13.60、14.73、11.52,P<0.05)。3.本研究258例患者,经WHO/ISH风险预测图判定CVD短期发病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Η=21.77,P=0.00),且阴虚阳亢证组高于痰瘀互结证组、肾气亏虚证组和肝火亢盛证组(P<0.05);经China-PAR风险评估模型评估CVD短期发病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Η=16.05,P=0.00),且痰瘀互结证组高于肝火亢盛证组、肾气亏虚证组和阴虚阳亢证组(P<0.05);经China-PAR风险评估模型评估CVD长期发病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Η=15.28,P=0.00),且痰瘀互结证组高于肾气亏虚证组、阴虚阳亢证组和肝火亢盛证组(P<0.05)。4.本研究258例患者,以WHO/ISH风险预测图计算CVD短期发病风险,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阴虚阳亢证组患者CVD短期发病风险与糖尿病史、吸烟、年龄、SBP、TC呈正相关(rs=0.57、0.35、0.40、0.55、0.32,P<0.05);痰瘀互结证组患者CVD短期发病风险与吸烟、SBP、TC呈正相关(rs=0.44、0.39、0.37,P<0.05);肾气亏虚证组患者CVD短期发病风险与吸烟、年龄、SBP呈正相关(rs=0.52、0.41、0.50,P<0.05);肝火亢盛证组患者CVD短期发病风险与吸烟、SBP呈正相关(rs=0.49、0.57,P<0.05)。5.本研究258例患者,以China-PAR模型计算CVD短期发病风险,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痰瘀互结证组患者CVD短期发病风险与吸烟、年龄、SBP、TC、WC呈正相关(rs=0.27、0.25、0.20、0.27、0.41,P<0.05),与HDL-C呈负相关(rs=-0.27,P<0.05);肝火亢盛证组患者CVD短期发病风险与吸烟、SBP、TC呈正相关(rs=0.50、0.47、0.53,P<0.05);阴虚阳亢证组患者CVD短期发病风险与糖尿病、吸烟、SBP、TC呈正相关(rs=0.28、0.39、0.42、0.24,P<0.05),与HDL-C呈负相关(rs=-0.35,P<0.05);肾气亏虚证组患者CVD短期发病风险与糖尿病、年龄、SBP、WC呈正相关(rs=0.49、0.42、0.48、0.47,P<0.05)。6.本研究258例患者,以China-PAR模型计算CVD长期发病风险,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痰瘀互结证组患者CVD长期发病风险与吸烟、年龄、SBP、TC、WC呈正相关(rs=0.38、0.32、0.47、0.44、0.39,P<0.05);肾气亏虚证组患者CVD长期发病风险与糖尿病、年龄、SBP呈正相关(rs=0.77、0.61、0.51,P<0.05);阴虚阳亢证组患者CVD长期发病风险与吸烟、年龄、SBP、WC呈正相关(rs=0.30、0.48、0.39、0.32,P<0.05),与HDL-C呈负相关(rs=-0.41,P<0.05);肝火亢盛证组患者CVD长期发病风险与吸烟、SBP、TC呈正相关(rs=0.76、0.73、0.73,P<0.05)。结论:本研究258例患者,经WHO/ISH风险预测图测得CVD短期发病风险分层,阴虚阳亢证组最高;经China-PAR风险评估模型测得CVD短期与长期发病风险分层,均为痰瘀互结证组最高。提示阴虚阳亢证和(或)痰瘀互结证可能是CVD风险较高的中医证型,在临床中需要重点关注。

孔德娇[8](2021)在《社区高血压前期人群情况调查及耳穴压丸干预的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社区高血压前期人群情况调查目的调查合肥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血压前期人群发生率及其合并情况。方法调查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合肥市某社区卫生服务站家庭医生管理系统,年龄≧35岁,数据录入完整的居民健康档案,对符合高血压前期诊断标准档案的一般资料、实验室结果、中医体质类型进行收集整理以及分析。结果共收集居民健康档案1875例,其中高血压前期人群为600例,发生率为(32.1%),理想血压人群为825例(43.9%),高血压病人为450例(24.0%)。对高血压前期人群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吸烟、饮酒、体质指数、腰围、血压水平、血脂、空腹血糖、家族遗传史、中医体质类型等因素进行调查后发现II级PHT的人群的BMI、TC、TG、LDL-C、FPG较I级PHT的人群高,HDL-C较I级PHT人群低(P均<0.05),II级PHT人群合并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水平高于I级PHT人群。对于高血压前期不同血压水平人群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发现,II级PHT人群的主要危险因素为BMI、TC、TG、HDL-C、LDL-C、FPG及痰湿体质,文化程度是影响高血压前期人群血压水平的保护因素。结论(1)社区高血压前期人群的发生率高(32.1%),已经合并有血脂异常、血糖异常、腹型肥胖、超重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2)高血压前期人群不同血压水平合并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具有差异性,对于高血压前期不同血压水平的人群,干预措施应有所侧重,Ⅰ级PHT尚可采取生活方式干预的措施,监测血压进展;Ⅱ级PHT则应该采取更积极的措施进行干预,规避早期存在的危险因素,减低高血压前期的发生率,阻止高血压前期向高血压发展,并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第二部分耳穴压丸对高血压前期干预的疗效评价目的通过耳穴压丸对改善痰湿体质型高血压前期人群血压,睡眠质量、生活质量以及纠正痰湿体质的疗效评价,为高血压前期的早期临床干预探索一种简单易行,且行之有效的非药物疗法。方法随机选取2019.10-2020.10年龄≧35岁,符合高血压前期诊断标准且为痰湿体质类型患者90例,病例全部来源于合肥市某社区医院体检居民,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耳穴压丸结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组和单纯生活方式干预对照组各45例,治疗前后对血压水平、睡眠质量、生活质量、痰湿体质量表积分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干预后治疗组血压较对照组收缩压明显降低(p<0.05)。耳穴压丸能够降低高血压前期人群收缩压。2.治疗组与对照组PQIS量表积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积分较对照组积分明显降低,说明耳穴压丸能够改善高血压前期人群的睡眠质量。3.治疗组与对照组痰湿体质量表积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耳穴能够纠正痰湿体质。4.耳穴压丸对于对于高血压前期人群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结论中医外治疗法耳穴压丸结合生活方式能够降低痰湿体质类型高血压前期人群血压水平、改善高血压前期人群睡眠质量、生活质量、纠正痰湿体质,临床操作简单,疗效明显值得推广。

林心尹[9](2020)在《东直门医院高血压病在各年龄层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运用流行病学问卷调查东直门医院不同年龄层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和规律,探讨各年龄层高血压患者各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为本地区高血压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19年12月在东直门医院门诊接受治疗的38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年龄层次分为3个不同的组别:18-39岁青年组、40-59中年组、60-80岁老年组。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BMI、病程、食盐量超标、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史、锻炼、吸烟、饮酒、合并症、使用降压药物史等)进行统计分析,将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型分为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痰湿壅盛型4型,并分析其证型分布的规律性,进而考察各年龄层次高血压的特点,对影响各证型分布的相关因素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s回归分析,进而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结果:1.三组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与青年组相比,中、老年组在证型分布上具有一定差异(P<0.05),与中年组相比,老年组在证型分布存在一定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血压分级与青年组相比,中、老年组在血压分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年组相比,老年组患者在高血压分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合并症情况青年组合并症共计15例,中年组合并症共计52例,老年组中合并症共计137例,与青年组相比,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症明显偏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年组患者相比,老年组患者合并其他疾病的概率更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青年组中医证型分布的影响因素青年组中肝火亢盛证型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BMI(OR=3.92,P=0.00)、吸烟(OR=2.41,P=0.01)、高血压家族史(OR=4.02,P=0.01);阴虚阳亢证型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吸烟(OR=3.24,P=0.01)、饮酒(OR=4.37,P=0.01);阴阳两虚证型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吸烟(OR=4.12,P=0.03)、饮酒(OR=3.36,P=0.01),痰湿壅盛证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BMI(OR=3.15,P=0.03)、饮酒(OR=1.01,P=0.01)、高血压家族史(OR=3.27,P=0.02)。5.中年组中医证型分布的影响因素中年组中肝火亢盛证型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病程(OR=2.38,P=0.02)、饮酒(OR=3.02,P=1.07);阴虚阳亢证型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病程(OR=3.66,P=0.01)、高血压家族史(OR=4.15,P=0.01);阴阳两虚证型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糖尿病史(OR=4.05,P=0.02)、饮酒(OR=3.17,P=0.01),痰湿壅盛证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病程(OR=3.42,P=0.01)、糖尿病史(OR=3.38,P=0.01)、高血压家族史(OR=3.19,P=0.01)。6.老年组中医证型分布的影响因素老年组肝火亢盛证型高血压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病程(OR=3.42,P=0.01)、高血压家族史(OR=3.29,P=0.01);阴虚阳亢证型高血压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饮酒(OR=3.46,P=0.01)、高血压家族史(OR=3.17,P=0.02);阴阳两虚证型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高血压家族史(OR=3.22,P=0.01);痰湿壅盛证型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饮酒(OR=3.21,P=0.01)、高血压家族史(OR=3.35,P=0.01)。结论:1.高血压病在不同年龄层次的中医证型分布有所差异。青年组中以肝火亢盛证为主,中年组以痰湿壅盛证主,老年组以阴阳两虚证为主。对一线临床医生中医辨证诊治高血压有一定指导意义。2.针对青年、中年、老年不同年龄层,不同中医证型的高血压人群各自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积极改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分别予以不同的一级预防的健康管理与指导,从而有效减缓高血压的进展,减少高血压并发症。

宋均亚[10](2020)在《儿童紫癜性肾炎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构建及消风散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分析过敏性紫癜(HSP)患儿的临床和文献资料,探讨HSP患儿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初步构建预测HSP患儿发生肾损害(HSPN)风险概率的模型。2.结合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及实验验证的方法,探究消风散治疗HSP的分子机制。方法:1.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住院的HSP患儿,制定观察表,记录患儿临床资料。根据随访尿检结果,将患儿分为肾损害组(HSPN组)和非肾损害组(NHSPN组)。对比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分析HSP患儿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2.检索中文(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和万方数据库)和外文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筛选2000年1月至2020年1月公开发表的关于儿童HSPN危险因素的文献。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根据纳入文献的异质性检验,分别选用固定或随机模型,对危险因素的效应量进行合并分析。用漏斗图和Egger’s检验评价发表偏倚。3.将临床研究与文献研究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根据筛选出的危险因素建立HSPN的风险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和特异性来评价模型预测效能。4.分析HSP患儿临床用药规律,借助网络药理学方法,分别筛选消风散和HSP的相关靶点,从药物-基因-疾病的多维网络角度,探索消风散治疗HSP的作用机制。根据网络药理学结果设计动物实验,观察消风散治疗HSP大鼠的疗效,并对分析结果中的关键靶点进行验证。结果:1.本研究共227例HSP患儿完成随访。结果表明,HSP好发于寒冷季节,男性多于女性,以学龄期儿童为主,感染为主要诱因;皮肤紫癜、腹痛、关节症状、肾损害发生率依次为84.14%、49.34%、40.53%、29.52%;中医证候以风热伤络证(29.52%)和湿热痹阻证(49.78%)为主,且患儿多伴瘀血(48.02%)表现;单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8岁(OR:2.396,95%CI:1.217~4.718)、皮疹反复≥4周(OR:3.387,95%CI:1.688~6.796)、ALB(OR:0.876,95%CI:0.800~0.959)、Cys-C(OR:76.450,95%CI:3.987~1466.091)和湿热夹瘀证(OR:2.309,95%CI:1.186~4.495)是影响HS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共筛选出文献39篇,均为病例对照研究,均有明确的HSP及HSPN的诊断标准和随访时间,共计6892名患儿,其中HSPN患儿2543例,文献NOS评分6~8分。在30项危险因素中,年长儿(OR:0.466,95%CI:0.329~0.602)、紫癜持续(OR:3.860,95%CI:2.713~5.493)、紫癜反复(OR:3.455,95%CI:2.665~5.268)、复发(OR:3.104,95%CI:1.648~5.847)、腹痛(OR:1.493,95%CI:1.167~1.911)、严重腹痛(OR:2.036,95%CI:1.103~3.760)、消化道出血(OR:2.025,95%CI:1.736~2.363)、神经系统受累(OR:4.694,95%CI:1.492~14.766)、肥胖(OR:3.436,95%CI:2.404~4.910)、C3降低(OR:2.251,95%CI:1.569~3.227)、ALB(OR:-0.270,95%CI:-0.406~-0.135)、TC(OR:0.597,95%CI:0.200~0.995)及ASO阳性(OR:2.651,95%CI:1.101~6.384)与HSPN相关(P<0.05)。3.根据临床和文献研究结果,以年龄≥8岁、腹痛、消化道出血、皮疹反复≥4周、复发、ALB、Cys-C和湿热夹瘀证为参数,共建立了4个预测模型。通过比较AUC发现,随着模型内参数的增加,AUC逐渐加大。最终,最精确的预测模型包含了年龄、皮疹反复≥4周、复发、ALB、Cys-C和湿热夹瘀证6个因素,其AUC为0.862(95%CI:0.809~0.916),敏感性为70.15%,特异性为89.38%。4.临床分析表明,消风散为治疗HSP的主方之一。网络药理学分析表明,消风散的64个活性成分作用于25个靶基因,关键靶点包括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环氧合酶-2(PTGS2)、趋化因子2(CCL2)和白介素1B(IL-1B)等;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193个(P<0.05),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11条信号通路(P<0.05,FDR<0.05),与HSPN相关的主要涉及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和NF-k B信号通路等。5.动物实验表明,消风散能够减少HSP大鼠蛋白尿,减轻大鼠肾脏病理改变,减少血清IL-6和IL-1B的表达。结论:1.临床分析表明,年龄≥8岁、皮疹反复≥4周、ALB、Cys-C和湿热夹瘀证是HSPN的独立危险因素。2.文献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年长儿,出现紫癜持续、紫癜反复、复发、腹痛、严重腹痛、消化道出血、神经系统受累、肥胖、C3降低、ALB、TC及ASO阳性等表现者,应注意肾损害的发生。3.基于临床和文献研究结果,本次研究初步构建了一个预测HSP发生肾脏受累风险概率的模型,该模型纳入了年龄、皮疹反复≥4周、复发、ALB、Cys-C和湿热夹瘀证共6个因素,以列线图的形式表现出来。4.消风散以多组分、多靶点和多环节的方式,有效治疗HSP。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NOD2介导的MAPK和/或NF-k B信号通路,调控IL-6、TNF、IL-1B、CCX2等炎性因子的表达,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肥胖的思路与方法新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肥胖的思路与方法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1)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西医)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探讨
        1.1 NAFLD病因
        1.2 NAFLD发病机制
        1.3 NAFLD的诊断
        1.4 NAFLD的治疗
        参考文献
    2. 中医学对NAFLD的认识
        2.1 NAFLD相关的古代文献研究
        2.2 现代中医对NAFLD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3. NAFLD中医体质相关研究
        3.1 中医体质学说
        3.2 NAFLD体质类型
        3.3 中医体质学说和NAFLD治疗的相互联系
        3.4 中医体质与NAFLD发病相关性
        3.5 中医体质与治未病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的研究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2. 病例收集
        2.1 调查样本来源的范围
        2.2 性别分布
        2.3 年龄分布为5个年龄段
        2.4 学历分布
    3. 病例选择
        3.1 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调查表设计及内容
        4.2 调查方法
        4.3 中医体质判定
        4.4 BMI的测定
        4.5 血压的测定
        4.6 理化指标的测定
        4.7 脱落病例处理
        4.8 整理资料
        4.9 统计分析
    5. 结果(患者情况分析)
        5.1 性别与年龄的分析
        5.2 年龄与BMI相关性的比较
        5.3 年龄与脂肪肝病变的轻、中、重程度相关性的分析
        5.4 体质分型特点分析
        5.5 体质与相关性指标的分析
    6. 讨论
        6.1 新加坡NAFLD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的讨论
        6.2 新加坡NAFLD患者中医体质与一般情况相关性的讨论
        6.3 新加坡NAFLD患者中医体质与血脂水平、肝功能指标的讨论
        6.4 中医体质学说与NAFLD治疗的讨论
        6.5 中医体质学说与治未病的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NAFLD的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选择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3.3 疗程
        3.4 控制偏倚因素的措施
        3.5 观察指标
        3.6 疗效判定标准
        3.7 整理资料
        3.8 统计分析
    4. 结果
        4.1 基线分析
        4.2 治疗后综合疗效的比较
        4.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4.4 治疗前后体重变化的比较
        4.5 治疗前后肝血清转氨酶疗效的比较
        4.6 治疗前后血脂变化的比较
        4.7 治疗前后B超影像显示的比较
        4.8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各项积分的比较
    5. 药物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
    6. 讨论
        6.1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6.2 益气健脾消脂汤方解分析
        6.3 现代药理研究
        6.4 方药疗效机理探讨
        6.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之处
    4. 展望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2)中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中医证候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
2 诊断标准
    2.1 NAFLD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NAFLD的Fibro Touch检测及分级标准
    2.6 临床指标采集规范
    2.7 签署知情同意书
3 研究方案
    3.1 编制NAFLD临床信息采集量表
    3.2 信息采集
    3.3 数据管理
    3.4 统计学分析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资料一般性描述
    4.2 263 例中老年NAFLD患者中医四诊信息分布情况
    4.3 基于因子分析研究中老年NAFLD患者证候
    4.4 基于聚类分析研究中老年NAFLD患者证候
    4.5 NAFLD中医证候分布情况
    4.6 不同证型组间临床指标比较
    4.7 基于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相关性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四诊信息分析
    3 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在证候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4 证型分布情况分析
    5 证型与生化指标关系分析
    6 证型与合并疾病关系分析
    7 证型与人体学指标关系分析
    8 证型与Fibro Touch程度关系分析
    9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文献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候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2
致谢

(3)倪诚教授辨体辨病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理论传承与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代谢综合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数据挖掘技术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王琦院士与倪诚教授辨体辨病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理论传承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发病学认识
        2 病机学认识
        3 治疗学认识
第二章 王琦院士与倪诚教授辨体辨病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数据挖掘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 一般信息、体质类型、疾病类型
        2 辨体用药
        3 辨病用药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1 一般信息、体质类型、疾病类型分析
        2 辨体用药分析
        3 辨病用药分析
    第五节 医案举隅
        1 王琦院士门诊医案举隅
        2 倪诚教授门诊医案举隅
结语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NF-κB/NLRP3信号通路在针刺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心肌细胞炎症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治疗高血压合并肥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痰湿壅盛型与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理化指标的差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样本量的估算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3.1 西医诊断标准
        1.3.2 中医辨证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签署伦理审查知情同意书
    2 研究方法
        2.1 基本参数的测量
        2.2 生化指标的测定
        2.3 心脏彩超检查
        2.4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测定
        2.4.1 主要仪器及试剂盒
        2.4.2 血清采集及保存
        2.5 统计学方法
        2.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结果及讨论
    1 结果
        1.1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
        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1.3 两组患者病程分布比较
        1.4 两组患者吸烟情况比较
        1.5 两组患者饮酒情况比较
        1.6 两组患者BMI比较
        1.7 两组患者LVMI比较
        1.8 两组患者生化指标比较
        1.9 两组患者血清MMPs水平比较
        1.10 两组患者血清TIMPs水平比较
        1.11 证型与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2 讨论
        2.1 高血压证型与性别、年龄、病程的关系
        2.2 高血压证型与其他观察指标的关系
        2.2.1 吸烟饮酒
        2.2.2 肥胖
        2.2.3 左室重量指数
        2.2.4 尿酸
        2.2.5 同型半胱氨酸
        2.2.6 血脂
        2.3 高血压证型与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关系
        2.4 证型与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结语
        3.1 结论
        3.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
        1.1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1.1.1 遗传因素
        1.1.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1.1.3 血管活性物质
        1.1.4 炎性因子
        1.1.5 巨噬细胞极化
        1.1.6 肠道菌群
        1.2 基质金属蛋白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的研究进展
    2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1 中医病因病机
        2.2 辨证分型
        2.3 祖国医学对理化指标的认识
        2.3.1 对肥胖的认识
        2.3.2 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认识
        2.3.3 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认识
        2.3.4 对血脂代谢异常的认识
        2.3.5 祖国医学对高尿酸血症的认识
    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

(6)阴虚阳亢型与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理化指标的差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样本量的估算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签署伦理审查知情同意书
        1.7 临床资料
        1.8 调查方法
        1.9 统计学分析
        1.10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2.2 两组患者病程分布比较
        2.3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2.4 两组患者吸烟情况比较
        2.5 两组患者饮酒情况比较
        2.6 两组患者LVMI比较
        2.7 两组患者BMI比较
        2.8 两组患者生化指标比较
        2.9 两组患者MMPs比较
        2.10 两组患者TIMPs比较
        2.11 阴虚阳亢型与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3 分析与讨论
        3.1 基本资料的分析与讨论
        3.2 生化指标的分析与讨论
        3.3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4 结语
        4.1 结论
        4.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综述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 发表论文
    2 科研课题
    3 在校获奖情况
附录

(7)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病短期风险与长期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临床资料采集
        1.6 调查方法
        1.7 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分析
        1.8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258例高血压病患者一般资料研究
        2.2 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CVD危险因素分析
        2.3 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2种风险预测模型短期与长期发病危险度分层情况分析
        2.4 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2种风险预测模型短期与长期发病风险与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高血压及其危险性的研究现状
        3.2 高血压中医证候学研究特色
        3.3 风险评估的意义
        3.4 本研究高血压中医证型判定依据说明
        3.5 本研究结果一般资料情况分析
        3.6 高血压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分析
        3.7 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CVD发病危险分析
    4 结语
        4.1 结论
        4.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综述
    综述一 高血压病患者CVD短期风险与长期风险研究进展
        1 CVD流行病学及其危险因素
        2 CVD短期风险评估与长期风险评估
        3 CVD风险评估模型
        4 高血压是导致CVD发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5 高血压风险评估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高血压中医证候学研究现状
        1 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分型研究现状
        2 高血压病中医证候与相关危险因素
        3 高血压病中医证候与靶器官损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8)社区高血压前期人群情况调查及耳穴压丸干预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社区高血压前期人群合并情况调查
    目的
    方法
        1 研究对象
        2.诊断标准
        3.指标定义
        4.调查方法
        5.统计方法
    结果
        1.高血压前期人群基线情况调查
        1.1 一般情况调查
        1.2 实验室数据情况调查
        1.3 高血压前期人群体质类型分布调查
        2.单因素分析
        3.高血压前期人群不同血压水平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讨论
        1.高血压前期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1.1 高血压前期与年龄的关系
        1.2 高血压前期与吸烟的关系
        1.3 高血压前期与超重的关系
        1.4 高血压前期与脂代谢异常的关系
        1.5 高血压前期与空腹血糖的关系
        2.高血压前期与中医体质分型
        3.高血压前期与不同血压水平
    结论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耳穴压丸对高血压前期干预的疗效评价
    目的
    方法
        1.研究对象
        2.诊断标准
        3.研究方法
        4.观察指标
        5.统学方法
    结果
        1.耳穴压丸降低血压的疗效评价
        2.耳穴压丸改善睡眠质量的疗效评价
        4.耳穴压丸改善生活质量的疗效评价
    讨论
        1.中医与高血压前期
        1.1 中医对高血压前期的认识
        1.2 高血压前期的中医治疗措施
        1.3 高血压前期与中医体质类型
        2.耳穴的中医理论基础
        3.耳穴的西医理论基础
        3.1 .西医神经学基础
        3.2 西医生理、病理基础
        3.3 生物全息理论基础
        4.耳穴压丸的临床作用
        4.1 耳穴压丸对改善睡眠的作用
        4.2 耳穴压丸对降低血压的作用
        4.3 耳穴压丸对减肥的作用
        4.4 耳穴压丸对抑郁症的作用
    结论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高血压前期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9)东直门医院高血压病在各年龄层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于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1. 古代文献对于高血压的认识
        2. 现代中医学家对高血压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1. 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
        2.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3. 治疗进展
        4.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资料及方法
        1. 一般资料
        2. 高血压分级标准
        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4. 纳入及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6. 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
        2. 证型特点
        3. 血压分级
        4. 合并症情况
        5. 青年组中医证型分布影响因素
        6. 中年组中医证型分布影响因素
        7. 老年组中医证型分布影响因素
    讨论
        1. 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2. 不同年龄段高血压患者的特征
        3. 影响高血压分型的因素
    不足与展望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附表1 高血压患者基本情况调查表
    附表2 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
    附表3 高血压证候量表

(10)儿童紫癜性肾炎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构建及消风散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儿童过敏性紫癜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和紫癜性肾炎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1 儿童过敏性紫癜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
        1.1 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2 儿童过敏性紫癜发生肾损害危险因素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3 HSP发生肾损害风险的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
        3.1 基于不同参数的预测模型的建立及筛选
        3.2 预测模型的呈现
    4 讨论
        4.1 中医对过敏性紫癜的认识
        4.2 HSP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
        4.3 HSPN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
        4.4 创新性与局限性
第二部分 消风散治疗过敏性紫癜的分子机制研究
    1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消风散治疗HSP的分子机制研究
        1.1 方法
        1.2 结果
    2 消风散治疗过敏性紫癜的药效学研究及关键靶点的实验验证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3 讨论
        3.1 消风散的组方思路
        3.2 消风散能有效治疗HSP,其机制可能与调控NF-k B等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相关
        3.3 创新性与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临床观察表
    附录2 各危险因素与HSPN相关性的森林图
    附录3 亚组分析森林图
    附录4 发表偏倚的漏斗图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肥胖的思路与方法新探(论文参考文献)

  • [1]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D]. 缪文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中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中医证候特征研究[D]. 安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倪诚教授辨体辨病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理论传承与数据挖掘研究[D]. 李厚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NF-κB/NLRP3信号通路在针刺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心肌细胞炎症中的作用[D]. 蔡昀潞.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痰湿壅盛型与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理化指标的差异性分析[D]. 王洁.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阴虚阳亢型与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理化指标的差异性分析[D]. 马欢.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病短期风险与长期风险评估研究[D]. 张俊鹏.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社区高血压前期人群情况调查及耳穴压丸干预的疗效评价[D]. 孔德娇.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东直门医院高血压病在各年龄层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临床研究[D]. 林心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儿童紫癜性肾炎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构建及消风散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D]. 宋均亚.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肥胖的思路和方法新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