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鲁杂交竹3号引种育苗技术研究

汴鲁杂交竹3号引种育苗技术研究

一、撑绿杂交竹3号引种育苗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蒙兰杨,黄雪芬,黄大勇,唐武,潘永光,邓莉明,余慧连,韦旖旎[1](2022)在《6种大型丛生竹造林后的竹笋产量及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大型丛生竹是广西各地发展笋材两用林优先考虑的竹种类型。研究6种大型丛生竹的竹笋产量及其与竹丛结构因子的相关性,为广西大型丛生竹优良竹种选择及栽培提供依据。【方法】按照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安排6种大型丛生竹造林,造林后第3年调查竹丛结构和竹笋产量,采用方差分析和Duncan多重比较方法比较不同竹种的竹笋产量差异性,并分析竹笋产量和竹丛结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单丛竹平均年产笋量为勃氏甜龙竹(16.30 kg)>田林麻竹(13.00 kg)>吊丝球竹(6.88 kg)>撑绿杂交竹30号(5.85 kg)>马来甜龙竹(3.77 kg)>壮绿竹(3.55 kg),年发笋数量为勃氏甜龙竹(5.24个)>田林麻竹(4.55个)>撑绿杂交竹30号(2.82个)>吊丝球竹(2.48个)>马来甜龙竹(2.06个)>壮绿竹(1.69个),单个竹笋质量为勃氏甜龙竹(3.09 kg)>田林麻竹(2.86 kg)>吊丝球竹(2.76 kg)>壮绿竹(2.10 kg)>撑绿杂交竹30号(2.07 kg)>马来甜龙竹(1.82 kg);勃氏甜龙竹和田林麻竹不但盛笋期长,而且竹笋产量和数量显着高于其他4个竹种(P <0.05);勃氏甜龙竹、田林麻竹和吊丝球竹的单个竹笋质量显着大于壮绿竹、撑绿杂交竹30号和马来甜龙竹。立竹胸径越大,田林麻竹、马来甜龙竹、撑绿杂交竹30号、壮绿竹、勃氏甜龙竹的竹笋产量和发笋数量或单个竹笋质量越大;立竹量越大,吊丝球竹的竹笋产量、发笋数量及勃氏甜龙竹的发笋数量越大;竹丛蔸部占地面积越大,勃氏甜龙竹、撑绿杂交竹30号、壮绿竹的竹笋产量、撑绿杂交竹30号的出笋数量和吊丝球竹的单个竹笋质量越大。【结论】不同竹种的出笋高峰期及其持续时间不同。勃氏甜龙竹和田林麻竹的竹笋产量较高、单个竹笋质量较大、产笋盛期较长,是广西南宁引种栽培的优选竹种。立竹胸径对大型丛生竹竹笋产量的影响比立竹数量和竹丛蔸部占地面积的影响更大。

刘会涛[2](2015)在《撑绿杂交竹枯萎病拮抗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生防作用》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撑绿杂交竹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广泛种植,其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用材林,在各竹产地的发展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撑绿杂交竹也面临着多种病虫害的侵扰,特别是由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引起的撑绿杂交竹枯萎病,其致使大面积的杂交竹林发生枯死,严重阻碍了整个杂交竹产业的发展。芽孢杆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可以产生抗逆性强的芽孢,其具有营养要求简单、生长迅速、代谢产物种类多、易于在植物根系周围定殖等优点,使其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被广泛地研究和利用。本实验从不同地区采集的土壤样品中筛选对撑绿杂交竹枯萎病有拮抗作用的芽孢杆菌,并进行分类鉴定确定拮抗菌的种属,然后尝试将其中两株拮抗作用明显且亲和性好的拮抗菌株进行复配,随后对比单一菌株和复配菌株的生防效果,并探讨接种拮抗菌株对撑绿杂交竹抗性生理的影响,以期获得一组具有高效、稳定拮抗作用的复配芽孢杆菌制剂。1、本实验采用平板涂抹法从采集的12份土壤样品中共分离出179株芽孢杆菌。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9株对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芽孢杆菌,随后用滤纸片法进行复筛,并进行菌株纯化培养,最终获得B23-1和B01-2两株具有良好拮抗效果的拮抗菌株。2、通过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初步推断菌株B01-2为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B23-1为枯草芽孢杆菌;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最终确定菌株B01-2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hliguefaciens),菌株B23-1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3、通过平板划线培养和混合液体培养发现:菌株B01-2和B23-1可以在同一平板上共同生长,并且生长情况与单独培养没有明显差异;两菌株进行液体培养后,复配的芽孢杆菌的发酵液中菌体数量高于单一菌株处理。室内拮抗实验结果表明,复配芽孢杆菌处理组中病原菌菌落直径为1.94cm,小于单一菌株处理;用2%复配芽孢杆菌无菌发酵液处理后的病原菌孢子的萌发率为8.8%,也低于单一菌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菌株B01-2和B23-1具有良好的亲和性,复配培养可以促进两株拮抗菌的生长,并且可以提高对病原菌的拮抗效果。5、室内盆栽试验中,虽然单一菌株和复配菌株发酵液处理的撑绿杂交竹感病植株的发病率都在50%以上,但是复配芽孢杆菌处理中病情指数为12.5%,低于单一菌株处理,复配菌株处理对撑绿杂交竹枯萎病的防效达到81%,高于单一菌株的处理。被复配芽孢杆菌抑制的病原菌菌丝生长缓慢,变短变粗;菌丝发生扭曲,肿大,畸形,菌丝分支减少;原生质分布不均匀,呈颗粒状,部分菌丝顶端产生囊泡,最后破裂后内含物外泄。6、接种复配芽孢杆菌的处理中,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的速度明显降低,叶绿素含量高于单一芽孢杆菌处理组;用单一的芽孢杆菌和复配的芽孢杆菌处理感病撑绿杂交竹,杂交竹叶片中PAL、POD、PPO和CAT活性均有增加,其中复配芽孢杆菌的效果最为明显,与此对应的处理中杂交竹枯萎病的病情指数也较单一菌株处理组的低。感病杂交竹接种芽孢杆菌后植株叶片内MDA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特别是复配芽孢杆菌的降低效果最为显着,说明拮抗芽孢杆菌可以降低杂交竹叶片中膜脂过氧化作用,从而减少MDA对植物组织的破坏,提高植物抗病能力。

刘杏娥,胡飞,汪佑宏,费本华,周旭,张令峰,高龙芽,鲁瑾[3](2013)在《撑绿杂交竹主要解剖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显微图像分析方法,对撑绿杂交竹主要解剖特征进行研究,为提高建筑用丛生竹资源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水平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撑绿杂交竹组织比量薄壁细胞、纤维、导管和筛管比量分别为55.8%、37.8%、5.6%和3.6%,维管束径向直径、弦向直径及密度的平均值分别为778.445μm、700.162μm和1.512个.mm-2,纤维长度、宽度、腔径、双壁厚、长宽比、壁腔比及腔径比的平均值分别为1 673.993μm、15.364μm、5.811μm、9.552μm、109.104、2.230和0.367。

郭岩辉[4](2010)在《撑绿竹纸浆林的凋落物分解与平衡施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撑绿竹已成为重要的纸浆用材竹种,得到大面积的栽植。通过对四川宜宾长宁县世纪竹园撑绿竹凋落物物质循环的研究,以及四川宜宾的兴文县、南溪县长山坡、合尚坡,泸州纳溪区打古镇和合面镇,乐山白马镇,广安邻水城南镇,贵州赤水元宝镇8个样地撑绿竹施肥研究,对撑绿竹纸浆林产量的提高和可持续经营有重要的意义。试验自2008年5月起,分别对撑绿竹纸浆林进行了凋落物的物质循环研究和施肥效应研究。撑绿竹纸浆林凋落物养分循环研究表明:撑绿竹纸浆林的年凋落量为5004.69kg/hm2。撑绿竹纸浆林全年有两个明显的凋落物高峰期,3月、6月是全年凋落物的高峰期,12月凋落物达到最低,撑绿竹纸浆林全年通过凋落物归还输入土壤的有机碳、N、P、K的元素总量分别为1070.99 kg/hm2、38.26kg/hm2、2.6kg/hm2、5.16kg/hm2,归还量的大小依次为有机碳>N>K>P,落叶是撑绿竹凋落物养分归还的主体,春夏两季叶养分归还量最大。凋落物各组分的分解系数大小顺序为:叶>箨>根>枝>篼,叶的分解速度最快,周转期最短为3.89a,竹篼分解最慢,周转期最长为12.53a。地上部分经1年分解凋落物养分释放量为:有机碳618.11kg/hm2,N11.46kg/hm2,P0.07kg/hm2,K3.39kg/hm2。N、P总体表现为富集,K为直接释放。撑绿竹施肥采用“3414”三因素二次回归最优试验设计,建立了撑绿竹分别在高肥区与低肥区新竹产量与氮、磷、钾肥施用量之间的肥效模型。经统计分析表明:施用氮肥是影响撑绿竹新竹产量的主导因子,氮、钾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正交互作用。在设定的N、P、K肥料03水平范围内符合肥料效应函数法原理前提下,通过频率分析可得推荐施肥用量:高肥区纯N14.97kg/667㎡,P2O5 2.648kg/667㎡,K2O9.414kg/667㎡。低肥区纯N15.6kg/667㎡,P2O5 2.425kg/667㎡,K2O9.3kg/667㎡。

吴鹏[5](2008)在《黔北山区撑绿竹3号纸浆林培育技术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撑绿杂交竹(Bambusa pervariabilis×Dendrocalamopsis daii)是广西柳州林科所1980年以撑蒿竹(Bambusa pervariabilis McClure)为母本,大绿竹(Dendrocalamopsis daii Kengf.)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来,2003年贵州省黔北地区作为纸浆林进行了引种栽培。本文以人工林培育、无性系种群生态学、植物构件等理论为基础,面上调查和固定样地测定相结合,对撑绿竹3号在黔北山区的出笋和幼竹高生长规律、含水量、生物量和叶面积、造林地选择、造林密度和竹丛立竹结构调整进行了观测和试验研究。通过对撑绿竹3号出笋和退笋规律的试验研究表明,在出笋期间,尤其是在一些坡度比较大的竹林,应注意适时对竹丛进行松耕培土。留养竹笋时,应多留出笋高峰期前出土的优良竹笋。出笋后期应适当加大疏笋力度,减少林分的养分消耗,有利于竹笋生长。通过对撑绿竹3号幼竹104天的观测,可以将它的高生长的过程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盛期是竹子生长的主要时期,占整个高生长的大部分或绝大部分。撑绿竹3号幼竹的高生长存在昼夜差异,总的趋势是夜生长量大于昼生长量。通过幼竹高生长与气象因子的偏相关分析认为,相对湿度过大、最高气温过高、日照时数对高生长的影响达显着水平或者极显着水平,而降雨量、日均温和最低气温的影响则不显着。经撑绿竹3号生物量的分析,得出:(1)胸径、秆高、秆重、枝重、叶重、地上部分总重等因子之间相关关系达到极显着水平;(2)秆生物量与胸径拟合方程为:W=0.0849D2.0036;(3)地上不同构件的生物量分配是竹秆>枝条>叶子;(4)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竹林分成超低产林、低产林、中产林、高产林和超高产林。撑绿竹3号不同年龄竹秆的含水量不一样,Ⅰ龄竹>Ⅱ龄竹>Ⅲ龄竹;不同部位亦不相同,为下部>中部>上部。撑绿竹3号胸径与叶面积的最优模型为三次模型:M=91974.8-50277D+10460.2D2-56.144D3,R2=0.9012。目前竹林的叶面积指数大部分在6以下,还未达到丰产结构。通过对撑绿竹3号31样地的实地调查,从6个主要立地因子对其生长影响的分析来看:海拔、小地形部位、土层厚度及坡度对撑绿竹3号的生长影响存在显着或极显着差异,是影响撑绿竹3号生长的主导因子;结合t-检验的结果:最适宜撑绿竹3号生长的立地类型是Ⅰzb5、Ⅰzb6、ⅠSb5和ⅠSb6(海拔800m以下、紫色砂页岩和石灰岩、坡中下部、缓斜坡厚层土);较适宜的是Ⅰzb3、Ⅰzb4、ⅠSb3和ⅠSb4(海拔800m以下、紫色砂页岩和石灰岩、坡中下部、缓斜坡中层土);不适宜的是低中山立地类型区(≥800m),以及坡上部立地类型组和薄土层立地类型。从撑绿竹3号营养空间拓展的调查情况来看,6个立地因子中,海拔、小地形部位、土层厚度及坡度对撑绿竹3号营养空间的拓展影响较大,存在显着差异或极显着差异。所以,即使在适宜栽培撑绿竹3号的立地,由于立地条件的分异,对其造林密度的选择,也不宜都采用一个统一的标准。立地条件好的造林地,造林密度可采用目前的833株/hm2(3m×4m)。但立地条件相对差一些的造林地,如中层土立地,其造林密度应由833株/hm2(3m×4m)提高到952株/hm2(3m×3.5m),或1111株/hm2(3m×3m),甚至更高,这样才能尽快郁闭成林,并使纸浆林具有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经济效益。撑绿竹3号结构调整的试验初步表明,竹林在生产过程中应保留一定数量的老竹,当地“四年一刀砍”的传统习惯是不合理的,而采伐强度不宜超过60%。

杨芹[6](2007)在《撑绿杂交竹研究现状及其效益探讨》文中指出在简要总结撑绿杂交竹特点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我国撑绿杂交竹研究现状,并针对其特点探讨了撑绿杂交竹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傅建生,董文渊,韩梅,郑朝芳,谭帮敏,秦嘉云[7](2006)在《撑绿竹在水富县的引种造林研究初报》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水富县引种造林的撑绿竹进行成活率调查、生长表现观测、施肥及抚育择伐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撑绿竹能够适应水富县生态环境条件,且合理的抚育管理有利于提早成材。因此引种撑绿竹具有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谭宏超[8](2005)在《撑绿杂交竹纸浆用竹林培育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撑绿杂交竹是广西柳州林科所以撑篙竹为母本,大绿竹为父本,于1980年杂交而成。通过杂交共得到39粒种子,得苗丛33丛,经过无性扩繁及多年的选育,筛选出具有明显杂交优势的杂交种——撑绿3、6、8和30号竹优良无性系在生产中推广。其中撑绿3号适应范围更广,繁殖能力更强,杂交优势更明显,已在广西、广东、四川、福建、云南、贵州、海南等地广泛推广,效果良好。试验研究证明,撑绿3号竹是优良的纸浆用、材用、笋用竹。本文介绍了撑绿3号杂交竹在云南的适生环境,生长发育特性,竹苗培育技术,竹林丰产栽培技术及纸浆林经营技术。

庚晓红[9](2005)在《退耕还林地撑绿杂交竹林分结构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撑绿杂交竹(Bambusa pervariabilis×Dendrocalamopsis Daii)不仅具有成林快、成林后每年均可间伐等特点,而且科技含量高、能笋材兼用,很好的兼顾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在退耕还林工程中推广速度很快。对于撑绿杂交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引种试验,育苗栽培管理等方面,而在林分结构方面研究很少。本文对四川省退耕还林地撑绿杂交竹林分结构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 撑绿杂交竹秆龄的判断主要依据一些比较明显的特征,如竹秆的颜色,秆箨的有无,分枝的有无等。 (2) 在撑绿杂交竹林分各龄级竹秆中,1、2、3年生秆占96.9%,4年及4年以上老龄秆所占比例为3.1%;1、2、3年生撑绿杂交竹秆数比例约为1:1:1,即撑绿杂交竹林中,新竹数偏多,老龄竹所占比例较少。 (3) 在所调查的撑绿杂交竹林分中,竹丛平均秆数多为5~8秆,其次是9~12秆,而13~16秆所占比例最小,秆数的分布呈现中间比例大,两头比例小的状况。竹秆平均胸径随着丛秆数的增多而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当丛秆数为5~8秆时,竹秆的平均胸径最大,为4.85cm。 (4) 撑绿杂交竹林分按直径的分布呈现正态分布规律。立竹秆数在平均胸径(4.29cm)附近的3~5径级范围分布比较集中,而越向两端秆数越少。撑绿杂交竹林分立竹最大直径为平均直径的1.75倍,最小直径为平均直径的0.23倍,林分直径偏小。 (5) 不同秆龄阶段的生物量分配极不合理。秆、枝、叶各器官生物量随林分径级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秆和枝的生物量在6径级最大,分别为1849.20kg和578.88kg。叶的生物量在5径级最大,为296.64kg。 (6) 林分胸径、秆高与节数、枝盘数、地上部分牛物量总重、秆重、枝重的相本研究由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2001BA606A-06)、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SZD0419)、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培养基金(2003SRC032)资助。

彭华[10](2005)在《三峡库区撑绿竹护岸林生物量及林下土壤抗蚀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护岸林是三峡库区森林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作为防护林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防治沿岸土体坍塌、滑坡及确保三峡工程的生态安全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开展三峡库区护岸林建设模式及水土保持效益的研究,对确保三峡水库长治久安,库区生态环境优美,促进库区生态恢复、科学合理地经营发展护岸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三峡库区重庆市涪陵区南沱段撑绿竹护岸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采集数据,然后在实验室数据分析处理的基础上,对撑绿竹护岸林生物量及林下土壤抗蚀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了撑绿竹单株生物量分配规律,并以计算机为操作平台,Excel、SPSS、DPS软件为技术支撑,运用一元幂函数、对数函数、指数函数、线性模型等多种模型,对撑绿竹各器官生物量进行了数学模型拟合,选出了最优数学模型,为撑绿竹生物量的准确估测提供了简单、准确、适用的模拟方程。分析了撑绿竹护岸林枯落物的持水性能,以及对林下土壤结构(容重、孔隙度、>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有机质含量、含水量、土壤团聚度、分散率和崩解速率的影响,并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撑绿竹护岸林与林下土壤抗蚀性能的关系,较客观、准确的反映了林下土壤抗蚀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护岸林的优化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撑绿竹平均竹高为5.581m,枝下高4.711m,节数达21.7节,胸径3.266cm,单株平均生物量2.5868kg。其中,平均秆重1.0708kg,占全株重的41.40%;平均枝重0.5638kg,占全株重的21.02%;平均叶重0.3324kg,占全株重的12.85%。地上部分重占全株重的75.27%,平均根重0.6398kg,占全株重的24.73%。地上部分生物量大于地下部分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秆>枝>叶,根枝比为1.18。 (2)撑绿竹含水率较高,平均达56.58%,各器官的含水率地上部分小于地下部分,地上

二、撑绿杂交竹3号引种育苗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撑绿杂交竹3号引种育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6种大型丛生竹造林后的竹笋产量及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竹林概况
    1.3 竹笋产量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竹笋产量分析
    2.2 竹笋数量分析
    2.3 单个竹笋质量分析
    2.4 竹笋产量和竹丛结构因子相关性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2)撑绿杂交竹枯萎病拮抗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生防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撑绿杂交竹概述
        1.1.1 撑绿杂交竹的形态特征
        1.1.2 撑绿杂交竹的分布及适生环境
        1.1.3 撑绿杂交竹的优点
    1.2 撑绿杂交竹枯萎病的研究概况
        1.2.1 撑绿杂交竹枯萎病病原菌生物学性状
        1.2.2 发病的规律及发病症状
        1.2.3 撑绿杂交竹枯萎病的扩散传播途径
        1.2.4 撑绿杂交竹枯萎病的防治现状
    1.3 植物病害中生物防治的研究概况
        1.3.1 生物防治
        1.3.2 芽孢杆菌概述
        1.3.3 芽孢杆菌生防作用机制
        1.3.4 芽孢杆菌生防制剂的应用
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4 材料和方法
    4.1 材料
        4.1.1 土壤样品的采集
        4.1.2 供试病原菌
        4.1.3 供试撑绿杂交竹苗
        4.1.4 实验所需培养基及试剂
        4.1.5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土壤中拮抗芽孢杆菌的分离和纯化
        4.2.2 拮抗芽孢杆菌的室内筛选
        4.2.3 拮抗芽孢杆菌的鉴定
        4.2.4 菌株的复配及抑菌效果
        4.2.5 复配芽孢杆菌的室内防效及对杂交竹抗性生理影响
    4.3 数据统计与分析
5 结果与分析
    5.1 土壤中拮抗芽孢杆菌的分离和纯化
    5.2 拮抗芽孢杆菌的室内筛选
        5.2.1 土壤拮抗芽抱杆菌初筛结果
        5.2.2 拮抗菌发酵液复筛结果
        5.2.3 拮抗菌株的纯化培养
    5.3 拮抗芽孢杆菌的鉴定
        5.3.1 形态特征鉴定情况
        5.3.2 生理生化特征鉴定结果
        5.3.3 16S rDNA遗传学鉴定
    5.4 拮抗芽孢杆菌复配的可行性分析
        5.4.1 两株拮抗芽孢杆菌的亲和性验证情况
        5.4.2 单一菌株及复配菌株对病原菌拮抗效果的比较
    5.5 复配芽孢杆菌的室内防效及对杂交竹抗性生理影响
        5.5.1 室内盆栽防治效果
        5.5.2 单一菌株及复合菌株接种对撑绿杂交竹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
6 结论与讨论
    6.1 土壤中拮抗芽孢杆菌的分离
    6.2 拮抗芽孢杆菌的筛选和鉴定
    6.3 菌株的复配及抑菌防病效果
    6.4 复配芽孢杆菌对杂交竹叶片抗性生理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3)撑绿杂交竹主要解剖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组织比量径向变异
    2.2 撑绿杂交竹维管束径向变异
        2.2.1 维管束尺寸
        2.2.2 维管束密度
    2.3 纤维形态特征径向变异
        2.3.1 纤维长度
        2.3.2 纤维直径
        2.3.3 纤维腔径
        2.3.4 纤维双壁厚
        2.3.5 纤维长宽比
        2.3.6 纤维壁腔比
        2.3.7 纤维腔径比
3 结论

(4)撑绿竹纸浆林的凋落物分解与平衡施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竹林施肥及凋落物养分循环研究现状
        1.2.1 竹子施肥现状
        1.2.1.1 竹林施肥的理论基础
        1.2.1.2 竹林施肥方法
        1.2.1.3 竹林施肥种类及配比
        1.2.1.4 施肥时间与次数、施肥量
        1.2.1.5 施肥试验研究方法
        1.2.1.6 施肥的经济效益
        1.2.2 凋落物研究现状
        1.2.2.1 森林凋落物的概念
        1.2.2.2 凋落物量的研究方法
        1.2.2.3 凋落物量的影响因子
        1.2.2.4 凋落物分解的研究方法
        1.2.2.5 凋落物分解动态变化
        1.2.3 撑绿竹的相关研究
        1.2.3.1 撑绿竹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
        1.2.3.2 引种
        1.2.3.3 繁殖育苗
        1.2.3.4 造林技术
        1.2.3.5 病虫害防治
第二章 撑绿竹凋落物分解动态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林分概况
    2.2 样品采集和分析
        2.2.1 凋落物量试验样品采集
        2.2.2 凋落物分解试验样品采集
        2.2.3 样品分析方法
        2.2.3.1 植物样品分析
        2.2.3.2 土壤样品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撑绿竹纸浆林凋落物数量、组成及月动态变化
        2.3.1.1 撑绿竹纸浆林凋落物数量、组成
        2.3.1.2 凋落物量的月动态变化
        2.3.2 撑绿竹纸浆林凋落物养分归还量及组成特征
        2.3.2.1 凋落物养分年归还量
        2.3.2.2 凋落物养分归还量的组成特征
        2.3.3 撑绿竹纸浆林凋落物分解的动态变化
        2.3.3.1 凋落物失重率的动态变化
        2.3.3.2 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和周转期
        2.3.3.3 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养分含量变化
        2.3.3.4 凋落物养分残留量和释放率的变化
    2.4 小结
第三章 撑绿竹平衡施肥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区自然概况
        3.1.2 试验材料
        3.1.3 供试土壤情况
        3.1.4 试验方法
        3.1.5 试验测定方法
    3.2 撑绿竹配方施肥结果与分析
        3.2.1 试验区土壤肥力评价
        3.2.2 肥料效应模型的建立与极值判别
        3.2.3 单因素肥效分析
        3.2.3.1 氮肥的单因素肥效分析
        3.2.3.2 磷肥的单因素肥效分析
        3.2.3.3 钾肥的单因素肥效分析
        3.2.4 双因素的交互效应分析
        3.2.4.1 高肥区交互效应
        3.2.4.2 低肥区交互效应
        3.2.5 最佳产量的模拟寻优
        3.2.5.1 高肥区的模拟寻优
        3.2.5.2 低肥区的模拟寻优
        3.2.6 经济效益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1.1 撑绿竹纸浆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律
        4.1.2 撑绿竹不同肥力条件下施肥对新竹产量的影响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5)黔北山区撑绿竹3号纸浆林培育技术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竹类资源概况及研究背景
    1.2 竹类科研概况
    1.3 撑绿竹3号研究简介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2 研究地区概况、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
    2.1 研究地区概况
    2.2 技术线路
        2.2.1 研究思路
        2.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案
        2.3.1 出笋和幼竹高生长规律
        2.3.2 含水量、生物量和叶面积测定
        2.3.3 适地适竹与造林地选择
        2.3.4 竹丛营养空间拓展与造林密度
        2.3.5 竹丛立竹结构调整与新竹生长
3 结果与分析
    3.1 出笋和幼竹高生长规律
        3.1.1 出笋数量分布
        3.1.2 退笋数量分布
        3.1.3 幼竹高生长期的划分
        3.1.4 幼竹高生长的数学模型
        3.1.5 幼竹日高生长节律
        3.1.6 幼竹高生长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
        3.1.7 小结与讨论
    3.2 含水量、生物量和叶面积
        3.2.1 含水量
        3.2.2 生物量
        3.2.3 叶面积
        3.2.4 小结与讨论
    3.3 适地适竹与造林地选择
        3.3.1 主要立地因子对撑绿竹3号生长的影响
        3.3.2 各立地因子与撑绿竹3号生长的多元回归分析
        3.3.3 撑绿竹3号栽培区的立地分类
        3.3.4 撑绿竹3号纸浆林的造林地选择
        3.3.5 小结与讨论
    3.4 竹丛营养空间拓展与造林密度
        3.4.1 主要立地因子与竹丛营养空间拓展的多元回归分析
        3.4.2 主要立地因子对竹丛营养空间拓展的影响
        3.4.3 撑绿竹3号纸浆林的造林密度
        3.4.4 小结与讨论
    3.5 竹丛立竹结构调整与新竹生长
        3.5.1 立竹不同龄级结构试验(试验A)
        3.5.2 立竹不同采伐强度试验(试验B)
        3.5.3 不同龄级立竹保留比例试验(试验C)
        3.5.4 小结与讨论
4 初步总结与问题建议
    4.1 撑绿竹3号纸浆林的培育技术措施
        4.1.1 造林地选择
        4.1.2 造林密度
        4.1.3 出笋期培育
        4.1.4 幼竹生长期培育
        4.1.5 竹丛立竹结构调整
        4.1.6 竹林经营管理
        4.1.7 竹林采伐利用
    4.2 问题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撑绿杂交竹研究现状及其效益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撑绿杂交竹的特点
2撑绿杂交竹研究现状
    2.1 引种试验方面
    2.2 育苗、栽培管理和造林丰产技术
    2.3 制浆性能与感病枯死原因方面
    2.4 林分结构的研究
3 撑绿杂交竹效益探讨
    3.1 经济效益
    3.2 生态效益
    3.3 社会效益

(7)撑绿竹在水富县的引种造林研究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引种地区概况
2 材料和方法
    2.1 造林材料
    2.2 造林技术
        2.2.1 林地选择
        2.2.2 造林时间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引种成活率调查
    3.2 撑绿竹生长表现观测
    3.3 撑绿竹施肥比较试验
    3.4 撑绿竹抚育择伐比较试验
    3.5 引种效益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9)退耕还林地撑绿杂交竹林分结构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撑绿杂交竹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1.1.1 撑绿杂交竹的特点
        1.1.2 杂交竹的形态特征
        1.1.3 杂交竹的分布及适生环境
        1.1.4 杂交竹的生长发育规律
        1.1.5 杂交竹的化学成分
    1.2 国外研究概况
    1.3 国内研究概况
        1.3.1 散生竹竹林结构的研究
        1.3.2 丛生竹竹林的结构研究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撑绿杂交竹林分秆龄结构规律
        3.1.1 撑绿杂交竹秆龄判断规律
        3.1.2 撑绿杂交竹秆龄变化规律分析
    3.2 撑绿杂交竹林分直径分布规律
        3.2.1 撑绿杂交竹竹丛秆数与平均秆径的关系
        3.2.2 撑绿杂交竹林分直径分布规律分析
        3.2.3 撑绿杂交竹林分直径变动幅度
    3.3 撑绿杂交竹个体生物量分配规律
    3.4 撑绿杂交竹林分生物量结构变化规律
        3.4.1 不同龄级生物量分配
        3.4.2 不同径级生物量分配
    3.5 撑绿杂交竹林分各因子间相关分析
        3.5.1 撑绿杂交竹林分各因子间相关性
        3.5.2 林分平均胸径与秆高的相关性分析
        3.5.3 林分平均胸径与秆重的相关性分析
        3.5.4 林分平均胸径与地上部分生物量总重的相关性分析
        3.5.5 林分平均胸径与节间数的相关性分析
    3.6 撑绿杂交竹林分叶面积指数变化规律
        3.6.1 撑绿杂交竹叶面积变化规律
        3.6.2 撑绿杂交竹林分叶面积指数变化规律
    3.7 撑绿杂交竹与麻竹林分结构规律比较研究
    3.8 结果的讨论
4 小结
    4.1 撑绿杂交竹秆龄判断及秆龄变化规律
    4.2 撑绿杂交竹林分直径分布规律
    4.3 撑绿杂交竹个体生物量分配规律
    4.4 撑绿杂交竹林分生物量变化规律
    4.5 撑绿杂交竹林分各因子相关性
    4.6 撑绿杂交竹林分叶面积指数变化规律
    4.7 撑绿杂交竹与麻竹比较结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三峡库区撑绿竹护岸林生物量及林下土壤抗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竹类植物研究综述
        1.1.1 世界竹类植物资源概况
        1.1.2 我国竹类植物资源概况
        1.1.3 我国竹类植物研究进展
        1.1.4 撑绿杂交竹研究概述
        1.1.5 小结
    1.2 土壤抗蚀性研究综述
        1.2.1 土壤抗蚀性的提出
        1.2.2 土壤抗蚀性评价的研究
        1.2.3 小结
    1.3 结语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2.3.1 研究思路
        2.3.2 技术路线
    2.4 研究内容
    2.5 论文新意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设计
    3.3 研究方法
        3.3.1 撑绿竹生物量的取样和测定
        3.3.2 撑绿竹护岸林枯落物的采集及测定
        3.3.3 撑绿竹护岸林土壤取样及土壤抗蚀性指标的测定
        3.3.4 数据处理方法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研究区自然条件及护岸林调查结果
        4.1.1 研究区自然条件分析
        4.1.2 撑绿竹护岸林调查结果分析
    4.2 撑绿竹生物量结构研究
        4.2.1 撑绿竹单株生物量及分配规律
        4.2.2 撑绿竹含水率及变化规律
        4.2.3 撑绿竹不同龄级单株生物量配置
    4.3 撑绿竹生物量模型研究
        4.3.1 撑绿竹各因子生物量相关性分析
        4.3.2 撑绿竹各器官单株生物量与胸径相关数学模型
        4.3.3 撑绿竹各器官单株生物量与竹高的相关数学模型
        4.3.4 撑绿竹各器官单株生物量与胸径和竹高的相关数学模型
    4.4 撑绿竹护岸林土壤抗蚀性能研究
        4.4.1 撑绿竹护岸林枯落物持水效益分析
        4.4.2 撑绿竹护岸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4.3 撑绿竹护岸林表土层土壤崩解速率比较
        4.4.4 撑绿竹护岸林土壤抗蚀性能评价
    4.5 撑绿竹护岸林土壤抗蚀性影响因子分析
        4.5.1 典型相关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4.5.2 相关性分析
        4.5.3 典型相关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问题和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课题

四、撑绿杂交竹3号引种育苗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6种大型丛生竹造林后的竹笋产量及相关性分析[J]. 蒙兰杨,黄雪芬,黄大勇,唐武,潘永光,邓莉明,余慧连,韦旖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22(02)
  • [2]撑绿杂交竹枯萎病拮抗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生防作用[D]. 刘会涛. 四川农业大学, 2015(07)
  • [3]撑绿杂交竹主要解剖特征的研究[J]. 刘杏娥,胡飞,汪佑宏,费本华,周旭,张令峰,高龙芽,鲁瑾.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3(01)
  • [4]撑绿竹纸浆林的凋落物分解与平衡施肥技术研究[D]. 郭岩辉.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5)
  • [5]黔北山区撑绿竹3号纸浆林培育技术初步研究[D]. 吴鹏. 贵州大学, 2008(02)
  • [6]撑绿杂交竹研究现状及其效益探讨[J]. 杨芹. 山东林业科技, 2007(03)
  • [7]撑绿竹在水富县的引种造林研究初报[J]. 傅建生,董文渊,韩梅,郑朝芳,谭帮敏,秦嘉云. 竹子研究汇刊, 2006(02)
  • [8]撑绿杂交竹纸浆用竹林培育技术[A]. 谭宏超. 中国造纸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 2005
  • [9]退耕还林地撑绿杂交竹林分结构规律研究[D]. 庚晓红. 四川农业大学, 2005(08)
  • [10]三峡库区撑绿竹护岸林生物量及林下土壤抗蚀性能研究[D]. 彭华. 西南农业大学, 2005(06)

标签:;  ;  

汴鲁杂交竹3号引种育苗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