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创新在于培养思想者

作文教学的创新在于培养思想者

一、作文教学的创新在于培养思想者(论文文献综述)

韦易廷[1](2021)在《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程红兵老师独创性地提出了语文人格教育思想并不断加以完善。本文希望通过研究他的教育思想能够给一线语文教师带来启发,从而更好地改进语文教学。本文总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程红兵语文教育思想概说,语文人格教育是程红兵教育思想的核心及最大特征。第一部分从具体内容、教育价值功能、师生相互主体渐变关系说、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的思想内涵。第二个部分是从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着手,结合经典课例来研究程红兵老师在这两方面对于语文人格教育的实践应用,从而为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借鉴和示范。第三个部分是研究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给当前语文教育教学带来的启示,从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完善优化语文人格教育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对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的理解和把握,本人选择高中第一单元的经典诗歌《红烛》和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回忆性散文《老王》来设计教案,分析教学思路。力求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塑造学生健康积极的高尚人格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希望本研究能够让教师们提高对语文人格教育的重视,为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张美佳[2](2021)在《钱理群写作教学思想在高中语文“文学评论写作”任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文学评论写作学习任务,对发展高中生阅读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规定与要求。钱理群写作教学思想与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导向具有一致性,在文学评论写作教学任务落实上的指导作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从探求“文学评论写作”课程设置缘由出发,明确课程标准对“文学评论写作”任务学习的具体要求和教学安排。在概述钱理群写作教学思想的基本内涵与内容体系的基础上,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四大核心素养两个层次挖掘其“立言立人”写作教学思想与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导向的一致性,探讨其教学思想对高中语文“文学评论写作”学习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启示。论文注重钱理群写作教学思想与“文学评论写作”任务的紧密贴合,以钱理群写作教学思想和评点学为理论基础,对文学评论写作任务进行文类专题分类,明确任务学习的具体目标与内容,重点设计各文体分类下“文学评论写作”任务实施示例,通过完整的教学准备、实施、评价、总结过程整理出有序的任务学习专题或活动,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结合课程标准学业水平要求阐述检测文学评论写作任务学习的细则,规范文学评论写作评价量表,全面呈现钱理群写作教学思想在“文学评论写作”任务学习中应用的可操作性,为高中“文学评论写作”任务学习提供借鉴性案例,促进高中文学评论写作任务学习的进一步发展。

张蓬[3](2021)在《中国“新文学”与“国文教育”互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中国“新文学”与中学“国文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清末民国时期新式教育制度、白话文教科书新文学选文、新文学作品教学等方面的分析,发掘新文学在酝酿、发生、发展中与“国文教育”之间的互动影响。“新文学”借助教育制度奠定了国文教育中的“知识身份”,通过国文教科书编写加速了传播,影响了学生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形成,奠定了其经典地位,同时“新文学”也全面推动了国文教育改革,加快了国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新文学”与中学“国文教育”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主要体现在教育改革、知识生产与传播、文学创作、经典形成等方面。为了清晰地呈现出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从“文学”“教育”的双视角,以国文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尤其是“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的经典形成,旨在通过以上分析促进当下文学教育中对“新文学”作品的正确认识和科学选择,为学生的文学修养培养等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本文共分五章,尝试从现存国文教育制度文件、发行量大且出版权威的代表性国文教科书等方面入手,进行细致的史料分析,探究中学“国文教育”与“新文学”之间在文学传播、知识生产、经典形成、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互动关系。第一章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制度演变的考察,论证了学制和教育宗旨的变迁为“新文学”进入“国文教育”提供了先决条件,“国语运动”作为“新文学”和“国文”的媒介、桥梁,以“国语统一”为共同目的,实现了“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双潮合一”,确立了“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的“知识身份”地位。第二章以国文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的传播为研究内容,阐述了新思想、新文化和新文学如何通过国文教科书进行传播。其中政府教育部门的权力、教科书编写者的个人兴味制约着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的筛选,也影响了新文学知识的生产。从1920年代“新文学”开始进入国文教科书,到1940年代战争背景下,“国定本”以党化教育的名义对新文学作品的排挤,再到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坚决选用新文学作品以反抗“国定本”的压制,都体现了国文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经典化形成的推动作用。第三章论述了新文学对国文教学改革的促进。从“问题教学法”、“道尔顿制”实验到“精读”“略读”法,新文学选文帮助国文教育加快了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新文学也促进了国文教育的作文教学改革,教科书中的新文学作品成为学生写作训练的范文,不仅促进了学生现代文体意识的形成,也使新文学的知识地位、知识形象在中学的作文教学中被强化,在这个过程中,新文学也得到了考试制度的官方认可,自身的知识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第四章分析了新文学作家的文学创作与国文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新文学作家倡导白话文,自主编写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带去新文化、新思想。从教经历也为作家提供了创作素材,他们将自己的教育理想诉诸作品,同时也促进了新文学的发展。新文学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国文教育的改革、发展,加速了国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第五章探讨了国文教育在现代文学作品经典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现代语文教科书中那些不可缺少的现代文学“经典篇目”,其“经久不衰”的原因除了作品本身的经典本质外,在经典形成的过程中,还有教育、政治等其他外部力量的参与,它们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文学作品的“经典化”。对于“新文学”来说,“国文教育”是一个最佳的传播途径。清末以降的学制改革和教育宗旨演变为新文学进入国文教育领域提供了先决条件,国语运动作为新文学和国文教育的桥梁,以“国语统一”为共同目的,实现了新文学与国文教育的全面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新文学也借助国文教育这一途径,推行新文学、新文化、新思想,促进了现代文学审美观念及书写范式的形成。但是受到教育权力机制的约束和教育者个人视野及志趣的影响,国文教育对新文学存在着“限制性”选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新文学作品价值的认识。不过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二者之间的互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新文学促进了国文教学改革,引领了民国教育的新风尚,加速了其现代化进程。在二者互动的过程中,新文学选文培养了学生的现代文体意识,使新文学的知识地位、知识形象在国文教育中被强化,新文学知识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经典”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徐超[4](2020)在《小学中年级习作兴趣培养的教学研究 ——基于何捷“生动的语文”教学主张》文中认为小学中年级处于人生写作的起始阶段,这一时期对于习作兴趣的培养尤为关键,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写作的成败。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习作兴趣又明显不足。论文以探究小学中年级习作兴趣培养的教学策略为目标,结构为:绪论提出问题、第一章观察分析、第二章策略假设和第三章实践检验。本研究采取“问题——观察——假设——检验”路径过程,期望找到培养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兴趣的教学基本规律。第一章通过观察与调查,从教学的层面分析了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兴趣不足的原因:习作前,教师对习作教学缺少兴趣、无法让学生轻松入门和对素材积累缺乏引导;习作中,教学目标贪大求全、教学内容重点偏移和教学形式陈旧僵化;习作后,教师对修改过程缺乏关注和习作评价方式较单一。第二章基于何捷教学主张和立足于当前的教学状况,探讨了小学中年级习作兴趣培养的教学策略:习作前,“从读到说”富有生命气息,让师生共爱表达、“自由百字”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轻松入门和“课外读写”面向真实生活,帮学生积累素材;习作中,“指向思维”驱动教学目标的针对性、“片段练习”牵动教学内容的集中性和“游戏支架”转动教学活动的可玩性;习作后,“全员参与”变评价为评赏,推动学生自我管理和“素养培育”破除结果导向,启动学生写作意识。第三章通过亲身教学实践,辩证地完善了第二章所提出的教学策略:习作前发现教师提示预设限制学生童趣思维,建议基于学情审视预设,让学生乐于动笔;习作中发现课堂气氛热烈而习作未明显提高,建议不能只强调趣味快乐,而轻视习作知识;习作后发现学生合作自批互改参与度不高,建议引入习作修改清单,关注乐趣并提升效率。

李熹[5](2020)在《美国SAT作文命题:理念、形态与启示》文中提出SAT是由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举办的一项重要的大学入学考试,它同时也是一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性测试。近年来,SAT通过主动变革、优化测评理念,提升测评质量。2005年SAT采用的“Essay”试题,也被称为“观点表达型”作文试题。自启用之日,该题型就备受国内外教育研究专家的关注,尤其是语文教育相关的研究专家。2016年3月,面对社会舆论与竞争对手ACT(American College Testing)的多重压力,SAT启用了全新的测试题型,其中变化最为显着的是“分析性”作文试题。美国SAT作文试题作为学术能力测试的重要一环,其由“任务驱动型作文”向“分析性”作文的转变历程背后反映出大学理事会对于考生从事学术研究必备的关键能力与综合素养的重视。研究者有必要深入解读SAT作文命题革新的核心理念、提炼其基本特征,为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的完善与创新带来一些启示。SAT作文命题即SAT作文试题的内蕴价值、外部形态以及其评价标准诸要素的呈现与相互关系。具体而言,本文从梳理SAT演变历程、剖析SAT作文命题理念及形态、现实启迪三大方面展开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挖掘SAT作文命题的理念导向,呈现SAT作文试题与评分标准的基本形态。为保证资料的完整性与丰富性,本文中翻译并整理了大量的SAT官方文件与研究报告。第一部分整体回顾了SAT的产生背景与发展历程。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的成立与智力测验的大力开发、推广是催生SAT的两大重要力量。其中SAT的演变历史主要分为正式确立、迅速发展与试题框架变革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本部分聚焦于改革前、后“观点表达型”作文与“分析性”作文两大SAT作文题型并分别介绍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难点,第二部分就SAT官方文件中有关作文命题理念的内容展开深度思考。写作命题改革千头万绪,但其突破口在于命题理念的研究。SAT作文命题从学生未来开展学术研究与职业发展所必需的写作能力出发,涵盖语言运用、思维发展等多个维度,并最终指向写作主体语言人格的成长。这部分提炼出历年来SAT作文命题的三大核心理念即渗透批判性思维、唤醒交际意识、锤炼表达品质以及最新SAT作文命题理念的发展趋势即降低“宿构”机率、考核多元能力。第三、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第三部分从“观点表达型”作文与“分析性”作文试题的真实样态出发,归纳其基本特征。其中,“观点表达型”作文试题具有丰富多样的提示性材料与开放、辩证的写作任务,“分析性”作文试题的阅读提示聚焦论证要素、源文本面向公共事务、写作任务紧扣论证过程。作文试题是命题理念的重要载体之一。对SAT作文所涉及的主题类型、写作任务的表达方式展开分析,这有利于人们深化对于命题理念的认识。第四部分将作文评分标准的静态分析与评价环节的动态分析相结合,较为全面、细致地展现了SAT作文评价环节的完整过程。通过前四部分的论述,SAT作文的命题理念得到了较为清晰地解读。同时,SAT作文试题的基本形态与评价环节也得以具体地呈现。当然,SAT作文命题植根于美国独特的教育生态环境,这需要研究者辩证看待与审慎借鉴。第五部分在尽可能准确而深入地把握SAT作文命题的理念、形态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的现状,尝试展开作文命题“中国化”的思考,这也是研究SAT作文命题理念、形态的旨归。在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大背景下,SAT作文命题的积极经验将为我国高考作文命题人员与一线语文教师在重新审视中学生的写作实践活动、转变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理念、丰富作文试题形态与完善作文评价体系等方面提供一些建议。

高海芳[6](2020)在《普通高中作文讲评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以核心素养为本,拉开了语文课程深层次改革的序幕,作为普通高中写作教学举足轻重的一类课型,作文讲评课由于在教学实践中长期面临“高耗低效”的问题,而被推到了改革的前端。普通高中阶段,如何提高作文讲评课的教学效率,解决学生的部分写作问题,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和研究。本文综合问卷调查、个案跟踪、典型作文分析来探讨并梳理目前作文讲评课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这三个不同维度的调查分析,发现高中作文讲评课存在诸如讲评目的与结果游离、讲评内容与学生期待背离,教师指导具体化和学生修改升格双缺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错位、教师重视度与学生认识度不同步等问题。立足普通高中作文讲评课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深入挖掘其成因,发现教学视角固化、教学“结论化”、主体意识模糊化、教师综合素养欠优化等因素的影响根深蒂固。基于上述发现,立足语文核心素养,以“学情”为核心,提出以下对策。首先,转换视角,关注“成长”。立足18个学习任务群、学生立场、整体性和丰富性、发展视角等,关注课堂的健康“生长”。其次,优化量规使用,“程序性”贯穿教学全过程。聚焦“一核四层四翼”,在厘清课堂方向的基础上,不仅重视师生共建量规,为学生提供“程序化”的步骤指导,而且重视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再次,“互动”为抓手,“修改”为归宿。重视“亲历和体验”,在反批式、交流式、合作式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进行多层次修改。最后,通过理念赋能、专业赋能、自我赋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本文共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是正文,共四章,第一章是作文讲评课的总论,为调查问卷的设置、课堂观摩后的反思以及教学对策的提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保障;第二章是问题调查部分,通过不同形式的调查分析,广泛而精准地发现问题;第三章深入剖析了问题的成因,为问题的解决找到了突破口;第四章依据问题存在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为一线教学提供了积极的策略参考,极具现实意义。第三部分是结语,既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对前景的展望。

张雪[7](2020)在《“绽放生命”:熊芳芳语文教学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不断涌现出一批教坛新秀,他们思维活跃、敢于创造、乐于挑战,不断的在开拓、创新语文教学的新境域,促进语文学科的繁荣与发展。同时,当今教育的第一目的,要求肯定人的生命价值、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要求树立多样化的人才发展观念,鼓励生命个体的自然成长,主张要不拘一格的培养人才、任用人才,而语文学科以其特有的文化唤醒功能,它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和进行恰当的言语表达之外,更重要的是承担了滋养学生生命的角色,是当今的第一学科。新生代名师熊芳芳所提出的“生命语文”教学理念,正是在以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为基础之上,更加注重学生与语文的文化意蕴和诗性内质间的有效对话与交流,强调要通过语文的浪漫来涵养学生的诗性、修养其智性和滋养其灵性,同时,语文教学也应当是师生双方之间的一种相互激励、相互唤醒的生命活力过程。因此,笔者试图通过本论文的研究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到语文教育改革的新征程中来,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更多直观的借鉴。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对本篇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分别展开阐述,以及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明确论文研究的新视角。第一章,归纳“生命语文”教学观的理论依据及形成原因,并结合熊芳芳的语文道路和语文情结,梳理其个人成长之路,从内部的自主发展和外部因素影响两个方面,明确熊芳芳的语文教学观。点明“生活性”和“生命性”是“生命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以及要以阅读教学、课堂活动、写作指导为中心来引导学生勇于直面生活,实现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丰富学生的生命内涵和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完整教学目标。第二章,主要探索“生命语文”的教学艺术特色,从熊芳芳的教学实践角度入手,通过她的课例分析、课堂实录、论文着作等来较为细致地研究其践行“生命语文”的足迹,归纳整理熊芳芳富有特色的课堂导入、情感相连的教学举例、提炼升华的教学结课、“关怀生命”的写作指导等不同方面。第三章,则是熊芳芳“生命语文”的启示与反思。分别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课堂内外教学资源的整合以及学生素养拓展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结语部分肯定了熊芳芳“生命语文”的意义和价值,并结合具体教学实际,对“生命语文”教学理念的未来发展树立合理的期待,提出发展建议。本论文力图全面系统地展示“生命语文”的内涵及特色,希望通过对其的深入研究,能使读者感受到语文的浪漫与魅力,共同打造“绽放生命”的语文教学课堂,并且深受启发,能够在新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智慧。

马楠[8](2020)在《名家演播版《水浒传》整本书阅读调查研究及设计思考》文中指出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以及部编版教材的推行,对阅读教学提出了读整本书的新要求,这使得整本书阅读的教学问题越来越成为教师和专家关注的重要方面,在学校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也是名师们所极力提倡的。而《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名着,被选入部编版初中名着导读推荐读书,其艺术价值一直都深刻的影响着每一个人。通过对整本书阅读的调查可看出,一些教师虽有整本书阅读的意识,但是缺乏相应的教学策路和开展能力,仍持观望的态度。一些教师进行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但受限于自身素养,学生自身水平,学校教学压力,实施环境,家庭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效果欠佳。从学生来看,出现了阅读习惯较差,阅读量较少,对《水浒传》缺乏阅读兴趣,阅读状态较浅显化的问题。而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文字出版形式,对人们的阅读体验也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那若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辅之数字化阅读,是否可以改善整本书阅读现状呢?基于这一思考,了解了岳麓书社的名家演播版《水浒传》,它结合了数字化技术,带来独具特色“五位一体”的立体化阅读体验,有助于激起读者兴趣。文章运用独具特色的名家演播版《水浒传》,面向初中学生,对《水浒传》整本书阅读进行调查研究及教学实践。通过收集和分析文献、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教师访谈等研究方法,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完整的名家演播版《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目标、学程设计、课时安排、指导方式以及评价机制。构建了寒假初读+新学期课外复读+课堂指导的学程模式,安排了10个课时的课堂指导,通过课内带动课外,以点带面,以任务驱动和活动激趣的指导方式,来推动《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进行。设计了阅读前导读课、阅读中指引课、阅读后交流课、课外活动延伸四种课型,使学生经历初读——复读——总结——提升这一循序发展。在每个环节都将名家演播版的特色融入其中,不仅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对学生的演播能力、合作探讨能力得到关注,希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杨陈钰[9](2020)在《言语生命动力学视域中的初中写作教学研究》文中认为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反映学生语文的读写能力。良好的写作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有许多好处,如:增强学生对词语的敏感度,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敏感性,提升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力等等。但目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对于上述写作优势体现并不充分。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以学者潘新和的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为支撑,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进行研究。绪论部分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潘新和的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及其指导下的教学实践进行梳理和分类。正文部分主要从理论本体论、理论的贡献、实践教学策略研究、启示与反思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阐述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的历史背景、内涵和写作理念,后续章节均在本章基础上进行论述。第二章从理论本身过渡到教学实践,深入分析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对写作三阶段的贡献。第三章选取初中“随笔化作文”教学实践作为个案研究,从言语生命动力学的理论视域,着重考察了随笔化作文的内涵和教学案例,进而以随笔激情课为基础课型进行教学设计。该章是本研究的重点和创新点,笔者试图将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成果应用到写作教学实践中,以此得到言语生命视角下初中“随笔化作文”教学实践的启示。第四章着重探讨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观的启示并进行反思,试图为初中写作教学提供有益探索。

程小纯[10](2020)在《高中新闻写作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进步,新闻事业也在蓬勃发展,新闻作品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面面面,不分时间、不分年龄地作用于每一个人,也包括每一个中学生。在历年来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新闻阅读与写作也一直占有一席之地。然而,纵观目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仍然以记叙文与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为主,新闻写作教学被忽视了。综上所述,本文建议在高中阶段将新闻写作教学重新重视起来,并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对于高中新闻写作教学的具体建议。首先,夯实新闻作品教学,从经典文本的学习中领略新闻文体的魅力,开展群文阅读,并引导学生进行新闻仿写;其次,拓宽课外新闻阅读,从各种新闻报道和新媒体文章中汲取写作灵感,培养学生在阅读新闻时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学会拟题、凝练观点;最后,开展新闻写作实践,创办校内新闻社团,组织学生在假期进行实地采访,指导学生进行消息、评论和通讯的写作。相信在高中阶段实施新闻写作教学不仅能够丰富写作教学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拓宽其视野。也希望通过培养高中生新闻的写作的能力,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能够准确洞察事物、分析问题的新型人才。

二、作文教学的创新在于培养思想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作文教学的创新在于培养思想者(论文提纲范文)

(1)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来源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案例分析法
    (五)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一、程红兵语文教育思想概说
    (一)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的内容和实施必要性
        1.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的内容
        2.实施语文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二)语文人格教育的教育价值功能
        1.广度:全息兼容的涵摄性
        2.长度:影响一生的终身性
        3.深度:浸润身心的纵深性
    (三)师生相互主体渐变关系说
    (四)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
        1.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产生
        2.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
        3.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的特性
        4.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的学习条件
        5.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的使用策略与分类
二、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的实践分析
    (一)阅读教学中语文人格教育的应用
        1.以问促思,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2.立足文本,开展语文人格教育
        3.精益求精,实施自主探究教学
        4.动态发展,审视主客体关系说
    (二)写作教学中语文人格教育的应用
        1.鼓励学生将生命体验与日常写作相融合
        2.锻炼写作思维能力,提升写作思维品质
三、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格教育水平
        1.专业知识
        2.职业情意
        3.教师人格
        4.教学个性
        5.专业品质
    (二)完善与优化语文人格教育
        1.明确语文教育价值取向,回归语文教育初心
        2.深入挖掘语文人格因素,丰富语文教学过程
        3.注重激发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学生人性魅力
        4.关注学生内在学习需求,重视教学方式引领
    (三)教学设计分析
        1.《红烛》
        2.《老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程红兵《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
    附录二:程红兵《雨霖铃》教学实录
    附录三:程红兵《多样化思维与作文》教学实录
    附录四:《红烛》教学设计
    附录五:《老王》教学设计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2)钱理群写作教学思想在高中语文“文学评论写作”任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及内容
    四、研究方法、概念阐释及理论基础
第一章 高中语文“文学评论写作”任务学习现状
    第一节 高中语文“文学评论写作”课程内容解析
    第二节 高中“文学评论写作”任务学习现状
第二章 钱理群写作教学思想与高中语文“文学评论写作”任务学习的联结
    第一节 钱理群写作教学思想与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导向的一致性
    第二节 钱理群写作教学思想对高中语文“文学评论写作”任务学习的启示
第三章 钱理群写作教学思想在“文学评论写作”任务学习中的应用策略
    第一节 文学评论写作任务学习专题分类
    第二节 钱理群写作教学思想在“文学评论写作”任务学习中的应用课例
    第三节 文学评论与写作学习任务的检测与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中国“新文学”与“国文教育”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知识身份”的确立
    第一节 晚清至“五四”教育制度变迁中的“文学”演变
        一、晚清学制改革对“文学教育”的奠基
        二、民初教育改革对“文学教育”地位的确定
        三、“五四”时期教育制度改革对“文学教育”的强化
    第二节 新文学与国文教育“联姻”
        一、“言文一致”的必然结果
        二、文学教育改革的需要
        三、“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的利益共谋
第二章 新文学以国文教科书为媒介的传播
    第一节 1920 年代国文教科书新文学兴味的体现
        一、《白话文范》的“新思潮”倾向
        二、《初中国语文读本》的新文学经典倾向
        三、《初级国语读本》的“新文学理念”倾向
        四、编者个人因素对新文学选文编排的影响
    第二节 1930 年代国文教科书“文学教育”观的转变
        一、“新思潮”的延续与深化
        二、“文艺性”的强调与凸显
        三、从“文学”到“文章”
    第三节 1940 年代国文教科书中新文学的“遮蔽”与“反抗”
        一、“国定本”对“新文学”的有意遮蔽
        二、《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对“新文学”的坚持
        三、国文教科书新文学选文特征
第三章 新文学对国文教育改革的推动
    第一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阅读教学改革
        一、“人生问题”选文引发“问题教学法”
        二、艺术性选文引发“道尔顿制”教学实验
        三、新文学教育引发“精读”“略读”改革
    第二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国文写作教学改革
        一、语体文作文观的形成
        二、写作教学内容的明确
        三、写作指导方法的转变
    第三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国文考试改革
        一、考核方式的改变
        二、考核内容的改变
第四章 新文学家教育思想、创作与国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第一节 新文学家教育思想对国文教育的影响
        一、周氏兄弟的“儿童本位”思想
        二、叶圣陶与朱自清的国文教育观
    第二节 国文从教经历对新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以学生为假想读者群的“范文式”创作
        二、以抒发个人教育理想为目的的创作
        三、从教经历影响在作家写作风格中的体现
    第三节 新文学中的“教育书写”
        一、以“教育批判”为主题的创作
        二、以“儿童为本”的创作
        三、为教育助力的新文学读物编辑
第五章 国文教育视野下现代文学经典的形成与反思
    第一节 新文学作品在国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化”历程
        一、散文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二、小说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三、新诗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四、戏剧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第二节 新文学作品在国文教科书中的“经典”成因
        一、符合选文标准
        二、具有教学价值
        三、文化斗争需要
        四、自我经典化努力
    第三节 国文教育对新文学“经典”产生的影响
        一、节选对原作解读的影响
        二、删改对原作解读的影响
        三、教学阐释对原作的影响
        四、教育及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本文参考的中学国文教科书及新文学选文篇目
后记

(4)小学中年级习作兴趣培养的教学研究 ——基于何捷“生动的语文”教学主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小学中年级习作兴趣培养的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兴趣培养的教学现状
    第二节 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兴趣不足的教学原因
第二章 基于何捷教学主张的小学中年级习作兴趣培养策略
    第一节 习作前的教学策略
    第二节 习作中的教学策略
    第三节 习作后的教学策略
第三章 对于小学中年级习作兴趣培养策略的实践与反思
    第一节 关于习作前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第二节 关于习作中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第三节 关于习作后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美国SAT作文命题:理念、形态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顺应国际作文命题的主流趋势
        2.美国SAT作文试题形态变革
        3.我国高考作文呼唤理性思考
    (二)文献综述
        1.“观点表达型”作文相关研究
        2.“分析性”作文相关研究
        3.SAT与我国高考作文试题的比较研究
    (三)概念界定
        1.SAT作文命题
        2.批判性思维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五)研究内容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历史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一、SAT测试:产生、发展与变革
    (一)SAT产生的基本背景
        1.成立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
        2.大力开发、推广智力测试
    (二)SAT发展的历史进程
        1.SAT正式确立
        2.SAT迅速发展
        3.SAT试题框架调整
    (三)SAT作文题型的重大变革
        1.2005 年:SAT首设Essay试题
        2.2016年:SAT更新作文题型
二、美国SAT作文命题的理念阐释
    (一)历年SAT作文命题的核心理念
        1.渗透批判性思维
        2.唤醒交际意识
        3.锤炼表达品质
    (二)最新SAT作文命题理念的优化趋势
        1.降低“宿构”机率
        2.考核多元能力
三、美国SAT作文试题形态的要素剖析
    (一)回顾“观点表达型”作文试题
        1.丰富多样的提示性材料
        2.开放、辩证的写作任务
    (二)新探“分析性”作文试题
        1.阅读提示聚焦论证要素
        2.源文本面向公共事务
        3.写作任务紧扣论证过程
    (三)SAT作文试题形态的优化趋势
        1.完善作文试题架构
        2.增加阅读材料容量
四、美国SAT作文评分标准的特征提炼
    (一)“观点表达型”作文评分标准的特点
        1.整体评分,体现区分度
        2.观点至上,注重思想性
    (二)“分析性”作文评分标准的特点
        1.分项赋分,维度清晰
        2.层级鲜明,易于操作
五、SAT作文命题对我国高考作文的启示
    (一)优化作文命题理念
        1.推动批判性写作实践
        2.建构真实的交际语境
        3.平衡命题弹性与边界
    (二)丰富作文试题形态
        1.创新高考作文题型
        2.建设高考作文题库
    (三)完善作文评价体系
        1.评分标准精细化
        2.评价方式多样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2005 版SAT作文“多项选择题”部分
附录2 SAT“观点表达型”作文真题
附录3 SAT“分析性”作文真题(亚太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普通高中作文讲评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作文讲评课总论
    一、概念界定
    二、特点及作用
    三、常用方式
    四、实践要求
第二章 普通高中作文讲评课问题调查
    一、师生问卷调查分析
        (一)调查情况说明
        (二)教师问卷调查分析
        (三)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二、作文讲评课教学个案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情况说明
        (二)课堂实录:轻重有失衡,操作存误区
        (三)研讨会示范课:重学生内化吸收引好评,观照现实要反思
    三、学生作文分析
        (一)研究对象说明
        (二)讲评程序化:修改升格被忽视
        (三)结果重复:同一习作问题反复出现
    四、作文讲评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讲评目的与结果游离
        (二)教师讲评内容与学生期待背离
        (三)教师指导具体化与学生修改升格双缺席
        (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错位
        (五)教师重视度与学生认识度不同步
第三章 普通高中作文讲评课问题成因
    一、教学视角固化
        (一)固化于教师视角
        (二)固化于高考视角
        (三)固化于优秀作文赏析视角
        (四)固化于“一次性”短视角
    二、教学“结论化”
        (一)表扬形式化
        (二)挑刺简单化
        (三)指导“结论”化
    三、主体意识模糊化
        (一)学生的课堂主体角色被忽视
        (二)学生的读者意识被漠视
        (三)学生的自主意识被忽视
    四、教师综合素养欠优化
        (一)全新理念缺失
        (二)教师自身语文素养欠优
        (三)反思精神缺乏
第四章 普通高中作文讲评课教学对策
    一、转换视角,关注“生长”
        (一)立足18个学习任务群,认识写作的新概念和新类型
        (二)立足学生立场,确定“生长点”
        (三)立足语文素养,勤注“生力水”
        (四)立足整体性、丰富性,增进“生长趣”
        (五)立足发展的视角,构建“生长链”
    二、优化量规使用,“程序性”贯穿教学全过程
        (一)聚焦“一核四层四翼”,厘清课堂方向
        (二)构建作文评价量规,以评促改
        (三)提供“程序化”的步骤指导
        (四)搭建学习支架
    三、“互动”为抓手,“修改”为归宿
        (一)以核心素养为本,重视“亲历和体验”
        (二)多维互动,把学生放在课堂中央
        (三)向内对话,培养读者意识
        (四)“加减乘除”巧修改,多元共生
    四、“赋能”教师,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一)理念赋能,打造全新教育理念
        (二)专业赋能,提高教师自身语文素养
        (三)自我赋能,着重落实反思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7)“绽放生命”:熊芳芳语文教学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一、熊芳芳的“生命语文”教学观
    (一)“生命语文”教学观的理论基础
    (二)“生命语文”教学观的形成原因
    (三)“生命语文”教学观的基本概述
二、熊芳芳“生命语文”的教学艺术
    (一)巧妙恰切的课堂导入
    (二)异彩纷呈的课堂呈现
    (三)提炼升华的教学结课
    (四)别出心裁的写作教学
三、熊芳芳“生命语文”的启示
    (一)对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启示
    (二)对课程资源整合的启示
    (三)对学生素养提升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名家演播版《水浒传》整本书阅读调查研究及设计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1.3.1 研究方法
        1.3.2 可行性分析
    1.4 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4.1 国内研究概况
        1.4.2 国外研究概况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对象
2.整本书阅读的相关概念及《水浒传》的版本选择
    2.1 整本书阅读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整本书”的概念
        2.1.2 整本书阅读
        2.1.3 名家演播版《水浒传》
    2.2 整本书阅读研究的理论依据
        2.2.1 叶圣陶“整本书阅读”思想
        2.2.2 夏丏尊“整本书阅读”思想
        2.2.3 阅读期待理论
    2.3 《水浒传》及其版本选择
        2.3.1 选择《水浒传》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原因
        2.3.2 选择名家演播版《水浒传》的原因
3.名家演播版《水浒传》整本书阅读现状调查及分析
    3.1 调查情况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目的
        3.1.3 调查方法
    3.2 问卷设计与统计
        3.2.1 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发放
        3.2.2 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3.3 调查现状分析
        3.3.1 教师方面
        3.3.2 学生方面
    3.4 原因分析
        3.4.1 教师方面
        3.4.2 学生方面
        3.4.3 其他方面
4.名家演播版《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4.1 名家演播版《水浒传》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
        4.1.1 了解英雄传奇小说,体会链式结构
        4.1.2 扫码听书观课,培养演播与赏析能力
        4.1.3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4.1.4 了解故事内容,感受语言风格
        4.1.5 学会有效梳理情节内容,分析“同中有异”的人物形象
        4.1.6 使学生能够批判认知“英雄人物”,客观赏析小说主题
    4.2 名家演播版《水浒传》整本书阅读学程设计和课时安排
        4.2.1 名家演播版《水浒传》整本书阅读学程设计
        4.2.2 名家演播版《水浒传》整本书阅读课时安排
    4.3 名家演播版《水浒传》整本书阅读的指导方式
        4.3.1 假期初读
        4.3.2 课外复读
        4.3.3 课堂指导及课外活动
    4.4 名家演播版《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效果的评价机制
        4.4.1 运用多样化评价方式
        4.4.2 发展多元化评价主体
        4.4.3 力求全面化的评价内容
5.名家演播版《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举隅
    5.1 阅读前导读举隅
    5.2 阅读中指引举隅
        5.2.1 通读指导
        5.2.2 章节阅读指导
        5.2.3 合作探讨
    5.3 阅读后交流举隅
        5.3.1 传记作文竞赛
        5.3.2 《水浒传》辩论赛
    5.4 课外活动延伸举隅
        5.4.1 《水浒传》评书比赛
        5.4.2 《水浒传》课本剧展演
6.名家演播版《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教学成效及思考
    6.1 名家演播版《水浒传》整本书阅读之教学成效
        6.1.1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6.1.2 提升了学生阅读能力
        6.1.3 培养了学生的演播能力
    6.2 名家演播版《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教学思考
        6.2.1 对学生主旨的探究不够深入问题的反思
        6.2.2 对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构建的思考
        6.2.3 对名家演播版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名家演播版《水浒传》整本书阅读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2 :名家演播版《水浒传》整本书阅读调查问卷(学生卷)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9)言语生命动力学视域中的初中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提出的背景
        一、关于语文性质的论争
        二、反思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三、写作教学三种范式的转型
    第二节 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的概念界定
        一、早期写作动力学的基本内涵
        二、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观
        一、课程目标:兼顾“立言”五大素养
        二、教学方法:讲求“无”中生有
        三、教学评价:维护学生的言说表现欲
    小结
第二章 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对写作教学的贡献
    第一节 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对前写作阶段的意义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内部言语冲动
        二、写作即生活
    第二节 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对写作阶段的价值
        一、写作内容建构:来自生活,超越生活
        二、预设潜在读者,培养读者意识
    第三节 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对后写作阶段的启发
        一、对学生言语智能要求的松绑
        二、结合多种评改模式
    小结
第三章 言语生命动力学视域中初中“随笔化作文”的教学策略探究
    第一节 “随笔化作文”的含义、基本课型和情境设置
        一、随笔化作文的含义
        二、随笔化作文的五大基本课型
        三、初中“随笔化作文”的情境设置
    第二节 “随笔化作文”的典型案例分析及教学设计
        一、随笔交流课典型案例及分析
        二、 《假如我是》教学设计——以随笔激情课为基础课型
    第三节 言语生命视域中“随笔化作文”写作教学实验的启示
        一、巧妙平衡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二、情境创设的优化
        三、新式记录方式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化
    小结
第四章 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观的启示与反思
    第一节 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观的启示
        一、论证写作个性创造的合理性
        二、由生活写作到生命写作的转向
        三、创生“导悟”与“自悟”相结合的教学艺术
    第二节 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观的反思
        一、理论推广难度较大
        二、理论推广难度较大的原因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高中新闻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中新闻写作与教学现状概述
    第一节 高中新闻写作与教学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二、问卷设计原则
        三、调查结果概述
    第二节 高中新闻写作与教学的现存问题
        一、课时安排少,新闻写作不受重视
        二、写作模式僵,缺乏批判性的思维
        三、重文学技巧,忽视实用文体写作
    第三节 高中新闻写作与教学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固守讲授法,评价形式单一
        二、应试情绪主导下,写作动机不纯
        三、课外阅读面较窄,素材来源单一
        四、不能善用网络,网络活动娱乐化
第二章 夯实新闻作品教学——在研读文本中为新闻写作打好基础
    第一节 当前新闻作品教学现状
        一、新闻专题选篇较少,相对不受重视
        二、教学过程偏重理论,轻视写作实践
        三、教学目标描述模糊,评价形式单一
    第二节 新闻写作教学与新闻作品教学结合的优势
        一、二者结合可以落实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二、二者结合可以为学生树立写作的典范
        三、二者结合可以让学生领略语言的魅力
    第三节 新闻作品教学与新闻写作教学结合的具体措施
        一、开展群文阅读,认识新闻特点
        二、渗透写作教学,引导学生仿写
        三、明确写作原则,试写新闻作品
第三章 拓宽课外新闻阅读——在广博阅读中为新闻写作积累素材
    第一节 当前高中生课外阅读现状概述
        一、课外阅读面窄,素材积累与生活脱节
        二、热衷网络阅读,新媒体网文阅读量大
        三、全盘接受新闻,质疑批判能力比较弱
    第二节 课外新闻阅读对于新闻写作教学的价值
        一、社会新闻阅读可以树立学生作品中的公民意识
        二、新闻评论阅读可以提高学生作品中的批判思维
        三、新媒体网文阅读可以提供新闻写作教学新思路
    第三节 新闻写作教学与课外新闻阅读结合的具体措施
        一、搜集优秀标题,探究拟题艺术
        二、培养问题意识,挖掘独到观点
        三、开展写作沙龙,交流新闻素材
第四章 积极开展写作实践——在实地采编中提升新闻写作的能力
    第一节 创办新闻社团,练写消息、评论
        一、创办新闻社团,锻炼组织能力
        二、直击新闻新事,练习消息写作
        三、关注社会热点,发表独特评论
    第二节 采访典型人事,撰写新闻通讯
        一、划分新闻小组,确定通讯选题
        二、训练采访技巧,抓住新闻要点
        三、成员集思广益,共同完成写作
    第三节 参观媒体机构,了解新闻运行机制
        一、参观报社电台,了解新闻采编程序
        二、组织行业讲座,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第五章 关于新闻写作教学的反思与展望
    第一节 对当前高中新闻写作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期待与现实:高中写作教学中诸多弊端难以解决
        二、应然与实然:对于实用文体的写作重视程度不足
        三、理论与实施:应试教育下新闻写作教学实施困难
    第二节 对高中新闻写作教学的展望
        一、加快课程改革,加强对新闻写作教学的重视
        二、转变教学观念,切实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作文教学的创新在于培养思想者(论文参考文献)

  • [1]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研究[D]. 韦易廷.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钱理群写作教学思想在高中语文“文学评论写作”任务中的应用[D]. 张美佳.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3]中国“新文学”与“国文教育”互动关系研究[D]. 张蓬.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小学中年级习作兴趣培养的教学研究 ——基于何捷“生动的语文”教学主张[D]. 徐超.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7)
  • [5]美国SAT作文命题:理念、形态与启示[D]. 李熹.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6]普通高中作文讲评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高海芳.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7]“绽放生命”:熊芳芳语文教学艺术研究[D]. 张雪. 宁夏师范学院, 2020(12)
  • [8]名家演播版《水浒传》整本书阅读调查研究及设计思考[D]. 马楠.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9]言语生命动力学视域中的初中写作教学研究[D]. 杨陈钰.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10]高中新闻写作教学研究[D]. 程小纯.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作文教学的创新在于培养思想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