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检测及其临床价值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检测及其临床价值

一、DETECTION AND ITS CLINICAL VALUE OF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S I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论文文献综述)

张瑞,吴祁生,李金明[1](2021)在《应重视血液肿瘤相关分子检测实验室人员队伍的建设》文中研究说明分子检测在血液肿瘤诊断分型、预后判断、药物疗效预测、微小残留病监测中具有日益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我国一些临床实验室正在开展血液肿瘤相关的分子检测。在临床检测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应当重视血液肿瘤相关分子检测实验室人员队伍的建设,其中具备临床医学知识的实验室试剂与方法研发人员和实验室质量管理人员的培养是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付佳华[2](2018)在《重组人白介素-2在低中危非M3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中的有效性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以下简称AML)是一种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以急性早幼粒细胞型白血病(AML-M3)预后最好,其他各型除造血干细胞移植外,目前仍无法完全治愈,而以控制复发为主要治疗目的。因此,探索可降低复发率的有效治疗方案十分重要。本文拟从前瞻性观察、回顾性分析以及Meta分析三方面来初步观察重组人白介素-2(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2,以下简称rhIL-2)在AML巩固化疗中、维持治疗中使用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前瞻性观察:数据来源于二盐酸组胺注射液联合IL-2作为AML维持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随机、平行对照、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而本观察收集采用了本中心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经研究中心进行随机分组后纳入19例患者,分为A、B两小组,A组为维持治疗中使用rhIL-2的患者,共12人,B组为维持治疗中联合使用rhIL-2和二盐酸组胺(Histamine dihydrochloride,以下简称HDC)的患者,共7人。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定期复查骨髓形态、骨髓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bone marrow,以下简称MRD)、血尿常规、血生化、心电图,并观察记录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进行无白血病生存时间(Leukemia free survival time,以下简称LFS)及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以下简称OS)的对比。2、回顾性分析:收集我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7月至2016年5月期间确诊AML并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共32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为获得诱导化疗获得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以下简称CR)后在巩固化疗过程中同步使用rhIL-2(德路生)的患者,乙组为维持治疗或巩固治疗中均未使用rhIL-2或HDC的患者,共20人。收集甲、乙两组患者在巩固化疗过程中的骨髓相关检查、血细胞分析、血生化、心电图等检查结果,随访患者化疗结束后的一般情况、血常规、骨髓形态学、MRD等检查结果。对巩固治疗过程中各指标进行比较,并比较完全缓解持续的时间。结果:1、A、B、甲、乙四组患者基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前瞻性观察:B组患者LFS稍优于A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 Rank P=0.921);A组患者和B组患者在维持治疗用药过程中复查的血常规三系、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骨髓残留病灶及持续缓解的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患者总体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骨髓残留病灶稍低,持续缓解的时间稍长。3、回顾性分析:甲组患者和乙组患者在巩固治疗过程中血常规三系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及CR持续的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前瞻性观察组和回顾性分析组患者临床综合分析结果:A组患者和乙组患者生存曲线有差异(Log Rank P=0.032),表明A组患者LFS明显优于乙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了rhIL-2的患者(包括A组和甲组)和未使用过rhIL-2的患者(乙组),其1年、2年、3年CR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从本研究看,维持治疗中使用rhIL-2的患者其巩固治疗过程中阿糖胞苷的总量在30g/m2以上或以下,疗效相近;而未曾使用过rhIL-2的患者其巩固治疗过程中阿糖胞苷的总量在30g/m2以上疗效稍优于30g/m2以下。6、不良反应:A组均出现了注射部位反应(硬结、红肿、疼痛),不同程度出现发热、头痛、头晕等不适,部分患者出现了轻度的血细胞减少,多数患者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个别出现转氨酶异常、血尿酸升高等表现;B组患者不良反应与A组相似,均在1-2级,两组患者经观察或给予对症处理症状可消失,联合用药并没有明显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结论:1、维持治疗中使用rhIL-2联合HDC的LFS稍优于单用rhIL-2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巩固治疗中加用了rhIL-2的患者其疗效较未加用rhIL-2的患者相近,但维持治疗中使用rhIL-2却能延长患者的LFS。3、从本研究看,维持治疗中使用rhIL-2的患者其巩固治疗过程中阿糖胞苷的总量在30g/m2以上或以下,疗效相近;而未曾使用过rhIL-2的患者其巩固治疗过程中阿糖胞苷的总量在30g/m2以上疗效稍优于30g/m2以下。4、本研究中纳入的AML患者能较好的耐受低剂量的rhIL-2。

向茜茜[3](2017)在《骨髓基质细胞分泌CCL2和VEGF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作用》文中提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占成人急性白血病的60%70%。随着医学技术进步,目前对AML的治疗方案得到不断的发展,但其5年生存率在年轻人中约40%,而对于老年人甚至不足5%[1,2]。因此深入研究其发生发展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为AML的精准治疗提供新的途径实属必要。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是骨髓造血微环境的主要组成细胞,对各类造血细胞及造血干/祖细胞的支持和调节发挥了重要作用。BMSCs通过分泌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基质蛋白等,参与了白血病的发生、发展[3]。已有一些研究显示,BMSCs相关的一些分子在AML不同阶段的不同表达水平可能与AML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反应和预后有关联[4]。至今哪些BMSCs相关分子起到了关键的调控作用,其对AML细胞的生物学作用是如何发挥的,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因此深入研究BMSCs相关分子在AML发生、发展中的表达变化规律并阐明其机制,可望为AML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途径。目的:筛查BMSCs相关分子在AML患者不同疾病阶段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价值;在细胞水平研究BMSCs相关的重要分子对AML细胞的作用。方法:第一部分:通过检索Pubmed、CNKI等数据库,检索到与AML有联系的BMSCs相关分子38个(VCAM1、ICAM-1、CD44、MMP-2、Cx43、IL-6、IL-10、TNF-α、SDF-1、VEGF、HGF、HIF-1α、CCL2等)。收集我中心69例AML患者在初诊、完全缓解(CR)、复发、难治性AML这4个疾病阶段的骨髓样本共151份,非恶性血液病(并除外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样本7例作为对照组,各取EDTA抗凝的骨髓标本2-4ml;分离、培养、收集BMSCs;用Trizol试剂提取BMSCs的RNA。用PCR芯片检测所有样本的38个分子的m RNA表达水平,筛选出与AML发生发展可能有高度特异性的BMSCs相关分子。统计分析筛选出的趋化因子2(chemokine(C-C motif)ligand 2,CCL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VEGF)在AML患者不同疾病阶段中的表达差异性。第二部分:在体外细胞水平进行进一步验证CCL2、VEGF与AML的关系。对骨髓基质细胞HS-5转染CCL2和VEGF的对照空质粒和过表达质粒;构建转染后HS-5和白血病细胞MOLM13、HL60的共培养体系;检测CCL2、VEGF的不同表达水平对MOLM13和HL60的生物行为学影响;CCK8实验检测共培养体系中白血病细胞的活力、增殖能力;Transwell检测MOLM13、HL60的侵袭能力。结果:1.通过对PCR芯片检测结果的聚类分析,发现在所检测的38个BMSCs相关分子中,CCL2和VEGF在AML不同疾病阶段的骨髓中表达具有最大的差异性,变化具有一致性。初诊时CCL2和VEGF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CR时其表达水平比初诊时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两者在复发时的表达水平与CR时比较均明显增高(p<0.05);难治性AML患者中CCL2和VEGF的m RNA水平和CR时相比,均明显增高(p<0.05)。2.分别转染CCL2、VEGF的过表达质粒,电泳灰度比及Q-PCR结果均证实转染成功。成功构建体外转染后的HS-5和MOLM13、HL60的共培养体系。HS-5分别过表达CCL2、VEGF时,生长曲线显示共培养体系中MOLM13、HL60的细胞活力均明显增高(p<0.05);Q-PCR结果显示72h共培养体系中MOLM13、HL60细胞增殖为对照组的5.3倍和5.8倍(p=0.005,p=0.002)。当同时过表达HS-5细胞中CCL2和VEGF时,MOLM13、HL60的细胞活力比单独过表达两者时明显升高(p<0.05);MOLM13、HL60细胞增殖为对照组的7.3倍和6.1倍(p<0.001,p=0.008)。Transwell检测共培养体系中HS-5过表达CCL2或VEGF时,MOLM13、HL60的细胞数量增多,侵袭能力增强;HS-5同时过表达CCL2和VEGF时,两者的细胞数量比单独过表达时更多,侵袭能力也更强。结论:1.BMSCs分泌的CCL2、VEGF与AML疾病发展进程关系密切,其在AML的初诊(增高)、治疗后缓解(降低)、复发和难治(再次增高)不同阶段表达具有规律性,对评判疗效和复发难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通过体外实验在细胞水平证实BMSCs通过分泌CCL2、VEG能够分别和共同促进AML细胞生长且可能有协同作用。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是一种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好发于男性,多以颈部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约50%的患者有纵膈包块,约25%的患者有全身症状[1]。HL按病理特点分为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lassical Hodgkin lymphoma,CHL)和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odular lymphocytic predominance Hodgkin lymphoma,NLPHL),后者较罕见[2]。随着诊断技术及治疗方案的改进,目前CHL已成为治愈率较高的恶性肿瘤。ABVD方案、Standford V、BEACOPP等方案已在临床治疗CHL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多数CHL患者经一线治疗可以取得病情的长期缓解甚至治愈。但是目前仍有20%左右的CHL经一线方案治疗失败,或在治疗缓解后出现复发。目前对于复发、难治性CHL(Relapsed or refractory Classical Hodgkin lymphoma,RR-CHL)的治疗仍是临床工作中的难题。如何提高RR-CHL患者的长期生存是需要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对于RR-CHL的治疗尚无标准方案,前期一些临床研究显示在大剂量化疗后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对RR-CHL患者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具有采集过程安全、可重复采集、采集物被肿瘤细胞污染几率较小、移植后造血功能恢复快、患者痛苦小、移植后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减少等优点。相比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的并发症及毒副反应相对较小,在淋巴瘤的治疗上有优势。我科也对一些RR-CHL患者实施了ASCT,进一步探索ASCT对RR-CHL的治疗疗效。目的:观察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复发、难治性的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治疗疗效。方法:收集我中心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住院治疗的RR-CHL患者89例,其中45例患者接受了ASCT;而其余44例患者因相关原因未行ASCT,而继续采用化疗或化疗联合受累野放疗(Involved-field Radiotherapy,IFRT)。根据是否进行ASCT,分为ASCT组(n=45)和未移植组(n=44)。ASCT组患者均采用MOED+G-CSF方案动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用CEAC方案作为预处理大剂量化疗方案。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结果:ASCT组所有患者移植后均造血重建,无移植相关死亡病例。两组患者相比较,ASCT组出现消化道反应、Ⅳ级骨髓抑制、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移植组(P<0.05),两组患者在感染及出血症状的发生率无差异(P>0.05),其余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中位随访54个月(12156个月),ASCT组复发6例,死亡6例,死亡率13.3%;3年无进展生存率(PFS)为80.0%±6.0%,总生存率(OS)为91.1%±4.2%。未移植组复发8例,中位生存时间:114.00(50.25176.75)月,中位复发时间:36.00(12.17959.821)月,死亡21例,死亡率47.7%;3年PFS为59.1%±7.4%,OS为68.2%±7.0%。ASCT组三年OS及PFS均明显优于未移植组(P<0.01)。移植前PET检查评价为完全缓解(CR)的患者,其3年OS为100%,PFS为100%;移植前PET检查未达到CR的患者OS为87.5%PFS为71.9%,移植前PET评价为CR的患者OS及PFS均高于未达CR的患者(P<0.05)。采用Cox逐步回归对预后因素进行分析,显示未采用ASCT、LDH数值高于正常、有结外浸润、有骨髓侵犯是影响DFS的危险因素;而未ASCT、晚期病变以及有骨髓侵犯是影响OS的危险因素。结论:RR-CHL患者进行ASCT后,其3年OS及PFS均明显优于未移植患者,表明ASCT在治疗RR-CHL方案的疗效较好。ASCT治疗RR-CHL所出现的并发症未明显增多,相对安全。在移植前PET检查对疾病缓解情况的评判,对于移植后的长期生存有密切关系。ASCT对于RR-CHL疗效肯定,安全性好,可以作为这类患者的治疗推荐,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推广。

刘洋,钟文雯,康慧媛,王莉莉,卢学春,于力,朱宏丽[4](2014)在《ID4基因甲基化定量PCR检测在急性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尽管治疗的进步极大地改善了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预后和生存,但时至今日多数类型的急性白血病没有特异性的生物标记,因此对于多数白血病患者,影响生存的复发这一重要因素缺少有效的预警机制。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广泛发生于各类型急性白血病。本研究在前期建立的甲基化定量PCR体系的基础上,用该方法检测患者骨髓样本,探讨ID4甲基化定量指标(percentage of methylated reference,PMR)的临床意义。采集我院门诊及住院确诊的初治、完全缓解、复发3个阶段的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样本及正常对照者骨髓样本。应用ID4甲基化定量PCR体系对样本进行检测。按初治、完全缓解、复发分组比较PMR值。比较相同病例不同疾病状态的PMR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初治组PMR最高,其次为复发组,而完全缓解组最低。初治组PMR与完全缓解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4例随访病例的PMR值波动与病情变化一致。在1例复发病例中,PMR升高早于骨髓细胞学检查确认复发1.7个月。结论:本研究通过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定量检测的方法初步验证:甲基化水平的量化指标PMR值与急性白血病患者肿瘤细胞负荷关系密切。PMR动态监测波动与疾病变化一致,可能具有预测复发的作用,但ID4甲基化定量指标的临床价值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据的支持。

潘莹[5](2011)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涂片检测FLT3、NPM1和C-KIT基因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目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是一组具有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恶性血液肿瘤。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研究的进展,大多数AML可以检出基因水平的异常。FLT3基因在造血干/祖细胞和前体B细胞等增殖及分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FLT3基因发生突变,导致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凋亡异常,引起白血病的发生。NPM1基因所编码的核仁磷酸蛋白(nucleophosmin, NPM、NO38、B23或NPM1蛋白)主要表达于核仁,可以穿梭于核仁和胞浆之间,参与核糖体前体的运输和合成、中心体的复制、染色体组的维持稳定及DNA聚合酶a活性的调节,进而调控细胞的周期进程和增殖发育。此外,NPM1蛋白和P53、P19蛋白相互作用,起着重要的抑制肿瘤作用。NPM1基因突变可导致其移位至胞浆,使核仁内的抑癌蛋白(alternate-reading-frame protein, Arf)失活,通过依赖或非依赖p53途径促进白血病细胞恶性增殖。C-KIT基因编码分子量145kD的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其配体为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 SCF), SCF是重要的造血生长因子之一,与其它的细胞因子协同作用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C-KIT基因突变导致了C-KIT不依赖配体的自发性受体二聚体化,引起C-KIT受体的持续激活,致使造血细胞过度增殖或凋亡受抑,引起白血病发生。2011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已将FLT3基因、NPM1基因和C-KIT基因突变作为AML危险分层中的重要分子遗传学标志,认为基因突变与AML发生、发展、预后及疗效密切相关。本课题通过提取贮存骨髓涂片DNA的方法,对AML的FLT3基因、NPM1基因及C-KIT基因突变进行分析,探讨这三种基因突变与AML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为AML的临床分层、预后判断、微小残留病灶的检测及分子靶向治疗等提供更多的科学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改良的苯酚:氯仿:异戊醇法提取贮存骨髓涂片的DNA。2.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技术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对55例AML患者进行FLT3内部串联重复(internal tandem duplication, ITD)突变的检测。3.采用PCR、DNA测序和分子克隆方法对55例AML患者进行NPM1基因突变的检测及分析。4.采用PCR、DNA测序和分子克隆方法对55例AML患者进行C-KIT基因突变的检测及分析。结果55例-20℃低温冻存的未经瑞氏染色的骨髓涂片和10例室温保存的瑞氏染色的骨髓涂片均可以用改良的苯酚:氯仿:异戊醇法成功提取DNA,并且提取到的DNA可用于PCR、直接测序及分子克隆测序分析。在55例AML患者中,检测出10例FLT3-ITD阳性(突变型)患者,其中9例为杂合型突变和1例为纯合突变,阳性率为18.2%;FLT3-ITD阳性患者以M5居多,但在FAB亚型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LT3-ITD阳性组较阴性组初次诱导缓解治疗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率低、无事件生存(event-free survival,EFS)时间和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 rate,OS)时间短,两组三个指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5例AML患者经PCR扩增后反向直接测序和克隆测序,检出9例为NPM1基因杂合突变型,突变率为16.4%,全部为A型突变,即在第960~961位核苷酸之间插入TCTG(反向互补为CAGA);NPM1基因突变在本实验中仅见于M2和M5;NPM1基因突变组较野生组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高(P<0.05),但性别、年龄、血红蛋白、血小板、乳酸脱氢酶及初次诱导缓解治疗CR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个月以内NPM1突变组比野生组EFS率高,19个月内的NPM1突变组比野生组OS率高(P<0.05);9例NPM1突变患者同时伴有3例FLT3-ITD阳性,对NPM1+/FLT3-ITD+.NPM1+/FLT3-ITD-、NPM1+/FLT3-ITD+和NPM1+/FLT3-ITD-四组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数进行比较,结果为:NPM1+/FLT3-ITD+>NPM1+/FLT3-ITD->NPM1-/FLT3-ITD+>NPM1-/FLT3-ITD-(P<0.05);四组初次诱导缓解治疗CR率由高到低依次为NPM1+ /FLT3-ITD->NPM1-/FLT3-ITD->NPM1-/FLT3-ITD+>NPM1+/FLT3-ITD+(P<0.05):四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及乳酸脱氢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Cox回归综合评价6个预后因素包括年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NPM1+/FLT3-ITD+.NPM1+ /FLT3-ITD-、NPM1-/FLT3-ITD+及NPM1-/FLT3-ITD-对AML生存期的影响,结果提示NPM1-/FLT3-ITD+(P=0.005,RR=1.250)是影响OS的危险因素。55例患者标本用第17号外显子扩增C-KIT基因进行正向测序后发现2例为C-KIT基因突变型(3.6%),本实验中仅见于M2a和M3,分别为D816H突变型和D816V突变型;Logistic回归评价各影响因素与AML患者初次诱导缓解治疗达CR的关系显示,FLT3-ITD突变OR值为66.940,说明FLT3-ITD突变为危险因素;C-KIT基因突变患者与FLT3-ITD阳性及NPM1突变型患者没有发现重叠。结论1.改良苯酚:氯仿:异戊醇法提取骨髓涂片DNA较为成功,适用于低温冻存未经瑞氏染色及室温保存瑞氏染色的骨髓涂片,并且提取到的DNA可用于PCR、直接测序及分子克隆测序分析。2.FLT3-ITD突变在AML患者中发生频率较高;FLT3-ITD阳性患者初次诱导缓解治疗CR率低,EFS和OS时间短,提示FLT3-ITD突变为预后不良的分子标志。3.NPM1基因突变与FLT3-ITD突变发生几率相近;NPM1基因A型突变类型较常见;NPM1突变组具有高白细胞数、高骨髓原始细胞比例的临床特点;10个月内NPM1突变组EFS率高,19个月内NPM1突变组OS率高,提示NPM1基因突变可能是较好的预后因素。4.本实验发现3例患者同时具有NPM1基因和FLT3-ITD基因突变;两基因的4种组合初次诱导缓解治疗CR率最高的为NPM1+/FLT3-ITD-组,最低的为NPM1+/FLT3-ITD+组。用Cox回归分析结果为NPM1-/FLT3-ITD+是影响OS时间的危险因素。5.C-KIT基因突变在AML中发生率低,C-KIT基因未见与FLT3基因、NPM1基因重叠突变。6.用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FLT3-ITD突变是影响AML患者初次诱导缓解治疗达CR的危险因素,NPM1基因突变和C-KIT基因突变不影响CR率。

郭丽香,罗跃娥[6](2009)在《白血病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治疗白血病》文中研究表明得到完全缓解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中80%由于存留的微小残留病(MRD)而复发,存活率仅有30%40%,因此由免疫系统监视清除MRD是白血病免疫治疗的主要目标。树突状细胞(DC)是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APC),能在体内外直接激活初始T细胞及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

赵瑾[7](2009)在《多重巢式RT-PCR技术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多重巢式RT-PCR技术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中常见融合基因的表达及其在各亚型的分布和克隆性染色体异常的检出情况。方法:采用多重巢式RT-PCR技术对80例初诊AML病例检测常见的融合基因和MLL基因重排,选取转录因子E2A作为内对照同步进行转录和扩增。所有病例同时进行染色体R或G显带。结果:80例AML患者PCR检测成功77例,36例(46.8%)检出融合基因,包括AML1/ETO、PML/RARα、PLZF/RARα、CBFβ/MYH11、MLL基因异常包括MLL/AF6、MLL/AF9、MLL/AF10、MLL/ELL)、TLS/ERG、AML1/MDS1(EVI-1),同时进行染色体R或G显带的病例中有74例可供分析,其中34例(45.9%)检出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异常;40例正常核型者检出AML1/ETO、PML/RARα、PLZF/RARα、CBFβ/MYH11四种融合基因。联合多重RT-PCR可使AML克隆性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增至70.3%(52/74)。针对MLL基因重排设计的多重PCR使77例检测成功患者中10例(13.0%)分别被检出存在6种MLL基因阳性,分别为MLL/AF6、MLL/AF9、MLL/AF10、MLL/AF17、MLL/ELL、MLL/MLL。在FAB分型中的分布:1例M2,2例M4,7例M5,其中M4和M5各占20.0%和70.0%。结论:1多重巢式RT-PCR技术可在核型正常的AML患者中检出隐匿的染色体易位,联合多重巢式RT-PCR和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可提高AML克隆性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2这种以多重巢式RT-PCR为基础的AML常见融合基因筛查法可以准确、快速而且可靠地确定白血病的分子类型,提供白血病诊断和治疗的依据;3在AML中MLL基因重排是FAB亚型M4和M5常见的基因改变,多重巢式RT-PCR技术是对初诊AML患者进行各种MLL基因重排筛检的有效方法。

张红灵,王宏伟,朱镭,乔振华,张丽[8](2006)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AML-M3)微小残留病(MRD)的方法,初步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采用一组四色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组合(CD15-CD11b-CD33-CD45),对40例初诊时经形态学及流式免疫分型诊断为M3的白血病患者及其治疗后12例骨髓标本进行检测,同时检测正常对照8例。结果在初发M3,以CD45/SSC(侧向角散射)设门,95%M3白血病细胞群表达CD1-5CD1-1bCD3+3。12例在第1疗程结束进行监测,CD45/SSC设门粒细胞群CD1-5CD1-1bCD3+3细胞分别为0,0.001%,0.002%,0.07%,0.08%,0.09%,0.22%,0.25%,0.66%,1.73%,12.24%,53.6%和72.4%。该方法的敏感度为10-4,远高于形态学检测法。而诱导分化后的白血病细胞首先表达CD1+5和(或)CD1+1b,并逐渐分化为CD+1+5CD1+1+bCD+3/3-成熟粒细胞。结论四色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组合(CD15-CD11b-CD33-CD45),可作为流式细胞术检测M3的MRD的方法。

二、DETECTION AND ITS CLINICAL VALUE OF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S I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ETECTION AND ITS CLINICAL VALUE OF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S I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论文提纲范文)

(2)重组人白介素-2在低中危非M3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中的有效性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前瞻性观察及回顾性分析共用)
    2.5 分组方法
    2.6 治疗方案
        2.6.1 诱导缓解及巩固治疗
        2.6.2 前瞻性观察组rhIL-2及HDC的应用方法
        2.6.3 回顾性分析组的治疗方案
    2.7 随访及复查
    2.8 疗效指标
    2.9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前瞻性观察组临床分析结果
        3.1.1 A、B 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比较(表 1)
        3.1.2 药物完成情况及随访情况
        3.1.3 A组与B组的疗效比较
        3.1.4 A组患者巩固治疗阿糖胞苷总量不同对结果的影响
        3.1.5 A组和B组患者的用药毒性反应
    3.2 回顾性分析组临床观察结果
        3.2.1 甲乙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比较(表 4)
        3.2.2 药物完成情况及随访情况
        3.2.3 甲组与乙组的疗效比较
        3.2.4 乙组患者巩固治疗中阿糖胞苷总量不同对结果的影响
        3.2.5 甲、乙两组患者的用药毒性反应
    3.3 前瞻性观察组和回顾性分析组患者临床综合分析结果
        3.3.1 A、B、甲、乙四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比较(表 7)
        3.3.2 乙组与 A 组患者的生存分析比较(图 2)
        3.3.3 A、B、甲、乙四组患者的生存分析比较(图 3)
        3.3.4 治疗过程中使用了rh IL-2 的患者和未使用过rh IL-2 的患者疗效比较
        3.3.5 阿糖胞苷总量在30g/㎡以上的患者,rhIL-2 不同使用时机对结果的影响
        3.3.6 阿糖胞苷总量在30g/m2 以下的患者,rhIL-2 不同使用时机对结果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免疫治疗的重要性
    4.2 选用60 岁以下,且处于CR1 的患者的原因
    4.3 rhIL-2 用于维持治疗结论仍有争议
    4.4 rhIL-2 用于巩固治疗
    4.5 低剂量rhIL-2 联合高剂量rhIL-2 的疗效
    4.6 rhIL-2 联合HDC治疗效果
    4.7 化疗方案对结果的影响分析
    4.8 rhIL-2 剂量、不良反应与疗效关系
第5章 结论
第6章 rhIL-2在AML治疗中的疗效的Meta分析
    6.1 目的
    6.2 资料与方法
        6.2.1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6.2.2 文献检索
        6.2.3 统计学方法
    6.3 结果
        6.3.1 文献检索结果
        6.3.2 Meta分析结果
    6.4 关于 rhIL-2 的安全性分析(表 3)
    6.5 讨论
第7章 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3)骨髓基质细胞分泌CCL2和VEGF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第一部分 骨髓基质细胞分泌CCL2和VEGF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作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第一部分 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骨髓基质细胞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复发、难治性的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2.1 前言
    2.2 临床资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二部分 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复发、难治性的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在职学习期间发表和撰写的文章
致谢

(4)ID4基因甲基化定量PCR检测在急性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研究对象
    入组病例样本
    细胞培养
    基因组DNA提取及DNA硫化修饰处理
    甲基化定量PCR
    统计学处理
结果
    急性白血病患者样本中ID4的甲基化状态
    ID4甲基化定量PCR在急性白血病样本中的检测结果
    ID4甲基化定量PCR检测结果在典型病例中的变化趋势
讨论

(5)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涂片检测FLT3、NPM1和C-KIT基因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骨髓样本和临床资料的收集
    2.3 实验方法
结果
    3.1 骨髓涂片DNA的提取
    3.2 FLT3-ITD突变
    3.3 NPM1基因突变
    3.4 C-KIT基因突变
讨论
    4.1 骨髓涂片提取DNA实验特点
    4.2 FLT3-ITD突变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临床特征的关系
    4.3 NPM1基因突变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各临床特征的关系
    4.4 C-KIT基因突变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各临床特征的关系
结论
中英文缩略词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多重巢式RT-PCR技术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缩略词
正文
    第一部分 多重巢式RT-PCR 和细胞遗传学在AML 中的联合应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急性髓系白血病 MLL 基因重排的检测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正文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四、DETECTION AND ITS CLINICAL VALUE OF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S I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论文参考文献)

  • [1]应重视血液肿瘤相关分子检测实验室人员队伍的建设[J]. 张瑞,吴祁生,李金明. 中华医学杂志, 2021(13)
  • [2]重组人白介素-2在低中危非M3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中的有效性的临床观察[D]. 付佳华. 南昌大学, 2018(05)
  • [3]骨髓基质细胞分泌CCL2和VEGF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作用[D]. 向茜茜. 第三军医大学, 2017(10)
  • [4]ID4基因甲基化定量PCR检测在急性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J]. 刘洋,钟文雯,康慧媛,王莉莉,卢学春,于力,朱宏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4(03)
  • [5]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涂片检测FLT3、NPM1和C-KIT基因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 潘莹. 暨南大学, 2011(10)
  • [6]白血病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治疗白血病[J]. 郭丽香,罗跃娥. 天津医药, 2009(07)
  • [7]多重巢式RT-PCR技术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应用[D]. 赵瑾. 山西医科大学, 2009(10)
  • [8]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研究[J]. 张红灵,王宏伟,朱镭,乔振华,张丽. 白血病.淋巴瘤, 2006(05)

标签:;  ;  ;  ;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检测及其临床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