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混建筑的哪些部位容易出现裂缝

砖混建筑的哪些部位容易出现裂缝

一、砖混建筑哪些部位易出现裂缝(论文文献综述)

马力[1](2021)在《基于“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以东北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我国进入了高速城镇化的时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城市和乡村带来了很多潜在的危机和隐患,整体建造体系粗放,存在对自然环境干预大、地域文化缺失、资源消耗大、经济成本不合理等问题,总体乡村建筑的品质较低。针对以上背景,本文借鉴“低影响开发”理论,汲取该理论的核心本质—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提出以尊重基地现有的自然、人文、能源和经济等综合环境因素为本质的“低影响”模式乡村建筑设计理念。该理念不同于绿色建筑与在地性建筑等熟知理论对单一设计层面的关注,而是将自然、文化、能源和经济等因素进行综合系统的考虑,来探究适合当下乡村的适宜性建筑设计思路,使建筑以“低姿态”的方式融入到周边的既有环境之中,从而达到对周边综合环境的“低影响”。全文总共六个章节,核心章节为第四章和第五章。首先,介绍了目前乡村建设的政策和实践方面的背景,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对相关概念进行解释和界定,并总结分析了国内外乡村建设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其次,对“低影响”模式下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研究,分别总结各相关理论在“低影响”模式视角下的理论启示。并系统分析了“低影响”模式与各相关理论之间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设计原理概述,得出理论的深层本质,并提出“低干预、低冲击、低消耗”的设计原则和若干注意要点。再次,搜集国内外近些年来优秀的乡村建筑实践,首先采用数据图表的方式对这些案例的建成时间、地理位置和建筑类型进行系统分析;然后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资源与成本三个方面对每个案例进行详细的策略提炼分析。随后,以东北地区为例,进行相应的策略总结,结合文献资料和调研成果,对东北乡村建筑的现状问题和设计影响因素的特殊性进行归纳总结,然后以第四章的实践策略分析为基础,从三个设计原则的方面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层面对这些策略进行系统分析;最后依托本章提出的各项策略,通过层次分析法,探究一套“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设计评价体系。最后,选取调研村庄的某个场地,进行“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试设计和试评分,对第五章提出的设计策略和评价体系进行验证。综上,本文以东北地区为例,试图以较为全面的视角来探索总结出一套考虑到自然环境、地域文化、资源与成本等因素的综合适宜性设计策略。

李文哲[2](2021)在《基于墙体抗震性分析的砖混结构鉴定加固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爆炸破坏建筑物的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建筑物本身及其周边区域的生命财产安全。此外,爆炸具有局部性,在满足安全性的前提下,对主体结构受损较轻的构件进行加固,使受损结构继续服务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因此,研究受损砌体墙的最优加固方案,依据结构爆炸后损伤鉴定结果对受损构件进行加固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爆炸后某砖混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砌体墙加固前后的滞回曲线、刚度退化、耗能能力、延性等力学性能,提出墙体的最优加固方案;以现场调查和检测获得的构件损伤数据为标准,通过损伤分级对结构鉴定评级;对于鉴定评级为有加固必要的砌体结构,利用建议加固方案加固,最后给出受损结构的加固方案。具体内容如下:(1)依据加固方式的经济性和实用性,对多种砌体墙加固方式进行比选,最终确定两种合理的加固方式;利用ABAQUS软件建立单片砌体墙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拟静力加载,从荷载-位移曲线与承载力方面与已有试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利用选定的两种加固方式分别对砌体墙加固并开展力学性能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墙体加固后的性能均较加固前有一定程度提高,但钢筋网片加固比扶壁柱加固抗震性能提升更明显;(2)以爆炸后某砖混建筑为例,对发生爆炸的建筑结构进行构件损伤以及构造设置调查,划分爆炸区域破坏等级;根据建筑物的受损情况及现场实际状况确定合适的检测方法,分别对建筑物不同构件进行检测,并对现场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合检测结果,指出关键部位,做出建筑工程鉴定评级;(3)利用砌体墙建议加固方法以及其他构件加固技术给出爆炸受损结构的具体加固方案,将上述方案对构件进行加固并用PKPM软件整体验算,从抗震计算、受压计算等方面计算了建筑结构加固后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加固后的结构满足要求,验证了加固方案的有效性。

李泽宇[3](2021)在《关中地区当代乡村公共建筑营建技术研究 ——以蒲城党定村社区服务中心为例》文中提出乡村公共建筑是乡村公共生活的载体,也是乡村振兴等政策的重要实施内容。目前乡村公共建筑在经济、适用与文化传承方面多存在难以平衡的问题,使得乡村公共建筑难以发挥其实际使用与乡村振兴示范的作用,客观上造成了社会公共资源的浪费。其根源在于,在改革开放后城乡二元制发展的经济模式下,受制于经济因素,乡村营建方式与理念对于建造体系工业化仍处于适应阶段。因此,在乡村经济短时间内不可改变的情况下,寻找适宜当代乡村公共建筑的营建技术显得至关重要。乡村公共建筑的建造活动多具有政府主导、专业参与的特征,且与乡村公共生活连接紧密,具有研究乡村营建方法的基础。本文依托的案例党定村社区服务中心,是此类典型项目,具有代表性。论文首先阐述了关中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结合对蒲城县苏坊镇各村公共建筑的调研走访,从营建主体、建材选用、构造处理于空间形式四个方面梳理了当前乡村公共建筑的营建现状,提出当代乡村公共建筑体现出基于传统建筑美学形式、实用理性与盲从心理的营建特征,发现当代乡村公共建筑存在围护结构缺乏基本构造处理、营建技术经济性差、建筑形式呆板等问题,提出结合传统经验与当代乡村营建体系的观点。其此,从营建材料的选型出发,对比传统营建材料的使用特征与当代不适宜因素,基于案例分析其当代的适用性。其次通过传统构造处理方式的回顾与梳理,分析关中乡村地区材料使用的基本特征,明晰其营建理念下的营建技术选用依据,为后文营建技术选型与探索做基础依托。最后,从营建技术的选用依据出发,从空间形式、构造技术两方面,提出适宜当代营建体系的营建技术选型。结合党定村设计实践,分析其营建技术的适宜特征,结合具体方案给出优化设计,完成研究闭环。本文全文约74000字,图、表150余幅。

司丽超[4](2021)在《基于价值评价的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策略及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西省的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其中不乏大量文物建筑。太原作为山西的省会,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建筑的保护已经成为太原文化大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主要集中在对古建筑的关注,而对大量继续使用中的近现代文物建筑的价值少有挖掘,目前缺乏相应的学术研究与保护实践。由于缺少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全面的指导办法,保护和利用近现代文物建筑的过程经常依靠经验直觉,其结果必然造成大量近现代文物的破坏。本文基于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与评价的现实需求,通过对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现状的综合价值评价,以科学评价为手段解决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利用中的问题,以价值为核心促进近现代文物建筑评定与保护工作的制度化、合理化。本文依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实践”的研究思路进行论述。首先,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进行阐述,明确文章的研究对象为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其次,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法律条例及制度标准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目前我国近现代文物建筑评价认定与保护利用方面的不足。然后,研究并总结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的类型、分布、保护等级,依据调研数据归纳出近现代文物建筑的建筑特征及现状问题。以太原市近现代文物的特征为基点,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并参考现行规范标准,结合专家问询建议进而提取筛选出重要指标,试构建出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综合价值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逐层包含一级指标3个(人文历史价值、建筑本体价值、社会经济价值)、二级指标8个(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室内外环境、建筑结构、设备设施、建筑技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以及23个三级指标,全面评价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价值,确定其保护和修复的重点方向。论文最后总结适用于太原市乃至山西省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策略与修复技术,提出关于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本体的修复技术和文物建筑的政策性保护措施。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大学堂旧址作为案例,对其进行价值评价,针对其评价结果总结其相对应的保护策略和技术措施。

司道光[5](2020)在《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技术表征与发展演化研究》文中指出中东铁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俄国在中国东北修筑的一条具有殖民性质的铁路,也直接促进中国东北开启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现代转型。在转型过程中,西方近现代建筑技术借由俄国之手向铁路沿线地域传播扩散,传统的木质抬梁结构逐渐瓦解,新型的砖混结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扎根蔓延,同时受东北地域严寒气候环境、社会政治、地形地貌、本土文化等诸多语境因素的直接影响,中东铁路近代建筑技术因材致用、因地制宜、包容创新,从而产生了多样丰富而又独具寒地地域属性的技术表现形态。论文在彻底走访1509公里中东铁路线路总长的基础上,实地调研了沿线现存的1651处建筑遗产和949处铁路工程遗存,获得了大量的基础数据。论文借鉴文化地理学、文化传播学、类型学、技术史学的相关学科理论,运用资料梳理、田野调查、比较统计、模拟分析等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一百余年以前中东铁路初建之时其附属建筑的技术表征和技术内涵,五个主要章节承载了论文的核心研究内容和结论,论文整体和表述逻辑是:技术传入背景、材料技术分析、结构技术演变、采暖技术衡量、技术水平比较、技术观念阐释。具体内容包括:第二章详尽的阐述了中东铁路相关建筑技术传入之时的俄国背景、世界背景和地域影响因素,从语境分析的角度对显在语境和潜在的主观、客观语境因素进行分析;第三章全面展示了中东铁路近代建筑中材料技术的各类表现形态以及各类材料的相关生产、加工工艺和独特的应用现象;第四章从建筑结构演变的角度,分析中东铁路近代建筑从砖混结构到内框架结构,再到框架结构的转变过程以及独特的结构演变特征;第五章则从建筑采暖的角度,分析中东铁路近代建筑是如何进行采暖和防止热量流失的,并通过软件模拟对当时的室内温度分布进行了量化评价分析;第六章则将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置入近代中国的背景体系中,通过统计分析比较其建筑技术在当时中国所处的地位和水平,并从技术伦理、技术审美两个角度提炼建筑技术的意匠观念,阐明技术多元性表征背后的隐藏主旨。论文内容涵盖了中东铁路近代建筑技术的“背景”、“表征”、“观念”三个层面,遵循了从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由外及内的逻辑,层层深入,以保证观点分析的科学性。论文具有充足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便于学者从技术的宏观角度重新审视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发展演变过程,并且为后续的遗产修复、遗产再利用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王海潮[6](2020)在《支撑结构及其对砖混结构抗震加固效果的研究》文中指出砖混结构作为我国一种极为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工程中。但随着大量的工程实践,其砌体材料抗弯、抗剪和抗拉性能差,砂浆粘结力弱,整体性一般的缺点逐渐显现。历次的地震灾害统计也表明,砖混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发生损坏或坍塌,抗震性能较差,因此,针对砖混结构进行震前加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砖混结构设计了多种支撑加固方案,研究各工况条件下砖混结构的破坏形式及特点,对比不同地震强度下支撑方案对砖混结构的抗震加固效果,从而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支撑结构设计。基于支撑结构的应用特点,确定木材为其构造材质,并介绍了选材的物理力学性能;同时依据砖混结构的破坏特点,并参考实际抗震及救援支撑工具的构造经验,设计了“门”式和“窗”式两大类各四种支撑结构形式,并给出了具体的几何尺寸及应用环境。(2)支撑结构的力学性能分析。利用ABAQUS软件建立支撑结构的有限元模型,通过位移控制的加载方式,对各形式支撑进行竖向承载力和抗侧向承载力分析;通过位移、应力的变化,获得支撑的竖向和侧向极限承载力及极限位移,对比研究各支撑的性能特点。(3)砖混结构模型建立。本文依据常见砖混住宅的建筑特点,设计了一栋三层砖混结构作为研究对象,详细介绍了其材质参数,并与规范对比,验证其设计合理性。同时利用ABAQUS软件,选择CDP模型及整体式建模方法完成砖混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4)支撑方案的加固效果分析。利用ABAQUS研究支撑加固前后,砖混结构模型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墙体损伤及层间位移;对比发现:砖混结构破坏主要发生在门窗洞口处,一层底部墙体处,建筑拐角和墙体连接处,与实际震害表现相符;选用的四种支撑搭配使用对砖混结构有着较好的加固效果,其中C3M2组合效果最优;“窗”式和“门”式两类支撑替换或叠加使用对最终的加固效果影响有限;支撑布置于不同楼层对加固效果影响显着,但应保证在低楼层布置支撑;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大,支撑对砖混结构的加固效果会逐渐减弱。因此,采用支撑对砖混结构进行抗震加固是可行的。

郭钰晶[7](2018)在《西沱古镇风貌保护与更新改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沱古镇作为渝东南典型场镇的代表,不仅仅受到渝东南巴、蜀与楚汉文化的影响,更是受到了“川盐销楚”、“湖广填四川”、“秦人入蜀”等移民文化的影响。除此之外,由于其地处川东腹部的丘陵地区,催生了其独特的场镇布局和特色建筑的形制与风格。作为渝东南地区在长江上重要的水陆枢纽,其同时也受到了商贸和交通的影响,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垂直于等高线的场镇布局的特色。现如今,西沱古镇的历史痕迹正在慢慢的消失。作为长江三峡蓄水过后得以保存的较为完整的特色场镇,其所承载的地方特色和历史价值都极有保护价值,对其场镇本身的特色和建筑特色的研究显得极其具有必要性,同时,对于其场镇整体性的保护也需要一些建议性的策略。本文即是以西沱镇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研究背景,着重研究西沱古镇的建筑,总结出古镇建筑的精髓和特色,为西沱古镇未来的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现实依据和详实的资料支撑。论文主要通过六个部分进行研究,论文第一章论述了选题缘起及西沱既往的研究概述,同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框架和方法;第二章对西沱的自然人文风貌生成发展进行分析,概述其发展与人文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三章着眼于场镇整体环境与建筑风貌特色构成的分析,并阐述了古镇建筑的技术与装饰艺术特色;第四章对西沱古镇的保护更新价值与现存状况进行综合评估,为保护与更新改造奠定基础;第五章针对古镇整体保护与更新改造提出了策略;第六章以建筑风貌改造为主,根据建筑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改造模式,并从技术策略来论述更新改造的维修加固以及防火防灾措施。本文以导师的实际项目为依托,进行了大量的场地调研和图纸的绘制整理,希望能为西沱古镇的更新改造提供理论基础,为古镇更新改造提供课借鉴的依据。

李立君[8](2018)在《砖混结构抗震能力快速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地震灾害给人们带来巨大的财产和人身损害,很多地震灾害都是由于建筑物的破坏和倒塌引起的。尤其是我国还现存很多砖混结构的中小学校舍和民用房屋,抗震能力较差。建筑抗震评估和加固的实践及震害经验均表明,对既有建筑进行合理的抗震评估,并对不满足抗震要求的建筑采取适当对策,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引入可靠度作为表征指标,针对砖混结构的抗震能力评估问题展开研究。本研究阐述了砖混结构的抗震机理,分析砖混结构的抗震优缺点及了解抗震设计要求;梳理了砖混结构的传统抗震鉴定方法,明确了以可靠度基本理论为基础来建立砖混结构抗震能力的快速评估方法,并利用功能函数对抗震可靠度评估指标进行计算。除此之外,还分析了砖混结构的震害特点以及影响砖混结构抗震可靠度的因素。本文针对某中学砖混教学楼进行抗震检测鉴定,在整理鉴定报告分析鉴定结果之后,计算该结构各楼层的可靠度,以楼层可靠度最小值作为系统的可靠度指标,评估其抗震能力。通过对比分析可靠度计算与抗震检测鉴定两种方法得到的判定结果,验证可靠度指标评估砖混结构抗震能力的可行性。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结构可靠度指标的影响因素,进而收集已经检测的昆明市50幢砖混结构作为分析样本,利用PKPM软件进行建模计算,分析结构的可靠度,并得到平均可靠度。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参考FEMA154对建筑抗震能力的快速评估方法,主要考虑砂浆强度、构造柱和圈梁等因素对系统可靠度的影响并进行分析,为此建立起砖混结构抗震能力的快速评估方法。

席琛[9](2009)在《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抗震构造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由于多层砖混结构选材方便、施工简单、工期短、造价低等特点,已成为我国当前建筑中使用最为广泛的—种建筑形式。然而,多层砖混结构房屋延性差,变形能力小,抗震性能较差,在历次破坏性地震中破坏率都较高。地震震害资料分析表明,凡在高烈度区保存下来的砖混结构房屋,除场地土地基、砖房的结构布局和施工质量符合抗震设防要求外,其建筑和结构的构造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论文主要进行以下的分析和研究工作:(1)从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结构特性出发,提出两种抗震方法,即被动防震法和主动防震法,对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抗震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2.)总结了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典型震害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主要是针对结构构件的节点构造、杆件截面设计以及各构件相互间的连接给出的具体的抗震构造做法,可供施工技术人员参考。(3)传统的抗震设计仅仅是强调增强建筑结构本身的强度和韧性,论文通过主动防震法,再次提出基础隔震技术是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最有效的抗震措施,具体介绍了两类国内常用且研究较为成熟的基础隔震技术及其构造做法,并总结出两种适合于村镇地区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基础隔震方案。

潘悦[10](2009)在《多层砖混建筑的抗震加固》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根据多层砖混建筑的震害及特征,重点阐述了增设圈梁、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来提高房屋的整体性,以及对原有建筑的墙体的修复和加固,从而对原有的多层砖混建筑进行了抗震加固。

二、砖混建筑哪些部位易出现裂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砖混建筑哪些部位易出现裂缝(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以东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内容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研究范围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乡村建设发展概况研究
        1.4.1 国外乡村建设发展与研究概况
        1.4.2 国内乡村建设发展与研究概况
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与启示
    2.1 “低影响开发”(LID)理论
        2.1.1 “低影响开发”理论(LID)概念解析
        2.1.2 “低影响开发”理论的本质特点
        2.1.3 乡村建筑方面的应用启示
    2.2 绿色建筑设计理论的综述和启示
        2.2.1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原则概述
        2.2.2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局限性分析
        2.2.3 乡村建筑方面的应用启示
    2.3 在地性建筑设计理论的综述和启示
        2.3.1 国内在地性建筑设计研究概况
        2.3.2 在地性乡村建筑理念原则概述
        2.3.3 在地性建筑设计理念局限性分析
        2.3.4 乡村建筑方面的应用启示
    2.4 本章小结
3 “低影响”模式乡村建筑设计原理与原则
    3.1 “低影响”模式与相关理论关联性分析
    3.2 “低影响”模式乡村建筑设计理论来源和本质
        3.2.1 理论来源及其转译到乡村建筑设计的可能性
        3.2.2 “低影响”模式原理本质
    3.3 “低影响”模式理论的设计原则
        3.3.1 理论内涵和原则概括
        3.3.2 环境保护方面—低干预原则
        3.3.3 地域文化方面—低冲击原则
        3.3.4 资源与成本方面—低消耗原则
    3.4 “低影响”模式乡村建筑设计注意要点
        3.4.1 整体与局部的辩证统一
        3.4.2 现代与传统的有机融合
        3.4.3 多方位群体的相互协作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低影响”模式下的当代乡村建筑设计实践分析
    4.1 乡村建筑实践案例汇总与介绍分析
        4.1.1 乡村建筑实践案例汇总
        4.1.2 案例介绍与设计分析
    4.2 自然环境-低干预原则下的实践解析
        4.2.1 实践案例低干预策略分析
        4.2.2 低干预原则下案例分析小结
    4.3 地域文化-低冲击原则下的实践解析
        4.3.1 实践案例低冲击策略分析
        4.3.2 低冲击原则下案例分析小结
    4.4 资源与成本-低消耗原则下的实践解析
        4.4.1 实践案例低消耗策略分析
        4.4.2 低消耗原则下案例分析小结
    4.5 本章小结
5 “低影响”模式下东北乡村建筑设计策略与评价体系研究
    5.1 东北地区乡村建筑调研概述
        5.1.1 调研对象与内容
        5.1.2 调研成果概述
    5.2 东北地区乡村建设特殊性与现存问题分析
        5.2.1 东北地区建筑设计影响因素特殊性分析
        5.2.2 东北地区乡村建筑问题总结分析
    5.3 基于环境保护视角的低干预设计策略研究
        5.3.1 推行环保生态选址
        5.3.2 节约乡村土地资源
        5.3.3 选择适宜建造技术
        5.3.4 推行绿色改造思路
        5.3.5 重视污水排放处理
        5.3.6 降低物理环境污染
        5.3.7 采用环保建筑材料
    5.4 基于地域文化视角的低冲击设计策略研究
        5.4.1 顺应本土地形特征
        5.4.2 呼应传统营建模式
        5.4.3 重构传统建筑语汇
        5.4.4 因借在地景观条件
        5.4.5 关注居民生活习惯
        5.4.6 选用地方传统材料
        5.4.7 保护历史存量建筑
    5.5 基于资源与成本视角的低消耗设计策略研究
        5.5.1 减少场地开发强度
        5.5.2 进行合理结构选型
        5.5.3 简化建筑造型与装饰
        5.5.4 巧用预制装配技术
        5.5.5 优化围护结构性能
        5.5.6 减小冻土对基础的影响
        5.5.7 推行被动节能措施
        5.5.8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5.5.9 重视建筑维修设计
        5.5.10 采用可持续性能源和材料
    5.6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的策略梳理
    5.7 “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设计评价体系构建
        5.7.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7.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及一致性检验
    5.8 本章小结
6 基于“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试设计——以大庆市古龙村为例
    6.1 建筑方案设计
        6.1.1 基地选址
        6.1.2 建筑总体布局
        6.1.3 建筑平面布局
        6.1.4 建筑造型设计
        6.1.5 建筑结构与围护结构系统
        6.1.6 节点构造解析
    6.2 试设计的“低影响”模式设计策略应用解析
        6.2.1 低干预方面的策略应用解析
        6.2.2 低冲击方面的策略应用解析
        6.2.3 低消耗方面的策略应用解析
    6.3 试设计评价打分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乡村建筑调研统计表格
附录B 乡村建筑入户调研表格
附录C 室内外环境舒适满意度调查表格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基于墙体抗震性分析的砖混结构鉴定加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受损后结构安全性鉴定与加固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有限元模型建立及验证
    2.1 有限元基本理论
    2.2 有限元模型建立步骤
        2.2.1 单元类型选取
        2.2.2 本构关系选取
        2.2.3 建立模型所需条件
    2.3 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2.3.1 参考试验模型介绍
        2.3.2 参考试验加载概况
        2.3.3 参考试验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4 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加固方式下砌体墙抗震性能对比
    3.1 引言
    3.2 两种加固方式简介
        3.2.1 钢筋网片水泥砂浆加固简介
        3.2.2 扶壁柱加固简介
    3.3 模型介绍及加载方案的确定
        3.3.1 模型介绍
        3.3.2 模型加载方案
    3.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4.1 墙体滞回曲线对比
        3.4.2 墙体骨架曲线对比
        3.4.3 墙体刚度对比分析
        3.4.4 墙体延性对比分析
        3.4.5 耗能能力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筑物爆炸后结构检测与鉴定
    4.1 理论研究与现场情况调查
        4.1.1 工程实例概况
        4.1.2 结构损伤调查及缺陷普查
        4.1.3 构造设置情况检查
        4.1.4 破坏等级划分
    4.2 建筑物结构性能检测
        4.2.1 地基基础检测
        4.2.2 砌体砂浆强度检测
        4.2.3 混凝土构件强度检测
        4.2.4 混凝土耐久性检测
        4.2.5 建筑结构整体垂直度的检测
    4.3 建筑物安全性鉴定评级
        4.3.1 建筑物鉴定流程
        4.3.2 地基基础安全性鉴定
        4.3.3 上部承重结构安全性鉴定
        4.3.4 建筑物安全性鉴定评级
        4.3.5 建筑适修性评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爆炸后结构加固设计
    5.1 结构加固原则
    5.2 结构加固设计方法
        5.2.1 砌体构件加固设计
        5.2.2 混凝土构件加固设计
    5.3 加固后模型计算分析
        5.3.1 抗震计算
        5.3.2 受压计算
        5.3.3 高厚比
        5.3.4 局部承压
    5.4 加固后模型计算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关中地区当代乡村公共建筑营建技术研究 ——以蒲城党定村社区服务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传统乡村营建体系的消失
        1.1.2 当代乡村营建体系存在困境
        1.1.3 当代乡村营建体系仍有较强生命力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关中地区乡村社区服务中心营建现状
    2.1 关中地区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区位概述
        2.1.2 自然环境特征
        2.1.3 社会文化基础
        2.1.4 经济基础条件
    2.2 关中地区社区服务中心的营建现状
        2.2.1营建主体梳理
        2.2.2 空间布局形式
        2.2.3 材料选用梳理
        2.2.4 构造处理现状
    2.3 关中地区社区服务中心现状特征归纳
        2.3.1 现状特征归纳
        2.3.2 现状问题的具体体现
3.关中地区乡村营建技术的挖掘
    3.1 关中地区乡村营建材料的挖掘
        3.1.1 传统营建材料的挖掘
        3.1.2 现代营建材料的挖掘
        3.1.3 新型营建材料的挖掘
    3.2 关中地区乡村构造技术的挖掘
        3.2.1 传统构造技术的挖掘
        3.2.2 当代构造技术的探索
    3.3 关中地区乡村公共建筑空间形式挖掘
        3.3.1 传统公共建筑布局形式特征
        3.3.2 传统建筑单体空间形式特征
    3.4 关中地区乡村适宜营建技术汇总
        3.4.1 结构体系的选型因素
        3.4.2 结构体系的选用趋势
        3.4.3 营建理念的适宜性原理浅析
4.关中地区当代乡村公共建筑营建技术选型
    4.1 当代公共建筑营建技术选型依据
        4.1.1 复合功能下的空间形式需求
        4.1.2 经济技术限制下的构造处理需求
        4.1.3 乡村地域文化的回应需求
    4.2 空间形式选型
        4.2.1 院落布局形式选型
        4.2.2 建筑形态选型
    4.3 营建技术选型
        4.3.1 屋顶营建技术研究
        4.3.2 墙体营建技术研究
5.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社区服务中心设计实践探索
    5.1 项目概述
        5.1.1 项目背景
        5.1.2 党定村基本信息
        5.1.3 原党定村公共建筑现状及问题
    5.2 设计实践概况
        5.2.1 地域文化的回应
        5.2.2 营建技术
        5.2.3 方案的不足与优化
    5.3 总结与反思
6.总结与结语
    6.1 论文创新点及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研究生期间所做工作及成果
致谢

(4)基于价值评价的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策略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
        1.3.1 相关概念
        1.3.2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论文框架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2.2 国内相关制度及理论研究
        2.2.1 国内相关法律条例与制度标准
        2.2.2 国内学者研究概况
    2.3 借鉴与总结
第3章 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特征及现状研究
    3.1 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概况
    3.2 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现状及问题研究
        3.2.1 建筑本体现状调研
        3.2.2 文物价值现状调研
    3.3 小结
第4章 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综合价值评价方法研究
    4.1 太原近现代文物建筑综合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
        4.1.1 评价指标选取的依据与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4.1.3 评价指标解释
        4.1.4 评价结果等级的确定
    4.2 太原近现代文物建筑综合价值评价指标的权重分析
        4.2.1 确定权重的方法
        4.2.2 确定权重的步骤
        4.2.3 确定权重的结果
    4.3 太原近现代文物建筑综合价值评价模型的构建
    4.4 评价结果说明
    4.5 小结
第5章 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策略和修复技术研究
    5.1 保护原则
        5.1.1 真实性原则
        5.1.2 “修旧如旧”原则
        5.1.3 可识别性原则
    5.2 建筑本体修复技术
        5.2.1 室内外环境改造措施
        5.2.2 建筑结构修复技术
        5.2.3 设备设施修缮技术
    5.3 政策性保护措施
    5.4 小结
第6章 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价值评价与保护案例研究
    6.1 山西大学堂概况及现状分析
        6.1.1 历史沿革和维修情况
        6.1.2 建筑形制
    6.2 山西大学堂综合价值评价
        6.2.1 数据的获得与指标评分
        6.2.2 评价计算过程
        6.2.3 综合价值评价结果
    6.3 山西大学堂的评价结果分析与保护措施
        6.3.1 山西大学堂人文历史价值分析
        6.3.2 山西大学堂建筑本体价值分析
        6.3.3 山西大学堂社会经济价值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总结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汇总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技术表征与发展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近代建筑研究综述
        1.2.2 近代铁路遗产研究综述
        1.2.3 中东铁路研究综述
    1.3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
        1.3.1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技术背景
    2.1 19世纪末的俄国建筑技术现状
        2.1.1 金属材料与结构的成熟发展
        2.1.2 水泥材料与混凝土结构的探索应用
    2.2 中东铁路的修筑过程及施工组织管理
        2.2.1 前期施工准备
        2.2.2 施工过程与建造模式
    2.3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技术的语境影响因素
        2.3.1 客观影响因素
        2.3.2 主观语境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材料技术
    3.1 传统建筑材料的导入发展
        3.1.1 红砖的引入与自主生产
        3.1.2 石材的早期应用与采掘
        3.1.3 木材的种类与加工工艺
    3.2 金属材料的成熟引入应用
        3.2.1 金属材料的产地与运输
        3.2.2 金属材料的应用
    3.3 钢筋混凝土的同步更新
        3.3.1 水泥的运输与自产
        3.3.2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早期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结构技术
    4.1 砖混结构的引入与发展
        4.1.1 墙体构筑技术
        4.1.2 楼面构筑技术
        4.1.3 屋架构筑技术
    4.2 内框架结构的过渡应用
        4.2.1 木框架结构的短暂探索
        4.2.2 钢框架结构的成熟应用
    4.3 框架结构的间断发展
        4.3.1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首次出现
        4.3.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间断发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防寒采暖技术
    5.1 综合考量的室内采暖技术
        5.1.1 壁炉采暖技术
        5.1.2 其它辅助采暖设施
        5.1.3 辅助的通风安全设计
    5.2 围护界面的防寒设计
        5.2.1 契合地域的外墙构造
        5.2.2 围合过渡的缓冲空间
        5.2.3 被动采暖的窗口设计
    5.3 室内热环境的模拟分析
        5.3.1 Airpak概述与理论基础
        5.3.2 案例的选择及相关参数的设定
        5.3.3 模拟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建筑技术观
    6.1 突破极限、优劣并存的建筑技术成就
        6.1.1 突破极限——传统材料结构的技术追求
        6.1.2 适时选择——新型材料与结构的技术成就
        6.1.3 优劣并存——材料结构中的不合理应用逻辑
    6.2 经世致用、求同存异的技术伦理思想
        6.2.1 经世致用——务实经济的技术伦理思想
        6.2.2 多变灵活——结构单元的因地制宜应用
        6.2.3 求同存异——异质语境的技术创新探索
    6.3 感理交织、简单纯粹的技术审美意趣
        6.3.1 感理交织的技术外在表现
        6.3.2 简单纯粹的技术内在逻辑
        6.3.3 主观能动的技术审美传承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支撑结构及其对砖混结构抗震加固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1 砖混结构的震害特点
        1.2.2 砖混结构常见加固措施
        1.2.3 支撑结构构造特点及应用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支撑结构的材质介绍及尺寸设计
    2.1 支撑结构材质介绍
        2.1.1 木材本构关系模型
        2.1.2 木材弹性本构方程
        2.1.3 木材屈服准则
        2.1.4 木材的材料参数
    2.2 支撑结构尺寸设计
        2.2.1 支撑结构的截面尺寸
        2.2.2 支撑结构的平面构造形式
    2.3 本章小结
3 支撑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
    3.1 有限元分析软件的选取
    3.2 支撑结构模型的建立
    3.3 支撑的竖向承载力分析
        3.3.1 应力云图对比
        3.3.2 承载极限对比
    3.4 支撑的抗侧向承载力分析
        3.4.1 应力云图对比
        3.4.2 承载极限对比
    3.5 支撑的承载性能评价
    3.6 本章小结
4 砖混结构有限元模型介绍
    4.1 有限元分析软件选取
    4.2 砌体建模方法介绍
    4.3 砖混结构的材料特性
        4.3.1 材料破坏准则
        4.3.2 砌体本构关系模型
        4.3.3 混凝土本构关系模型
        4.3.4 钢筋本构关系模型
    4.4 砖混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
        4.4.1 模型尺寸及材质
        4.4.2 建模参数设定
    4.5 本章小结
5 砖混结构支撑加固效果分析
    5.1 砖混结构的模态分析
    5.2 地震波选用及加载
    5.3 支撑布置位置选取
    5.4 砖混结构性能评价指标
    5.5 不同支撑构造形式的加固效果对比
        5.5.1 受拉损伤云图对比
        5.5.2 墙体受拉损伤参数对比
        5.5.3 墙体受拉损伤面积对比
        5.5.4 层间位移角对比
    5.6 不同支撑布置形式的加固效果对比
        5.6.1 受拉损伤云图对比
        5.6.2 墙体受拉损伤参数对比
        5.6.3 墙体受拉损伤面积对比
        5.6.4 层间位移角对比
    5.7 不同支撑布置楼层的加固效果对比
        5.7.1 受拉损伤云图对比
        5.7.2 墙体受拉损伤参数对比
        5.7.3 墙体受拉损伤面积对比
        5.7.4 层间位移角对比
    5.8 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支撑加固效果对比
        5.8.1 受拉损伤云图对比
        5.8.2 墙体受拉损伤参数对比
        5.8.3 墙体受拉损伤面积对比
        5.8.4 层间位移角对比
    5.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西沱古镇风貌保护与更新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缘起和背景
        1.1.2 主题的界定(相关概念阐述)
    1.2 相关研究概述与发展动态分析
        1.2.1 国内外历史小城镇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概述
        1.2.2 西沱古镇既往研究概况
    1.3 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逻辑框架
2 西沱古镇的自然人文风貌生成发展分析
    2.1 自然地理与产业经济风貌
        2.1.1 复杂丰沛的自然环境与物产资源
        2.1.2 依存关联的水陆交通与商业贸易
    2.2 社会文化与传统民俗风貌
        2.2.1 多源交融的原生文化与外来文化
        2.2.2 地域特色的传统风俗与手工艺技能
    2.3 本章小结
3 西沱古镇整体环境与建筑风貌构成特色分析
    3.1 古镇整体风貌构成特色
        3.1.1 “长江—西沱古镇—方斗山”自然和谐的总体格局
        3.1.2 “云梯街—宅院—田园”有机共生的生态布局
        3.1.3 “山地—街区—建筑”多维集约的簇群形态
        3.1.4 “交通—商贸—居住”多元复合的功能构成
    3.2 古镇建筑风貌构成特色
        3.2.1 楼居式与合院式地域化的空间组合与风貌特色
        3.2.2 适应地形——退台与吊脚
        3.2.3 适应气候——多功能檐下空间风貌的营造
        3.2.4 适应功能——窄面宽大进深的平面形式与店宅的结合
    3.3 古镇建筑技术与装饰艺术特色
        3.3.1 适地的穿斗构筑体系与适用的“穿抬”结合空间模式
        3.3.2 屋顶组合形态特征与适应气候的瓦材铺作
        3.3.3 檐下空间的技术与艺术
        3.3.4 地域特色的装修构筑构件
    3.4 本章小结
4 对西沱古镇保护与更新改造的认知
    4.1 对西沱古镇云梯街的综合价值认识
        4.1.1 见证西沱兴起繁荣衰落的历史
        4.1.2 体现当地艺术审美与精神追求
        4.1.3 包含地域化的建构技术与工艺
        4.1.4 实现与区域发展的互利互益
    4.2 西沱古镇综合现状调研
        4.2.1 整体格局现存状况
        4.2.2 空间环境现存状况
        4.2.3 结构构件损毁状况
        4.2.4 空间功能缺失状况
    4.3 本章小结
5 西沱古镇整体保护与更新改造的策略研究
    5.1 古镇总体格局的保护更新——“山水同构”
        5.1.1 古镇整体布局的保护更新
        5.1.2 天际轮廓线与视线通廊的保护更新
    5.2 山地景观环境的保护更新——游居结合
        5.2.1 农耕生态环境和“山街水巷”的更新改造
        5.2.2 人文历史景观和民俗文化的传承复兴
    5.3 街区空间形态的保护更新——“三位一体”
        5.3.1 街巷结构肌理的保护更新
        5.3.2 街区簇群形态的保护更新
    5.4 街巷空间功能的保护更新——存古载今
        5.4.1 沿江古镇旅游和川盐古道的区域拟合
        5.4.2 传统表演艺术和社会风俗的空间承载
    5.5 本章小结
6 西沱古镇建筑风貌保护与更新改造设计
    6.1 西沱古镇建筑保护与更新改造原则与措施
        6.1.1 保护与更新改造原则
        6.1.2 分类保护与更新改造措施
    6.2 古镇建筑风貌的保护更新
        6.2.1 传统木构建筑风貌的更新与改造
        6.2.2 近现代砖木建筑风貌的更新与改造
        6.2.3 现代砖混建筑风貌的更新与改造
    6.3 建筑重点部位的改造模式
        6.3.1 屋顶界面的装饰与构造做法
        6.3.2 围护界面的改造与装修做法
        6.3.3 地基基础的构造与装饰做法
        6.3.4 挑廊阳台的改造与构造做法
    6.4 建筑空间功能的改良利用
        6.4.1 建筑空间功能的改良利用
        6.4.2 建筑空间功能的协调更新
    6.5 建筑风貌保护与更新的技术策略
        6.5.1 建筑主体结构的修复更新技术
        6.5.2 建筑表面材料的修复更新技术
        6.5.3 建筑适应当地气候的技术处理
    6.6 本章小结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题目

(8)砖混结构抗震能力快速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砖混结构的抗震鉴定与分析
    2.1 砖混结构的抗震机理
        2.1.1 砖混结构的优缺点
        2.1.2 砖混结构的抗震设计
    2.2 砖混结构的可靠度鉴定方法
        2.2.1 结构构件可靠度的分析方法
        2.2.2 系统可靠度的鉴定流程
    2.3 砖混结构的抗震鉴定标准
        2.3.1 砖混结构的抗震特点
        2.3.2 抗震鉴定的一般规定
        2.3.3 A、B类砖混房屋抗震鉴定的步骤
第三章 基于可靠度的砖混结构抗震能力评估指标的研究
    3.1 结构可靠度的基本理论
    3.2 砖混结构抗震可靠度分析理论
        3.2.1 结构可靠度的分析
        3.2.2 串、并联系统的可靠度分析
    3.3 砖混结构抗震可靠度评估指标的计算方法
        3.3.1 墙体的抗震功能函数
        3.3.2 墙体的抗震可靠度指标的分析计算
第四章 砖混结构的震害分析及抗震可靠度的影响因素
    4.1 砖混结构的震害分析
        4.1.1 砖混结构的受力特点
        4.1.2 砖混结构的破坏原因
    4.2 影响砖混结构抗力的因素
        4.2.1 结构设计
        4.2.2 构造柱的设置
        4.2.3 圈梁的设置
        4.2.4 地质情况
        4.2.5 施工质量
        4.2.6 砂浆强度
    4.3 荷载的分布特点及相对可靠度指标的分析研究
        4.3.1 恒载的正态分布及分析
        4.3.2 活荷载取值方法的确定
        4.3.3 风荷载和雪荷载的记录特点及研究
        4.3.4 地震烈度的统计分析
    4.4 薄弱构件节点的分析
        4.4.1 构造柱的质量控制与分析
        4.4.2 砌体墙的质量控制和分析
        4.4.3 悬挑构件的质量控制和分析
第五章 基于工程实例的可靠度指标评估与抗震鉴定标准评估的对比分析
    5.1 工程概况和抗震等级
        5.1.1 工程概况
        5.1.2 抗震等级
        5.1.3 设计参数
    5.2 鉴定结果评估
        5.2.1 外观评估
        5.2.2 地基基础评估
        5.2.3 主体承重结构
        5.2.4 围护结构检查
    5.3 结构验算
    5.4 安全检测结果
        5.4.1 构件安全性检测
        5.4.2 房屋建筑组成部分安全性检测结果
        5.4.3 房屋建筑安全性检测结果
    5.5 利用可靠度指标的判定结果
    5.6 对比分析
第六章 砖混结构抗震能力的评估方法及应用
    6.1 FEMA154的评估方法
    6.2 系统可靠度指标的实例应用与分析
    6.3 评估指标的影响因素及分析
        6.3.1 砂浆强度对可靠度指标的影响
        6.3.2 构造柱和圈梁对于可靠度指标的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B.1 M5可靠度指标变化表
    附录B.2 M10可靠度指标变化表
    附录B.3 加入构造柱后可靠度指标变化表
    附录B.4 加入圈梁后可靠度指标变化表
    附录B.5 加入构造柱和圈梁后可靠度指标变化表

(9)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抗震构造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能力分析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意义
        1.3.3 论文的框架
    1.4 我国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抗震研究工作的进展
第2章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震害分析
    2.1 墙体的破坏
    2.2 墙角的破坏
    2.3 楼梯间的破坏
    2.4 纵横墙连接处的破坏
    2.5 楼盖与屋盖的破坏
    2.6 房屋非结构构件的破坏
        2.6.1 附属构件的破坏
        2.6.2 装饰性构件的破坏
    2.7 小结
第3章 改善结构构件的变形能力
    3.1 砖砌墙体
        3.1.1 适当提高砂浆强度
        3.1.2 合理用砖
        3.1.3 墙段内设置水平钢筋
        3.1.4 墙体开缝耗能技术
        3.1.5 增设圈梁
        3.1.6 加设构造柱
        3.1.7 "隐性构造柱"和"捆绑法"
    3.2 钢筋混凝土构件
        3.2.1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3.2.2 钢筋混凝土圈梁
第4章 增强房屋的整体性
    4.1 设置完整的圈梁—构造柱体系
        4.1.1 构造柱与圈梁的设置要求
        4.1.2 构造柱与圈梁连接节点的构造要求
    4.2 加强构造柱与基础、墙体、楼(屋)盖板等构件的连接
        4.2.1 构造柱与基础的连接
        4.2.2 构造柱与墙体的连接
        4.2.3 构造柱与梁或楼(屋)盖板的连接
    4.3 加强墙体(圈梁)与楼(屋)盖板的连接
    4.4 加强楼板间的连接
    4.5 加强墙体间的连接
        4.5.1 内、外墙的连接
        4.5.2 外墙转角
    4.6 加强楼梯间与主体结构的连接
    4.7 加强附属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
        4.7.1 女儿墙
        4.7.2 阳台、雨篷
        4.7.3 挑檐
        4.7.4 小烟囱
    4.8 加强装饰性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
        4.8.1 悬挂式天花板
        4.8.2 挂贴饰面
第5章 基础隔震
    5.1 基础隔震理念
        5.1.1 基础隔震原理
        5.1.2 基础隔震技术应用现状
        5.1.3 砖混结构是应用隔震技术的理想结构形式
        5.1.4 隔震与非隔震建筑的经济比较
    5.2 两种基础隔震技术介绍
        5.2.1 叠层橡胶垫隔震体系
        5.2.2 摩擦滑移隔震体系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空斗墙、组合墙房屋的抗震构造要求
    6.1 空斗墙房屋的抗震构造要求
        6.1.1 空斗墙的结构特点
        6.1.2 多层空斗墙房屋中空斗墙的抗震构造要求
    6.2 组合墙房屋的抗震构造要求
        6.2.1 复合夹心墙的构成
        6.2.2 空腔保温材料
        6.2.3 内、外叶墙的拉结
        6.2.4 圈梁
第7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多层砖混建筑的抗震加固(论文提纲范文)

1 多层砖混建筑的震害
2 对原有建筑的抗震加固
    2.1 增设圈梁
    2.2 加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2.3 墙体的修复和加固措施
    2.4 增加抗震墙
    2.5 用面层加强原有墙体
    2.6 其他

四、砖混建筑哪些部位易出现裂缝(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以东北地区为例[D]. 马力.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墙体抗震性分析的砖混结构鉴定加固设计研究[D]. 李文哲.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3]关中地区当代乡村公共建筑营建技术研究 ——以蒲城党定村社区服务中心为例[D]. 李泽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价值评价的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策略及技术研究[D]. 司丽超.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5]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技术表征与发展演化研究[D]. 司道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6]支撑结构及其对砖混结构抗震加固效果的研究[D]. 王海潮.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7]西沱古镇风貌保护与更新改造研究[D]. 郭钰晶. 重庆大学, 2018(04)
  • [8]砖混结构抗震能力快速评估研究[D]. 李立君.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9]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抗震构造措施研究[D]. 席琛. 南昌大学, 2009(S1)
  • [10]多层砖混建筑的抗震加固[J]. 潘悦. 科技创新导报, 2009(13)

标签:;  ;  ;  ;  ;  

砖混建筑的哪些部位容易出现裂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