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稻育种理论研究进展与思考

超级稻育种理论研究进展与思考

一、超级稻育种理论的研究进展和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笑笑[1](2021)在《土壤肥力对超级稻农学表现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提出超级稻品种具有产量潜力高、抗倒伏能力强的优点,对我国水稻单产的增加意义重大。前人研究表明,超级稻品种通常需要高氮肥投入和充足的土壤背景氮供应才能充分发挥其产量潜力,实现超高产。然而,我国稻田中约有70%为中、低产田,其土壤背景氮的供应能力较弱。同时,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文件提倡减少氮肥用量,缓解因氮肥流失产生的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以促进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提倡减少稻田氮肥用量、大部分稻田土壤背景氮供应有限的背景下,超级稻品种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在低氮投入条件下对土壤肥力的响应如何,目前尚未进行系统地研究。稻田耕作层表土是提供水稻植株生长发育所需养分的重要来源,去除部分耕作层表土能够降低土壤背景氮供应,从而达到创造低土壤肥力处理的目的。因此,本研究于2016-2018年在湖北省武穴市开展大田试验,其中2016-2017年采用裂区设计,以低土壤肥力(去除一半耕作层深度的土壤)和高土壤肥力为主区处理,以4个超级稻(超优1000、甬优2640、天优华占和扬两优6号)和4个当地主推的普通水稻品种(黄华占、沪优549、珞优10号和荃优6号)为副区处理,氮肥施用量均为100 kg N ha-1(低氮肥水平),旨在比较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对不同土壤肥力响应的差异,并从农艺性状、物质生产与转运、氮素吸收和利用等方面阐明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在低氮肥水平和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产量表现差异的生理机制。2018年采用裂裂区设计,以2个氮肥水平(0和100 kg N ha-1)为主区处理,以低土壤肥力和高土壤肥力为副区处理,以2个超级稻品种(甬优2640、扬两优6号)和2个普通水稻品种(黄华占和荃优6号)为副副区处理,旨在进一步探究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土壤背景氮素对产量的贡献以及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的差异。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土壤肥力的降低造成各供试水稻品种的产量平均降低了15.9%,这主要归因于单位面积穗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下降了13.7%和17.0%。在高、低两种土壤肥力条件下,超级稻品种的产量均高于普通水稻品种,其原因是超级稻品种单位面积颖花数、干物质积累量和收获指数相比普通水稻品种均增加6%-8%。随着土壤肥力和氮肥施用量降低,超级稻品种相对于普通水稻品种的产量优势逐渐变小。与普通水稻品种相比,虽然超级稻品种的花前干物质积累量和转运效率分别降低了3.5%和18.7%。但是,超级稻品种的粒叶比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了18.5%和14.5%,这可能是超级稻品种产量高于普通水稻品种的重要原因。(2)相比高土壤肥力处理,水稻植株成熟期氮素吸收量在低土壤肥力处理下降低了27.4%,其中分蘖至幼穗分化期的氮素吸收量降幅最高,达到了57.8%。这一生长阶段氮素吸收量的降低是造成单位面积穗数、单位面积颖花数和干物质积累量降低,进而导致减产的重要原因。在两种土壤肥力条件下,超级稻品种具有更高的总氮素吸收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是超级稻品种相对于普通水稻品种具有产量优势的原因。其中,超级稻品种扬两优6号的花前氮累积量和转运效率分别比普通水稻品种高7.2%和13.7%,最终其产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比普通水稻品种分别增加了10.0%和8.5%。(3)在低土壤肥力和高土壤肥力条件下,土壤背景氮对水稻氮素吸收总量的贡献分别为60.3%和64.2%,而肥料氮素对总氮吸收的贡献不足40.0%。土壤背景氮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在低土壤肥力和高土壤肥力条件下分别为65.1%和81.7%。总的来看,和肥料氮素相比,土壤背景氮对水稻氮素积累量和产量的贡献更大,而且这一贡献随着土壤肥力的增加而提高。水稻氮素积累总量中来源于土壤的氮素在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之间无显着差异,且在土壤肥力处理之间保持一致。超级稻品种的氮素积累中来源于肥料的氮素在高土壤肥力处理中比普通水稻品种高25.0%,但是在低土壤肥力处理中比普通水稻品种低18.0%。另一方面,超级稻品种在低土壤肥力和高土壤肥力条件下的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分别比普通水稻品种高13.2%和47.8%,这主要是因为超级稻品种的花后氮素吸收量比普通水稻品种高33.7%-53.6%。综上所述,在低土壤肥力条件下,超级稻品种相对于普通水稻品种仍然有一定的产量优势,尽管这个优势比高土壤肥力条件下有所下降。在国家提倡减少农业生产中氮肥用量以及我国大部分稻田土壤背景氮供应较低的背景下,超级稻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种植能够有效地提高水稻单产和氮肥利用效率。提高中、低产田土壤背景氮供应有助于提高该条件下超级稻品种的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促进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徐小婷[2](2021)在《同源四倍体水稻PMeS品系的细胞遗传学观察》文中研究说明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关系到将近全球一半人的温饱问题。多年来,世界粮农组织关切的问题是如何大幅度地提高粮食产量。“利用远缘杂交和多倍体双重优势选育超级稻”是一个新途径。但是,长期以来多倍体水稻的研究进程相当缓慢,其低结实率是最普遍遇到,同时也是最急迫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蔡得田多倍体水稻团队首先提出育种理论,建立成套技术,选育出核心PMe S品系--Sg99012,HN2026,突破了多倍体水稻结实率低的瓶颈问题。通过利用核心PMe S品系与亲缘关系较远的籼型水稻和粳型水稻杂交,结合秋水仙素处理,加倍形成多倍体的技术,选育出理想的第二世代多倍体水稻品系--T系列和A系列,以及第三世代品系--HD659。这些品系不仅相较其他同源四倍体水稻有着明显的优势,而且与一般二倍体品种在形态特征、产量和质量上都有明显差异。为进一步研究四倍体的低结实率水稻和高结实率水稻之间的细胞遗传学机理,本论文以典型籼、粳型品系9311、日本晴四倍体为低结实率品系代表;PMe S高结实原始品系为参考材料,将籼粳杂交经历多代自交结实稳定且表型更优良的第二世代品系T1、A3,第三世代品系HD659为研究对象,对它们的农艺性状、根尖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和减数分裂时期花粉母细胞的染色体行为等进行观察研究。研究得知:1.所研究的几个多倍体水稻品系的根尖染色体数目均为48条,2n=4x=48;2.典型籼粳品系9311、日本晴四倍体的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异常率(18.39%、21.54%)明显高于T1、A3和HD659的四倍体;3.在T1、A3、HD659之间的异常频率相近,且每个时期出现异常的频率都偏低(3.64%、4.40%、4.01%),尤以T1四倍体的异常率最低而结实率最高,可以推断,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与结实率具有明显相关性。而本研究证明这三个PMe S品系均有高于80%的结实率并且具有减数分裂稳定性,说明PMe S品系是一个关键材料,为多倍体水稻育种走向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证据和材料基础。

陈友订,刘传光,周新桥,陈达刚,郭洁,陈平丽,万邦惠,张旭[3](2019)在《华南双季超级籼稻动态株型育种理论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通过株型育种实现株型改良、塑造"水稻理想株型"是提高水稻产量水平的强力技术保证。水稻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具有明显阶段性和连续性,每一阶段都应具有最佳的群体形态结构与相应的生理机能,这种随着生育期的变化而改变的株型结构配置,称之为"动态株型结构"。根据华南稻区实际情况,比较在早、晚季不同生态环境下华南双季超级籼稻不同品种(组合)"动态株型结构"的特点,首先构建了华南双季超级籼稻动态株型育种理论体系并应用于华南双季超级籼稻育种实践,使以往定性模糊的"株型结构"概念上升为动态的、科学的量化指标,从而能更明确地、更综合地、更系统地反映本稻区双季超级籼稻品种(组合)的重要形态生理特点,进一步揭示高产形成规律,从而促使超级籼稻株型育种概念日臻完善。应用该理论指导华南双季稻超高产育种实践,可以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年限,且已有一批超级籼稻和优质超高产水稻新品种(组合)育成并应用推广,显示其对华南超级籼稻及优质超高产育种的重要指导意义。

帅鹏[4](2019)在《不同氮肥水平下超级杂交稻与普通杂交稻农艺表现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水稻生产方式正朝着高产优质、资源高效、环境友好的目标发展。超级杂交稻具有产量潜力高、抗倒伏能力强的特点,对提高我国水稻单产意义重大。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农民通常施用大量的氮肥以发挥超级杂交稻的产量潜力,这种生产方式会造成大量的氮肥流失和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有悖于水稻绿色生产理念。以往对超级杂交稻产量潜力及其超高产生理机制的研究也主要是在高氮条件下进行,超级杂交稻在中低氮肥投入条件下的农艺表现研究较少。为此,本试验在2017-2018年以5个超级杂交稻品种(隆两优华占、晶两优华占、甬优2640、扬两优6号、丰两优4号)为试验材料,同时以5个普通杂交稻品种(荃优6号、旱优549、徽两优858、E两优476、荃优683)为对照,设置减氮(N120:120 kg N ha-1)、农民习惯施氮量(N180:180 kg N ha-1)和高氮(N270:270 kg N ha-1)三个氮肥处理,旨在评价超级杂交稻和普通杂交稻在不同氮肥水平下的产量、抗倒伏能力和氮素利用效率等农艺表现,并探究水稻品种抗倒伏能力与氮素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绿色高效水稻品种的选育和绿色栽培技术的创新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的主要结果如下:(1)除2018年减氮处理下两类品种产量无显着差异外,超级杂交稻在两年三个氮肥水平下产量均显着高于普通杂交稻,在2017和2018年平均分别高出0.89和1.44 t ha-1。相比农民习惯施氮量处理,减氮处理没有造成产量的显着下降;高氮处理下由于倒伏的发生,2017和2018年分别减产3.8%和4.4%,其中2018年达到显着水平。在所有供试品种中,超级杂交稻品种隆两优华占和晶两优华占在各个氮肥水平下产量均显着高于其他品种,并且表现出优于其它品种的年际间稳产特性。(2)相比普通杂交稻,超级杂交稻的产量优势归因于较高的单位面积颖花数、结实率和干物质积累量。三个氮处理之间各产量构成因子、干物质积累和收获指数差异较小,且年际间不一致。在所有供试品种中,超级杂交稻品种隆两优华占和晶两优华占的高产稳产优势源于较高的单位面积颖花数和结实率。(3)相比普通杂交稻,超级杂交稻具有较低的目测倒伏评分和倒伏指数,较强的抗倒伏能力。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目测倒伏评分和倒伏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在所有供试品种中,普通杂交稻徽两优858、超级杂交稻甬优2640和晶两优华占抗倒伏能力最高,普通杂交稻荃优683抗倒伏能力最低。水稻品种的抗倒伏能力与株高、相对重心高度和倒4节抗折力密切相关。(4)2018年农民习惯施氮量和高氮处理下超级杂交稻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显着高于普通杂交稻,其它情况下无显着差异。2017年减氮和农民习惯施氮量处理下两类品种的氮肥偏生产力无显着差异,其它情况下超级杂交稻均显着高于普通杂交稻。与农民习惯施氮量处理相比,减氮处理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14.5%和50.5%;高氮处理则分别下降11.9%和36.1%。在所有供试品种中,超级杂交稻品种隆两优华占和晶两优华占在两年各个氮处理下均表现出较高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5)水稻品种的抗倒伏能力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在三个氮水平之间有所不同。在减氮处理下,倒伏指数与总氮吸收显着负相关,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无显着相关关系;在农民习惯施氮量处理下,倒伏指数与氮肥偏生产力显着负相关,而与总氮吸收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无显着相关;在高氮处理下,倒伏指数与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均呈显着负相关,与总氮吸收无显着相关关系。在所有供试品种中,超级杂交稻隆两优华占、晶两优华占和甬优2640均表现出抗倒伏能力强,同时氮素利用效率高的特点。综上所述,与普通杂交稻相比,超级杂交稻在表现出产量高和抗倒伏能力强的同时其总氮吸收、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并不低,这说明超级杂交稻抗倒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导致氮素利用效率的降低。与农民习惯施氮量相比,减氮处理没有显着降低超级杂交稻的产量,这说明超级杂交稻高产的实现并不一定依赖于高氮投入。因此,超级杂交稻氮肥管理的优化可有效地构建水稻绿色栽培体系,超级杂交稻高产、高效、抗倒机制的研究可以为绿色高效水稻品种的培育提供理论指导。

黄礼英[5](2018)在《减氮背景下超高产水稻品种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农学与生理研究》文中指出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建国以来,我国水稻总产不断增加,这主要源于水稻单产的增加,而水稻单产的增加与品种改良密切相关。利用品种间杂种优势与理想株型相结合培育的籼型超级杂交稻和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培育的籼粳杂交稻品种均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然而这些超高产品种通常种植在高氮环境下,它们在减氮条件下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NUE)表现仍不清楚。为此,我们于2014-2015年在湖北省武穴市进行减氮条件下籼型超级杂交稻(扬两优6号和Y两优1号)、籼型杂交稻(珞优10号和川优6203)和籼型常规稻(黄华占和绿稻Q7)的产量和NUE差异比较试验,试验设置不施氮(N0:0 kg N ha-1)和减氮(N90:90 kg N ha-1)两个氮肥处理,并以当地农民习惯施氮量180 kg N ha-1(N180)作为高氮对照处理。在2015-2017年,我们比较了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籼型超级杂交稻扬两优6号和籼型常规稻黄华占在减氮条件下(100 kg ha-1的施氮量)的产量和NUE表现。了解这些品种在减氮背景下的产量和NUE表现及其农学和生理机制,可为绿色高效水稻新品种的培育和减氮栽培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在不施氮、减氮和高氮对照处理下,籼型超级杂交稻2014和2015年的平均产量分别比籼型常规稻高5.4%、8.4%和6.6%,差异均达显着水平,而其与籼型杂交稻仅在施氮处理下差异显着,在减氮和高氮对照处理下两年平均分别比籼型杂交稻增产3.7%和8.8%。从产量构成因子方面分析,相对较高的结实率和籽粒重是籼型超级杂交稻在三个氮肥处理下产量高于籼型杂交稻和籼型常规稻的原因。从物质生产和分配方面分析,在不施氮肥处理下,籼型超级杂交稻产量高于籼型杂交稻和籼型常规稻主要归因于显着高的收获指数,在减氮处理下,主要是干物质积累和收获指数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在高氮对照处理下主要归因于较高的干物质积累。(2)在不施氮和减氮处理下,籼型超级杂交稻的植株总氮积累与籼型杂交稻和籼型常规稻无显着差异,但在高氮对照处理下,籼型超级杂交稻具有相对较高的植株总氮积累量。在三个氮肥处理下,籼型超级杂交稻的NUE(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素生理利用效率、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高于籼型杂交稻和籼型常规稻,且其较高的NUE与其较高的收获指数和较低的齐穗期叶面积指数、成熟期叶片氮素浓度等有关。(3)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在100 kg N ha-1下的产量显着高于籼型超级杂交稻扬两优6号和籼型常规稻黄华占,在2015-2017年平均分别比扬两优6号和黄华占增产10.6%和19.5%。从产量构成方面分析,显着高的每穗颖花数是甬优4949产量高于扬两优6号和黄华占的主要原因,而其较高的每穗颖花数主要源于较高的干物质颖花生产效率、氮素颖花生产效率和积温颖花生产效率。从物质生产和分配方面看,甬优4949的粒叶比和收获指数显着高于扬两优6号和黄华占;就干物质积累而言,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花后干物质积累较高。较长的籽粒灌浆期、花后缓慢的叶片衰老、相对较长的绿叶面积持续期、相对较高的光能利用效率、较优的冠层结构(消光系数KL小)和光氮在冠层内的垂直分布(较大的氮素消光系数KN和KN/KL比值)是甬优4949花后干物质积累较高的原因。(4)就氮素积累和NUE而言,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的植株总氮积累量不占优势,但其NUE显着高于籼型超级杂交稻扬两优6号和籼型常规稻黄华占,其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偏生产力在2015-2017年平均分别比扬两优6号高8.2%、6.2%和10.6%,而比黄华占分别高18.4%、17.7%和19.5%,且其较高的NUE与其较高的收获指数和KN/KL值,较低的齐穗期叶面积指数和成熟期叶片氮素浓度有关。综上所述,超高产的籼型超级杂交稻和籼粳杂交稻品种在减氮背景下仍具有较高的产量,且其NUE均不低于其它类型水稻品种。在减氮条件下,较高的结实率和收获指数对籼型超级杂交稻的产量形成和NUE起着重要作用。较大的库容、较高的花后干物质积累、较优的源库协调性(较高的粒叶比和收获指数)以及良好的冠层结构和光氮在冠层内的协调分布是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高产和氮高效的原因。明确这些超高产品种在减氮栽培下的产量和NUE表现及其形成机制,可为选育高产高效水稻新品种和建立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熊加豹[6](2018)在《超级杂交稻持续增产的叶源质量及其氮素调控研究》文中指出高产、多抗和适应性广是超级杂交稻具有的不同于常规稻的几大优势,而近些年超级杂交稻的选育逐步成功,一些超高产水稻品种的推广逐步扩大,超级杂交稻所展现出来的“库大”、“源强”、“流畅”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关注。从2000年,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达到第一期目标700公斤/亩,到2013年Y两优900平均亩产达到988.1公斤以及2015高产苗头组合湘两优900亩产达到1067.34公斤以来,超级杂交稻的产量潜力持续增加。但是超级杂交稻持续增产的机理却不清楚。因此,本试验选取具有不同产量潜力的五期超级杂交稻代表性品种,以及6个施氮量水平(不施氮为对照),采用裂区试验,研究超级杂交稻持续增产的叶源质量基础及其氮素响应特征,为超级杂交稻的育种和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产量潜力的增加,五期超级杂交稻有效穗数不断降低,而穗粒数与产量不断升高,千粒重以及结实率先升高后降低,说明超级杂交稻产量潜力的不断提高主要依赖穗粒数的增加来实现的,而结实率却是限制湘两优900取得高产的主要原因。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实际产量、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是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变化趋势相反,前者表现为不断升高的趋势。2.基部叶片也与产量间存在显着甚至极显着关系,特别是其灌浆期以及成熟期CAT酶活性和抽穗期及成熟期POD酶活性。3.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比率以及花后光合势,均是前期两优培九和Y两优1号要高于其他三个品种,但是中后期却相较于其他三个品种较小,同时,拔节期-抽穗期群体生长率也小于其他三个品种,说明,后三期超级杂交稻在生育中后期具有较强的“源”供应能力,这也是五期超级杂交稻产量潜力持续增加,同时也是其实际产量随着产量潜力的增加,而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的原因之一。4.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以及Y两优1号,相较于其他三个品种,株型紧凑,中后期平均叶倾角过大,进而导致漏光现象的发生。同时,中后期两优培九、Y两优1号以及湘两优900过高的TCRP值,均是引起五期超级杂交稻随着产量潜力的增加,实际产量并不是逐渐升高的原因之一。此外,群体消光系数对于五期超级杂交稻群体结构的影响,主要是在灌浆期,对群体上部的影响,其值越高,越有利于产量的提高。5.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的气-基温差主要是在灌浆前期以及后期对实际产量间产生显着正相关影响;而昼夜温差主要是在花后7D以及35D对实际产量产生显着负相关关系。

方福平,程式华[7](2018)在《水稻科技与产业发展》文中认为本文回顾了近百年来中国水稻科技发展的突出进展和代表性成果,尤其在水稻育种、栽培和现代生物技术研究方面。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水稻产业发展的形势与任务,展望了未来水稻产业发展前景和趋势。作者认为,随着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水稻生产、市场、消费和贸易将稳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将不断提升,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趋势将更加显着。

陈启文[8](2017)在《袁隆平的世界》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人就像一粒种子追溯一个生命的诞生追溯一个生命的诞生,如同探悉一粒种子。一切早已不再是悬念,只是我接下来叙述的前提。这是一个命定为种子而生的人,一个命定要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人。通过一粒种子,可以追溯物种的起源。"万物的原则,起始于根基",这是古希腊数学家、

陈家彬,林纲,赵德明,江青山,贺兵,张杰,姜方洪[9](2017)在《我国杂交籼稻选育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水稻杂种优势被利用以来,我国杂交籼稻育种取得显着进展,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国家水稻数据中心水稻品种审定数据信息,对我国籼型水稻不育系研究进展、杂交籼稻品种审定情况、籼型超级稻品种发展现状和几个籼稻育种大省的杂交籼稻国审情况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并对杂交籼稻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吴俊,邓启云,袁定阳,齐绍武[10](2016)在《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文中认为1996年农业部正式立项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以期为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目标服务.其中,一季中稻相继设置了4期产量目标:10.5,12.0,13.5和15.0 t/hm2.1997年,袁隆平提出"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技术路线,成为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的灵魂思想.在该技术路线指引下,各个时期的超级杂交稻育种目标陆续实现.其中,先锋品种两优培九于2000年实现第1期超级杂交稻产量目标,累计推广超过700万公顷;第2期超级杂交稻产量目标于2004年实现,其代表品种Y两优1号自2010年以来即成为我国年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品种,累计推广已达400万公顷;2011年,Y两优2号百亩连片平均亩产达926.6 kg(13.9 t/hm2),实现了第3期超级杂交稻单产13.5 t/hm2的目标;2014年,第4期超级杂交稻代表品种Y两优900创造百亩连片平均亩产1026.7 kg(15.4 t/hm2)的高产新纪录,两倍于中国水稻的平均产量.迄今为止,国家农业部已认定了125个超级稻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7000万公顷.然而,随着人口不断增加、耕地面积显着减少以及环境的持续恶化,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潜力以及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多抗性和适应性仍然是超级杂交稻育种的主要挑战.我们认为,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并辅以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将是下一阶段超级杂交稻育种寻求突破的最有效途径.

二、超级稻育种理论的研究进展和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级稻育种理论的研究进展和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土壤肥力对超级稻农学表现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1 我国水稻生产概况
    1.2 我国超级稻品种的发展历程
    1.3 超级稻品种的产量形成与氮素吸收利用特征
        1.3.1 超级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子
        1.3.2 超级稻品种的干物质生产与转运
        1.3.3 超级稻品种的源库结构与超高产的关系
        1.3.4 超级稻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
        1.3.5 氮高效水稻品种的农学与生理特性
    1.4 我国土壤基础地力状况
    1.5 土壤肥力质量
    1.6 中国稻田土壤背景氮
    1.7 超级稻品种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对氮肥的响应
    1.8 超级稻品种高产高效栽培及其面临的挑战
    1.9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在低氮肥水平下对土壤肥力的响应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2.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2.1 土壤理化性质
        2.1.2.2 气象条件
        2.1.2.3 生育进程
        2.1.2.4 农艺性状和生长特性
        2.1.2.5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
        2.1.2.6 氮素积累与利用效率
        2.1.3 数据处理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土壤理化性质
        2.2.2 气象条件
        2.2.3 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的生育进程
        2.2.4 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
        2.2.5 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的农学表现
        2.2.5.1 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与收获指数
        2.2.5.2 花前干物质转运与花后干物质积累
        2.2.5.3 分蘖特性
        2.2.5.4 叶面积指数
        2.2.6 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的源库结构
        2.2.7 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的氮素利用效率
        2.2.7.1 不同时期水稻氮素积累与转运
        2.2.7.2 氮素干物质和籽粒生产效率以及氮素收获指数
    2.3 讨论
        2.3.1 超级稻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的表现
        2.3.2 超级稻品种的干物质生产与转运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的表现
        2.3.3 超级稻品种的源库结构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的表现
        2.3.4 超级稻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的表现
        2.3.5 采用去除表土方法降低土壤肥力的可行性分析
    2.4 结论
第三章 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在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对土壤肥力的响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3.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2.1 土壤理化性质
        3.1.2.2 气象条件
        3.1.2.3 生育进程
        3.1.2.4 农艺性状和生长特性
        3.1.2.5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
        3.1.2.6 氮素积累与利用效率
        3.1.3 数据处理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土壤理化性质
        3.2.2 气象条件
        3.2.3 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的生育进程在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对土壤肥力的响应
        3.2.4 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在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对土壤肥力的响应
        3.2.5 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的农学表现在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对土壤肥力的响应
        3.2.5.1 成熟期干物质积累与收获指数
        3.2.5.2 花前干物质转运与花后干物质积累
        3.2.5.3 分蘖及叶面积生长特性
        3.2.6 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的源库结构在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对土壤肥力的响应
        3.2.7 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在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对土壤肥力的响应
        3.2.7.1 不同时期水稻氮素积累与转运
        3.2.7.2 氮素干物质和籽粒生产效率以及氮素收获指数
        3.2.7.3 氮肥回收效率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
        3.2.8 在不同土壤肥力处理下来源土壤和肥料的氮素吸收量对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氮素吸收量和产量的贡献
    3.3 讨论
        3.3.1 超级稻品种的产量在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对土壤肥力的响应
        3.3.2 超级稻品种的氮素积累与转运在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对土壤肥力的响应
        3.3.3 超级稻品种氮肥回收和农学利用效率对土壤肥力的响应
        3.3.4 超级稻品种的氮素吸收和产量形成与土壤背景氮之间的关系
    3.4 结论
第四章 结语
    4.1 研究总结
    4.2 本研究的创新点
    4.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4.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同源四倍体水稻PMeS品系的细胞遗传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 水稻育种
        1.1 水稻的三次绿色革命
        1.1.1 矮秆化育种
        1.1.2 杂交水稻与“三系”和“二系”育种
        1.1.3 超级稻育种
        1.2 远缘杂交
        1.2.1 远缘杂交的育种价值
        1.2.2 远缘杂交的利用
        1.3 多倍体植物育种
        1.3.1 多倍体植物概念
        1.3.2 多倍体植物产生途径
        1.3.3 植物多倍体的应用价值
        1.3.4 多倍体鉴定方法
        1.4 多倍体水稻
        1.4.1 多倍体水稻概念
        1.4.2 多倍体水稻育种研究现状
        1.4.3 多倍体水稻减数分裂研究现状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农艺性状
        2.3.2 倍性检测
        2.3.3 根尖染色体制片
        2.3.4 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制片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形态特征
    3.2 倍性鉴定
        3.2.1 流式细胞仪检测倍性
        3.2.2 根尖染色体检测倍性真实性
    3.3 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观察及对比
        3.3.1 花粉母细胞染色体异常类型及频率
        3.3.2 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构型分析
第4章 讨论与展望
    4.1 染色体制片的方法探讨及优化
    4.2 水稻多倍体化后农艺性状变化
    4.3 多倍体水稻结实率与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具有相关性
    4.4 后续的研究工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华南双季超级籼稻动态株型育种理论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华南双季超级籼稻动态株型育种的形态、生理基础
    1.1 秧苗期华南超级稻理想株型的形态、生理基础
    1.2 分蘖盛期华南超级稻理想株型的形态、生理基础
    1.3 幼穗第2次枝梗及颖花原基分化期华南超级稻理想株型的形态、生理基础
    1.4 始穗期华南超级稻理想株型的形态、生理基础
    1.5 成熟期华南超级稻理想株型的形态、生理基础
2 华南双季超级籼稻动态株型育种理论及选择指标
    2.1 秧苗期理想株型汰选指标
    2.2 分蘖盛期理想株型汰选指标
    2.3 幼穗第2次枝梗及颖花原基分化期理想株型汰选指标
    2.4 始穗期理想株型汰选指标
    2.5 成熟期理想株型汰选指标
3 华南双季优质超高产水稻动态株型育种应用
    3.1 获得一批专利
    3.2育成一批超级稻品种和优质超高产籼稻品种
    3.3 育成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社会效益显着
4 华南双季超级籼稻动态株型育种发展前景与展望
    4.1 华南双季超级籼稻动态株型育种理论克服了诸多理想株型模式的局限性
    4.2 在育种实践中,华南双季超级籼稻动态株型育种理论在水稻育种中展现出重要的指导意义
    4.3 华南双季超级籼稻动态株型育种理论的应用前景

(4)不同氮肥水平下超级杂交稻与普通杂交稻农艺表现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中国水稻生产现状
    1.2 水稻高产育种历程
    1.3 水稻生产中的倒伏现象
    1.4 水稻高产栽培中氮肥施用及氮素利用效率
    1.5 农业绿色发展与水稻绿色生产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指标测定
        2.3.1 农艺性状与生长特性
        2.3.2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测定
        2.3.3 干物质转运相关指标计算方法
        2.3.4 倒伏性状相关指标
        2.3.5 氮素积累与利用效率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气象条件
    3.2 不同氮肥处理下各水稻品种的生育期
    3.3 不同氮肥处理下各水稻品种的产量及产量稳定性
    3.4 不同氮肥处理下各水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子
    3.5 不同氮肥处理下各水稻品种的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特性
    3.6 不同氮肥处理下各水稻品种的叶面积特性
    3.7 不同氮肥处理下各水稻品种的抗倒伏特性
        3.7.1 目测倒伏评分
        3.7.2 倒伏指数
        3.7.3 其它倒伏相关指标及其与倒伏指数的关系
    3.8 不同氮肥处理下各水稻品种的氮素积累和利用效率
        3.8.1 抽穗期和成熟期各器官氮浓度
        3.8.2 氮素利用效率
    3.9 水稻品种抗倒伏特性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4 讨论
    4.1 不同氮肥处理下水稻品种产量表现
    4.2 不同氮肥处理下水稻品种生长发育特性
    4.3 水稻品种抗倒伏能力差异
    4.4 不同氮肥处理下水稻品种氮素积累与利用
    4.5 水稻品种抗倒伏能力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4.6 水稻生产减少氮肥施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减氮背景下超高产水稻品种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农学与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 中国水稻品种改良进程
        1.1 水稻品种类型的变化
        1.2 水稻产量构成因子的变化
        1.3 水稻单产的变化
    2 水稻产量的形成
        2.1 水稻产量形成与产量构成因子
        2.2 水稻产量形成与生物量和收获指数
        2.3 水稻产量形成与干物质生产和转运
        2.4 水稻产量形成与根系
    3 氮在水稻生产中的作用及中国稻田氮肥利用现状
        3.1 氮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2 氮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3 中国稻田氮肥利用现状
    4 水稻素氮利用效率
        4.1 氮素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
        4.1.1 不设立无氮区
        4.1.2 设立无氮区
        4.2 水稻对氮肥的吸收特性
        4.3 水稻NUE差异
        4.3.1 水稻NUE的品种间差异
        4.3.2 水稻NUE的类型间差异
        4.3.3 与水稻NUE有关的农学和生理性状
    5 有关水稻产量和NUE还需进一步探索的科学问题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籼型超级杂交稻在减氮背景下的产量与NUE的农学和生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生育进程
        1.2.2 农艺性状与生长特性
        1.2.3 光照拦截动态
        1.2.4 SPAD值测定
        1.2.5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1.2.6 氮素积累与利用效率
        1.3 数据处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象条件
        2.2 不同水稻品种的生育期
        2.3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及其产量构成
        2.4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2.5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收获指数、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
        2.5.1 关键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和成熟期收获指数
        2.5.2 干物质转运特性
        2.5.3 作物生长速率
        2.6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植株生长特性
        2.6.1 分蘖特性
        2.6.2 分蘖速率与群体作物生长速率的关系
        2.6.3 叶面积生长特性
        2.6.4 叶面积生长速率与群体作物生长速率的关系
        2.6.5 营养生长期的光照拦截特性
        2.6.6 花后SPAD值的变化
        2.7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氮素积累和利用效率
        2.7.1 齐穗期和成熟期各器官氮浓度
        2.7.2 关键生育期的氮素积累
        2.7.3 氮素转运特性
        2.7.4 氮素利用效率
        2.7.5 NUE与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关系
        2.7.6 NUE与植株生长特性的关系
    3 讨论
        3.1 籼型超级杂交稻在减氮条件下的产量表现及其农学和生理特性
        3.2 籼型超级杂交稻在减氮条件下的氮素积累、转运及NUE表现
        3.3 不同氮肥处理下水稻NUE相关性状
    4 结论
第三章 籼粳杂交稻在减氮背景下的产量和NUE的农学与生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生育期记载
        1.2.2 叶面积和干物质
        1.2.3 颖花分化与退化
        1.2.4 冠层结构特性
        1.2.5 产量和产量构成
        1.2.6 植株全氮含量的测定
        1.3 其它数据计算
        1.4 数据处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象条件
        2.2 产量及其构成
        2.3 甬优4949 大穗的形成
        2.3.1 颖花分化与退化
        2.3.2 颖花分化期单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
        2.3.3 颖花分化末期至齐穗期的作物生长速率
        2.3.4 群体颖花生产效率
        2.4 干物质生产及与干物质生产有关的植株性状
        2.4.1 生育期和干物质积累
        2.4.2 冠层光照拦截和光能利用率
        2.4.3 冠层内光照和氮素的垂直分布
        2.4.4 LAI降低速率和绿叶面积持续期
        2.5 粒叶比和收获指数
        2.6 氮素积累和利用效率
        2.7 NUEg与 NHI、HI和成熟期叶片、饱粒氮素浓度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 在减氮条件下的产量和NUE表现
        3.2 颖花生产效率对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 产量和NUE的影响
        3.3 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对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 产量和NUE的影响
        3.4 冠层特性对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 产量和NUE的影响
        3.5 粒叶比和HI对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 产量和NUE的影响
    4 结论
第四章 结语
    1 研究总结
    2 研究创新点
    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超级杂交稻持续增产的叶源质量及其氮素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超级稻高产育种研究进展
    1.2 超级稻高产栽培生理研究进展
        1.2.1 叶源的生理特征
        1.2.2 叶源的物质生产特性
        1.2.3 叶源的群体特性
    1.3 氮肥
        1.3.1 氮肥与产量
        1.3.2 氮肥对叶源的影响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品种与田间基本情况
        3.1.1 供试品种
        3.1.2 试验田基本情况
    3.2 试验设计
    3.3 测定指标及方法
        3.3.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3.2 基部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3.3.3 光合物质生产特性
        3.3.4 群体冠层结构
        3.3.5 群体基部温光生态因子采集
    3.4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2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基部叶片衰老的影响
        4.2.1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CAT酶活性的影响
        4.2.2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SOD酶活性的影响
        4.2.3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POD酶活性的影响
        4.2.4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MDA活性的影响
        4.2.5 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抗氧化酶、MDA 含量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间相关分析
    4.3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
        4.3.1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4.3.2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叶面积比率的影响
        4.3.3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4.3.4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群体生长率的影响
        4.3.5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光合势的影响
        4.3.6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群体光合速率的影响
        4.3.7 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光合物质生产特性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间相关分析
    4.4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群体冠层结构的影响
        4.4.1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平均叶倾角的影响
        4.4.2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散射辐射透过系数的影响
        4.4.3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直接辐射透过系数的影响
        4.4.4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消光系数的影响
        4.4.5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叶片分布的影响
        4.4.6 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群体冠层结构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及群体光合速率间相关分析
    4.5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基部温光因子的影响
        4.5.1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气-基温差的影响
        4.5.2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昼夜温差的影响
        4.5.3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基部透光率的影响
        4.5.4 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基部温光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及群体光合速率间和群体冠层结构间相关分析
5 讨论与结论
    5.1 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分析
    5.2 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基部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影响的差异分析
    5.3 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光合物质生产特性影响的差异分析
    5.4 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群体冠层结构特性的差异分析
    5.5 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群体基部温光因子影响的差异分析
    5.6 群体冠层结构、基部温光以及叶源质量间相互影响的分析
参考文献
Abstract

(7)水稻科技与产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中国水稻科技的历史回顾
    1.1 近代中国水稻科学家开拓性开展了品种选育、栽培稻起源与分类等领域创新性研究, 奠定了中国水稻科技不断发展的坚实基础
    1.2“矮秆育种”“杂种优势利用”和“超级稻研发”带动中国水稻单产不断创出新高, 引领中国水稻育种科技屹立于世界之巅
    1.3 良田、良制、良法释放品种产量潜力, 共同促进中国水稻单产提高、品质提升和效益增加
    1.4 转基因、分子设计育种等现代生物技术促进传统育种向生物技术育种转变, 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国际领先、蓬勃发展
2 当前中国水稻产业发展形势与任务
    2.1 发展现状
        2.1.1 生产稳定发展
        2.1.2 市场平稳
        2.1.3 贸易量不断增加
        2.1.4 种子价格不断上涨
    2.2 存在问题
        2.2.1 资源环境压力增大
        2.2.2 种植成本刚性增长
        2.2.3 突破性创新成果不足
        2.2.4 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2.3 主要任务
        2.3.1 推进稻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确保稻米供需平衡
        2.3.2 加快水稻科技创新, 引领水稻产业发展
        2.3.3 转变水稻生产方式, 促进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
3 未来水稻产业发展前景和趋势
    3.1 面积减少、单产提高、总产稳定
    3.2 人均消费减少、人口刚性增加、消费总量稳定
    3.3 进出口量增加、生产成本提高、市场价格上涨
    3.4 品种专用化、技术绿色化、产业生态化

(9)我国杂交籼稻选育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籼型不育系的选育
2 我国籼型杂交稻国审情况
3 我国超级杂交籼稻主推品种
4 我国几个育种大省国审籼型杂交稻情况
5 展望

(10)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超级稻概况
    1.1 超级稻研究背景
    1.2 中国超级稻
    1.3 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概略
    1.4 中国超级稻应用状况
2 超级杂交稻育种现状与技术分析
    2.1 从高产杂交稻到第1期超级杂交稻(汕优63~两优培九)
    2.2 从第1期超级杂交稻到第2期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Y两优1号)
    2.3从第2期超级杂交稻到第3期超级杂交稻(Y两优1号~Y两优2号)
    2.4 超级杂交稻新进展及技术突破
    2.5 超级杂交稻技术进步对粮食安全的贡献
3 展望
    3.1 形态改良的现状与潜力
    3.2 杂种优势利用现状与魅力
    3.3 进一步提高生物量培育新型超级杂交稻
    3.4 协调改良米质和适应性,选育“三高”超级杂交稻

四、超级稻育种理论的研究进展和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土壤肥力对超级稻农学表现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李笑笑.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2]同源四倍体水稻PMeS品系的细胞遗传学观察[D]. 徐小婷. 湖北大学, 2021(02)
  • [3]华南双季超级籼稻动态株型育种理论研究与应用[J]. 陈友订,刘传光,周新桥,陈达刚,郭洁,陈平丽,万邦惠,张旭. 广东农业科学, 2019(09)
  • [4]不同氮肥水平下超级杂交稻与普通杂交稻农艺表现的比较研究[D]. 帅鹏.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5]减氮背景下超高产水稻品种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农学与生理研究[D]. 黄礼英. 华中农业大学, 2018
  • [6]超级杂交稻持续增产的叶源质量及其氮素调控研究[D]. 熊加豹.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2)
  • [7]水稻科技与产业发展[J]. 方福平,程式华. 农学学报, 2018(01)
  • [8]袁隆平的世界[J]. 陈启文. 芙蓉, 2017(02)
  • [9]我国杂交籼稻选育进展[J]. 陈家彬,林纲,赵德明,江青山,贺兵,张杰,姜方洪. 中国稻米, 2017(01)
  • [10]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J]. 吴俊,邓启云,袁定阳,齐绍武. 科学通报, 2016(35)

标签:;  ;  ;  ;  ;  

超级稻育种理论研究进展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