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检查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

影像学检查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

一、颅脑损伤患者影像学检查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卢建珍[1](2021)在《影像学检查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探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在临床诊断中X线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得已广泛应用,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法医学鉴定提供多种高效、准确的技术方法。其检查资料具有信息化程度高、易实现资料的永久存储、鉴定结果客观真实以及部分影像征象可重复再现等的特性,成为临床医学和法医学鉴定不可或缺的客观依据。但在法医临床鉴定实践中,由于法医工作者对于X线检查、CT、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系统性知识储备不足,人体结构系统的正常影像和异常影像表现掌握程度较低,对于法医临床鉴定中人体结构常见损伤后的临床影像学演变过程和损伤特征的准确区分和鉴别存在困难,难以正确选择与损伤部位以及损伤特征相匹配的恰当的检查方法和检查体位等多方面原因,而在法医活体损伤鉴定意见中,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对鉴定意见的客观准确性起决定作用,上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鉴定意见的准确性作出。基于此,笔者主要在法医临床鉴定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颅脑、胸部和脊柱三大人体的医学影像学解剖结构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法医临床司法鉴定行业内的具体发展情况,分析X线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三种影像学检查技术方法的研究进展和具体的临床应用情况,医学影像学诊断与法医影像认定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影像学检查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现状等。通过收集相关学者对于不同影像学在颅脑、胸部、脊柱三大人体系统的法医临床鉴定常见损伤中的应用分析数据,结合三大人体系统常见的法医临床鉴定损伤典型案例,探讨X射线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三种影像学检查技术方法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具体应用。在颅脑损伤法医临床鉴定中,X线检查可以清晰查看颅骨概貌,可以明确观察骨折线的形态位置,但不利于观察颅脑损伤内部的具体损伤细节特征,只能作为颅脑损伤后的辅助检查手段;CT可以突出显示脑挫伤及其周围病变,且对于隐匿性骨折和颅脑出血等三维CT检测价值更高;MRI可以准确检测颅内出血病变发展情况。在胸部损伤法医临床鉴定中,X线侧位片可以清楚地观察胸部损伤的具体位置以及正位胸片难以观察到的疾病,能够清晰显示肺、胸骨以及肋骨等的特征效果,在气胸检查方法中常作为必选的方法,但因胸部结构复杂,器官较多,极易出现伪影以及误判现象;三维CT扫描有助于从多个体位观察肋骨的骨折情况,且对于微小损伤的探测检出率要优于X线检查;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胸部隐匿性损伤和积液情况。在脊柱损伤法医临床鉴定,首先应用X线平片进行损伤检查,可以清楚地观察椎体的形态改变、移位情况以及弯曲程度等影像特征,CT检查和MRI检查可以明确辨别椎体的骨折时期,有助于发现隐匿性椎体骨折以及损伤周围的软组织挫伤或者骨挫伤等情况。通过分析不同影像学检查技术在颅脑、胸部以及脊柱三大系统中的具体应用,不同系统的法医临床鉴定要点,以及法医临床中常见的损伤案例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在法医临床鉴定常见损伤的应用中,X线检查因价格实惠,辐射量较低,功效性相对较高,是损伤后首先选择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但极易出现伪影、漏诊现象。对于难以明确的损伤特征需要联合CT检查进行确证;CT检查的准确率、灵敏度、分辨率等较X线检查更加优越,且遗漏诊断和错误诊断的出现率较低,是损伤后应用比较普遍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尤其是三维CT重建技术可以通过对人体损伤部位的不同方位进行扫描后有助于直观立体的诊断如肋骨骨折、隐匿性骨折等骨折类型,但辐射剂量较高,不适合短时间内连续性的复查,且对于微小病灶的识别远不及MRI检查;MRI检查价格较高,但不存在辐射,检查时不会对身体形成伤害,在各类损伤中需要视情况而选择,对于常见临床损伤周围的软组织挫伤等隐匿性损伤的细节性特征的诊断价值较高,在一些微小病变以及受伤机制比较复杂的损伤类型中,应用较为广泛。虽然三种影像学检查各有优势,但在实际临床诊断和法医临床鉴定中,X线、CT、MRI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疾病诊断时仍需要联合应用检查且对比效果更佳,相互映证,更有助于损伤的准确诊断、伤者的积极治疗以及法医临床鉴定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医学临床上,影像学检查主要用于病灶的检查和诊断治疗,而在法医临床鉴定中,影像学检查不仅需要检查疾病的具体位置、损伤程度等,还需明确疾病的具体发展演变的过程,对于准确做出鉴定意见至关重要。所以在法医临床鉴定中,必须要明确不同类型的损伤在应用影像学检查技术时不同类型影像学检查技术具体的检查体位和检查方法的选择,不同的影像学检查体位可以清楚明晰地观察疾病的具体所在位置以及从不同检查角度观察损伤的不同程度变化。综合以上论述,总结概括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法医临床鉴定中不同损伤部位的不同损伤类型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分析并根据三大人体系统自身的解剖结构特异性以及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鉴定要点,针对不同损伤应用不同类型的影像学检查时具体检查体位的选择等提出相关的方法建议。为法医工作者在法医临床鉴定中对于不同部位的不同损伤的影像学检查资料的审查和运用以及根据不同损伤类型如何准确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和检查体位提供理论参考,为司法鉴定机构和法医临床鉴定人员自身的学习提供便利选择,以期能够积极的为司法鉴定的完善管理和促进司法体制的公正客观提供现实意义。

耿景殿[2](2021)在《颅脑损伤部位及伤后社会功能损害与精神伤残等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随着工业化进程、都市化以及交通事业的发展,意外伤害如交通事故、坠落、暴力等导致颅脑损伤事故频发。颅脑外伤患者往往存在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等问题,严重影响伤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因此,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伤残等级的鉴定案件不断增多。由于此类案件涉及经济赔偿,不同精神伤残等级之间赔偿数目相差较大,在对被鉴定人精神伤残等级客观、正确的评定尤能体现法律的公正性和维护受害人的利益。故而对被鉴定人精神伤残等级的正确评定就成为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实践中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将探讨颅脑损伤患者不同颅脑损伤部位及伤后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功能的客观指标与精神伤残等级的关系,为提高鉴定精神伤残等级意见的准确性提供更为客观的理论和实践应用依据。方法收集汕头大学司法鉴定中心2009年-2020年精神伤残等级鉴定案例201例进行分析。按照鉴定等级分组,比较不同精神伤残等级案例的人口学特点及损伤特征;综合被鉴定人临床影像学CT或MRI结果统计颅脑损伤部位,探讨损伤部位数目之和与伤残等级关系;综合运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成人智残评定量表(Adult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ating scale,IDRS)等日常活动能力与社会功能量表,评估被鉴定人伤后日常生活能力及社会功能损伤程度,探讨日常生活能力及社会功能损伤程度与精神伤残等级相关性,并评定量表评分在精神伤残等级间的界限值,以图找出两者间的数理关系。结果1、在精神伤残等级评定的201例鉴定案例中,男性161例(80.1%),女性40例(19.9%);年龄16~90岁,平均年龄(43.02±16.86)岁;未婚55(27.2%)例,已婚或离异146(72.3%)例;职业:工人74(57.4%)例,农民14(10.9%)例,学生及知识分子15(11.6%)例,个体商户19(14.7%)例,自由职业4(3.1%)例,退休3(2.3%)例;损伤原因:车祸187(93.0%)例,坠落5(2.5%)例,暴力7(3.5%)例,其他2(1.0%)例。轻、中、重度颅脑损伤在性别(χ2=2.751,P>0.05)、年龄(χ2=8.945,P>0.05)、婚姻(χ2=2.904,P>0.05)、职业(χ2=7.458,P>0.05)、颅脑损伤与伤残等级评定时间间隔(χ2=2.430,P>0.05)、颅脑损伤方式(χ2=7.264,P>0.05)、颅脑损伤程度情况(χ2=6.343,P>0.05)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本研究中轻度精神伤残132例,占65.7%;中度精神伤残51例,占25.4%;重度精神伤残18例,占9.0%。在颅脑外伤患者的诊断中,前三位分别为器质性人格改变(190例,占94.5%),器质性遗忘症(140例,占69.7%),器质性智能障碍(111例,占55.2%);第4~10位分别为神经症样综合征,精神病性症状群,情感障碍,失语,抑郁状态,意识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3、根据颅脑损伤患者影像学诊断结果将颅脑损伤部位分为蛛网膜下腔、左右额颞顶枕硬膜外、左右额颞顶枕硬膜下等39个区域,将年龄分为16-44岁(青年组)、45-60岁(中年组)、≥61岁(老年组)三组。按照年龄分组进行颅脑损伤部位与精神伤残等级间比较。结果显示,中年组的颅脑损伤部位与精神伤残等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25,P<0.05),青年组(χ2=4.683,P>0.05)与老年组(χ2=4.614,P>0.05)的颅脑损伤部位与精神伤残等级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不同精神伤残等级间量表评定显示,成人智残评定量表(IDRS)适用于一级--七级伤残等级的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对重度精神伤残(一级--三级)、中度精神伤残(四级、五级除外)有良好的区分;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平均分对伤残等级的区分度不明显。依据ROC曲线初步得出,IDRS得分划定界限区间:0~9分为轻度精神伤残,10~14分为中度精神伤残,15~20分为重度精神伤残;MBI得分划定界限区间:0~45分为重度精神伤残,46~85分为中度精神伤残,85~100分为轻度精神伤残;SDSS得分划定界限区间:0~14分为轻度精神伤残,15~18分为中度精神伤残,19~20分为重度精神伤残。结论1.颅脑损伤人群主要以男性、已婚、青壮年为主;主要从事体力劳动工作,损伤程度多为轻度脑损伤;损伤原因多为交通事故伤。2.被鉴定人在性别、年龄、婚姻、职业、颅脑损伤与伤残等级评定时间间隔、颅脑损伤方式、颅脑损伤程度等方面与伤残等级无相关性。3.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综合征中,器质性人格改变占第一位,其次为器质性遗忘症,第三为器质性智能障碍。颅脑损伤所致精神伤残等级中,轻度精神伤残(七级--十级)最多。4.颅脑损伤部位与精神伤残等级关系研究显示,在45岁-60岁年龄组,损伤部位与精神伤残等级存在明显相关性。5.成人智残评定量表(IDRS)、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的评分与精神伤残等级评定存在一定的数理关系,IDRS评分最能体现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与精神伤残等级评定的关系,可作为鉴定实践中精神伤残等级评定的可靠工具。

谭英[3](2020)在《排痰加蓖麻油预防颅脑损伤术后卧床并发症肺炎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肺与大肠相表里”观点及“肠-肺”轴学说,观察康复排痰加蓖麻油通便治疗预防颅脑损伤术后卧床并发症肺炎的有效性以及对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同时对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肺炎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预防颅脑损伤并发症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本课题选取陕西省人民医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入住我院康复医学科颅脑损伤术后合并便秘无肺炎的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6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排痰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联合应用蓖麻油药物通便治疗,治疗14天后或住院期间内出现肺炎时,即停止观察,完善血液、生化及胸部影像学(CT或X线)等检查,比较经治疗后两组患者肺炎发生率、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并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肺炎的相关因素。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GCS评分、抗生素首次暴露时间及主要临床资料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明显差异(P>0.05);2.研究组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肺炎的发生率为5.00%,对照组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肺炎的发生率为18.33%,两组患者肺炎发生情况相比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在实验前各项炎性及抗炎指标指标:WBC、NEU、PCT、CRP、IL-6、IL-8、IL-10值计数等指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研究组WBC、CRP、IL-6、IL-8、IL-10值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U、PCT值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WBC、NEU、PCT、CRP、IL-6、IL-8、IL-10值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后两组组间比较:WBC、NEU、PCT、CRP、IL-6、IL-8、IL-10值计数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说明研究组在降低各项炎性、升高抗炎指标方面较对照组更显着;4.经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发现年龄≥60岁、吸烟史、COPD、GCS评分≤8分、二次手术、深静脉置管、气管切开状态、NRS-2002评分≥3是颅脑损伤术后卧床患者并发症肺炎的独立相关因素。而血清白蛋白<35g/L、留置尿管2个因素的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他们OR值提示这些因素可能为颅脑损伤术后卧床患者并发生肺炎的促进因素。结论研究组对颅脑损伤术后并发症肺炎的控制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说明通过常规的康复排痰结合通便治疗对颅脑损伤术后并发症肺炎有一定的疗效,也验证了中医基础理论“肺与大肠相表里”观点及“肠-肺”轴学说的价值。同时颅脑损伤术后并发症肺炎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的结果。

PowersWilliamJ.;RabinsteinAlejandroA.;AckersonTeri;AdeoyeOpeoluM.;BambakidisNicholasC.;BeckerKyra;BillerJosé;BrownMichael;DemaerschalkBartM.;HohBrian;JauchEdwardC.;KidwellChelseaS.;Leslie-MazwiThabeleM.;OvbiageleBruce;ScottPhillipA.;ShethKevinN.;SoutherlAndrewM.;SummersDeborahV.;Tirschwell[4](2020)在《2019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管理指南:针对2018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的更新》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 本指南旨在在单个文件中为治疗急性动脉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医生提供最新的全面系列推荐意见。目标读者为院前急救人员、医生、综合医疗保健人员以及医院管理人员。本指南将取代2013年版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指南,同时也是对2018年版AIS指南的更新。方法 写作组成员由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卒中委员会的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任命,代表各领域的医学专家。写作组成员不得对存在企业利益关系的相关议题进行讨论或投票。对2013年版AIS指南的更新最初于2018年1月发表,该版指南已经过AHA科学咨询与协调委员会以及AHA执行委员会批准。2018年4月,在删除部分推荐意见后,该指南的修订版在AHA网站上在线发表。要求写作组审查原始文件并在必要时进行修订。2018年6月,写作组提交了一份经过细微更改并纳入新近发表的重要随机对照试验(受试者数量>100名且具有AIS发病后至少90 d的临床转归)的文件。经过14位专家进行同行评议后,写作组根据同行评议专家的意见进行了适当修改。目前的最终文件已经过写作组全体成员(除非企业利益关系妨碍了成员投票)以及AHA管理机构批准。本指南采用了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HA 2015年推荐意见分类和证据级别标准以及新版AHA指南格式。结果 本指南详细介绍了院前医疗、紧急和急诊评估、静脉和血管内治疗以及院内管理,包括在发病后最初2周内启用的二级预防措施。本指南支持院前和院内卒中医疗系统的一体化概念。结论 本指南基于现有证据提供了总体推荐意见,用于指导治疗成年急性动脉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医生。然而,许多情况资料有限,迫切需要对AIS的治疗进行持续研究。

张义泽[5](2019)在《不同部位颅内压监测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兔高颅压模型中不同部位颅内压关系》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有创颅内压监测在神经外科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动物实验研究:将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分3组,每组10只,通过采用球囊注水法制作兔急性局灶性高颅压模型,根据分组,每组注入不同剂量生理盐水,分别记录不同剂量组和不同时间点的两侧颅内压数值及变化规律,对三组动物两侧颅内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临床研究:收集分析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符合纳入标准的颅脑损伤患者60例,根据颅内压监测部位不同,分为a组(脑室组)、b组(脑实质组),每组患者30例。两组给予相同神经外科术后常规治疗。通过统计两组患者甘露醇剂量及使用时间、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患者ICP峰值以及患者出院后预后评分情况等几个方面的相关数据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相关数据结果。结果 1动物模型实验:兔急性局灶性高颅压模型中,颅内注水加压后两侧颅内压数值比较,两侧颅内压均会出现增高,加压侧颅内压数值变化较对侧更加明显,(P<0.05),更能真实反应颅内压的真实情况。随着注入剂量的增多两侧颅内压增高程度越大,(P<0.05)。不同时间点颅内压的大小比较,随着时间的变化,在一定时间段内随时间延长有一定的增高趋势,(P<0.05)。2临床病例研究: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甘露醇使用剂量比较,a组少于b组,P<0.05;而两组甘露醇使用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的比较,A组少于B组,P>0.05。两组患者ICP峰值和患者预后情况比较,患者ICP峰值越大预后不良率越高,a组和b组患者ICP峰值和预后情况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表明颅内压监测在指导临床甘露醇使用情况脑室型使用剂量少于脑实质型,颅内压监测可准确掌握患者颅内压力对判断患者预后有帮助,可以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但对于不同部位监测在改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影响患者预后无明显差异。结论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病例研究,不同部位颅内压监测结果表明:一侧颅内加压后两侧颅内压均会增高,所以两侧均可行颅内压监测,但加压侧监测更能准确反应颅内压变化,且颅内压和颅内加压情况和时间变化有相关性;临床结果表明颅内压监测有助于临床医生对患者病情和预后进行评估,不同部位监测在合理使用脱水剂药的剂量,脑室型优于脑实质型,不同部位监测对改善脱水药物引起的相关并发症和颅内压监测数值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两者无明显差异。图8幅;表8个;参115篇。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6](2013)在《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文中研究指明

张秋平,张宇[7](2022)在《早期CT环池形态改变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早期CT检查在评估急性颅脑损伤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急性颅脑损伤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划分成两组,其中45例评分≥13分者作为A组,另52例评分<13分者作为B组,两组分别利用CT观察环池形态的变化,同时配以护理措施进行干预,比较两组环池形态分级情况,统计两组环池压迫不变、缓解以及加重的发生率。结果 A组中Ⅰ级、Ⅱ级、Ⅲ级的发生率高出B组,但Ⅳ级、Ⅴ级的发生率低于B组(P<0.05)。A组环池压迫缓解的发生率高出B组,但环池压迫不变、加重的发生率均低于B组(P<0.05)。A组中脑前后径与横径比值处于0.9~1.1的发生率高出B组(P<0.05)。结论早期CT检查对评估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可尽早掌握其环池形态的变化,同时配以护理措施,有助于保障患者顺利完成诊断与救治工作。

冯迎[8](2021)在《优质护理对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不同的护理方法为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护理服务,进一步观察与分析优质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6月—2021年5月这一时间段医院急诊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32例作为研究组,将2018年6月—2019年5月这一时间段医院急诊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32例患者参照组,将优质护理作为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方法,将常规护理作为参照组患者的护理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与参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更高,P <0.05;研究组患者入院至接受检查时间、处置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患者,而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P <0.05。结论在实施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抢救的过程中配合优质、全面和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是非常重要的,而优质护理属于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一种护理方法,将其应用于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过程中不仅仅可以缩短患者的检查、处置与住院时间,同时也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获得了患者更高的满意程度。

王亚舒[9](2021)在《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多发伤并重型颅脑损伤急救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对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多发伤并重型颅脑损伤急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调查与分析。方法方便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该院开展急救的70例多发伤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患者入院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组别划分,组别名称设定为参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5例,参照组患者急救过程中应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急救过程中应用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急救情况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比对。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1.4%)与参照组患者(65.7%)进行比对存在显着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72,P=0.008);观察组患者急救所用时间、院内转运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5.47±4.97)min、(12.97±3.37)min、(18.52±3.68)d,其数据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88、5.433、7.259,P<0.001);观察组患者48 h内急救成功率(97.1%)显着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0,P=0.032),且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7%,显着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36,P=0.011)。结论应用一体化急救护理方式对多发伤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干预,可提升急救效果,并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陈鹏飞,梁奕,王剑[10](2021)在《MSCT对颅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及其预后评估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MSCT对颅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及其预后评估价值。方法收集在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100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MSCT检查,对患者影像学图像进行分析,以病理及临床诊断结果为基准,对MSCT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进行比较,并对预后不同情况与CT征象(基底池情况、中线结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100例患者颅脑损伤患者中,MSCT检查出97例,检出率为97.00%,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分,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分别为71例,29例。预后良好患者中中位线结构、情况明显优于预后不良患者(P<0.05);预后不良患者与预后良好患者基底池情况所占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MSCT对颅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及其预后评估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为临床治疗实行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二、颅脑损伤患者影像学检查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颅脑损伤患者影像学检查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影像学检查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法律基础
    二、影像学检查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三、法医临床鉴定的现状与常见问题
第一章 影像学检查与法医临床鉴定的相关性
    第一节 医学影像诊断与法医学影像认定的关联
        一、医学影像诊断概述
        二、法医学影像认定概述
        三、临床医学诊断与法医学影像认定的关联
    第二节 影像学检查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现状
第二章 影像学检查在颅脑损伤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
    第一节 颅脑的解剖基础
        一、颅脑的解剖结构
        二、正常颅脑影像解剖
    第二节 颅脑损伤的影像学检查
        一、头皮损伤
        二、颅骨骨折
        三、脑挫裂伤
        四、弥漫性轴索损伤
    第三节 颅脑损伤的法医临床鉴定
        一、颅脑损伤的概念及性质
        二、颅脑损伤的常见类型
        三、颅脑损伤的法医学鉴定要点
    第四节 问题与建议
        一、颅脑解剖结构的特异性
        二、选择合适影像学检查方法
        三、提升检查人员专业素养
第三章 影像学检查在胸部损伤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
    第一节 胸部的解剖基础
        一、胸部的解剖结构
        二、正常肋骨影像解剖
        三、非正常肋骨影像解剖
    第二节 胸部损伤的影像学检查
        一、肋骨骨折
        二、气胸与液气胸
        三、肺挫伤
        四、肺撕裂伤与肺气肿
    第三节 胸部损伤的法医临床鉴定
        一、胸部损伤的概念及性质
        二、胸部损伤的常见类型
        三、胸部损伤的法医学鉴定要点
    第四节 问题与建议
        一、胸部解剖结构的特异性
        二、选择合适影像学检查方法
        三、提升检查人员专业素养
第四章 影像学检查在脊柱损伤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
    第一节 脊柱的解剖基础
        一、脊柱的解剖结构
        二、正常脊柱影像解剖
    第二节 脊柱损伤的影像学检查
        一、脊椎损伤
        二、寰枢关节损伤
        三、外伤性椎间盘损伤
    第三节 脊柱损伤的法医临床鉴定
        一、脊柱损伤的概念及性质
        二、脊柱损伤的常见类型
        三、脊柱损伤的法医学鉴定要点
    第四节 问题与建议
        一、脊柱解剖结构的特异性
        二、选择合适影像学检查方法
        三、提升检查人员专业素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颅脑损伤部位及伤后社会功能损害与精神伤残等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颅脑损伤者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3.2 颅脑损伤者精神障碍诊断与等级评定结果
    3.3 颅脑损伤特征比较
    3.4 颅脑损伤部位与精神伤残等级比较
    3.5 精神伤残等级与社会功能量表评分关系
    3.6 不同精神伤残等级的IDRS、MBI、SDSS量表评分比较
    3.7 三组量表界限值判定
    3.8 三组量表评定与鉴定意见一致性分析
    3.9 精神伤残等级的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颅脑损伤被鉴定人的一般人口学情况
    4.2 颅脑损伤者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等级评定
    4.3 颅脑损伤原因、程度与精神伤残等级的关系
    4.4 颅脑损伤部位与精神伤残等级关系
    4.5 不同精神伤残等级与IDRS、MBI、SDSS评分差异
    4.6 IDRS、MBI和 SDSS评分与精神伤残等级区分度关系
    4.7 量表界值判定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创新性和不足、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颅脑损伤致精神伤残的等级司法评定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2 论文
附录3 致残程度分级划分依据
附录4 智残评定量表
附录5 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
附录6 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
附录7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定(GCS)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个人简历

(3)排痰加蓖麻油预防颅脑损伤术后卧床并发症肺炎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1 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病例的纳入标准
        1.2.2 病例的排除标准
    1.3 诊断标准
    1.4 剔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试验中止标准
    1.7 资料收集
        1.7.1 一般资料收集
        1.7.2 标本收集与检测
2 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方法
    2.4 疗效评定
    2.5 发生术后肺炎的相关因素分析
    2.6 质量控制措施
    2.7 统计方法
    2.8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实验的完成情况
    3.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3.2.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GCS评分的分布情况比较
        3.2.2 两组患者抗生素首次暴露时间的情况比较
    3.3 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3.3.1 两组患者肺炎发生率情况比较
        3.3.2 血WBC数值比较
        3.3.3 血中性粒细胞(NEU)数值比较
        3.3.4 血C反应蛋白(CRP)数值比较
        3.3.5 血降钙素原(PCT)数值比较
        3.3.6 血白细胞介素-6(IL-6)数值比较
        3.3.7 血白细胞介素-8(IL-8)数值比较
        3.3.8 血白细胞介素-10(IL-10)数值比较
    3.4 颅脑损伤术后卧床患者并发肺炎的相关因素分析比较
        3.4.1 颅脑损伤术后卧床患者并发肺炎的单因素分析比较
        3.4.2 颅脑损伤术后卧床患者并发肺炎的多因素分析比较
    3.5 安全性观测及不良事件分析
4 讨论
    4.1 本研究结果分析
        4.1.1 本研究一般资料分析
        4.1.2 本研究临床效果分析
    4.2 引起颅脑损伤术后肺炎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4.2.1 年龄因素
        4.2.2 吸烟因素
        4.2.3 COPD因素
        4.2.4 GCS评分因素
        4.2.5 二次手术因素
        4.2.6 侵入性操作因素
        4.2.7 气管切开状态因素
        4.2.8 营养情况因素
    4.3 排痰加蓖麻油预防颅脑损伤术后肺炎的机理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不同部位颅内压监测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兔高颅压模型中不同部位颅内压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器材
        1.1.3 实验方法
    1.2 实验结果
    1.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临床研究
    2.1 资料和方法
        2.1.1 资料
        2.1.2 研究方法
        2.1.3 偏倚控制
        2.1.4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综述颅内压监测在神经外科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及进展
    3.1 颅内压及颅内压监测的方法
        3.1.1 颅内压
        3.1.2 ICP监测方法
        3.1.3 ICP监测指征
    3.2 持续颅内压监测临床应用的意义、不足、展望
        3.2.1 持续颅内压监测临床应用的意义
        3.2.2 持续颅内压监测的不足、展望
    3.3 结语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早期CT环池形态改变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护理措施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环池形态分级的对比
    2.2 两组环池形态改变情况的对比
    2.3 两组中脑前后径与横径比值的对比
3 讨论

(8)优质护理对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以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心理护理。
        1.2.2健康教育。
        1.2.3 病情观察。
        1.2.4 呼吸道护理。
        1.2.5 意识护理。
        1.2.6 营养干预。
        1.2.7 转运护理。
        1.2.8 并发症护理。
    1.3 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
    2.2 患者相关时间指标与护理满意度对比分析
3 讨论

(9)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多发伤并重型颅脑损伤急救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2.2 两组患者急救临床指标对比
    2.3 两组患者急救效果与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3 讨论

(10)MSCT对颅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及其预后评估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MSCT检查对颅脑损伤患者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析
    2.2 不同预后情况与MSCT征象相关性分析
    2.3 MSCT影像学表现
3 讨论

四、颅脑损伤患者影像学检查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影像学检查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探究[D]. 卢建珍. 甘肃政法大学, 2021
  • [2]颅脑损伤部位及伤后社会功能损害与精神伤残等级的相关性研究[D]. 耿景殿. 汕头大学, 2021(02)
  • [3]排痰加蓖麻油预防颅脑损伤术后卧床并发症肺炎的效果分析[D]. 谭英.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4]2019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管理指南:针对2018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的更新[J]. PowersWilliamJ.;RabinsteinAlejandroA.;AckersonTeri;AdeoyeOpeoluM.;BambakidisNicholasC.;BeckerKyra;BillerJosé;BrownMichael;DemaerschalkBartM.;HohBrian;JauchEdwardC.;KidwellChelseaS.;Leslie-MazwiThabeleM.;OvbiageleBruce;ScottPhillipA.;ShethKevinN.;SoutherlAndrewM.;SummersDeborahV.;Tirschwell.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0(01)
  • [5]不同部位颅内压监测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兔高颅压模型中不同部位颅内压关系[D]. 张义泽.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6]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J].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杂志, 2013(23)
  • [7]早期CT环池形态改变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观察[J]. 张秋平,张宇.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2(01)
  • [8]优质护理对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观察[J]. 冯迎. 继续医学教育, 2021(12)
  • [9]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多发伤并重型颅脑损伤急救中的临床应用[J]. 王亚舒. 中外医疗, 2021(31)
  • [10]MSCT对颅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及其预后评估价值研究[J]. 陈鹏飞,梁奕,王剑.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08)

标签:;  ;  ;  ;  ;  

影像学检查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