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羚羊迁徙路线及产羔情况初步分析

藏羚羊迁徙路线及产羔情况初步分析

一、藏羚羊迁徙路线和产羔情况初步破解(论文文献综述)

王妍[1](2021)在《国家公园体制内自然、人与权力的研究 ——以三江源杂多县昂赛乡为例》文中提出

邹成成[2](2020)在《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森林旅游因其自身优良的生态属性、较强的劳动力吸附能力成为林业发展重要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和富民产业。近年来,从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方针政策中不难看出,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是绿色发展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林业转型升级要关注经济也要关注民生,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和环境恶化等“城市病”也随之出现,城镇居民回归自然的休闲旅游需求逐渐增大,森林是优良的释放压力、亲近自然之地,所以发展森林旅游是拉动绿色经济、增进民众绿色福利水平的重要手段。本论文关注科学划分森林旅游产业发展演进历程、定位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发展阶段,评价各区域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分析绿色发展视域下的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和递阶结构,提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并给出有实践意义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建议。本论文系统阐述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绿色发展、“两山”理论、产业经济学、可持续发展、产业竞争力等相关理论对森林旅游产业的指导作用,给出了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内涵。对我国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森林旅游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梳理,将我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按照时间先后分为5个历史时期,并分别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产业的发展特征,将国内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划分为有限竞争、资源竞争及差异化竞争三个阶段。结合产业发展未来消费群体变化、产品需求变化和产业文化内涵变化几个方面分析了森林旅游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奠定基础。本论文借鉴钻石模型,按照生产要素、需求要素、支持产业和政府作用四个层次进行指标归类,建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影响因素指标的变异程度不同,本文选取熵权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借助SPSS软件及Excel软件对全国31个省域2008-2017年森林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定量测算、整理,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进行权重分析、结构分析、聚类分析和空间分布分析,为后文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提供数据支持,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提出奠定基础。本论文分析了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含义,给出了绿色发展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机制,充分搜集和分析以往相关文献资料,在现有统计年鉴等材料中挑选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备选观测指标,组成产业竞争力拟选影响因素集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获得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拟选指标因素进行分类,在简化的变量体系上进一步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关系的因果分析,剔除关联度小的因素,将关联度大的因素挑选出来组成以绿色旅游资源、绿色产业规模、绿色发展环境、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政策支持等5类影响因素组成的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对5个维度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厘清森林旅游产业影响因素的递阶结构。本论在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描述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压力、动力,分析了产生压力和动力的机制和发展变化情况,厘清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循环推进要素作用机理,得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循环推进框架。本文确定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总目标,制定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对前文分析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从以绿色供给为前提、保护优先为先导、结构调整为机遇、产品创新为特色和全域协作为支撑几个方面提出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并基于产业发展阶段和现实条件按照旅游资源要素、产业规模要素、发展环境要素、政策支持要素和基础设施要素5个方面提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建议,希望为我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提供借鉴。

何星[3](2020)在《川西北高原藏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及扶贫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管代禄[4](2017)在《全基因组重测序筛选山羊经济性状候选基因》文中指出我国有悠久的山羊驯化和养殖历史,拥有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遗传资源。山羊为人类提供肉、纤维、皮和奶等产品。然而目前对山羊特征体型体貌、重要的生产和繁殖等经济性状的遗传机理研究多以单基因和候选基因验证为主,这严重忽略了生物的系统性,所以筛选的致因基因的准确度也较低,从而导致山羊经济性状遗传剖分和遗传机理研究进展缓慢。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从全基因组层面筛选经济性状候选基因提供了可能。本研究以饲养在西南大学实验羊场的大足黑山羊(n=6)和内蒙古绒山羊(n=6)为研究对象,采集颈静脉全血样本用于DNA提取,经检测合格后用于构建350bp双末端测序文库,然后采用Illumina HiSeq PE150平台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原始数据通过BWA软件进行质检和过滤接头等后比对到参考基因组。接着利用SAMtools软件检测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tide Polymorphism,SNP)并用ANNOVAR软件注释。分别采用Cluster 3.0、ADMIXTURE和MEGA 5.2进行主成分分析、遗传结构和邻近进化树分析;变异比较分析首先筛选每个群体相同的SNPs,然后比较两个群体差异SNPs,并将外显子SNPs注释到基因;其次分别计算群体杂合性(Heterozygosity,Hp)和群体分化(Fst)来筛选候选基因,再分别用Goseq(Bioconductor 2.12)和KOBAS(kobas2.0–20120208)进行GO和KEGG注释分析初步了解候选基因功能。本研究共产生192.747Gb原始数据,平均鉴定了500多万个SNPs。主成分分析、遗传结构和邻近进化树分析均显示大足黑山羊和内蒙古绒山羊能够被完全分成结构清晰的两个不同群体;变异比较分析发现大足黑山羊和内蒙古绒山羊特有的SNPs各有1,873和1,706个,其中外显子变异各有21和17个,分别注释到16和14个基因;杂合性计算在大足黑山羊和内蒙古绒山羊基因组分别筛选到155和294个候选区域,分别包含86和97个候选基因;Fst统计检测到368个选择消除区域,含有候选基因164个;然后选取低杂合度和高遗传分化的前1.0%区域作为受选择区域,在大足黑山羊和内蒙古绒山羊基因组内分别筛选到239和176个候选区域,分别注释到135和176个候选基因。经过GO和KEGG功能富集、并结合参考文献报道和试验验证分析发现候选基因与山羊的体貌、生产和繁殖性能相关。如KIT基因(rs647214940)可作为山羊白毛的候选基因,FGF5基因是调控山羊被毛生长的关键候选基因;BIRC6基因可能是山羊季节性繁殖的重要调控基因;EGLN1基因(rs659097694)是内蒙古绒山羊适应性高海拔环境的候选基因。本研究通过全基因重测序、变异检测、群体结构、变异比较和选择信号分析等手段,筛选了系列与山羊经济表型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为深度揭示山羊表型性状的遗传机理奠定了基础。

沈婕[5](2013)在《基于重点生态功能区要求的高寒藏区小城镇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导致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为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编制出台了《全国主体功能区划》,提出“重点生态功能区”,并明确了青藏高原极其重要的生态地位。然而作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重要组成部分,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当地小城镇的建设发展现状并不能符合国家“生态屏障”的定位。本文将立足于青藏高原藏族聚居小城镇的发展现状,以解决小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为目标,以城镇总体规划对《全国主体功能区划》的应对与落实为媒介,对基于重点生态功能区要求的高寒藏区小城镇的规划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首先,通过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相关解读以明确其内容及要求,结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高寒藏区小城镇相关情况的整理和分析,总结出该区域背景下的小城镇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参考生态小城镇相关理论及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结合高寒藏区的地域民族特色,分别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提出符合重点生态功能区要求的高寒藏区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目标,并构建适宜的评价指标。针对发展目标及评价指标,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研究能够符合重点生态功能区要求的高寒藏区小城镇的规划策略。宏观规划策略,从城镇规模和产业发展定位方面入手建立城镇和其区域生态环境背景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中观规划策略,通过城镇设计和总体规划的有效互动,结合对民族特色、高寒环境以及生态要求的考虑,使城镇总体规划布局能真正的体现其地域特征;微观规划策略,立足于地域环境,对城镇规划建设需要的生态低技术支持给予引导。本文基于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解读,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分别提出了应对于重点生态功能区要求的高寒藏区小城镇规划策略,使高寒藏区小城镇的建设发展能够满足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要求,进而解决城镇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并为小城镇总体规划对《全国主体功能区划》的落实做出有益探讨。

赵宇翔[6](2012)在《中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安全问题已由单一基于生物技术领域扩延至生物武器、生物入侵、疫病、遗传资源等涉及生物体的多个领域,并上升为关系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林业生物安全作为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己引起了科研界和管理部门高度关注和重视。本文以总结和分析国内外有关生物安全的定义和管理状况为起点,在界定林业生物安全定义的基础上,将林业生物安全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运用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价、风险控制4个方面,开展了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的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的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根据国内外有关生物安全定义的界定状况,从狭义和广义2个方而界定了林业生物安全的定义,其中,狭义定义指基于生物技术研发和生产的林业生物体及其产物,通过防范和管理措施,达到不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及社会和经济造成现实损害或构成潜在风险的态势;广义定义指林业生物体及其产物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保持和控制其本身不受损害或者不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及社会和经济造成现实损害或构成潜在风险的态势。分析林业生物安全安全定义的结构,确定了其定义由主体、客体、目标和评价系统4个基本要素构成,并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归纳和分析了林业生物安全的内涵和特征,得出林业生物安全属国家安全范畴,体现林业特性,具有极端性、相对性、复杂性和管理性,表现出涵盖领域多、生命性强、潜伏性突出和区域性显着的特征。(2)基于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分析和提出了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定义、特征和管理过程,从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价、风险控制4个方面,构建了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确定了开展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对象、范围、时限和日标,并将达到林业生物体及其产物的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利用作为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3)识别林业生物安全的风险源,确定了影响林业生物安全的生物风险因子和非生物风险因子,其中,生物风险因子主要包括林业入侵生物、林业遗传资源、林业转基因生物、野生动物疫病等,非生物风险因子主要包括气候变化、森林火灾、污染等,并就各主要风险因子对林业生物安全的影响及主要影响方式进行了分析。(4)将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引入森林保护专业领域中,建立了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灰色评价模型。以评价四川省林业生物安全状况为例,对该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进行了验证,得出四川省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综合评价值为3.4810,处于较高风险等级,评价结果符合当前四川省林业生物安全的实际状况。(5)以林业生物安全涉及的林业入侵生物、林业遗传资源、林业转基因生物、野生动物疫病4个主要生物风险因子为对象,定性分析了我国林业生物安全所处的风险态势,探究了林业入侵生物的传播途径、林业遗传资源的丧失途径、林业转基因生物的来源途径、野生动物疫病传播途径,得出目前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的主要风险来源。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对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获得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的综合评价值为3.8858,处于高风险等级,风险状况严峻,应加以足够重视和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等级。(6)在全面梳理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历史沿革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目前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领域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管理体制、制度和机构队伍等的建设情况,分析了当前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特点、重要性以及面临的发展机遇、发展趋势,并在借鉴国外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的风险状况和管理现状的分析结果,确定了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的思路、实现途径,并从建立健全法律法制体系、政策体系、管理体系以及加强培训与应急演练、加大宣传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

吴晓民,张洪峰[7](2011)在《藏羚羊种群资源及其保护》文中指出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属中国国家Ⅰ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公约附录Ⅰ。藏羚羊主要分布于中国青海、西藏、新疆和四川四省(区)海拔3 700~5 500 m的高山荒漠草甸草原和高原草原等环境中。独特的高原生态环境,使藏羚羊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从外部形态、内部器官结构、生态习性和行为上都适应了青藏高原独特且恶劣的自然条件,从而具有最优秀的基因,因此,藏羚羊被公认为青藏高原动物区系的典型代表和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指示物种,在科学研究、生态平衡乃至人文和美学等方面都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出产于克什米尔的稀有奢华的藏羚羊绒披肩(沙图什)就深受贵族和富人们的青睐,被视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巨额利润促使盗猎者大量捕杀藏羚羊,后经国家林业、环保等部门加大保护力度,加强保护区及栖息地建设等诸多措施后,种群数量及分布区逐渐恢复,但目前藏羚羊面临着生存环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盗猎的巨大压力,物种整体抗逆境能力仍然十分脆弱。

郑北鹰[8](2004)在《藏羚羊迁徙路线和产羔情况初步破解》文中指出本报北京1月2日电 记者郑北鹰今天从国家林业局获悉,中国“藏羚羊生物特性与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究”课题组的科研人员在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经过一年时间的调查,已初步破解了藏羚羊的迁徙路线和产羔情况。 科研人员发现,卓乃湖是藏羚羊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

二、藏羚羊迁徙路线和产羔情况初步破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藏羚羊迁徙路线和产羔情况初步破解(论文提纲范文)

(2)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基础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基础概念
        2.1.1 绿色发展
        2.1.2 森林旅游产业
        2.1.3 产业竞争力
        2.1.4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
    2.2 相关理论
        2.2.1 绿色发展理论
        2.2.2 “两山”理论
        2.2.3 产业经济学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产业竞争力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1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3.1.1 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1.2 森林旅游产业绿色发展问题
    3.2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2.1 森林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直接贡献
        3.2.2 森林旅游产业带动其他产业能力
        3.2.3 森林旅游的区域经济牵动度
    3.3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与竞争阶段分析
        3.3.1 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
        3.3.2 森林旅游产业市场竞争阶段分析
    3.4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趋势
        3.4.1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消费群体变化
        3.4.2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产品需求变化
        3.4.3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文化内涵变化
    3.5 本章小结
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模型构建
    4.1 基于钻石模型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1.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框架
        4.1.2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2 基于熵权法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4.2.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选择
        4.2.2 基于熵权法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4.3 本章小结
5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分析
    5.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测算
    5.2 各级评价指标的作用权重分析
    5.3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结构分析
        5.3.1 生产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3.2 需求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3.3 支持产业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3.4 政府作用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聚类分析
        5.4.1 聚类分析结果
        5.4.2 聚类结果分析
    5.5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时空分析
        5.5.1 空间分布分析
        5.5.2 时间趋势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6.1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构建原理
        6.1.1 绿色发展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6.1.2 影响因素遴选原则
        6.1.3 影响因素体系构建的方法
    6.2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6.2.1 拟选影响因素体系
        6.2.2 影响因素筛选模型设定
        6.2.3 数据处理及检验
        6.2.4 拟选影响因素指标主成分分析
        6.2.5 拟选影响因素指标回归分析
    6.3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
        6.3.1 绿色旅游资源因素
        6.3.2 绿色产业规模因素
        6.3.3 绿色发展环境因素
        6.3.4 绿色基础设施因素
        6.3.5 绿色政策支持因素
    6.4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结构分析
        6.4.1 解释结构模型的构建
        6.4.2 影响因素的多级递阶结构
    6.5 本章小结
7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PMO分析
    7.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理论解析
    7.2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压力(P)
        7.2.1 竞争力提升的压力
        7.2.2 压力的动态变化
    7.3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动力(M)
        7.3.1 动力主体构成及动态演化
        7.3.2 驱动力构成及动态演化
    7.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P-M循环推进框架
    7.5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O)
        7.5.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目标与路径设计原则
        7.5.2 以保护优先为先导的绿色旅游资源要素提升路径
        7.5.3 以结构调整为机遇的绿色政策支持要素提升路径
        7.5.4 以产品创新为特色的绿色产业规模要素提升路径
        7.5.5 以全域协作为支撑的绿色发展环境要素提升路径
        7.5.6 以绿色供给为前提的绿色基础设施要素提升路径
    7.6 本章小结
8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建议
    8.1 绿色发展视域下旅游资源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1.1 自然资源保护方面
        8.1.2 资源管理能力方面
    8.2 绿色发展视域下产业规模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2.1 产品创新方面
        8.2.2 技术创新方面
    8.3 绿色发展视域下发展环境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3.1 经济环境方面
        8.3.2 社会环境方面
    8.4 绿色发展视域下政策支持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4.1 绿色供需方面
        8.4.2 政策制度方面
        8.4.3 人才选育方面
    8.5 绿色发展视域下基础设施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5.1 交通产业支持方面
        8.5.2 服务设施升级方面
    8.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附录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各级指标的权重
附录2 2008-2017年各地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
附录3 各地区一级指标综合评价测算结果
致谢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全基因组重测序筛选山羊经济性状候选基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DNA测序的发展
    1.2 山羊经济性状研究进展
        1.2.1 被毛性状
        1.2.2 繁殖性能
    1.3 自然选择与选择信号
        1.3.1 选择模式
        1.3.2 选择信号检测方法
        1.3.3 山羊选择信号研究进展
    1.4 展望
        1.4.1 古DNA
        1.4.2 结构变异
        1.4.3 多组学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3.1 实验动物
    3.2 实验方法
        3.2.1 DNA提取
        3.2.2 全基因组重测序
        3.2.3 变异检测
        3.2.4 群体结构分析
        3.2.5 变异比较分析
        3.2.6 选择信号检测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DNA提取结果
    4.2 重测序测序结果
    4.3 SNPs检测结果
    4.4 群体结构分析
    4.5 变异比较分析
    4.6 选择信号
        4.6.1 Hp计算结果
        4.6.2 Fst计算结果
        4.6.3 受选择区域筛选结果
        4.6.4 候选基因或位点分析
第五章 讨论
    5.1 基因组测序
    5.2 群体结构
    5.3 变异比较分析
        5.3.1 毛色
    5.4 选择信号
        5.4.1 毛长
        5.4.2 繁殖性状
        5.4.3 环境适应性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附录

(5)基于重点生态功能区要求的高寒藏区小城镇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与背景
        1.1.1 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解析
    1.3 研究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和论文章节关系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4.3 论文章节关系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关于全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相关研究
        1.5.2 青藏高原小城镇的相关研究
        1.5.3 现状研究存在的问题
    1.6 本章小结
2 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定位对高寒藏区小城镇规划建设的要求
    2.1 解读“重点生态功能区”
        2.1.1 “重点生态功能区”与《全国主体功能区划》
        2.1.2 重点生态功能区与城镇总体规划
    2.2 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高寒藏区小城镇发展面临的问题
        2.2.1 高寒藏区城镇发展存在的特殊性
        2.2.2 高寒藏区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2.3 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高寒藏区小城镇概况及存在问题
    2.3 规划建设目标确定
        2.3.1 “生态城镇”的概念及特征
        2.3.2 重点生态功能区下的高寒藏区小城镇规划建设目标确定
    2.4 评价指标选取
        2.4.1 重点生态功能区下的高寒藏区小城镇评价指标构建的意义
        2.4.2 评价指标选取步骤
        2.4.3 特色研究
        2.4.4 指标筛选结果
    2.5 唐古拉山镇规划建设目标及评价指标确定
        2.5.1 唐古拉山镇概况
        2.5.2 唐镇的规划建设目标及评价指标
    2.6 实施保障策略
    2.7 本章小结
3 宏观规划策略——基于和谐共生的城镇发展定位
    3.1 适宜的城镇规模预测
        3.1.1 重点生态功能区要求下的高寒藏区小城镇人口规模预测方法选定
        3.1.2 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分析与人口预测
    3.2 产业发展转型策略
        3.2.1 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高寒藏区小城镇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3.2.2 产业转型选择——生态产业
        3.2.3 产业互动发展
    3.3 唐古拉山镇的城镇规模预测和产业发展转型
        3.3.1 唐镇城镇规模预测
        3.3.2 唐镇产业发展现状
        3.3.3 唐镇产业发展转型
    3.4 本章小结
4 中观规划策略——基于地域特色的城镇规划布局
    4.1 城镇设计与城镇总体规划的有效互动
        4.1.1 小城镇城镇设计与总体规划互动的诉求
        4.1.2 小城镇城镇设计与总体规划互动的方式
    4.2 高寒环境下的藏区生态小城镇规划布局要求
        4.2.1 符合传统藏区城镇布局特征
        4.2.2 应对于高寒环境的城镇布局
        4.2.3 满足生态要求的城镇布局
    4.3 重点生态功能区下的高寒藏区小城镇规划布局——唐镇实践
        4.3.1 唐镇城镇布局与环境现状
        4.3.2 唐镇城镇设计示意
        4.3.3 唐镇总体规划布局构想
    4.4 本章小结
5 微观规划策略——基于地域环境的生态技术支持引导
    5.1 高寒藏区生态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的生态低技术引导
        5.1.1 可再生能源利用
        5.1.2 建筑节能技术
        5.1.3 环保技术
    5.2 唐古拉山镇的生态建设策略
        5.2.1 唐镇面临问题
        5.2.2 可再生能源利用策略
        5.2.3 建筑节能策略
        5.2.4 环保技术应用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6.2.1 本研究不足之处
        6.2.2 后续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专着书籍类
    期刊杂志类
    学位论文类
    其他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一:参考指标库
附录二:作者攻读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工程实践项目
    发表论文

(6)中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生物安全概念的界定
        1.1.1.1 国外概览
        1.1.1.2 国内简述
        1.1.2 林业生物安全概念的界定
        1.1.3 国外林业生物安全管理概况
        1.1.3.1 国际社会方而
        1.1.3.2 典型国家方面
        1.1.4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的研究概况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技术路线
        1.3.1 研究对象的确定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研究的预期目标
2 林业生物安全的定义及内涵
    2.1 林业生物安全定义的界定
        2.1.1 有关概念
        2.1.2 林业生物安全的定义
        2.1.3 林业生物安全定义的特点
        2.1.4 林业生物安全定义的结构
    2.2 林业生物安全的内涵
        2.2.1 林业生物安全属国家安全范畴
        2.2.2 林业生物安全体现林业特性
        2.2.3 林业生物安全复杂性强
        2.2.4 林业生物安全突出极端性
        2.2.5 林业生物安全具有相对性
        2.2.6 林业生物安全具有管理性
    2.3 林业生物安全的特征
        2.3.1 涵盖领域多
        2.3.2 生命特征强
        2.3.3 潜伏性突出
        2.3.4 区域性显着
    2.4 本章小结
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与目标设定
    3.1 风险管理理论
        3.1.1 有关概念
        3.1.2 风险管理理论的历史回顾
        3.1.3 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原理
        3.1.4 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由来
        3.1.5 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丛本特征
        3.1.6 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方法
        3.1.6.1 风险管理目标的设定
        3.1.6.2 风险识别
        3.1.6.3 风险分析与评价
        3.1.6.4 风险控制
    3.2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
        3.2.1 有关概念
        3.2.2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特征
        3.2.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
        3.2.4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过程
    3.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目标的设定
        3.3.1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对象
        3.3.2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范围
        3.3.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时限
        3.3.4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目标
    3.4 本章小结
4 林业生物安全的风险识别
    4.1 生物风险因子
        4.1.1 林业入侵生物
        4.1.2 林业遗传资源
        4.1.3 林业转基因生物
        41.4 野生动物疫病
    4.2 非生物风险因子
        4.2.1 气候变化
        4.2.2 森林火灾
        4.2.3 污染
        4.2.4 其他因子
    4.3 风险因子影响林业生物安全的辩证关系
    4.4 本章小结与讨论
5 林业生物安全的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5.1 有关概念
    5.2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森林健康评价的区别
    5.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方法概述
    5.4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的选取
        5.4.1 层次分析法
        5.4.2 灰色系统理论
        5.4.3 多层次灰色评价法
        5.4.4 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在林业生物安全领域中的适用性分析
    5.5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5.1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丛本原则
        5.5.2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
        5.5.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5.3.1 评价指标的选取依据
        5.5.3.2 指标层次结构的构建
    5.6 林业生物安全多层次灰色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
        5.6.1 确定风险评价指标权重
        5.6.2 建立风险评价指标的评分等级标准
        5.6.3 建立风险评价样本矩阵
        5.6.4 建立风险评价灰类和风险等级标准
        5.6.5 计算灰色评价系数
        5.6.6 计算灰色评价权向量和构建权矩阵
        5.6.7 综合评价风险评价指标
        5.6.8 计算综合评价值
    5.7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应用实例
        5.7.1 采集评价样本并建立样本矩阵
        5.7.2 计算灰色评价系数
        5.7.3 计算灰色评价权向量
        5.7.4 构建灰色评价权矩阵
        5.7.5 综合评价准则层指标
        5.7.6 综合评价目标层指标
        5.7.7 计算综合评价值
        5.7.8 结论分析
    5.8 本章小结与讨论
6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的历史沿革及现状分析
    6.1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历史沿革
        6.1.1 萌芽阶段(19世纪末-1949年)
        6.1.2 起步阶段(1949-1978年)
        6.1.3 快速发展阶段(1979-2000年)
        6.1.4 全面提高阶段(2001年至今)
    6.2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法律法规现状
        6.2.1 立法背景
        6.2.2 法律法规现状
        6.2.2.1 法律法规方面
        6.2.2.2 技术法规方面
        6.2.2.3 国际法规方面
    6.3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政策现状
        6.3.1 林业生物安全政策的发展历程
        6.3.1.1 损害管理阶段
        6.3.1.2 损害预防阶段
        6.3.1.3 风险管理阶段
        6.3.2 林业生物安全现有政策
        6.3.3 林业生物安全现有政策分析
    6.4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能力现状
        6.4.1 管理体制
        6.4.2 管理机构
        6.4.3 管理制度
    6.5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科研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
    6.6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的管理现状分析
        6.6.1 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6.6.2 管理工作的特点分析
        6.6.3 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6.6.4 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分析
        6.6.5 管理工作面临的发展机遇
    6.7 本章小结
7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价
    7.1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形势分析
        7.1.1 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危害不断加剧
        7.1.2 林业遗传资源丧失日趋严重
        7.1.3 林业转基因生物问题将日渐显现
        7.1.4 野生动物疫病发生频次加快
        7.1.5 气候变化等非生物风险因子影响日益明显
    7.2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来源分析
        7.2.1 林业入侵生物的入侵传播途径
        7.2.1.1 自然入侵
        7.2.1.2 人为入侵
        7.2.1.3 天敌释放导致生物入侵分析
        7.2.1.4 林业入侵生物原产地及首次发现地分析
        7.2.1.5 林业入侵生物在国内的传播途径(方式)分析
        7.2.2 林业遗传资源丧失途径
        7.2.3 林业转基因生物来源途径
        7.2.4 野生动物疫病传播途径
    7.3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
        7.3.1 采集我国林业生物安全评价样本
        7.3.2 建立评价样本矩阵
        7.3.3 构建灰色评价权矩阵
        7.3.4 综合评价准则层和目标层指标
        7.3.5 计算综合评价值
        7.3.6 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对策研究
    8.1 林业生物安全的管理思路
    8.2 林业生物安全的管理途径
    8.3 林业生物安全的管理措施
        8.3.1 建立林业生物安全法制体系
        8.3.1.1 地方性法律法规
        8.3.1.2 国家法律法规
        8.3.1.3 技术性法规
        8.3.1.4 法律法规的实施
        8.3.2 构建林业生物安全政策体系
        8.3.2.1 多元化投入政策
        8.3.2.2 科技支撑政策
        8.3.2.3 多部门协作政策
        8.3.2.4 分类管理政策
        8.3.2.5 政策的制汀与执行
        8.3.3 健全林业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8.3.3.1 组织保障
        8.3.3.2 制度保障
        8.3.3.3 信息保障
        8.3.3.4 能力保障
        8.3.4 加强林业生物安全管理的培训与应急演练
        8.3.5 扩大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宣传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讨论
    9.1 主要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件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7)藏羚羊种群资源及其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藏羚羊种群与分布状况
3 藏羚羊的生物学特性
    3.1 集群特征
    3.2 迁徙特征
    3.3 繁殖特征
4 藏羚羊研究进展
5 藏羚羊的保护
    5.1 采取的保护措施
    5.2 面临的问题
        5.2.1 盗猎是目前藏羚羊种群发展的最大威胁
        5.2.2 栖息地环境灾害频发
        5.2.3 网围栏成为藏羚羊的“囚笼”
        5.2.4 人类活动严重破坏藏羚羊栖息地
    5.3 保护对策
        5.3.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藏羚羊的保护意识
        5.3.2 完善已建保护区建设,增强保护能力
        5.3.3 保护区外栖息地保护和恢复建设
        5.3.4 加强藏羚羊科研监测工作,以科研促保护
        5.3.5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6 结语

四、藏羚羊迁徙路线和产羔情况初步破解(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公园体制内自然、人与权力的研究 ——以三江源杂多县昂赛乡为例[D]. 王妍.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2]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D]. 邹成成.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3]川西北高原藏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及扶贫效应研究[D]. 何星. 西南民族大学, 2020
  • [4]全基因组重测序筛选山羊经济性状候选基因[D]. 管代禄. 西南大学, 2017(02)
  • [5]基于重点生态功能区要求的高寒藏区小城镇规划策略研究[D]. 沈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5)
  • [6]中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研究[D]. 赵宇翔.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8)
  • [7]藏羚羊种群资源及其保护[J]. 吴晓民,张洪峰. 自然杂志, 2011(03)
  • [8]藏羚羊迁徙路线和产羔情况初步破解[N]. 郑北鹰. 光明日报, 2004

标签:;  ;  ;  

藏羚羊迁徙路线及产羔情况初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