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旱注意防治小麦蚜虫

春旱注意防治小麦蚜虫

一、春旱注意防治小麦蚜虫(论文文献综述)

史晓玲[1](2020)在《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文中认为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鲁西北是山东棉花发源地,明清时期为山东省的核心植棉区域,其中明代出现商业化,清代呈现专业化,民国趋于规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期、徘徊期、发展期、萎缩期,其中波动最大的两个阶段是1980年代成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和1990年以后逐渐退出市场。本文选取1906至2006年为主要时间节点,从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流通、棉纺织业浮沉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考察鲁西北百年来植棉业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考察,鲁西北是山东地区最适合植棉的区域,这是原生态的最大优势。该地区具备气候、温度、光照、土壤等相对充分的自然资源,尽管受到降水量时有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制约,但是通过灌溉排涝可以适当改善。鲁西北作为山东核心植棉区,是技术改良的试点区域。棉花生产的技术变迁主要体现在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革新两个方面。从清末新政试种美棉到民国时期设立试验场进行品种改良,从日本侵华时的强制育种到名动天下的鲁棉1号,从虫害无法抵制到抗虫棉的产生,品种改良始终是技术革新的重点。其中,早期改良的目的是提升质量适应纺织工业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清末民国时期的品种改良由于战争等因素而断断续续,总体而言美棉在鲁西北得到成功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更换,美棉最终替代了中棉。从耕作和管理的角度看,鲁西北在集体化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改良和积肥运动,这些“硬件”为棉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棉花耕作技术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从不用浇水到确保灌溉、从靠天生产到科学种田、从人工捉虫到预防测报以及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等方面,但是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却十分尴尬,集体化时期的机耕到1980年代恢复原始的人畜耕作。1990年代以后,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在机收方面仍旧没有进展。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棉花管理大致经历了家庭——集体——家庭的交替。具体来讲有几个典型组织方式,民国时期产销合作组织,集体化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和植棉组、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户。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对棉花产出率影响较大,生产责任制是家庭与集体都不可忽视的生产组织形式。从市场建构和重组的角度看,鲁西北地区的棉花市场经历了三次重组,其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从乡村集市贸易到出口国际市场的转变,棉花生产最终在完全市场化中被边缘化。第一次重组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美棉的引种和日本的掠夺,棉花传统的运销网络被改变,由国内运销转向间接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时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但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棉花产销合作社也有力地应对了国际市场,使得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第二次重组是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完全由国家指令性政策主导运行,地方市场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呈现脱钩状态,没有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生产相对安逸,但是统购后期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导致棉花商品化特性在民间的削弱、农民卖棉难、奖售政策不能兑现等。第三次重组是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完全放开,地方棉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单纯的家庭生产模式要在各个生产阶段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最终在棉花质量、成本收益等因素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棉花生产的演变,鲁西北地区的棉纺织业经历了从中心到萎缩再到崛起的过程。明清时期作为山东棉产区,借助先天的自然优势成为山东土布中心。随着清末国外资本的渗透,洋纱在当地没有太广阔的市场,本地的手工棉纺织业获得持续发展,并开始探索机器纺织,但在纺织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青岛、济南大型纱厂建立以来,鲁西北地区因为运河断流,津浦铁路选址避开此地,导致交通闭塞,主要充当了原棉供应地的角色,潍县由于处于胶济铁路的有利位置,棉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鲁西北地区土布中心的地位相对削弱。抗战时期,由于纺织工厂的停业,借助棉花资源优势,一直到集体化时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继续发展。“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的棉花生产跌入低谷,棉纺织业也陷入萎缩。改革开放后,鲁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达到顶峰,带动了区域棉纺织业重获新生。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棉花生产的萎缩和国家工业体制改革,鲁西北的棉纺织业出现分流,有的在整合中淘汰,有的则改组后崛起。当地棉花退出生产不但没有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反而由于棉花市场的放开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统购统销时代,国家支援地方纺织工业建设,但是地方棉区为服务国家纺织工业也做出了一定牺牲,农民作为最基础的原料生产者在纺织工业发展中也向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生产政策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体制改革,这种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打破,重新组合的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植棉业的变迁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看,棉花面积的增减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影响深刻,特别是棉花鼎盛时期,突出强调棉花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作物。由于该地区对棉花生产的坚守,导致聊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在国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时,没有跟上政策步伐,城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农民收入水平看,聊城地区植棉业的兴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密切,农民收入水平与植棉业的变化呈正相关,棉花复苏则农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棉花减产则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似乎验证了鲁西北民谚“棉花兴,百业兴”。总体来看,棉花生产鼎盛时期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作为棉花技术传播的中心地带颇受关注,建立了区域棉业知识技术体系,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带动区域民众从业结构的变化,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棉农化身民营企业家,家庭妇女走进工厂,妇女成为棉花生产主力;植棉致富,吸引外来人口,等等。当地农民对棉花有着特殊情感,将本来具有经济性的棉花,又附加了社会性和政治性,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从当地的偷棉事件中反映出国家与集体、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与调整。鲁西北植棉有史以来,棉花其本身具备的经济和商品特性,逐渐成为国家、市场、技术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特别是近代以来,美棉的引种成为鲁西北走向国际的突破口,百年来棉花生产在官方调控下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轨迹,延续600余年的传统经济作物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其主要特点是: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具有延展性,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体现阶段性,农民与棉花之间的情感饱含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棉花生产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政府行为)是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市场机制是影响棉花生产进退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关键因素,技术革新是影响植棉效率和棉花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市场和收益两个因素。从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和农业对工业的无条件付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自觉反抗中的建立,再到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国家与农民作为利益博弈的双方不断调整策略。棉花生产能否延续、农业生产如何组织、政府调控政策如何发挥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樊孝东[2](2020)在《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研究(1944-1958)》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国史学界长期关注的重要课题。以往有关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研究,在研究范畴和视角上,多从宏观层面着眼,微观和个案的考察较为欠缺;在研究时段上,常以1949年为界将边区时期的互助合作运动与1950年代的合作化运动割裂开来。然而,对于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农业合作化运动而言,一方面,宏观、微观和个案研究应该结合起来,三者缺一不可。另一方面,考察中共乡村治理的历史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很多制度在边区时期已经进行过实验或已形成雏形,因此不能将两个时期连接起来就不能完整地展现集体化时期中共的乡村治理政策和实践。本文以河北省饶阳县五公村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1944—1958)为个案,按照纵向时序对其进行了较长时段的追踪和考察。从建立冀中抗日根据地第一个“土地合伙组”开始,到“农业合伙组”阶段的急剧扩张和退组事件,到“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合并小社成立全村大社与整社,再到尝试向集体农庄过渡和转为高级社的完整发展历程进行了“解剖麻雀”式的研究。主要探析了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历程中每一阶段的变化和特征,包括中共合作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合作社本身的发展变化,社员入社、退社心态的变化等。并通过对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各个时期的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的考察,进而探析合作社与国家、社员之间的互动关系。文章认为,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个别特例到全国典型的变迁过程。耿长锁及其农业生产合作社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农业合作化的标志性人物和示范性村庄,一方面是以耿长锁为代表的乡村精英人物的努力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合作社本身的发展契合了其时国家的政策需要和农民理想。但是,在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被树立成典型后,随着国家改造和重塑合作社的力度和进程逐步加大和深化,国家与合作社之间的管理边界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合作社的经营与管理自主权逐步收缩,特别是关系到社员切身利益的地劳分红比例的变化更直接影响到合作社的经营发展与收益分配,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李淑敏[3](2019)在《绿色农产品春小麦主要虫害防治技术》文中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重视饮食健康质量,对食物的要求也逐渐提升,为此"绿色农产品"成为人们购买食材过程中重点关注的词汇。小麦作为北方主食的重要来源,在种植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虫害,如何在绿色植保理念下进行防治,也是种植户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针对几例典型的小麦虫害,探讨具体防治技术。小麦在我国是仅次于水稻、玉米的第三大农作物,承担着北方主食的重要来源,是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主要食物,小麦富含

葛勇[4](2017)在《安徽省小麦干旱灾害及其防灾减灾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概述了干旱灾害的类型及成因,总结了安徽省小麦干旱灾害的情况,并给出了防灾减灾对策。

郭华生[5](2017)在《采用四项节水高效技术》文中研究指明节水群体构建技术一是科学选用良种,包括选用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种,从正规种子企业购买高质量的种子。二是科学整地,为小麦全苗、匀苗、壮苗奠定良好土壤基础。前茬收获青贮的地块,建议采用重耙+旋耕、翻耕+轻耙(旋耕)的整地方式;前茬收获籽粒玉米的地块,建议采用重耙+翻耕+轻耙(旋耕)的整地方式。三是适期适量适深播种。抗旱节水栽培技术一是冬前科学浇灌越冬水。二是冬季镇压抗旱保苗。三是春季因苗因墒节水灌溉。冬前总茎数达到或超过90万/

夏先全,叶慧丽,肖万婷[6](2017)在《小麦中后期病虫防治技术要点及药剂选择》文中研究指明四川地处长江上游,省内大部分麦区冬季均温在10℃上下,病虫越冬基数较大,针对中后期病虫害零星发生和多种病虫混合发生,病害防治策略可以采取局部中心病团防治和全田多药剂混合喷施的方法。为达到省工增效、事半功倍的效果,掌握好病虫防控的最佳时间、合理选择防治药剂以及不同药剂之间的合理混配就尤为重要。

杨书杰[7](2017)在《先麦12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优质小麦品种先麦12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要求在保证优质小麦品质特性的基础上,提高产量和效益而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优质小麦的栽培技术对品质的要求是:保证生产的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高,湿面筋含量高,容重高,出粉率高。每一项栽培措施都应该围绕达到上述品质指标和高产高效的要求制定。结合近年的生产实际,在继承传统小麦高产经验的基础上要实现先麦12的优质、高产、高效,必须抓好以下关键栽培集成技术。

李晓鹏[8](2016)在《玉米对蚜虫抗性的遗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重要的工业原料,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玉米蚜虫是在世界上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玉米虫害之一,它不仅能通过吸食玉米植株汁液的方式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而且能传播多种植物病毒,从而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对玉米蚜虫抗性的鉴定和遗传规律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抗虫育种效率,从而减轻玉米蚜虫带来的危害。而目前国际上对玉米蚜虫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蚜虫的发病规律的观察和技术防治措施的研究上,对玉米蚜虫的抗性标准以及抗性抗性遗传规律的研究较少。试验建立了抗性鉴定体系,筛选出一批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抗源。利用重组近交系群体和关联群体,连锁分析结合关联分析,鉴定出多环境稳定的主效抗虫QTL和候选基因,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重组近交系群体和关联群体的玉米蚜虫发病规律及危害程度的连续观察,确定了用于玉米蚜虫抗性鉴定的指标,建立了在自然条件下对玉米种质资源进行抗蚜性鉴定的技术体系;利用建立的抗性鉴定体系,在蚜虫重发区海南三亚连续两年进行抗性鉴定,从包括唐四平头、Reid、Lancaste、P群以及CIMMYT材料的222份玉米自交系中,利用参考品种法筛选了15个高抗玉米抗蚜虫的自交系,如CML206、CML225、CNW104、CNW026、CML325、CML437、CNW082、CNW127等;2.利用以高抗蚜虫自交系BT-1和抗虫性较弱的自交系N6通过多年自交构建包含250份RIL的S10群体,且RIL群体中自交系对蚜虫的抗性存在显着的差异。以RIL群体在蚜虫重发区海南三亚连续两年进行抗性分析,以发病率、平均病级、最高病级和病情指数为指标,在第4、5、7染色体上分别鉴定出3个稳定的抗蚜虫位点,单个QTL的贡献率分别为15.1%、4.7%、7.8%,其中位于第四染色体4.01区段的主效QTL在两个环境及不同指标分析时均被检测到;3.以包含不同血缘已测序的222个玉米自交系构建关联群体,在蚜虫重发区海南三亚连续两年进行抗鉴定,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得到了22个稳定的显着抗蚜虫SNP位点及与22个候选基因,这些候选基因包括Bx(benzoxazinoids)合成通路的关键基因Bx2、抗虫相关的转录因子WRKY23、植物凝集素基因等和抗虫密切相关的基因以及多个转录因子,这些候选基因可能与玉米对蚜虫的抗性响应相关。关联分析结合连锁分析,获得了2个与玉米抗蚜虫相关的候选基因GRMZM2G085661与GRMZM2G161411,其中GRMZM2G085661是编码细胞色素P450家族的关键基因,而GRMZM2G161411是主要编码WRKY的转录因子。GRMZM2G085661在两个亲本自交系的编码序列存在差异,BT-1比N6多编码了3个氨基酸,且有3个氨基酸发生了替换;而GRMZM2G161411在两个亲本自交系间仅存在2个氨基酸发生了替换。并对基因进行了初步的功能注释。试验在系统了解玉米蚜虫发病时期和发病规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抗性鉴定指标体系,并在重病区海南三亚筛选出一批有潜在利用价值的抗源,关联分析结合连锁分析,鉴定出2个候选基因,为进一步认识玉米对蚜虫的抗性分子机制以及抗虫品种的培育奠定了基础。

王惠芬[9](2015)在《冬季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文中认为中和营镇种植冬季马铃薯已有较长历史,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和地理优势,使中和营镇冬季马铃薯在市场中颇受青睐。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场消费需求不断增加,马铃薯产业发展较快。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制定中和营镇冬季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1品种选择中和营镇种植冬马铃薯地区海拔1 4001 500 m,属于中海拔地区,农作物一年两熟,种植冬马铃薯

刘冬云,李晓丽,刘丰松,郭玲[10](2015)在《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先麦10号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文中提出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先麦10号属弱春性早熟品种,具有高产、耐旱、多抗和广适等特点。结合生产实际,从整地、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方面总结出了该品种高产高效栽培集成技术,以期指导优质小麦生产。

二、春旱注意防治小麦蚜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春旱注意防治小麦蚜虫(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演变:鲁西北植棉业的变迁
    第一节 鲁西北的生态环境
        一、气候资源
        二、水资源
        三、土地资源
        四、自然灾害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 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
        一、山东植棉业之滥觞
        二、明代劝导政策与鲁西北植棉业的商品化
        三、清代鲁西北植棉业的专业化
        四、清末民国时期鲁西北植棉业的规模化
        五、1949年以来鲁西北植棉业的曲折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更新与淘汰: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第一节 改良开端: 清末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一、美棉的早期试种(1900-1911)
        二、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12-1937)
        三、日伪时期棉种改良与强制推广(1938-1945)
        四、品种改良与推广的影响
    第二节 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良种繁育
        一、棉花良种引进与繁育的几个阶段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组成
        三、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品种
        四、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影响与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灾害应对与技术革新: 棉花的耕种与管理
    第一节 棉田生态改造
        一、水利设施的修建
        二、盐碱地的治理与应对
        三、土地肥力的培养
    第二节 棉花耕种技术的革新
        一、19世纪以前传统耕作技术的演进
        二、清末民国时期科学植棉的初步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植棉
        四、耕作技术演进的特点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迁
        一、鲁西北棉花主要病虫害
        二、不同历史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迁的特点
    第四节 棉作技术传播方式的改进
        一、传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二、互助合作中的技术传播
        三、家庭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传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乡村到国际: 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的建构与重组
    第一节 由内到外: 1945年以前的棉花市场
        一、明清时期的棉花集市贸易
        二、清末民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三、日伪对棉花市场的“一元化”统制
    第二节 从自由到统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花流通
        一、规范秩序: 抗战后的棉花市场
        二、实行统购: 棉花市场的一元化
        三、稳定市场与统一调配: 棉花统购政策的影响
        四、“买棉难”与“卖棉难”: 统购时期的流通困境
    第三节 多元化与边缘化: 新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市场
        一、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二、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棉花交易
        三、全面市场化对区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棉纺织业的浮沉: 棉花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土布中心: 1949年以前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明清时期鲁西北手工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二、清末民初民间纺织的延续和新型纺织业的兴起
        三、抗战前后工厂停业与民间纺织的复苏
        四、鲁西北棉纺织业相对削弱与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时起时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互助合作时期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延续
        二、1958-1978年机械化棉纺织业的曲折前进
        三、1979-1990年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
        四、1990年代棉纺织业的萎缩
        五、新世纪棉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
        六、鲁西北棉纺织业浮沉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棉换粮”与“弃棉从粮”:棉花与区域社会生活
    第一节 棉粮争地: 棉花生产与区域种植业结构变迁
        一、清末至民国: “粮棉兼种”与“以粮挤棉”
        二、1949年至1978年:从“爱国家种棉花”到“以粮为主”
        三、改革开放初期: 以棉为主的种植结构
        四、1990年以后: 棉花萎缩与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 借棉致富: 棉花生产对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
        一、以棉换粮: 棉花扩张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06-1948)
        二、陷入困境: 棉花徘徊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49-1979)
        三、超越全国: 植棉高峰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80-1990)
        四、弃棉从粮: 波动萎缩时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91-2015)
    第三节 角色转换: 棉花生产对区域从业结构的影响
        一、“美差”的消失: 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
        二、突破家庭藩篱: 从自纺自织到纺织工人
        三、加入附带行业: 腹地民众依靠棉花副业创造价值
        四、打破男耕女织: 妇女成为植棉主力军
    第四节 由内聚到开放: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网络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棉花生产带来的内外交流
        二、专业人才培养: 创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
        三、与外省联姻: 农民婚姻网络之变迁
    第五节 偷棉事件: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秩序
        一、扞卫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的偷棉与护棉
        二、严肃的政治问题: 集体化早期的偷棉事件
        三、不是秘密的秘密: 集体化后期心照不宣的偷棉行为
        四、利益冲突与调整: 偷棉事件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本章小结
结语: 棉花视角下的生态、市场、技术、国家与农民——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二、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疑问与思考: 透过鲁西北植棉业历史变迁看农业发展
附录
    附录一: 鲁西北棉花生产大事记
    附录二: 部分统计表
        表1 1368-2006年鲁西北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2 1949-2015年聊城地区棉田面积及产量
        表3 1949-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简表
        表4 1949-2000年鲁西北9县棉厂统计表
    附录三: 访谈记录选编
        (一) STC访谈记录
        (二) WFJ访谈记录
        (三) 杨俊生访谈记录
        (四) 闫荣军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研究(1944-195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重点、难点与创新
    四、主要人物、概念及相关说明
第一章 饶阳县与五公村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饶阳县的基本情况
        一、饶阳县的建置沿革
        二、饶阳县的自然条件
        三、饶阳县的人地关系
        四、自然环境制约下的农家经营行为
    第二节 五公村的基本情况
        一、五公村的建置沿革和自然条件
        二、五公村的人地比例关系和土地分配关系
    小结
第二章 “合伙组”时期的自发组织(1944-1949)
    第一节 从打绳组到土地合伙组
    第二节 合伙组的迅速扩张与退组风波
    第三节 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后合伙组的发展
    小结
第三章 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的省、国模范(1950-1951)
    第一节 从“合伙组”到“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二节 从河北省农业劳模到全国丰产模范
    小结
第四章 一波三折的大社(1952—1955年)
    第一节 初建“大社”
    第二节 “整社”
    第三节 恢复“大社”与尝试向“集体农庄”过渡
    小结
第五章 平稳过渡的高级社(1956-1958)
    第一节 成立高级社
    第二节 高级社的巩固与发展
    小结
第六章 制度与绩效: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与收益分配
    第一节 合伙组时期的经营管理与收益分配
    第二节 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的经营管理与收益分配
    第三节 大社和高级社时期的经营管理与收益分配
        一、社员入社、出社
        二、组织系统和干部选举
        三、经营管理与收益分配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绿色农产品春小麦主要虫害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绿色农产品简介
2 小麦主要虫害及防治技术
    2.1 金针虫
        2.1.1 危害特点
        2.1.2 发生规律
        2.1.3 防治方式
    2.2 蚜虫
        2.2.1 危害特点
        2.2.2 发生规律
        2.2.3 防治方式
    2.3 红蜘蛛
        2.3.1 危害特点
        2.3.2 发生规律
        2.3.3 防治方式

(4)安徽省小麦干旱灾害及其防灾减灾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干旱灾害概念
    1.1 干旱类型
    1.1 按照缺水原因分类
    1.2 按照发生季节分类
    1.2 干旱灾害成因分析
2 安徽省干旱灾害对小麦的影响
3 安徽省小麦干旱灾害的防灾减灾对策
    3.1 苗期旱灾的预防与补救
    3.2 生长后期旱灾的预防与补救

(5)采用四项节水高效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节水群体构建技术
抗旱节水栽培技术
轻简化栽培技术
小麦缺素症调控措施

(6)小麦中后期病虫防治技术要点及药剂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中后期病虫发生动态
2 麦田病虫防治思路
3 主要病虫防治药剂选择
4 不同病虫防治技术要点及药剂配伍

(7)先麦12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搞好种子处理
3 增施有机肥, 实施配方施肥
4 适时播种
5 加强田间管理
    5.1 冬前管理 (10月下旬至1月中旬)
        5.1.1 查苗补种
        5.1.2 划锄镇压
        5.1.3 适时浇好越冬水
        5.1.4 防治病虫, 化学除草
        5.2.1 拔节期追肥浇水
        5.2.2 浇好孕穗水, 提高结实率
        5.2.3 防止病虫害
    5.3 后期管理 (4月下旬至5月底)
        5.3.1 后期以控为主, 不可浇灌浆水
        5.3.2 喷施叶面肥
        5.3.3 做好后期病虫害防治
6 适时收获, 安全储藏

(8)玉米对蚜虫抗性的遗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玉米蚜虫的生活史及危害的研究
        1.1.1 蚜虫的分类
        1.1.2 蚜虫的生活周期
        1.1.3 玉米蚜虫的危害
        1.1.4 玉米蚜虫的防治
    1.2 植物中数量性状定位的研究进展
        1.2.1 QTL定位中常用的分子标记
        1.2.2 QTL定位常用的定位群体
        1.2.3 不同QTL定位方法的研究
    1.3 玉米抗蚜虫机制的研究进展
        1.3.1 玉米抗蚜虫机制
        1.3.2 玉米抗蚜虫鉴定方法
        1.3.3 玉米抗蚜虫QTL及候选基因
        1.3.4 关联分析在植物中的应用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
    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3.3 鉴定方法
    3.4 表型分析
    3.5 抗蚜性的鉴定
    3.6 连锁分析
    3.7 关联分析
    3.8 候选位点及基因的分析
    3.9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构建
4 结果与分析
    4.1 玉米对蚜虫抗性的鉴定
        4.1.1 玉米抗蚜虫指标的建立
        4.1.2 玉米抗蚜虫自交系的筛选
    4.2 玉米对蚜虫抗性的QTL分析
        4.2.1 RIL群体抗蚜性的鉴定
        4.2.2 玉米对蚜虫抗性的QTL
    4.3 玉米对蚜虫抗性的关联分析
        4.3.1 关联群体的群体结构、主成分及连锁不平衡的分析
        4.3.2 关联群体抗虫性的鉴定
        4.3.3 玉米对蚜虫抗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4.4 连锁分析结合关联分析的结果
    4.5 候选位点及基因的分析
    4.6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构建及背景检测
    4.7 其它的试验证据
5 结论与讨论
    5.1 玉米抗蚜性与抗蚜虫QTL
    5.2 抗蚜性的鉴定方法
    5.3 玉米对蚜虫抗性的候选基因功能
    5.4 玉米对蚜虫防治的难点及存在的问题
    5.5 试验结果在育种上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附图

(9)冬季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选择
2 整地
3 种薯准备
4 合理密植适时播种
5 加强田间管理
    5.1 苗前管理。
    5.2 查田补苗。
    5.3 生育期管理。
        5.3.1 幼苗阶段。
        5.3.2 发棵阶段。
        5.3.3结薯阶段。
6 病虫害防治
    6.1 主要病害
        6.1.1 晚疫病。
        6.1.2 癌肿病。
        6.1.3 青枯病。
        6.1.4 软腐病。
        6.1.5 疑似根结线虫病。
    6.2 主要害虫
        6.2.1 蚜虫。
        6.2.2 斑潜蝇。
        6.2.3 地下害虫。

(10)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先麦10号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注重播种技术
    1.1深耕细耙,提高整地质量
    1.2增施有机肥,实施配方施肥
    1.3搞好种子处理
    1.4足墒下种,适期适量播种,达到一播全苗
2田间管理: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1抓好冬前管理,保全苗,培育壮苗,确保麦苗安全越冬
    2.2搞好春季管理,力促穗足、秆壮、穗大
    2.3抓好后期管理,保根、保叶,增粒重

四、春旱注意防治小麦蚜虫(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D]. 史晓玲. 山东大学, 2020(08)
  • [2]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研究(1944-1958)[D]. 樊孝东. 河北大学, 2020(03)
  • [3]绿色农产品春小麦主要虫害防治技术[J]. 李淑敏. 农民致富之友, 2019(14)
  • [4]安徽省小麦干旱灾害及其防灾减灾对策[J]. 葛勇. 农业灾害研究, 2017(08)
  • [5]采用四项节水高效技术[J]. 郭华生. 农民致富之友, 2017(15)
  • [6]小麦中后期病虫防治技术要点及药剂选择[J]. 夏先全,叶慧丽,肖万婷. 四川农业科技, 2017(04)
  • [7]先麦12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 杨书杰. 种子世界, 2017(01)
  • [8]玉米对蚜虫抗性的遗传研究[D]. 李晓鹏.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6)
  • [9]冬季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J]. 王惠芬. 现代农村科技, 2015(22)
  • [10]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先麦10号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 刘冬云,李晓丽,刘丰松,郭玲. 农业科技通讯, 2015(09)

标签:;  ;  ;  ;  ;  

春旱注意防治小麦蚜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