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方丹参静滴加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治疗银屑病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吕邵娃,高健,尚尔雨,王澳飞[1](2021)在《银屑病的现代中医治疗方法》文中提出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具有病因复杂、顽固且病机难以确定等特点,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中医认为银屑病与血热化火、气机壅滞、邪热化毒、热入营血等有关,将其分为四大类型,即血热型、血瘀型、血虚型、血燥型。以中医药特色为主,通过比较古代与现代治疗方法的异同,总结中医多元化的治疗手段,发挥我国传统优势的同时,在不断地摸索与实际应用中逐渐清晰起来,并形成一定的辨证论治模式,为后续的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熊佳[2](2019)在《220例红皮病住院病案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红皮病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发病特点,了解红皮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中医药治疗的情况,总结相关临床经验,为进一步提高红皮病的中西医诊疗水平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0~2017年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收治的红皮病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致病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中医证型、中西医治疗情况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对病因不明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了解其病情的发展,寻找线索,揭示病因。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220例,男性163例,女性57例,男:女=2.86:1;患者年龄最小为5岁,年龄最大为90岁,平均年龄为56.67±21.13岁;住院天数最小值为3天,最大值为51天,平均住院时间为12.30±6.71天,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我院历年红皮病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整体呈下降趋势;红皮病型药疹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最少。2.病因:继发于其他皮肤病的有160例,其中银屑病最为常见(68例,30.91%);不明原因35例(15.91%),药物源性21例(9.55%),恶性肿瘤源性4例(1.82%)。不同年龄分组中继发于其他皮肤病患者病因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未成年人组(0~17岁)以特应性皮炎为主,中青年人组(19~65岁)以银屑病为主,老年人组(65岁以上)以湿疹为主。3.红皮病合并感染方面:感染患者有47例,不同年龄分组患者的感染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合并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发热的红皮病患者感染率较高(P<0.05);4.中医证型:220例患者辨证分型以气阴两亏证、湿毒蕴肤证、火毒炽盛证、湿热瘀阻证为主;不同病因的红皮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于银屑病患者以气阴两亏证为多见,继发于湿疹患者以湿热瘀阻证为多见,继发于药物反应患者以湿毒蕴肤证为主,继发于特应性皮炎患者以心脾积热证多见;辨证治疗用药以清热药(37.74%)和补虚药(26.44%)为主。结论:1.红皮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中老年人为多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2.86:1。2.继发于其他皮肤病是红皮病最常见的病因,其中以红皮病型银屑病为主。停药后发作是继发于其他皮肤病的红皮病患者常见的诱因。不同病因的年龄分布不同,未成年人以特应性皮炎为主,中青年人以银屑病为主,老年人以湿疹为主。3.红皮病患者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升高,老年红皮病患者容易伴发感染;红皮病合并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发热患者的感染率较高,早期营养支持及加强皮肤护理对提高疗效,降低感染率有帮助。4.不同病因中医证型分布不同,银屑病源性患者以气阴两亏证为主,湿疹源性患者以湿热瘀阻证为主,药物源性患者以湿毒蕴肤证为主,特应性皮炎源性患者以心脾积热证为主。
李银玲[3](2016)在《海艾汤加减方外泡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海艾汤加减方外泡联合中药内服与单独中药内服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挑选合格的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早晚饭后各温服中药汤剂一次(每日一剂)并外用丝塔芙保湿润肤露(每日2次,全身涂抹);治疗组则同时每天加用海艾汤加减方泡澡30分钟,且水温以个人自身耐受为度,大概40℃。一个疗程4周,共用药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参照PAST标准对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进行评分,参照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症状评估表对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并记录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可达51.72%,对照组总有效率则为23.08%,且两组疗效有统计学差别,可见治疗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2)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主要临床症状显着改善,且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3)两组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海艾汤加减方外泡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血瘀型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和主要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均明显比对照组好,而且没有发生不良反应。所以,海艾汤加减方外泡可增强中药内服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的疗效,毒副作用小,值得推广。
董秀慧[4](2012)在《清热利湿饮内服合消银洗药外洗治疗寻常型血热证银屑病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清热利湿饮内服合消银洗药外洗治疗寻常型血热证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探讨消银洗药外洗对小鼠尾鳞片表皮颗粒层病理改变的影响,为中药内服加外洗治疗银屑病研究提供初步的数据和资料。方法:将63例寻常型血热证银屑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Ⅰ组33例内服清热利湿饮外用消银洗药,Ⅱ组30例内服清热利湿饮,2组疗程12周,临床观察各组药物的疗效。实验部分利用小鼠尾鳞片因表皮正常角化缺乏颗粒层,模拟银屑病角化不全的特点,设对照组及高、低浓度消银洗药组,电镜下观察药物对小鼠尾鳞片颗粒层病理改变。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为消银洗药外洗治疗银屑病研究提供初步的数据和资料。结果:Ⅰ组治疗寻常型血热证银屑病患者疗程结束的临床愈显率为69.70%,总有效率96.97%,Ⅱ组愈显率36.67%,总有效率80.00%。Ⅰ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Ⅱ组,二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动物实验显示,消银洗药外用可促进小鼠尾鳞片表皮颗粒层再生,提示其对银屑病具有治疗作用。结论:清热利湿饮内服合消银洗药外洗治疗寻常型血热证银屑病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抗病原微生物、抗炎、调节免疫、调节代谢障碍、抑制表皮细胞增殖等有关。
杨春艳,杨文信[5](2010)在《银屑病的外治进展》文中研究表明
杨春艳[6](2010)在《复方五倍子箍围膏对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的疗效》文中指出目的:本试验构建豚鼠耳部银屑病样动物模型,通过复方五倍子箍围膏、阳性对照药物(0.05%维甲酸乳膏、普连软膏)及阴性对照药物(凡士林膏)的平行外用给药,观察各组受试动物耳部皮肤用药前后的变化,通过对皮损进行银屑病严重程度指标(PASI)评分比较,采用Baker法对组织学积分评估并对炎症细胞进行计数,探讨复方五倍子箍围膏外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1)40只豚鼠分笼标准饲养,适应性喂养1周。(2)1周后随机抽取8只作为E组空白组正常饲养,余32只,将5%心得安乳剂均匀涂于组豚鼠双侧耳背皮肤(1cm×lcm用药0.3g,用玻璃棒涂匀),厚度为1.0mm,每日3次,连续2周,造成银屑病样模型,(3)2周后把豚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8只,包括A组(复方五倍子箍围膏实验组),B组(普连软膏)为中药阳性对照组、C组(0.05%维甲酸软膏)为西药阳性对照组,D组为阴性对照组(凡士林)。(4)在豚鼠耳后的皮损处作好标记,外用相应的药膏。四组均采用传统的中间留顶围涂的方法。四组用药量均控制为(1cm×lcm用药0.2g,用玻璃棒涂匀),每日2次,早晚各一次,连续3周。(5)在用药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进行PASI评定。(6)用药3周后,手术切取各组豚鼠双侧耳部标本,置10%甲醛溶液中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常规HE染色,光镜下逐一观察耳部皮肤局部病理变化,参照Baker法进行组织学积分评估和进行炎症细胞计数。(7)用SPSS13.0 for Windows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分别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分析,对各组间的比较用q检验做两两比较,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造模两周后,模型组动物耳背部涂药处毛发部分脱落无毛根,动物耳背局部皮肤发红,毛细血管扩张明显,并出现搔抓耳部现象,空白组豚鼠双耳毛发正常无脱落。2造模各组用药前后PASI评分分别为A组6.75±1.04,B组6.75±0.71,C组6.63±0.74,D组7±1.07,治疗后为A组2.38±0.52,B组3±0.54,C组2.13±0.84,D组6.25±1.29,复方五倍子箍围膏实验组与凡士林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复方五倍子箍围膏实验组与0.05%维甲酸软膏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复方五倍子箍围膏实验组与普连膏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3、造模后豚鼠耳部皮肤组织病理可见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肥厚,真皮毛细血管扩张.有较明显的单一核细胞及多形核白细胞浸润.Baker评分为6.56±1.81,外用各组药物后,造模处皮损的组织病理明显改善,Baker评分分别下降至A组2.75±0.55,B组3.41±0.68,C组2.31±0.60,各组间两两比较,复方五倍子箍围膏实验组与凡士林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复方五倍子箍围膏实验组与普连软膏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复方五倍子箍围膏实验组与维甲酸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造模后豚鼠耳部皮肤组织可见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其评分为86.38±5.94,用药后可见炎症细胞数有不同程度的减少,A组52.37±3.56,B组61.44±5.78,C组45.36±5.21,各用药组与凡士林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复方五倍子箍围膏实验组未发现外涂引起的局部毒副作用。结论: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1、复方五倍子箍围膏外用可以改善豚鼠耳部银屑病样皮肤的PASI评分。2、复方五倍子箍围膏对5%心得安诱发的豚鼠耳部上皮增殖、毛细血管扩张及炎症现象具有抑制作用。3、复方五倍子箍围膏对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有疗效,推测其靶作用在于抗真皮乳头层的后微血管增生。
何伟[7](2009)在《白疕(寻常型银屑病)血燥证中医证候特征及方药治疗的规范化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白疕(寻常型银屑病)血燥证的中医证候特征;通过银屑病中医辨证方-证-效的研究,评价养血解毒法治疗白疕血燥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本研究主要对处于稳定期且以血辨证的寻常型银屑病949例患者在中医望诊、闻诊、问诊、舌象、脉象信息及皮疹情况进行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得出白疕血燥证的中医证候特征。2.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对其中86例血燥证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组44例,对照组42例,治疗组采用养血解毒法,对照组采用医师自拟方,接受8周相应治疗方案的治疗。分别于治疗的第2、4、6、8周进行随访并进行方药调整,复诊进行治疗前后的PASI评分和瘙痒程度评分以判定疗效。并对其中57例患者进行安全性检验,治疗前后均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和肝、肾功能(ALT、CR、BUN)检查。结果1.白疕血燥证的中医证候特征:病程长,新疹较少,皮疹颜色淡红,呈钱币/斑块状,鳞屑较少,浸润增厚明显。可伴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全身症状。舌质淡,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或弦。2.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治疗方案均能很好地改善患者皮损PASI评分,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4%。此研究用药安全可靠,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养血解毒法和医师自拟方治疗总体疗效相当。
张永[8](2009)在《凉血解毒法治疗银屑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银屑病是遗传背景下,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的身心疾病。其致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阐明,临床常反复发作而且缺乏有效的根治药物和手段。目前治疗银屑病尚无突破性进展。西医治疗近期疗效较好,但毒副作用大不能长期使用,停药后易复发加重,远期疗效差。中医药治疗银屑病采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内治外治结合,坚持治疗疗效肯定而且副作用小,复发率低。因此采用中药内服加外用配合治疗银屑病是当前较好的一种治疗方法。全文包括文献综述和研究报告两部分。文献综述共两部分。第一部分综述了西医近年来对银屑病进行了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包括流行病学、病因及发病机制、治疗等不同方面的进展;第二部分综述了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临床与研究进展,包括银屑病的历史沿革,近代医家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中医内外治方法及近年的研究进展。研究报告包括银屑病的方证研究、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三部分。方证研究通过收集近二十年来治疗银屑病的110首方剂并整理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中医治疗银屑病的分型论治,大多数医家主要从血分论治,分为血热型、血虚型、血瘀型三型。前三型所占总的比率共计89.1%。该统计也与临床实际所见相符。说明血分有热是银屑病发病的基本病因病机。而凉血解毒法是治疗银屑病基本方法。这和当代各皮肤科专家对银屑病血热型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辨证施治是基本一致的。由于目前中医治疗银屑病的辨证分型太细,则与从血分论治大同小异,而且过于繁杂,不利于银屑病中医药治疗水平的总结和提高。所以有必要对银屑病的辨证分型论治以及常用中药进行规范统一,以有利于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进一步推广。临床研究通过凉血解毒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来进行临床验证。对照组采用复方青黛胶囊口服配合加味黄芩油膏外用进行治疗;实验组内服凉血解毒汤配合加味黄芩油膏外用治疗。经两个月的治疗。临床疗效显示,治疗组30人中显效率76.7%(显效23人),有效率23.3%(有效7人),无效率0;对照组30人中显效率23.3%(显效7人),有效率66.7%(有效20人),无效10%(无效3人)。两组疗效有明显差异(p<0.05)。实验研究包括两个实验部分。将50只BLBC小鼠分成五组,分别为空白组A,造模组B,对照组C(复方青黛胶囊配合加味黄芩油膏外用),实验一组D(凉血解毒汤配合加味黄芩油膏外用),和实验二组E(凉血解毒汤配合制克银灵软膏外用)。第一部分是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SEB)作为超抗原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诱导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升高作为模型,来用中药内服加外用进行治疗。结果显示相对于空白组A,造模组B而言无论是治疗组还是对照组都能明显降低小鼠血清TNF水平,提示中药治疗有效。第二部分观察了各实验组对Jarrett和Spearman所提出的小鼠尾鳞片表皮模型的作用,结果显示相对于空白组A,造模组B而言对照组C、实验一组D和实验二组E均具有明显促进鼠尾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的作用,能够使角化不全转变为正常角化。而对照组C和实验一组D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其中实验二组E有颗粒层的鳞片数增加更为明显,和对照组C实验一组D相比也有显着增加(P<0.01)。通过临床与实验研究显示中药凉血解毒汤加减配合克银灵软膏外用对银屑病血热型疗效较好。
边鲜丽[9](2007)在《抗银药浴剂治疗寻常型血热型银屑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抗银药浴剂治疗寻常型血热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对血液流变学及血浆内皮素的影响。方法:纳入105例寻常型血热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抗银药浴组(治疗组)和糠浴组(对照组),观察临床疗效。并检测用药前后血液流变学及血浆内皮素的变化。结果1.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寻常型血热型银屑病各组与健康组血液流变学及血浆内皮素相比,差异有显着性。3.两组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和血浆内皮素在治疗后均有下降,但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程度更大,有显着性差异。结论:抗银药浴剂对寻常型血热型银屑病的疗效较好;2.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与血浆内皮素在寻常型血热型银屑病患者中都有不同程度增高,其在银屑病发病中有重要意义。3.抗银药浴剂能相对显着的降低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与血浆内皮素,血液流变学及血浆内皮素的变化能反映寻常型银屑病病情程度的变化,可作为抗银药浴剂治疗寻常型血热型银屑病疗效观察的一个客观指标,是抗银药浴剂药理作用机制之一。
李可建[10](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二、复方丹参静滴加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治疗银屑病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丹参静滴加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治疗银屑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银屑病的现代中医治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对银屑病的认识 |
2 古代医家对银屑病的记载及治法 |
2.1 古代医家对银屑病的记载 |
2.2 古代医家对银屑病的治疗 |
3 现代医家对银屑病的辨治 |
3.1 血热证 |
3.2 血瘀证 |
3.3 血虚证 |
3.4 血燥证 |
4 银屑病的现代治疗方法 |
4.1 中药复方+西药 |
4.2 中药复方+外用中药 |
4.3 中药复方头煎、二煎口服,三煎外洗 |
4.4 中药复方+紫外线 |
4.5 中药复方+中药药浴 |
4.6 西药+中药药浴 |
4.7 中药复方+外用西药 |
4.8 中药复方注射液 |
4.9 中药复方+西药注射剂 |
4.1 0 外用中药复方 |
4.11中药复方+针灸 |
4.12中药复方+其他疗法 |
4.13三联疗法 |
(2)220例红皮病住院病案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传统医学对红皮病的认识 |
1.1.1 古籍相关记载 |
1.1.2 现代中医各家对红皮病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红皮病的认识 |
1.2.1 流行病学 |
1.2.2 病因 |
1.2.3 发病机制 |
1.2.4 临床特征 |
1.2.5 治疗 |
1.3 红皮病的回顾性研究 |
第二章 研究部分 |
2.1 研究对象 |
2.1.2 病例来源 |
2.1.3 相关诊断标准 |
2.1.4 纳入标准 |
2.1.5 排除标准 |
2.1.6 疗效判定标准 |
2.2 采集及评价内容 |
2.3 信息采集表设计 |
2.4 统计分析 |
2.4.1 数据管理 |
2.4.2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总体描述 |
3.1.1 性别及年龄构成 |
3.1.2 治疗情况 |
3.1.3 住院天数 |
3.2 病史及临床资料 |
3.2.1 住院季节 |
3.2.2 致病原因 |
3.2.3 诱发及加重原因 |
3.2.4 既往健康情况 |
3.2.5 临床表现 |
3.2.6 并发症 |
3.2.7 相关检查 |
3.2.8 舌脉象 |
3.2.9 中医证候分型 |
3.3 治疗 |
3.3.1 补液及支持治疗 |
3.3.2 局部外用治疗 |
3.3.3 病因治疗 |
3.3.4 中医药治疗 |
3.4 疾病转归与随访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4.1 一般资料回顾 |
4.2 红皮病病因及诱因分析 |
4.2.1 病因 |
4.2.2 病因与年龄的关系 |
4.2.3 诱因 |
4.3 并发症及易感因素分析 |
4.4 中医辨证治疗 |
4.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3)海艾汤加减方外泡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银屑病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辨证分型 |
1.3 中药内服 |
1.4 中医外治 |
2. 现代医学对银屑病的认识 |
2.1 发病病因 |
2.2 发病机制 |
2.3 病理特征 |
2.4 治疗方法 |
3. 海艾汤的文献综述 |
3.1 历史渊源 |
3.2 作用机理 |
3.3 临床应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诊断标准 |
1.2 病例选择 |
1.3 病例来源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项目 |
2.3 疗效评定标准 |
2.4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皮损PASI评分比较 |
3.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3.3 两组主要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
3.4 不良反应比较 |
3.5 剔除原因及剔除率 |
3.6 观察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银屑病的相关概念 |
2. 海艾汤加减方的组成、配伍、相关药理研究 |
2.1 组成与配伍 |
2.2 相关药理研究 |
3. 温泉水疗、发汗疗法、温热疗法与银屑病中药泡澡 |
3.1 温泉水疗 |
3.2 发汗疗法 |
3.3 温热疗法 |
3.4 中药泡澡与上述三种疗法的相关性 |
4. 中药内服联合海艾汤加减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 |
5. 结论分析 |
6. 研究中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表1 PASI评分表和PASI评分计算公式 |
附表2 主要临床症状评估量表 |
附录3 缩略词表 |
附录4 治疗组部分治疗前后照片 |
附录5 课题记录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清热利湿饮内服合消银洗药外洗治疗寻常型血热证银屑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 一般资料 |
二、 诊断标准 |
(一) 寻常型银屑病西医诊断标准 |
(二) 寻常型血热证银屑病中医辨证标准 |
(三) 临床分期标准 |
(四) 疾病分型标准 |
三、 纳入病例标准 |
四、 排除标准 |
五、 剔除标准 |
六、 治疗方法 |
七、 观察指标 |
(一) 临床观察指标 |
(二) 不良事件的观察 |
八、 疗效判定标准 |
九、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一、 临床疗效 |
二、 随访结果比较 |
三、 不良反应观察 |
四、 剔除病例 |
实验研究 |
一、 实验材料 |
(一) 实验动物 |
(二) 主要仪器 |
(三) 主要药品及试剂 |
二、 实验方法 |
三、 数据处理 |
四、 实验结果 |
(一) 基本情况 |
(二) 肉眼观察 |
(三) 电镜下观察 |
讨论 |
一、 祖国医学对银屑病的认识 |
(一) 病名与症候 |
(二) 病因病机 |
(三) 治疗方法 |
二、 现代医学对银屑病的认识 |
(一) 流行病学 |
(二) 病因与发病机制 |
(三) 治疗进展 |
三、 方药分析 |
(一) 方药组成 |
(二) 方药分析及配伍意义 |
四、 研究结果分析 |
(一) 临床疗效分析 |
(二) 实验结果分析 |
(三) 复发率分析 |
(四) 不良反应分析 |
五、 作用机制 |
(一) 消银洗药作用机制 |
(二) 清热利湿饮作用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详细摘要 |
(5)银屑病的外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不同剂型的中药外治 |
1.1 膏剂 |
1.2 霜剂 |
1.3 酊剂 |
1.4 洗剂 |
2 针灸治疗 |
2.1 针刺为主的治疗 |
2.2 刺络放血为主的疗法 |
2.3 穴位注射 |
2.4 穴位埋线法 |
2.5 特殊疗法 |
3 西药外擦 |
3.1 润肤剂 |
3.2 维生素D3类似物 |
3.3 焦油类制剂 |
3.4 蒽林制剂及皮质类固醇制剂 |
4 物理疗法 |
4.1 紫外线疗法 |
4.2 光化学疗法 |
4.3 静电疗法 |
4.4 淋浴疗法 |
4.5 自血光量子疗法 |
5 结 论 |
(6)复方五倍子箍围膏对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复方五倍子箍围膏对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的疗效 |
1.1 中文摘要 |
1.2 英文摘要 |
1.3 前言 |
1.4 材料与方法 |
1.5 结果 |
1.6 讨论 |
1.7 结论 |
1.8 参考文献 |
1.9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2 致谢 |
3 银屑病的外治进展综述 |
(7)白疕(寻常型银屑病)血燥证中医证候特征及方药治疗的规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综述二 银屑病中医治疗方法概述 |
参考文献-中医白庀(银屑病)病因病机及治疗 |
综述三 西医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研究 |
综述四 银屑病西医治疗方法概述 |
参考文献-西医银屑病病因病机及治疗研究 |
第二部分 白疕(寻常型银屑病)血燥证中医证候特征的调查研究 |
前言 |
研究目的 |
临床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附表一:银屑病的中医辨证规范研究病例报告表 |
第三部分 养血解毒法治疗白疕(寻常型银屑病)血燥证的规范化研究 |
前言 |
研究目的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临床部分的参考文献 |
附表二:银屑病的中医辨证规范——方证效研究病例报告表 |
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凉血解毒法治疗银屑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银屑病的认识 |
1.银屑病病因病理 |
1.1 遗传学研究 |
1.2 感染因素 |
1.3 免疫研究 |
1.4 精神神经因素 |
1.5 角质形成细胞(KC) |
1.6 药物影响 |
1.7 其他影响因素 |
2.银屑病治疗概况 |
2.1 内服药物 |
2.2 外用药物 |
2.3 物理疗法 |
2.4 其他疗法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祖国医学对于银屑病的认识 |
1.古代文献相关记载 |
1.1 病名与症候辨识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方法 |
2.当代名医经验集粹 |
2.1 赵炳南论治银屑病 |
2.2 朱仁康论治银屑病 |
2.3 金起凤论治银屑病 |
2.4 周鸣岐论治银屑病 |
2.5 张志礼论治银屑病 |
2.6 讨论 |
3.中医临床研究近况 |
3.1 辨证论治 |
3.2 复方制剂 |
3.3 单方验方 |
4.中药实验研究进展 |
4.1 抗炎及免疫调节 |
4.2 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 |
4.3 生化方面研究 |
4.4 组织病理学 |
4.5 细胞因子 |
4.6 其他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治疗银屑病方剂的配伍规律 |
1.方剂统计整理分析 |
2.讨论 |
第五章 凉血解毒汤治疗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观察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分组 |
2.2 给药方法 |
2.3 疗程: |
3.观察指标 |
3.1 一般观察项目 |
3.2 观察指标 |
3.3 观察时点 |
3.4 疗效判定 |
3.5 统计分析 |
4.临床资料分析与疗效观察结果 |
4.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4.2 临床结果分析 |
5.讨论: |
5.1 方药组成分析 |
5.2 现代药理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凉血解毒汤与克银灵软膏对小鼠血清TNF-a水平及鼠尾皮肤颗粒层形成影响的实验研究 |
1.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试剂: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克银灵软膏的相关研究 |
5.1 方剂配伍意义 |
5.2 相关药理研究 |
5.3 克银灵软膏对动物模型的作用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银屑病的辨证分型论治银屑病方剂 |
附录2 小鼠尾部皮肤病理照片 |
附录3 克银灵软膏治疗银屑病的典型病案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抗银药浴剂治疗寻常型血热型银屑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病例选择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试验方法 |
2.1 分组与记录 |
2.2 治疗方法 |
3.不良反应观察 |
4.疗效标准 |
4.1 疗效指标 |
4.2 疗效判定标准 |
5.统计分析方法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实验室指标 |
2.药品、试剂、仪器 |
3.实验方法 |
3.1 血液流变学的检测 |
3.2 血浆内皮素(ET-Ⅰ)的检测 |
4.指标测定 |
第三部分 结果 |
1.临床疗效 |
1.1 一般临床资料 |
1.2 两组临床疗效观察 |
1.3 不良反应 |
2.实验研究结果分析 |
2.1 指标检测结果 |
2.2 结果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一、中医对寻常型银屑病的认识 |
1.中医病因病机 |
2.银屑病中医治疗概况 |
2.1 内治疗法 |
2.2 外治疗法 |
2.3 其它疗法 |
二、现代医学对银屑病的认识 |
1.现代医学对银屑病发病原因与发病机理的认识 |
2.银屑病的西医治疗 |
2.1 内治疗法 |
2.2 外治疗法 |
三、银屑病与血液流变学及血浆内皮素的关系 |
1.银屑病与血液流变学 |
2.银屑病与血浆内皮素 |
四、抗银药浴剂治疗寻常型血热型银屑病的疗效评价、组方原则及作用机理 |
1 疗效评价 |
2.组方原则 |
3 作用机理 |
五、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六部分 致谢 |
第七部分 参考文献 |
第八部分 临床观察表 |
第九部分 附表 |
(10)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
1.1 文献检索 |
1.1.1 检索范围 |
1.1.2 检索策略 |
1.2 检索结果合并 |
1.2.1 合并策略 |
1.2.2 关键类 |
2 文献选择 |
2.1 文献选择标准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文献选择方法 |
2.2.1 初筛 |
2.2.2 二次筛选 |
2.2.3 三次筛选 |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
3.1 文献分组 |
3.2 文献分类 |
3.3 文献编号 |
3.4 文献登记 |
4 文献质量评价 |
5 文献信息收集 |
6 统计分析方法 |
6.1 Q统计量检验法 |
6.2 固定效应模型 |
6.3 随机效应模型 |
6.4 漏斗图分析 |
6.5 敏感性分析 |
6.6 失效安全数 |
7 效应指标 |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
7.2 需治疗病人数 |
结果 |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讨论 |
1 临床疗效分析 |
1.1 有效治法筛选 |
1.2 有效方药筛选 |
1.2.1 扶正方药筛选 |
1.2.2 祛邪方药筛选 |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
2 安全性分析 |
2.1 不良反应分析 |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
6.1 纳入研究质量 |
6.2 发表性偏倚 |
6.3 临床异质性 |
6.4 待评价研究 |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
7 后续研究 |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查新报告 |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详细摘要 |
四、复方丹参静滴加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治疗银屑病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银屑病的现代中医治疗方法[J]. 吕邵娃,高健,尚尔雨,王澳飞.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3)
- [2]220例红皮病住院病案的临床分析[D]. 熊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3]海艾汤加减方外泡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疗效观察[D]. 李银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2)
- [4]清热利湿饮内服合消银洗药外洗治疗寻常型血热证银屑病的疗效观察[D]. 董秀慧.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 [5]银屑病的外治进展[J]. 杨春艳,杨文信. 西南军医, 2010(03)
- [6]复方五倍子箍围膏对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的疗效[D]. 杨春艳. 泸州医学院, 2010(05)
- [7]白疕(寻常型银屑病)血燥证中医证候特征及方药治疗的规范化研究[D]. 何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1)
- [8]凉血解毒法治疗银屑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张永.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06)
- [9]抗银药浴剂治疗寻常型血热型银屑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边鲜丽.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07(04)
- [10]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