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问题初探

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问题初探

一、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问题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罗祖奎,任峻,潘娟[1](2019)在《贵州省西部大开发进程中自然生态环境民意调查结果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贵州省在西部大开发中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影响到贵州省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贵州省区域内民众对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变化的感受、看法、利弊等问题少有人关注.本研究采取被调查者自愿自由原则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有效问卷517份,调查民众对区域内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关问题的态度、感受、利弊、满意度和关注度等.该调查反映民众的真实想法,对西部大开发后期发展有参考价值.对生态补偿问题,本文作者提出了"以生态补偿生态"的观点,即:破坏了生态环境就要以最快的方式修复或重建生态环境退还给自然界,而不是用钱补偿破坏的生态环境.

程广斌,张雅琴[2](2016)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相关问题研究综述:2000-2014》文中研究表明文章基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五年来各阶段不同研究主题,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奠定基础阶段前半期(2000-2004,战略背景与实施方略)、奠定基础阶段后半期(2005-2009,阶段性评价与调整思路)、加速发展阶段启动以来(2010-2014,绩效评价与调整建议)三个不同时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对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评述。

杨旭[3](2014)在《试论西部大开发中影响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因素》文中指出我国西部大开发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多年以来,西部民族地区都实现了相当快的发展,但由于受区域发展、文化交流、权益保障等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的民族关系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现阶段西部大开发中影响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因素,提出现阶段西部大开发中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的建议。

韦伟[4](2013)在《中美西部开发中政府作用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西部大开发是我国世纪之交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新世纪中国政府的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前景,具有重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美国曾经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从19世纪初开始西进运动,走上了拓荒西部、开发西部、发展西部的道路,通过成功的西部开发,为美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西部开发的成功,就不可能有现在全面繁荣的美国。在这个开发西部的过程中,美国政府在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工具,就西部开发而言,可供指导的理论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梯度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尤其是后者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又包括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网络开发理论等,这些理论为我们分析中美两国的西部开发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中国历代统治者,在国力许可的情况下,都会致力于西部地区的建设与巩固。但是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始终未能达成美国那样的成就。尤其是到了近代以来,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已经大大落后于东部地区。在我国近代与现代史上,曾经出现过若干次政府主导下的西部开发的热潮,但都未能促成西部经济持续发展,更未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区域经济开发史上,中、美两国的西部开发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注意。本文就中、美两国的西部开发进行横向比较,从政府这个层面作为切入点,抽丝剥茧分析两国政府的异同点,对于厘清我国西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高理性认识,开阔视野,从而走出一条既借鉴西部开发的国际经验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西部大开发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中美两国国情不同,但是政府在各自西部开发过程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移民的重视程度上,存在着许多共同点。但是两国政府更多的是不同点,这些差异性因素包括政府开发自然资源的不同方式、政府对外政策的差异、开发主体的差异、体制上的区别以及对文化影响的不同。由于两国国情不同,存在的这些差异对于两国西部开发的路径选择产生了直接影响。从美国西部开发史来看,政府在推动西部开发过程中有宝贵的经验,重视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政府推出优惠政策,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取得了显着的效果。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其开发过程中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诸如环境问题、基建中的浪费、城镇的盲目建设等,这值得我们参考并引以为鉴。在中国现阶段的西部开发过程中,这些经验教训的总结有助于我们避免重走弯路,对于我国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西部开发之路将起到促进作用。

惠泽宇[5](2013)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少数民族利益保障研究》文中指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仅是一个关乎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事关民族关系和谐、国家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其中合理开发民族地区资源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必然要求。加快民族地区资源潜力转变为经济实力,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而科学发展,是民族地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保证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切实为民族地区人民造就福祉、为保障当地少数民族权益提供利益基础、为各民族利益关系的和谐共处做出贡献,这成为当下理论与实践共同面临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民族政治视角下的资源开发所牵扯的利益关系已不再是单纯的资源利益关系,而是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民族生存发展和权益保护等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综合体。现实的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当地居民(包括少数民族)可持续生存发展的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资源开发利益的实现与当地居民的生存发展需要存在距离感,资源开发项目的利益与当地居民的利益形成二元结构;资源开发的负外部性对当地居民生存发展的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并且对其利益损失未能进行合理的补偿,从而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伴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族地区资源开发的速度在加快,广大少数民族的权利意识、权益意识和民主意识也在不断提升自身利益观念和维权思想与日俱增,这也足近几年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利益纠纷此起彼伏的一个显着原因。因此,研究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少数民族利益益保障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更有其紧迫的现实意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是社会的重要利益群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利益主体多元化已经成为社会现实。党和国家也越来越关注人民内部不同利益群体的不同利益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对民族利益的关注和诉求就有更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华民族这一民族实体里所有成员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就是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繁荣发展。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各民族又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各个民族成为不同的利益群体,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既不能回避,亦不能否定。《宪法》第一百一十八条明确规定:“国家在民族自治地方开发资源,建设企业的时候,应当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利益。”作为国家基本大法的《宪法》,也对民族利益进行了充分的说明,可以作为我们进行思考的理论依据。对民族利益来说,因为构成民族的要素是多方面的。所以,民族利益的构成要素也是十分丰富。我们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将其分为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三方面。其核心是要求多民族国家对本民族在制度、法律和政策上提供倾斜和优惠。并据此在稀缺资源的分配中享有更大的份额。因此,保障少数民族利益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少数民族权益益保障存在互动关系,二者相互促进、互为前提。民族地区居民,特别足资源地聚居的少数民族对当地资源开发的利益益实现及分配具有优先受益权,这一权益具有获得《民族区域自治区法》的法理支持,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必须以当地居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能否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权益,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也是我们防止各种敌对势力渗透和破坏的关键所在:能否顺利实现预期目标,不仅需要进行制度设计,也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研究探索,这也是本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目的。本文的宗旨是探究在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合理开发民族地区资源,加快民族地区将资源潜力转变为提升经济实力的步伐,保障少数民族利益,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科学发展。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部分首先分析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其意义,并对涉及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少数民族利益保障研究的资源开发及目前补偿政策、经典理论家关于民族利益保障研究、利益分析和利益理论及民族利益保障、利益协调和民族权利保护等核心内容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综述;另外,导论部分还介绍了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分别以满清政府、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期问及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发以来等时间点为节点,采用历史分析方法对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少数民族利益历史变迁进行了考察,重点梳理了近代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少数民族利益历史冲突、新中国成立期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少数民族利益演变情况和改革开发以来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少数民族利益保障的演进和变化。第三章着重对当代国外原住民地域资源开发中对原住民利益保障的实践进行了探索。主要归纳和总结了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美国及前苏联在资源开发中保障原住民利益一些具体途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国外资源开发与原住民利益保障的实践分析,可以为我们正确处理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少数民族利益保障汲取经验、吸取教训,为保障少数民族民族利益路径提供思路和方法。第四章是运用利益分析的方法对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的少数民族利益表达及其特点进行分析,着重对利益、少数民族利益和民族地区整体利益进行了界定;同时对少数民族现实利益表达和其特点以及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各利益受惠群体的利益博弈进行了分析。第五章是对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分配与价值关照进行了研究。主要分析了资源开发利益分配的相关理论依据、民族地区资源开发的价值关照和利益分配的诸多关系及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等。第六章是着重研究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利益冲突和协调,分析了导致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利益冲突的经济、政治及文化诱因,指出了对利益冲突进行协调的相关思路,特别是对利益协调的条件、对象和原则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了对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诱发的利益冲突进行协调的一系列措施。第七章是本论文的重点和升华。在指出当下保障民族地区资源中少数民族利益对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共同富裕、社会转型、利益协调和社会管理创新等诸多现实意义之后,分析梳理了当下保障少数民族利益的做法并对这一系列的做法进行了评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民族地区资源中少数民族利益保障的更进一步的政策思考。最后为本文的结论部分。总之,本文坚持利益的观点,运用利益分析、制度分析、文献研究、历史分析及实证推演等方法对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少数民族利益保障进行了研究。运用利益分析中的逻辑分析,分析利益本质、利益矛盾和利益调节。同时立足实践,梳理目前我国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及少数民族利益保障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以现实中的少数民族利益保障为核心,把落脚点放在少数民族利益保障上,分析当下保障少数民族利益的现行做法,提出了自己的相应想法。

刘忠,牛文涛,廖冰玲[6](2012)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研究综述及反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0年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启了我国区域平衡发展的新阶段。本文基于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的理论轨迹,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逻辑起点、角色定位、突破口、支撑体系以及模式选择等五个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结合西部地区的实际进行了反思。文章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研究的重点和趋势进行了展望。

张军驰[7](2012)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研究》文中提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西部地区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整个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已大为改观,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也更为稳固。由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复杂,区域差异性大,加之本身极度脆弱,虽然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局部改善、但是整体不断恶化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有关的生态环境治理政策从调整的范围、手段、内容和取得的实效上看,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需要。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诸多要素,加快推动和实现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创新,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西部地区资源和环境现实而迫切的需要,对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以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为研究内容,对我国三十多年来环境政策的演变与实践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做了客观评价,深入剖析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行环境政策内容不够全面、相互之间缺乏协调、调整方法和手段单一、执法不严;退耕还林政策、天然林保护政策和水土保持政策等强化行政命令、忽视市场作用、多头管理出现部门冲突、政策缺乏激励措施、公众参与热情不高等。上述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在政策理念、政策体系、调节手段和范围等方面的不足和缺陷,在实践中集中表现为政策理念相对滞后、政策体系不够完整、政策执行环节薄弱、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公众参与不足等方面。针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立足当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和实践的分析考察,提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应在战略层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人与资源、环境和谐相处;在观念层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道路方面走生态文明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生态文明为理念,遵循协调统一、环境民主、制度创新和本土化原则,构建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一体化的生态环境治理网络,实现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全面创新,实现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根本改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的宏伟目标。

白芳[8](2012)在《西部大开发的现代化维度 ——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审视》文中指出西部大开发实质上是从属于我国现代化整体进程的广大西部地区探索新型现代化道路的问题。现代化是指人类历史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性社会转变的整体性变革过程,这一过程涉及人、自然、社会及其关系的方方面面的变化和发展;西部大开发就是一个关系到我国特别是广大西部地区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性社会的整体性变革问题。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对人类历史的现代性变革问题作了深入系统的剖析,为我们审视西部大开发的现代化维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视野。因此,本文基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理论视野,对西部大开发的现代化维度作了较为系统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西部大开发如何走新型现代化道路作了思考和探索。本文主要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1)主要阐明本文要通过分析既有西部大开发实践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所要研究的课题以及展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视野和基本思路;(2)主要对研究西部大开发的现有理论视野进行反思,指出其对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的偏离,并阐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野中的现代化观念及其构成现代化的理论;(3)主要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对西部大开发的现代化维度进行系统性分析,揭示了西部大开发的工业化维度、市场化维度、科技化维度、民主化维度、全球化维度及其内在整体性关系;(4)基于对西部大开发的五个现代化维度的审视,阐明西部大开发走新型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基本途径。

李菲[9](2011)在《生态悖论视角下的我国西部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悖论是社会生态经济系统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理论表现,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需求的无限性与生态系统满足这种需求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对生态悖论的研究有助于人们认识、利用和建设自然。人类社会的经济生产活动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灾害发生。西部大开发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后劲,促进地区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其初始阶段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然而西部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生态悖论现象对其生态建设目标是一个巨大挑战。这些生态悖论现象的存在也将制约我国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从生态悖论的视角对我国西部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生态悖论、西部大开发及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文献。接着阐述了生态悖论及其表现,并回顾了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从而为下文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然后对西部开发过程中的生态悖论现象及其导因进行了分析,指出西部开发面临开发和治理两难。定量分析部分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法计算出西部地区2000-2008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用计算结果分析了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西部地区2000-2008年人均生态足迹呈明显增长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缓慢上升变化。将二者进行比较发现我国西部地区生态足迹从2000年到2008年一直处于人均生态赤字状态,2008年的人均生态赤字为1.217 hm2/人,较之2000年增长了82%,并且人均赤字仍有扩大的趋势,生态环境压力继续增强,生态悖论现象尚未消除。西部地区持续的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发展模式一直处于相对不可持续状态,要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消减生态赤字,消除生态悖论现象,缓解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需求的无限性与生态系统供给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寻求到合理的生态代价与适度的生态承载能力的动态平衡临界点。本文最后一章基于本文的理论和定量分析,对西部大开发如何克服生态悖论现象,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王楠[10](2011)在《我国西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99年,中央政府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西部地区大力支持,将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内蒙古等十二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纳入西部大开发范围。在西部大开发提出之初,我国领导人就指出应该将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不能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子,不仅如此,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有些地区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甚至永久性无法恢复。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取得了显着的进步。但是,我们同时也应看到,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出现。如何在经济发展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取得适度的平衡,成为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在导论部分,笔者在对“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等概念的内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行法律的相关规定,对当前学界有关“生态法”、“环境法”等概念的使用问题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从我国目前现行的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法》中的界定来看,没有必要以“生态法”、“生态环境法”等概念来代替现在广泛使用的“环境法”、“环境保护法”等类似概念。之后,笔者对国内有关西部大开发法治环境建设、生态环境问题的资料做了一个大致的梳理。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规范分析法、价值分析法、实地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近些年来西部地区出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并试图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第一章主要介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生态环境重要,二是生态环境脆弱,三是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如何既实现经济社会全而发展,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又较好的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为全国的生态环境改善做出应有的贡献,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近些年来,我国主要领导人先后在不同场合都不断强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事实上,近些年来,随着各级政府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强、投入的不断增加、技术的进步、重大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实施,西部地区在生态环境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即便如此,包括西部地区在内的全国范围内的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处于“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趋势之下。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资源减少、冰川消融迅速等问题仍然形势严峻。第二章在前一章梳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法制现状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这种安排是基于这样的思路: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大致如何?这种现状是在何种制度环境下形成的?因此,本章第一节对我国整体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本章第二节重点对西部民族自治地方有关生生态环境保护的自治立法,包括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变通立法和变通规定,做了一个大致的梳理。西部地区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最为集中的地方,有着大量的自治立法,这些自治立法中有许多足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对它们进行个初步梳理分析,对了解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法制现状是十分必要的。经过分析,笔者基本认为,我国广大西部民族自治地方并没有充分发挥自治立法的优势,做好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第三章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我国生态环境执法问题。第一节对生态环境执法体制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当前环境执法面临着这样一些困难:地方政府注重经济增长,忽视环境问题;企业违法成本低;违法处罚手段少,力度弱;政府部门上下配合、部门联动难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第二节对《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认为该法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完善该法的建议。第四章对国外欠发达地区开发情况进行了梳理。第一节对美国西进运动、苏联的西伯利亚开发和其它国家的欠发达地区开发背景、基本过程进行了梳理,认为这些欠发达地区的开发有一些共同的成功经验,包括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建立权威性的开发组织机构;制定科学的开发政策和法规,并以其为导向;中央政府积极扶持,进行大规模投资等。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教训值得吸取,如开发过程中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忽视对开发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忽视轻重工业均衡发展;忽视开发地区的内部发展动力等。这些经验教训可以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提供有益的借鉴,避免重蹈覆辙。第五章主要论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建设问题。当前学界所说的生态效益补偿,不是强调生态学意义上的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而主要是强调为了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或生态价值,针对生态环境进行的补偿、恢复、综合治理等行为,以及基于环境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而对可能因此丧失发展机会的区域内的居民承担的给予资金、技术、实物上的补偿、政策上的优惠等行为。笔者认为,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建设将对森林资源、水资源、草场资源等环境要素的保护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章首先从现实需要、经济学原理、生态正义等角度分析了对西部地区实施生态效益补偿的必要性。在对我国当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促进我国整体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全文结语。对于如何切实加强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有学者提出了建设西部生态经济特区,也有许多学者提出了应该实行“绿色GDP”制度。目前,已经有个别重要生态保护区开始实行“绿色GDP”制度,这是一个良好的实践开端。此外,笔者认为,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最主要的一点是加强现有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实施。目前,在应对传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方面,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基本的法律体系,应该将着重点放到法律的执行上来。在应对不断出现的新型生态环境问题方面,我们当然还需要不断加强立法工作。此外,我们应该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应该逐步走出单环境要素保护的思维模式,在制度设计、生态环境执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监督等各方而都应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整体观。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的研究还远远不能囊括西部地区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于一些论文尚未涉及的问题,只能留待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关注、研究。

二、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问题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问题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省西部大开发进程中自然生态环境民意调查结果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调查问卷设计
    1.2 调查方法与资料收集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被调查者属性统计
    2.2 生态环境民意调查结果
3 讨论
    3.1 被调查者属性分析
    3.2 生态环境民意调查结果分析
4 结语

(2)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相关问题研究综述:2000-2014(论文提纲范文)

一、奠定基础阶段前半期(2000-2004):战略背景与实施方略
    (一)西部大开发的背景、必要性、意义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路径、方略与政策安排
        1. 关于政府、市场、企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角色定位。
        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步伐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
        3.“三农”问题和金融支持问题也是这一时期学者们关注的主题内容。
二、奠定基础阶段后半期(2005-2009):阶段性评价与调整思路
    (一)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深化
    (二)战略实施成效(绩效)的阶段性评价
    (三)西部大开发相关政策效果的考量及调整思路
        1. 金融支持政策方面。
        2. 税收优惠政策方面。
三、加速发展阶段启动以来(2010-2014):绩效评价与调整建议
    (一)开发第一阶段的整体绩效评价
    (二)单项政策绩效评价
    (三)经验总结、实践反思与政策调整建议
四、简要评述

(3)试论西部大开发中影响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部大开发及其主要任务
    (一) 西部大开发的阶段划分
    (二) 西部大开发加速发展阶段的重点
    (三) 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关系和民族发展
二、西部大开发中影响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
    (一) 西部地区的民族关系
    (二) 西部大开发中影响民族关系的区域发展因素
    (三) 西部大开发中影响民族关系的文化差异因素
    (四) 西部大开发中影响民族关系的民族权益因素
三、西部大开发中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的思考及建议
    (一) 坚持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宣传与贯彻执行
    (二)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协调区域发展与民族发展
    (三) 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机制
    (四) 加强民族权益的法制保障

(4)中美西部开发中政府作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的回顾与评论
    1.3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注释
第二章 西部开发的理论探索
    2.1 可持续发展论
    2.2 梯度理论
    2.3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注释
第三章 中美两国政府主导的西部开发
    3.1 美国政府推动的西进运动
    3.2 西部开发对于美国的意义
    3.3 我国政府主导的西部开发史
    3.4 新中国建国以来的西部开发
    3.5 西部大开发10多年来的发展
    注释
第四章 中美两国政府主导西部开发中共性因素的对比
    4.1 中美西部开发演进历史中政府作用的比较
    4.2 中美西部开发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比较
    4.3 中美西部开发政府人口迁移政策的比较
    注释
第五章 中美两国政府主导西部开发中差异性因素的对比
    5.1 中美西部开发政府在开发自然资源方面的比较
    5.2 中美西部开发政府在利用国际环境方面的比较
    5.3 中美西部开发主体的比较
    5.4 中美西部开发政府体制环境的比较
    5.5 中美西部开发中政府对文化传统的影响比较
    注释
第六章 结论
    6.1 西部开发的政府思想
    6.2 西部开发政府的经验
    6.3 西部开发政府的经验和教训
    6.4 西部开发史对当代政府的启示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5)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少数民族利益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第1节 选题意义
    第2节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及相关利益研究现状
        1.2.1 资源开发相关研究及现行政策
        1.2.2 经典作家关于民族利益保障问题的论述
        1.2.3 关于利益分析及利益理论的研究
        1.2.4 关于民族利益及利益协调的研究
        1.2.5 关于民族权利保护的研究
    第3节 论文主要内容
    第4节 论文研究方法
    第5节 论文创新及不足
第2章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存在的少数民族利益及其历史演变
    第1节 近代我国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的少数民族利益状况
        2.1.1 晚清时期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对少数民族利益的漠视
        2.1.2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的少数民族利益冲突
        2.1.3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对少数民族利益的盘剥
    第2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地区资源开发过程中少数民族利益的演进
        2.2.1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对少数民族利益的关注
        2.2.2 “大跃进”时期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少数民族利益遭受挫折
        2.2.3 “文革”时期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少数民族利益发生动荡
    第3节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资源开发过程中少数民族利益保障
        2.3.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少数民族利益保障
        2.3.2 “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少数民族利益保障
        2.3.3 科学发展观与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少数民族利益保障
第3章 当代国外原住民地域资源开发中对原住民利益保障的探索
    第1节 澳大利亚、新西兰资源开发与原住民利益保障
        3.1.1 澳大利亚资源开发与原住民利益保障分析
        3.1.2 新西兰资源开发与原住民利益保障分析
    第2节 加拿大资源开发对原住民利益实行保障
        3.2.1 加拿大原住民政策的调整及实施《联合国原住民权利宣言》的意义
        3.2.2 “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对于原住民利益保障的影响
    第3节 美国资源开发与原住民利益诉求
        3.3.1 美国西部大开发与原住民利益保障
        3.3.2 美国的原住民政策及其影响
    第4节 前苏联资源开发中对少数民族利益保障的错位
        3.4.1 前苏联资源开发对少数民族利益的影响
        3.4.2 斯大林时期对少数民族利益的冲击
第4章 新时期我国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少数民族利益现实分析
    第1节 对于民族利益与民族地区资源开发的学理分析
        4.1.1 民族与利益的关联
        4.1.2 民族利益的内涵
        4.1.3 建国以来民族地区资源开发述要
        4.1.4 西部大开发与少数民族利益实现悖论:困境与问题
    第2节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少数民族利益表达及其实现
        4.2.1 少数民族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的主体性角色
        4.2.2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少数民族利益的主要实现方式
        4.2.3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少数民族利益的实现能力与状况
    第3节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的多元利益主体及其博弈关系
        4.3.1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的多元利益主体
        4.3.2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的权益分配及现状分析
        4.3.3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的多元利益主体及其博弈
第5章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分配与价值关照
    第1节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的利益分配参照
        5.1.1 法律规约:《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相关规定
        5.1.2 学理借鉴: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民族地区资源开发
    第2节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的价值关照
        5.2.1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的整体价值评估
        5.2.2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的误区及关系调整
        5.2.3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的价值观念嬗变
    第3节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政策扶持与权益保障
        5.3.1 国家促进民族地区资源开发的扶持政策
        5.3.2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的权益保障
第6章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冲突与关系协调
    第1节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利益冲突的诱因
        6.1.1 经济原因:“二元性”与“负外部性”
        6.1.2 政治原因:利益诉求的现实角逐
        6.1.3 文化原因:传承与保护的取舍
        6.1.4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利益冲突的症结
    第2节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利益协调的导向
        6.2.1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利益关系协调的指导思想
        6.2.2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利益关系协调的对象
        6.2.3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利益关系协调的原则
    第3节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利益关系协调的路径
        6.3.1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利益的合理分配
        6.3.2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利益的有效表达
        6.3.3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利益冲突的化解
第7章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少数民族利益保障的意义、路径和思考
    第1节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保障少数民族利益的现实意义
        7.1.1 增进族际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7.1.2 创新社会管理,实现共同富裕
        7.1.3 降低社会转型成本,促进利益关系和谐
    第2节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保障少数民族利益的路径选择
        7.2.1 草原生态奖补机制
        7.2.2 保护开发民族文化
        7.2.3 牧民进城转移安置
        7.2.4 生态环境保护
    第3节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保障少数民族利益的思考
        7.3.1 健全资源开发利益分享法规体系
        7.3.2 改革税费结构
        7.3.3 创立生态环境基金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研究综述及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部大开发的逻辑起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 西部大开发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二) 协调效果的评价
二、西部大开发的角色定位: 政府、市场与企业
    (一) 政府、市场与企业:主体地位的归属
    (二) 政府类型、职能与市场关系
三、西部大开发的突破口:
    (一) 三农问题
        1.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新环境下农业发展的途径。
        2.农业之于西部大开发的基础性作用。
    (二) 产业发展
        1.产业结构调整。
        2.产业结构定位。
        3.产业转移与承接。
    (三) 城市化
        1.城市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
        2.城市化如何展开。
四、西部大开发的支撑体系:
    (一) 金融支持
        1.金融支持主导性的争论。
        2.金融支持不足。
        3.金融支持的模式。
    (二) 要素流动
五、西部大开发的模式选择:“生态”反思
    (一) 西部大开发必须是“生态”开发、适度开发
    (二) 西部大开发不是资源开发
    (三) 西部大开发需要克服“短视”问题
六、结论与展望

(7)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现实考量
    2.1 生态环境状况
        2.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2 西部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2.2 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内容
        2.2.1 法律法规
        2.2.2 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政策
        2.2.3 政策性文件
    2.3 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分析
        2.3.1 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成效
        2.3.2 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问题
第三章 中国生态环境治理政策演变与国外经验借鉴
    3.1 中国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变迁与实践
        3.1.1 中国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演变
        3.1.2 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
        3.1.3 中国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评价
    3.2 国外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主要内容
        3.2.1 美国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主要内容
        3.2.2 德国的环境治理模式
        3.2.3 日本环境治理的主要政策
        3.2.4 巴西环境治理政策的主要参考
    3.3 国外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借鉴
        3.3.1 完善的政策体系
        3.3.2 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
        3.3.3 政府作用的合理发挥
        3.3.4 健全的管理机构
        3.3.5 广泛的公众参与
第四章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基本构架
    4.1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创新的背景
        4.1.1 时代背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4.1.2 法治背景——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
        4.1.3 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4.2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创新的理论基础
        4.2.1 公共治理理论
        4.2.2 区域法治理论
        4.2.3 公共产品理论
        4.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4.3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理念创新
        4.3.1 生态文明思想的兴起
        4.3.2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生态环境治理
    4.4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原则创新
        4.4.1 协调统一原则
        4.4.2 制度创新原则
        4.4.3 环境民主原则
        4.4.4 本土化原则
    4.5 构建多元一体化的生态环境治理政策体系
第五章 政府主导型的西部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构建
    5.1 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5.1.1 生态环境治理——政府管理的题中之义
        5.1.2 政府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特征
    5.2 政府环境政策工具的应用
        5.2.1 环境政策工具的一般理论
        5.2.2 环境政策工具的选择
    5.3 政府主导型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路径
        5.3.1 完善生态环境立法
        5.3.2 优化生态环境管理体制
        5.3.3 强化生态环境执法
        5.3.4 开展生态环境教育
        5.3.5 加强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
        5.3.6 建立政府主导的多方合作机制
第六章 市场推动型的西部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优化
    6.1 市场机制引入的必要
    6.2 市场机制在环境政策中的运用
        6.2.1 国外对市场机制的应用
        6.2.2 市场化环境政策工具的应用
    6.3 完善西部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途径
        6.3.1 完善资源产权制度
        6.3.2 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6.3.3 健全生态补偿制度
第七章 公众参与型的西部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形成
    7.1 生态环境治理和公众参与
        7.1.1 公众参与的必要性
        7.1.2 公众参与的理论依据
        7.1.3 公众参与的界定
    7.2 公众参与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7.2.1 公众参与的状况
        7.2.2 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7.3 西部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
        7.3.1 提高西部公众环境意识
        7.3.2 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
        7.3.3 建立环境信息制度
        7.3.4 健全西部公众的表达机制
        7.3.5 培育西部社会团体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西部大开发的现代化维度 ——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一、西部大开发决策的提出及其主要举措
    二、西部大开发的三种研究模式
    三、西部大开发实践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四、西部大开发问题亟待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加以审视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问题研究进展及其存在的缺陷
    三、问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一章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对于构建西部大开发理论视野的意义
    一、既有西部大开发理论视野的反思
    二、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中的“现代化”
    三、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对于西部大开发实践的方法论意义
第二章 西部大开发的现代化维度: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的分析
    一、西部大开发的工业化维度
    二、西部大开发的市场化维度
    三、西部大开发的科技化维度
    四、西部大开发的民主化维度
    五、西部大开发的全球化维度
第三章 西部地区的新型现代化道路:基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的思考
    一、西部大开发走新型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原则
    二、西部大开发走新型现代化道路的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专着类
    论文类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9)生态悖论视角下的我国西部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生态悖论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相关研究
        1.2.3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生态悖论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分析
    2.1 生态悖论
        2.1.1 悖论及悖论的消除
        2.1.2 生态悖论产生的历史分析
        2.1.3 生态悖论及其表现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2.2.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2.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3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类指标——生态足迹
        2.3.1 生态足迹基本概念
        2.3.2 生态足迹分析的计量方法及步骤
第3章 西部开发过程中的生态悖论现象及其导因分析
    3.1 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概况
    3.2 我国西部开发过程中的生态悖论现象
        3.2.1 水资源严重短缺、土地荒漠化
        3.2.2 森林覆盖率锐减、草地退化
        3.2.3 水土流失形势严峻、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3.2.4 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3.3 我国西部开发过程中生态悖论现象产生导因分析
        3.3.1 立法尚不配套、执法系统不够完善
        3.3.2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欠缺、长期过度利用自然资源
        3.3.3 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缺乏从实际出发的科学规划
        3.3.4 治理生态环境的资金缺乏、重建设轻管护问题突出
        3.3.5 对草地生态系统保护重视不够
        3.3.6 产业发展过于依赖资源开发和初加工
    3.4 西部大开发面临治理与开发的两难境地
第4章 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4.1 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的基本思路
    4.2 西部地区2000-2008 年生态足迹计算
        4.2.1 生物资源账户的生态足迹
        4.2.2 能源资源账户的生态足迹
        4.2.3 生态足迹汇总
        4.2.4 生态承载力
        4.2.5 生态赤字/盈余
    4.3 西部地区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分析
        4.3.1 生态足迹(需求)分析
        4.3.2 生态承载力(供给)分析
        4.3.3 西部地区生态赤字分析
第5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10)我国西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环境、生态、生态环境
        (二) 环境法、生态法
        (三) 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中的概念使用
        (四) 几个意义上的"西部"
    三、相关研究动态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本文主要观点
    六、本文的创新之处
    七、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第一节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特点
        一、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总体特点
        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困难
    第二节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政府规划
        一、中央政府规划
        二、地方政府规划
    第三节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
        一、森林覆盖率提高较快
        二、防沙治沙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三、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第四节 西部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一、水土流失严重
        二、土地沙化和荒漠化形势严峻
        三、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四、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五、湖泊萎缩
        六、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冰川加速消融
        七、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意义及其生态问题的产生
    本章结语
第二章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法制现状
    第一节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法制现状
        一、宪法
        二、法律和行政法规
        三、部门规章
        四、地方法规
        五、国际条约
    第二节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自治立法现状
        一、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立法现状
        (一) 自治条例
        (二) 单行条例
        (三) 变通规定和补充规定
        二、西部民族自治地方生态环境立法存在问题
        (一) 内容重复、结构相似
        (二) 立法价值观念错位
        (三) 立法内容不全面
        (四) 立法内容政策化,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完善西部民族自治地方生态环境立法的途径
        (一) 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环境立法体系
        (二) 突出地方特色、加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 积极吸收优秀的少数民族习惯法内容
第三章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问题研究
    第一节 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现状
        一、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体制现状
        二、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中的主要问题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的建议
    第二节《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现状分析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二、《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存在的问题
        三、云南怒江开发中的环境影响评价问题
        四、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建议
    本章结语
第四章 国外欠发达地区开发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外欠发达地区开发主要措施
        一、美国的西进运动
        二、苏联的西伯利亚开发
        三、其它国家的欠发达地区开发项目
    第二节 国外欠发达地区开发中的经验教训
        一、经验总结
        二、教训总结
        三、外国欠发达地区开发经验借鉴
    本章结语
第五章 西部地区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建设
    第一节 对西部地区实行生态效益补偿的依据
        一、生态效益补偿的现实需要
        二、生态效益补偿的法律依据
        三、生态效益补偿的理论依据
        (一) 经济外部性理论
        (二) 机会成本
        (三) 其他理论依据
    第二节 我国当前的生态效益补偿实践
        一、各类文件中的相关阐述
        二、我国的生态效益补偿实践
        (一) 我国早期生态效益补偿实践
        (二) 当前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践
    第三节 现有生态效益补偿实践中的问题及制度完善
        一、现有生态效益补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二、完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建议
本文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统计表

四、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问题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省西部大开发进程中自然生态环境民意调查结果及分析[J]. 罗祖奎,任峻,潘娟. 凯里学院学报, 2019(03)
  • [2]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相关问题研究综述:2000-2014[J]. 程广斌,张雅琴. 新疆农垦经济, 2016(06)
  • [3]试论西部大开发中影响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因素[J]. 杨旭. 贵州民族研究, 2014(06)
  • [4]中美西部开发中政府作用的比较研究[D]. 韦伟. 复旦大学, 2013(02)
  • [5]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少数民族利益保障研究[D]. 惠泽宇. 中央民族大学, 2013(12)
  • [6]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研究综述及反思[J]. 刘忠,牛文涛,廖冰玲. 经济学动态, 2012(06)
  • [7]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研究[D]. 张军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2)
  • [8]西部大开发的现代化维度 ——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审视[D]. 白芳. 西南大学, 2012(10)
  • [9]生态悖论视角下的我国西部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李菲. 湘潭大学, 2011(04)
  • [10]我国西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 王楠.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问题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