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认定的思考

关于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认定的思考

一、对火灾直接财产损失核定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思成[1](2020)在《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滨海城市兼具高经济贡献度与高风险敏感度,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有赖于对复杂且多样化“城市病”风险的源头管控。而当前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偏重空间与设施的被动应灾,缺乏动态风险治理技术支撑,导致防灾能力认知不清、“平灾结合”缺失、多规衔接困难等现实矛盾,工程性综合防灾体系亟待引入精细化风险治理思路进行拓展与完善。论文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智慧技术的滨海大城市安全策略与综合防灾措施研究》(13&ZD162)的支撑下,以安全风险治理为导向,探究滨海城市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路径。全文按“发现问题--聚焦困难--寻找办法--应用反馈”的思路展开,在风险治理与防灾规划两大重要领域之间,构建耦合风险识别、评估与管控体系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框架,将风险治理技术的应用,由规划前期分析,拓展到从编制到实施的全过程。通过理论探索、规划溯源、路径细化,辨析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特征,论证综合防灾规划困境及其重构路径,组建融合多元主体的风险评估系统,提出差异性防灾空间规划策略,达到摸清滨海城市安全风险底数、准确全面风险评估、提高综合防灾效率的目的。在风险治理理论探索层面。运用灾害链式效应分析方法,从物质型灾害和风险治理行为的“双视角”建立了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整体认知路径。由传统物质灾变能量的正向传递转为风险治理行为的反作用力研究,创建了风险治理子系统动力学模型,揭示出风险治理行为在应对物质型灾害“汇集-迸发”式的灾变能量正向传导时,具有“圈层结构”的逐级互馈特征,认为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必须依此机理特征,形成多层级的防灾空间体系。嫁接风险管理学产品供应链的风险度量方法,构建了适用于滨海城市的灾害链式效应风险评估框架,认为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必须以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为目标,通过风险评估耦合风险治理技术与防灾空间体系,丰富了多学科交叉下的综合防灾规划理论内涵。在综合防灾规划溯源层面。论文通过纵向多灾种防灾技术演进分析,横向多部门防灾规划类比,认为现状综合防灾能力认知不清是导致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的根源。紧扣所有防灾规划均以最低防灾基础设施投资,换来最优防灾减灾效果的本质诉求,移植经济地理空间计量模型,首次提出运用综合防灾效率评价,规范并统一综合防灾能力认知方法。通过量化防灾成本、灾害产出、风险环境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得到影响我国滨海城市综合防灾效率提升的5个核心驱动变量,依此制定韧性短板补齐对策。通过对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与综合防灾效率的研究,得到风险治理技术与防灾空间规划的响应机制。分别从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的拓展性重构,多层级防灾空间治理的完善性重构,形成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融合“全过程”风险治理技术的重构路径,为当前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在规划路径细化层面。突破传统综合防灾规划静态、单向的风险评估定式,细化“多维度”风险评估指标框架:通过多元主体的灾害链式效应分析,认为灾变能量在政府、公众与物质空间环境间,存在领域、时间与影响维度的衍生关系,逐项建立了集成灾害属性、政府治理、居民参与等多元主体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与评判标准,为综合防灾规划提供了理性数据支撑。改变防灾设施均等化配置或减灾措施趋同化集合的规划方式,细化“多层级”空间治理体系内容:通过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的组建,认为治理差异性是滨海城市防灾空间规划的关键点,针对不同空间层级的主导型灾害风险及其灾害链网络结构特征,分级划定风险管控与防灾规划的重点内容,最大程度地发挥防灾基建与管理投入的效用,提高综合防灾规划效率。以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风险治理为目标,细化“全过程”综合防灾规划流程:认为耦合风险监测、评估、管控机制的综合防灾规划,必须具备风险情报搜集与分析、风险控制与防灾空间布局、风险应急处置与规划实施三个阶段。完整呈现了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路径。通过天津市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的应用反馈,表明本文“全过程”风险治理、“多维度”风险评估、“多层级”风险管控的规划路径,有利于提升滨海城市整体韧性,可为其他城市开展安全风险治理,建设综合防灾体系提供研究范例。

李德洁[2](2020)在《我国煤矿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费率厘定与定价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简称安责险)是在我国高危行业领域强制实施并具有事故预防功能的险种。为煤矿安责险确定一个合理、公平、充足的费率,是安责险能够增量扩面、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围绕我国煤矿安责险定价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研究了我国煤矿安责险费率厘定模型和定价机制,以期丰富我国煤矿安责险费率厘定方法,为制定完善有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从险种性质、保险责任、保单条款、事故预防技术服务、安责险实施模式、基础数据、被保险人的风险状况7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我国煤矿安责险费率厘定与定价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煤矿安责险费率厘定的目标与定位,是确定精算方法、精算假设、精算模型的依据。遵循非寿险精算的原理和方法,应用GAMLSS和期望值模型厘定了煤矿安责险的基准费率和浮动费率。基于在线大样本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以及2009年-2019年分地区统计的全国煤矿事故发生数据,建立了基于零膨胀负二项分布的GAMLSS模型,使用RS算法对损失频率进行估计,使用期望值模型估计损失程度,厘定了基于3种类型10个风险因子的煤矿安责险费率表。模型表明,煤矿安责险的损失频率具有明显的过离散、零膨胀的非泊松分布特征,而目前煤矿安责险费率厘定通常应用的GLM模型不能充分识别这一特征,导致费率厘定存在偏差,GAMLSS能较好地纠正这种偏差,使煤矿安责险的费率厘定更加精准。将费率厘定结果与现行费率水平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除个别地区外,现行煤矿安责险的费率水平总体偏高;提高投保率是降低费率水平的关键,煤矿安责险亟需增量扩面;煤矿安责险费率的合理浮动范围为0.5~3。为解决煤矿安责险费率厘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建议降低煤矿投保安责险的成本负担、出台煤矿投保安责险的激励约束政策、引导煤矿尽快将已投保的与安全生产相关的其他险种调整为安责险、建立全国煤矿安责险信息管理平台、建立煤矿安责险费率第三方发布机制,提高费率厘定水平和能力。基于风险理论、人-机-环境-管理系统理论、三类危险源理论,建立了适用于安责险费率厘定的煤矿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并提出了基于煤矿安全风险等级的费率浮动方案。从煤矿事故可能性、煤矿事故后果严重性两个方面,构建了煤矿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通过对若干煤矿进行较为充分的实证检验,对其进行量化,确定了煤矿安全风险评估值;根据煤矿安全风险评估值的大小,将煤矿安全风险划分为5个等级,等级越高,费率的上浮系数就越大,浮动费率就越高;反之,浮动费率就越低;根据煤矿安全风险等级的不同,煤矿安全风险等级调整系数保持0.5-3的浮动范围。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建立了煤矿投保安责险决策的二分类Probit离散选择模型,研究了煤矿安责险市场价格的影响机制。应用大样本问卷调查的数据,经过拟合优度检验和对若干煤矿进行较为充分的实证检验,分别建立了基于Probit的煤矿投保安责险决策影响因素模型、煤矿首次投保安责险决策影响因素模型、煤矿续保安责险决策影响因素模型,确定了煤矿是否会投保安责险、首次投保、续保的15个、14个、6个主要决策变量以及各变量对决策的影响程度。模型结果显示,三个模型的解释变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不管是首次投保,还是续保,煤矿都很关注政策性因素和安责险产品的风险补偿能力,并取决于决策人对安责险的认知和重视程度;首次投保时,保险公司营销力度和煤矿之间的比较心理较为重要,但续保时这些因素就变得不再显着。有关结论有助于厘清煤矿对安责险的投保偏好和价格敏感度,为优化煤矿安责险产品设计和市场定价、制定完善有关政策提供了定量依据。对模型结果进一步分析后认为,煤矿最关注安责险的风险补偿功能,对事故预防功能也较为期待,但由于安责险的事故预防功能没有发挥出来,所以煤矿对这项服务没有形成体验、对比和评价;煤矿对安责险的投保行为高度依赖国家政策;安责险产品消费市场不够成熟。针对这些问题,讨论了对策措施,建议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把安责险信息管理平台作为有力的监管工具,加大对事故预防技术服务的监管力度,加快培育事故预防技术服务专家和机构;发挥煤矿安责险的事故预防功能;政府加强对煤矿安责险的推动落实和支撑保障;建立以事故预防技术服务效果为导向的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完善安责险产品设计,提高投保服务、理赔服务、事故预防技术服务的水平,逐渐培养煤矿对安责险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使投保安责险从外在强制变成内在需要,从而使安责险市场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蒋家宁[3](2020)在《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影响因素的扎根理论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消防机关是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的主要服务对象,消防机关用购买第三方损失评估服务的模式代替它们自身的损失统计工作,减轻其在火灾调查中的工作负担、规避诉讼风险。但就当前而言,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作为一项新生的事物,社会各界对它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学术界还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探索和研究,能够开展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的第三方平台不多,且不同平台的评估模式都会有所差异,评估的质量也良莠不齐。因此,对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运行模式进行初步的探索,厘清其运行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将是推动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该研究采取质化研究逻辑,首先通过相关案件资料的收集,厘清了当前火灾损失评估相关领域的实践、研究现状。然后对9位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的管理者、实践者等相关专家进行深度访谈,收集到5万余字的一手资料。同时,以参与式观察的方式收集案件的影像、文字资料。接着,以访谈资料为主,参与案件的勘查资料为辅,采用扎根理论的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程序对资料进行三级编码。通过编码与分析,研究发现了20项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隶属于火灾特性、社会需求、评估过程、评估主体、上层制度五大主范畴。五大主范畴则归属于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这一核心范畴。结合原始资料对五大主范畴逐一进行分析后,发现评估过程的各个环节是决定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的直接因素,而火灾特性、社会需求、评估主体、上层制度则通过对评估过程的作用间接影响损失评估地运行。各主范畴之间存在支撑、保障、反馈等相互作用,他们通过不同的路径与方式对损失的估产生影响。最后,基于各主范畴与主范畴、主范畴与核心范畴之间的作用与关系,建立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影响因素理论模型。该研究可望能够为火灾直接财产损评估今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理论支持的同时,也有助于有需求的评估机构或实际工作者,能够掌握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原理。

康娜[4](2019)在《公路隧道运营火灾风险综合评估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给公路隧道的建设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动力,自21世纪以来,我国新建公路隧道的数量以每年20%的速度不断增长。目前,公路隧道运营的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公路隧道一旦发生火灾,很容易引发群死群伤事故,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因此,开展公路隧道运营期间火灾风险的研究,建立公路隧道火灾风险评估体系与方法,对降低隧道火灾风险,避免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重要意义。公路隧道火灾风险因素众多,本文采用事故树方法对隧道火灾危险源进行辨识,运用布尔代数运算得到公路隧道运营火灾事故的最小割集有121个,通过结构重要度分析基本事件对顶上事件的重要性;然后利用大尺寸公路隧道试验平台,开展大规模隧道火灾试验研究,对比自由燃烧和灭火系统作用下隧道火源的热释放速率及火场温度,并对排烟系统的有效性进行试验研究,最终确定自动消防设施对于公路隧道火灾风险的主导地位。在风险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和资料调研等方式,建立以人员与管理、消防设施设备、隧道与环境为准则层的公路隧道运营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其中包含20个二级指标。然后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方法,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以及准则层的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确定隧道火灾风险评价标准和风险等级,结合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通过模糊合成运算,可以得到隧道运营火灾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共同建立公路隧道运营火灾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采用事件树分析方法确定隧道火灾场景,利用火灾计算机数值模拟以及经验公式等手段,计算隧道人员可用疏散时间ASET和疏散需要时间RSET,通过比较ASET和RSET,得到相应火灾场景下的可能伤亡人数。然后,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伤亡人员的受伤程度进行判定,并确定火灾事故可能的累计赔偿限额,建立公路隧道火灾人员伤亡情况综合评估模型。将公路隧道运营火灾风险模糊综合评价过程与人员伤亡情况综合评估模型相结合,构建公路隧道火灾风险综合评估模式,实现隧道运营期火灾风险等级的确定与火灾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及赔付情况的预估,为公路隧道运营火灾风险提供更加精细、准确的评估方法。利用公路隧道运营火灾风险综合评估模式,可以提出针对隧道具体情况的火灾风险控制措施,包括:根据隧道火灾风险模糊综合评估结果,准确掌握隧道运营期的消防安全状况,针对评估结果以及指标权重,按照轻重缓急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并在平时工作中加强对消防设施设备的巡查检查和维护保养;采用综合评估模式对运营期的公路隧道进行评价,确定其风险等级和人员预期伤亡情况,在此基础上计算相应的费率浮动因子,提出科学的隧道火灾保险方案以转移公路隧道运营火灾风险,充分调动隧道运营管理单位消防建设和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并且保险行业利用公路隧道运营火灾风险综合评估模式,可及时掌握保险标的的安全情况,将被动承保转变为主动监管,并通过调整费率和保费,不断降低隧道和保险公司的风险,实现火灾保险和消防管理的良性互动与协同工作。上述研究内容和成果为公路隧道运营火灾风险评估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为公路隧道运营期科学的安全评价和有效的安全管理奠定了基础。

周钰[5](2018)在《近代天津城市火灾与消防管理研究(1902-1949)》文中研究表明火灾与城市的发展相伴而生。为了应对火灾,古往今来的城市管理者无不致力于探讨、总结防范和扑灭火灾的有益经验,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将其丰富完善。天津城市自明清时期开始兴起,得益于其水路要冲的地理优势,很快发展成为华北最大的货物集散地和商贸中心,频繁的火灾状况也随着城市发展而骤然呈现。进入近代,由于开埠通商所带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天津火灾的频次明显增多,火情状况也更为复杂。然而,城市火灾的多发并非无据可循,近代天津无论是火起的时间、空间分布,还是火灾的频次、成因等,都呈现出自身一定的规律和特点。而火灾、特别是大的火灾一旦发生,应急不力,势难逆转,不但使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大有损失,于地域社会的治安管理亦大有妨碍。因此,近代天津上至警局消防组织,下至普通商民,出于防范危险、维护安全的考虑,都对城市消防给予较大的关注与投入,并主动参与到城市消防管理的工作中来。毋庸置疑,在官办消防组织发展尚未出现之前及发展萌芽阶段,民办救火水会充分发挥了维护区域消防安全的作用,为地区消防事务提供了人力物力支持。20世纪初,天津官办消防员警正式创立,由于初创时力量尚显不足、人数不敷使用,往往在救火中与民间水会通力合作,共同应对火灾。此后,官办消防组织在组织结构、人员配备、装备水平、组织管理等方面不断得到发展,在管理城市公众事务中越来越发挥着主导的作用,成为城市消防事务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反观民间消防组织的发展,虽然在商会努力下实现了整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组织散漫、救火技能欠缺等弊端开始显现,发展态势明显下降,逐渐式微,至抗战全面爆发后陷于无形停顿之中。抗战后,政府当局的社会事务控制力和影响力都在日益增强,各民间消防团体虽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了恢复和发展,活跃性却大大降低,以致由城市消防事务的主动推进者转变为被动参加者。但无论官、民消防组织彼此力量消长情况如何,二者均对维护近代天津的城市消防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人烟稠密、火患突出的近代天津来说,无论是防火管理、救火管理还是火灾灾后管理上,均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管理体系。火灾预防是消防管理中至为关键的一环,近代天津的防火管理可细分为防火监督检查、防火宣传教育和危险品管理等三个方面。就救火而言,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整饬救火器具以及完善火场扑救管理,是降低火灾损失、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必要保障。同样,近代天津火灾灾后也有较为完整的应对措施。在大火肆虐之后,做好火灾的调查统计、对相关人员的奖励与惩处是灾后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指出的是,在近代天津的城市消防管理中,市政当局毫无疑问显示出其在公共事务管理中权威性的一面,但城市消防管理最终离不开市民的参与,广大市民的参与使近代天津城市消防管理呈现出管理主体多元化的特点。作为城市治安管理的一部分,天津消防管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轨与城市化进程相伴随。一方面,消防管理促进了城市市政建设,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加强消防管理是为了适应城市化进展给消防带来的要求,以顺应城市快速近代化的形势。作为城市近代化的产物,消防管理的发展反映着市政建设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所能提供的潜在空间。近代天津的消防管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一面,但这并不妨碍对其积极性的一面给予客观的分析总结。消防管理只是整个天津近代化转型的一个缩影,透过消防管理这个点,可以更好地认识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等状况。

张文波[6](2018)在《中国古代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策略与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古代社会遗存至今的建筑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作为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类型多数暴露于室外环境中,这使得这类遗产不可避免地面临自然环境突变带来的灾害破坏风险,尤其是近些年发生的“汶川5·12大地震”、“玉树地震”、“海地大地震”、“印度洋海啸”、“尼泊尔大地震”、“日本熊本大地震”等骤发性自然灾害对各国建筑遗产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害,引起国际遗产保护领域的高度重视。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遗产保护领域面对这种惨痛的灾害教训只能“被动应对”,这种“先破坏,后保护”的应对方式远无法恢复灾害造成的遗产损失。为了应对这种全球范围内遗产普遍面对的灾害风险,2007年,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世界遗产防灾减灾策略”。由此可见,建筑遗产的防灾减灾已成为国际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保护策略,也是实现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课题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关注,并且成立了相应的国际遗产防灾减灾组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我国建筑遗产防灾减灾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如何根据古代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易损性特征、环境特征、灾害危险特征以及遗产地的防灾减灾能力发掘并形成一套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防灾减灾策略、措施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围绕这一目的,本文从两大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是确立了灾害学体系下的建筑遗产保护视角,建筑遗产既是研究保护的主体,同时更是灾害发生的构成要素,只有通过确立该研究视角,才能打破“传统”的“被动应对”的保护策略,进而将防灾减灾与遗产保护建立起密切联系。在将两大研究领域融合后,接下来,本文着手构建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框架结构,该部分内容主要从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建筑遗产的灾前预防、灾中应急响应和灾后恢复四个方面展开研究,这四个方面对应灾害发生的各个阶段,共同构成这一框架之下的有机整体。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既包括从宏观层面制定单灾种的建筑遗产灾害区划分析图,为我国遗产保护宏观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又针对具体建筑遗产面临的多种灾害风险构建出相应的评估体系,便于具体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实施。建筑遗产灾前预防、灾中应急、灾后恢复则是通过制定不同灾害发生阶段的防灾减灾规划,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与措施以降低遗产的灾害损失。基于以上研究目的和内容的需要,本文主要采用以系统论和跨学科为主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系统论的研究方法明确了文中“系统、要素、结构、功能”,从论文基础逻辑层面进行系统性架构,明确系统的整体目标和研究的结构层级,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一起将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研究的相关要素和各分支研究的功能进行整合、系统化。通过全文研究,以期完善和推进我国建筑遗产防灾减灾学科的发展,拓展遗产保护领域应对自然灾害破坏的研究思路和应对途径。

海娃[7](2016)在《行政调查的可诉性研究——以火灾事故调查为例》文中认为行政调查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行政机关在这类行为中更具有发言权,因此更容易出现裁量权滥用。行政调查司法审查的核心是解决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关系问题。火灾事故调查属于典型的行政调查行为,火灾事故调查包括火灾原因认定和火灾损失统计两部分。前者是行政确认行为,具有可诉性;后者是国家统计行为,不可诉。以火灾事故调查为例可知,行政调查非单一行为,而是由多种行为拼接,对其可诉性研究应结合具体的调查事项、手段,对行为性质进行界定后,结合行政诉讼成熟原则进行判断,不可一概而论。

黄应辉[8](2015)在《火灾损失统计研究》文中认为解析国家法律法规相关火灾损失统计的规定,结合现行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阐明统计结论的法律性质,探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办法,以便于执法人员正确认识火灾损失统计的法律作用,维护法律法规与执法实践的统一。

嵇涛[9](2016)在《由一起火灾案例探讨火灾损失统计问题及建议》文中指出火灾损失统计工作是研判火灾形势、依法开展各项消防监督执法工作的基础。本文通过一起火灾案例的行政诉讼,从法理上分析火灾损失统计的可诉性和火灾损失统计结果的证据能力,同时从法律规定和实际操作层面,提出火灾损失统计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为切实提高火灾损失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保证各项消防监督执法工作全面有序开展,依法保护火灾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董静[10](2015)在《火灾事故调查规定嬗变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各类火灾事故频繁发生,火灾原因也纷繁复杂,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社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由于火灾事故的发生,具有突发性、毁灭性和难以预见性等特点,其原因认定又涉及化学、物理、光学等多学科知识,因此火调工作必须严谨、高效、周密开展。公安部对《火灾事故调查规定》进行了几次修订,对火灾事故调查工作产生了直接影响和推动作用。变化主要经历了1999年、2009年、2012年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火灾原因的认定、火灾的调查程序、火灾的损失统计等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整体上指导火灾事故调查向着更加科学、严谨和高效的趋势发展。但是,近年来,我们发现由于火灾事故调查引发的信访、诉讼量很大,而且还处于不断攀升趋势,一方面,反应出我国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在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火灾事故调查规定还是存在很多急需完善的地方。本文对法规经历的几次重大调整进行评析,结合实践工作存在的问题,对当前规定存在的弊端进行具体分析,主要是对火灾事故认定可诉性争议、对火灾原因认定间接认定方法的局限性以及规定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完善的相关建议。还通过对国内外不同的火灾调查体制的比较研究,从体制上分析我国目前火灾调查工作存在的弊端,从推进火调队伍体制改革、探索成立火灾原因调查管理和调查机构、建立火灾事故调查科技装备保障机制、探索建立火灾事故调查区域协作机制、探索建立自行和解和调解机制、建立新型火灾物证鉴定机构管理模式等几个方面探讨我国火灾调查体制改革的方向。

二、对火灾直接财产损失核定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火灾直接财产损失核定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新型城镇化发展成熟期的城市病治理短板
        1.1.2 滨海城市经济贡献与多灾风险的现实矛盾
        1.1.3 重大改革机遇期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调适
        1.1.4 城市安全危机演变下的风险治理应用创新
        1.1.5 重大课题项目支撑与研究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与价值
    1.3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3.1 有关风险治理的核心概念界定
        1.3.2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范围界定
        1.3.3 滨海城市灾害链与综合防灾规划内涵
        1.3.4 论文研究的时空范围划定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核心研究方法
        1.4.3 整体研究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动态综述
    2.1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理论体系梳理
        2.1.1 风险管理与城市治理的同源关系
        2.1.2 灾害学与生命线系统的共生机制
        2.1.3 安全城市与韧性城市的协同适灾
    2.2 风险治理与防灾减灾关联性研究综述
        2.2.1 国内外风险治理研究存在防灾热点
        2.2.2 国内外防灾减灾研究偏重单灾治理
        2.2.3 二者耦合的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纽带
    2.3 风险治理导向下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启示
        2.3.1 主体多元化:从风险管理到风险治理
        2.3.2 治理立体化:从减灾工程到防灾体系
        2.3.3 措施精细化:从灾前评估到动态管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系统机理特征辨析
    3.1 滨海城市整体灾害链式效应的互馈机理
        3.1.1 物质灾害与管理危机的海洋特性
        3.1.2 空间是灾害链延伸的核心载体
        3.1.3 物质与管理灾害链的互馈关系
        3.1.4 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的断链减灾
    3.2 风险治理行为反作用的系统动力学建模
        3.2.1 风险系统之模糊开放与逐级互馈
        3.2.2 治理行为之因果回路与反向驱动
    3.3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框架的构建
        3.3.1 灾害链式效应动态风险评估模式
        3.3.2 灾害信息集成综合风险评估框架
    3.4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治理特征的解析
        3.4.1 要素治理的“复合”与“多维”特性
        3.4.2 网络治理的“长链”与“双刃”特性
        3.4.3 综合治理的多元化与全过程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及治理响应
    4.1 综合防灾规划困境识别与矛盾梳理
        4.1.1 整体认知错位导致规划实施低效
        4.1.2 纵向防灾能力与设防标准冲突
        4.1.3 横向多种规划间难以相互衔接
    4.2 综合防灾效率评价与规划困境破解
        4.2.1 综合防灾效率时空演进下认知防灾能力
        4.2.2 综合防灾效率导向下补齐韧性治理短板
    4.3 综合防灾规划与风险治理响应机制
        4.3.1 风险治理耦合空间规划的必要性
        4.3.2 综合防灾规划系统响应的可行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耦合“全过程”风险治理的综合防灾规划路径
    5.1 滨海城市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重构路径
        5.1.1 规划内容与方法的并行重构
        5.1.2 规划目标与定位的治理解构
    5.2 全过程风险治理下的综合防灾规划流程设计
        5.2.1 耦合事前风险分析的规划准备阶段
        5.2.2 注重事中风险防控的规划编制阶段
        5.2.3 兼顾事后风险救治的规划实施与更新
    5.3 规划路径拓展之“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
        5.3.1 领域-时间-影响维度评估要素构成
        5.3.2 灾害-政府-公众维度多元评估主体
        5.3.3 是非-分级-连续维度四级评判标准
    5.4 规划路径完善之“多层级”空间治理方法
        5.4.1 宏观层风险治理等级与空间层次划分
        5.4.2 中观层“双向度”风险防控空间格局构建
        5.4.3 微观层风险模拟与防灾行动可视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多元主体性的“多维度”风险评估路径
    6.1 滨海城市多元治理主体的风险评估路径生成
    6.2 灾害属性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细化
        6.2.1 聚合城镇化影响的自然灾害指标
        6.2.2 安全生产要素论的事故灾难指标
        6.2.3 公共卫生标准化的应急能力指标
        6.2.4 社会安全保障力的风险预警指标
    6.3 政府治理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甄选
        6.3.1 影响维度下的风险治理效能指标
        6.3.2 政府风险治理效能评判标准细分
        6.3.3 政府安全风险综合治理效能评定
    6.4 公众参与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提炼
        6.4.1 面向居民空间安全感的核心指标
        6.4.2 融入居民调查的核心指标再精炼
        6.4.3 滨海城市居民综合安全感指数评定
    6.5 链接多维度评估与多层级防灾的行动计划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治理差异性的“多层级”空间防灾路径
    7.1 区域风险源监控及整体韧性治理
        7.1.1 区域风险分级之“一表一系统”区划
        7.1.2 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的韧性治理
        7.1.3 生命线系统工程的互联共享
    7.2 城区可接受风险标准与防灾空间治理
        7.2.1 城区防灾基准之可接受风险标准
        7.2.2 “耐灾”结构导向的避难疏散体系优化
        7.2.3 对标防灾空间分区的减灾措施优选
        7.2.4 PADHI防灾设施选址与规划决策
    7.3 社区居民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可视化治理
        7.3.1 社区设施适宜性之防灾生活圈
        7.3.2 风险源登记导向的社区风险地图
        7.3.3 对标全景可视化的防灾体验馆设计
    7.4 建筑物敏感度评价及防灾细部治理
        7.4.1 建筑物外部敏感度之易损性整治
        7.4.2 灾时仿真模拟导向的安全疏散路径
        7.4.3 对标功能差异性的内部防灾能力提升
    7.5 防灾救灾联动应急管理响应方案
        7.5.1 RBS/M分级的多风险动态管控响应
        7.5.2 责权事权下的多部门联动救灾响应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风险治理导向下的综合防灾规划实证
    8.1 天津市中心城区既有灾害风险环境特征识别
        8.1.1 海陆过渡下的八类主导自然灾害
        8.1.2 双城互动下的四类主体事故灾难
        8.1.3 既有风险评估偏重单向风险分级
        8.1.4 兼顾治理“核心-基础”划定研究范围
    8.2 针对城区主导型灾害的“多维度”风险评估
        8.2.1 灾害属性具备灾源防控与分级治理条件
        8.2.2 政府治理存在专项防灾与系统实现短板
        8.2.3 居民安全呈现生态与避难疏散供给不足
    8.3 响应风险评估结果的“多层级”防灾空间治理
        8.3.1 “源-流-汇”指数导向的生态韧性规划
        8.3.2 动态风险治理导向的专项防灾响应
        8.3.3 避难短缺-疏散过量矛盾下的治理优化
        8.3.4 “三元”耦合导向的防灾空间治理系统实现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论文创新点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治理子系统动力学模型
    附录B:滨海城市自然灾害综合防灾能力与空间脆弱性指标详解
    附录C:滨海城市居民综合安全感调查问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我国煤矿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费率厘定与定价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我国煤矿安责险费率厘定与定价的影响因素
    2.1 险种性质因素
        2.1.1 安责险坚持保本微利的定价原则
        2.1.2 安责险费率受到高度监管和政策扶持
    2.2 保险责任因素
        2.2.1 安责险保险责任的前提条件
        2.2.2 安责险保险责任的具体内容
        2.2.3 安责险保险责任的主要特点
        2.2.4 安责险保险责任的免除条款
    2.3 保单条款因素
        2.3.1 安责险的保障对象
        2.3.2 安责险的赔偿标准
        2.3.3 其他保单条款
    2.4 事故预防技术服务因素
    2.5 安责险实施模式因素
    2.6 基础数据因素
        2.6.1 基础数据的内容与要点
        2.6.2 基础数据的现状总结
    2.7 被保险人的风险因素
        2.7.1 煤矿行业风险因素
        2.7.2 费率因子选择因素
        2.7.3 被保险人安全风险评价
    2.8 本章小结
3 我国煤矿安责险基准费率与浮动费率的厘定
    3.1 费率厘定假设
    3.2 费率厘定框架
        3.2.1 费率厘定方法
        3.2.2 风险因子选择
        3.2.3 费率厘定步骤
    3.3 费率厘定模型
        3.3.1 损失频率估计模型
        3.3.2 损失程度估计模型
    3.4 损失频率估计
        3.4.1 数据描述
        3.4.2 索赔频率分布拟合
        3.4.3 索赔频率参数估计
        3.4.4 模型诊断
    3.5 损失程度估计
        3.5.1 数据描述
        3.5.2 模型构建
    3.6 费率厘定结果
        3.6.1 基本假设
        3.6.2 基准费率表
        3.6.3 煤矿类型调整系数
        3.6.4 风险运营调整系数
        3.6.5 安全标准调整系数
        3.6.6 浮动费率计算公式
    3.7 费率厘定结果分析
        3.7.1 计算结果与现行费率水平的比较
        3.7.2 费率调整幅度的分析
    3.8 费率厘定对策讨论
        3.8.1 提高煤矿安责险投保率
        3.8.2 建立全国煤矿安责险信息管理平台
        3.8.3 建立煤矿安责险费率第三方发布机制
    3.9 本章小结
4 基于煤矿安全风险评价的浮动费率厘定
    4.1 研究框架设计
        4.1.1 研究步骤
        4.1.2 功能定位
        4.1.3 基本原则
        4.1.4 适用对象
        4.1.5 评价方法
    4.2 煤矿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4.2.1 理论依据
        4.2.2 指标结构
        4.2.3 煤矿事故可能性指标内容
        4.2.4 煤矿事故后果严重性指标内容
    4.3 煤矿安全风险评价指标权重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4.3.2 指标权重的计算
    4.4 煤矿安全风险评价量化方法
        4.4.1 量化公式
        4.4.2 赋值方法
    4.5 煤矿安全风险评价实证检验
        4.5.1 检验结果
        4.5.2 结果分析
    4.6 安全风险等级与浮动费率厘定
        4.6.1 煤矿安全风险等级调整系数表
        4.6.2 煤矿安全风险等级调整系数的应用
    4.7 本章小结
5 我国煤矿安责险合同费率的定价机制
    5.1 研究框架设计
        5.1.1 理论模型
        5.1.2 变量选取
        5.1.3 一次模型设计
    5.2 数据收集与样本分析
        5.2.1 问卷调查
        5.2.2 变量统计特征描述
    5.3 计量检验与结果分析
        5.3.1 一次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5.3.2 应用Probit模型进行二次回归
        5.3.3 应用Probit模型进行三次回归
        5.3.4 拟合优度检验
    5.4 首次投保决策模型与续保决策模型的比较分析
    5.5 实证检验分析
    5.6 模型结论与建议
        5.6.1 发挥安责险事故预防功能
        5.6.2 加大政府推动和政策支持力度
        5.6.3 优化安责险市场环境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引入免赔额、限额和其他保险责任
        6.3.2 改进损失程度估计模型
        6.3.3 建立煤矿安全风险等级调整系数厘定模型
参考文献
附录 煤矿安责险投保和需求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3)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影响因素的扎根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国火灾形势及损失规模
        1.1.2 火灾损失统计与评估(鉴定)的社会需求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价值
    1.5 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界定
        1.5.1 核心概念辨析
        1.5.2 研究范围界定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相关理论
        2.1.1 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的内涵
        2.1.2 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程序
        2.1.3 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的技术方法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内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研究现状
        2.2.2 国外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研究现状
        2.2.3 扎根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技术路线图
    3.2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3.2.1 扎根理论的三大流派
        3.2.2 扎根理论的核心思想与基本思路
        3.2.3 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
    3.3 研究数据收集及处理
        3.3.1 数据来源
        3.3.2 案件资料收集
        3.3.3 访谈资料收集
        3.3.4 参与式观察资料收集
        3.3.5 数据处理方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火灾损失访谈资料的编码与分析
    4.1 开放性编码
        4.1.1 贴标签
        4.1.2 概念化
        4.1.3 范畴化
    4.2 主轴编码
    4.3 选择性编码
    4.4 理论饱和度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火灾损失评估影响因素模型分析及阐释
    5.1 “火灾特性”分析
        5.1.1 “火灾特性”编码可视化
        5.1.2 分析过程
    5.2 “社会需求”分析
        5.2.1 “社会需求”编码可视化
        5.2.2 分析过程
    5.3 “评估主体”分析
        5.3.1 “评估主体”编码可视化
        5.3.2 分析过程
    5.4 “评估过程”分析
        5.4.1 “评估过程”编码可视化
        5.4.2 分析过程
    5.5 “上层制度”分析
        5.5.1 “上层制度”编码可视化
        5.5.2 分析过程
    5.6 理论模型梳理及阐释
        5.6.1 理论模型梳理
        5.6.2 理论模型阐释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火灾损失评估存在的问题讨论与对策建议
    6.1 火灾损失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
    6.2 对策建议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可能的创新点
    7.3 研究的不足
    7.4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提纲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公路隧道运营火灾风险综合评估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火灾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1.2.2 公路隧道火灾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研究方法和内容
    1.4 论文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公路隧道运营火灾风险评估的基础与火灾危险源的辨识
    2.1 火灾风险评估的理论基础
        2.1.1 火灾风险评估的基本原理
        2.1.2 火灾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
        2.1.3 火灾风险评估的基本程序
    2.2 公路隧道运营火灾风险评估的基础
        2.2.1 公路隧道运营火灾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
        2.2.2 公路隧道运营火灾风险评估方法确定
        2.2.3 公路隧道运营火灾风险评估程序确定
    2.3 公路隧道运营火灾危险源的概念及分类
        2.3.1 火灾危险源的基本概念
        2.3.2 公路隧道运营火灾危险源分类
    2.4 基于事故树的公路隧道运营火灾危险源辨识
        2.4.1 事故树方法简介
        2.4.2 公路隧道运营火灾原因分析
        2.4.3 公路隧道运营火灾事故树构建
        2.4.4 公路隧道运营火灾危险源辨识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大尺寸火灾试验的公路隧道运营火灾风险因素分析
    3.1 公路隧道火灾动态发展的过程
        3.1.1 火灾发展的基本过程
        3.1.2 隧道火灾发展的动力学模型
    3.2 公路隧道运营火灾场景与规模分析
        3.2.1 隧道火灾场景设定
        3.2.2 隧道火灾规模选定
    3.3 公路隧道火灾试验基础设计
        3.3.1 公路隧道大尺寸试验平台组建
        3.3.2 试验火源和自动灭火系统设计
        3.3.3 隧道热释放速率测量系统建立
        3.3.4 热释放速率测量系统自校验试验
    3.4 大尺寸公路隧道可燃物自由燃烧试验
        3.4.1 热电偶布置
        3.4.2 油盘火自由燃烧试验
        3.4.3 木堆垛自由燃烧试验
    3.5 大尺寸公路隧道自动灭火系统试验
        3.5.1 温度测点和热流测点布置
        3.5.2 自动灭火系统作用下隧道油盘火灾试验
        3.5.3 自动灭火系统作用下隧道木垛火灾试验
        3.5.4 自动灭火系统作用下隧道小汽车火灾试验
        3.5.5 自动灭火系统试验结论
    3.6 大尺寸公路隧道排烟系统试验
        3.6.1 排烟系统设计
        3.6.2 大尺寸公路隧道火灾排烟试验
        3.6.3 试验结果分析
    3.7 公路隧道运营火灾风险因素确定
    3.8 本章小结
4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公路隧道运营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4.1 公路隧道运营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
        4.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1.2 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
        4.1.3 公路隧道运营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4.2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方法的评估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4.2.1 权重确定方法选择
        4.2.2 模糊层次分析方法简析
        4.2.3 模糊层次分析结构建立
        4.2.4 公路隧道运营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4.3 基于FAHP的公路隧道运营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确立
    4.4 本章小结
5 公路隧道运营火灾风险综合评估模式建立
    5.1 公路隧道运营火灾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
        5.1.1 确定评估对象的因素集
        5.1.2 定义因素评价集
        5.1.3 建立评价矩阵
        5.1.4 确定指标因素权重向量
        5.1.5 选择合成算子
        5.1.6 计算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5.1.7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处理
    5.2 公路隧道火灾人员伤亡情况的综合评估
        5.2.1 公路隧道火灾场景划分
        5.2.2 可能伤亡人数确定
        5.2.3 人员伤亡程度确定
        5.2.4 累计赔偿限额确定
    5.3 公路隧道运营火灾风险综合评估模式的建立
        5.3.1 确定公路隧道运营火灾风险等级
        5.3.2 确定公路隧道火灾人员伤亡人数
        5.3.3 综合评价人员伤亡程度
        5.3.4 计算事故累计赔偿限额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公路隧道运营火灾风险综合评估模式的火灾风险控制措施
    6.1 隧道运营火灾风险的控制途径分析
    6.2 公路隧道运营火灾风险损失控制措施
        6.2.1 消防设施设备控制措施
        6.2.2 消防安全管理控制措施
        6.2.3 隧道环境控制措施
    6.3 公路隧道运营火灾风险转移措施
        6.3.1 火灾公众责任险的相关概念
        6.3.2 火灾保险浮动费率模型
        6.3.3 火灾公众责任保险承保方案确定
    6.4 消防设施物联网系统应用措施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近代天津城市火灾与消防管理研究(1902-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近代以前城市消防管理与天津的消防传统
    第一节 近代以前的城市消防管理
    第二节 天津城市的兴起
    第三节 早期天津的消防管理
    小结
第二章 近代天津城市火灾概述
    第一节 近代天津城市的发展与火灾频次的增加
    第二节 近代天津火灾的分布
    第三节 近代天津火灾的原因
    第四节 近代天津典型火灾案例分析
    小结
第三章 近代天津城市的消防组织
    第一节 近代天津官办消防组织
    第二节 近代天津民办消防组织
    小结
第四章 近代天津城市的消防管理
    第一节 近代天津的防火管理
    第二节 近代天津的救火管理
    第三节 近代天津的火灾灾后管理
    小结
第五章 近代天津消防管理与城市近代化的关系及评价
    第一节 近代天津城市消防管理的特点
    第二节 消防管理与天津城市近代化的关系
    第三节 近代天津消防管理存在的不足与改进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6)中国古代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策略与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范畴
        1.2.1 研究视角与内容
        1.2.2 建筑遗产范畴
        1.2.3 灾害范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研究框架
2.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建筑遗产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2.1.1 概念
        2.1.2 构成要素
    2.2 建筑遗产的物质构成要素
        2.2.1 建筑遗产
        2.2.2 相关环境
        2.2.3 附属文化遗产
    2.3 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要素及特征
        2.3.1 价值构成
        2.3.2 特征
        2.3.3 遗产价值与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关系
    2.4 自然灾害相关内容
        2.4.1 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2.4.2 灾害的发生机制
        2.4.3 灾害风险概念及构成要素
        2.4.4 灾害对建筑遗产的破坏
    2.5 防灾减灾的相关概念
        2.5.1 防灾减灾(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5.2 预防性保护(Preventive Conservation)
        2.5.3 风险防范(Risk Preparedness)
        2.5.4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
        2.5.5 比较分析
    2.6 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理论背景
        2.6.1 风险文化理论
        2.6.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7 小结
3.构建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
    3.1 构建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的必要性
    3.2 建筑遗产的风险评估的概念
    3.3 制定建筑遗产灾害风险区划分析图
        3.3.1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和主要灾害概述
        3.3.2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地震区划分析
        3.3.3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地质灾害区划分析
        3.3.4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洪涝灾害区划分析
        3.3.5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雷电灾害区划分析
    3.4 灾害风险识别
        3.4.1 概念
        3.4.2 风险识别的方法与内容
    3.5 风险分析
        3.5.1 建筑遗产地震灾害风险
        3.5.2 建筑遗产洪涝灾害风险
        3.5.3 建筑遗产滑坡灾害风险
        3.5.4 建筑遗产泥石流灾害风险
        3.5.5 建筑遗产雷击灾害风险
        3.5.6 建筑遗产风灾风险
    3.6 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
        3.6.1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现状
        3.6.2 选择评估方法
        3.6.3 建立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3.6.4 风险评估
    3.7 具体建筑遗产的灾害风险评估应用示例
        3.7.1 彬县大佛寺明镜台相关概况
        3.7.2 明镜台的致灾因子分析
        3.7.3 灾害风险因子评估
        3.7.4 评估数据的整理和计算
    3.8 小结
4.建筑遗产的灾前预防策略与措施
    4.1 建筑遗产灾前预防综述
    4.2 建筑遗产防灾减灾规划的制定
        4.2.1 必要性
        4.2.2 防灾减灾规划概念及要求
        4.2.3 防灾减灾规划的目标
        4.2.4 防灾减灾规划的内容框架
        4.2.5 灾害预防规划的主要内容
    4.3 建筑遗产的非工程性预防策略与措施
        4.3.1 监测
        4.3.2 保养维护
        4.3.3 全面勘测
    4.4 建筑遗产的工程性预防策略与措施
        4.4.1 抗震工程
        4.4.2 防洪工程
        4.4.3 滑坡防治工程
        4.4.4 泥石流防治工程
        4.4.5 防雷工程
        4.4.6 防风工程
    4.5 其他问题的探讨
        4.5.1 灾前预防与最小干预
        4.5.2 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宣传与演练
        4.5.3 物资保障
        4.5.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4.6 小结
5.建筑遗产的灾中应急响应
    5.1 建筑遗产灾中应急响应概述
        5.1.1 概念
        5.1.2 特征
        5.1.3 原则
        5.1.4 抢救内容
    5.2 应急响应的基本程序
        5.2.1 灾情预警
        5.2.2 灾情判断
        5.2.3 启动应急程序
        5.2.4 应急响应的范畴
        5.2.5 结束应急响应
    5.3 建筑遗产灾前应急响应
        5.3.1 灾前应急响应规划的制定
        5.3.2 灾前应急响应的抢救策略与措施
    5.4 建筑遗产灾灾后应急响应
        5.4.1 灾后应急评估
        5.4.2 制定抢救规划
    5.5 应急响应中的其他问题
        5.5.1 应急响应的宣传工作
        5.5.2 国际合作
        5.5.3 应急抢救技术、设备的研发
    5.6 结论
6.建筑遗产的灾后恢复
    6.1 建筑遗产灾后恢复的内容构成
        6.1.1 概念
        6.1.2 主要内容
    6.2 灾后建筑遗产整体恢复规划
        6.2.1 短期恢复
        6.2.2 长期恢复
    6.3 建筑遗产灾后评估与分析
        6.3.1 评估类型
        6.3.2 评估内容
        6.3.3 砖石结构古建筑的震后评估与分析
        6.3.4 木构古建筑的震后评估与分析
    6.4 恢复目标
    6.5 小结
7.结论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致谢

(8)火灾损失统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火灾损失统计
    2.1 火灾损失统计的概念
    2.2 火灾损失统计的目的和作用
    2.3 火灾损失统计的法律依据及方法
    2.4 火灾损失统计的法律地位
3 火灾损失统计存在的问题
    3.1 技术性问题
        3.1.1 方法未设定计算层级
        3.1.2 重置价值问题
        3.1.3 成新率问题
        3.1.4 烧损率问题
        3.1.5 配套法律文书问题
        3.1.6 火灾现场处置费用统计问题
    3.2 法律性质问题
        3.2.1 火灾损失统计结论的法律地位问题
        3.2.2 相关法律文件相悖问题
4 解决问题的思考
    4.1 修订完善法律法规
    4.2 完善火调人员培训机制
    4.3 推动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
    4.4 建立火灾损失统计简易办法
    4.5 大力推行火灾公众责任报险
5 结语

(9)由一起火灾案例探讨火灾损失统计问题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案例分析
2 从法理上分析火灾损失的可诉性和证据能力
    2. 1 火灾损失统计的可诉性分析
    2. 2 火灾损失统计结果的民事诉讼证据能力分析
3改进火灾损失统计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3. 1 针对火灾损失统计具体依据法律效力低并有过时问题
    3. 2 针对会出现无法统计火灾损失的情况
    3. 3 火灾统计缺少相应的程序规定

(10)火灾事故调查规定嬗变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火灾事故调查概述
    一、火灾事故调查的涵义
        (一) 火灾的定义
        (二) 火灾原因的分类
        (三) 火灾事故调查的概念和特征
    二、火灾事故调查的原则
    三、火灾事故认定的法律性质辨析
        (一) 鉴定行为
        (二) 证据材料
        (三) 具体行政行为
        (四) 本文观点分析
    四、火灾事故调查的意义
        (一) 为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提供依据
        (二) 为指导防火工作提供经验积累
        (三) 为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供信息
        (四) 为消防宣传教育提供素材
    五、研究火灾事故调查嬗变与发展的意义
第二章 火灾事故调查发展历程评析
    一、火灾事故调查的发展
    二、1999年《火灾事故调查规定》评析
    三、2009年《火灾事故调查规定》评析
    四、2012年《火灾事故调查规定》评析
第三章 现行火灾事故调查规定存的弊端反思和完善
    一、现行火灾事故调查规定局限性分析
        (一) 火灾事故认定的可诉性存在争议
        (二) 取消火灾事故责任认定存在弊端
        (三) 取消灾害成因认定不妥
        (四) 火灾损失统计制度不严谨
        (五) 火灾调查程序规定不完善
        (六) 火灾事故认定复核制度存在缺陷
    二、火灾原因认定规则的局限性分析
        (一) 火灾原因认定规则
        (二) 从科学理论上分析排除法的缺陷
        (三) 从证据规则出发分析间接认定的问题
        (四) 从实证角度分析认定规则应用上的混乱
    三、完善火灾事故调查规定的设想
        (一) 完善火灾事故认定的法律救济
        (二) 完善火灾原因认定规则
        (三) 完善火灾事故调查程序
        (四) 完善关于复核、损失统计等规定
第四章 我国火灾事故调查改革研究
    一、国内外火灾事故调查体制比较分析
        (一) 我国的火灾事故调查体制
        (二) 美国的火灾调查体制
        (三) 英国的火灾调查体制
        (四) 国内外火灾事故调查体制比较
    二、制约我国火灾事故调查发展的体制因素
        (一) 机构设置不合理
        (二) 缺乏专业火调人员
        (三) 火调装备落后
        (四) 内部办案协作机制不畅
    三、火灾事故调查体制改革建议
        (一) 推进体制改革保持火灾事故调查队伍稳定
        (二) 探索成立火灾原因调查管理和调查机构
        (三) 建立火灾事故调查科技装备保障机制
        (四) 探索建立火灾事故调查区域协作机制
        (五) 探索建立自行和解和调解机制
        (六) 建立新型火灾物证鉴定机构管理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对火灾直接财产损失核定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D]. 王思成. 天津大学, 2020(01)
  • [2]我国煤矿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费率厘定与定价机制研究[D]. 李德洁.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3]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影响因素的扎根理论研究[D]. 蒋家宁.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4]公路隧道运营火灾风险综合评估模式研究[D]. 康娜.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12)
  • [5]近代天津城市火灾与消防管理研究(1902-1949)[D]. 周钰. 安徽大学, 2018(11)
  • [6]中国古代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策略与措施研究[D]. 张文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2)
  • [7]行政调查的可诉性研究——以火灾事故调查为例[J]. 海娃. 司法改革论评, 2016(02)
  • [8]火灾损失统计研究[J]. 黄应辉. 科技展望, 2015(28)
  • [9]由一起火灾案例探讨火灾损失统计问题及建议[J]. 嵇涛. 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6(01)
  • [10]火灾事故调查规定嬗变与发展研究[D]. 董静.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关于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认定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