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机场路立交桥施工测量方法精度对比

呼和浩特机场路立交桥施工测量方法精度对比

一、呼和浩特机场路立交桥施工测量方法精度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刘欣[1](2021)在《大城市高架桥附属空间的景观更新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二环高架桥附属空间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架桥是城市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在城市更新背景下,现代城市发展发生了从增量到存量的结构性变化。在公共空间极具缺乏的今天,城市中大量现存的失落空间的再利用逐渐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架桥及其附属空间作为高架桥基础设施的附属产物,其具备交通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属性,但其现状不合理的利用造成了大量的空间浪费,对其进行合理的更新利用能很好缓解公共空间短缺的现状,缝合被道路切断的城市肌理,链接城市居民的生活,优化城市形象的各个层面并激发其活力。本文从风景园林的角度出发,对高架桥附属空间的改造和更新进行探讨,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对北京二环高架桥附属空间的调查研究为依据,总结其相关概念,分析了其政策演变和权属问题,对北京二环高架桥附属空间的使用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具备更新潜力的高架桥附属空间,归纳其空间问题。再通过与问题相对应的特征,结合国内外优秀的实践案例对比分析研究,提出高架桥附属空间景观的更新营造途径、设计方法和工作路径,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高架桥附属空间的合理利用途径探索,将为在存量时代下挖掘城市公共空间提供未来可实施的参考建议。

吴洲豪[2](2021)在《基于多级道路索引的城市交通数据挖掘若干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人类社会逐步进入智能信息时代,基于互联网动态交互的移动感知服务(LBS,Location-Based Service)正成为人们出行及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互联网打车(E-hailing)服务、共享单车、物流/外卖、移动支付、视频识别以及正处于快速发展中的高精度地图、车联网及自动驾驶等。各类智能信息服务同时也促进了大规模数据处理分析技术的发展,如基于海量时空数据的客户画像技术、精准广告投放技术、短时路况/路径预测技术等。在城市交通系统分析领域,基于大规模数据集(如城市交通网络数据-Open Street Map、手机信令数据-各类LBS服务供应商、车载GPS轨迹数据-出租车/公交公司等)开展的各类“数据驱动”型(Data Driven)研究正迈入主流。与传统分析方法相比,数据驱动型研究具有样本采集更全面、研究内容更深入、研究结论也更具说服力等优势,但也存在若干技术难点和痛点,如大规模城市地图数据纠错编码、语义地图生成、大规模GPS数据纠错、高效地图匹配、特定主题可靠算法设计等问题。本论文基于多级道路索引定义演化建立了一套大规模城市交通数据处理分析技术及研究范式,并结合若干研究应用场景验证了该套技术的实用性与可行性。创新性成果包括:(1)提出了多级道路索引概念及其构建算法本部分首先定义了多级道路索引(MRI,Multi-layer Road Index)系统。该系统作为对“城市地图GIS数据”(连接线层)、分向路段统计数据(分向路段层)、基于对偶拓扑的城市道路复杂网络结构(道路元层)”开展大规模城市交通系统数据整合分析的“桥梁”,解决了传统交通分析小区(TAZ,Transportation Analysis Zone)数据与交通系统特征难于衔接分析的问题。该部分同时设计了MRI系统智能构建算法“广义交叉口连续判别法”(EICN,Extended Intersection Continuity Negotiation),该算法通过设计使用交叉连续性条件准则(3C准则,Cross Continuity Conditions)解决了传统ICN(Intersection Continuity Negotiation)方法无法处理信息高度复杂精细化路网的缺陷。(2)设计开展了基于MRI系统的国内典型城市道路对偶拓扑复杂网络特征调节作用实证研究本部分首先基于MRI系统建立了“城市路网对偶拓扑特征的交通系统表现宏观调节作用”模型。然后通过整合国内90个典型城市精细化路网数据、属性数据、对偶拓扑网络结构特征、基于百度动态指数的路网高峰表现参数,对高峰时采样城市路网表现在各类宏观交通发生指标下的调节作用模式进行了探索式验证分析。相比传统单个或少量城市系统验证分析,本研究实现了大样本城市路网对偶拓扑结构与交通网络整体效率的宏观调节作用分析,相关结论量化支撑了城市道路复杂网络特征(如路网对偶拓扑节点介数对多类网络表现均有显着调节作用)对宏观交通系统效率得重要性。(3)设计实现了基于MRI系统的离线车载GPS高效地图匹配算法本部分设计实现了一种高效地图匹配(EMM,Efficient Map-matching)算法,即基于MRI系统的自适应动态分段匹配算法(SMRI,Segment-wise matching based on MRI)。相比已有成熟算法,当处于60秒以内采样间隔时,SMRI在保持精度不损失的情况下可提升匹配效率至少4倍。且由于底层匹配逻辑的升级,GPS采样间隔越短,匹配效率提升越明显,最多可提升108倍(2秒采样间隔时)。此外,通过设计实现基于MRI系统的GPS匹配结果集计分析模式,该套方法有力解决了限制传统MM技术拓展应用至各类城市交通系统研究的两个核心技术问题,即轨迹数据处理效率过低和集计单元粒度过小。本文第4章即为基于该套技术设计开展的示范性研究。(4)设计开展了基于MRI系统及EMM技术的城市出租车运营收入及绕路行为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本部分基于MRI系统、EMM技术,设计实现了在分向路段(DRS,Directional Road Segment)尺度进行出租车收入时空分布统计分析及Logistic回归建模。此外,本部分还利用5类出行距离设计了一套绕路行为可靠分析检测算法,同时设计实现了在DRS尺度进行出租车绕路行为时空分布统计分析及Logistic回归建模。相比传统出租车市场及运营行为研究,本研究实现了在DRS尺度对案例城市出租车市场及绕行行为时空分布分别进行空间统计及影响因素建模分析。该研究不仅可显着提高有效样本分析范围(以绕行行为分析为例,相比已有研究,有效采样率从0.67%提升至47.5%),且分析内容可全面覆盖至各类交通网络结构参数、DRS动态特征及POI地点分布特征,有力支撑了相关研究结论,如以深圳为例,平均每分钟有45次已完成的出租出行(27.5%)绕行距离超过最短路径距离的1.5公里以上。针对从“人工调查(如卡口、问卷、手持设备调查等)、小样本(样本量从几十至数千不等)、模型导向(如数学仿真建模、调查数据验证拟合等)”到“结合系统自动数据采集(如手机应用自动信息采集、车载GPS自动采集、视频图像识别、个人信息云平台以及网络爬虫采集等)、大样本(按样本量从数万至数千万不等)、数据导向”的技术转换需要,各部分研究内容分别通过多个案例研究实现并验证了一套MRI建立方法与EMM技术,及其在城市交通系统分析热点问题中的创新应用可行性。该套基于MRI系统及EMM技术的研究方法可推广至各类大规模城市交通系统分析细分领域,对已有研究方法及结论进行比较验证或深化,应用前景广阔。

宫凌旭[3](2020)在《呼和浩特市区内涝成因分析及规划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城市内涝频繁发生,不但对居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同时也对日常出行与生活秩序造成了困扰。根据《中国水旱灾害公报》最新公开的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共有83座城市发生内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1615.47亿元。内蒙古自治区城市洪涝灾害也同样频繁,灾情严重。以呼和浩特市为例,2000年以来,2002、2008、2012、2013、2014、2015、2016、2018、2019年均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造成城市瘫痪,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洪涝灾害已成为我区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隐患,掌握城市内涝成因及其防灾对策研究迫在眉睫。本文以呼和浩特市区为研究区,通过历史内涝数据收集与实地调查,对其内涝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内涝灾害防灾对策与规划建议。首先,对研究区2010至2019年期间的内涝灾害进行材料收集与整理,获取了内涝灾害发生的次数及灾情程度。并且为了掌握内涝积水点的具体位置与积水范围,在2017至2019年期间对研究区进行实地调查,共计收集到了78处积水点的具体位置、内涝范围和发生频率等实际数据。通过对积水点时空特征分析发现,研究区内涝积水点的数量呈递增趋势,其中约39.8%的积水点重复一年以上发生积水现象,内涝灾害多发生于69月份期间,7月份发生的次数最多。在空间分布上,在城市中心地区积水点比较集中,不同行政区的积水点总数量顺序为赛罕区>回民区>新城区>玉泉区,其中37.1%的积水点位于下凹式立交桥或道路交叉口等地点,严重影响着研究区交通畅通问题。其次,在获取的积水点时空特征的基础上,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从降水量、雨水管网、地形地貌、水系径流、下垫面等多方面因素分析了研究区内涝原因。在气象因素方面,对研究区近58年降雨量与暴雨数据分析发现,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着,暴雨日次数虽少但暴雨日降水量占总降水量比率较高,说明强降水是内涝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雨水管线方面,积水点越多或积水面积越大的区域呈现雨水管网的长度或流水量越少的趋势,因此,雨水管网条件不满足排水需求时,会加剧内涝。在地形因素方面,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叠加分析发现,90%以上的积水点位于低洼地点上,说明城市小型低洼地点为内涝积水创造条件,特别是铁路下方隧道、下凹式道路,都是内涝灾害的高发地段。在水系径流格局方面,研究区受到北部山区汇水影响,具有山洪潜在威胁。在城市下垫面因素方面,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绿地面积越大,或不透水面越小地方,积水点的个数和积水点面积都随之呈现降低的趋势。由此可见,该下底面要素,会改变城市的径流系数,为内涝灾害发生提供条件。最后,根据研究区的实际内涝情况和获得的内涝成因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78处易积水点的修复建议和雨水管网优化与增加支管铺设长度等具体方案。并从海绵城市建设角度,改建透水性铺装停车场站540753㎡,城市屋顶绿化3129.59公顷,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城市现有绿地进行下凹式绿地改造等具体规划方案。以上成果为研究区人民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保障,为我区城市内涝成因分析及其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参考。

王锦涛[4](2019)在《基于视频和残骸照片的桥梁倒塌反演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收集国内外814座典型的桥梁倒塌事故发现,桥梁在建造和使用的过程中,施工、自然灾害、设计、意外荷载、耐久性等各种因素都可能引起桥梁倒塌事故,这些桥梁倒塌事故不仅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导致了重大的人员伤亡。根据国内外文献收集信息,提出如何充分利用倒塌现场的残骸资料、现场人员的问询信息、现场的倒塌视频与现有的有限元技术相结合,建立科学的事故调查理论和分析方法,举一反三,以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对于还原倒塌原因显得尤为重要。(1)通过总结国内外专家对桥梁倒塌事故研究分析发现目前的研究分析侧重于结构倒塌承载力分析,但是缺少充分利用现场残骸信息的结构倒塌反演计算;本文提出在桥梁的倒塌事故分析过程中,应先收集桥梁的几何信息、材料强度、接触对等现场信息,初步判断桥梁的破坏模式。从现场残骸信息出发,建立科学、合理、简便的桥梁倒塌过程数值模型,分析桥梁倒塌的机理和原因。(2)分别以四川岷江大桥、江西泰和大桥和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的FIU人行桥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现场残骸、照片、视频、强度检测还有警察对现场人员的问询等构建系统的结构现场关键信息调查取证方法,将现场接触碰撞信息转化为边界约束条件,对桥梁倒塌前小变形阶段过程进行还原;然后通过现场视频、照片、残骸,构建桥梁在倒塌时的空间运动过程,还原桥梁破坏的原因。其次通过摄影测量技术收集的现场桥梁的尺寸和原有的图纸尺寸信息,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计算桥梁在倒塌前瞬间的受力情况,判断桥梁破坏的位置;最后将有限元计算的结果和视频相对比,系统的分析论证导致桥梁倒塌破坏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充分利用视频和倒塌现场残骸信息,对倒塌过程进行反演;并在充分形成桥梁破坏模式的基础上,建立有限元模型,正演倒塌过程;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事故分析,可以较好的还原倒塌原因,为事故分析提供有效的手段。

刘静[5](2019)在《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人文社会学科“空间转向”的学术背景影响下,以“空间”作为切入点重新思考历史与文化问题,成为介入许多研究问题的重要逻辑起点与研究策略。中国从1880年外国商人在华设立租界并创办工厂开始,近代工业拉开帷幕,此后历经近百年抗争、奋斗,逐渐改变了传统手工业时期的工业空间格局,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近代工业空间格局,同时也改变着国家以及区域的经济、城市等要素的空间结构。然而近代工业空间的现有研究基础却较为薄弱,传统研究多从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的视角观察,对象多集中在对一些行业及典型区域、案例城市或单体建筑的研究,缺乏涉及多种行业的、全国与区域等宏观尺度的关于近代工业空间的整体性认知,且研究方法多囿于传统文献解读,注重历史描述,缺乏新的可以整合多元数据,进行量化与空间分析,并形成可视化研究成果的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运用。面对既有的研究不足,本文尝试引入空间人文学的视角与方法,针对宏观尺度的中国近代工业空间进行跨学科研究尝试。文中运用空间人文学的视角与方法,结合近代工业史研究中对近代工业空间的理解与表述诉求,融合大数据思维,以及GIS、地理学、城市规划、历史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关注“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以及“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与城市空间变迁”现象,并从这两条线索出发,选取全国至城市尺度的五个典型空间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尝试从多个角度切入,揭示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基本空间特征。在空间问题解读的同时也进行研究方法的探索,包括了总系统框架下空间人文学方法体系的运用,以及针对不同章节中所涉及的全国至城市尺度上不同的工业专题数据具体的采集、管理、分析与可视化方法的探索。首先,第一章介绍研究缘起,在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既往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进而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视角、研究资料以及研究展开的整体性框架。其次,第二章至第六章从“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以及“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与城市空间变迁”两条线索出发,选取五个典型空间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其中,“中国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是在全国尺度上对近代工业的生产活动空间展开讨论,分三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二章选取近代工业史、资料集等文献资料,创建全国尺度近代工业企业点数据集、铁路线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值、平均中心、方向分布、全局空间自相关及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展现近代完整时段的工业演化历程与整体分布模式,提取主要的工业集聚区,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第三章深入到工业产业特征层面,结合经济地理学的产业结构分析指数,选取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系列工业调查,创建全国尺度的工业产业特征点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等方法,解读抗日战争以前中国工业发展的部门结构构成、生产与销售、工人劳动与收支、工会组织等主要产业特征指标的空间分布状况;第四章结合工业区位理论与时空间行为研究理论,利用奏稿集、近代史资料集、企业史等资料,创建全国尺度近代工业布局历程中不同阶段代表性人物的工业布局行为点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初步展现在西方外来冲击与中国内因共同作用下,近代工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时空特征。“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城市空间变迁”是在全国尺度近代工业生产活动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在区域尺度层级上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且资料相对丰富的工业集聚区作为典型案例,对近代工业发展与经济、城市空间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第五章选取传统手工业丰富,近代工业起步较早、较为发达,且工业经济数据相对齐全的鲁中、鲁东工业集聚区进行个案研究,利用地方志、实业志等资料,创建省级尺度的工业行业分布点数据集、商路线数据集与贸易联系线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对比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发展历程中工业经济空间态势的演化;第六章选取近代工业发展迅速、城市工业空间结构典型,且城市工业资料较为丰富的旧直隶工业集聚区进行个案研究,利用人口史、地名志、工业志、规划志及城市历史地图集等资料,创建省级尺度的城市规模点数据集与市级尺度的工业企业点数据集、工业空间规划面数据集、城市历史地图栅格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叠加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城市空间结构变迁。最后,第七章从“全国尺度上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整体分布模式、近代工业的产业特征、近代工业布局的区位选择与区域尺度层级上近代工业发展同经济、城市空间变迁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基本特征”和“引入空间人文学方法,构建中国近代工业数据基础平台,形成近代工业化进程的一个数字空间图史,有效支撑了解释观点的形成,对传统文献研究方法进行了补充”两个方面归纳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指出研究本身的局限性及后续可能的研究方向。

郭玲玲[6](2017)在《十堰市城市中心区地下综合管廊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将水、电、气、通信等各类市政管线铺设在同一空间内,实现集中管理,可以防止管线破裂,避免反复开挖路面,集约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对于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基本概念、城市规划理论、系统论、公共产品理论和城市经营理论等基础理论的阐述,分析了十堰市城市中心区地下综合管廊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调查十堰市地下综合管廊和管线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管线布局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完善、优化地下综合管廊规划的数学模型,研究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运营、维护模式。主要研究成果有:(1)结合南水北调水质安全和集约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分析了十堰市城市中心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探讨了当前十堰市城市中心区地下综合管廊在规划设计、运营机制、收费标准、管理机制和管廊体系建立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分析发现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机制及建设流程因素、人员及技术装备因素和社会外界环境因素。提出通过完善顶层布局及运行机制、创新和规范规划设计、完善建设和施工组织、创新收费制度和运营模式、转变综合管理方法等措施,来完善十堰市城市中心区地下综合管廊体系。(3)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选线问题实质上是个多目标优化问题。构建了地下综合管廊路由优化体系,包括路由优化目标、评价指标集、管廊路由比选方案。基于数学模型,通过指标集对路由方案进行定量评价,综合评判,比选确定推荐方案,作为决策参考。基于数学模型开展方案比选,有利于对各项指标赋予不同权重,实现地下综合管廊选线整体优化。(4)建立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框架体系。从顶层布局与规划设计、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施工、运营机制与管理模式(PPP)方面着手构建十堰市城市中心区地下综合管廊体系,合力解决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中出现的问题。在顶层设计及布局方面,分别从给水与排水管线布局、污水与雨水管线布局、电力与通信管线布局、燃气与热力管线布局以及综合管廊系统布局等方面进行分析;在综合管廊的规划设计方面,分别从综合管廊的规划、断面选型规划、三维控制线规划、配套设置及附属设施规划等方面进行分析。

王珏[7](2015)在《建筑信息模型(BIM)在互通式立交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制造业和电子行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广泛的提升。而作为我国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也通过对BIM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提升了其自身的信息化水平。BIM,即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是一种基于三维的建筑设计理念,并拥有强大的综合信息管理能力。而目前,此类技术在立交设计行业中的应用研究还十分不足。作者将BIM与互通式立交工程结合起来,研究其在立交设计中的应用方法。论文介绍了BIM的基本概念,阐述了其在建筑业的应用现状与方法,并结合互通式立交的工程特点,对传统的二维设计软件(DIC AD)和新兴的BIM技术从硬件要求、技术平台和具体功能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并进一步指出了基于BIM的立交设计流程与设计方法的转变。论文以Autodesk BIM平台为基础,对BIM技术在互通式立交设计中的应用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基于BIM的立交设计体系,并详实地分析了其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论文进一步以昆山市东城大道、绿地大道全互通扩建工程为例,应用Civil 3D完成了其BIM模型的设计工作,解决了现阶段应用BIM技术在复杂线形设计和立交端部设计中的难点。论文还对现阶段BIM模型的应用方法进行了探索,包括碰撞检查、土方量的计算与调配、视距分析、成本控制和施工模拟等。

韩佳彤,李敏[8](2014)在《呼和浩特机场立交桥的动力特性现场实测与分析》文中指出运用随机信号数据处理方法,确定结构物动力的特性,分析了立交桥结构特点和现场试验情况检测了机场立交桥建设的施工质量,确保大桥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关永成[9](2014)在《内蒙古地区公路指路标志信息设计改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交通行业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公路建设里程逐年增加。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的交通也有了新的发展,居民生活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公路建设突飞猛进,机动车保有量和驾驶员数量增幅迅速。安全、快捷、方便、舒适是人们日常交通出行的基本心理需求,由于公路交通标志可以为出行者提供简明准确的引导信息,所以近年来公路交通标志也是人们在研究交通问题时的一个关注点。指路标志是为车辆和行人提供可靠的道路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交通标志虽然有标准规范指导,但是由于相关标准规范不能进行调整和更新,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及未来公路发展的要求。目前,公路交通标志方面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公路建设和路网改造工程中存在指路标志设置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缺乏路网环境下总体协调和统一管理,严重影响公路交通形象和服务质量等方面。论文以内蒙古公路交通指路标志作为研究对象,对内蒙古地区公路指路标志的信息设计方面进行改进分析。首先从驾驶员的行车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交通管理的专业需求等角度对内蒙古地区的公路指路标志现状进行分析,主要研究了指路标志信息的总体布局及设置,指路标志的蒙语版面,汉语设计的改进研究,标志结构设计优化研究,然后以呼和浩特市地区高速公路指路标志改进为案例进行具体应用,最后对公路指路标志信息设计进行总结与展望。本文旨在通过对已建公路指路标志进行补充和完善,为新建公路提出指路标志设置的建设要求和指导性意见,进一步统一公路标志标识,体现人性化理念,使驾驶员安全、准确、方便、快捷地到达目的地,全面提升公路服务水平。本论文在内蒙古自治区内进行相关研究,并以呼和浩特地区高速公路指路标志改进进行实例分析,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能够为呼和浩特地区以及整个内蒙古地区提供参考,使区域内的公路交通标志变得更规范合理,能被所有在驾驶过程中的驾驶者掌握指示信息,进而规范引导驾驶行为。

黄伟文[10](2014)在《转体施工T形刚构桥抗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桥梁建设技术的蓬勃发展,各种独具特色的施工工艺陆续被发明。转体施工就是这样一种工艺,它解决了施工阻碍原有线路交通这一难题。但是,随着技术的成熟,转体的跨度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轻柔化,结构对风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敏感。采用平转施工的T形刚构桥梁在转体之前,拆除施工支架,处于大悬臂状态,结构刚度较小,在风的作用下稳定性较差。本文结合位于内蒙古集宁市的京包铁路分离式立交桥,桥址处多阵风且风速较大,分析该转体施工T形刚构桥梁的抗风性能,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也为此类结构的抗风研究提供理论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应用编程软件MATLAB,采用AR自回归模型模拟了脉动风时程风速,得到各模拟点的横桥向脉动风速时程曲线及竖向脉动风速时程曲线,并进行了谱相关性检验,证明了模拟谱的可靠性。(2)在计算流体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利用FLUENT及其前处理软件GAMBIT建立主梁断面二维模型,计算并提取不同风攻角下断面的静力三分力系数,分析其变化规律。(3)以京包铁路分离式立交桥为工程实例,利用ANSYS建立其T构梁段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其最大悬臂状态和成桥状态的动力特性,判断最大悬臂状态刚度较小、稳定性较差,为最不利工况。对最不利工况进行阵静风响应分析,得到静风作用下最大内力和最大位移。(4)根据脉动风速时程将抖振力时域化处理,将风场作用下的气动力分解为静风力、抖振力和自激力分别对结构加载,进行转体施工T形刚构梁段的抖振时域分析,得到其时程位移响应曲线。根据本文的研究成果,对该转体桥起控制作用的为前三阶振型,其最不利工况为最大悬臂阶段。由静风响应分析的内力结果可以看出,风荷载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对比抖振时域分析与阵静风响应分析的最大位移,发现抖振时程分析的最大位移比按规范取值的阵静风响应分析最不利加载的最大位移要小8.2%,说明采用阵静风分析来进行抗风设计是偏安全的做法。

二、呼和浩特机场路立交桥施工测量方法精度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呼和浩特机场路立交桥施工测量方法精度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大城市高架桥附属空间的景观更新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二环高架桥附属空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基础和案例分析
    2.1 相关理论研究
        2.1.1 城市更新相关理论
        2.1.2 公共空间相关理论
        2.1.3 交通相关理论
    2.2 相关案例分析
        2.2.1 以景观美化为导向的空间
        2.2.2 以休闲娱乐活动为导向的空间
        2.2.3 以商业为导向的空间
        2.2.4 以服务为导向的空间
        2.2.5 以交通为导向的空间
第三章 高架桥附属空间的相关概念论述
    3.1 高架桥附属空间的定义
        3.1.1 相关的城市交通概念
        3.1.2 高架桥的定义
        3.1.3 附属空间的定义
        3.1.4 高架桥附属空间的概念及空间范围
        3.1.5 高架桥附属空间的属性
    3.2 高架桥附属空间的景观组成要素
        3.2.1 高架桥下空间
        3.2.2 高架桥与周边道路围合出的空间
        3.2.3 高架桥影响下的周边环境
    3.3 高架桥附属空间的类型及特征
        3.3.1 结构类型及特征
        3.3.2 形态类型及特征
        3.3.3 周边环境类型及特征
        3.3.4 使用类型及特征
第四章 北京市高架桥附属空间现状及相关背景政策
    4.1 北京市高架桥附属空间相关政策现状研究
        4.1.1 相关政策分析
        4.1.2 权属分析
    4.2 北京市二环高架桥附属空间的空间现状研究
        4.2.1 北京二环的空间特点
        4.2.2 空间的使用现状
        4.2.3 现状的使用问题
        4.2.4 空间利用的限制因素
        4.2.5 空间利用的潜力
    4.3 北京市二环高架桥附属空间的更新必要性探究
        4.3.1 更新需求的评价因子
        4.3.2 暂无更新需求的高架桥附属空间
        4.3.3 微更新的高架桥附属空间
        4.3.4 全面更新的高架桥附属空间
第五章 高架桥附属空间的景观更新营造途径
    5.1 高架桥附属空间的景观设计原则
        5.1.1 整体性原则
        5.1.2 交通性原则
        5.1.3 人性化原则
        5.1.4 生态性原则
        5.1.5 艺术性原则
    5.2 微更新的高架桥附属空间的设计策略
        5.2.1 美化空间,统一周边环境
        5.2.2 修复慢行系统,保证安全通行路径
        5.2.3 特色导视系统,生动传递信息
    5.3 全面更新的高架桥附属空间的设计策略
        5.3.1 整合归纳人的活动,合理利用空间
        5.3.2 与周边统筹规划,织补割裂环境
        5.3.3 整合空间资源,增强参与性和景观性
        5.3.4 梳理交通,增强空间标识性
        5.3.5 扩充服务板块,补足功能短板
        5.3.6 保护历史建筑,形成主题性城市公园
    5.4 二环高架桥附属空间的整体性设计策略
        5.4.1 复兴环城公园,形成一体连贯风貌
        5.4.2 修复生态,建设环二环海绵体
    5.5 二环高架桥附属空间景观更新的工作路径探究
        5.5.1 组织方式——搭建多元的组织平台
        5.5.2 实施方式
        5.5.3 运营方式——公私合营的运营模式
    5.6 高架桥附属空间景观更新的相关机制及技术手段
        5.6.1 公众参与
        5.6.2 智慧城市与大数据的运用
        5.6.3 多元共治
    5.7 左安门桥附属空间的景观更新方案——桥屿
        5.7.1 设计选址与现状调研
        5.7.2 桥下艺术快闪事件
        5.7.3 设计方案
        5.7.4 运营与管理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高架桥附属空间的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6.1.1 基础设施角色的转变
        6.1.2 城市的粘合剂
        6.1.3 城市形象、文化、生活的载体
        6.1.4 独特的景观体验
    6.2 结论与反思
        6.2.1 论文结论
        6.2.2 论文研究的尚待深入之处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一:北京二环基本概况调研
附录二:北京桥下空间改造建议的调查
附录三:毕业设计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2)基于多级道路索引的城市交通数据挖掘若干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智能交通服务快速发展
        1.1.2 城市出行环境仍面临长期挑战
        1.1.3 城市交通系统智能分析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1.1.4 选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数据驱动”的大规模城市交通系统分析研究
        1.3.2 城市交通系统复杂性研究
        1.3.3 车载GPS轨迹地图匹配算法研究
        1.3.4 出租车市场运营与绕行行为研究
        1.3.5 已有研究问题总结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精细化路网多级道路索引(MRI)系统构建算法设计
    2.1 引言
    2.2 城市精细化地图与多级道路索引(MRI)系统定义
        2.2.1 城市精细化地图数据
        2.2.2 两种典型地图数据逻辑异常与处理
        2.2.3 多级道路索引(MRI)系统
    2.3 基于交叉连续性判别(3C)准则的精细化路网MRI系统搭建算法设计
        2.3.1 交叉口连续性判别法(ICN法)
        2.3.2 精细化城市地图交叉连续判别(3C)准则设计
        2.3.3 基于3C准则的精细化地图MRI系统搭建算法设计
    2.4 算法效果验证
        2.4.1 实验数据准备
        2.4.2 实验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MRI系统的城市街道复杂网络调节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建模方法及指标体系构建
        3.2.1 城市交通系统宏观调节作用模型假设
        3.2.2 基于MRI系统的城市路网对偶拓扑抽象方法
        3.2.3 城市交通宏观属性指标构建
        3.2.4 基于对偶拓扑网络的城市路网结构指标构建
        3.2.5 城市交通系统宏观状态指标构建
    3.3 建模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3.3.1 精细化城市路网数据收集整理
        3.3.2 城市宏观交通属性数据收集整理
        3.3.3 城市交通系统状态信息采集与预处理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1 典型城市道路网络复杂性验证分析
        3.4.2 城市交通系统状态影响因素及网络结构特征调节作用分析
        3.4.3 模型分析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MRI系统的车载GPS高效地图匹配算法设计
    4.1 引言
    4.2 分段高效地图匹配算法设计
        4.2.1 通用分段匹配处理流程设计
        4.2.2 基于MRI系统的辅助式分段匹配(SMRI)算法
        4.2.3 基于轨迹特征的非辅助式分段匹配(SRF)算法
    4.3 高效匹配算法效率分析
    4.4 算法效果验证
        4.4.1 实验数据准备
        4.4.2 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MRI系统的出租车收入/绕行时空分布模型研究
    5.1 引言
    5.2 建模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5.2.1 路网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5.2.2 出租车GPS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5.2.3 城市POI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5.3 基于MRI系统的出租车收入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5.3.1 基于分向路段(DRS)的出租车收入统计及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5.3.2 基于MRI系统的收入影响因子指标设计
        5.3.3 基于筛选样本二元Logit模型的收入时空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5.3.4 模型分析结论
    5.4 基于MRI系统的出租车绕路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5.4.1 基于EMM的出租车绕路行为判别算法
        5.4.2 基于MRI系统的绕路影响因子指标设计
        5.4.3 基于分向路段(DRS)的出租车绕路统计及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5.4.4 基于筛选样本二元Logit模型的绕路时空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5.4.5 模型分析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6.2 研究不足与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呼和浩特市区内涝成因分析及规划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与目的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1.2.2.国内研究现状
    1.3.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研究方法
        1.3.2.研究内容
        1.3.3.技术路线
2.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研究区范围界定
    2.2.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2.1.地形地貌
        2.2.2.气候及降水条件
        2.2.3.河流水系现状
    2.3.数据来源
        2.3.1.降水数据
        2.3.2.基础地理数据
        2.3.3.内涝灾情数据
        2.3.4.雨水工程数据
3.呼和浩特市区内涝灾情调查与特征分析
    3.1.内涝灾情统计与实地调查内容
    3.2.研究区近10 年严重内涝情况
    3.3.研究区内涝灾害特征分析
        3.3.1.时间分布特征
        3.3.2.空间分布特征
        3.3.3.内涝灾情特征
4.呼和浩特市区内涝成因分析
    4.1.气象因素分析
    4.2.雨水管网因素分析
        4.2.1.研究区雨水工程系统现状
        4.2.2.雨水管网因素影响分析
    4.3.地形因素分析
    4.4.水系径流分析
    4.5.下垫面因素分析
        4.5.1.城市绿地对内涝的影响分析
        4.5.2.城市不透水面对内涝的影响分析
5.呼和浩特市区内涝防治对策与规划建议
    5.1.研究区积水点修复对策建议
        5.1.1.下凹式立交桥积水点修复对策建议
        5.1.2.交叉口积水点修复对策建议
        5.1.3.其它积水点修复对策建议
    5.2.研究区雨水管网优化规划建议
    5.3.研究区下垫面优化布局建议
        5.3.1.改善研究区不透水面
        5.3.2.城市绿化提升对策建议
6.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6.2.展望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基于视频和残骸照片的桥梁倒塌反演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重视结构倒塌承载力分析,缺少现场残骸信息的利用机制
        1.2.2 结构倒塌反演研究较少
        1.2.3 视觉传感与残骸碰撞痕迹数据反演倒塌过程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视频和残骸照片的桥梁倒塌分析方法
    2.1 倒塌现场可供分析的结构残骸信息
        2.1.1 残骸材料信息
        2.1.2 现场倒塌姿态信息
        2.1.3 接触分析
    2.2 基于现场倒塌破坏形态分析
        2.2.1 现场转动、滑动痕迹分析
        2.2.2 现场各部件的破坏形态
    2.3 基于工程知识和照片融合对结构尺寸还原
    2.4 基于现场视频对倒塌过程还原
        2.4.1 视频模糊图像的简单处理
        2.4.2 视频内容分析
        2.4.3 类似桥梁破坏视频分析借鉴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泰和大桥倒塌原因分析
    3.1 泰和大桥简介
    3.2 泰和大桥倒塌事故
    3.3 现场残骸分析
    3.4 照片和视频结果分析
    3.5 有限元分析验证
        3.5.1 有限元模型
        3.5.2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IU人行桥倒塌原因分析
    4.1 FIU人行桥倒塌事故
    4.2 通过现场视频分析倒塌原因
    4.3 基于残骸照片的人行桥结构三维几何信息获取
    4.4 倒塌过程有限元分析
        4.4.1 静力分析
        4.4.2 倒塌过程动力分析
        4.4.3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5.2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4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综述
        1.2.1 中国近代工业史的研究进展
        1.2.2 空间人文学的研究进展
        1.2.3 近代工业空间常规路径下的研究不足以及空间人文学视角与方法的引入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界定
    1.5 研究视角与方法解析
        1.5.1 空间人文学的定义
        1.5.2 空间人文学的空间研究范式
    1.6 论文的内容与框架
    1.7 研究资料与方法
        1.7.1 研究资料与数据
        1.7.2 研究方法
    1.8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1840-1949年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与整体分布模式
    2.1 .研究时段的选取
    2.2 研究理论、数据与方法
        2.2.1 地理学第一定律
        2.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3 分析方法
    2.3 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与整体分布模式
        2.3.1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分期
        2.3.2 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变历程
        2.3.3 中国近代工业的整体地理分布特征与模式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近代工业产业特征的空间分布——对产品生产、销售、工人劳动、工会等要素的分析
    3.1 研究时段的选取
    3.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处理
    3.3 1930年代中国工业产业特征的空间分布
        3.3.1 工业部门结构分析
        3.3.2 工业产品生产与销售概况
        3.3.3 工人劳动与收支概况
        3.3.4 工会组织概况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近代工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时空分析——通过典型人物对近代国家工业布局演变的考察
    4.1 研究理论
        4.1.1 工业区位理论
        4.1.2 时空间行为研究
    4.2 中国近代工业布局的主要历程与区位决策群体
    4.3 区位决策代表性人物的选取与工业布局行为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3.1 代表性人物的选取
        4.3.2 工业布局行为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4 近代工业布局不同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
        4.4.1 政府为投资主体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李鸿章为例
        4.4.2 民间资本开始介入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张謇为例
        4.4.3 民间资本成为近代工业化重要力量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荣氏兄弟为例
    4.5 小结
第五章 近代工业转型与区域工业经济空间重构——鲁中、鲁东工业集聚区个案研究
    5.1 研究区域与研究时段的选取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时段的选取
    5.2 山东工业经济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5.3 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山东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3.1 清时期山东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3.2 民国时期山东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4 小结
第六章 近代工业发展与区域城市空间结构变迁——旧直隶工业集聚区个案研究
    6.1 研究区域
    6.2 近代工业发展与旧直隶城市群体空间结构变迁
        6.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2.2 清时期直隶城市群的空间格局
        6.2.3 民国时期直隶城市群的空间格局
        6.2.4 近代工业对直隶城市群体空间格局的影响
    6.3 近代工业发展与城市外部、内部空间结构变迁——天津个案研究
        6.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3.2 天津近代各时期的工业发展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6.3.3 天津近代工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拓展
        6.3.4 天津近代城市规划中的工业空间及其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近代工业数据基础平台构建的技术方案
    一、建设目的与意义
    二、参考的标准规范
    三、技术架构
    四、建设方案
        (一)中国近代工业历史地理数据库建设
        (二)中国近代工业信息管理系统开发
附录B 本文研究成果运用于中国近代工业遗产历史价值分析的初步尝试
    一、全国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工业遗产历史价值的初步分析
    二、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的进一步解读
        (一)山东近代工业化进程中各时期留存的工业遗产
        (二)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时间分布分析
        (三)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行业分布与产业链关系分析
        (四)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空间格局分析
        (五)小结
附录C 中国近代重要工业厂、矿名录整理表
附录D 1930年代中国工业产业特征数据
    D-1省级一级工业行业职工人数整理表
    D-2市县级一级行业厂数、资本总数、工人人数、产品总值整理表
    D-3主要城市工会数量及会员人数整理表
附录E 山东省工业贸易联系数据
    E-1方志中出现的部分工业贸易联系数据整理
    E-2《中国实业志·山东省》中出现的主要工业贸易联系数据整理
附录F 天津近代重要工业企业名录整理表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发表的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6)十堰市城市中心区地下综合管廊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综述小结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课题思路与主要内容
        1.4.2 课题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框架
第2章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地下管线
        2.1.2 地下综合管廊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城市规划理论
        2.2.2 系统学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2.4 城市经营理论
    2.3 十堰市城市中心区地下综合管廊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2.4 十堰市中心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体系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第3章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3.1 十堰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历史与现状
        3.1.1 地下管线现状分析
        3.1.2 市政设施及地下管网现状
        3.1.3 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沟现状
    3.2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体系存在的问题
        3.2.1 现有管廊规划设计不规范
        3.2.2 地下管廊运营机制及收费标准尚不健全
        3.2.3 综合管理机制不够合理
        3.2.4 地下综合管廊体系尚未健全
    3.3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问题的制约因素分析
        3.3.1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机制及建设流程因素
        3.3.2 人员及技术设备因素
        3.3.3 社会及外界环境因素
    3.4 完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途径
        3.4.1 完善顶层设计及运行机制
        3.4.2 创新和规范规划设计
        3.4.3 完善建设和施工组织
        3.4.4 创新收费制度和运营模式
        3.4.5 转变综合管理方法
第4章 基于多目标决策的综合管廊选线优化概念模型
    4.1 综合管廊建设选线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项目区位选择
        4.1.2 施工便利程度
        4.1.3 综合效益分析
        4.1.4 综合管廊选线评价指标体系
    4.2 综合管廊建设经济效益分析
    4.3 基于多目标决策的综合管廊选线优化概念模型
        4.3.1 概念模型的构建
        4.3.2 指标集的重要性判定
        4.3.3 对各指标赋予权重
        4.3.4 管廊路由方案评价
        4.3.5 计算管廊路由方案的优属度
第5章 十堰市城市中心区地下综合管廊体系的构建
    5.1 总体框架的构建
    5.2 顶层设计及系统布局
        5.2.1 顶层设计及布局
        5.2.2 给水与排水管线系统布局
        5.2.3 污水与雨水管线系统布局
        5.2.4 电力与通信管线系统布局
        5.2.5 燃气与热力管线系统布局
        5.2.6 综合管廊系统布局
    5.3 综合管廊的规划设计
        5.3.1 综合管廊的规划
        5.3.2 综合管廊断面选型规划
        5.3.3 综合管廊三维控制线规划
        5.3.4 综合管廊配套设施及附属设施规划
    5.4 综合管廊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建设实施
    5.5 投资匡算与效益分析
    5.6 综合管廊建设及运营管理模式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7)建筑信息模型(BIM)在互通式立交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各行业及建筑业的信息化发展背景综述
        1.1.2 我国互通式立交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BIM技术内涵及其在建筑行业应用现状
    2.1 BIM技术简述
        2.1.1 建筑信息模型概念的滥觞
        2.1.2 BIM的基本概念
        2.1.3 BIM技术的核心
    2.2 BIM技术在建筑业的应用
        2.2.1 BIM技术在建筑业的推广
        2.2.2 BIM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互通式立交传统设计手段(以DICAD为例)与BIM技术的对比分析
    3.1 传统立交设计手段(DICAD)的优势与BIM技术的不足
        3.1.1 对计算机硬件水平的要求
        3.1.2 立交线形设计
        3.1.3 本地化应用
    3.2 BIM技术的优势与传统立交设计手段(DICAD)的不足
        3.2.1 二维平台与三维平台的不同
        3.2.2 数据信息的管理能力
        3.2.3 数据信息的传递能力
        3.2.4 设计元素的动态关联
        3.2.5 互通式立交项目多专业的协作设计
    3.3 BIM技术对现有设计流程的影响
        3.3.1 传统的立交设计流程
        3.3.2 BIM对传统设计流程的影响
    3.4 BIM技术所带来的设计方法的转变
        3.4.1 基于DICAD的立交设计方法
        3.4.2 基于BIM的立交设计方法
    3.5 空间思维的转换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BIM的立交设计方法研究
    4.1 立交BIM设计平台的选择
    4.2 基于BIM的地形曲面处理
        4.2.1 数据格式要求
        4.2.2 三维地形曲面建模
        4.2.3 基于BIM的地形曲面分析
    4.3 基于BIM的立交线形设计
        4.3.1 平面线形设计
        4.3.2 纵断面设计
    4.4 基于装配的立交横断面设计
        4.4.1 装配和部件
        4.4.2 代码集
        4.4.3 映射目标
        4.4.4 横断面设计
    4.5 立交BIM模型构建方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BIM在昆山市东城大道、绿地大道全互通扩建工程中的应用
    5.1 项目简介
    5.2 项目地形曲面建模
        5.2.1 地形曲面的导入和曲面模型的建立
        5.2.2 地形曲面的分析
    5.3 平面线形设计
    5.4 纵断面设计
    5.5 横断面设计和立交BIM模型的建立
        5.5.1 行车道边线设计
        5.5.2 分离式路基边坡交线的确定
        5.5.3 装配设计
        5.5.4 道路模型的建立
        5.5.5 立交BIM模型展示
    5.6 施工图自动出图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BIM模型应用研究
    6.1 多专业设计成果碰撞检查
    6.2 土方分析
    6.3 土方调配
        6.3.1 创建土方调配图
        6.3.2 平衡土方调配体积
    6.4 视距分析
    6.5 成本控制
        6.5.1 成本核算困难的原因
        6.5.2 解决方案
    6.6 施工模拟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呼和浩特机场立交桥的动力特性现场实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试验和分析用仪器设备
    1.1 伺服加速度传感器
    1.2 放大器
    1.3 磁带记录仪
    1.4 动态信号分析
    1.5 试验量测框图
2 现场测试和结果
    2.1 试验方案和测点布置
    2.2 试验结果
3 讨论和分析

(9)内蒙古地区公路指路标志信息设计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概述
        1.2.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内蒙古地区公路指路标志信息设计研究
    2.1 指路标志信息体系
        2.1.1 指路标志信息分析
        2.1.2 指路标志信息选取与分级
    2.2 指路标志信息总体布局及设置研究
        2.2.1 驾驶员寻路认知心理
        2.2.2 指路标志版面信息设置要求
        2.2.3 指路标志信息布局设置
    2.3 指路标志版面设计改进研究
        2.3.1 蒙汉文字并用的设计改进
        2.3.2 特色标志版面创作研究
    2.4 标志结构设计优化研究
        2.4.1 当前标志结构现状分析
        2.4.2 当前结构形式存在的缺陷
第三章 呼和浩特地区高速公路指路标志改造案例
    3.1 方案选定
    3.2 标志信息更换
        3.2.1 统一路线命名
        3.2.2 建立数字编号体系
        3.2.3 搭建标志信息层次性、连续一致性框架
        3.2.4 梳理标志信息
    3.3 更换设计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研究成果
    4.2 展望
        4.2.1 新建及改扩建公路工程指路标志的规划设计
        4.2.2 原有路网下的公路开展指路标志整治行动
        4.2.3 推出内蒙古道路交通信息手册,建立数字化道路数据库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致谢

(10)转体施工T形刚构桥抗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转体施工桥梁的发展
    1.2 风致振动桥梁病害
    1.3 桥梁抗风
    1.4 桥梁抗风理论及其研究方法
        1.4.1 桥梁抗风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1.4.2 桥梁风工程的主要研究方法
    1.5 本文研究的必要性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脉动风的数值模拟
    2.1 风的特征
        2.1.1 平均风特性
        2.1.2 脉动风特性
    2.2 风对结构的动力作用
    2.3 脉动风的数值模拟理论
        2.3.1 Deodtis 谐波合成法
        2.3.2 线性滤波法
    2.4 MATLAB 模拟脉动风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主梁截面三分力系数的计算
    3.1 静力三分力系数
        3.1.1 静风荷载的三分力
        3.1.2 三分力系数的研究方法
    3.2 计算流体力学基本控制方程
    3.3 主梁断面三分力系数的数值模拟
        3.3.1 计算流体力学求解过程
        3.3.2 FLUENT 软件介绍
        3.3.3 T 形刚构转体桥主梁三分力系数的数值模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T 形刚构转体桥的抗风分析
    4.1 京包铁路分离式立交桥转体梁段动力特性分析
        4.1.1 T 形刚构转体桥有限元建模
        4.1.2 T 构大悬臂状态下的动力特性
        4.1.3 T 构成桥状态下的动力特性
    4.2 T 形刚构转体桥静风响应分析
    4.3 T 形刚构转体桥抖振时域分析
        4.3.1 抖振力和自激力
        4.3.2 T 形刚构转体桥抖振分析实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四、呼和浩特机场路立交桥施工测量方法精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城市高架桥附属空间的景观更新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二环高架桥附属空间为例[D]. 刘欣.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8)
  • [2]基于多级道路索引的城市交通数据挖掘若干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D]. 吴洲豪. 长安大学, 2021(02)
  • [3]呼和浩特市区内涝成因分析及规划对策[D]. 宫凌旭.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基于视频和残骸照片的桥梁倒塌反演方法研究[D]. 王锦涛.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 [5]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D]. 刘静. 天津大学, 2019(06)
  • [6]十堰市城市中心区地下综合管廊可行性研究[D]. 郭玲玲. 湖北工业大学, 2017(12)
  • [7]建筑信息模型(BIM)在互通式立交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王珏. 东南大学, 2015(08)
  • [8]呼和浩特机场立交桥的动力特性现场实测与分析[J]. 韩佳彤,李敏.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4)
  • [9]内蒙古地区公路指路标志信息设计改进研究[D]. 关永成. 长安大学, 2014(04)
  • [10]转体施工T形刚构桥抗风性能研究[D]. 黄伟文. 武汉理工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呼和浩特机场路立交桥施工测量方法精度对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